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上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科学上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科学上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科学上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一、太阳和影子

基础知识:

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早晨、黄昏、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所以,一天中的温度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

3、用温度计测温度时,要等温度计的液注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4、当我们外出游玩时,除用指南针外,夜间我们可以用北极星来辨别方向,白天我们可以利用树木来辨别方向,树枝长的茂密一些的朝南,稀疏一些的朝北。

5、我们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时,必须要在同一地点观察。

6、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周型。

7、太阳的东升西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太阳升起落下时,阳光斜射地球,此时的温度较低;中午时分,阳光直射地球此时的温度较高。

8、太阳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既有长短变化,又有方向变化。

9、读温度计时,视线要平行液注面。

二、太阳钟

1、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2、日晷的构造像钟表,它是由晷面、晷针两部分构成,晷面是石制的,有刻度,晷针安在晷心,与晷面垂直。

3、日晷有:古代石晷、赤道日晷、地平日晷,欧洲人沿用至今的日晷。

4、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工具,现在还在沿用。

5、制作太阳钟时必须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

6、太阳钟和日晷都是计时的工具。

7、在玩手掌日晷的游戏时,应该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

8、日晷是用来计算时间的仪器,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规律制度成。

晷针的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着太阳在空中的方向移动,人们根据晷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9、著名的“半钟”是这样制成的。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棍,当你的手表到达某一个整点时,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半钟”。

三、昼夜交替

1、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24小时,在自转过程中,地球某一点转到朝向太阳一面的时候就是白天,当这一点转背着太阳一面的时候,就变成了黑夜。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形成了昼夜的交替现象。

2、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产生。

4、太阳的东升西落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

5、星座交替出现是由于地球围绕星座转动形成的。

6、昼夜交替的现象告诉我们地球自身围绕地轴在转动。

7、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朝着太阳的部分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部分是夜晚。

8、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也自转了365圈。

9、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停地更替,因此我们总是从东方迎来阳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即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而从西方落下。

10、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上的植物不可能这么丰富,人类的生活也没有这么有规律。

四、看月亮

1、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变化有两种,一种是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的变化,另一种是在不同时期同一时刻的变化。

2、月球不会发光,朝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向着地球的一面有时全部是明亮的,有时明亮的部分大于黑暗的部分,有时明亮和黑暗的部分相等,有时黑暗部分大于明亮的部分,有时全部是黑暗的,这样在地球上就会看到月相变化。

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相变化是伴随着月球在空中方位变化发生的,这两种变化都是循环出现的。

5、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6、随着日期的推移,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是自西向东移动的,移动的轨迹是弧形的。

7、农历十五的傍晚,月球在天空中的东方,1个月(农历)一循环,每个月都这样。

8、月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9、月球在天空中方位的变化和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同。

10、月球的方位变化与月相变化都是循环的,周期都是农历的一个月。

11、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公转而发生的。

12、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13、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一个月。

14、农历初一这一天,太阳、地球、月球这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是:太阳、地球、月球这三个天体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和太阳位于地球的同侧,地球上看不到月亮。

15、月球在天空的方位总是沿着弧形轨迹向东移动的,而且是循环的,这种现象说明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转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6、月相的成因与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它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辉有关系。如果月球本身会发光,我们不会看到月相变化,如果月球不是围绕地球转动,我们也不会看到月相变化。

17、农历一个月中日期相对应的月相:

初二——向左弯的月牙儿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圆月

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的月牙儿

五、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话不适合所有生物。

2、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曾经将一些开闭时间不同的花栽在一个大花坛里,利用花的固定开闭时间来报时,并把这个大花坛称为花钟。

3、昼夜规律指生命活动以一天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化,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觉和觉醒等行为都是昼夜规律的表现。

4、白天开花的植物有:

上午——芍药花、睡莲、山柳菊、大豆花、午时花、半支莲、酢桨草、郁金香

下午:万寿菊、晚香玉、月见草、白香水百合

5、夜晚开花的植物有:

凌晨——蛇麻花、牵牛花、蔷薇花、猫儿菊

晚上:丝瓜花、夜来香、昙花、紫茉莉

6、白天活动的动物:刺猬、蝴蝶、蜜蜂、公鸡

7、夜晚活动的动物:蛾、猫头鹰、蝙蝠

8、昼夜活动的动物:狗

9、人为地改变白天和黑夜的长短,生物的习性会发生变化,如减少光照的时间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延长光照可以增加鸡的产蛋量。

10、人类掌握生物的昼夜规律的作用是能通过技术更好的利用有益的生物,和防治有害的生物。

1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有利于身体健康,只有休息好,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工作。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一、光的进行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灯泡和萤火虫都是光源。

2、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通过这个直筒,能够看见太阳、电灯等发出的光,但是把直筒弯折就看不见了,这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影物的倒影。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象。它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4、光可以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自然光有太阳光、萤光、闪电。人造光有灯光、蜡烛发光、火光等。

5、大熊星座中所有的星星属于光源。

6、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射形成的,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7、在茂密的森林里,阳光从树顶上射下来的光束是柱状的,这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

二、照镜子

1、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反射,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3、制作一架潜望镜,可以用两面平面镜。

4、将光洁的不锈钢勺子当作做镜子,用它的正面照时,我们会看到正立的影像,用它背面照时,可以看到倒立的影像。

5、光滑的金属表面也具平面镜的作用,能够形成清晰的图像。

6、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射到平面镜上,镜面能把光反射回来。

7、我能在镜子中看见你,你也一定会看见我。

8、我们能看到物体,其实是物体把光反射到我们眼睛里的缘故。

9、反射面为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10、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大小和实物相等,左、右相反;②物与像分居在镜面的两侧,且离镜面的距离相等;③物与像的位置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11、直立两面镜,夹角越小,出现影像越多,是两面镜子彼此互相映照的结果。

12、镜子与物体的角度不同,图像的方向也不同。

13、机动车后视镜用到了平面镜。

14、利用镜子反射光的性质,可以让光照射到黑暗的角落寻找物体,制作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司机通过后视镜可观察路面的情况,制作军事上应用的潜望镜观察敌情。

15、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物体把光反射到潜望上面的镜面上,再将光反射到下面的镜面上,再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三、研究透镜

1、光从一个透明的物体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折射。

2、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3、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有聚光、放大、成像的作用。

4、利用凸透镜在纸屏上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5、放大镜有放大和聚光的作用。

6、千万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以防灼伤眼睛,导致失明。

7、将一根铅笔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铅笔好象弯折,错开了,这是因为铅笔水下部分反射的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

8、光从水中进入空气,光从空气进入水中能发生光的折射现象。

9、凸透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倍数越大。

10、凸透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放大物体的倍数越大。

11、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会发生折射,如筷子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在水上看起来筷子好象弯折错开了。

12、照像机镜头的凸透镜的作用是成像,要想把物体的像照得大一些应该让照相机距离物体近一些,要想把物体的像照得小一些应该让照相机距离物体远一些。

13、近视眼的形成是这样的:我们眼睛中的晶状体像一个凸透镜,它能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如果不注意保护眼睛,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就会疲劳,失去调节,看远处物体时就会模糊,形成近视。

四、七色光

1、彩虹是由红、橙、黄、绿、靛、紫、蓝这七种颜色组成的。

2、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而单纯色光经过三棱镜将不再分解。

3、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滤掉。

4、瀑布前和喷水池上空有很多弥漫的小水珠,被阳光一照就会形成彩虹。

5、三棱镜能把阳光分解为七种单色光,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折射。

6、最常见的白光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光,而色彩鲜艳的光却是简单的。

7、彩虹出现的时间是雨后天晴,此时天空中的小水滴象三棱镜一样把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

8、用喷雾器制造彩虹的正确方法是背向太阳喷出水雾。

9、彩虹在天空中的时间很短,是因为空中的小水滴很快被太阳蒸发。

10、彩虹的秘密是雨后天晴天空中的水滴象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看上去呈彩带。

11、在阳光下,你眼中的世界五颜六色,在黑暗中物体都失去了本来的颜色,这是在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不同的颜色,看上去是五颜六色,在黑暗中,没有阳光的反射,因此看上去都是黑的。

12、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它颜色的光过滤掉。

13、做滤光实验,要在黑暗中做,惊奇的发现,彩色滤光片只能透过同颜色的图案。

14、在陀螺上面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当陀螺旋转得很快时,会变成灰白色,是因为七色光能合成白光。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报告

第二单元 1、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这一专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同学之间、课堂内外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学校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简短的导语首先点出本组的专题──学校生活;然后安排了集中识字课———识字2,其内容是关于学校生活的十二个词语;接着,《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四篇课文,从各个不同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从中可以受到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以及要珍惜时间的教育。本组最后的《语文园地二》中,“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和汉字的构字特点。“学习查字典”则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明白部首含义的基础上,重在掌握部首查字典的一般方法。“口语交际”是与课文《我选我》结合安排的内容,讨论班里改选干部,自己会不会选自己。“展示台”则让学生展示新学到的本领。围绕一个专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体现了课标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发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随文和生活中会认57个生字,会写46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3、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会认57 个生字,会写46 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识字2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准备:ppt、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导语】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学数学是令自己变的理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数学本身也有自身的乐趣。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方法: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根据这个方向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 2、确定一个方向的方法:可借助工具确认方向,也可以借助身边的事物确认方向。 3、根据一个确定的方向找其他三个方向的方法: 当面向东时,则背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当面向西时,则背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当面向北时,则背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当面向南时,则背面是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 4、借助工具和其他事物辨别方向: (1)借助指南针和罗盘辨别方向。 (2)借助其他事物辨别方向: ①借助太阳:早晨太阳在东方,面向太阳,面东背西,左北右南;傍晚太阳在西方,面向太阳,面西背东,左南右北。 ②借助北极星:面向北极星时,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③借助树木:夏天,树叶茂盛的一面是南,稀疏的一面是北。 ④借助年轮:被砍伐树木的年轮稀疏的一面是南,稠密的一面是

北。 ⑤借助积雪:南面山坡的雪化得快,北面山坡的雪化得慢。 5、绘制地图的规则: 为了便于观察,在绘制地图时,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并在图上用箭头“ ”标出北方。绘制示意图时,确定观察点是前提,只有观察点确定了,才能确定其他物体的方向。 6、看路线图时,首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的规则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来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7、我们学习了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8、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先确定要到达的地点所处的方向,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 9、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太阳、指南针、北极星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乘法口诀:1×1=1…… 1×2=2 2×2=4 1×3=3…… 658÷2可以读作658除以2,也可读作2除658。 2、口算除法: (1)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除以一位数,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a.创立---禹死后,启用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意义----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 史的进步。从 此“公天下”变为“”。(中国早起国 家政治制度开 始于夏朝。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商朝 设立参与商王决策的、。地方-----在地方,封方 国首领为“、”等。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 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分封制: a.目的--- 。 b.内容:①周王把和分封给、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王室。 ②诸侯的义务有: 、、、 。 ③诸侯的权利有: 、、 。 c.中国古代“封建”这个词的含义: d.作用:书上第六页第二段 e.衰落: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同时周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逐渐衰落。 (3)宗法制: a. 目的: b. 由原始社会的直接演变而来。 c. 特点:最大特点(或核心内容)是 d.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 e.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形成严格的宗法等级秩序: →→→ f. 作用及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形成了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传统。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建立: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秦朝建立的条件:(主观、客观)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中央政治制度: a.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特征、、 b.中央官制:秦朝设、、三个最高官职。(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负责、和。太尉是负责全国。之下还有九卿。) B、地方政治制度:推行郡县制(郡县制出现在时期) 郡县制的特点是:郡县的长官由直接任命,官位不世袭,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一、科学实验室 【知识梳理】 1.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1)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加热用少量液体时,可以用试管夹夹住,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别人,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 (2)烧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的容器。加热时放在石棉网上。 (3)酒精灯:用于加热。用火柴点燃,不能对火,用灯帽熄灭,不能用嘴吹,酒精量不超过灯壶容积的3/4,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4)托盘天平:用于称量物质的质量。称量时左物右码,加砝码时由大到小。一般精确至0.1g (5)量筒: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量筒是不能加热,也不能用于用于量取过热的液体,更不能在量筒中进行化学反应或配制溶液。 (6)试管夹:用于试管加热。 (7)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用完后应立即清洗干净,不能不洗干净就吸取其他试剂。(8)玻璃棒:用于搅拌、过滤引流、转移液体或固体。使用时用力不能过猛。 2.实验室的安全。 (1).实验前,做好预习和实验准备工作,检查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是否齐全。 (2).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应先经教师允许。绝对不允许随意混合化学试剂,以免发生意外事故。(3).不能用湿手接插实验室电源,不能用小刀、螺丝刀等物品插入电源插孔,以免发生触电事故。(4).取用药品遵守“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品尝药品的味道,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应用招气入鼻法)。 (5).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实验室剩余药品既不放回原瓶,也不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内。 (6).实验中必须保持肃静,不准大声喧哗,不得追逐打闹。 (7).在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也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3/4。 (8).使用硫酸等强腐蚀性的药品时,必须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等被腐蚀。 (9).实验完毕将整理干净你的实验区域,并清洗双手。 3.基本实验操作及应注意问题 (1).药品的取用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如何感受社会生活?P3 2.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P4 3.我们(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怎样的?P4-5①② 4.社会关系的分类?种类?P5相关链接 5.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P7①② 6.为什么说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P7① 7.什么是社会化?P7 相关链接第一句 8.我们的成长与社会有什么联系?P7 9.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意义?作用?P8 10.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P8 ABC 11.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P8 C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1.网络有哪些积极作用?P10-12 ①②③ 2.网络是如何让我们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的?P10 3.网络给人际交往方式带来的影响有哪些?P11 4.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P12 5.为什么说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网络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P12-13 ABC 6.网络是如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P12 7.网络如何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P13 8.网络有哪些消极影响?陷阱?危害?P15-16 ①②③ 9.为什么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10.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P16 11.侵犯个人隐私带来的危害?P16 12.如何做到合理利用网络?为什么要理性参与网络?P17-19 ①②③④ 13.如何辨别网络谣言?P18 相关链接 14.如何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P 19 15.怎样传播网络正能量?P19-20 ①②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1.社会秩序的含义?P23 2.社会秩序的种类?P23 3.为什么要有秩序?重要性?作用?P23①② 4.规则的含义?P25 5.规则的种类?P25 6.为什么要遵守规则?重要性?作用?P25①② 7.为什么说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P25第二自然段 8.为什么说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P25第三自然段 9.社会规则与自由的关系?P27-28①② 10.如何做到自觉遵守规则?P28-29 ①② 11.怎样维护规则?P30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1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1.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2.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3.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用词语描述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并描绘听到的声音。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 一、导入(2 分钟)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 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 这个问题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 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 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 到声音上。

第1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面鼓,一把钢尺,一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一个阴差几个豆子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物体产生声音时的状态。 【教学流程】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尊敬的老师们,大家下午好!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能精湛的教育工作者。接下来我如果讲得不对的地方多多批评指正,多多包涵。我先来说说我对第二单元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本册教材从第二单元开始安排了拼音的学习:其中包括6个单韵母,23个声母,9个整体认读音节,以及声母和6个单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及三拼音节带调的拼读。除此以外,第二单元的教材还安排了看图识字,读儿歌识字,认识“爸”“妈”“马”“土”“不”等16个汉字。 教材在每一课拼音字母的学习中都安排了一幅很漂亮的情景图,这幅情景图既有表音的部分,也有表形的部分。而且在新教材中,图画上都是学生很熟悉情景和事物。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图培养孩子们自主发现拼音字母的发音和形态。而且,在语境中学习拼音,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利用情景图让孩子们在发现中学习拼音,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图中与字母形态相近的地方,读音相近的地方,同时也可以慢慢地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对图画进行有顺序的观察。每一幅画,都可以创设一个情景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兴趣盎然的学习。 教材中的识字部分也是图与词语结合,图与儿歌结合的形式出现。而且儿歌中用红色标注出了本课所学的音节,所以儿歌在很大程度上也复习巩固了该课所学的汉语拼音。比如说儿歌《绕口令》,就很好地让孩子们分清楚平翘舌。 教学第二单元的拼音我觉得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1、注意发挥教材优势。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插图,从中找出与字母的形体相似的部分。情境插图中安排了富有情节的内容与相关的带调音节、词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联系图画拼读音节,认读词语,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此外,扩展还可以是结合画面、借助想象所进行的说话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说的话中带有所学音节。 2、教学时要抓重难点。如:教学声母的发音,区别平翘舌是难点;四个声调的教学,难点是读准二声和三声等等。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实际,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譬如,学习b p m f一课,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玻璃、菠萝(b),泼水、上坡(p),摸鱼(m),佛像(f)”等词语学习、记忆发音。

初中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本质。 4、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融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考点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4(白色)+ 5H2O === CuSO4·5H2O(蓝色)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 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 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 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

最新三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及要点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多彩的生活 主题单元:在本单元中有描写小学生快乐幸福学校生活的《我们的民族小学》,带我们一同感受自然的《金色的草地》一文,还有体现儿童对人生思考和感悟的《爬天都峰》,同时也让我们从《槐乡的孩子》一文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字音 1、强调的字音 打扮(dǎ)蒲公英(pu)发颤(chàn)景颇族(po)哈欠(qiàn)似乎(sì) 汲取(ji)鲫鱼(ji)缕缕炊烟(lü)一本正经(jing)满载而归(zài) 2、多音字 好 hǎo 友好当 dāng 当时教 jiào 教师晃 huàng摇晃hào 好奇 dàng 上当 jiāo 教书 huǎng晃眼 假jiǎ假山朝 cháo 朝向似①shì似的觉 jué感觉jià假日 zhāo 朝气②sì似乎 jiào 午觉 盛 shèng盛开发 fā发生相xiàng照相都 dū首都chéng盛饭 fà头发 xiāng 相信 dōu 都是 藏cáng收藏吐tǔ吐痰载zài装载禁jīn 不禁zàng西藏 tù吐血zǎi 记载 jìn 禁止 中①zhōng中心长①cháng长处散sàn 散步 ②zhòng中枪②zhǎng长大 sǎn 散文 3、同音字 dài待(等待)代(代表)带(丝带)戴(穿戴) chá查(检查)察(观察) biàn辨(辨别)辩(辩论)辫(发辫) feng峰(山峰)锋(锋利)蜂(蜜蜂) 字形 1、易错的汉字察绒舞戴仰勇苍 2、特殊部首戴—戈雀—隹(小)些—止辫—辛勇—力 3、形近字组词 雀耍钓仰 省要钩迎 4、减一减的识字方法识字并能举例

珠——朱桥——乔停——亭襟——禁 亿——乙谋——某障——章诗——寺绿——录 词语 1、生字表中的词语 2、积累的四字词语 绚丽多彩白发苍苍满载而归屡屡炊烟惹人注意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引人注目——引起人的注意,使人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句子 1、比喻句 (1)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第2课) (2)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就像小猴子一样(第3课) (3)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小辫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向觅食的小鸭子。(第4课) 2、拟人句 (1)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要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第1课) 3、夸张句 再看看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4、积累的句子 (1)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第2课课后) (2)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后趣的是,跑来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第1课) 课文 《我们的民族小学》 1、主要内容——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美)和(团结)。,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2、文章层次——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 3、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要求背诵)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 3.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简单的计算;计量以秒为单位的方法及时间的简单计算的多种算法。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对时间获得充分的体验。 3、初步感受时间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护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秒,会进行单位之间的进率换算。 2、能够正确求经过的时间。 四、教材分析: (一)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 (二)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的基础上安排的关于时间的新内容,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秒”、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换算、经过时间的计算。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

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练习中又编入了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表象。 例1、仅限于在相邻两级之间的由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且能够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要注意紧密联系时间单位间的进率,使学生明确1时是60分,求2时是多少分,就要把2个60加起来。 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 用估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

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一、复习课文: 1、《找春天》一课仿写 (1)柳树抽出嫩绿的枝条,那是春天的头发吧? (2)小鸟叽叽喳喳,那是春天的歌声吧? 2、《草》是(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他写这首诗时才(16)岁。《草》这 首诗原来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描写了(草顽强的生命力), 诗中赞美小草顽强生命力的句子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六)种景物,分别是(篱落、径、树、儿童、黄蝶、 菜花)。诗的前两行是(静态)描写,后两行是(动态)描写。描写儿童找 不到蝴蝶的原因的诗句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笋芽儿》一文中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是(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长的辫 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 5、在《小鹿的玫瑰花》中,鹿弟弟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是因为(他不仅美化了 环境,为别人带来了快乐,而且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快乐。) 二、背诵、背写: 1、背写第2课《古诗两首》。 2、背写第17页上的“读读背背”及补充的春联。 (1)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2)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3)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4)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5)艳阳照大地,春色满人间。(6)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 3、背诵第18页上的“宽带网”。 春天里开的花可真不少,有迎春花、玉兰花、杜鹃花,还有桃花、杏花、 梨花、苹果花……许多城市或地区都有自己的市花或区花。如洛阳是牡丹花,北京是月季花,澳门是莲花,香港是紫荆花,郑州是月季花。三、听写: 脱掉解放摇头躲雨探望小溪棉花解冻田野未来油菜 发烧追赶宿舍光荣干枯徐州商店世界笋芽呼唤呼喊 山冈轰动喊叫竹笋兄弟哥哥微笑安静拐弯浇水骨头 终于感谢逐渐抽空躺椅 四、比较组词: 羞(害羞)俺(俺的)鹊(喜鹊)杜(杜鹃)容(容易)徐(徐徐)蔬(蔬菜)差(差别)掩(掩护)鹃(杜鹃)牡(牡丹)荣(光荣)除(除法)疏(疏远)未(未来)仍(仍然)冈(山冈)拐(拐弯)烧(烧火)冒(冒险)度(温度)末(末尾)扔(扔掉)岗(岗位)别(别人)浇(浇花)帽(帽子)渡(渡过)列(列车)绵(绵羊)探(探听)摇(摇头)躲(躲开)店(商店)枯(干枯)烈(热烈)棉(棉花)深(深浅)遥(遥远)射(照射)站(车站)苦(苦难)芽(发芽)菜(白菜)换(交换)第(第一)歌(唱歌)抽(抽水)净(干净)讶(惊讶)彩(彩色)唤(呼唤)弟(弟弟)哥(哥哥)油(石油)静(安静)微(微笑)才(刚才)西(西瓜)大(大家)安(平安)本(本来)呼(呼吸)薇(蔷薇)材(木材)牺(牺牲)达(到达)按(按时)笨(笨重)乎(胖乎乎)五、多音字: jiě (解放) bēn (奔跑) chōnɡ(冲浪) cánɡ(藏身) 解奔冲藏xiè (解数) bèn (投奔) chònɡ(冲床) zànɡ(西藏) jī (茶几) chǔ(处理) sù (住宿) jǐn (尽管) 几处宿 xiǔ(一宿) 尽 jǐ(几个) chù (到处) xiù(星宿) jìn (尽情)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基础知识 一、近代史概况 1、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2、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近代史的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4、中国为什么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剥削制度,综合国力衰弱。 二、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一)四次侵华战争及影响 1、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901年,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列强侵华罪行 1、洗劫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镇压人民抗争: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成立“洋枪队”,镇压;组成八国联军,镇压运动。 3、沙俄侵占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三)中国人民的反抗 1、人民群众:(1)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2)1899年至1900年,反帝爱国的运动。 2、爱国官兵:(1)禁烟运动:1839年,在虎门销烟,显示了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 (2)鸦片战争:在虎门,英勇牺牲。(3)边疆地区危机:收复新疆。(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英勇战斗,壮烈牺牲。 (四)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火线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凶,__________为帮凶。 2、鸦片输入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虎门销烟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林则徐上书__________,请求严禁鸦片。 (2)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__________________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 (3)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_________,定为都城。 (4)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成立_______________,由美国人________统领,在________战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教科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 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解放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统统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一二单元教材分析报告

感受诗歌的温度和思辩的力量 --九年级语文上册一二单元教材分析 滨瑕实验中学姚远芳 一、部编版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1.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有机融合,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 2. 遵循课标要求,坚持课改方向,守正创新。 3. 以学生为本,突出“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多以文体为单位组成教学单元。如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第二单元为议论文单元,这样编排课文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体知识,夯实语文基础。下面仅就一二单元做简要分析。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感受诗歌的温度。 这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其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 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乐音。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受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燕子 1、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是按燕子的()特点、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燕子()和停歇的顺序记叙的。 2、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写了小燕子()、()的特点。 3、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从近到远的顺序。 二、古诗两首 《咏柳》作者:():唐代诗人。咏:()的意思。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春日》,作者:():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诗题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三、荷花 本文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我国第一位童话作家。 本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去公园看荷花的情景,表达了对荷花的顽强的生命力及高洁的品格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的无限热爱之情。 四、珍珠泉 本文通过描写珍珠泉的水很()、很()、很(),潭底冒出的水泡很美等特点,表达了作者喜欢()的思想感情和对()的无限热爱之情。 语文园地一 一、我的发现: 动()得()吞()详()攻() 进()始()呼()是()爱() 二、自主积累数量词 一()歌曲一()微风一()羽毛一()清泉 一()金光一()画面一()珍珠一()翅膀 三、积累词语 描写花草的:群芳()艳姹紫嫣()落()缤纷郁郁()()描写日月的:喷薄()出旭()东升夕()西下皓月()空 描写山峦的:崇()峻岭悬崖()壁层()叠翠苍翠()滴

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5课、翠鸟】 一、文章中心 本文通过对翠鸟( )、( )的描写,表达了对翠鸟的( ),同时教育我们要( ) 。 二、翠鸟的特点: 翠鸟( )、( )、叫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 )、( ),十分惹人喜爱。 三、介绍翠鸟的颜色时写作顺序是:先写( ),后写( ),再写( )。 【第6课、燕子专列】 【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 语文园地二 一、反义词 清-()廉-()正-()罪-() 善-()罚-()懒-()优-() 二、背诵、默写诗句 万壑树参天,( ) 。 漠漠水田飞白鹭,( ) 。 ( ) ,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 ( ) ,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 池上碧苔三四点,( ) 。(晏殊)

科学上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一、太阳和影子 基础知识: 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早晨、黄昏、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所以,一天中的温度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 3、用温度计测温度时,要等温度计的液注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4、当我们外出游玩时,除用指南针外,夜间我们可以用北极星来辨别方向,白天我们可以利用树木来辨别方向,树枝长的茂密一些的朝南,稀疏一些的朝北。 5、我们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时,必须要在同一地点观察。 6、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周型。 7、太阳的东升西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太阳升起落下时,阳光斜射地球,此时的温度较低;中午时分,阳光直射地球此时的温度较高。 8、太阳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既有长短变化,又有方向变化。 9、读温度计时,视线要平行液注面。 二、太阳钟 1、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2、日晷的构造像钟表,它是由晷面、晷针两部分构成,晷面是石制的,有刻度,晷针安在晷心,与晷面垂直。 3、日晷有:古代石晷、赤道日晷、地平日晷,欧洲人沿用至今的日晷。 4、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工具,现在还在沿用。 5、制作太阳钟时必须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 6、太阳钟和日晷都是计时的工具。 7、在玩手掌日晷的游戏时,应该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 8、日晷是用来计算时间的仪器,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规律制度成。 晷针的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着太阳在空中的方向移动,人们根据晷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9、著名的“半钟”是这样制成的。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棍,当你的手表到达某一个整点时,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半钟”。 三、昼夜交替 1、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24小时,在自转过程中,地球某一点转到朝向太阳一面的时候就是白天,当这一点转背着太阳一面的时候,就变成了黑夜。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形成了昼夜的交替现象。 2、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产生。 4、太阳的东升西落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 5、星座交替出现是由于地球围绕星座转动形成的。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第一个拼音单元,安排了8 课拼音和1 个语文园地,学习内容包括 6 个单韵母、23 个声母和10 个整体认读音节,还穿插安排了儿歌、词语以及认读字。 教材在每一课都提供了整合的情境图。这些情境图既表音又示形,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降低了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拼音学习的趣味性。呈现全部可拼读音节并带声调,方便学生进行全面的拼读练习。另外,本单元有6 课安排了词语的拼读,有5 课安排了儿歌朗读,让学生在读读拼拼中运用、巩固所学拼音,使拼音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激发学习的兴趣。 拼音的学习,要以趣为先,以读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情境图,在图画中自主发现拼音的音、形元素;还可以根据图画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字母的学习,注意结合游戏和活动。音节的拼读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使音节拼读练习和具体的人、事、物进行意义对接;生字、词语的教学可以借助图画展开,注意音、义结合。值得注意的是,本单元的生字、词只需会读、会认即可,不需要书写,也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字形分析;儿歌的教学旨在巩固拼音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不要求理解和背诵。拼音的书写,要重点指导学生对照四线格的位置进行书写,注意培养正确的执笔和写字姿势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教学目标 (1)单韵母和声母 1. 正确认读ɑ、o 等6 个单韵母,b、p 等23 个声母,yi、wu 等10 个整体认读音节;掌握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正确拼读声母和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2. 认识四线格并正确书写6 个单韵母、23 个声母。 3. 认识“爸、妈”等16 个生字,会拼读“bàbɑ、māmɑ”等13 个音节词。 4. 借助拼音和教师的示范,朗读《轻轻地》等5 首儿歌。 (2)语文园地 1. 借助课程表,认识“文、数”等5 个生字。 2. 复习6 个单韵母、23 个声母及之前认识的生字,巩固声母的音和形,记忆声母表的顺序。 3.通过比较,正确区分形近字母。 4.通过练习,复习巩固音节拼读的方法。 5.在大人的帮助下,能正确朗读《剪窗花》。

生物复习提纲一二单元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二单元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7个): (1)生物生活需要 营养 。植物通过 光合 作用得到,动物与人则通过取食来得到。 (2)生物能进行 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 氧气 ,呼出 二氧化碳 。 (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 废物 。如:人排汗、排尿等;植物的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 作出一定的反应 。如: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草履虫趋利避害。 (5)生物能够 生长和繁殖 。 (6)具有 遗传 和 变异 的现象。如:长的像父母为 遗传 ;长的与父母不同为 变异 。 (7)除了 病毒 以外,生物都是由 细胞 构成的; 二、生物归类方法: 1、按形态结构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2、按生活环境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等 3、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如:鸡、鸭、鹅)、家畜(马、牛、羊、猪等)、宠物等。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一、 1、概念:地球上所有的 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的总称。 生物圈 2、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 1、以海平面来划分,生物圈的厚度约20千米 。 2、水圈包括 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中 150米以内 的范围。 3、岩石圈的表面大多有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 立足点 ”。人类可利用器具到达任何圈层。 二、影响生物 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 生活的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共生等 1、科学探究的6步: 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对照实验中只有 1 个不同的变量,其他的变量如温度、时间、土壤的多少等都应 相同 。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时,变量是 光 。而在探究水对鼠妇的影响时,除 干燥和潮湿 环境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 相同 。 三、 根: 发达 ,能够吸收沙漠 深处 的水 适应 仙人掌 茎: 绿色肥厚,可以储存 水分 ,又能进行 光合作用 叶: 退化成刺 ,可以减少 水分的散失 影响:如蚯蚓的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加 疏松肥沃 、森林的 调节气候 、 人类对环境的 破坏或改善 等 依赖:如:鱼儿离不开水,人离不开空气等 1 2、食物链:由 生产者 和 消费者 组成,没有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即: 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 生物与 环境 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