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疼痛和抑郁焦虑的相关性

慢性疼痛和抑郁焦虑的相关性

慢性疼痛和抑郁焦虑的相关性
慢性疼痛和抑郁焦虑的相关性

浅析慢性疼痛和抑郁焦虑的相关性

应用心理学09 彭晶201114204105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慢性疼痛的解析,了解慢性疼痛的症状和发病机制,阐述了慢性疼痛和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关系,以及这两者对慢性疼痛患者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慢性疼痛,抑郁,焦虑,日常生活

一、慢性疼痛概述

(一)慢性疼痛的定义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方面的体验,往往和实际或者潜在的伤害相联系,或是患者从受伤害的角度进行陈述的一种症状。国际疼痛学会将疼痛定义为:“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又或是可以用这类损伤描述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经验”【1】。疼痛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分为急性痛与慢性疼痛、心理性的和器质性以及临床痛与实验室诱导痛。其中慢性疼痛因其持续时间长,迁延难愈,常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家庭、心理和行为问题,并导致机体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和诱发各种并发症,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近年来慢性疼痛的研究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国际上对于慢性疼痛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临床上一般将疼痛持续6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疼痛。世界疼痛学会定义“凡是疼痛持续或间歇性地持续3个月以上者均称为慢性疼痛”【1】。

(二)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慢性疼痛是最常见的致残和致病原因之一,有研究显示,慢性疼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0%一45%,其中英国为11%,加拿大为11%,新西兰为14%一24%,瑞典为40%,美国为2%一45%【2】。而在我国,慢性疼痛约占疼痛门诊病人的30%一60%【3】。而且,慢性疼痛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医疗资源和生产力的损耗,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三大健康问题,是应该被高度重视的重要疾病之一【4】。

另外,疼痛病人常共病其它障碍,有研究者对150个病人的慢性非癌性疼痛调查结果显示:42%的病人有睡眠质量差,总健康分、精神健康分、躯体功能、情绪状态和社会功能都下降,而且慢性疼痛患者往往不能完成家务,业余爱好以及休闲活动受损,常伴有行走困难,36%的病人显示出了全面的功能降低【5】。

大多数学者发现,尽管慢性疼痛患者病情、病程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心理状态各有差异,但多数人均存在抑郁、焦虑症状,且难以控制的疼痛是慢性疼痛患者抑郁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抑郁、焦虑与疼痛程度密切相关【6】。

(三)慢性疼痛的特点

首先,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其病因非常复杂,既可以是先天的如先天性骸椎裂、骸椎腰化等,也可以是后天的,如腰椎间盘退变、突出,外伤引起神经和脊髓损伤等;既可以是躯体疾病所致,如肝癌、肺癌、胰腺癌;也可以由精神疾病引起,如重型抑郁;既可以原因明确,也有些至今原因不明如难治性腹痛(腹腔神经丛痛、上腹下神经丛痛等)。第二,疼痛常与其基础病变不相符或没有可解释的器质性病变,如丛集

性头痛。其次,其发生、发展、持续或加重与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情绪应激等密切相关。再次,疼痛部位常常不确定,可以是多个部位。最后,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为持续性的钝性疼痛,同时又有剧烈的爆发痛;也可以表现为间断的电击样疼痛。

二、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

慢性疼痛是由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疼痛的病理机制包括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慢性疼痛的形成可能与持续的伤害性感知及其诱发的神经系统变化有关,但是大多数疼痛研究者一致认为心理因素或精神因素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持续或加重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疼痛的研究中,发现伤害性刺激与痛觉之间并非简单的应答关系,刺激强度和疼痛强度也不尽一致,这些现象表明疼痛与心理过程有密切关系。心理因素对疼痛性质、强度、时间及空间的感知、分辨和反应程度均产生影响,并反映在疼痛的各个环节上。Melzack 提出的“闸门学说”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心理因素在疼痛中的作用【7】。慢性疼痛的生理机制十分复杂,在发展成慢性疼痛的患者康复时可以出现神经的重交联,即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改变和神经刺激敏感性改变,包括痛觉过敏、痛觉超敏和疼痛范围扩大。

自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就心理因素对躯体疾病的影响产生兴趣以来,进行了大量研究。根据临床观察,精神病患者疼痛的发生率很高,提示心理障碍可能是疼痛的起因之一。有研究表明,焦虑、抑郁均有其病理生理学基础,并进一步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焦虑障碍涉及许多脑区的改变,主要为额叶、颞叶、岛叶、丘脑和海马系统等脑区【8】,同时焦虑患者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和氨基丁酸系统(GABA)存在某种缺陷,导致焦虑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9】。而在抑郁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的内啡呔系统发生改变,导致某些神经肽分泌异常【10】,继而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改变,进一步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11】。Black认为机体在长期精神压力作用下,交感神经系统及HPA轴功能发生变化,神经末梢释放神经肽、P物质,组织内细胞因子释放增加、巨噬细胞异常激活,从而导致组织器官炎症的形成【12】。而机体的这种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改变不仅能在外围直接产生致痛作用,同时也导致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强及中枢性痛觉过敏,参与疼痛的传导和调节【13】。因而在焦虑及抑郁患者痛阈降低,疼痛敏感性增强【14】。

三、焦虑及抑郁对慢性疼痛患者的影响

(一)抑郁情绪对慢性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1.抑郁情绪

抑郁(dePression)常见表现为抑郁心境、快感缺乏、疲劳感、运动迟滞、食欲改变、睡眠障碍、躯体不适、性欲低下、日常工作及娱乐活动兴趣降低、思维和注意力下降、无价值感、自责感、罪恶感和羞耻感[15]。

2.慢性疼痛与抑郁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抑郁是慢性疼痛的直接后果或固有的一部分。如Dworkin等的研究发现,57%的慢性疼痛患者会经历严重的抑郁[【16】。李聪慧等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57%,显著高于对照组;【17】赵学军等对246例慢性疼痛患者研究发现,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38.62%,且抑郁评分显著高于常模【16】。另有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是无慢性疼痛者的4倍【16】。有多个疼痛部位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是无疼痛者的3——5倍【16】。且疼痛持续时间越长、发作越频繁、程度越严重,则抑郁也越严重【16】。也有学者认为,慢性疼痛是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如Arnow对5808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有严重抑郁者的疼痛发生率较非严重抑郁者高(66%对44%)[【18】。Little等研究发现:有抑郁的反复性腹痛的儿科患者发生腹部疼痛以及其他上消化道症状的几率(92.2%)显著高于无抑郁者(72.4%)【18】。抑郁症患者也经常出现生理上

难以解释的疼痛。Bair MJ等研究发现,重度抑郁患者中有疼痛症状者较没有疼痛症状者的抑郁程度更高。因此,慢性疼痛与抑郁之间是有相关性的,但这一关系的性质仍不明了,大多数学者认为,疼痛和抑郁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可形成一恶性循环【19】。如果患者发生其中一种症状,那么他发生另一症状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3.抑郁对慢性疼痛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Borsbo等研究发现,抑郁可明显损害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疼痛患者中,存在抑郁的患者的身体不适感和不良情感体验明显超过了无抑郁的患者,存在抑郁的患者的功能状况也明显低于无抑郁者,同时他们也不愿意参加各种类型的体力活动,工作和生活处于一种很消极和被动的状态【20】。Beeker等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与SF——36中的躯体、角色、认知、情绪、社会功能和整体生活质量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由此提示抑郁越严重,慢性疼痛患者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和整体生活质量状况也越差,抑郁对慢性疼痛患者的躯体状况、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其在社会、家庭中承担的角色有影响。Hirschfeld等研究发现,抑郁可导致慢性疼痛患者的社会功能减退,并且由抑郁导致的社会功能减退在抑郁症状缓解后仍可持续存在【21】。

(二)焦虑情绪对慢性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1.焦虑情绪

焦虑(anxiety)是一种以不愉快的预感和迫近的危机感为特征的情绪状态【22】。它包含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生理体验包括心率和呼吸加快、痉挛、出汗、肌肉紧张、胃肠道反应等一系列自主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的表现;心理症状包括惶恐不安、重复强迫症、逃避日常事务、过度换气、休息不好、无力感以及睡眠紊乱、易激惹、害怕失控等。

2.慢性疼痛与焦虑的关系

慢性疼痛患者频繁就诊,辗转求医,除了疼痛以外,也包含焦虑的因素。同时长期存在的疲乏、疼痛、食欲和睡眠差等也可造成患者焦虑情绪的发生。慢性疼痛人群中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多在24.4%——57.4%之间【23】,而ryoguran等对157名年龄在18——65岁的非特异性胸痛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有49名患者(31.2%)的抑郁、焦虑得分偏高(大于10),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生更频繁,如头昏、寒战和潮红,其中23名患者被心理医生确断为焦虑症【21】。AdrienneJ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有肌肉疼痛、头痛和胃痛的患者发生掩饰恐慌,形成焦虑的比率是正常人的2.5一10倍【20】。李聪慧等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有肯定焦虑的占43%,慢性疼痛组有肯定的焦虑者明显高于对照组【24】;赵学军等对246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焦虑情绪发生率为30.89%,其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00)【25】。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与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工具和/或被研究人群不同有关。慢性疼痛的程度越高,预示着将会出现越严重的焦虑症状。研究发现,疼痛的症状和确诊的焦虑显著相关,焦虑患者发生疼痛是正常人的3——9倍【23】。焦虑增加疼痛的发作,越是焦虑的患者对于疼痛会有越严重的心理反应。焦虑也可诱发曾经的情感创伤,降低患者的痛闰,降低患者对疾病和疼痛的应对能力,增加患者对疼痛的躯体感受,因而焦虑也可加重患者的疼痛发作【23】。

3.焦虑对慢性疼痛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Nichofl等对2650例患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中有焦虑者的SF——12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无焦虑者,且焦虑是导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20】。因此,焦虑对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影响。Verbunt JA等则发现,SF——12的心理健康维度是解释慢性疼痛患者残损原因的最

主要的影响因素【20】。Phihp等对108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研究发现,焦虑是SF——12生理功能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且焦虑、抑郁、疼痛相关的社会功能改变三者可解释慢性疼痛患者6个月后生活质量改变的70%【20】。焦虑影响慢性疼痛患者日常生活的可能原因包括(1)存在焦虑的慢性疼痛患者对客观事实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对治疗缺乏信心,对不适感过度评价、过度敏感,注意集中于筛查身体的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激发“焦虑程序”产生主观焦虑、植物神经活动亢进、应对或回避行为等,因此出现心因性的躯体症状或使不适感加重。(2)焦虑情绪还可使患者的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很好利用来自亲属的关心、帮助,从而降低生活满意度。国内也有研究发现焦虑情绪与生活质量的降低有明显的相关性,患者的焦虑情绪越严重其生活质量水平越低,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也大致相同【9】。

四、综合性心理干预

1.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疏导、安慰、支持、鼓励等措施,以减轻或消除其抑郁及焦虑情绪,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树立信心,这一点强调了疼痛护理中心理干预对疼痛控制,缓解抑郁焦虑具有重要意义;2.互助治疗:组织患者交流与疼痛斗争的体会,每周一次3.心理行为治疗:根据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和性格特征,给予不同的心理治疗措施,应用“代币制”原理,当患者取得进步时,给予小纪念品,并在每周一次的交流会上表扬;4.建立家庭治疗的环境:家庭成员共同关心患者,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5.音乐治疗;6.应对技巧锻炼:改善和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建立正确的应对方式和行为模式,包括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等,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26】。

目前对于疼痛和抑郁焦虑症的关系说法不一,精神科医生更强调抑郁焦虑的原发性,把疼痛作为一个症状来看待。而疼痛科医生更多地强调疼痛的原发性,认为抑郁焦虑只是疼痛的结果。总之,对疼痛的忽视可导致抑郁焦虑症难治不愈,而不重视抑郁焦虑症治疗也不能达到对疼痛的满意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家兰.心理干预对骨折病人术前焦虑疼痛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7,39(11):1398-1399.

[2] Smith BH,Chambers WA,Smith WC.Chronic pain:time for epidemiologyJ

R Soc Med.1996, 89: 181一183.

[3] 黄明生,宋卫国.部分慢性疼痛转诊患者40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精神科杂

志,1987,20: 337.

[4] Stewart WT, Ricci JA, Chee E, et al. Lost productive time and cost

due to commonpain conditions in the US workforce. JAMA, 2003,290:

2443-54.

[5] Manchikanti L,Fellows B,Pampati Vet https://www.doczj.com/doc/292119072.html,parison of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Chronic Pain Patients and the General

Population.Pain Physician, 2002, 5: 40-48.

[6] 王东明,张润荣.慢性疼痛患者的心理状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

11(4);197.

[7] Melzack R, Wall PD.Pain mechanisms:a new theory.Science, 1965,

150:971-979.

[8] 苏亮,施慎逊.焦虑障碍的功能性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4,37:185-187.

[9] 罗敏.焦虑问题研究现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181-183.

[10] YL Hurd.Subjec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or bipolar disorder show

reduction of prodynorphin m RNA expression in discrete nuclei of the

amygdaloid complex. Molecular Psychiatry,2002,7:75–81.

[11] 张晋碚,黄兴兵,关念红等.广泛性焦虑症与抑郁症患者免疫、内分泌及单

胺递质的对照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211-214.

[12] Black PH.Stress and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a review of

neurogenicinflammation.Brain Behav Immun,2002,16:622-653.

[13] 薛富善,何农,李成文.疼痛研究的进展.中国医药导刊,2006,8:277-280.

[14] Livengood JM.Psychologic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chronic pain.Psychiatric management of SYCHIATRIC MANAGEMENT OF

PAIN.1999,3:1-9.

[15] 赵学军,傅志俭,宋文阁,等.躯体疾病所致慢性疼痛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及

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05,43:350-353.

[16] Philip Keeley, Francis Creed, Barbara Tomenson, et al. Phychosocial

predictors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service

utilisation in people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Pain,135

(2008):142-150.

[17] Demiryoguran NS, Karcioglu O, Topacoglu H. Anxiety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chest pain in the emergency setting.

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1,2006,23(2):99-102.

[18] 骆艳丽,吴文源,李春波,等.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生活质量的相关因

素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7,19(1):19-22.

[19] 王美峰,林琳,张红杰.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抑郁状况与生活质量

的相关性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12):1677一

1679.

[20] RethelyiJM,Bergharnn,KoPP https://www.doczj.com/doc/292119072.html,orbidity of Pain assoeiated

Disabilityand symPtoms inconne ction with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results from across seetionalepid elniologieal

survey in Hungary.pain,2001,93(2): 115-21.

[21] W illiamson GM, SchulzR. Activity restriction medi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in and depressed affect: a study of younger and older

adultcancer patients [J]. Psychology and Aging, 1995, 10 (3): 369-378.

[22] 张明园,任福明,樊彬. 正常人群中抑郁症状的调查和CES-D的应用[J]·中

华神经精神杂志, 1987, 20 (2): 67.

[23] 赵学军,傅志俭,宋文阁. 躯体疾病所致慢性疼痛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及其

相关因素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43 (4): 350-351.

[24] Von Knorring L, Ekselius L. Idiopathic pain and depression [J].

QualLife Res, 1994, 3 Suppl1: 57-68.

[25] Currie SR, Wang J. More data on major depression as an antecedent risk

factor for firstonsetof chronic back pain [J].

PsychologicalMedi-cine, 2005, 35 (9): 1275-1282.

[26] 魏贤文,李冬雪,徐大斌·慢性疼痛与抑郁障碍的相关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23): 455-456.

焦虑与抑郁的区别

1、焦虑和抑郁是两种不同的情感症状,但是焦虑可与抑郁合并存在,经调查显示,约有33%-95%的抑郁患者同时合并焦虑症状。而且二者症状有重叠,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心肺和胃肠道不适、易激惹、疲劳等。 二者在发病机理、病状表现等方面确实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二者又必须进行鉴别、不能混淆。因为抑郁症的自杀率高,危害性较大,患者既有抑郁症状、又有焦虑症状时,优先诊断为抑郁症。这项原则是众多精神科医生和专家总结多年经验的结果。遵循这项原则可以避免抑郁症的漏诊,及早对抑郁症进行治疗,防止自杀自伤等后果发生。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鉴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焦虑症患者常处于心烦意乱、惊恐紧张,怕有祸事降临的恐慌预感之中,并伴有头晕、多汗、潮热、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症状。焦虑和恐惧不同,焦虑所感到的威胁和危险都是不现实或不十分明确的。 焦虑症经常与抑郁症合并存在,临床统计,80%以上抑郁症患者有焦虑症状。在临床诊断中,有一个“抑郁症优先诊断”的原则,即既有抑郁症症状又有焦虑症状时,不论其焦虑症状多重,都应当诊断为抑郁症。这项原则是众多精神科专家多年经验的总结,已经成为国际标准。 1、从发病年龄上看,焦虑的首发一般在35岁以上,多发生于老年人;而抑郁症在所有年龄群都有发生; 2、抑郁症患者对家属、朋友表现冷淡,对以往爱好兴趣丧失,而焦虑者保持正常; 抑郁症患者的失眠以早醒为主要特征,而焦虑者的特点是入睡困难; 3、抑郁症患者心情低落,不愿意与人接触,但不害怕突然发生的人际接触;而焦虑者害怕突然发生的社交接触等,害怕去公共场合; 4、大体来讲,抑郁症是抑制向下的;而焦虑者是惊恐向上的、 2、焦虑症是一种并有显著与持续心理与身体焦虑症状的状态,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分为于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与急性焦虑(阵发性焦虑) 急性焦虑再分成因在特殊状态下阵发的焦虑(恐惧焦虑症)与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焦虑(惊恐障碍)。恐惧焦虑症又再分成特定对象恐惧症,社交恐怖症,与广场恐惧症 .患者的情绪表现的非常不安与恐惧,患者常常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将来的某些事情表现的过分担忧,有时患者也可以无明确

慢性头痛与抑郁焦虑相关性分析

慢性头痛与抑郁焦虑相关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7-09-25T15:58:49.2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7期作者:沈蓉 [导读] 慢性头痛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明显高于非慢性头痛患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苏州 215001) 【摘要】目的:总结探讨慢性头痛与抑郁焦虑情绪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慢性头痛的门诊患者为研究组对象,选择同期门诊治疗的非慢性头痛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抑郁、焦虑症状表现。结果:研究组SAS 评价得分(52.5±1.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得分(38.1±1.1)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SDS评价得分(62.1±2.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得分(39.5±2.2)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头痛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明显高于非慢性头痛患者,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于慢性头痛患者要在对症治疗的同时采取措施缓解抑郁、焦虑情绪。 【关键词】慢性头痛;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361-02 CHD(慢性头痛)是指头痛频繁发作(每月超过15天),每天头痛持续4h以上。原发性CHD无器质性或系统性疾病,慢性紧张性头痛占CHD的首位,而到诊所就诊的主要是慢性血管性偏头痛。慢性头痛是常见临床症状之一,通常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研究发现存在慢性头痛患者的负面情绪更佳突出,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等[1]。现将我院对慢性头痛与抑郁焦虑情绪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资料进行整理,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慢性头痛的门诊患者为研究组对象,选择同期门诊治疗的非慢性头痛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31例;年龄23~52岁,平均(35.8±2.9)岁;病程2个月~15个月,平均(5.6±1.2)个月。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28~56岁,平均(35.2±2.3)岁;病程2个月~18个月,平均(5.8±1.1)个月。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采集全面的基本资料及病史,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头痛始发时间、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等。以抑郁自评量表(SAS评分)与焦虑自评量表(SDS评分)来评价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向患者详细说明此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争取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存在书写障碍的患者由医护人员协助完成自评量表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差异在P<0.05时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比较 研究组SAS评价得分(52.5±1.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得分(38.1±1.1)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SDS评价得分(62.1±2.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得分(39.5±2.2)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在神经科中比较常见慢性头痛患者,其中以慢性非器质性头痛多见。头痛的折磨带来的心理问题、社交问题等已经严重威胁到患者的正常健康生活。研究发现偏头疼及紧张性头痛患者多疑、敏感、易烦躁、固执、性格内向、焦虑不安[2]。慢性头痛的病因非常复杂。研究报道持续性应用止痛药物或药物应用过度会影响中枢神经的疼痛调节作用,引发慢性头痛。偏头痛频繁发作最直接的就是影响睡眠。同时,人久患头痛疾病,往往性情变得暴躁。又因为久治不愈,心理脆弱,丧失信心,时间长了对患者心脑血管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可能引起脑血栓、高血压、脑出血等。鉴于慢性头痛对患者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研究者开始关注慢性头痛患者的负面情绪干预,以期在改善头痛的同时能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本组研究结果发现慢性头痛的研究组患者抑郁及焦虑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女性患者、病程≥1年以及年龄≥40岁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更为突出。这也充分说明慢性头痛的存在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正相关性,且女性患者以及病程越长、年龄越大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更加严重,临床有必要采取积极干预措施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慢性疼痛和抑郁焦虑的相关性

浅析慢性疼痛和抑郁焦虑的相关性 应用心理学09 彭晶201114204105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慢性疼痛的解析,了解慢性疼痛的症状和发病机制,阐述了慢性疼痛和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关系,以及这两者对慢性疼痛患者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慢性疼痛,抑郁,焦虑,日常生活 一、慢性疼痛概述 (一)慢性疼痛的定义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方面的体验,往往和实际或者潜在的伤害相联系,或是患者从受伤害的角度进行陈述的一种症状。国际疼痛学会将疼痛定义为:“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又或是可以用这类损伤描述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经验”【1】。疼痛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分为急性痛与慢性疼痛、心理性的和器质性以及临床痛与实验室诱导痛。其中慢性疼痛因其持续时间长,迁延难愈,常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家庭、心理和行为问题,并导致机体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和诱发各种并发症,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近年来慢性疼痛的研究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国际上对于慢性疼痛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临床上一般将疼痛持续6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疼痛。世界疼痛学会定义“凡是疼痛持续或间歇性地持续3个月以上者均称为慢性疼痛”【1】。 (二)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慢性疼痛是最常见的致残和致病原因之一,有研究显示,慢性疼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0%一45%,其中英国为11%,加拿大为11%,新西兰为14%一24%,瑞典为40%,美国为2%一45%【2】。而在我国,慢性疼痛约占疼痛门诊病人的30%一60%【3】。而且,慢性疼痛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医疗资源和生产力的损耗,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三大健康问题,是应该被高度重视的重要疾病之一【4】。 另外,疼痛病人常共病其它障碍,有研究者对150个病人的慢性非癌性疼痛调查结果显示:42%的病人有睡眠质量差,总健康分、精神健康分、躯体功能、情绪状态和社会功能都下降,而且慢性疼痛患者往往不能完成家务,业余爱好以及休闲活动受损,常伴有行走困难,36%的病人显示出了全面的功能降低【5】。 大多数学者发现,尽管慢性疼痛患者病情、病程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心理状态各有差异,但多数人均存在抑郁、焦虑症状,且难以控制的疼痛是慢性疼痛患者抑郁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抑郁、焦虑与疼痛程度密切相关【6】。 (三)慢性疼痛的特点 首先,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其病因非常复杂,既可以是先天的如先天性骸椎裂、骸椎腰化等,也可以是后天的,如腰椎间盘退变、突出,外伤引起神经和脊髓损伤等;既可以是躯体疾病所致,如肝癌、肺癌、胰腺癌;也可以由精神疾病引起,如重型抑郁;既可以原因明确,也有些至今原因不明如难治性腹痛(腹腔神经丛痛、上腹下神经丛痛等)。第二,疼痛常与其基础病变不相符或没有可解释的器质性病变,如丛集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之欧阳家百创编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 欧阳家百(2021.03.07) 姓名:性别:年龄:测定日期:第次测定情 绪对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医生了解你的 情绪变化,他们就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你的病情,从而给你更多 的帮助。这个测定表是专门设计用来帮助医生了解你的情绪,借 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请阅读以下各个项目,将其中最 符合你上个月以来的情绪的答案勾出。对这些问题不要作过多的 考虑,对每个问题立即得出答案比考虑后再回答更为准确。 A 综合医院焦虑情绪测定题1、我感到紧张(或痛苦)几乎所 有时候(3分);大多数时候(2分);有时(1分);根本没有(0分) 2、我感到有点害怕,好像预感到有什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非常肯定和十分严重(3分);是的,但并不太严重(2分);有一点,但并不使我苦恼(1分);根本没有(0分) 3、我的心中充满烦恼 大多数时间(3分);常常如此(2分);时时,但并不经常(1分);偶 然如此(0分)4、我能够安闲而轻松地坐着肯定(0分);经 常(1分);并不经常(2分);根本没有(3分)5、感到一种令人发抖的恐惧根本没有(0分);有时(1分);很经常(2分);非常经 常(3分)6、我有点坐立不安,好像感到非要活动不可确实非常多(3分);是不少(2分);并不很多(1分);根本没有(0分)

7、我突然有恐慌感确实很经常(3分);时常(2分);并非经常(1分);根本没有(0分)D综合医院抑郁情绪测定题1、 我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还是有兴趣肯定一样(0分);不像以前那样多(1分);只有一点儿(2分);基本上没有了(3分)2、我能够哈哈大笑,并看到事物有趣的一面我经常这样(0分);现在已经不大这样了(1分);现在肯定是不太多了(2分);根本没有(3分) 3、感到愉快根本没有(3分);并不经常(2分);有时(1分);大多数时间(0分)4、我好像感到人变迟钝了几乎所有时间(3分);经常(2分);有时(1分);根本没有(0分)5、我对自己的 外表(打扮自己)失去兴趣肯定(3分);经常(2分);并不经常(1分);根本没有(0分)6、我怀着愉快的心情憧憬未来差不多是这样做的(0分);并不完全是这样做的(1分);很少这样做(2分);几乎从来不这样做(3分)7、我能欣赏一本好书或一段好的广播或电视节目常常(0分);有时(1分);并非经常(2分); 根本没有(3分) 总分0-7分代表正常;8-10分表示轻度抑郁/焦虑;11-14分表示中度抑郁/焦虑;15-21分表示严重抑郁/焦虑

抑郁症和焦虑症区别在哪

抑郁症和焦虑症区别在哪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但是这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抑郁症患者主要的特征是情绪低落,悲观,精神疲惫。焦虑症则是害怕、总是提心吊胆、忐忑不安。 ★ 1、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的主要特征是心情低落,而且作为精神病理状态,抑郁的程度必须达到使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害。具体来说,抑郁症有以下六种主要表现:①兴趣减退甚至消失;②对前 途悲观失望;③无助感;④精神疲惫;⑤自我评价下降;⑥感到生 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 ★ 2、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焦虑症状作为突出表现的一种神经官能症。作为

精神病理现象的焦虑具有以下特点:①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患者基本的内 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恐慌或恐惧;②这种情绪是不快和痛苦的,可以有一种迫在眉睫或马上就要虚脱昏倒的感觉;③这种情绪指向未来,它意味着某种威胁或危险即将到来或马上就要发生;④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称;⑤与焦虑的体验同时,有躯体不适感、精神运动性不安和精神功能紊乱。 ★ 3、两种疾病却可合并存在 虽然焦虑症和抑郁症是有区别的,但是两种疾病却可合并存在。经调查显示,临床上约有33%-95%的抑郁症患者同时合并焦虑症。而且二者症状有重叠,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心肺和胃肠道不适、易激惹、疲劳等。二者在发病机理、病状表现等方面确实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二者又必须进行鉴别、不能混淆。因为抑郁症的自杀率高,危害性较大,患者既有抑郁症状、又有焦虑症状时,优先诊断为抑郁症。这项原则是众多精神科医生和专家总结多年经验的结果。

焦虑症和忧郁症有什么区别

焦虑症和忧郁症有什么区别 区别一:主要临床表现 焦虑症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忧郁症多表现为入睡困难,有时可睡,但1~2小时后即醒,醒后再难入睡。也有的整夜不眠;坐卧不安,控制不住没有明确的对象或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的痛苦体验。有些人表现为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沮丧、忧伤、自卑,对日常活动兴趣显著减退,甚至丧失。有些人则多疑,总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很烦恼对健康不利,却不能自控。过分注意自己的身体(包括各种生理变化)。而有些患者则表现为强迫自己想某样东西或事情,无法控制自己。神经衰弱症状表现为精神疲乏、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学习不能持久,头痛、食欲不振、懒散等。 区别二:发病诱因 焦虑症是一种无根据的惊慌和紧张,心理上体验为泛化的、无固定目标的担心惊恐,生理上伴有警觉增高的躯体症状。 生活紧张、胃不舒服、头痛、营善不足、饮食不良、糖、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甲状腺疾病、子宫内膜炎(与妇女忧郁症有关)、任何严重的身体伤害、过敏症。有些人在冬天门短夜长时,会变得比较忧郁。忧郁症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出现,但以中年早期较为常见,并且在老年人中尤为普遍。忧郁症起因于脑部管制情绪的区域受扰乱。大部分人都能处理日常的情绪紧张,但是当此压力太大、超过其调整机能所能应付的范畴,忧郁症可能由此而生。另外,忧郁症也与人的性格有密切联系,此病人的性格特征一般为内向、孤僻,多愁善感和依赖性强等。 区别三:病理特征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发病于青壮年期,男女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忧郁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个症状,它是由于用脑过度,精神紧张,体力劳累所引起的一种机体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它包含了失眠症、焦虑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神经性呕吐等多种病症。 区别四:病症的表现及负面影响 焦虑症的焦虑情绪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使患者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70%的患者同时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焦虑症有认识方面的障碍,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患者还会出现躯体不适症状。在疾病进展期通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简单的日常家务工作变得困难不堪,无法胜任,如此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担忧和焦虑。还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而且颇为严重和顽固。此外,还可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等。绝大多数焦虑症病人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月经不调、停经、性欲减退、尿意频急、头昏、眩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情绪在大多数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医生了解您的情绪变化,他们就能给您更多的帮助,请您阅读以下各个项目,在其中最符合你过去一个月的情绪评分上画一个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要做过多的考虑,立即做出的回答往往更符合实际情况。 1)我感到紧张(或痛苦)(A): 根本没有——0分 有时候——1分 大多时候——2分 几乎所有时候——3分 2)我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还是有兴趣(D): 肯定一样——0分 不像以前那样多——1分 只有一点——2分 基本上没有了——3分 3)我感到有点害怕好像预感到什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A): 根本没有——0分 有一点,但并不使我苦恼——1分 是有,不太严重——2分 非常肯定和十分严重——3分 4)我能够哈哈大笑,并看到事物好的一面(D): 我经常这样——0分 现在已经不太这样了——1分 现在肯定是不太多了——2分 根本没有——3分 5)我的心中充满烦恼(A): 偶然如此——0分 时时,但并不轻松——1分 时常如此——2分 大多数时间——3分 6)我感到愉快(D): 大多数时间——0分 有时——1分 并不经常——2分 根本没有——3分 7)我能够安闲而轻松地坐着(A): 肯定——0分 经常——1分 并不经常——2分 根本没有——3分 8)我对自己的仪容失去兴趣(D): 我仍然像以往一样关心——0分 我可能不是非常关心——1分 并不像我应该做的那样关心我——2分 肯定——3分

9)我有点坐立不安,好像感到非要活动不可(A): 根本没有——0分 并不很少——1分 是不少——2分 却是非常多——3分 10)我对一切都是乐观地向前看(D): 差不多是这样做——0分 并不完全是这样做的——1分 很少这样做——2分 几乎从不这样做——3分 11)我突然发现有恐慌感(A): 根本没有——0分 并非经常——1分 非常肯定,十分严重——2分 确实很经常——3分 12)我好像感到情绪在渐渐低落(D): 根本没有——0分 有时——1分 很经常——2分 几乎所有时间——3分 13)我感到有点害怕,好像某个内脏器官变化了(A): 根本没有——0分 有时——1分 很经常——2分 非常经常——3分 14)我能欣赏一本好书或意向好的广播或电视节目(D): 常常如此——0分 有时——1分 并非经常——2分 很少——3分 评分标准: 本表包括焦虑和抑郁2个亚量表,分别针对焦虑(A)和抑郁(D)问题各7题。 焦虑和抑郁亚量表的分值区分为: 0—7分属无症状;8—10分属可疑存在;11—21分属肯定存在;在评分时,以8分为起点,即包括可疑及有症状者均为阳性。 HADS由Zigmond等编制,包括HA和HD两个亚量表,共14个条目,其中7个条目评定焦虑,7个条目评定抑郁。各条目分0-3四个等级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或抑郁症状越严重。焦虑与抑郁两个分量表的分值划分为:0-7分为阴性;8-10为轻度;11-14分为中度;15-21分为重度。研究发现HADS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以9分作为焦虑、抑郁的临界值可以得到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推荐使用这一临界点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识别和处理

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1999年第79卷第4期Volume79 No.41999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识别和处理 ——刘协和 一、正常心理反应与精神病理综合征 情绪低落和紧张不安是人类常见的两种情绪反应,每当亲人离丧,身染重病,或事业遭受挫折时,往往感到心情压抑,伤感或沮丧,出现抑郁反应;而在处境危险,面临威胁,或对即将发生的事件捉摸不定时,便会提心吊胆,忐忑不安,产生焦虑反应。抑郁是对已经遭受不幸的消极心理,如婚姻破裂,考试失败,持续时间可能较长而焦虑则是对尚未发生,预期将会出现事件的紧张心情,如手术前夕,或慈母倚门时的心态;手术过后,或游子归家,紧张不安也就会很快消失。患躯体疾病时,慢性病多伴有抑郁情绪,而原因未明的急性疼痛则可引起严重焦虑。 在下述情况之一出现的抑郁和焦虑,则应想到精神病理综合征——抑郁症或焦虑症:(1)没有明显的心理的或躯体的原因而有持续较久的情绪低落(2周以上)或紧张不安(6个月以上);或反复发生短暂的惊慌恐惧;(2)有一定的心理或躯体诱因作前导,但引起的抑郁或焦虑情绪严重而持久;特别是诱因已经消失,而情感障碍并无好转,甚

至更加严重时;(3)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工作,学习或社会交往;(4)除情感障碍外,同时还有认知,行为等偏离正常;如:自我评价过低,自责自罪,反复自伤或试图自杀等。 二、典型与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抑郁症可大致区分为抑郁发作和恶劣心境两种临床表现,焦虑症则分为惊恐发作和广泛性焦虑,其临床特征各不相同,典型的症状识别并不困难,但不典型的病例颇为常见,例如: 1.以躯体症状作为主诉的抑郁症:情绪低落,心情压抑,或兴趣丧失,缺乏乐趣,是抑郁发作的两组基本症状。但许多病人并不主动向医生吐露抑郁心境,而是诉述胃肠不适,食欲缺乏,或部位不定,性质模糊的疼痛;一些病人虽有不愉快的表情,但往往被医生理解为对躯体不适的自然反应,未予重视。恶劣心境则以慢性(病程2年以上)程度较轻的抑郁症状为其基本特征,常主诉为头痛头昏,睡眠不佳,四肢无力等躯体不适,如仔细了解,并不难发现在其躯体症状的后面,存在着长期的心情沮丧和兴趣缺乏。 2.以躯体症状作为主诉的焦虑症:广泛性(不局限于任何特殊情境)和持续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以及相伴随的颤抖、肌肉紧张、出汗、头晕、心悸等植物神经症状是广泛性焦虑的典型特征。一些病人突出头晕,心悸等躯体不适,作为主诉前来就诊。惊恐发作是急性焦虑症的基本特征,常突然发生心悸、胸痛、气急、头晕、哽咽感;并常伴有濒死感,不真实感,害怕失控或发疯,急切求得帮助。但伴

城市空巢老人焦虑抑郁发生率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城市空巢老人焦虑抑郁发生率与社会支持的 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空巢老人的焦虑、抑郁发生率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老年抑郁量表和一般情况问卷,对长春市南关区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空巢老人的焦虑、抑郁发生率均较高,与社会支持体系中的子女探望间隔时间、亲友联系以及娱乐活动有相关性。结论社区空巢老人的焦虑、抑郁发生率与社会支持具有相关性。应加强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制定相应的干预体系和干预措施。 【关键词】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社会支持;相关性 空巢老人是指身边无子女,又无他人照顾的老人。1987年,在我国有老人的家庭中,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只有16.7%,而1999 年上升到25.8%,2002年人口普查时,全国单身老人户按65岁计算占11.5%,一对夫妇户占11.4%〔1〕。研究显示,空巢老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焦虑、抑郁和孤独感,严重影响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2〕。所谓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指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按照服务的来源分为非正式照顾体系和正式照顾体系,非正式照顾体系是在血缘、地缘基础上形成的,包括配偶、子女、邻居、朋友等,正式照顾体系是指有政府、社区、住院者团体等提供的各种服务性照顾〔3〕。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社

会孤独者身心疾病的发生率比高社会支持者要高得多。由此可见社会支持系统对缓解心理压力、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为了解城市空巢老人的焦虑抑郁发生率以及家庭、社会对空巢老人的支持和满足情况,即焦虑抑郁发生率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进行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以长春市南关区为调查范围,抽查4个街道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对象为60岁以上的独居或与配偶同居的空巢老年人,排除标准:精神分裂症、其他严重器质性精神疾病患者。样本的选择采用多阶段随机抽取的方法。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SAS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与抑郁自行量表(SDS)的相关效度系数为0.697,分半信度r=0.696。②老年抑郁量表(GDS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 令狐采学 姓名:性别:年龄:测定日期:第次测定 情绪对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医生了解你的情绪变化,他们就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你的病情,从而给你更多的帮助。这个测定表是专门设计用来帮助医生了解你的情绪,借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请阅读以下各个项目,将其中最符合你上个月以来的情绪的答案勾出。对这些问题不要作过多的考虑,对每个问题立即得出答案比考虑后再回答更为准确。 A 综合医院焦虑情绪测定题1、我感到紧张(或痛苦) 几乎所有时候(3分);大多数时候(2分);有时(1分);根本没有(0分) 2、我感到有点害怕,好像预感到有什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非常肯定和十分严重(3分);是的,但并不太严重(2分);有一点,但并不使我苦恼(1分);根本没有(0分) 3、我的心中充满烦恼大多数时间(3分);常常如此(2分);时时,但并不经常(1分);偶然如此(0分) 4、我能够安闲而轻松地坐着肯定(0分);经常(1分);并不经常(2分);根本没有(3分) 5、感到一种令人发抖的恐惧根本没有(0分);有时(1分);很经常(2分);非常经常(3分) 6、我有点坐立不安,好像感到非要活动不可确实非常多

(3分);是不少(2分);并不很多(1分);根本没有(0分) 7、我突然有恐慌感确实很经常(3分);时常(2分);并非经常(1分);根本没有(0分) D 综合医院抑郁情绪测定题 1、我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还是有兴趣肯定一样(0分);不像以前那样多(1分);只有一点儿(2分);基本上没有了(3分) 2、我能够哈哈大笑,并看到事物有趣的一面我经常这样(0分);现在已经不大这样了(1分);现在肯定是不太多了(2分);根本没有(3分) 3、感到愉快根本没有(3分);并不经常(2分);有时(1分);大多数时间(0分) 4、我好像感到人变迟钝了几乎所有时间(3分);经常(2分);有时(1分);根本没有(0分) 5、我对自己的外表(打扮自己)失去兴趣肯定(3分);经常(2分);并不经常(1分);根本没有(0分) 6、我怀着愉快的心情憧憬未来差不多是这样做的(0分);并不完全是这样做的(1分);很少这样做(2分);几乎从来不这样做(3分) 7、我能欣赏一本好书或一段好的广播或电视节目常常(0分);有时(1分);并非经常(2分);根本没有(3分) 总分0-7分代表正常;8-10分表示轻度抑郁/焦虑;11-14分表示中度抑郁/焦虑;15-21分表示严重抑郁/焦虑

抑郁症焦虑症表现症状是什么

抑郁症焦虑症表现症状是什么 抑郁症焦虑症是指因长期抑郁导致出现的焦虑症,一般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综合表现,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的危害较严重,要认识抑郁性焦虑症必须从抑郁和焦虑表现的两个方面综合判断。 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 焦虑症的表现种类有哪些呢? 肝胆火旺型患者:除了一般焦虑的症状外,患者还会特别容易感到口干、易怒、胸胁胀闷等,治疗上以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降肝胆火药物为主,针灸治疗可选取太冲、百会、阳陵泉等穴位;心

火上炎型患者:特别容易心烦易怒,心悸胸闷,失眠,严重时伴有 口疮、舌疮与小便偏黄等症状,治疗上可用黄连阿胶汤或交泰丸、 导赤散等药物治疗,配合大陵、内关与复溜等穴。 1.抑郁焦虑症的焦虑表现: ①经常莫名的紧张、焦虑不安; ②易激动,对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耿耿于怀; ③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④伴发系列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早醒、失眠、多梦;消化道症状,食欲差、恶心、呕吐;还有呼吸困难、冒冷汗、尿频尿急、头晕、心悸等等。 2.抑郁焦虑症的抑郁表现: ①患者表情愁苦、不愿与人交谈、不愿谈自己的病; ②活动少、反应缓慢; ③与典型的抑郁症比较有明显区别,如自杀的想法少见,自责、自 罪者少见; ④患者心境低落随躯体疾病的病情变化而变化,甚至随医生的处治 方法的改变而改变。可能与患者躯体疾病的生理病理基础密切相关,也可能是对躯体疾病的强烈心理应激。一定程度上,这些特点还与 患者的性格等密切相关。

抑郁焦虑症在生活中的发病率很高,只是它们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有的患者能够轻易地摆脱抑郁焦虑症的困扰,然而有的人却深受它 的百般折磨,痛苦不堪。面对这样的疾病早期的治疗十分的重要, 严重的患者可以选择心理医生和药物的综合的治疗。

最新焦虑与抑郁量表整理

焦虑与抑郁量表整理 量表来源:1《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2、《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3、《精 神卫生评定量表手册》汇总量表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量表作者,量表的信效度,量表 评定的适宜人群,量表的标准化评定方法及注意事项,量表的评分分析(即与情绪情感的关系),最后呈现整个量表的内容。 Beck焦虑量表(BAI)姓名 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 编号 _____________ 下面是一 份关于焦虑一般症状的表格,请您仔细阅读下列各项,指出最近一周内(包括当天),被各种症状烦恼的程度,并在相应的空格中打上“"符号] 量表二:BecK 抑郁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 )(BecK,1967)简介:BecK(1967)将抑郁表述为21个”症状-态度类别”,BecK量表的每个条目便代表一个类别。这些类别包括:心情、悲观、失败感、不满、罪感、惩罚感、自厌、自责、自杀意向、痛哭、易激惹、社会退缩、犹豫不决、体象歪曲、活动受抑制、睡眠障碍、疲劳、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有关躯体的先占观念与性欲减退。其目的是评价抑郁的严重程度。在最新的版本中,21个类 别描述,每类都分四级评分,总分范围为0-63。尽管判断抑郁程度的临界值因研究目的而 异,但作者提出的以下标准可作为参考:4分以下,无抑郁或极轻微;5-13分,轻度;14-20, 中度;21分或更高,重度。信效度测试:内部一致性:奇、偶数劈半信度系数为0.86(Spearman-Brown相关系数为0.93)重测一致性:该量表在数周内重测的稳定系数通常为0.70-0.80。病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对该测验很关键。聚合效应:BDI与临床抑郁评定相关显著,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表 姓名性别年龄测定日期第次测定 情绪对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医生了解你的情绪变化,他们就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你的病情,从而给你更多的帮助。这个测定表是专门设计用来帮助医生了解你的情绪,借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请阅读以下各个项目,将其中最符合你上个月以来的情绪的答案勾出。对这些问题不要作过多的考虑,对每个问题立即得出答案比考虑后再回答更为准确。 A 综合医院焦虑情绪测定题 1、我感到紧张(或痛苦) 几乎所有时候(3分);大多数时候(2分);有时(1分);根本没有(0分) 2、我感到有点害怕,好像预感到有什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 非常肯定和十分严重(3分);是的,但并不太严重(2分);有一点,但并不使我苦恼(1分);根本没有(0分) 3、我的心中充满烦恼 大多数时间(3分);常常如此(2分);时时,但并不经常(1分);偶然如此(0分) 4、我能够安闲而轻松地坐着 肯定(0分);经常(1分);并不经常(2分);根本没有(3分) 5、感到一种令人发抖的恐惧 根本没有(0分);有时(1分);很经常(2分);非常经常(3分) 6、我有点坐立不安,好像感到非要活动不可 确实非常多(3分);是不少(2分);并不很多(1分);根本没有(0分) 7、我突然有恐慌感 确实很经常(3分);时常(2分);并非经常(1分);根本没有(0分) D 综合医院抑郁情绪测定题 1、我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还是有兴趣 肯定一样(0分);不像以前那样多(1分);只有一点儿(2分);基本上没有了(3分) 2、我能够哈哈大笑,并看到事物有趣的一面 我经常这样(0分);现在已经不大这样了(1分);现在肯定是不太多了(2分);根本没有(3分) 3、感到愉快 根本没有(3分);并不经常(2分);有时(1分);大多数时间(0分) 4、我好像感到人变迟钝了 几乎所有时间(3分);经常(2分);有时(1分);根本没有(0分) 5、我对自己的外表(打扮自己)失去兴趣 肯定(3分);经常(2分);并不经常(1分);根本没有(0分) 6、我怀着愉快的心情憧憬未来

解读广泛性焦虑症

解读广泛性焦虑障碍 摘要: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焦虑症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表现为过度、持久的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莫名其妙的紧张恐惧、担忧不安,并伴随有躯体和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的症状,严重者影响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让患者感觉痛苦不堪,不能控制。在本文中,我将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研究历程、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发病原因以及治疗预防六个方面分析,以期能够使得此种焦虑障碍能够为更多人所了解,或为正在忍受这种焦虑的人群提供一些帮助。目录

一、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研究历程 泛性焦虑障(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以下简称GAD,在了解GAD 的研究历程之前先了解一下GAD诊断标准的发展过程,诊断标准的适用性会帮助我们更好的鉴别疾病并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诊断标准的发展是对GAD认识的一部分。最早把广泛性焦虑纳入到DSM是第三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美国精神病协会,1980)在这一版中GAD是指不符合其他焦虑诊断的残留类别,也就是说这个阶段GAD自身的一致特征还没有界定清楚。到DSM-Ⅲ-R时做了诊断标准的修改,病程要求6个月以上,核心症状是不切实际的过度的焦虑和担忧,鉴别要求是当焦虑和I轴上的其他障碍出现时,只有担忧焦虑的焦点与这一障碍没有关系时才能做出诊断,并且指出担忧是GAD的核心症状,GAD已经做为一个独立的精神障碍症状。再到DSM-Ⅳ根据相关研究更确定担忧的特点,是对广泛领域的普遍性的担忧,对一些小事情的担忧是GAD区别于其他焦虑和非焦虑的关键。另外删除了对儿童过度焦虑的诊断,一个原因是儿童的过度焦虑也属于GAD,另外第四版修改的相关研究样本没有包含7岁以下的儿童,所以说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明。2010年又修订了第五版,没有太大的变化,世界上目前最普遍使用的的还是DSM-Ⅳ,另外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修订版,是1993年WHO研究的诊断准则,两者在病程标准上表述略有不同,ICD-10中指出“至少数周(通常数月)在大多数时间存在焦虑原发症状”就可以,总体来看DSM-Ⅳ对病情的描述更为详细,而我国《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强调鉴别诊断,必须排除一些躯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排除药物引起,排

儿童期癫痫并发抑郁焦虑症相关性分析

儿童期癫痫并发抑郁及焦虑症的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评价儿童癫痫患者抑郁及焦虑症状的发生率。 方法:44名儿童癫痫患者,年龄7-18岁(平均年龄12.4岁),采 用改良儿童焦虑症评分和儿童抑郁调查表,检测焦虑、抑郁评分及相关的人口统计学、社会经济学与癫痫的相关性。结果:实验初期无人表现抑郁或焦虑,但后期26%出现抑郁性评分增高,16%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结论:儿童期癫痫患者常见抑郁及焦虑症状,且易被忽略。 【关键词】焦虑;抑郁;儿童期癫痫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380-02 depressive and anxiety symptoms in pediatric epilepsy kan minchen1 song chunhai2 che xiangyu2 et al. 【abstract】objective:to assess rates of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epilepsy. methods: the revised child manifest anxiety scale (rcmas)and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 were administrated to 84 epilepsy patients aged 7-18 years (mean age 12.4 years). demographic, socioeconomic, and epilepsy-related information was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cores. results: no patients had been previously

识别焦虑与抑郁

本期主题:精神疾患与“双心”问题主讲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王希林胜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梅颜 发布日期:2011-08-05来源:健康报 由于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出现心理、精神问题的人越来越多。社区医生常常碰到这类病人,但又无从判断他们到底是正常的心理情绪波动还是已经到了必须医治的程度。为此,本版编辑邀请有关专家针对社区医生提出的具体问题予以解答。 负性情绪:怎样区分正常还是病态 河南省兰考县中原油田第六社区医院刘海银医生:我们每天上班面对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病人是知己,他会把家长里短的事告诉你,通过谈话,我们会知道他的抑郁情绪,给予引导。另一种情况是,医生与病人不太熟悉,患者有心理问题,但不跟医生说,你就要判断、分析,这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目前,基层医生普遍缺乏对心理疾病进行正确诊治的基本功,不知道该如何识别哪种是正常的心理情绪,哪些是病态的。 胜利:刘海银医生提的问题非常好,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前面一种情况,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区分普通的负性情绪和病态的负性情绪。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如何区分焦虑与着急、抑郁与郁闷的问题。 判断病理性焦虑的关键点是过分,特别是泛化到本来不至于着急、担心的事情上,甚至变成完全没有目标的惶惶不安。而且,作为符合临床标准的症状,除了过分担心的心情外,还要伴有身体症状,即运动性不安(如颤抖、小动作多)或自主神经症状(如出汗、尿频、心慌等)。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不良情绪都是病态情绪。 所谓抑郁,更是这样。其不是一般的郁闷不开心,而是心情极度消沉,泛化到对绝大部分事情的看法都明显消极甚至歪曲,严重到平时能顺利完成的普通事情,做起来都感觉困难重重。甚至,平时有明显愉快感的事情也难以找到愉快感,对愉快事件的回忆像被抽掉色彩的照片——影像(事件经过)都对,就是没了颜色(表述过程使听者体验不到他曾有过的、当时的快乐)。 这样看来,我们临床遇到的大多数负性情绪,都够不上典型的焦虑或抑郁,而更接近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烦闷、恼火、焦急……只是程度比平时重,持续的时间较长,有可能影响了人的日常功能的发挥和生活质量。 对于不大愿意当面和医生交流家庭琐事或负面问题的患者,采用自评工具往往能帮助医生发现他们的不良情绪,如常用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但作为专业人员应当知道,这些自评工具的特异度并不高,即焦虑自评筛查阳性的患者中,只有60%左右达到临床焦虑水平,抑郁的情况也差不多。另外40%的患者虽然够不上焦虑或抑郁,但也确实心绪不佳,心情不好。如果达到影响日常生活的程度,也可以对症处理。 精神疾病:如何与其他疾病鉴别 河南省新乡市幼儿师范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医院张天社医生:焦虑症与心慌气短有何联系?抑郁症与帕金森病有何区别?另外,对于来自当代社会的压力、困惑与焦虑,该如何有效防治? 胜利:心慌可以是焦虑状态下常见的躯体症状,但是否有心脏基础疾病(显然,心脏病患者也可以焦虑,特别是初发房颤患者焦虑情绪相当常见且强烈),是否可能是心脏以外其他器官的疾病引起(如甲亢导致心慌),需要认真进行临床鉴别诊断。 抑郁症与帕金森病的问题也是常见的鉴别诊断难题,因为两者表现有重叠,但抑郁症特有的无欲与不论病情好坏持续存在的情绪消沉,是可供确立抑郁症诊断的重要线索。情绪反应可以伴随左旋多巴治疗反应(帕金森病晚期治疗中的开-关反应),有的患者在“关”的阶段符合抑郁症诊断,而在“开”的阶段不符合。抑郁也是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什么样的人不容易患上抑郁症,导致焦虑症的8种常见错误心理

什么样的人不容易患上抑郁症,导致焦虑症的8种常见错误心理 什么样的人不容易患上抑郁症,导致焦虑症的8种常见错误心理: 什么样的人不容易患上抑郁症呢?很容易患上抑郁症的人,像一只玻璃杯子一样,而不容易患上抑郁症的人就像一只塑料杯子,掉在地上也可以弹起来,对于精神压力和精神打击具有“吸收”的功能。同时还有一种很现实的幻想,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着好奇心。只有这样的人才很难患上抑郁症。RSHWHO渡氧专项脑细胞修复工程,针对“脑细胞疲劳、失眠、焦虑”的,集合六个国家(法国、中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的科研成果,锁定了影响脑疲劳、神经紧张、抑郁、焦虑、失眠的脑部核心要素,富含121种营养和微量元素,其中活性成分54项,含生物活性的十缩氨基酸,对压力症状缓解功效已经在临床研究上得到证实。 这样的人不会什么事情都必须按照自己意愿去做,具有一定的宽容心,因而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和纠葛。常常回忆过去,总是想到自己经受了多么大的痛苦,这就是容易患上抑郁症的基础。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也一定要试着向前看、向前走。另外,不和他人同步、我行我素的人也不容易患上抑郁症,因为,不在乎他人评价按照自己想法行动,不会积压委屈与不满情绪。 不过,真正能够与他人同步的人,也不容易患上抑郁症。因为抑郁症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无法拒绝他人的过分请求,将所有的事情都归于自己。因此,如果完全依赖他人,将工作毫无保留地交给别人,自然就很难患上抑郁症。 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成功是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和得到了他人帮助的人,正直与人相处的人,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强者。保持一个柔性的心理非常重要 较真、责任感强的人的心是玻璃水杯。而具有一个柔性心理的人的心是塑料水杯。 为了养成一种柔性性格,学会放松身心和进行积极地正性思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就是“不强求”。通过调整呼吸使精神得到放松也有效果。进行积极地正性思考也是不可欠缺的。“我是世界上最笨的人”这样的否定和悲观的论调将会极大的消耗精神能量。 但是,如果以积极地、正确的态度思考问题,习得凡事都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就不会消耗精神能量。 RSHWHO渡氧提出了脑营养平衡学说: 众所周知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褪黑素针对失眠、焦虑等有效果,为什么直接补充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1、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褪黑素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相对平衡,必需符合人体的营养平衡需求,不可忽视的是不同人种,用量也会不同。比如褪黑素,很多国家用量是中国规范用量的N倍,而褪黑素过量反而会引发抑郁、焦虑,影响性功能。再比如多巴胺过量相当于吸食能上瘾的违禁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