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天人合一_与_性心合一_朱熹_心性论_与社会控制思想_廖小波

_天人合一_与_性心合一_朱熹_心性论_与社会控制思想_廖小波

_天人合一_与_性心合一_朱熹_心性论_与社会控制思想_廖小波
_天人合一_与_性心合一_朱熹_心性论_与社会控制思想_廖小波

中华文化论坛2007#2

/天人合一0与/性心合一0

)))朱熹/心性论0与社会控制思想

廖小波李禹阶

1摘要2本文认为,朱熹心性论的重要特点,在于从哲学本体论上提出以/性0为载体、以儒家伦理纲常为基本内容的先验的本体论证明,为建立人的主体道德自觉提供哲学上

的论证。本文由此分析了朱熹的人性发生论及人性中封建道德品性的至上性、本体性、泛众

性特点,指出朱熹/心性论0是将形而上先验之/性0(即/四德0)与人类社会中形而下

的纲常伦理(/三纲0)有机结合,使以/心性论0为核心的本体论作为一个抽象的、有伦

理意味的思辨体系,由此改变了汉代儒学/天人合一0的粗陋的本体论思想。

1关键词2性;心;道德纲常;社会控制

1中图分类号2B244.7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8-0139(2007)02-0117-07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出生的南宋时代,民族危机与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激烈。在思想界中,由于儒、佛、道三教争立,封建国家意识形态也面临空前的危机。出于封建统治阶级重建纲常伦理及政治秩序、重建有利于社会控制与整合的封建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如何建立人的主体道德自觉及其先验的本体论证明就成为政治家、思想家所要思考与认识的首要问题。在这点上,作为立志/有利于治道0的朱熹除了在最高哲学本体范畴上发展了二程的/天理0思想以及提出以/仁0为最高真理的,以伦理/五常0为内容的弥漫宇宙的道德意志与道德律令的绝对理念外,还进一步从天理与自然、社会的分殊关系即/理一分殊0以及天理与人的关系即/理0、/心0、/性0的人性发生理论,来证明本体世界(理)与现象世界(人、物)、抽象理念与具体人间世象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合、同质异体的互动关系,从而使代表封建政治秩序、等级制度及其政治等级理念的/天理0成为社会与人内在的、普遍的、必然的价值尺度与理想目标。

如何将/天理0作为人、物的本质(性),即/理一分殊0及人性发生论问题,早在北宋理学诸子中就十分重视。周敦颐在5太极图说6及5通书6中,就提出了以/太极0为本体的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一0与/万0的问题。他认为,世界既是丰富的、多样的、生动活泼的,又是由一种宇宙精神(太极)作为其本性、本质而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范(三纲五常)都是/太极0演化的结果。因而,一方面,他提出了自然界中二气五行(金木土水火)化生万物的宇宙发生论模式,/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0112;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万物统一于/太极0的思想。/太极0通过阴阳五行之气化生万物时,亦将自身的属性及包涵的理念授予万物,形成宇宙万物(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属性。这种属性对自然界事物而言是/生生不已0的天之大德;对社会与人而言就是以/五常0(仁义礼智信)为价值尺度的善与恶,即封建伦理纲常。/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

1作者简介2廖小波,重庆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处讲师,重庆400047;

李禹阶,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重庆400047。

117

中华文化论坛2007#2

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0122在周氏5太极图说6的图解中,他将金木土水火与仁义礼智信分门别类列之,作为人、物的形体(物质部份)与本质(精神部份)的构成。这就形成理学将气、性合而为一的初阶。朱熹此后评周氏5太极图说6谓:/夫天高地下,而二气五行纷纶错糅,升降往来于其间。其造化发育、品物散殊,莫不各有固然之理。而最其大者,则仁义礼智之性,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之伦是已。是其周流充塞,无所亏间。0132可谓一语中的。

周敦颐之后的张载,在其著名的5西铭6中亦提出了天地之性与人物之性的问题。张载在5西铭6中开句即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0142张氏将天地之气(塞)与性(帅)作为宇宙万物之形与质,尤其将封建纲常作为社会与人的内在本质,颇受二程、朱熹称赞。程颐认为5西铭6首明/理一分殊0,朱熹则说,/5西铭6要句句见理一而分殊。0152在程、朱看来,5西铭6是将封建宗法伦理与天地精神相结合,由此将人类社会及主体的个人的内在社会与生命价值确定为宗法伦理的道德意志与道德律令,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主体自我约束、自我实现的价值目标问题。

朱熹则进一步发挥了北宋诸子的/理一分殊0说,并将它作为/天人合一0、/理心合一0的要点。他认为,从自然界看,天理自然,但自然之天理亦构成万物/生生不已0之性,这种统一/天理0与万殊事物各别本性的关系,就是/理一分殊0。他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0162理是本,是体,万物是末,是用。理在天是/一0,而流行宇宙间则是/万0,即万物各自禀得/一理0。这一理不是理的分割,而是一圆满无缺的/理0。正如佛氏/月映万川0之说,理是天上明月,而万物之性(本质)则是这一明月在地上各河流、湖泊、水塘中所映见之满月。

朱熹又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人所先天禀受的/天理0之性,亦即/天理0中含蕴的以/仁0为代表的社会政治、纲常、秩序之道德精神。他说:/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为体,故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而大小之物莫不有一定分也。0172所谓/分0,亦即分别、定位、等级之别。/不可认做一理只滚做一看,这里各自有等级差别,且如人之一家,自有等级差别。0182也就是说,/天理0赋予社会与人的本质与特性,就是/安分0、定位,承认并履行等级差别及各自应尽的义务。这就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制造了合法的理论依据。

朱熹还认为,现实世间的社会规范亦来自/天理0,是/理0之分殊的结果。他说:/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0192/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是以气言;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是以质言;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以理言。01102从天、地、人不同角度看,有/理0不同的/性0之分殊。而在代表社会与人的/人道0中,只有/仁义0才是至高至大的理,才是社会价值取向的根本,才是人心中最真实、高远的价值世界。因此朱熹说:/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贞,而元无不统;其运行焉,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之生气无不包。,,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01112

在他看来,大千世界,茫茫乾坤,没有什么天王上帝,鬼魅神道,只有/天理0先验赋予人和社会的/仁0之理性,才是宇宙的价值中心与信仰对象。所以,从/理一分殊0的角度说,社会理性与人之主体理性就是/理0赋予/人道0中的纲常伦理;而从社会与人自身的信仰对象看,则是/理0分殊于/人道0之/仁义0伦常的价值观。这样,理学新的/天人合一0论建立起来了,这就是以/理0(/性0)为中心的,以/仁0为内涵的天人/性与天道0论。这种/天人合一0论不是以人格的/皇天0、/上帝0去统帅、主宰自然万象,而是用理去融会、贯通自然与社会,将人类主观的理性(封建统治阶级的理性)推向哲学与信仰的中心。朱熹对此深为自得,认为这是他对理学本体系统中/天人合一0论所作出的新贡献:/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所得以为心,,,窃自谓正发明得天人无间断处。01122

从/思辨理性0走向信仰主义,由此来解决建立人的主体的道德自觉的价值目标问题,这是/理一分殊0所要达到的目的。那么,如何将天之/理0与具体的人之主体自觉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呢?这即是朱熹人性发生论问题。

朱熹认为,/理一分殊0之/理0体现在/人道0上便是/仁义礼智信0五性,而五性又各搭载/气化流行0之/五气0(木火土金水)而形成人、物之性。/天之气化必以五行为用。故仁义礼118

/天人合一0与/性心合一0)))朱熹/心性论0与社会控制思想

智信之性即水火金木土之理也。木仁金义火礼水智各有所主。01132/仁0体现在自然界中为/生意0: /春为仁,有个生意,在夏,则见其有个亨通意;在秋,则见其有个成实意;在冬,则见其有个贞固意。01142/仁0体现在人性中则为三纲五常之理。朱熹在5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6中为/天命之谓性0一句作注曰: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

社会规律(道)与人的生命价值,均由天赋予的健顺五行之德为本质与内涵,所以,考原其所源头,社会与人都是天赋之理(性)的结果。/理0施气(五行)并不间断流行,导致自然万物生生不已,生意盎然。而/天理0自身这一宇宙精神也随气化流行,不停地糅合流转,随气长养万物而形成人、物之本性,尤其是人之性。为此,朱熹提出理秉气而形成人性发生论的两个途径:

1.理气扬合之偏正不同形成善恶各异的人性。在人性发生论中,朱熹始终坚持性无必然这一观念。他认为,除少数可望不可及的圣哲外,无论贫富贵贱,人们均是五气与五理作用的结果。他说: /盖人之性出于天,而天之气化必以五行为用。故仁义礼智信之性即水火金木土之理也。木仁金义火礼水智各有所主,独土无位,而为四行之实,故信亦无位而为四德之实也。01152五气在生生流行中而有参差偏正的不同,如火重而金少,木多而水弱,因而与五行之气化搭配之理也在吻合为现实人性中产生出/五常0之理的分布不均,如木多而金少者,则此人仁爱多而义之刚断少,水重而火少者,则智慧多而礼仪少,有傲视之情。所以,/人性虽同,禀气不能无偏重。有得木气重者,则恻隐之心常多,而羞恶、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01162/它原头处都是善,因气偏,这性便偏了,然此处亦是性。01172五常之性分布不均,构成人性的不同模样。没有绝对的善,亦无绝对之恶。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善0(如/仁0)太多,则溺于软弱而无是非、正义之心,便使善转化为恶。这也是一种人性之恶障。朱熹认为,墨子之/兼爱0学说,便是不分敌友、不讲是非、正义的/恶0。

2.人秉气清浊厚薄不同形成人性差异。朱熹说:/人、物之生,其赋形偏正,固自合下不同,然随其偏正之中,又自有清浊昏明之异。01182/禀得清明者便英爽,禀得敦厚者便温和,禀得清高者便贵,禀得丰厚者便富。01192朱熹参照佛教理论中对/佛性0的解释,来说明人性发生的另一个途径。他认为,天理(天命之性)好此月亮,构成人之体之气犹如云彩。在天高气清的夜空中,天上皎月满轮而显,月光洁净地照耀四方;如果云彩昏浊阴霾,便遮住了天上皎月。因此,天上皎月(天理)并没有变化,而月之圆缺只是云彩的清明、昏浊不同,使月光(天理之光辉)表现出不同模样。同样,天理赋予人性的也是五常俱备的(依五气参差而有五性参差)。但人所禀气质清浊不同,将使五常之性不能完全表现出来,这就构成人性善恶的不同。五常之性能原情显现的,便是善;不能完整表现的,便是恶。

在这种人性发生论中,最有意思的是对/恶0的重新解释。在历代思想家对人性解释中,总是将善恶相对立,认为是事物的两极。朱熹将恶看作是善不平衡的表现,是善的/过犹不及0的延伸。任何善行,过多过少都会转化为其反面,转化为恶。所以,朱熹所说的恶,本质上是/善中之恶0,而善亦是/五常0平衡、中庸之举,善恶二者无绝对界限。这是一种动态的观察问题。它保持了儒家性善论的原本,又通过善性的动态、平衡、构成关系来说明恶的起源。从哲学思辨意义看,它比汉唐儒学/性三品0论中/上智与下愚不移0更具辩证、合理因素,也更精致、思辨,更具有/人人可以为圣贤0的人性改造、转化的泛众性。

理学社会控制的基点是个人主体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自律。而道德自觉及道德自律的本质即是人的社会性即人之社会意识、社会思想的转化。人性本是由人之自然性或生物性、人之社会性共同构成的。人之自然性决定了人饮食男女的生理特性;人之社会性则是人在相互的社会关系中,对社会政治、经济、伦理、法律等各种关系的认识。朱熹主张的人性发生理论,至少在两个方面论证了个人主体性中封建道德品性的至上性、本体性及泛众性。

1.人性是天赋之理,是宇宙绝对理念镶嵌在人体中的内在本质。所以,人性中包容了形而上之理及形而下之气、理性抽象与感性强弱的同一与互渗。从/人之初,性本善0的儒学性善论看,人性充具形而上的理性(封建道德理念)特征;但从五常之性与五行之气的搭配中表现的偏正清浊的

119

中华文化论坛2007#2

差别看,它又有着现世经验与人的饮食男女的情形。但从宇宙价值论角度看,人性中五常之性搭配与外显的偏差昏浊只是/天理0构建人、物之本质(性)时一种不正常现象,而真正、终极的价值存在应是克服嗜欲,回归本性中至正无偏之/理0/性0。这样,朱熹就形成了他/体用一源,显微无间0的著名命题。体、微,即指理之本体性、隐蔽性、抽象性;用、显,即指人之意识、品行、言论的表现性、形式性、显见性。无形迹的/理0是本、是体,是最深奥的本质与无可抗拒的道德指令;而有形迹的人伦日用是末、是表,是受/理0本体支配的外显性品行、表现。这就从理论上证明了人之主体皈依/理0本性,服从本性中道德律令与道德意志的合理性;也证明了,只有高扬以/理0为内涵的人性中的社会性,才是符合宇宙精神的价值尺度,才是完成、实现了人自身生命的价值原则。

2.人性转化中的泛众性、受众性特征。宋以前儒学人性论,往往强调上与下的性情不移,即广大下民,不肖之民是不能转化、改造本性,不能成圣成贤,这就变相堵塞了广大民众作为道德主体而主动去追求道德自觉及道德自律的可能性,将民众教化排除在儒家伦理教育之外。朱熹则不如此。他首先强调了人性转化的可能性。他认为,人性转化有三种可能性:其一,皈善性即/理0克/欲0性。人如嗜欲太重,可以通过内省修养或格物致知而使心正意诚身修,达到人性向善的转化。/身有嗜欲,当以礼仪齐之,嗜欲与礼仪战,使礼仪胜其嗜欲,身得复归于礼。01202这就是/天理0战胜/人欲0,逐渐行之,使超验心理逐渐成为人性中的主流,则人性得以向善;其二是/欲0克/理0即趋恶性。人如/为物欲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01212。人的自然品性即饮食男女欲望膨胀,道德自觉减退,导致人性趋恶;其三是等量消长性,即同一人性中/天理0/人欲0之偏正清浊的结构发生改变。如仁多义少转化为义多仁少,这人就刚断自用而少于仁爱之心;智多礼少转化为礼多智少,此人就礼仪形式繁琐而缺乏智慧之举。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五常0之性消长的偏正不平衡性。因此,转化的效用是追求天理昭昭明明的外显,亦是要求五常之性在人性中的动态平衡。

朱熹特别关注人性中的趋善性即/理0克/欲0。他认为,/天理人欲,几微之间。01222即天理与人欲差别很细微,稍一不慎,就会过犹不及,从/真理0走向/谬误0。而/理0/欲0之间,不可并立,二者对立斗争,彼消此长,此进彼退。/人只有天理、人欲两途,不是天理,便是人欲。,,克得那一分人欲去,便复得这一分天理来。01232所以,人性趋善,就要存天理,窒人欲。/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01242。尽管朱熹也承认人的饮食男女物质欲望的正当性,但是当/人欲0触犯封建道德规范时,违背封建纲常的/义理0原则时,就变成了十恶不赦的/私欲0,应当坚决窒灭,这就形成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0的理欲观,也形成了他关于人性转化及趋善性的重要内容。

人性转化理论,从另一角度看,也就是理学家常津津乐道的/天命之性0与/气质之性0的理论。张载5正蒙#诚明篇6:/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焉。0按张载说法,/天地之性0是本体,是人、物未生时的至善的宇宙精神;/气质之性0则是人生后五常之性与五行之气的结合物,是具体的具有社会性(五常)与生物性(饮食男女)的二重化人性。张载认为,人成形(出生)后有了气质之性,但人人都应克服气质之性中的有悖于/理0的人欲,反归于本性中纯朴无私的/天理0。所以,从君子角度看,应当以纯然天命之性来取代气质之性。理学家二程亦持这一观点。朱熹十分同意这一见解,他认为/气质之性0的提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0。他论证说:气质之性即是具体个人的人性,是/天命之性0得以存在的载体;但气质之性必须受/天命之性0的统帅,即两者的合一,才能存天理,灭人欲。这种合一,正是气质之性转化的目标与根据。为此,朱熹主张变化气质,也就是通过人这个主体对/天理0的追求,而不断改变人性中/五气0与/五常0相兼而偏正参差的弊病。/人之为学,都是要变化气禀0。

在朱熹人性论中,/心0是一个重要范畴。/心0在传统思想中被看作是人的思维器官,犹如现代人说的大脑。而在一些理学家(如陆九渊等)那里,/心0被视为与/性0相同之物。朱熹认为, /心0即是人的思维器官,主宰/知觉0/意识0,是人沟通/性0与/情0(即人之言语、行为)的载体。要建构道德自觉的人的主体性,必须要使/天命之性0为人的思想、心理(即/心0)所认同、接受。只有通过人思想、心理对/天理0的认同与承认,才能使/天理0统帅人的主体思想,使由人之思想、心理指挥下的言语行为表现出高度的封建道德的自觉性与自律性。这种主体性与道德120

/天人合一0与/性心合一0)))朱熹/心性论0与社会控制思想

性(天理)的结合,在理学/心性0论上就叫做/心与理一0、/心与性合0。如果心不能与/性0 /理0合一,就叫/放心0,就会流于恶。朱熹认为,从人这一主体对天理(天命之性)的认同与接受看,从人这一主体将至高无上的封建纲常伦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同时又外显为符合封建规范的言语行为看,心是极其重要的中介与桥梁,它起着将昭昭至明的天理转化为人的主体的道德能动性的重要作用,是超验的理与现实的实践经验品格相结合的重要纽带。朱熹为此特别强调/心主性情0、/心统性情0的命题。5朱子语类6卷九十八记:有学生问朱熹:/心统性情,统如何?0朱熹回答说:/统是主宰,如统百万军。0所谓/性0,即/天理0赋予的人、物之/质0;/情0,即人日常所表现的喜怒哀乐爱恶欲,言语品行,待人接物,处理上下关系与社会人际之道。心统性情,说明了人的思想在接受、认同天理并转化为个人道德言行中,心的统帅、主宰作用,/心0对性与情的联系沟通作用。因此,从先验、天赋的本体证明讲,/天理0是第一性的,它强调了道德纲常作为/天道0即宇宙本源及纲常的至上性;但从现实社会政治的角度讲,从人之主体的道德行为讲,/心0又是第一性的。心不正则意不诚,身不修,便不能使人到达圣贤至臻境界。朱熹就此谈到/心0在人未发(即处静而思虑未萌动)、已发(人表现出的七情及言行)的关系时说:/心者固所以主于身,而无动静语默之间者也。然(心)方其静也,事物未至,思虑未萌,而一性浑然。道义全具,其所谓中,是乃心之所以为体而寂然不动者也;及其动也,事物交至,思虑萌焉,则七情迭用,各有攸主。01252所谓/七情迭用,各有攸主0,就是指人之喜怒哀乐爱恶欲及其言谈举止,都受着/理0之道德意志及道德律令的主宰。

强调/天理0的超验的道德律令及道德意志,强调个人主体在社会活动及生产活动中严格遵守/天理0的道德自律与自约,这正是朱熹社会控制思想的基本内容。它既是对传统政治社会思想的改造与创新,又是对儒家学术思想及伦理纲常体系的极具思辨性的发展与扬弃,是一种更加精致的信仰主义。一方面,/性0/心0是一对对立的范畴,具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性0与/天0一,与/理0一,是万物最高的本原,亦是自然与社会、万物与人的根本属性、本质,是形而上之/天理0;/心0则是由/理0派生的一种形而下/精微0之气,应归属于物质的/器0一类,与形而上之/理0处在上下两极的位置上。另一方面,由于/心0是/气0之/精微0,能知觉,有意识,能判断是非善恶,推理演绎,从先验的观点看,即是能连接未发之性与已发之情,将/性0中之/理0通过人知觉、意识发送、外化出来,表现为人之喜怒哀乐爱恶欲及其言谈举止,使/七情迭用,各有攸主0,这样,通过人心的这种/该备通贯0的功能,天赋予人性中的/仁义礼智0四德就呈现为人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0四端之情,使/天理0由一种抽象的思想理论变为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人心0对/天理0的尽善尽美的表现,就是人心与/天理0的同一,即/性心合一0。朱熹清楚的知道,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封建地主阶级的/天理0决不会自动渗入农民阶级的思想感情中。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朱熹提出了/心与理一0即/性心合一0的原则,同时提出了/人心0在/天理0感发流行中的能动作用,强调要人们/收拾本心0,用/心0去主动、积极地追求/天理0,去改造自己的思想意识。5朱子语类6卷十八说:/此心至灵,细入毫芒纤芥之间,便知便觉,六合之大,莫不在此。05朱文公文集6卷三二5答张钦夫6书中亦谈到: /然性之静也,而不能不动。情之动也,而必有节焉。是则心之所以寂然感通,周流贯彻,而体用未始相离者也。0这里所谓的/体用0,就是/天理0与/人心0,/性0与/心0的合一。从天人关系上看,即是理学的/天人合一0。这也是儒学从/外王之学0向/内圣之学0的变化的一大转机。

从某种程度上说,强调/天理0的超验的道德律令及道德意志,强调个人主体在内在的/心0的支配下,在社会活动及生产活动中严格遵守/天理0的道德自律与自约,也是对儒家经学学术体系及伦理纲常体系的一种结构上的改造,即由传统的/三纲五常0向/四德五伦0的体系结构转化。在传统/三纲五常0中,三纲是主,五常是辅;纲常是纲目、主辅关系。但在/四德五伦0中,/四德0是仁义礼智,/五伦0是忠、孝、节、悌、信,即君臣、父子、夫妇三纲加上兄弟(悌)、朋友(信)两目。朱熹说:

熹闻之天生斯人,而予之以仁义礼智之性。而使之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1262。

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何尝有个孝悌来。,,缘是这四者是本,发出来却有许多事1272。

121

中华文化论坛2007#2

父子之亲,兄弟之爱,固性之所有。然在性中只谓之仁而不谓之父子兄弟之道也。君臣之分,朋友之交,亦性中所有。然在性中只谓之义而不谓之君臣朋友之道也1282。

朱熹认为,仁义礼智是/体0,是/性0,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忠、孝、悌、节、信是由/性0/体0发出的/情0与/用0,这就重新调整了儒学伦理纲常体系的秩序与层次,将过去直接用君臣、父子、夫妇构成的/天0之三纲,转变为以融合自然与社会共同属性的本体范畴即仁义礼智(因土居中,无位,故不提)所构成的思辨性的/理0的内涵结构体系,而/三纲0只是地上人间的人际现实关系,是/体0/本0发出的/用0与/末0。这样才能更合理地解释道德意志、道德律令的超时空性及超阶级性。因为以/四德0作为本体系统中的诸范畴,它更能涵盖自然与社会的属性,就如前所论证的/仁之大德曰生0/生生不已0等,更具有思辨性及欺骗性;而用君臣、父子、夫妇的上下从属关系作为世界本体,就显得粗陋而不为人所信服、循守。从表面上看,将/四德五伦0代替/三纲五常0,似乎是返归先秦孔孟原始儒学,实则不然。孔孟所在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一种诸侯割据的分封制。孔孟提出的伦理与社会思想,是企图停战弥兵,维持一种/周礼0制约下的诸侯分封等级制;孟子虽然看到新时代的曙光,但他只是在进行一种理想的构思,而无时代发展演进形成的现实基础,因而终不得为执政者所用。朱熹生活的时代,平民化村落的宗法血亲格局,使社会系统整体与局部,国家政权与血亲村落,中央统治与个人主体伦理,在内在效应上逐渐趋于一致。任何个人、任何平民化血亲村落,其符合礼法、循规安矩的行为,都将转化为地主阶级长治久安整体利益的效应。因此,朱熹以/四德五伦0代替/三纲五常0而成为新的结构体系,确实是中国几千年政治、伦理、社会思想的一大变化,它为稳定封建社会后期日益衰弱的封建中国政治与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四德五伦0代替/三纲五常0,也是儒家理学本体论思想的一大变化,是儒家/内圣0对/外王0思想的一大发展。在汉唐儒家本体论思想中,/天0是最高的主宰,万物的本原。/天0与/人0的关系,是一种外在的以/灾异0、/谴告0、/阴阳0、/祸福0来控制社会与人身的关系。汉唐儒家虽然也讲/教化0,但他们讲的/教化0,是以单向的盲目服从为基础的外在强制性教化。这种教化,片面强调君臣、父子、夫妇的主从关系,片面强调性三品人性理论及伦理教育中/下人0 (平民)至愚而不可教的一面(实质上是迷信自身阶级的强力统治及强权对社会的控制,迷信外在教化对社会的控制力量,而忽视了对占社会大多数人即/下民0的内在的主体伦理教育及内在心理的道德控制)。按他们的说法,如果不遵守这种教化,就会受到/上天0的制裁。由于这种教化失却了内在主动追求的意义,在汉以后,逐渐失去了它的影响和束缚人心的作用,往往出现国家持续的分裂、战乱及强兵悍将的暴乱。而/内圣之学0正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弥补。它以强化内在的主体伦理教育及内在心理的道德控制为手段,试图达到/收拾人心0的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以/四德五伦0代替/三纲五常0,也引起儒家经学学术思想的一大变局,这就是自宋以后,儒学赖以传承的/经0典文本的秩序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五经六典0(5尚书6、5易6、5春秋6、5礼6、5诗经6)逐渐被5论语65孟子65大学65中庸6为代表的/四书0加上/五经0所取代。在这儿,/四书0是纲,是主。/四书0中的5孟子6亦由/子0书升为/经0书,5大学65中庸6也由5礼记6中独立出来而成为最著名的经典文本。这一经学典籍及儒家学术思想的变化,本质上是封建/治道0的政治、社会思想及国家意识形态转变的结果。因为/四书0,尤其是5中庸6、5孟子6,是大讲/内圣之学0的/性理0的,是极力提倡强化内在的主体伦理教育及内在心理的道德控制的。它们与董仲舒思想在/治道0的途径上有着重要的区别。而这种区别正是汉学与理学的一大区别。不过在朱熹时代,统治者还没有认识到理学的这种有补于/治道0的作用。只有从南宋理宗赵昀始,才逐渐认识到/理学0这种有补于/治道0,有利于社会控制的作用,从而开始大力褒扬朱熹理学。至元代仁宗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年),复科举,诏定朱熹5四书章句集注6试士子。从此,以/四书0为主作为科举用典便成为惯例,/四书五经0作为封建国家统治思想的经典文本,一直被地主阶级褒扬提倡,至到近年仍兴盛不衰。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朱熹/心性论0的特点,着重在于从本体论上提出以儒家道德伦理为基本内容的先验的心性论本体证明,由此为建立人的主体道德自觉提供哲学思想的基础。在这之间,他将形而上的先验之/性0(四德五常)与人类社会中形而下的纲常伦理(三纲)有机结合,使本体122

/天人合一0与/性心合一0)))朱熹/心性论0与社会控制思想

论作为一个抽象的、有意义的思辨体系,通过人性发生论、人性的至上性、泛众性、转化性特点,与地上的封建国家政治论、社会论、伦理学说/一以贯之0,形成一个形上与形下结合的整体模式,从哲学上的抽象、思辨性范畴最终到达地上人们的现实行为,转化成为人间的现实的纲常律令、道德自觉。这与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绝对理念0的演化模式如出一辙,也是对汉代儒学/天人合一0本体论的重大改造,是儒家道德信仰主义的重大转折。自朱熹以后,/性心合一0的本体理念基本代替了/天人合一0的本体学说,使/性心合一0成为宋以后/天人合一0的真正内涵,成为儒家伦理哲学本体论的最高境界。当这种思想运用于封建政治实践时,就成为中国封建国家意识形态亦即/治道0的重要政治哲学基础。

1参考文献2

112122谭松林等点校本.周敦颐集1M2.卷一,太极图说.长沙:岳麓书社,2002.

132朱熹.朱子文集1M2.卷七十八,江州重建濂溪先生书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2张载.张载集1M2.正蒙#乾称.北京:中华书局,1978.62.

15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1M2.卷九十八.长沙:岳麓书社,1997.2268.

16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1M2.卷十八.长沙:岳麓书社,1997.356.

172谭松林等点校本.周敦颐集1M2.卷二,通书解#理性命.长沙:岳麓书社,2002.

18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1M2.卷九十八.长沙:岳麓书社,1997.2270.

192朱熹.朱子文集1M2.卷十四,戊申延和奏札.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0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1M2.卷七十七.长沙:岳麓书社,1997.1768.

1112朱熹.朱子文集1M2.卷六十七,仁说.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22朱熹.朱子文集1M2.卷四十,答何叔京.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32朱熹.朱子文集1M2.卷五十六,答方宾王.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4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1M2.卷六,长沙:岳麓书社,1997.95.

1152朱熹.朱子文集1M2.卷五十六,答方宾王.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6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1M2.卷四.长沙:岳麓书社,1997.68.

117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1M2.卷四.长沙:岳麓书社,1997.65.

118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1M2.卷四.长沙:岳麓书社,1997.51.

119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1M2.卷四.长沙:岳麓书社,1997.70.

1202朱熹.四书或问1M2.卷十五,论语或问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212朱熹.朱子文集1M2.卷七十四,玉山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2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1M2.卷十三.长沙:岳麓书社,1997.199.

123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1M2.卷四十一.长沙:岳麓书社,1997.936.

124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1M2.卷十二.长沙:岳麓书社,1997.184.

1252朱熹.朱子文集1M2.卷三十二,答张饮夫.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62朱熹.朱子文集1M2.卷四十三,南剑州龙溪县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7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1M2.卷一百一十九.长沙:岳麓书社,1997.2589.

1282朱熹.朱子文集1M2.卷四十三,答胡广仲.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中哲)

123

昆虫行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蜜蜂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200830830521 卢晓婷 08行政管理5班 摘要: 蜜蜂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对人类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美味的蜂蜜上,更体现在蜜蜂对人类的医疗作用。植物提供给蜜蜂的花粉会使蜂蜜有着对人的不同的功效和作用。除此之外,蜜蜂在各种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蜜蜂对人类的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蜜蜂,蜂蜜,蜂疗,蜂毒 英文摘要: Bees in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role of human beings, not reflected in the taste of honey, the bees also reflected in the role of human health. Plants is available to make honey bee pollen has a different effect on people and role. Besides, Bees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has a positive role. Therefore, bees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human beings. 英文关键词:Bees Honey Apitherapy Venom 正文: 蜜蜂是一种具有巨大运用潜力的益虫,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蜜蜂对人类的贡献远远不仅限于美味的蜂蜜,更是蜜蜂对人类医疗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蜜蜂不但为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保健作用,更为人类的疾病的医疗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蜜蜂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势不可挡的变化,从而促进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更重要的是在蜜蜂的开发给医疗科技带来的好处。 一、蜂蜜的植物分类与对人类的作用 植物、蜜蜂、蜂产品与人之间是互相制约的,其中,蜂蜜—借助于蜜蜂,传递了花蜜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换句话说,蜂蜜的治疗作用是由蜜蜂从植物(花)采集的有效成份来决定的。蜂蜜按植物来源而命名,现根据不同品种的蜂蜜列举如下: 1、锻树蜜。同锻树花一样,含挥发油。挥发性成分中有倍半菇脂族醇,也就是使蜂蜜

观纪录片《朱熹》有感

观纪录片《朱熹》有感 从读小学开始,就陆续学习了朱熹的一些诗文、名言等,知道他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是中国杰出的儒学大师,是宋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但从未深刻地去探寻朱熹为什么会被称为是“是中国杰出的儒学大师,是宋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观看了《朱熹》的纪录片让我对朱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他产生了更多的敬意! 孔子、孟子之后,儒学大师层出不穷,但康熙帝独选了南宋的朱熹进入大成殿,使朱熹升入了最高的殿堂。我不禁好奇他们之间有着这么多年的历史鸿沟,是如何形成关联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读这句诗时,作为理科生的我只感叹:原来南朝有这么多寺庙!却不知这后面有一段关于儒教与佛教的历史。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填补了儒学不关注的一些问题,比如人你死后的问题,而佛教允诺人来生,能减轻人民的痛苦感,为当时处于长期战乱的人民有着吸引力。而儒学比较晦涩难懂,一般人民根本看不懂,渐渐地,到了朱熹生活的时代,佛教已经极为兴盛。 佛教的快速发展,儒学被逐渐地边缘化,而佛教是四大皆空的,没办法解决人民该怎样去建设社会,怎样过现实生活的这类问题,使得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模糊混乱了,人民不知道用怎样的伦理道德观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朱熹在他的为官之途中深有感触,为此,朱熹提出了太极论、理气论、人性论、修养论等,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完善了儒家的学说,使从魏晋南北朝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孔孟之道”恢复了正统地位。朱熹倡导的理论覆盖了佛教中对于人生的一些想法,使人民可以到儒学中追求自己精神上的需求,让人民有了生活的目标。 历史的长河总是曲曲折折地往前走,不论后世的人们怎么评价过去,已经奠定的事实,终究还是没有办法改变。在这漫长的5000年文明当中,也曾出现过一些极为辉煌的成就,遗憾的是有些终究被历史埋没,有些一直流传到现在,仍然散发着它应有的光芒。 2020.4.23 ZLY

浅谈朱熹的法律思想

浅谈朱熹的法律思想 朱熹生活的南宋初期,国内各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已十分尖锐,对外有北方金贵族集团的入侵,对内有南宋政权的腐败与无能和不断爆发各种形式的农民起义。针对当时内外患忧的时局,从维护封建王朝的最大利益出发,他从理学上提出和阐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唯心主义思想。 一、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哲学宇宙观。 首先,他从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出发,将“理”看成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和产生万物的本源,它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它是客观实际存在的,是自然界的主宰,它是人类社会最高精神的本体;“理”必须靠“气”来体现,“气”的千差万变就构成“理”具体的多样化的宇宙万物。自然界的人自然是“理”与“气”的混合物,“理”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就是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在人性上称作“天地之性”。“气”在人性上则表现为“气质之性”,它含有为恶的危险性,即“人欲”。“圣人君师”是“无人欲之私”的,所以才具有主宰人类社会的神圣资格,封建皇帝便成了“理”在人间的杰出代表者。他们的职责是“代天而理物”,谁违背了他们的意志,就是违背“天理”。他认为人间的忠孝仁义、三纲五常这些道德伦理观念是千古不变的,是上天规定下来的,是天理的组成部分,那么人间的立法和司法当然必须以“天理”作为指导。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间的一切措施、方法,如德、礼、政、刑,其目的无非就是根除人们的“人欲”,恢复“天理”或曰“存天理,灭人欲”。一方面,因为人们的“气质之性”不同,因而“人欲”的多少也不同,所以要针对性运用德、礼、政、刑四项措施,逐渐改善人们的道德面貌,针对屡教不改者只能以刑罚严惩之,决不能心慈手软。但刑罚的作用是有限的,它不能尽绝“为恶之心”,因此,根本的措施还是教化。促使人们改恶从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理”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最高准则和标准,是先天地而生的,它是世间万物的本源,是千古永恒的真理,它是理学的最高范畴。 第二,因事致宜进行变法和改革主张 针对南宋当时政权腐败、外族入侵及民不聊生的局面,朱熹从历史的观点来裁判“天理、人欲”。他认为尧舜禹三代是“天理流行”“无不尽善”的时期,而三代以下则是“在利欲场中头出头没”的“利欲之私”泛滥的时代,他深感南宋“法弊、时弊”(即材木之心已皆腐朽,腐烂而不可复支持),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要求效法三代,改革时弊,要起死回生,只有改弦更张,重建“天理流行”的盛世,不能死守祖宗法度。“必须别有规模,不用前人硬本子”。在朱熹看来,变法不过是改变人心的一个条件,改革时弊的改变方法是改变人心。要尽除人们的私欲,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一准于“天理”,光靠法律制度,哪怕是良好的法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君主“心术”的优劣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因素:“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有无不正”,为了改变君主的“心术”,他主张限制君主的独断专横。他确信,只靠良好的政体,还不能改变君主的“心术”。

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环境生态学与天人合一思想 环境生态学是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即追求可持续发展,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说的是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化解到最小,最终达到和谐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道家认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环境生态学主要以人文社会和环境生态学方面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和谐社会和循环型经济”、“人类生存方式与环境生态危机”、“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文化与生存安全”、“全球变暖与地球环境生态安全”、“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生态的影

响”、“酸雨对地球环境生态的影响”、“城市化对城市环境及区域气候的影响”、“沙漠-绿洲生态系统水热输送及相互作用数值模拟”、“中国西部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内容上,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和体系尚在不断地发展之中,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3 )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4 )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 5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而天人合一思想在内容上主要是自然万物与人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统一,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数(c 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在研究对象上,环境生态学研究重点是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污染的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以生物为主)的影响。它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污染的环境两者之间作用与反作用、对立与统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物质的循环与代谢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支配这些规律的内在机理。生命系统与人为干预的环境系统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各级水平,所以,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从宏观上研究环境中污染物和人为干预的环境对

(八)朱子之心性论

朱子之心性论 性属理,心属气,必先明白了朱子之理气论,始能探究朱子之心性论。 朱子极称伊川性即理也一语。谓: 伊川性即理也,自孔孟后无人见得到此,亦是从古无人敢如此道。 又曰: 如性即理也一语,直自孔子后惟是伊川说得尽。 其实孔孟书中并不见有性即理也之语,只因宋代理学家敢于说从古未有人说的话。但就论其实,伊川说此话,也与朱子之说有不同。伊川云: 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之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发不中节,然后为不善。 可见伊川性即理也之语,主要在发挥孟子性善义,只就人生界立论,而朱子则用来上通之于宇宙界。亦可谓朱子乃就其自所创立有关宇宙界之理气论而来阐申伊川此语之义。要之伊川言性理,偏重在人生界,朱子言性理,则直从宇宙界来,此乃两人之所异。 伊川又曰: 道孰为大,性为大。人之性则亦大矣,人之自小者,亦可哀也。人之性一也,世人皆曰吾何能为圣人,是不自信也。动物有知,植物有知,其性自异。但赋形于天地,其理则一。 此仍在阐发孟子性善义,仍偏囿在人生界。虽亦兼及物性,但只从人生界推出,非从宇宙界落下。朱子则曰: 性只是理,万理之总名。此理亦只是天地间公共之理,禀得来,便为我所有。 此是说天理禀赋在人物者为性,如此则宇宙界人生界一贯直下,形上形下,交融无间。今说天即是理,则在人物身上各自占有了一分天。此把庄老道家精义已尽量接受,而确然转成其为儒家义。此见朱子思想组织力之伟大,消化力之细腻,而在朱子,则只似依据伊川一语加以引申,不见有自己用力处。此乃朱子思想之邃密不可及处,亦是朱子思想之骤难把捉处。 伊川又言:

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此处把性与气分言。朱子说之曰: 大抵人有此形气,则是此理始具于形气之中而谓之性。才是说性,便已涉乎有生,而兼乎气质,不得为性之本体。然性之本体亦未尝杂。要人就此上面见得其本体元未尝离,亦未尝杂耳。 此处朱子阐说伊川性即理也一语,更入深微。理是天地公共底,性则是人物各别底。理属先天,性属后天。由理降落为性,已是移了一层次。朱子说理气合一,故说性气不离。朱子又主理气分言,故说性气不杂。但万物之性,各为其形气所拘,回不到天地公共底理上去。人性则可不为形气所拘,由己性直通于天理。此处要有一番工夫,此一番工夫则全在心上用。此乃全从人生界立说,若言宇宙界,则无工夫可用。惟在人生界用工夫,仍必以上通宇宙界为归极。若只囿在人生界,而至于违背了宇宙界,则一切工夫皆属错用。宇宙界之与人生界,自朱子理想言,仍当是一体两分,非两体对立。其贯通处则正在性。性是体,其发而为工夫则在心,心属用。 朱子言性即理,又说性气不相离,亦不相杂,此处又把张程所言天地之性义理之性气质之性之分别全都融化了。此等分别,至是乃似无必要。思想递转而益进,愈演而愈密,但在朱子文章与说话中,又像并不显著,此贵读者之细心体玩。 又朱子说理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不会造作,有人疑此等说法从佛家来,但释氏禅宗主张性空理空,朱子则说理必附气性必附心。若说理不是一个净洁空阔底世界,又如何能附在气上,遍及气中。理如此,性亦然。正因其必附在气上,遍及气中,故理实非虚。一虚一实,为朱子分别儒释疆界一大鸿沟,此层俟下再述。 以上略说朱子论性,以下当再略述朱子之论心。 朱子论宇宙界,似说理之重要性更过于气。但论人生界,则似心之重要性尤过于性。因论宇宙界,只在说明此实体而落到人生界。要由人返天,仍使人生界与宇宙界合一,则更重在工夫,工夫则全在心上用,故说心字尤更重要。但却不能说朱子重要说心,便接近了所谓唯心论。因心只属于气,朱子既不主唯气,自亦不主唯心。 后人又多说,程朱主性即理,陆王主心即理,因此分别程朱为理学,陆王为心学。此一区别,实亦不甚恰当。理学家中善言心者莫过于朱子。此下再略举其说。或人问朱子: 先生说心者,天理在人之全体,又说性者天理之全体,此何以别?曰分说时,且恁地。若将心与性合作一处说,须有别。 说心性,犹如其说理气,可以分说,可以合说。心性亦非两体对立,仍属一

浅谈昆虫与人类社会

浅谈昆虫与人类社会 会计一班刘明夫学号:201341906122 【摘要】 昆虫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类群,其作为一类特殊的生物群体,具有种类多,种群数量大,繁衍十分迅速等特点。同样生活在地球这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中,昆虫与人类社会存在诸多联系,人类从古代就对昆虫世界的种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加以研究。近代,随着科技等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昆虫记昆虫的价值更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分析,昆虫学研究也由此衍生出其他分支。昆虫与人类社会究竟应该相处呢?诚然,在和谐理念下,昆虫与人类社会三、昆虫价值分析 昆虫是经过长期进化而演化而来的一类特殊的生物,昆虫的许多具有社会性特征,称之为社会昆虫;通过对昆虫生殖方式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生殖繁殖的 规律。昆虫的拟态、保护色等可为生物进化和演替等研究提供有益的材料;仿生学、医药科学、食用昆虫……昆虫具有很高的科学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在产业化方面更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昆虫仿生学是研究如何模仿昆虫的结构和功能,来制造设备或物件以造福人类的一门科学。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昆虫发展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具有特殊构造和功能的器官系统,它们有各自的生存技巧,有些技巧连人类都自叹不如。如:蝴蝶,有人把它称作“昆虫界的西施”,它利用翅膀花纹的色彩斑斓作为一种伪装。科学家通过了对蝴蝶的研究,为军事、航天、生活等带来了极大的裨益。 医药昆虫,随着对昆虫类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药用昆虫的不少新作用、新用途。药用昆虫是指昆虫虫体或其产物可直接用来治疗疾病的昆虫,是中医中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科学的进步,特别是昆虫学、生物化学、营养学、药剂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为人类向广度及深度开发昆虫资源提供了条件由于昆虫种类繁多,不少昆虫的药用价值尚未被发现,因此昆虫在开发新药源方面极具潜力,应努力发掘。根据昆虫的亲缘关系,从药用昆虫的近缘发掘新药源是一个重要的、可行的方法,如北虫草的开发利用及斑蝥素资源动物的成功寻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此外,还有食用昆虫,诸如:中华稻蝗、蛴螬、家蝇、黄粉虫…;工业原料昆虫——家蚕、五倍子蚜、白蜡蚧、紫胶蚧…;传粉昆虫——蜾蠃、蜜蜂、熊蜂、蝇、凤蝶、芫菁…;文化昆虫——观赏、发音、发光、争斗昆虫…等等。昆虫的科学、经济和社会价值等待着人类去发现、认识和创造,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是一座神秘的知识和资源宝库! 四、促进昆虫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在传统观念中,昆虫令人讨厌,给人类带来疾病,与人类争夺赖以生存的粮食,破坏森林、破坏生态环境,在地球上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甚至于说:人类一直在和昆虫作斗争,在消灭、控制、管理昆虫到可持续控制的控制。诚然,人类控制昆虫的理念在不断进步,但将昆虫视为有害生物的理念基本没有发生改变。人类绞尽脑汁的与昆虫较量,为了控制害虫而滥用化学农药,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人类与昆虫的关系需要重新认识,对昆虫的观念和策略要进行反思和调整。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昆虫之于人类,一直都扮演着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昆虫的有害方面(一)、危害栽培植物及其产品:农业害虫、林业害虫、其它果、蔬、花卉…(二)、传播植物病害:如叶蝉、飞虱、蚜虫…(三)、危害人、畜健康:1.直接危害——蚊、蚤、臭虫、体虱;蜂、蚁、隐翅甲2.间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 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19 岁进士及第,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他 为政期间,申明敕令,惩治奸吏,清正有为,但多次遭到排挤,仕途 坎坷,很不顺利。朱熹不但是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教育 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人尊称其为朱子,赞他是孔孟以来 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大师。 在理学发展,朱熹是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 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 或称“道”、“太极”。“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有,它是 超越天地万物,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客观自然的存有,无情意,无 造作。在理与气、理与物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理气统一,他认为理通 过气产生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 朱熹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 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等职。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 (《宋元学案·元晦学案》上),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在福建 讲学。晚年卷入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 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 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 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元播海外,如李朝时 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 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德育思想浅论

朱熹德育思想浅论 摘要: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并且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即 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他认为,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关键词:朱熹德育明人伦方法南宋大儒朱熹是位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紫阳朱氏建安谱》附有朱熹著作总目凡41种,400百余卷,著述何止等身!非专业人士恐怕毕其一生精力也只能接触其宏富著作之一二,更不敢枉谈研究,对朱熹思想的发掘须经过几代人长期不断的努力。下面就朱熹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说一点浅见,也只是隔靴挠痒,不得要领甚至谬误处,期待读者和专家批评。一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

中国传统和谐社会观

中国传统和谐社会观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 潘岳发布时间:2006-08-07 06:00光明日报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一、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基本一致。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如孟子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二、人与自身和谐。儒家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主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锢蔽,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佛家讲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然态度进入一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三、人与人和谐。孔子提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并以“仁爱”为原则,实施两条途径: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大文化、宗教中都有相似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儒家重视“礼”,主张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道家也反对人与人

浅析朱熹思想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人们对其思想进行片面地批判,而今天的我们在研究时才发现,其思想的积极作用,不仅表现在我们的反腐倡廉和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上,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伦理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是他的重要思想主张。其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后世历代统治者则利用它作为扼杀人性的工具,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也是过分地强调其消极作用,而对其积极作用谈及甚少,在现在看来这是有失公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汲取其思想之精华,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更加清楚地认识对当代的启示意义。 一、朱熹“天理”、“人欲”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在朱熹看来,“天理”是永恒不变、自己生成、统领万物的东西,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存在于万物产生之前。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1】“理”是宇宙的本体。同时“天理”还包含有合乎规律的自然法则之义。如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2】而且朱熹认为,“浑然天理便是仁”【3】,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仁”是浑然天理,那么循天理便是义,“义者,天理之所宜”,“礼者,天理之节文”,【4】所宜、节文都是天理存在的状态。天理不仅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且体现为人伦,“父子、兄弟、妇夫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5】父慈、子孝、弟弟、夫妇敬都是天理之自然。同时,天理是心的本然,“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6】心之本然是指心中浑然天理,而无一丝人欲杂念;而且他宣扬伦理纲常是“理”的表现,是先验的。

朱熹及其思想简介

朱熹 简介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哲学思想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关于朱熹的哲理故事

关于朱熹的哲理故事 导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如人,人如诗。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关于朱熹的哲理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朱熹有“朱子”一称,为孔庙十二哲者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而配享孔庙之人。朱熹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他将北宋开始出现的理学思想发扬光大,并且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朱熹这个人的名声都十分响亮,后世许多人将朱熹的新思想称为“新儒学”,甚至许多人还将朱熹的思想奉为正统。 这样一个成就极高,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留下的故事不少。普通老百姓们并没有正经的读过书,所以并不知道朱熹的思想学说,他们对于朱熹这个人的认识,全都是从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中了解的。 《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朱熹幼时聪慧,对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因为他又有很强的求知欲,所以经常会问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他的父亲自朱熹明事理开始,就对朱熹进行严格的教导,对于朱熹的教育十分的看重。朱熹有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询问自己的父亲。有一次,朱熹的父亲指着天说:“这就是天。”朱熹立马反问: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天上有什么东西?” 除此之外,朱熹在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也经常在地上用手指比划。有一次他就直接问自己的父亲,“地又是什么?”问天问地,追问到底,但是“天地”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所以他的父亲经常被朱熹问住,不知该如何回答。 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 朱熹到同安县赴任的时候,路过夹漈草堂,于是下马前去拜访郑樵。郑樵有礼的将朱熹迎了进门,然后断出一碟姜和一碟盐招待。朱熹的书童见了当时就不高兴了,但主人说话他就没有插嘴。 朱熹将自己前阵子写好的手稿拿出来,递给郑樵,并请求郑樵给予指正。郑樵恭敬的接过手稿,将其放在桌上,然后点燃了一支香。香烟袅袅,屋内顿时一阵芬芳。 恰巧这个时候,窗外吹进来一阵风,将桌上的手稿吹的一页页的翻了篇。郑樵这个时候却像是春风醉人一样,站在原地动也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将手稿还给了朱熹。郑樵与朱熹彻夜交谈,一共谈了三天三夜,朱熹收获良多。临走之前,为了表示感谢,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云礽会梧竹,山斗盛文章”,赠给了郑樵。 朱熹和书童出了门,书童就不满的对朱熹说:“那老头子看上去也不是什么贤人呢,对待相公也颇无礼了些。不说拿出好酒好菜,但

“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当代文化建设中,针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包含的古典生态智慧具有极为重要的当代价值。从作为其源头的《周易》分析。它包含“太极化生”、“生生为易”、“天人舍德”、“厚德栽物”与“大乐同和”等极有价值的生态智慧内涵,成为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在我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不知不觉中凸现出来。对于我国当前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确立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所包含的生态智慧更有其特殊价值。 所谓天人合一,包含着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意思。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在我们大踏步地走向现代化之际。人类既享受到现代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文明发展,同时也切身地感受到现代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生态的急剧恶化和环境的严重破坏给我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有一定的度, 都应与周围事物的发展相辅相成, 否则可能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人类的发展也不例

外。面对人类自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酿成的苦果, 人类早已经开始寻求自我救赎之道。不仅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改善环境的新方法, 新途径, 而且还要从价值观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为这种观念提供了些许借鉴, 为人类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某些素材。当前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青睐, 被当作克服人类当前的生态危机的一种思想资源。德国汉学家卜松山认为: “天人合一”是具有中国特点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思想, 是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在环境危机和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 强调儒家的“天人合一”, 或许可以避免人类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普里高津也称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具有了不起的技术实践, 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 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 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毕竟,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特别是当前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 以全面阐述人与自然关系而被人们所关注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无疑具有更大的现实价值。

心性论

心性論 欲探討佛道儒心性論,就必須首先明確心性論的具體內容,否則,就只能是無的放矢。因此,本文撰寫的目的,就是對心性論進行界定,從而為今後的相關研究鋪平道路。本文的探討分三步進行:首先,本文從中國學術界目前對心性論的研究現狀入手,提出了問題的所在;接著,作者回顧了歷史上關於心性的種種異說,為下文的界定創造條件;最後,作者對古代漢語中的“性” 字進行了認真的考察,並由此展開對心性論的規定性的界定。通過本文的探討,作者認為:心性論實際上應當是以心性的轉化為中心而展開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方法論體系,而不是簡單的探討心與性的存在狀態的理論體系。 心性論是《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如果不首先確定其具體的內涵,就無法真正弄清與之相關的所有問題。然而,對於這樣一個重要的領域,人們一直是忽視的。有鑒於此,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認真的界定。 一心性論的研究現狀 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佛道儒研究成了中國學術界所關注的一個焦點,也發表了相當數量的研究論文,在學術界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潮流。其中,僅僅1978-1997 年間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轉載和編目的相關論文或文章數就有:佛學、佛教1885 篇,道家、道教997 篇,儒家、儒學2511 篇。當然,這還不包括相關的專著、沒有收錄的以及那些此後發表的論文與文章。 在上述5393 篇同佛道儒有關的論文或文章中,直接涉及心性或心性論的就 有91 篇。為了便於對心性論進行論述,茲將有關論文的名稱羅列如下: 《簡析孫中山的心性文明思想》、《左宗棠的心性觀與“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孫中山關於“心性文明”建設的思想》、《廿載風塵兩鬢絲,英雄心性由來熱: 論丘逢甲內渡後的生活、思想和詩作》、《孫中山先生論物質文明與心性文明》、《太平天國運動與儒家的“心性之學”》、《朱元璋的歷史性成就與心性之學》、《二程的心性修養論》、《墨、荀心性論的特質及其比較》、《臨濟宗心性論述評》、《中國古代哲學的“心性”論》、《儒家心性論的基

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第六章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习性(habits)是昆虫种或种群具有的生物学特性,亲缘关系相近的昆虫往往具有相似的习性,如天牛科的幼虫均有蛀干习性,夜蛾类的昆虫一般有夜间出来活动的习性,蜜蜂总科的昆虫具有访花习性等等。 行为(behavior)是昆虫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的综合而使效应 器官产生的反应。研究昆虫行为的科学称昆虫行为学(insect ethology)。该方向的研究自1973年Frisch,Lorenz和Tinbergen以其出色的行为学研究获得诺贝尔奖后进展非常迅速,出现了大量的论著。 第一节昆虫的主要习性与行为 一、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昆虫的活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自然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即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或昆虫钟(insect clock)。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飞翔、取食、交配等等均有固定的昼夜节律。 日出性或昼出性昆虫(diurnal insect):白天活动的昆虫; 夜出性昆虫(nocturnal insect):夜间活动的昆虫; 弱光性昆虫(crepuscular insect):只在弱光下(如黎明时、黄昏时)活动。由于自然中昼夜长短是随季节变化的,所以许多昆虫的活动节律也有季节性。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表面上看似乎是光的影响,但昼夜间还有不少变化着的因素,例如湿度的变化、食物成分的变化、异性释放外激素的生理条件等。

二、食性与取食行为 (一)食性(feeding habit) 食性就是取食的习性。昆虫多样性的产生与其食性的分化是分不开的。通常人们按昆虫食物的性质,而把它们分成 植食性(phytophagous):以植物活体为食,约占昆虫总数的40%一50%,如粘虫、莱蛾等农业害虫均属此类。; 肉食性(carnivorous):以动物活体为食; 腐食性(saprophagous):以动、植物尸体、粪便为食; 杂食性(omnivorous):以动、植物活体、尸体、粪便为食。 根据食物的范围,可将食性分为 多食性(polyphagous):以多个科的植物为食料,约占昆虫总数的40%一50%。寡食性(oligophagous):是以1个科或少数近缘科植物为食料,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棉大卷叶螟取食锦葵科植物等。 单食性(monophagous):是以某一种植物为食料,如豌豆象只取食豌豆等。 昆虫的食性具有它的稳定性,但有一定的可塑性。许多全变态昆虫成虫期的食物与幼虫期的完全不同,其他变态类的昆虫成虫与若虫或稚虫的食性相似。(二)取食行为昆虫的取食行为多种多样,但取食的步骤大体相似。如植食性昆虫取食一般要经过兴奋、试探与选择、进食、清洁等过程,而捕食性昆虫取

古代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古代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导读:古代发明创造的小故事【1】:鲁班创造发明的故事 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他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鲁班本人则是一个手艺高强的工艺巧匠,杰出的创造发明家。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很多。至今,在民间还广泛地流传着他发明创造的故事。 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出来的。 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他们起早贪黑,挥起斧头,一连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这时,砖瓦石料都已备齐,国王选定动工的黄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动工时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怎么办呢?晚上,鲁班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他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抬头望望,启明星向他眨着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抬手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划出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他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原来是丝茅草划的。鲁班很惊奇,他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

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丝茅草叶和蝗虫板开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纯了,就是断了。 这时,鲁班想起了铁。他跑下山去,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拉树,真是快极了! 这铁条,就是锯的祖先。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 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他的技术很高,特别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班门弄斧"这句话,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见,鲁班用斧之纯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鲁班却办不到,特别是碰到木纹粗和疤节多的木料时,就更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头,磨得很快,砍起来比以前是好多了,可还是不理想。 于是,鲁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头,上面盖了块铁片,只让斧头露出一条窄刃。这回,鲁班不砍了。他用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来薄薄一层木片。推了十几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过去用斧子砍可强多了。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

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

西安工业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报告 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专题研究 课程代号: 0 9 2 0 2 0 任课教师:王星 论文题目: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 完成日期: 2014 年 6 月 15 日 学科: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 1309240543 姓名:李婷 成绩: 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 摘要:朱熹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先秦以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总结建立了完整的“理学”教育理论体系,其理学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本文对朱熹“小学”“大学”教育两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朱熹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朱熹“小学”教育“大学”教育 Abstract: Zhu Xi i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and educator, he thought since the Qi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systematically summed up a complete "Science" educational theory system, the center of its Science education is mor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wo stag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Zhu Xi "primary school" were analyzed and explained the modern value of Zhu Xi's Educational Thought.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也是围绕德育构建其教育思想体系的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他的小学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本文从朱熹小学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朱熹是中国古代一位“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况世大儒,同时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着名教育家。朱熹从事教育活动约五十年,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形成他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事业仍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朱熹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纲领性作用。朱熹反对当时以科举入仕为直接目的的学校教育,认为这是诱人“干禄蹈利”、“忘本逐末”、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的教育。他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朱熹认为,只有把“明五伦”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今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认为教人为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杂博知识,做些华丽文章,用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还从修身、处事、接物三方面对如何做人进行了阐述: “修身之要”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显然,朱熹的上述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对当今教育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朱熹的教育内容 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划分,是以年龄和智力发展为准的。人生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