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环境影响因素的行为研究

对环境影响因素的行为研究

对环境影响因素的行为研究
对环境影响因素的行为研究

对环境影响因素的行为研究

提要:

与以往仅从个体性因素研究居民环境行为不同,文中从社会性因素入手,利用CGSS2013 数据,分析

现阶段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实施状况及影响因素问题。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居民实施环境行为水平依然较低,城乡差距、社会阶层差异相当显著,城镇居民、社会阶层较高居民其环境行为明显多。此外,个体

性因素对我国居民环境行为仍有较强的解释力,但于社会环境中的居民环境行为必然受到社会外部因素

影响,环境污染状况、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和大众传媒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居民环境行为; 社会性因素;

引言

经过三十多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和乡村均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问题愈发凸显。近期出现的网络热词,如“APEC 蓝”、“穹顶之下”,均不同程度引发社会热议,反映出我国广大普通民众对环境问题的强烈关注。当前我国从中央政府到普通居民基本已达成共识: 要保住“青山绿水,留住乡愁”就得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广泛倡导实践环境保护等环境行为。在此背景下,探讨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事实上,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环境行为的社会调查和相关研究,但是绝大部分研究设计和方法较为粗糙,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特定人群和部分区域,绝大部分研究仅从个体因素入手探讨,社会人口因素、环境关心和环境价值观对环境行为的影响。然而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的社会个体的环境行为不仅仅受到环境关心等内在动力的影响,还受到环境污染状况认知、政府环境保护行为、大众传媒等社会外界因素的影响。现有文献基本较少关注社会外界因素对我国城乡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因此,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年数据,文中探讨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重点考察社会性因素对我国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科学认知当前我国全民社会高涨的环境行为,对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实践环境行为,有效治理我国严重的城乡环境污染,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文中所用数据来自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 的环境模块。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开始于2003年,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主持的一项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学术调查项目。CGSS2013 年调查采取多阶段和分层抽样设计,以我国 18 岁以上的城乡居民为调查对象,覆盖全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单位,访问形式以面对面访谈为主。CGSS2013共收集有效样本11438个,应答率为72.17% 。由于 CGSS2013的环境模块为选答模块,收集样本有所减少,剔除缺失情况严重样本后,最终进入样本分析数为4753 个,但是统计结果同样可进行推论。其中,城市样本占61.4% ,农村样本占38.6% 。

1.2 研究变量

文中的因变量是我国城乡居民的环境行为。文中所用问卷中环境行为共由十道问题组成,分别从居民环境行为的十个方面进行测量,选项分别为“从不、偶尔、经常”。文中对居民环境行为各测量维度选项进行赋值(从不=1,偶尔=2,经常=3)后加总得到环境行为得分。

文中自变量是环境知识、环境污染状况、政府环境行为和大众媒体。环境知识方面,文中问卷中共有十道题,其中1、3、5、7、9题为错误表述,选项为“正确、错误、无法选择”。文中将每项实际判断正确赋值为1,判断错误或不知道赋值为0,各项目值相加得出居民环境知识水平。

环境污染状况方面,文中问卷共有十二道题,分别从环境污染状况的十二个方面测量受访者居住地环境污染严重程度。对每个方面的选项( 没有问题=0,说不清/一般=1,不严重=2,不太严重=3,比较严重=4,很严重=5)进行赋值后相加即得到受访者居住地的环境污染状况得分。

政府环境行为方面,文中问卷分别从中央政府和受访者当地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评价来衡量,同样先对其选项(说不清/重视不够=1,效果不佳=2,有一定成效=3,取得很大成绩=4) 赋值,再相加便得到政府环境行为得分。

大众媒体使用方面,文中问卷分别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定制消息六个方面的使用情况进行测量,选项分别为“从不、很少、有时、经常和非常频繁”。文中对选项依次赋值1-5后相加即得到大众媒体使用得分。

文中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政治身份、收入、教育程度、工作单位、健康状况、城乡地区和地域。表1给出了文中变量设置情况和样本描述性

统计结果。

表1样本基本情况

变量变量说明/设置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

环境行为定距; 环境行为得分16 .165 3 .38 10 30

环境知识定距; 环境知识得分 6 .010 2 .61 0 10

环境污染状况定距; 环境污染状况得分26 .276 12 .29 0 60

政府环境行为定距; 政府环境行为评价得分 4 .115 1 .75 2 8

媒体使用定距; 大众传媒使用得分9 .158 4 .22 6 30

年龄定距; 年龄44 .724 15 .84 17 96

教育程度定距; 未读书至研究生以上教育阶段 4 .165 3 .18 0 11

收入定距; 个人年收入( 单位: 千元) 22.29 3 .06 0 100

性别虚拟; 男性= 1,女性= 2 1 .436 0 .50 1 2

婚姻虚拟; 不在婚内= 0,在婚内= 1 0 .791 0 .41 0 1

政治身份虚拟; 群众= 1,非群众= 2 1 .149 0 .36 1 2

宗教信仰虚拟; 无= 0,有= 1 0 .100 0 .30 0 1

工作单位虚拟; 无= 1,企事业= 2,党政机关= 3 1 .615 0 .56 1 3

健康状况虚拟; 差= 1,好= 2 1 .890 0 .31 1 2

城乡地区虚拟; 城市= 1,农村= 2 1 .353 0 .48 1 2

地域虚拟; 东部= 1,中部= 2,西部= 3 1 .802 0 .80 1 3

1.3 研究方法

文中使用STATA 13作为数据分析软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由于文中因变量我国居民环境行为、自变量环境知识、环境污染状况、政府环境行为和媒体使用皆为连续性变量,所以文中采用普通多元线性(OLS)回归模型,模型形式如下:

Yi=α+β1X1+β2X2+…+βiXi+ε

式中:Y为因变量我国居民环境行为;X为影响我国居民环境行为的变量,i表示变量的个数,文中i=15;ɑ为常数项;β是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影响我国居民环境行为的方向和程度;ε为残差。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居民环境行为现状

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平均实践环境行为仅为16.165,居民环境行为实践水平并不高。其中,城镇居民( 16.794) 实施环境行为明显多于农村居民,东部地区居民(16.929) 实施环境行为显著多于中西部地区。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具有明显的城乡和地区差异。此外,除婚姻因素外,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实施在其他个体性因素上均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异。相比男性居民,我国女性居民实践环境行为明显较多。在年龄上,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实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5-40岁人群实施环境行为最多。文中以10000元和22000元为临界值把居民收入状况分为三组,10000元以下为低收入组,10000到 22000 元为中等收入组,22000元以上为高收入组。表2中显示,收入水平越高、教育程度越高、工作单位越好、政治身份为非群众的居民实践环境行为明显较多。以上四个因素往往反映居民社会经济地位,因此,可以说,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实施具有明显的社会阶层差异。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实施在健康因素上也具有明显差异,相比于健康较差的居民,健康较好的居民实践环境行为较多。

表2 我国居民环境行为的方差分析

男性2699 16.049 7.29****高中以下923 14.670 238.97****

女性2086 16.315 高中2526 15.946

25 岁以下507 16.135 6.28****高中以上1336 17.611

25 -40

岁1431 16.477 无单位2038 15.345 118.70****

40 -55

岁1458 16.069 企事业单位2550 16.698

55 岁以上1389 15.954 党政机关197 17.751

非在婚1002 16.229 0.45 健康差528 15.257 43.07****

在婚3783 16.148 健康好4257 16.277

群众4072 15.947 116.49****城镇3094 16.794 322.85****

非群众713 17.412 农村1691 15.014

低等收入1162 15.209 114.58****东部地区2090 16.929 101.97****

中等收入1078 15.624 中部地区1554 15.429

高等收入2545 16.831 西部地区1141 15.768

****

p≤0.001。

2.2 我国居民环境行为与社会性因素的相关分析

为探讨我国城乡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文中分别计算了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环境行为与环境知识、社会性因素的Pearson 相关系数,具体结果(表3)。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环境行为与环境知识、社会性因素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媒体使用与环境行为的相关性最高,政

府环境行为与居民环境行为的相关性最低。分城乡来

看,除了具有以上特征外,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在,除环境知识外我国城镇居民环境污染状况认知、政府环境行为和媒体使用与环境行为的相关程度均高于农村居民。以上分析表明,环境知识、环境污染状况、政府环境行为和大众媒体使用对我国城乡居民环境行为有一定影响。

2.3 我国居民环境行为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更加科学考察我国居民环境行为,文中建立了我国居民环境行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4)。在进行回归分析时,文中首先建构了一个由社会经济人口因素和环境知识因素组成的个体性因素模型,即模型1。在此模型上,分别纳入环境污染状况、政府环境行为和大众媒体因素,得到模型2、模型3和模型4。最后把文中所有研究变量纳入到模型中得到一个完整模型,即模型 5。总体来看,各个变量的引入均显著改进了模型1的拟合度,表明各个模型拟合较为理想,各个因变量均有独自的解释力。因此,文中将依次论述社会外界因素对我国居民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 2.3.1 个体性因素的作用

模型1显示,个体性因素能够解释我国居民环境行为的15.44% 。相比加入外界因素的完全模型,模型1的解释力虽不及完全模型;但是个体性因素的解释力占据完全模型总体解释力的绝大部分。这表明,个体性因素对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模型五中,环境知识对居民环境行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环境知识水平越高的居民实施环境行为越多。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多,居民环境行为实施越多。虽然在后面的模型分别加入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收入对居民环境行为不再有显著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收入对环境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而是收入的作用被其他因素所抑制。此外,具有非群众身份的居民实施环境行为比群体身份的居民多; 相比没有单位的居民,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居民实施环境行为较多。基本人口学变量方面,除婚姻变量外,性别和年龄对环境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女性比男性实施更多的环境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环境行为实施越多。

表 4 我国居民环境行为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城镇

农村

全国 环境知识 0. 202 0. 268 0. 284 环境污染状况 0. 141 0. 094 0. 191 政府环境行为 0. 047 0. 039 0. 019 媒体使用 0. 303

0. 258

0. 352

表3我国居民环境行为与社会性因素的相

关分析

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模型五性别( 男性) 0 .450 ****0 .453 ****0 .451 ****0 .484 ****0 .489 ****

年龄0 .009 ***0 .011 ***0 .008 **0 .016 ****0 .016 ****

婚姻( 不在婚内) 0 .261 **0 .257 **0 .249 **0 .204 * 0 .185

政治身份( 群众) 0 .482 ****0 .514 ****0 .444 ***0 .288 **0 .282 **

宗教信仰( 无) 0 .256 * 0 .217 0 .269 * 0 .270 * 0 .246 *

收入0 .019 0 .015 0 .020 0 .0122 0 .010

教育程度0 .199 ****0 .191 ****0 .204 ****0 .128 ****0 .128 ****

企事业单位( 无单位) 0 .197 * 0 .204 * 0 .204 * 0 .061 0 .080

党政机关0 .679 ***0 .715 ***0 .647 **0 .487 * 0 .490 *

健康状况( 差) 0 .300 **0 .281 * 0 .307 **0 .226 0 .216

城乡( 农村) 0 .560 ****0 .406 ****0 .578 ****0 .396 ****0 .262 **

中部( 西部) -0.473***-0.449***-0.424***-0.419***-0.335***

东部0 .325 ***0 .297 **0 .366 ***0 .206 * 0 .230 *

环境知识0 .211 ****0 .206 ****0 .210 ****0 .191 ****0 .187 ****

环境污染状况0 .025 ****0 .026 ****

政府环境行为0 .112 ****0 .134 ****

媒体使用0 .162 ****0 .158 ****

Constant 12.23 ****11.73 ****11.74 ****10.30 ****9 .237 ****

F 值67.39 ****66.28 ****64.36 ****74.53 ****70.41 ****

Adj R2 0 .163 0 .171 0 .166 0 .189 0 .199

N 4765 4765 4765 4747 4747

注: 1.表中数字为非标准化系数; 2.括号中为参照组; 3.*p<0.10,**p<0.05,***p<0.01,****p

<0.001。

2.3.2 环境污染状况的影响

模型二显示,居民居住地环境污染越严重,居民实施的环境行为越多;城镇居民实施的环境行为明显比农村居民多。在后面的模型分别加入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以上关系依然存在。这一结果表明,居住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城镇居民实施环境行为比农村居民较多。现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城乡均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然而,由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城镇人口集中、发展较快,社会普遍较早认识到城镇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治理也主要集中于城镇。农村的环境污染状况并未被很好的识别出来,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经济发展常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环境污染治理尚不到位。二是环境行为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农村居民环境行为实施较少不仅仅受到城乡地区和环境污染状况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农村居民往往教育程度不高,收入较低,缺乏更好的实施环境行为的社会经济基础,其环境行为实施往往较少。

2.3.3 政府环境行为的作用

模型三显示,对政府环境行为评价越高,居民环境行为实施越多。在后面的模型分别加入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政府环境行为的影响同样非常显著,但作用力度得到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居民环境行为与西方国家间的特殊性。在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并非仅仅是出于个人因素的考虑,还受到强有力的国家政府在环境治理上作为的影响。“上行下效”,这一我国政府和社会个体间特殊的关系,使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在完全模型中,政府环境行为作用力度得到增强。这说明,在没有控制环境污染状况和大众媒体使用因素情况

下,我国政府环境行为对居民环境行为的作用被抑制了。绝大部分居民从大众媒体报道中了解环境污染状况和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效果。如果居民从大众媒体中得知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不作为或者作用不足,居民认为自己势单力薄,实施环境行为作用微不足道,自然把实施环境行为的责任转移到政府上推卸自己在环境行为上的责任。

2.3.4 大众媒体的影响

模型四显示,大众媒体使用对环境行为有显著正向作用,大众媒体使用越多的居民实施环境行为越多。在后面的模型分别加入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虽然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度有所降低,但其影响依然非常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大众媒体对居民环境行为有非常强的影响(b=0.198),标准化系数最大。伴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和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居民从大众媒体上获得信息,对大众媒体的依赖度越来越强。虽然当前我国大众媒体在很多环境问题报道中常常受到限制,但是大众媒体,尤其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在传播环境知识、报道环境污染、倡导环境行为等方面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社会个体决定环境行为实施的大量信息很大程度上由大众媒体提供,可以说大众媒体对居民环境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形塑能力。

3 讨论

当前大量环境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上,从不同角度探讨居民环境行为实施的影响因素。在具体影响因素上,研究者重点考察个体的社会人口因素、环境关心/环境意识、环境价值观、环境知识等对环境行为的影响。绝大部分研究成果指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等变量和环境行为有显著相关性;环境知识对环境关心和环境行为皆有直接和间接正向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外环境行为重点考察个体因素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关注于居民环境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这一研究模式基本上把环境行为实施者看作是原子化的行动者,环境行为的实施是社会个体理性判断的产物,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然而,嵌入于社会生活中的个体环境行为还受到大量外界因素影响。因此,仅从环境关心和环境知识角度等个体因素考察居民环境行为存在一定的缺陷。基于此,文中在个体性因素上纳入社会性因素来进一步考察了我国居民环境行为。

文中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实施水平并不高,但城乡差距和社会阶层差距明显;个体性因素对我国城乡居民环境行为仍有较强的解释力,从个体因素角度解释我国居民环境行为依旧重要;社会性因素对居民环境行为影响显著。

文中所得研究结论真实可靠,基本与实际相符。首先,文中选取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最新数据,能够较好代表我国居民环境行为总体状况。其次,文中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技术科学分析当前我国居民环境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最后,文中对所得结果进行了科学解释,逻辑清晰,结果可靠。

这些发现有助于对我国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科学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顶层设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然而,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再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如果单一地由政府来组织实践,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其结果必然失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环境保护行为的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否支持生态保护和是否愿意实践环境行为直接决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科学分析我国当前居民环境行为,科学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整合现有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充分调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投身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4 结论

(1)当前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实施水平并不高,但城乡差距和社会阶层差距明显,城镇居民的环境行为多于农村居民,社会阶层高者环境行为较多。

(2)个体性因素对我国城乡居民环境行为仍有较强的解释力,从个体因素角度解释我国居民环境行为依旧重要。

(3)社会性因素对居民环境行为影响显著。环境污染状况、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和大众传媒对我国居民环境行为都有显著影响。居民所在地环境污染状况越严重,对政府环境行为评价越高,大众传媒使用越频繁,我国居民实施环境行为越多。

参考文献

[1]洪大用.我国城乡二元控制体系与环境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4(1):62-66.

[2]洪大用.当代中国环境公平问题的三种表现[J].江苏社会科学,2001(3):39-43.

[3]洪大用,马芳馨.二元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4):1-7.

[4]栗晓红.社会人口特征与环境关心: 基于农村的数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121-128.

[5]王宁.旅游者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设计探究

微专题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知识精析】 1.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环境质量已成为影响工业的一个重要区位因素,不同类型的工业对环境的要求和污染程度不同,其区位选择亦有所差异。 (1)根据工业的环境要求 2. (1)有空气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①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如某地常年盛行西风,则应布局在城区的东侧,如图1中A处。 ②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如图2为我国华北地区某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此类企业可布局在图中A、B两处。 ③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地带,如图3从风向玫瑰图知该地区最小风频的风是西风,最大风频的风是东北风,故空气污染企业应布局在A处。 ④在城郊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宜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如图4中的A、B处。

(2)有水体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如图5河流由A流向B,在选择时自来水厂宜布局在C处,化工厂宜布局在D处。 3.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示意图 填表完成不同污染类型企业的布局 【高考例析】(新课标II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之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见下图),因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自然灾害少等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1)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 (2)分析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集聚的有利条件与集聚发展的益处。 (3)如果把数据中心的数据比喻为“原料”,指出贵安新区利用这些“原料”可以发展的产业。 (4)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数据中心开始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你认为目前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请表明观点并解释原因。 【答案】(1)通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较好,有利于数据中心建设和维护;接近用户且有人才优势,方便数据的分析与利用(2)集聚的有利条件:国家级新区,有政策优惠;有气候、水和电价等优势,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临近贵阳和安顺,便于对接或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等。(任答1点)集聚发展的益处: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节省个体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成本;有利于数据中心之间的联系,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任答1点)(3)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等(任答1点)(4)没必要。因为贵安新区气候凉爽,电力资源丰富且电价低,没必要支付节能降耗的成本。有必要。因为节能降耗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组以数据中心的建设为载体,考查工业区位条件、产业集聚的条件和意义、以“数据”为中心的产业、区域产业发展措施的评价,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数据中心为技术导向型工业,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主要从基础设施、市场和人才等角度作答。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相应的通信、市政配套设施完善;东部地区工业发达,数据需求大,接近用户,且多高端人才,方便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2)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聚的有利条件,主要结合贵安新区气候凉爽、用电成本低、自然灾害少的特点,从政策、生产成本、地理位置三个方面分析,如根据贵安新区是国家级新区,可以判断其政策支持力度大;结合该地区气候凉爽、用电成本低、自然灾害少这一特点,可以推断该地区生产成本低;根据图中贵安新区与贵阳距离的较近,可以判断其贵安新区距离贵阳近,基础设施较好。益处的实质是分析产业集聚的地

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方法 多因子评分法该方法对能源、资源、固废、废水、噪声等五个方面异常、紧急状况制定评分标准。制定评分标准应尽量使每一项环境影响的量化(如以下环境因素评分表),采用评价表各因子重要性参数(A,B,C,D,E值)来计算重要性总值(R),确定重要性指标(S),根据重要性指标可划分1级,2级,3级三个等级,得到环境因素控制分级,从而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1)多因子评分表 ①能源、资源耗用评分表 因子因子分类评分总分(R)/重要性判定 A:回收性可循环利用1 R=A*B*C当R=20分或大于时,则评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不可循环利用 2 B:贫乏性不贫乏1 未来可能贫乏 2 已贫乏 3 C:使用量小于10公斤/月1 10-100公斤/月2 101-500公斤/月3 501-1000公斤/月4 大于1000公斤/月 5 ②固体、液体废物评分表 因子因子分类评分总分(R)/重要性判定 A:产生量(对固废、液体废弃物) 小于50公斤/月1 R=A*B*C*D*E当 24≤R<32,S=1级;当32≤R<48,S=2级;当48≤R,S=3级51-200公斤/月2 201-500公斤/月3 501-1000公斤/月4 大于1000公斤/月 5 A:产生量(对废水) 小于1吨/月1 1- 10吨/月2 11-100吨/月3 101-500吨/月4 大于500吨/月5 B:回收性可回收再利用1 不可回收再利用 2 C:降解性可生物降解1 不可生物降解 2 D:危害性对人或环境无伤害或影响1

对人或环境有影响但不造成伤害 2 对人或环境有影响并伤害较大 3 对人或环境有立即或长期伤害 4 E:燃烧性(适用于固体液体废物) 适燃或燃烧时不会产生危害物质1 不适燃或燃烧时会产生危害物质 2 ③气体排放 因子因子分类评分总分(R)/重要性指标(S) A;持续时间(累计排放时间)小于1小时/天1 R=A*B*C当16≤R<24,S=1;当24≤R<32,S=2;当32≤R,S=3; 1- 5小时/天2 5-10小时/天3 大于10小时/天 4 B:严重性(危害性)对人或环境无伤害或影响1 对人或环境有影响但不致伤害 2 对人或环境有影响且有伤害 3 对人或环境有立即或长期伤害 4 C:影响范围作业场所受影响1 厂区内受影响 2 对厂区外有害影响 3 ④噪声 因子因子分类评分总分(R)/重要性指标(S) A:周界噪声值昼间≤65dB(A)夜间≤55dB(A) 1 R=2时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R=A*B当R=8,S=1;当9≤R<12, S=2;当12≤R,S=3; 昼间>65db(A)夜间>55db(A) 2 A:现场噪声值小于85dB(A) 1 85-90dB(A) 2 大于90dB(A) 3 B:员工暴露时间小于1小时/天1 1- 4小时/天2 4-8小时/天3 大于8小时/天 4 ⑤异常、紧急状况固体、液体废物排放 因子因子分类评分总分(分)/重要性指标(S) A:发生概率发生几率小,几乎不发生1 R=A*B*C*D*E*F当24≤R<32,S=1;当32≤R<48,S=2;当48≤R,S=3; 每年发生一次 2 每季度发生一次 3 每月发生一次 4

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控制措施 摘要:针对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阐述了加强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途径,指出建筑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必须严格进行设计、施工、监理,从而使建设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建筑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设计单位、监理企业、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应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树立“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质量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政绩观,发现、应对和解决各个不符合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要求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动良好的工程质量安全的形成。 一、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旧体制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完善形成的,或多或少还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打上的烙印,还存在着政企不分、政出多门的状况。由此形成的局部封闭管理和内部监督体系,难以实行严格、公正的质量监督,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不力,导致行业内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不能得到有效遏止,使工程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2、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质量和法律意识淡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既明确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比如2008

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和保健服务因素。 (1)环境因素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极大,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人类一方面要享受它的成果,一方面要接受它带来的危害。自然界养育了人类,同时也随时产生、存在和传播着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有害物质。气候、气流、气压的突变,不仅会影响人类健康,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在社会环境中,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进步与人类的健康紧密相连。因此,人类要健康,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好改善环境、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和优化环境的工作。 (2)生物因素在生物因素中,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是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现代医学发现,遗传病不仅有二三千种之多,而且发病率高达20%。因此,重视遗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产生、防治有密切关系,消极心理因素能引起许多疾病,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消极情绪如焦虑、怨恨、悲伤、恐惧、愤怒等可以使人体各系统机能失调,可以导致失眠、心动过速、血压升高、食欲减退等疾病。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情绪,能经得起胜利和失败的考验。总之,心理状态是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反映,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3)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

族、经济、社会、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很早就认识到生活方式与健康有关,但由于危害人类生命的各种传染病一直是人类死亡的主原因,就忽视了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直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才逐步发现生后方式因素在全部死因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 (4)保健服务因素决定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保健服务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卫生保健服务分为初级、二级和三级,实现初级卫生保健是当代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其基本内容是: ①健康教育; ②供给符合营养要求的食品; ③供给安全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 ④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 ⑤开展预防接种; ⑥采取适用的治疗方法; ⑦提供基本药物。 这些无疑对人类健康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 吉化六小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全球比较的视 角 作者:孔凡义文章来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点击数:191 更新时间:2010-9-11 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在可持续发展中,环 境可持续发展无疑又是核心议题。那么,如何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明晰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为此,本文试图从经济增长、民主、善治三个方面探索它们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而为中国环境治理决策提供些许参考和建议。 一、理论回顾和假设提出 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一般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解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揭示出环境质量开始随着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随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关于民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学者们一 般认为言论自由和出版权更有利于向人们提醒环境的重要性和宣传减轻环境压力的方法。拥有了这些知识,民主体制下的公民将会向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敦促其出台积极的环境政策。比如,吉登斯认为,民主国家不仅允许而且积极鼓励社会的开放式发展,而这恰是我们理解全球变暖问题和其他大多数环境威胁形式的基础。它们给社会运动、环境压力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动员带来了可能性。相反,非民主国家往往对公民社会组织保持着高度的控制,包括成员登记制度和对活动的监管。这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谢尔曼认为,权力的集中和民主的削弱是导致环境危机的罪魁祸首。它一方面会践踏人文需求和生态意识,另一方面会让民众保护和复原其环境的行动失去用武之地。他为解决生态问题提出的药方是建设参与型基层民主。而格拉芙顿和劳伦斯(Grafton,Knowles,2004)的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有利于环境 可持续发展并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人口密度的增加则会加强对环境的破坏。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持续发展能力有相关性。其统计数据只是微弱支持民主问责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这一论断。威特福德和翁凯文(Whitford & Wong,2009)则认为,民主化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联邦制、人均GDP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没有影响。卡克拉-古芮梓(Kukla\|Gryz,2009)研究结果表明,民主在不同时期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是不同的,民主 和空气污染之间存在偶然的相关性。经济增长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是不同的。波路伊拉和寇比(Bernauera & Koubi,2009)认为,民主程度对空气质量有着独立的积极影响。他们还发现,在民主体制中,总统制比议会制更有利于空气质量。法茵和邦德(Farzin & Bond,2006)研究发现,民主及其与之有关的自由为行为者提供了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行为者能够比专制体制更有效地实现他有关环境质量的偏好,从而减轻污染物的排放。然而,其他因素如收入不平等、年龄分布、教育和城市化会减轻或恶化政治体制对污染的影响。此外杜斌等人(杜斌、张坤民、彭立颖,2006)的研究发现,政府绩效与环 境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环境绩效高的关键决定因素是:人口密度低;经济活力强;管理水平与质量高,控制腐败严。与ESI最为相关的变量是公民与政治自由、政府效率、政治体制以及环境国际公约的参与程度,其相关系数在0.5~0.6之间。换言之,他们认为政府绩 效是环境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影响工程施工质量五因素

编号:SM-ZD-36844 影响工程施工质量五因素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影响工程施工质量五因素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为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工艺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五大方面。因此,对这五方面因素严格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一、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生理缺陷,粗心大意,违纪违章等。施工时首先要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施工人员应当树中五大观念即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综合效益观念。其次,是人的素质。领导层、

最新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资料

一、基本概念 1、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经研究提示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有四大因素:生物学基础占15%、环境因素占17%、保健设施占8%和生活方式占60%。 (一)生物学因素是指遗传和心理。遗传不是可改的因素,但心理因素可以修改,保持一个积极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影响健康的生物因素包括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二)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有人类健康问题都与环境有关。污染、人口和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社会问题。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证。 (三)卫生服务因素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四)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危害健康行为与不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已成为当今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及死亡的主因。在我国前三名死因中是恶性肿瘤、脑血管和心脏病,这些疾病是由生活习惯和不良卫生行为所引起的。 2、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3、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卫生宣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健康教育主要措施仍可称为卫生宣教。 区别:(1)比之过去的卫生宣教,健康教育明确了自己特定的工作目标——促使人们改善健康相关行为,从而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 (2)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干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对象和内容的系统活动; (3)健康教育在融合医学科学和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传播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4、WHO定义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5、1986年在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宣言》中明确指出,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 (1)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的含义已超出卫生保健的范畴,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决策者都要把健康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明确要求非卫生部门建立和实行健康促进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做出更有利健康的抉择; (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健康促进必须为人们创造安全、满意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系统地评估快速变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 (3)加强社区的行动:充分发动社区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挖掘社区资源,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发展个人技能:通过提供健康信息和教育来帮助人们提高做出健康选择的技能,并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噪声污染 原因:交通、建筑 解决措施:为减低噪声对四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主要噪声控制方式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接收者三者进行隔离或防护,将噪声的能量作阻绝或吸收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二、垃圾污染 原因:生活垃圾不经过处理而乱扔乱倒

解决措施:(1)改变生产方式,历行节约资源。通过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垃圾污染危害性,普及环保知识,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居民应当将垃圾分类收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量,积极使用可降解物品,比如纸制品、木制品等,使垃圾减量化方兴未艾。尽量购买使用绿色认证产品、无公害产品,形成一个绿色进家庭,家庭爱环保的良好氛围。 (2)政府实行收费政策 三、土壤污染 原因:(1)汽车排气: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2)固体废弃物:堆积场所土壤直接受到污染,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3)撒放农药、化肥:属农业区开放性的。 解决措施: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1)科学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

外部环境分析1

山西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宗旨等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 §企业宗旨:奉献社会,造福员工 §企业愿景:山西焦煤,世界瑰宝 §战略目标:建设亿吨级现代型国际化能源化工大集团 §公司愿景:成为人本友善、充满活力、富于效率的快乐公司。 §公司使命:奉献绿色能源服务山西发展。 §战略目标:建设资产优良、实力雄厚、管理先进、全省一流,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坚持发展火电,优先发展配电,积极发展新能源,专注能源领域,努力把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形成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围绕电力发展上下延伸产业链,稳健发展金融业,探索发展旅游业,努力发展基础产业,实施煤电联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主业支撑,不断提高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集团公司快速平稳发展。 §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第2章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2.1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2.1.1外部环境研究的必要性 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 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它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条件和制约。 动态的环境为企业不断提供机会和威胁。 掌握、预见、利用、引导。 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外部环境的构成 §宏观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 技术环境 §行业环境:行业主要特征、竞争力量、变革驱动因素、战略群体、主要竞争对手、 §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影响对工业用品、消费品和服务需求的变化,影响被开发产品的类型,市场定位和细分战略的性质,所提供服务的类型,影响供应商和分销商……。2.1.2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和法律环境: 泛指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等。 §例如,对国际贸易的管制、对外国公司的态度、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税制、公 平交易法、环境保护法……都是战略管理者必须注意的环境因素。 §对于在资源、设施、产品销品销售、特殊帮助或用户方面依赖于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来说,政治预测尤为重要,也尤为复杂。所以,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预测和影响国家的政策,会见政府官员、行业官员、产业协会,进行公众演讲。 2.经济环境: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利率、国民总产值、国民平均产值、失业率、工资与价格、通货膨胀率、货币汇率、国民经济增长率等等,这些数量化的经济指标,反映了经济大环境。进一步又影响到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状况和就业程度这些因素决定了企业目前和未来 §经济因素深切影响着企业的命运,1997年底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严重打击了香港的楼市,

关于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的探讨

关于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的探讨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日益恶化、资源过度开采增加了环境监测难度。环境质量检测、相关评价、数据分析直接影响着环境管理制度的制定、相应措施实施、政府及环境监管部门政策法规的出台。本文重点对环境质量检测内容、指标;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以及相应提高措施展开深入探究,力求从代表性、完整性、精密性、准确性等全面科学分析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切实促进我国环境监测质量提高,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影响因素;提高措施;和谐理念 引言 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92个成员国进一步商讨将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合理开发、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作为新时期、新形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生态环境却遭受人们肆无忌惮的破坏,“工业三废”的乱排乱放造成空气、土壤、水质的大面积污染,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不节制开采,不仅造成能源进一步枯竭,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为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力度,2007年根据《环境保护法》,我国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明确环境质量检测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求实创新的发展理念。 环境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及相应指标 环境质量监测主要是利用化学、物理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环境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进行监测,并通过监测划分评级,进而相关部门根据数据进行科学、合理、全面分析,制定出环境治理措施。 、地表水质监测及其指标 根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质监测主要对河流、湖泊进行监测,主要监测指标有PH值、水温、浊度、高锰酸钾、总氮、总磷;重金属元素、铜、汞、铅以及石油类的芳香烃等化合物。地表水质根据其监测方法可以分为、人力监测和自动检测,自动检测站对水体进行一天24小时内分阶段监测,并详细记录各指标数据。 、空气及大气监测及其指标 1、大气污染物监测主要针对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扩散、分布规律以及污染源的排放控制进行监测。针对分子状和粒子状两类污染物质。一氧化碳、卤代烃、碳氢化合物等为分子状物质,尘埃、悬浮颗粒等为离子状物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还包括风速、气压、太阳光辐射强度等物理因素。

影响质量控制的五大因素

影响建筑五大主要因素 一、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生理缺陷,粗心大意,违纪违章等。施工时首先要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施工人员应当树中五大观念即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综合效益观念。其次,是人的素质。领导层、技术人员素质高。决策能力就强,就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措施得力,工程质量就高。操作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可以依靠质量教育、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也可以靠培训和优选,进行岗位技术练兵。 二、材料因素 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影响材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成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材料控制的要点有: 1)优选采购人员,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的人担任该项工作。 2)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 3)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正常施工。 4)加强材料的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 5)抓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并做好合理使用。 6)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 三、方法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含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引顺利实现。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四、机械设备 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合理选择机械的类型和件能参数,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地操作。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 五、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噪音、通风、振动、照明、污染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此外,冬雨期、炎热季节、风季施工时,还应针对工程的特点,尤其是混凝土工程、土方工程、水下工程及高空作业等,拟定季节性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以免工程质量受到冻害、

影响因素分析汇总

影响因素分析汇总

高三地理复习材料(影响因素分析汇总)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②大气状况(天气、气候);③海拔高低(主要是大气密度)。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②地形地势(海拔? 闭塞?背风坡?迎风坡?对气流阻隔?);③ 大气环流;④海陆位置及海陆分布(海洋性? 大陆性?);⑤洋流;⑥下垫面热容量,反射 率等(植被状况)。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大气 活动中心);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气流 阻隔?);③海陆位置(离海远近?离岸风、 向岸风?);④洋流。 4.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 ①地势(海拔)→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气温→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 5.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②大气环境(降水); ③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表状况 等);④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和全球变暖)。6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 ①内力作用:地震,火山,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7.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①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②洋流; ③陆地气候。 8.海水盐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气候、纬度);②洋流; ③结冰、融冰;④河流径流的注入;⑤与外界 海水交换状况(海域是否闭塞)。 9.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 ①地形条件(是否呈口大内小喇叭状开口); ②气象条件(风向);③天文条件(日、月、 地位置)。 10.影响水资源多少的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大小);②水循环活跃程度。 11.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①大陆架:海水深浅及获得阳光多少;②径流: 营养物质多少;③纬度:温带水域;④洋流: 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 12.影响降水形成的因素: ①有充足水汽、有凝结核、有上升气流;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洋流。 13.影响暴雨形成的因素: ①源源不断水汽供应;②强烈上升气流;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14.影响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 ①地震本身的震级和震源深度;②地表状况 (震中距大小);③地质构造情况(断层发 育?);④地面建筑物抗震程度。 15.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②社 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科 技、农业机械。 16.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气候适宜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②市 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③交 通:交通便利;④科技:先进的科技。 【高三地理复习材料第 2 页共 13 页】

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五个因素

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五个因素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为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工艺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五大方面。因此,对这五方面因素严格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一、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生理缺陷,粗心大意,违纪违章等。施工时首先要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施工人员应当树中五大观念即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综合效益观念。其次,是人的素质。领导层、技术人员素质高。决策能力就强,就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措施得力,工程质量就高。操作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征工程质量。提高人的素质,

可以依靠质量教育、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也可以靠培训和优选,进行岗位技术练兵。 二、材料因素 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影响材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成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材料控制的要点有: 1)优选采购人员,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的人担任该项工作。 2)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 3)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正常施工。 4)加强材料的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 5)抓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并做好合理使用。

浅谈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浅谈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在建筑业大规模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然而工程质量是一个建筑企业的核心理念,如何提高工程施工质量,铸造精品工程,是施工企业讨论的热门话题,如何在项目管理上狠抓质量关,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 一、施工技术的影响: 技术来源于实践,施工离不开技术的指导。在每道施工工序作业前都离不开技术交底。建筑施工具有其特殊性,单一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气候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我们进行技术交底管理工作。可往往我们在施工作业前没有书面的技术交底工作,或者是技术交底工作不能指导施工,与现场施工环境,作业条件,以及与施工工艺不符,技术人员不上现场了解现场情况,或者了解太少,技术交底工作不具有指导性,往往就把技术交底工作撇一边,按现场施工经验去操作给施工质量控制带来不少的施工隐患。 例如:在土方开挖前应根据施工作业条件,施工环境,施工时间做详细的技术交底工作,不同的单位工程,场地的布置,开挖深度,土方的类别,基础类型,等等,都不相同,在施工前应该根据现场施工情况,根据施工技术资料,施工图纸,结合施工经验严格把控施工质量。盲目性施工,在施工过程出现问题才出处理方案, 技术交底不及时,现场施工人员不明确。技术交底工作往往需要在施工作业前,对施工工艺、质量以及施工的注意事项对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做详细的交涉,然而现场施工过程中往往出现先施工后交底,给施工造成工作质量无法把控,施工作业工序混乱,还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施工过程质量问题,最后酿成质量通病以及质量缺陷,给施工中的质量返工及维修带来人力财力的大量浪费,这是摆在众多施工面前的一个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例如:在高层施工的单跑剪刀楼梯在斜板及踏步支模施工前,没有详细的楼梯施工技术交底工作,作业人员在支模时仍按常规支模方式支撑加固,由于刚度较差施工难度较大,在浇筑工程中往往出现跑模现象严重, 技术管理工作不重视,后续施工质量问题多。在施工前图纸会审工作往往不引起足够重视,不细看图纸,会审工作滞后,土建图与安装图结合有冲突等等,都会给施工质量得不到把控。例如:在主体施工阶段,安装工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预埋管件及孔洞位置没有预留或不准确,在进入装修阶段到处开槽开孔,给土建工作带来二次修补,安装工作带来不少的施工质量通病,工程量加大,施工质量无法把控。 技术是质量的命脉,要想抓好质量得技术管理工作入手。技术管理则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管理,才能保证施工过程的施工质量,通过技术管理,可以逐步改变施工人员的施工素质以及管理人员的施工能力,因此,施工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健康能否造成危害以及危害的程度,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剂量、作用时间、环境条件、健康状况和易感性特征等。 (一)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1.化学结构;2.物理特性 (二)剂量或强度 1.有害元素和非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因环境污染而进入人体的剂量超过一定程度时可引起异常反应,甚至进一步发展成疾病,对于这类元素主要是研究制订其最高容许量的问题,如环境中的最高容许浓度。 2.必需元素这种元素的剂量-反应关系较为更杂,一方面环境中这种必需元素的含量过少,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时,会使人体的某些功能发生障碍形成一系列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如果环境中这种元素的含量过多,也会引起程度不同的中毒性病变。 因此,对于这类元素不仅要研究和制订环境中最高容许浓度,而且要研究和制订最低供应量的问题。(三)作用时间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量受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四)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 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人群健康效应,由人体负荷增加到患病、死亡这样一个金字塔的人群健康效应谱所组成,如下图。 图: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金字塔形分布 从人群健康效应谱上可以看到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呈现出轻度的生理负荷增加和代偿功能状态,但仍有少数人处于病理性变化,即疾病状态甚至出现死亡。通常把这类易受环境损伤的人群称为敏感人群(易感人群)。 机体对环境有害因素的反应与人的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状态、遗传因素等有关,有些还与性别、年龄有关。在多起急性环境污染事件中,老、幼、病人出现病理性改变,症状加重,甚至死亡的人数比普通人群多,如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期间,年龄在45岁以上的居民死亡人数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婴儿死亡数比平时也增加了1倍,在4000名死亡者中,80%名以上患有心脏或呼吸系统病患。

影响产品质量的五大因素

影响产品质量的五大因素 人机料法环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五个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的简称。 ?人:指制造产品的人员; ?机:指制造产品所用的设备; ?料:指制造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 ?法:指制造产品所使用的方法; ?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所处的环境。 8 B" a- v e( i 这五大要素论中,人是处于中心位置和驾驶地位的,就像行驶的汽车一样,汽车的四只轮子是“机”、“料”、“法”、“环”四个要素,驾驶员这个“人”的要素才是主要的。没有了驾驶员这辆车也就只能原地不动成为废物了。一个工厂如果机器、物料、加工产品的方法也好,并且周围环境也适合生产,但这个工厂没有员工的话,那他还是没法进行生产。 + ?7 L: U1 P' u( y( R4 ]: x 人的分析: 1.技能问题? 2.制度是否影响人的工作? 3.是选人的问题吗? 4.是培训不够吗? 5.是技能不对口吗? 6.是人员对公司心猿意马吗? 7.有责任人吗?

8.人会操作机器?人适应环境吗?人明白方法吗?人认识料 吗? 机的分析: 就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等辅助生产用具。生产中,设备的是否正常运作,工具的好坏都是影响生产进度,产品质量的又一要素。 1.选型对吗? 2.保养问题吗? 3.给机器的配套对应吗? 4.作机器的人对吗?机器的操作方法对吗?机器放的环境适 应吗? 机器设备的管理分三个方面,即使用、点检、保养。使用即根据机器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要求来培养操作者,使其能够正确操作使用设备进行生产,这是设备管理最基础的内容。 点检指使用前后根据一定标准对设备进行状态及性能的确认,及早发现设备异常,防止设备非预期的使用,这是设备管理的关键。 保养指根据设备特性,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对设备进行检修、清洁、上油等,防止设备劣化,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是设备管理的重要部分。 8 R1 i' y% L9 p8 M& a 料的分析: 1.是真货吗?; L0 S2 r2 K$ Y# G 2.型号对吗? 3.有保质期吗? 4.入厂检验了吗?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按重要性排列) 1.社会因素 1)生活方式 狗不理包子是全国闻名的风味小吃,同时该企业为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开发了一系列如速冻包点等的相关产品,从而保持自己在中国传统小吃领域的领导地位。 2)风味偏好 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会有明显不同,尤其表现在风味偏好方面,狗不理针对各地消费者特点提供特色食品。目前,已形成秉承传统的猪肉包、三鲜包、肉皮包和创新品种海鲜包、野菜包、全蟹包等六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 3) 时代潮流 二十一世纪以来,食品越发呈现多样化、方便化、多功能化、高转换率化的特点。狗不理包子充分开发食品、熟食,进一步转向“走着吃”。同时,除满足生理需求外,还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人们闲暇时间的良好享受。 2.经济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品工业保持了稳定的持续的增长状态,创造的工业产值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连续十几年居国民经济各工业部门的第一位。食品行业面临加速发展,近十年来,每年增长幅度在10%左右。狗不理包子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茁壮发展企业。 3.政治-法律因素 由于今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关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狗不理面临一个不断健全的法制环境。目前狗不理等食品企业除了遵守一般企业的通用法律,还必须遵守《食品卫生法》和食品行业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如《标签标准》、《食品卫生指标检测标准》等,十分严格。 4.技术因素 狗不理包子用料非常讲究,讲时令季节、鲜活程度。如蟹肉包,那一定时金秋十月正当时的大闸蟹,味鲜汁美。原料配方、制作方法经过近百余年的发展都已经十分成熟,所以较为稳定的技术对狗不理企业的影响不是最为明显的因素。

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因素

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因素 人们早已认识到大气污染会危害人体健康。20世纪中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室内空气污染有时比室外更严重。室内空气污染与大气污染相比,对人体的影响在作用时间、接触浓度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因为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污染源很广泛,影响因素也很复杂,因此,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更加感到研究治理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 (l)室内环境是人们接触最频繁、最密切的环境之一 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尤其是老、弱、病、残、幼、孕等体弱人群,在室内活动的时间很长,室内空气质量对他们更为重要。 (2)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日趋增多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能够挥发出有害物质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人造板家具等民用化工产品进人室内。因此,人们在室内接触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比以往明显增多。 (3)建筑物密闭程度的增加,使得室内污染物不易扩散,增加了室内人群接触污染物的水平 随着世界能源的日趋紧张,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节约源,许多建筑物都被设计和建造得非常密闭,以防室外的过冷或过热空气影响室内的温度,使用空调的房间也尽量减少新风量的进人,以节省耗电量,由此严重影想了通风换气。室内皰洹污染物不能及时排出,污染源就在室内微小环境中产生和累积有害物质,直接作用于人群,严重影响室内人群的健康。室内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人们和政府有关部门及组织极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是环境和卫生监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监测工作,了解室内污染物来源、种类以及污染水平和浓度变化规律,为评价、管理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