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城市社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路径选择

构建城市社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路径选择

构建城市社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路径选择
构建城市社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路径选择

试论构建城市社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路径选择

摘要:城市社区已成为社会运作的基本单元。社区保障是构建广覆盖、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政府、市场以及任何其他组织都难以替代的作用。探求城市弱势群体基本生存利益的解决之道,在于完善城市社区保障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社区;社区保障;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贫困问题逐渐凸显并呈扩大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单位不再承担全能的保障责任,在国家性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城市贫困人口作为弱势群体其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将对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建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城市社区保障体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一、社区保障的涵义与功能

“社区”一词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社区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是自然形成的。这样的团体逐渐向由异质人口组成的、由分工和契约联系起来的、缺乏感情和关系疏远的社会过渡。本文所指的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已不是原始首属关系

社会保障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保障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属于失业保险对象的是( ) A.国家公务员 B.希腊船员 C.长期从事短工的人 D.有固定工作的人 2.社会保障发起于19世纪的( ) A.法国 B.瑞典大 C.英国 D.美国 3.社会保险的对象为( ) A.资本家 B.官僚阶层 C.雇工阶层 D.工人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通过于( ) A.1996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7年

5.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的( ) A.最高纲领 B.特殊纲领 C.最低纲领 D.基本纲领 6.中国根据人口政策推出的奖励独生子女的措施,也带有( ) A.养老保险的性质 B.医疗保险的性质 C.失业保险的性质大的美女编辑们 D.生育保险的性质 7.普遍型的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理论依据为( ) A.俾斯麦 B.亚当·斯密 C.马克思 D.贝弗里奇 8.医疗保险的经费主要来源于( ) A.投资收益 B.捐款 C.被保险人和雇主 D.贷款 9.不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为( ) A.对象社会性 B.待遇平等性 C.法律强制性

D.福利性 10.职工因工伤停工医疗期间,直到医疗终结为止,工资为原工资的( ) A.100% B.70% C.80% D.50% 11.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类型占绝大多数的为( ) A.一个政府机构统管 B.一个或若干个政府机构和一个或若干个非政府机构共同组织管理C.政府机构、地方当局和非政府组织分工管理 D.完全由非政府组织管理 12.被誉为“福利国家的橱窗”的为( ) A.美国 B.英国 C.瑞士 D.瑞典 13.社保基金投资的根本原则为( ) A.流动性大 B.收益性 C.安全性 D.多元性 14.总投保费率为( ) A.个人投保费率和用人单位投保费率之和 B.个人投保费率 C.用人单位投保费率

也谈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是旨在保护公民免除因年老、疾病、失业、死亡或灾害等原因而遭受损失,并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各种措施的总称。社会保障是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互相、优扰安置等的联合保障。社会保障对于融资、调节投资、平衡需求、保障及配置劳动力等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同时能够起到社会补偿、社会稳定、社会公平的作用。 一、我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现状 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始于50年代初。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奠定了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础。此后,我国还陆续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养老、医疗、工伤、扶贫、救灾、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方面的规定,初步形成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安置在内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显示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国家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一制度的建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巩固国家政权、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我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迈进,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社会保障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急需进行改革。 二、社会保障制度立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重整。198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国家级文件中明确使用“社会保障”概念,将我国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制度统一归并于社会保障制度中。相应的立法活动也在逐步进行。在社会保险方面,1994年制定的《劳动法》就社会保险的范围作了原则规定;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1999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同时出台。在社会福利方面有1992年4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相关规定;199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规定。社会优抚

电大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试题库(含答案)

电大: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试题库(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一般开始于( C)。C. 16 周岁 2我国现阶段在工资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试行的年薪制,其适用范围是(D )。D. 企业的经营者3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中午用饭的休息时间一般不得少于( A)。A. 30 分钟 4下列企业从事生产活动时不受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限制的是(B )。B. 重型机械厂 5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 C)体力劳动 强度的劳动.c. 第四级 6根据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人数在( C)人 或者以t ,并且具有共同请求的,可视为集体争议。C. 10 人以上 7根据我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 缴费满( B)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B. 十五年 8不属于城市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收入的是(D )。D. 抚恤金 9社会优抚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其中属于社会福利范畴的是(A )。A. 通信方面的邮资免费10职工福利的提供者是(B )。B. 用人单位 1.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根源在于( B)。B.国家对雇佣关系的干预 2. <<劳动合同法》有关约定试周期次数的规定是(D )。D. 同-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次试用期 3. 个体劳动合同的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 A)。A. 不能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4.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 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B)。B. 20% 5. 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 ,因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的限制,需要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D)。D. 40 小时 6.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安全技术培训,未经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者( C)。c. 不得上岗作业 7. 不得安排哺乳未满)婴儿的女职工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B)B. 12 个月 8. 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 裁的,由(B )。B. 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9. 现役军人死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确认为因公牺牲(D )。D. 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 10.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专门福利的是(A )。A. 退役军人福利 1.国际上通常将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合称为(B. ?国际劳工标准》)。 2. 一般认为,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时间(C. 19 世纪初)。 3. 劳动合同解除时的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是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 年支付( B. 1 个月工资)。 4. 国有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D.职工代表大会)。 5. 我国现阶段在工资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试行的年薪制,其适用范围是(A. 企业的经营者)。 6.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带薪体假范围的是(D.事假)。 7.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每月的加班时间不得超过( C. 36 小时)。 8.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特别重大死亡事故从死亡人数上看是指( D. 30 人以上)。 9. 不得安排哺乳未满( B. 12 个月)婴儿的女职工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基于特色分析的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研究.doc

基于特色分析的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研 究 关键词:技术创新路径行业特色路径选择酒行业 摘要:面对全球竞争的加剧,我国行业要在国际上获得一定地位,必须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技术创新。然而不同行业具有各自的特色,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从行业特色入手,基于前人的研究,对影响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酒行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加以论证。 全球化使国内行业竞争扩展到国际市场,面对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行业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定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找合适的路径,提升技术能力,进行技术创新。 1 行业技术创新路径概念界定 技术创新路径就是创新主体通过掌握自身的知识分布,判断对内源知识和外源知识的需求,选择正确的组合方式,并在选择后对创新进行。行业技术创新路径的研究是从行业的角度,从相对宏观的视角,基于行业的特色,分析行业现况,挖掘、寻找

内源知识和外源知识,并对其进行有效组合管理。 关于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国内外有很多研究。魏江认为不同企业可采用三种不同的创新途径:技术引进途径、完全自主创新途径、技术合作途径。韩辉认为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技术创新的因素,合理定位,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路径。翁华强等,针对我国创新战略中的失误,对其中的创新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上大都以企业为研究对象,而本文借鉴上述思想从行业角度,选择适合行业初始条件和长远利益的技术创新路径。国外多西从技术轨道角度对企业、产业和国家的技术创新路径进行了研究。凯斯帕维特等学者分析了不同行业技术变革来源和方向的差异并对不同行业的创新路径做出了客观的定位。本文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并对酒行业技术创新路径进行选择。 2 影响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 我国国内的各种类型的技术创新路径,以我国特有的国情为背景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行业可根据自身的性质和条件来选择。影响我国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分为行业内部因素和行业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行业目标、行业内企业家精神、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行业、市场实现、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市场结构和技术发展水平等,而外部因素包括市场需求、国家政策、

05673城市社区建设概论考试大纲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城市社区建设概论课程代码:05673 2012年5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城市社区建设概论》课程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课程,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课程将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介绍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强化学生对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认知,明确社区建设对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意义。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内容涵盖了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阐述了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构建社区新型管理体制、发展社区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系统揭示了社区建设的基本运行机制。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明确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掌握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内容、原理和方法,通过具体操作方法和实际案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好基础。 本课程的重点章节是:第一章第1,2节,第二章第2节,第三章第1节,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三章第2节。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城市社区建设概论》是物业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它与《物业经营管理》等后续课程相衔接,为后续的课程奠定基础并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社区范畴与社区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区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掌握社区的界定和要素构成,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了解我国社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欧美国家社区研究的历程和理论流派。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区的基本含义以和主要特征

保险法律关系

第一节保险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性质 一.保险法律关系的概念 是指由保险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以保险权利和保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二.保险法律关系的特性 1.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 2.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社会关系; 3.并存着多重主体身份,且至少有一方是保险人; 4.是以保险权利和保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三.自愿保险法律关系与强制保险法律关系 以保险法律关系的建立根据为标准划分: 1.自愿保险法律关系:基于投保人与保险人双方的自愿协商签订保险合同而建立的保险法律关系; 2.强制保险法律关系: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必须签订保险合同而建立的保险法律关系。 四.原保险法律关系和再保险法律关系 以危险转移的方式为标准划分: 1.原保险法律关系:保险人承保的危险,来自于保险业以外的单位或公民个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因保险 事故发生造成的损失; 2.再保险法律关系:保险人承保的危险是原保险人在原保险中的承保危险。 第二节保险法律关系的分类 一.财产保险法律关系与人身保险法律关系 以保险标的为标准划分 1.财产及其有关利益; 2.有形的物质财产; 3.财产权利; 4.财产责任; 5.商业信用; 6.其他经济利润。 人身保险标的 1.被保险人的生命和身体 2.生命——人寿保险法律关系 3.生命、身体机能——意外伤害保险法律关系 4.生命、身体机能——健康保险法律关系 区别财产保险法律关系人身保险法律关系 保险保障功能保险赔偿给付保险金 保险金额的确定方法根据投保财产的实际价值确定投保人根据需要提出,参考其经济 负担能力确定 保险期限一般为一年,到期续保多为中长期 保险利益认定投保和索赔时均要求有保险利益存在投保之时具有即可 涉及危险事故的性质稳定性;随机性强变动性;规律性 保险费率的确定方法承保财产的种类用途危险大小、损失率高低、 费用等死亡率、地区职业的事故率、住院率、门诊率等 二.补偿性保险法律关系与给付性保险法律关系 以保险保障功能为标准划分

全国自学考试社会保障概论必考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6年自学考试社会保障概论必考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07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福利制度是( D )1-5 A.低水平的社会保障 B.盈利性制度 C.保障劳动者的制度 D.保障全体社会成员 2.商业保险的实施方式是( D )6-153 A.公民强制参加 B.统一费率 C.统一投保年限 D.契约生效时,保险公司才履行保险责任 3.我国社会救助不予 ..救助的对象是( C )7-201 A.城市流浪人员 B.灾民 C.伤残军人 D.孤儿 4.以下关于工伤保险说法正确的是( B )4-88 A.工伤保险自愿实施 B.劳动者不需缴纳保险费 C.工伤保险不保障职业病 D.因工和非因工负伤给付相同 5.有社会工资美称的制度是( B )1-35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 6.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与一般投资的不同 ..之处是( C )10-276 A.追求经济效益 B.追求社会效益 C.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投资收益征收所得税 7.一般来说,疾病现金给付的标准为( A )5-124 A.被保险人平均工资的50%—75% B.被保险人平均工资的70%—85% C.被保险人平均工资的85%—95% D.被保险人平均工资的100% 8.以下关于我国失业保险说法正确的是( C )3-70 A.企业的失业保险缴费不允许税前列支 B.财政不向失业保险拨款 C.可以统筹调剂使用失业保险基金 D.对失业保险基金及管理费征税 9.根据我国工伤保险的规定,不能 ..认定为工伤的是( D )4-87 A.在工作中,因从事工作性质特殊患职业病 B.在工作区域内,遭受意外伤害伤残 C.乘车外出执行公务,遭遇交通事故伤残 D.企业组织员工旅游,途中摔伤、致残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化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时代的发展,使许多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问题凸显在我们面前,迫使我们必须加快改革和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步伐,协调差异,改革弊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们应大力加强社会保障法制研究,使我国社会保障实践真正能够以法律为依托,以法律为保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关键词]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以人为本,依法治国,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立法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社会保障立法是社会保障的法律形式,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当前,全球多数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已经基本纳入法制化轨道,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也逐步迈入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轨道。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经历创立阶段、调整阶段、挫折阶段、恢复补充阶段、全面改革和发展阶段后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等制度,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2004年,全国人大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写入宪法,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标志着我国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理论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和社会保障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全部依靠国家财政重点支撑的项目,其中包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助与救扶、对部队现役军人及其军烈属的优抚与安置、对社会上无依无靠的孤幼残老以及社会大众团体举办的社会福利等措施;第二方面是用人单位缴纳、单位职工个人缴费,由国家适当给予相关补助的三方共同筹资的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属于社会保险范畴。 一、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为社会保障方面出现的问题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支持,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滞后 社会保障要以社会立法为方式,才能使其运作法制化、规范化。纵观国外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无一不是立法在先。德国于1883年颁布《疾病保险法》,于1884年颁布《工伤保险法》,于1889年颁布《养老和伤残保险法》,

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发表时间:2019-02-11T17:03:06.27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中作者:周康宁[导读]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且艺术素养也不断提高。面对这种情况,应积极提高对美术教学的重视性,促进美术学的创新发展 (江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且艺术素养也不断提高。面对这种情况,应积极提高对美术教学的重视性,促进美术学的创新发展,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美术素养,为美术学的发展提供有利支持。本文就针对当前美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体路径,希望能为新形势下美术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关键词:新形势;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美术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各个学校都提高了对美术学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术教学水平。然而在新形势下,美术学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当前美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路径进行美术学的创新发展,为美术学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 1.当前美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过于滞后 在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审美体验和审美诉求上出现了较大变化,为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对传统的美术创作形式进行改变。比如有些创作者在进行美术创作的时候,常常会选择绘图软件进行创作,与传统的美术创作方式相比,能够有效提高创作过程的效率,使美术作品更加精致。同时,在新的形势下,许多新的设计理念被提出来,但是我国美术学教育理念过于滞后,没有及时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给美术学的发展带来较大挑战。 1.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在美术学的教育过程,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美术教育的整体效果,对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我国教育领域汇总,但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着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实践环节缺乏重视性,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给美术学发展带来更大挑战。 1.3评价模式过于落后 就目前来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及内容比较单一、落后,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未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及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无法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美术教学的发展带来较大挑战[1]。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对美术学的评价模式进行改进,使其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2.1更新美术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人民的审美理念及思想观念不断变化,在美术学的发展过程,需要将人的审美诉求作为基础,及时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使美术学学科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在美术学的创新法中,需要将本土资源和时代元素融入到其中,使美术教育的本土化特点得到体现,使其能够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2]。同时,作为美术教学的从业者,教师要积极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大胆突破美术教育的局限,不断总结并提炼新的教学方法,使美术教学模式能够符合时代特点,为美术学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到美术学的创新发展。为解决这种问题,教师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主人翁意识,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及美术能力,进而以有效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同时,在进行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情感变化,对美术教学形式进行改变,使美术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基础。例如: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美术活动,或观摩画展(如下图1),通过实践是学生充分体会到美术的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格调及个人修养,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

048、美好乡村规划建设的路径探索——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庄规划(2012-2030)为例

美好乡村规划建设的路径探索 ——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庄规划(2012-2030)1为例 杨欣李霞王楠 摘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安徽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循序渐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小岗村村庄规划的实践,总结概括出以“五化”引领村庄规划的新思路,在村庄发展模式选择、景观风貌提升及公共设施配置等方面探索相关经验,以期对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好乡村小岗村村庄规划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业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近几年来,安徽省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城镇发展迅猛,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加强。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庄发展缺乏动力,一批有特色的传统村落正面临消失的威胁。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1年,安徽省全省行政村由29745个减少到15539个;自然村由292107个减少到228763个2。农业要素依旧处于净流出状态,由于人口外流导致的空心村问题日益严重。 2012年,安徽省完成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投入。规划要求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总体目标,并在农业发展、村庄建设及社会管理三方面提出了指导措施。 小岗村作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无论就地理气候,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哪个方面来说,均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解决好小岗村转型发展、农民进一步增收及村庄建设与管理等问题,不仅对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示范作用,而且对我国农村建设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该项目获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村镇规划部分)暨优秀美好乡村规划设计一等奖。 2数据来源: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

第二章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 法律制度(附答案)

第2章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例题·单选题】郑某于2014年6月15日与甲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1个月。但6月2日郑某就已经到甲公司上班。郑某与甲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时间是( )。 A.2014年6月15日 B.2014年6月2日 C.2014年7月15日 D.2014年7月2日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劳动关系。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例题·单选题】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无效劳动合同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时时起没有法律约束力 B.以欺诈、胁迫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 C.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D.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例题·单选题】张某工作已满15年,2014年上半年结婚,享受婚假15天;下半年父亲去世,按公司规定享受丧假3天,同期因悲伤过度而生病请病假2个月,则张某2014年可以享受的带薪年休假为( )天。 A.0 B.5 C.10 D.15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根据规定,工作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题目中张某工作已满15年,且不满足带薪年休假的排除事项,因此可享受10天的年休假。 【例题·单选题】老侯在甲公司已工作15年,经甲公司提出并与其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已知老侯在劳动合同解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为1 000元,当地最低月工资标准为1200元。甲公司应向老侯支付的经济补偿金额是( )元。 A.12000 B.15000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试题和参考题答案

社会保障 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实施对象是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的社会保障项目是( A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2.社会保险的实施对象是( B ) A.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 B.社会劳动者(一般是挣工资的劳动者) C.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D.社会上一部分倍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 3.社会优抚中抚恤对象是指( C ) A.现役军人家属和在乡老红军、老复员退伍军人等 B.退出现役的军人 C.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和残废军人等 D.革命烈士家属和现役军人 10.我国生育保险制度规定正常产假为( A ) A.90 天 B.105 天 C.180 天 D.42天 12.生育保险属于( A ) A.短期性补助 B.长期性补助 C.保险性补助 D.福利性补助 16.国际上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的方法有多种。按照一个家体用于饮食支出的比例来大体测定该家体 的生活水平的测定方法是( B ) A.生活需求法 B.恩格尔系数法 C.生活形态法 D.国际贫困标准法 21.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 A ) A.社会救助 B.失业保险 C.生育保险 D.社会福利

24.医疗保险的经费主要来源于( D ) A.雇主 B.被保险人 C.国家 D.被保险人和雇主. 31.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 C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34.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障( C ) A.生活幸福 B.人民富裕 C.社会安定 D.生活水平 43.“五保”不包括( D ) A.保吃 B.保穿 C.保住 D.保富 44.托儿所、幼儿园等属于我国职工福利中的( A ) A.集体福利设施 B.个人生活福利性补助 C.文化福利 D.娱乐福利 53.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不包括( C ) A.政府 B.企业 C.家庭 D.个人 56.不属于社会保险基本特征的为( B ) A.社会性 B.差异性 C.强制性 D.福利性 59.不属于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救助对象的为( B ) A.弃婴 B.产妇 C.残疾人 D.老年人 62.国家抚恤实施的主体是( C ) A.部队 B.地方政府 C.国家 D.军属 64.不属于医疗保险的是( B ) A.意外保险 B.煤矿工人的肺炎 C.疾病保险 D.意外死亡残废保险

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历史

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院(系)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2011级劳动与社会保障 姓名:姚萱垿 学号:20110401002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入统筹城乡、全面覆盖、综合配套、统一管理的阶段的背景。

195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后,城镇建立了职工劳动保险制度并覆盖城镇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及供养直系亲属;同时,农村建立了面向乡村孤老残幼的“五保”制度,面向农民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文革”期间,劳动保险制度被取消并演变为“企业保险”。1978年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对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到2008年,社会保险覆盖面日益扩大,待遇水平逐年提高,基金收支规模快速增长,制度运行平稳。以养老保险为例,2007年覆盖人数达到2.01亿,基金收支分别达到7834亿元、5965亿元。 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目标。 NO.1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历程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程,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重点和重大政策举措,可划分为改革探索、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与统筹城乡发展三个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历程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重点和重大政策举措,可划分改革探索、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与统筹城乡发展三个阶段。1978至1992年间的改革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实行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这种改革背景下,社会保障改革的指导思想定位于服务企业改革的需要,国家把社会保障改革作为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来进行,以单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改革步骤上,首先从改革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和建立失业(待业)保险制度入手,再随着有关企业改革政策的出台,陆续制定了其他相关的社会保障改革措施。在养老保险方面,1984年,国家在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开始了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试点;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先由市、县级统筹再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在失业保险方面,1986年为了配合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首次在我国建立了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1993年国务院修订了该规定,发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进一步扩大了待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提出由企业缴费建立待业保险基金,用于保障待业职工的基本生活 1993年至2004年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时期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随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来进行,重点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目标是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1997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步伐加快,国务院于1997年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98年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模式和改革方向;1999年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进一步明确了覆盖范围、筹资办法、缴费比例、享受条件和保障水平。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城市贫困居民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2004年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进一步明确了覆盖范围、筹资办法、缴费比例、享受条件和保障水平。为配合国企改革,妥善处理分流下岗人员和保障城镇贫困人员基本生活,1998年后逐步建立“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的政策体系。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并在辽宁省试点,探索社会保障制度从单项制度推进向系统建设转变、以覆盖国有企业为主向以覆盖城镇从业人员转变的经验,3年试点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到2004年底,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2005年以后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时期2005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时期。 NO.2实现两个创新一个突破实现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的转变,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网;创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提出了建立多层、多元、多样化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理论。 1.制度、机制和体制方面的创新。实现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的转变,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网。创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五项社会保险全面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用人单位、劳动者共同缴费、政府给予补助的筹资机制。成立了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实行政策制度与管理分开,提高统筹层次,推行属地管理和社会化管理服务。 2.创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减员增效,为市场竞争中的弱者——下岗和失业人员等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实现了40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平稳地退出国有企业,进入劳动力市场,未造成大的社会震动,创造了世界奇迹。 3.理论上的突破。针对上世纪90年代末养老保险差额缴拨管理下,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拖欠严重的现象,提出了建立独立于企事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理论。2008年,针对“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提出了建立多层、多元、多样化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理论,特色内含有如下五个方面:一是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二是基本保险与补充

城市社区治理中大数据战略的实施路径 —以芜湖市为例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6(12), 1520-1526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2913381931.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2913381931.html,/10.12677/ass.2017.612213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Big Data Strategy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Wuhu as an Example Yuanyuan Ji Law Schoo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Received: Nov. 23rd, 2017; accepted: Dec. 7th, 2017; published: Dec. 14th, 2017 Abstract As there are kinds of difficulties in Chinese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it becomes a certain trend that Big Data as a national strategy would be applied into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Big Data may create four aspects of practical value for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lighten the bur-den of grass-roots departments by optimizing process and improving efficiency; hold social con-flicts back in the bud by forecasting and preventing risks; change passive governance into active guidance by knowing trends of residents’ demand; promote cooperative governance by con-structing community and cultivating social capital. On that basis, we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Big Data strategy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Wuhu. At last, we suggest local governments to establish the awareness of Big Data strategy, face up to Big Data’s value for social governance and reasonably use Big Data strategy to innovate the model of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Keywords Big Data,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Wuhu 城市社区治理中大数据战略的实施路径 —以芜湖市为例 纪媛媛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安徽芜湖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23日;录用日期:2017年12月7日;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4日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名词解释: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 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2、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一句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 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是由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等附随法律关系构成的法律关系体系。 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主体和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劳动法律关系而依据 有关劳动行政法规而形成的权力(或权利)义务关系。 4、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相 关的劳动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5、法的三要素:概念、规则、原则 6、法律规则的结构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7、劳动法的地位:它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8、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和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将派遣劳动 者派遣至劳务派遣接受单位(工作单位)。 9、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 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积不超过24小时的特殊形式的劳动合同。 10、集体谈判: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 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11、集体合同:团体协议或团体合同。是个别或多数雇主或雇主团体与代表工人的团体 或者由工人依照国家法令选举并授权的代表缔结的关于规定工作条件及雇佣条件的书面契约。 12、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我国境内的一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 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劳动保护制度。 13、劳动争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生之争议及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与工会之 间围绕权利、义务以及相关利益所生的争议。 14、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及其他劳动法主体,违反劳动法规定所 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辨析说明: 15、劳动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区别: A、民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调整的原则不同 B、行政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法律关系的产生根据不同 C、经济法:调整对象不同;目的不同 16、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务合同的区别: 主体不同:自然人/ 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内容不同:提供劳动的过程/ 必须有劳动成果 地位不同:合同签订前是平等的,签订后具有一定的隶属性,是管理与被管 理的关系/ 地位始终是平等的 费用计算不同:按劳分配/ 遵循商品定价规则,即成本加合理的利润 适用法律不同:适用劳动法/ 不适用劳动法

试论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试论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还十分滞后,远远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迫切需要立法资源的重新梳理与合理分配。因此,探索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完善之法,有助于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能够维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能够规范社会保障行为,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行提供必须的法律依据。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与其他经济的、刑事的、民事的法律系统等共同构成—个国家和地区的完整、健全的法律体系,对国家和社会走上法治化道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保障法 (一)社会保障法及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概念 社会保障法分为形式意义上和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形式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以正式的法律法规形式,被冠以与社会保障内容相关的名称的法律规范,如《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法》等,它仅指社会保障法典。而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则是指有关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不仅包括以基本法律形式出现的《社会保障法》,同时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社会保障的规范,更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社

会保障事项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社会保障产生在社会化大生产和民主制度建立之后,它涉及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利益,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石。同时由于社会保障是由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以它必须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强制性地加以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得以规范和有效运行的客观依据和准则,对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加以确定,国家对社会特殊群体的保护和帮助也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得以强制实施。 (二)社会保障立法理念的演进与社会保障立法指导思想 现代社会保障理念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济贫法阶段的救济与矫正、俾斯麦时期的怀柔、二战后成熟阶段追求公平、现代保障阶段追求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在其理念的演变中,越来越重视对人格尊严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社会共享文明成果。这一转变与人类法律文明的发展对人的尊重息息相关,越来越关心人、重视人。我国的社会保障理念长期以来,在公平、效率之间徘徊,从绝对的平均主义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进而发展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与现代社会保障理念的演进极其吻合。 理清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理念、指导思想,与明确社会保障立法的适用对象及立法价值有密切关系。社会保障立法理念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