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郭红东 郑伟强

[摘要]当前我国有机农业在生产、市场和认证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选择,也提高了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但是,我国有机农业在发展过程仍然存在着政府支持力度不大、生产技术缺乏及生产组织方式落后等诸多问题,本文借鉴国外发展有机农业的经验,提出了推进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有机农业 生产 市场 认证

[中图分类号]F 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11)—11—0034(04)[作者]郭红东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58

郑伟强 硕士研究生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58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编号:10JJ D790018)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有机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在我国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对长期传统农业生产实践的一个新的替代,也是一种生态的、有机的演进,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有机农业经历了研究探索阶段、奠定基础阶段和规范化快速发展阶段,现已成为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1.有机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根据我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有机和有机转换产品已有约50大类,400~500个品种,包括蔬菜、豆类、杂粮、水产品、野生采集产品,截止2007年底,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企业750家,产品实物总量195.5万吨,认证面积246.9万公顷,其中种植面积12.6万公顷,放牧面积60万公顷,水域面积24.9万公顷,野生采集面积

149.4万公顷。未来十年,我国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以及产品生产年均增长20%~30%,在农产品生产面积中占有1~1.5%的份额,达到1800~2300万亩。国际有机运动联盟(IFOAM )和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 )2011年2月发布了《T he Wo rld of Organic Ag ricult ure -St at ist ics

and

Emerg ing

T rends

2011》。该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世界现有有机农田3720万公顷,约占世界农业用地总量的0.85%。其中,中国的有机农田面积为185万公顷,占到中国

农业土地面积的0.34%(见表1)。〔1〕

我国有机农产品

主要有两大生产区:一是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辽宁。生产和出口的产品主要包括:谷物、豆类、葵花籽等。二是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鲁、苏、京、沪、浙、闽地区主要向国内市场供应和向日本出口有机蔬菜。浙、赣、闽地区是有机茶叶的主要产地。有机加工产品主要集中

在京、沪、浙、鲁和苏等省区。

〔2〕?产业结构研究? 农村经济 2011期第11期

 表1 2005~2009年中国和世界有机农田

面积及所占比例情况单位:公顷,%

年份中国有机农田面积所占比例世界有机农田面积所占比例200523000000.42290180940.67 200623000000.42301258890.70 200715530000.28323088860.73 200818530000.34352257860.81 200918530000.34372321270.85

2.有机农产品市场发展情况

我国的有机产品市场可以分为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两大市场,国外市场是主要的市场。据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估计,2010年,世界有机食品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我国生产的大部分有机产品被出口到欧、美、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向国外市场出口的产品主要包括:豆类、大米、茶叶、食用菌、蔬菜、食用油和草药等。豆类产品是最大的出口产品,大约占到总出口额的42%左右,然后依次是谷类、坚果、蔬菜和茶叶。国际市场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促进了我国有机产业的起步和发展,而我国国内有机产品市场于2000年后才真正出现。据预测,2015年我国国内有机农产品将达到248~594亿元的市场规模,到时我国将成为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大国,有机食品有望占到整个我国食品市场的1~1.5%。北京现已成为我国国内最大的有机产品市场,几乎占到国内有机产品市场份额的1/3左右,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广州、南京和深圳等各大城市。国内有机产品主要以有机食品为主,其种类主要包括:大米、豆类、谷物、蔬菜、肉类、蛋类、牛奶和食用油等。〔3〕国内有机食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有三种,它们分别是有机食品专卖店、大型超市和送货上门服务。这些有机食品销售渠道在过去的几年刚刚兴起,并且越来越受到欢迎。由于受到生产规模、技术、销售场所和渠道等条件的限制,有机食品的成本和价格与普通食品相比较有所提高,一些谷物和肉类有机食品的价格是普通食品价格的3倍左右,而一些有机蔬菜的价格则是普通蔬菜价格的10倍之多。〔4〕

3.有机认证法规和机构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有机农业市场的兴起、发展以及有机产品出口量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开始重视有机产品的生产、销售标准的制定和认证工作。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为有机监管体系的运作制定了整体制度体系。2005年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有机产品标准。随后, 2005年6月,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制定了相应的产业规章以符合国家有机标准的要求。我国不断完善的有机产品认证监管体系为保障有机产品认证的有效性,促进有机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截止2009年年底,我国共有22家国内有机认证机构执行中国国家有机产品标准(CNOPS)来提供认证服务。同时,我国现已有6家国外有机认证机构分别提供欧盟有机认证、美国NOP认证和日本JAS认证服务。〔5〕目前,我国有机认证机构共发放有机产品认证证书4800多张,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4000多家,有机产品认证面积达到260万公顷。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支持力度小,财政投入不足

当前中央政府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产业的发展,并且向农民提供金融支持以鼓励他们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来说,中央政府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虽然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实质性的资源投入。在中央政府支持的背景下,许多地方政府,特别是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地区,都有意向发展有机农业,并且已经开始启动一些实验性项目和研究。但是,这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主要针对的是有机认证方面,并且支持力度较小,难以整体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我国多数有机农业研究项目是受到来自于国际机构的资助和支持,这些国际机构主要包括:国际农业开发基金会(IFAD)、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ADBI)、亚太经合组织(AP EC)等。〔6〕

2.生产技术研究工作落后,推广服务体系薄弱

当前,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实际价值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政府支持政策以及有机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三个方面的支撑。在技术方面,尽管现在我们已有一个有机质量控制体系可以使得产品符合有机标准的相关规定,但是在生产方面,大量缺乏关于病虫害防治、土壤肥力保持等方面的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大大限制了我国有机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规模的发展。在政府政策制定方面,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层次上的有机农业研究合作平台。〔7〕在过去30年中,大多数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方面,却没有具体的关于有机农业的研究支持计划。对于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来说,国家既没有政策性的鼓励,也没有财政性的扶持来帮助他们获得生产管理方面的指导和咨询,这就导致了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农民迫切希望获得有机农业生产相关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一些有机农业咨询服务机构却没有市场和对象开展咨询指导业务。在我国,现在已有将近30家有机认证机构从事有机产品的认证业务,却仅仅只有5家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业有机农业咨询组织,并且它们大多数注重于建立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而不是开展生产技术的咨询服务。同时,地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也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人员来开展有机农业的服务工作,尚未有效发挥对于有机农业技术的推广作用。

3.生产组织形式缺乏创新,营销方式效率低下

在生产营销方面,我国大部分有机产品是由小规模农户组织生产与管理的。尽管许多小农户被公司通过某些模式组织成生产者群体,但是这些群体是松散的,并没有被很好的组织和管理起来。很多农户根本无法理解有机产品的真正内涵,只是受到经济方面的吸引而与公司进行合作。这些农户缺乏对于有机农业的认识和了解,无法掌握高水平的有机农业生产方法,导致有机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量低下,品质难以得到保证。在有机产品营销方面,小规模的农户处于市场的不利地位,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当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宣传手段和建立良好的品牌知名度,使得目前的有机产品市场具有鱼龙混杂、管理混乱、价格昂贵等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于有机产品的信任和消费。〔8〕

三、进一步推进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体来说,我国的有机农业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生产者对于有机农业生产系统的知识水平总体低下,管理经验普遍缺乏,有机农业支持服务体系发展落后,缺乏专业的生产技术指导,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了解不够,信心不足。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市场形势,我们应正视我国有机农产品在质量标准和卫生安全上的不足,积极引进、借鉴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我国的实情,将我国巨大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优势科学地转化成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1.政府应重视有机农业的发展,完善有机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政府在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向,有机农业是各国追求的最高境界。日本发展有机农业的基本思想很早就已确立,1971年日本成立了全国有机农业研究会,提出了“防止环境遭受破坏,维持培育土壤地力”的口号。在1994年的“新政策”中,把有机农业作为环保型农业的一种形式,赋予其农业行政支柱地位,颁布“推进环保型农业的基本见解”。〔9〕为进一步鼓励有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法国政府于2008年颁布了《有机农业2012年规划》,旨在提高生态农业产量,同时将有机农业面积扩大3倍,力争达到占可耕地面积的6%。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签署了《2010年有机农业法》,旨在促进有机农业发展。世界上有机农业管理较完善的国家或地区例如欧盟、美国、日本、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都有各自的有机产品生产标准和管理方法。我们国家也应该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提高重视的程度,同时抓紧制定有机农业法等法规和管理方法。

2.政府应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创造有机农业发展的有利环境

国外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有机

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如德国“联邦有机农业计划”每年投入两千万欧元用于支持有机农业生产,而对于有机市场的研究发展更是不遗余力。〔10〕法国政府设立1500万欧元的基金,用于支持有机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产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渠道;对从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变的农户提供免税等优惠待遇;菲律宾的《2011年有机农业法》规定,贸易、财政及银行等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有机农业甥产和农民。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可免交设备进口税和生产资料增值税,并且前7年免交收入税。我国也应对有机农业生产和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推广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对有机农产品生产者给予补贴。

3.科研机构、院校应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工作,提高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有机农业限用或禁用化肥、农药等物质,这对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亟须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相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应当集盅力量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一方面,国内科研机构应加强与国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发达国家机农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解决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贸易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国内科研机构和院校应立足我国国情,加强与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产品生产企业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针对生产者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科研攻关,着重解决一批诸如有机肥料生产和施用技术,生物农药研制技术,良种培育技术和特色产品加工技术等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技术突破,丰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加强有机产品生产管理,改善有机产品的品质,提高我国有机农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4.企业和生产者应建立新型的生产经营组织,提高市场竞争力

我国许多地区自然环境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病虫害压力小,非常适合有机农业的发展。并且,我国农业结构传统上是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劳动密集型和可持续性耕作,非常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作物,如茶叶及蔬菜等。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加工经营模式不同,有机农业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及其高科技含量的特点,决定了这种产业的发展必须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技术研发机构牵头带动,应该按照“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发展有机农业。〔11〕通过这些新型的合作组织,将松散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联合起来,通过农超对接或者自建售渠道的方式,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连接起来。一方面,减少产品中间的流通环节,降低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链条中的质量风险控制难度。另一方面,提高农户和企业组织的市场竞争能力,减少中间交易成本,降低有机产品的销售价格,从而使得农民增收,消费者受益。

参考文献:

〔1〕W iller H,Y ussefi M.T he Wo rld o f O rg anic A g riculture.Sta tistics and Emer g ing T rends2011[R].

I FO A M(Inter nat ional Federat ion of O r ganic A gr icult ur e M ov ement s)and F iBL(Resear ch Inst itute o f O rg anic A g riculture),2011.

〔2〕〔4〕孙红军,戚建强,李 红.有机农业在中国(中篇)[J].蔬菜,2009,(09).

〔3〕〔5〕〔6〕Y uhui Qiao.O rg anic A gr icult ur e D evelopment in China[R].T he Wo rld o f O rg anic A g riculture.Sta tistics and Emer ging T rends2011.

〔7〕〔11〕孙红军,戚建强,李 红.有机农业在中国(下篇)[J].蔬菜,2009,(10).

〔8〕L i,X.J.Or g anic Ag r icultur e Development Backgr ound-Stat us and Ex pect atio n in China[J].Far m P ro duce M ar ket Weekly,2006,(42).

〔9〕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世界有机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动态[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09,(12).

〔10〕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德国有机农业的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09,(12).

责任编辑:

校 对:

秋 音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市场调查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市场调查 我国花卉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花卉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国内花卉生产仍以城市绿化为主,据国家统计局授权农业部发布的关于2000年全国花卉生产的有关资料,绿化专用花木的生产面积占全国花卉生产面积的50%以上,只有10%左右的面积用于切花、切叶和种球的生产。但随着近年居民花卉消费的迅速增长,鲜切花、盆花生产占地面积也在迅速扩大。花卉生产种类仍以传统名花、绿化苗木为主。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花卉进出口贸易有了较大的变化,花卉出口额逐年增加,但增长缓慢,出口花卉产品中优质花卉较少,在国际市场上以价格竞争为主。 在花卉进口贸易方面则表现为进口种类多、数量大、增长快速,进口时间由季节性变成近2年的周年进口。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花卉商品化生产起步晚,花卉生产技术和新品种选育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之国际花卉生产格局的基本形成,为满足近几年来城市环境建设的巨大需求,花卉生产所需的大部分优质种苗、种球、种子及园林园艺机械都依赖进口。 总的来看,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大,但生产效益差,出口花卉种类单调且数量少,出口增长慢,花卉进出口贸易逆差很大,花卉生产缺乏特色。 随着国内外花卉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花卉生产和消费具有巨大潜力,花卉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由于我国花卉产业起步晚,目前在花卉生产、销售、流通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政策法规不健全,科技较滞后,限制了我国花卉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入世后,随着花卉贸易国际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加速,更加迫切地需要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 1、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 据有关机构预测,尽管国内花卉生产逐年扩大,但其中的大中型企业不到20%。总体上来说,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专业化水平较低。正是目前花卉生产的状况造成国内市场上较缺乏优质花卉产品,从而导致国内市场对需求的优质草花种子、草坪种子、花卉种苗和种球、成品花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中国煤炭行业目前形势及发展前景

中国煤炭行业目前形势及发展前景 专业:姓名: 摘要: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最廉价的能源。全球煤炭行业和我国在前十几年里也都呈上升的趋势,但煤炭的开采,安全,供需,管理,运输在我国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我国煤炭的主要特征也充分显露出我国煤炭行业的技术水平低,资源分配差的现状。近期随着经济低迷煤炭行业也受到很大的冲击,使一些煤炭企业不得不做出调整。本文分析当前煤矿行业概况,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主要特征,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及未来任务。 关键词:煤炭行业发展前景前景分析 一、国内煤矿行业概况 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最廉价的能源。目前中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1886亿吨,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5吨,按人均年消费煤炭1.45吨,即全国年产19亿吨煤炭 亿吨资源量共计1万亿多吨的资源,可以留待后人勘探开发。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油的国家,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里煤炭储量的33.8%, 于第二位,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仅供开采100年。我国煤炭1000米以 产和消费水平,可以开采使用100年以上.我国各省市煤炭储量分布

疆18037.3 全国45521.0。 煤炭做为一种经济性的能源资源具有一定竞争力,煤炭资源具有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煤炭需求仍然在保持增长的势头。 二、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今年来,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现正处于整合阶段。 1、在能源生产消费中占主导地位 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这一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长期不会改变。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也是消费大国。 2、供给:供需总体平衡。 2011年我国煤炭产量达到35亿吨。出口量减少,进口煤增多,我国沿海省份的煤炭需求量一直很大,但是我国约90%煤炭资源和生产能力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

我国服装产业现状分析以及发展前景预测.讲义

我国服装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一、服装行业总体概况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服装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服装行业既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中国从服装大国建设服装强国的关键。建设服装强国的根本性因素是依靠服装科技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尤其我们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服装行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服装科技涵盖了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根据行业客观现实,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别以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研究、基

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四个部分作为服装行业科技发展指南,通过这些技术的突破和项目的研发、应用,全面提高服装行业的产品质量、服饰文化、设计水平、工艺与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人才素质、信息化程度及公共服务能力,指导行业科技发展,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带动整体产业升级。 据有关近年来的数据统计,2001年纳入国家统计指标的企业有21000多家,其中87、5%是小企业,大部分是从个体、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非国有企业,产值占76%,控制的资产占63%,实现利润达到了90%。效益好的企业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地区,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6%,实现利润占全国的90%。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新十年启幕,产业能否全面回暖、地方的服装振兴规划、纺织振兴规划实施的第二年,承接产业转移,中西部各个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潮、服装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各地兴建服装工业园区。新疆的棉花、内蒙的羊绒、宁夏的皮草、中国服装的重心在东部,但是产业资源的重心却在中西部。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设备迁移,而应该是能力的迁移。转移的过程是兼并重组的过程,也是由弱到强的过程,只有淘汰落后产能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而这些服装企业的生产形势是典型的“加工型企业”。服装产业开始由生产加工型为主向品牌加工和贸易型转变。 面对一直向好的国际国内市场和政府扶持力度,服装业如何把握好商机,把自己最好产品展现出来,使在长期的发展中做大做强,是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针对目前部分主要农产品价格内外倒挂明显、农产品库存庞大、农民种地收益低等问题,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将进行一系列补贴制度和涉农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改革。近期推出的农业补贴改革试点就是一项重要实践,具体而言,就是将中国目前农业补贴主体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作为以规模经营为主、有长远发展前景的有机农业而言,又迎来了一个利好消息。 2014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2005亿元,增长15.7%,增长放缓。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198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第二产业投资208107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投资281915亿元,增长16.8%。总的来看,农业投资增速持续处于较高水平。 图表 2009-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及同比增速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然而我国目前涉农投资存在“小、散、乱”且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有些真正种粮的没有拿到相应补贴、有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很难拿到除自己承包耕地之外的补贴支持。这一现状无疑对以规模经营为主的有机农业产生了限制。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近年来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产品开发加快,区域比较优势初步显现,部分地方已形成有机食品集中产区。可是,资金支持仍是一项发展障碍因素,技术投入不到位、资金链不稳固等问题,制约了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有机农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生态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出口农产品结构的优化,而且可步阶以渐进性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外汇收入等。随着人们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深入认识,有机食品的开发已经走过了刚起步时仅对边远地区传统方式生产、新开荒地火野生无污染产品进行检查认证的时期,逐渐进入了从常规农业向有机生产转换的新阶段。可见有机农业的市场前景

中国花卉企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中国花卉企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作者:??? 中国花卉产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我们每年都关注它的产值、面积以及行业动态,却很少关注企业的整体状况。本文试图从数量、构成、投资及盈利等方面对企业这个群体进行一些分析。文中数据主要引自每年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花卉统计数据,由于没有更多的具体统计数据,许多情况只能根据笔者对花卉产业的有限了解作粗浅描述。 花卉企业成长历程 中国花卉栽培历史悠久,拥有一大批传统名花,形成了不少集中产地,发展出了丰富的花文化,例如洛阳、菏泽的牡丹,长江流域的梅花,江浙的山茶,等等。明清时代北京花乡逐渐成为专门为宫廷服务的花卉生产基地,广东等地的农户也在那个时期开始生产“年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销售,是我国本土花卉商品化的发源。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饱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园林残破,花卉栽培受到很大影响。建国后,花卉生产逐渐得以恢复,国家也建立了不少国有苗圃为城市建设提供花卉、苗木。文革期间,花卉被视为“封资修”、“资本主义尾巴”,花卉栽培遭受空前重创。改革开放以后,百业兴旺,传统花卉栽培全面恢复,与此同时国外花卉也开始进入中国,带来了现代的栽培模式、经营理念,真正意义上的花卉产业开始形成。花卉企业群体的形成也始于该阶段,传统花卉产区的一批有经营头脑的花卉爱好者和农户开始建立苗圃,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企业。紧接着又有大量外资、港台商人陆续进入大陆,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扶持花卉业的发展,许多其它行业的投资者纷纷涌入,花卉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 花卉企业当前状况 基本情况据农业部公布的花卉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有花卉市场2586个,企业64908个,其中种植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8334家,花农1251313户,从业人员4401095人,专业技术人员132318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花卉企业数量从狭义上说也就是6.7万家(含花卉市场)。花农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一般没有在工商注册,但有些生产规模和产值不低于花卉企业。从概念上讲,他们类似于花卉发达国家的种植者(Grower)。发达国家都将种植者视同小企业,因此,从广义上说,中国花卉产业共有大小企业130余万家。 资金来源中国花卉企业资金来源比较复杂,有企业自身积累、政府扶持、其它行业投资等。靠自身积累的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创办的企业(还有一些花农),那个时候从事花卉业是填补市场空白,积累迅速,凡生存到现在的,多数都已经实力雄厚。90年代,正逢花卉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时期,许多港台花卉企业来大陆投资。政府增加投入,大力扶持花卉业发展,以及来自二三产业的投资也主要集中在90年代,包括规划建设各类花卉示范园区,引进温室,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生产设施较先进的花卉生产基地。总体来说,花卉企业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自身积累、自己筹措。 企业家的“成分”上世纪80年代初白手起家的花卉企业家多数出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传统花卉苗木产区,家里有地,爱好花卉,掌握传统的栽培技术。90年代一些

ERP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010813201陈晓韦财管132 浅谈ERP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体现了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的MRPⅡ/ERP管理软件,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它从20世纪末就已引入我国,在我国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正处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渡阶段,管理思想、水平、方法和基础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使得ERP实施的成功率不够高。此外,实施ERP需要较大的投入,许多企业仍在观望和徘徊。因此,必须要深入地分析我国ERP的应用与发展问题,研究对策,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一.ERP在中国的发展 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了第一套MRP Ⅱ软件,开创了ERP在我国应用的先河。20多年来,MRPⅡ /ERP 在我国的应用与研究经历了由起步到推广应用、由MRPⅡ到ERP、由ERP技术研究到ERP产品开发进而发展成ERP产业的3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启动期这一阶段几乎贯穿了整个80年代,其主要特点是立足于ERP系统的引进、实施以及部分应用阶段,其应用范围局限在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内(多为机床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由于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应用的效果有限,被人们称为“三个三分之一论”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正式开始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而此时的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尚不具备或不够强烈,企业的生产管理问题重重。机械制造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大约仅为先进工业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产品交货周期长、库存储备资金占用大、设备试利用率低等等。为了改善这种落后的状况,当年机械工业部旗下的企业先后开始以近ERP前身MRPⅡ软件,并开始试点性开发财务软件,通过这些信息化来改善管理。 1979年,MRP-II被大批引进,1979年国家投资在长春一汽试点开发财务软件,同年沈阳鼓风机厂引进IBM的管理系统COPICS;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MRP-II系统,接着北京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广州标致汽车公司也先后购买了系统。1982年3月,台湾鼎新电脑公司成立。这家专注于ERP软件开发和销售的公司,受惠于台湾蓬勃发展的制造业,为日后成为台湾排名第一的ERP软件公司奠定了基础。

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一、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占90%和80%以上,2004年煤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5.6%和67.7%。(一)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显著成绩 1.煤炭产量持续增长 全国原煤产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亿吨左右提高到2004年产量19.56亿吨,增长2倍多,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2.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大中型煤矿机械化水平、单产、单进、原煤工效,都逐年增高。建成了一批国际领先、高产高效矿井,初步建全了技术、设计、制造、培训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 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政企分开迈出重大步伐,大多数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些企业开始了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联合,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开始形成,一批劣势企业退出市场。 4.行业整体效益不断增加 在经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后,2001年煤炭行业开始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2002年后步入快速增长周期,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补贴后实现利润达418亿元。 (二)行业主要特点 1.煤炭是资源性行业

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煤矿的寿命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煤炭储量。我国大多数煤矿远离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社会负担重,经济基础差。地区条件不一,煤炭企业发展不平衡性在行业中十分突出。 2.煤炭是高危行业 因煤矿生产条件所限,从历史上看,在各国工业部门中,煤矿的事故死亡率是最高的。我国煤矿95%生产能力是井工开采。高瓦斯和双突矿井占全国煤矿矿井总量的1/3,90%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性。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影响安全生产因素愈来愈多,条件愈来愈复杂。 3.煤炭是投资高风险行业 煤矿开采环节复杂,矿井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煤炭市场不确定因素多。因此,从建井到生产,经营风险大,多数煤炭企业产业结构上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 4.煤炭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行业 煤炭属于初级产品,煤矿的效益向后续加工工业传递和辐射。单一的产品结构,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我国煤炭开采的价值和效益体现在后续产业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煤炭工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资源保障问题 我国煤炭品种齐全、资源比较丰富,但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可采储量和人均占有量较少,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严重制约煤炭资源的开发。我国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秦岭、大别山以北,煤炭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0.7%,其中晋、陕、蒙三省(区)占全国的65%。

宁夏羊绒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宁夏羊绒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08年10月14日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羊绒产业走过了收绒-贩绒-梳绒和粗加工到壮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的发展历程。目前,资源占有量、加工技术、产品质量和市场份额都已形成了优势,羊绒产业已成为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羊绒是生产高档羊绒制品的稀缺资源,纺织工业的高档原料,被誉为“纤维皇后”、“软黄金”。目前,世界山羊绒年产量在14000-15000吨之间。其中,中亚五国及俄罗斯、蒙古国、伊朗共计5000吨左右,约占世界产量的30%。我国羊绒产量约为10000吨,占世界产量的近70%,加上近年来俄罗斯、蒙古、伊朗等国每年流向我国的1500吨,我国处于对羊绒资源的垄断地位。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羊绒分梳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年加工羊绒衫2000多万件,占世界总产量的2/3以上,年出口量1000万件,已成为世界羊绒制品加工中心和出口基地。 我区是中国山羊绒的主产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以贺兰山东麓、中卫、灵武为中心的山羊绒生产基地,年产量300吨左右,约占全国的3%。虽然宁夏自产原绒数量不多,但由于具备靠近羊绒主产区的地域优势,加上回族善于经营羊绒的传统,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羊绒的主要流通集散地。截止2005年底,我区共有羊绒加工企业100多户,实现总产值4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户,实现产值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实现销售收入37.7亿元,增长45%;利税2.38亿元,增长42%。2005年出口无毛绒857吨,羊绒衫45万件,创汇7361万美元,同比增长11%。 (二)主要特点 1、骨干企业迅速成长壮大。2005年,全区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羊绒企业17户,较上年同期增加5户;过亿元的企业12户,实现销售收入28.94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马斯特、中银、德海、嘉源、盛源等5户企业过2亿元。中银、马斯特、德海等3户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和完成工业增加值等3项指标均居自治区30户非公有制工业骨干企业前十名以内。 2、项目带动战略深入推进。近几年,马斯特集团200万米梭织面料一期工程,中银绒业公司年产180吨绒条生产线扩建项目、50万件精纺针织衫项目、200吨精纺纱项目,嘉源绒业公司羊绒衫一期工程、德海公司国际羊绒纺织城、盛源绒业公司的分梳厂扩建工程等项目有的已初步建成,有的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些的项目建成投产达效后新增销售收入25亿元以上。通过项目建设,2005年,全区新增生产能力为:羊绒衫65万件,羊绒纺纱生产线11条,纺纱锭6080锭,针织横机700台,短绒纱160吨。 3、产业集群逐步成形。目前,我区已形成了以灵武市和同心县为中心的羊绒产业集群。灵武市通过不断发展羊绒深加工,培育了一大批羊绒加工和出口龙头企业,形成了年产无毛绒2000吨、绒条400吨、羊绒纱200吨、羊绒衫100万件的综合加工生产能力。培育的“圣雪绒”品牌被商务部确定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灵武市已成为我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羊绒精深加工和出口基地,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来自羊绒产业,与内蒙古临河市、河北清河县并称全国三大羊绒集散中心。同心县羊绒收购队伍达到1.5万人,全县绒毛经营企业100多家, 2005年收购原绒4800吨,占全国经销量

国外有机蔬菜发展现状与启示

国外有机蔬菜发展现状与启示 现代农业广泛应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转基因技术等,带来了诸如水土流失、食品污染、品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也造成了现代农业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和不持续性。有机农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蒙和发展的,它是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运用生物学、生态学和农业科学原理和技术发展起来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类型。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机农业在欧、美、日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世界上约有120个国家进行有机农业生产,有机农业生产和贸易规模约占整个食物系统的1%左右。2006年的最新统计表明,目前全球有近3100万hm2有机农田,其中澳大利亚位居第一(近1200万hm2),其次为阿根廷(约310万hm2),居第三位的是中国(230万hm2),美国位居第四(160万hm2)。目前全球至少有62万个有机农场(多数为小农户农场),拥有有机农场数目最多的前3位是墨西哥(8.3万个)、意大利(4.4万个)和乌干达(4.0万个)。 1 有机蔬菜主产国和地区 美国是全球有机蔬菜生产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美国有机农业所涉及的作物种类来看,蔬菜、水果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发展速度快于普通大田作物。2001年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有机生产面积分别约占种植总面积的0.1%、0.2%和0.3%,而有机生菜的生产面积则占到5%,药用植物和小宗蔬菜类作物的有机生产面积达到了其种植总面积的1/3以上。美国有机蔬菜的种植总面积连年增长,但占有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却有所下降:1997年美国的有机蔬菜种植面积为21287hm2,约占有机总面积的3.90%,而2005年美国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9631hm2,约占有机总面积的2.44%。 欧盟拥有农场数目和有机作物种植面积最多的是意大利,几乎欧盟1/5的有机面积和1/4的有机农场都在意大利。由于有着生产有机蔬菜适宜的气候条件和较先进的农耕技术,以及与有机蔬菜主要消费市场(欧洲)的地缘关系,有机蔬菜成为意大利的主要有机产品之一,2005年其种植面积为15825hm2,位居欧盟第一,世界第三。意大利的有机生产量年增长率达48%,其生产的有机产品有43%出口到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墨西哥的有机作物种植面积居世界第15位,有机作物有20多种,主要为热带作物(如咖啡)和劳动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摘要 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均占主体地位,同时,我国煤炭生产 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更加成为关注的热点。从2012年开始,煤炭行业告别了10年的发展旺盛期,进入了萧条时代,尤其是15年煤炭行业彻底地进入了“寒冷的冬季”,目前仍没有回暖的迹象,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关键词:煤炭行业;现状分析;未来趋势 引言: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基础和工业原料,长期以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位居世界第三位,占全球储量的12.8%,而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占全球的1.1%和1.8%具 体情况如图表所示 2014年中国一次能源探明储量情况 能源单位2014年占全球比例(%)储采比世界平均储采 比(%) 石油10亿桶18.5 1.1 11.9 52.5 天然气万亿立方 米 3.5 1.8 25.7 5 4.1 煤炭亿吨1145 12.8 30 110 注:储采比:用任何一年年底剩余的储量除以该年度产量,所得的计算结果即表明如果产量继续保持在该年度的水平,这些剩余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储采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从资源保证年限角度分析,煤炭仍是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在中国能源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 1.1 受到国家宏观制度的制约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国家对其加强了安全整顿,无论是从设备上还是从安全防护措施上都加大了监管力度,这样就增加了吨煤成本。其次煤炭污染严重,导致近几年来雾霾现象十分严重,国务院于2013年9月发布《关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降至65%以下。不断强化的环境约束以及国家能源政策的变动对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带来了较大冲击,再有新能源的出现与提倡,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产业的出现大大地挤压了煤炭的产量,占有了煤炭一定的利润空间。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是对煤炭的直接代替。 如表1所示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 (万吨标准煤) 构成(能源生产总量=100) 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 风电 2010 296916 76.6 9.8 4.2 9.4 2011 317987 77.8 9.1 4.3 8.8 2012 333300 76.6 8.9 4.4 10.1 2013 356536 75.9 8.4 4.5 11.2 2014 357079 73.8 8.5 4.8 12.9 资料来源:《煤炭工业统计提要》《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 1.2受到国际煤炭市场的制约 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经济组织的一员。在国际市场经济这个平台里,信息的流动性与资源的共享性发展迅速,国外的矿石、铁粉、煤炭以其品质好、价格低等优点打入我国煤炭市场。如下图

中国羊绒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羊绒产业发展现状 1:关于羊绒 山羊绒是世界上名贵稀有的特种动物纤维,纺织工业的高档原料,被人们誉为“纤维钻石”、“软黄金”。从山羊身上抓剪下来的绒毛纤维,就称为山羊绒,简称羊绒。它是山羊在严冬时,为抵御寒冷而在山羊毛根处生长的一层细密而丰厚的绒毛,入冬寒冷时长出,抵御风寒,开春转暖后脱落,自然适应气候。气候愈寒冷,羊绒愈丰厚,纤维愈细长。 由于亚洲克什米尔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山羊绒向欧洲输出的集散地,所以山羊绒在国际市场上习惯被称为cashmere,中国采用其谐音为“开司米”。 羊绒不同于羊毛,羊毛生长在绵羊身上,羊绒只生长在山羊身上。一般概念上讲,羊绒仅指山羊绒而言。绵羊并没有绒,许多人把绵羊身上的有点类似于羊绒特性的细羊毛称作“绵羊绒”,其实是混淆了羊绒与羊毛的概念。 羊绒按其天然颜色分为白绒、青绒、紫绒,其中以白绒最珍贵,仅占世界羊绒产量的30%左右,但中国山羊绒白绒的比例较高,约占40%左右。 羊绒产量极其有限,一只绒山羊每年产无毛绒(除去杂质后的净绒)50克-80克,平均每五只山羊的绒才够做一件羊绒衫。世界上绒山羊主要生长在中国北方、蒙古、伊朗、阿富汗一代的高寒、半荒漠地区。 羊绒具有以下特性:纤细、柔软保暖。羊绒是动物纤维中最细的一种,阿尔巴斯羊绒细度一般在13um-15.5um之间,自然卷曲度高,在纺纱织造中排列紧密,抱合力好,所以保暖性好,是羊毛的1.5-2倍。羊绒纤维外表鳞片小而光滑,纤维中间有一空气层,因而其重量轻,手感滑糯。色泽自然柔和。羊绒纤维细度均匀、密度小,横截面多为规则的圆形,吸湿性强,可充分地吸收染料,不易褪色。与其他纤维相比,羊绒具有光泽自然、柔和、纯正、艳丽等优点。柔韧,有弹性。羊绒纤维由于其卷曲数、卷曲率、卷曲回复率均较大,宜于加工为手感丰满、柔软,弹性好的针织品,穿着起来舒适自然,而且有良好的还原特性,尤其表现在洗涤后不缩水,保型性好。 与羊绒的优良独特特性相对应,羊绒制品的特点也非常明显,将其手感柔软、绒面丰满、保暖性好、吸湿性强、光泽自然柔和、穿着舒适等特点集中起来就是高雅华贵、风格独特。用名贵稀有的特种动物纤维经心加工制造的高档产品,给人以华贵典雅的感觉,消费者穿上后倍增风韵,能够获得温馨的享受和高雅的风度,是人们追求服装高档完美的理想佳品。 2:中国羊绒产业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山羊绒全部以原料形式廉价出口国外,当时我们的加工能力只限于擀毡、拧毛绳、编织手工毛衣、修建蒙古包等。20世纪60年代以前,当中国人还在为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而奔波,把羊绒以羊毛的价格出口国外的时候,英国道森公司已经用中国廉价羊绒加工羊绒衫并行销世界市场150多年了。 20世纪70年代,中国结束了只能出口原绒的历史,开始批量加工生产分梳山羊绒,以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816227365.html,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刘晓惠 来源:《时代经贸》2017年第27期 【摘要】近年来,中国有机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有机农业,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加,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表现在: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机产品的国内需求相对不足;我国有机产品出口面临印度等国的竞争。为此,我国政府和企业部门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关键词】有机农业;机遇;挑战 一、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机肥或者有机饲料来满足植物或者动物对营养的需求的种植业或者养殖业。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此后,我国有机农业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2015年,中国有机生产用地的总面积为221万公顷。其中,有机农地面积为161万公顷,居于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五位:适合野生采集和放牧的土地面积为60万公顷。 从有机农地的使用来看,2015年,我国有机谷物种植面积为7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有机温带水果种植面积为12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有机蔬菜种植面积为5万公顷,居世界第二位。现代经济中,许多国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了大量化肥和农药,造成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助于保护环境和实现生态平衡,对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以便制定出合适的发展策略。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外部机遇主要表现为:全球收入的增加、中产阶级的兴起和人口的老龄化,使各国消费者对养生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进而增加了对有机产品的需求。 在中国,随着个人收入增加和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对有机食品的认识逐渐增加并产生需求。根据美国M in tel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80%的中国消费者认为有必要购买有机食品:56%的城镇居民已经开始购买有机食品。2011年,中国市场有机食品销售额为23亿美元。此后,这一数字不断增长。2015年,中国市场的有机食品消费额增加为5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居于亚洲第一位和世界第四位。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的购买者主要是一些高收入的消费者。从全球角度看,自2000年至2015年,世界有机食品销售额增加了3.56倍:相应地,世界有机农地面积增加了2.42倍。发达国家是有机食品消费的主体。2015年,全球有机食品消费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西班牙、爱尔兰和瑞典这些发达国 家,他们的年消费增长率均在20%以上:有机食品人均消费额最高的前十位国家都是发达国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外交也在探索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果断地把国家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如今中共中央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两个大局出发,在“和平与发展”的表述中加上了“合作”二字,在丰富了时代观内容的同时,也为下一步中国外交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2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外交战略。中国外交的新战略被定义为四大块: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相比,新的外交战略紧扣时代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真诚地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指明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 再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面对一度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用“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外交实践有力地予以回应。“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 最后,构建了“和谐世界”理论。这是中国外交最新的理论创新。构建和谐世界,就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在全球公共问题上相互帮助、协力解决。 中国外交未来的发展战略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获得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全新的大国形象。金融危机的爆发冲击了现有的国际金融和国际关系格局,各国的实力对比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的表现备受世界各国瞩目,外界对中国抱有极高期待。然而,这些期待和评价的到来比我们预想的要早,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被较早地提上了议程,中国外交不得不提前面对这些困难并加以解决。 当前中国外交在同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三对矛盾已经显现。 首先,在主观上,中国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存在内部冲突。目前,中国自我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但很多具体的利益又和发达国家趋同。中国在现有的国际体系权力结构中处于重要位置,但在现有国际制度结构中却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以何种身份继续融入现行国际体系,以何种身份要求改造现行的国际秩序,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成为中国外交主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中外对中国的认知差异问题已经凸显。外国人习惯从集体的角度看中国,看到的是中国GDP总量,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力量;中国人习惯从个人角度

关于宁夏羊绒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8页)

关于宁夏羊绒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8页)

宁夏羊绒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08年10月14日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羊绒产业走过了收绒-贩绒-梳绒和粗加工到壮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的发展历程。目前,资源占有量、加工技术、产品质量和市场份额都已形成了优势,羊绒产业已成为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羊绒是生产高档羊绒制品的稀缺资源,纺织工业的高档原料,被誉为“纤维皇后”、“软黄金”。目前,世界山羊绒年产量在14000-15000吨之间。其中,中亚五国及俄罗斯、蒙古国、伊朗共计5000吨左右,约占世界产量的30%。我国羊绒产量约为10000吨,占世界产量的近70%,加上近年来俄罗斯、蒙古、伊朗等国每年流向我国的1500吨,我国处于对羊绒资源的垄断地位。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羊绒分梳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年加工羊绒衫2000多万件,占世界总产量的2/3以上,年出口量1000万件,已成为世界羊绒制品加工中心和出口基地。 我区是中国山羊绒的主产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以贺兰山东麓、中卫、灵武为中心的山羊绒生产基地,年产量300吨左右,约占全国的3%。虽然宁夏自产原绒数量不多,但由于具备靠近羊绒主产区的地域优势,加上回族善于经营羊绒的传统,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羊绒的主要流通集散地。截止2005年底,我区共有羊绒加工企业100多户,实现总产值4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户,实现产值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实现销售收入37.7亿元,增长45%;利税2.38亿元,增长42%。2005年出口无毛绒857吨,羊绒衫45万件,创汇7361万美元,同比增长11%。 (二)主要特点 1、骨干企业迅速成长壮大。2005年,全区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羊绒企业17户,较上年同期增加5户;过亿元的企业12户,实现销售收入28.94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马斯特、中银、德海、嘉源、盛源等5户企业过2亿元。中银、马斯特、德海等3户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和完成工业增加值等3项指标均居自治区30户非公有制工业骨干企业前十名以内。 2、项目带动战略深入推进。近几年,马斯特集团200万米梭织面料一期工程,中银绒业公司年产180吨绒条生产线扩建项目、50万件精纺针织衫项目、200吨精纺纱项目,嘉源绒业公司羊绒衫一期工程、德海公司国际羊绒纺织城、盛源绒业公司的分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杨曙辉,宋天庆 (云南大理州农科所,云南大理671005) 摘要:简述了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浅析了制约我国当前有机农业发展的5大方面主要障碍因素:粮食战略安全、农业环境质量、技术和咨询体系滞后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进一步提出并阐释了“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打好前站”、“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以及“加大投入,确保发展”等8个方面的现阶段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认证;制约因素;发展策略 文章编号:1005-4944(2006)02-0042-05 42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年第2期 了IFOAM国际有机颁证服务机构(IOAS)的正式认可,是迄今全球30个获IFOAM认可的认证机构之一,也是亚洲仅有的获得IFOAM认可的三家认证机构之一。这也标志着我国有机认证事业走向国际化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外,截至目前,全国共有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万泰、中国农业生态研究所等19个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相继加入IFOAM,并正式成为其会员;同时,已有4个国际有机认证机构在我国设立了代理或委托部门,负责国外有机认证机构在中国的认证。迄今,国家已制定并发布了《有机产品认证标准》(OFDC)和4项有机食品行业标准,49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并积极引用、遵循和执行国际标准、发达国家标准或进口国的相关标准,有力地保障了有机产品的质量水平。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全国经OFDC认证的有机食品达100多个品种,认证农场、加工或贸易企业(单位)400多家,范围涵盖谷类、豆类、蔬菜、干果、饮品、中药材等各类作物或食品。截至2003年底,全国经农业系统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203家,产品559个,实物总量17.9万t,占全国的21.7%;年销售额11.3亿元,占全国的44.5%;出口额4 360万美元,占全国的30.7%;认证面积62.86万hm2,占全国的31.4%。截至2004年6月底,农业系统有机食品认证企业达到417家,产品662个,实物总量24.7万t,分别比2003年底增长3.7%、18.4%和40%;其中有机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球榜首。由此可见,我国有机农业在近年发展迅速,有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潜力已初步显现,前景广阔。 2制约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2.1粮食战略安全的制约 (1)现阶段粮食数量安全的压力。目前,我国已跃居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粮食、棉花、蔬菜、水果、肉类、禽蛋等8类农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199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分别达1.138亿hm2、5 123亿kg和每667m2 300 kg的新水平;1996年,全国人均拥有粮食达414.3 kg,是历史的最高年。然而,事实说明,我国农产品虽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并出现了供给相对过剩的局面,可这也仅仅是结构性过剩、阶段性过剩、季节性过剩、局部性过剩和低水平过剩的表象,而真正的粮食数量安全的隐患和危机远未消除。1999—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出现了连续5年的下滑;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分别比1998年减0.13亿hm2、816亿kg和每667 m2 11 kg,人均拥有粮食较1996年减80 kg;同时,全国粮价出现了跳跃式上扬,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开始由顺差转向逆差,呈现净进口格局;2004年,全国粮食产量虽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9%,但实际净进口仍达459.8万t;而2005年的粮食缺口仍将持续。 (2)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的压力。当前,我国人口已突破13亿,并以每年1 500万的速度递增;而耕地面积却只有0.95亿hm2,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且以每年40万~46.7万hm2的速度递减;2004年,人均耕地面积已降至0.094 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8%,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05hm2的警戒线;同时,全国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耕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