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研分析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研分析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研分析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研分析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

研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研分析

——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

(一)、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类型

(二)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特点

(三)、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四)、以环境行为评论校园设计

(五)、总结

调研人:张露

班级:13级景观设计1 班

学号:201306314009

指导人:葛老师

时间:2014.12.16

摘要:简述了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分析;了校园公共空间的活动特点。对校园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的空间组织及行为活动进行了一些调查,并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分析调查结果,结合实例讨论了行为参与和空间交往、环境品质与行为活动以及行为的负效应过程等问题。并进一步从满足人的行为角度出发,对提高校园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校园户外空间环境设施布局分明,生活区

域与教学区域安置合理

(如图—校园平面简图)

(一)、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类型

1.必要性活动

指必须或不得不参与的活动,如上下课、吃饭、睡觉等日常活动,这类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没有选择的余地,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其发生的场所主要是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宿舍、食堂等。

2.自发性活动

指自愿的,有合适的时间和外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的活动,如散步、户外阅读

等,(如左图—小提琴岛)

这类活动与外部环境关系较

大,只有物质条件,场地吸

引力大时才会发生。

3.社会性活动

其发生条件最高,需要他人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如游戏、交谈等各类公共活动及社会活动,改善环境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会间接地促进社会性活动。

(二)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特点

1.规律性

学生在校园中的活动有赖于各级各类校园设施,如上下课、吃饭时间,活动规律性和阵发性强,人流量大而集中。各类相关设施如

能合理配置相互靠拢,有利于缩短步

行距离,提高效率。

(如图)一部分宿舍与商贸楼靠拢,

一部分宿舍与食堂、超市靠拢。

2.多样性

大学生生活还包括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学术活动、社团活动以及文体活动。随着大学生与社会的日益接轨,学生生活将日益丰富,对于大学生环境要求更为多样化。

(如图)锻炼区域:乒乓球台、篮球场;

休闲区域:小提琴岛、桃花岛

3.交往性

随着技术革新以及多学科领域的发展,学生之间更注重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同时通过交流拓宽知识面,全面的发展成为开拓创新型人才。

4.集体性与独立性

校园活动主要是以集体行为活动为主,同时也需要独立思考及自我评判的私密空间。

(三)、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环境设计

1.提高交往空间功能的复杂性

以往的下元环境功能分类十分单一,如教学楼只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宿舍楼只是学生休息的地方,没有可供交流的空间,影响了学生的交往;因此,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设计中应当将各类交往空间灵活的引入。

(如图)是

宿舍内的一块宽

敞空地,和位于

几栋女宿舍间的

可供学生交流休

闲的石桌凳,丰

富了宿舍功能。

2.注重交往空间“随意”的营造

校园内交往空间的设计除了专用空间外,还应特别注重利用一些分散的小型休闲空间,供师生比较随意性的交流。

(如图)分别是位于近湖楼旁和四教楼旁

的小平台式空地,适当布置了石凳桌设施,是师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交流。

3.提高交往空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校园空间要吸引师生的参与,首先应当让他们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种空间秩序和结构的营造与学校的历史文脉、理文化特征、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

(如图)此岛名为桃花岛,位于

卫星湖中。岛上种满桃花及多种

可观赏性植物,其风景优美宜

人,为师生提供了一个符合心境的场所。

4.提升交往空间的文化品位

作为培育人才的校

园,其交往空间的文化品

位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

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

的心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图)——小提琴岛,位于卫星湖畔,是校园内的一块“绿心”。其景观设计独特,植物种类、层次丰富,与周围的环境融洽结合,且具有较强的空间组织功能和视线可达性;又适当布置了石桌凳可供师生休闲、学习。充分体现了交往空间文化品位的两大要点:生态,素雅。

(四)、以环境行为评论校园设计

1.优点:①校园设施分布合理;②有几处设计符合人喜欢抄近路的习性 (如图)

2.缺点:设计原则:以人为本,如果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则此处景观失去了它的价值。

(如图)此块休闲地位于香樟大道旁临近卫星湖边,其地理环境不

错,但由于处于大片竹

类下终年不见阳光,即

使环境宜人,但也无法

吸引学生前往。

(五)、总结大学环境的建设应该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过程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教育理念的要求,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校园户外学习生活场所。欲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对校园户外空间的使用行为模式和使用者的心理特征作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把握真正的空间行为需求。

环境行为心里学-广场分析

【论文摘要】在现代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城市广场已经是现代城市当中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交流、娱乐场所,而且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广场不仅展现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广场设计应以城市居民为中心,要以人为本,达到广场的人性化。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以人的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为主题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城市广场人性化行为轨迹行为空间 【正文】 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漫步、用餐、或观察周围环境的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开始盲目的建设广场,而不注意城市自身的环境状况出现了:广场过大,而无人观赏,而且没有人可待的地方。让人感到空空旷旷的,或者说不像广场。诸多的现象是因为设计者没有以广场的作用及人的需求去设计一个广场。建设一个广场的目的就是为本城市本地区的市民服务的,广场吸引不了市民,得不到市民的赞扬,广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环境心理学与广场的发展 史书记载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有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及娱乐广场、交通广场等等。 不同功能类型的广场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一个广场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广场的使用性,在现代的广场使用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场让人感到过于空旷,甚至在广场当中有机动车辆行驶,人在广场中活动没有一定的安全性。根据人的环境心理学,广场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一方面人在广场中起主导作用,成功的广场设计都是为人——使用者服务;而另一方面,广场环境又会限定人,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广场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环境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做出判断和心理评价,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其做出反应。因此环境心理学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一个好的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使广场设计不断地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研分析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 研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研分析 ——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 (一)、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类型 (二)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特点 (三)、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四)、以环境行为评论校园设计 (五)、总结 调研人:张露 班级:13级景观设计1 班 学号:201306314009 指导人:葛老师 时间:2014.12.16

摘要:简述了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分析;了校园公共空间的活动特点。对校园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的空间组织及行为活动进行了一些调查,并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分析调查结果,结合实例讨论了行为参与和空间交往、环境品质与行为活动以及行为的负效应过程等问题。并进一步从满足人的行为角度出发,对提高校园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校园户外空间环境设施布局分明,生活区 域与教学区域安置合理 (如图—校园平面简图) (一)、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类型 1.必要性活动 指必须或不得不参与的活动,如上下课、吃饭、睡觉等日常活动,这类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没有选择的余地,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其发生的场所主要是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宿舍、食堂等。

2.自发性活动 指自愿的,有合适的时间和外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的活动,如散步、户外阅读 等,(如左图—小提琴岛) 这类活动与外部环境关系较 大,只有物质条件,场地吸 引力大时才会发生。 3.社会性活动 其发生条件最高,需要他人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如游戏、交谈等各类公共活动及社会活动,改善环境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会间接地促进社会性活动。 (二)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特点 1.规律性 学生在校园中的活动有赖于各级各类校园设施,如上下课、吃饭时间,活动规律性和阵发性强,人流量大而集中。各类相关设施如 能合理配置相互靠拢,有利于缩短步 行距离,提高效率。 (如图)一部分宿舍与商贸楼靠拢,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分析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分析 摘要: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调查分析了丰益城市花园小区的几个环境行为实例,进而探索研究居住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关于环境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设计模式语言,以促进建筑师改进设计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区居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环境;行为;对策及建议 一.研究的意义 环境行为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的活动及人对环境的反映,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1] 。它对建筑师分析问题、激发灵感、改进方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开始从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如何改进设计方法,从而提高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富于人性化的室外生活空间,是时代赋予设计师的责任。 二.丰益城市花园小区背景简介 丰益城市花园小区位于北京西三环南路,总用地面积13.86公顷,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总户数3322户,居住人口10630人。居民主要为当地及市区拆迁的居民、卫戍区军属(整栋购买) 、市自来水公司家属(整栋购买)及少部分零散缺房市民。下面通过观察及深度访谈的形式,对小区环境、居民的行为及心理进行研究。 三.小区居民在小区公共空间的行为 1.小区居民的活动时间及活动内容 丰益城市花园小区的居民们通过每日的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这有限的公共空间里演绎着无限丰富的多彩生活。 丰益城市花园小区(西区)的居民行为模式调查表(2007年11月3日周六) 居民类型时间段主要活动类型活动人数主活动地点 老年居民早晨6:00~8:00打太极拳剑、抖空竹18 绿化带树下

大学生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大学生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今天,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保”已成为全球热点。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因此,在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活动越来越重要。 目前,新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发生迅速变化和快速变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社会行动的主体。他们对环境的理解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意识是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此,新时期学校的环境教育也应从传统的环境教育转变为环境教育。同时,应将学生的个性,能力和行为列入环境教育的议事日程,以学生的社会实践为主要教育方式。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经验证明,了解环境保护是不够的。如何实现它是最重要的事情。 二,调查方法: 对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三,调查时间和地点: 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综合楼,5月22日,XX,下午5点至6点。 四,基本信息调查:

1.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 2.男女比例分别占40%和60%。 调查对象主要是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的大学生,均为新生。 这次调查的主题来自不同的部门。 五。调查分析和建议: (1)调查内容分析: 本文主要从环境行为,环境意识和环境对策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环境意识问卷进行调查。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了以下调查结果: 1.环境保护方面 调查问卷的问题2至问题6与受访者的环境行为有关: 1一次性午餐问题:只有5%的学生在吃饭和带走时不会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便当盒。 24%的学生几乎从不使用一次性饭盒,40%的学生偶尔会在学校食堂提供一次性饭盒用来装饭,16%的学生会习惯性地使用一次性午餐框。 2在草坪上践踏:对于因方便或其他原因而被践踏在草坪上的学生,其中40%的人几乎每次都会这样做,40%会偶尔这样做,20%会经常这样做,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将方便和践踏在草坪上。 3灯光和空调开关问题:在书房里,当人数不多时,偶尔关掉一些灯或关掉空调的学生,占56%,很难这样做。 20%,绝对不这样做,习惯性地这样做分别占12%。 4垃圾分类问题:偶尔分类投掷垃圾的学生占大多数,占50%; 24%的垃圾永远不会被分类。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 告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 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姓名:黄唯学号: U 14714 姓名:檀文佳学号: U 14700 班级:城市规划1101班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檀文佳U 14700 黄唯U 14714 城市规划1101班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植物园为例,基于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大量一手资料,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对景观意象进行调研分析。运用了城市意象理论,对 植物园内的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这五种构成要素进行归纳分析,重点探讨了其景观意象的可辨识度与路径问题,发现了武汉市植物园于游览者种种不便之处,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探索植物园景观构成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植物园,景观意象,可辨识度,路径 目录: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意义 1.1概念界定 1.2调研目的 2.调研方法与思路 2.1调研前针对对象的分析 2.2调研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调研与分析 1. 植物园意象的构成要素

1.1 植物园路径 1.2 植物园边界与区域 1.3 植物园景观节点 1.4 植物园主要地标 2. 植物园的意象的可辨识度 2.1 使用者心理生理行为习性分析 2.2 植物园视觉质量 2.3 景观的辨识性 2.4 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可意象性 3. 儿童,老人眼中的植物园意象 3.1 儿童,老人的认知地图能力 3.2 儿童画中各环境要素出现频率分析 3.3 植物园景观针对儿童,老人的设计 4. 植物园内寻路 4.1 寻路的过程 4.2 空间的影响 4.3 植物园路径的趣味性与通达性 4.4 植物园中的厕所的通达度 4.5 植物园中的迷路情况 第三章总结与建议 1. 路径及节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2. 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环境行为学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环境行为学调查研究 --------------- 以芜湖市滨江公园为例 建筑学硕士 鲍亦林 2010810001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对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本文以芜湖市滨江公园为研究对象,以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理论对之展开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环境行为学 芜湖滨江公园 以人为本 一、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概念 1.1研究城市开放空间的意义 我国的城市发展现今已经逐步进入了注重追求更高更好生活品质的阶段,这也成为了现在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向,打造开放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的共同目标。而近十多年来,开发丰富多彩的城市开放空间已经成为提高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中心广场、城市花园、步行街等项目的建设在国内各大小城市进行的如火如荼。不难看出,开放空间的营造必将成为城市品质提升进程中的必要环节。 1.2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地说就是“临近水的区域、场所”。这个区域不仅包含水体或其局部,同时包括一部分陆地,还包括与之相关联的一切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物质。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属于特殊的城市发展用地。这一地区具有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的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较多、历史文化要素丰富、娱乐性强的特征。 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芜湖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其滨水区的类型属于江滨。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芜湖市滨水区指的就是芜湖市江滨区域。 1.3几种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典型形态 (1)带状滨水开放空间 以上海外滩和滨江公园为典型,在密集 的城市和黄浦江之间形成一片带状的开放空 间,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观光游览、休憩活 动的主要场所。芜湖滨江公园就属于这种类 型,沿长江南岸铺开的长条带状公园。 (2)块状滨水开放空间 块状滨水开放空间是指比较集中的、具 有一定尺度的与城市水体有密切关系的城市 开放空间,根据与水体的关系又可分为:内 陷型和外凸型。其中前者以意大利威尼斯的 “圣马可广场”为代表,后者的典型案例则是中国香港的尖沙咀文化艺术中心广场。 (3)复合滨水开放空间 在城市发展和演变的漫长过中,带状和块状滨水开放空间混合发展、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复合滨水开放空间。纽约的曼哈顿和上海陆家嘴这两个滨水城市中心区,都具有复合滨水开放空间的特性。 滨江公园鸟瞰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 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姓名:黄唯学号: U201114714 姓名:檀文佳学号: U201114700 班级:城市规划1101班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檀文佳U201114700 黄唯U201114714 城市规划1101班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植物园为例,基于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大量一手资 料,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对景观意象进行调研分析。运用了城市意象理论,对植物园内的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这五种构成要素进行归纳分析,重点探讨了其景观意象的可辨识度与路径问题,发现了武汉市植物园于游览者种种不便之处,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探索植物园景观构成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植物园,景观意象,可辨识度,路径 目录: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意义 1.1概念界定 1.2调研目的 2.调研方法与思路 2.1调研前针对对象的分析 2.2调研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调研与分析 1. 植物园意象的构成要素 1.1 植物园路径 1.2 植物园边界与区域 1.3 植物园景观节点 1.4 植物园主要地标 2. 植物园的意象的可辨识度 2.1 使用者心理生理行为习性分析 2.2 植物园视觉质量 2.3 景观的辨识性 2.4 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可意象性 3. 儿童,老人眼中的植物园意象 3.1 儿童,老人的认知地图能力 3.2 儿童画中各环境要素出现频率分析 3.3 植物园景观针对儿童,老人的设计 4. 植物园内寻路 4.1 寻路的过程 4.2 空间的影响

4.3 植物园路径的趣味性与通达性 4.4 植物园中的厕所的通达度 4.5 植物园中的迷路情况 第三章总结与建议 1. 路径及节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2. 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3. 地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附录:调查问卷及访谈录汇总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目的 1.1概念界定 意象,就是心理学上的形象,这和表象在概念上没多大区别,但是现在意象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用于,那些探讨城市实质环境在人们心中所产生之印象的研究都成为意象研究。所以意象就是人们的生活感受被记忆下来的部分,它复杂而零碎。 本文中所涉及的景观意象,是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演变而来,以其由个人的个别特征和城市的实质特征二者共同形成的认知地图的五种构成要素,即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进行分析归纳。 1.2调研背景及目的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不断膨胀,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亲近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然而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日益关注精神追求,亲近自然的要求更加强烈。如何缓解这一矛盾,如何让都市中人诗意的栖居,都市植物园作为让居民放松身心,走进绿色的方式之一,受到了我们的关注。 就武汉市而言,武汉市植物园植物园的景观如何布置,能否发挥应有的价值,是我们重点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武汉市植物园景观意象五种构成要素的分析和归纳与景观要素的发现植物园景观设计及管理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2.调研方法和思路 2.1调研对象分析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位于武昌东湖之滨,磨山南麓。园林面积约70公顷。全园共建有珍稀植物区、观赏植物区、水生植物区、药用植物区、猕猴桃园、松柏园、树木园、竹园等十多个专类园区和园林景区,共引进各类植物近4000种,成为中国华中地区最大的植物种质资源收藏中心和中国北亚热带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 2.2调研技术路线分析

对环境影响因素的行为研究

对环境影响因素的行为研究 提要: 与以往仅从个体性因素研究居民环境行为不同,文中从社会性因素入手,利用CGSS2013 数据,分析 现阶段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实施状况及影响因素问题。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居民实施环境行为水平依然较低,城乡差距、社会阶层差异相当显著,城镇居民、社会阶层较高居民其环境行为明显多。此外,个体 性因素对我国居民环境行为仍有较强的解释力,但于社会环境中的居民环境行为必然受到社会外部因素 影响,环境污染状况、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和大众传媒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居民环境行为; 社会性因素; 引言 经过三十多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和乡村均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问题愈发凸显。近期出现的网络热词,如“APEC 蓝”、“穹顶之下”,均不同程度引发社会热议,反映出我国广大普通民众对环境问题的强烈关注。当前我国从中央政府到普通居民基本已达成共识: 要保住“青山绿水,留住乡愁”就得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广泛倡导实践环境保护等环境行为。在此背景下,探讨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事实上,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环境行为的社会调查和相关研究,但是绝大部分研究设计和方法较为粗糙,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特定人群和部分区域,绝大部分研究仅从个体因素入手探讨,社会人口因素、环境关心和环境价值观对环境行为的影响。然而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的社会个体的环境行为不仅仅受到环境关心等内在动力的影响,还受到环境污染状况认知、政府环境保护行为、大众传媒等社会外界因素的影响。现有文献基本较少关注社会外界因素对我国城乡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因此,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年数据,文中探讨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重点考察社会性因素对我国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科学认知当前我国全民社会高涨的环境行为,对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实践环境行为,有效治理我国严重的城乡环境污染,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文中所用数据来自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 的环境模块。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开始于2003年,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主持的一项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学术调查项目。CGSS2013 年调查采取多阶段和分层抽样设计,以我国 18 岁以上的城乡居民为调查对象,覆盖全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单位,访问形式以面对面访谈为主。CGSS2013共收集有效样本11438个,应答率为72.17% 。由于 CGSS2013的环境模块为选答模块,收集样本有所减少,剔除缺失情况严重样本后,最终进入样本分析数为4753 个,但是统计结果同样可进行推论。其中,城市样本占61.4% ,农村样本占38.6% 。

环境行为研究

空间与学习生活 ——南京工程学院边界位置的环境行为研究 建筑学072班陈晓冬学号:214070212 摘要:学校建筑影响心理至钜,可以改变学生的气质,态度,价值,判断,兴趣,动机等。许多科学家和教育家都同意,儿童和他们的环境及其中的活动相接触,增强了他们的运动神经能力,丰富了他们的感觉并建立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的世界。 关键词:位置活动空间行为情形场所学海湾综合楼广场 在这个校园生活了三年,总有很多事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校里一草一木我都记忆犹新,深有感触,这里就来说说校园的各个角落。 一,学海湾 学海湾 是学校中心 位置的一个 重要景观广 场,学海湾 广场位于学 校中轴线 上,北边是 座北向南的 南楼,南边 是天印湖的 广阔湖水, 东边通向设 计楼文理 楼,西面通 向图书馆, 经管楼,学 海湾边的道路还通向西门,经过学校的行政中心——行政楼,可谓是交通要道。此外,它还位于环教学楼道路的南端,是一个极好的地理位置。 我要研究的关于学海湾的是占位置的问题。在学海湾广场的最南端是两根景观柱,在柱 子边上是一排位子,水泥砌成的供人休闲 坐的。在这排位子的南面靠近水面有一级 级的阶梯,阶梯直接通到水下,通常水位 是位于第二级阶梯上,第二级阶梯以上还 有好几层。因此来此休息的同学都喜欢坐 在阶级上,面朝一湾湖水,心情就会非常 的,因为此处景色极其优美,每天特别是 晚上,都能吸引很多同学过来,所以在此 研究人们选择拉置的方式是一个绝佳的选 择。 三年中我在学海湾的活动最为平凡,我常常去学海湾玩轮滑,后来有一次我也偶然走下去坐在下面的阶梯上,感觉好极了。因为

坐在那儿望出去视平线非常低,虽然湖面不大,但给人一望无际的感觉,望出去一片汪洋,令人心旷神怡,烦恼瞬间就没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坐到这边的原因,因而有了我此次的研究。 先是对时段问题的研究,通常早晨坐在这边的同学都是来早读的,有的看书有的读英语,中午阳光强烈,通常就没有人,晚上到天暗下来之后,人又多出来了,要么是整个宿舍一起出来聊聊天的,要么是一对对小情侣在此谈情说爱的,还有的就是单独一个人在这儿沉思或者等人。 先是早上的情况,由于早上来的人都是以学习 为主,人们自然而然地坐得比较分散,而且喜欢住 边上靠,总是边上先坐满人,而学海湾这边情况比 较复杂,它的最边上污泥较多而且地域狭小,环境 反而是比较糟糕的,所以最边上是没有人坐的。 再说说晚上,晚上的人比早上还要多,由于这 边海拔比较低,灯光也照不到,在这里是没法看书 的,这个时候来的人都是聊天的,小情侣们一对一 对喜欢坐地比较安静,远离他人,独自一人的以及群体行动的就无所谓了,而且普遍比较 吵闹,而且常常坐于中间位置,就是那 两根景观柱附近。 不管是早上还是晚上,我找到一个 规律就是东边半面的人总是多于西边半 面的,这一点我总是不能理解,可能是 人们偶然选择的,然后一旦在哪边坐习 惯了就一直坐那边的缘故吧,这一点我 感觉还是有很多疑问的。 结论:学生喜欢坐在开阔自由的地 方学习,学习环境要求安静,人少,互 不干扰。此外,考虑到环境的优美程度和舒适度例入考虑。 二,北区综合楼广场 接下去调查的是北区综合楼广场,北区的综合楼广场是学校最大的广场,位于环教学楼环线以北,学校中轴线上,因为处于综合楼前,以此得名。 我研究的是综合楼广场上人们活动的一些规律,这个首先由综合楼广场周边的建筑决定。综合楼广场位于人口密度最高的北区,每天聚集的人流量远远大于前面研究的学海湾广场。在综合楼广场的北面就是综合楼,被用于大学生活动中心以及学生会和各社团的工作处。西面是北区一食堂,这里是北区学生吃饭的必经之路,东面是一片景观草地,是通往东区的要道。南面是学校中心的教学楼——东馆西馆以及南楼,是北区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因此北区综合楼广场是学校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梳纽,每到上课时间,北区几乎所有的学生走向教室,都会经过这里。 这边综合楼广场上的情况跟学海湾的完全不同,这边经过的人都只是匆匆路过,而不像学海湾的人们会驻留很久,唯独举办活动的时候会有人待在这里很久,这是因为在广场上走路只是必要性活动而不是自发性活动,自发性活动是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的。必要性活动是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必要性活动包括了那些多少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递送邮件等。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所有活动。一般地说,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属于这一类型。在各种活动之中,这一类型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研分析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研分析 ——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 (一)、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类型 (二)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特点 (三)、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环境设计 (四)、以环境行为评论校园设计 (五)、总结 调研人:张露 班级:13级景观设计1 班 学号:201306314009 指导人:葛老师 时间:2014.12.16

摘要:简述了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分析;了校园公共空间的活动特点。对校园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的空间组织及行为活动进行了一些调查,并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分析调查结果,结合实例讨论了行为参与和空间交往、环境品质与行为活动以及行为的负效应过程等问题。并进一步从满足人的行为角度出发,对提高校园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校园户外空间环境设施布局分明,生活区 域与教学区域安置合理 (如图—校园平面简图) (一)、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类型 1.必要性活动 指必须或不得不参与的活动,如上下课、吃饭、睡觉等日常活动,这类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没有选择的余地,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其发生的场所主要是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宿舍、食堂等。

2.自发性活动 指自愿的,有合适的时间和外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 活动,如散步、户外阅读等, (如左图—小提琴岛)这类 活动与外部环境关系较大, 只有物质条件,场地吸引力 大时才会发生。 3.社会性活动 其发生条件最高,需要他人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如游戏、交谈等各类公共活动及社会活动,改善环境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会间接地促进社会性活动。 (二)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特点 1.规律性 学生在校园中的活动有赖于各级各类校园设施,如上下课、吃饭时间,活动规律性和阵发性强,人流量大而集中。各类相关设施如能合 理配置相互靠拢,有利于缩短步行距 离,提高效率。 (如图)一部分宿舍与商贸楼靠拢, 一部分宿舍与食 堂、超市靠拢。

环境行为学调研分析报告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作者:————————————————————————————————日期: 2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 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姓名:黄唯学号: U201114714 姓名:檀文佳学号: U201114700 班级:城市规划1101班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檀文佳U201114700 黄唯U201114714 城市规划1101班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植物园为例,基于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大量一手资 料,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对景观意象进行调研分析。运用了城市意象理论,对植物园内的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这五种构成要素进行归纳分析,重点探讨了其景观意象的可辨识度与路径问题,发现了武汉市植物园于游览者种种不便之处,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探索植物园景观构成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植物园,景观意象,可辨识度,路径 目录: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意义 1.1概念界定 1.2调研目的 2.调研方法与思路 2.1调研前针对对象的分析 2.2调研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调研与分析 1. 植物园意象的构成要素 1.1 植物园路径 1.2 植物园边界与区域 1.3 植物园景观节点 1.4 植物园主要地标 2. 植物园的意象的可辨识度 2.1 使用者心理生理行为习性分析 2.2 植物园视觉质量 2.3 景观的辨识性 2.4 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可意象性 3. 儿童,老人眼中的植物园意象 3.1 儿童,老人的认知地图能力 3.2 儿童画中各环境要素出现频率分析 3.3 植物园景观针对儿童,老人的设计 4. 植物园内寻路 4.1 寻路的过程 4.2 空间的影响

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行为调研报告

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行为调查报告 班级:园林S1班 学号:201206199042 姓名:侯婷婷 指导教师:葛老师

●调研目的: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图书馆的功能、物理环境、 馆内流线设计、座位设计、室内交往空间的塑造等,对室内空间环境行为月活动有很好的理解,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调研时间:2014年11月22日 ●调研方法:拍照记录,观察使用者的行为特征 ●调研内容: 1、图书馆一层为借阅室,二层为期刊阅读室和电子阅览室,三层为自习室。 2、行为习性 a)观察发现,同学们在图书馆看书写字时,往往会选择靠窗 或者靠近角落的座位,几乎没有人愿意坐在靠近门口或通 道处,这其中不排除靠窗采光好和靠近门口或通道容易受

到外界干扰的因素,但希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有安全 感的、能够确保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却是一个更加让人信服 的理由。 b)当和朋友或恋人在同一张桌子看书或自习时,同学们大多 会选择坐在对面或旁边,这是由于朋友或恋人间关系亲 密,即便在密切距离之内也不会觉得尴尬。而当和陌生人 在同一张桌子看书或自习时,同学们的选择刚好相反,超 过一半的人会选择坐在斜对面,这既可以保持个人距离, 又可以避免抬头时四眼相对的尴尬,维持心理上的平衡。 c)大部分同学对图书馆的彩色用料表示满意或一般,原因在 于图书馆色调以亮色为主,富有现代感,人身处其中时显 得轻松自然。 3、成功之处 a)采光良好。光通过大脑皮层发生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 情绪等有直接影响。长时间照明不足会造成视觉紧张,使 机体易于疲劳,注意力分散,记忆力衰退,抽象思维和逻 辑思维能力减低;而过度的日光照射,同样使人心理上感 到不适,心烦意乱,情绪低落。大多数同学对图书馆灯光 环境表示满意,因为它既有自然采光,又有人工照明,不 管白天黑夜,馆内都会显得开敞明亮,人身处其中,自然 感觉良好。 b)环境安静。同学们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或自习时都希望拥有

环境行为学课程论文

xxxxxx课程论文 学院:xxxxxx 班级:xxxxxxxxx 姓名:x x 学号:xxxxxxxxxxxxx 课程论文题目:环境行为学之所学所得 课程名称:环境行为学课程论文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老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环境行为学之所学所得 摘要:通过学习环境行为学,我们对人的行为和空间尺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通过论述我们知道重点是掌握好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因为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 关键词: 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研究方法人的行为空间尺度 柏拉图两千年前曾说过:“世界上最困难的任务就是了解人类自己”,而环境行为学恰恰就是研究、探讨外界环境与人类自身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互为影响关系的新学科。英国的首相邱吉尔曾说过:“人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塑造了人们”。也就是说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同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人是自觉地、有目的地作用与他周围的环境,同时又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环境行为学就是一门研究人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学科,它所代表的研究领域十分庞杂,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行为地理学、生态心理学、社会生态学、环境设计研究、它也人体工程学、人体测量学和空间关系学等等有密切联系。综上所述,环境行为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学科。它起源于社会科学和环境设计理论,并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发展。 一、所学 环境行为学的特征: 1把环境与行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2环境与行为时相互作用的。 3环境行为学主要是一门应用性研究 研究内容: 环境行为学有称环境心理学的。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相对于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的范围似乎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把建筑师一些“感觉”与“体验”提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分析与阐明,这样对设计与规划的思路将得到新的启发。 研究方法: 研究外部空间的活动:利用5W法:when—who—where—why—what. (1)、时间因素:每天固定时间和时段,持续若干天进行观察。 (2)、活动人群:了解从事活动的个人和群体的背景资料。 (3)、活动场所:场所本身及其周围环境的人工,自然和社会组成元素。 (4)、活动目的:了解环境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等。 (5)、活动研究:结合活动内容,分析群体人数、组织状态、聚集方式、活动强度、参与程度、设施使用情况等。 环境行为研究方法之一 ----观察

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的解释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环境行为学涉及到多门学科,涵盖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等多门学科。 人和环境交互作用引起的心理活动,其外在表现和空间状态,我们称之为环境行为。 1.1.2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 环境行为学也有称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似乎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vert action)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可以观察得见)因此其应用性更强。 环境行为学是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学,景观规划与设计等学科中的应用。行为主义 1913—1930年,华生(Watson,John Broadus,1878—1958),经典行为主义 1930年,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B.F. Skinner),操作行为主义 20世纪50年代,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米契尔(W.Mischel,1930-)社会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早期即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50年代,有所谓的“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等带有机械唯物论色彩的理论,偏于实验室研究. 在建筑与规划上也有“建筑决定论”,“规划决定论”。 环境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于70年代形成高潮。 1970年,建筑心理学国际研讨会(IAPC) 美国,国际心理学会成立环境心理学分部 英法德日的环境心理学发展 代表人物: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普洛尚斯基,城市规划师林奇 中国的环境心理学 1993年,建筑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 1996年,建筑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后改名为环境——行为研究学会(EBRA) 调查研究的方法 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观察法现场研究法语义区分法认知地图法 环境评价集结行为信息,运用心理学方法,描述环境场所及外部的因素和对行为的影响。感觉 1.1 定义: 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2 感觉的特点: A,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其他一切心理现象。感觉诞生了,其他心理现象就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B,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C,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D,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3 感觉的分类: A, 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五种。这类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表面的地方。 B, 内部感觉,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这类感觉的感觉器位于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