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同角三角比的关系与诱导公式》教案(沪教版高一)

数学《同角三角比的关系与诱导公式》教案(沪教版高一)

数学《同角三角比的关系与诱导公式》教案(沪教版高一)
数学《同角三角比的关系与诱导公式》教案(沪教版高一)

5.3(2)同角三角比的关系与诱导公式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 江海涛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掌握诱导公式的推导方法和记忆方法;

2.会运用这些公式求解任意角的三角比的值,会由三角比的值,求特殊角,并会化简单的三角比的关系式;

3.通过公式的探求与应用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诱导公式

难点:诱导公式的灵活应用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

设计

一、 复习引入 1.公式一:

ααπsin )2sin(=+k ααπcos )2cos(=+k

ααπtan )2tan(=+k

复习公式一引入

运用化归思想由公式三导出公式 四

根据三角比的定义 和单位圆公式二、三

例题分析,运用诱导公式求值、化简及给值求角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ααπcot )2cot(=+k (其中α∈k )

用角度可写成:ααsin )360sin(=+??k

ααcos )360cos(=+??k ααtan )360tan(=+??k

ααcot )360cot(=+?

k (其中Z ∈k ) 2 .讨论

公式一的作用:把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化为0o―360o之间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其方法是先在0o―360o内找出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再把它写成诱导公式一的形式,然后得出结果.

这组公式可以统一概括为)Z )(()2(∈=+k f f απαk 的形式,上述一组公式叫做任意角三角比的第一组诱导公式,其特征是:等号两边是同名三角比,且符号都为正.

说明]运用公式时,注意“弧度”与“角度”两种度量制不要混用,如写成?=+?80sin )280sin(πk ,

3

cos

)3603

cos(

π

π

=??+k 是不对的.

二、学习新课 1.公式推导

公式二:

αα-sin sin(=-) ααcos cos(=-)

它说明角-α与角α的正弦值互为相反数,而它们的余弦值相等.这是因为,若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 ,y),则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必为P ′(x ,-y)(如图1).由正弦、余弦三角比的定义,即可得

sin α=y , cos α=x, sin(-α)=-y, cos(-α)=x,

所以:sin(-α)= -sin α, cos(-α)= cos α 由三角比的商数关系,得:αα

α

αααtan cos sin )cos()sin()tan(-=-=--=

-

即 ααtan tan(-=-)

类似可得ααcot )cot(-=-

α

α

- x

y

P(x,y)

P ’(x ,-y)

O

M

这组公式叫任意角三角比的第二组诱导公式 练习:求3

π

-

的正弦、余弦、正切和余切的值.

[说明]公式二也可以由特殊到一般,既从特殊三角比的计算,猜测出公式,再证明.

公式三:

用角度可表示如下:

ααπ-sin sin(=+) αα-sin 180sin(=+?) ααπ-cos cos(=+)

αα-cos 180cos(=+?) ααπtan tan(=+)

ααtan 180tan(=+?) ααπcot )cot(=+ ααsin )180cot(=+

它刻画了角180o+α与角α的正弦值(或余弦值)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是:以角α终边的反向延长线为终边的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与角α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是一对相反数.这是因为若设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 x ,y),则角α终边的反向延长线,即180o+α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必为P ′(-x ,-y)(如图2).由正弦、余弦三角比的定义,即可得sin α=y , cos α=x,

sin(180o+α)=-y,

cos(180o+α)=-x,

所以 :sin(180o+α)=-sin α,cos(180o+α)=-cos α.

[说明]公式二、三的获得主要借助于单位圆及正弦、余弦比的定义.根据点P 的坐标准确地确定点P ′的坐标是关键,这里充分利用了对称的性质.直观的对称形象为我们准确写出P ′的坐标铺平了道路,体现了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的优越性.

练习:求下列三角比的值: (1)

210cos ;

(2)4

5sin

π

分析:本题是诱导公式二的巩固性练习题.求解时,只须设法将所给角分解成180o+α或(π+α),

α为锐角即可.

解:(1)cos210o=cos(180o+30o)=-cos30o=-

2

3; (2)sin 45π=sin(4ππ+)=-sin 4

π

=-22.

公式四:

把第三组公式中的α换成α-,得第四组诱导公式:

M

P(x,y)

y

M’

α + 180

α

x P’(-x ,-y)

O

ααπsin sin(=-) ααsin 180sin(=-?)

ααπ-cos cos(=-)

αα-cos 180cos(=-?) ααπtan tan(-=-)

ααtan 180tan(-=-?) ααπcot )cot(-=- ααcot )180cot(-=-

[说明]这组公式均可由前面学过的诱导公式直接推出,体现了把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处理这一化归的数学思想.公式的推导并不难,然而推导中的化归意识和策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四组诱导公式可概括为:

k ·360o+α(k ∈Z ),-α,180o±α,360o-α的三角比值,等于α的同名三角比的值,前面加

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三角比的符号.

[说明]这里的“同名三角比值”是指等号两边的三角比名称相同;“把α看成锐角”是指α原本是任意角,这里只是把它视为锐角处理;“前面加上一个……符号”是指α的同名三角比值未必就是最后结果,前面还应添上一个符号(正号或负号,主要是负号,正号可省略),而这个符号是把任意角α视为锐角情况下的原三角比的符号.应注意讲清这句话中每一词语的含义,特别要讲清为什么要把任意角α看成锐角.建议通过实例分析说明.

练习:求下列各式的值:(1)sin(-

3

);(2)cos(-60o)-sin(-210o) 分析:本题是诱导公式二、三的巩固性练习题.求解时一般先用诱导公式三把负角的正弦、余弦化为正角的正弦、余弦,然后再用诱导公式二把它们化为锐角的正弦、余弦来求.

解:(1)sin(-

34π)=-sin(3ππ+)=sin 3π

=2

3; (2)原式=cos60o+sin(180o+30o)=cos60o-sin30o=21-2

1

=0 2.例题分析

例1:利用诱导公式,求下列各三角比: (1)326sin

π; (2))4

13tan(π

-

例2化简:

)

3cot()sin()

tan()cot()2cos(απαππααπαπ----+-

例3根据条件,求角x :

(1) 已知)2,0[,2

1

sin π∈=

x x ; (2)已知),[,3

3

tan ππ-∈=

x x . [说明]由三角比求特殊角的问题,是个“反”问题,对学生是个难点问题,教师可先缩小范围,如考虑在[0,

2

π

]上,求角,再考虑[0,2)π等. 三、巩固练习 P49 练习 5.3(2)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获得了诱导公式.值得注意的是公式右端符号的确定.在运用诱导公式进行三角比的求值或化简中,我们又一次使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进行角的适当配凑,使之符合诱导公式中角的结构特征,培养了我们思维的灵活性.

五、作业布置

习题5.3 A 组:1;4(1)(2);5 B 组:1;4

高一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计划,就等于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和方法,就有了工作的标准流程。就不会出现先射击后画靶子的情况,打到哪儿就算哪儿。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数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数学教案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积极动脑的学习作风,在数学观念上增强应用意识,在个性品质上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其简单应用,其解决办法是归纳、类比。 本节难点是对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紧扣定义,另外,灵活应用定义、公式、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类比归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几点: _ 通过实例,让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去看待问题。 ②营造_教学氛围,把握好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③力求反馈的全面性、及时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思维动起来,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进行适当的调控。④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急于把结果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类比得出结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精品文档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 ,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我国的小河流; 非负奇数; 1 / 3 精品文档 方程x210的解; 某校2007级新生; 血压很高的人; 著名的数学家;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 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 “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 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2 / 3 精品文档 非负整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 ; Z; 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印度A, 英国 A。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1,m,m23m3, 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高一上学期的工作就结束了。 今天,能有幸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心得,我要非 常感谢学校的领导和高一年级的全体老师对我工作的大 力支持和帮助,特别要感谢我们高一数学备课组的各位 老师,特别是我们的组长李运根老师。正是因为在李运 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全体备课组老师的努力进取、 团结协作下,高一年级的数学统考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老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回想起这学期的工作,我感受颇多。当然经验谈不上,因为沙中工作能力出色的老师实在是太多了,我只 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这学期工作心得体会,有不妥之 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这学期,我担任了高一(2)班班主任及高一(2)、(7)班的数学教学工作。首先,我想就数学教学工作谈谈我 及我们备课组的一些做法: 一、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 方法 学生在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往往会有些不能 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例如新的竞争压力,以往的学习方 法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

一些问题困扰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确实下了一翻功夫。 1、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思想观念,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开学初,我就给他们指出高中数学学习较初中的 要难度大,内容多,知识面广,让他们有一个心理准备。我们班是一个重点班,全班大多数同学初中升高中成绩 比较好,这造成一些成绩相对较差学生有自卑感,害怕 自己不能学好数学;相反有些成绩较好学生骄傲自大,放松对数学的学习。对此,我给他们讲清楚,大家其实处 在同一起跑线上,谁先跑,谁跑得有力,谁就会成功。 对较差的学生,给予多的关心和指导,并帮助他们树立 信心;对骄傲的学生批评教育,让他们不要放松学习。 第一次月考,全班很多同学考得不好,甚至有个别 同学只有三、四十分。有个以前成绩较好女生哭着对我说,她从来没有考过这么低的分,对学好数学没有信心。我耐心给她分析没考好的原因,一是试卷的难度大,二 是考查的知识点上课时没能重点掌握,三是没有做好复 习工作,教给她要注意的地方。经过她自身的努力,期 中考试中,这位女生数学考了96分。一段时间的调整,全班基本上树立了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2、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

高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高中数学新人教必修一全套学案 §1.1集合(1) 一、知识归纳: 1、 集合:某些 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元素:集合中的每个 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法:列举法: 3、集合的分类?? ? ??空集: 无限集:有限集: 二、例题选讲: 例1、观察下列实例: ① 小于11的全体非负偶数; ②整数12的正因数; ③抛物线12 +=x y 图象上所有的点; ④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⑤高一(1)班的全体同学; ⑥班上的高个子同学; 回答下列问题: ⑴哪些对象能组成一个集合.⑵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它.⑶指出以上集合哪些集合是有限集. 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以下集合: ⑴平方后及原数相等的数的集合;⑵设b a ,为非零实数, b b a a + 可能表示的数的取值集合; ⑶不等式62

高一数学教案ppt

高一数学教案ppt 【篇一:powerpoint课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龙源期刊网 .cn powerpoint课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作者:刘静丽 摘要:powerpoint课件辅助高中数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是在教学中常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在教学过程中 应用powerpoint课件的亲身体验,阐述了powerpoint课件在高中 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powerpoint;高中数学;辅助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高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为使课堂更加生动、高效,营造良好 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我经常用ppt课件开展 教学。 例如《椭圆的定义》一节。在引入课题时,我应用ppt课件演示卫 星围绕地球旋转的运行图,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中来,给大家一个很直观的椭圆的印象。然后请学生列举一些实际生活中 椭圆形的例子,这样学生们就对椭圆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什么是 椭圆呢,它的定义又是什么呢?我通过ppt课件演示了这样的动画:1.绳子一端固定在草地上,绳子另一端拴一只羊,羊在草地上吃草, 一段时间后,地上出现一个圆形的空地。2.绳子两端固定在草地上 (绳子是松弛的),绳子上套一个小环,环上拴了一只羊,一段时 间后羊在草地上啃出了一个椭圆形的空地。通过这个例子,激发了 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样才能做出一个椭圆,它的定义是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ppt课件不仅令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在 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会给学生深 刻的印象,也使我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扩充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教学时间紧,内容多。以前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必 须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课堂上还要把知识点一条条写在黑板上。 板书过多,费时费力,往往一节课的内容还没讲完就下课了,影响 了教学效率。而通过ppt课件,我事先把需要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利用计算机对所讲的内容自主控制,课后还可以把教学内容放在学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下册:11.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案

课题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教学目 2. 根据直线方程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标 3.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
教学重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点
教学难 点
教学方 法
教具准 备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讲练结合 教材
教学过 程
【基础练习】
1.已知过点 A(-2,m)和 B(m,4)的直线与直线 2x+y-1=0 平行,则 m 的值为-8 2.过点(-1,3)且垂直于直线 x-2y+3=0 的直线方程为 2x+y- 1=0
3.若三条直线 2x 3y 8 0, x y 1 0和 x ky k 1 0 相交于 2
一点,则 k 的值等于 1 2
4.已知点 P1 (1,1)、P 2 (5,4)到直线 l 的距离都等于 2.直 线 l 的方程
为 3x-4y+11=0 或 3x-4y-9=0 或 7x+24y-81=0 或 x3=0.
5.已知 A(7,8),B(10,4),C(2,-4),求ABC 的面积.
简解:答案为 28 3
【范例导析】
【例 1】已知两条直线 l1 :x+m2y+6=0, l2 :(m-2)x+3my+2m=0,当 m 为何值时, l1 与 l2
(1) 相交;(2)平行;(3)重合? 分析:利用垂直、平行的充要条件解决.

解:当m=0 时, l1 :x+6=0, l2 :x=0,∴ l1 ∥ l2 ,
当m=2 时, l1 :x+4y+6=0, l2 :3y+2=0
∴ l1 与 l2 相交;
当 m≠0且 m≠2时,由 1 m2 得 m=-1或 m=3,由 m 2 3m
1 6 得 m=3 m 2 2m
故(1)当 m≠-1且 m≠3且 m≠0时 l1 与 l2 相交。
(2)m=-1或 m=0时 l1 ∥ l2 ,
(3)当 m=3时 l1 与 l2 重合。
点拨:判断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时,不要忘了考虑两条直线斜 率是否存在.
例 2.已知直线 l 经过点 P(3,1),且被两平行直线 l1 : x+y+1=0 和 l2 :x+y+6=0 截得的线段之长为 5。求直线 l 的方程。
分析:可以求出直线 l 与两平行线的交点坐标,运用两点距离 公式求出直线斜率
解法一::若直线 l 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 l 的方程为 x=3,此 时与 l1 、 l2 的交点分别是 A1(3,-4)和
B1(3,-9),截得的线段 AB 的长|AB|=|-4+9|=5,符合题 意。若直线 l 的斜率存在,则设 l 的方程为 y=k(x-3)+1,
解方程组
x

y

y k
1 0
x 3
得 1
A(
3k k
2 1
,

4k 1 k 1

解方程组
x

y

y k
60
x 3
得 1
B(
3k k
7 1
,-
9k 1 k 1

由|AB|=5 得

3k k
2 1
3k k
7 1
2
+

4k 1 k 1
9k 1 k 1
2
=25,
解之,得 k=0,即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y=1。
综上可知,所求 l 的方程为 x=3 或 y=1。
解法二.设直线 l 与 l1 、 l2 分别相交于 A(x1,y1)、B(x2, y2),则 x1+y1+1=0,
x2+y2+6=0。两式相减,得(x1-x2)+(y1-y2)=5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第一章集合 课题:§0 高中入学第一课(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了解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目标和基本能力要求,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了解高考意向,掌握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强调布置有关数学学习要求和安排。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1、祝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高一 级学校深造。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新的行动, 圆满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并祝愿同 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宏伟目标。 2、同学们军训辛苦了,收获应是:吃苦耐 劳、严肃认真、严格要求 3、我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高中数学,暂定 一年,… 4、本节课和同学们谈谈几个问题:为什么 要学数学?如何学数学?高中数学知识结

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本期数学教 学、活动安排?作业要求? 二、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是各科之研究工具,渗透到各个领域;活脑,训练思维;计算机等高科技应用的需要;生活实践应用的需要。 2.如何学数学: 请几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完善归纳为四点:抓好自学和预习;带着问题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由于高考要求,学习时与初中有所不同,精通书本知识外,还要适当加大难度,即能够思考完成一些课后练习册,教材上每章复习参考题一定要题题会做。适当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如订阅一份数学报刊,购买一本同步辅导资料. 3.高中数学知识结构: 书本:高一上期(必修①、②),高一下期(必

修③、④),高二上期(必修⑤、选修系列), 高二下期(选修系列),高三年级:复习资 料。 知识:密切联系,必修(五个模块)+选修系列(4个系列,分别有2、3、6、10个模块)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 4.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②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③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④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⑥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⑦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⑨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⑩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5.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 本期学习内容:高一必修①、②,共72课时,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三下册第十八章 18.3 统计估计-方差与标准差 教案

方差与标准差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1.经历方差与标准差概念的引进和形成过程,知道方差和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 2.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3.能根据一组数据的方差或标准差来解释数据的波动性,并用于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通过对一组数据的波动性的分析,引进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初步进行实际应用 学习难点: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 学习范围: 学习过程 一、引入: 1.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为A组:_______;B组:_______. A组: 0, 10, 5, 5, 5, 5, 5, 5, 5, 5; B组: 4, 6, 5, 5, 5, 5, 5, 5, 1, 9. 2.某食品厂有甲乙两条流水线生产某种100克的袋装食品,在试生产时,从这两条流水线分别随机各抽取5袋食品,称出各袋食品的重量(克)分别是: 甲:100,101,99,101,99; 乙:102,98,101,98,101.由上述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哪一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的重量比较稳定(即波动较小)? 甲:100,101,99,101,99; 乙:102,98,101,98,101. 甲、乙两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平均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由此能不能说这两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波动大小一样? 为了直观地看出甲乙两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波动大小,用下图表示出来.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组数据都在100附近,但甲的数据波动程度较小,乙的数据波动程度较大.学习要点

二、新知新觉: 如果一组数据:x1,x2,…,xn,它们的平均数为x,那么这n个数与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n个数的方差,记作S2.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差的非负平方根叫做标准差,记作S.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差与标准差反映了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即一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程度.一组数据越接近于它们的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就越小,这时平均数就越具有代表性.只有当一组数据中所有的数都相等时,方差与标准差才可能为零. 方差(标准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分别计算上述问题的方差和标准差, 三、合作探究: 例题1. 某区要从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中挑选一人参加全市比赛.在选拔赛中,每人进行了5次射击,甲的成绩(环)为: 9.7,10,9.6,9.8,9.9;乙的平均成绩为9.8环,方差为0.032. (1) 甲的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多少? (2) 据估计,如果成绩达到9.8环就可能夺得金牌,为了夺得金牌,应选谁参加比赛? 例题2. 100克的鱼和家禽中,可食用部分蛋白质的含量如图所示. (1) 100克的鱼和家禽中,可食用部分的蛋白质含量的平均数各是多少克? (2) 100克鱼和家禽的蛋白质的平均含量中,哪一个更具有代表性?请说说判断的理由.

专题08 平面向量(教案)-2021届沪教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上海专用)

2021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专题08 平面向量 教案 一、平面向量的概念 1.向量的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例如:力,速度。 2.表示方法: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用箭头所指的 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用小写字母a ,b …或用,,…表示. 注意:我们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而不能认为向量就是一个有向线段. 3.模:向量的长度叫向量的模,记作a .向量不能比较大小,但向量的模可以比较大小. 4.零向量:长度为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 ;零向量的方向不确定. 注意:0和0 是不同,0是一个数字,0 代表一个向量,不要弄混. 5.单位向量:长度为1个长度单位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a a a =0 注意:单位向量不是只有一个,有无数多个,如果把它们的起始点重合,终止点刚好可以构成一个单位圆。 6.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叫共线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共线. 注意:由于向量可以进行任意的平移,平行向量总可以平移到同一直线上,故平行向量 也称为共线向量平行向量和共线向量是一个意思,对于两个非零向量b a ,,若存在非零常 数λ使b a λ=是b a ∥的充要条件. 7.相等的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的向量. 例1下列六个命题: ①两个向量相等,则它们的起点相同,终点相同; ②若||||a b =,则a b =;

③若AB DC =,则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④平行四边形ABCD 中,一定有AB DC =; ⑤若m n =,n k =,则m k =; ⑥若b c b a ∥∥,,则.c a ∥ 正确的是_________ 【答案】④⑤ 【解析】①把一个向量平移后向量是不变的,③A,B,C,D 有可能在一条直线上,⑥b 可能是 零向量 二、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坐标表 1、向量的夹角: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b ,如果以O 为起点作,OA a OB b ==,那么射线 ,OA OB 的夹角θ叫做向量a 与b 的夹角.θ的取值范围是0θπ≤≤ (1) 当0θ=时,表示向量a 与b 方向相同; (2) 当θπ=时,表示向量a 与b 方向相反; (3) 当2 π θ= 时,表示向量a 与b 相互垂直。 【注意:一定牢记夹角的取值范围,特别是0和π的实际意义。】 例题2已知||2,||3,a b ==a 与b 的夹角为 4 π ,当向量a b +与a b λ+夹角为锐角时,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答案】) ,(),(∞+?115 12 - 【解析】提示:当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大于0时,它们的夹角取值范围是[0,90°);锐角时,数量积大于0且不等于1. 2、 向量的数量积

高一上期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教学要求: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教学重点: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教学难点:恰当的使用信息工具,探讨函数零点个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思考:一元二次方程+bx+c=o(a0)的根与二次函数y=ax+bx+c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讲授新课: 1、探讨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 ①探讨:方程x-2x-3=o 的根是什么?函数y= x-2x-3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 方程x-2x+1=0的根是什么?函数y= x-2x+1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 方程x-2x+3=0的根是什么?函数y= x-2x+3的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 ②根据以上探讨,让学生自己归纳并发现得出结论:→ 推广到y=f(x)呢? 一元二次方程+bx+c=o(a0)的根就是相应二次函数y=ax+bx+c的图象与x 轴交点横坐标. ③定义零点: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④讨论:y=f(x)的零点、方程f(x)=0的实数根、函数y=f(x) 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关系? 结论: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 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⑤练习: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 小结:二次函数零点情况 2、教学零点存在性定理及应用: ①探究:作出的图象,让同学们求出f(2),f(1)和f(0)的值, 观察f(2)和f(0)的符号 ②观察下面函数的图象,在区间上______(有/无)零点;·_____0(<或>). 在区间上______(有/无)零点;·_____0(<或>).在区间上______(有/无)零点;·_____0(<或>). ③定理: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 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 面,很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 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 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使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准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实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相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 人们能意识到这 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叫集合(set),也简 称集。 3.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 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 个体(对象),所以,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 记作aA(或a A)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高二数学 《等差数列》教案 沪教版

7.2(1)等差数列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等差数列和等差中项的概念,理解的关键是发现相邻项之间的关系. 本小节的难点是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掌握相邻两项或三项之间运算关系. 二、教学目标设计 理解等差数列和等差中项的概念; 能正确计算公差及相关的项;通过对等差数列的学习,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和等差中项的概念 难点:等差数列递推关系.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叫数列?递推数列?研究递推关系有何意义? 二、讲授新课 1、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的概念引入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等差数列、等 差中项概念 实例引入 递推关系 特征分析 运用与深化(例题解析、巩固练习)

研究下面3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其特点(课本P10) 2,5,8,11,14,17,…; ① 21,41,0,41-,21-,4 3-,…; ② -7,-5,-3,-1,1,1,3, …; ③ 解答:数列①②③的递推公式分别是: 数列①:()???=≥+=-223 11a n a a n n , 数列②:()?? ???=≥-=-2124111a n a a n n , 数列③:()???-=≥+=-722 11a n a a n n . [说明]启发学生观察并发现如下结论:这三个递推公式都可以写成 ()为常数d n d a a n n ,21≥=--的形式,得出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 (2)等差数列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小写字母d 表示. 2、等差中项 (1)等差中项的概念引入 观察下面三个等差数列: 3,5,7; -5,10,25; 52,57,5 12 讨论:这三个等差数列都具备什么共同特点? [说明]启发学生观察并发现如下特点:中间项的2倍等于首、末两项的和. (2)等差中项的概念形成 等差中项的定义 一般地,由b A a ,,成等差数列,可得 A b a A -=-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章集合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学习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了解集合元素的性质,掌握常用数集及其专用符号。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请看本节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自学指导: 师: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依靠大家的自学,请认真看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看课本P3-P5的内容,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元素的性质.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4、常用数集的专用符号. 5、集合的表示方法. 6、集合的分类. 8分钟后检测,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 教师督促,使每一位学生紧张自学,注意学生看书速度。 四、检测 1、检测题 ○1请举出两个集合的例子 ○2所有的高个子能否表示为集合? ○3A={2,2,4}表示是否准确? ○4做练习题P5,1、2、3 2、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认真做在练习本上。

五、更正讨论 1、更正 请同学们认真看板演的内容,能够发现问题并能更正的同学请举手。(指名更正) 2、讨论 先看第①题,举的例子正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集合的定义 ②题,回答的正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集合的特征:确定性 ③题,回答的正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集合的特征:互异性 【集合的元素的基本性质】 (1)确定性: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集合的元素一定是互异的.相同的几个对象归于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一个元素. (3)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④题第一题,这道题都是运用了课本中的哪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回答:运用的是常用数集的相关知识。 再看第二题,运用的方法恰当、正确吗?为什么?并规范集合的表示。 第三题,结果正确吗?为什么?纠正学生对空集的认识。 3、学生归纳总结,识记概念。 六、当堂训练 师:请同学们运用本节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P6 T2、3 §2集合的基本关系 学习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 、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关系,加强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集合的基本关系。 请看本节的学习目标:(投影)

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一】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教材共分两课时进行,这是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的概念,依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应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研究和讨论初等函数有关性质的基础。掌握本节内容不仅为今后的函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判断某些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概念. 教学难点:领会函数单调性的实质与应用,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的概念。 教学关键: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出发,讲清楚概念的形成过程. 4.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而且思维逐步地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并由此向逻辑思维发展,但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看,他们只能根据函数的图象观察出“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等变化趋势,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由于学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统性、严谨性,在教学中注意加强.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了解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并能根据函数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2.能力目标:通过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和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推理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领会数学的归纳转化的思想方法,增加学生的知识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探索等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求知*。领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通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掌握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题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展开探索过程,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本节课采用问答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只起着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自觉的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并且加入激励性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学习方法

沪教版(上海)高二数学第二学期-12.2 圆的方程-教案

圆的方程 【教学目标】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会由圆的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方程。进一步提高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的理解;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圆的一般方程及其代数特征。 【教学过程】 (一)圆的标准方程 问题1:已知一定圆C 的半径为r ,求此圆的方程。 分析:设M 是圆上任意一点,根据圆的定义,可知点M 到圆心C 的距离等于r ,所以圆C 就是集合P={M||MC|=r} 如左图,以圆心C 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圆上任意一点),(y x M , 因为r MC =,所以 r y x =+22 整理得: 222r y x =+ (1) 这里边我们要注意点M 的坐标与方程(1)的关系: 由方程(1)的推导过程可知,若点M 在圆上,则M 的坐标满足方程(1); 反之,若点M 的坐标是方程(1)的解,即222r y x =+,则有 r y x =+22,即r MC =,可知点M 在圆上。 综上可知,圆C 的方程是222r y x =+。 说明:求圆的方程应需考察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应建立一个合适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若没有给出直角坐标系);其次,所得方程是否为轨迹(圆)方程,可由曲线方程的定义验证。 问题2:若设一定圆C 的圆心在),(b a 半径为r ,求此圆的方程。

设圆上任意一点),(y x M ,因为r MC =, 所以r b y a x =-+-22)()(, 整理后得:222)()(r b y a x =-+-。 同问题1,可以验证方程222)()(r b y a x =-+-是圆心在),(b a 半径为r 的圆的方程。 可以看到只要知道了圆心坐标和半径,就可以得出其相应的圆方程。我们称方程 222)()(r b y a x =-+- 是圆心为),(b a C ,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 说明:这种对应关系把圆和方程联系起来,我们把圆的定义从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把圆的几何性质代数化,从而体现了解析几何的特点。 例1.根据圆的方程写出圆心和半径 (1) 5)3()2(22=-+-y x ; (2)222)(a y a x =++,0≠a ; (3) 04222=-++y y x x 。 说明:本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来求圆的几何量:圆心及半径。 例2.写出下列各圆的方程: (1)圆心在)4,3(C ,半径为5; (2)经过点)1,5(P ,圆心)3,8(-C 。 (3)直径的两个端点为A (3,-2)和B (-1,6)。 (4)求以C (-1,2)为圆心,并且和直线2x-3y-5=0相切的圆的方程。 说明:本例体现了求圆方程的方法之一:找出圆心和半径。 例3.过点)32,2(且与圆 422=+y x 相切的圆的方程。 说明利用圆相切的几何性质来解决该问题。 (二)圆的一般方程 1.问题1:将圆的标准方程222)()(r b y a x =-+-展开后都可化到: 022=++++F Ey Dx y x 这一形式。 反之对于任意的R F E D ∈、、,方程022=++++F Ey Dx y x (*)是否就一定可以表示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淮阳高中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组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两个班一个普高一个职高,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

高中数学:1.4《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教案(1)(沪教版高一上)

1.4 (1)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命题的有关概念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已学过,本章在此基础上对命题作较深入的研究,特别强调要确定命题真假都必须证明。举反例既可以确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同时它又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推出关系是数学证明中最重要的逻辑关系。教材用比较通俗的说法给出了推出关系的意义及符号。 教材介绍了四种命题的构成及等价命题的概念,这给我们今后证明一个命题为真(假)命题可转化该命题的等价命题(通常是逆否命题)为真(假)命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入手,给出推出关系,等价关系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二、教学目标设计 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知道推出关系的概念,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掌握等价关系的概念,初步掌握反证法。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四种命题的关系;体会反证法的理论依据。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命题:表示判断的语句。真命题:正确的命题。 假命题:错误的命题。 命题“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本节将进一步研究命题与其有关的命题的概念。 [说明]通过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唤起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结点,从而为下面的要学习的一些下位概念的同化和顺应提供最近发展区。 二、讲授新课 1.命题 例1:下列语句哪些不是命题,哪些是命题?如果是命题,那么它们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为什么?(课本例题) 1.个位数是5的自然数能被5整除; 2.凡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3.上课请不要讲话; 4.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不相等; 5.你是高一学生吗? 解:1.真命题 它可以写成10k+5的形式(k是非负整数),而10k+5=5(2k+1),所以10k+5能 被5整除。 2.假命题 取三个角分别是900、450、450的直角三角形,它与三个角分别是900、600、300 的直角三角形不相似。 3.不是命题不是判断语句。 4.假命题 取一个角为900,另一个角也为9000,它们是互补的,但它们相等了. 5.不是命题是疑问句,不是表示判断的陈述句。 结论:①命题必定由条件与结论两部分组成。 ②假命题的确定:举反例(举出一个满足条件,不满足结论的例子,一个即 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