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毒理学考题word版本

生态毒理学考题word版本

生态毒理学考题word版本
生态毒理学考题word版本

《生态毒理学》复习纲要:

1962年Rachel Carson (卡逊)《寂静的春天》

Ecotoxicology=Ecology +Toxicology

生态毒理学=生态学+毒理学

1969年法国Rene Truhaut(萨豪特)最早提出并使用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的定义:

研究环境毒物、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机理

以及环境毒物、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运转、循

环与归宿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内容:

1. 毒物、污染物在物理环境中释放、分布和行为以及与物理、化学环境的相互作用;

2. 毒物、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变化及其归宿;

3. 毒物、污染物在生态系统各种水平上的有毒效应。

生态毒理学研究意义:

1.全面认识毒物、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查明毒物直接与间接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机制;

3.为控制污染、制定环境标准和立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毒理学发展趋势:

a 深入探讨多种环境毒物作用于机体或生态系统的复合生态毒理效应及其机理以及新老污染联合胁迫生物学变化与反应;

b 深入研究次生毒物的产生过程以及所导致的次生污染生态毒理效应;

c 深入研究环境毒物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的生态毒理效应;

d 深入开展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

e 加强分子生态毒理学研究,提高生态毒理效应微观认识水平。

第二章

生态毒物及其毒性与剂量效应关系原理

第一节毒物分类与特性

毒物:相对较小的剂量,导致生物受害或严重的细胞功能损伤、或生态系统产生不良效应的物质。

污染物(pollutant):指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污染物质。又称为原发性污染物或者“原生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或者“次生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的形成机制复杂,其危害程度一般比一次污染物严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一系列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并可远距离迁移,具有脂溶性和生物蓄积性,对人类和动植物有高毒性的有机化合物。POPs具有五个显著特性:

1.持久性 /长期残留性

2.生物蓄积性

3.半挥发性

4.高毒性

5.长距离迁移性

第二节表示毒物毒性常用参数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毒物大剂量一次或24小时多次接触生物机体,在短时间内对机体引起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生物体长时间内少量反复持续接触环境毒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半数致死剂量(half lethal dose,又称致死中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毒物、污染物暴露条件下50%试验个体死亡的剂量。

LD50是衡量和比较不同毒物、污染物毒性大小的参数和分类依据。

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dlevel,MNEL):指环境污染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环境污染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第三节环境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

一、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relationship)

在一定的暴露时间内,试验生物对环境毒物的反应与环境毒物剂量之间的关系。

内剂量:环境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在生物体作用部位的浓度或剂量,通常不易测定。

外剂量:毒物暴露、接触或给予的剂量。

量效应:指有各种程度差别的生物学效应,可用计量单位表示。

质效应:指效应不能用定量数值表示,而只能用“有”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

二、确定剂量-效应关系前提:

1、观察到的反应应该完全来自目标污染物的作用;

2、反应的数量维度直接与剂量维度有关;

3、正确观察与测定实验生物对毒物或污染物的反应是可能的。

三、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及其类型

1、直线型:很少出现,体外试验中一定的范围内出现。

2、抛物线型:非线性关系,增加速率先快后慢。

3、S型曲线:低剂量范围内,效应增长缓慢,剂量较高时,效应急速增加,剂量继续增加时,效应强度的增加又趋向缓慢。

4、倒U型

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低剂量条件下表现为适当的刺激(兴奋)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抑制效应。

第四节环境毒物的联合作用与联合毒性

联合作用(joint action):多种外来化合物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进入生物体内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作用。

1、独立作用(Independent joint ac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化合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表现为各个化合物本身的毒性效应。

机理:作用方式、途径、受体和部位不同。

2、相加作用(Additional joint ac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化合物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是各种化合物分别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机理:化学结构相似,作用于同一器官组织,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类似。

3、协同作用(Synergison):多种环境化合物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超过它们单独作用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总和。

特殊情形:一种化合物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没有毒性,但与另一种单独作用时具有毒性的化合物联合作用时显著提高后者的毒性—增效作用。

机理:

A、一种化合物促进另一种化合物的吸收;

B、阻止其生物转化或者排泄;

C、使其转化为毒性更高的代谢物.

4、拮抗作用(antagonism):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化合物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低于其中任何一种单独作用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拮抗剂:能使另一种化合物的生物学作用减弱的化合物。

机理:

A.功能拮抗:两种外来化合物质在同一生理功能中具有相反的作用,彼此抵消各自的生物学作用。

B.化学拮抗:两种外来化合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低毒或无毒的反应产物。

C、受体拮抗:与同一受体结合,一种化合物将另一种化合物与生物学效应有关的受体加以封阻,以致不出现后者单独与机体接触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D、干扰拮抗:一种化合物干扰另一种化合物的生物学效应,使其效应减弱、消失。

第三章环境污染来源与环境中的迁移、分布和转化

第一节生态系统污染物暴露来源

一、大气生态系统

1、污染物种类(物质形态)

(1)气溶胶(aerosol )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液态或固态微粒。

通常所指的烟、雾、尘等都是气溶胶.气溶胶本身是污染物,又是许多有毒、有害物质的携带者,它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气污染的状况。

(2)气体态污染物

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卤素化合物

二、水生生态系统

1.污染物种类

(1)无机无毒物质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接纳过多的N、P等营养物质,藻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水体透明度、溶解氧变化,造成水质恶化,加速水体老化,使水生生态系统和水功能造成破坏。赤潮和水华:是指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赤潮通常发生在近海海域,水华通常发生在湖泊、水库等水域。

(2)无机有毒物质

(3)耗氧有机物

(4)有机有毒物质

2、污染源

(1)工业废水→最主要污染源

(2)生活污水

(3)农业退水

三、土壤生态系统

1、污染物种类

(1)有机污染物

(2)重金属污染物

(3)化学肥料污染物

2、污染源

(1)工矿来源

(2)农业来源

第二节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分布

一、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特性

1、环境残留持久性:

化学污染物尤其是芳香族化合物和重金属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抗降解转化能力而在环境中长期残存。

2、环境迁移性和循环性: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作用可在不同的环境、生物体之间迁移并循环,如DDT

3、环境可转化性:

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而发生各种各样的转化。

4、环境生物浓缩性:

通过生物吸收逐步富集,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环境中的浓度。

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

迁移方式:

A 、机械迁移:

B 、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

C 、生物迁移

三、 环境相与两相分配

1、概念

环境相(Environmental phase ):质地均一的环境组成成分,化合物在其内部的行为可看作是同一的。

相间分配:当一种化合物从某一相进入环境后,如同有机物在水与有机溶剂之间的分配一样,相邻两相间产生活跃的交换,直至达到分配平衡。

两相分配-Freundlich 方程:

W BL C C

2、水体内的分配过程:

3、大气/水分配过程

2、生物放大( Biomagnification):在同一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又称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系指生物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对环境污染物富集的条件有3个:

A、该环境污染物容易被生物吸收;

B、在生物体内的降解和排泄的速度较慢;

C、该化合物在积累过程中对生物体本身未达到致命伤害。

与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关:不同生物、不同物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BCF变化很大,可以是个位到万位级,甚至更高。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同一生物随着其生长发育期的延长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中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富集系数也不断增大的现象。

富集系数( bioconcentration factor,BCF)

又称生物浓缩因子( Biological Concentration Factor,BCF)

BCF=生物体内化学物浓度/环境中该化学物浓度

第三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

二、特点

(1)化合物可以在环境中转化为性质和结构相似的化合物,也可以降解成多种性质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

(2)可以在非生物条件下进行,也可由生物加速其发生;

(3)环境中参与转化和降解的物质主要是氧气和水,无论是氧还是水参与反应,最终都产生羟基和羧基等极性基团,从而增加产物的水溶性;

(4)化合物的转化和降解速率,在生态毒理学上可直接影响化合物持续时间和扩散。

●三、转化形式

●物理转化:

●化学转化:

●生物转化:

●BHL—Biological half Life,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在代谢作用下,污染物减少到

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即生物半衰期。

第四章环境化合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第一节生物转运

生物转运(Bio-Transport,生物转移):环境化合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被生物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的总称。

2、吸收途径

(1)动物吸收途径:

A、消化管:是吸收污染物质最主要的途径。

B、呼吸管吸收大气污染物的主要途径。

C、皮肤

幻灯片38

(2)、植物吸收途径:

叶片吸附、

叶孔吸收、

根部吸收

幻灯片39

3、环境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简单扩散:物质或化合物分子从浓度较高一侧透过生物膜向浓度较低一侧扩散的过程。不消耗代谢能量。

影响因素:

A 膜两侧浓度梯度

B 脂水分配系数

C 化合物的解离度

(2)易化扩散:化合物分子利用载体从高浓度一侧透过生物膜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不消耗代谢能量。

(3)主动转运:化合物分子由低浓度一侧通过生物膜向高浓度一侧转运并消耗代谢能量的过程。

特点:A 需要载体参与;

B 逆浓度梯度转运,消耗能量。

(4)吞噬和胞饮作用(膜动转运)

吞噬作用(phagooytosis):

胞饮作用(pinocytosis):

幻灯片41

2、特性

(1)进入血液的环境化合物仅少数呈游离状态,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

(2)同一种环境化合物在机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的化合物在机体内各组织器官分布也存在差异;

(3)分布的去向:

A 在毒性作用部位表现毒性作用;

B 在某一组织器官贮存;

C 运往代谢转化器官,被降解和排泄。

4、影响分布的因素

1细胞膜的通透性

2外来物质的脂溶性

3与组织的亲和力

第二节生物转化

一、概念和意义

1、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经过不同途径被吸收进入机体后,在机体酶系统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者衍生物的过程。

2、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第二个阶段——Ⅱ相反应结合反应。

特殊情形:

A 高度亲脂性外源化合物,不能与生物转化系统中的酶类结合不能发生生物转化,而蓄积在机体内;如 DDT、多氯联苯

B 进入机体的极性物质,可以不经Ⅰ相反应而直接发生Ⅱ相反应;

C 某些水溶性物质,可以不经生物转化而直接排出体外。

3、意义

A 外源化合物极性增强,水溶性提高,容易排出体外;

B 对生物机体的毒性作用可降低,因为大多数外源化合物的代谢产物的毒性低于母体化合物。

二、Ⅰ相反应

(一)、氧化反应

1.混合功能氧化酶系(mixed-function oxidase,MFO)

(1)、组成:

1两种细胞色素

细胞色素P450(CytP450)即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

细胞色素 b5(Cytb5)即细胞色素b5单加氧酶

2 两种黄素蛋白

还原性辅酶Ⅱ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还原性辅酶Ⅰ细胞色素b5还原酶

3 磷脂

●(2)反应类型

●羟化反应

●环氧化反应

● N—、O—、S—脱烷基反应

●S—氧化反应

●脱S反应

●氧化脱卤反应

2. 线粒体单胺氧化酶系

存在部位:线粒体内

单胺氧化酶( monoamineoxidase, MAO)

催化的反应

催化胺类氧化脱氨基生成相应的醛

3、醇脱氢酶

4、醛脱氢酶系

存在部位:

胞液中催化的反应

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催化醇类氧化成醛。

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催化醛类生成酸。

(三)、水解反应

●有机磷杀虫剂在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

●水解反应类型

●1)羧酸酯酶

●2)芳香酯酶

●3)磷脂酶

●4)酰胺酶

三、Ⅱ相反应

1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最常见的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2. 硫酸结合反应磺基转移酶

3. 乙酰结合反应N-乙酰转移酶

4. 谷胱甘肽结合反应谷胱甘肽-S-转移酶

5. 氨基酸结合反应

6. 甲基结合反应甲基转移酶

第五章

生物转化特点

1、代谢反应连续性:是指一种物质的生物转化需要经过几种连续反应,产生几种产物。

如乙酰水杨酸,先被水解成水杨酸,然后与葡萄糖醛酸或甘氨酸结合,分别生成葡萄糖醛酸苷和甘氨酰水杨酸。

2、反应类型多样性:是指同一种物质可发生多种反应。

如苯甲酸,既可与甘氨酸结合生成马尿酸,又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苯甲酰葡萄糖醛酸苷。

3、大多数发生生物失活,少数发生生物活化。

生物失活(bioinactivation):外源化合物经生物转化后,其生物活性减弱或消失。

生物活化(bioinactivation):外源化合物经生物转化后,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更强。

***生物蓄积

机体长期接触某污染物质,若吸收大于排泄及其代谢转化,则会出现该污染物质在体内逐增的现象,称为生物蓄积。

蓄积量是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各量的代数和。

污染物质生物蓄积特点:

1、蓄积部位是血浆蛋白、脂肪组织和骨骼。

2、污染物质的蓄积部位与毒性作用部位可以相同,也可能不同。

3、蓄积部位中的污染物质,常同血浆中游离型污染物质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

第一节毒理机制

1、外源化合物攻击核酸方式

a亲电子活性代谢产物攻击核酸(最常见)

b 亲核活性代谢产物攻击核酸

c 以自由基形式攻击核酸

·有机磷农药对乙酰胆碱脂酶(AchE)的抑制

·AchE在神经系统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可去除体内多余的乙酰胆碱,保护神经传导的正常功能。有机磷化合物也是AchE的底物,占据乙酰胆碱的作用部位,从而产生神经功能破坏,导致一系列中毒反应。

·许多重金属(Pb,Hg)也是通过与酶蛋白分子的活性部位的半胱氨酸残基的-SH结合,抑制酶的活性。如对氯汞苯甲酸对酶的抑制。

●自由基分类(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f r e e r a d i c a l)

●氧自由基、脂性自由基、氮中心自由基

●2、自由基来源(能在体内形成自由基的外源化合物)

●a.本身具有自由基性质的物质;

●b.化学反应性极强的物质;

●c.经酶催化而形成自由基-大多数外源化合物形成自由基方式。

3、氧化应激与脂质过氧化

①机体防御体系(抗氧化体系)

酶性抗氧化系统:

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2过氧化氢酶,CAT

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脂质过氧化:机体产生的活性氧,与生物膜磷脂中的多不饱和脂肪反应,形成过量的脂质氢过氧化物,并产生细胞损伤。

产生细胞损伤的机制:

1 膜脂的损伤导致膜功能障碍;

膜脂质过氧化膜不饱和性异常膜流动性↓通透性↑

2 脂质过氧化进程产生的活性氧对酶和其他细胞组分的损伤;

如脂质过氧化自由基和烷自由基可引起DNA碱基,特别是鸟嘌呤碱基的氧化.

3 脂质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尤其是醛式产物对细胞及其成分的毒性效应。

如丙二醛可以共价结合方式导致DNA链断裂和蛋白质交联。

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调:在细胞受损时可导致Ca2+内流增加,或Ca2+从细胞内贮存部位释放增加,或抑制细胞膜向外逐出Ca2+,表现为细胞内Ca2+浓度不可控制的持续增加,即打破细胞内钙稳态,或称为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调。

3、引起钙稳态失调的外源化合物:

重金属离子:铅、镉,农药,四氯化碳

环境致突变作用(环境诱变作用):环境因素引起生物体发生突变的作用及过程。

诱变剂:直接损伤DNA或产生其他遗传学改变,使细胞基因和染色体发生改变的化学物,又称为致突变体或遗传毒物。

直接诱变剂:某些化学物质化学性质非常活跃,其原型或化学水解产物引起生物体突变。间接诱变剂:某些化学物质本身不能引起突变,必须在生物体内经过代谢活化后才具致突变作用。

从突变效应分:

移码突变

校正突变

错义突变

无义突变

中性突变

沉默突变

回复突变

断裂剂: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物质。

拟紫外线裂剂:像紫外线一样诱发单链断裂。

拟放射性断裂剂:像电离辐射一样诱发双链断裂。

染色体畸变:

A 缺失

B 重复

C 倒位

D 易位

****缺失、重复、倒位三者与易位的本质区别:

易位与倒位相似,一般不改变染色体和基因的数量,只改变其原来的位置。前三者都是发

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而易位发生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第二节个体水平毒性效应

一、生理反应

1、呼吸作用的变化

毒性效应:

呼吸率增加:尽快排除毒物

呼吸率降低:避免接触更多的毒物

生长余力(SFG):生物单位时间内积累的用于生物生长的能量。

SFG=(摄食能﹣排泄物能量)﹣(代谢能+排泄能)

单位:焦耳/单位时间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对维持生物体内平衡、生殖、发育及行为的正常激素的合成、分泌、结合、清除等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特点:

●延迟性成年和晚年才显露出来。

●时段性不同生长阶段对生物个体会不同方式的影响和后果。

●复杂性不同剂量、不同暴露方式对不同器官可能造成不同的影响,其毒性有时有协同

或拮抗作用。

●去除困难在环境中不易分解、通过食物链蓄积放大、通常具有脂溶性,进入生物体后

不易排除。

(二)、污染物毒性对生物发育阶段作用的特异性

1、胚胎发育阶段的敏感性:

前植入期、器官形成期、胎儿期、新生儿期

(1)、前植入期

包括受精、囊胚形成、原肠胚形成以及侵植子宫壁早期阶段。

特征:易于发生胚胎致死,较少见胚胎致畸。

(3)、胎儿期

特征:致畸原不发生作用,生长阻滞,胎内致癌,胎儿死亡。

一、污染对捕食的影响

1、对捕食者的影响

A 降低取食频率;

B 影响捕食者的搜寻策略和感觉系统;

C 改变捕食者对猎物的选择行为;

D 影响捕获效率和捕获后对猎物的处理时间的长短。

2、对猎物的影响

A 表现异常而易被捕食者发现;

B 群集效果和警戒能力下降;

C 降低猎物逃避反应、速度。

3、污染胁迫影响寄生关系的方式:

基本类型:刺激寄生;抑制寄生;对寄生无影响

污染胁迫作用方式:

A、经影响寄生物而影响寄生关系;

B、经影响寄主而影响寄生关系;

C、经影响与寄生物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的其他有机体与寄生物的平衡而影响寄生关系。

第三节污染与种群进化

一、抗污染变异及其机制

(一)、避性和耐性

抗性:生物有机体暴露在逆境中,仍然能进行各项固有活动的能力。

类型:

避性(回避性):机体阻止过量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的能力。

耐性(耐受性):机体处理过量蓄积在体内的环境污染物的能力。

避性机制(影响大气污染物吸收的因素):

A 气孔的关闭和开启的方式;

B 气孔的多少和形态特征;

C 表皮的组成和结构。

耐性机制:

A 质膜对污染物的阻隔作用;

B 植物体内抗坏血酸水平与其抗性相关;

C 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多种解毒酶系统保护敏感组织避免污染物伤害;

D 污染物胁迫诱导抗逆基因的表达。

2、抗性机理

(1)行为抗性(避性):害虫在杀虫剂的选择压力下,能改变行为习性,通过减少或避免与杀虫剂接触,逐渐提高其抗性。

(2)穿透抗性:昆虫通过增加表皮膜或神经膜的厚度或改变其结构和化学组成从而降低杀虫剂的穿透性以减慢或阻滞杀虫剂到达靶标部位。

幻灯片79

(3)代谢抗性:害虫在杀虫剂的选择压力下通过增加解毒酶的活力和提高解毒酶与杀虫剂亲和力的方式,加速对体内杀虫剂的解毒和代谢作用而产生的抗性。

直接证据则来自多功能氧化酶的离体测定,主要通过:

(1)杀虫剂氧化代谢的直接测定;

(2)模型底物氧化代谢的测定;

(3)对多功能氧化酶主要成分如 Cyt P450水平的测定。

酯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

(4)靶标抗性

昆虫体内的杀虫剂作用靶标发生突变导致昆虫对杀虫剂的神经敏感性降低而获得的抗性。

1.抗性变异遗传类型

主基因遗传:抗性主要有单个主基因控制

多基因遗传:抗性是由多个基因控制

抗性基因的起源

(1)、自发突变模式—随机突变

符合新达尔文进化理论:抗性突变存在于自然(正常)种群中,污染物起选择作用。(2)、定向突变模式

方向性—取决于污染胁迫性质

细菌→污染胁迫环境→抗性基因突变率↑→抗逆细菌

产生抗性速度快

第七章污染胁迫的群落和生态系统效应

一、测度参数及方法

1、生物指数法(biotic index )——用数学公式反映种群、群落结构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

贝克生物指数 BI 值意义

1~6 10~40 严重污染区域 中等污染区域 清洁区域

贝克(Beck )1955年提出生物指数(BI )=2A+B

A :敏感底栖动物种类数

B :耐污底栖动物种类数

一定程度污染时,部分敏感种消失 BI ↓

严重污染所有敏感种消失,部分抗性种消失 BI ↓

极端污染: BI=0

渡边生物指数(硅藻生物指数)

藻类指数= (2A+B-2C )/(A+B-C )×100

A 不耐污染藻类种类数

B 广谱性藻类种类数

C 仅在污染水域出现的藻类种类数

生物指数法局限性:

A 所得结果的有效性取决于对物种的正确鉴定和对其抗污染能力的了解;

B 大多数生物指数仅仅考虑物种数而忽略了物种个体数,损失了部分有用信息。

2、多样性指数:群落内物种数及其多度的综合测度,用以描述群落的复杂度。

根据各种理论和物种的权重,已经提出大量多样性指数。在生态毒理学中,这些多样性指数常被用于确定群落是否受到污染物的影响。如果多样性下降,则表示群落受到污染物的损害,因此,多样性指数也是环境质量评价的常用参数。

(1)、Shannan-Weiner diversity index (香农-威纳指数)

∑=-=s i i

i P P H 1lg '

N n P i

i =

S :物种数;N :所有物种个体数;ni :第i 个物种个体数。

该指数取决于两个要素,即物种数目和种间个体分布均匀度。

幻灯片90

(2)、 (Simpson ’s diversity index) (辛普森指数)

∑==s 1i i i 1)

-N(N 1)-(n n -1D

(3)、Margalef 丰富度指数 N S ln 1

D -= S 为群落中物种数目,

N 为调查样方中观察到的个体总数(随样本大小而增减)。

多样性指数局限性:

A 没有考虑到不同物种的相对重要性或生态学功能,在以一个物种代替另一个物种的情形下,不能反映群落结构变化,也不能反映稀有物种的消失;

B 并不总是具有测定环境质量的功能,许多与胁迫无关的因素也可影响多样性指数

(ex:种群发育阶段)。

二、实验方法

1、模拟微系统试验(microcosm test):也称“微宇宙试验”,指能在实验室、温室甚至气候箱等人工控制条件下建立与重复,用以模拟生态系统成分相互作用及其过程的系统。

标准化水生微宇宙(Standardized Aquatic Microcosm,SAM)

烧杯水生微宇宙(Mixed Flask Culture,MFC)

PFU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也称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U法。是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块采集水域中微生物和测定其群集速度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法。

2、半模拟微系统试验(mesoocosm test):也称“中宇宙试验”,野外条件下的部分人工控制试验。

特点:

A 介于模拟微系统试验与纯粹野外试验之间的一种过渡试验;

B 能在真实环境条件下研究潜在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没有产生环境污染风险。

野外试验:以真实生态系统为实验系统,测试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

特点:

A 所有个体保持自然状态,可控制的只有污染物种类和数量;

B 不能重复,也没有严格意义的对照;

C 持续时间长。

湖泊酸化试验

第三节功能效应

一、污染物对初级生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初级生产量: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制造的有机物

质——能量基本来源。

严重污染:

中等污染:

抑制光合作用—重金属、农药、大气污染物。

二、污染对食物链的影响

三、对营养循环的影响

污染物能在营养循环的以下三个方面影响营养物质的动态与营养循环。

1、降低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速率

2、增加营养物质的淋溶作用

·将营养物质从植物体淋失;

·增加土壤养分的淋失;

·促进土壤矿物的风化。

3、抑制共生微生物

第四节污染生态风险评估

一、生态风险及其特点

生态风险:指一定区域内一些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难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不利作用,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从而危及生态系统健康和安全。

生态风险特点:

1、不确定性

2、客观性

3、复杂性

4、内在价值性

5、动态性

二、生态风险评估概念(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 ERA)

美国EPA1992年:研究一种或多种压力形成或可能形成的不利生态效应的可能性的过程。

三、ERA程序

(一)、受体分析

确定生态受体,选择评价终点

生态受体( Ecological Receptor):暴露于压力下的生态实体,包括不同生命组建层次。评价终点(Assessment Endpoint):是对那些受体所具有的、需要保护的重要生态环境价值的清晰描述,通过生态受体及其属性特征来确定。

(二)暴露评价(化学风险源暴露评价)

1、有毒有害物质迁移、转化进程,以及在不同环境中分布与归趋;

2、受体的暴露途径、暴露方式和暴露剂量。

(三)、危害评价

研究不同暴露水平有毒有害物质对生态受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1、资料调研

2、方案设计

3、进行实验

4、结果分析

5、外推分析

外推分析方式:

A 根据同类有害物质已有的实验资料,建立外推关系;

B 将实验室分析所建立的关系外推到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

C 由一类终点的分析结果外推到另一类终点。

(四)、风险表征

暴露于各种生态压力下的不利生态效应的综合判断和表达。

1、定性风险表征——风险评价初步分析

2、定量风险表征

商值法

风险商值(Risk Quotient, RQ )RQ=EEC/ TOXn

EEC:实际监测或模拟所计算出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暴露浓度。

TOXn:有毒有害化合物质毒理学上的浓度阈值。

第八章重金属污染生态毒理学

第一节砷 As

一、暴露途径

1、大气暴露途径——主要暴露途径

2、水体暴露

3、土壤暴露

A、大气沉降

B、含砷农药的使用

3、生物调控:利用特殊植物或微生物来去除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毒性。

A、植物修复技术

超富集蕨类植物

狭义的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超富集植物,将土壤中各种过量重金属元素大量转移到植株体内特别是地上部分,再对植株进行人工收集,从而达到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

幻灯片113

超富集植物特征:

A 植物地上部(茎和叶)重金属含量是普通植物在同一生长条件下的100倍;

B 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含量大于根部该种重金属含量,

C 植物的生长没有出现明显的受害症状且地上部富集系数大于1。

植物修复类型:

A植物提取修复

1连续性植物提取修复:依赖超富集植物在其整个生命周期能够吸收、转运和忍耐高含量重金属;

2诱导性植物提取修复:利用螫合剂来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运输;

B 植物挥发修复:通过植物使土壤中的重金属转化成气态而从土壤中挥发出来;

C 根际过滤修复: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吸附土壤中水溶液中重金属。

D 植物固定修复:利用植物根系分泌物固定

一般将前3者统称为去除过程,而将后者称为稳定过程。

第二节铅 Pb

症状:贫血

土壤暴露途径:

A、大气沉降

B、农田灌溉水

C、农业上含铅化学物质使用

D、矿物开采排水

第三节汞 Hg:日本水俣病

土壤暴露

A、大气沉降

B、使用含汞农药和含汞污泥肥料

C、污水灌溉

第四节镉 Cd日本骨痛病事件

土壤暴露途径

A、大气镉尘沉降

B、水体中镉进入土壤

C、农业施肥

第九章有机污染生态毒理学

第一节农药

一、暴露途径

1、大气暴露

2、水体暴露

3、土壤暴露

二、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原因

1.农田施药后农药对作物的直接污染;

2.作物对污染环境中农药的吸收;

3.通过生物富集与食物链作用而产生的间接污染。

2.农药对生物群落的影响-----有害生物群落

①害虫种群再猖獗

定义:使用某些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在短时间内有所下降,但很快出现了比未施药的对照区增长的现象。

原因:

a 天敌区系的破坏;

b杀虫剂残留物或代谢物对害虫繁殖有刺激作用;

c 化学药剂改变寄主植物营养成分。

②次要害虫上升

③改变杂草群落结构

第二节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PAHs)

多环芳烃——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

致癌性:是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类致癌物质。

污染源

多环芳烃化合物主要由各种有机物,如煤,汽油等不完全燃烧而来。

1、室内:吸烟和取暖、烹饪用的煤炉灶及烹饪过程中的高温油烟;

2、环境中:煤和石油的燃烧;

3、熏烤、烹炸等食品。

第三节多氯联苯日本米糠油事件

2、理化性质

(1)热稳定性、绝缘性、导热性、不可燃性。

(2)难降解性:

(3)较高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4)远距离迁移性:

二、环境污染源

1、含多氯联苯工业废水、废渣的排放;

2、以固体废弃物形式进入垃圾堆放场所或被填埋;

3、含多氯联苯工业液体的渗漏与废弃;

4、由于焚烧含多氯联苯的物质而释放到大气中;

5、各种油剂和增塑剂中多氯联苯的挥发。

三、生态毒性效应

拟雌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系统,比如使得人类精子数量减少、精子畸型的人数增加;人类女性的不孕现象明显上升;使水生动物雌性化。

第四节邻苯二甲酸酯类

拟雌激素作用(Phthalic Acid Esters,简称PAEs)

环境污染源:

1、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各种塑料制品及其废弃物

释放到环境中,造成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

2、工业污染源的排放。

景观生态学论文doc.

景观生态学论文浅析中国城市流动人口 班级:2010级风景园林一班 姓名:余玲 学号:20102830320046 指导老师:袁媛

浅析中国城市人口流动 [余玲] ([风景园林、一班、2010283032004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再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巨大人口流动潮。人口流动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人口领域的显著现象,它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因此,加强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状、概念、构成、农民工,老龄化、利与弊、应对措施 一、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相关概念 (一)流动人口的概念 城市流动人口,是指非城市常住户口而暂住或滞留在城市的人口。从我国公安部门统计城市暂住人口的时间标准来看,城市暂住人口是指在一个城市居住三天以上的人口。 城市流动人口可分为正常流动人口和非正常流动人口两大类。 正常流动人口包括探亲访友、旅游、求学、公务、劳务等类型的外地人员; 非正常流动人口则包括盲目流人城市的无业游民、乞丐、逃避计划生育的夫妇,流窜作案的犯罪分子和逃避通缉的罪犯等。 (二)流动人口的构成及变化 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高度集中在15~30岁这个年龄段。中国流动人口大部分不带子女,因而15岁以下少年儿童占比极低,进而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在过去30年间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也在发生变化,这个群体已不再完全是90年代以前的“打工妹”、“打工仔”,已婚流动者比例不断上升,更多的是与配偶子女同在流入地居住。妇女比例在流动人口中占了将近一半。 流动人口构成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受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2010年的国内流动人口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44%和40%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归因于近年来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普遍提高了青年人口总体的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地区通过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成功吸引了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与之相应的变化是,流动人口中从事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有所上升,从事农业比例大幅度下降。流动人口构成的变化,将会影响未来人口

毒理学试卷试题包括答案 (2).docx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 A. 有毒 B. 毒性 C 毒素 D.毒物 E. 靶器官 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 A. 机制毒理学 B. 应用毒理学 C. 描述性毒理学 D. 临床毒理学 E. 职业毒理学 3. 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 A. 家兔 B. 大鼠 C.小鼠 D. 豚鼠 E. 家犬 4. 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 A.一个 B. 两个 C.三个 D.四个 E. 五个 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 A. 基因启动区域 B. 转录因子 C. 转录前复合物 D. 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 E. 信号分子 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 6. 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 A. 干扰电子传递链 B. 抑制 ATP合酶的活性 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 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 E. 使钙离子上升 7. 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 A. 组织坏死 B. 纤维症 C. 致癌 D. 炎症 E. 蛋白合成 二、填空题 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 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 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 应。 6. 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 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 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四、 简答题 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 1)发现中毒剂量( 2)发现毒性反应( 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 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 2.毒性反应类型 ? (1)非共价键结合( 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 4)电子转移( 5)酶反应 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 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 3)改变靶点 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 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 3)新抗原形成 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 ?( 1)组织坏死(2)纤维症( 3)致癌 四、论述题 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 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 (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 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 3)致突变活性初筛。 第二水平长期毒性试验(第一阶段)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定义: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己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外来化学物质: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和外界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①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 ②主要任务:Ⅰ、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Ⅱ、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Ⅲ、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4、环境毒理学的特点 根据人体接触环境化学物的方式、条件及其后果,环境毒理学具有下列特点: (1)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 (2)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 (3)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 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的研究); 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 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人群调查: 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6、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 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和机理、对机体发生这些毒作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定量评价的科学。 应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⑴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综述

课程论文 城市景观生态学的特征及规划方法的应用 课程名称景观生态学 姓名葛婧 学院草叶与环境科学学院 学号320152120 一级学科生态学 学科方向生态科学 指导教师周建勤 论文评分

摘要:城市景观生态学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之一,主要研究城市的景观生忘过程与空间格局、城市生态环境及其与各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内容。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推动其应用与发展,促进我国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进步与完善。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规划方法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是以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简言之,景观生态学就是表示支配一个区域不同地域单元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关分析。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系统管理、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景观建筑规划设计、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等领域。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城市景观生态学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是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城市(以人为中心)区域的结构、功能、动态过程和变化效应,以利于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一些现代化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它不仅研究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而且还要研究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涉及的部门和学科较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资源开发、园林和自然景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物保护和开发、交通道路等,而城市景观生态学是以上学科的集大成者,也可以说各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本学科力量不能解决问题,必然要走向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一条必由之路[1]。 1 城市景观生态学 城市景观生态学隶属于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范围,是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交叉。主要涉及景观建筑学、美学、园艺学、植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目前研究的中心目的主要是协调“人一地”矛盾,试图将自然组分重新引入城市。对改变城市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与自然共存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在城市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前人主要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对其结构模式、与外界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过探讨,而对其内部

考研《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第一章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方法p241-08j1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以及一些环境物理因素如噪声、射频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1、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集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2、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即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毒性试验(急性、亚急性、慢性实验)、繁殖实验、代谢实验、蓄积实验等3、各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和有害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哪些?p270-10j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体外实验包括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实验,整体实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实验。但动物学实验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往往不尽一致,假阳性、假阴性、过低或者过高估计毒物潜在危害程度等情况常存在。因此单纯依靠动物实验或者流行病学调查都是不可靠的,完整的方法是将实验室研究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起来,用微观研究进行毒性筛选、机理探讨,并为宏观研究提供所学的观察指标,而宏观则为微观提供选题方向,并进行验证对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讲,如果某种毒性已经被广泛生产或应用,应首先分析对人群的影响,发现对健康损害的迹象,然后用微观实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将这些实验研究结过进一步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加以验证,再确定病损的因果关系。3什么叫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p259-09w1 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对环境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p271-10w1 环境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正常生存,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环境医学评价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基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5环境毒理学主要任务是什么?p284-11w3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有三点:1、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不断不要对现有物质进行研究,而且还必须对所有新的化学物质,在普遍应用之前,予以检测。2、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与机体作用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6环境毒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p298-12.1 第二章 1简述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规律p241-08j2 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污染物的转化。根据其转化形式可以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三种类型,物理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蒸发、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蜕变等一种或几种物理过程实现的转化;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等;生物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2什么是生物性迁移?如何定量研究生物性迁移?p271-10w2

景观生态学(终极版)

1.叙述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目前的研究重点。 主要内容: (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空间的异质性和格局 a)定量地描述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形成的物理、生物过程和干扰过程; b)空间异质性如何影响到个体、种群和群落的空间分布;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 d)人类对景观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景观。 (2)景观生态学是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和管理 a)景观镶嵌体的空间结构和组成; b)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能流、物流);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d)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和管理。 目前研究的重点: ①干扰对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影响和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和扩散。 ②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关系或景观格局的生态学和环境效应。 ③小尺度实验研究及其尺度外推。 ④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和景观规划设计辅助决策以及多尺度空间耦合模型。 ⑤景观格局优化。 ⑥景观的多重价值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的景观社会经济研究。 ⑦人类在景观中的作用和景观规划设计。 热点地区:①流域系统;②湿地;③文化景观;④城乡过渡带;⑤滨海地区;⑥乡村景观 2.试比较美国景观生态学派与西欧景观生态学派的特点。(必考) 欧洲和北美在起源和发展上均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而言,欧洲学派更具人文性和整体论的特点;北美学派更注重于以生物为中心的生态学内容和还原论为基础的方法论。 具体的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 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然除此之外,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如北美景观生态学派同样意识到了人类对景观的作用和影响;欧洲学派也没有放弃对空间格局的重视。 3.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景观格局一般指景观的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是大小、形状、属性不一的景观空间单元(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 研究意义: a)从看似无序的景观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最终目的是为了确定产生和控制景观格局的因子和机制, 探讨格局效应。 b)确定产生和控制空间格局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c)比较不同景观镶嵌体的特征和它们的变化; d)探讨空间格局的尺度性质; e)确定景观格局和功能过程的相互关系; f)为景观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研究方法: a)用于景观要素特征分析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湖大环境工程环境毒理学考研真题简答题整理(2002-2014)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基础。 环境毒理学的基础包括医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 2、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environmental pollutant)。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 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 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 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简述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和研究意义。 答:污染物的迁移(transport of pollution)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 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污染物的迁移规律: Ⅰ机械性迁移,包括气的机械性迁移、水的机械性迁移和重力机械性迁移。 Ⅱ物理-化学性迁移:①风化淋溶作用:是指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作用使岩石、矿物中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其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游离态的元素离子。②溶解挥发作用;③酸碱作用;④络合作用;⑤吸附作用;⑥氧化-还原作用。 Ⅲ生物性迁移①生物浓缩:指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叫生物富集。②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使浓度系数不断增

中国医科大学2020年4月补考《药物毒理学》考查课试题答卷标准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12月考试《药物毒理学》考查课试题 试卷总分:100 得分:2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下列关于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降血糖药氯磺丙脲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B.药物可与红细胞膜结合形成复合物 C.抗疟药奎宁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D.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E.不是由免疫机制所介导 答案:E 2.关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免疫反应的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可诱发淋巴细胞凋亡,使抗体生成减少 B.可抑制多种细胞因子IL-1、IL-2、IL-6、INF-γ和TNF-α生成 C.可增加淋巴细胞的识别抗原能力,增加淋巴母细胞增殖 D.可使循环中淋巴细胞数目减少 答案:C 3.下列药物中,最易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的是:() A.胺碘酮 B.维生素K C.红霉素 D.庆大霉素 E.吗啡 答案:E 4.可引起缺血性心脏病的药物不包括:() A.长春新碱 B.洋地黄 C.吲哚美辛 D.吩噻嗪 E.二甲麦角新碱 答案:B 5.过敏反应是药物分子本身为过敏原,进入机体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哪种抗体?() A.IgM B.IgG C.IgE D.CD4 答案:C 6.血管刺激性实验镜下观察,见家兔耳缘静脉及2/3耳壳的静脉坏死或栓塞;2/3耳壳出现水肿、纤维蛋白沉淀、出血或炎性浸润,这属于组织病理学的级数是:() A.4级

B.3级 C.2级 D.1级 答案:A 7.常见的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是:() A.川木通、粉防己 B.川木通、广防己 C.关木通、粉防己 D.关木通、汉防己 E.关木通、广防己 答案:E 8.常见的含有植物毒蛋白类的药材有:() A.苍耳子、巴豆 B.相思子、天南星 C.狼毒、蟾蜍 D.寻骨风、巴豆 E.夹竹桃、万年青 答案:A 9.药物引起动物的条件性位置偏爱,说明该药物:() A.造成药物依赖 B.抑制动物的随意活动 C.抑制动物对环境的反应 D.引起药物耐受 E.不能造成药物依赖 答案:A 10.一般药理学研究属于安全性评价的范畴,原则上须执行:() A.GMP管理规范 B.GLP管理规范 C.GCP管理规范 D.GAP管理规范 答案:B 11.接触下列哪种化合物,常引起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A.苯 B.甲醇 C.甲烷 D.氯仿 E.乙醇 答案:A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任课老师:宋会兴 论文题目:自贡富顺西湖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班级:景观建筑设计13级2班 学生姓名:黄显洋 学号:20135446

2014年1月20日 自贡富顺西湖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 摘要:富顺西湖位于富顺县城内西北隅,是一座人工修饰的天然湖,南大北小,形似平放的葫芦,素以荷花闻名。西湖原是钟秀、神龟、五府、玛瑙诸山雨水汇流的自然洼地。夏季荷花盛开,是居民和游人休憩玩耍的好地方。但由于缺乏管理,大多数的时间里西湖环境十分差。如果对西湖进行景观的规划,加强管理,势必增加游人数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管理和谐 1富顺西湖历史及景观现状分析 1.1历史 早在宋代即已疏凿,砌石为堤,隧成湖泊,“湖阔六七里”。经历代培修点缀,先后修建有西湖厅、湖光亭、凌波亭、吹香亭、春风亭、醒心亭、涣乐亭、景濂亭、浩然台、超然台。湖面逶迤,亭榭呼应,曲桥钩连,荷花映日,莲叶接天,垂柳列岸。湖中仿杭州西湖画舫造就的舫船,可在其中摆设筵席,宴请佳宾。解放后,西湖周长尚有1680米,水面51亩。1984年,富顺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改建了钟秀山、五府山之间的石平桥、为平拱结合的3孔龙风石桥;加宽改建了西湖影院通五府山的石桥;又从泊船嘴修通了连接湖心新修的碧波亭、红蕖榭的九曲桥。桥岸相接处,是一座亭亭玉立的西子姑娘雕像,脚踏荷花,手提花篮,目视湖中红荷碧叶,婀娜多姿。游人可越过西子姑娘、由九曲桥至亭、榭品茗悠叙,观赏风光。碧波亭是一座中西式园林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亭上有一幅对联:“异代人材辉泽畔;千秋月魄照湖心。”显然是赞扬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邑人刘光第。前面则是宽敞明亮的红蕖榭,两条蛟龙缠绕柱上,各呈欢状,柱上也有一幅对联“红荷映日绿柳迎风物象柳

环境毒理学资料情况总结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 3.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答:任务:阐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以便及早发现并控制污染;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确定剂量-效应关系,为相关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以及保护生物健康提供依据; 最终任务: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泄规律,毒性作用机制;污染物的结构、毒性及其机理及影响毒性的因素;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对人体损害的早期诊断与预警理论、方法、措施; 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模拟生态系统实验(P6-P9) 5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P8) 6.现代毒理学的特点:(P13) 7.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 1、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2、从整体试验到替代试验; 3、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 4、从结构-活性关系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5、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 8. 替代原则,及3R, 即,优化、减少、取代、 9.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内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1.暴露:环境潜在有害物以任何方式与生物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称为毒物的暴露。 2.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空间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过程.(P14) 3. 风化淋溶作用: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使岩石矿物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 4. 生物性迁移:通过营养级在生物间迁移,并通过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随着生物体的迁移而迁移。 5.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积蓄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的现象; 6. 生物积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直接通过环境和食物蓄积污染物的过程,生物积累使污染物的积蓄随该生物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增多。 7.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

景观生态学期末论文-几个重要概念和其之间联系以及在本课中的地位

《景观生态学》期末论文 总体把握 景观定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景观生态学以人类对景观的感知作为景观评价的出发点,通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实现建立宜人景观与保护自然景观的目标。景观生态学以人类活动对于景观的生态影响作为研究重点,注重景观管理、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研究,因而它应该属于应用生态学体系;相对于保护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而言,不妨称之为建设生态学。 一. 临界阈(critical threshold) 对于所提出的研究结果有时需要进行外推,及根据已知值进行推测,将信息从一个尺度转移到另一尺度,或从一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此时将系统在性质、属性或现象上产生变化的点称为临界阈值(critical threshold)。 *渗透理论与临界阈现象间的联系: 渗透理论(percolation theory),它认为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值(critical density)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threshold)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它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显示出由量变到质变的特征。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和最小存活种群,流行病的传播与感染率,景观连接度对于种群动态、水土流失和干扰蔓延等影响,都属于广义的临界阈现象。 二. 空间异质性(heterogeneity)

(一)异质性的定义 由不相关或不相似的组成构成的系统(webster's new dictionary)。 景观是由异质要素组成,异质性作为一种景观的结构特性,对景观的功能和过程有 重要影响,它可以影响资源、物种或干扰在景观中的流动与传播。异质性同抗干扰 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密切联系,景观异质性程度高有利于 物种共生,而不利于稀有内部物种的生存。 (二)异质性是系统(如景观)或系统属性(如土壤水分含量)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它在 生物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存在。在景观层次上,异质性主要来源于自然干扰、人类 活动和植被的内源演替,体现在景观的空间结构变化及其组分的时间变化上。景观 生态学对于异质性的讨论主要集中于空间异质性。 (三)景观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包括空间组成(生态系统的类型、种类、数量和面积比例)、 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斑块大小、形状、景观对比度、连接度等)和空 间相关(各生态系统的空间关联程度、整体或参数的关联程度、空间梯度和趋势) 三部分内容。景观格局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可运用负熵和信息论方法进行测 度。景观异质性可理解为景观要素的不确定性,其出现频率通常可用正态分布曲线 来描述。景观总体结构的异质性也可以通过穿越该景观的一条或多条剖面线的景观 异质性特征(组合形式的平均信息量)来描述。 (四)同质性(homogeneity) 讨论异质性,不可避免的就要涉及其反义词同质性(homogeneity)。如果视异质 性为在某一梯度上变化的连续性,则同质性是该连续性在给定考察尺度上的最低点 (最小值)。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绝对性和空间同质性的相对性,即某一 尺度的异质空间内部,比其小一尺度的空间单元(如斑块)可视为相对同质的。当 我们扩大所研究的空间单元面积时,其内部的景观异质性增加,而各个空间单元所 组成的景观异质性程度降低。因此,景观异质性程度与研究或抽样观察的空间单元 面积大小有重要联系。 (五)空间异质性在生态学研究中的意义 1.满足物种不同生态位的需要,有利于不同物种寻在于空间的不同位置,从而允 许物种共存; 2.影响群落的生产力和生物量; 3.导致群落内物种组成结构的小尺度差异; 4.控制群落物种动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因子; 5.对生态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简言之,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可理解为空间斑块性(patchiness)和梯度(gradient)的总和。斑块性主要强调斑块的种类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与配置关系,比异质性的概念更为具体。而梯度是指沿某一方向景观特征有规律地逐渐变化的空间特性,如海拔梯度、海陆梯度和边缘-核心区梯度等。应该指出,异质性、斑块性和空间格局是一组相互联系、意义接近而又略有区别的常用概念,它们最主要的共同点都是强调非均质性和对尺度的依赖性(图1-2)。

环境监测站招聘考试试题及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站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序号填入空格中,单项或多项)(每1小题2分,共30分) 1、制定我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公害, B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A.保护自然资源B.保障人体健康C.保障国家安全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分为 C 级。 A.五B.四C.三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应实现的水域功能类别,选取相应的类别标准,进行C 评价,评价结果应说明水质达标情况,超标的应说明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 A.多因子B.多因子和单因子相结合C.单因子 4、下列各论述正确的是C、D 。 A.pH值表示酸的浓度。 B.pH值越大,酸性越强。 C.pH值表示稀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D.pH值越小,酸性越强。 5、将下列各数字修约至小数后一位,结果错误的是 D 。 A.4.2468→4.2 B.23.4548→23.5 C.0.4643→0.5 D.1.0501→1.0

6、下列各项监测指标中,表征湖库富营养化的特定指标是B、D 。 A.挥发酚B.总磷C.氰化物D.叶绿素a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不适用于下面哪种水域 C 。 A.江河B.湖泊C.海洋D.水库 8、“三同时”制度中的三个同时,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B、C、E 。 A.同时立项B.同时设计C.同时施工D.同时申报E.同时投产使用 9、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有A、B、C、E 。 A.进行仪器校准B.空白试验C.使用有证标准物质D.平行双样E.加标回收试验 10、噪声污染的特点是A、B、D 。 A.局部性B.感觉性C.持久性D.无残余性 11、由于金属以不同形态存在时其毒性大小不同,所以可以分别测定A、B、C 。 A.可过滤金属B.不可过滤金属C.金属总量 12、下列污染物属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的是C、 D 。 A.氰化物B.苯胺类C.六价铬D.总镉 13、光化学污染的表征是A、B、C、D 。 A.白色或淡棕色烟雾B.具有气味C.大气能见度降低

新中国医科大学2020年7月考试《药物毒理学》考查课试题

【奥鹏】-[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2020年7月考试《药物毒理学》考查课试题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药物对骨髓造血机能损伤最严重的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粒细胞减少 C、血小板减少 D、白血病 E、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正确答案:A 第2题,关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免疫反应的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可增加淋巴细胞的识别抗原能力,增加淋巴母细胞增殖 B、可使循环中淋巴细胞数目减少 C、可诱发淋巴细胞凋亡,使抗体生成减少 D、可抑制多种细胞因子IL-1、IL-2、IL-6、INF-γ和TNF-α生成 正确答案:A 第3题,关于药物引起肾脏毒性作用的机制,不包括:() A、产生活性中间代谢产物 B、细胞死亡 C、离子平衡 D、影响细胞内钙稳态 E、抗原抗体反应 正确答案:C 第4题,锥体外系的不良反应不包括:() A、帕金森综合征 B、急性肌张力障碍 C、静坐不能 D、迟发性运动障碍 E、多发性硬化 正确答案:E 第5题,有关血脑屏障,描述错误的是:() A、神经系统解剖屏障的特点是防止多种潜在毒物的有害作用 B、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毛细血管外表面被星形细胞所包围,形成了血-脑屏障 C、血-脑屏障对白喉毒素、葡萄球菌素和破伤风毒素等神经毒物具有一定屏障作用 D、极性化合物可以自由通过血-脑屏障 E、脑膜炎可造成血-脑屏障功能下降,可增加神经毒物进入大脑的几率 正确答案:D

第6题,有关有机磷酸酯引起的轴索病,描述错误的是:() A、有机磷酸酯脂溶性强,可进入神经系统 B、有机磷酸酯是一类难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 C、有机磷酸酯类可使体内生物大分子物质烷基化和磷酸化,从而导致迟发性神经毒性 D、病变必须沿细胞体发展到轴索,出现轴索变性 E、轴索变性在急性接触有机磷酸酯后并不立即发生,而是在7~10日后才发生 正确答案:D 第7题,可引起过敏性心肌炎的药物不包括:() A、青霉素 B、阿霉素 C、保泰松 D、吲哚美辛 E、金霉素 正确答案:B 第8题,胺碘酮引起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机制不包括:() A、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B、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C、抑制外周脱碘酶的作用 D、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E、诱导肝药酶的作用使之代谢加快 正确答案:E 第9题,地高辛引起的色视障碍与抑制以下哪种酶有关?() A、氧化还原酶 B、磷酸化酶 C、甲基化酶 D、Na+,K+-ATP酶 E、肝药酶 正确答案:D 第10题,传统上,评定化学药物为无致畸性的致畸指数范围为:() A、小于10 B、10~60 C、60~100 D、大于100 正确答案:A

(完整word版)景观生态学课程心得

景观生态学课程心得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景观生态学不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代表了集现代生态学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突出格局—过程—尺度—等级观点的一个新生态学范式。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在本课程中,作者把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与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性交叉学科。 正确的态度是成功的一部分,因而,明白景观生态学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先导。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尖锐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呼声日渐响亮。学习景观生态学,有利于我们把握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作为环境规划专业的学生,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认识,把握规划设计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建设新时代的生态城乡环境提供引导,走向和谐生态健康的环境规划设计之路。 本学期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狭义的景观是由空间单元组成的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的地理条件;广义的景观是由地貌、植被、土地和人类居住地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人类生活环境中视觉所接触及到的地域空间。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三个方面的内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推绎问题、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管理等几个方面。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空间异质性2.注重尺度在研究景观格局和过程中的作用3.整体性和系统性4.综合性和宏观性5.人类主导性。 在景观生态学中,格局、过程、尺度、斑块、基底、廊道、干扰、空间异质性等是几个重要的概念。其中空间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二、景观格局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特征 景观格局是指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空间斑块性是景观格局醉普遍的形式。景观格局主要受地形地貌、气候、干扰、物种分布、斑块等相互影响。斑块依据不同的起源和成因可分为残留斑块、干扰斑块、环境资源斑块、人为引入斑块。在景观中,斑块、廊道、基质共同组成了景观的面貌,他们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学过程的重要部分。

(完整word版)《环境材料概论》复习参考资料(答案)(1)

《环境材料概论》复习思考题 1-1.简述材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看书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1、材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与能源、信息并列为现代高科技的三大支柱。 2、16实际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范围的产业革命,均离不开新材料的开发。 3、21世纪的经济仍然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对材料及其产品的需求增长也更加迅猛。 1-2.用自己的理解给出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 答:1、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可接受的经济性能,并在其制备、使用及废弃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少,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且再生利用率较高的一类材料。(注意:环境、使用、经济三个性能) 2、生态环境材料实质上是赋予传统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别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或者那些直接具有净化和修复环境等功能的材料。 1-3.生态环境材料的特征是什么? 答:从材料本身性质来看,主要特征是: 1、无毒无害、减少污染,包括避免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2、全寿命过程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 3、可再生循环利用,容易回收。 4、材料的高使用效率等。 按照有关的研究报道和生态环境材料的要求,其特征有: 1、节约能源; 2、节约资源; 3、可重复使用; 4、可循环再生; 5、结构可靠性; 6、化学稳定性; 7、生物安全性; 8、有毒、有害替代; 9、舒适性;10、环境清洁、治理功能。1-4.你认为那些材料属于生态环境材料?举例说明。(举例之后还要简要说明一下) 答:比如:生态水泥、环保建材、降解树脂 环境工程材料 天然资源环境材料 电磁波防护类材料 电子功能材料领域的毒害元素替代材料 1-5.画出传统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的材料—环境系统图并说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一、填空或选择 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系统理论。 2、地壳运动作用力不属于外营力的范畴。 3、湖南张家界的峰林是由沉积岩组成。 4、能量流不属于景观生态流。 5、观赏功能不属于廊道的主要功能。 6、恒定性是绝对稳定的概念,这种稳定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 7、类比法不是景观生态分类的方法。 8、第一个提出生态规划的人是:吉奥泊德。 9、景观是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的最适宜尺度。10星状城市结构形态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11、廊道中两点间的实际距离与之间距离之比就是曲度。12、本底是最观中连接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 13、空间异质性是由景观要素类型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空间镶嵌异质性不属于空间异质性的范畴。14、辛普森指数法不是景观异质性的分析方法。15、景观生态规划中的“3S”技术分别是指“RS、GIS、GPS”。16、热量是气候区划的主要指标。17、车辆不是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媒介。18、溪流的生物多样性是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最关键的组成部分。19、中地貌分类中,第一级以现代海岸线为界,划分为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20、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有很多种,对于大斑块属性来说,边缘式模式最好。21、湿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22、景观水平上推动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动力是重力、运动和扩散。23、植被的地带性分布包括: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垂直变化、水平变化。24、植物的动态变化主要包括:季节性变化、逐年变化、垂直变化、水平变化。25、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26、种子和土壤不是景观生态流在景观中的流动媒介。27、景观的一般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28、景观变化的自然驱动力包括地质地貌的形成、气候的影响、动植物的定居、土壤的发育、自然干扰。29、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分为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生态系统的娱乐价值几个层次。30、影响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有气候变化、流水、水文变化、地貌形态和植被变化、干扰。31、地球表面的主要植物类型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冻原、隐域植被。32、流水地貌包括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和河口区地貌33、一般常用的干扰状况指标有干扰规模、干扰强度、干扰的频率和干扰的空间分布。34、判断本底一般可采用相对面积、连通性和动态控制等因子作为标准。35、按景观结构特征可将景观划分为斑块散布型、网络型、指状型和棋盘型。36、景观流动可概括为连续运动和断续运动。 37、景观破碎化的空间过程一般要经历空孔、分割、破碎化、收缩和磨蚀等阶段。38、景观要素类型包括:斑块、廊道和本底。39、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边连通作用。别一方面具有障碍作用。40、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连通性能。41、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时间系列。42、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降水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43、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植物。44、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斑块密度。 45、影响污染空气散播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植被因素。46、植物的运动地靠散布来实现的。47、景观变化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生物力。48、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他们是波动的,恢复、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49、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异质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50、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等各种属性。51、城市景观是人为干扰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52、水土流失属于物质流。53、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山地地貌。54、我国土地等级系统分为三级。包括土地类、土地型和土地组。55、土地能力分类的类别方法是根据若干土壤和立地性状的临界值将土地归纳成若干不连续的类别,其数目通常不大于10。56,一个做连续运动的动物对该景观的影响很大。57、干扰斑块是稳定性最强的斑块。 58、土地能力分类参数方法包括加法系统,乘法系统和复合系统。59、开发利用阶段不属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