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细胞质膜透性的测定

植物细胞质膜透性的测定

植物细胞质膜透性的测定
植物细胞质膜透性的测定

实验四十五植物细胞质膜透性的测定

一、目的

植物细胞质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的一道分界面,对维持细胞的微环境和正常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但植物常受到外界不良因子的影响,而不同植物种类其抗逆性则不同。用电导仪率法测定植物质膜透性的变化,可作为植物抗逆性的生理指标之一。本实验主要测定低温对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并掌握用电导仪法测定植物细胞质膜透性的原理及方法。

二、原理

植物细胞的细胞质由一层质膜包围着,这种质膜具有选择透性的独特功能。植物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发生的一切物质交换都必须通过质膜进行。各种不良环境因素对细胞的影响往往首先作用于这层由类脂和蛋白质所构成的生物膜。如极端的温度、干旱、盐渍,重金属离子(如Cd2+等)和大气污染物(如SO2、HF、O3)等都会使质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表现往往为细胞膜透性增大,细胞内部分电解质外渗,外液电导率增大。该变化可用电导仪测定出来。细胞膜透性变得愈大,表示受害愈重,抗性愈弱,反之则抗性愈强。

三、材料、仪器设备

1.材料:植物叶片。

2.仪器设备:电导仪;电子天平;冰箱;真空泵;真空干燥器;恒温培养箱;电炉;50ml 烧杯;50ml量筒;小镊子;纱布;表皿;滤纸条;镜头纸;剪刀;玻棒;胶头滴管;瓷盘。

四、实验步骤

1.清洗用具

所用玻璃用具均需先用洗衣粉清洗,然后用自来水、蒸馏水洗3次,干燥后备用。

2.实验材料的准备及处理

选取叶龄相似的植物叶片,剪下后用湿布包住。实验时用自来水将供试叶片冲洗,除去表面沾污物,再用蒸馏水冲洗1~2次,用干净纱布轻轻吸干叶片表面水分,然后剪成约1cm2的小叶片(或用直径为1的打孔器钻取小园片),注意除掉大叶脉。将剪下的小叶片混合均匀,快速称取鲜样三份,每份1g,分别放入编号为A、B、C的三个烧杯中。作如下处理:A杯放入冰箱0℃以下作低温处理,处理15~30min后取出(供试叶片也可以在实验前低温处理好待用,处理温度及时间依不同植物叶片耐寒性而定),加入蒸馏水50ml。

B杯常温处理,加入蒸馏水50ml。

将A、B二杯放入真空干燥器,用真空泵抽气20—30min(以抽出细胞间隙中的空气),然后缓缓放入空气,从真空干燥器中取出A、B杯。

C杯加入蒸馏水50ml,称重,盖上表皿,置于电炉上煮沸10~15min(煮沸时间依不同植物叶片而定),冷却后再称重并加蒸馏水至原重量,继续浸泡叶片。

将A、B、C三杯放置室温下浸提1 h左右(经常摇动,以有利电解质外渗)。然后将叶片从杯中夹出进行下一步测定。

3.电导率测定

用电导仪分别测定A、B、C三杯的电导率,同时测定蒸馏水(空白)的电导率(注意:每测定完一个样液后,用蒸馏水漂洗电极,再用滤纸将电极擦干,然后进行下一个样液的测定),所测得的结果记入下表:

电导率测定记录表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 2 .了解各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二、实验原理: 1. 细胞膜具有对物质选择透过的生理功能。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水分子可通过由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非极性的小分子如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如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的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的物质如:H+、Na+、K+、Cl–、HCO3 –是高度不通透的。 2.hemolysis(溶血现象):渗入红细胞的溶质能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使水进入细胞,引起细胞吸水胀破;即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的现象称为溶血现象。 3.i sotonic solution(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4.Hypertonic solution(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5.Hypotonic solution(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6.semipermeable(半透性):膜或膜状结构只允许溶剂(通常是水)或部分溶质(一般为小分子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其他溶质(一般为大分子物质)透过的特性。 7.osmosis(渗透作用):膜两侧溶液浓度存在差异,造成化学势能差,在势能差的驱动下,溶剂穿过对溶质不透膜的过程。 三、实验材料及作用: 150 mmol/L NaCl , 蒸馏水,5 mmol/L NaCl,65 mmol/L NaCl,0.8 mol/L 甲醇,0.8 mol/L乙醇,0.8 mol/L丙醇,0.8 mol/L乙二醇,0.8 mol/L丙三醇,2%Triton X-100,氯仿(三氯甲烷)。 1.NaCl的作用:将正常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NaCI溶液中:等渗溶液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这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称为血影细胞(ghost cell)。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NaCI溶液中时开始出现溶血,在0.35%NaCI溶液中时完全溶血. 2.甲醇:小分子、亲脂性的非极性分子甲醇为低渗溶液,容易溶解于脂双层,并迅速透过,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引起溶血。 3.乙醇:乙醇是脂溶性小分子,可以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红细胞外有相对高浓度的乙醇,大量乙醇分子顺浓度差进入红细胞,使红细胞内渗透压高于红细胞外渗透压,水通道开放,大量水分子进入红细胞,发生溶血。 4.丙醇,丙二醇,丙三醇的作用与甲醇,乙醇的作用相似,都是脂溶性分子,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分子的增大,溶血时间增加。

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3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解析版)

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3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原理:细胞吸水涨破――→离心 获得细胞膜。 2、选材 ①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②原因: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这可使得到的细胞膜更为纯净。 3、过程 4、注意事项 ①红细胞要用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稀释,这样既可以使红细胞分散开,不易凝集成块,又能使红细胞暂时维持原有的形态。 ②注意盖盖玻片的方法,防止出现气泡。 ③用吸水纸吸引时,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走。 ④滴蒸馏水操作在载物台上进行,载物台应保持水平,否则易使蒸馏水流走。 ⑤实验中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与引流前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形成对照。 考点一: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进行实验 例一、.若要获取人体细胞膜的纯净物,其材料来源应选择( ) A . 精细胞 B . 成熟的红细胞 C . 肌细胞

D.骨细胞 【答案】B 【解析】人的精细胞含有细胞核膜和细胞器膜,获取的膜不仅仅有细胞膜,还有核膜和线粒体膜等细胞器膜,A错误;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不含有细胞核和细胞器,获取的膜比较单一,只有细胞膜,因此往往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B正确;人的肌细胞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获取的膜不仅仅有细胞膜,还有核膜和线粒体膜等细胞器膜,C错误;人的骨细胞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获取的膜不仅仅有细胞膜,还有核膜和线粒体膜等细胞器膜,D错误。 考点二:实验方法--吸水涨破法 例一、下列有关细胞膜制备及观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家鸡的红细胞是最佳的实验材料 B.若选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应先用蛋白酶去除细胞壁 C.制备细胞膜应先利用吸水涨破法,再利用差速离心法获取 D.可以用高倍镜直接进行观察 【答案】C 【解析】家鸡的红细胞为正常细胞,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因此不能用家鸡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A错误;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需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B错误;哺乳动物红细胞放在清水中吸水涨破,再离心时将血红蛋白和细胞膜分离,C正确;用显微镜观察时,需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目标,然后再用高倍镜观察,D错误。 考点三实验的基本操作 例一、在“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时,下列操作步骤中不正确的是() A.制成红细胞临时装片 B.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 C.在盖玻片的一侧滴生理盐水 D.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答案】C 【解析】用哺乳动物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制成红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A正确;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时需要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B正确;在盖玻片的一侧滴清水,C错误;在盖玻片的一侧滴清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D正确。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doc

姓名:高超学号:201300140020 同组者:樊晓航,王昊明,余敬洋 实验名称:细胞的渗透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 2 .了解各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二,实验原理: 细胞膜具有对物质选择透过的生理功能。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水分子可通过由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非极性的小分子如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如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的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的物质如:H+、Na+、K+、Cl–、HCO3 –是高度不通透的。 将红细胞放入数种等渗溶液中,由于红细胞对各种溶质的透性不同,有的溶质可以渗入,有的溶质不能渗入,深入的溶质可以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所以促进水分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溶血。由于溶质渗入的速度互补相同,因此溶血时相同。 三,实验器材: 鸡血,0.85%的氯化钠溶液,0.0085%的氯化钠溶液,0.8mol/L的甲醇,0.8mol/L的丙三醇,6%的葡萄糖溶液,2%的Triton X—100溶液,试管六支,离心机,滴管,载玻片,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 1、取鸡血2-3ml加入0.85%的氯化钠溶液4ml,在1000r/min条件下离心5分钟,(RBC压积量不少于0.3ml,否则应补加鸡血) 2、将上述离心的红细胞按沉淀量配成50%浓度的溶液(总体积量不少于0.6ml) 3、取六支试管,分别加入如下溶液个3ml (1)0.85%氯化钠溶液(2)0.0085%的氯化钠溶液(3)0.8m o l/L的甲醇(4)0.85m o l/L丙三醇 (5) 6%的葡萄糖溶液(6) 2%的Triton X—100溶液 4、向上述六支试管中加入50%的红细胞悬液1滴,轻摇混匀,观察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观察时间1小时),记录溶血时间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各种溶液中的细胞。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 实验结果:

逆境胁迫对植物质膜透性的影响

逆境胁迫对植物质膜透性的影响(电导率法) 【实验目的】 1.学习电导仪法测定膜相对透性的方法。 2.理解逆境对植物膜透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 植物细胞膜对维持细胞的微环境和正常的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性能力。 当植物受到逆境影响时,如高温或低温,干旱、盐渍、病原菌侵染后,细胞膜遭到破坏,膜透性增大,从而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电导率增大。 膜透性增大的程度与逆境胁迫强度有关,也与植物抗逆性的强弱有关。 这样,比较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在相同胁迫温度下膜透性的增大程度,即可比较作物间或品种间的抗逆性强弱。 因此,电导法目前已成为作物抗性栽培、育种上鉴定植物抗逆性强弱的一个精确而实用的方法。 相对电导率根据公式计算得出:Relative ion leakage = (C1 - C0) / (C2 - C0) ×100%(注C0为双蒸水的电导率) 【实验材料及仪器】 材料:小麦幼苗:对照、100mM NaCl处理、100mM NaCl处理、5%PEG-6000处理、15%PEG-6000处理 仪器设备:电导仪、温箱、水浴锅 【实验步骤】 1.取0.1g对照和盐或PEG6000处理的小麦叶片,切成约1cm小段,每种处理做两个平行; 2.用双蒸水冲洗3 遍以除去表面粘附的电解质; 3.加10 ml双蒸水,25℃振荡温育1小时,期间经常摇动,测定此时的电导率为C1;

4.将盛有根的试管100℃煮沸15 min,冷却到室温后,测定此时的电导率为C2; 5.相对电导率根据公式计算得出:Relative ion leakage = (C1 - C0) / (C2 - C0) ×100%(注C0为双蒸水的电导率) 【数据记录及结果处理】 双蒸水的电导率C0=1.6 根据公式Relative ion leakage = (C1 - C0) / (C2 - C0) ×100%,计算各根尖的相对电导率 对照:①Relative ion leakage = 6.72% ②Relative ion leakage = 8.33%平均=7.53% 100mM NaCl处理:①Relative ion leakage = 13.16% ②Relative ion leakage = 10.22%平均=11.68% 200mM NaCl处理:①Relative ion leakage = 29.93% ②Relative ion leakage = 29.10%平均=29.51% 5%PEG-6000处理:①Relative ion leakage = 6.69% ②Relative ion leakage = 6.95%平均=6.82%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

实验三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 班级:09生科3班学号:200900140157 姓名:俞华军时间:2011/03/17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2. 掌握估测、比较各类物质进入细胞速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将红细胞放入数种等渗溶液中,由于红细胞对各种溶质的透性不同,有的溶质可以渗入,有的溶质不能渗入,渗入的溶质能够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所以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引起溶血。由于溶质渗入速度不相同,因此溶血时间也不相同。因此,溶血现象可以可用于粗略判定物质穿膜的速度快慢和时间。 影响物质穿膜能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物质脂溶性的大小,因为膜骨架是有脂双层分子构成的,所以脂溶性物质易于穿过细胞膜;二是分子体积大小,较小的分子易穿过细胞膜;三是物质带电状况,因为细胞表面一般带电,不带电的物质易进入细胞。 判定细胞溶血不溶血的方法:溶血的溶液红的程度更高,且溶液发亮,透明度也更高。二是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细胞破裂后细胞形态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是膜结构上有一个小口,膜还是有结构的,只不过体积变小了。 需要说明的等渗溶液中细胞也会是破裂的,因为生活状态下膜两侧不断交换物质,代谢产物的积累使细胞渗透压的平衡破坏,同时有些代谢物质对细胞是有毒性的,所以长时间放置会使细胞破裂,所以做等渗实验时间不宜超过1h。三、实验材料 试剂:鸡血,0.85%氯化钠溶液,0.0085%氯化钠溶液,0.8mol/L甲醇,0.8mol/L 丙三醇,6%葡萄糖溶液,2%Triton X-100 用具:显微镜、粗天平、载破片、盖玻片、滴管2支、离心管2支、离心机、9试管、磁力搅拌器。 四、实验步骤 1、取鸡血2-3ml,加0.85%氯化钠溶液4ml,在1000r/min条件下离心5min(RBC 压积量应不少于0.3ml,否则应补加鸡血) 2、将上述离心的红细胞按沉淀量配成50%浓度,总体积量应不少于0.6ml 3、每组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如下溶液各3ml (1)0.85%氯化钠溶液 (2)0.0085%氯化钠溶液 (3)0.8mol/L甲醇 (4)0.8mol/L丙三醇 (5)6%葡萄糖溶液 (6)2%Triton X-100 4、向上述6试管中分别加入50%红细胞悬液1滴,用吸管吸打均匀。观察各管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观察时间一小时)。记录溶血时间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各溶液中细胞。

逆境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逆境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实验六 逆境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电导法) 一、实验原理: 植物细胞膜对维持细胞的微环境和正常的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性能力。 用电导仪测定可以比较植物组织中的外渗电解质的含量,从而间接了解细胞透性的大小。电导仪的原理: 电导率是物质传送电流的能力,是电阻率的倒数。在液体中常以电阻的倒数――电导来衡量其导电能力的大小。电导率--电阻率的倒数即称之为电导率L。电导L的计算式如下式所示: L=l/R=S/l 电导的单位用姆欧又称西门子。用S表示, 由于S单位太大。常采用毫西门子,微西门子单位1S=103mS=106μS。一般用当量电导来表示电导率。电导率L的单位是(μS/cm)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 植物叶片:女贞叶片 实验器具:电导仪;温箱;恒温水浴锅;小烧杯,量筒 三、实验步骤: 1.选取低温(高温)处理的女贞叶片5片,先用纱布拭净,再用打孔器打取20片小圆叶,放入小烧杯中,加入20ml 蒸馏水作为处理组。再用相同的方法打取20片未经处理的小叶放入小烧杯中,加入20ml 蒸馏水作为对照组。 2.将小烧杯放入35℃水浴锅中静置20min,期间用玻棒轻轻搅动叶片,到时间后用,电导仪测定溶液电导率。 3. 测过电导率之后,再放入100℃沸水浴中10min,以杀死植物组织,取出放入自来水冷却,测其煮沸电导率。 [ 注意事项 ] 1. 整个过程中,叶片接触的用具必须绝对洁净(全部器皿要洗净),也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叶片,以免污染。 2. 测定后电极要清洗干净。

四、实验结果 按下式计算相对电导度: 相对电导度(L)=(S1-空白电导率)/(S2-空白电导率) S1:煮前的电导率 S2:煮后的电导率 空白电导率:蒸馏水的电导率 相对电导度的大小表示细胞膜受伤害的程度 由于室温对照也有少量电解质外渗,故可按下式计算由于低温或高温胁迫而产生的外渗,称为伤害度(或伤害性外渗)。伤害度(%)= 式中 Lt—处理叶片的相对电导度; Lck—对照叶片的相对电导度 Lt LCK 100 1LCK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反思 1.比较不同处理的叶片细胞透性的变化情况,并加解释。 答:经过低温处理的叶片细胞膜的透性增大,未经处理的叶片细胞膜透性不变。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性能力。而经过低温处理后,细胞膜遭到了破环,选择性能力变差,导致透性增大。 2.植物在逆境情况下细胞膜的透性会怎样变化?答:在逆境下细胞膜的透性会增大 3.植物抗逆性与细胞膜透性有何关系 ? 答:植物的抗逆性越强,细胞膜透性越差

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何茂辉学号20062501302 专业生物科学年级、班级06科三 课程名称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项目 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09 年 5 月19 日 实验指导老师尤蓉、周仁超实验评分 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实验目的: 1.通过红细胞的溶血过程的观察,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种物质进入细胞膜 的速度。 2.通过小鼠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过程,了解巨噬细胞对大分子或颗粒物质 的内吞作用。 实验原理: 1.红细胞在低渗液中,细胞很快吸水而胀裂,称为溶血。在等渗液中,由于 有些溶质会进入红细胞内、引起细胞渗透压升高,细胞也会吸水胀裂,由于各种物质透入细胞的速度不同,溶血的时间不同。 2.高等动物具有大小两类吞噬细胞(即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专司吞噬 作用,为非持异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3.小鼠腹腔注射淀粉肉汤液,可诱导巨噬细胞大量产生,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 性。 实验步骤: 细胞膜的渗透性(兔红细胞) 1.取1mL兔的抗凝全血于50mL小烧杯中,再加入10mL0.17 mol/L氯化钠,稀 释兔血制成兔的红细胞悬液,观察它的特点为一种不透明的红色浑浊液体。 2.取1支试管加入10ml蒸馏水,再加入1ml红细胞悬液,摇动2次混匀,可 见溶液由不透明的红色迅速变成红色澄清液 3.取6支试管贴上标签,依次加入下列等渗溶液10ml:①0.32M甲醇、②0.32M 乙醇、③0.32M丙醇、④0.32M乙二醇、⑤0.32M甘油、⑥0.32M葡萄

糖 4.向每支试管加入1ml红细胞悬液,摇动2次混匀,观察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 记下溶血时间并给予分析 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观察 1.实验前一天向小白鼠腹腔注射6%淀粉肉汤液(含台盼蓝)1ml 2.鸡红细胞悬液制备:取抗凝全血1mL,移入10mL离心管,加入4mL生理盐水 混匀, 1500rpm离心5 min。洗涤2次,最后按压积红细胞体积加生理盐水配成1%鸡红细胞悬液 3.小鼠腹腔注射1%的鸡红细胞悬液1ml,轻揉腹部使鸡红细胞分散 4.20~30min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 5.将小鼠置于解剖盘中,剪开腹腔,把内脏推向一侧,加适量生理盐水与腹 腔液混匀,用吸管吸取腹腔液于试管或小烧杯中备用 6.吸取腹腔液1~2滴,制作临时装片 7.镜检 结果与分析: 1、 2、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基础扫描 1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阐明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理论观点是。判断: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 、细胞的原核细胞:没有,如、细菌、蓝藻、放线菌 类型真核细胞:有,如绝大多数生物(酵母菌、衣藻、草履虫、变形虫) 判断:①成熟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因为没有细胞核,所以是原核细胞() ②生物界可能存在这样的生物:体内既有原核细胞,又有真核细胞() 3 、细胞膜的成分:含有、和,其中,和是主要成分 4、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层磷脂分子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分子的头部 是的,因此在表面;尾部是的,因此在中间);蛋白质以不同深度结合在磷脂双分子层上。 5 、细胞膜的膜外结构:糖被(由组成),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被有 和作用;糖被还与有关。(请课后试绘:细胞膜结构模式图) 结构特点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 的 6 、细胞膜生理特性是:即水分子能自由通过(自由扩散)、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 的特点子(主动运输)、小分子(O2、CO2、甘油、乙醇、苯是自由扩散,葡萄糖 除进入红细胞以外是主动运输,氨基酸是主动运输)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 小分子、大分子则不能通过(指细胞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7 、细胞壁:在植物细胞外表面有一层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和,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全透性结构;一般的原核细胞的表面也有一层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判断:在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中,只有人和动物的细胞外面才没有细胞壁() 8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有:、、、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有:、、 (二)难点突破 1 、物质基础:构成生物体的和

逆境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逆境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电导法) 实验目的:能比较不同处理的叶片细胞透性的变化情况,并加解释。 了解植物在逆境情况下细胞膜的透性变化 掌握植物抗逆性与细胞膜透性的关系 实验原理: 植物细胞膜对维持细胞的微环境和正常的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性能力。如高温或低温,干旱、盐渍、病原菌侵染后,细胞膜遭到破坏,膜透性增大,从而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以致植物细胞浸提液的电导率增大。膜透性增大的程度与逆境胁迫强度有关,也与植物抗逆性的强弱有关。比较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不同品种在相同胁迫温度下膜透性的增大程度,即可比较植物间或品种间的抗逆性强弱。用电导仪测定可以比较植物组织中的外渗电解质的含量,从而间接了解细胞透性的大小。 实验材料:女贞叶片(20片左右); 实验器具:电导仪,打孔器,恒温水浴锅,2个小烧杯,量筒,玻璃棒,蒸馏水 实验步骤: 1.选取低温(高温)处理的女贞叶片8片,先用纱布拭净,再用打孔器打取20 片小圆叶(避开叶脉),放入小烧杯中,加入20ml 蒸馏水作为处理组。再用相同的方法打取20片未经处理的小叶放入小烧杯中,加入20ml 蒸馏水作为对照组。 2.将小烧杯放入35℃水浴锅中静置25min,期间用玻棒轻轻搅动叶片,到时间 后用,电导仪测定溶液电导率。 3.测过电导率之后,再放入100℃沸水浴中10min,以杀死植物组织,取出放入 自来水冷却,测其煮沸电导率。 4.计算: 按下式计算相对电导度: 相对电导度(L)=(S1-空白电导率)/(S2-空白电导率) S1:煮前的电导率 S2:煮后的电导率 空白电导率:蒸馏水的电导率 相对电导度的大小表示细胞膜受伤害的程度 由于室温对照也有少量电解质外渗,故可按下式计算由于低温或高温胁迫而产生的外渗,称为伤害度(或伤害性外渗)。 伤害度(%)= 100 1 ? - - CK CK t L L L 式中 L t —处理叶片的相对电导度; L ck —对照叶片的相对电导度。 注意事项 1. 整个过程中,叶片接触的用具必须绝对洁净(全部器皿要洗净),也不要 用手直接接触叶片,以免污染。

实验02 细胞膜的通透性观察

实验二细胞膜的通透性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溶血现象及其发生机制,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种物质进入细胞膜的速度; 2. 了解并掌握细胞渗透实验的原理; 3. 熟悉其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将红细胞分别与各种等渗溶液混合,由于红细胞膜对不同溶质的通透性不同,使得不同溶质透入细胞的速度相差甚大,有些溶质甚至不能透入细胞。当溶质分子进入红细胞后使其分子浓度增加,即引起胞内渗透压升高,水分子则从渗透压低的胞外侧向渗透压高的胞内侧透入,使细胞膨胀,当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时,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发生细胞溶血现象。此时,光线较易通过溶液,原来不透明的红细胞悬液突然变成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由于不同溶质进入细胞的速度不同,故它们诱过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可通过测量溶血时间来估计细胞膜对各种物质通透性的大小。 三、实验用品 1.试剂: 1) 0.9%生理盐水; 2) 2种低渗溶液:0.017mol/L 氯化钠和0.032mol/L 葡萄糖;10 种等渗溶液:0.17mol/L 氯化钠、0.32mol/L 葡萄糖、0.17mol/L 氯化铵、0.17mol/L 醋酸铵、0.17mol/L 硝酸钠、0.12mol/L 草酸铵、0.12mol/L 硫酸钠、0.32mol/L 甘油、0.32mol/L 乙醇、0.32mol/L 丙酮。 2.材料: 鸡血 3.仪器设备:50ml 烧杯、10ml 移液管、小试管、橡皮吸耳球、试管架等。 四、方法与步骤 1.鸡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取50ml 小烧杯一只,加1 份鸡血和10 份0.17mol/L 氯化钠溶液,形成一种不透明的红色液体,此即稀释鸡血; 2.溶血现象的观察: 取试管1支,加入10ml 蒸馏水,再加入1ml 制备好的鸡红细胞悬液,注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由不透明的红色悬液变成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红细胞发生破裂,造成100%红细胞溶血,使光线比较容易透过溶液); 3.红细胞的渗透性 取试管一支,加入0.17mol/L 氯化钠溶液10ml,再加入1ml 制备好的鸡红细胞悬液,轻轻摇动,混匀后静置于温室中,观察试管中发生溶血的时间及其变化。注意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溶血现象。 4.0.17mol/L 氯化钠、0.17mol/L 氯化铵、0.17mol/L 醋酸铵、0.17mol/L 硝酸钠、0.12mol/L草酸铵、0.12mol/L硫酸钠、0.32mol/L葡萄糖、0.32mol/L 甘油、0.32mol/L乙醇、0.32mol/L丙酮10 种溶液进行同样实验,步骤同上; 5.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以完成下面的表格: 表1 细胞渗透性实验结果记录

植物细胞质膜透性的测定原理以及步骤

植物细胞质膜透性的测定 一、原理 植物细胞质膜:是指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外方与细胞壁紧密相接的一层薄膜。这层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具有选着透过性。但是,在各种不良的外环境下,比如极端温度、干旱、重金属离子、大气污染物质等都会作用于这层膜,使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种损伤一般表现在膜的透性变大,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引起外液的电导率增大。所以可以通过测定电导率的大小,推断外条件作用下膜透性变化的大小,间接反映植物细胞膜的受伤程度。如果植物的抗性强,那么其在外条件作用下细胞膜的受伤害程度就小,膜的透性变化就越小,泡内电介质外渗就越少,外液的电导率就越小,反之越大。 生物膜:除了细胞质膜,还包括核膜、叶绿体膜、线粒体膜等细胞器的膜,统称为生物膜。 细胞质膜的作用:细胞质膜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界线,还起着屏障作用,维持稳定的内环境,有选着地使物质进入或排除细胞质。胞饮作用,即通过质膜向细胞内凹陷,而吞噬液体的过程。吞噬作用,即通过质膜向细胞内凹陷,而吞噬固体小颗粒的过程。 扩散作用:是指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自发移动的现象。 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通过选择透过性膜的扩散作用。 菲克第一定律 扩散速度与距离为?x的两点之间不同物质的浓度差?c s成正比。公式如下: J s=?D s ?c s J s:扩散速度,也叫转运速度、流量密度。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的量。 单位为mol/m2?s D s:扩散系数,用来衡量物质通过某种特定介质的难易程度。跟扩散物本身的大小、扩散介质和扩散体系的温度有关。 注意:负号表示运动方向顺着浓度梯度方向进行的。 电导 指电阻的倒数,可以用来表示导体的导电能力。公式如下: G=1 R = 1 U I = I U 单位为Ω?1 电阻率 是指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电阻特性的物理量。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米(m2)的导线在常温下(20℃时)的电阻,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公式为:

细胞膜渗透性反应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题目:细胞膜渗透性反应 姓名:余振洋学号:200900140156 系年级:09级生科3班 时间:2011/3/17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二、【实验材料】 1、器材 显微镜,离心机,离心管,试管,滴管,载玻片,盖玻片 2、试剂 0.85%NaCl溶液、0.0085%NaCl溶液、0.8mol/L甲醇、0.8mol/L丙三醇、6%葡萄糖溶液、2%Triton X-100 三、【实验原理】 将红细胞放入数种等渗溶液中,由于红细胞对各种溶质的透性不同,有的溶质可以渗入,有的溶质不能渗入,渗入的溶质能够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所以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引起溶血。由于溶质透入速度互不相同,因此溶血时间也不同。 四、【操作步骤】 1、取鸡血2-3ml,加0.85%NaCl溶液4ml,在1000r/min条件下离心5分钟,重复2~3次(RBC压积量应不少于0.3ml,否则应补加鸡血) 2、将上述离心的红细胞按沉淀量配成50%浓度。(总体积量应不少于0.6ml) 3、每组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如下溶液各3ml ○10.85%NaCl溶液○20.0085%NaCl溶液 ○30.32mol/L甲醇○40.32mol/L丙三醇 ○56%葡萄糖溶液○61.5%Triton X-100 4、向上述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0%红细胞悬液1滴,轻轻混匀,观察各试管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观察时间1小时)。记录溶血时间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各溶液中细胞。

五、【试验结果及绘图】结果:

绘图: 血细胞液和各试剂混合后外观变化(从左到右依次为1-6号试管) 0.85%NaCl 溶液内的血细胞(10x10) 0.0085%NaCl 溶液内血细胞(10x40) 0.32mol/L 甲醇溶液内血细胞(10x40) 0.32mol/L 丙三醇溶液内血细胞(10x40) ○ 1 ○ 2 ○ 3 ○ 4 ○ 5 ○6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基础扫描 1、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阐明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理论观点是。判断: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细胞的原核细胞:没有,如、细菌、蓝藻、放线菌 类型真核细胞:有,如绝大多数生物(酵母菌、衣藻、草履虫、变形虫)判断:①成熟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因为没有细胞核,所以是原核细胞() ②生物界可能存在这样的生物:体内既有原核细胞,又有真核细胞() 3、细胞膜的成分:含有、和,其中,和是主要成分 4、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层磷脂分子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分子的头部是的,因此在表面;尾部是的,因此在中间);蛋白质以不同深度结合在磷脂双分子层上。 5、细胞膜的膜外结构:糖被(由组成),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被有 和作用;糖被还与有关。(请课后试绘:细胞膜结构模式图)结构特点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6、细胞膜生理特性是:即水分子能自由通过(自由扩散)、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 的特点子(主动运输)、小分子(O2、CO2、甘油、乙醇、苯是自由扩散,葡萄糖除 进入红细胞以外是主动运输,氨基酸是主动运输)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 离子、小分子、大分子则不能通过(指细胞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7、细胞壁:在植物细胞外表面有一层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和,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全透性结构;一般的原核细胞的表面也有一层细胞壁,主要成分是。 判断:在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中,只有人和动物的细胞外面才没有细胞壁() 8、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有:、、、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有:、、

植物细胞质膜透性的测定

实验四十五植物细胞质膜透性的测定 一、目的 植物细胞质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的一道分界面,对维持细胞的微环境和正常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但植物常受到外界不良因子的影响,而不同植物种类其抗逆性则不同。用电导仪率法测定植物质膜透性的变化,可作为植物抗逆性的生理指标之一。本实验主要测定低温对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并掌握用电导仪法测定植物细胞质膜透性的原理及方法。 二、原理 植物细胞的细胞质由一层质膜包围着,这种质膜具有选择透性的独特功能。植物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发生的一切物质交换都必须通过质膜进行。各种不良环境因素对细胞的影响往往首先作用于这层由类脂和蛋白质所构成的生物膜。如极端的温度、干旱、盐渍,重金属离子(如Cd2+等)和大气污染物(如SO2、HF、O3)等都会使质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表现往往为细胞膜透性增大,细胞内部分电解质外渗,外液电导率增大。该变化可用电导仪测定出来。细胞膜透性变得愈大,表示受害愈重,抗性愈弱,反之则抗性愈强。 三、材料、仪器设备 1.材料:植物叶片。 2.仪器设备:电导仪;电子天平;冰箱;真空泵;真空干燥器;恒温培养箱;电炉;50ml 烧杯;50ml量筒;小镊子;纱布;表皿;滤纸条;镜头纸;剪刀;玻棒;胶头滴管;瓷盘。 四、实验步骤 1.清洗用具 所用玻璃用具均需先用洗衣粉清洗,然后用自来水、蒸馏水洗3次,干燥后备用。 2.实验材料的准备及处理 选取叶龄相似的植物叶片,剪下后用湿布包住。实验时用自来水将供试叶片冲洗,除去表面沾污物,再用蒸馏水冲洗1~2次,用干净纱布轻轻吸干叶片表面水分,然后剪成约1cm2的小叶片(或用直径为1的打孔器钻取小园片),注意除掉大叶脉。将剪下的小叶片混合均匀,快速称取鲜样三份,每份1g,分别放入编号为A、B、C的三个烧杯中。作如下处理:A杯放入冰箱0℃以下作低温处理,处理15~30min后取出(供试叶片也可以在实验前低温处理好待用,处理温度及时间依不同植物叶片耐寒性而定),加入蒸馏水50ml。 B杯常温处理,加入蒸馏水50ml。 将A、B二杯放入真空干燥器,用真空泵抽气20—30min(以抽出细胞间隙中的空气),然后缓缓放入空气,从真空干燥器中取出A、B杯。 C杯加入蒸馏水50ml,称重,盖上表皿,置于电炉上煮沸10~15min(煮沸时间依不同植物叶片而定),冷却后再称重并加蒸馏水至原重量,继续浸泡叶片。 将A、B、C三杯放置室温下浸提1 h左右(经常摇动,以有利电解质外渗)。然后将叶片从杯中夹出进行下一步测定。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篇一:细胞膜通透性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 【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实验目的】 1、观察溶血现象并掌握其发生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实验材料与用品】 1. 试剂:0.85% NaCl溶液、0.085% NaCl溶液、0.8mol/L 甲醇溶液、0.8mol/L丙三醇溶液、6% 葡萄糖溶液、2% TritonX-100 2. 器具:离心管、试管架、滴管、显微镜、离心机 3. 材料:鸡血红细胞【实验原理】 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屏障,它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各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水是生物界最普遍的溶剂,通透性高(肾小管、肠上皮、植物根细胞更高),水分子可以从渗透压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渗透压高的一侧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渗透作用是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之一。 1. 溶血现象将红细胞放在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到细胞内使细胞涨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当中,介质由不透明的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此时的细胞膜收缩,会

略有不溶性内容物),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红细胞在等渗盐溶液中短时间之内不会发生溶血,但是由于红细胞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时间久了,膜两侧的渗透压平衡会被打破,也会发生溶血。 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 由于各种溶质透过细胞膜的速度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的时间也不相同。发生溶血现象所需的时间,可以作为测量某种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指标。即溶血时间对应着穿膜速度。 2. 物质穿膜运输的类型(1)被动运输(不耗能)被动运输分为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扩散)和协助扩散。(通道:载体蛋白、通道蛋白)(2)主动运输(耗能)需要跨膜载体蛋白的协助,这些载体蛋白起到泵的作用,有选择性地把专一溶质逆浓度梯度的穿膜运输。 3. 影响物质穿膜通透性的因素 (1)脂溶性越大的分子越容易穿膜(非极性的物质比极性的物质更容易溶于脂类物质)(2)小分子比大分子更容易穿膜(小的非极性分子,如O2 、CO2等) (3)不带电荷的分子容易穿膜(离子难溶于脂质物质,离子带水膜使体积增大) (4)亲水性分子和离子的穿膜要依赖于专一性的跨膜

持续植物状态

持续植物状态诊疗常规 (2011版) 持续植物状态是指因颅脑外伤或非外伤性病因导致的植物状态持续1月以上,临床表现为患者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功能完全丧失,呼之不应,不能与外界交流,有自发或反射性睁眼,偶可发现视觉追踪,可有自发无意义苦笑,对痛刺激有回避动作,存在吸吮、咀嚼和吞咽等原始反射,大小便失禁,存在觉醒-睡眠周期的一组疾病。相当于中医尸厥病范围。 一、诊断 本病参照1996年2001年我国在南京召开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诊断标准专家讨论会,制定植物状态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诊断标准: 1996年4月我国召开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诊断标准专家讨论会,制定植物状态临床诊断标准如下: ①、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执行指令。 ②、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 ③、有睡眠、觉醒周期。 ④、无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⑤、能自动睁眼或在刺激下睁眼。 ⑥、可有无目的性的眼球跟踪运动。 ⑦、丘脑下部及脑干功能基本保存。 大会同时明确植物状态持续1个月即为PVS。 二、中医治疗 1、应急措施 持续植物状态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对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救治。 (1)、患者出现恶心、喷射状呕吐、烦躁不安、血压大幅度波动、球结膜水肿等症状(颅内压明显增高)时,应积极给与脱水降颅压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等处理,避免长时间颅压增高而导致脑疝或脑干损伤,减少后期康复困难。

(2)、严重的感染是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除积极中医药调治外,应积极给与有效的抗感染治疗。 (3)、对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者,需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控制,避免其对重要器官损害。 (4)、出现脱证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如生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脉注射液等,必要时可给与多巴胺、芬妥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5)、腹气不通,大便秘结者,可灌服或鼻饲星蒌承气汤或大承气汤,每日一剂,分两次灌服或鼻饲。 2、辨证治疗 1)、气虚血瘀,脑窍闭塞: 主症:神志不清,昏聩不识人,静卧不动,七窍失司,肢体失用,便溺不知。 次症:睁眼昏愦,安静不动,颜面少泽,自汗便溏,肌肉萎缩,肢体软瘫,肌肤干燥脱屑,或肌肤加错、脱屑,肌肉消瘦唇淡无华,舌淡紫、边有齿痕,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涩; (1)、三维促醒治疗法之一:中药治疗 治法:开窍醒神、补气活血 方药:促醒一号(由麝香、丹参、石菖蒲、生黄芪等组成)加减。 气虚明显甚于血瘀者,加太子参、炒白术、肉豆蔻以增加补气养血之效。 瘀血甚于气虚者,加丹参、桃仁、红花、仙鹤草以增加活血化瘀之效。 中成药 采用醒脑静注射液(大理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药物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1640)、黄芪注射液(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药物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1021776)静脉注射用法: ①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成人20ml/次,每日1次;小儿4ml/次,每日1次。使用时用5-10%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 ②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成人20ml/次,每日1次;小儿剂量是0.4-0.6ml/kg/日,每日1次,使用时用5-10%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 疗程:10天为一个疗程,休息1周,开始第二个疗程。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doc

姓名:高超学号:2 同组者:樊晓航,王昊明,余敬洋 实验名称:细胞的渗透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 2 .了解各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二,实验原理: 细胞膜具有对物质选择透过的生理功能。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水分子可通过由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非极性的小分子如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如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的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的物质如:H+、Na+、K+、Cl–、HCO3 –是高度不通透的。 将红细胞放入数种等渗溶液中,由于红细胞对各种溶质的透性不同,有的溶质可以渗入,有的溶质不能渗入,深入的溶质可以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所以促进水分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溶血。由于溶质渗入的速度互补相同,因此溶血时相同。 三,实验器材: 鸡血,0.85%的氯化钠溶液,0.0085%的氯化钠溶液,0.8mol/L的甲醇,0.8mol/L的丙三醇,6%的葡萄糖溶液,2%的Triton X—100溶液,试管六支,离心机,滴管,载玻片,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 1、取鸡血2-3ml加入0.85%的氯化钠溶液4ml,在1000r/min条件下离心5分钟,(RBC压积量不少于0.3ml,否则应补加鸡血) 2、将上述离心的红细胞按沉淀量配成50%浓度的溶液(总体积量不少于0.6ml) 3、取六支试管,分别加入如下溶液个3ml (1)0.85%氯化钠溶液(2)0.0085%的氯化钠溶液(3)0.8m o l/L的甲醇(4)0.85m o l/L丙三醇 (5) 6%的葡萄糖溶液(6) 2%的Triton X—100溶液 4、向上述六支试管中加入50%的红细胞悬液1滴,轻摇混匀,观察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观察时间1小时),记录溶血时间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各种溶液中的细胞。 五,实验现象和结果: 实验结果: 试管编号是否 溶血 时间结果分析 1,0.85%氯化钠溶液+1滴稀释鸡血否-------鸟类的是生理 盐水的浓度是 0.85%,故不发 生溶血现象 2,0.0085%的氯化钠溶液是大约50 秒 0.0085%的氯 化钠溶液是标

细胞膜毒性检测方法概括

首先,可进行细胞的毒性检测,通过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变化,MTT或WST法检测细胞的活力。 其次,细胞功能的正常有赖于膜结构的完整及膜特性的保持,所以通过以下方法检测某种物质对细胞膜的毒性 1.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 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广泛存在于生物细胞内,是活细胞胞浆内含酶之一,在正常情况下,不能透过细胞膜。当细胞受损伤时,细胞膜通透性改变,LDH可泄漏至细胞外介质中。泄漏出来的LDH在催化乳酸生成丙酮酸的过程中,使氧化型辅酶I 变成还原型辅酶I,通过测定NADH在340 nm处吸光度增加的速度可求得乳酸脱氢酶的活力,从而得到细胞膜是否损伤的结果。国外有通过试剂盒检测腺苷酸激酶的释放以及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碘化丙啶的吸收量。 检测膜胆固醇采用邻苯二甲醛比色法。测定波长为510 nm,按照试剂盒说明检测。 2.可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膜结构及以PI为荧光染料检测核膜完整性,现在更有利用原子力学显微镜(AFM)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及比较细胞表面粘弹力的变化,比较药物对细胞膜作用前后的膜表面结构变化。利用AFM的力曲线得到能表明机械性能参数的粘弹力来分析比较未作用药和作用药后的细胞,一般,作用药组细胞其弹性小于未作用药细胞。 3.细胞膜表面整合素的变化:

整合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由α和β两个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的异二聚体,目前发现由19种α亚基和8种β亚基以不同方式组合形成24种整合素亚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整合素(integrinpl)的表达(平均荧光强度) 4.Western blot检测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和Tubulin-β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胞内网络,相当于细胞的骨骼,支持着整个细胞,它紧贴在细胞膜下,赋予细胞一定的形状,对细胞及细胞器的运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F-actin和tubulin-β蛋白表达的情况(通过平均荧光强度来体现)。一般,药物作用后,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引起一定的信号转导,破坏actin网络,使F-actin解聚,影响到细胞骨架结构对细胞形态的支持作用,造成细胞收缩,形态异常,细胞连接松散,易脱落,细胞生长稀疏,故在倒置荧光下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数目明显减少。 5.细胞膜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的测定 按照试剂盒的方法进行,测定Na+—K+—ATP酶及Ca2+—Mg2+—ATP 酶活性。 6.细胞膜膜电位的变化:DIBAC4(3)为膜电位敏感的亲脂性阴离子荧光染料,利用它可以快速检测膜电位的动态变化,且不损伤细胞。当DIBAC4(3)进入细胞内增多,荧光增强,表明细胞膜电位负值减小,出现去极化变化;反之,荧光减弱,表明细胞膜电位负值增大,出现超级化变化细胞的去极化与细胞损伤密切相关,造成大量Na+内流,K+外流,细胞内呈高钠低钾状态,细胞膜皱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