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小动画城》教学案例与评析

《小小动画城》教学案例与评析

《小小动画城》教学案例与评析
《小小动画城》教学案例与评析

儿童乐园

——《小小动画城》教学案例与评析

教学背景:

《儿童乐园》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小小动画城》的内容。本单元通过聆听大量国内外优秀的动画片主题歌,将儿童对动画片的兴趣引向音乐,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节奏、音色、旋律等音乐要素的感受水平,提升音乐表现力,发展音乐想象力和创造水平。

教学目标:

1、接触并了解国内外优秀的卡通文化,初步感受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密切联系。

2、将儿童对动画片的兴趣引向音乐,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节奏、音色、旋律等音乐要素的感受水平,提升音乐表现力,发展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习歌曲《动画城》,体会韵律感。

教学准备:

1、歌曲资料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片段一】复习歌曲

师:小朋友们,欢迎你们今天来到“动画城”里做客,首先,我们先到“动画城”

的百花园里去看一看吧!

(听雨声)

师:这是什么声音?

生:雨声!

师:雨声有好多种,你能模仿什么样的雨声?下面,让我们用歌声来模仿下雨的声音吧!

复习歌曲《大雨和小雨》

师: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了吗?歌名叫什么?

生齐说:《大雨和小雨》

师:我们一起唱一唱吧!

【评析】

因为山区小学生相对更有野性,玩心较大,接受知识相对较慢,需要经常复习学过的内容。结合这些特点,我首先复习学生上节课学过的与此课相关内容的歌曲。这样更有利学生的接受新的知识,又不会遗忘已学知识。

【片段二】动画乐园

师: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你们可知道动画城都少不了一首好听的主题歌,你们熟悉动画城的主题歌吗,你们会唱吗?

生:听过,不会唱!

师:那么先请同学们观赏中央电视台《动画城》节目中的卡通片段,观赏完后,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画人物。能够模仿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动画人物动作。生1:我喜欢聪明的悟空(做了个猴子动作)!

生2:我喜欢樱桃小丸子,她很可爱!

生3:花仙子很美丽!

生4:奥特曼很勇敢!还知道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

师:同学们,请你们帖一帖、画一画,把自己最喜欢的卡通人物,请进动画城里来。)

【评析】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使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走进音乐,让音乐走入学生生活特别是山区学生的生活。

首先,注重以审美为核心,给学生营造视觉的美、听觉的美、肢体的美,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音乐。

其次,结合山区学生年龄特点,从山区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回想自己看过的动画片,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地合作、探究,在互动中、情感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让在音乐方面相对薄弱的山区学生,通过音乐教学实践,产生对音乐的强烈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水平。

第三,在活动中肯定学生多种不同的感受,尊重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体验中成长。这种激励机制即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更多巧妙的环节让学生去实践,去创造。

【片段三】学唱歌曲《动画城》

师:同学们,你们把卡通人物,汇聚在一起,它们高兴地在《动画城》里唱起来了。李老师让同学们到动画乐园里尽情享受动画片带给我们的欢乐吧。

(1)听赏一遍《动画城》主题歌

《动画城》

建造这座城池不用砖不用瓦,

只用一幅图画连起一幅图画。

这里有诚实也有狡诈,

有糊涂的智者也有聪明的傻瓜。

神奇的故事,天真的童话,

你说这是画中风景,我说这里风景如画。

建造这座动画城不用砖不用瓦,

只用一部动画连着一部动画。

这里有米奇也有唐老鸭,

有糊涂的乌鸦也有聪明的狐狸。

奇妙的故事,美丽的童话,

你说这是画中风景,我说这里风景如画。

(2)师范唱歌谱,学生跟唱。

(3)有节奏朗读歌词。

(4)师范唱,学生逐句模唱。

(5)难句演唱。

(6)跟录音对口型,轻声演唱。

(7)跟录音完整演唱。

(8)引导学生摸索创编歌词。

【评析】

山区学生的乐理知识非常薄弱,在学唱歌曲时需要老师句句教唱。根据学生情况,将难句、不会唱的句子多教、几多跟唱几遍,让学生快速学会。

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还通过创编歌词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气氛,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片段四】小迪斯尼《狮子王》的开场曲“生生不息”

师:同学们,基本上学会了动画城的这首主题曲。下面我们来欣赏迪斯尼动画电影《狮子王》的开场曲。请同学们据书中图片,说一说剧情,了解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1)听赏音乐。

(2)模仿动画片的情景实行表演。(分组实行(生做动作表演。)

师:今天我们在动画城里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我总

结了以下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把答案留在留言版上。

师:在以后的音乐课中会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那最后,让我们在动画城里尽情的唱吧,跳吧!

【评析】

在学习歌曲的基础上,为了丰富山区小学生的音乐课堂,让山区孩子也能够感受音乐为卡通片制造的氛围。还通过实地让学生模仿表演动画片的情景,让山区学生亲自感受到动画的乐趣,体会到除乡村劳动之外的那份孩童的纯真。(分组实行(生做动作表演。)

【总评析】

“综合”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所大力倡导的。它不但会给教学内容上带来大的变化,更会给学习方式带来新的变化。音乐学科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又使音乐学习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即音乐的学习原则是不能依靠描述、讲授的,必须要依靠审美主体的自身体验。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给学生丰富的音乐体验,教师综合使用了唱歌、唱游、听赏、表演、律动、创作等内容与方式,通过引导山区学生模仿动作、创造节奏等方法,加深了对动画的感受与体验。这些方式的使用,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即是从音乐中出去,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的渗透和使用到音乐中来,其目的是为了协助知识相对薄弱的山区学生更直接地理解音乐形象。

案例中,我感到“综合”、“体验”的学习方式给我们音乐课堂带来的是学生兴趣的高涨,是有效的教学。

电化教学手段在小学科学课上的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多媒体频繁走进课堂,常规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升,主动性得到了发挥。科学课是对学生实行科学启蒙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使用电教手段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广大教师在新时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用电化教学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学生“讨厌学”为“自觉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每个人成材的起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而多媒体教学的

重要特点是生动、直观、动感强,它以其特有的功能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创设丰富的情境,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所激动兴奋起来,根据这个心理特征,结合电教手段的直观、形象、可感性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课上能够先安排一些与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录像片和幻灯片,为学生体现鲜明、直观、新奇的科学现象,从而诱发学生好奇、探究的心理,迅速召唤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恰当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迅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在浓厚的兴趣中展开思维,主动学习。如:四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纸》这个课,能够在网络上下载一部关于造纸的动画片,使繁杂无趣的造纸工艺一步步通过动画的形式体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们强烈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情趣盎然地加入到自己动手简单造纸的行列当中。又如五年级下册《水域的污染和保护》,除了让学生自己考察水污染的情况外,为了使大家对各自的考察结果相互了解,全面理解,能够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录制下自己考察到水污染的情况,带到教室逐一播放,当大家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电教设备变成教材时,那种参与的热情、学习的兴趣自不待言。

二、用电化教学手段,能很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小学科学课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作为一节课的重点理解对象,“自然事物”具体但却包罗万象;“自然现象”抽象且有很多遥不可及。但电化教学的使用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四年级上册《下雨啦》这个课,学生就他们现有的知识可能无法想象水在整个自然界里循环的过程,作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变抽象为具体地理解下雨的整个过程。那么,怎样突出表现这个过程呢?“水循环”这个具有动画效果的电脑课件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在水循环课件中,设想着“水”犹如一个小小的旅游爱好者,从小溪流入江河,汇进大海,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又一身轻松地升上天空,变成云娃娃,最终又以雨滴、雪花等形象回到地球表面,如此循环往复。“雨是怎样形成的”这个教学重点随之刻印在学生的头脑之中,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如六年级上册的《唐山大地震》和《庞贝城的毁灭》,所研究的对象“地震”和“火山”是学生们很难亲自经历的自然现象,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要推设其形成原因,缺乏必要的感性知识,所以,老师应尽可能地提供相关资料,通过丰富的感性资料的协助学生建立起地震、火山的表象,让学生推设成因才会顺理成章。录象就很好地担负起这个任务。通过录象提供的火山、

地震的事实资料,再现了火山、地震形成的真实过程,学生根据这些真实情况,很自然、轻松、科学地推设出地震、火山形成的原因。

2、小学科学课中不乏科学讨论课、宇宙空间想象推理课,以及“解暗箱”课等。这类课的总体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以往教学该类课时,教师最多借助挂图来讲解,而后用一“静”的画面去表现“动”的过程,显然是不符合学生理解要求的。所以出现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的一头雾水的情况。而如今,随着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走进自然课堂,则彻底改变了教师过去那种“出力不讨好”的局面。如三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这个课,在教学中如果仅是让学生参照插图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消化、吸收作用的理解仍是很模糊的,很片面,理解上会出现偏差,尤其是小肠的消化、吸收作用,肉眼是无法看见的,学生往往对从来没有直接感知的事物会索然无味、缺乏直接动力,失去学习兴趣。考虑到这个难点,能够出示这样的课件:《苹果历险记》。苹果从口腔出发,途中它碰到了很多忙碌可爱的小人,有的在用高压水枪喷水,它们是口腔、胃、小肠、大肠在分泌消化液;有的提着水桶四处运输,它们是小肠吸收营养输送到身体各部分。这样,整个画面动起来,极大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类课还有如六年级下册的《生物的演变》、《月球》、《太阳与太阳系》、《无限宇宙》这四章的内容,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扎实牢固的掌握知识。

三、电化教学手段能够很好的解决科学实验中的问题。

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验。利用多媒体的实物投影,把教师的示范过程变小为大展示在屏幕上,有助于学生准确地实验和探究科学的奥秘。如四年级下册《种子发芽》,三年级下册《开花了》,能够巧妙地使用了实物投影实行种子、花的解剖演示,使学生在准确的实验指导下,自己实行解剖观察,不但了解种子和花的构造,而且为学习后面相关的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这种实验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既训练了学生观察物体的细微构造的水平,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提升了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随着影像、电脑设备频繁地走进课堂,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手段也将更加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要持续增强学习,持续提升电化教学的质量。

多媒体技术带来了个性化教学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即使是小学生,他们也兴起了一股追求时尚、赶潮流的浪潮,以致现如今,教师都得想着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及科学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以锁住他们漂浮的心。由此看来,多媒体教学也便成了顺理应下社会发展的一种产物。那身为初到岗位的青年教师,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个资源,把课堂设计的灵动鲜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有个性的学习呢?下面我就以切身经验和体会为例,简单谈谈自己是怎样通过图片,录音、插图等媒体的有机组合实行课堂教学的具体设想。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水准上借助于形象思维。所以,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我在语文公开课上,开课前用一首轻松欢快的钢琴曲将同学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大屏幕,随着上课铃声响起,我面带微笑缓缓走上讲台,用铿锵有力的嗓音,饱以高昂的激情说道:“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古今中外的诗人,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经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这次综合性学习就让我们一起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在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感动。”看着学生个个翘首凝望,聚精会神的听着,我知道大家已经进入了情境,很快板书课题后,进入了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举办诗歌朗诵会。我采用的方式是:选择课本上的两篇短诗——《致老鼠》和《爸爸的鼾声》,先让小组自由讨论两分钟后,派选代表朗读,其他同学在听完后,争对他的语速、感情基调做一点评,接着播放老师范读的视频,最后跟着老师齐读。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诗歌知识竞赛中,我采用了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比如竞赛的题目有1、诗歌百花园(填写花名),我便在课件的右侧插入了五颜六色的花朵。2、诗歌动物园,我便在课件的下方制作了一个小动画,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接二连三的从左侧窜向右侧。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编诗歌、唱诗歌中,我播放视频《水调歌头》,同学们跟着唱,然后用自己的风格翻唱了这首诗歌,最后我们在欢快活泼的氛围中结束了课堂。这样就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了,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同时也让他们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激发入情入境的情感朗读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山中访

友》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那古老的木桥、潺潺的溪水、气势宏伟壮观的瀑布、跌宕起伏的山峦、绿荫中若隐若现的农家小院,。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心底油不过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对山林美景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因为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山林的宁静美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三、使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重难点,发展创新思维。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即使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能够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实践中,我们常常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或提示,相机使用多媒体分步骤、有层次地体现出来,结合适当的点拨引导,做到图文并茂,启而有发。如:教学《穷人》一文后,先启发学生想象与渔夫和妻子以及他们的儿女是怎样生活的?而后用四副投影片展示四中情景,并略加提示,鼓励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和想象。课后,学生在题为《续编“穷人”》的作文里,竟写出了十多种结局,实现了思维的多元化,发展了创新思维。

总来说之,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教师+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高昂的情趣中学到知识,锻炼思维,开发智力,推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实行。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蓬勃兴起,使教学资源持续丰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它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它也要求我们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寻找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构建快乐课堂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品德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实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德课的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水准。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山区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学习的轻松愉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故事、图片,在课堂上为学生增加了说

一说、演一演、议一议、评一评等环节,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快内化道德理解,促动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表演、便于理解

新课标提出“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思德”、“思德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品德课中,一篇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小故事抑或是一副简单的图片,都能够让学生自己来表演小故事或图片中的人物,表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短剧,儿童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走进残疾人》一课,相关残疾人在生活上有哪些困难的情节,就能够让学生以模拟身体某部位有残疾,让学生亲自体验并说出有哪些感受。这样在体验中了解、感受残疾人生活的困难、艰辛。从而理解到残疾人与我们正常人之间的区别,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理解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协助残疾人,珍惜我们正常人所拥有的美好生活。

又如在《让我说声谢谢你》课中,挖掘教材中刘少奇接见时传祥的事例,我自行制作道具,让学生表演见到掏粪工人时的表情,虽然学生们身在农村,但对于这类普通劳动者还是不能做到尊重。通过小品表演,让学生讨论后评价小品中路人的行为,这样就很轻松的让学生明白那样做不对,并激发学生明白,生活中即使像掏粪工人这样普通的职业,也同样是为人民服务,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的。

二、展开辩论,深化明理

山区的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而学生的道德理解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理解,深化明理,而展开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有效方法。在品德课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升山区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和道德行为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展开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安全的成长》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问: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告诉学生生活中很多看似平

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在心中的警示自己,遇到陌生人时一定要警惕,不能上当受骗。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思辩水平以及自我保护的水平。

再如上网,虽然当前山区的小学生还不太熟悉这种生活方式。但通过电视及其他方式听说的很多,等到他们进入到一个大环境中时,好奇心会更加的膨胀。为此,它的利弊一定要弄清楚,不过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我们山区老师看来,小学生上网利小于弊,因为小学生自控水平较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为此我在教学《网络红绿灯》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实行总结和准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品德教育落在了实处。

三、创设活动,统一知行

品德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品德课教学时,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实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理解,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水平,促动道德素质的提升。山区的儿童大多较懂事,但现在的绝绝大部分家长仍然是太溺爱孩子,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注重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没有太多的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

在教学《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注重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很多多的辛勤劳动的人们,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协助食堂师傅、假期回家能够协助父母干些家务,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普通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从小学会珍惜她们的劳动成果,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动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内化理解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自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理解。例如在《多为别人想想》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图片。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

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多换位思考下,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们教师必须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小学生提供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享受知识的滋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了中学的教育目标,从而增强了山区小学品德课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内容】鄂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个主题

【课题】各种各样的“窗口”

【教学目标】

1、知道信息的传播途径众多,除网络外,还有报纸、电视、广播等都是大众传媒,它们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传播社会方方面面的生活信息。

2、体会现代化传媒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与影响。

3、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养成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体获取有用信息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媒体的特点,以及如何选择、收集、处理、使用信息的水平。

【教学难点】

了解媒体对个人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学会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载体时时刻刻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关系。我的教学对象是在大山深处生活和学习的四年级的学生,信息相对闭塞,家庭环境一般,知识面狭窄,对媒体的信息缺乏了解。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对于媒体接触较少,对于媒体的种类、功用知之甚少,,通过媒体被动获取信息微乎其微。所以让他们了解各种传媒及其特点,以及进一步了解大众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会有效、安全地利用传媒来获取信息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本课的重要内容。

本课的内容有很多,作为本课的第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媒体及其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选择、收集、处理、使用信息的水平上。

二、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国内外的信息若干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了解传媒这个小“窗口”的范畴

1、请学生介绍几个电视栏目及个人对这个栏目的喜好。

学生汇报。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很喜欢《天气预报》这个栏目,谁能给大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栏目呢?

学生:我很喜欢《天气预报》这个节目,因为通过它,我了解了很多相关天气的知识,人们还能够根据天气情况来穿衣,农民还能够根据天气安排农活。我知道这个节目是每天晚上7:32播出。

3、学生新闻发布:介绍自己的感兴趣的新闻及来源,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些新闻按媒体、来源分类,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传播媒体,让学生说出从这些传媒的小“窗口”中都看到了哪些“大世界”。

4、教师引出课题:这些使我们获取信息的电视、报纸有个共同的名字——传媒,我们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小窗口”,来探索我们生活的这个大世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身边——各种各样的“窗口”。

[评析: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天天都会在无意识中接触各类传媒,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捕捉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即时的信息进课堂,既引导了学生在这种自然状态下理解传媒的范畴,又真实地了解了学生最近利用传媒的情况,这有助于老师获取真实的信息,为有针对性的教学作了必要的铺垫。课堂上反映学生对电视这个传媒的感知比较好,已经获知这个信息的学生比较多,非常兴奋,激发了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调查,明确传媒这个小“窗口”的种类及其作用

1、课前老师请大家调查了近几天国内外新闻,请大家来汇报一下。

2、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的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各类报纸、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各级电台广播、网络、手机短信)

3、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都有哪些获取信息的渠道。

学生:有电视、广播、网络,还有报纸。

学生:我们还能够通过与人交谈获得信息。

学生:我们还能够亲自经历一些新闻事件。

学生:我们还能够通过在班里召开新闻发布会来获得信息。

4、看,了解一个信息就有这么多传媒能告诉我们呢!我们获取信息的帮手可真多。在这些传媒的协助下,我们了解了国内外大事,对我们生活和学习有什么作用啊?

教师针对学生的初步理解总结传媒作用:

是啊,传媒让我们通过它们这样的小窗口获取了更多的信息来理解世界、了解世界,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这就是它们的巨大作用。

5、教师引出大众传媒及主流媒体的概念。

教师:生活中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像刚才大家所说到的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等,我们把它们称作大众传媒,也能够叫大众媒体,其中我们常见的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也被称作主流媒体。

6、教师:在众多的大众传媒中,哪些传媒受到人们的欢迎呢?请大家把你的家庭小调查结果告诉我们。

学生:妈妈喜欢看医学方面的书,因为她是一位医生,这样能够了解更多的

医学知识,使自己的医术更高明。爸爸喜欢看《新闻联播》,因为能够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哥哥喜欢上网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见闻,辅助自己的学习。

学生:妈妈喜欢看“天气预报”,即时了解天气情况,以便第二天提醒家人穿合适的衣服;爸爸喜欢看《今日说法》,这样能够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

学生:外公喜欢看《健康报》,他了解到了很多相关保障身体健康的知识,还常常讲给我们听呢!姐姐喜欢看编织方面的书,她学会了很多织毛衣的方法;爸爸喜欢看中央七台农业节目,能够学习农业知识,以便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7.教师适当补充新华网、中新网、央视国际网站相关知识。

[评析:儿童对生活的理解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新闻联播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信息际问题,通过课前调查,使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活动里无意识地广泛接触了生活中的各类传媒,激发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解了传媒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协助我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在课堂上,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学习或活动情境,把教科书扩展到他们的其他生活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家庭小调查正是将孩子们的活动扩展到家庭,让他们获取相关信息。现场小调查注重了孩子们自身的生活和实际情况。这两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孩子们作学习主人的地位,也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活动性性质。]

三、结合学生实际,教给他们选择、收集、处理和使用传媒的方法

教师:既然它们的作用这么大,我们就应该利用身边的媒体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春暖花开,你的父母准备带你去武当山游玩,对于他们从来没去过这个地方,而且不知道那几天的天气情况,你怎么利用身边的媒体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呢?

(1)如何了解武当山这个旅游景点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游玩?

(2)如何了解武当山的天气及温度情况以及解决天气突变所带来的麻烦?

学生分组交流后汇报。

学生:我们能够在网上查阅相关武当山的资料,了解很多景点的信息。去玩的时候,直接就去最好玩的几个景点,这样节约时间,也省去很多麻烦。

学生:在去之前看了风景区天气预报,了解那几天的温度和天气情况,适当携带衣物。

教师:孩子们,你们听出刚才这两位同学利用了哪些传媒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吗?

学生:互联网。

学生:电视中的天气预报。

教师:这两位同学可真聪明,知道利用身边的传媒来为自己服务。

[评析:教学中所表现的事例来源于现实生活。引导孩子们学习利用媒体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以后自己在旅游时该如何做,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这个理念。调动和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感受传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树立起利用健康、有益的传媒来为自己服务的意识。教学的内容来源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然后又回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为之服务,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生活。]

教师:孩子们,你自己或是家人有过利用身边的媒体解决学习或生活上的实际问题的经历吗?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吧。(小组交流)

教师:谁愿意把你或你家人的经历说给大家听,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以前我的作文水平很差,爸爸给我买了很多作文书。每天下午放学后我都读上一篇,慢慢地,我了解了很多写作方法。现在,老师还常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念给大家听呢!

学生:记得那次班上组织“小小新闻发布会”比赛,连续几天我都守在电视机旁看《新闻联播》搜集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在发布会中我得了第一名,老师还夸我能干呢!

……

教师:看来大众传媒的确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呀!那是不是大众传媒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都适合你们看?

学生:不是。

教师:那我们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要辨别广告信息的真假,别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学生:选择内容健康的传媒。

学生:要选择对我们有益的信息。

……

[评析:交流自己利用传媒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经历,旨在让孩子们以生活为依托,去挖掘媒体的作用。这个环节以聊天的形式教学,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给孩子们减轻课堂上的压力,让他们轻松地交流。这样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体现了人文性。]

师:在这里,我们要给同学们提个醒:选择大众传媒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安全和健康的内容。希望你们从小养成看报纸、读课外书、上网查阅学习资料的好习惯,使自己的知识更丰富,生活更精彩。

老师适当拓展电视节目的相关知识。媒体展示。

四、学生总结,谈谈自己的收获

1.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并说明原因。

2.教师:在今天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副对联:

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无数扇小“窗口”,去了解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长干。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让学生初识媒体,展示媒体的功能,利用媒体解决实际问题,总结所学收获。四个环节的设计分层次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活动中教师能够发扬民主作风,给学生创设开放的活动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变,最终都是为了能提升品德教学的实效,就是让教学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改进学生的道德行为服务。这节课老师组织学生实行了大量的课前调查,课堂上的表现内容都准确的来自于学生的收集。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讨论,实行自我教育: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传媒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合理利用传媒;还知道了通过各种各样的传媒能够了解世界各地的事情,从而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不过如果使用不注意,可会损害我们的健康啊!从而改进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形成健康多元的生活观。这样,教学回归生活而指导生活,到达了一定的高度。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所以,只有让道德之花盛开在生活的沃土中,学生的道德生命才会生动、完满。新课程教学的很多实践探索也表明,学生的需要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生活是鲜活有效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而回归指导学生生活的实际,这样的教育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2019《看一看(一)》教学案例及点评精品教育.doc

《看一看(一)》教学案例及点评?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看一看(一)》教学案例及点评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看一看(一)》教学案例及点评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本节所要观察的是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在第一册学过位置与顺序,已经知道长方体有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在第二册的观察物体中,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不一样也有所体验。在这个认知基础上,本节课要在观察长方体的活动中,体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3个面,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会辨认长方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为今后从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方向观察物体打基础。 三、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来观察物体,你们猜一猜要观察什么物体呢? 有的学生说电视机,有的学生说房子,还有一位学生说外星人。全

班同学笑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师:同学们学习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上课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大家观察这张讲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能看到什么? 片段二 师:下面我们分五个小组活动,请第一小组先到前面来观察这张讲台。(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各自选择一个位置观察,再交换位置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这个小组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进行有序的观察,为其他小组的观察活动起示范作用。) 第三小组上来观察时,班上最调皮的阳志江同学绕过桌子的侧面,一下子就钻进了讲台下层的格栏里躺下了。师:你在干什么呀? 阳:老师您瞧,我在观察讲台桌的下面。我躺在里面,只看见桌子的下面,其他面都看不见了。 (我赞许地对他点点头,学生观察的兴致更高了。)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讲台,先在小组内交流。师:哪一个小组先汇报?请说一说你们是站在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了什么? (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站在这里看(他指了指讲台桌的左侧,一位同学插嘴说:这是旁边。另一位学生又说:这是侧面。)师:你们认为哪种说法好? 生1:我认为左侧面好,因为桌子有两个侧面。站在讲台桌的左侧,我看到了讲台桌的左侧面和上面,桌子的上面有粉笔盒。 师:喔,看到了两个面。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背景 中年级的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片断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围绕题眼“美丽、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外,还是学生学习片段训练的典范。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事情叙述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重视语言的积累”,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语段和仿课文写片段,目的是通过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迁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动中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仿课文写片段(重点是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案例 教学片断三年级语文上册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复习。 1.听写练习 深蓝威武形状肥料懒洋洋成群结队 2.齐读课文 二、新授课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海水、海底、鱼、海滩、海岛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把它背下来。 3.学生说出喜欢的那个自然段把它背诵下来。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学生: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老师:作者围绕这句话来写来具体写了海水的颜色多而且很美,这句话就叫做中心句。 2.出示第六自然段,生读,找出中心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3.老师示范: 根据中心句来写一段话,师出示: 西沙群岛的海底物产真丰富啊!岩石上长着…… 4.出示句子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 春天真美呀! 老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 学生:小花、小草、小树、小鸟、风姑娘……

课程与教学案例评析

课程与教学案例评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程与教学案例评析 请在以下题目中选取两个进行论述。(每道题50分,600字以内,多选无效) 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一次,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听到道理之后是否就要实行,孔子对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求说:“听到后就应该去做。”公西华见到这种情况有些疑惑,就向孔子请教。孔子回到:“求也退,故进制,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胆大好胜,所以我要压阻他。) 问题:上面的论述中,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对现在的教学又有哪些启示 2.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李明同学又在东张西望,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我大声喝道:“李明,你在干什么?”他的脸涨红了,随即说:“我不想听!”我听了气不打一处来,竟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问题:当学生不愿听讲时,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3.一位学生档案袋中的教师评语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闻,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话语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问题:请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的成功之处。

乌鸦喝水教学案例 乌鸦喝水教学案例及评析

乌鸦喝水教学案例乌鸦喝水教学案例及评析 问题提出: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而是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说实话,我和很多老师一样,都十分害怕这些意外发生,怕这些意外脱离了即定的教学目标,脱离了设计好的教学轨迹,以致自己无法驾驭而耽误了教学时间。 案例描述: 师:一只口渴的乌鸦到处找水喝,最后喝到水了吗?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乌鸦喝到水了吗?

生:喝到了。 师: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生:它把石子装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就喝到水了。师:是呀!好聪明的乌鸦,遇到问题能开动脑筋,想想解决的办法。生:老师,我有问题。 师:你说呀! 生:我觉得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因为石子把水淹没了。

师:我们平常说水淹没石子,怎么说石子淹没水呢? 生:是的,我在玩过家家的游戏就遇到这样的问题。 师: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 生:有。 师:那你演示一会吧! 生:拿了一个杯子,装了杯子的五分之一的水,然后放进石子,石子是把水淹没了。师:是呀,刚才老师没有想到呀,如果是在杯子里的水很少的情况下,石子是把水淹没了,乌鸦是喝不到水了。这就要看看对瓶子里的水的量怎样描述了,其他同学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刚才他那一演示就很清楚了。

师:但在课文的描述上,乌鸦是喝到水了。课文中是怎样说的呢? 生:瓶子里的水不多。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水不多是说:水不会很少,可能只是没有装满。 生:可能是水不多也不少,我是从图上知道的。 师:水不满乌鸦就喝不到水了? 生:因为瓶口小,加上水不满,所以才喝不到水的。

《棉花姑娘》教学案例及点评

《棉花姑娘》教学案例及点评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内容】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渗透信息交流。 【片段一】 师:怎样读才干让我们觉得蚜虫很可恶啊? 生:要把“可恶”读得重一点,而且棉花姑娘很想人帮她,我们还要把“多么盼望”读得比较重,让人觉得棉花姑娘真的希望他人协助她! 师:让我们一起来当一当这位可怜的棉花姑娘吧!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生:老师,我们小组刚才在学习的时候有一问题想请问您,“蚜虫”是什么样子的? 师:老师这里刚好准备了一个资料,我们一起看看,“蚜虫长什么样子,它们到底是益虫还是害虫(点击“蚜虫”。) (蚜虫的话:我的名字叫“蚜虫”,我的身体圆圆的,可以有很多种颜色,你们看,我们的肚子都很大,因为我们专门吃植物的汁液。)

师:(故作神秘地)蚜虫是害虫还是益虫呢? 生:(你争我抢地)是害虫。 师: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动画片里知道,蚜虫吃植物的汁液,所以它们是害虫。 生:课文告诉我,蚜虫害棉花姑娘生病,所以它是害虫。 【片段二】 师:为什么棉花姑娘很惊奇呢? 生:因为别的动物都治不好棉花姑娘的病,只有七星瓢虫能治好,所以她很惊奇。我想请全班的女生当“棉花姑娘”,男生当“七星瓢虫”,好吗? 生:齐声动情地分角色朗读。 师:七星瓢虫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让我们一起记住它,感谢它。 生:老师,我很想多了解七星瓢虫的有关知识。 师:昨天,老师请小朋友们查找七星瓢虫的资料,谁想来展示给大家看! (出示七星瓢虫,“七星瓢虫”背景图。) 生:(得意地)老师,小朋友们,我请爸爸和我一起上网,查到了七星瓢虫的家族可大了,(投影打印资料)有红斑瓢虫、鱼瓢虫、小龟瓢虫、两星瓢虫、七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 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1.结合初中数学案例片段分析运用讲授教学基本功的原则。 答:【案例展现】 《同类项》教学片段 师:我们到动物园参观时 ,发现老虎与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 ,熊猫与熊猫关在另一个笼子里。为何不把老虎与熊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呢? 生 1:为了熊猫的安全。 生 2:为了便于管理员的管理。 ……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的确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事物都需要分类,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这样分类的例子吗? 生 3: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 生 4:各科的学习材料我都是分类保存的。 …… 师:在生活中大家养成的分类的习惯都是非常棒的!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大屏幕展示, 10a和 20a, 2b2和 6b2, -9xy和 5xy, 5a2b和 -13a2b。)它们两两归为同类,大家思考它们被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它们所含字母相同,指数相同。 师:很好,但是我们并不把 5a2b和 -13ab2归为一类。你看,它们的字母和指数也都一样。你再观察观察,大屏幕上的分类,到底还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马上补充):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师:非常好!(大屏幕展示: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师 (略作停顿,请学生默记之后,补充 ):我还要请大家记住,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师:请你利用你的火眼金睛判断(大屏幕展示)下列每组式子分别是同类项吗?为什么? 【案例评析】 该教学片段中,教师为了讲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先设计了一个情境导入,从动物园里动物的分类到学生自己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从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切入,为讲授同类项的定义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在介绍同类项概念的过程中一直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与提问,使讲述与思考融为一体,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注意联系生活,使学生准确地发现同类项的特征。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最后教师明确了同类项的定义,并且补充了所有的常数项也是同类项。教师在这节课上很好地发挥了讲述与讲授基本功,上课没有直接讲述内容,而是精心设计导入,恰当运用自己的语言,使

教学与评价案例

教学与评价案例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案例1——“氧化还原反应”(必修)第1课时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概念原理类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重点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形成认识化学反应的微观视角,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氧化还原现象。 (2)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3) 通过设计汽车尾气综合泊理方案的活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初步形成绿色应用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食品脱氧剂作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定量水平)。 (2)通过对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本质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3)通过对汽车尾气绿色化处理方案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1.宏观现象 【学习任务1】实验探究食品脱氧剂的作用。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化学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还是定量水平)。 学习任务1教学流程图 2.微观本质 【学习任务2】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 学习任务2教学流程图 【学习任务3】建立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模型。 【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教育教学案例及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例谈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例或一个事件),通过学习者独立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上海市一位青年教师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 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案例分析并不注重“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更注重学习者的思考与分析过程。) 二、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师教育理论学习 案例是学校问题解决的源泉。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针对当前教育理论界风行的"浅入浅出"、急功利近,"深入深出"、食洋不犯"浅入深出"、故弄玄虚,以及刻意包装、虚假宣传、浮躁肤浅的不良风气,课题组鲜明地提出,要"深入浅出",返朴归真,坚持深入学校实际,研究现实问题,脚踏实地做学问。

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分解

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 案例1:《三峡》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所产生的良好效果越来越被人重视,并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引进能增强语文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就合作学习在《三峡》一文的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教学案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分成6组,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如“文学家小组”、“音乐家小组”、“古诗文吟诵小组”、“网络小组”等。 2、各小组确定“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分工明确,并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三峡及作者郦道元的资料。发帖子到校园文学网“听海”网站。由同学自愿承担筛选题目和电脑制作图片等任务。 3、教师推荐有关古代山水小品文的文字资料和作者简介等供同学们阅读,学生也可自行阅读。阅读后写一篇随感,发在校园文学网“听海?白马非马?青春流动站”上,同学间相互点评,教师点评并摘录精彩语段制成多媒体课件以备课堂展示。 (二)教学目标 1、以小组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为载体,探索一种适合新课改精神的开放式课堂阅读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 2、通过合作学习,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3、反映“感知——理解——积累——运用”阅读全过程,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新课程的继续实施及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好准备。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室内多媒体教学,6张座位合并成一组,6名学生围坐。以讲台为中心,一边3组,对称排列。 (2)“网络小组”一成员操作多媒体,播放学生朗读的《三峡》录音,展示三峡江水奔流画面。 2、教学步骤 第一步初读,整体感知内容 合作方法:自主阅读概括,组内探讨交流,组际合作解决。 教师创设情景、呈现问题。 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首先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一起来呈现问题。教师加以具体化、系统化,明确学习的目标。 问题1 小组竞赛找出课文里的生字词并解释。 问题2 组间合作解决意思难懂的句子,一小组提出,请另一小组作答。

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教学内容

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桐梓县茅石镇茅石中学:黄映 一、教学案例及基本特征 (一)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挑选出来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境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核对实际活动的反思。目前对教学案例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能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实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未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

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渔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境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人们还常常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每个教学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对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评价。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 从总体上看,教学案例应具备以下特征: 1.典型性。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事例,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叙述要具体、特殊,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这些活动与过程能够体现教育的内在规律,体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它既可以是成功的范例,也可以是“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 2.研究性。指教学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正面获得经验或反面获得教训,能提炼出某些理论或观点。 3.启发性。指教学案例本身生动有趣,能提出问题,能引发思考,能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片断、一个情

教学案例点评

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案例点评一教学案例:

二点评: 总的来看,本案例的教学过程符合一般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从教师来看,经历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总结等主要的过程;从教学来看,教学过程经历了新课导入——新课教学——总结等主要过程;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来看教学整体效果较好。 就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教学目标的定应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教学内容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知识、能力以及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本教学案例的教学目标制订明确、定位准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知识、能力层次基本吻合,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教学过程、方法符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认知水平。教学目标中对学生的价值观建构以及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有明确要求,体现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对每一教学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很好的把握教学重点内容,努力实现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 处理好教材知识内容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就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评价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一是看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刻、正确。二是看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是否合理、

得当。如,是否能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科学安排教学程序。 就本案例来看,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类课程,基本的教学内容属于认知、理解类内容,教学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对教材的内容把握较准确、能很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且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也很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很好的驾驭教材、充分地统筹教材内容,并且做到了教材外的拓展,是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 教学过程的好坏主要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的课堂结构为中心。教学思路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层次把握,能否以一个清晰的思路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教学的课堂结构主要是指教师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对课堂的控制能力,比如时间的控制个教学环节的搭配和构思等。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的能力也是教学过程评价中的主要内容。对媒体的使用包括对媒体的使用是否熟练,结合媒体的教学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等。 在本案例中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和教学能力表现良好,教师把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层次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以实际的案例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取的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适时适量的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是教师对课堂时间的控制、对教学环节的详细安排并没有在案例中给出,这对分析详细的教学过程带来了不变。

《散步》教学案例与评析完美版

《散步》教学案例与评析 张继承 写作说明 一、教学案例背景。 本堂课是张继承老师于2006年11月份参加“宁乡县优秀课定级达标”活动中的一堂参评课。授课地点是教者所不熟悉的宁乡县大成桥中学,由于该次活动中参加授课的教师有五位所授内容均为《散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且均安排在同一个班级授课,所以教者面对学生学习同一内容所可能产生的情绪状况和实际教学情况,作了相应的调整,以真正适应学生学习。案例内容均是按照课堂实际情况予以记录。 该堂课被县教研室评委当场认定为优秀课,称:以“大气”而区别于其他课。 二、设计理念。 本堂课所呈现的主要理念和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2.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3.课堂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4.教者灵活得体的教育机智。 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①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一个家庭,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评析】导入,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景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启发思考等。本文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和美温馨的亲情关系,教师通过饱含深情的话语,建立一个情感磁场,触发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学生:唉,怎么又是《散步》! (这是一次县级教学定级达标课,该班已经是本天第四堂讲授《散步》的课了,学生厌烦的情绪已经暴露了。) 教师镇定地微笑着:嘿嘿,确实难为同学们了!可生活中我们经常去散步,而且乐此不疲的哟,或许今天大家跟张老师一起去散步会有不同的滋味呢? 学生和听课教师一起开心大笑。 【评析】高超的教育机智。对教学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细节,灵活处理,因势利导。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与点评

案例分析与点评: 幼儿教育镜头集结 镜头一:大一班的苏来木小朋友在上课时搞了一个小动作——他悄悄从书包里拿出自己的铅笔,轻轻地将铅头掰断,然后举着断了铅的笔对我说:“老师,我的铅笔断了,给我削削。”我不动声色地削完铅笔后,才恍然明的白苏来木的小小用心,原来他可以借削铅笔的过程站在我的身边玩一会儿。 镜头二:大班的集中活动时总有几个孩子聚在门口旁边的垃圾桶旁,一边削铅笔一边玩。 于是我逐个找到几个班的带班教师谈这个情况,老师们都表示自己班上也有这们的现象,而且大家都很苦恼,大二班老师说:“一开始我也是铅笔断了就帮孩子们削,后来因为断铅的情况很多,一削起笔来,活动进行不下去,集中教育的目标根本完成不了,索性让他们自己去削。”大一班老师说:“是,我也这样想,但是又怕孩子们削铅笔会出危险,所以只好自己帮他们削。” 那么铅笔究竟由谁来削呢?在“削铅笔”事件的背后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什么呢? 二、点评: 分析整个事件的起因,是“断铅”引起的,而孩子的目的和动机不外条: 1、可能是用着用着铅笔断了,请老师帮忙希望能够继续使用。 2、希望利用削铅笔的短暂时间满足自己想游戏的愿望。 我想,两位老师的想法和做法似乎都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又都不够完美。因为不能解决问题的症结。 同时在“削铅笔”的现象背后,我们教师和幼儿园是有许多功夫没有下足的。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个事情: 首先,作为教师可以和孩子的家长多沟通,请家长在幼儿入园前检查一下孩子的铅笔是否断铅,为他准备两支以上可供使用的铅笔。这样一来,即使断了铅,还有备用铅笔可用。 其次,教师在集中教育时的教法或态度或方式一定有问题。否则孩子为什么会“走私”呢?我们应当采用多种形式的有趣味的教学手段“吸引”孩子,激发他们主动想,大胆说的兴趣和愿望。 再次,幼儿园的管理,也可以说我这个业务副园长的工作不够细致。幼儿园完全可以为每个班配备一个削笔器,随时供孩子自己削铅笔。既解决了教师帮孩子削笔的苦恼,又杜绝了孩子削笔被划伤的危险。 最后,教师的常规教育不够,在集中教育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利用两三分钟时间请小朋友检查自己的铅笔是否完好,及时解决。这样,就不会耽误集中教育活动的进行了。

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桐梓县茅石镇茅石中学:黄映 一、教学案例及基本特征 (一)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挑选出来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境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核对实际活动的反思。目前对教学案例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能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实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未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

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渔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境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人们还常常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每个教学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对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评价。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 从总体上看,教学案例应具备以下特征: 1.典型性。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事例,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叙述要具体、特殊,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这些活动与过程能够体现教育的内在规律,体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它既可以是成功的范例,也可以是“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 2.研究性。指教学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正面获得经验或反面获得教训,能提炼出某些理论或观点。 3.启发性。指教学案例本身生动有趣,能提出问题,能引发思考,能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片断、一个情节,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案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自我叙述,叙述他自己的教育活动方式,他对教育的理解,

教学评价案例分析

教学评价案例分析 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天真可爱的小学生非常看重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评价语,来打动每个孩子的心灵,产生心与心的交流,创设出一个个优化的“教育、教学”氛围,从而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呢? 作为一名课改的实践教师,我作出了许多尝试,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下面就给大家介绍我在这方面改革经验中的几个案例。这些案例中的做法不一定就是最佳的做法,但却是在探索发展性评价方法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希望这些案例能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和创造。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案例1: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一课时,课本出示5个身份不同的人物排队买票的情景,让学生对照图例说说谁排第一,谁排第二,谁排第三、第四,谁排最后。让学生明白由于排队顺序的不同,第几具有相对性。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售票处只剩下4张票了,小朋友们想一想,排队买票的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课堂现出火爆场面。 生1:叔叔阿姨会让小朋友排第一,穿裙子的阿姨排第二,背包的阿姨排第三,穿绿上衣的叔叔排第四,警察叔叔排第五。因为大人要爱护小朋友,警察叔叔是为人民服务的。 生2:警察叔叔好不容易休息一天放松放松,应该排第一;背包的阿姨也难得放假,排第二;穿裙子的阿姨排第三,女士优先;穿绿上衣

的叔叔排第四;小朋友排第五,休息的时间有的是,下次再看。生3:背包的阿姨明天要出差,排第一;小朋友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到电影院观看一场电影后写观后感),排第二;穿绿上衣的叔叔要陪女朋友,排第三;警察叔叔替别人买票,排第四,穿裙子的阿姨没有要紧事,可以以后再看,排第五。 生4:…… …… 评析与反思: 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背景中去感知,去猜测,去推想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一条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通常只是在学习几何初步知识中通过变换形体的空间位置关系等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空间观念差的弱点就突显出来。本案例中我通过在具体现实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体验位置与顺序的关系,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能用语言加以描述,并各抒已见进行交流,只要说得有理,都是正确的。这样既加强了他们的空间观念,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考问题的合理性。同时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二、教师评价的妙用(教师评语几则) 案例2: ①兰兰,你总能第一个完成课堂作业,每次回答问题也总是积极举手。尽管你的作业有时出现小差错,回答问题有时也不够圆满,老师仍然很欣赏你的机敏和大胆。最让我满意的是,只要谁需要帮助,

《摸牌和下棋》教学案例之点评与反思

《摸牌和下棋》教学案例之点评与反思Comments and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cases of "playing cards and playing chess"

《摸牌和下棋》教学案例之点评与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摸牌和下棋》是三年级上学期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安 排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这项内容与学生课余生活接近,学生喜闻 乐见,兴趣盎然。如何合理安排,以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态 度和锻炼学生生动的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能力?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活动准备:扑克牌两副,小正方体八个(涂上不同颜色),红棋、黑棋各24个,棋纸24张。统计表每人一张,条形 图每人两张。学生自己准备好彩笔。 二、活动步骤: (一)摸牌(分成八个小组,每组六人) 1、发牌:每组发给四种花色的牌各两张,共8张。 2、估计:摸40次,估计各种花色的牌可能摸到多少次? 3、实际摸一摸,并把摸到的结果用画“正”的方法记录到 统计表中,并用涂条形图的方法来统计。(注意:每组六人,一 共摸40次,很可能带来诸多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之间 的争执,甚至引发混乱,降低活动效果。为此,要教育学生加强

教学设计反思及案例分析

《画角》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画角》一节。 教学设想:在学习了量角的基础上我又带领学生学习画角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学生对量角器、三角板的认识与使用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画角时的困难比量角时的困难减少了。于是在教学画角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出画角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正确地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4、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 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活动2: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

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案例: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册《男生、女生》的教学时,设计了歌词的欣赏与改编这一活动,在音乐的选择上,选择了一些学生喜欢听、喜欢唱、有教育意义的歌曲。如《第一时间》、《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我是女生》《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等等,欣赏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中的一首作为改编的歌曲,要求角色变换,从另一性别角度改编歌曲。比如:把“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改成“对面的男孩看过来”,把“女孩的心思你别猜”改成“男孩的心思你别猜”等,然后根据男女生的差异写出相应的后续内容。教室立即有如炸开了锅,学生讨论改编歌曲的兴致极高,而且有些同学边改编边哼唱,俨然变成了一个个创作型歌手,改编完后由学生推选代表把本组的作品吟唱一遍。 案例分析与反思:体验、感受学生生活,“披文入情”在趣。这样的活动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品尝到了获得认可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教学目标也在学生的创作交流中得到了实现。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创造的欢

乐”,而学生对思品课兴趣不高已成为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的主要障碍。因此,思品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的兴趣,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思品教师深入学生生活,弄清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让学生在教学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课堂的乐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乐学”。本案例就是利用学生喜欢贴近他们生活、年龄特点的流行音乐这一兴趣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这舞台上充分合作、交流,尽显自我。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创造了让学生表现的机会,把道德教育寓于趣味的活动之中,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唤醒学生创造的天性。从中教师也会为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而深深折服! 中学思品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思品课教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传授不同,学生学习的主要不是客体化的知识体系,更多的是充满主体选择的观念体系,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思品课具有学文、明理、导行三大目标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去“燃情”,“煽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披文以入情”,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则其活跃的思维,精彩的言辞,新颖独到的观点,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将会大大地超出教师的预料!当然学生在展现自己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实现道德的内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