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比赛用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比赛用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比赛用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比赛用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唤起旧知,了解作者,揭题

1、你们记得孙友田吗?

(我知道上学期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我知道他是一位诗人;我知道他有10部诗集;我知道他写了1000多首诗……)

2、看来同学们对孙友田还是很了解的。是的,他的成功与他母亲幼时的启蒙密不可分,正如他在母亲去世后回忆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齐读PPT

想知道他母亲是怎样启蒙他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孙友田怀念母亲的一篇文章。(板书:月光启蒙)PPT出示课文题目

3、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这个“蒙”字,别忘了里面有一小横。

4、齐读课题。

5、月光是那样的轻柔,再读课题。

6、读了课文题目,你有哪些问题想问的?(课文讲了什么事?母亲是怎样启蒙的?为什么要以月光启蒙做课文题目等)这些问题,有的是我们这节课就能解决的,有的要留到下节课再探究。

二、初读课文,

1、《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挺长的,生字特别多,有信心读好吗?读之前我们先请个同学来读一下自学要求PPT出示: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书读完了,别忘了举手示意老师。

2、检查生字

(1)出示一类生字词语

大家课文都读完了,老师先来检查大家生字学得怎么样?PPT出示

指名读再齐读

篱笆时辰洗澡搂着我凤凰割草筛大米花轿帐子

(2)多音字

生字表里有两个多音字,你找到了吗?出示PPT混沌莲花落。你知道课文中含有莲花落的句子吗?PPT出示,我们来了解一下莲花落,PPT展示这两个多音字还有其他的读音,你知道吗?再出示这两个多音字的其他读音及组词,PPT学生再读

3、主要内容

(1)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从哪些方面对我进行启蒙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迅速地浏览课文,同桌交流,尝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2)谁来说说

教师相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4、朗读课文

同学们,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你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

(事先跟学生说好:第1-5节是唱歌谣部分,第6节为讲故事部分,第7-9节是唱童谣部分,第10-13节为猜谜语部分,其中讲故事、猜谜语课件上不显示。)指名朗读喜欢的部分,要求认真听。边读边指导朗读课文要读通,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每段读完后都要评价。

(1)歌谣部分(请个读得好的同学读,读一遍,指正,评价)

指名读第1-5节

这部分有这样一句话:PPT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注意“长歌谣”和“长五谷”的“长”字都读长,这句话里还有一个词语老师不理解:“故道”。

问学生:碰到了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么做?指名说(查字典,翻阅资料等、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

用你喜欢的方法查一下“故道”是什么意思?再指名汇报

(2)讲故事部分

第六自然段

(3)唱童谣部分第7-9节PPT

这里有三首童谣,你想读哪一首

先指名读,再指名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如拍手、跺脚)

(4)猜谜语部分(课件不显示)指名读第10-13节,指正,评价

(5)第14节

a同学们,仔细看一下课文,还有一个自然段没读呢,是哪一自然段?(事先告诉学生第14节)

指名读指正评价

b这段话里有一个长句:PPT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这个句子不好读,老师已经把节奏划分好了,同学们按老师划的节奏来读一读。教师指名读,评价。

c这段话里还有一个句子也不好读:PPT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老师已经在“那些”后面划上了斜线,(课件显示),根据老师的提示,自己试着读读看,(那么这句话停顿的时间安排就是斜线、顿号、逗号、句号)。再指名读,评价。

三、指导写字

1、同学们词语读正确了,课文也读通了。这些生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写得美观。PPT出示生字“辰、筛、轿、割”,这些生字中,有没有值得我们提醒的地方:辰(半包围结构,里有两横)、割(左宽右窄)、筛(上小下大)

2、师边范写边讲解:辰(半包围结构,里有两横)、割(左宽右窄,左边有三横,第三横要写长一点)、筛(上小下大)。

3、指导书写。提笔就要注意写字姿势(三个“一”,身正、肩平、臂开、足安等),老师现在就来看看谁做得最标准。同学们开始写字,描两个,写两个。(配音乐)姿势不正确的要纠正。

4、检查书写。(音乐停止)

现在我们来检查大家写得怎么样?放在投影上检查。写的好的要表扬:间架结构,字在格子中的摆放位置都很恰当,基本笔画很到位,老师画个大苹果奖励给你。写的不好的:写字要注意观察这个字的间架结构,每笔每一画搭配,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四、作业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作业是:PPT

1、练习朗读课文

2、摘抄课文中的歌谣、童谣。

3、完成作业纸上的“我会填”。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2)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高一(15)班时间:2010年6月24日执教者: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蹩( bié) 进:躲躲闪闪在走进。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你认为‘主义’什么意思?”(1、理论主张2、思想作风3、一定的社会制度),课文中主义就是思想,就是主张。而“拿来”就是一个动作,口语化动词—文化遗产<历史>,‘主义’是一个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一、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1、师:课前,大家都已预习了课文,那你能说说通过预习你学会了那些内容? 预设: 生1:我在预习时,主要做了三项工作:1我圈出了本文的一类字,划出了二类字。2通过查字典知道了本课生字的读音和意思。3把课文读了5遍,并写下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师:预习得很详细。谁也这样细致地学习了课文,请举手。看来,大家的预习很充分。那我可要考考大家咯! 2检查预习 1.认读难读字词。 出示:篱笆时辰混沌豁然开朗莲花落 指名读。强调轻声。 学生解释“莲花落”与“豁然开朗”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相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3.质疑问难,梳理问题。 师:读了课文,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预设: 课文是来写母亲的,为什么用月光启蒙做题目? 芳香的音韵?……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不识字,为什

么说她是我的启蒙老师?

……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书品味,对话心灵 (一)品味民谣美 1. 那个夏夜里,留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2.自主读书1~5段,边读边画出想像画面,同时画出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简单写写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组长负责秩序,1号2号……依次交流,互相评析补充,各自做好记录,轮流做代表发言。) (1)交流句子,相机出示重点句,理解难点词,体悟“芳香的音韵”及“长歌谣”的含义,感悟作者用词的新鲜与生动,初步认识通感这种修辞方法。 师:那个美妙的夏夜,留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预设:柔和的月光下,母亲搂着我,轻轻地吟唱歌谣。 师:多么美得画面。你听,母亲在唱什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大家都来读一读,边读边想:凉风习习的夏夜,似水的月光里,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她唱那动听的歌谣,会是什么感受? 预设:幸福美妙 师:作者是怎么描写自己的感受的呢?快速浏览1——5段,找到答案。(第四小节)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范文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范文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幻灯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简介,说说你看过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学生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对口专业二班时间:2016年10月27日执教者:田然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生字词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月光启蒙-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 (课前2分钟: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2、看着这样温馨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想一想,该怎样读好课题?齐读。这样听起来感觉好多了。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是谁在月光下给了我启蒙?(母亲)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通过什么给了我启蒙?请大家打开书快速地浏览课文。【板书:歌谣、故事、童谣、谜语】 4、这些都是民间文学宝库中的奇葩,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去聆听,去感受—— 二、朗读感悟。 ※学习第一部分: 1、师朗读课文:“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夜,静悄悄的,月色多么美,你能把这月夜的美读出来吗?指名两人读。(你的朗读仿佛让我们沐浴在如水的月色里。)(你的朗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

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课件播放歌谣】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第二自然段】 听了母亲的歌谣,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歌声好像从遥远的天边传来;我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这歌声好像树上的黄鹂在歌唱) ①指名读。②母亲是怎样吟唱的?(甜甜的、轻轻的、深情的) ③是呀,这就是吟唱。这样的吟唱给作者幼小的心灵感受到的就像是——(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听着这样的吟唱,我们的心都醉了。(因为母亲的歌声特别动听、令人陶醉,仿佛闻到了芳香。)(母亲的嗓音甜美、婉转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 ④女生齐读。你的朗读仿佛让我们的教室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3、师引述:母亲深情地为我吟唱的这些歌谣,如同春雨点点滋润了我的心田。 【出示句子】: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指名读。①“混沌”是什么意思?(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因为当时的作者还是个蒙童。“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明白了。)②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句子读好。 5、听了母亲的歌谣,作者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呢?自由轻声地读一读歌谣。咱们班哪位同学的嗓音很甜美,请她给咱们读一读。指名2名女生读。 6、从歌谣中你看到什么?明白了什么(母亲的辛劳、勤劳、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教案设计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教案设计 导语: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以下是本人整理的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a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b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c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叫作“f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g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h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

《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教案 下面是由出国留学整理的《月光启蒙》教案,欢迎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文章,请关祝实用资料栏目。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齐读课题——《月光启蒙》,生齐读课题。 这一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诗意篱笆小院,与这对母子俩,一同分享他们的快乐!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猜谜语的情景。)板书唱歌谣、唱 童谣、讲故事、猜谜语 二、精读感悟 过渡:那么,母亲给“我”唱的歌谣是? (一)学习两首歌谣,体会“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歌谣,边读边想,(出示歌谣:A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B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思考一下:这两段歌谣分别你感悟到了什么?(表达了母亲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谁给大家读一下第一首歌谣?应该怎么读?你感悟到了什么? 2、文章开头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美在?——教师引读:(课件出示插图)暑热 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请同学把眼睛闭起来,听老师来朗读,你来体验一下这幸福而美妙的感觉(音乐响起) (1)在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动听的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什么感觉? (2)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 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让学生图文结合,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月光启蒙,月光是那样的柔和,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意的月光启蒙,去品读歌谣,品味母爱。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最喜欢文中的什么? 生:歌谣 师:歌谣也同样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许多多的歌谣。 板书:歌谣 课文中写了几首,请你们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多读几遍,读出你喜欢的原因。

生读,师巡视学生,同学读的真投入呀。 师:提问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歌谣。 生:我喜欢的歌谣是月儿弯弯哪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着太阳。(设计意图:让学生悟出歌谣表达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从凤凰凤凰一摆头,看出来的,凤凰落在梧桐树上,那里就盖起了瓦房和楼房。 师:是啊,凤凰是一种吉祥的鸟,它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传说它落在梧桐树上就会好运连连。 师: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的歌谣是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这首歌谣很有趣,很幽默。)师:那谁能用家乡话来读一读这首歌谣? 生:读 师:我们家乡版的歌谣是不是也很幽默,很风趣,这就是乡音乡韵,充满了乡土的气息。 生:读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 xx吃,小猫看,急的老鼠啃锅沿。 (设计意图:读出歌谣的韵味,感受歌谣中小动物的可爱) 生读······听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咯吱咯吱啃锅沿的声音。还有一首谁喜欢的。

月光启蒙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或生活体验理解词语,品味词语内涵。 3、联系课文理解文章用“月光启蒙”做课题的深刻含义,品味作者用词的巧妙。 4、通过朗读,感受民谣及孙友田语言的美,受到情感的陶冶。 2. 教学重点/难点 1、亲近语言,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和怀念。 2、品味语言,体会夏夜美妙的内涵,感受民谣的魅力,体会母亲启蒙的巧妙 3. 教学用具 ppt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引出“启蒙” 1、认读词语 (1)生字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读——上课之前我们检查一下词语的预习情况,谁来当今天的词语“小勇士”?) 【ppt出示】:篱笆时辰洗澡搂着凤凰割荆 草筛大米花轿红帐子 (2)多音字 师:这两个词语能读准吗? 【ppt出示】:莲花落混沌

2、品析词语 师:学习词语也像品茶一样,要细细品味,联系你的预习和生活体验,用心品味这四个词语,你品出了什么? 预设: 生1:说“月光”——读着月光觉得夜晚特别美丽……【师点评】 生2:说“搂着”——读搂着心里觉得暖暖的/ 很幸福/被搂的感觉很温馨……师:那你就暖暖地读它/那你就幸福的读它。 生2:说“混沌”——读混沌心里很慌、很害怕,觉得没有知识很可怕的……带着你的这种体会读。 生3:说“豁然开朗”——读豁然开朗我心情很舒畅,很高兴。因为我一下子全明白了……把你的这份喜悦读出来。 3、同学们,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其实就是题目中的——启蒙。课文中是谁给予谁启蒙呢?(母亲给予儿子)母亲又给予儿子哪些启蒙呢?孙友田在文中用了一段话说了出来,有信心找到它们吗?(有——)那就赶快打开课本第10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到它们,轻轻地把它画下来。 4、看到你们端正的坐姿,信心满满的神情,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找到了。谁说? 生汇报最后一段【ppt出示】 5、不识字的母亲又是用哪些方法来完成对我的启蒙呢?【相机板书:吟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二、研读文本,感悟“启蒙” (一)学习民谣,体味“启蒙” 1、母亲为我吟唱了哪些歌谣?赶紧找出来领略一番吧!【生找出自由读一遍】 【ppt出示两首歌谣】找一生读,另一生评价【如果读得好,可引导另一生挑战】 师:读得真好!读歌谣就应该这样读!自己再慢慢地读一下,边读边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理解“拿来主义”的本质与内涵。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 3.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抓住本文的论点。 2.品味语言,学习论证方法。 3.拓展延伸,理解“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拿来主义”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2.把握本文论证方法和语言表达上的特色。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2.“拿来主义”具有的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初高中我们学过哪些鲁迅的文章?(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补充一些。) 有多少同学是发自内心地喜欢鲁迅的文章?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的回答,喜欢的理由和不喜欢的理由。) (多媒体展示北大三位教授的话,强调鲁迅的重要性。) 鲁迅是不会被历史忘却的。 ——王富仁(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鲁迅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 ——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 鲁迅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亚洲的,是整个东方灵魂的脊梁。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起来学习《拿来主义》,看看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是否能解决掉。(多媒体展示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此处让同学们齐读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芳香“长”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理解课题“月光启蒙”的含义,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轻一点,柔一点,再读一遍。 2.什么叫月光启蒙?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生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在月光下,让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这就叫月光启蒙,一起读这句话。 3.读了课文,有一句话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对我进行启蒙的呢? 师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4.对,这些都叫民间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作者孙友田的心里,母亲在月光下给他启蒙的情景已经定格成了一幅画面永远地沉淀在了他记忆的长河里。 二、品读民歌民谣。 1.这节课,我们同孙友田一起继续走进那个美妙的夏夜,去看看母亲为我唱歌谣的情景。谁来读一读这两首歌谣?出示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听完他的朗读,给你什么感受?母亲唱的歌谣给作者留下什么感受呢?谁来读一下第四自然段? 3.出示第四自然段: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 )母亲的歌声是什么样的? 生:甜甜的,轻轻的,柔柔的,深情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老师发现“芳香”这个词很特别(点红“芳香”),你知道它特别在哪?(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而陶醉,犹如花的“芳香”使人迷醉一样。这里用“芳香”形容“音韵”,突出了这种“音韵”给孩子的心灵感受。)这“芳香”一词用得太妙了!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你能把这种美妙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教室也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我们一起学着她的样读好这段话。 师:母亲的歌轻轻的,母亲的歌甜甜的,母亲的歌是这样的,出示投影: 母亲的歌 母亲的歌轻轻的 母亲的歌甜甜的 母亲的歌香香的 母亲的歌是三月的和风 母亲的歌是小溪的流水 母亲的歌是永远的月光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堂18. 月光启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13个生字,并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2.了解母亲的特点,感知母亲启蒙的方法。 3.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出课题: 唐代诗人孟郊,忘不了临行前母亲为他缝制衣服的一幕,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游子吟》;(幻灯映出该诗,示意学生吟诵) 现代作家孙友田,忘不了儿时母亲给她的文学启蒙,于是写下了感人的回忆录(示意学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2.初步审题: ⑴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什么叫“启蒙”?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教者随机归纳: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启,开导;蒙,蒙昧无知。) ⑵那么,“月光启蒙”该怎么理解? (学生尝试讲述见解,教者随机归纳: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题。

堂(学生速读,找出课文末节,幻灯出示末节) 对,这就是作者对“月光启蒙”的解释。我们来读一读——(逐句引读)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二、整体感知 1.提示自读要求 多么不可思议: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让我们认真通读课文,根据有关内容归纳:(学生自由读书, 2.交流主要内容: ⑴学生发言,随机评点: (板书:唱民谣 讲神话 唱童谣 说谜语) ⑵提示其中的重点内容: 在这些启蒙方式中,作者重点回忆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作出判断;教者确定并在“唱歌谣”、“唱童谣”下加着重号) 三、读讲课文 1.借助插图激发总体感受 (幻灯映出彩图)同学们,请看屏幕:儿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在这个篱笆小院聆听母亲唱民谣、唱童谣的!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可、引导) 是啊!这是作者永远忘不了的童年生活的一幕!他感慨万分地告诉我们——(画面淡化为背景,推出两句话,领着学生饱含深情范读) ①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②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2.品读语句,体会夏夜之“美” 同学们,用你的目光去发现:作者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儿呢?让我们细细品读

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教学中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深度解读文本,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我”深深地感激母亲给“我”的文学启蒙的感情,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民间文化其实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基,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载体,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冯骥才语)让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并能从中受到“启蒙”也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目标预设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深意。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

第一板块 品味歌谣,感受民间文学魅力 10 1.指导读课题,师:当你读着课题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读着课题,我仿佛听到了————-,看到了————-感受到了——————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一只眼睛读文字,一只眼睛读文字背后的东西)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艺术特色: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押韵,哭、屋、笑、轿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讲课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 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对口专业二班时间:2016年10月27日执教者:田然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生字词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月光启蒙”的含义。 2、以读代讲,感受母亲浓浓的爱。 3、充分利用互联网,有效进行知识的补充,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美文朗读,从字里行间感受语言之美。 一、导入 播放《望月》 https://www.doczj.com/doc/2913251884.html,/?__m=mboxCtrl.playSong&__a=5908984&__ o=/song/5908984_playBtn&fr=hao123||https://www.doczj.com/doc/2913251884.html,#loaded 师:这首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思念妈妈) 师:这种情感我们很容易体会到,因为我们都有想家想妈妈的经历,还记得吗? 师:人的情感是需要表达的,作者孙友田通过写文章表达了自己想妈妈的情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月光启蒙 二、解题 师: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下题目的意思? 师:课文有一个自然段具体阐述了月光启蒙的含义点明了课题,请找出来。(指名读,齐读) 三、品读课文 1、过渡: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可母亲确确实实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都用

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 引读:每当想起母亲为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的夜晚,我就会觉得这样的夜晚真的很美,总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配乐:https://www.doczj.com/doc/2913251884.html,/?__m=mboxCtrl.playSong&__a=1302480 5&__o=/song/13024805_playBtn&fr=ps||https://www.doczj.com/doc/2913251884.html,#load ed 2、引读:童年的夏夜,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出来了,母亲的歌声也随之飘来:(齐读,指名读歌谣)配乐:https://www.doczj.com/doc/2913251884.html,/?__m=mboxCtrl.playSong&__a=1302480 5&__o=/song/13024805_playBtn&fr=ps||https://www.doczj.com/doc/2913251884.html,#load ed 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歌谣的?(用甜甜的嗓声深情的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三月的和风是什么样子?小溪的流水是什么样子? 师:再读读,读出这样的感觉。(指名读,齐读)其实这里用了一种修辞方法,叫通感,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方法。https://www.doczj.com/doc/2913251884.html,/view/271929.htm 师:一个人能把歌谣唱的这么美,她的生活一定是什么样的?(幸福的)母亲的生活是这样的吗?(从书上找出来读一读,理解两个“长”的意思) 师:日子如此清苦,但还能去创作歌谣,幸福的吟唱歌谣,

《月光启蒙》教案

18、月光启蒙 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淳朴优美,感情真挚。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和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重难、点 形象再现歌谣意境,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解题:“启蒙”是什么意思? 2、看着这样温馨的画面,想一想,该怎样读好课题?(齐读)这样听起来感觉好多了。 3、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是谁在月光下给了我“启蒙”?(母亲)“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通过

什么给了我启蒙?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读后交流,板书:歌谣、故事、童谣、谜语)4、这些都是民间文学宝库中的奇葩,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去聆听,去感受—— 二、朗读感悟 学习唱歌谣部分 1、师朗读课文:“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夜,静悄悄的,月色多么美,你能把这月夜的美读出来吗?指名俩生读,读后评议,全班齐读。 2、“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动听的歌谣——”课件出示歌谣,指名读。 (1)从歌谣中你能明白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吗?(勤劳、智慧、对美好生活十分向往……)云南云南,彩云之南,那儿有凤凰栖息的梧桐树,有云南典型的建筑瓦屋和楼。歌谣表达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未来的向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歌谣吧。 (2)母亲是怎样唱歌谣的呢?出示课件(甜甜的、深情的、轻轻的)是呀,这就是吟唱。这样的吟唱给作者幼小的心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教案] 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教案] 五年级下册月 光启蒙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用词语的引伸义及通感的方法来表情达意。 3、读文中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4、在文中感受母亲的爱。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十几年前,有这样一首歌打动了我的心,这就是《母亲我为你骄傲》。请同学们听,并看屏幕上的歌词。(学生听歌并看歌词) 2、十几年后的今天,一篇文章以同样的情感再次震撼了我的心。这就是煤矿诗人孙友田写的《往事如歌月光母亲》。我们曾经学过孙友田的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诗人孙友田回到故土,看到母亲老了、病了。严重的病情使老人再也不认得眼前的儿子了。这使作者伤感起来,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启迪,写下了《往事如歌月光母亲》这篇文章。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月光启蒙》就是由《往事如歌月光启蒙》改编的。

二、解题: 1、启蒙:启,开导;蒙,蒙昧无知。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三、初读课文: 1、读正确生字词:提醒大家时辰和篱笆两个词的第二个字读轻声。 2、学生分节读课文,提两个要求:在课文中读准字音;想想,母亲是怎样在月光下为作者启蒙的? 3、学生听读课文。

4、学生和老师简评分节朗读的情况。回答问题:母亲是这样为作者启蒙的,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教师随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5、根据这四个内容分段:唱歌谣(15)讲故事、唱童谣(69)说谜语(1113)(14)总结全文,点明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四、细读课文: 1、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教师板书美妙)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请大家读读第一段母亲为我唱歌谣,读读想想。 (1)首先,童年的夏天,家乡小院的景色优美,你看: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柔和的月光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都市樊川镇永安小学臧冬冬【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说谜语的事,赞扬了伟大的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启蒙”为情感线索,条理清晰、读来耐人寻味。 【设计理念】 “言美情浓”、富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感人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师诗化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张扬情感、喷涌真情。从而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把语文学习转化为情感的诗意之旅。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对歌谣、童谣有一定的认识。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导入,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学生自由读出示的一段,提出问题。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题目“启蒙”下加圈) (设计意图:抓住中心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从而为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做好铺垫。) 二、品读生情 (一) 1.学生自由朗读1-5节,体会意境。 2.交流自由朗读的感受。 3.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唱起动听的歌谣。” ①指导朗读这句话。 ②交流感受:读着这句话,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③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勾起孩子们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幸福感。并在体会情境中朗读。 (设计意图:从品读到美读,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体会诗化般的文字,在读中审美,在读中品味。) 4.出示:“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理解“吟唱”一词,指导读。 ②理解“深情”一词,指导朗读。 ③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芳香的音韵”的理解。 5.出示诗歌格式的第四小节文本,指导朗读。 6.思考并回答:母亲的歌声还像什么? 7.学习第五小节。着重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中两个“长”的不同意思。 8.理解歌谣饱含的内容和感情,练习用“歌谣里有”说话。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江苏省沛县中等专业学校张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把“拿来主义”与时代结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 二、教学重难点: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学讲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先学: 1、利用晨读课反复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小组合作,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搜集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3、阅读课文,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 4、小组讨论交流,搜集与拿来主义相关联的文化现象以及社会事件。 二、导入新课: 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最喜欢的节日、影视剧或动漫剧是什么? 从同学们的爱好中,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比我们传统的节日都盛大;爱看韩剧和日本动漫剧。近几年,外国的文化迅速占领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是全盘接受,还是全部抵制,还是相互融入?你对这种情况怎么看?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自学检测: 1、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议论文,那么下面我们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把他们搜集的相关资料共享给大家,请大家做好相关的记录。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阿Q正传》、《朝花夕拾》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①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