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贺新宇王志杰熊金银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有理想,有道德的各类建设人才,培养少数民族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各高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作为未来的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与各族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党和国家开展民族自治地区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一、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本民族的杰出代表,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民族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将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因此,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探索合理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合格人才。

(二)有利于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方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此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以及相关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基本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三)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边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增强,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民族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猖獗,而作为思想传播主阵地的高校,也就成为了分裂分子与我们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可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愈发重要。高校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与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民族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四)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我们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经济欠发达、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不断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任务的提出,对民族地区人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让更多、更加优秀的来

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回到自己家乡,成为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的骨干力量,带领少数民族地区更好向前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需要,是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性

(一)民族心理特征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都有着一定的民族意识。他们遵循着本民族共有的价值形态,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习俗,热爱本民族,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对民族问题敏感。民族意识较强烈,他们大多只同本民族的学生接触,活动范围狭窄,小团体意识较浓厚。长此以往,就很容易产生民族抵触情绪和狭隘的民族思想意识,容易同其他学生发生冲突。

(二)传统习俗特征

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传统节日的差异,而且表现在饮食习惯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在重要的节日里都会载歌载舞进行庆祝,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乐于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同时,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饮食习惯上和汉族学生差别很大。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在浓厚的宗教氛围里长大,族群及家人的宗教信仰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强烈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语言文化特征

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从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接触和学习汉语时间较短,致使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薄弱。同时,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的日常生活中也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这也影响了他们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另外,内地高校都是以汉语教育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同汉族师生沟通,也降低了他们对知识、文化的吸收、理解能力,增加了他们学习中的困难。这些都为内地高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四)学习基础特征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有自己的母语,汉语底子不好。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又住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教育资源的限制,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英语不好。另外,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的时候,政府有很多教育倾斜扶持政策,在进入大学以后,少数民族学生跟汉族学生一起学习,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这就容易使一些学生逃课、挂科,甚至有些学生会因此产生自卑、不满、抵触情绪。

(五)生活环境特征

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居住在欠发达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又不受计划生育政策限制,家庭人口多,经济来源有限,很多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好。面对较高的学费和较高的生活消费水平,一些家庭无力承担,很多学生主要靠借款或选择申请助学贷款。

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外独行、内抱团

这一点体现在少数民族学生于各高校生活、学习以及适应性等各方面。民族意识,亦称民族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认知的外在表现,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种意识。这种民族感对其成长有促进作用,但在高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也容易引发一些问题,如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疏离感。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的自我保护性过强,民族融合意识欠缺。

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喜欢与本民族同学交往,形成自己的交际圈,尤其在大一新生中,这种现象较为突出。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意识。究其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源于共同地域、有相同或相近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本民族同学之间更容易交流、沟通与理解;而对汉族学生,双方在语言、作息、饮食、宗教信仰、生长环境以及文化方面有较大差异,导致其思想、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一致,因而对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形成障碍,产生民族内部抱团现象。

(二)民族自尊心强、心理素质弱

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有共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民族自卫心理,因而,在与外民族、外文化的人交往时,表现出敏感与多疑,如若对方言辞不当,易刺伤其自尊心,引发纠纷。其中

不少人是本民族的佼佼者,在群体内心理上有一定的优越感,但进入高校,面对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应对方式现实环境要求有较大差距,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极易产生自卑感。被批评和指责时,少数民族学生更易归因为其民族身份,因而造成思想波动甚至产生抵触思想。

(三)心理调适周期长

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之前,少数民族学生都具有学习知识、体验新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强烈动机,可惜入学之初,虽然具有新鲜感,但他们交往的圈子多是本民族同学,与汉族学生交往时常有顾虑,因此融入集体生活的时间较长,随着了解的深入和交往能力的提高,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才建立了熟悉感与自信心,呈现出“乐观――冲突――平衡”的特点。同时出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就业倾向等因素,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都会回到本民族地区工作。

(四)学习压力大

客观上,由于历史、社会环境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设施相对较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地区的受教育环境与质量不甚乐观,这种现实状态,一定程度上造成存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的“先天”认知能力与知识存储不足的想法。客观上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困扰。起初学生抱有认真端正的学习态度,努力听讲,但因知识储备及语言基础薄弱,他们不易理解课程内容,会产生烦闷情绪,甚者逐步缺乏学习斗志,丧失学习兴趣。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状况不佳,成绩较低,挂科现象严重。因学习问题,部分消极认同的少数民族学生甚至产生自卑,从而引起心理问题。此外,少数民族学生均享受国家高考招生优惠政策入学,而汉族学生均经过高考的激烈角逐步入大学,造成其在入学起步阶段就与汉族学生存在差距。并且课程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是根据汉族学生制定的,而少数民族学生需要较长时间适应普通高校的学习节奏。笔者认为除客观因素外,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困难仍有其主观原因,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二是学习意识强,但努力后若没有回报,会打消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安于现状,不求进步。

四、高校教育管理方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院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重视不够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较少的高校未设立相关工作部门或专门的民族工作人员;有的高校虽然配备了专职人员,但不具备必须的业务水平,一些工作往往落不到实处;学校及各学院少有设立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协会、团委及学工部门。少数民族学生反映,有困难不知向哪里反映,有意见不知找谁沟通等。

(二)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制度不健全

高校民族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需不断完善,从体制上看,基本形成了学校-学院(系部)-辅导员教师的三级管理模式。但随着社会转型期高校日常教育工作的发展和

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教育工作在体制和机制上仍存在管理机制不灵活,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三)教育方法僵化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得出结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单方面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但是在高校中“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高校教师往往习惯于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学生的行为,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时他们的评价标准并没有及时更新,不能与时代保持同步。因此,常常会出现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投入但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滞后的方法、落后的思想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有很大影响。

(四)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服务低效

当前在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方面,诸多用人单位在高校招聘人才时,是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执行的,致使少数民族学生没有充分享受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在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限定条件方面,高校与用人单位缺乏专门沟通。部分企业以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不高、专业技能薄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管理困难等多方面理由,以及企业内外对传播出的一些有少数民族人士参加负面事件活动的恐慌、排斥、拒绝等心理,间接拒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规避引进他们的各种风险,导致对高校民族学生就业歧视。

(五)大学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影响力不足

高校的教育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软环境”指意识形态,包括校训、校徽、校史、报刊、网络、主题活动、规章制度和文化娱乐等舆论氛围、学术氛围和生活氛围;而“硬环境”指校园地理位置、建筑、园林绿化等自然人文环境。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中,通过大学文化的建设,大学学术氛围的营造,从人文的潜环境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辐射、影响、引领社会主流文化的这种再创造作用还很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对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

1.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基本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聘请专家在党委中心组、分党委书记及学生辅导员等层面进行民族宗教理论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工作者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来探索少数民族学生引导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对辅导员、班主任等进行工作培训,帮助他们丰富民族知识,使他们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学生心理等,使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引导问题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2.以活动为载体,加强思想引领

少数民族学生是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可以结合国家的大政

方针、通过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对他们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讲座,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通过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来宣传民族团结的优秀事迹;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让各族学生了解认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俗、民族文化和传统礼仪;通过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古迹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让他们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凝聚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和积极分子,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骨干和积极分子良好的示范作用,用他们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少数民族同学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3.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机构

高校要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发展的大局高度来认识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形成学校党委领导下,由“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统战部、学工部、辅导员班主任等职能部门及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小组、统战委员和民族联成员构成的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管理格局,来共同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

4.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教师的独特作用

少数民族教师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懂得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

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与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一对一”结对子、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做好团结引导工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团结中的表率作用。

5.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带动作用

党建的导向功能,团学组织的载体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通过党团组织的工作,积极吸纳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入党。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骨干的作用,让他们与生活学习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同学开展“一对一”学习帮扶活动,开展义工服务,让他们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提升自我,带动身边的同学共同进步。

(二)专业知识技能学习

1.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落后,特别是英语、计算机、专业等课程水平不高的现象,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帮助和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具体可以采取专职老师负责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管理,为少数民族学生单独开设考前辅导课程,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聘请优秀老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通过考试;专门设立少数民族奖学金,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刻苦学习。

2.适当降低达标标准

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教育扶持制度,帮助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顺利通过学业。例如,学校可以对部分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50分及格制和二次补考制,使更多学生顺利地通过考试,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互助交流

学校可以在开学初召开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加强优秀民族学生同新生的交流,鼓励新生珍惜大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向他们传授好的学习经验,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增强自信心。

4.帮扶指导

对于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民族学生,辅导员应加以重视。加强同这些学生的交流,找出问题的原因,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个别“差生”,辅导员可以通过指定优秀学生对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克服自卑心理。安排成绩好的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以“一帮一”的形式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学习帮扶,解决其具体困难。

(三)日常生活

1.做好学生资助,帮扶完成学业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经济上与其他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为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申请助学金、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等各种渠道做好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高校可以在每年的寒假期间为经过申请的学生

发放回家路费补贴;在寒暑假期间,为留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安排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在各类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保证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够拿到助学金;通过地区民族联、地方慈善基金会等机构为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申请助学金;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的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对家庭有突然变故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怀和资助等等,用爱心助力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

2.尊重学生习俗、关怀学生活动

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给学生以宽松、和谐的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是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引导工作的最佳载体。高校首先要加强师生对民族文化、民族习惯的认识,并且要重视重要的民族节日等工作。在一些重大民族节日期间,学校为民族学生组织联欢会、准备节日餐、发放民族节日生活费等,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的领导与民族学生一起欢度节日,积极营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和民族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使少数民族学生亲身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激发了他们认真学习、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回报社会的精神动力。

(四)心理健康

1.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高校要不断丰富沟通手段,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有各种畅通的渠道充分表达自身的意愿,让少数民族学生体会到关爱与温暖。高校应当通过学生辅导员,信息员,心理健康监报员等,加

强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恳谈会,听取少数民族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借助网络手段,如校园网互动、QQ群,建立微信群等沟通渠道,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在思想意识、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校正自卑、敏感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2.建立民族学生组织

学校或二级学院系部可以批准成立相关的民族学生组织,鼓励民族学生踊跃参加。学生们通过参加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感情,加强民族团结,而且有利于各民族学生们之间互帮互助,形成各民族大融合的局面。民族学生有问题、意见反应等都可以通过民族学生组织,也可以在民族学生组织中得到锻炼。

3.设置心理咨询室

要实行积极心理辅导服务。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要定期通过团体或“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应对各类问题,发掘自身优势,树立参与合作竞争的信心。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那些性格孤僻,独来独往的民族学生,辅导员和民族学生干部要多加留意,及时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参加

学生活动,防止其产生自卑心理,帮助他们尽快地融入到校园生活中。

(五)就业指导

1.高度重视民族学生就业工作

高校应积极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资讯。管理者应帮助他们客观的分析自我,全面辩证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前景,从而引导他们明确自身定位,并制定符合自身的择业方向与求职目标,为企业输送“进得去、用得上、靠得住”的人才。企业应打破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刻板印象,全方位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给予其与汉族学生同等的就业机会。

2.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要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完善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其良好的择业心态,让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力倡导创业教育,给少数民族学生播下未来创业的种子。特别是引导教育其服务当地,服务家乡所需的知识、技能、意识。

3.创新创业教育培养

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应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针对少数民族

大学生灵活性、应变性和创新性思维素质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在培养创新思维方面有意识地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增设交叉学科的课程、地方语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前沿探索性内容的课程,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方法。学工部门、团委还应该指导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服务,把课堂上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研究和实践中去,让少数民族学生养成自立合作、竞争创新的良好习惯。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应该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让他们清醒地认知自身条件和优势,明确职业发展定位。

(六)成才成长

注重培养和选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鼓励他们追求上进,引导他们自觉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对于他们当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优秀分子,积极做好发展工作。高校已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选拔部分品学兼优、有威信、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学生干部进行重点培养。

六、结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民族自治地区,发展自治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促进祖国边疆的巩固和民族团结的特殊使命。把他们培养成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家乡,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和使命。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将会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各高校面临的情况不一样,这就要求各高校教育管理者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模式。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制度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制度 根据上级有关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特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四个认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梦宣传教育,通过讲座、报告、深度辅导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2.深入开展法治教育。以法治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法律讲座等形式,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引导少数民族学生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3.深化网络安全教育。倡导文明上网,规范网络言行,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觉远离涉恐涉暴信息,避免接触或者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和民族分裂思想。 4.深入细致的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摸排工作。组织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到少数民族学生中去,和少数民族学生聊天、谈心、交朋友,增进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交流,准确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真实思想,尤其是对敏感问题的真实看法,以及行为动态。 二、加强学业辅导,促进全面成长成才 1.每学期开学,教导处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普查工作,对学业后进学生进行记录。 2.制定辅导计划,开展学业辅导,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对少数民族特招学生学业和学籍管理实施倾斜性政策。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心灵关怀工作 1.建立完善的少数民族学生档案。全面细致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心理、经济情况、家庭背景、日常言行、宗教活动等信息,建立完善少数民族学生档案。 2.开展谈心谈话工作。班主任要以深度辅导为载体,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进行深入谈话谈心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实际问题。 3.建立重点学生帮扶制度。组织班主任对家庭有突然变故、学业成绩薄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怀和指导。 四、关心照顾学生生活,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1.做好助学工作,帮助解决贫困生生活问题。 2.尊重少数民族学生风俗习惯,在重大民族节日期间,组织庆祝慰问活动,丰富少数民族学生的节日生活。 五、依法依规严格管理,切实维护安全稳定 1.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各年级要密切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情况。对无故离校学生,要及时与学生本人及其家人联系,及时将相关情况上报学校。 2.从严管理。对于违规违纪学生,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及时给予警示教育或者纪律处分。 3.建立安全稳定台账。每学期初,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建立安全稳定台账。对于重点学生,按照一人一组、一人一策、一人一案的工作机制,定期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动向,强对帮扶教育工作,尽最大力努力做好转化教育。 4.加强网络监控工作。及时发现、封堵、删除有害信息,及时给予正面引导教育,严防非法分子利用校园网络及现代通讯工具传播有害思想。

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节日民俗

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节日民俗 第一节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的宗教节日。一般要持续三天。 节期: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 主要庆祝活动:节日的早晨人们到清真寺参加聚礼,上麻扎尔(墓地)为先人祈祷。 第二节肉孜节 肉孜节是每个成年穆斯林必须在肉孜节的前月(称斋月,即教史九月份)封斋一个月。 主要庆祝活动:节日的早晨人们到清真寺参加聚礼,上麻扎尔(墓地)为先人祈祷。 第三节巴拉艾提节 巴拉艾提节是所有穆斯林同胞的宗教节日。一般来说节日时间无互相拜节得风俗。 节期:为伊斯兰教史八月十五日。 主要庆祝活动:到了那一夜,虔诚得穆斯林们在“大净”之后跪坐诵经、忏悔、祈祷,彻夜不眠。 第四节巴罗提节 巴罗提节(灯节)是塔吉克族的传统节。 节期:在伊斯兰教史巴罗提月的头两天。 主要庆祝活动:第一天得晚上大家对着灯烛潜心祈祷,祈求真主佑助、消灾降福、全家平安。 第二天晚上,全家人去墓地祭扫祖坟,在坟墓前点燃油烛等等。 第五节诺鲁孜节 诺鲁孜节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古老的传统节日。 节期:每年的春分日(3月21日) 主要庆祝活动:人们穿着节日盛装,三五成群地结伴奏家串户拜年。

第六节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一种体育竞技,娱乐的群众性大会。 节期:每年的七、八月份举行。 主要庆祝活动:赛马、射箭、摔跤、套马等传统竞技项目。 第七节抹黑节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节期:农历正月十六日 主要庆祝活动:正月十六日这一天,人们都会早早地起床,拿着前一天晚上蘸了清油,抹了锅底灰的抹黑布,走到街上肆意地往行人脸上摸。 第八节帕斯喀节 “帕斯喀节”是俄罗斯族的传统节日。与俄罗斯人所信仰的东正教有关,是俄罗斯人的第二大节(第一大节日是圣诞节)相当于西方的“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 节期:每年的4月4日到5月6日之间 主要庆祝活动:在帕斯喀节前一天得傍晚,人们会穿上隆重而鲜艳的节日盛装,带上准备好的这三种食品到当地的教堂里去,把食物供存耶稣的神像前,点燃烛进行祈祷。到了节日这天,人们则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庆祝耶稣复活。 第九节萨噶达瓦节 萨噶达瓦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说是纪念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 节期:四月十五日 主要庆祝活动:这天西藏各地都要举行宗教纪念活动。 编写人:胡尔曼别克 2011年9月25日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贺新宇王志杰熊金银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有理想,有道德的各类建设人才,培养少数民族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各高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作为未来的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与各族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党和国家开展民族自治地区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一、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本民族的杰出代表,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民族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将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因此,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探索合理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合格人才。 (二)有利于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方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此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以及相关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基本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三)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边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增强,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民族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猖獗,而作为思想传播主阵地的高校,也就成为了分裂分子与我们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可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愈发重要。高校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与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民族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四)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我们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经济欠发达、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不断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任务的提出,对民族地区人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让更多、更加优秀的来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法研究.doc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南昌工学院作为全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该如何来开展,不仅是学校管理机构思考的问题,也是学校每位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出少数民族学生的几个突出特点,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管理 1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1学生到课率不高 在南昌工学院工作的这几年里,我接触过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在2012年时担任了2012级两个本科预科班的辅导员,班上所有学生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在一年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感觉这两个班级的管理比起其他班级的管理,艰难了许多。其中问题之一是学生到课率较差,每次我都会亲自到宿舍去叫学生起来上课,或者处分几个学生等多种方法都尝试过。目的是希望学生到课率能提高,可结果还是不理想,因为学生坚持不了几天。这些问题可能其他老师也都会有同感。 1.2学习语言障碍较大 在这两个本科预科班中,有几个学生学习很认真,从来没有旷过一节课。一个是柯尔克孜族学生,名叫努尔开力地.加尼巴依,一个是哈萨克族学生,名叫江俄丽,还有一个是藏族学生,名叫格桑平措。每次看到他们,不管是上课还是晚自习,都在很认真学习,可是每次考试的成绩却都不理想。我曾经找他们谈过,他们都反映老师讲的课都听不懂、以前根本就没有学过英语,可是到学校却要学习英语。他们甚至有的连汉语都说不清楚,怎么

接受汉语的教学,况且老师授课的进度还比较快。这或许都是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逃课的原因之一吧。 1.3参加活动积极性不高 班上每次开展活动,都是汉族的学生积极主动性要高,而少数民族的学生却很少参与进来,情况较好的他们仅仅只会做观众而已。这也是我在管理少数民族的学生时所遇到的问题,要想更好的管理好少数民族的学生,这个问题必须要想办法解决。 2少数民族学生的两个突出特点 2.1进取心强,但文化基础较差 由于一些历史、地理等客观方面的原因,我校还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前都是用维语或是柯语来接受教育的,入学后表现出维语或是柯语表达能力强,而汉语听力、会话及写作水平较低。虽然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很努力学习,但是因为入学后接受教育的语言和入学前不一样,导致他们上课时很难听懂,与汉族学生的成绩总是有一定的差距。 2.2民族凝聚力强,需要理解和尊重 据我观察了解,不同民族的学生基本上不会玩在一起,他们一般都是与本民族的学生在一起。尤其是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绝大多数新疆籍学生平常与自己本民族的学生都很团结,路上碰到了,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会主动去打招呼或是拥抱,表现得很团结、亲密。而他们对其他民族的学生,甚至是对自己所在班级的老师从不会有这么热情,路上碰到了能躲便躲或是装着没看见,很少主动去与老师或是其他民族同学打招呼,更别说主动与其老师或是其他民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我所带的两个预科班,一年来,有绝大多数学生都未与他们说过一句话,有时主动找他们谈话,他们只会听,却都一言不发,根本没法交流下

师范大学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总结

师范大学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总结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促进民族繁荣。作为专门设立了民族教育学院的高校,***师范大学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承担着艰巨的任务。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校以人为本,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积极探索民族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新思路、新方法。 一、高度重视,民族硕士生教育管理工作全面展开 学校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硕士的培养工作,深入调研、总结经验,积极借鉴兄弟院校先进做法,稳妥、扎实地做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生的培训工作,使基础强化培训阶段成为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生成才的重要环节,并努力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模式。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打好学术基础。在教育管理方面,重视做好民族团结教育,热情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类困难,营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突出我校民族教育的优势。此外,学校进一步完善了针对少数民族骨干硕士生的管理制度,起草、编辑了少数民族硕士生文件汇编,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结合学生特点,民族硕士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断推进 1、针对学生来源广,习惯不同,民族间文化传统区别大的特点,学校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工作前提。通过多形式多途径构建民族学生

交流平台,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民族学生和谐相处。 2、针对学生求知欲高,文化程度各异的特点,学校把引导学生按需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经过调研,学校对民族硕士生人群进行了科学分类,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专业需求,进一步激发并巩固其可贵的求知欲。 3、针对学生多才多艺,自我展现意识强的特点,把激励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作为管理工作的突破口。大部分民族硕士学生都有本民族的独特才艺。加上硕士阶段所要学习的70多个方向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学习使广大学生在才学、才艺方面表现得更为丰富,也为多学科学生相互了解、交流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特点,“扬其所长”,激励学生信心,不仅加深了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信任与理解,也对“补其所短”的工作形成积极影响。第四,针对部分学生经济困难,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自卑心理的特点,学校把为学生提供必要帮助作为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学校通过构建全面覆盖的奖助学体系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优势,确保学生克服自卑情绪和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三、加强管理、明确目标,民族硕士生教育管理工作再上台阶 学校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设计、实施各项管理工作,以切实保障学生管理工作发挥作用,确保管理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办法

电信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方法 针对招收来的维吾尔族学生(两名),藏族学生(一名),,我院采取以人为本,以关怀为理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管理帮扶工作。 这些学生,主要指来自西藏和新疆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习惯、信仰风俗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在校园中的生活、学习和课外生活等各方面都显现出了群体的特殊性以及需要注意和解决的一些问题。他们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集合体,他们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宗教信仰。少数民族特招生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宗教信仰。藏族学生信仰佛教,新疆学生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每年都有自己的重大节日,在规模最大的三个节日里,他们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隆重庆祝。 (2)生活习惯。由于宗教信仰和生长环境不同,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其他学生存在明显差别。在饮食习惯上,新疆学生尤为明显,他们进餐的地方必须是清真餐厅或者清真餐馆。而藏族学生喜欢用代表自己民族信仰的藏饰,包括一些脸谱、图腾之类装饰自己的寝室;并且藏族学生整体上自由散漫,这也与他们从小的生长环境有关。他们在家乡,大部分住在闭塞落后地区,家庭贫困。 (3)交际关系。藏族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喜欢小团体聚聚,即他们大部分时间只跟自己同一民族的同学在一起。同民族的同学聚集在一起,交流也都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他同学交流很少。甚至因为生活方式、饮食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他同学由于不了解,彼此都会觉得有差异,感觉交流困难。 (4)学习方面。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特招生来说也不例外。但这些少数民族特招生成绩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的汉语基础较差,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的语言;另一方面,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与其他学生相差很远。他们存在问题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上。这是因为大部分特招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学习,并且很多学生从高中才开始接触英语,计算机就更不用说了。进入大学之后,一些课程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们接受的能力范围,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那些复杂的计算机程序让他们学习起来感到很吃力,导致成绩不理想。 以上是少数民族特招生在普通高校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殊性。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这些特点,学院除了对他们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之外,还给予许多特别关注。 第一,学院尽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实现学习上的进步。对于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学院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掌握程度的问题,特别请基础课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进行辅导,使他们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效果,更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第二,学院领导经常慰问少数民族同学,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想办法困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重大民族节日,学院出资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过节,让他们身在异乡也能感到家的温暖。 第三,班导师辅导员,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他们争取助贫资

少数民族大学生

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人成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已成为国家教育的一大重点。国家从政策上调控,给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特招生这一特殊群体日益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之一。这些学生,主要指来自西藏和新疆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习惯、信仰风俗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在校园中的生活、学习和课外生活等各方面都显现出了群体的特殊性以及需要注意和解决的一些问题。 咱校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特殊群体。学校除了对这些孩子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之外,还给予许多特别关注。他们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集合体,他们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宗教信仰。少数民族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宗教信仰。藏族学生信仰佛教,新疆学生信仰伊斯兰教。每个民族每年都有自己的重大节日,新疆学生在规模最大的三个节日里,他们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隆重庆祝。 (2)生活习惯。由于宗教信仰和生长环境不同,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其他学生存在明显差别。在饮食习惯上,新疆学生尤为明显,他们进餐的地方必须是清真餐厅或者清真餐馆。 (3)交际关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喜欢小团体聚聚,即他们大部分时间只跟自己同一民族的同学在一起。同民族的同学聚集在一起,交流也都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他同学交流很少。甚至因为生活方式、饮食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他同学由于不了解,彼此都会觉得有差异,感觉交流困难。 (4)学习方面。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但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成绩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的汉语基础较差,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的语言;另一方面,大多数都是偏远地区农牧民家庭的孩子,师资力量短缺薄弱,基础教育设施短缺,教学参考资料短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与其他学生相差很远。他们存在问题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上。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的概述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的概述 高等教育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过程,实质就是引导他们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不断适应,以达到与新环境相适应的过程。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和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下对民族国家认同、人际交往、生活习俗、学习习惯以及未来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心理适应情况,并根据这些情况,从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在生活、学习以及教学和思想教育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新的环境中。 1.1研究背景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十分普遍,很多人从父母的庇护下度过童年和中学时代,进入大学突然解放,不能很快适应,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休学、退学时有发生,更有个别极端事件的出现。少数民族也不例外。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国家也相当重视少数民族大学教育,设立了五所部属民族高等院校。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信仰习惯,在进入大学后,不仅仅意味着脱离了土生土长的原住环境,跟重要的是面临来着同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相互交流适应的问题,尤其是进入到以主流文化(汉文化)为主的环境中这种不适应会更加明显。因此,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 本文中所指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是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大学生,其生活的文化背景与汉族有显著的差异。 1.2文献回顾 徐伯才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一书中认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母体文化是与生俱来的,充满了认同感,难以割舍。异质文化是陌生而又强势的,会在本能上排斥,但它又是主流文化,在他们融入新的生活环境中无法回避的。[1]因此,当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到以陌生的主流文化为载体的生活环境中时,会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或大或小的压力”。姜雪风和陈宪章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解释,认为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是浸润在本民族文化中,而入大学之后,会产生多层次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表现在语言、交流学习等外在方面,还有思维方式、心理活动人生规划等等外在的方面。比如说,调查中 [1]徐柏才, 孙明福.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与教育对策[J]. 思想. 理论. 教育, 2011 (17): 80-85.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浅析

---------------------------------------------------------------最新资料推荐------------------------------------------------------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浅析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浅析摘要: 对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生活学习中不断凸显问题的分析,结合当前高校新形势和发展方向,浅议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不但有利于高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更有利于国家稳定发展,民族和谐,共同进步。 关键词: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我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国家整体的经济繁荣和稳定发展离不开各少数民族。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 全国各地区高校通过不同形式的招收政策条件,少数民族学生招收比例的不断上涨,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相关科学文化专业知识,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专业型人才。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多方面原因,给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问题,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要有新要求。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现状分析 1. 在进入到高校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中,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所处地区的特定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限制,教育水平发展相对落后,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和高校中其他地区学生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正常课堂学习进度中偏慢,理解能力跟不上;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 1 / 5

字基础不好,汉语听力水平低,对老师上课所讲内容不能够完全掌握,从而会对所学知识失去应有信心,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影响其学习考试成绩。 2. 每个少数民族都具有其本身特定的民族传统,身上有着浓厚的民族个性,在生活上和其他学生有不一样的生活习惯。 在语言上,因少数民族学生原有地区的用语习惯,普通话水平不高,日常生活中,在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 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信仰习惯,有民族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交流少,不爱参加非本民族集体活动,所以在生活、学习、活动形式和范围缩减。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饮食习惯和其他同学不同,长期在民族餐厅就餐,也减少了和其他同学相处交流的机会。 长期以此,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性格孤僻,不善交流,社会交际能力下降,出现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容易发生偏激行为,与同学之间引起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中的长期稳定发展。 3. 少数民族多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上学学费大部分为国家政策减免和相应助学补助,生活上获得国家和学校给予的奖学金、助学金资助。 即使有了这些资助,但在心理上少数民族学生,因自身家庭经济原因,长期和其他同学相比较,生活上会感到不够自信,产生自卑感,生活上不积极主动、不乐观。

浅谈我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艺术培养

浅谈我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艺术培养 发表时间:2010-10-19T10:35:14.857Z 来源:《学园》2010年第7期下作者:晏磊[导读] 作为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否感兴趣?晏磊湖南工业大学【摘要】21 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完成复兴和腾飞的世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离 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艺术培养工作,更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艺术培养【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7-0025-02 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55 个少数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风格各异的文化艺术。但长久以来,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艺术基本上停留在纯粹的民间艺术形式上,它们身上所代表的艺术创造精神以及与整个中华文化息息相通的历史文化沉淀,由于生活空间的限制默默封闭在大山和边疆,并随着各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而自生自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加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工作,为了解决少数民族文艺衰退的趋势,党和政府从培养人才入手采取种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了民族传统文学艺术后继有人。经过几十年不断的努力,目前全国有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24 所,民族院校和民族自治地方的一些高等、中等院校开设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北京、上海的一些著名艺术院校还根据民族地区的需要不定期地开办培训班和专业班。 一少数民族艺术的现状当前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品种正慢慢衰退或消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体系逐渐解体,并丧失其原有的文化功能。例如大部分劳动歌、特定的风俗歌都已看不见了,甚至蒙古族长调在科尔沁等许多牧区也很少有人会唱了。尽管总的形势不容乐观,原有的民间传承体系遇到解体的危机,但仍有不少民族和地区中的传统文化艺术或因保护措施得力,或因出现新的传承、传播方式而呈现上升和兴旺的现象。 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从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起,少数民族总人口在全国一直居第六位。第五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显示:2000 年湖南省少数民族总人口为641.07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13%。少数民族个数增加到55 个,在55 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土家族,有263.95 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1.17%;其次是苗族,有192.15 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9.97%。总人口超过1 万人的少数民族还有:侗族(84.21 万人)、瑶族(70.46 万人)、白族(12.56 万人)、回族(9.74万人)、壮族(2.36 万人)、蒙古族(1.59 万人)。这8 个民族人口总数达到了637.01 万人,占少数民族总数的99.37%,而其他47 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仅有4.06 万人。以在湖南省人口排名第二位的苗族为例,以前不少苗人会用镰刀剃发,举行成年礼仪式,而现在愿意举行成年礼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了;以前不少苗族人穿的衣服都是用靛蓝染布,而现在的年轻人却很少穿这种布料制的衣服了,像传统的刺绣、织布等手艺大部分年轻人都不会了;以前不少苗族女孩都会传统的苗家刺绣艺术,经常会用几个月的时间去绣一件作品,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而现在大部分青年人为了生存,都走出苗寨打工去了——与此对应的是,会各种苗族手艺的老人们也找不到接班人了。 作为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否感兴趣?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了解多少呢?笔者调查了解部分在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调查的34 位同学中,只有3 位同学表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兴趣一般,1 位同学表示不感兴趣,其余同学都表示很感兴趣。其中,50%以上的同学都表示很喜欢音乐、舞蹈,13%的同学则喜欢本民族的文字和习俗。在调查中,不少同学表示,他们对本民族的精粹都很感兴趣,而且也曾接触过很多,如音乐、舞蹈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逐渐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再继续深入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 二我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艺术培养国内高等院校除普遍开设了“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等课程外,不少院校还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在硕士生与博士生阶段设置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并为许多少数民族培养出了优秀的高学历人才。各地的高等院校也大多创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专业及特色班,如新疆艺术学院与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维吾尔木卡姆研究”以及新疆各民族的乐器演奏,内蒙古大学音乐学院的长调、马头琴以及新增的二人台专业等。还有一些院校尝试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课程。尽管这些现象令人感到欣喜,但在新形势下也出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高校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有的院校尽管身处民族地区,但在其开设的课程、专业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均与当地的民族艺术无关;有的院校招收了优秀的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进入声乐系,但如何根据歌手的实际情况,对其实施既能保持原有风格,又能提高演唱水平的教学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有的院校开设了“少数民族学习班”,但从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教学的方式方法均与一般院校相似,因而使学生远离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对我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艺术培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比如,学校将少数民族艺术作为办学特色纳入教学机制的同时,应研究采取具体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教学,既能保证学生不脱离原来的母语文化、保持学生原来掌握的音乐风格,又能扩大视野、提高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 2.按学科要求规划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教育与研究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教育长期以来借鉴欧洲院校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教育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随机现象较严重。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按学科建设的要求予以制度化与规范化,形成良性运转机制。 3.高等院校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应以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人才为中心现今,仅占全国人口8%~9%的少数民族保存着近一半已被国家确认的音乐文化遗产。在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文化是一种教育资源。文化所具有的教化、激励和导向功能,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立足各民族文化传统,围绕民族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

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管理

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管理 2008-7-1 来源:教师·理论研究作者:李珊珊 摘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顺利进入普通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在高校中,由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他们显现出了自己的发展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列举分析了少数民族特招生的特殊性,并且针对这些特殊性,对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西藏;新疆;特殊性;高等教育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已成为国家教育的一大重点。国家从政策上调控,给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特招生这一特殊群体日益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之一。这些学生,主要指来自西藏和新疆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习惯、信仰风俗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在校园中的生活、学习和课外生活等各方面都显现出了群体的特殊性以及需要注意和解决的一些问题。 2006年高校扩招政策出台之后,少数民族特招生的数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笔者负责的行政管理专业两个年级一共有23名少数民族特招生,学校除了对他们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之外,还给予许多

特别关注。他们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集合体,他们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宗教信仰。少数民族特招生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宗教信仰。藏族学生信仰佛教,新疆学生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每年都有自己的重大节日,在规模最大的三个节日里,他们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隆重庆祝。 (2)生活习惯。由于宗教信仰和生长环境不同,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其他学生存在明显差别。在饮食习惯上,新疆学生尤为明显,他们进餐的地方必须是清真餐厅或者清真餐馆。而藏族学生喜欢用代表自己民族信仰的藏饰,包括一些脸谱、图腾之类装饰自己的寝室;并且藏族学生整体上自由散漫,这也与他们从小的生长环境有关。他们在家乡,大部分住在闭塞落后地区,家庭贫困。 (3)交际关系。藏族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喜欢小团体聚聚,即他们大部分时间只跟自己同一民族的同学在一起。同民族的同学聚集在一起,交流也都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他同学交流很少。甚至因为生活方式、饮食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他同学由于不了解,彼此都会觉得有差异,感觉交流困难。 (4)学习方面。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特招生来说也不例外。但这些少数民族特招生成绩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的汉语基础较差,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的语言;另一方面,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与其他学生相差很远。他们存在问题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上。这是因为大部

少数民族学生总结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经自治区教科所立项的兴安盟民族教育重点课题《少数民族学困生学困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探索,在各基地学校领导、老师的重视和努力下,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总课题组于4月11-5月6日,组织相关人员对基地学校进行了检查评估验收,较为全面地了解掌握了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下面就课题开题以来的研究工作做一全面的回顾与总结。 一课题、课题立项及开题 本课题从2008年秋季开始酝酿,经过多次研讨,于2009年春季形成《蒙古族学困生学困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名称,并在乌兰浩特、科右前旗等一些学校召集讨论会,广泛倾听学校领导、老师、教研员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内容;同时成立《蒙古族学困生学困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兴安盟专家组,成员包括资深的教研工作者、高校专业教师、明星校长、学科业务骨干等十余名。专家组也召开两次会议,专题讨论课题内涵、课题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和步骤、成果物化等涉及 课题的具体问题,最终形成广泛的共识。 1.基本概念: 学困生就是学习困难学生。 所谓学习困难学生,主要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在常态 学习过程中,难以或无。法完成学业任务要求的学生。 2.基本内涵: ①学困生是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集体(班级)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 ②学困生数量是集体(班级)中的相对少数; ③学困生的智力正常; ④学困生的学业成绩暂时处于落后状态。 3.基本目标: 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 ②重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有持续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④没有或基本没有厌学倾向 ⑤特定时间段的学习,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学业任务 ⑥不出现知识断层,基础扎实牢固 ⑦情绪和性格稳定,人际交往和谐 ⑧有是非观念,活泼好动但遵守纪律 ⑨有持续学习的知识基础,初步具备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需要的知识能力 4.研究方法: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初探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初探 文章分析了部分高校对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政策的利弊,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对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相关建议:健全资助政策,确保公平性、合理性;构建“学习共同体”,制定科学考核机制;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标签: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一、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针对民族生设立的一系列制度,直接目的是减轻民族生的生活负担和思想负担,为学校管理减少阻力,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民族生的综合素质,为边疆地区输送合格的高质量人才,然而在教育管理实践中,部分政策存在异化、不合理甚至适得其反的现象,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1、资助政策不合理 (1)缺乏必要审核机制,部分民族生谎报家庭经济情况。从对H大学某辅导员的访谈中得知,由于来自新疆、西藏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家庭经济基础较差,因此其申请资助项目时一般均会予以通过。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部分民族生已经不符合资助的条件,但仍旧会按照家长的意见申报资助项目。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是人生中最早接触的环境,是人们成长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生活场所和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据辅导员和普通汉族学生反映,接受资助的民族生中,穿名牌衣物,用名牌手机,花销大手大脚的不在少数。由于高校在考虑资助资格时缺乏必要的审核机制,难以对民族生的真实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致使资助政策失去了原本之义。 (2)多数资助项目简单直接,难以起到激励作用。高校设立资助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民族生的经济负担,从而保障其基本的生活条件,激励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但就现有的资助政策来看,大多着眼于资助金额的多寡,而非激励效果的实现。诚然,对于家庭经济情况较为困难的学生来讲,直接予以物质上的补助可以直接改善其生活状况,但“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长期提供金钱上的直接补助,难免会使部分民族生产生依赖心理。由于资助项目实施之后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而民族生从家乡来到内地,文化观念会受到一定冲击,可能在得到较多的物质补助后会滋生享乐主义思想,不思进取,使资助政策难以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尽管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高校注重勤工助学中心优先安排包括藏族学生在内的少数民族学生上岗,为学生创造与社会交往机会,培养正确的消费观,但多数高校仍旧忽略对资助项目的配套政策的制定,重物质补助轻思想指導,使得资助项目的作用仅仅停留在改善民族生基本生活条件的层面。 2、免修部分课程和降低考核标准存在争议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摘要院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且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minority students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college, andproposes concret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关键词院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Key words: minority;students;education management中图分类号院G75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16-0265-02 1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统战工作的背景及重要意义我国拥有56 个民族,随着我 党对于教育文化的狠抓落实、对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帮扶资助,各民族间的文化 交流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跨进综合性大学。但进入大学后,他们 所面对的则是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的文化氛围以及相对较高的教育基础。 此时,如何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少数 民族学生凝聚起来,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融合起来,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 科学知识、提升能力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 手段较为灵活,且民族学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学生管理也必须是一个不断适应 新情况不断发展的过程。 2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现状分析2.1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况高校少数民 族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于特殊区域民 族地区,信息闭塞、交通不畅导致经济的落后。这类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后 会因为经济压力而产生一定自卑心理;少数民族的聚集生活使其具有很强的群体 意识,所以少数民族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时也会因为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群体而 感到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少数民族学生还需要面对较大差异的文化环境。风俗、 习惯和价值观的巨大改变,造成了他们安全感的缺失以及内心的茫然。 2.2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状况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东部地区相比,还是属于相对落后的。进入大学阶段后课程增多,难度加大,教师的教学方式也 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需要靠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业,这对于本来学习基础就薄弱 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一些来自新疆、西藏的少数民族学生长期使用本 民族语言学习、生活,汉语水平差。而大学教师不能兼顾到少数民族学生,语言 障碍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理解、表达方面困难重重,专业知识更是难以掌握。种种情况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自我评价低,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导致学业上的恶性循环。 3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建设3.1 形成点、面结合的少数民族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主要平台,通过课程的 设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在大学必修课程的设置中加入民族团结、统一战 线的建立等内容,通过思想政治课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等内容的宣传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民族统一的思想;同时引导汉族同学正确接纳少数民 族学生,尊重他们的文化、习惯,由点及面的真正做到民族间的大融合。 3.2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辅导,促进其全面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辅导 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大学、适应社会的重要工作。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 相对较差,所以作为学校和老师,首先要了解少数民族学生所遇到的学习问题,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初探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初探 加强和改进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者应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辅导,使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加强诚信教育,坚持正面引导,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健康的民族意识。 标签: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特点和表现 掌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特点是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增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需要,也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需要。 (一)思想政治方面的特点和表现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民族观念、民族归属感、族群认同意识,他们非常的团结。有些少数民族学生比较自我封闭,他们交际圈小,外族同学很难走进他们的生活,有的甚至难以在很短时间内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在各民族学生都存在的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思想上、行为上以及学生、老师评价的差异强化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从而对他们融入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影响。 (二)学业方面的特点和表现 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要适应大学的授课方式、学习内容和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而对于接触汉语相对较晚、又习惯用本民族语言交流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要适应高校采用普通话的教学无疑会更加困难,尤其是大量的专业术语让他们觉得难以理解。加之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与老师缺乏交流沟通,学习缺乏信心,学习起来十分的吃力。 (三)心理素质方面的特点和表现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自小在特殊文化环境当中成长,多数经济不是太好,性格内向,对自己没有信心。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生活习惯、生活模式、人际圈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出现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紧张、失望、自卑、孤僻等。加之少数民族学生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学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活动相对较少,会让少数民族学生感觉到没有被重视,容易产生失望、害怕、恐慌等情绪,越来越排斥集体活动。加上学习、生活上的压力,会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加难以面对新生活[1]。 (四)在校生活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