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探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初探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初探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初探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初探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教师手中拿同一本教材要给知识基础不同的学生授课,必然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分层次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提倡以人为本,以多元智能结构理论指导课改,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指的是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或非智能领域有蕴藏着发展潜能的学生,“不同的发展”应是学校管理与教学要创造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或“毗邻发展带”,让所有的学生在大多数领域得到大小不同的发展。教师还应承认学生的差异,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教师要本着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一把”的思想,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规格,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分层教学的理论支撑。下面来看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感慨:有些上课内容,对接受能力强或接触电脑相对频繁、基础好的同学来说,显得浅显,布置的课堂练习轻轻松松就完成了。而对一部分可能日常生活中接触电脑的机会不多相对实践机会少些的同学来说,操作技能就显得滞后些。而另有部分同学可能对电脑处于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状态,老是停留于喜欢看同组的同学操作,自己不愿动手,即使有问题也化气息浓不主动问的阶段。这就使我们看似现代厚的课堂隐藏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当要求完成同一教学任务时,就会产生这样的局面:一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和拓展内容,而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正在进行时,更有甚者尚还处于懵懵懂懂中。而教师则在循环往返地指导、复述。而到了下一堂课又有了新的教学内容,状态又是前一堂课的复制,这样周而复始,问题越积越多。从表面上看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完成了,同学们各个兴致勃勃,一切OK,可实际上却掩盖不了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一部分同学学得不尽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久而久之对课堂失去了新鲜感,还有一部分同学则学得吃力,教师教得也累,课堂也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对于这样的课堂,我们不免就会思考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定位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这种情况下,分层次教学就显的十分有必要。下面就笔者的经验,初探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办法。

调查摸底,动态分层

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学生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是“电脑迷”,有的学生对电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讨厌信息技术课。

(3)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些表现以及平时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学生层次确定后,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出必要的调整,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递进”,这也是鼓励学生学习的手段。

二、分层确立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例如,在“Flash动画制作初步”单元教学时,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出“能够利用Flash制作出一个简单的动画”的教学目标,而面向学习较有余力的学生提出“制作出图文并茂、具有交互功能的小影片”的教学目标。

三、选择不同教学的方法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在“文字编辑与排版”教学单元中,教师讲解对文字进行修饰的方法后,布置学生练习。此时,要重点指导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通过设置出漂亮的版面,激发学生进一

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兴趣很高的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四、设计分层次练习,使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

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作业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大纲规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查找文件》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练习题:

1、说一说桌面上“花.bmp”文件的属性。(限时:1—2分钟)

2、在“我的文档”中用查看的方法把“雪景.bmp”文件找出来。(限时:1—2分钟)

3、运用“资源管理器”程序把“雪景.bmp”文件找出来。(限时:1.5—2.5分钟)

4、利用“查找”程序把“快乐的暑假.bmp”文件找出来,文件大小不超过1MB,并拖到桌面上。(限时:2—3分钟)

对于上面四道题,都是侧重方法性的练习题。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少做、快做,对于个别已经熟练掌握操作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跳过,直接做有提高性及有发展性的题(第3、4题),同时也鼓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试做难度较大的题,适度加压,适时推波助澜,避免半途而废,在尝试中得到提高。在安排练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信息技术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信息时代里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很重要,因此应重视方法性知识的练习。

对于这类题,不能定框框限制得太死,具体的细节应让学生自行安排,以便于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更能让学生适应各自实际情况。不论操作程度的熟练与否,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不论知识水平的高低,个个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五、小组学习,共同提高

在分层次教学中,我们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不同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

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又有效的杜绝了有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而且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特长。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后,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利用了信息技术课的特长和优势,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分层教学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学校教育中,集体教学组织形式无疑是一种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大量人才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形式。其中尤以班级授课为集体教学的最高形式。但随着人本主义理论的日益盛行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班级授课制固有的缺陷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培养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的要求。但在现有的条件

下并没有一种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如班级授课制一样能够使大多数人能同时接受系统的知识培训。学校教学需要更多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就目前种种改革尝试来看,还没有一种组织形式能完全代替班级授课制,而只能作为其辅助形式或补充形式。因此,由于班级授课制既有其优越性又有其固有的缺陷,如何利用一种既能体现班级授课制高效率的教育教学效果又能克服其不利于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实现学校教育因材施教的目的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而分层教学理论的出现无疑让人们看到了解决班级授课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的方法。

分层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与此相关的是掌握学习的目标,每进行一个教学内容,均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的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它重视反馈矫正策略,赋予教学评价新的意义。掌握学习理论调和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根据这一理论的设想和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层教学思想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学校教学效益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在于: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即基础性——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发展性——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特长。

2、重视中学生在由少年到青春期过渡阶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解决学生的分化问题。

3、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中学教育的普及性和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分层教学理论的实施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具体落实到教师的备课、辅导、作业的布置、讲评、测试和学生的预习、接受知识、复习和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必

须以分层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

根据这一思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即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能很好的运用分层教学理论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益。为此,在我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利用分层教学理论安排教学活动。其具体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因此,我们首先经过测试,依据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掌握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分层教学。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三、教学评价分层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特别重视反馈-矫正策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便十分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如果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话,不能有效反应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因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

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根据以上的理论设想,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分层教学方法,是走出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困境的一次有益的探索。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何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呢?

首先,我们要确定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的现状和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水平。我们可通过考查或考试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小组。如我所任教的几个班级中,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而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差异则并不大。因此我在所任教的班级中,首先通过摸底考查(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和考试(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将每班的学生都分成A、B、C三个小组,其中,A组的学生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熟练的一组,B组的学生则是属于操作水平很差的一部分,C组的学生则是有特殊兴趣爱好的一组。这样呢,我就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别的指导和布置不同的练习任务。

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将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水平层次,有不同的侧重内容。如在进行《设置自己的工作环境》一章的内容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级中学教材《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第一册第四章)对A组的学生的教学重点在于第四节《自己设置系统》,因为A组的学生本身对自己工作环境的设置比较熟练,而对“控制面板”内的其他内容却不是很熟练但又很有兴趣。对B、C组的学生则重点在于基本的设置,对其他的则不作过高的要求。这样,就能很好的体现教学内容的不同针对性。

第三、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A、B、C三组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时都统一要求,统一教学。因为这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差异不大。时间分配大概在1/4的时间。然后对B组学生布置练习任务,对A、C两组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内容的教学,教学完成后布置相应的练习内容。时间分配大概也在1/4的时间,然后再对B组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内容的教学,并布置相应的练习任务。时间大概也是1/4的时间。最后,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辅导,如介绍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

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又有效的杜绝了有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而且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特长。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后,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利用了信息技术课的特长和优势,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整合于学习网站的思考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视点。本文从信息技术与研究性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出发,对信息技术与研究性课程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的优势、网站开发的理论基础及专题网站设计的基本思路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专题学习网站;整合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概念已经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目前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以各种方式探讨课程整合形式,但大部分整合方式的研究集中在具体的学科之中,基于Internet的学习网站的建设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视点,其基本特征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目标相同,因为网络为完成信息技术与多种知识的有机整合提供了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

一、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学习网站的优势

本文所探讨的信息技术与研究性课程的整合,其整合环境是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络的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专题,让学习者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型学习网站,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加工和处理教学信息,还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在线评价反馈。

从以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基本要求及两者的研究范围来看,专题学习网站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以下的优势:一、专题学习网站连接的是巨大的知识与信息资源库,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的开放的环境,容易激发学习者积极参与的心理需求。二、专题网站的智能化交互性特点,使学习者可以控制信息,改变信息组织过程,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三、专题学习网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跨时空的交流、研讨平台。四、专题内容的设计带有综合性、跨学科性,适合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灵活性理论。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在复杂和非良构领域中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进行的双向建构过程;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教学的观点是,在教学中要采用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lnstruc- tmn)的方法。随机通达教学的核心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以不同目的、从不同角度多次进行,以达到获得高级知识的目标。从认知灵活性理论所支持的随机通达教学的特点可知,在教学或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中应给学习者构造一个非线性的网状学习情境,由于对于高级知识获得的阐述符合信息社会知识日趋复杂化的时代特点,随机通达教学要求的超文本形式又与网络上信息呈现的方式相一致。认知灵活性理论吸取了建构主义和认知加工理论的精华,因而对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具有以下指导作用。

1.对信息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使学生可以以非线性的方式灵活地在各个知识节点上自由浏览。这些特点恰恰与认知灵活性理论所主张的超文本学习环境相吻合。创建基于因特网的学习型网站,并使之具备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是较好的途径。

2.以学为中心。在研究性学习中强调“自主性”、“生成性”,实质即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既跨越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超出专家预先设定的学科课程内容范围,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的对学科知识的运用,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去完整地认识作为有机整体的客观世界。对同一学习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为不同的目的,用不同方式加以学习,将有利于发展和促进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基于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性学习是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即就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问题图式以及相关的观念性理解。当所面对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常常需要同时激活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并综合起来做一定的推理和转化,以形成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路。因此,问题解决可以从不同的途径导致学习的发生,它可以巩固原有的知识技能,可以深化学习者的理解,促进知识经验的整合联系和灵活应用,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的问题图式和原理性知识。

4.强调“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简称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通过网络,学生既贡献自己的想法,又共享他人的意见,是知识学习的有效方式。

三、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基本思路

在以上认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师生先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网站和内容的整体架构,然后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查阅相关资源,生成具有一定结构化专题知识的网站。另一方面,师生以这个网站为基础,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不断地提高对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的程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完善网站知识和内容。整个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将有机地整合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环节。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的设计:

1.专题网站主题的确定原则。这里的选题指的是起始时专题的确定,这既是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又是一个大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在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在选题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新课程基本内容为题材,集中体现新课改的思想。基础教育推出的新课程,其内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具有非常广泛的题材。因此网站专题的设计要从新课程的题目入手,在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具有统一性的内容作为专题。

(2)围绕主题进行学科间的整合。专题学习网站的思想是:围绕特定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多方面知识的有机整合,形成专题知识库,让学生从整体来认识事物。因此,要注重从全局把握一个选题,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3)扩展性和开放性。专题学习网站所包含的知识可能是全面的、综合的,但是绝对不可能包含了所有的知识。因此,专题学习网站的选题也应该具有较大的扩展性和开放性,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开展,网站包含的知识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2.要问学习者提供在整个专题研究性学习中所需要的信息技术预备知识模块。在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专题学习网站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任务。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同时又是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和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在网站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应设计信息技术预备知识模块,使那些对信息技术的操作问题有困难的学习者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自主学习,以突破信息技术的难关,达到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机整合。

3.以专题学习网站为资源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建立起来的专题学习网站,是初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成果。以此作为资源,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从而丰富和完善专题学习网站。这也是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

选择扩展研究时,选题依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决定着整个专题学习网站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围绕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原则:

(1)立足于网站选题的角度,多向扩展。按照“整合性”选题原则,专题所包含的应是具有学科

间迁移和扩展的主题。因此,在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合理的知识迁移性研究。这样不但能对专题知识进行多视角的扩展和挖掘,其实也是相关学科知识的一个典型应用。在进行这样的扩展时,可以找相关学科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学习。

(2)立足于小的知识点,精益求精。网站的专题知识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程度,有深有浅。以此为资源进行学习时,如果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但是网站并没有提供更多的资源,那么这个内容就可以作为一个扩展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学习者围绕这个小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扩展了专题学习网站。

(3)立足于提出的疑问,解决问题。在以专题学习网站为资源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可能对其中的一些事实、现象、史料、原理等提出疑问,这时,学习者可以以产生的疑问作为主题,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然后也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补充。

(4)立足于兴趣所在,深入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能对网站提供的知识、内容、甚至一副图片、一段文字等等产生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也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2]黄娟,李克东.开发专题学习网站及进行相关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及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3]李菲莉.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EB]. https://www.doczj.com/doc/283076997.html, [4]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教育技术通讯,2000,(6)

分层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分层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行不同步的教学进度,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达到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具体的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两个以上的层次,对知识掌握较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加深知识的理解、运用外,还要帮助其他同

学掌握知识,进而实现全体同学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充分发展,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叫“分层次教学法”。

多年来许多学校,针对中学生学力、基础的差异都强调了班级分层教学,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分层次变成了分“快、慢班”、“好班、差班”,并要求教师根据各班所处层次开展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全班学生,已经习惯于对学生统一要求,集体辅导,而由于每个学生接受、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不同,仍会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容易使学生形成更大的差异,这就违背了班级分层教学的初衷,难以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这种状况尤为突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运用“分层教学法”。

一、按学生的基础层次划分学习小组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接收领悟能力和思维能力会有很大的差别,从而导致了他在后天学习知识形成的知识结构上也存在着必然的差异,这就导致了人们的发展也必然有着快慢,优劣之分。就Window2000,XP而言,有的学生在进校之前,就接触过;有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自己拥有计算机,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有的学生在进校之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因此,在接受教学任务后,教师就要多注意了解、观察学生的接收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新知识的反映,清楚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基础、学力和学习品质,进而把学生适当地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目的是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针对性指导。我们把班内的同学分成三部分──兴趣小组、中等生组、后进生组。并对不同的组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对“兴趣小组”的提出特别要求,进度比一般同学稍快一些,学习内容稍深一些。

二、对层次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提出不同要求

1.分层次指导学习新知识

在讲授新课时,一节课45分钟不是一味的讲授同一难易程序的内容,而是利用20分钟时间向全体学生讲授,25分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兴趣小组”的同学帮助老师进行指导。在个别辅导过程中,对于优秀生,出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思考完成,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全

面复习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对于后进生,则指导他们先阅读本节教材,对重点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这样,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满足基础好的学生更深层次学习的愿望;消除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和帮助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克服惰性,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感到学习并不费力,学得轻松,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例如:在讲授“我的电脑”部分的基础操作时,统一讲授在“我的电脑”中的复制、移动、建立、删除文件(夹),这部分内容在资源管理器中都讲过了,对兴趣小组来说,老师稍一讲,他们就明白了。在我讲授过程中,让他们帮助我指导不懂的学生。个别辅导时,对兴趣小组提出更高的要求:打开“控制面板”可用哪几种方法,“控制面板”中能完成哪些功能?教师稍加指导,让他们自己完成;中等生全面复习刚讲过的内容,并给他们讲一讲相应的快捷键,进行归纳总结;后进生,耐心给他们辅导、让他们回忆我是如何教的,掌握这节课的任务,多操作、巩固。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2.分层次指导上机操作练习

每一节上机课都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训练目标。对于兴趣小组的学生,上机操作时指导他们熟练准确地完成任务,并提出较高要求,学习感兴趣的软件;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顺利完成任务;对于后进生指导分解单项练习,循序渐进。在分层指导中队学生每一个极小的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例如:在讲授Word文档排版时,对于兴趣小组的学生可以教他们样式和格式的使用,而一般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在格式中的“字体”、“段落”、“边框和底纹”等选项中的使用。在老师个别指导上机操作时,可以让会的同学去帮助周围的同学,或者,我课前利用Flash cam制作好本节课的操作视频,分发到每台计算机的某个盘符下,让不会的同学去观看视频,及时掌握本节课内容。

3.分层指导利用网络

对于“兴趣小组”的同学,他们对网络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上网,在网上玩游戏、用QQ聊天的,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介绍几个学习网站给他们,应该利用网络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充分利用QQ来为我们学习服务,我把自己的QQ号也告诉学生,在网上一起交流。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则给他们讲一些网络基础知

识,如何上网、申请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等内容。

三、分层次检查学习效果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全体学生目标一致,每个人都要向100分去努力。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对于那些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对学习缺乏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部分的成功是整体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创造时机,为他们取得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而分层检查学习效果,可以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的学习向更高一层迈进。每个模块结束后都要进行检查和考核,如果只出一些基础性题目,兴趣小组会感到乏味简单,易产生满足的心理,失去学习的动力;而后进生会感到吃力,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单元考核或随机练习时,我实行了分层次考核,考核兴趣小组时,主要出一些灵活多变的题目,让他们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经过思考得出答案,从而考察他们运用的能力;对后进生则多出客观题目及一些简单的操作题,主要考查他们的基本知识,及操作能力。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能获得以下效果:

1.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教师因层施导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益。

2.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分层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活动面宽,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积极、自觉、主动的。

3.可以密切师生感情。分层教学直接面对传统教学所“遗忘”的学生。这些学生过去因学不懂,总觉得老师看不起自己,不关心自己,“提问”、“示范”等教学活动没有机会沾边,对老师感到陌生、畏惧、甚至怨恨。分层教学使这些学生不但可以学到知识,还会因为老师的关注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4.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分层教学后,“潜能生”会因为学得进去而信心十足,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努力学习,成绩不断进步,不再因学不懂而放弃。反过来又会刺激好的一层学生更加发奋学习,保持上游,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层次教学法发表于: 2005-03-10 IP : 220.163.22.207

2.吴姣玲《浅议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3.赵文标《例谈语文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师》2000年3月第3期

4.贾秀平《分层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理论背景

“分层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它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也曾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二)现实背景

在每个班级中,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使他们的学习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尤为突出。为了使所有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为了进一步解决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做到既不压制有较强操作、学习能力的学生,又不放弃基础差或没有基础的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最大限度的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本课题通过借鉴其它学科中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在比较、反思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差异,结合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学科主要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进行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并形成分层教学的新方法、新策略、新途径。

二、分层教学的理性认识与概念

(一)理性认识

1.“分层”是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认为无论何时何地、何班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操作水平都存在着客观差异,在不同在程度上都有着不同的层次。只有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把学生动态地分成不同的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2.“异步”体现了学生的自我实现。

分层教学为各类学生创造了“自我实现”的环境。在课堂上,由于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直接辅导的时间多,改变了他们以往在课堂上“陪读”的角色,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其余学生由于教师的放手,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使他们形成了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的内驱力,不断求知,不断创新。

3.分层教学构建了立体互动的教学结构。

分层教学,使班级整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个别指导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单一的师生互动为师与生、生与生、生与媒体之间的多边式互动,更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概念界定

分层:指隐性分层,即学生本身不知道自己被分在哪个层次,而教师心中十分明确自己所执教班级的分层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其因材施教。

三、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以“分层教学”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操作步骤及方法。

2.以“分层教学”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以“分层教学”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使全体学生都具有对信息进行自觉地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2. 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日后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3.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提高每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较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四、研究的具体操作实施

在实施分层教学前,将班中具有相似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的同学为同一个层次,依据实际情况将整个班动态的分为三个层次,教师依据各层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设置各种教学任务,使各个层的学生均得到发展。分层教学

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1.动态分层,确定教学目标。

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层,一般是教师依据学生认知结构上的差异、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及认知情感上的差异来确定他们属于哪一个层次,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意愿。这种分层有隐性与动态两方面的特点。隐性就是指这种分层并不是教学整体单位上的分开,而是在统一教学的前提下对目标和任务的个别要求上的分层。动态指的是随着教学的推进,根据

学生认知水平、结构和能力上的变化,可以随时进行层的调整。

虽然说层次本身是动态的,但一经确定了就基本稳定。教师必须了解各层中学生的情况,还必须让学生明白各层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如我们可以将基础层的目标定为“学基础、树信心”,提高层的目标定为“促内化、求发展”,发展层的目标

定为“积极探索,促创新”。

2.任务分层,完成既定目标。

把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只是分层教学的一个前提。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法的核心部分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分层,即确立分层目标,实施任务分层,组织分层指导,完成分层评价,关键是任务分层。所谓任务分层,是教师在具体组织教学活动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其既定的目标来确定对应的任务。

例如在教学Powerpoint中“文本框插入”这个内容时,我们制定了和学生三个层次相对应的三层任务,如下表(一)。

表一:

这种任务的分层,能够适合各层学生的需求,让各层学生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符合全体

发展的教学原则。

3.分层探究、释疑,解决问题。

探究是解决任务的方法,根据各层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们提出了三种探究方法:

(1)演示性探究这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所采用的一种探究方法。学生通过模仿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演示操作,达

到“学会基础,模仿提高,感受成功”的探究目的。

(2)导向性探究适合于有一定基础但进行自主性探究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学生根据教师已经预先设定的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路径,通过教师制定的从易到难小任务来引导完成对该任务的探究。探究目标是“确立主线,预设悬念,循步渐进”。

(3)自主性探究适合于有基础、有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中,教师只确定探究方向,并不锁定具体的任务,学生根据这一方向开展探究活动,目标是“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努力创新”。

当然,对各层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解惑释疑,可以根据疑问产生的数量和所在层将个别释疑和集体释疑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教室内装的易思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锁定一台或多台学生机进行监控与演示,方便地进行个别

释疑和集体释疑。

4.各层分插分组,体验成功。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实施分层教学时的合作学习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

面:

(1)师生之间包括集体回授、共同释疑、个案分析、总体评价。教师从传统意义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课堂情境的设计者。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能够使学生探究目标更明确、方法更合理、信心更足、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2)学生之间合理的将不同层的学生进行组合,达到层内相互合作,层外相互指导,协作互动,优势互补。通常的方法是:机房座位安排各层分插更有利于合作,任务分层而且连贯便于合作,动态分层激励学生合作,分层完成任务使学生

乐于合作,从而感受和体验成功、合作带来的快乐。

(3)学生与媒体之间学生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本身的优势,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难题,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5.评价分层,激励学习。

在分层教学中将评价分为层内评价和综合评价,其中包括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技能、心理品质等方面的评价。

(1)层内评价贯穿于辅导、释疑的全过程,教师要结合各层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基础层学生虽然基础较差,但有着很强的自尊,而且对评价非常敏感,要抓住学生一次大胆的提问、一次主动的探索、一次偶然的发现……充分肯定学生,多加鼓励。这样的评价通过对个体的关注、肯定、鼓励,有利于增添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勇气,激发对信息技

术课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综合评价是在学生达成目标后,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也包括了学生发挥小组互助功能实施的自我评价。这样的评价使教学得到更好的反馈,更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有效手段。

分层,源于学生的差异,效果,来自于分层。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协调好各层之间教与学的交互,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做到动静结合,分合有致,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环节的教学。并且根据学校软、硬件的条件,分析信息技术课具体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结合其它优秀教学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五、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是借助课堂教学采用行动研究法。

(二)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4.2——200

2.4)

(1)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2)理论学习;

(3)撰写研究方案。

2.具体实施阶段(2004.5——2004.12)

(1)制订阶段研究计划及实施细则;

(2)尝试分层教学,找出问题,调整方案;

(3)完善方案,进一步实施。

3.总结阶段:(2005.1——2005.3)

(1)收集、归纳、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1.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报告。

2.分层教学研究综述。

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案及案例。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的尝试》朱士成宋依芬《教育艺术》 2003年04期

2. 《分层教学全面优化》陈元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年08期

3.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王吉庆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

4. 《教学新理念》汪潮著文汇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

分层教学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日期:2004年4月2日王涛斌摘要:本文通过对分层教学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中的运用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探索应用,为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上的具体应用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分层教学掌握学习信息技术教学

在学校教育中,集体教学组织形式无疑是一种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大量人才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形式。其中尤以班级授课为集体教学的最高形式。但随着人本主义理论的日益盛行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班级授课制固有的缺陷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培养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的要求。但在现有的条件下并没有一种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如班级授课制一样能够使大多数人能同时接受系统的知识培训。学校教学需要更多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就目前种种改革尝试来看,还没有一种组织形式能完全代替班级授课制,而只能作为其辅助形式或补充形式。因此,由于班级授课制既有其优越性又有其固有的缺陷,如何利用一种既能体现班级授课制高效率的教育教学效果又能克服其不利于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实现学校教育因材施教的目的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而分层教学理论的出现无疑让人们看到了解决班级授课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的方法。

分层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与此相关的是掌握学习的目标,每进行一个教学内容,均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的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它重视反馈矫正策略,赋予教学评价新的意义。掌握学习理论调和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根据这一理论的设想和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层教学思想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学校教学效益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 发表时间:2018-07-18T17:06:09.79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8月15期作者:蒋经书 [导读] 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生活水平、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效果存在着差异,如何才能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是困扰着信息技术教师的问题。 蒋经书(龙山县第一小学湖南龙山 416800) 摘要: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生活水平、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效果存在着差异,如何才能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是困扰着信息技术教师的问题。经过教学实践,“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普遍提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的背景、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意义等方面谈谈分层次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36(2018)08-0199-01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分层教学概述 在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差异,需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分层教学主要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兴趣等因素进行划分,促使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层次,之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符合学生现状发展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学习的环境,对其进行指导和鼓励,促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将学生按照计算机掌握水平,实行层次划分。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重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水平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实际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而且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同时避免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进程,产生消极、厌学的情绪。因此,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综合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促使学生兴趣中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体会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根据 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环境、所接触的人、事都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个性、能力、兴趣、学习等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概而论,在对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活动,保证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都能掌握良好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2.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学习计划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与之相符合的学习计划,可以使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准确、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有计划地加深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完成计划内的学习任务以后,能够积极地探究更高层次的知识,培养自己更高的能力,实现良好的发展与进步。 三、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流程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分层教学应用具备实践性意义,可保障小学生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对其应用流程进行以下分析: 1.分层教学中的层次划分 教师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课程,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通过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由高到低划分为A、B、C 三类,在正式接触信息技术之前,基本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程度的了解,由此教师首先进行最先阶段的层次划分,对三类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备课,暂时按照A、B、C三类进有针对性教学,例如,A类学生可学习基本电脑操作,熟悉简单软件的使用;B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识别与简单操作;C类学生先进行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指法练习。教师可以月为单位,适当调整A、B、C三类学生的构成,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及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实行层次调整,实现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2.实行层次性任务布置 小学信息技术课实行分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布置任务,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围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课程组合的任务下达,以贺卡制作、WORD操作为例,实行任务的层次性布置。例如,C类学生需掌握贺卡制作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步骤,大致掌握每个图标对应的功能,同时对PPT软件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可完成简单图案的插入和操作;B类学生以C类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基础,根据个人兴趣,制作完整的贺卡图片,掌握各类静态图平的使用,同时将祝福语在WORD中编排,插入到PPT贺卡中;A类学生不仅要具备B、C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必须掌握动态贺卡制作技术、PPT与WORD相互转换技术,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须进行贺卡的发送,以邮件的形式发送到教师邮箱。最终教师根据A、B、C类学生的表现能力,进行特殊任务的安排,即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便于分层学生的调动。 3.实现多层次的任务管理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必须充分做好任务跟踪管理的工作,时刻注意分层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鼓励。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信息技术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下一个任务的布置,而且必须做好学生调动的工作,不仅要保障分层学生的到位指导,而且要保障调动学生可较好的适应新环境,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师针对每次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课堂汇总,避免班级内出现不透明教学。教师通过对分层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层次任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又可保障学生在兴趣中学会更多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术。 四、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影响 小学信息技术对分层教学的应用,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可促使学生在实际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的提升。因此,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具备较高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顾虑,促使其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课堂,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结束语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总体授课目标下,兼顾个体的差异和特点,进行有梯度、有层次的因材实施教,使每个学习都能在自己“就近的区域内”有所提高,能力得到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相应条件。这既符合新课改的基本思想,又是实现人文教育的常用手段。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存在问题的思考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存在问题的思考 如今,在多媒体与网络为主导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类已迈入了信息社会的新纪元,而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教师,更是踏上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上好每一堂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只要学生下一节是电脑课,还没到上课时间他们就会飞快地从教室飞奔到机房,赶紧把电脑打开,哪怕是多玩一分钟游戏。等我走进教室去上课的时候,就会有学生问我:“老师,这节课我们干嘛,就让我们玩游戏吧!”“老师,网线插上了吗?上会儿网吧?”……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基本上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类似这样的想法。面对这一现象,我从最初的无奈到现在的思索—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一困窘的局面,使自己在工作中能有所得?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正视这一问题,只有对它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把它解决好。经过不断分析思考及与实际相结合,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应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去检讨,教师自古以来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说明我们教师没有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

技术的学习方向,这可能和教师的自身能力以及教学方法有关。还有一点我需要指出的是,在我的亲身经历以及和同行的交流中发现,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要进行学校电脑的维护,传达各种通知,分发邮件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干的是一个打杂的活,工作的琐碎及繁重让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 其次,我们要从受教育者,也就是对我们的学生进行分析。我所教的是初中的学生,相对来说科目比小学要多,因此当他们进入中学后疲于应付各门主课时,哪还有精力放到仅仅有五分的考核科目上?所以学生从内心就不再重视这门课了,每当上信息技术课时大家都显得比较轻松,认为这是一门可以放松娱乐的课程。 最后,应该从学校、家长和社会进行分析。学校一般都对信息技术课不怎么重视,因为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下,信息技术课这五分,占整个升学分数比例太小太小,只有狠抓主课学校才能出成绩,学校也可以说是很无奈。在我上课的时候,有的同学被班主任留到班级干其他的,或是惩罚学生不让上信息课,感觉信息技术课就是玩的!再加上家长和社会对信息技术课的淡漠和不了解,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就显得更加尴尬,常被误解为网吧类型。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该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为了改变种种不正常和不健康的课堂

信息技术的年度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的年度工作总结 怀着对教育的梦想, 我捧着一颗火热的心踏上了神圣的讲台。 一个学期已过 去,新的学期即将来临,在这半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 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 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 一个学期的 工作已经结束,收获不少,下面我对上学期的工作作一总结 ,为新学期的工作确立新的目标。 一、思想认识。 在上一学期里,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 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 上和工作上在同事、 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 项政治活动,如学校的党员冬训活动。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 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 我会在党组 织的关怀下, 在同事们的帮助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 克服缺点, 取得更大的进步。 新学期即将来临,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 任何考验的共产党员。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 整学期的教学任务都非常重, 担任初一共十三个班级的信 息技术课,但不管怎样,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经常看电脑报、信 息技术奥赛书籍等,还经常网上找一些优秀的教案 课件学习,还争取机会多出外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 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 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一学期来,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 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 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 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由于这个学期学校正在改造,所以没有安排机房,这对于信息技 术课程来说,主要是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和学都有了一定的困难,但是 为了上好这门课,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作了充分的准备,每堂课上之 前我都查找各种资料和图片, 或者找一些学校老的电脑配件给学生们看, 尽可能 地让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 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台阶信息技术
1/6

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

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目前信息技术课大多以实践操作为主,而教师也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由于学生的接收能力、学习习惯、个性品质(学习兴趣、动机、情绪、态度等)和家庭条件这些差异因素综合起来使学生的个性与特长都形成了差异。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布置课堂操作任务后,一些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收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的学生可能只用五分钟就完成了,而另一些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对电脑并没有什么兴趣,接收能力也相当差的学生可能直到整堂课结束也还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无疑又给教师课堂任务的设计及课堂纪律控制方面增加了难度。必然造成了“好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的问题,长期如此,好生、差生都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造成了恶性循环。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

个别差异性的矛盾。但在具体教学中又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呢?这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学生要分层,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分层教学首先应考虑学生层次的划分,以学生的学来定教师的教。我认为可以按学生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接收能力及发展空间进行分层。所分的层次不宜太多,否则将不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很难设计出一个兼顾太多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案。经过对学生家庭情况和计算机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把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收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b层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学生双基情况较差,对电脑没有兴趣,接收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再根据“水平相近,一定差距”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水平相近的学生(ab、bc组合)分在同桌,水平有点差距的学生分在同一组(一组有四桌,两桌基础较好的,两桌基础较差的,半学期调整一次),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在分层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不能给部分学生造成“分层是分快慢班”、“我是差生,我要转差”的心理暗示,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要让他们在小组里能各显神通,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目标要分层,把握全体,发挥特长 分层教学模式实质上是普及、提高、拔尖三层次教学的优化整合过程,是素质教育得以深入开展的最佳切入口。作为教师,我们需要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5篇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5篇 篇一: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目前,许多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 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首先小学生对游戏 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 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

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 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 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 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 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 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 学习计算机知识。 其次,学生喜欢利

用电脑绘画;绘画比较容易学习,让学生从比较容易的学起,而且是从兴趣方面击起他们的 求智欲,这是一种把兴趣和学习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 美的情操!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 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 记忆。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 键有什么特征?”让 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研究 摘要:从目前来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以“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为主,这样的教学实效不高,也兼顾不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拟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例,分析分层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55-02 分层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有其必然性,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教师总是以“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那么会造成部分学生因学习跟不上而丧失学习信心。为此,为了促进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一、教学目标分层,指明学生方向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非常重要。好的教学目标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导航”,也能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目标分层,让不同层级的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促进自我提高。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物联网就在身边――初识物联网》这一课时,

教师将教学目标分层,引导学生对应不同层次的目标,展开自学活动。目标包括以下几类。 (1)通过自学,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联网的概念以及它的三大特征。 (2)通过自学,学生能够明确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了解物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通过自学,学生能够举出生活实例说明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目标1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水平较弱的学生,只需要他们了解物联网概念及其特征;目标2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 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该层级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物联网的概念和特征,还需要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目标3是针对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需要学生能够举出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任务分层,兼顾学生发展 分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目标分层,还要将任务分层。在小学阶段,学生很容易因任务过难而遇挫,因而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为了重塑学习信心,让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可以将教学任务分层,引导不同层级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兼顾不同层级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收发电子邮件》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分层任务,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学习的主要目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完成)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吉家坊小学郝晓颖转眼间,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又将接近尾声了,现将自己本学期的收获和感想做个简单的工作总结,帮组梳理下自己的教学工作,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上有所提高。 本学期我还是担任一到六年级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在有了过去教学工作的铺垫,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开展起来要顺利多了,收获了一些小小的教学经验。但是同时也深感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不断的摸索中教学,也开始越发多的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工作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认识,它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小学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下面我就总结一下这学期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因此每节课前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做出有创新、有创意的作品。通过一节课的教学

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掌握技巧,使他们有成就感,学生上了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后进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找出不足。 二、个人学习: 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拥有自来水。为此在工作中,我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虚心、主动地向其他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听课的机会,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好的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四、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对希望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4、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使用。在当今及未来社会,掌握信息技术是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人们都知道不懂得信息技术的人必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但是,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课,还很年轻,需要我们教师同行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不断地关心、支持、探索、交流,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我校于XX年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30多万元,购置浪潮pⅲ以上品牌计算机60台,自去年9月份高一、二年级共十五个班开设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在学校教职员工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下就是我在一年来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一点感受、体会和总结。 一、立足实际、搞好教学。 怎样让一个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生,熟练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这是开始上课前首先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学研究的第一个课题。 1、揭开神秘的面纱。 对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是一个陌生学科,大多学生有很大的神秘感。首先我们注意帮助学生揭开“信息技术”这个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去汲取新鲜的知识。这样我们从开始的教学中首先把信息技术从“原始——>先进”

的发展过程给学生讲清,让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不是才有的,而是早就存在的,只是没有明确提出。从理解简单落后的信息技术,上升到了解当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这样学生便从思想上对什么是信息技术有了占领深刻的认识。攻破了这一难题,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了处理信息的手段或者工具。我们也是从处理信息的原始工具讲起,逐渐讲到当今处理信息的最先进的工具——计算机。提到计算机,学生就不那么陌生,引导他们回答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计算机,这样便引出计算机的广泛地应用。由此介绍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从原始的计算机的构造及功能讲到当今最先进的计算机的构造及性能,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的演变和性能的提高,了解计算机这个高科技产物的惊人发展速度,继而从心里佩服这个先进的产物,逐渐开启好奇之门。有了这些基础,接下来的工作就很容易做了,讲述计算机中的信息是怎样表示的;计算机是怎样处理信息的;信息技术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及计算机的安全问题等等。 2、登堂入室。 经过上述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质上了解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其中的一系列问题,基本上打破了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下一步就要真正接触到怎样使用计算机这个先进的工具了。 讲使用计算机,首先我们注意讲清整个计算机系统(硬

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 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程度显著,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解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好学生 ‘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等实质性问题,本人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根据学生的差异成因,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来改进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从而有力地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发展。 分层次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教师要本着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一把”的思想,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规格,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分层教学的理论支撑。 一、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特质,设置多元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

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例如,在“Flash 动画制作初步”单元教学时,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出“能够利用Flash制作出一个简单的动画”的教学目标,而面向学习较有余力的学生提出“制作出图文并茂、具有交互功能的小影片”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区分为达标、中级、高级等不同发展水平层次的目标维度,同时针对不同认知智能领域也适当提出一些发展要求。例如作品创作中不同学生在艺术表现、技术应用、表达与交流等方面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水平要求,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体现了学习行为和学习目标的可选择性。在确保每位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课堂上的分层导学应当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发展自己。 二、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因材施教分层导学 分层不光是学生分层学习,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都得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分层。如在教学PowerPoint即幻灯片制作时,我所教的几个班中有两个衔接班,这两个班的学生都是从小学直接升上来的,经过了解发

初探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初探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教师手中拿同一本教材要给知识基础不同的学生授课,必然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分层次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提倡以人为本,以多元智能结构理论指导课改,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指的是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或非智能领域有蕴藏着发展潜能的学生,“不同的发展”应是学校管理与教学要创造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或“毗邻发展带”,让所有的学生在大多数领域得到大小不同的发展。教师还应承认学生的差异,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教师要本着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一把”的思想,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规格,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分层教学的理论支撑。下面来看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感慨:有些上课内容,对接受能力强或接触电脑相对频繁、基础好的同学来说,显得浅显,布置的课堂练习轻轻松松就完成了。而对一部分可能日常生活中接触电脑的机会不多相对实践机会少些的同学来说,操作技能就显得滞后些。而另有部分同学可能对电脑处于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状态,老是停留于喜欢看同组的同学操作,自己不愿动手,即使有问题也化气息浓不主动问的阶段。这就使我们看似现代厚的课堂隐藏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当要求完成同一教学任务时,就会产生这样的局面:一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和拓展内容,而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正在进行时,更有甚者尚还处于懵懵懂懂中。而教师则在循环往返地指导、复述。而到了下一堂课又有了新的教学内容,状态又是前一堂课的复制,这样周而复始,问题越积越多。从表面上看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完成了,同学们各个兴致勃勃,一切OK,可实际上却掩盖不了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一部分同学学得不尽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久而久之对课堂失去了新鲜感,还有一部分同学则学得吃力,教师教得也累,课堂也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对于这样的课堂,我们不免就会思考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定位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这种情况下,分层次教学就显的十分有必要。下面就笔者的经验,初探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办法。 调查摸底,动态分层

新课标下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究

新课标下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究 摘要】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生活水平、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学 生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效果存在着差异,如何才能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 充分发展,是困扰着信息技术教师的问题。经过教学实践,“分层次教学”符合因 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普 遍提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的背景、具体 的教学实施过程、意义等方面谈谈分层次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007-01 前言 教师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同时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与此相应 的课程改革也在进行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多的个体差异,其相互之间存在 的素质教育也出现了巨大差异,这不得不要求学校应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因材施教,采取分层次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一种在班级授课条件下根据各层次学生 的实际水平施教的策略,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较大提高。 一、合理分配学生座位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一般都在专用的计算机教室,为了便于管理,座位都是固 定的。针对学生的操作水平,这时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动脑筋了。初次分配: 教师在初次分配座位时应考虑学生的初始能力(包括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安 排座位本着“一帮一”的原则,让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有最近的学习帮 带者,让每一列(组)都有几个分散的“小老师”[1],自制力和注意力不佳的学生 不宜安排在远离教师的座位。适度调配:学习一段时间后根据学习风格做适度调配。奥苏贝尔指出,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有两种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前者习惯通过教师讲授来实现新知识的学习,后者则是依靠学生自主实践和 发现来学习。根据知识类型差异,教学采取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教师演示和学生 自主学习穿插渗透,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相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不宜集中在一 个区域内,这时教师及时调配座位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相互学习。 二、合理设置学习任务 开展分层教学时,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要做好教学任务设计工作,按照不 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流程,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提高他们 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布置任务时,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结合他们的实际学习水平来合理分配学习任务,使其既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学 习需求,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然后教师再做好学习任务的分层, 对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他们的原有能力上进行拔高训练;对 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适当降低任务难度,激发学生参与学 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学习word文档操作时[2],就对教学任务进行 了分层,并让学生按照不同任务的要求开展信息技术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操作 能力,熟悉操作步骤,参与到文档编辑学习之中,满足他们今后信息技术的学习 需求。对于比较熟悉word软件的学生,教师就为他们布置了比较系统的文档编 辑任务,如设置字体、字号、首行缩进字符、行距、页面边距、插入图片等。在 系统任务的指导下,这些学生可以将原有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对信息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转眼一个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辛勤过后的快乐,也有耕耘过后的收获,现在做以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工作以来我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服从领导的分配,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工作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工作几年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钻研业务。争取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加大备课的容量,加强上课质量,落实反思的分量。 首先,我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把备课学来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与时俱进,让新课程也走进我的课堂;虚心向他人学习,跨学科听课,学校有讲课活动积极参加,生怕漏听了任何一节课。认真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当一节课上万之后我总考虑一下,我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学生不好接受,我以后怎么改进,这样做好反思,再进行二次备课。就这样我不断努力探索,建立

了激趣导入——自主尝试——归纳总结——练习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自主的接受信息技术课。通过我的努力,学生上微机课,不再是只想着玩游戏了,而是能够主动的学习知识,有的甚至还能在所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在辛勤努力之后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认同,这是我几年来最想见到的。家长开放日的时候,顶着机器状况不好的压力,领导让我开放一节课,我就上了一节实实在在的平时课,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现在我可以骄傲的说,我的每一节课都可以随时进门就听,虽然比不上公开课那样缜密、无懈可击,但是却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的课。虽然信息技术相对于语文数学来说显得太微不足道了,最开始还被大家认为是连专科都不算的“二课”,但是随着我们一代代信息技术教师的努力,我们一定会让信息技术学科也能成为教育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五、努力的方向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由于有一定的思路,所以难免思考的少了一些,出现了一些倦怠。 2、教科研方面本学年加大了学习的力度,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教科研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一、课题的界定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借助学生报名及平时的考查产生“层次”学生,在对他们进行深刻的了解情况下,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并产生相应的兴趣小组活动,我们尽可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兴趣小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问题的背景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异。①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以至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不重视,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②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已经购置了电脑。而另外的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机会接触电脑外,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③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④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我们认为:传统的班级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是平等对待学生,实则由于“一刀切”,势必造成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现象,这恰恰是机会的不均等。现代教育学认为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它能照顾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能力的差异,适应他们不同的情况和要求,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实施的过程施以相应的心理教育,能将分组教学给各类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如学业优秀学生的易产生优异感以致骄傲自满﹑学业落后学生的易有失落感以致自暴自弃等负面影响降至最低。2、我校的情况 作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我校学生们肩负着考大学的重任。虽然学校按课程设置每周都有安排信息课,但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并没有真正去重视它,实行分层教学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校的学生们来自我县的各个乡镇,信息能力起点也不一样,对信息技术课实行分层教学,有助于针对于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三、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教会全体学生,这体现了课改“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的新理念。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他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英国现代教育学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说“一些教育努力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尽可能达到最高的个人发展”。这为我们实施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前,许多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首先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其次,学生喜欢利用电脑绘画;绘画比较容易学习,让学生从比较容易的学起,而且是从兴趣方面击起他们的求智欲,这是一种把兴趣和学习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美的情操! 、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

初中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初中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主要培养学 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着眼于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 生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促进和提高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和信 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用于学习和生活,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高中的信息技术会考,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及教学要求。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储办公软件的操作。 一、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养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注重自己思想道德 水平的提高。平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工作之余,学习与农远工作和信息技术教学及计 算机维护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矗 二、扎实细致地做好教学工作 备课对于每门课程的教学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也不例外。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首先对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归纳、总结,并根据教授对 象的不同特点找到教授的最佳方法与方式。在此基础上将所备内容在计算机上进行逐一推敲、验证、演练,以使一些空洞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将每个知识点构造成一个 操作性实例,通过对实例的演练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准确、完整的认识,由此得出相关的 结论。从而做到对人、书、机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备课,备课不只是在教案本上备课,而 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电子备课上。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即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下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计算机课程操作性强、更新速度快、创造性强的特点都要求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 有通过自主地学习,才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 的操作水平,跟上知识的发展更新并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如果单纯地依靠老师的教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将总是有限的。 在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为冀版的教材,教材能够贴近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教材的特点,因人而异地设计适合于学生 参加的各种兴趣活动,并在活动中加强的教育的示范与引导,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指导, 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一部分学习知 识比较快、技能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一些自主学习,达到提高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尽可能地把一些操作步 骤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比单纯地告诉学生步骤,再让他们去练效果更好。因为在老师演示时,同学们不仅看到了整个过程,还看到了结果,这比纸上谈兵要有效的多。在这方面, 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软件,上课时,老师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通过网络在自己的屏 幕上观看,对老师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看得一清二楚,大大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注重了学

八年级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教案

八年级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教案 我的好朋友 授课时间: 1 课时 授课周次:第 2 周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掌握单元格与区域的选择; 2. 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数据的录入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各种类型数据的录入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在工作表中录入分数、班级等类型的数据。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与实践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场所:在计算机房中完成教学。 教材分析及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各种各样的表格,你们常见的有哪些表格我们可以用哪些软件完成表格的基本操作对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做哪些操作那同学们想一想哪个软件处理数据更方便快捷、直观 新课: 一、Excel的启动与退出(看书上第2页) 1. “开始”菜单→“程序” →“Microsoft Excel”; 2. 点击“关闭”按钮,“文件”菜单→“退出”。 二、Excel的编辑窗口(看书上第3页,工作簿的组成) 三、单元格与区域的选择

1.选定一个单元格 ⑴用鼠标选定:将鼠标指针指向待激活的单元格,单击左键,被激活的单元格方框将以粗黑线方框显示; ⑵用键盘选定: 补充材料 (或教后感) 1.让学生明白,很多软件可以做同一件事情,但是,要找出最合适、效率最好的。就跟学习一样,学习方法很多,但必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材分析及教学过程直接按住键盘上的方向键将粗黑框移到指定的单元格。 ⑶单元格的命名:列坐标+行坐标。例如:A1单元格等。 2. 选定一个区域 ⑴选定一个连续区域将鼠标指针指向待选定区域的第一格,按住左键不放,连续向左或向右对角线方向拖动,被选定的区域将高亮显示。 ⑵选定一个不连续区域选定第一个单元格或区域后,按住“Ctrl”键不放再激活第二、第三等单元格或区域。 ⑶选定一行或一列直接用鼠标单击相应的行坐标或列坐标名称。 ⑷选定整个工作表单击行列坐标交叉处的“全选”按钮。 四、录入表格数据录入数据时,首先应分析一下表格中各栏数据的类型特征,因为不同类型的数据其录入方法有所不同。 分析题目:考号栏和成绩栏均为数值型数据,姓名栏、班级栏均为字符型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