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鲍莫尔-托宾货币需求模型

鲍莫尔-托宾货币需求模型

鲍莫尔-托宾货币需求模型
鲍莫尔-托宾货币需求模型

鲍莫尔-托宾模型货币需求模型

在50年代中期,威廉〃鲍莫尔(William Baumol)和詹姆斯〃托宾各自贡献的基础上,创造了存货法的货币需求理论。鲍莫尔和托宾都指出,个人维持货币存量与企业维持商品存量遵循同样一个道理。

其基本思想是:一个人维持货币存量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那就是如果个人要维持更多的货币存量,那么他就要面对如果把这部分货币转化为生息资产而带来的利息收入的损失;如果他保持较少的货币,那么他就要忍受为了满足日常货币需求而频繁地把生息资产转化为货币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因而维持多少货币存量的问题就转化为如何使利息收入损失和交易费用两种成本之和最小的问题。

具体而言,货币需求的最佳水平将取决于各种成本。首先,每次去银行要有往返成本Pb,而每个月份往返的次数为PQ/M*,因此每个月份往返银行的总成本为Pb(PQ/M*);其次,持有货币还有机会成本,即平均货币持有量所损失的利息收入i(M*/2)(注:此处存在如何计算平均货币持有量的数学问题);再次,家庭面临如下的替代:

M*越大,往返银行的次数就越少,但一个月内损失的利息却越大。家庭若在月初提取一大笔款项(M*=PQ)使其能满足整月支出的需要,就能把往返银行的成本降至最小,但是这个很大的M*会使家庭在一个月份内的利息损失增加到最大程度;最后,家庭必须在频繁往返银行的成本(如果M*很小)与放弃利息(如果M*很大)之间进行平衡。

1、从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是:对货币的需求就是对实际余额的需求,人们关心的是所持有货币的购买力,而不是它的名义价值,反映在公式上就是,如果价格水平P提高1倍,而其他变量(i、Q、b)保持不变,对M的需求也将增加1倍。更为一般的结论是,价格水平的变化对所需要的名义货币持有量产生相同程度的影响,但实际货币需求不会发生变化。货币需求的这种特点通常被称为缺乏货币幻觉(the absence of money illusion)。

2、收入、利率和固定成本b对货币需求有重要影响。

实际收入Q增加会提高货币的意愿持有量。即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促使家庭增加开支,为了支持更大的交易量,家庭将增加平均货币持有量,根据测算,货币的实际收入弹性约为1/2。也就是实际收入Q 的a%的增长会带来需要的货币持有量(a/2)%的增长。由此所得到的重要结论是,由于货币的百分比增长小于收入的百分比增长,所以实际收入的增长家庭的货币持有量将变得更为经济,这叫做货币持有量存在规模经济。

利率上升会造成货币需求急剧下降。因为利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因而家庭会减少货币持有量,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1/2)。

提取款项的固定成本上升会造成往返银行次数的减少,从而每次提取的金额就会增大,这样,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时期内,平均的货币持有量就会上升。据测算,货币需求的固定成本弹性为(1/2)

1.只有货币才能进行日常生活中的交易,其它生息资产如果要进行交易必须转化为货币。

2.货币是没有利息的,如果货币也带有利息的话,那么模型中就应该考虑到持有货币带来的利息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利息收入损失。

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 (3)

金融危机理论至今已经发展了三代。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金融危机理论进行了综述,如肖德和陈同和(2000)、刘明兴和罗俊伟(2000)、王春峰(2000)以及李成(2004),但他们的综述对最近几年的文献,尤其是2000年以来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的最新发展方面的文献涉及甚少。为了弥补理论研究的这一缺陷,本文对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强调金融系统不稳定性和危机传染性的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并提出了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可能的发展方向:强调金融危机与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强调经济基础变量与投资者预期形式之间的联系。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krugman(1979)深受salant和herderson(1978)对国际商品价格的稳定计划研究的启发,提出了货币危机的早期模型。在krugman的开创性理论框架下,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改进、修正了这一模型,形成了所谓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产生源于墨西哥(1973~1982)和阿根廷(1978~1981)等国家所发生的货币危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攻击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 在krugman(1979)的完全预见能力模型中,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财政赤字的货币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如固定汇率制)之间的不协调。当政府所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不协调时,理性的投机攻击就会发生。在政府存在大量财政赤字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必然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外币的影子价格会逐步上升(本币贬值),由于本外币的收益率出现差异,公众会调整资产结构,增加对外币的购买。随着政府持续地为财政赤字融资,在理性的投机攻击之下,不管初始的外汇储备有多大,终有一天会耗竭外汇储备,固定汇率迟早要崩溃。 在krugman模型的基础上,flood和garber(1984)放弃了krugman(1979)中的完全预见能力假设,认为国内信贷过程是随机的,投机攻击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线性模型。conn011y和taylor(1984)分析了蠕动钉住汇率体制与投机攻击,强调汇率崩溃前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行为,指出汇率崩溃前存在实际汇率升值和经常项目的恶化。edwards(1989)也强调了贬值前货币升值与经常项目恶化的模式。krugman和rotemberg(1991)将原来的模型拓展到投机者冲击的目标区域问题。墨西哥1994危机后,flood、garber和kramer(1996)、lahiri和vedl(1997)考虑了中和干预政策和利率政策的影响。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较好地解释了20世纪70-80年代的货币危机,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的恶化——过度扩张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实际汇率升值、经常项目恶化等。他们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是,必须保证政策间的一致性,不断强化宏观经济基础变量。

货币危机模型

闽江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____货机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 系别___________数学系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2010级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信息与计算科学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黄海心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120100903120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郭晶__________________ 职称副教授 系主任吴炳烨 论文时间 2014年4月10日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诚信声明书 本人郑重声明: 兹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货币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是本人在指导老师郭晶的指导下独立研究、撰写的成果;论文(设计)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未篡改研究数据,论文(设计)中所引用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本人恪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校有关规定,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设计)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2014年4月10日

摘要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发生了大大小小的货币危机不下百次,给危机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严重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了解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及特点、提前防范货币危机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对货币危机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先介绍第一代和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并分别进行实证分析.之后在克鲁格曼的道德风险论的基础上,详细介绍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及相关模型,并以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对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当前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引用我们从实证分析中所得到启示,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危机模型,实证分析,东南亚货币危机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概述1997 年下半年爆发的 东南亚货币危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Kaminsky 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这并非一场“新”危机,原有的理论成果具有说服力。而另一些学者,例如克鲁格曼(Krugman) 则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在传染的广度与深度、转移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与以

往的货币危机均有显著的区别,原有的货币理论解释力不格曼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对于远在千里之外、彼此联系很少的经济都造成影响,因此多重均衡是存在的,某些经济对于公众的信心的敏感度很高,这些经济的货币危机可能由外部的与自己关联并不大的经济中发生的货币危机所带来的公众信心问题而诱发。东南亚经济经常账户逆转的原因主要在于危机中货币大幅度贬值和严重的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进口大量减少,因此,存在一个转移问题,这是为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所忽略的。在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中,模型的构造者将注意力放在投资行为而非实际经济上,单商品的假定中忽视了贸易和实际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货币理论模型的中心应该讨论由于实际贬值或者是经济衰退所带来的经常账户逆转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本流动逆转的需求问题。他认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关健问题并不是银行,而在于企业,本币贬值、高利率以及销售的下降恶化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削弱了企业财务状况,这一问题并非银行本身的问题。即使银行重组对金融状况大大恶化了的公司来说也是于事无补的。克鲁格曼在单商品的假定之下,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小国经济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克鲁格曼增加了商品对进口商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分析了贸易及实际汇率汇率变动的影响与 足,应有所突破。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因此产生。克鲁效应。总的说来,克鲁格曼在他的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中强 调以下几个方面。1、克鲁格曼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 以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 提出了金融过度的概念(financial excess),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金融中介机构而言的。在金融 机构无法进入国际市场时,过度的投资需求并不导致大规模的过度投资,而是市场利率的升高。当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进出国际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的道德冒险会转化成为证券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的过度积累,这就是金融过度。金融过度 加剧了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当外部条件合适时,将导致 泡沫破裂,发生危机。2、亲缘政治的存在增加了金融 过度的程度。这些国家表面上健康的财政状况实际上有大量的隐合赤字存在:政府对与政客们有裙带关系的银行、企业提供各种隐性担保,增加了金融中介机构和企业道德冒险的

国内货币危机预警及模式.docx

货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或者 是对货币的投机性进攻导致货币大幅度贬值或国际储备大幅度下降的状态。 货币危机预警是与投机性货币冲击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货币危机预警的主要目的是提早识别危机发生的信号,以便该国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乃至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减少危机发生的强度和烈度。 关于货币危机预警理论的研究始于对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货币危机的研究,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货币危机的发生频率及造成的危害随之增加,1992?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7?1998年亚洲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爆发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学界对货币危机预警理论的研究。 本文将对货币危机的主要预警模型进行梳理和归纳。 一、信号分析模型信号分析模型是、和于1998年首先提出的。它以经济周期转折的信号理论为基础,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确定哪些经济变量可以用于货币危机的预测,然后运用历史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确定与货币危机有显著联系的变量,以此作为货币危机发生的先行指标。 信号分析模型分四步进行1 确定货币危机的原因和危机预警时段;2运用历史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与货币危机有显著关系的变量,进而确定先行变量;3 按照噪声一信号比的最小化规则,确定阈值;4 一旦经济中相 应指标变动超过阈值,则将之视为货币危机 即将在24 个月内发生的信号 由于模型中各个变量的分析是单独进行的,所以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单变

量模型。 为了克服模型的单变量属性,1999 进一步对发生货币危机信号的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它提出了4 个预测危机的复合指标,1个复合指标是对各预警指标发出信号数的简单加总,另外3 个复合指标则分别考虑了指标分布不均衡、指标时间延续性以及指标不同权重。 通过对预测指标的扩展,模型已经能够较好地处理预警结果输出的单一化问题,并利用多个复合指标可以更好地发送预警信息,极大地改善了预警效果。 2003 又进一步提出了多状态模型。 他将货币危机分为6 种,即经常账户恶化型危机、财政赤字型危机、金融过剩型危机、国家外债型危机、国际资本流动突然逆转型危机和自我实现型危机。 研究发现,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危机通常属于前4 种,其发生与受害国经济的脆弱性有关;发达国家的货币危机通常属于后两种,经济基本面通常良好,多由不利的国际市场形势所致。 这样一来,模型可以在对货币危机预警的同时,进一步将货币危机的损失与其类型联系在一起,厘清对货币危机深度的认识。 信号分析模型经过不断修正完善,已经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货币危机预警模型,它可以根据多个变量发出的信号估计危机发生的概率,同时有效提供关于危机根源和广度的信息,但该模型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1 主要以宏观经济环境为背景,没有考虑到政治性事件及一些外生事件对货币危机爆发时间选择的影响;2 模型的隐含假设是在解释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一个特定的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1979年,克鲁格曼提出了国际收支危机模型(PaulKrugman,1979),1984年,福拉德(RobertP.Flood)和加伯(PeterM.Garber)对克鲁格曼的模型加以扩展与简化。开创了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1994年.奥布斯特菲尔德(MauriceObstfeld)提出多重均衡自我实现的危机模型,构成了策二代货币危机理论模型。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着重分析货币危机的发展和发展机制,揭示了资本从持续流入到突然逆转的作用机理。 一、货币危机理论的基本假定与结论 货币危机理论的假定是:①内部均衡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货币当避为解决赤字而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纸币;②储备可耗尽,即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外汇储备消耗殆尽;③投机者获取充分的市场信息,进行理性决策。 货币危机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面临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的矛盾,二者分别代表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二者冲突的结果是丧失外部均衡,而外部失衡的累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储备,从而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 在货币危机的发生过程中,一国经济的基本因素(economicfundamentals)决定了货币对外价值稳定与否。也决定了货币危机是否会爆发及何时爆发。对经济基本因素最大的威胁是为弥补政府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而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公共部门的赤字持

续“货币化”,超过公众实际需要的货币会转化为对政府外汇储备的购买,利息平价条件支持资本流出,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在储备减少到某一个临界点,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或是获得资本收益)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出于一因的外汇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所剩余的外汇储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将被投机者全部购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货币危机由此爆发。事事上,由于投机者的冲击,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度的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资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所谓的不道德行为。 二、货币危机的理论推导及政策主张 货币危机模型可以概括为以下方程: 其中,M(t),P(t),π(t)分别代表国内货币存量、物价水平和预期通货膨胀率,E(t)代表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即期汇率,D(t)和R(t)代表国内信贷量和换算成本币后的外汇储备,D&(t)和P&(t)分别代表国内信贷和物价水平对时间t的导数。方程(1)是一个高度简化的货币需求函数,表示实际货币需求与预期通货膨胀率成反向关系; 方程(2)假设: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完全相同; 方程(3)表明汇率与国内物价水平相等; 方程(4)表明,名义货币存量等于国内信贷和换算成本币的外汇储备之和; 方程(5)表明为弥补财政赤字,国内信贷量以一个固定的速度上

第十章货币危机习题

第十章货币危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货币危机 2、投机冲击 3、泡沫经济 4、克鲁格曼模型 5、影子浮动汇率 6、预期自我实现 7、多重均衡 8、黑子现象 9、道德风险 10、隐含担保 11、金融脆弱性 12、金融恐慌 二、填空题 1、货币危机按照原因或性质来分,一种是由______恶化而引起投机冲击所导致的,另一种是纯粹由_____的作用而带来的投机冲击所导致的,还有一种是因其它国家危机的____而发生的。 2、货币投机导致危机发生的机制主要有:利用_____市场进行期汇投机;利用_____市场拆入本币进行投机;同时利用______市场和_____市场进行投机。 3、亚洲货币危机后,有关国家所采取的危机解决方案主要有汇率制度_____、适度的______,以及______改革。 三、单选或多选题 1、导致固定汇率制崩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A 本币与挂钩货币的币值产生不对称变化 B 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C 对短期外债的依赖性加深 D 外汇储备严重流失 E 给国际游资造成可乘之机

2、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对金融体系进行重组,采取的措施包括: A 建立存款保险机制 B 直接对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C 关闭金融机构 D 设立专门处理银行坏账的资产管理公司 E 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3、货币危机发生国改革金融监管机制大多遵循以下监管原则: A 市场力量占据主导地位 B 减少市场的开放性 C 与国际接轨 D 将监管原则法制化 E 提高监管政策的透明度 4、一般可通过以下指标数值的变化预测危机的爆发: A 经常账户赤字/GDP B 外债总额/GDP C 短期外债/国际储备 D 到期债务/出口收入 E 不良贷款比率 5、货币危机爆发后,一系列因素使“金融恐慌”不断放大,恶化了危机。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因素: A 政府和国际社会政策的失误 B 有关国家政局出现动荡

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收稿日期:2001-08-28 作者简介:金洪飞(1970.08-),男,浙江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李子奈(1946.11-),男,江苏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第12期(总258期)金 融 研 究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No.12,2001General No.258 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金洪飞 李子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摘 要:对于东亚货币危机,研究者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本文把重点放在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的关系上,认为东亚国家发生货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危机前过多的资本流入。而投资行为所具有的外部性导致了过多的资本流入东亚地区,使得该地区的资本效率降低并出现不可持续经常帐户逆差,最终导致货币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货币危机;资本流动;外部性;经常帐户逆差;资本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1)12-0043-08 一、概 述 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间发生了好几次影响较大的货币危机:1992-1993的欧洲汇率体系(E RM)危机,1994-1995的墨西哥货币危机,1997-1998的东南亚货币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1998-1999的巴西货币危机。货币危机的频频发生,引起了人们对它的极大关注。 在东亚货币危机之前,解释货币危机的理论主要有第一代模型和第二代模型。1 货币危机的第一代模型是由Krugman(1979)、Flood 和Garder(1984)提出的,认为政府追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固定汇率的不一致性导致了货币汇率的崩溃。在这类模型里,对固定汇率的投机攻击被看作是投资者改变其资产组合的过程)))减少国内货币的比例,增加外汇的比例。对汇率的投机攻击是由政府持续的国内信贷扩张引起的。第二代模型见之于Obstfeld(1994、1996)、Drazen 和Masson(1994)、Masson(1995)等人的文章。这些模型通常假定政府有两个动机;第一是放弃维护固定汇率制以避免维护固定汇率所付出的成本;第二是维护固定汇率以获得收益(如政治信誉)。政府通过权衡维持固定汇率所付出的成本与得到的好处,来决定是否放弃固定汇率。第二代模型的两个特征就是自我实现的预期和多重均衡。

货币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理论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假定政府为解决赤字问题会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消耗殆尽。该理论的基础在于当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采取的特定政策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这一丧失的累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在临界点时,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基本面(economic fundamentals)决定了货币对外价值稳定与否,决定了货币危机是否会爆发、何时爆发。当一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支撑其固定汇率长期稳定时,该国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干预外汇市场的必然结果是外汇影子汇率与目标汇率发生持续的偏差,而这为外汇投机者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即一国固定汇率制面临的问题源于为弥补政府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而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公共部门的赤字持续“货币化”,利息平价条件会诱使资本流出,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在储备减少到某一个临界点,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或是获得资本收益)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由于一国的外汇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所剩余的外汇储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将被投机者全部购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货币危机就此爆发。事实上,由于投机者的冲击,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的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社会成本会更大。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表明,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资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模型(ration attack model)。 从该理论的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政策主张。例如,通过监测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对货币危机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经济运行,避免货币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其冲击强度。避免货币危机的有效方法是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基本面健康运行,从而维持民众对固定汇率制的信心。否则,投机活动将迫使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调整政策,市场借此起到“惩罚”先前错误决策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管制将扭曲市场信号,应该予以放弃。 二、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概括起来,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注重危机的“自我实现”性质,该理论认为仅仅依靠稳健的国内经济政策是不足以抵御货币危机的,固定汇率制的先天不足使其易受投机冲击,选择固定汇率制,必须配之以资本管制或限制资本市场交易。 三、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克鲁格曼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对于远在千里之外、彼此联系很少的经济都造成影响,因此多重均衡是存在的,某些经济对于公众的信心的敏感度很高,这些经济的货币危机可能由外部的与自己关联并不大的经济中发生的货币危机所带来的公众信心问题而诱发。东南亚经济经常账户逆转的原因主要在于危机中货币大幅度贬值和严重的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进口大量减少,因此,存在一个转移问题,这是为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所忽略的。在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中,模型的构造者将注意力放在投资行为而非实际经济上,单商品的假定中忽视了贸易和实际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货币理论模型的中心应该讨论由于实际贬值或者是经济衰退所带来的经常账户逆转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本流动逆转的需求问题。他认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关健问题并不是银行,而在于企业,本币贬值、高利率以及销售的下降恶化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削弱了企业财务状况,这一问题并非银行本身的问题。即使银行重组对金融状

货币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的概述 20世纪多次金融危机使社会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相应的研究催生了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呈现为经济金融视角→货币金融视角→技术金融视角的研究进程,折射出研究者从理论解释到防范危机的愿望。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因为资本账户的高度管制,亚洲金融危机没有传染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其稳定性没有造成重大影响。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参加比赛(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人为割裂),所以没有输掉比赛(国内金融稳定性未受重大打击)。然而,时过境迁,这种侥幸或运气恐怕难以为继:第一,我国已经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的金融改革已经提速,长期积累的隐性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并释放其积累已久的破坏能量;第二,由中国加入WTO导入的金融开放,在建立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的同时,也为国际投机商的攻击和国际金融动荡的传染提供了可能的通道,并由此可能触发国内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种类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1)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es)。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地提高利率。 (2)银行业危机(Banking Crises)。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 (3)外债危机(Foreign Debt Crises)。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不管是主权债还是私人债等。 (4)系统性金融危机(Systematic Financial Crises)。可以称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 [编辑本段] 金融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理论、模型和早期预警系统

货币危机理论、模型和早期预警系统 [摘要]本文是关于货币危机的一个概述。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对货币危机的定义;第二部分回顾了70年代至今的几代货币危机理论,包括货币危机的传染理论;第三部分简单介绍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货币危机模型及模型的原理;第四部分是对这些模型的预测、解释力的评价;第五部分讨论了早期预警系统EWS。全文主要是结合一些英文文献及国内对货币危机的研究进行讨论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外汇储备急剧减少、货币迅速贬值为特征的货币危机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继而引发国内金融动荡,甚至爆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这种现象促使国际经济学界对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及早期预警机制的研究和构建不断深入。 一、货币危机的定义 虽然对货币危机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1979年Paul Krugman发表的重要危机模型1《一个支付危机模型》,但关于各类危机的定义与开始期的确定等问题至今尚处于争论之中。 以下是几个比较经典和流行的货币危机的定义: 格雷西拉·卡明斯基(Graciela Kaminsky),索尔·利宗多(Saul Lizondo)与卡门·M·赖因哈特(Carmen M. Reinhart)2把货币危机定义为对货币的投机性进攻将导致货币的大幅度贬值或国际储备的大幅度下降或二者兼而有之的状态。他们用外汇市场压力指数(Index of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来对货币危机进行事后确认。这个指数是汇率月百分比变化和国际储备总额(用美元测度)的月百分比变化的加权平均,权数通过指数的两个组成部分有相同的条件方差来确定。因为该指数随货币的贬值和国际储备的损失而增加,故该指数的大幅增加反映了对本币的强大卖出压力,当该指数值高于平均值3个标准差时,就认为处于货币危机时期。 Paul Krugman把支付危机定义为:在实行钉住汇率制或固定汇率制的国家,为防止货 币贬值而消耗国际储备或提高国内利率而付出国内通货膨胀上升的成本,当政府放弃固定汇率或钉住汇率时,本币就会大幅度贬值,出现支付危机。一个“标准”的危机发生方式如下:一个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或钉住汇率制,政府仅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的直接干预实现汇率钉住或固定汇率,在某个汇率上政府的国际储备逐渐消失,在储备耗尽前,一个突然性的投机性攻击使政府无力捍卫汇率体制,只好听任货币大幅度贬值。 Demirgu-Kunt和Enrica Detragiache3认为当至少下述条件之一发生时,可认为发生了银 行危机: 1.未履约资产占银行系统资产的比率超10%; 2.挽救银行的行动成本不小于GDP的2%; 3.银行部门的问题导致银行的大规模国有化; 4.发生广泛的银行挤兑或者存款被冻结、银行放长假,或者为对付危机政府颁布了对一 般的存款实行保障。 Frankel 和Rose4定义货币崩溃为名义汇率至少贬值25%,并且超过上一年汇率变化的1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V ol 11, August 1979 2Graciela Kaminsky, Saul Lizondo, Carmen M. Reinhart(1997):"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 IMF WP/97/79 3Demirgu-kunt, Enrica Detragiache(1997):"The Determinants of Banking Crises: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IMF WP/97/106 4Frankel, Jeffrey and Andrew Rose(1996):"Currency Crashes in Emerging Markets: An Empirical Trea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6 V ol 41(Decembe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