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牧-战论

杜牧-战论

杜牧-战论
杜牧-战论

杜牧,战论

兵非危也,谷非殚也,而战必挫北,是曰不循其道也。故作《战论》焉。

论曰:河北视天下,犹珠玑也,天下视河北,犹四支也。珠玑苟无,岂不活身,四支苟去,吾不知其为人。何以言之?夫河北者,俗俭风浑,淫巧不生,朴毅坚强,果於战耕。名城坚垒,{山各}薛相贯,高山大河,盘互交锁。加以土息健马,便於驰敌,是以出则胜,处则饶,不窥天下之产,自可封殖,亦犹大农之家,不待珠玑然后以为富也。天下无河北则不可,河北既虏,则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马无有也。卒然夷狄惊四边,摩封疆,出表里,吾何以御之?是天下一支兵去矣。河东、盟津、滑台、大梁、彭城、东平,尽宿厚兵,以塞虏冲,是六郡之师,严饬护疆,不可他使,是天下二支兵去矣。六郡之师,厥数三亿,低首仰给,横拱不为,则沿淮已北,循河之南,东尽海,西叩洛,经数千里,赤地尽取,才能应费,是天下三支财去矣。咸阳西北,戎夷大屯,吓呼膻臊,彻于帝居,周秦单师,不能排辟,於是尽铲吴、越、荆楚之饶,以啖戍兵,是天下四支财去矣。

乃使吾用度不周,徵徭不常,无以膏齐民,无以接四夷。礼乐刑政,不暇修治,品式条章,不能备具。是天下四支尽解,头腹兀然而已。焉有人解四支,其自以能久为安乎?今者诚能治其五败,则一战可定,四支可生。夫天下无事之时,殿阁大臣,偷处荣逸,为家治具,战士离落,兵甲钝弊,车马元刂弱,而未尝为之简帖整饬,天下杂然盗发,则疾殴疾战。此宿败之师也,何为而不北乎!是不?练之过者,其败一也。夫百人荷戈,仰食县官,则挟千夫之名,大将小裨,操其馀赢,以虏壮为幸,以师老为娱,是执兵者常少,糜食者常多,筑垒未乾,公囊已虚。此不责实科食之过,其败二也。夫战辄小胜,则张皇其功,奔走献状,以邀上赏,或一日再赐,一月累封,或凯旋未歌,书品已崇。爵命极矣,田宅广矣,金缯溢矣,子孙官矣,焉肯搜奇外死勤於戎乎。此赏厚之过,其败三也。夫多丧兵士,颠翻大都,则跳身而来,刺邦而去,回视刀锯菜色甚安,一岁未更,旋已立於坛墀之上矣。此轻罚之过,其败四也。夫大将将兵柄不得专,恩臣诘责,第来挥之,至如堂然将阵,殷然将鼓,一则曰必为偃月,一则曰必为鱼丽,三军万夫,环旋翔佯,忄晃骇之间,虏骑乘之,遂取吾之鼓旗。此不专任责成之过,其败五也。元和时,天子急太平,严约以律下,常团兵数十万以诛蔡,天下乾耗,四岁然后能取,此盖五败不去也。长庆初,盗据子孙,悉来走命,是内地无事,天子宽禁厚恩,与人休息,未几而燕、赵甚乱,引师起将,五败益甚。登坛注意之臣,死窜且不暇,复焉能加威於反虏哉。今者诚欲调持干戈,洒扫垢污,以为万世安,而乃踵前非,是不可为也。古之政有不善,士传言,庶人谤。发是论者,亦且将书于谤木,传于士大夫,非偶言而已。

杜牧《题禅院觥船一棹百分空》翻译赏析

杜牧《题禅院觥船一棹百分空》翻译赏析 《题禅院·觥船一棹百分空》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前言】 《题禅院》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二句写往昔漫游酣饮之豪兴,后二句写如今参禅品茶之悠闲,对比鲜明而出语平淡,对于消逝的年华不露惋惜之情,对于如今的寂寞不露辛酸之意;全诗诗情旷达,境界清幽。 【注释】 诗题一作《醉后题僧院》。禅院:寺院。 “觥船”句:化用毕卓典故,据《晋书·毕卓传》:”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觥,酒杯。觥船即载满酒的船。棹,船桨。 公:指酒神。 禅榻:禅床,僧人打坐用的床具。 飏:飘。 【翻译】 整条酒船给喝个精光,十年的青春岁月,总算没有虚度。今日,我两鬓银丝,躺在寺院的禅床上,风吹落花,茶烟在风中轻轻飘飏。 【鉴赏】 前两句写诗人年轻时落拓不羁、以酒为伴的潇洒生涯。诗人暗用毕卓的典故,说自己十多年来,常常乘着扁舟载着美酒,自由自在地泛舟漂流,在酒的世界里如同毕卓那样,忘忧忘返,觉得万事皆空。用十年的青春岁月来与酒相伴,真算得上不辜负酒神。这里的“觥”、“公”同音双关,由“觥”到“公”的转换见出诗人对酒的赞颂,酒以其忘忧解忧而成了诗人的友人、恩人。由此也暗寓着诗人在多年来郁郁不得志、借酒浇愁的真实生活状态。 后两句表现出一种洞悉世情的洒脱。诗人如今已经两鬓斑白了,斜卧在禅床边,品着僧人献上的清茶,见煮茶的袅袅轻烟盘

旋在微风中,此刻的闲情与安逸惬意飘然。可能是诗人借清茶一杯以消酒渴,也可能是晚年因体衰而不能多饮聊且以茶代酒,或是因茶而思酒,但这两句所透露出来的清幽境界和旷达情思,韵味深长。诗人杜牧平生留心当世之务,论政谈兵,卓有见地,然而却投闲置散,始终未能得位以施展抱负,以致大好年华只能在漫游酣饮中白白流逝,落得“今日鬃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的结果。此处“茶烟”与前面的“觥船”相应,“落花”与“青春”相应,说明一生自许甚高的诗人已经步入衰老之境,不仅施展抱负无从说起,就连酣饮漫游也不复可能,只有靠参禅品茗来消磨剩余的岁月。 全诗通过酒与茶两种境界的对比描写,深蕴着对人生的独特体悟。年轻时的风流放浪以及壮志难酬,全在“觥船”、“青春”等语句中体现出来;而今清静禅院中的“禅榻”、“茶烟”所引发的万般感慨,如同萦绕于落花风中的茶烟一样散去无踪。这首诗中包含着对年华老去时的感念与豁达、对过去青春岁月的追怀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全诗洒落而不见其辛酸。

论文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正文 (2) 一、忧怀诗 (2) 二、咏古诗 (2) 三、咏史诗 (3) 四、赠别诗 (4) 五、写景诗 (4) 六、宫词、闺怨诗 (4) 参考文献 (6)

[内容摘要] 杜牧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然能于前贤之外,独树一帜。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和宫词闺怨诗等多种。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杜牧的诗风,总的来讲,是俊爽、情致豪迈,但又揉进了绮思柔情,在俊爽雄健之中,又带华美流丽。他不愧为晚唐的杰出诗人。杜牧抱负心特强,他在二十五岁时作感怀诗,陈述自己的抱负,结句说:“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可见他是以贾生作为千古知己。他有气节,忧国忧民,颇具用世之心,同时他才华横溢,在文学方面又有高超的天赋与深厚的修养,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所以放荡形骸,无拘不束,潜心为诗,遂使他成为晚唐杰出的诗人。 [关键词] 独树一帜杰出诗人创作情怀

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 2011春汉语言本科 ************* 杜牧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 然能于前贤,独树一帜。他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儒家文化的官僚家庭。虽家世显贵,但一生不是一帆风顺。自踏入仕途。先后任过多种官职。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等多种。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 下面我就杜牧的诗歌创作情怀以我个人的观点做一简单的阐释: 一、忧怀诗 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对于国计民生的关怀,如削平藩镇,收复河湟,抵御回鹘等,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他曾写过《罪言》、《论战》等有关政治、军事的论文,曾注过《孙子》十三篇,还多次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方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郡斋独酌》中写道: “……谁将国伐叛,话与钓鱼郎。溪南重回首,一径出修篁。尔来十三岁,斯人未曾忘。往往自抚己,泪下神苍茫。御史诏分洛,举趾何猖狂。阙下谏官业,拜疏无文章。寻僧解忧梦,乞酒缓愁肠。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江郡雨初霁,刀好截秋光。池边成独酌,拥鼻菊枝香。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 杜牧有感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又《早雁》: “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这首诗把遭受回鹘侵扰的难民比作受惊的哀鸿,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谴责朝廷的无能,致使百姓流 离失所。 二、咏古诗 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他自己亦多绮情柔思,故而其诗能在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他很强调创作的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感怀诗一首》针对藩镇割据而发;《河湟》诗对河西、陇右之地被吐蕃侵占久久不能恢复表示愤慨。运用比兴手法,把逃避回鹘侵扰的边民比作哀鸿。在抒发对人民同情的同时,隐含对朝廷未能御侮安民的不满。杜牧不仅怀古咏史诗数量多,而且有不少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他的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杜牧的咏古诗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如《赤壁》:

浅谈杜甫律诗中的流水对

浅谈杜甫律诗中的流水对 (04年2月13日) 我们在中学时就都读过杜甫的七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与七律诗体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有的,一方面,杜甫是七律诗的集大成者。七律一体并不古,大约是在所有古、近体诗中最晚成熟的一种诗体,是在唐朝新起的,但是在杜甫之前,比较平淡,杜甫的七律一出,雄浑浩荡,超忽纵横,气象极尽阔大,不仅大大推而提升之,而且带动有有唐一代诗风的走向。后来的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杜牧、许诨、李商隐等都是以学杜甫为能事,成为七律名家,创作出了无数名篇流世;整个《全唐诗》里七律占了近一半,几乎都可以说是杜风之绪。 另一方面,杜甫自己的诗里,也差不多是以七律为代表的。我们知道杜甫弱于绝句;古风虽也不错,但仍以律诗为强项;在他遗今的律诗中,虽然五律数量多于七律,但后人公认,七律成就相对高于五律。所以可以说,杜甫诗以七律为代表,七律诗以杜甫为代表,仍可以说唐诗以七律为代表,这就与人们通常认识的唐诗以李、杜为代表很接近了。 杜甫对于七律有什么贡献呢?这是一篇大文章了,简言之,无论题材、手法、意境等方面,他都是开风气的集大成者。我今天只说到他的一个小特色而已。 我们知道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对仗是在律诗之前就有的古老的文字形式,写过律诗的人都知道,对仗其实又好写又不好写,好写在于完成它的文字游戏形式上,不难,就如对联,人家出上联都不难对,自出自对就更容易些了;但所谓不好写,是在于作为诗中的一部分,既要达意,又要融洽、流畅,更别说还要增彩增色了。所以自古以来,作为诗中不可分割部分的对仗佳作,真是少只又少呵。 杜甫非常长于对仗,堪称古今第一人,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流传万世的名对很多。关于他的对仗方面的正解,我不配讲,只说起我注意到他的几个花絮特色的一个。那几个特色,我注意到,比如其一,宁求意而可以失工为代价,这既是我们今天学写诗的人所达不到的境界,实际也根本就是我们容易误解忽视走死的毛病;又如其二,巧借形式,妙夺天工,《曲江》的二联就是一个典型;再如其三,杜甫常常不止在二、三联里用对仗,而扩大到首、尾联里,像上面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与其说是因为杜甫才高而溢,或卖弄强项,不如说他是在探求诗体或诗风呢,因为这与下面第四个特色相联系着呢;其四,杜甫善于、惯于用流水对。

杜牧《秋夕》赏析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1、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2、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3、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4、天阶:露天的石阶。 5、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 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鹭鸶》-(作者:杜牧)唐诗赏析介绍

《鹭鸶》-(作者:杜牧)唐诗赏析介绍 《鹭鸶》 作品介绍 《鹭鸶》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 》的第 522 卷。 《鹭鸶》 原文 鹭鸶 作者:唐·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 注释 ①觜:通“嘴”,指鸟喙。 ②远:全诗校:“一作低。” 《鹭鸶》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 《樊 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 《泊秦淮》、 《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 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 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 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 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 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 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 《容台集》 称: “余所见颜、 柳以后, 若温飞卿与 (杜) 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 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 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 岁时所书。帖为麻笺, 纵 28.2 厘米,横 162 厘米,46 行,总 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 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 是诗稿, 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 元、 明、 清人的题签、 题跋印章。
1/5

杜牧-战论

杜牧,战论 兵非危也,谷非殚也,而战必挫北,是曰不循其道也。故作《战论》焉。 论曰:河北视天下,犹珠玑也,天下视河北,犹四支也。珠玑苟无,岂不活身,四支苟去,吾不知其为人。何以言之?夫河北者,俗俭风浑,淫巧不生,朴毅坚强,果於战耕。名城坚垒,{山各}薛相贯,高山大河,盘互交锁。加以土息健马,便於驰敌,是以出则胜,处则饶,不窥天下之产,自可封殖,亦犹大农之家,不待珠玑然后以为富也。天下无河北则不可,河北既虏,则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马无有也。卒然夷狄惊四边,摩封疆,出表里,吾何以御之?是天下一支兵去矣。河东、盟津、滑台、大梁、彭城、东平,尽宿厚兵,以塞虏冲,是六郡之师,严饬护疆,不可他使,是天下二支兵去矣。六郡之师,厥数三亿,低首仰给,横拱不为,则沿淮已北,循河之南,东尽海,西叩洛,经数千里,赤地尽取,才能应费,是天下三支财去矣。咸阳西北,戎夷大屯,吓呼膻臊,彻于帝居,周秦单师,不能排辟,於是尽铲吴、越、荆楚之饶,以啖戍兵,是天下四支财去矣。 乃使吾用度不周,徵徭不常,无以膏齐民,无以接四夷。礼乐刑政,不暇修治,品式条章,不能备具。是天下四支尽解,头腹兀然而已。焉有人解四支,其自以能久为安乎?今者诚能治其五败,则一战可定,四支可生。夫天下无事之时,殿阁大臣,偷处荣逸,为家治具,战士离落,兵甲钝弊,车马元刂弱,而未尝为之简帖整饬,天下杂然盗发,则疾殴疾战。此宿败之师也,何为而不北乎!是不?练之过者,其败一也。夫百人荷戈,仰食县官,则挟千夫之名,大将小裨,操其馀赢,以虏壮为幸,以师老为娱,是执兵者常少,糜食者常多,筑垒未乾,公囊已虚。此不责实科食之过,其败二也。夫战辄小胜,则张皇其功,奔走献状,以邀上赏,或一日再赐,一月累封,或凯旋未歌,书品已崇。爵命极矣,田宅广矣,金缯溢矣,子孙官矣,焉肯搜奇外死勤於戎乎。此赏厚之过,其败三也。夫多丧兵士,颠翻大都,则跳身而来,刺邦而去,回视刀锯菜色甚安,一岁未更,旋已立於坛墀之上矣。此轻罚之过,其败四也。夫大将将兵柄不得专,恩臣诘责,第来挥之,至如堂然将阵,殷然将鼓,一则曰必为偃月,一则曰必为鱼丽,三军万夫,环旋翔佯,忄晃骇之间,虏骑乘之,遂取吾之鼓旗。此不专任责成之过,其败五也。元和时,天子急太平,严约以律下,常团兵数十万以诛蔡,天下乾耗,四岁然后能取,此盖五败不去也。长庆初,盗据子孙,悉来走命,是内地无事,天子宽禁厚恩,与人休息,未几而燕、赵甚乱,引师起将,五败益甚。登坛注意之臣,死窜且不暇,复焉能加威於反虏哉。今者诚欲调持干戈,洒扫垢污,以为万世安,而乃踵前非,是不可为也。古之政有不善,士传言,庶人谤。发是论者,亦且将书于谤木,传于士大夫,非偶言而已。

浅谈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浅谈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

谈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

第12卷 第4期 2010年7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N O.4Vol.12J ul.2010 谈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 汤树德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22) 摘 要: 杜牧的咏史诗多涉政事,借古讽今,含义深刻,以此来寄托自己对现实政治的感慨和批评。 关键词: 杜牧;咏史诗;借古讽今;豪放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 (2010)04-0114-03 收稿日期:2009-12-24 作者简介:汤树德(1959-),男,天津市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广告学、修辞学。 杜牧是晚唐的一位重要诗人,成就很高,和李商隐齐名。其诗风格明快、豪放,而他的咏史诗更具现实意义,诗文多涉政事,常借古讽今,含义深刻。 杜牧咏史之作首推《阿房宫赋》。赋中有诗有文,可以说是半诗半文的混合体。《阿房宫赋》,语言凝炼,意境广阔,深得诗的奥妙。从表面上看,《阿房宫赋》是谴责秦始皇的荒淫无耻的糜烂生活,而骨子里却是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贪好声色。作者以强烈的对照手法,指出秦国亡国的原因是不爱惜天下的人力和物力:“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天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这样就造成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惨结局。唐敬宗时,不理国事、沉溺声色、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杜牧深有所感、借古讽今。赋的前半部,极力铺叙宫室建造的奢华,深刻揭露了封建帝国的淫乐误国和咎由自取。在文章结尾,作者含义深刻地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他希望封建帝王能从秦亡中吸取教训,引以为鉴。这既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也表现了对封建帝王的忠告。文章写秦的豪奢时,极力铺陈夸张,发表议论时,酣畅淋漓,结尾总结历史教训发人深省。在杜牧死后的二十一年,即公元八七四年,爆发了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大革命,历时十年之久,终于促成了唐王朝的灭亡。这确是一篇咏史的佳作,词采瑰丽,发人深思,后人评这篇作品为“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和所有封建时代的爱国文人一样,杜牧把实现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皇帝精明能干,节用爱民。但晚唐的皇帝多不成材,生活上荒淫无度,引起杜牧的极大不满。因此,他往往以咏史的笔法,给予他们辛辣的讽刺,希望他们迷途知返,从谏如流,中兴帝业。 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写景寓意,在极短的篇幅中,表达一种深刻的内容,这是杜牧绝句的特点之一,《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正是表现了这个特点。杜牧在这组诗中仍然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写的是唐玄宗的荒淫生活,批判的是晚唐皇帝,告诫晚唐皇帝不要再迷恋“山顶千门次第开”的荒唐生活,要他们吸取“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的历史教训。第三首“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多么醉人的狂欢生活,这与后来发生的安禄山之乱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对唐玄宗又是何等辛辣的嘲弄。杜牧在另一首《华清宫三十韵》中说:“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玩兵师汉武,回手倒干将。”杜牧借唐玄宗的腐化、荒淫、堕落的生活和四处滥用兵力的历史事实,针刺晚唐皇帝在政治上和生活上的腐化堕落,笔锋也是极其犀利、尖刻的。 杜牧通过咏史诗对历史上的暴君进行揭露和鞭答,还可以举出《过骊山作》一首“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欲为道旁穷百性。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扰未枯。” ? 411?

最新杜牧《早雁》诗歌鉴赏

杜牧《早雁》诗歌鉴赏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 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 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

茶、禅、佛一体

茶、禅、佛一体 佛教的原始教义是厌恶人身,鄙薄生产劳动。僧人的生活来源是依靠乞讨和施主的布施,魏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同时因社会动荡造成大量游民僧人流入寺院。无寺可居的游民就成了游僧。至禅宗三祖僧璨早在对道信传法时讲授:“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偌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说明再肥硕的地,无人耕种也就没有收获。在他的影响下,僧人们开始实行“作”、“坐”并举,这是革命性的创举,僧人们除了打坐外还需劳作,以劳动解决吃饭问题。因而种植茶树、采摘茶叶、制作名茶、饮茶等就融入佛事活动,坐禅,作为佛教僧人的修行方法,要求独自一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还规定过午不食,不饮酒不食荤,于是既能提神醒脑、又有清心性修行的茶成为僧人必不可少的饮料,饮茶有助于参禅、面壁省悟的神妙功能,为很多僧人所认可。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贡茶紫笋产于吉祥寺。黄山毛峰长在松合庵等等不一而足。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法堂左上角悬挂着“茶鼓”,击鼓招集众僧饮茶。宋林逋《西湖诗春日诗》中的“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和《宋诗钞》陈造的诗句“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描写了茶鼓声下寺院的幽雅意境。寺院中专事烧水煮茶、献茶款客的叫“茶头”,还有“施茶僧”专为游人惠施茶水,寺院茶也有不少名目,如供奉佛祖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全寺僧人共饮的“普茶”。僧人早起先饮茶后佛事,每天需在佛前供茶,供茶、点茶、点汤后来均纳入佛教的仪规。专以茶汤开筵的称之为“茶汤会”。每逢佛教的节日,或朝廷钦赐丈衣、锡仗时则举行盛大的茶仪。到宋代仪茶敬佛,发展成为“茶百戏”,即以茶为媒介在茶汤中进行各种表演,宋代的斗茶也十分时兴,斗茶由品茶发展而来,在茶宴上,僧人、施主、香客通过品饮、鉴评决出茶叶质量的高低,故又称“茗战”。后为决出进贡朝廷的上品茶,斗茶风遍及各地。

论述杜牧诗歌

论述杜牧诗歌“清新俊逸”的风格 从唐文宗太和、开成之后到唐亡,文学史上将这七、八十年称之为晚唐,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俗称“小李杜”。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生于803年,死于853年,二十六岁中进士,先在江西、淮南等节度使手下为幕僚,十年后内迁为京官,又受人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后又一度内调,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原有恩济苍生的大志,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复盛唐洽世,他希望国家能安定统一,他反对藩镇拥兵作乱,反对吐番、回纥入侵,反对统治阶级的苟且偷安,为此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他的《阿房宫赋》用赋体形式对秦亡的历史教训做了深刻总结,并提醒人们要牢牢吸取这一前车之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显然是对当时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提出当头棒喝。同时杜牧尤喜论兵,有《战论》、《守论》等篇,并为《孙子》作注。但是,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又给他带来深沉的苦闷,他晚年离别长安赴池州任刺史时曾说“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深刻地揭示了他将要到遥远的地方去任职之前登上乐游原,凭吊唐太宗陵墓时,向往贞观之治而又无法实现时的苦闷心情。又因为他出身于世家大族,久经宦海浮沉,所以也有借酒浇愁放浪形骇,纵情声色的一面,“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是说自己一事无成,只在歌妓生活的青楼之中留下一个薄情负心的名声,这话虽为自我解嘲,但也不难看出这正是他放纵沉沦的写照。 杜牧既有政治才干,又懂兵法,只是因为晚唐主昏政乱,致使他徒具“相才”(《唐诗谈丛》)而未能大用,只能把满怀抱负和一腔愁绪倾注于文学作品之中。他在文学创作中是个多面手,“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唯韩、柳、小杜三家。”(《北江诗话》卷二)他与韩愈、柳宗元一样,既善赋诗,又工为文。不仅如此,杜牧还精于绘画书法,曾临摩过顾恺之的维摩像,米芾称赞其画“精彩照人”;其《张好好诗》行书真迹流传至今,后人认为“深得六朝人气韵”(《渔洋诗话》引董其昌语)。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绝句不但占有相当数量,而且艺术成就最高,也最为后人所欣赏。清人吴乔说:“杜牧诗,惟绝句最多风调,余不能。”(《围炉诗话》)杜牧的五七言古风和七律多叙事述怀之作,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如《感怀》长诗,谴责朝廷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同情人民所受的苦难,自抒报国胸怀,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但是,杜牧的七言绝句最为人所称道,他的绝句反映面较广,有表现人民疾苦的如《题村舍》;有抒写怀才不遇的如《赠渔父》;有讽刺帝王淫奢生活的如《宫人塚》;有向往自由和爱情的如《秋夕》等。 杜牧的绝句,无论是借景写情,还是吊古抒怀,其风格都可用“清新俊逸”来概括。写景和咏史这两类绝句,诗人都写得十分出色,工巧精致,风格俊爽,文笔流转,词彩清新,蕴藉有味;在语言运用上尤见工力,清新流畅,自然凝练,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这些诗表现了他才气的俊逸,思致的活泼。当然,诗人也有消极颓废之作,反映他郁闷失意,流连酒色的生活情调。 一、抒情写景诗。

杜牧《独酌》古诗赏析

杜牧《独酌》古诗赏析 作品介绍 《独酌》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 》的第 520 卷。 原文 独酌 作者:唐·杜牧 长空碧杳杳,万古一飞鸟。 生前酒伴闲,愁醉闲多少。 烟深隋家寺,殷叶暗相照。 独佩一壶游,秋毫泰山小。 注释 ①隋家寺:隋朝所建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谓即长安大兴善寺。 ②殷叶:红叶。 ③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事见《晋书》本 传。 ④秋毫泰山小:《庄子·齐物论》:“莫大于秋豪之末,而泰山为小。”豪, 通毫。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 《樊 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 《泊秦淮》、 《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 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

《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 《樊川外集》 和 《樊川别集》 各一卷。 《全唐诗》 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 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 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 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 与 (杜) 牧之亦名家也”, 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 《张好好诗》 。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 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 岁时所书。帖为 麻笺,纵 28.2 厘米,横 162 厘米,46 行,总 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 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 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 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 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 《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 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獨酌杜牧 長空碧杳杳,萬古壹飛鳥。 生前酒伴閑,愁醉閑多少。 煙深隋家寺,殷葉暗相照。 獨佩壹壺遊,秋毫泰山小。 [杜牧《独酌》古诗 赏析 ]相关文章:

杜牧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父亲杜从郁“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太子司议郎,下调至闲官。唐文宗年间考取进士,授校书郎,《樊川文集》,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小李杜”生于晚唐,终年50岁,因秉性刚直,遭人排挤。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 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 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给《孙子注》序。 《孙子注》又称《孙子略解》,作者曹操,是《孙子》的最早释本。整理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对孙武的某些军事原则作了发挥和补充。如《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曹操给予的阐述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祖父是宰相,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政治上的不得意,必定会影响他的创作,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在《雨中作》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开始堕落了。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唐文宗时期的宰相)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杜牧见此,又愧又羞。在《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

论元末明初笑隐一派的僧诗创作

论元末明初笑隐一派的僧诗创作 西安体育学院人文系王娟侠 自古诗是僧家切玉刀,元代僧诗创作承宋代文字禅余波,方兴未艾。这一时期,汉传佛教以杨歧宗一枝独秀,著名诗僧大抵出自其支脉虎丘、径山两系。较为著名的有虎丘系的中 道东南,师弟递相授受,影响广泛深远,构成元代文学史述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室,赐号广智全悟禅师,九江义门人,为径山宗杲门下第五代传人。自天历二年起,主持金陵大龙翔集庆寺,至正四年(1344)示寂。欧阳詹序《蒲庵集》以为: 由唐至宋大觉琏公、明教嵩公、觉范洪公,宏词妙论,人尽叹服。元初若天隐 后见心复公以敏悟之资发为词章,即卓然并驱于嵩、琏诸师无愧也。1 这里纵论宋元代僧诗源流,至为明白。“咸淳”是宋度宗年号,起于1264年,至1274年止。欧阳詹认为,僧诗创作至宋末而日渐式微,天隐、晦机辈兴起于元代,方能激浊扬清,力挽颓势。天隐至公,法号圆至,是 禪三隐”。明都穆《南壕诗话》认为其诗“造语清婉,当不减于慧勤、参寥辈也”。2方回为其《牧潜集》作序以为“其为文赡以奥,其诗虽所存不多而风骨自见”,并采撷其隽语佳句,以为“《弘秀集》中不多得也”。31319)。晦机圆熙与天隐圆至、元叟行端等唱和,与著名诗人虞集交往甚密。虞集游滕王阁,尤赏苏轼与晦机的登临之作,以为后者“含无限之意,寓无穷之感”,至为搁笔,不敢续貂。4虞集与晦机、笑隐师弟唱和往来,对笑隐一派 说法之余,肆笔为文,莫之能御。以予所知,自其先师北磵简公、物初观公、晦机熙公相继坐大道场,开示其法,然皆有别集,汪洋纡徐,辨博瑰异,则欣公之所为有自来矣。”5笑隐一派是宋代圆悟克勤与径山宗杲一系的嫡传。北宋时,云门宗的雪窦重显以诗体形式,拈唱公案,写成《颂古百则》,言说自己的体道经验,“宗风由此一变矣”。圆悟克勤对此大为欣赏,以为“更会文章,透得公案,盘礴得熟,方可下笔”。6他以雪窦颂古为底本,加以评唱,编成《碧岩录》。这部著述将“禅机”融化于“诗境”,是文字禅的代表作。克勤的弟子径山宗杲虽然对文字禅的发展深表忧心,但其“看话禅”仍然籍助文字般若来参悟实相,与其师的趋向有一致之处。《碧岩录》影响深远,时称“宗门第一书”。至宋元之际,摹写之作仍然层出不穷。因此,作为克勤、宗杲一系的嫡传弟子,从北磵居简到晦机、笑隐辈,衣钵相传,以诗阐心,他们在“说法之余”,耽于吟咏,其实是其来有自的。 1引自姚之姻《元明事类抄》,四库全书本,卷十九。 2都穆《南濠诗话》,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第1361页。 3引自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四库全书本,卷六十七。其佳句如“竹枯湘泪尽,花发楚魂香”,“瘴月人南去,花時雁北飛”等。《弘秀集》,宋李龚编,全称《唐僧弘秀集》,是唐代僧诗选集。 4胡广《写韵轩滕王阁望湖亭诗记》,见《明文衡》,四库全书本,卷五十五。 5 6《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一,《续藏经》,第四十四冊,第144.页。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李琳指导教师:张小丽 (中文与新闻传播系2003级1班) 摘要:杜牧的咏史诗史识高卓,内涵丰富,尤其是咏史七绝,范围广大,有重评历史、讽咏现实、抒写怀抱等多类;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喜用翻案手法,巧用问句,含蓄婉转,论断精警,风华掩映,具有含蓄清丽之美。杜牧被后人誉为晚唐七绝“第一高手”,其咏史七绝更是赢得“二十八字史论”之美誉,成就卓绝。 关键词:杜牧;咏史;七绝;艺术特色 咏史诗,就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诗歌。它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既富诗歌的情韵之美,又能在批评议论中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以诗咏史,由来已久。《诗经》、《楚辞》中的部分包含咏史成分的内容可视为咏史诗的滥觞,但真正意义上的首篇咏史之作,则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班固的《咏史》。此诗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救父之事,虽有感叹之音,却被钟嵘批评“质木无文”[1](P1),缺乏诗意。魏晋六朝时,以诗咏史之风盛行,最著名的当推左思的《咏史》八首。左思在诗中借“史事”以抒“己意”,“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2](P166),把咏史与咏怀结合了起来。这种摆脱史事,而以寄托襟抱为主的写法,是对咏史诗的创造性发展,开唐人咏史先河。 晚唐时期,诗人们开始用七言绝句的形式,采用议论驱驾史事的笔法,创作咏史诗,杜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杜牧生当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风雨飘摇、正在走下坡路的晚唐,他忧国忧民的热情、经邦济世的抱负及杰出的军事才能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对当时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杜牧表示出无限的忧愤,这在他的诗文尤其是咏史诗中得到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其中,又以咏史七言绝句体现得最为明显,艺术上也最具特色。 一、杜牧咏史七绝的内涵与分类 杜牧创作了众多笔锋犀利而又形象鲜明、义理深邃而又情味隽永的七绝咏史诗,“出现在其咏史诗中的抒情主体,既不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故事讲述人,也不像吊古诗中那种自己参加演出的导演者,而是一个评论家。他直接出来议论褒贬,甚至做一假想”[3](P144)。《樊川集》共收录了杜牧各体诗四百五十一首,其中五、七言绝句共二百一十八首,而七言绝句又占大多数,约一百多首,其中咏史七绝又有四、五十首。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据内容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重评历史,抒发新见 这类咏史诗中,诗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诗人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完全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十分有新意。如脍炙人口的《赤壁》诗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构思非常别致的诗,写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诗的前两句是兴盛之由,后两句因感慨而发议论。此诗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背面敷粉法。诗人认为,导致周瑜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东风,但他并不正面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瑜战争取得胜利,而是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击败南下的曹军,历史将会变成另一个样子。诗人只是将笔锋轻轻一转,就完全改变了战争的形势及周瑜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赤壁大战归结为

浅谈杜牧七绝诗

浅谈杜牧七绝诗 摘要:杜牧的文学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七律七绝更为擅长,尤其是七绝,向来受到推崇,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他能在短小的形式中表现一幅优美的图画,用精炼的语言传达含蓄的思想。其诗歌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为世人所称道。 关键词:七绝诗;论史;抒情;写景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等。 杜牧诗文并佳,尤其以七言绝句为最佳。晚唐诗风流于萎靡,惟杜牧豪迈俊爽,遒劲峭拔,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他还称赞杜牧的《泊秦淮》为唐人七绝的压轴之作。《泊秦淮》前两句说:“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以优美文笔描绘出迷迷茫茫冷冷清清的水上朦胧夜景,极富诗情画意。当诗人在如此这般的水上遇到一处酒家时,笔锋一转,吟出后两句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这千古传诵的诗句中,诗人的忧患意识不言自明,呼之欲出。语言如此精练,意境如此深远,又有一唱三叹的韵致,真乃绝唱。 从内容上看,杜牧的七绝主要分为论史借古讽今和写景抒情纪行

咏物两大类。本文主要从这两大类来浅谈杜牧的七绝诗。 一、论史借古讽今 杜牧出身于仕宦之家,是中唐名相杜佑之孙,思想深受其家学影响,才兼文武,志在经济,心怀天下。然而偏偏时运不济,晚唐社会藩镇跋扈、宦官专权、朋党倾轧,使得这个壮志少年满怀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于是在飘荡沉浮的人生仕途中,杜牧只能将自己的才气、睿智和热情诉诸于诗歌,写下了不少风格清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杜牧诗、文、赋兼善,而他的论史诗之所以能够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这与其自身修养是分不开的。 杜牧的论史诗通常借古讽今,其针对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统治者荒淫奢侈、腐朽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讽喻。历史人物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陈后主,特别是本朝的唐玄宗,都是其笔下批判的对象,如《过勤政楼》、《过骊山作》等。而《过华清宫三绝句》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尤其是《过华清宫》的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建立了华清宫,杨贵妃爱吃鲜荔枝,玄宗为了讨她的欢心,就命令从四川等地乘快马日夜兼程为她送荔枝,很多人与马跑死在路上。诗人抓住了这一典型事例,又描绘了这样一个典型画面,人们远远望去,只见骊山顶上花团锦簇般的宫殿一道道大门突然依次地打开了,人们那里知晓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只有贵妃在山顶上望着山下一匹卷起红尘的飞马破颜一笑,因为她知道,这是她喜欢吃的鲜荔枝送来了。诗歌以小见大,通过送鲜荔枝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