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目录

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复习课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2节电解质

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

复习课(1)

复习课(2)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

第2节氮的循环

第3节硫的转化

第4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复习课

第4章元素与材料世界第1节硅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2节铝金属材料

第3节复合材料

复习课

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

单元规划

从初中进入高中是学生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对知识的认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各方面都较初中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初入高中的学生对各门学科都有一种新鲜感,而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创造性的、实用性的科学,更应该有继续学习,并力争学好的必要性。教师应该让同学们了解化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在开始时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金属钠和氯气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做好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问题的能力,让同学们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办事,即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再由个别特殊现象总结出一般规律。对于化学中常见物理量——物质的量的学习,帮助同学们建立概念,理解和掌握概念并加以利用。使同学们对有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本质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通过新概念在计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做到层层深入、逐个突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以后几章的学习和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走进化学科学主要介绍化学的发展,告诉同学们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介绍了化学发展史,同时也展现了现代化学的成就和将来化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范畴。

第二节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告诉了同学们研究物质的一般规律和通过具体应用介绍了金属钠和氯气的性质。我们可以在实验中接受新的知识。

第三节是化学中常见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有很多概念,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它可以将宏观的、可测量的物质和微观的粒子数目联系在一起,起一个桥梁作用。

教学重点:1.通过金属钠和氯气的性质学习,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应用及与其他量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概念,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和应用。

课时安排: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1课时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2课时

第3节化学中常用物理量——物质的量3课时

复习课2课时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从容说课

21世纪是科技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这些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质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想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极大地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化学作为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又是怎样演变和发展,以及怎样体现其创造性和使用性的,让同学们讨论还是很有必要的。

人们对化学的研究从远古的实用技术、钻木取火、烧制陶瓷、冶炼金属、酿造酒类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直到1661年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同时还有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均为近代化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进入20世纪,人们对化学的研究更为深入,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特别是90年代后的化学在能源、材料、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作用,通过这些知识的教育教学,让同学们明白:对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多了解一下化学发展史及三大社会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同学们进一步探究化学科学是有一定帮助的。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发展史,认识到化学是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2.了解用化学解决能源、材料、环境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发展史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通过对现代化学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高新化学技术的介绍引起学生对一些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结合我国化学史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理解“化学是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2.理解现代化学已经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性质、制备和应用。

教学难点活动和探究过程中应用方法的选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作为新世纪的一名高中生,面对日益膨胀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挑战,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而化学是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它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让我们来一起认识化学科学。

板书:

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

师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接触到化学,认识到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大至浩瀚无边的宇宙,小到肉眼看不见的原子、分子……当今的化学又研究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科学。

板书: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推进新课

师现代化学在人们眼中是什么?已经研究到什么层次水平?

生现代化学已经研究到原子、分子水平上,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多媒体图片展示)碳纳米管、分子齿轮和分子马达

师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不仅可以帮人们认识物质,还可以知道物质,并服务于社会,因此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板书:

一、化学是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师人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从矿物、岩石及动、植物体中发现了许多物质。不仅如此,科学家们还根据需要设计并创造出新物质,到目前为止,化学家们发现的、创造的化合物已超过了3 500万种。因此,化学的特征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它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

板书:

1.创造性

师 不仅如此,它还是一门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实用的科学。

板书:

2.实用性

[活动与探究]

同学们讨论在我们的周围是怎样体现化学的实用性的?

生 铝合金、食品的保鲜、电池的应用、环境的保护、可降解塑料等。

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实用技术?→?

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思考与交流]

我国在化学发展史上有哪些成就?

(播放多媒体录像) 我国从古到今在化学方面的突出成就。

师 小结:通过刚才的多媒体录像,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古代实用技术方面就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现代我国在医药领域、微观技术等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如: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首次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1981年,我国科学家又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为人类揭开生命奥秘作出了贡献。

师 了解了现代化学,那么展望未来,化学学科的探索空间又怎样呢?又将会向哪些方向发展呢?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问题。

板书:

三、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师 今日化学正在向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学科渗透,使化学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著。

板书:

化学科学与能源

师 地球的资源有限,需要化学工作者努力开发可再生及廉价能源。

板书:

化学科学与材料

师 材料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标志。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能体现强大的经济优势和技术潜能,这关系到民族的兴衰。

板书:

化学科学与环境

师 这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空调等的使用,破坏了吸收紫外线的能手——臭氧,易诱发皮肤癌。我国的山西某村,英国威尔士某村都出现过女儿村,这也与环境污染有关。这些环境污染都是化学污染,而防治环境污染也要靠化学科学。

师 化学科学将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安全应用方面大显身手。化学将继续推动材料科

学的发展,使各种新型功能材料的生产成为可能,同时化学也将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保障。

课堂小结

总之,在21世纪,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化学。的确,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

板书设计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1节 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一、化学是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1.创造性

2.实用性

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实用技术?→?

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三、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化学科学与能源

化学科学与材料

化学科学与环境

活动与探究

1.按照你的理解,通过调查具体说明化学科学在能源、材料和环境等方面的贡献。

2.研究污水净化常用方法有哪些?净化步骤怎样?

3.自制简易净水装置。

备课资料

纳米科技

(1)什么是纳米科技

生物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生物科学技术中对基因的认识,产生了转基因生物技术,可以治疗顽症,也可以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信息科学技术使人们坐在家中便知天下大事,互联网几乎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纳米是尺寸或大小的度量单位,千米(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1×10-9m ),约4倍原子大小,万分之一头发粗细。形象地比喻,1 nm 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就像一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一般。这就是纳米长度的概念。自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 nm 这样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科技”。纳米科学技术是研究在千万分之一米(10-8m )到亿分之一米(10-9m )内,原子、分子和其他类型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学问;同时在这一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和加工又被称为纳米技术。来自新华社的消息说,我国纳米基础研究已跻身世界前列,个别工作甚至走在了世界最前沿。

(2)神通广大的纳米材料

纳米颗粒是纳米材料的基元。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方法制备出只包含几百个或几千个原子、分子的“颗粒”,这些“颗粒”的尺寸只有几个纳米。

①脾气暴躁、易燃易爆的纳米金属颗粒

金属纳米颗粒表面上的原子十分活泼。实验发现如果将金属铜或铝做成纳米颗粒,遇到空气就会激烈燃烧,发生爆炸。可用纳米颗粒的粉体作火箭的固体燃料、催化剂。 ②材料世界中的大力士——纳米金属块体

金属纳米颗粒粉体制成块状金属材料,它就会变得十分结实,强度比一般金属高几十倍,同时又可以像橡胶一样富有弹性。

③奇妙的纳米碳管

碳纳米管是由石墨中一层或若干层碳原子卷曲而成的笼状“纤维”,内部是空的,外部直径只有几到几十纳米。密度只有钢的六分之一,而强度却是钢的100倍。轻而柔软又非常结实的材料最好是做防弹背心。如果用碳纳米管做出绳索,从月球上挂到地球表面,它是唯一不被自身重量所拉断的绳索。它可以作为地球到月球乘人的电梯。

④善变颜色的氧化物纳米材料

氧化物纳米颗粒最大的本领是在电场作用下或在光的照射下迅速改变颜色。做成士兵防护激光枪和眼镜和广告板,在电、光的作用下,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⑤刚柔并济的纳米陶瓷

纳米陶瓷粉制成的陶瓷有一定的塑性、高强度和耐高温,使发动机工作在更高的温度下,汽车会跑得更快,飞机会飞得更高。

⑥爱清洁的纳米材料

把透明疏油、疏水的纳米材料颗粒组合在大楼表面或窗玻璃上,大楼不会被空气中的油污弄脏,玻璃也不会沾上水蒸气而永远透明。将这种纳米颗粒放到织物纤维中,做成的衣服不沾尘,省去洗衣服的麻烦。

⑦法力无边的半导体纳米材料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最大用处是可以发出各种颜色的光,可以做成超小型的激光光源。它还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光能,把它们直接变成电能。

铝盐、铁盐的净水作用

明矾的主要成分是KAl(SO4)2·12H2O〔或K2SO4·Al2(SO4)3·24H2O〕,在水溶液中明矾电离出的Al3+能发生水解,形成氢氧化铝胶体,它具有良好的吸附和凝聚性能,能吸附水中不溶性悬浮杂质,并产生凝聚沉积作用,从而达到净化自然水的目的。

用明矾等净水剂净化水,是净化水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根据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对水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处理,如过滤、蒸馏等。

活动与探究

1.氢氧化铝胶体的吸附性

(1)在烧杯中加入20 mL 0.5 mol·L-1Al2(SO4)3溶液,滴加浓氨水,生成蓬松的白色胶状沉淀。继续滴加氨水,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

(2)过滤,用蒸馏水冲洗沉淀,得到较为纯净的Al(OH)3。

(3)取5 mL(1∶10)红墨水,加入上述有Al(OH)3的过滤器中,得无色透明的滤液,部分Al(OH)3变成红色。

2.净水剂的净水作用

(1)取河水、塘水或江水(浑水最佳,若城中无天然水系,则可取少许泥沙与自来水混合搅拌后,待粗泥沙颗粒沉积,倒出上部泥黄色浑水使用),加入到烧杯中。

(2)将明矾研碎成粉(若无研钵,也可用纸包裹明矾块,用锤子击碎取粉使用),取约5药匙,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不停搅动至明矾溶解,静置5分钟后,可观察到烧杯上部原泥黄色基本消失而变得澄清透明,并可见烧杯底部沉有绒球状物质。

(3)将明矾换成氯化铝、氯化铁分别重复上述实验,均可观察到浑浊的水变澄清。

3.过滤

取用明矾净化处理过的天然水,将烧杯中上层澄清的天然水倒入自制的简易过滤器中过滤,将滤液收集到小烧杯中。向过滤后的水中滴加几滴新配制的漂白粉溶液,进行消毒。

简易过滤器的制作:取一个塑料的空饮料瓶,剪去底部,瓶口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

住,将瓶子倒置,瓶内由下向上分层放置洗净的蓬松棉、双层纱布、活性炭、双层纱布、石英砂、双层纱布、小卵石、四层纱布(如右图)。

简易水过滤器

4.水处理工艺

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了解污水处理和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等生产的过程,了解其水处理工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附近的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或纯净水、矿泉水生产车间。

资料再现

Al(OH)3胶体的吸附性实验说明明矾能够净水主要是因为它能吸附色素,该实验中过滤器里的Al(OH)3胶体久置会出现裂缝,这样红墨水会透过裂缝处的滤纸而达不到实验效果。

Al(OH)3胶体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每个胶体颗粒的吸附能力总有一定限度,因此,要使浑水变清,要有足够数量的胶体颗粒才有可能,可见,明矾取量的多少是关键,实验时,取量要足才能确保实验成功。

实验所取水样,应注意不要有漂浮物,因为Al(OH)3胶体对质地轻的漂浮物难以吸附并沉降下去,导致实验效果不佳。

为增强实验效果,该实验最好取同样水样一式两份,一份实验明矾净水作用,另一份作为对比。

明矾一直被人们广泛用作净水剂。但近年来发现,明矾中含有的铝对人体有害。长期饮用明矾净化的水,可能会引起老年性痴呆症。现在已不再主张用明矾作净水剂。但在有些自然条件较差或缺地下水的农村,现在还在使用这种方法净水。

拓展资料

1.污水处理方法简介

近几十年来在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实验中,采用较多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有传统性污泥法,吸附再生法,分段进水法,AB法,AAO法,SBR法,氧化沟法,一体化池(UNITANK)等等,而各种工艺中又有一些变化了和改进了的新形态。

这些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其核心设施曝气池都是敞开的,一般在池底装有曝气器或者在池面装有曝气机,设施结构较为简单,便于检修和维护,其中AB法由于采取了两次生化处理,工艺的单元构成较复杂,产生的污泥也不稳定,需要污泥处置设施对其进行稳定化处理,管理环节多,建设投入比较多,污水处理成本也高。但是,由于该工艺是针对高浓度城市污水处理而设计的,去除单位污染物的建设投入和运行消耗并不高,是一种特殊场合适用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

2.一种新型净水剂

使用净水剂处理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或废水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自20世纪60年代发展了无机高分子聚合物氧化铝净水剂,以取代明矾、硫酸亚铁和三氯化铁等以来,净水剂工业有了飞速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净水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复合聚铝铁净水剂的化学组成为{[Al2(OH)n Cl6-n]m[Fe2(OH)n Cl6-n]p}(式中:n≤5,m ≤10,p≤10),是一种新兴的、高效、快速、无毒净水剂。实践证明,在净化相同的水时,

它的用量少,沉淀快,效果好。因为复合聚铝铁是在聚合铝分子结构中又添加了聚合氯化铁,使得整个分子聚合物结构更为庞大,羟桥分布更为合理,以致具有更强的吸附力和凝聚力。该净水剂具有以下性能:

(1)结构庞大,吸附力强,净水效果优于常见净水剂,与有机净水剂比较,价廉且无毒。(2)形成的絮块大,沉降速度快,活性高,过滤快。

(3)适应性强,不受原水pH的影响,且不需加其他助凝剂,天然水净化后水质达到国家用水标准。

(4)对管道、设备腐蚀小,操作方便,投药量少,成本低。

5.能处理放射性废水,含铜、铬、镉、砷等有害废水以及含油污、含氟废水和印染纸皂化等废水。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从容说课

本节从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入手,告诉同学们研究物质的性质通常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并以观察钠的物理性质和与水反应的情况为例,告诉同学们实验的基本需求,同时要明白实验目的,以及基本实验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的处理和记录,然后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预测新性质,设计新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教给了同学们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再运用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尝试研究了氯气的物理性质以及与铁、铜、氢气等反应的化学性质,同时还探究了氯气与水反应及产物漂白性的比较。这样可以真正做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与水的反应的探究,人为地设计出一个氯气与碱溶液反应情况的探究空间,在此研究一下、巩固一下研究物理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2.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3.掌握钠、氯气的有关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总结,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2.通过实验教学,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同学们进行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同时也教育学生研究任何一种事物还应该有一定的科学方法,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研究物质性质基本程序的认识。

2.钠、氯气的相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探究途径。

教学难点研究物质性质的实验设计方法和途径。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时主要介绍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介绍了简单物理性质是通过观察得到的,而化学性质则是通过预测实验验证得到的,教给学生一种科学的、有目的的观察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以钠为例,介绍了有关化学性质,我们还可以与同学们一起观察一块刚切开的钠长时间放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从而让学生明白实验的重要性、观察的重要性以及现象的合理解释,

归纳,总结,再预测、再验证,从而对某一具体物质的性质有一较为透彻的了解,同时通过实验可以告诉同学们,在实验时我们应该干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教给同学们一种学习和探究的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步骤;

2.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方法

1.通过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教学,让同学们掌握有关实验的目的、步骤;

2.通过实验来验证钠的有关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观察,让同学们认识实验的重要性,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钠的有关性质

教学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和解释

教具准备水槽、毛玻璃、小烧杯、镊子、酒精灯、石棉网、小刀、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人们对任何一种事物的应用都是从认识事物开始的。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物质是先从认识物质的结构,再到认识物质的性质,再决定物质的用途。即由结构→性质→用途的过程。研究物质的性质也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到底有怎样的基本方法和合适的通用程序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即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板书: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推进新课

师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醋酸、酒精、氢氧化钠等很多物质,认识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学们思考一下,当时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这些物质的性质的,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板书: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

板书:

常用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

师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通过人的感官来判断,另外还有在实验时,对所产生的现象的一个细节进行观察,即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然后还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

师下面我们以金属钠为例,来试验一下怎样进行观察,以及通过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实验展示)

展示钠。指出钠保存在煤油中。同学们思考:1.指出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2.考虑钠原子结构及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你预测钠有什么样的性质,你预测的依据是什么。生因为钠不和煤油反应,若直接保存在试剂瓶中可能会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生从结构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可以看出金属钠的活动性很强,并且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所以它可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因此钠表现出强还原性。

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是怎样从煤油中取用金属钠的。

[演示实验1]金属钠的取用

1.金属钠的取用:切割、挤压、观察。

(1)金属钠的取用:首先观察储存在煤油中的金属钠,然后用镊子取出,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放在玻璃片上。

(2)金属钠的切割:用小刀切取一小块钠,为了方便观察,注意切取的断面尽量大一些,观察新切面处及变化。

(3)观察钠的颜色光泽:注意要立即观察新切面的颜色、光泽,因为钠切开后遇空气很快发生变化(光泽消失)。

(4)钠块切取后将大块立即放回原瓶,防止在空气中发生反应(一般试剂取出后不能放回原瓶,钠除外),留下黄豆粒大小的钠。

(5)用镊子将黄豆粒大小的钠放在玻璃片上,盖上另一块玻璃片,挤压后观察,将上面的玻璃片移开,再观察。

生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大快的钠放回原瓶。

师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生金属钠断面为银白色,质地柔软,密度比煤油大。

师刚才同学们所观察的就是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板书:

钠的物理性质

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质软,熔点为97.81 ℃,沸点为882.9 ℃,密度为0.97 g·cm-3。师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它又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呢?同学们可以预测一下,并说明预测理由。

板书:

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

1.钠与水的反应

生与氧气反应,理由是金属钠露置在空气中断面迅速变暗。

生与水反应,理由是金属钠是一种活泼性很强的金属,应该能和水中极少的氢离子反应。师在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未知的性质。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钠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2]钠与水的反应

(1)向烧杯中加入大约半杯蒸馏水。

(2)用小刀把玻璃片上的钠铲下,再用镊子把钠放入烧杯中。

(3)迅速用玻璃片将烧杯盖好,注意一定要留有空隙。思考为什么。

(4)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思考产生该现象说明的问题。

(5)向烧杯中滴1—2滴酚酞试液,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通过刚才钠与水的反应,你看到怎样的实验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刚才看到的现象为:

1.钠投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

2.钠块很快熔化成闪亮的小圆球,说明钠与水的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

3.钠在水面四处游动,说明钠跟水接触部位发生反应产生气体,使小球受到的合力不为零,产生时刻改变的加速度而四处游动。

4.听到发出“嘶嘶”的响声,是由于气体、小球、水相互撞击而发出的。

5.钠块完全消失,说明钠全部反应。

6.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说明反应产生碱性物质。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将刚才看到的实验现象概括为:浮、游、熔、气、消、红。

师通过刚才的现象可知,由于产生物质是碱性,因此说明有NaOH产生,那么产生的气体又是什么?怎样验证呢?

生用盛满水的小试管罩在钠的上方,收集产生的气体进行爆鸣实验,证明是氢气。或其他方法。

师本方法很难做到,我们有没有更好办法呢?可以对该实验进行改进。

(多媒体实物展示台)

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

(1)实验用品:φ6×30 mm金属尖嘴管、φ6×50 mm玻璃管、φ120长颈漏斗、广口瓶、双孔橡皮塞、大头针、止水夹、酚酞试液、金属钠

钠与水反应的演示装置

(2)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①如图所示,分别将φ6×50 mm玻璃管和长颈漏斗插入橡皮塞中,用橡皮管将玻璃管和尖嘴管连接起来,夹上止水夹。取一跟大头针插入橡皮塞中心。

②向瓶中滴入酚酞试液,加水至满。取一粒稍大于黄豆的金属钠擦净煤油,将其插在大头针上,最后将橡皮塞紧塞在广口瓶上。

(3)实验现象:钠和水剧烈反应并熔化落入水中,形成一个银白色的小块,浮在水面上迅速游动,瓶中产生大量气体,这时溶液由无色转变为红色,并被压向漏斗。随着气体的急剧增加,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漏斗中溶液停止上升。此时打开止水夹点燃气体,氢气立即燃烧,火焰高达5—6 cm,实验现象格外生动美观。

(4)实验成功关键

①实验装置气密性要好,塞上橡皮塞时应将瓶中空气全部排出。

②大头针插入钠粒的部分刚好将其挂住为准,不可插入过多,否则钠粒不易落入水中。

此实验的优点是:钠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实验操作安全,现象明显,操作简捷,节省课堂时间。

师通过刚才对实验的观察,我们可以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2Na+2H2O====2NaOH+H2↑

[思考与交流]

1.通过上述实验,你感悟到什么?金属钠着火时应当怎样灭火?

2.将金属钠放入装有水和煤油的混合物中,你将看到怎样的实验现象?(如右图)

3.你能解释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吗?

生1 金属钠保存时应该跟水隔绝,当金属钠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可用沙子、泥土等。 生2 金属钠在煤油和水之间上下跳动,熔化成小圆球,有气泡产生,直至最后消失。 生3 金属钠的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且与煤油不反应,与水反应放热,生成氢气。 师 刚才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断面变暗,说明金属钠在常温下就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失去金属光泽。那么在加热条件下也会生成氧化钠吗?在空气中加热现象又会怎样呢?

板书:

2.钠与氧气的反应

[演示实验3]一小块金属钠放在铁架台铁圈上面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师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

生 刚才看到的实验现象是钠剧烈燃烧,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的固体,与氧化钠不同。 师 这种淡黄色固体就是过氧化钠。

板书:

(1)常温:4Na+O 2====2Na 2O

(2)加热:2Na+O 2 △ Na 2O 2

师 通过这个对比实验,让我们明白反应条件不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产物,因此在以后的实验中一定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

课堂练习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钠原子有强还原性,钠离子有弱氧化性

B.Na +浓度大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C.由于钠很活泼,所以它能从溶液中置换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后面的金属

D.钠是电和热的良导体

解析: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极易失去而显示出强还原性,而失去电子后形成的Na +的最外层是8电子稳定结构,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很难得电子,即氧化性很弱,故A 正确。

关于B 项,由于溶液的酸、碱性是由溶液中的H +和OH -的浓度的相对大小决定的,与Na +浓度的大小无关,故B 错。

钠和盐溶液相遇时,首先要和水反应,所以不能置换出金属单质,故C 错。

由于金属都是电和热的良导体,钠也不例外,所以D 正确。

答案:BC

2.一块表面已被氧化成氧化钠的钠块5.4 g 投入足量的水中,最多能产生0.1 g 气体,则原来被氧化的钠的质量是( )

A.2.3 g B 3.1 g C 4.6 g D 5.3g

解析:由题意可知,5.4 g 钠块的成分为Na 和Na 2O ,首先,由产生气体0.1 g ,可求出现存的钠的质量,再由总质量减去钠的质量,求得已被氧化成氧化钠的质量,再由氧化钠与钠的

关系Na2O→2Na,求出原来钠的质量,即可求解。

解:设产生0.1 g H2需要钠的质量为x。

由2Na —H2

46 g 2 g

x 0.1 g

x=2.3 g

5.4 g钠块中含氧化钠的质量为:5.4 g—2.3 g=3.1 g

设被氧化的钠的质量为y。

由Na2O —2Na

62 g 46 g

3.1 g y

y=2.3 g

易错点:此题常有很多学生对题意理解不深,将所问原来被氧化的钠的质量,理解成被氧化后氧化钠质量,故错选B。

答案:A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还具体地应用在研究钠的部分性质上,这为我们以后研究物质的性质设计了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布置作业

教材P17练习1、3

板书设计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常用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

1.钠的物理性质

2.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2)钠与氧气反应

(1)常温:4Na+O2====2Na2O

(2)加热:2Na+O2△

2

O2

活动与探究

1.设计实验探究氧化钠具有怎样的性质

2.用实验验证下列反应的进行,并观察实验现象

Na→Na2O→NaOH→Na2CO3·10 H2O→Na2CO3

备课资料

一、焰色反应实验的改进

各种金属(主要是各种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能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节日中所放的礼花就利用焰色反应,使礼花呈现各种不同的颜色。中学化学介绍了几种金属的焰色及实验操作,但利用铂丝(或铁丝)在酒精灯火焰中灼烧来观察焰色反应,现象不太明显。本实验要求学生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分组讨论设计现象更明显的实验。

仪器、药品:Na2CO3溶液,KCl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蔗糖,Sr(NO3)2,Ba(NO3)2,

KClO3,镁粉,浓硫酸,无水酒精,工业酒精,蒸馏水,自来水。

坩埚钳,铂丝,酒精灯,双头酒精灯,蓝色钴玻璃,瓷坩埚,红砖,滴管,喷壶,防风罩,打孔器的小铁管。

活动建议:

1.创设情景布置任务

教师展示节日礼花的图片,以此调动学生对焰色反应的兴趣。

教师提供几种常见金属的焰色反应图片,并介绍使用铂丝和酒精灯观察金属的焰色反应的操作。要求学生4—6人一组,首先按照上述操作要求观察钠、钾、铜的焰色反应,然后分组讨论如何改进实验,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操作更简单。

2.学生实验记录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定组长,在组长协调下进行实验,两人一小组,每位同学都必须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影响实验现象的因素,探讨如何改进实验条件,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焰色反应需要观察火焰颜色的变化,所以怎样制取浅蓝色的背景火焰以及延长焰色反应的时间是该实验改进的焦点。

每个小组根据设计方案通过实验验证,确定改进方案,并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设计思想、最终方案及现象。

4.实验验证,分组汇报

“资料再现”栏目列出了学生汇报的一些实验方案。在学生汇报完毕之后,教师要进行小结,介绍实验原理,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

之后,教师可布置各小组完成“蔗糖焰火”的趣味实验,提高兴趣,增强对焰色反应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一些与“焰色”反应有关的资料。

资料再现:

1.浅蓝色火焰的制取

(1)取瓷制坩埚(30 mL),放在石棉网上,倒入10 mL各种浓度的酒精溶液,点火并观察火焰。用无水乙醇和蒸馏水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用52%—60%的酒精溶液作燃料,能得到纯的浅蓝色火焰。用工业酒精和自来水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用52%—61%的工业酒精溶液作燃料,也得到纯的浅蓝色火焰。实验证明,蓝色火焰的取得与酒精的纯度等级无关,但与酒精浓度有关。

(2)点燃酒精灯,使灯焰高达6 cm,其中黄色火焰占95%以上。然后用镊子把灯芯不断往下压送,随着灯芯的压低,火焰也变低,蓝色火焰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到灯芯平灯头时,火焰降低到1.5 cm高,蓝色火焰占90%以上。

(3)点燃酒精灯后,把防风罩罩在灯头上,能得到蓝色火焰。如果蓝色火焰过低,说明通风量过小,宜增加风孔数目;如果火焰出现离焰现象,说明通风量过大,宜减少风孔数目。(4)使用双头酒精灯,得到的火焰较大。

2.延长焰色反应的时间

(1)把盐粉(约0.5 g)直接投入到燃着的坩埚中,利用酒精溶液中的水把盐溶解;再夹住坩埚振荡,使盐随着溶液上升到坩埚内壁的上端,经烧烫的坩埚壁加热、火焰灼烧,就能得到6—10 cm高、有明显特征颜色的火焰;火焰的焰色保持的时间比传统的方法延长了5倍多,达到10—20 s。

(2)用打孔器的小铁管来蘸取浆状的盐水混合物,在灯焰上灼烧,得到3.5 cm高的火焰,焰色反应可持续20 s。

(3)使用喷壶,向火焰喷洒盐溶液,焰色反应现象明显。

3.实验原理说明

一般的火焰分为四个区,如蜡烛的火焰分为:①紧靠烛芯的暗区;②接着是C2和CH 区(C2激发绿色火焰,CH激发紫色火焰);③中间是发光区,碳粒子激发出黄色光;④在火焰下半部最外层的蓝色主反应区。要得到蓝色火焰,就要想办法消除温度较高的碳粒子所激发的黄光,也就是要让燃料气化后的气体迅速完全燃烧,避免碳粒子在高温区出现。可以采用两种措施:减少燃料气化后的气体燃烧时单位时间内的燃烧量;在燃料气中混入氧气。

实际上蓝色火焰的产生不但与酒精浓度和用量有关,而且与室温及容器的大小有关。很多时候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注意到容器的大小及室温对火焰的影响。在室温较低时,应点燃灯芯,预热灯头。气温为9 ℃时,预热灯头3 min后再调整灯芯,也能得到理想的火焰。4.“蔗糖焰火”

把等量的蔗糖和KClO3分别在研钵中研细,然后分作三等份,放在3张纸上,再在这3张纸里分别加入Sr(NO3)2、镁粉和Ba(NO3)2,混合均匀,放入3只坩埚中,坩埚分别放入砖头中(砖头已挖出三个孔)。拿一支玻璃滴管吸取浓硫酸(共计2 mL左右),然后分别滴加到这3只坩埚中,里面便分别喷出红、白、绿三色火焰来。

实验原理:浓硫酸与氯酸钾反应如下:

3KClO3+2 H2SO4(浓)====2KHSO4+KClO4+H2O+2ClO2↑

生成的ClO2气体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能使蔗糖剧烈燃烧,产生火焰,添加的Sr(NO3)2、镁粉和Ba(NO3)2是显色物质,加Sr(NO3)2产生红色火焰,加镁粉产生白色火焰,加Ba(NO3)2产生绿色火焰。

5.关于焰色反应的应用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古时所说的“消石”实际是硝酸钾,“朴消”实际是硫酸钠,由于两者都是白色晶体,且均易溶于水,当时人们难以识别。陶弘景发现了“焰色反应”,并利用它来鉴别消石和朴消。

在我国有“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的“成色识金法”,这实际上就是利用灼烧黄金时杂质产生的火焰颜色来鉴别黄金的纯度。

烟花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和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他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例如,锶盐、锂盐发出红光,钠盐发出黄光,钡盐显绿光,镁、锌等金属发出耀眼闪光等等,各种金属盐及金属粉末混合在一起,施放时就显示出万紫千红的色彩,千姿百态,清脆悦耳,以助节日气氛或日常娱乐。

二、高压钠灯

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在道路照明方面逐步扩大使用高效率气体放电灯,如高压汞灯、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等作为照明光源。它们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较好的显色性以及寿命长的优点,因而提高了道路照明的经济性和实用价值。

目前为什么道路光源使用钠灯越来越普遍呢?我国道路照明常用光源的主要特性如下表。

以光化学理论为基础的视觉理论是照明技术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光化作用是物质吸收光能后发生的化学反应。光对人体的生理作用与光化学有密切联系,光化作用与光电效应相似,也经常表现明显的光谱选择性。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灵敏度,例如对黄绿光灵敏度最大,而对红光或紫光的灵敏度较小。

钠灯约有99.5%的可见辐射波长集中于589 nm,589.6 nm的黄色钠谐振谱线中,这种灯光的波长非常接近于人眼最为敏感的555 nm辐射波长,所以目前钠灯是发光效率最高的道路照明用灯(约100—150流明/瓦),约为高压汞灯光效的2倍,金属卤化物的1.4倍。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且体积小,紫外辐射少和使用简单,因此,它已广泛地使用在街道、广场以及高大厂房内部、体育场等区域性泛光照明的场所。

要制作高压钠灯,关键要解决放电管耐腐蚀、耐高温的材质问题。因为欲使钠的蒸气压达到一定程度,放电管的管壁温度就要达到700 ℃以上。一般的玻璃承受不住这么高的温度,石英玻璃虽然可以耐受高温,但它的主要成分是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硅,很快就被钠腐蚀。结晶氧化铝能耐受高温且能抗钠腐蚀,又能起到透明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解决了多晶氧化铝陶瓷制造的技术问题,其光投射率可达97%左右,为高压钠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高压钠灯的核心部件是放电管。在放电管的两端,采用与氧化铝陶瓷的膨胀系数相近的金属铌帽或陶瓷帽封接;一个端帽上有一小孔插入一根金属铌管,供放电管排气和充压;另一端帽直接封接电极。在高压钠灯内除充加汞和钠以外,还要充加约20 mm Hg的氙气,以利于辅助启动。

当灯管启动后,灯管电流很大(比稳定工作时的灯管电流约大20%—30%),而灯管电压很低,故灯功率和光输出都较小。随时间推移,灯电流逐渐减小,灯功率和光输出逐渐增加,约在15 min内达到稳定值。

高压钠灯不能在民用电压下启动点燃。高压钠灯的启动方式见下图所示。当灯接入电源后,电流流经双金属片b和加热线圈H,双金属片b受热后两触点打开,电感L上产生的反电动势使灯击穿。灯启动点燃后,放电的热量使b保持开路状态。这种启动方式的缺点是当电源中断,灯熄灭后,即使立即恢复供电,灯也不能立即点燃,而需要10—15 min,待双金属片冷却恢复到闭合状态时,才能再启动。

高压钠灯的启动工作原理

三、被封为勋爵的化学家戴维

汉弗莱·戴维是英国著名化学家。他在化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最卓越的成就是他对电化学的研究。他用电解法发现了钾、钠、镁、钙、锶、钡等多种元素,是电化学的创始人之一。1820年,他获得了科学界的崇高荣誉,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英王还授予他勋爵称号。

戴维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又是一位没有读过大学而自学成才的化学家。

1.钾与钠的发现

戴维没有为自己的名声而沾沾自喜,而是在电化学研究上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用电解法

既能使物质发生分解,能否就用这种方法来分离出元素呢?有许多元素之间化学亲和力是很强的,用一般的方法难以把结合在一起的两种元素分开。如从铁矿石中提炼铁时,可用碳作还原剂把氧化铁中的氧夺取出来,从而得到铁,但对于化学性质活泼的钾、钠来说,这种办法却难以适用。因为这些金属与氧的结合力比碳与氧的结合力要强。

戴维在他1806年发表的论文中就指出:不论元素间的亲和力多么强,但总不能没有个限度,可是“人造发电机”的力量似乎可以无限增大,所以我们可以预期新的分解方法,能够发现物质中的真正组成成分。这里他所说的新的分解方法就是电解法。

1807年10月6日,他用电解熔融苛性钾的方法,制出了金属钾,继这次巨大的成功后,他又用同样的方法制出了金属钠。11月19日,他向皇家学院递交了发现钾、钠的报告。这项科学成就开辟了用电化学方法发现元素的道路,在化学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就在这一年的12月,法国皇帝拿破仑决定,向在电学上创造出最好成绩的英国科学家汉弗莱·戴维颁发一枚勋章,以示嘉奖。

之后,戴维又用电解的方法制得了钙、锶、钡、镁等碱土金属和硼、硅等非金属。

在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过程中,他发现碱都是含氧的化合物。这跟大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的酸的概念发生了矛盾。拉瓦锡认为,氧是酸性的起源,酸是含氧的物质。按照这种酸含氧的理论,就把盐酸看作是含氧的化合物,把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的黄绿色气体称作氧化盐酸,并认为氧化盐酸比盐酸含有更多的氧。戴维对这些看法产生了怀疑。解决疑团的最好办法就是实验。

2.在实验中探求真理

为了弄清盐酸和氧化盐酸是不是含氧化合物,他用电池组使电流通过氧化盐酸,但不见有氧分离出来。他又用电池组使木炭灼烧成白热状态,分别通入盐酸和氧化盐酸,但是也没有什么变化。实验反复进行了多次,结果完全一样,证明了盐酸和氧化盐酸都不是含氧的物质。

是酸必含氧,这种观点是大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的。有的化学家即使做出了酸不含氧的实验,也不去怀疑大化学家的理论。戴维却不是这样。他相信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伟大的科学家的理论有了错误,也应该加以纠正。于是,1811年11月15日,他在皇家学院正式宣读了自己的研究论文。明确指出,所谓氧化盐酸是不含氧的物质,这种黄绿色的气体是一种单质。他给这种气体元素命名为氯。他还根据对氯气性质的研究,指出氯气和氧气一样也有助燃的性质,一些物质的燃烧,在氯气中也能进行。他总结自己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酸并不都是含氧的化合物,含氢才可能是酸的特性。后来科学的发展证明他的结论是正确的。

1812年4月8日,英王授予他勋爵称号。这是国王赐予功臣并可世袭的爵位,是英国最高奖赏。

接受爵位后,他去欧洲旅行,还带了一个流动实验室和一名助手。这位助手就是他最中意的学生法拉第。法拉第是在听了他在皇家学院的讲演后,对电化学着了迷自荐做他的助手的。后来法拉第的成名,跟戴维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欧洲旅行期间,他们每到一处都受到科学界的热烈欢迎。当他们满怀喜悦回到英国后,国内发生了纽卡斯尔煤矿大爆炸事故,有数以千计的矿工在这次事故中丧生。英国成立了一个研究煤矿灾祸的协会,号召科学家为矿工的生命安全作出贡献。他立即投入了这项新的课题的研究。

3.戴维灯的发明

煤矿爆炸事故的发生,是因为矿灯引发了煤矿中的沼气,即甲烷。他从研究火焰与爆炸的关系入手,想设计出一种不致引发沼气燃烧爆炸的矿工照明用灯。

法拉第跟老师一起投入到了这项研究中。工作进行了将近半年,于1816年终于成功地设

计出一种安全矿灯。这种矿灯就是用一种网眼很小的金属丝网代替了矿灯的玻璃罩。因为金属丝网可以把火焰的热量传导开来,防止未燃气体达到燃点,爆炸也就不会发生了。这种矿灯使用效果很好。不久便被各煤矿普遍采用。人们把这种安全灯叫戴维灯,这种灯在世界上使用了100多年,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改用电池灯。

1820年,戴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此后,他依然坚持进行着电化学方面的研究。他的学生法拉第也成就不凡,在电学和电化学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有人问戴维:“你的最大发现是什么?”他回答说:“是法拉第。”

1829年,戴维病逝,年仅51岁。

第二课时

从容说课

对任何一种物质的研究,除了要有一定的方法外,还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即涉及一个实验步骤的问题。一般程序为观察外观,预测性质,实验观察,解释及结论,再预测探究等这样的几个环节。本节课主要是以研究氯气性质为例,再进一步阐明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本课时重点介绍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涉及大量实验验证。对具体的实验规范性操作提出一定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对其他部分性质进行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引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2.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金属钠的化学性质的回顾,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

2.通过实验来验证对氯气性质的预测。

3.通过氯水的有关实验,验证氯水的成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氯气性质的探究性实验,让同学们对实验操作方法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2.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氯水成分的验证

教具准备集气瓶(H2)、集气瓶(Cl2)、有色布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那么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呢?

生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还运用了这些方法来研究了金属钠的性质。知道了金属钠与水反应,及金属钠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那么对一般物质的性质的研究应该采用怎样的步骤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第二个大问题即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板书:

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推进新课

师对任何一种物质性质的研究,都是采用一定方法之后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同学们回

忆一下,我们在初中学习每一种具体物质及上节课学习钠的性质时是按什么程序进行的。生(以钠为例)1.首先观察钠的外观,是银白色固体。

2.通过实验来探究钠的其他性质,如2Na+2H2O====2NaOH+H2↑,2Na+O2点燃

Na2O2,

4Na+O2====2Na2O等。总之,在研究过程中,预测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对实验结论进行整合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研究物质的性质是有一个基本固定的程序的。

(展示多媒体图片)

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

板书:

观察物质外观性质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和观察解释及结论

师通过刚才的图片,我们知道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下面我们运用这种基本程序来研究一下氯气的性质。

板书:

三、氯气的性质

1.氯气的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1]取一支盛满氯气并用橡胶塞塞紧的大试管,观察它的颜色,打开橡胶塞闻一闻氯气的气味,再将该试管倒扣在水槽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是怎样闻氯气的气味的?你看到了怎样的实验现象?

生1 打开瓶塞,用手在试管口轻轻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进入鼻孔。

生2 看到氯气是黄绿色气体。倒扣在水槽中时,试管中液体液面在慢慢上升,见试管中气体颜色变淡。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氯气能溶于水,但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这就是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

2.氯气的化学性质

师氯气作为一种非金属单质,与氧气、氢气一样应具有非金属单质的性质,那么你能初步预测非金属单质能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反应吗?

(学生讨论回答)

生1 氯气能与铁、铜等金属单质反应。

生2 氯气能与氢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师下面我们先用实验来验证氯气能否与金属单质反应,若能反应,你又看到怎样的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2]

1.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

2.铁与氯气反应的实验(集气瓶中预先放一些水,反应后振荡)

3.铜与氯气反应的实验(集气瓶中预先放一些水,反应后振荡)

生1 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生2 铁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棕色的烟,振荡后得到棕黄色溶液。

生3 铜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棕色的烟,振荡后溶液呈蓝色。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验证了氯气可以与大部分金属反应,请同学们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a.氯气与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

2NaCl

2Fe+3Cl2点燃

2FeCl3

Cu+Cl2点燃

CuCl2

师刚才同学们预测氯气作为非金属单质,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来分,氯气应该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应该能与氢气等反应,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氢气和氯气的爆炸反应的实验。[演示实验3]把新收集的一塑料瓶氯气和一塑料瓶氢气口对口地放置,抽去瓶口间的玻璃片,上下颠倒几次,使氢气和氯气充分混合。取一瓶混合气体,用一块塑料片盖好,在距瓶约10 cm处点燃一根镁条,观察现象。

师刚才实验看到怎样的实验现象?

生镁条燃烧所产生的强光照射到混合气体时,瓶中的氢气和氯气迅速化合而发生爆炸,把塑料片向上弹起。

师由此可以看出氯气也可以与部分非金属单质反应,如氢气等。

板书:

b.氯气与非金属反应

H2+Cl2光照或点燃

2HCl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氯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因此氯元素在自然界里不能以游离态存在,均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师在前面的溶解实验中,我们看到氯气能溶于水,那么氯气能否与水反应呢?请同学们分四个小组讨论出一个验证氯气能否与水反应的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氯气与水反应吗?

预测与假设:若假设氯气能与水反应,则必然有含氯的酸生成,还应该有含氧化合物产生,或产生氧气等。

实验设计:(1)验证H+,(2)验证Cl-,(3)验证是否有氧气,(4)其他性质。

[实验1]取氯水少许分别置于两支试管中,然后向一支试管中加入镁条,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第二支试管试液呈红色后褪色。

结论:证明有H+存在,同时还存在一种漂白性物质。

[实验2]取氯水少许置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向该试管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现象:出现白色沉淀。

结论:证明有Cl-存在。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认识化学变化》精品(同课异构)教案(市一等奖) (1)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认识定量研究在化学科学探究和 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 法获得正确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团队 精神。 二、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微观本质 三、学习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四、预习导航: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化学反应的的,等于 后的的。 2、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8克A与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克C和11克D, 则参加化学反应的B的质量为克。 3、质量守恒定律可应用在() A、主要指物理变化 B、主要指化学变化 C、包括自然界的所有的变化 D、主要指氧化反应、化合反应 4、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没有增减,也没有改变。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酒精灯、锥形瓶、小试管、小烧杯、镊子、滤纸、气球、单孔橡皮塞、铁架台、石棉网、细沙; 实验药品:白磷、CuSO4溶液、稀盐酸、Na2CO3粉末、铁钉、镁带。 六、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则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呢?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2、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组间交流。 3、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4、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5、依照设计方案小组内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然后讨论、归纳,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得出结论。 6、大量的科学实验都得出了与大家类似的结果,引出质量守恒定律,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任务二:说出质量守恒的原因 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2、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习任务三: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 1、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2、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3、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4、师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强调“参加反应的”和“反应生成的”以及“密闭的环境”。 5、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三)系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备注 引领学生去思考,使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辨别是非 。 使学生形成对猜想要做出证实的意识,并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相互协作意识。 培养学生微观形象思维,宏观联系微观的意识,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呵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七、效果评价: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汇总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一.燃烧条件: 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 2.条件: (同时具备)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烧不坏的手绢 4.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C60)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体现了它的硬度大)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深灰色,具有金属光泽,细鳞片状的固体,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体现它深灰色、质软)、干电池的电极(体现了它的导电性)、电车的电刷(体现了它的导电性,滑腻感、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做润滑剂(体现它具有滑腻感)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可用于食品、工业产品中除去色素、异味等,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中除去毒气、制糖业中脱色以制白糖;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注意:吸附性是活性炭、木炭的物理性质。 4、C60: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结构稳定。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碳在空气中燃烧 点燃 ①O2充足:C+O2(充足) CO2

高中化学教学科学素养培养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科学素养培养探究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崇尚态度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这是学生科学素养具备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各种伟大的科学发明所带来的积极推进.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列举各种有代表性的范例来增强学生对于这一点的认知.同时,化学课程的教学中也有很多相关的素材,化学课程同样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一股力量.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让大家感受到科学的力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并且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基垫. 化学教材中记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经过及科学家传记.高中教材中有很多科学史话,如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等,阐明了化学物质是通过一个个实验被人们所逐步发现和确认的,给了学生生动的启示: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索、大胆猜测,勇于实验,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这些内容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并且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深化学生内心对于科学的崇尚态度.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根基,并且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治学态度对于课程学习可以发挥的有效推动. 二、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同样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这也是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有良好掌握的基础.不少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都存在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要么不愿意积极思考与自主探究,对于问题往往有依赖性,等着教

师来进行讲解;要么就不求甚解,一个问题解答完后没有针对这一类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与回顾,这也是在下次碰到相似的问题时很多学生还是会出错的原因.这些都不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问题后的成因都可以归结为学生治学态度的不够严谨上.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纠正学生这些不好的习惯与观念,要透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严谨的治学态度的价值与意义,并且让学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例如,学习“水”后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又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将其改为探究实验方法,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慢慢具备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的能力.这些都是严谨的治学精神后带给学生的收获,让大家掌握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才能够促进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并且让大家能够对于学到的内容活学活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深化对于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的培养.这不仅会带给学生自己有益的收获,这也会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三、深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体现在学生对于科学应当有的崇尚态度以及学生应当具备的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可以体现在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深化上.教师要让学生具备更好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要能够灵活的应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来分析探讨相关问题,并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难题.这才能够体现出化学知识的教学价值,并且是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非常有效的培养与深化.教

鲁科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测试题(含答案)

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O 2的摩尔质量为44g /mol B .3.01x1023 个H 2分子的质量为2g C .1 molCH 4的体积为22.4L D .1 mol 氧气的质量为32g/mol 2.有金属单质0.05mol 与氯气完全反应后,质量增重3.55g ,则该金属为 A .钠 B .镁 C .铝 D .铁 3.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③④ 4.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向FeCl 2溶液中滴加NH 4SCN 溶液,溶液显红色 B .Al(OH)3具有弱碱性,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 C .NaHCO 3能与碱反应,可用作焙制糕点的膨松剂 D .明矾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 溶液可形成Al(OH)3胶体 5.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过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B .在常温下可用铝制容器贮藏运输浓硫酸 C .Al(OH)3可作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D .Al 2O 3 和MgO 是较好的耐火材料,两者均易与NaOH 溶液反应 6.amol H 2SO 4中含有b 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 A . 4a b mol -1 B . 4b a mol -1 C . a b mol -1 D . b a mol -1 7.设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71gCl 2和73gHCl 中所含氯原子都是2N A

C .标准状况下,22.4L H 2和O 2的混合气体中含分子总数为2N A D .10℃时,1mol O 2的体积一定大于22.4L 8.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1 的是( ) A .将40gNaOH 溶于1 L 水所得的溶液 B .往100mL2mol?L -1的NaNO 3溶液中加入100 mL 水所得的溶液 C .将16g CuSO 4·5H 2O 溶于水配成100mL 的溶液 D .含K + 为2 mol?L -1 的K 2SO 4溶液 9.标准状况下,下列气体的密度最小的是 A .O 2 B .CH 4 C .H 2S D .SO 2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实验室保存饱和FeCl 2溶液时,应加入少量铁粉 B .将4.0gNaOH 固体置于100mL 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配制1.000 mol·L -1 NaOH 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 C .用装置甲蒸干AlCl 3溶液制无水AlCl 3固体 D .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SO 2 11.1g N 2中含有x 个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 A .x/28 mol -1 B .x/14 mol -1 C .14x mol -1 D .28x mol -1 12.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A 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1mol 氧气与2.3g 金属钠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A 0.4N B .加热时,6.4g 铜粉与足量浓硫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A 0.2N C .将0.1mol 乙烷和20.1molCl 混合光照,生成一氯乙烷的分子数为A 0.1N D .10.2mol L -?的2NaAlO 溶液中2AlO - 的数目小于A 0.2N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复习 习题

第四章作业 1.下列化学式和名称都正确的是( ) A. 氧化镁——MgO2 B. 氢氧化钠——NaOH C. 氯化氨——NH4Cl D. 氧化铁——FeO 2.下列灭火方法中,与“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相同的是() A.用高压水枪灭火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C.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森林着火时砍掉旁边的树木形成隔离带 3.脑黄金在医药、食品等行业中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脑黄金的化学式为C25H51COOH。下列对脑黄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中含有80个原子 B. 该物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构成的 C. 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96 D. 该物质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3:26:1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油站严禁烟火 B.高层楼房着火乘电梯逃生 C.燃气泄漏关闭阀门打开排气扇 D.灭火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5.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禁用农药,保护水源B.焚烧垃圾,净化环境 C.植树造林,防沙降尘D.煤气泄漏,开灯检查 6.为了让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正确合理的措施是() A.提高锅炉的耐热性 B.粉碎煤块 C.减少空气通入量 D.增加煤的用量 7.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8.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下列有关燃烧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是因为两者中氧气的含量不同 B.将燃着的木柴架空,燃烧会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

普通高中 化学课程标准 (送审稿)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 2017年6月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 (一)课程性质 (1) (二)基本理念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 (一)学科核心素养 (2)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结构 (5) (一)设计依据 (5) (二)结构 (5) (三)学分与选课 (6) 1.学分设置 (6) 四、课程内容 (8) (一)必修课程 (8) (二)选修Ⅰ课程 (21) (三)选修Ⅱ课程 (41) 五、学业质量标准 (51) (一)学业质量标准及说明 (51) (二)学业质量水平 (51) 六、实施建议 (55)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55)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61) (三)教材编写建议 (65)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68) 附录A: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71) 附录B:教学与评价案例 (73) 附录C:学生必做实验索引 (84)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化学不仅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关系密切,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化学在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揭示元素到生命奥秘的核心力量。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科学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化学课程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基本理念 1.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 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构建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高中化学课程 通过有层次、多样化、可选择的化学课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引导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3.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 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4.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 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1-12-22T14:10:50.407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王建平 [导读] 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河北省大名县大名中学王建平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教学方式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的基本探究内容,要求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而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探究性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形式,是新课程赋予每一位化学老师不可推卸的任务。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 1.高中化学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时代背景 1.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探索活动进行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这就是探究性教学。 1.2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我国的高中化学新课标中明确强调“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通过开展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等活动中,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 1.3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是加速教师成长的需要。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依赖化学实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目前没有完整的资料可供借鉴。这对使用惯了传统教材和教法的化学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要求每一个化学教师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从而快速掌握探究式实验教学技能,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1.4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要。一是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慧与潜力;同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如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计算推理等学习能力。 2.高中化探究性实验的剖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任何实验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的验证和探究性,两者不能也不可能孤立的存在,那么如何来界定探究性实验呢?根据新课程理念和笔者的教学实践,高中化探究性实验有以下一些特征: 2.1从教学理念上看 探究性实验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设置为先导;以问题和探究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2.2从教师作用上看 探究性实验教学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通过亲自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的途径,教师在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组织者,方案指导者,教学氛围的维持者,结论的仲裁者,但不是终裁者。 2.3从实验目的上看 探究性实验既重视规律的验证,实验技能的培训,又强调学生通过实验在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上获得感性体会。简单的说,探究性实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 2.4从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和形式上看 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的选定一般有两个渠道:第一,可以将书本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改变具有探究性的学生实验;也可以将书本上的具有可延伸的知识点或某一领域的学习内容推向深处,提倡从生活中学化学,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体验身边处处有化学。如增加设计联系实际的探索性实验(市售饮品中维生素C含量检测);改进欠佳的实验方案、完善定型实验(Na与H2O反应的实验改进);改进实验装置,增加微型实验等。 2.5从教学模式上看 高中新课程倡导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表达”。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问题。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并讲解探究的步骤;第二阶段,实验探究阶段。学生搜集关于自己看到或经历过的这个问题的信息,将新的条件引入问题情境,以此来观察事物是否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第三阶段,解释与结论。教师要求学生组织资料并做出解释;第四阶段,反思与表达。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探究过程,找出最需要以及没有得到的信息类型,同时对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并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探究的结果。 2.6从认知顺序上看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课题,选题上要依据学习内容特点、教学条件、学生的基础来选择、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由易到难逐渐扩展和深入;在低年级可以把一些与元素化合物性质有关的验证性实验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实验,高年级可以安排基本理论方面的综合性实验。 基于上述六个方面,以及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思想、实验功能等,一般认为,探究性实验是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实验课题,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然后根据方案进行探索研究,正确处理实验结论的一类实验形式。 3.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必须遵守的原则 3.1目的性原则 对于任何一个课题而言,探究的范围都很大,角度都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学校教学的条件,设计出一个个具体的目标任务,让学生来逐个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

化学:1.0《认识化学科学》学案(1)(鲁科版必修1)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学习目标:1、复习本章重要知识点 2、通过练习题巩固本章内容 重点、难点:钠、氯气的性质,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1、化学是在,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的自然科学。 2、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其主要步骤为 3、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4 5、钠的化学性质 与氧气反应方程式(常温,加热)、。 与水反应现象; 说明钠具有的性质 反应方程式。 6、钠的保存方法:。 7 8、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方程式;氯水的主要成份,其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 (2)与金属反应:与铁,铜、 (4)与碱反应(制取漂白粉原理),漂白粉的主要成份,有效成分。 与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 与氢氧化钙反应方程式。 9、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方程式;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 10、物质的量 1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实验步骤] 1.算——通过计算确定所需要的固体药品的质量或液体药品的体积。 2.量——用托盘天平(精确到0.1g)称量所需固体溶质的质量,或用量筒(可精确到0.1mL)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3.溶——在烧杯中将固体溶质溶解或将液体溶质稀释(取水的体积约为需配溶液体积的1/2)。溶解或稀释时可使用玻璃棒搅拌。注意若是稀释浓硫酸时,一定是将浓硫酸沿玻璃棒缓缓注入蒸馏水中而不能将顺序搞反,同时要及时搅拌散热。 4.冷——将烧杯中的溶液冷却至室温。 5.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缓缓注入容量瓶中。 6.洗——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7.定——即定容,把蒸馏水沿玻璃棒缓缓注入容量瓶中,当液面距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I~2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凹液面的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视线要保持水平)。 8.摇——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9.转——将配制好的溶液转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写明溶液名称、浓度、配制日期)。[注意事项] 1.选用与欲配溶液的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2.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是:加水至刻度线附近,盖好瓶塞,瓶外水珠用布擦拭干净,一手按住瓶塞,另一手手指托住瓶底边缘,把瓶倒立2分钟,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转动180°后,将瓶倒立,重复一次。 3.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溶质。

第四单元《认识化学变化》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综合测试卷(A)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宣传科学,反对伪科学,也是我们同学的义务。下列属于伪科学的是( ) A.用催化剂将水变成汽油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用液态氢发射火箭 D.以煤为原料制造药品 2. 小明同学从222点燃2H +O 2H O 中获得以下信息: ①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②反应条件是点燃;③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④2份 质量的氢气和1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后生成2份质量的水;⑤氢原子和氧原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分子。其中正确的信息是(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②③⑤ 3. 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保持不变 C. 8 g 干冰变为8g 二氧化碳气体 D. 5 mL 氧气与5 mL 氮气混合得到10 mL 混合气 4. 乙硫醇(X)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2222点燃2X+9O 4CO +2SO +6H O ,则X 是( ) A. C 4H 12S 2 B. C 2H 6S C. C 2H 6O 2 D. C 2H 6 5. 下列图标不适合在加油站使用的是( ) 6. 某同学将燃着的红磷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红磷熄灭,他立刻将 燃烧匙取出,但此时红磷又开始燃烧。解释这种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又接触到氧气 B.红磷的温度还高于它的着火点 C.瓶内的氧气不能耗尽红磷 D.燃烧时红磷转变成白磷,降低了着火点 7.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档案室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8. 用下列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是( )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复习检测卷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检测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下列相应的原理(用符号表达式表示)书写及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是() A.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P+O P2O5 化合反应 B.探究水的组成:H2O O2+H2 分解反应 C.工业制氧气:H2O2O2+H2O 分解反应 D.硫在空气中燃烧:S+O2SO2 氧化反应 2 . 在化学变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均不变 ②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均不变。 ③原子的质量、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 ④原子核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变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 3 . 依题意书写化学方程式,其中错误的是: A.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时,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Hg+O22HgO B.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2Al(OH)3+3H2SO4=Al2(SO4)3+6H2O C.做电解水实验时,发生的化学反应:2H2O2H2↑ +O2↑

D.天然气炉具火焰呈黄色,且锅底出现黑色:CH4+O2C↓+2H2O 4 . 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质量变小;②质量不变;③性质不变;④化学性质不变;⑤加快化学反应速率;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⑥ 5 . 分析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CH4充分燃烧生成H2O和CO2,则充分燃烧只生成H2O和CO2的物质只含C、H两种元素 B.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化合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则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D.单质均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6 . 已知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反应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如图为反应类型的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O2+H2O="==" H2CO3属于a处的反应 B.2H2O2H2↑+O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c处反应后物质的质量一定减小,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任何两种化合物之间发生反应都属于d 7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氢气都用到的一种物质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石灰石D.锌粒 8 . 某合金6 g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如果生成0.2 g氢气,该合金中的元素可能是() A.Zn 和Fe B.Cu和C C.Zn和Cu D.Mg 和Al 9 . 成语“釜底抽薪”所包含的化学灭火原理是()

浅谈高中化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浅谈高中化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09-07-08T15:26:57.437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供稿作者:杨明甫 [导读] 三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并体现了对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高中化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杨明甫四川省广元市宝轮中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并体现了对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学习兴趣和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前,我让学生自觉的阅读教材及教材以外的有关知识,有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将他们发现的新教材中的缺陷或错误整理印发给所有同学,而且为了明确他们的成就,对他们发现的每一处缺陷都注明发现者的班级和姓名,这样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加强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另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及对同学的解题过程进行批判性发掘和分析,找出有关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改善。在备课中,我将所需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有意识巧妙的寓于各种各样的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同时要特别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育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取行动,要在学生的正在成熟而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下功夫。”据此可知,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原理。在课堂上让学生感知问题,产生一种不平衡状态,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设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强烈的探索知识的心理需求,整个教学过程在讨论与交流、质疑与答疑中顺利的实施完成,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二、解题方法与思维 思维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是人们运用思维方法,间接概括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科学的学习中是相当重要的,他正在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学习方式。古代学者说得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指教授学习方法即思维,授业才是传授知识,古人都知道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传授知识放在第一位,老师只能教给学生打开智慧大门的方法,而不是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金钥匙应靠学生自己寻找。表现在学习中,金钥匙就是思维能力,有了它,比读1万本书有1万个好老师更强。近年来的高考,特别是化学学科,非常注重解题方法和思维能力,往往要求学生书写的东西并不多,但思考的东西却很多,这就提醒我们要教会学生掌握解题思维方法能力。 1.化学思维能力的恢复,可以驱使学生发挥认识的积极性,采取多种研究角度,寻求多方面的解答,从而把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化学思维能力的发散是化学思维能力恢复的必经阶段。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求答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对恢复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美国学生用枪打树上十只鸟有多种回答,而化学中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有多种验证方法。 2.化学思维能力的完善,经过思维能力的活跃的过程后,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凸现在我们的面前:学生的思维能力虽然有了一定丰富,但一些学生的思维仍然比较杂乱,这是由思维的发散引起的,他们还不清楚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走了弯路。这就要求我们去引导他们完善思维能力,建立全面性的思维方式。 (1)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完成思维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独立程度。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的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若在恰当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思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不为标准答案所束缚,敢于挑战“权威”,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在化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究难,对同学、教师甚至书本上的观点大胆质疑,要破除迷信,敢于“挑刺”,即使学生的意见有失偏颇,也应该先肯定其质疑的勇气再作适当的解释,不要挫伤其积极性。 (2)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严密性是指思维的精确性、科学性、逻辑性和深刻性。思维的严密性表现为思维的全面、准确。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思考问题时经常顾此失彼,不能全面细致的照顾到有关问题的所有信息,因而在回答问题时漏洞百出。究其原因,既有思维定势造成的,又有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狭窄造成的,反映出思维单一性。抓住典型例题,步步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严密性。这样通过问题解决,不仅使学生能很快将基本知识灵活应用,形成知识的网络化,而且能很好的考察和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思维的灵活性要求思维的感受力要强(敏感),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信息的有效处理。在化学教学中要针对性的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维能及时对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有利于克服学生孤立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不可忽视的效果。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求教师能提供一个气氛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及时大胆的提问和回答,也需要一个思维密度和空间比较大的教学过程,能深深吸引学生,使学生沉浸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良好状态。总之,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把这一思想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 三、实验与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切从实验所提供的化学事实和数据出发,这就是化学学科教学的最大特点。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讲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它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二是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三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实验解题比过去只按书本背几种混和、分离、鉴别、加什么试剂、有什么现象的死背硬记更有意义;做这样的实验,不但觉得学得开心,而且知道怎样做,做后记得也牢。 教师只有本着忠诚于教育事业,本着对学生的高度负责,把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贯穿在长期的教学当中,定会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单元基础练习(含答案)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基础练习 (满分:100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K-39 Mn-55 Zn-65 Ca-20 Cl-35.5 第I卷选择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在身处“火海”的高楼内,在自救时不可取的方法是() A.撞破玻璃呼吸新鲜空气 B.从窗口跳下 C.用湿毛巾捂鼻,沿墙根爬出火灾处 D.拨打119求救 2.下列有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 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 B.所有的燃烧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 C.只要是不能燃烧和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都可以灭火 D.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 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 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发光、放热的变化都可以叫燃烧 B.氧化反应都伴随着燃烧现象 C.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D.呼吸作用是燃烧现象 6.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其根本原因是 ( ) A.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相对原子质量也没有改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以及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 7.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正确的是() A.CaCO3CaO+CO2↑ B.NH4HCO3 NH3↑+CO2↑+H2O C.Mg+O2 MgO2 D.4P+5O2 2P2O5 8.下列事实:①汽油挥发,质量减少;②红磷燃烧,生成物的质量增加;③硫酸铜溶液

鲁科版必修一第一章_认识化学科学复习教案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复习本章重要知识点 2.通过练习题巩固本章内容 重点、难点:钠、氯气的性质,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一.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1.化学是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的科学 2.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3.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性质的方法。 分类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物性。 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通过对Na、Na2O、Na2O2、Cl2等具体物质的研究,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一般程序。 可归纳为:观其色态,闻其气味;类比迁移,预测性质;设计实验,察其变化;分析归纳,究其原因;书写报告,反思提高。 1.钠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 钠是活泼金属,其原子中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成为Na+。它可以与水、酸、非金属单质、盐溶液等发生反应。 222 3. 氯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 氯是活泼非金属,其原子最外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成为Cl-。氯气能与水、金属单质、某些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

1.算——通过计算确定所需要的固体药品的质量或液体药品的体积。 2.量——用托盘天平(精确到0.1g)称量所需固体溶质的质量,或用量筒(可精确到0.1mL)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3.溶在烧杯中将固体溶质溶解或将液体溶质稀释(取水的体积约为需配溶液体积的1/2)。溶解或稀释时可使用玻璃棒搅拌。注意若是稀释浓硫酸时,一定是将浓硫酸沿玻璃棒缓缓注入蒸馏水中而不能将顺序搞反,同时要及时搅拌散热。 4.冷——将烧杯中的溶液冷却至室温。 5.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缓缓注入容量瓶中。 6.洗——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7.定——即定容,把蒸馏水沿玻璃棒缓缓注入容量瓶中,当液面距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I~2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凹液面的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视线要保持水平)。 8.摇——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9.转——将配制好的溶液转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写明溶液名称、浓度、配制日期)。[注意事项] 1.选用与欲配溶液的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2.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是:加水至刻度线附近,盖好瓶塞,瓶外水珠用布擦拭干净,一手按住瓶塞,另一手手指托住瓶底边缘,把瓶倒立2分钟,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转动180°后,将瓶倒立,重复一次。 3.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溶质。 4.容量瓶不能长时间存放溶液,配好的溶液应及时转入试剂瓶中。 [误差分析] 1.称量:若称量物错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上,配出的溶液浓度偏。因为称量物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2.未洗涤溶解用的烧杯和玻璃棒或洗液未转入容量瓶配出溶液的浓度偏,因为溶质少了。 3.量筒量取计算浓溶液体积时仰视刻度,浓度偏,因为实际值比仰视读数偏大。 4.除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外,还洗涤了量筒(或移液管),则浓度偏。因为量筒在刻度时,没有把附在器壁上的残留液计算在内,用水洗涤反而使所需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造成浓度偏大5.未等溶液冷却就定容,浓度偏;因为配出的溶液在容量瓶中冷却后实际体积偏小。 6.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浓度偏。因为溶液凹面最点高于标线,滴水过多,溶液体积偏大(若俯视定容则相反)。

第四章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的测定,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2、在理解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并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二、科学素养: 1、初步培养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总是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引言]由成语:“点石成金”引入,联系第二章的分子、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分子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再重新组合展开,导入化学反应不仅在质的方面有一定的规律,而且在量的方面也存在一定规律。 [新授] [活动与探究] 1、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酸钙和盐酸反应 [讨论与思考]两个实验所得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分析实验现象和测定的数据,试着总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讨论与思考] 1、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2、蜡烛燃烧后就没有了,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矛盾? [练习] 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现有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A、44克 B、32克 C、22克 D、12克 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当一定量的A反应片刻后,生成56克B 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的质量为() A、12克 B、44克 C、56克 D、100克 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的质量为16克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