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潘雪梅_构建个性化的女性写作权威——《喜福会》和《接骨师之女》

潘雪梅_构建个性化的女性写作权威——《喜福会》和《接骨师之女》

潘雪梅_构建个性化的女性写作权威——《喜福会》和《接骨师之女》
潘雪梅_构建个性化的女性写作权威——《喜福会》和《接骨师之女》

摘要

谭恩美是美国华裔文坛的后起之秀,她在生活和作品中都自觉地关注女性群体。本文也就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入手,在细读两部家族史小说文本的基础上,重点从叙事话语层面作深入分析。先论述谭恩美擅长运用“故事环”结构来布局整个文本,让多个叙事者一起发出声音而不感突兀,而后又采用“私下的”个人型叙述声音模式来陈述故事,引起读者的偷听欲,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另外,还反复运用一种“反常的”省叙技巧,为女性发声和反抗做叙事层面上的努力。然后进一步论述,谭恩美在叙事中有意凸显她的个性写作,特别是调用异国情愫和“鬼”意象来借力,颠覆男性写作霸权,为自己发出女性作家的声音和寻求写作地位做好根基。

关键词谭恩美;家族史小说;女性主义叙事学;女性权威;个性化女性写作

Abstract

Amy tan is a rising star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she consciously focusing on women in life and the work group. This article als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narratology, through a family history of two novel text, on the basis of focus from the narrative discourse level for in-depth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Amy tan is good at using "story ring structure to layout the whole text, let more than one narrator sound but not abrupt, and then USES the type personal narrative voice" in private "model to tell stories, causes the reader's eavesdropping, increase the readability of the work. Also, repeated use of a "freak" province xu skills, as the voice of female narrative level of effort and rebel. Amy tan, then further, this paper intends to highlight her personality in narrative writing, especially call foreign feelings and "ghost" image to share, subversion male hegemony, and send out the voice of women writers in position for writing foundation.

Key words Amy tan Family history of fiction Feminist narratology Women's authority Personalized female writing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 (1)

一、“故事环”结构:女性的发声 (2)

(一)“故事环”结构 (2)

(二)寻求女性写作,抒发女性声音 (3)

二、个人型叙述声音 (4)

(一)母亲:“私下的”个人型叙述声音模式 (4)

1.引起读者的偷听欲 (5)

2.受忽视的女性声音 (5)

(二)女儿:“公开的”的个人型叙述声音模式 (5)

三、异国叙述与第三空间 (7)

(一)异国情愫 (7)

(二)鬼——第三世界的通灵者 (8)

四、“反常的”省叙技巧 (10)

(一)“无知”的叙述者 (10)

(二)强烈的反讽:女性意识的觉醒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绪论

谭恩美,美国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1968年随母亲移居瑞士,曾弃医从文,在1974年获语言学硕士学位,1975年曾进入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89年谭恩美出版了第一部小说作品《喜福会》,随着同名话剧和电影的上演,谭恩美在美国文坛异军突起。紧接着她陆续出版了《灶神之妻》、《百种神秘感觉》、《接骨师之女》、《沉没之鱼》等作品。

随着译介的发展,中外学者们对谭恩美及其作品的研究也日趋广泛和深入,从“读秀学术期刊网”上搜索“谭恩美,文化”字眼,有959篇论文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分析谭恩美的作品,学者们对谭恩美尴尬的“他者”身份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理论较为成熟。有384篇论文从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角度出发,批判男权主义,发掘文本中的女性声音、女性的觉醒和反抗,但都仅停留在文本内容上。

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出发钻研。较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有谭岸青的《女性权威叙事的范式》[1]和《女性‘讲古’的新体式——论谭恩美四部小说的叙事策略》[2],其后也有学者继续进行探讨,但都停留在叙事技巧的表层,并没有升华到女性作家寻求写作权威的层次上,更没有上升到作家个性化风格的建构层面上,缺乏新意,因此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去研究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而女性主义叙事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顾名思义就是“将女性主主义文评与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相结合的产物[3]”,它抛弃了女性主义仅着眼关注“故事”层面的分析,引入了叙事学中从作品叙事技巧层面的分析。该理论的创始人苏珊.s.兰瑟在《虚构的权威》中重点关注叙事模式“所产生的社会权力的权威性[4]”。而这种权威性不仅仅是文本所发出的,也是作家的“自我权威化”,即“使自己的作品对读者群体产生权威”。[5]鉴于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领域较为薄弱,而谭恩美在构思作品时又有意识地运用叙事学的理论,所以本论文在尊重谭恩美写作意图的基础上,采用女性主义叙事学文学理论,从女性视角和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叙事手法等方面上,分析谭恩美最具代表性的《喜福会》和《接骨师之女》两部作品,看看谭恩美是如何建构女性权威,而且是个性化的女性写作权威。

一、“故事环”结构:女性的发声

“故事环”结构最初由弗里斯特·L.英格拉姆提出,所谓“故事环”是“由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故事构成,它必须兼顾各个故事的独立性和整本书的整体性,最后达到两者间的平衡。”[6]简单地说,就是文本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可抽离出来,独立且完整,但整体由部分联结而成,“会因失去某个部分而被削弱[7]”,部分和整体之间还必须存在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等某种内在要素的联系,才可以达到平衡状态。

这种“故事环”结构能让多个故事有序地组织在一起,最大程度地让不同故事的叙事者同时发出叙事声音,有利于女性述说反抗。

(一)“故事环”结构

对于《喜福会》的叙事结构,不少学者发现了它和“麻将”之间的关系,即按照麻将的打牌顺序,“轮流坐庄,各家的故事就在轮流坐庄中娓娓道出,构成四圈十六局十六个故事[8]。”这种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故事的结构顺序,但忽略了故事与故事间的内在联系。

“故事环”结构则弥补了这一缺点。细读文本可知,谭恩美把《喜福会》按整体和部分划分了两个层次。先从整体布局,安排了四个故事组,首尾两个故事组写的是母亲们的故事,中间两个故事组写的是女儿们的故事。

每个故事组又画龙点睛地加上标题,相互呼应。第一个故事组标题“千里鸿毛一片心”,传达出母亲小时候的中国记忆及生活经历;第二故事组“道道重门”讲述了女儿们在母亲影响下的成长故事与矛盾思想;第三故事组是“美国游戏规则”,写的是长大成人的女儿们对婚姻的态度,走的是美国规则;最后是“西天王母”写了母亲们对婚姻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这四个故事组在内容上可以看出这样的关联:中国母亲的成长经历形成了她们定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对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产生影响,女儿潜移默化的矛盾思想又在婚姻上凸显出来,此时年迈的母亲试图劝说女儿。这样,故事组在主题和内容上便形成了连贯性和整一性。

第二层次从部分出发,每一故事组又分裂出四个小故事,由四个家庭的母亲或女儿各自陈述,而这四个小故事的内容又与标题保持一致性,这样,小故事起到了强化故事组主题的作用。

《接骨师之女》同样是故事环结构,但《接》的故事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种补充式的故事环。《接》讲述了三代两对母女的故事,第一部分的叙述者是露丝,讲述的是露丝和杨茹灵的现时状态,其中穿插了许多她们在美国艰辛生活的种种回忆,包括茹灵以为露丝能和宝姨通灵,透过露丝与宝姨对话这一情节,引出了宝姨这一重要人物,为第二部分做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部分是茹灵和宝姨的故事,此时的叙述者转为茹灵,由茹灵亲自陈述她在中国小时候成长的经历与后来在战争中的婚姻故事,这本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环节,然而,谭恩美在茹灵的成长经历中又补充了“心”和“变”两个章节,构建出茹灵的生母——宝姨的故

事。

“心”章节讲述了宝姨出自接骨师世家,家传秘方以龙骨为药引,能治各种奇难杂症,棺材铺李掌柜知道后,对龙骨虎视眈眈,以致宝姨的未婚夫在结婚当天身亡,而宝姨自杀不遂成反成了哑巴,唯有以保姆的身份伴随茹灵成长。

后一章节重点讲述了宝姨这个故事对茹灵所产生的影响。茹灵自以为能加入豪门而沾沾自喜,不听宝姨劝告,殊不知是杀父仇人的家。最终,宝姨一死告知真相。

这个故事作为一个补充,构成了茹灵成长故事的一部分,给幼小的茹灵摧毁性的打击,对她上山寻求自由,远渡美国逃离丑恶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补充式的故事环环相扣,在内容上衔接得更为紧凑。可见,“故事环”结构能够很好地融合了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优点,让多个不同的叙事者同时发出声音,既丰富小说内容,使多个小故事糅合成一个故事整体,又不会导致故事断层。

(二)寻求女性写作,抒发女性声音

这种“故事环”结构,在美国主流文化时期别具一格。首先,许多华裔作家,特别是女作家,在构写家族小说或描述中西文化冲突时,也常采用回忆、重述等叙事手法,但这种手法的具体表现又各有不同。例如,严歌苓在《人寰》中常常对中国文化、历史加以大量的解析性叙述,但是这种解析让“许多从前视为平常的、理所当然的事情也呈现一种略显突兀的特质[9]”,汤亭亭在《中国佬》中则采用中国传统的“说故事”的形式连接起整个文本,而它的“结构是插曲式的,六个主体叙事部分是分离的,在它们中间是十二个篇幅短小的民间传说、神话、历史文献、文学经典故事、各类奇闻逸事等等[10]”。

而谭恩美所采用的“故事环”结构来叙说故事,让多个故事环环相扣,井然有序,既为故事中多个女性共同发出声音作合理的顺序安排,也让作品主题如散文般“形散而神聚”。

其次,当时的华裔作家都处于一种文化和身份的尴尬,流的是华夏的血,接受的是美式的教育,这种中间地带的夹缝地位,让她们难以找到归属感,在文坛上,这种“他者”形象更显得无所适从,不但难以正面发声,亦不被认可。然而,当代美国华裔作家对“创作自由与个性体现之强调[11]”又是根深蒂固的。

所以,尽管谭恩美难以与强大的美国强权主义较量,但为了在作品中注上个人思想色彩,从而获得一名女性作家的话语权,就必须以出版为前提,避免与主流文化正面冲击,选择这种利于女性发声的故事环结构,让故事中的女性在叙述中自由切换,不受限制地发声是明智之举。

二、个人型叙述声音

兰瑟在《虚构的权威》中对叙述声音作了划分,分别是作者的(全知叙述)、个人的(第一人称叙述)和集体的(叙述者为“我们”)三种叙述声音模式。而所谓叙述“声音”,站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来说,实则是一种话语权威,而它的源泉是“社会行为特征和文学修辞特点的结合[12]”,顾名思义,个人型叙述声音就是第一人称叙述者受社会特征影响,采取某种修辞方式而建构起一种话语权威。

(一)母亲:“私下的”个人型叙述声音模式

从叙述声音的角度看,《喜福会》和《接骨师之女》这两部作品中,母亲角色往往采用的是个人型叙述声音模式。

例如,《喜福会》有四个家庭,母亲们讲自己故事的起因,是吴精美需代替死去的妈妈回国探望失散的两个姐姐,但精美发现自己从来不了解母亲。此时,另外三个母亲怨声四起,于是乎“她们又开始剥吃煮得酥烂的花生,讲述着她们自己的故事[13]”。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母亲故事的叙述者都是“我”,由于是本人的亲身经历,所以用这种第一人称叙述,也叫“个人型”叙述声音模式来叙说故事,让故事更加真实。另外,叙述的视角也可以任由叙述者拿捏,让叙述自由最大化。

但需要明确的是,这种模式下的受述者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的问题。所谓“私下的”是指“对故事内的某个人物进行叙述”[14],而“公开的”则指“叙述者对处于故事之外的叙述对象(即广大读者)”[14]来讲述故事。根据这种定义分析作品,谭恩美采用的是“私下的”叙述声音。

在《喜福会》中,当某个母亲讲故事的时候,受述者是麻将会上在场的人物,她们是直接听故事的人,而非某个母亲所陈述的故事中的人物,从这个角度看,这似乎属于“公开的”叙述。但我们不可忽略的是,这些听众本身又处在《喜福会》这部小说里面,是小说中的人物,她们只是在麻将会上互相倾吐,并非直接面对广大读者陈述,所以这仍是一种“私下的”叙述。

而《接骨师之女》里面只有两个母亲:杨茹灵和宝姨。首先从文本表现形式看,《接》抛弃传统口头陈述故事的模式,转而采用书信的形式。因此小说开篇就是茹灵的部分手稿,一封写给女儿的信,信中茹灵向女儿讲述自己在小心村以及在中国一路走来的故事,所以这里的受述者无疑正在读信的露丝,而非广大群众。

《接》的另一位母亲——宝姨是茹灵的生母,但谭恩美将宝姨设置成一个哑巴角色,完全无法发声的状态,象征性地凸显出当时的中国女性被压迫的严重地步,谭恩美运用这种无声叙述实则比有声叙述更有抨击力量。

为了让故事铺展开来,宝姨的故事则由茹灵负责陈述。在叙述手法上采用热奈特在《叙述话语》中划分出来的“固定式内聚焦视角[15]”,也就是说,当下讲述故事的茹灵虽然对整个故事已全知全然(我们可以推测出茹灵是通过宝姨的信得知全事),但叙述时她聚焦于故事中“小时候的自己”那种有限的视角,从侧面还原故事面貌。

宝姨的故事在茹灵的故事环里面,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补充式的故事环,所以受述者仍然是露丝,仍是一种“私下的”叙述模式。

1.引起读者的偷听欲

谭恩美之所以采用“私下的”个人型叙述声音模式,是深入考察美国主流文化时期,华裔女儿与大众读者接受心理的结果。

首先从受述者来看,无论是《喜福会》还是《接骨师之女》,母亲的听众都是女儿,虽说《喜福会》母亲的故事不仅仅只有女儿这一受述者,但母亲都企图通过自己的故事让女儿们了解自己。然而女儿受西方教育影响,觉得喜福会“好比三K党的秘密聚会[16]”,有“许多魑魅荒唐的中国陈规习俗的社团[16]”。正是有这样的抵触,决定了女儿并不会乖巧地听母亲讲故事。然而,当故事放在麻将的娱乐氛围中,女儿倒像窃听别人的私密,勾起了听故事的欲望。

又例如,《接》里的茹灵用信的形式讲故事,并且序言提笔“真”就引出宝姨,让露丝不禁诧异,宝姨究竟为何人?为何母亲一直活得诚惶诚恐?正如谭安青教授所言“这部分叙述引起了最直接的被叙述者路丝(同时也是读者)的强烈好奇心[17]”,有了听众,母亲才有继续叙说她们的故事动力。

另一方面,从读者来看,“私下的”叙述声音模式“把那些无法确认身份的公众读者搁置一旁,使他们成为偷听者或观淫癖[18]”。这种偷听欲让读者情不自禁地深入挖掘和探读故事的“真相”,这样的小说就极具吸引力。

2.受忽视的女性声音

谭恩美企图引起读者的偷听欲,皆因在美国主流社会下,母亲们没有这种公开叙说的权威,这就促使她们的话语必须加以掩饰,“私下”地发表,唯有避开与主流文化的正面攻击,才能获得言说的空间。

相反,如若采取“公开”的言说,母亲和谭恩美都会触犯美国的大众读者,因为“长期以来美国文学的主流……以英文写作的男性作家为主要对象,呈现出种族、宗教、阶级、区域语言、性别等偏见[19]”,女性作家的声音往往被忽视甚至被抹杀。正如她的同名电影在试映期间就遭到了许多的质疑:“为什么片中没有值得效法的男性角色?”[20]谭恩美本人理解这些盛行的种族或文化观点上的差异:“毕竟亚裔美国人的声音极少被主流文化所关注和认同”。[21]

也就是说,母亲叙说声音受忽视的表现,是现实中华裔女性不具权威的反映。谭恩美需要利用这种“私下的”个人型叙述来引诱读者,从而发出故事人物的声音,更要发出她自己本人的声音。

(二)女儿:“公开的”的个人型叙述声音模式

相比较母亲而言,女儿不再采用“私下的”声音模式,改为“公开的”声音模式,此时的受述者是正在读这个故事的大众读者,而不是明确具体的某个人物。但《喜福会》采用的是个人型的叙述,直接表现叙述者的感受,而《接骨师之女》采用的是作者型叙述,叙述者能无所不知地揭露每个故事人物。

例如,《喜》中,薇弗莱.龚虽是个棋盘小神童,但她仍呐喊着“我永远只能是妈手中的一只棋子,而且只是一只小卒子[22]”,即便长大结婚了,她仍清楚意识到:“摊上这么个母亲,想象得出,我有多痛苦”。[23]

《接》的第一部分对露丝的描述全是“露丝觉得”、“露丝喜欢”、“露丝有自己的心理

底线,但她不想为了说到底没什么要紧的小事与人争执[24]”。这里采用的是第三叙述者的口吻,公开地袒露露丝的喜怒哀乐。

不管是个人型还是作者型叙述声音,这种“公开的”叙述符合了女儿在美国成长中养成的习性:个性、崇尚自由、直白,这说明了美国主流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第二代美国华裔子女。谭恩美选择这种“公开的”叙述声音模式,不仅切合女儿的现实形象,更是她本人的现实个性缩影。

三、异国叙述与第三空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早期,第二代美国华裔作家极力想进入美国主流文化,力争在美国文坛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些华裔作家,如刘裔昌则不惜自我否定华裔身份,“希望通过揭露和批判中国文化传统来证明自己是受过美国教育的土生华裔[25]”,企图拉近与美国读者的距离,标榜自己“美国出产”的性质,然而这种极端的做法仍未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与此相反,“黄玉雪则决定宣扬、而非否认自己的华裔身份,获得了广泛的赞赏[26]。”虽然黄玉雪有故意美化主流社会,但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主流社会已经渐渐地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异国情愫

美国华裔作家们意识到该问题,纷纷利用美国主流社会人群好奇心理,积极调用中国情愫,刻画各式各样的华人形象,描述中国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一时间中国情愫的运用风云鹊起,成为了许多美国华裔作家的主要写作内容。然而有些华裔作家过度刻意满足主流文化的接受心理,使华人形象负面刻板化,中国传统庸俗化。

在此背景下,谭恩美想要在美国文坛立足,同样需要满足美国主流社会的接受需求,继续调用中国情愫,但又不能刻意恶化故事人物形象,形成某种扭曲,必须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还原故事人物。如此一来,如何另辟蹊径才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青睐是一大难题。

睿智的谭恩美在她的两部家族史小说中,常常选择战争作为中国故事的背景,而故事的地理空间则选定在山清水秀的桂林、繁华的上海、暴乱的香港、贫穷的旧宅大院等等。

这种叙事空间在中国旧社会与美国现社会之间切换,艺术地让历时与共时交错。谭恩美调用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地理空间,所要呈现的不仅仅是异域的神秘感,更是利用这些战争背景和独特的中国地理空间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女性在旧社会和战争中的生存状态作为诉求点。

如《喜》中,龚琳达的故事安排在旧中国的贫穷人家,与财势雄厚的洪家订娃娃亲,这个故事背景下,龚琳达的性格从小孩的不喜欢到后来的服从洪家的安排,再到最后的逃离,寻找新的自我,整条路线下来,这个封建的社会,强权的男权主义必须通过这个贫穷的家庭背景衬托出来,这样才能赤裸裸地反映出了母亲时代的无奈与无法的发声的弱势地位。

再有,吴素云在中日战争之下,逃难到了桂林,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象征着人类的乌托邦,然而当战争再次在桂林响起时,一切美好的夙愿都扼杀了,求生的希望令吴素云放弃了一切,包括身上的金银财宝以及那对双胞胎,以至于在飘洋过海的美国几十年里,吴素云心有愧疚,仍久久不忘双胞胎。

《接》中宝姨的故事更是调用了中国的历史——周口洞人作为故事背景,以龙骨作为引线,贯穿整个宝姨的身世。包括宝姨的接骨师世家和她与小叔的生死恋故事,以及后来因龙骨而引发的,茹灵欲嫁仇人的一段波澜。特别是当战争结束时,茹灵用龙骨换一张去美国的船票。可见,“龙骨”的价值,有力地诉说着女性对爱情与自由的渴望。

这个充满历史性与传奇性的叙事空间,就故事内容而言,既书写出中国女性在旧社会

中的“无声”状态,又描述了作为女性中共有的无国际的伟大的母亲情怀,是一种跨越了种族与时空的无界限的叙述。

以小觑大的写法是谭恩美避免中国华人形象刻板化的明智之举。就写作素材而言,谭恩美带引读者进入历史的时空,跟随叙述者目睹当时中国特有的的风俗人情、烟灰炮火、生死瞬间的情境,这种异国情愫的描述给读者一种隐私性的探险和体验,又是独树一帜,别具风格。

(二)鬼——第三世界的通灵者

正如前两章所述,美国华裔女性在美国主流社会中难以立足,缺乏归属感,犹如“鬼”般存在美国与中国之间,这个中间地带让她们难以发出主见,即便发出声音也难以被认可。美国华裔作家亦如此,她们想在文坛立足,除了故事内容具备可读性之外,作家的个性写作风格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以文本为载体,并贴上自我个性标签,才有机会真正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谭恩美曾说:“对于外婆来讲,失去向世界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已是无法逆转的事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我去通过写作寻找自己的声音”。[27]

而谭恩美对“鬼”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情节,她始终觉得鬼魂在帮助她写作。确实,在谭恩美的作品中也存在大量的关于第三世界——鬼的描述,鬼在某种意义上是指人存在方式的另一个“空间”,敢于言说正常时空下的人无法言说的事情。而谭恩美正是看见了这一特点,大量运用中国特有的鬼文化来构思作品,给作品抹上一层浓厚的玄幻色彩。

“鬼”一方面是故事内容的一部分,推动整个故事链的发展,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作为一种意象“揭示中国女性所承受的痛苦与磨难[28]”。女性借助鬼文化的力量来为自己诉说反抗,这是谭恩美为中国女性在极端压抑的男权社会中寻求发声的一种另类方式。

在封建的中国,自古便有信神鬼之说,认为人死后便会化成“鬼”,鬼具有无比的威力,《喜福会》中,许安梅的母亲因被吴青强奸而成为了他的四姨太太,“姨太太”在旧中国是“不忠贞”的代名词,因此安梅的婆婆和舅舅都称母亲是一只“鬼”,因为她活在社会的中间地带,难以被社会认可,即便安梅母亲在母亲重病时割肉救母,仍遭各方唾骂。

在吴青家母亲同样没有尊严和地位,皆因二姨太表里不一,为了霸占房子和钱财,常常吞鸦片“假自杀”,甚至强占安梅的弟弟企图谋得“母凭子贵”。然而,我们换个角度看,无论是四姨太还是二姨太,都是社会的受害者,是男权社会下的傀儡。

最后,安梅母亲难以忍受这种第三地带的折磨,故意在小年夜自杀,以通灵者的身份诉说不幸,用它的力量来呐喊、反抗男性的霸权主义与封建制度。因为“按习俗,人死后的第三天,灵魂将回来讨还宿怨,她的灵魂,将在大年初一来上门讨债[29]”,而此时,彪悍的吴青却害怕四姨太鬼魂报复,于是带了重孝,并且将安梅和她的小弟视为正出,将安梅母亲作为“明媒正娶的夫人看待[29]”,可见,四姨太终是获得了反抗的胜利。

《接骨师之女》中宝姨亦是如此,宝姨死后几天,刘家墨铺便发生了火灾,刘家人一致认为是宝姨灵魂不肯离去,报复刘家的结果,刘家人害怕会有更多的灾害,于是请来了法师作法收魂,甚至做好了全家逃离此地的准备。

可见,鬼是第三世界的通灵者,其力量往往超越了现世之人,女性唯有变成鬼,才具备诉说的资格,从侧面印证了当时女性的悲哀与不幸。谭恩美用它作为女性诉说的武器,

是一个最有力、有效的途径。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在文坛的尴尬地位让她试图变成第三世界的通灵者,充分利用第三地带的优势,即调用中国情愫和中国“鬼意象”,为自己的作品加力诉说,从而拓宽美国主流大众读者的视野,获得自己的写作地位。

四、“反常的”省叙技巧

谭恩美除了调动异国情愫、第三世界的通灵来构思故事内容,吸引读者之外,还让叙述者在叙事时还大量采用一种“反常的”省叙技巧,“省叙”是热奈特在《叙述话语》中提出的经典叙事学概念,指的是“叙述者(对相关事件)所讲的比自己所知的要少。”所谓“反常的”省叙“就是第一人称叙述者进行回顾性叙述时,略去或歪曲某些信息,这看上去与叙述者目前的判断不相吻合。” [30]

这种省叙技巧并不新奇,在西方文学早期便有人开始运用,但在当代文坛中却极少有人再运用这种技巧,而谭恩美却加以灵活运用,于是逐渐形成了谭恩美的个人特色。

(一)“无知”的叙述者

“反常的”省叙是第一人称叙述者进行的回顾性叙述,那么,叙述者既是讲故事的人,又是故事中的人物。这样的双层身份,就使得叙述者对故事已是全知全然,然而在叙述的过程中,叙述者并不以现时的认识对过去做出判断,而是常常呈现出一种“无知”的状态。“无知”既是指叙述者故意呈现的反常现象,也是指叙述者传达出故事人物当时的无知,叙述者甚至在叙述中认可了故事人物的这种无知的合理性。

《喜福会》和《接》中有极多的回忆叙述,而这些回忆性故事的组建就构成了小说,只要细心阅读文本,便会发现,谭恩美让叙述者大量使用了这种叙述技巧。

《喜》中龚琳达讲述自己生活在迂腐守旧的乡下家庭,早年便与财大气粗的洪家定下了娃娃亲,进门后被红太太千般指使摆弄,把她当下人要她做饭淘米,时而让她刷尿壶、穿针刺绣,洪太太常常故意找茬,从不正眼看待这个“儿媳妇”。然而,即便这么恶劣的环境下,龚琳达仍为自己能烧得一手好菜而沾沾自喜,得到了洪太太的点头赞赏而高兴,甚至说:“我不再认为我在受苦,真的,一点也不[31]”,并开始“将天余看成我的太上皇,对他惟命是从[31]”。

许安梅小时跟随妈妈来到富裕的吴青家,吴青家富丽堂皇,与那阴森寒冷贫穷不堪的舅舅家有着天壤之别。尽管她知道妈妈从小离开她,当上了别人的三姨太太,是舅妈口中的“妖精”,是外婆口中的“大逆不道”,尽管安梅也曾觉得她自顾自寻快乐的自私,然而当她真正见识到吴青家的阔气时,她反倒问:“我不明白,母亲嫁了个如此有钱的男人,为什么舅舅还要骂她不要脸呢?”[32]

丽娜·圣克莱尔回忆起自己小时吃饭碗底总会留下几颗饭粒,于是她妈妈告诫她:“你将来的丈夫,将是个麻子。你碗底留剩几颗饭粒,他脸上就有几颗麻子”。[33]丽娜想起了那个满脸麻子的邻家男孩,于是拼命地将碗底的饭粒划进嘴里,“然后扭头对妈得意地一笑,相信我再也不会嫁给阿诺德了[33]”。

《接》里面茹灵小时候因在刘家得不到“妈妈”的关爱,所以当欺世恶霸,当企图通过婚姻来获取龙骨的张老板来提亲时,她“脸红了,母亲总算听到别人赞我了。也许她心里也认为我确实具备这些优点呢[34]”。当宝姨生气茹灵嫁给杀父仇人而不再理会她时,茹灵却感觉“这是头一遭宝姨不在身边告诉我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这次我倒是很高兴。[35]”甚至宝姨出走,她一点也不担心,还愤怒地把宝姨推开,毫无表情地冷落宝姨。然而,当宝姨自杀后,读完宝姨手稿的茹灵,就一切都明白了,当然这是后话。

叙述者在叙述时常常显出这类“无知”,以当时故事人物的视角和感受出发,通过略去或者歪曲的手法,有选择地、有限制地站立在故事人物上,把那些现在叙述者看来可笑的滑稽的事件通通传达出来,尽管故事人物觉得是“合情合理”的发展。

(二)强烈的反讽:女性意识的觉醒

这种“无知”的叙述者采取“反常的”省叙往往会达到一种反讽的效果。正如上面的例子,龚琳达本是封建思想的受难者,然而她却为自己能讨得主人家的欢喜而不亦乐乎,许安梅看见母亲能够住进比自家更华丽的住所而觉得是一种光荣,丽娜.圣克莱尔轻信母亲的谎言,而拼命吃饭粒,茹灵更是彻头彻尾地意气用事,自以为自己能够逃脱宝姨的掌控而侥幸,甚至不顾一切地想嫁给棺材铺的张老板,以为能够高高在上,与众不同。当然,她们后来都意识到了自己的愚昧,但是当时的她们是蒙蔽的。

叙述者不把后来所悟的“反省”加以修改,而是原汁原味地传达出那种无知,其实质就是想表现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而这种讽刺,特别是母亲们的无知,其根源又是男性话语霸权统治下的后果,使得备受压迫的她们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出路,抑或是被打压成龚琳达那种变态的自我满足精神,这样的讽刺无疑比直接指责来得更凶猛有力。

除了深刻地讽刺,它还表现了女性的觉醒意识。龚琳达运用自己的智谋成功从洪家逃离出来,她说“我终于解除了套在身上的枷锁。我终于醒悟了,发现了一个真正的自我,并任凭这个我的思想带领自己[36]”。映映.圣克莱尔小时被阿妈教育,女孩要多听少问,应该文静不能像男孩子那般好动。因为“女人是阴,男人是阳,女人只有借着男人,才有光彩[37]”,但她向月亮娘娘企求:“希望我能被找回”。茹灵更是和潘老师的儿子自由恋爱结合,没有半点觉得羞耻的感觉,甚至在香港为求去美国,而不惜卖掉宝姨送给她的龙骨,以此换来自由之身,当她踏上去美国的船时,不禁感叹“这块没有鬼魂也没有毒咒的大陆,船靠岸时,我又年轻了五岁[38]”。

她们企求渴望追寻真的我,用这个真的“我”带领自己,冲出屏障。而这个“我”就是她们试图构建的女性权威,一个男女公平的不再有压迫与歧视的社会。

结论

谭恩美的作品之所以百读不厌,深受欢迎,皆因她的作品常常自觉地关注女性群体,为女性不公而呐喊,充满了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和个性写作魅力。

正如本文分析,谭恩美灵巧地运用“故事环”结构来整体布局文本,让不同的女性来陈述故事,为多个女性共同发出声音而做好有利的铺垫。紧接着从叙述者的叙述方式上着手,避开俗套的叙事技巧,改用“个人型”叙述声音模式,让叙述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大大提高了故事的真实性,而且“私下的”叙述声音模式还能引起读者的偷听欲,让故事更具吸引力。恰恰是这样的叙事选择,能够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女性没有述说的权威。

另外,当叙述者陈述故事时,谭恩美运用了一个独特叙述技巧:“反常的”省叙模式。在回顾性叙述时叙述者往往和故事人物是同一人,但在叙述中,却故意显得故事人物所知道的比叙述者知道的要少,这种叙事技巧无疑是对叙事者被男权社会所蒙蔽的讽刺,运用到女性身上,就是一个有力的反抗和觉醒。

然而,谭恩美的个性叙事,不仅仅是为文本的女性服务,更是让文本为自己服务,让自己作为女性作家谋求写作地位而发出呐喊。

谭恩美故意在叙事技巧上凸显自我风格,让自己的文本对读者群产生权威,从而获女性作家叙说的权利。因为当作品一旦问世,作者便已经死亡,可以留给读者无限的解读空间,这样谭恩美就可以树立“自我权威”,真正在文坛上站稳根基。

所以,该论文对谭恩美作品及其她本人所要表达的女性话语权威做分析,意在拓宽女性主义叙事学关注的视野,也可以进一步窥探当今华裔作家们如何融入国际话语。对于第二代移民的华裔作家来说,这种边缘化的状态一直难以冲破,借谭恩美的叙事技巧来寻求写作地位的做法可以被广泛借鉴。

参考文献

[1]谭岸青. 女性权威叙事的范式[D].暨南大学.2003.

[2] [17]谭岸青. 女性“讲古”的新体式——论谭恩美四部小说的叙事策略[J]. 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01:94-99+141

[3] [14] [15] [30] 王丽亚申丹.《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8: P194 P208 P97 P211

[4]申丹.“话语”结构与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话语”研究评介[J].国外文学.2004,02:3-12

[5] [12] [18] 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黄必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5:绪论 P5 P163

[6] 张瑞华.《简论麻将与<喜福会>的主题和结构》.程爱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P285

[7] [8]刘昀.母女情深——论《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与母女关系主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6:51-55.

[9]吴宏凯.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叙事模式——以严歌苓和谭恩美为例[J].华文文学.2002,02:31-35.

[10]霍小娟.文学中的族裔史——试析汤亭亭的《中国佬》叙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07:83-86.

[11] [25] [26] 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徐颖果主译.[美]尹晓煌校订.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09:P301 P146 P145

[13] [16] [22] [23] [29] [31] [32] [33] [36] [37] 谭恩美.《喜福会》.程乃珊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2:P30 P15 P178 P167 P234 P48 P222 P58 P70

[19] 林晓雯.论《灶神之妻》的三维叙事空间结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43-47

[20] [21] [27] 谭恩美.《我的缪斯》.卢劲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08:P132 P132 P178 [24] [34] [35] [38] 谭恩美.《接骨师之女》.张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2:P44 P179 P183 P27

[28] 田田.试论《喜福会》中的“鬼魂”文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2:80-81.

致谢

本论文从确定论题、更改论题、正式论文撰写、修稿及定稿等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周颖老师的悉心指导。周老师学术从严的态度,让我深受教育,不禁痛悟:大学四年,自己从未做过一篇真正做学术论文。

为此,本人认真遵循做学术论文的步骤,大量阅读参考书目,深入思考问题,从而获取本论文的论点。但当论文进行途中,本人多次陷入思想困境,是周老师从旁指点迷津,并给予了鼓励与大力的支持,本人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另外,正当本人忙于工作与论文时,却忽略了一直关心本人的家人,他们不但细心地照料本人,更为本人的琐碎事务奔波,免去本人的后顾之忧,让本人专心工作与写作,在此,本人感谢一直在背后付出的家人,谢谢。

喜福会英文背景及人物赏析

The Joy Luck Club (1989) is a best-selling novel written by Amy Tan. It focuses on four Chinese American immigrant families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who start a club known as "the Joy Luck Club," playing the Chinese game of mahjong for money while feasting on a variety of foods. The book is structured somewhat like a mahjong game, with four part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o create sixteen chapters. The three mothers and four daughters (one mother, Suyuan Woo, dies before the novel opens) share stories about their lives in the form of vignettes. Each part is preceded by a parable relating to the game. In 1993, the novel was adapted into a feature film directed by Wayne Wang and starring Ming-Na, Lauren Tom, Tamlyn Tomita, France Nguyen, Rosalind Chao, Kieu Chinh, Tsai Chin, Lisa Lu, and Vivian Wu. The screenplay was written by the author Amy Tan along with Ronald Bass. The novel was also adapted into a play, by Susan Kim, which premiered at Pan Asian Repertory Theatre in New York. Characters Mothers Suyuan Woo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Suyuan lives in China while her husband at the time served as an officer in Chungking (Chongqing). She starts the original Joy Luck Club with her three friends to cope with the war. There is little to eat, but they pretend it is a feast, and talk about their hopes for the future. On the day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Suyuan leaves her house with nothing but a bag of clothes, a bag of food, and her twin baby daughters. During the long journey, Suyuan contracts such severe dysentery that she feels certain she will die. Fearing that a dead mother would doom her babies' chances of rescue, she reluctantly and emotionally leaves her daughters under a barren tree, together with all her belongings, along with a note asking anyone who might find the babies to care for them and contact the father. Suyuan then departs, expecting to die. However, she is rescued by a truck and finds out her husband has died. She later remarries, comes to America, forms a new Joy Luck Club with three other Chinese female immigrants she met at church, and gives birth to another daughter. But her abandonment of the twin girls haunts her for the rest of her life. After many years, Suyuan learns that the twins were adopted, but dies of a brain aneurysm before she can meet them. It is her American-born daughter Jing-mei who fulfills her long-cherished wish of reuniting with her elder twin half-sisters. As Suyuan dies before the novel begins, her history is told by Jing-mei, based on her knowledge of her mother's stories, anecdotes from her father, and what the other members of the Joy Luck Club tell her. An-Mei Hsu An-Mei is raised by her grandparents and other relatives during her early years in Ningbo after her widowed mother shocks the family by becoming a concubine to a middle-aged wealthy man after her first husband's death. This becomes a source of conflict for the young An-Mei, as her aunts and uncles deeply resent her mother for such a dishonorable act. They try to convince An-Mei that it is not fitting for her to live with her disgraced mother, who is now forbidden to enter the family home. An-Mei's mother, however, still wishes to be part of her daughter's life. After An-Mei's grandmother dies, An-mei moves out to live with her mother in the home of her mother's new husband, Wu-Tsing. An-Mei learns that her mother was coerced into being Wu-Tsing's concubine through the manipulations of his Second Wife, the favorite. This woman arranged for An-Mei's mother, still in mourning for her original husband, to be raped by Wu-Tsing. The stigma left An-Mei's mother with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摘要】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是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给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那么,如何启发这些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动能,鼓励他们个性的发展是我们职教教师现在面临的迫切问题。这就要求职教教师一方面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学生个性发展 当前,随着普通高校热的升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但是,他们又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也必定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那么,如何启发这些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动能,鼓励他们个性的发展是我们现在面临的迫切问题。 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职校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职校教育阶段是职校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目前,中等职校生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第

一,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第二,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职校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第三,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第四,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第五,.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所以职教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寻找欠缺,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改进教育方式,以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个性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学生个性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我在学校里总会发现几个初三孩子,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打、骂、欺负同学,甚至无缘无故的就去打同学在我的音乐课上。以前我上课总是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但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没有太大的改变。通过观察了解才明白孩子具有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品德问题,还有其心理问题。如何对这些孩子的打人行为改进呢?通过思考、实践,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案例介绍: 初三四班有一个学生,叫诸宇豪,初一就和我认识,后来休学了一年,初三刚转来第一天就有人频频来报告: “老师某某人喜欢捉弄人。”问他们原因,好像没有什么大事,就是玩玩就打了,于是我就找他教育了一番,可是接下来每节课都是这样,难道是他就是有这个爱好?喜欢打人?怎么办呢?于是我找到了他的父母,了解一些情况令我惊讶的是,他父母告诉我: “老师,孩子不乖,你打好了,他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打。”看着他们,我想孩子喜好打人的毛病要改掉,还要连同他的父母的这种错误的想法一起改掉。其实这个孩子一点也不笨,脑子还挺聪明的,喜欢参与公共活动,很希望表现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有很强的表现欲。就是喜欢去惹别人,于是我的心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掉他这毛病。 二、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介绍可以看出,诸宇豪同学有喜好惹人的坏习惯,只要他有空,他就会找任何理由,任何方法,随时随地惹别人,我想: 或许他有一点攻击性的行为。所谓攻击性行为就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于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 (一)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

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沟林区九年制学校是地处大山深处的一所小学,近几年,大沟林区九年制学校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支持和领导下,围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题,以教学科研和课程改革为中心,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个性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新课改的春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新的希望。良好的教育环境又给我们创造了培养沃土,那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呢? 第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 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就需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教师讲解敢于质疑和发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和发问,或故露破绽,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没有任何束缚和压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进而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他们敢说,多说,善于思考问题。教师通过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经常引证和发挥由学生提出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意和设想给予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不轻易的否定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时,不以教师的权威压服学生。不论学生的问题多么幼稚,见解多么荒唐,教师都应当理性地、心平气和地对待,将之作为重要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和有主见地思考,从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比如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很多多音字,有时候在不同情境、语句中,让学生自己分辨,或者老师故意出错,让学生判断正误,这样他们的记忆才会更深刻。 第二、尊重学生个性,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多研究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如: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教师则要想方设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510742246.html,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作者:吴磊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4期 摘要人与人之间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是社会化的结果;不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个性,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他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注重个性化发展,是一个尊重差异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此,教育要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世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树叶,孩子们也是一样。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因此,每个学生个体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就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肩负着重担,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知识,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缩小他们之间的差异,又要注重孩子们的个性差异,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做人,使得他们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能充分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能,形成他们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培养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 关键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只有通过每个个体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的过程。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我们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擦宜兴和不均衡性,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方法。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遗传素质蕴含着个体的差异性,如气质类型的差异、智能类型的差异等。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道路。因此,教育要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尽量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能,性成他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1了解情况,“量体裁衣” 记得笔者刚接七年级时,学生们因为刚从小学毕业,到了初中,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改变。由于担心孩子们不适应,所以,要格外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个叫王毛毛的学生,上课总喜欢走神,作业写得都很难看懂。有的学生还开玩笑说:“王毛毛的名字起的不

喜福会观后感(英文版)

《喜福会》观后感(英文版) The first time I saw the title of the film, the Joy Luck Club, I thought that it would be a film filed with joy, luck and happiness. However, out of my expectation, in the film, I saw many unpleasant things—conflicts, hardship, disappointment, sorrow, hurt, torture etc. Of course there were some moving parts, and fortunately, it was a happy ending. Anyway, I enjoyed it very much. It made me have a penetrating thinking. The Joy Luck Club tells about the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immigrant mothers and their American-raised daughters and their struggling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The film shows us these topic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love between the mothers and the daughters, the clash between the generations and cultures,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women to fight for equity. Now I am going to show you my understanding of them, emphasizing on the first topic. 1.what'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swer : These four cases reveal that the women begin to release themselves from the restrains of being oppressed by the men and the old-fashioned thoughts as well as some Chinese traditional characters. Eventually, the women find their true value and win their own happiness. Maybe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in america, In the United States, multicultural so-called, is to maintain the new patternconsistent sub culture and the mainstream culture, in essence, is nothing but acover up the trick, is a cover for the sub cultural assimilation and psychologicalaggression. So, like other minority women, Chinese women have only to regain the original self, to break the silence and gender culture of silence,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independence in their own way to face life, to eventually enter the "joy and blessing" of the realm. 2.What impress me mostly? Answer: Take Waverly and her mother Lindo as an example. Waverly tries her best to please Lindo in everything. Whether her mother approves or not becomes the master of all her choice. Even Waverly marries a Chinese man because Lindo likes Chinese, while she doesn’t love. Waverly doesn’t understand why Lindo disapprove or criticize whatever she has done. On the other side, Lindo thinks that her daughter is ashamed of her, which is her continual internal injury after Waverly’s winning that chess contest, when Waverly shouted to Lindo if Lindo wanted to show off, won the chest by herself. Every time, Lindo’s disagreement with or indifference to Waverly directly results from the thought that Waverly feels it shameful to be her daughter. Both

尊重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 摘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充满个性的学生,有的在学习上特别优秀,有的在行为表现方面做的很好,还有的顽皮活泼,但不管是哪种学生他都希望自己的个性能够得到尊重。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在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在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在对于人的教育问题上,由于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都拥有自己不同的个性,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时首先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然后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多方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老师应深入学生的生活,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上的情况,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只有到了这些,才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才能对症下药。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平共处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决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应允许学生和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使得在同一学习时间内,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取桃子,即通过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有所提高。为使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提得当,我做到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使得自己能正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使自己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不致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致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

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读《让个性挥洒体育课堂》有感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天台小学彭波 在《江西教育》上,我曾看到一篇这样的文章——《让个性挥洒体育课堂》。我被“个性”两个字触动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个性,正是当前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古代,我们的文学教父孔子也曾系统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著名论断,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习借鉴其教育思想。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倡导乐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目标。 一、尊重个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我国当今忽视民族文化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对于知识与能力,还存在没有处理好正确关系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素质都得到提高。不少学生在老师心目当中只是一个名字或一张相片,至于学生的个性则茫然不知所云,在此基础上,再说以生为本也只是妄谈,而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更是痴人说梦。有的学校只注重知识,认为只要把知识单一地传给学生即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把知识看作是僵死的东西,学生死记硬背,学习知识视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学生最终成为“书呆子”。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甚至还上演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教育悲剧。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课程介绍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Appreciation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Works”)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较高要求,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语言文化”类课程。课程以阅读名家名作精彩片段为主,以欣赏相关作品音频、视频片段为辅,通过阅读、讲授、讨论、表演、诵读、赏析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英美两国文学简史,理解经典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本课程从考勤、学习过程、期末开卷考试三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听、读、说、写、译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学科基础知识、运用文学常识鉴赏评析作品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创造性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学、文化的兴趣与感悟力,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修养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 课程共48学时,主要内容为:

三、课程考核 本课程的考查方式为:过程管理评估+期末考试评估 过程管理部分的考核构成学生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即: 学生学期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 平时成绩=出勤40%+课堂表现20%+作业40% (作业包括翻译、课堂陈述、课堂表演、写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期末考试方式:开卷考试(内容:英美文学常识,作品选段理解,作品选段分析等)四、选课指南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是一门文化素养课。课程信息量大、文化内涵丰富,意图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其英美国家文化底蕴,提高其人文修养。课程组在教学中力图做到精选作家、作品选段,精心选择相应的音频、视频选段,自制优美的PPP课件,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力争通过诵读、观赏、跟读、翻译、表演、陈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少同学反映该课程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和知识扩展有很大帮助,对英美作家的心路历程和写作历程感受颇深,自己“受益匪浅”。摘录同学评价如下: *“我学习到了很多,更收获到了自己心里憧憬已久的东西,感觉很是幸福。” “该课给了我接触文学,了解文学的机会。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需要一

(全英文论文)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

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全英文论文)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全英文论文)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子情结” (全英文论文)从关联理论看日化品品牌翻译宝洁和联合利华为例 (全英文论文)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的矛盾意识 (全英文论文)探究英语专业新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日志的叙事调查 (全英文论文)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全英文论文)伟大的盖茨比中金钱崇拜的病态本质 (全英文论文)狮子、女巫和橱柜中亚斯兰的本性 (全英文论文)分析厄舍古屋的倒塌的恐怖风格与恐怖之美 (全英文论文)谈老友记中英语语调的特点及交际功能 (全英文论文)真功夫快餐店的营销策略分析 (全英文论文)影响二语习得的情感因素和教师应采取的策略 (全英文论文)“道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领导的应用 (全英文论文)培养小学英语兴趣方法的研究 (全英文论文)英语语音教学在农村中学中的现状分析--XX中学为例 (全英文论文)中美价值观比较 (全英文论文)中西方社交礼仪探讨 本题目是全英文原创论文,需要完整可以联系QQ:805 99 0749 (全英文论文)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全英文论文)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情况调查 (全英文论文)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 (全英文论文)关于中学生英语听力障碍的调查英语教育 (全英文论文)中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调查研究--XX中学的学生为例 (全英文论文)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全英文论文)论喜福会中母女的冲突 (全英文论文)诗歌天净沙.秋思的不同翻译版本赏析 (全英文论文)英语专业学生个性差异与英语口语学习的关联研究 (全英文论文)模糊限制语的礼貌功能 (全英文论文)厄舍老屋的倒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全英文论文)中美社交礼仪比较分析 (全英文论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农村初中生学习动机对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的影响XX中学为例 (全英文论文)中美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分析 (全英文论文)小说秀拉中的存在主义探析 (全英文论文)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自我救赎 (全英文论文)试析二战后美国贫困的原因 (全英文论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全英文论文)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课堂焦虑感控制的研究 (全英文论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全英文论文)新闻英语新词的构词及汉译 (全英文论文)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校园语码转换 (全英文论文)中国和西方婚姻文化差异

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给学生如雨露般的爱,让学生的个性在阳光下发展 个性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初中生就像一棵棵苗子一样,需要老师用爱的温泉去浇灌,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爱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不断的给学生关爱,能使学生从老师的爱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更树立了自信心和自尊心,于是,就能促使他(她)们乐观向上,奋发进取,培养出自尊、自信、积极豁达的性格和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教育没有了爱,整个教育事业就如一潭死水,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如果一个学生经常遭受到老师的冷落批评和讽刺挖苦,经常因此而体会到集体甚至社会对他(她)的否定和排斥,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甚至产生怨恨的心情。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和关心,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她)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她)就会变成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 二、给学生利导,让学生的个性火花喷发。 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潜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多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如组织学生参加学艺竞赛活动,竞赛的特点之一是参加者都想尽可能争取优异成绩。青少年一般都具有“好胜”、“向上”、“不甘落后”、“不服输’’、‘自尊心强”、“荣誉感强”、等心理特点,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坚持学习的兴趣与爱好,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初中生在这一年龄阶段属个性形成的萌芽期,因势利导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好方法,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独立思考”,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将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体现他(她)们的人生价值。 三、给学生尊重,在亲切中发现学生个性的光芒 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在我和孩子们相处的17年里,给

文化差异电影

文化差异电影 反应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电影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19-4-11 20:07 反应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电影 欧美的电影 提问者: moujiayou - 试用期一级 最佳答案 老生推荐几部中美文化碰撞的电影…… 刮痧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许大同来美八年,事业有成、家 庭幸福。在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 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却使许大同梦中惊醒。五岁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 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丹尼 斯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 使许大同百口莫辩。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又无法解释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面对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 ,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恼怒的许大同与朋友昆兰之 间产生误解和冲突;为让儿子能留在家里得到母亲的照顾,许大同搬出了家;父亲也决定 回国,为了让老人临行再见一面孙子,许大同从儿童监护所偷出儿子丹尼斯到机场送别。 受到通缉的许大同带着儿子逃逸,和大动干戈围追堵截的警察兜圈子,玩了一场追车游戏,“从容地" 在逃亡中享受父子团聚的片刻快乐。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失。接连不断的灾难恶梦般降临,一个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贫民区的破旧公寓里, 偷偷相聚的大同夫妇借酒浇愁,抱头痛哭。圣诞之夜,许大同思家团圆盼子心切,只有铤 而走险,装扮成“圣诞老人" ,从公寓大厦楼外的水管向高高的十楼--自己家的窗户悄悄 爬去,结果引来警车呼啸而至。 ================================== 喜福会 剧情介绍: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怎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江阳西路学校徐坚 学生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人,是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因为个性的发展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创造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因此人的个性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见,在全民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就怎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谈谈自己的一点观点。 一、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 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都有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有现实而具体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态度、个性、思想等等,因此对人的尊重,也就是对人个性的尊重,包括尊重生命遗传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独特经验,及尊重张扬个体独特的表现方式。 新世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作为教育者须尊重每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曾经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尊重。让我们以慈父慈母的胸怀,用个性的发展性,生命的成长观去看待学生,给我们的学生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期待,多一份鼓励,善待孩子的过错和失败,

使每个独特的生命体,变得有理想、有信念、有毅力、有追求,使每个生命体的个性得以更好的体现,得到更好的发展,使他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树立个性教育的意识,形成个性教育特长 实施个性教育,首先要摒弃那种统一规格的教育模式,不受“集中、大型、同步、标准”之类概念的影响,也不是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那是研究学生的差异性,依据个性的自动性、独特性、可爱性、双重性、整体性等性质与特点而实施的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见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不能仅限于立于三尺讲台,乃要走下来,深入学生,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员,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允许学生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养成质疑的习惯。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从不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保证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提供学生有交流探讨的机会,创设学生有个性表现的氛围,让学生今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创新的需要,没有个性的人就没有创新能力,就不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所谓个性,是指具有不从众的意识、思维和行动,有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想象、独具一格的表达式、独树一帜的风格等,这些独有的个性朝着良好的方面发展,就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效果,便成了创新。如果缺乏个性,固步自封,人云亦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与原则范文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 从《嘉莉妹妹》看现代女性的自我实现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对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The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On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Oval Portrait Exploring The Matrix: Hacker Metaphysics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 基于作品人物浅析菲茨杰拉德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ragon Images in Chinese &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s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从目的论看《长腿叔叔》的中译 An Analysis of Racism in Of Mice and Men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从美国影视剧中浅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研究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 中英谚语体现的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中英文名词性后缀的比较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在关联理论观照下电影名称翻译探析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论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 谈新闻发布会口译中的礼貌原则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喜福会 英文简介 读后感

2011—2012—2英语阅读(4)期中作业姓名田小星班级英语1103班学号 1101901307 得分 The Joy Luck Club The author of The Joy Luck Club is Amy Tan, who was born in Oakland, California, in 1952. Besides this book, she hasalso written other famous novels, such as The Kitchen God's Wife, 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and 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In response to the widely held opinion that she writes with a social aim—to portray the Chinese American experience. Through her writing, Tan approaches issues that are universally applicable to all groups of people. She explores themes of family and memory, as well as the conflicts of culture that arise in so many American communities. The Joy Luck Club contains sixteen interwoven stories about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immigrant mothers and their American—raised daughters.The novel consists of four sections,each section contains four separative narratives. In the first section, four mothers, Lindo, Ying ying, and An mei, recollect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nature mothers clearly one by one. However, their daughters' recollection of them will never be so clear. In the second section, these daughters, Waverly, Jing mei,Lena, and Rose recollect their childh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mothers respectively. They tell their childhood stories so clearly and touchingly that it can powerfully prove what their mothers worry about at least is partially unnecessary and unimportant. In the third section, the four daughters narrate their adult dilemmas—troubles in marriages and with their careers. Although they believe that their mothers' antiquated ideas do not have anything concerned about their own American lifestyles, but their search for solutions inevitably brings them back to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lder generation. In the final section, the mothers come up with some practical solutions and support their daughters, in the process learning more about themselv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