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最新-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登泰山记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登泰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断。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二、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三、写作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纂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题目解说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五、文体解说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有三种形式: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读字音

(1)汶水(wèn)

(2)济水(jǐ)

(3)磴(dènɡ)

(4)徂徕(cú)(lái)

(5)皓(hào)

(6)绛(jiànɡ)

(7)鼐(nài)

(8)罅(xià)

(9)樗蒱(chū)(pú)

(10)岱祠(dài)

2、理清结构

二、精读课文

诵读第1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其阴,济水东流(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3)阴谷皆入济(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4)当其南北分者(当:介词,在)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出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诵读第2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介词,在)

(2)自京师乘风雪。(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3)历齐河、长清。(历:经过)

(4)越长城之限。(限:界限)

(5)至于泰安。(至于:到、到达)

(6)是月丁末。(是:这、此)

(7)郦道路元所谓环水也。(所谓:所说的)

(8)余始循以入。(以:表修饰)

(9)道少半。(少:不到)

(10)复循西谷。(循:沿着)

(11)崖限当道。(当:动词,挡住)

(12)世皆谓之天门云。(云:助词,无意义)

(1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背负;烛:名词作动词,照。)

2、作者详写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

登山路线:由南麓—入中谷—道少半—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写景特点: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好处费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丽。

3、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顶所见之景的?

作者用“苍山负雪,明烛夕照”写出从曲折的山径并在冰雪与迷雾之中初至山头时刹那的感受。然后远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水如画”,俯视“半山居雾若带然”。作者视野由远及近,由上而下,既层次分明,又照应前文。写山、水、雪、雾、日光、城郭,这么多的内容,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来了。正是这些山、水、雪、雾、日光、城郭交织着,才构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表现出冬季泰山静穆、森严的美。

作者用词及其生动形象。“负”“烛”两个动词,把山与雾拟人化,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烛”名词作动词,使雪白耀眼的景象更形象。把半山凝聚的云雾比作飘带,形象有趣。这部分通过对雪、日、雾三种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的描写,鲜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浑景象。

三、诵读第3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戊申晦,五鼓。(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五鼓:五更)

(2)大风扬积雪击面。(扬:卷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

(4)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见:逐渐看见。)

(5)须臾所五采。(采:同“彩”)

(6)正赤如丹。(正:纯正)

(7)回视日观以西峰。(以:助词,表示方位)

(8)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绛:大红;皓:白;驳:杂;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9)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尽。)

2、文章通过写景物变化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四、诵读第4、5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模糊或缺失)

(2)僻不当道者。(僻:偏僻;当:在)

(3)多平方,少圜。(平方:古义:平整,方形的。今义:①指数是2的乘方。②平方米;圜:同“圆”)

(4)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

2、本段写了观日出后的游览,主要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好处?

人文景观: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古迹:道中石刻。

好处:先以日观亭为参照物写周围的建筑,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这样写,不仅展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凸显了泰山的人文内涵,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的?

自然景观——写土质: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写树: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至日观数里无树;写雪:冰雪,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水;写鸟兽:无鸟兽

音迹。

作者这样写给人留下了泰山总体印象:一是泰山苍劲峻峭;二是泰山之冬的静美;

【问题探究】

1、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1)抓住景物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于山顶俯视的“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侧面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之外,又以“明烛南天”“绛皓驳色”等进行侧面烘托,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又生动有趣。

(2)语言简洁、生动。本文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1段中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也能体现语言简练、生动的特点,寥寥几句,就把泰山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了出来。(3)比喻、拟人的运用。本文有几处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作者初登山巅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动的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作者山巅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水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且停留在山腰间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特别是“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雾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美的享受。

③“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可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形态却是相同的:“皆若偻”。这一比拟不仅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俊,并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2、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作者不顾条件恶劣,克服种种困难,登山一览的高昂情绪也很感动人。在作者笔下隆冬时节风雪弥漫的泰山优美绚丽,毫无冷落萧条之感,作者顶风冒雪,豪情满怀,胸襟开阔,既无孤芳自赏的清高,也没有“独钓寒江雪”的凄楚、孤寂的情怀。文章的基调是积极的、乐观的、豪迈的,使人读了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美,也能领悟一些人生的真谛。古代记漩散文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是很可贵的。

《登泰山记》教案篇二szw6998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

——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

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篇三教学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线。

教学重点:

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抽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关回答下列问题。

1、词语的古今意义:阳

2、了解词语的活用:西,东。

3、了解特殊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二、讲授新课:

抽学生朗读条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

(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登山的过程——再写所见的美景。)

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今一般用于名词,云层。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等。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当、挡住,动词。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越过长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及既上(及:等到,介词。等到登上山顶。)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及:和,连词。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

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表示不肯定的语气。世人都称为天门山的。)

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句意为:我没有到达那里。)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句意为: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云雾。)

省略句:与子颖坐日观亭等日出(省略主语:余。句意:我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动用,照。)

三、翻译第二段: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地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了泰安。这月的二十八日,与朋友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从南面的山脚攀登。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有是石头砌的石阶,那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间的那一条山谷绕着泰安城边流过,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们一开始就沿着这条谷进了山,走了一小半路程,越过中岭,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就到了它的顶峰。古时登山,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山,天门就在道中。东面的山谷,古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们没有到达的地方。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世人都称为“天门山”。一路上云雾弥漫冰滑难走,台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青山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城郭,在夕阳的照耀下,汶水、徂徕好像一幅图画,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好像一条腰带似的。

四、抽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一)、登山的过程怎样?

明确:由南麓登,始循(中谷)进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评:仅用十九个字便写出登山的全过程。)

(二)、沿途和登上山顶以后见到了什么景色?

明确:上了山顶,只见青山铺着白雪,雪光映着南天。远望夕阳下的照着的城郭,汶水和徂徕活像一幅山水画,半山腰还停留着雾气,像腰带似的。

归纳:这一部分可分三层:一、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二、写从泰山南麓到山颠的路线,三、写登上泰山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旅途远,登山难,景色秀)

五;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一、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旅途远,登山难,景色秀

二、写从泰山南麓到山颠的路线。

三、写登上泰山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篇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龚自珍和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鉴赏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品味本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重点、难点】

托物言志:以梅喻人、托梅议政,用艺术形象来隐晦曲折地表情达意。

语言揣摩。

【解决办法】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篇幅短小,结构严谨,寓意深刻。由于学生与那个时代相隔很远,理解文章的寓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可先从两个方面人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首先,可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引出本文,用诗中所表现的主题托出本文的寓意。其次,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思想及其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所要表现的主题。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感情强烈的特点。看看这样的特点与作者感情的抒发是如何统一在一起的。

【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理解内容。【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导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病梅馆记》。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诵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疏解

理解语言表层意思,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笔先简要叙述梅的产地:“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然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有些人评价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作者开始详细分析病梅产生的缘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虽然“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是,一“未可明诏大号”;二不能让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三,从客观上说又不能“以其智力为也”。所以,他们只好通过第四个途径了。于是,他们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鬻梅者”,斫正,删密,锄直,以投“文人画士孤癖之

隐”。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无可避免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叹,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愤慨,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

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予购三百盆”而“誓疗之”,可见其行动的果断;“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可见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可见其坚持到底的决心。

第三段,写作者辟馆疗梅的苦心。这一段,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

教学时可用问题引导:

1.课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这样说:“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此句前冒号的作用,并明确:冒号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说明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所造成的恶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来赚大钱,而这种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就必然导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恶果。

2.为什么有人会将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让其赚大钱呢?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是什么?

——因为文人画士喜欢“夭梅病梅”却不敢“明诏大号”地用此时尚去“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内容?

——它的,它们的。文中有具体的内容,如:“或曰:……密则无态。”

4.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现象,作者的表现是什么?

——泣疗贮

[按]此问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辨析筛选的方法选出上述三个字,并明确: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疗救梅、保护梅的行动和决心,其行其志令人称许。

5.从文中看,作者疗梅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纵、顺、毁、解、复、全(板书)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记病梅馆的?

——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扭曲;一是作者对梅的哀痛、疗救。这正是全文的基本内容。

六、熟读

学生熟读成诵。

七、作业

1.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课后练习二)

[使]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让,命令)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

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驱使)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派,命令)

[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重病)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有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解]

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解开,解下)

后虽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解释)

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明白,理解)

太后之色少解(缓和)

[本]

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本)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根本,基础)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考察,推究)

[穷]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使穷尽,用尽)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完结.终了)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得志)

2.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加深感受理解。

二、理解托物言志

1.本文句句说梅,有没有言外之意?

本文表面上句句说梅,实际上却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击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残,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他们根据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以压制人才为业。斫正、删密、锄直,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恶劣手段;他们攻击、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气、具有蓬勃生气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条”和生机窒息的枯干残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气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购三百盆”,“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被扼杀而痛哭,无限悲愤之中显示了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说要破除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束缚、扼制,让人们的才能获得自由发展。“必复之全之”,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本文表面写梅,实际是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篇文章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的。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与他的《已亥杂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形象的表层意义和言外之意:

梅人才

病梅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文人画士封建统治者

品梅标准:曲、欹、疏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摧残梅的手段:绳、夭、病、斫、删、锄、养、遏束缚人才思想、屠杀正直之士、豢养奸

邪小人、扼杀新生力量)

摧残梅的后果:皆病、祸烈大批人才遭残酷屠杀

疗梅的措施:购、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

疗梅的愿望:誓、必、甘、穷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与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3.抽查课后练习一的完成情况。

根据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说“固也”?)

三句引用的话,表面是说明一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实际上是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他们扼杀那些有才能、有骨气的正直的人,专门选用那些邪佞、毫无生气的庸才。“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让步转折关系:先退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种对梅的审美观,然后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画土”利用这种审美观的险恶用心和摧残梅花的罪恶行径。

(2)这里,“明告鬻梅者”的人实际正是文入画士的帮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斫其正……遏其生气”,这些残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卑鄙伎俩,他们迫害有才能、有作为、有骨气的人才,所企求的则是一些卑鄙无耻、唯唯诺诺的奴才。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呜呼!安得使子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这段话寄托了作者什么理想?)

——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事实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过小京官,而且受到权贵的歧视和排挤,自己的才能都无法施展,更不要说解除全国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叹作结。但是,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为不容于封建统治阶级,会受到他们的攻击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衬托出他坚定地追求个性解放的政治理想。5.作者为什么采用隐晦的手法?

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促进学生理解。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之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对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禁锢思想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强烈地呼吁社会改革与个性解放,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扫除“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病梅馆记》就写作于这样一个时代。

三、鉴赏语言

本文用词十分准确、形象。如谈到一些人对梅的审美观时,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个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手段,作者用了“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语言十分精当:“斫”字揭露他们对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残;“养”字形象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删”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压抑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锄”字直喻大量正直忠贞之士遭清洗;“遏”字指不让人才发扬蓬勃的朝气。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主要是通过“纵”“顺”“毁”“解”和“复”“全”“贮”这些准确而精练的动词表现出来的,这一连串动词显示的是一系列行动,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和战斗激情。

本文还用了许多整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抒情色彩。比如:“梅

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几句形成排比,一气呵成地写出了那些人的评梅标准。又如:“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几个整齐的句子,写尽了统治者扼杀人才的种种手段,也蕴含着作者的满腔悲愤。

让学生欣赏自己喜欢的语句。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三

结合课文及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战斗意志。学生可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资料】

一、译文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产梅。有的人说:“梅以(枝干)曲折算作美,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算作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算作美,稠密了就没有美态。”固然如此。这些文入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的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曲折,又不是蠢蠢地追求金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办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种偏嗜成瘾的情趣明白告诉卖梅的人,砍掉那端正的(枝条),培养那横斜的枝条,删掉那些繁密的(枝条),使那些嫩枝弯曲,锄掉那些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这样)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为病态的。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没有一盆完好的。已经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放开它们,使它们顺着(天性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种到地里,解掉它们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恢复它们(的生机),保全它们(自然的形态)。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愿受到(他们的)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存贮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二、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清代浙江仁和(现在浙江杭州)人。自幼展露才华,38岁中进士后在北京担任国史馆校对、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宗人府主事等职。48岁辞官回南方。《病梅馆记》是归寓江苏昆山时所作。后来他先后在杭州紫阳书院和江苏丹阳的云阳书院讲学。1841年逝世于云阳书院。

龚自珍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生在清代“乾(隆)嘉(庆)盛世”的后期。当时清朝统治的衰败现象已日益显露。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他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改图”,废科举,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则徐、魏源等人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义,也仍然为保守势力所不容,所以他一再遭受排挤打击。在北京辗转十年,都只是当小官,最后还被迫弃官回乡。但他的革新思想在当时以及后来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龚自珍著述丰富,有散文三百多篇,诗词近八百首。在这几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他的散文大都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才气横溢,意气飞扬。他的诗词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要求改革的渴望,气势磅礴,色彩瑰丽。他的作品收在《龚定庵全集》里。

三、课文赏析之一

龚自珍生活在满清帝国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也看到了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因此切望革除弊政,复兴国家。对内,他主张改革农田占有、海

疆通商、科举考试、币制等方面的陋规;对外,他主张坚决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打算亲自去前线筹划抗英斗争。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安全,他也十分重视,提出过巩固西北边防的有远见的重要建议。他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材”,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风雷”,以扫荡“万马齐喑”的局面。当然,龚自珍的改革主张,还是想维护满清政府的封建秩序,而不是对封建统治提出根本性的革除。况且,他的改良设想,也因保守派的反对和他自己所处的无权地位而难于实施。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批判旧制度的勇气,还是应该肯定的。他的改良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对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龚自珍的创作成就以诗为最高,语言瑰丽、奇巧、多彩,内容大都表现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他的散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纵论古今,侧重于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由于当时思想统治的严酷和他所受的时代、阶级的局限,某些作品带有晦涩艰深的缺点。《病梅馆记》就是一篇针砭时弊而又寓意隐晦的小品散文。作者以托物取喻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全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病梅”,后一部分写“疗梅”。文章开头,在简要叙述了梅的产地以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关于评梅的美丑标准的议论,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用犀利的文笔详写病梅的原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花“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又“未可明昭大号”,也不便号召种梅的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于是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花农,让花农们“斫其正,养其旁枝,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投“文入画士孤癖之隐”。正因为这样,弄得“江浙之梅皆病”了。作者面对所购置的三百盆病梅,足足哭了三天,决心要“疗之:纵之顺之”。他下定决心要“疗梅”了。他准备花五年时间使这些病梅“复之全之”,并且“甘受诟厉”,专辟一个病梅馆来调理疗养病梅。作者还表示,要是“多暇日”,“多闲田”,愿尽毕生的精力来疗治江浙一带大量的病梅。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句句说梅,没有一句题外的话,而实际上却是以写梅为名,以喻人为实,字字句句讥切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偏爱病态的梅,致使梅花受到严重摧残为例,影射满清王朝施行严酷的思想禁锢,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那“文人画土孤癖之隐”,正暗指封建统治者这种见不得人的私心;他斫直,删密,锄正,暗示出这些封建统治者是怎样残酷地迫害有才能、想作为、有骨气的人才的。他们所企求的是一些顽钝无耻、冥顽不灵、唯唯诺诺的奴才,以维持那黑暗腐朽、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这就是他们认为梅花以曲、欹、疏为美的真实意思。关于这一些,龚自珍在他的《乙丙之际著议第九》一文里明确地作过正面说明,他指出到了“衰世”,“才土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不管是士子还是一般老百姓,只要你有才能,想作为,就要受到迫害。他在另一篇文章,《古史钩沉论一》中进一步指出,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黑暗统治,是决不让有才能的人有所作为的,他们“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崇高其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竭力摧毁人们的廉耻,让天下人服服帖帖地做他们的奴才。所以说,这篇《病梅馆记》,作者只不过是托物喻人,借梅议政,用艺术形象来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罢了。

作者决心疗梅、救梅,使梅花得以自然发展,这就表示了他对于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和他那种正视现实,渴望冲破黑暗时代的战斗情绪。然而,龚自珍是清醒地估计到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要疗治“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的宏愿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文章以感叹作结,发出深沉的感慨。

(节选自方铭、阮显忠编《古代散文选析》,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四、课文赏析之二

《病梅馆记》作于1839年(据吴昌绶《定庵年谱》,为道光十九年)。这是一篇作者返回故里杭州为自己新辟梅园命名“病梅馆”而作的散文。题目又名《疗梅说》。

从题目字面上看,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十分醒目,引起读者深思。文章这样定题说明作者“歌泣无端字字真”,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的。“记”是记事文体的一种,更见本文所写内容的真实。从文章内涵来看,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以及庸俗现象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追求个性解放和要求变革的进步思想作了真切的反映,是一篇语含“酸辣”的十分精彩的小品文。

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剖析产生病梅的根由。第二段,表明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第三段,抒写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

开头从梅的产地人题,列举出江宁的龙蟠,苏州的邓尉、杭州的西溪,都盛产著称于世的梅花,引出叙议的对象。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古代历来以青松、翠竹、白梅、黄菊等具有自然天性的事物来比喻志士仁人,以它们的苍劲、坚韧、俊俏、雅洁的特性来比喻人的坚贞、高洁的品格。这里自然是以梅喻人,托物言志,喻意深刻,富有韵味和情致。“皆产梅”,一字“皆”,既说梅分布之广,又说梅产地之多,暗喻天下人才不可胜数,江浙一带尤为人才济济,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先垫一笔。这里,作者调动读者的艺术知觉去回味这点石成金之笔。鲁枢元在《作家的艺术知觉与心理定势》一文中这样说过:“优秀的作品,字里行间似乎包含着诉之不尽的意蕴和情致,一个词就是一个表象,一句话就是一个意象,一段话就是一种意境,作家仿佛把生活中的有关经验、意绪、思维、情趣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了,这样的作品令人陶醉,令人回味无穷。”本文起手就把读者置人一片梅林之中,包含“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意蕴。先写梅的产地,也为全文的叙议打下了基础。下文接着从三个方面层次清楚地分析了病梅产生的缘由。一是有些人以陈腐的审美情趣和赏梅观点去品梅。这些人认为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而“直则无姿”“正则无景”“密则无态”,以他们的好恶作为品梅的标准。这里用“曲”和“真”、“欹”和“正”、“疏”和“密”六个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曲、欹、疏为美,直、正、密为丑。这里显然是托梅写人,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实行严酷的思维统治,戕害刚正、忠贞、富有朝气的人才,钳制人们成为屈曲、奸邪、蝇营狗苟、唯唯诺诺的庸才和奴才。作者人木三分地揭露了产生病梅的黑暗社会现实。二是文人画士正是以上述品梅观点来夭梅、病梅的。文中写道,这些封建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说明他们有见不得人的意图,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以绳天下之梅”,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就是要把“曲”“欹”“疏”作为标准,而将“天下之梅”“斫直”“删密”“锄正”,以达到他们“夭梅”“病梅”的罪恶目的。寥寥数语,严正地揭露和批判了文人画士的居心不善、用意邪恶。这里的文人画土正是代表了清朝封建统治者,他们大兴文字狱,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也会引来祸殃;他们以八股文取士,天下出现了“万马齐喑”、令人窒息的沉寂局面。“斫”“删”“锄”,一字一箭,连连戳穿了产生病梅的社会原因,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狰狞面目。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罪恶,作者还这样写道:“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僇(同“戮”)之”,“徒僇其心,僇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乙丙之际著议策九》)。只要出现了有才能的士或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就群起而督责、束缚,以至于摧残、扼杀他们。这就是斫正删密锄直,“以夭梅病梅”的具体内容,在这一层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极大的悲愤。三是有些人助纣为虐的卑劣行径。这是帮凶者所为!要养出横斜、疏朗、弯曲的梅花,不是那些一般愚蠢的只知道赚钱的人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所能够办到的,于是“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强行地“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里一连用六个动宾短语,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们,趋炎附势,投合其主子的意图,极尽扼杀人才之能事,他们采取各种摧残人才的卑劣手段,排斥刚正不阿之士,剪除大量有用之才,扼制新生力量,清洗正直忠良,阻遏蓬勃生气,豢养奸佞邪恶的小人。六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当:“斫”字揭露他们对刚正廉洁人才的粗暴排斥,“删”字暗喻大批有用人才

遭到严重抑制,“夭”字象征新生力量惨遭扼杀,“锄”字比喻大量耿直忠良之士遭到清洗,“遏”字指蛮横地遏制、压抑人才蓬勃的朝气;而“养”字栩栩如生地勾画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扶植奸佞小人的邪恶用心。从而强烈地谴责、抨击了封建统治者摧残、戕贼人才的罪恶。“江浙之梅皆病”正是“斫”“删”“夭”“锄”“遏”等罪恶行径所造成的后果。这句照应开头,“江浙之梅”是总括“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的文意;“皆病”点明受害面极广,病梅之多——这是“文人画士”戕害的恶果。于是笔锋直指文人画士:“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祸”“烈”总结了人才受害之惨。“江浙之梅皆病”,且“烈至此”,正是《己亥杂诗》中作者所写的“万马齐暗究可哀”,清王朝扼杀人才,到处是死气沉沉的局面。段末一叹,作者无限同情,满怀愤慨,无情地痛斥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

前面第一段揭示出了病梅的社会根源之后,第二段就写自己疗梅的经过和期望。“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紧扣上文“江浙之梅皆病”;“无一完者”,紧扣上文“文人画土之祸之烈至此哉”,哀怜、义愤之情洋溢、迸发,回肠荡气,自然引出“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惨遭扼杀而痛心疾首。如泣如诉的语言,同情、愤激的情调,令读者“心有灵犀一点通”,激起了共鸣。作者俯视了病梅产生的社会现实,又洞察到产生病梅的社会根由,并不消极、低沉,而是“予购三百盆”,“誓疗之”,行动何等果敢,态度何等积极,语言何等深沉。“疗”梅的方法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纵之顺之”,就是要破除封建统治对人才的束缚,让人才获得自由发展,个性得到解放。“毁其盆”,“解其棕缚”,就是要摧毁封建统治禁锢人才的精神枷锁。“必复之全之”,就是一定要让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各种人才都能人尽其才。这里吐露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声。作者“疗梅”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他对于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从遣词造句看,句式简短,节奏急促,笔力遒劲,让读者感受到“疗梅”急不可待,决心不可动摇。“购”“疗”“纵”“顺”“毁”“解”“复”“全”等动词写出了一系列疗梅的行动及其决心,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专制主义压抑、束缚的满腔义愤和对抗现实社会中专制淫威的斗争激情。“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斗争决心。“予本非文人画土”,表明与他们不是同流人物,也不同流合污。“甘受诟厉”,表现了敢于面对社会现实,针砭时弊,毫不畏惧,不怕打击,不怕迫害,决心与封建统治阶级斗争的思想。“辟病梅之馆”,点明题旨,收束前文。

文章前两段,由写病梅到写病梅之馆。最后一段,

写疗梅的心志。用“呜呼”这一叹词引出议论。“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照应前文江浙病梅之多,期望有很多空暇的时间,空闲的田地。实际是慨叹自己暇日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遭受扼杀的局面,所以用反问句式“安得使予……也哉”来抒写“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的心志。末尾这一叹,以议论方式充分表现出作者坚持斗争的志向。

龚自珍是我国19世纪上半期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生活的年代(清朝嘉庆、道光)是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解体、没落,面临崩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渡时代的开始阶段。在这一历史新阶段,资产阶级刚从封建主义的土壤中露出一点嫩芽。他对封建国家的新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他以一种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观察现实,把文学创作与“当今之务”联系起来,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表现了对清王朝腐败政治的不满,对于官僚的庸碌而不思振作的厌恶,对腐朽、黑暗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并发出改革的呼声,提出改良的主张。他首开近代文学史上的一种“讥切时政,诋诽专制”的风气;追求个性解放成了他诗文中的特有情调。《病梅馆记》是在这方面写得最动人而出色的散文精品。这篇议论小品文,以小见大,通过植梅的生活琐事,反映了作者在专制主义的压制和束缚之下,渴望人格的自由、求得精神解放的思想。文章中“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要让梅树获得自由的舒展,勃发而健康地生长,反映

了他对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作者身处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的时代,封建统治阶级以文字狱、八股文扼杀一切聪明才智,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万马齐暗”的阴云笼罩着全国大地。作者眼见到清王朝现实统治为“日之将夕”,在《病梅馆记》中,他借梅喻人议政,强烈要求改革政治,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病梅之所以病,原因是斫伤了它的天性,梅树应该以它蓬勃的生机,以它的自然形态健康生长,这样才符合于自然物理的个性。作者的这个思想认识正是他与束缚个性的现实社会对抗的表现。

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是龚白珍中年以后作品的重要部分。他的散文,无论写什么题材,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从全局着眼,从政治、社会的高度看问题,作客观的、公正的对于现实政治、社会的批判,因而一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于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作者48岁)的《病梅馆记》,篇幅不到三百字,其思想内容深刻的原因就在于此。

适应其思想内容表达上的需要,文章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也非常特殊。《病梅馆记》采用小品文样式,运用以梅喻人,借题发挥、托梅议政的曲笔,透过植梅、养梅、品梅、疗梅的生活琐事,由小见大,表现了破除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鲜明政治观点和主张。文章段段写梅,处处写梅,通篇写梅,产梅之地、夭梅之由、叹梅之病、疗梅之志、疗梅之法,层层写来,有叙有议,每一段,每一层,都影射腐朽的现实政治,矛头指向专制主义严酷的思想统治,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压制、摧残的罪行,表达丁作者要求改革政治,砸掉禁锢人才的精神桎梏和追求个性解放的迫切愿望,反映了在封建统治下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和改革时政的要求。

登泰山记教案篇五【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审美鉴赏: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

思维发展:分析文中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

文化传承: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储备】

一、题目注解

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的地理形势,泰山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踞高临下,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历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建庙塑神。泰山因而成为游览的圣地,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记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作者名片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三、背景视窗

这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使人们感受祖国山河的无限壮美。

【重点梳理】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长城之限——限:

界限,这里指城墙。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半山居雾——居:停留。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绛皓驳色——驳:杂,错杂。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整体感知】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和你的阅读初感受。

【文本赏析】

1.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2.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3.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作者抓住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点?怎样进行描绘的?

【限时检测】

(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用很少的笔墨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泰山的安详、明媚,以及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

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5.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二)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

2.少圜

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

2.济水东流

3.崖限当道者

4.道少半

一词多义

当:1.当其南北分者2.崖限当道者

3.僻不当道者

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其级七千有余

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

3.回视日观以西峰

限:1.越长城之限2.崖限当道者

道:1.道皆砌石为磴2.道少半

有:1.其级七千有余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及: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2.及既上

3.皆不及往

云:1.世皆谓之天门云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日: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2.或得日,或否

3.是日

漫: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2.其远古刻尽漫灭

特殊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4.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6.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7.复循西谷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游大龙湫记戴名世

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余以岁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锦溪之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渊,渊深黑不可测。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盖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濛濛,形状顿异。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足亭。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水自石城诸溪涧来,会于霞障之右,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悬流,变态稍不及大龙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许,形如立剑,望之光明莹洁而摇动,亦奇观也。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锦溪而行循:沿着

B.不可胜数胜:超过

C.相去数十步去:距离

D.形状顿异顿:立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倚天而滨海

B.忽为风所遏

C.盖其石壁高五千尺

D.会于霞障之右

3.以下句子中,全部属于描写大龙湫瀑布的形态的一组是

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②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

③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④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

⑤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千尺⑥乘云御风,恍惚仙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根据游踪先后介绍了燕尾泉、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作者认为大龙湫是天下第一奇观,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态丰富多变。

C.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还运用铺垫、衬托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大龙湫变幻多姿的形态。

D.文章先叙述描写,后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余以岁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3分)

(2)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3分)

登泰山记答案:

1.示例: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

第二段:叙述从京师来到泰山、偕友登山的经过以及所见之景

第三段:写山顶看日出的过程,描绘泰山日出前后的优美景色

第四段:返记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补记泰山的自然景观

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2.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4.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一词多义

当:

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3.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道:

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有:

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2.及既上(等到,介词)

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

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3.是日(天,名词)

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2.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

2023最新-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登泰山记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登泰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断。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二、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三、写作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纂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题目解说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五、文体解说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有三种形式: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一等奖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 【自读要求】 1.了解姚鼐及 " 桐城派 " 。 2.结合注释通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达到背诵。 4.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5.积累一点古文化常识。【自读程序】 1.结合注释① 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 " 桐城派" 。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 容。 ① 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 ② 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 ? ③ 叙述作者登山的过程。 ④ 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 望晚 " 时的哪些景物 ? ⑤ 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 ⑥ 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

(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 ) 【自读点拨】 1.姚鼐和 " 桐城派 " 姚鼐 (1731- 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乾隆 39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 " 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 " 义法 " ,主张以 " 清真雅正 " 之 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木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 " 义理、书卷、经济 " ,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 " 神气 " " 音节 " " 字句 " 。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 "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 实际上是以" 考据 " " 辞章 " 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 " 义理 " 。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 (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 2.基础知识重难点解析 ① 通假字 A.成五采 (" 采 " 通 " 彩 " ) B.多平方,少圜 (" 圜 " 通 " 圆 " ) C.其级七千有余 (" 有 " 通 " 又 " ) ② 词性活用 A.汶水西流济水东流 (名词作状语 ) B.明烛天南 (名词作动词 ) C.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形容词作动词 ) ③ 积累并掌握 " 当 " " 余 " " 以 " " 及 " 等一词多义现象。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板书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 日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翼大家下载后,能够匡助大 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 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味、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want to know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登泰山记》 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3.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重点: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国风景秀美,名山众多,你们知道古代的“五岳”之说吗? 明确:它们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 2、问:“五岳”之中谁为长? 明确:泰山。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准之水。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的地理形势,泰山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踞高临下,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历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建庙塑神。泰山因而成为游览的圣地,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记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三、通读入境,梳理文章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四、细读入心,品味鉴赏 一、研习第一段 (一)齐读(二)指名口译(三)重点字词讲解(四)品读 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 “泰山之阳,……阳谷皆入济”。首先介绍泰山突兀于汶、济二水之间,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济水淙淙东去,“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点出万壑争流的景象,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5篇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5篇 《登泰山记》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登泰山记》教案篇二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3.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 (三)德育渗透点 1.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反复朗读,说出游记的顺序;整体理解,熟读成诵。 难点:(1)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2)学一点古代文化常识。 解决办法:介绍泰山风貌,指导诵读;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义,老师适当点拨,感受泰山的高峻、雄壮。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了解有关泰山的知识。 2.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作好预习工作。

3.整体把握,熟读成诵。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桐城派 姚鼐(1731—1815),桐城派古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安徽桐城人。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著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方苞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刘大槐提出“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2.关于“五岳”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1.范读课文并正音。 磴d e ng徂徕c u l d i戊w u樗蒲ch u p u罅xi a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提出疑问。 (1)第一段 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登泰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1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登泰山记》的作者杜甫及其代表作; 2.理解古诗词中“气势恢弘,如登高山”的表现手法及其情感内涵; 3.了解太行山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遗产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 1.导入 引入全班学生,询问他们是否爬过山,对登山有何感受。通过活动诱发学生对祖国山川、风景的情感,进入本次课程主题。 2.讲授杜甫及其作品 (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成就,以及其代表作品。鼓

励学生深入了解诗人杜甫,理解他的文化背景、思想境界和艺术特色。 (2)重点引导学生阅读《登泰山记》这首诗,通过讲解 诗中的艺术手法和意义,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3.展示太行山区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太行山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让学生感受古老而神秘的山川,了解山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生活。 4. 阅读诗歌 (1)鼓励学生朗读《登泰山记》。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 的情感,感受其气势恢弘,如“万壑千岩径复盘,紫泥金字塔写出山”。 (2)让学生写出他们的感受,分享到班级上,加强互动。 (3)教师与学生共同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 5. 作文 (1)根据课堂内容与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写一篇篇小作文,表达对祖国山川和文化的热爱、对保护遗产文化的责任感和决心。

(2)通过同班同学互相交流观点和作品的方式,促进学 生对祖国山川和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方法: 1.阅读诗歌,感受诗歌。 2.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元资料,让学生在视觉上对太行山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产生印象。 3.教师引导并关注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让学生发挥个性与思考方式。 四、教学实施: 1.预先准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教具; 2.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杜甫及其代表作,班级集体讨论学习成果; 3.教师注重互动,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4.作业:将收集到的诗歌感受和想法整理成表述清晰的作文,每次课堂完成后收取,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并指导学生下一步的思考。 五、教学效果:

登泰山记教案(6篇)

登泰山记教案(6篇) 《登泰山记》教案篇一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 ——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登泰山记》语文教案

《登泰山记》语文教案 《登泰山记》语文教案 《登泰山记》语文教案1 语言建构: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审美鉴赏: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 思维发展:分析文中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 文化传承: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课时安排 】 【知识储备 】 一、题目注解 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的地理形势,泰山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踞高临下,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历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建庙塑神。泰山因而成为游览的圣地,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记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一 篇。 二、作者名片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

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三、背景视窗 这 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使人们感受祖国山河的无限壮美。 【重点梳理 】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半山居雾——居:停留。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绛皓驳色——驳:杂,错杂。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整体感知 】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和你的阅读初感受。【文本赏析 】

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

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闻名散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订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精彩,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登泰山记优秀教案一等奖,供大家参考! 登泰山记优秀教案一等奖1 【课程目标】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其主要文学主见。 2、了解记的文体特征。 3、驾驭文中出的重点实词,虚词、特别句式等文言文根底学问;积累文中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学法指导】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这篇“记”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奇妙等艺术特色。 2、背诵全文,熟记文言句式,总结文言规律。 【学问储藏】 1、文题解读: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气场宏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之称。泰山是一座政治色调深厚的文化之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同时,泰山也是一座风光奇秀的自然之山,吸引着多数文人墨客前来观光登临。

“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理想,阐述思想观点。 2、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开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见,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开展起到了必须的作用。 3、记和游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见。“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调更加深厚,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表达巡游过程、描写巡游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酷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敏捷自由。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必须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观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美丽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

《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 《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 《登泰山记》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杜甫的《望岳》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宏伟。 二、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开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拟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整体把握 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登泰山记》的大意,并能够流畅朗读。 2. 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课文翻译和表达能力。 3. 让学生了解泰山的地理及文化背景,为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做准备。 【教学重点】 1. 掌握《登泰山记》的精神内涵。 2. 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泰山。 2. 帮助学生掌握句型和关键词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了解学生对泰山的了解,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泰山有哪些印象,位于哪个省,是中国的哪一个名山,人文和自然景观等等。

二、讲解泰山的地理和文化背景(10分钟) 讲解泰山的地理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对泰山的特点和历史有初步认识。 三、阅读课文(15分钟) 1. 老师给学生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帮助学生对课文大意有初步了解。 2. 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让每组表演一段。 3. 向学生询问各自表演时的表情和语调是否正确。 四、课文分析和讲解(20分钟) 1. 讲解关键词汇、句型和当地文化背景。 2. 讨论课文中遇到的难点或需要解释的疑问。 五、翻译练习和表达活动(20分钟) 让学生进行翻译和表达,加强课文的记忆和口语能力。 1. 向学生提供几个句子,让他们进行翻译。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课文和个人观点,表达他们对

泰山的看法。 3. 选择一些学生进行演讲,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泰山的认识和印象。 六、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并分享今天所学的内容。 【课后作业】 1. 让学生阅读《登泰山记》课文,熟记生词和关键句型。 2. 让学生继续翻译和表达,提高课文的翻译和口语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亲身去泰山参观旅游,体验文化和历史氛围。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背景和重要文化意义; 2.了解登泰山的历史和传统; 3.掌握描述登泰山经历的词汇和句型;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挑战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5.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6.培养学生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 1.泰山的地理位置和背景; 2.泰山的历史和文化; 3.描述登泰山经历的词汇和句型。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泰山的地理位置和背景,让学生产生兴趣;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登泰山的认识和理解; 3.视听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资料和图片展示泰山的风景和历史,激发学生的感 官体验; 4.情景模拟法:设计登山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登山的过程。 教学流程 导入(5分钟) 1.向学生展示泰山的照片和视频,引发他们对泰山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听说过泰山吗?你对泰山有哪些了解? 介绍泰山(15分钟) 1.分享泰山的地理位置和背景,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泰山的特点和风景;

2.解释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和文化。 讨论登泰山的意义(1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登泰山的意义,并列出关键词和理由;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学习描述登泰山经历的词汇和句型(20分钟) 1.教授相关的词汇和句型:爬山、攀登、顶峰、风景如画、身心俱疲等; 2.组织学生进行口语练习,用学到的词汇和句型描述登泰山的经历。 情景模拟登山活动(30分钟) 1.将教室布置成登山的场景,准备一些小山坡和登山道具; 2.学生分成小组,依次模拟登山的过程,角色扮演登山者和导游; 3.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描绘他们的登山经历。 总结和评价(15分钟) 1.提问学生:在情景模拟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讨论泰山的重要性,强调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3.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和进步。 评价方式 1.听力理解:在情景模拟中,观察学生对话中的理解程度; 2.口语表达:评估学生在描述登山经历时使用的词汇和句型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3.学生小组讨论时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4.对学生的态度和积极性做出评价; 以上为登泰山记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泰山的位置、高度、风景和历史。 2. 学习描述自然风景和旅行经历的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播放有关泰山的宣传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泰山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 学习词汇:通过展示词卡或图片让学生学习和记忆泰山、风景、登山等相关词汇。 3.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一篇描述登泰山经历的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 听力训练:播放一段描述泰山风景的录音,并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填写相关信息或进行听力选择题,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5. 组织活动:分成小组,让学生利用课前预习的知识和听力训练的信息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或梦想的旅行目的地,并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 6. 口头表达:让学生以登泰山的角色,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头表达,描述自己的登山经历和感受。 7.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关键词汇和句型。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以写日记或写信的形式,用英语描述自己登泰山的经历,并进行自我评价。

教学资源: 1. 泰山的宣传视频或图片资料。 2. 词卡或图片,包括泰山、风景、登山等相关词汇。 3. 描述登山经历的文章或录音材料。 4. 学生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5. 学生讨论和口头表达的评价表。 教学延伸活动: 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真实的泰山进行登山旅行,体验真实的风景和历史。 2. 设计一个旅游宣传册或海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语言进行创作,宣传泰山的风景和特色。 3. 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剧本表演,以登泰山的故事为主题,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 【教课目的】 1.熟读全文,朗读时注意重点词语,背诵主要章节,进一步提升读清句读的能力。 2.领会作者对泰山敬慕的心情,理解文章的要旨。 3.与《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做比较,认识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课重点】 1.熟读全文,进一步提升读清句读的能力。 2.领会作者对泰山敬慕的心情,理解文章的要旨。 【教课难点】 与《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做比较,认识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泰山,毗邻孔孟之乡,被列为“高峰仰止”的中华五岳之首,早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泰山情绪与民族的血脉融为一体,代代相传。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看作神的化身,经常爬 山封禅,给它加上很多封号,并各处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加上泰山自己风景优美,因此成为 旅行胜地,历代文人留下了很多记游的作品。那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清朝散文家姚鼐的《登 泰山记》,看看他是如何来为我们描述泰山的优美风光的。二、作者介绍。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朝桐城人,优秀 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戒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摹》在近代是一部祖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朝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首创于方苞,经刘大槐,姚鼐的发展,形成完好的 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着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 考证、词章三者兼长,着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到成就。三、朗诵课文,疏导 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诵节奏,依照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修业生参阅说明,理解文章粗心,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老师占 拨,学生谈论,揣测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九年级下册《登泰山记》优秀教案

九年级下册《登泰山记》优秀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并认识其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2、理解文言词语以、则、之、其、夭、病、泣、顺。 3、理解本文内容,体会其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和文章的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有一首诗几乎人人能背诵,这就是《己亥杂诗》。大家能不能齐声背一背这首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表达了对清朝统治者扼杀人才的强烈不满,喊出了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呼声。 二、读课文,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以欹( )为美明诏( )大号斫( )直遏( )其生气甘受诟( )厉多暇( )日鬻( )梅

三、重点字词 第一段补充注释: 1.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姿:风姿 2.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景:景致 3.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态:神态 4.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此:这些;知:明白 5.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以:来;绳:名词动用,约束 6.斫直,删密,锄正直,密,正:形容词作名词,的枝条 7.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夭,病:动词使动用法,使曲折,使成为病态 8.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智力:智慧,力量 9.明告鬻梅者鬻:卖 10.而江浙直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而:于是;烈:厉害 二三段补充注释 1.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病残;完:完好 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动用法,为哭泣;乃:于是 3.必复之全之复,全:动词使动用法,使恢复,保全 4.辟病梅之馆以贮之辟:设立;贮:安置 5.安得使予动暇日安:怎么;得:能;暇:空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