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方案.pdf

2016年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方案.pdf

2016年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方案.pdf
2016年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方案.pdf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文件精神,消除我市重点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2015年汛前调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情况及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

(一)避让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原则。根据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以人为本,在确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能够通过工程治理消除隐患且投入不大的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对威胁人数多、治理投入巨大的隐患点,采取搬迁避让,彻底摆脱隐患威胁;对目前危害不大的一般地质灾害隐患点以监测为主,远期考虑采取简易工程、搬迁避让等措施。对治理、搬迁难度都较大,隐患长期不能解决的重点地灾点,采取通过专家调查论证,实施工程消除主要隐患。

(二)统筹兼顾,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把地质灾害的避让搬迁与山区扶贫异地安置、乡村规划调整、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等结合起来,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充分尊重当地群众意见,以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对受威胁户进行搬迁安置。鼓励搬迁户进城入镇进行购房安置。

(三)补助为主,实物和资金相结合原则。搬迁安置补助分实物补助和资金补助两部分。实物补助包括过渡房的修整、提供安置用地、集中安置点的“三通一平”等,资金补助包括拆迁、过渡安置及搬迁补助等。

(四)建一拆一补一原则。搬迁户搬迁后,以户为计算单位,建一拆一补一。一户一宅,原来居住房及生产用房必须拆除,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发放补助。

二、我市目前地质灾害现状

通过1:5万地质灾害详查和2015年汛后核查,确定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陡边坡隐患点共153处,其中崩塌72处,滑坡65处,不稳定斜坡11处,泥石流2处,地面塌陷处3处,市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3处。除天湖街道外全市的各乡镇、街道均有分布,成因除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水文外,还与频繁实施的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密切相关。

三、治理目标任务及工作安排

经征询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意见,结合调查、核查结果,按照轻重缓急、分期治理原则,2016年计划实施危险点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20处,涉及37户123人。其中,搬迁安置15处22户77人,工程治理5处15户46人。搬迁避让工作计划于2016年底完成,工程治理计划于2016年汛前启动招标程序(详细见附表)。

四、费用概算

(一)搬迁避让费用

参照现有的搬迁避让补助标准,具体如下:

(1)安置补助款:按5万元/户拨付;

(2)奖励资金:在规定时间内搬迁完毕并将旧房拆除的奖励1万元/户;

(3)2层及2层以上砖混结构房屋按楼房面积另行补助200元/平方米。

初步估算,本次搬迁避让共需资金为171万元。

(二)重点隐患点工程治理费用

工程治理费用包括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费用。5处工程治理初步估算约需570万元。

(三)续建项目

包括4个工程治理项目和3个集中搬迁安置项目,其中工程治理项目勘查、设计已完成,因省国土厅和财政厅正在制定相关管理办法,项目审查意见还未下发,意见下发后将进行施工招投标,搬迁避让集中安置项目中西津办事处罗溪海山为2012年项目,因征地费用增高(原计划100万,实际为310万),及安置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道路硬化及小区绿化等),预计增加费用400万元,中溪石口刘村和南极杨狮茶厂搬迁集中安置项目为2014年项目,2015年启动项目,计划2016年底完成。续建项目总共需用资金1884万元。

(四)设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

主要指一些未纳入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或纳入隐患点但未纳入年度治理计划,或突发性的小型地质灾害的治理,由于影响人员少,搬迁成本高,但可以采取简易的工程进行治理(这类点在我市较普遍),建议市政府每年设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200万元。由各乡镇、街道自行进行治理,项目报财政、国土审核备案,根据审计结果,按50%比例实施“以奖代补”补助,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五)监测及应急费用

监测费用主要包括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员补助、简易的监测仪器、装备的购置费和汛期、防台期间转移危险区人员等应急处置费用,预算为80万元左右。

以上费用预算合计为2905万元,其中2016年项目资金预算1021万元,续建项目1884万元。

五、经费来源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规定,地质灾害防治费用由市政府从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中解决,另外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由市政府先行垫付:

(一)避让搬迁“以奖代补”项目:若获立项,每户可获3万元补助;

(二)治理工程“以奖代补”项目:若获立项,则按申报的实际治理费用的45%比例补助;

(三)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资金:每年约60万元。

六、管理及实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因自然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治理和避让搬迁资金由政府负责落实;因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相关责任人(单位)负责组织治理和避让搬迁。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工作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责任主体,统一组织实施。

治理工程竣工后,政府投资的由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竣工验收,验收通过后明确有关单位管理和维护。市财政主管部门负责治理资金审核和拨付。责任人(单位)负责治理的由责任人组织竣工验收,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参加,验收通过后由责任人(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

七、资金使用与管理

项目资金由市财政统一管理,按标准及时拨付补助到位,其中避让搬迁补助资金在农户搬迁完成后一次性全部兑现,并公布避让搬迁户补助资金发放情况。工程治理资金按进度、按程序拨付。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办副主任、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为副组长,宣传、财政、建设、规划、公安、国土资源、交通、水利、林业、新农办、供电等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全市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

(二)强化资金管理。地灾防治专项资金应严格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截留、坐支、挪用。对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规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除责令将资金收回外,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严格责任落实。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街道负责本辖区内地灾避让搬迁工作,负责辖区内治理工程施工的招标、组织实施和施工环境协调;国土局负责地灾搬迁、治理工程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监督管理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的落实;财政局负责治理资金的审核及拔付。搬迁和治理工程实施后,由国土、财政负责资金使用的审核,按进度拨款。

(四)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包括灾害体特征、受威胁对象基本情况(户数、人数、财产状况等)、避让搬迁或工程治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资金筹措、完成时间等相关内容的数据库,通过文字、图片和录像资料,真实记录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的全过程。严格执行“建一拆一”原则,新的安置房建成后,老房一律强制拆除,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搬迁安置户数、人数、建房补助资金发放等情况必须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全球价值链演变

全球价值链演变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手里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即顾客价值。这样,从上游价值到买方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2、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 Chain)。 科洛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科洛特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科洛特还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他也把价值增加链表述为一个过程:即厂商把技术同投入的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生产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厂商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厂商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厂商的各种活动与技术都会同其他的公司发生联系。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比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观点的形成至关重要。 3、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

Gereffic全球价值链治理框架

论文信息:Gary Gereffi, John Humphrey, Timothy Sturgeon.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An Analytic Framework. Working Paper January, 2003(全球价值链治理:一个分析框架) 学习和推导者:价值链学习小组 日期:2017年5月6日 * iPhone、IPAD价值链分解案例研究方法的源泉,价值链案例研究必看文献。 *价值链的最好启蒙文献。强烈推荐,并强烈建议结合译文多读几遍英文原文。*译文约20000字。 1分钟速读 上次的推文「全球价值链与创新体系:发展中国家是否存在学习机会?」中,感觉这篇文章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且其中很多知识点来自格里菲(Gereffi, G., Humphrey, J. and Sturgeon,T. ,2005.「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2(1):78-104)。因此,我们重新研读Gereffi et.al (2005)这篇文献,并选择了其相对应的2003年的工作论文进行了翻译(我们认为工作论文一般比正式发表的文章内容详细,更能发现文章中问题。) 该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和预测全球价值链中的治理模式。综合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生产网络、技术能力和企业学习的理论知识,识别出三个关键变量,并用此来解释和预测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这三个关键变量分别为:1)交易的复杂程度,2)交易可编码性,3)供应商能力。 该文进一步利用该理论框架对服装、自行车、农产品和电子产品四个行业进行了简短的案例研究,强调了全球价值链的动态性和复杂性。然而,简化的理论无法解释和预测所有结果,制度、地理和社会环境以及路径依赖也会对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和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该文对未来可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理论框架可应用于全球价值链现有的和新的研究上(如对中国高铁行业的案例分析将非常有意思),运用该理论优化产业升级的政策工具,以及开发理论模型中关键变量的测度方法。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精品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前完全由一家企业单独生产的产品,现在可能被切割成许多不同的价值环节,由遍布全球、成千上万家企业同时协作生产。基于价值环节在企业之间分割、组合及其在全球布局的现象,理论研究者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涌现了大量相关文献,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的演化及发展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对其主要结论进行评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演化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每一项增值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波特,1985)。早期的价值链理论偏重于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与竞争优势,价值链研究的重心在企业内部。20世纪90年代开始,波特把价值链研究的重心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价值链的范围开始从单个企业层面向产业层面扩展,并开始研究价值链的空间分布。 寇伽特(Kogut,1985)在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中使用了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认为价值增值链是由技术与原料和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的过程。寇伽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一家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可能体现在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国家或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最终决定了国家比较优势所在的价值环节。与波特相比,寇伽特将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次扩展到了区域和国家,更加强调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概念是在早期的价值链、价值体系、全球商品链的基础上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格雷菲(Gereffi)和其他研究者将价值链概念与产业的全球组织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商品链概念,即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所形成的一种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摘要:跨国公司的2l世纪经营战略是面对世界市场竞争态势,以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获得最佳利益的战略。为了实现跨国经营战略,公司从重大经营决策、资源配置决策两方面进行调控,并在组织结构形式、内部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采取多样化的管理体制来适应新世纪的市场挑战,以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它要依据公司的长期全球目标与规划进行,要解决如何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确定经营领域、处理市场竞争互动关系、搞好公司内部配套管理等问题。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彼此间的相互迎合,促使国际分工合作趋向深化。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和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出发,作简要分析。 关键字:全球价值链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产业整合 一.背景分析 跨国公司战略是指公司面对激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而战略管理则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管理,是公司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其核心问题是使公司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通过对实施战略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控制,以确保公司自身目标的有效实现。 面向21世纪的跨国公司战略管理,既是一项总体性谋划,又是一种新型计划管理过程。据美国学者西蒙斯·罗伯克(Syoions·Norbert)等人的看法,就是在“做出重大业务决策时,据以考虑全球性的机遇,抉择以及展望公司未来的整体效果的计划。”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公司的长期、全局性计划两者密不可分。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八十年代达到高峰。伴随着分工深化,产品的价值创造体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垂直分离和整合。产品价值创造体系的再构导致其各个价值环节重组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空间,逐渐形成了全球价值链。 二.跨国公司管理战略 在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可分解成7个步骤,即企业使命、目的和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方案制定、战略的选择与评估、战略计划实施、战略调整与控制在经济活动中,组织的存在经常是为了要在一个较大环境中完成某些事情,其特定目标或使命开始时都比较清晰,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许会随着组织的成长、新产品的增加以及新市场的开拓,使得使命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明确企业使命是进行战略管理的第一步。 至于公司长期战略的拟定,则以公司总体目标前提。现代跨国公司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司的基本经营哲学,它表明公司性质、指导原则以及公司高层决策者的理念。包括对盈利、履行职能以及公司发展基本方向的看法。第二个层次是公司基本任务,它表明跨国公司经营的范围、性质与总目标。第三个层次是公司综合目标和具体目标,综合目标是在基本经营哲学指导下,公司在计划期内所欲达到的目标,例如加强全球性经营活动,进入新兴的尖端技术领域,为利用当地经营人员来管理国外子公司等。具体目标包括利润指标、投资收益、销售份额、市场占有率、股份红利、质量控制、降低成本、产品研究、人事安排、公共关系、环境保护等等。另外,除了公司本身的目标外,还需要兼顾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目标,如客户、职工、供应商、东道国利益等方面的目标。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 通常来说,产品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环节,而生产环节又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加工程度的日益提高,价值链增值环节逐渐增加,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市场的不断延伸,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完全依靠企业内部生产协调的成本逐渐增加,甚至超过市场交易成本,价值链整体运作的效率明显降低。在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及其影响的文献综述 一、全球价值链定义: 斯特恩从组织规模、地理分布和生产性主体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如HPhillips,原IBM等)、零售商(如HSears,Gap等)、领导厂商(如戴尔,耐克等)、交钥匙供应商(如Celestic a,Solectronic)和零部件供应商(如英特尔,微软等)。他还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最有代表性: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Humphrey and Schmitz认为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式、网络式、准等级式、等级式。 (一)美国价值链 美国的价值链治理模式是鲜明的准等级制。采购商控制价值链,控制着中间环节和当地生产商。该价值链的特点是较强的产品和流程升级,较弱的功能升级生产商在产品和流程升级方面投入最多的资本。这与采购商的期望是相符的,他们希望生产者首先在生产制造方面能做得更好。 (二)欧洲价值链 欧洲的价值链治理模式是柔和的准等级制采购商更注重质量,愿意为高质量付出较高的价格,因而与生产商的关系更加密切。生产商对这一市场及采购商的依赖度、销售集中度均低于美国价值链的生产商。欧洲价值链采购商对生产商的议价实力小于美国价值链,但相对于巴西生产商有更强的控制力和选择性。 (三)巴西价值链(以巴西的西诺斯谷为例) 巴西价值链的治理模式是市场型,尽管通过中介(销售代表)销售,但销售代表从本质上与贸易相关,除了为鞋类生产者寻找采购商之外,他们与其他活动没有任何联系。有时他们能通过促进生产商与零售商之间的间接信息交换来帮助生产商。销售代表由生产商雇佣,同时,主要的战略行为(设计,品牌,市场)是生产商实施的而不是采购商。 Gereffi 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不同管理方式,强调了准层级形式的重要性,把价值链分为购买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在前者中购买者在协调中起了主要作用,而后者中生产者在协调生产网络运作中起主要作用。通过Brenta所在的两条价值链来分析:(1)主要是在意大利的全球顶级品牌奢侈品市场参与运作;(2)另一条是在导向高质量的德国独立零售的鞋类购买群价值链中参与运作。顶级品牌链证实了Gereffi 的指向购买者驱动价值链的趋势观点,并且也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生产者的参与所带来的影响并非是功能升级而是降级的。 三、模块化生产网络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扩张,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开始在美国出现,它就是模块化生产

全球价值链中治理与升级的关系

工商管理 [收稿日期]2008-05-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研究”(04B J Y 063);惠州市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全球价值链 治理的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研究”(06G L -01);惠州学院校立文科项目“基于全球生产网络治理 的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发展研究” (C 207.0105)[作者简介]吴建新(1972-),男,甘肃天水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惠州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是 国际贸易;刘德学(1961-),男,吉林九台人,管理学博士,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是国际贸易。 全球价值链中治理与升级的关系 吴建新,刘德学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在对全球价值链治理和升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治理对升级的影响及其动态性,并进一步讨论了全球价值链 下发展中国家企业升级的内外部条件、升级路径的多样性及结果的不确定性,指出嵌入全球价值链不会自动实现升级,企业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治理; 升级; 动态性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8)06-0058-06 R esearch on the R elationship betw een G overnance and Upgrading in G lobal V alue Chains WU Jian -xin ,LI U De -xue (School of Economics ,Jinan University ,G uangzhou 510632) Abstract :The theory of global value chains provides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into the production patter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 2nomic globalization.This paper examines how g overnance affect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its dynamic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g overnance and upgrading respectively.Then the authors study the uncertainty of the upgrading trajectory and results under differ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The authors argue that upgrading will not be realized automatically by just insertion into global value chains.Firms ’efforts and supports from g overnment are necessary. K ey Words :global value chains ;g overnance ;upgrading ;dynamics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解释全球化对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冲击,产生了很多理论,比较重要的有以D Ernst (2002)为代表的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和以G errefi (2003)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主要从纵向维度来研究全球经济组织,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则更倾向于从纵、横两个维度来研究经济组织。产品越复杂,生产包括的工序越多,其纵向维度越长;产业越庞大,专业化分工越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其横向维度相应就越发达。全球生产网络可以被认为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高级形式,而全球价值链既可以看作是生产网络的 初级形式,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抽象和简化,这种抽象和简化对于理论研究来说是必要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价值链内部的结构、分工、协调、价值分配及其变化,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和升级两个方面。全球价值链的治理主要研究如何协调价值链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价值链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主要研究价值链中的行为主体如何通过融入价值链来提高自己企业的能力及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该理论还不够缜密,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强调从产 ? 85?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 作者:李献宾1 江心英2 作者单位:1、江苏大学财经学院2、江苏大学工商学院国际经贸2010年第11期字号:【大中小】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08SJD6300006)、镇江市软科学项目(RK2008021)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形成、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及沿价值链产业升级逐一进行阐述,展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全貌,并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全球价值链治 理产业升级 作为一门新兴理论学科,全球价值链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在短短几十年内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它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沿科学,其

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理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全球价值链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初步展示了其对现代化生产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提出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们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这其中最为流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波特(porter)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波特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把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分处于不同的环节,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因为每个活动都创造价值,所以波特把这些活动称为价值创造活动。价值创造活动被分为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即公司内的价值链。在此基础上波特还提出,不仅公司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公司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寇伽特(Kogut,1985)在对价值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整个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如何在

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和创新理论探析

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和创新理论探析

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和创新理论探 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本文首先对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接着重点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主要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驱动力及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前沿及发展动态。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创新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从而加快了国家、地区和行业之间的贸易、合作和分包的发展速度。在市场推动和利益导向机制的双重作用下,不同地区、企业和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了价值增值。每一次合作在实现价值增值的同时也在价值链上形成了新的一环,进而逐渐形成了一条条价值链。价值的不断增值提高了区域经

济竞争力,推动了区域和世界经济发展。因此,研究价值链的内在规律、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具有相当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提出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而Kogut的价值链理论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贡献至关重要。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波特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通过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来完成。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为价值链”。为了认识成本行为与现有和潜在的经营歧异性资源,价值链理论将企业分解为许多战略性相关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体系(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 同期,寇伽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

全球价值链的定义

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们曾采用了不同的称谓,如价值链、商品链、生产网络、企业网络、价值网络和投入产出分析等。 斯特恩(sturgeon,2001)从组织规模(organizational scale)、地理分布(geographicscale)和生产性主体(productive actor)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女HPhillips,原IBM等)、零售商(女HSears,Gap 等)、领导厂商(如戴尔,耐克等)、交钥匙供应商(如Celestica,Solectronic)和零部件供应商(如英特尔,微软等)。他还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最有代表性: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编辑]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全球价值链主要从纵向维度来研究全球经济组织,而全球生产网络则更倾向从纵、横两个维度来研究经济组织。产品越复杂,其生产包括的工序越多,其纵向维度更长;产业越庞大,专业化分工越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其横向维度也会更发达,因而也更有可能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可以被认为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高级形式,而全球价值链既可以看作是生产网络的初级形式,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抽象和简化,这种抽象和简化对于理论研究来说又是必要的。因此,全球价值链治理可看作全球生产网络之治理。 目前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指价值链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价值链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目前对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理模式方面,虽然Kaplinsky和Morris(2000)借鉴西方社会三权分立的原理提出了一个价值链治理的分析框架,即价值链中立法治理、执行治理和监督治理,其中的部分原理在实证研究中有所体现,但理论上还很不完善和系统。本文也将以治理模式研究的发展过程为主线展开。二是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主要研究升级的机制、类型和路径等。三是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生和分配,包括进入障碍,经济租产生的来源(如技术能力、组织能力、技能和营销能力等核心能力),租金的分配等。价值链研究的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治理居于核心地位,它决定了价值链中的升级和租金的分配。 [编辑]

——一个内生性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分析框架

第15卷第2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5No2 2009年4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Apr 2009 能力构型、交易成本与治理模式的协同演化 ——一个内生性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分析框架 王益民,宋琰纹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山东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文章运用协同演化的分析思想,基于企业组织层面及地理空间层面能力构型、交易成本与治理机制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构造了一个内生性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分析框架。通过它可以有效地弥补和完善全球价值链分析范式的局限,同时有助于更为深入地理解国际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当地集群升级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协同演化;能力构型;交易成本;价值链治理;集群升级 中图分类号:F114.1;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09)02?0221?08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深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产业集群的生成机制,并进一步影响其演化升级的路径[1]。在全球化竞争过程中,当地集群的发展已经不能再以传统的孤立视角来考察,而必须放置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联系网络之中来审视。正是在此背景下全球价值链(GVC)分析范式应运而生,开辟了当地产业集群升级研究新的理论视角。但随着研究的深化,人们日益认识到应把产业集群视作一种更加开放的复杂系统,在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与当地集群之间,事实上存在一种内生性的互动演化关系,因而两者应该有机地融合到一个更为全面的研究框架之中[2]。基于此,本文运用协同演化的分析思想来弥补全球价值链分析范式中的不足和局限,力求对当地集群升级发展问题取得更深入的理解。 一、全球价值链分析范式: 理论贡献与内在局限 全球价值链分析范式把当地集群企业与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相联系,从价值链治理模式出发,分析治理模式所导致的组织间权力不平衡配置关系对当地企业升级所产生的重要影响[3?4]。全球价值链分析范式的一个核心理论命题是,当地产业集群的升级潜力与路径,因它们嵌入的全球价值链属性特征的不同而异[5]。换句话说,不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具有不同的治理模式,而这些不同类型的价值链治理模式对于当地集群升级具有不同的影响和含义,因而当地集群的升级只有在其自身与全球价值链运行的互动关系中,才能够得到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近来国内学者快速地吸收、借鉴了全球价值链理论,依托这一分析范式对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当地产业集群升级这一问题进行了多个产业的案例分析[6?7],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于这一互动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全球价值链分析范式虽然成功地基于治理模式框架对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中的权力不平衡配置格局作出了深刻的剖析,但是从同样的理论框架出发,对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升级问题所做的分析,却存在一些内在的局限性。 首先,没有真正触及集群升级过程中复杂的多层面互动这一本质特征。当地集群的升级涉及到企业组织、产业、区位等不同层面之间的复杂互动。集群作为一个地理空间经济单元,升级过程有其内在特殊性。当地集群由不同类型的组织群体所构成,当地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的互动过程,对于当地集群的升级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当地集群作为一种中观层面的空间经济单元,其本身又同时处在当地制度情境、经济体系以及全球生产网络等不同层面的互动过程之中。因此,由于涉及到多层面复杂的互动过程,当地集群的升级与单一集群企业组织的升级不能简单等同。 为了理论抽象的需要,全球价值链分析范式忽略 收稿日期:2009?02?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协同演化视角下的跨国公司战略与产业集群互动”(04CJY001) 作者简介:王益民(1971?),男,山东菏泽人,博士,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跨国公司管理.

全球价值链治理 演讲版

全球价值链治理 一、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含义 二、全球价值链治理的范式 三、影响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因素 四、案例分析 一、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含义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指价值链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价值链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 二、全球价值链治理的范式 格里菲的全球价值链治理范式 他们首先归纳出五种典型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方式,按照链中主体之间的协调和力量不对称程度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市场,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和层级制。然后通过企业问交易的复杂程度、用标准化契约来降低交易成本的程度(对交易的标准化能力)和供应商能力等三个变量来解释五种价值链治理方式(如表1): 市场:通过契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产品比较简单,供应商能力较强,不需要购买者太多投入,且资产的专用性较低时,就会产生市场治理。这时,交易比较简单,双方只要通过价格和契约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交易的不确定性,不需要太多的协调。 模块型:产品较复杂,供应商的能力较强,其资产专用程度较高,买卖双方的数量虽然有限,但仍有一定的市场灵活性,更换合作伙伴较容易,各厂商是优势互补的关系,而非控制关系。双方交流的信息量较市场型大、较复杂,但能够通过标准化契约来较好地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需要的协调成本也不高。 关系型:产品复杂导致交易复杂,双方需要交换的信息量大且复杂,供应商的能力较强,领导厂商和供应商之间有很强的互相依赖。但双方可以通过信誉、空间的临近性、家族或种族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双方常常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协商和交换复杂的信息,需要较多的协调,因此,改变交易伙伴比较困难。

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模式研究_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_查日升

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模式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 查日升 内容提要作为全球价值链治理者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分布于全球的占据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的成千上万的地方产业集群,中国正遭受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和发达国家核心要素控制的双重阻击。积极参与乃至成为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当是中国主导企业、政府和学者考量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国要培育一批跨国领导企业,聚集创造核心能力的高级和专业化生产要素、铸造基于国内外的专业化市场、政府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整合资源。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治理跨国领导企业专业化市场政府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加工贸易迅速切入到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并从事全球产业链的加工组装制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也一举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如何从处于全球产业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向GVC的中高端控制突围,如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甚至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领导者,当是中国企业、政府和理论工作者共同考量的重大课题。Humphrey和Schmitz (2002)认为,GVC治理是GVC的核心内容,GVC 治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发展中国家了解市场进入途径,迅速获得生产能力,理解价值链上的收益分配,得到发达国家购买商的技术援助,找到制定政策和创新的支点等方面的问题。 一、GVC治理的内涵 GVC研究的核心是GVC治理,为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GVC治理进行了阐述。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权力关系是不平等的,所以Gereffi(2002)将GVC治理定义为“价值链中权力拥有者协调和组织分散于各地的价值创造活动的管理行为”。Humphrey和Schmitz(2000)认为,GVC治理是通过价值链中公司之间的关系安排和制度机制,从而实现价值链内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环节间的非市场化协调。治理在GVC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价值链上各环节的公司活动、劳动分工以及价值分配,都处于价值链治理之下。Humphrey和Schmitz(2003)进一步认为,价值链的一些生产企业按照领导企业设立的参数标准进行运营,GVC治理由此而产生,治理结构被用来传递有关参数标准的信息以及确保这些信息被遵守执行。这些参数包括生产什么(产品定义)、如何生产(生产过程的定义,包括技术、质量、劳动和环境标准等要素)、何时生产、生产多少以及价格五类。 Kaplinsky和Morris(2002)从价值的创造过程来解释GVC治理,根据GVC上的各个环节的价值创造能力提出了战略环节的概念,战略环节对应着相应的核心能力,厂商对战略环节的控制是由于对该环节的核心能力的垄断造成的。 9 DOI:10.16304/https://www.doczj.com/doc/2919016289.html,ki.11-3952/f.2015.05.002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外文翻译】

本科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外文题目: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出处: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作者:Gary Gereffi and John Humphrey Abstract This article build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help explain governance patterns in global value chains. It draws on three streams of literature – transaction costs economics,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firm - level learning – to identify three variables that play a large role in determining how global value chains are governed and change. These are: (1) the complexity of transactions, (2) the ability to codify transactions, and (3) the capabilities in the supply – base. The theory generates five types of global value chain governance –hierarchy, captive, relational, modular, and market –which range from high to low levels of explicit coordination and power asymmetry. Keywords Global value chains Governance Networks Transaction cost Value chain modularity The world economy has changed in significant ways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especially in the area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new features of the contemporary economy are the global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which have fueled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capabilities in a wide rang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which are redefining their core competencies to focus on innovation and product strategy, marketing, and the highest value – added segments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while reducing their direct ownership over ‘non–core’ functions such as generic services and volume production. Together, these two shifts have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a va riety of network forms of governance situated between arm’s length markets, on the one hand, and large vertically integrated corporations, on the

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和创新理论探析

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和创新理论探 析 (作者: 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 ) 摘要:本文首先对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接着重点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主要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驱动力及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前沿及发展动态。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创新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从而加快了国家、地区和行业之间的贸易、合作和分包的发展速度。在市场推动和利益导向机制的双重作用下,不同地区、企业和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了价值增值。每一次合作在实现价值增值的同时也在价值链上形成了新的一环,进而逐渐形成了一条条价值链。价值的不断增值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推动了区域和世界经济发展。因此,研究价值链的内在规律、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具有相当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提出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而Kogut 的价值链理论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贡献至关重要。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 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波特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通过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 和支持性活动( 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来完成。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为价值链” 。为了认识成本行为与现有和潜在的经营歧异性资源,价值链理论将企业分解为许多战略性相关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体系(value system) 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 同期,寇伽特(Kogut ,1985) 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 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他认为,价值链是由技术与原料和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