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三角形(复习课)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复习课)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复习课)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复习课)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专题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课本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而在本章中,学生应该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并认识到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本章知识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继续,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解任意三角形的完整实施。可以从数量的角度认识三角形,使三角形成为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是中学许多数学知识的交汇点,如向量、平面几何、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任意角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三角恒等变换、正余弦定理等相关的知识。学习本节内容是对以上知识内容的综合应用,尤其是对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熟练运用。通过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会对正余弦定理会进行简单的变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等出一些结论,如射影定理,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会运用所学知识解三角形以及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半归纳出正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察能力,总结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激情教育,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合作与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基本应用。

难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基本应用;正余弦定理的变形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解三角形问题的题型归纳总结。

五、课堂结构设计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更好有效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交流讨论,互助学习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自主思考探究、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前提,以“熟练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为基本

学习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进行学习。学生活动主要为猜想-探究-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情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严谨论证,勇于突破难点。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合作交流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教师要按照如图4的结构进行课堂教学,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攻克重难点问题。本节课学习,要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帮助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图4

六、教学过程

1.导 6.检 5.评

4.展

3.议

2.思

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 、

b 、c

,且满足

()3,cos 2cos c c B a b C ==-.

(1)求角C 的大小;(2)求ABC ?的周长的最大值;

思考4:三角形中求取值范围问题:

在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为

c b a 、、,且满足

cos 2cos 22cos cos 66A B A A ππ???-=-+ ? ???(1)求角B 的值;(2)若3=b 且a b ≤,

求c a 2

1

-的取值范围.

a ,用进行代替从而得出;两种形式的不等关系。此外,周长问题可考虑用

b 代替;从而解决三角心

面积最值与周问题。展示环节要时刻保持学

引学生完成“当堂小测”,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及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解三角形全章教案(整理)

数学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第1课时 课题: §1.1.1 正弦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B C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 定 义 , 有 sin a A =, sin b B =,又s i n 1c C ==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三角形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征 银河中心学校:彦翎 教学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9、60页,练习十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实际操作和交流讨论思考,掌握画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3. 欣赏三角形,感受三角形的美。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画高。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画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 学具准备:ppt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1.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出示流动红旗、自行车、金字塔、斜拉桥) (学生回答指出都有三角形) 2. 导入课题:同学们都非常善于观察,对,这些物体中都有三角形(同时点击课件,抽出三角形)可见三角形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那它究竟有什么特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在作业纸上画一个三角形。看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画完之后小组交流,欣赏一下各自的三角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小组交流: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完成自学问题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找一找三角形有()条边,有()个角,有()个

顶点。 3.()条叫做三角形。 4.写出你所画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三个题目。 小组里面讨论交流进行汇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大家仔细观察你们画三角形,他们有什么特点呢?(分小组讨论)完成导学稿一3-4题。 集体讨论评价,得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是的。刚才同学们所发现的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学生自己的练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利用实物投影仪交流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形成了一致的看法。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现在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准确?课件出示完整定义。(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师: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为什么?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此处可点一点“围成”就是首尾相接,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请同学们对照刚才几个同学的说法,判断一下: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全章教案整理

课题: §1.1.1正弦定理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 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 sin sin a b A B =, C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B =, b a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A c B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sin sin a b A B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1.在?ABC 中,已知045A =,075B =,40a =cm ,解三角形。 例2.在?ABC 中,已知20=a cm ,202b =cm ,045A =,解三角形。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docx

数学分析】 解三角形一章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也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他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很多测量问题,女口: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的距离;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在水平飞行中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测量海上航行的轮船航速和航向等。本章知识的介绍将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分析】 解三角形一章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1.正弦、余弦定理的证明,体现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通过两个定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数学实践活动,从时间问题提取数学模型,经历发展和创造过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在本章中,学生应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认识到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 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 关的实际问题。 二、内容安排 1、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约需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约2课时 2.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约1课时 2.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约2课时 本章复习约1课时 2、知识结构

解三角形(复习课)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专题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课本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而在本章中,学生应该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并认识到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本章知识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继续,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解任意三角形的完整实施。可以从数量的角度认识三角形,使三角形成为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是中学许多数学知识的交汇点,如向量、平面几何、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任意角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三角恒等变换、正余弦定理等相关的知识。学习本节内容是对以上知识内容的综合应用,尤其是对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熟练运用。通过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会对正余弦定理会进行简单的变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等出一些结论,如射影定理,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会运用所学知识解三角形以及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半归纳出正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察能力,总结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激情教育,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合作与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基本应用。 难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基本应用;正余弦定理的变形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解三角形问题的题型归纳总结。 五、课堂结构设计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更好有效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交流讨论,互助学习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自主思考探究、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前提,以“熟练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为基本

(完整版)解三角形教案(精简版)

高一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理解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sin sin a b A B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 例题 .在ABC ?中,已知3=a , 2=b , B=450.求A 、C 和c. 解:004590B =++; 或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0)k > (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高考总复习天津101中学教学案解三角形单元(教师版全套)

解三角形 (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二) 应用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恒等变形的能力.以化简、求值或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为主.解三角形常常作为解题工具用于立体几何中的计算或证明. 第1课时 三角形中的有关问题 变式训练1:(1)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b 、c 成等比数列,且2c a =,则cos B = ( ) A . 14 B .3 4 C .4 D . 3解:B 提示:利用余弦定理 (2)在△ABC 中,由已知条件解三角形,其中有两解的是 ( )A.0 20,45,80b A C === B.0 30,28,60 a c B === C.0 14,16,45a b A === D. 0 12,15,120 a c A ===解:C 提示:在斜三角形中,用正弦定理求角时,若已知小角求大角,则有两解;若已知大角求小角,则只有一解 (3)在△ABC 中,已知5cos 13A = ,3 sin 5 B =,则cos C 的值为( )A 1665 B 5665 C 1665或 56 65 D 1665-

解:A 提示:在△ABC 中,由sin sin A B A B >?> 知角B 为锐角 (4)若钝角三角形三边长为1a +、2a +、3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解:02a << 提示:由222 (1)(2)3(1)(2)(3) a a a a a a +++>+?? +++<+?可得 (5)在△ABC 中,0 60,1,sin sin sin ABC a b c A b S A B C ++∠===++V 则 = . 4c =,由余弦定理可求得a =例3. 已知在△ABC 中,sinA(sinB +cosB)-sinC =0,sinB +cos2C =0,求角A 、B 、C .解:由sinA(sinB +cosB)-sinC =0,得sinAsinB +sinAcosB -sin(A +B)=0,所以sinB(sinA -cosA)=0 ∵B ∈(0, π), ∴sinB≠0, ∴cosA =sinA ,由A ∈(0, π),知A =4π从而B +C =π4 3 ,由sinB +cos2C =0得sinB +cos2(π4 3-B)=0cos =( 23π-2B)=cos[2π-(2π+2B)]=cos(2 π +2B)=-sin2B 得sinB -sin2B =0,亦即sinB -2sinBcosB =0,由此各cosB =21 ,B =3π,C =12 5π∴A = 4π B =3π C =π 12 5变式训练3:已知△ABC 中,22(sin 2A -sin 2C )=(a -b )sinB ,△ABC 外接圆半径为2.(1)求∠C ; (2)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 解:(1)由22(sin 2A -sin 2C )=(a -b )·sinB 得22( 2 24R a - 2 24R c )=(a -b ) R b 2.又∵R=2,∴a 2-c 2=ab -b 2.∴a 2+b 2-c 2=ab.∴cosC= ab c b a 2222-+=2 1 . 又∵0°<C <180°,∴C=60°.(2)S= 21absinC=21 ×2 3ab=23sinAsinB=23sinAsin (120°-A )=23sinA (sin120°cosA -cos120°sinA )=3sinAcosA+3sin 2A = 2 3 sin2A -23cos2A+23=3sin (2A -30°)+23. ∴当2A=120°,即A=60°时,S max =2 3 3.

高中数学必修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解三角形 教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第2章 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 教学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有哪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如何解直角三角形?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 2. 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称为解三角形. 已学习过任意三角形的哪些边角关系?(内角和、大边对大角) 是否可以把边、角关系准确量化? →引入课题:正弦定理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正弦定理的推导: ①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 sin A =c a sin B =c b sin C =1 即c =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② 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 (先研究锐角三角形,再探究钝角三角形)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同理,sin sin a c A C = (思考如何作高?),从而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③*其它证法: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 当中S △ ABC = 111 sin sin sin 222 ab C ac B bc A ==.

解三角形复习知识点总结教案资料

1 解三角形复习学案 一、知识点总结【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R 为三角 形外接圆的半径). 2.正弦定理的一些变式: ()sin sin sin i a b c A B C ::=::; ()sin ,sin ,sin 22a b ii A B C R R = =2c R = ; ()2sin ,2sin ,2sin iii a R A b R B b R C ===; (iv ) R C B A c b a 2sin sin sin =++++ 3.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 【余弦定理】 1.余弦定理: 222222 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b a ba C ?=+-?=+-??=+-? 2.推论: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b a c C ab ?+-=?? +-? =?? ?+-= ?? . 3.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 ①若2 2 2 a b c +=,则90C =o ;②若2 2 2 a b c +>,则 90C o . 4.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他 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面积公式】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a,b,c, 1.111sin ()222 a S ah a b C r a b c ===++(其中r 为 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2. )(2 1 c b a p ++= , ))()((c p b p a p p S ---=(海伦公式) 【三角形中的常见结论】 (1 )π =++C B A (2) sin()sin ,A B C +=cos()cos , A B C +=-tan()tan ,A B C +=- 2cos 2sin C B A =+,2 sin 2cos C B A =+; ( 3 ) 若 ?>>C B A 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若 C B A sin sin sin >>?c b a >>?C B A >>(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 (4)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5) 锐角三角形?三内角都是锐角?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钝角三角形?最大角是钝角?最大角的余弦值为负值 (6)C ?AB 中,A,B,C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ο60=B . (7) C ?AB 为正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A,B,C 成等差 数列,且a,b,c 成等比数列. 二、题型汇总 题型1【判定三角形形状】 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1)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 (2)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可 知:222222222是直角ABC 是直角三角形是钝角ABC 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a b c A a b c A a b c A =+???>+???<+??ABC 是锐角三角形 ? ( 注 意 : 是锐角A ?ABC 是锐角三角形?) (3) 若B A 2sin 2sin =,则A=B 或2 π =+B A . 例 1.在ABC ?中,A b c cos 2=,且 ab c b a c b a 3))((=-+++,试判断ABC ?形状. 题型2【解三角形及求面积】 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 和它们的对边a,b,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例 2.在ABC ?中,1=a ,3=b ,030=∠A , 求的值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全章教案

数学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课题: §1.1.1 正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A 则 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B = , b a

解三角形的教学设计高三公开课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组 一、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是高考考察的重点考察内容,由近几年高考可以看出,解三角形是高考必考内容,选择、填空、解答题都有出现,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如何解三角形,而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又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所以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变形等知识解答有关三角形的综合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班是美术重点班,学生平均分大概是六七十分,基础一般,而且学生是从三月份才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对于一些解题技巧、解题方法学生也已经遗忘了很多,所以解三角形对于学生来说也就比较困难,而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定理进行边角关系,解决三角形的综合问题,则更需要通过课堂进一步复习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正弦、余弦定理的内容,会运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合理选用定理解决三角形问题。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讲练结合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余弦定理的运用、解三角形中边角互化问题; 教学难点:解三角形中的恒等变换及综合问题。 五、教学过程

明确方向【最新考纲】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 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 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 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 题. 【重难点】三角形中的两解问题、边 角互化、恒等变换问题.握高考方向, 强调复习重 难点。 纲,让学生熟 悉本节课高 考考点,以便 更好的备考 高考。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公式定理 基础运用 边角互化多向思维【典例精讲】 考点1正、余弦定理的简单运用 1.【2015高考北京,文11】在 C ?AB中,3 a=,6 b=,2 3 π ∠A=, 则∠B=. 2.【2016高考全国I卷】△ABC 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 b、c.已知5 a=,2 c=,2 cos 3 A=, 则b=() (A)2(B)3(C)2 (D) 3 3.【2013全国II卷】ABC ?的内 考点1是正 余弦定理的 简单运用,学 生课前完成, 教师课堂上 和学生核对 答案,并要求 学生思考每 道题考察的 知识点是什 么?变式1 教师引导学 生思考角B 的值到底有 几个?从而 总结如何解 答三角形的 两解问题. 例2要求两 学生课前完 成例1,目的 是让学生提 前梳理公式, 而课堂上要 求学生回答 每道题考察 的知识点是 什么?是为 了更深化学 生对公式的 理解,而变式 1的训练,是 引导学生对 三角形两解 的问题进行 总结,强调大 边对大角情 况。 通过让学生

《解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共4页,第1页 高三(15)班《解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备课组 姜友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例题的分析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解决解三角形有关问题的通性通法和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通过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等有关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与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边角的转化,正确运用数学语言。 〖教学难点〗应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建构本课题知识结构: 1、知识框架与知识点 帮助学生回顾公式,为具体运用公式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对知识网络进行梳理,从整体上把握本课题的知识结构。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运用: 解三角形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解三角形中的边角互化;二是会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熟记”两个定理的变形及推论 (1) 正弦定理变形: a =2R sin A , b =2R sin B , c =2R sin C ; sin A = a 2R ,sin B = b 2R ,sin C =c 2R ; (2)余弦定理 推论: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 2ac , cos C =a 2+b 2-c 2 2ab . 变形:b 2+c 2-a 2=2bc cos A , a 2+c 2- b 2=2a c cos B , a 2+b 2-c 2=2ab cos C .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复习教案

模块一:解三角形复习 正弦定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有哪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如何解直角三角形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 2. 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称为解三角形. 已学习过任意三角形的哪些边角关系(内角和、大边对大角) 是否可以把边、角关系准确量化 →引入课题:正弦定理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正弦定理的推导: [ ①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sin A = c a sin B =c b sin C =1 即 c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② 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 (先研究锐角三角形,再探究钝角三角形)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有 sin sin CD a B b A ==,则 sin sin a b A B = . 同理,sin sin a c A C =(思考如何作高),从而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③*其它证法: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 当中S △ABC = 111 sin sin sin 222 ab C ac B bc A ==. 两边同除以 12abc 即得: sin a A =sin b B =sin c C . 证明二:(外接圆法)如图所示,∠A =∠D ,∴2sin sin a a CD R A D ===, 同理 sin b B =2R ,sin c C =2R . 证明三:(向量法)过A 作单位向量j 垂直于AC ,由AC +CB =AB 边同乘以单位向量j 得….. , ④ 正弦定理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基本应用: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2. 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1:在?ABC 中,已知045A =,060B =,42a =cm ,解三角形.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数学分析】 解三角形一章既就就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得直接延伸,也就就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与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得具体运用,就就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得其她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得重要工具,具有广泛得应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很多测量问题,如: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得距离;测量底部不可到达得建筑物得高度;在水平飞行中得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得海拔高度;测量海上航行得轮船航速与航向等。本章知识得介绍将很好得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 【教育分析】 解三角形一章得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1、正弦、余弦定理得证明,体现了知识间得相互联系,使学生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培养学生得应用意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得能力。 2、通过两个定理得实际应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得数学实践活动,从时间问题提取数学模型,经历发展与创造过程,进一步拓展学生得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 “做数学”“用数学”得意识,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在本章中,学生应该在已有知识得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得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得边长与角度之间得数量关系,并认识到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与几何计算有关得实际问题。 一、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 本章得中心内容就就是解三角形,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就就是解三角形得丄具, 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得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U标: (1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与角度关系得探索,寧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得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与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与儿何计算有关 得实际问题。 内容安排 本章教学约需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约2课时 2、2三角形中得儿何计?算约1课时 2、3解三角形得实际应用举例约2课时 本章复习约I课时

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1

课题: §2.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例2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讨论,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指点和矫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1、[复习旧知] 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2、[设置情境] 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Ⅱ.讲授新课[来源 (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例题讲解] (2)例1、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是55m ,∠BAC=?51,∠ACB=?75。求A 、B 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解三角形教案

解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正、余弦定理、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函数值域等相关的知识。 (2) 掌握解决三角形问题中最值问题的常规方法:不等式法和函数法。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体会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的交汇融合;通过周长、面积最值得求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及平面几何知 识等的应用。 难点:三角形最值问题中通法通解的形成及贯彻;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的培 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回顾、归纳总结: 三角形性质: 1.角的关系:A B C π++=,外角等于不相邻两个内角和。 2.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角与边的关系: ①大角对大边,等角对等边 ②正弦定理及变形: 变形: ③余项定理及变形: 2()sin sin sin a b c R R ABC A B C ===?为外接圆半径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 sin sin sin 222a b c A B C R R R = ==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222 2cos a b c bc A =+-222cos 2b c a A bc +-=ABC C a b c ?=++

4.周长与面积: 重要不等式、均值不等式: 重要不等式: 均值不等式: 变形: 二、例题讲解、规范解答: 注意:分析周长或面积取到最大值的条件。 12ABC S ?=?底高111sin sin sin 222ABC S ab C ac B bc A ?===时取等) 当且仅当b a R b a ab b a =∈≥+,,(222时取等) 当且仅当b a b a ab b a =>>≥+,0,0(22 ()2a b ab +≤cos _______ ABC A B C a b c a b c B ?的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例1:(2014陕西、;若、、成等比数列求的最小值 ) 2cos(),cos a b A C ABC A B C a b c c C C c ABC c ABC ++?==?=?的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若(1)求的大小(2)若求面积的最大值(例2:(2016吉林白山一模改编)3)若求 周长的最大值 12 c b =+变式:(1)求若求的最大值a b c 解:、、称等比数列 2b ac ∴=222cos 2a c b B ac +-=222a c ac ac +-=22ac ac ac -≥12=a c ==当且仅当,""成立

公开课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优化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知道三 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2.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经历观察、分析、猜想、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难点: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式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木棒做的三角形与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出示图片) 2.导入课题:同学们的眼力可真好,对,这些物体中都有三角形,可见三角形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那它究竟有什么特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大家看,在这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中,你能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吗?(分小组讨论)并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并尝试标出各部分名称。 集体讨论评价,得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是的。刚才同学们所发现的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判断下面这些图形是三角形吗? 3.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高中数学高考:解三角形复习教案(旧人教)

解三角形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命题走向】 对本讲内容的考察主要涉及三角形的边角转化、三角形形状的判断、三角形内三角函数的求值以及三角恒等式的证明问题,立体几何体的空间角以及解析几何中的有关角等问题。今后高考的命题会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为知识框架,以三角形为主要依托,结合实际应用问题考察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应用。题型一般为选择题、填空题,也可能是中、难度的解答题 三.【要点精讲】 1.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如图,在△ABC 中,C =90°,AB =c ,AC =b ,BC =a 。 (1)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sin A =cos B = c a ,cos A =sin B =c b ,tan A =b a 。 2.斜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如图6-29,在△ABC 中,A 、B 、C 为其内角,a 、b 、c 分别表示A 、B 、C 的对边。 (1)三角形内角和:A +B +C =π。 (2)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 (R 为外接圆半径) (3)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a 2= b 2+ c 2-2bc cos A ;b 2=c 2+a 2-2ca cos B ;c 2=a 2+b 2-2ab cos C 。 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 21ah a =21bh b =21 ch c (h a 、h b 、h c 分别表示a 、b 、c 上的高); (2)△=21ab sin C =21bc sin A =2 1 ac sin B ; (3)△=)sin(2sin sin 2C B C B a +=)sin(2sin sin 2A C A C b +=) sin(2sin sin 2B A B A c +; (4)△=2R 2sin A sin B sin C 。(R 为外接圆半径) (5)△= R abc 4; (6)△=))()((c s b s a s s ---;?? ? ? ?++= )(21c b a s ; (7)△=r ·s 。 4.解三角形:由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三个内角)中的三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求其他未知元素的问题叫做解三角形.广义地,这里所说的元素还可以包括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以及内切圆半径、外接圆半径、面积等等.解三角形的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