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毒理学1 (3)

生态毒理学1 (3)

生态毒理学1 (3)
生态毒理学1 (3)

第一节常规毒性试验

一、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h内多次染毒生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程度以及剂量—反应关系,确定此化学物质与其他化学物质的相对毒性,确定具体的急性毒作用以及提供毒作用模式方面资料,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一项设计合理的急性毒性试验,可以得到用以计算LD50的资料。

(一)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

1.鱼类毒性试验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是水生生态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广泛应用于水域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发展渔业生产,制定渔业水质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1) 试验用鱼的选择

应具有代表性,便于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的当地经济鱼类,对毒物敏感,个体健康。

短期试验多采用我国的青鱼、草鱼、鲢鱼及鳙鱼四大养殖淡水鱼,一般体长在7cm以下为宜。

也可采用金鱼,一般在3cm以下。

选择行动活泼、体色光泽、鱼鳍舒展完整、逆水性强和食欲好的当年鱼种,在实验室内驯化培养7—10天使用

(2) 试验条件

试验容器采用玻璃缸或白搪瓷桶,

其盛水量以每条鱼2—3L为宜,水的PH值为6.5—8.0,

冷水温度为12—18℃,温水温度为20—28℃,一次试验中水温变化范围为±2℃。

水中溶解氧不能低于4mg/L,可用清洁的河水、湖水或放置3天以上的自来水。

(3)半数致死浓度(LC50)的测定

先做预备试验,确定100%致死浓度和不引起死亡的最大浓度,

然后以此浓度范围,按等对数间距确定5-6个浓度组,另加一空白对照组,每组10-20尾鱼,染毒48-96h。

染毒刚开始8h内经常观察,以后可作24h、48h、72h、96h的定期观察,记录中毒反应及死亡时间。

死亡鱼立即取出剖检。试验期间保持溶解氧、pH值、水温等条件的稳定。

根据24h、48h、96h各组鱼的死亡数,按LC50计算方法,求出相应时间的LC50 。一般采用直线内插法或对数-概率模式法。

2.水蚤类急性毒性试验

水蚤类是淡水生物的重要类群,水蚤对许多毒物很敏感。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用它来检测药物的毒性。

水蚤类的世代周期短,实验室易培养,产仔量较多,是一类很好的试验生物。

由于该试验装置简单,省人力,故在水毒理学研究上广泛应用。

大型水蚤(Daphnia magna Straus)是水蚤属中个体最大的种类,系水蚤类毒性试验的标准生物,试验用水蚤一般为孤雌生殖新生蚤(<24h)。

详细试验方法可参照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等编著的《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

1.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急性毒性试验

本方法可用于测定受试物对陆生植物种子萌发和根部伸长的抑制作用,以评定受试物对陆生植物胚胎发育的影响。

原理

种子在含一定浓度受试物的基质中发芽,当对照组种子发芽率在65%以上,根长达2cm时,试验结束,测定不同处理浓度种子的发芽率和根伸长抑制率。

仪器和试验材料

培养容器,受控环境生长箱,试验材料可选用小麦、水稻、大白菜、番茄、棉花等。

每一植物种子试验,至少应有6个不同的处理浓度。浓度以几何级数选择。每一处理浓度应设3次以上重复,每一重复至少15粒种子。发芽试验期间温度控制在(25±1) ℃,保持黑暗。

对照组种子发芽率达到65%以上.根的长度达2cm,试验即可结束。测定各处理浓度发芽和根伸长长度的平均值。若得不出发芽率和根伸长的EC10和EC50,应重新进行试验。

注意事项

本测试适用于水溶性化学物质,如果受试物不溶于水,可用水溶性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醇、丙醇等作载体,获得试验要求的浓度。

发芽是指胚重新开始活跃生长。种子初生根的长度达0.5cm作为发芽的标准。

种子应大小一致,饱满度、等级相同。

所有试验用的玻璃器皿和基质应清洁,无污染。试验中不准使用塑料培养皿。对照种子发芽率应大于65%。

(三) 蚯蚓的急性毒性试型

蚯蚓急性毒性试验的目标是评价环境中化学物质,如农药和有毒有机污染物对土壤中动物的急性伤害。

常用的蚯蚓品种是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因其生活周期短,繁殖能力强,易于饲养已被作为土壤环境污染生态毒理诊断的试验用物种。

尽管赤子爱胜蚓不是典型的土壤种类,但它存在于富含有机物质的土壤中,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与栖息在一般土壤中的蚯蚓类似。

蚯蚓急性毒性试验可分为滤纸接触毒性试验和人工土壤试验。

滤纸接触毒性试验简单易行,可对受试生物毒性进行初筛。将蚯蚓与湿润滤纸上的受试物接触,测定土壤中受试物对蚯蚓的潜在影响;

人工土壤试验系将蚯蚓置于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人工配制土壤中,饲养7天和14天,评价其死亡率。应包括使生物无死亡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用美国国家环保局环境监测研究室进行生态监测时使用的TSK统计程序进行LC50计算。

(一)亚慢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是研究试验动物在多次给以受试物时所引起的毒性作用,试验期通常为动物生命期的1/30~1/10,大鼠一般为3~6个月,狗为4~12个月。

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研究受试物有无蓄积作用,试验动物对该物质能否产少耐受性,初步估计出现毒性作用的最小剂量和不出现毒作用的最大剂量。通过亚慢性试验确定是否要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并为慢性毒性试验选择剂量提供参考。

下面以哺乳动物为例介绍亚慢性毒性试验程序。

1.试验动物及分组

亚慢性试验中试验动物的种属和品系,应当是急性毒性作用试验证明的对受试物敏感的动物种属和品系,同时还应考虑与慢性毒作用试验中预计使用的动物种属和品系相同。

一般要求选择两种试验动物,啮齿类和非啮齿类各一种,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受试物的毒效应。试验时选用健康、年幼的动物,大鼠各处理组不少于20只;家兔,猫,狗等较大动物,每组不应少于4—6只,雌雄各半。

至少设3个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

2.染毒剂量及实验期限

适宜的剂量为:高剂量组能够引起明显中毒反应,但不引起很多动物死亡;低剂量组不引起任何中毒反应;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中间剂量组。

另设一组对照组。

一般用LD50(LC50)的1/80~1/50作为亚慢性试验剂量。

试验期限随目的和要求动物种类不同而异,大鼠可90天,较大的动物可4~6个月。

3.染毒途径

亚慢性毒性试验中接触外来化合物的途径,应尽量模拟人类在环境中实际接触的方式或途径,

此外还应与预期进行慢性毒作用试验的接触途径相一致。

亚慢性试验中动物接触外来化合物的途径,主要是经胃肠道(经口),呼吸道及皮肤接触。4.观察指标

(1)一般综合指标

观察动物的一般活动、症状和死亡的情况,每周称重一次,记录饲料或饮水量,计算生长率(各组每周摄人食量与体重增加量之比),并计算脏器湿重与单位体重的比值(脏器系数)。(2)血液及生化检验

主要指血清和肝、肾功能的检验。常规项目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谷草转氨酶、血清尿素氮等。

(3) 病理组织学检查

在外来化合物的亚慢性毒作用试验中应重视病理组织学检查,必要时还可进行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

试验过程中解剖死亡或濒死动物。

试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动物进行尸检。

如未见明显病变,可将高剂量组和对照组的主要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病变后再对较低剂量相应器官组织进行检查。

特别注意肝、肾、睾丸等器官。

(二)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试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试验。

所谓长期,是指试验动物整个生命期的大部分或终生,有时可包括若干代的试验。

通过慢性毒性试验,可确定最大无毒作用剂量,为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和环境最高容许浓度提供毒理学依据。

三、蓄积毒性试验

(一)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法是一种常用来评估环境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所谓蓄积系数是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以∑LD50(n)表示),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以LD50(1) 表示)的比值,即

K= ∑LD50(n) /LD50(1)

比值愈小,表示蓄积作用愈强。根据蓄积系数大小,可将环境污染物的蓄积作用强度分为以下几级,如表3.2所示。

表3.2 蓄积作用强度分级

测定蓄积系数有下列两种试验方法:固定剂量每天连续染毒法和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1.固定剂量每天连续染毒法

对受试动物以l/10-1/20LD50的固定剂量,每天进行染毒一次,观察记录动物死亡情况,当染毒剂量累计达到5个LD50(1)以上时,若受试动物死亡数未超过半数,此时的蓄积系数已大5,表明该受试物的蓄积作用不明显。

如果染毒过程中动物相继死亡,记下受试物出现50%死亡时累计的染毒总剂量,按上述算式计算蓄积系数。

2.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

取动物20只,每天染毒一次,4天为一期。开始的第一期每天染毒的剂量为0.1LD50(1) ,以后染毒剂量按等比级数1.5倍逐期递增一次,计算得出定期给予的剂量数(表3.3)。

在试验过程中,逐日记录动物的死亡情况,若连续染毒已达20天.此时每天的染毒剂量达0.5LD50,累计总剂量达5.30 LD50,

如果受试动物死亡未达50%,则表示该受试动物的蓄积作用不明显,试验终止。

如果受试动物出现死亡达50%时,此时的累计染毒总剂量就是所求的蓄积系数。

依据试验求得的蓄积系数值,与蓄积系数强度分级比较,即可对受试动物的蓄积作用作出评估。

(三)受试物生物半衰期测定法

生物半衰期(T1/2)是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的50%所需要的时间。因此,生物半衰期越长的物质,表示越不易由生物体内消除,其蓄积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测定外来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半衰期过程较为复杂,所以在实际观测中常常仅以间接测定其在血液、尿液或器官组织中原有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代表该物质的生物半衰期。

其方法是生物体接触受试物后,在一定间隔时间内分别测定血液或尿液、器官组织中该物质的浓度,依据所得结果按下式求出它的生物半衰期。

式中,y1和y2分别为给受试物后于t1和t2时间测得该物质的浓度或量。

根据测得的生物半衰期的长短,可以判定受试物的蓄积作用。生物半衰期越长蓄积作用越大,反之则越小。

四、毒性试验的方式及其标准化

(一)生物测试的定义

生物测试(bioassay)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单独或联合存在条件下,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所利用的生物反应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级水平上的反映。

仅靠化学和物理的检测不能全面地评定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毒物或污染物的生物测试常被称为毒性试验。

生物测试方法简单,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又能综合反映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或污染状况,因而被广泛采用。

毒性试验对于监测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单一污染物的安全浓度,研究多种污染物联合作用的生物效应,制定污染物或废水的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及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等均有重要的价值。

(二)毒性试验的方式

1.毒性试验的分类

毒性试验的方式很多,

根据毒性试验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期毒性试验,中期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根据毒性试验中所用测试生物的物种可分为单物种毒性试验.多物种毒性试验和模拟生态系统毒性试验。

根据毒性试验中所测试的生物效应性质分为累积试验、行为试验、“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试验、DNA损伤试验等。

2.受试生物的选择

在毒性试验中,受试生物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①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具有敏感性;

②受试生物应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和足够的数量,并可在全年中在某一地域范围内获得;

③受试生物应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重大的生态学价值;

④在实验室内易于培养和繁殖;

⑤受试生物应具有丰富的生物学背景资料,人们已较清楚了解受试生物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

⑥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的反应能够被测定,并具有一套标准的测定力法和技术;

⑦受试生物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应考虑与人类食物链的联系。

此外,还应考虑到受试生物的个体大小和生活史的长短,以前是否接触过待测试物等异常情况,例如,曾经受污染的情况等。

(三)毒性试验标准化

许多因素能影响毒性试验的结果,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受试生物,实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室。

受试生物的年龄、生活阶段、大小、季节、脱皮阶段、食物等

实验的温度、水质的温度和盐分、水流速度、溶解氧、受试生物的总量、实验溶剂的pH值和构成实验装置材料等

不同实验室人员的操作水平、仪器设备和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等

这些因素中的每一种都能影响测试结果,人们可能把这种影响错误地归因于污染物的差别,因而测试过程必须尽可能地予以标准化。

测试方法标准化有以下一些优点:

1)在同一类型的不同实验室中进行许多有用的测试,并把结果一致的测试选择出来。

2)增加数据的精确度。

3)测试可以被其他实验室重复。

4)各种人员容易进行该试验。

5)可方便地将数据进行比较。

6)可为环境管理、环境立法(环境标准建立)提供可靠的数据或结果。

动物毒理学资料

动物毒理学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每一道题有A B、C、D E五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只需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作为正确答案,并写在上面相应题号的相应空格内。 1、下列为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前体物的是C A(CO B(KNC C(NaNO D(NaCl E(Cl22 2、下列属特殊毒性的是C (蓄积性毒性B(急性毒性C(致癌性D(慢性毒性E(亚慢性毒A 性 3、小鼠一次灌胃的最大体积是D A(0.5ml B(1ml C(1.5ml D(2ml E(2.5ml 4 、在众多毒性参数中,制定日许量和各种卫生标准的依据是 D A(半数致死量B(半数耐受量C(阈剂量D(最大无作用剂量E(最大耐受量5、世界卫生组织的英文缩写是B A(FDA B(WHO C(FAO D(IPE E(IARC 6、下列化学物在致畸试验中不能作为阳性对照物的是 A A(维生素A B(环磷酰胺C(五氯酚钠D(乙酰水杨酸E(敌枯双7、蓄积毒性作用观察的效应指标是 A(肿瘤B(中毒C(死亡D(畸胎E(微核8、DDT六六六、多氯联苯等有机氯农药在体内的贮存库是D (肝脏B(心脏C(肾脏D(脂肪组织E(神经组织A 9、下列禁用于食品动物的药物是C A(链霉素B(青霉素C(克伦特罗D(喹乙醇E(土霉素10、有机磷酸酯类根据小鼠的LD值进行分类,下列为高毒类的是 C 50

A(敌百虫B(3911 C(乐果D(敌敌畏E(皮蝇磷11、弓I起水俣病的毒物是A(砷B(汞C(甲基汞D(铅E(氟12、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同剂量的同一种化学物以不同的途径染毒,相对而言弓起毒性最小的染毒途径是E A(腹腔注射B(肌肉注射C(静脉注射D(经口E(经皮13、下列化学致癌物攻击DNA分子的主要部位是 A(腺嘌呤碱基B(鸟嘌呤碱基C(胞嘧啶碱基D(胸腺嘧啶碱基E(尿嘧啶碱基 14、影响化学毒物在膜两侧转运的最主要因素是A A(脂水分配系数B(分子量C(分子离解度D(体液pH E(膜两侧的浓度差 15、下列为N-亚硝基化合物在体内合成的最佳场所的是E A(胃B(肠C(膀胱D(口腔E(肝脏16、LD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50 A(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1/LD50与毒性大小成反比C(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D(LD50 值与毒性大小成反比E(LD50 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17、下列不是有毒元素的是 A(Cd B(Hg C(Pb D(As E(Fe 18、下列不是N-亚硝基化合物与BaP共有的致癌特点的是 A(致癌面广B(靶器官多C(发现最早D(可通过多种途径吸收致癌E(可经胎盘对子代产生致癌性 19、下列可弓发工人出现疼痛病的是 A(Cr B(Cd C(Cu D(Pb E(As 20 、下列化合物之间致癌性比较描述正确的是A(AFT<亚硝胺B(AFT>亚硝胺C(AFT

毒理学评价

食品毒理学 苏 丹 红 安 全 性 毒 理 学 评 价 组员:李润之周丹罗慧沈永 娟郭丽伟管健王申 杰

班级:食品质量与安全15-2 指导老师:郭东起老师 苏丹红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李润之周丹罗慧沈永娟管健郭丽伟王申杰 指导老师:郭东起 摘要本试验用昆明种小白鼠对苏丹红Ⅰ进行了较系统的毒理学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在对小鼠进行以苏丹红Ⅰ绝对致死量(LD100)和最大耐受量(LD0)测定的基础上制定急性毒性试验用药剂量范围进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并确定苏丹红Ⅰ的半数致死量(LD50)参照小鼠1/7-1/28 LD50确定试验用药最高剂量以昆明种小白鼠为动物模型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苏丹红Ⅰ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和肝、脾、肾的毒性和的损伤作用并对其毒性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全面评价苏丹红Ⅰ对哺乳动物的毒理效应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观察证明苏丹红Ⅰ能够导致小鼠肝、脾、肾各织织发生损伤使其生理机能降低。不同剂量苏丹红Ⅰ染毒后病理组织结构变化的差异为判断和分析苏丹红Ⅰ中毒效应提供了充分的形态依据。 关键词苏丹红Ⅰ小鼠;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 1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己成为第一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1993年至199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由3430亿元增至60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2003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是首破12000亿元远远超过汽车工业总产值9400亿元的水平。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己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2003年4月16日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工作迈入了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新阶段也表明了我国政府与时俱进、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然而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消息依然不断阜阳劣质奶粉、致癌毒大米、山东“掺胶”龙口粉丝、苏丹红致癌、南京冠生园月饼。在我国无论食源性疾病还是化学性污染物对公众健康的危害都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苏丹红系列染料是人工合成亲脂性偶氮化合物。因其对光线的敏感性不强物品被染色后能长期保持颜色不容易褪色所以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领域才禁止苏丹红的使用。而后苏丹红做为化工染料主要用于彩色蜡、地板蜡、油脂、汽油和鞋油等的增色添加剂还可以用于焰火礼花的着色[1]。 研究表明苏丹红Ⅰ可引起大鼠肝脏癌变但对小鼠没有致癌性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证明对人体有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在其1999年公布的对人致癌性总评价表中将苏丹红Ⅰ、苏丹红Ⅱ、苏丹红Ⅲ定义为对人致癌性尚无法分类的物质[3]最近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苏丹红的致癌作用进行了分析评价将其归类为三类致癌物但这种致癌物进入人体后代谢为二类致癌物即人类可能致癌物。 1995年欧盟(EU)国家己禁止其作为色素在食品中添加。1996年我国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也禁止将苏丹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1]。但由于其染色鲜艳、价格低廉印度等一些国家在加工辣椒粉的过程中添加苏丹红。2003年初欧盟(EU)从印度进口的红辣椒中检出苏丹红Ⅰ同时在一些其它食品中也检测到这种物质为此欧洲委员会(EC)于2003年6月底发布禁止进口含有苏丹红Ⅰ的红辣椒及红辣椒制品的禁令[4]12月EC的禁令产品从苏丹红Ⅰ扩大Ⅰ、Ⅱ、Ⅲ和Ⅳ四种[5]。2005年2月18日英国食品标准署向消费者发出警告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亨氏、联合利

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毒理学 课程编号:0371005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必修课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5,课程总学分2实验学时10 应开实验学期:三年级厶学期 适用专业:药物制剂 先修课程:动物生理学、兽医药理学 大纲主撰人:潘玉善大纲审核人:胡功政张玉龙张书松 一、动物毒理学实验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该课程是随药理学的发展而分化出来的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性学科,在食品安全,药物开发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动物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动物体的损害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兽药、药物添加剂及饲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的检测及其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动物毒理学是毒理学的分支之一,是供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专业选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亦可供动物科学、食品科学等专业选修。 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独立思考与工作能力,使其能掌握毒理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学科奠定毒理学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讲授动物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外源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熟悉评价程序中的试验项目和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掌握经口急性毒性实验的设计方法和半数致死量的计算方法;掌握毒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局部刺激实验的方法;掌握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实验和大鼠肝微粒体制备及有关酶活性的测定。 三、动物毒理学实验项目名称及学时分配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因课堂不能完成全部内容,所以采用课堂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有的 课堂操作、课外观察,有的课外给药,课堂采样、观察,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 报告。 五、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实验课成绩由课堂操作考核40%和实验报告60%成绩组成,实验教学部分 按20%记 入总成绩。 六、 参考书目 [1] 沈建忠?动物毒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张桥?卫生毒理学基础?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 李俊锁等?兽药残留分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楼宜嘉?药物毒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七、 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 基本操作技术 一、 实验学时:2学时 二、 实验目的 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三、 实验内容 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的编号与分组,染毒途径,被毛去除法、生物材料的采 集和制备、实 验动物的处死方法等 四、 实验要求:基础必做 五、 实验所需试材和仪器设备 大鼠、小鼠、家兔、灌胃器、毛剪、苦味酸酒精饱和液 实验二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求算 三、实验内容 经口急性毒性实验 LD 50的方法。

遗传毒性试验指导原则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第二稿) 二○○六年十月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3) 二、基本原则 (4) (一)实验管理 (4)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三)随机、对照、重复 (4) 三、基本内容 (4) (一)受试物 (4) 1、中药与天然药物 (3) 2、化学药物 (3) (二)试验设计的总体考虑 (5) 1、体外试验基本要求 (6) 2、体内试验基本要求 (9) (三)标准试验组合 (10) 1、标准组合试验应具备的特征 (11) 2、推荐的标准试验组合 (8) 3、标准试验组合的调整 (12) (四)与致癌试验相关的附加遗传毒性试验 (9)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14) (一)体外试验结果的评价 (15) 1、体外试验阳性结果 (15) 2、体外试验阴性结果 (15)

(二)体内试验结果的评价 (16) 1、体内试验结果阴性时,确定靶组织暴露水平的原则 (16) 2、生殖细胞诱变剂的检测 (18) (三)综合分析与评价 (18) 五、遗传毒性研究进行的时间 (12) 六、参考文献 (19) 七、著者 (20) 八、相关注释 (21) 九、附录 (26)

一、概述 遗传毒性研究(Genotoxicity Study)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它与其他毒理学研究尤其是致癌性研究、生殖毒性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及上市的重要环节。拟用于人体的药物,应根据受试物拟用适应症和作用特点等因素考虑进行遗传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是指用于检测通过不同机制直接或间接诱导遗传学损伤的化合物的体外和体内试验,这些试验能检出DNA损伤及其损伤的固定。以基因突变、较大范围染色体损伤、重组和染色体数目改变形式出现的DNA损伤的固定,一般认为是可遗传效应的基础,且是恶性肿瘤发展过程的环节之一(这种遗传学改变仅在复杂的恶性肿瘤发展变化过程中起了部分作用)。在检测此类损伤的试验中呈阳性的化合物为潜在致癌剂和/或致突变剂,即可诱导癌和/或遗传性疾病。由于在人体中已建立了特殊化合物的暴露和致癌性之间的关系,而对于遗传性疾病尚难以证明有类似的关系,故遗传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致癌性预测。但是,因为已经确定生殖系统细胞突变与人类疾病有关,所以对可能引起可遗传效应的化合物与可能引起癌症的化合物应引起同样的关注;此外,这些试验的结果可能还有助于解释致癌性试验的结果。因此,在药物开发的过程中,遗传毒性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试验来预测受试物是否有遗传毒性,在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和药品上市后使用人群的用药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遗传毒性试验体内外试验的基本原则,并介

(完整word版)(整理)动物毒理学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每一道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只需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作为正确答案,并写在上面相应题号的相应空格内。 1、下列为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前体物的是 C A.CO B.KNC C.NaNO2 D.NaCl E.Cl2 2、下列属特殊毒性的是C A.蓄积性毒性 B.急性毒性 C.致癌性 D.慢性毒性 E.亚慢性毒性 3、小鼠一次灌胃的最大体积是D A.0.5ml B.1ml C.1.5ml D.2ml E.2.5ml 4、在众多毒性参数中,制定日许量和各种卫生标准的依据是D A.半数致死量 B.半数耐受量 C.阈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E.最大耐受量5、世界卫生组织的英文缩写是B A.FDA B.WHO C.FAO D.IPE E.IARC 6、下列化学物在致畸试验中不能作为阳性对照物的是A A.维生素A B.环磷酰胺 C.五氯酚钠 D.乙酰水杨酸 E.敌枯双 7、蓄积毒性作用观察的效应指标是 A.肿瘤 B.中毒 C.死亡 D.畸胎 E.微核 8、DDT、六六六、多氯联苯等有机氯农药在体内的贮存库是 D A.肝脏 B.心脏 C.肾脏 D.脂肪组织 E.神经组织9、下列禁用于食品动物的药物是C A.链霉素 B.青霉素 C.克伦特罗 D.喹乙醇 E.土霉素10、有机磷酸酯类根据小鼠的LD50值进行分类,下列为高毒类的是C A.敌百虫 B.3911 C.乐果 D.敌敌畏 E.皮蝇磷 11、引起水俣病的毒物是 A.砷 B.汞 C.甲基汞 D.铅 E.氟 12、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同剂量的同一种化学物以不同的途径染毒,相对而言引起毒性最小的染毒途径是E A.腹腔注射 B.肌肉注射 C.静脉注射 D.经口 E.经皮 13、下列化学致癌物攻击DNA分子的主要部位是 A.腺嘌呤碱基 B.鸟嘌呤碱基 C.胞嘧啶碱基 D.胸腺嘧啶碱基 E.尿嘧啶碱基 14、影响化学毒物在膜两侧转运的最主要因素是A A.脂水分配系数 B.分子量 C.分子离解度 D.体液pH E.膜两侧的浓度差 15、下列为N-亚硝基化合物在体内合成的最佳场所的是E A.胃 B.肠 C.膀胱 D.口腔 E.肝脏16、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A.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1/LD50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C.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D.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E.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17、下列不是有毒元素的是 A.Cd B.Hg C.Pb D.As E.Fe 18、下列不是N-亚硝基化合物与BaP共有的致癌特点的是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代谢。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①流行病学研究:优: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缺:耗资、耗时多;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②受控的临床研究:优: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缺: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③体内试验:优: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能评价机制。缺: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④体外试验:优: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人力物力花费较少。缺: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并举例:吗啡: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箭毒生物碱:引起呼吸肌麻痹;呋喃妥因:介导的氧化损伤;多柔比星: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胺碘酮:细胞内磷脂的沉积;紫杉醇:介导P物质的释放;环磷酰胺:致癌变作用。 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生态毒理学报告_6 实验六

实验六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蓄积毒性实验 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蓄积毒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蓄积毒性实验方法 2、评价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蓄积作用强度。 二、实验原理 蓄积毒性作用(cumulative coefficient action)是当低于中毒剂量的环境毒物或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生物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生物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 蓄积毒性实验分为:蓄积系数法、20天蓄积试验法和受试物生物半衰期测定法。 蓄积系数法(cumulative coefficient method)是一种常用来评价环境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1、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法是一种用来评估毒物和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蓄积系数(comulative coefficient,K),是分次给予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以ED 50(n))表示),与一次给予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以ED 50(1)表示)的比值,即K=ED 50(n)/ED 50(1) 若以死亡为毒效应指标,上式为K越小,受试化合物的蓄积毒性越大。 测定方法: 固定剂量每天连续染毒法 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 1)固定计量法 固定每天染毒剂量为1/20—1/5 LD50,连续染毒,直至实验动物半数死亡。如果染毒剂量累计已达5个LD50动物死亡仍末达半数,实验均可告结束,计算蓄积系数,作出评价。 2)递增剂量法 2、先测定LC50,然后对另一组动物每天染毒,以4天为一期,开始给予0.1LC50。 以后每期按1.5倍递增剂量,直至动物半数死亡,或实验已达20天,可结束实验,计算系数。 染毒时间/天每日染毒剂量 /mg/L 每四天染毒总剂量 /mg/L 累计染毒总剂量 /mg/L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术语: 1、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损害作用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Toxicology=Toxikon(毒物)+Logols(描述) 2、食品毒理学:从毒理学角度出发,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外源性化学物质对动物的毒作用机理,检验评价食品、畜产品的安全性,确保人类安全 动物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与动物机体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3、毒物 poison or toxicant 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产生损害或者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①毒物是个相对概念 马杜霉素 5mg/kg 6 mg/kg 10 mg/kg 导致低钙F是必须微量元素,过多抑制骨磷酸化酶,在骨骼中形成CaF 2 血症,氟斑牙。 ②毒物分类:世界登记的化学物有500万种,人类接触的有6~7万种。 工业化学品:生产原料中间,副产品,废弃物。 食品中有毒物质:添加剂,防腐剂,着色(苏丹红) 环境污染物:工业三废(汞,砷)(水侯病) 日用化学品:化妆品,杀虫剂,洗涤剂(含磷的洗衣粉→赤潮) 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保鲜剂 军事毒物:芥子气(伊拉克战争起源) 4、毒素(toxin)是一类特殊毒物,由活机体产生,其化学结构不清楚。 5、中毒(tocication)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官性病变,根据病变发生快慢分为急性,亚慢性,慢性中毒。 二、毒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中国 1、最早记录毒物学知识见于《周礼》,《山海经》,《尔雅》,《诗经》。 2、汉朝,刘安撰写《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 3、汉末《神农本草经》记载有毒植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4、明朝《本草纲目》收载多种毒物,如:砒霜,乌头,蓖麻,涉及毒物吸收及人体中毒症状。 (二)国外 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瑞士药理学家、毒理学家Paracelusus(1493-1541)提出毒物剂量概念,指出所有物质都有毒,提出环境毒理学,职业中毒。 2、西班牙学者Orfila(1787-1853)为近代毒理学创始人,提出化学分析鉴定中毒个体的重要性,为近代法医毒理学奠定基础。 (三)近代毒理学发展 1、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化学毒剂出现,萌发了军事毒理学。 2、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发展,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由于分子生物学发展,推动毒理学发展,宏观方面,生态调整,流行病调查,微观方面,中毒机

生态毒理学论文

大气生态毒理学Atmosphere ecological toxicology 2013年10月24日

摘要 生态毒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本文集中阐述了生态毒理学的发展历史、定义、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并侧重介绍了大气生态毒理学。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无论是对植物、昆虫还是我们人类本身,大气污染问题带来的各种问题都不容忽视。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有三个途径:食用被大气污染的食物或水体,皮肤与污染空气接触,污染气体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大气污染对人体最大最直接的伤害表现为对人体呼吸系统的损害并增加各类疾病患病的风险。 关键词:生态毒理学,大气污染,呼吸系统疾病,解决措施

1 绪论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导致众多环境问题的出现,气候变暖,生态破坏,以及土地、水和大气污染等利用越来越导致众多环境问题的出现,气候变暖,生态破坏,以及土地、水和大气污染等。二十年前,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那就是生态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用多学科理论包括生理、生态、化学、医学、毒理学和数学等来解释自然界中污染物的暴露风险。因此,生态毒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环境基准推导和标准制定以及污染防治中应用性很强的工具,已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最有生命力的新兴学科之一。 1.1生态毒理学发展历史 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生态毒理学的奠基和初创期):1969年法国科学家Rene Truhaut 首次提出“生态毒理学”概念。1972年“生态毒理和环境安全学会”在欧洲成立,成员包括欧洲、远东和北美等国。1972-1985年在日本、德国、法国、奥地利、丹麦和意大利举行了一系列与生态毒理学相关的学术研讨会。1979年北美成立了“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10年后在欧洲有了分支学会。1988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了第1届欧洲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并一直延续至今。1989年“生态毒理和环境安全学会”在都柏林举行了首次单独以“生态毒理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生态毒理学高速发展时期):1990年以来,生态毒理学研究重点集中于:微量毒物的长期效应、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风险评价三个方向。1992年英、美部分科学家首次提出“分子生态学”概念,将生态学研究基础从宏观拓展到微观。1995年中国毒理学会成立生态毒理专业委员会并召开了第1届全国性学术研讨会。1997年在法国召开了第1届欧洲分子毒理学大会。1998年在我国召开了有关的国际生态毒理学专题研讨会。2002年生态毒理专业委员会召开第2届全国生态毒理学研讨会。1992年De Kiruijf将生态毒理学定义为用多学科理论(生理、生态、化学和毒理学)解释自然界中污染物的作用过程和暴露风险。它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污染防治中应用性强的一种工具,用于支持环境政策、法律、标准和污染控制。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环境生态系统的损害效应及其机理,以及预防、救治或改善措施的综合性学科,是环境基准研究和环境标准制定与修订的基础,是实施污染控制的工具。因此,它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技术支撑。几

6.兽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程序试验指导原则

兽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试验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一)定义与目的 为保障新兽药对使用对象动物(靶动物)的安全,特别是人的食品消费安全,必须对临床前兽药的毒理学(或安全性)进行评价。目前,对兽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一般采取毒理学评价方法,包括三性(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和三致(致突变、致畸、致癌)试验,以预测新兽药的安全性。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是预测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为临床试验提供可靠的参考。毒理学评价结果不但为最后确定该化合物是否可以作为新兽药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还是制订动物性食品中最高残留限量(MRL)的重要依据。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评价兽用化学药品(化学合成药、抗生素、药物饲料添加剂)及消毒剂临床前的安全性。 1.兽用原料药需明确下列信息:①供试药品名称,包括通用名、化学名;②供试药品(必要时包括杂质)的化学结构、纯度、性状及物理、化学性质;③供试药品的质量标准及其说明;④供试药品的质量检验报告及稳定性报告;⑤供试药品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和最低、最高推荐量;⑥供试药品的贮存条件、注意事项及保质期。 2.兽药制剂需明确下列信息:除提供第1条所要求的资料外,还需提供制剂配方和生产工艺。 3.供试药品样品数量要求:需提供每个供试药品同一批号的3份样品及其检验报告;每份样品应为检验需要量的5~10倍。必要时,还需提供适当的对照品。 评价兽药安全性的毒理学试验必须在农业部认定、并具有GLP试验条件的机构进行。 二、毒理学评价程序及内容

兽药毒理学评价试验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第一阶段:急性毒理学试验阶段 的测定:所有用途的原料药必做; 1.经口LD 50 的测定:注射用原料药必做,肌注、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 2.注射途径LD 50 途径任选一种; 的测定:供皮肤给药的原料药必做; 3.经皮LD 50 4.皮肤刺激试验:供注射和透皮吸收的制剂必做; 5.肌肉刺激试验:供肌内注射的制剂必做; 6.眼结膜刺激试验:眼科用、喷雾和易挥发的制剂必做; 7.粘膜刺激试验:子宫注入剂、喷雾和易挥发的制剂必做; 8.溶血性试验:静脉注射用制剂必做。 (二)第二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阶段 研究内容有:30~90天亚慢性毒性试验:所有原料药必做; (三)第三阶段:致突变试验阶段 原料药必做此阶段试验,各种制剂可不做此阶段试验。 1.Ames试验,必做; 2.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必做; 3.小鼠精子畸形试验或睾丸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任选一项,必做; 4.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必要时选做; 5.显性致死试验,必要时选做; 以上致突变试验的组合必须考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生殖细胞与体细胞、体内和体外试验相结合的原则,任何原料药不能低于三项,必要时做四至五项;如果在1~3项试验有阳性结果或可疑时,可选做第4、5项试验。 (四)第四阶段:生殖毒性试验阶段 原料药必做此阶段试验,各种制剂可不做此阶段试验。 1.传统致畸胎试验:所有原料药必做; 2.繁殖毒性试验:选做;如果做此项试验,可不做第1项试验。

完整word版整理动物毒理学资料

精品文档 一、选择题:A型题:每一道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只需从5个备选答 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作为正确答案,并写在上面相应题号的相应空格内。 1、下列为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前体物的是 C A.CO B.KNC C.NaNO D.NaCl E.Cl2 22、下列属特殊毒性 的是C A.蓄积性毒性 B.急性毒性 C.致癌性 D.慢性毒性 E.亚慢性毒性 3、小鼠一次灌胃的最大体积是D A.0.5ml B.1ml C.1.5ml D.2ml E.2.5ml 4、在众多毒性参数中,制定日许量和各种卫生标准的依据是D A.半数致死量 B.半数耐受量 C.阈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E.最大耐受量 5、世界卫生组织的英文缩写是B A.FDA B.WHO C.FAO D.IPE E.IARC 6、下列化学物在致畸试验中不能作为阳性对照物的是A A.维生素A B.环磷酰胺 C.五氯酚钠 D.乙酰水杨酸 E.敌枯双 7、蓄积毒性作用观察的效应指标是 A.肿瘤 B.中毒 C.死亡 D.畸胎 E.微核 8、DDT、六六六、多氯联苯等有机氯农药在体内的贮存库是 D A.肝脏 B.心脏 C.肾脏 D.脂肪组织 E.神经组织 9、下列禁用于食品动物的药物是C A.链霉素 B.青霉素 C.克伦特罗 D.喹乙醇 E.土霉素 10、有机磷酸酯类根据小鼠的LD值进行分类,下列为高毒类的是C 50A.敌百虫 B.3911 C.乐果 D.敌敌畏 E.皮蝇磷 11、引起水俣病的毒物是 A.砷 B.汞 C.甲基汞 D.铅 E.氟 12、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同剂量的同一种化学物以不同的途径染毒,相对而言引起毒性最小的染 毒途径是E A.腹腔注射 B.肌肉注射 C.静脉注射 D.经口 E.经皮 13、下列化学致癌物攻击DNA分子的主要部位是 A.腺嘌呤碱基 B.鸟嘌呤碱基 C.胞嘧啶碱基 D.胸腺嘧啶碱基 E.尿嘧啶碱基 14、影响化学毒物在膜两侧转运的最主要因素是A A.脂水分配系数 B.分子量 C.分子离解度 D.体液pH E.膜两侧的浓度差 15、下列为N-亚硝基化合物在体内合成的最佳场所的是E A.胃 B.肠 C.膀胱 D.口腔 E.肝脏 16、LD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50A.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1/LD50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C.LD50 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D.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E.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17、下列不是有毒元素的是 A.Cd B.Hg C.Pb D.As E.Fe 18、下列不是N-亚硝基化合物与BaP共有的致癌特点的是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A.致癌面广 B.靶器官多 C.发现最早 D.可通过多种途径吸收致癌 E.可经胎盘对子代产生致癌性

生态毒理学1 (3)

第一节常规毒性试验 一、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h内多次染毒生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程度以及剂量—反应关系,确定此化学物质与其他化学物质的相对毒性,确定具体的急性毒作用以及提供毒作用模式方面资料,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一项设计合理的急性毒性试验,可以得到用以计算LD50的资料。 (一)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 1.鱼类毒性试验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是水生生态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广泛应用于水域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发展渔业生产,制定渔业水质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1) 试验用鱼的选择 应具有代表性,便于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的当地经济鱼类,对毒物敏感,个体健康。 短期试验多采用我国的青鱼、草鱼、鲢鱼及鳙鱼四大养殖淡水鱼,一般体长在7cm以下为宜。 也可采用金鱼,一般在3cm以下。 选择行动活泼、体色光泽、鱼鳍舒展完整、逆水性强和食欲好的当年鱼种,在实验室内驯化培养7—10天使用 (2) 试验条件 试验容器采用玻璃缸或白搪瓷桶, 其盛水量以每条鱼2—3L为宜,水的PH值为6.5—8.0, 冷水温度为12—18℃,温水温度为20—28℃,一次试验中水温变化范围为±2℃。 水中溶解氧不能低于4mg/L,可用清洁的河水、湖水或放置3天以上的自来水。 (3)半数致死浓度(LC50)的测定 先做预备试验,确定100%致死浓度和不引起死亡的最大浓度, 然后以此浓度范围,按等对数间距确定5-6个浓度组,另加一空白对照组,每组10-20尾鱼,染毒48-96h。 染毒刚开始8h内经常观察,以后可作24h、48h、72h、96h的定期观察,记录中毒反应及死亡时间。 死亡鱼立即取出剖检。试验期间保持溶解氧、pH值、水温等条件的稳定。 根据24h、48h、96h各组鱼的死亡数,按LC50计算方法,求出相应时间的LC50 。一般采用直线内插法或对数-概率模式法。 2.水蚤类急性毒性试验 水蚤类是淡水生物的重要类群,水蚤对许多毒物很敏感。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用它来检测药物的毒性。 水蚤类的世代周期短,实验室易培养,产仔量较多,是一类很好的试验生物。 由于该试验装置简单,省人力,故在水毒理学研究上广泛应用。 大型水蚤(Daphnia magna Straus)是水蚤属中个体最大的种类,系水蚤类毒性试验的标准生物,试验用水蚤一般为孤雌生殖新生蚤(<24h)。 详细试验方法可参照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等编著的《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 1.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急性毒性试验 本方法可用于测定受试物对陆生植物种子萌发和根部伸长的抑制作用,以评定受试物对陆生植物胚胎发育的影响。

毒理学(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一毒理学发展简史: 毒理学的前身是毒物学,中国古代有关毒物学知识的最早记载可见于《周礼》、《山海经》、《尔雅》及《诗经》等古籍中。在西方,瑞士药理学和毒理学家Paracelusus(1493—1541)对早期毒理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明确提出剂量概念,提出所有物质都是有毒的,只是依剂量不同来区别是药物还是毒物。同时,他还陈述了一些诸如法医、职业中毒和环境毒理学等的毒理学概念。西班牙学者Orfila(1787—1853)为近代毒理学的创始人,他通过实验系统观察了化学物与生物体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化学分析在鉴定中毒事件中的重要性,为近代法医毒理学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萌发出现了军事毒理学。 由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化学分析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大大推进了外源化学物遗传毒性、致畸毒性研究方法的发展,丰富了毒理学的内涵,其研究对象则以机体微观世界和生物圈的宏观世界两方面齐头并进。在宏观方面,开展了环境污染物对人和动物危害的流行病学和生态学调查,阐明了不少病因;在微观方面,在化学毒物损害生物体的机理上揭示了许多本质现象。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支毒理学专业队伍,它以研究剂量—反应关系为中心,为制定合理的卫生标准提供了依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毒理学的研究主要以化学物的安全评价为重点,从整体的毒理学逐步发展为对各器官系统的研究;从对母代健康影响的观察进展到对子代危害的研究,建立以保障人类安全为目的的新概念,相继出现了遗传毒理学、行为毒理学等边缘分支学科。外源化学物对人类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现代生物技术已渗透到环境毒理学的各个领域,这促进了环境毒理学的发展。 近20年来,我国动物毒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兽药、药物添加剂及饲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的检测及其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为制定我国兽药及饲料药物添加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动物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饲料卫生标准及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毒理学的任务: 1 化学结构与毒性作用关系毒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多,研究毒物的毒性首先要弄清毒物的来源、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就毒物本身而言,各种毒物之间毒性的差异主要是由毒物

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与技术进步 21世纪整个毒理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研究层次同时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深入并有机结合;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试验;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从传统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从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 毒理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关系。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说明。首先,随着科技进步,工业化越来越广泛,大量外源化学物涌入我们的生产、生活及周围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更多对化学物质的识别及其毒性危害的认识,需要毒理学的全面发展。这就导致了21世纪的毒理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我国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正逐步将视野从此前一直关注的农药和工业毒物上过渡和转移到分布广、危害性高或毒性不明并且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大众健康密切相关的优先化合物中来,包括重金属、纳米及其他新材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营养素及营养补充剂等等,并对这些优先化合物对机体、环境和生态所造成的有害影响进行研究。其次,毒理学随着生命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渗透,而得到进一步发展。近年来,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赋予毒理学工作者新的启迪和工具,从而改变了传统毒理学研究的基本格局,真正实现了从整体和器官水平向细胞和分子水平的飞跃,在阐明毒物对机体损伤作用和致癌过程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热点,比如氧化应激损伤的信号通路及通路串话。生物标志物也是近年来毒理学研究的前沿性领域。它几乎包括反映生物系统与环境中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测定指标,并用于阐明外源性物质与健康损害的关系。表观遗传学是近年来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又一热点。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各种不良生态因子对生命系统产生毒性效应以及生命系统反馈解毒与适应进化及其机理与调控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其发展,其发展又反作用于技术进步,二者关系密不可分。人类发展必然需要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定能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使得毒理进一步发展,然而科技进步又会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而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的就是已知或可疑有害物质特别是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和机理,包

动物毒理学

动物毒理学 一、名词解释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时就能对机体造成损害的物质。一定条件包括:毒物本身毒性、机体的生化代谢和机能状态、给予毒物的剂量、给药方式等。 毒性:指毒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能力大的毒性大,能力小的毒性小。 毒理学:研究毒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毒病:指机体与毒物接触后引起的疾病称为中毒病。 绝对致死量(LD100):能引起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一群动物半数死亡的最低剂量。LD50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依据,LD50越大,毒物毒性越小。 最小致死量(MLD):使一群动物虽然发生严重中毒但全部存活,无一死亡的最高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目前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量:对机体开始产生毒性作用的最低剂量,又称中毒阈剂量。 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指人类终身每日摄入该物质后而对机体不产生任何已知不良效应的剂量,以人体 每公斤体重的该物质摄入量[mg/(kg·bw)]表示。 内在活性:能干扰机体组织、生理、生化代谢过程的特性。 肝肠循环:甲基汞在肝脏中代谢,代谢物和原形随胆汁进入肠道,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被肠道黏膜重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再次进行以上的循环过程。 迟发性神经毒作用:动物发生急性中毒症状已治愈1~2周或数周,又出现一种肌肉无力、麻痹、共济失调、食欲丧失等中毒症状,此种神经症状在摄入有机磷农药8天之内一般不会出现,故称迟发性神 经毒作用。 二、填空及简答题 1、毒理学研究范围 ⑴、毒物来源、化学结构、理化性质⑵、毒性,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⑶、毒物动力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⑷、中毒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⑸、中毒的诊断,毒物检验方法⑹、中毒的治疗及预防 2、毒理学研究方法:⑴、动物毒性试验⑵、毒物检验⑶、群体调查 3、畜禽中毒分类 ⑴、饲料中毒⑵、霉菌毒素中毒⑶、有毒植物中毒 ⑷、农药、化肥、杀鼠药中毒⑸、金属毒物及微量元素中毒⑹、动物毒中毒 4、中毒病的诊断 ⑴、临床诊断:了解情况,临床症状检查 ⑵、病理剖检:体表→血液→皮下脂肪→肌肉→骨骼→体腔→内脏器官,尤其是消化器官 ⑶、毒物检验:可疑的饲料、饮水、呕吐物、胃肠内容物、血尿、粪便 ⑷、动物试验⑸、防治试验:预防试验、治疗试验 5、中毒病的治疗原则 ⑴、使动物脱离有毒环境,阻止毒物继续侵入 ⑵、尽快排除体内未吸收的毒物:①、催吐②、洗胃③、导泻④、灌肠 ⑶、破坏和阻止毒物吸收:吸附剂,沉淀剂,粘浆剂,络合剂 ⑷、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①、输液②、利尿③、放血,输血 ⑸、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 6、畜禽群体中发生中毒时表现特点 ⑴、疾病发生与摄入某种饲料、饮水有关⑵、病畜主要症状一致⑶、此病无传染性 7、动物毒理学试验方法 ⑴、急性毒性试验⑵、亚急性毒性试验⑶、慢性毒性试验⑷、蓄积性毒性试验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 绪论 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 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 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 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 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 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 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 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 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