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简体

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简体

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简体
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简体

古代文论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文论论文选题 一、先秦部分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 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 4.治水神话的蕴含 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 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 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 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 10.《诗经》与妇女问题 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12.“思无邪”辨 13.《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 14.《诗经》与行役问题 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 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 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19.孟子“仁政”说评议 20.《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 21.试论《庄子》的人生观 22.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 23.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 24.《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 25.《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26.《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 27.《左传》所写的女性 28.《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 29.《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 30.《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 31.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 32.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3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34.《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 35.屈赋“兮”字解 36.屈赋对汉赋的影响 37.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 38.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 39.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 40.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 41.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42.荆楚文王考

43.“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 二、汉魏六朝文学 44.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 45.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 46.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47.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 48.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 4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50.《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 51.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 52.《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 53.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 54.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 55.《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6.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57.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58.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 59.《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 60.《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 61.《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62.谈谈中古时期的几篇书信体抒情散文 63.三曹诗歌比较举偶 64.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65.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66.曹操乐府诗评说 67.曹操其人与其诗 68.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69.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 70.略论曹植的《洛神赋》 71.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72.《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 73.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74.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75.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 76.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 77.说陶诗的平淡与醇美 78.陶诗抒情手法管窥 79.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 80.隋以前骈体文的发生与发展 81.以礼闲情的爱情佳作——评陶渊明的《闲情赋》 82.士与仕的夹缝里——从西方心理学看魏晋风度 83.钟嵘“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 84.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艺观点。所谓知人是指了解说话人或作家;论世是指了解说话人或者作者的生平经历。该观点强调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之时必须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经历、时代背景,从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2.精诚由中:汉代王充提出的观点。“中”指内心,“精诚”指真实的感情。这是王充要求作家要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3.不平则鸣:唐代韩愈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说明作家之所以表达内心情感,是由于受到包括社会不公正的待遇等一系列因素引发的。它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并影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 4.兴趣说:宋代严羽提出的观点。所谓兴趣,就是钟嵘提出的“滋味”、司空图提出的“韵味”,指诗歌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特征。兴趣的由来与“妙悟”和“别材别趣”分不开。 5.性灵说:清代袁枚提出的文艺观点。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 二、判断分析题 1.钟嵘提倡“直寻说”,因此他完全反对在诗歌中用典。(×) 答:该说法错误。主要理由是: 第一,钟嵘以滋味说为核心,系统提出了他对诗歌创作和诗歌审美特征的认识。为了使诗歌具有滋味,就应该直接表达作者的亲身感受,因此,他提倡直寻; 第二,钟嵘提倡直寻说,但并完全反对用典,而是反对过分讲求用典。因为,用典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2.白居易的“六义”说和《毛诗大序》中的“六义”说意思完全一样。(×) 答:该说法错误。主要理由是: 第一,《毛诗大序》中的“六义”说是对《诗经》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归纳和分类,包括风雅颂赋比兴六个方面,其中,风雅颂是内容上的分类,赋比兴是创作手法; 第二,白居易的“六义”说主要指比兴,同时主要是强调诗歌的寄托和讽喻,即强调诗歌描写社会内容,发挥政治的功能。所以二者所谈的意思不完全一致。 3.元好问论诗提倡刚健之风,讽刺秦观诗是女郎诗,这完全正确。(×) 答:该说法错误。主要理由是: 第一,元好问作为北方少数民族诗人和理论家,其民族和地域的审美要求有别于南方,因此,他论述诗歌,特别提倡刚健之风,由此他批评秦观的诗歌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 第二,作为诗歌风格的两种基本类型,阳刚和阴柔都是美的,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元好问的批评不完全合理和正确。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绪论 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 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 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 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 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 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 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 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 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 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 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 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 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言于外。”这段诗论出自(《毛诗大序》)。 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司空图)。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认为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张诗尚壮美)。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山自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中文系本科生必读书目

中文系本科生必读书目 中文系本科生必读书目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38+94+45+32+60=269种)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计38种) 对应课程:中国现代文学B1-2 中国当代文学B1-2 一级书目 1、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2、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3、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王光东等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导读》 5、郭沫若:《女神》(1921) 6、郁达夫:《沉沦》(1921) 7、鲁迅:《呐喊》(1923)、《彷徨》(1926) 8、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 9、茅盾:《子夜》(1932) 10、沈从文:《边城》(1934) 11、萧红:《生死场》(1935) 12、艾芜:《南行记》(1935) 13、曹禺:《雷雨》(1936) 14、老舍:《骆驼祥子》(1936) 15、张爱玲:《传奇》(1944) 16、柳青:《创业史》(1960) 17、陈映真:《将军族》(1964) 18、《朦胧诗新编》(2003) 19、张炜:《古船》(1986) 20、王安忆:《长恨歌》(1995) 2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1995) 二级书目 22、赵家壁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35-1936) 23、周作人:《自己的园地》(1923) 24、鲁迅:《坟》(1927)、《朝花夕拾》(1928) 25、沙汀:《淘金记》(1943) 26、沈从文:《长河》(1945) 27、巴金:《寒夜》(1947)

28、《穆旦诗选》(1986) 29、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1956) 30、赵树理:《三里湾》(1953) 31、老舍:《茶馆》(1958) 32、白先勇:《台北人》(1965) 33、西西:《我城》(1979) 34、张承志:《心灵史》(1991) 35、贾平凹:《废都》(1993) 36、阿城:《棋王》(1984) 37、史铁生:《我与地坛》(19) 38王朔:《动物凶猛》(1991)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计94种) 对应课程:中国古代文学A1-5 中国古代文论1-2 一级书目 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注析,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诗经》全注本,如陈子展《诗经直讲》等) 3、《楚辞补注》,(宋)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楚辞》全注本) 4、《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 5、《论语新解》,钱穆注解,三联书店。(亦可用其他《论语》全注本) 6、《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7、《老子校释》,朱谦之校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老子》全注本) 8、《庄子集释》,(清)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庄子》全注本) 9、《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中华书局。 10、《汉书》,(东汉)班固著,中华书局。 11、《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2、《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3、《六朝文絜译注》,(清)许梿选,曹明纲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4、《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诗言志:“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表现的感情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文质彬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文质并重,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 兴观群怨:兴,感发,感触。指诗歌启发鼓舞读者的感染作用。观,观风,观志,通过诗歌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群,人与人之间的和同、团结,指通过诗歌互相交流感情,进面达到互相感化,增进团结教育作用。怨,指抒发怨情,评批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三表: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主张从关心人民生活出发,考察社会现实。以意逆志:读者之意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它们通过读者的能动作用而得到统一。认为以己(读者)之意推求诗人(作者)之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事物最精微的“道”,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的。 德意忘言:庄子对言义关系的看法,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明显局限性。因此通过“忘言”的方式,捕捉言外之意,才能真得意。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歌体裁,赋、比、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比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 主文而谲(jué)谏: 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歌抒情言志,但要符合封建思想、礼教,使之不能违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政治需要。 发愤著书:司马迁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认识和反思,从自己写作《史记》的切身体验和历史上许多重要作家的痛苦遭遇认识到一切伟大的著作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 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 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 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中国文学理论》5页) 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 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 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 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 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 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先秦为一期, 两汉为一期, 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莫(大约)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文学”认识得更清了。 他们把学术分为“经学”、“史学”、“玄学”和“文学”数种。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同。 更进一步,他们把文学再细分为“文”与“笔”两类; “文”是指情感的、美感的文学, “笔”是指理智的、应用的文学。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先秦文论选录译文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 提示:提出了"以义逆志"说,理解其内涵,并请说明其影响。 《庄子》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提示;轮扁斫轮而不能说出斫轮的道理,这不是"言不尽意"吗?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提示:正面提出"言不尽意"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王粲擅长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范文

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句话出自哪本书?(考查教材宋元明部分) A. A. 《艺概》 B. B. 《沧浪诗话》 C. C. 《岁寒堂诗话》 D. D. 《石洲诗话》 正确答案:B 2.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景象符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哪一品()(教材隋唐五代文论,视频课件第十五至十八讲) A. A. 冲淡 B. B. 典雅 C. C. 纤秾 D. D. 绮丽 正确答案:C 3. 刘勰《文心雕龙》中,能够体现作者对于个人性情和文章体式之间关系的理解的是()(教材南北朝部分,视频课件第七、八、九讲) A. A. 情采篇 B. B. 体性篇 C. C. 原道篇

D. D. 丽辞篇 正确答案:B 4.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以下哪位文论家的观点()(教材明代部分,视频课件二十二到二十四讲) A. A. 李贽 B. B. 袁宏道 C. C. 周敦颐 D. D. 曹雪芹 正确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元九书》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白居易 6.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提出“发愤著书”的是()。

正确答案:司马迁 7.大音希声,()。 正确答案:大象无形 8.梁启超对小说的看法体现在他的论文()中。正确答案: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9.“童心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李贽 10.“性灵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袁枚

11. “诗穷而后工”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欧阳修 12.张炎在《词源》中,认为词创作的最高标准是()。正确答案:清空 13.盖文章,(),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正确答案:经国之大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解释“知人论世”。(教材先秦部分,课件孟子部分)正确答案: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清)【圣才出品】

第9章清 一、填空题 1.在后世被常州派词人推为有词以来成就最高的词人是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姜夔 【解析】常州词派兴起于清嘉庆初的词流派,以常州词人张惠言、周济为主要代表。张惠言、周济等常州词人推尊词体,倡意内言外之说,以比兴寄托充实词学理论,指导词的创作,形成了颇具声势的常州词派,其影响延续至清末。其词学理论初见于张惠言及其弟张琦合编的《词选》中。 2.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神韵说(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神韵说 【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3.《红楼梦》有________与程高本两个版本系统。(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脂评本(名词解释,复旦大学2010年研) 【答案】脂评本 【解析】脂评本是指《红楼梦》八十回本。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问世以前,这部长篇小说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这种钞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符种形式的批注,有回首总批、眉批、夹注、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4.赵翼、蒋士铨与________并称“乾隆三大家”。(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袁枚 【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5.________,泪比长生殿上多。(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石壕村里夫妻别 【解析】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马嵬》。世人多以此来形容寻常百姓的感情,比帝王权贵们的更为真挚。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6.清代叶燮撰写了诗论著作《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原诗 【解析】《原诗》为清代诗论家叶燮所著。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艺理

自考马列文论历年试题及答案)

自考马列文论历年试题及答案 马列文论资料 围绕【《马列文艺论著选读》系 陆贵山、周忠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整理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建议:论述试题,可尝试记主干,然后根据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 联系电话:15087电话004348、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 一、单选(四号字体) 1、《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的作者是(马克思) 2、马克思的第一篇政治性文章是(<<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3、“风格就是人”是马克思引用的那一位法国作家的话(布封) 4、<<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发表于(1843年)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马克思)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为(巴黎手稿) 7、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已经同那一个政治团体建立了联系(正义者同盟) 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完成于(1844年4——8月) 9、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完成的标志性著作是(德法年鉴) 10、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不是非常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11、从理念世界中寻找美的哲学是(黑格尔) 12、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宗教) 1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实践) 14、中的基本思想和宗旨所在是(阐明了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5、马克思把于人的联系和被改造的自然称为(人化的自然) 16、马克思在美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提出了(美是劳动的产物) 17、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的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18、马克思提出人类劳动能够按照什么规律来建造(美的规律) 19、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使什么对象化的过程(人的本质力量) 20、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是(马克思) 2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见于与马克思的那一本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2、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是(劳动) 23、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4、提出“艺术表现感性事物的真理”的是(黑格尔) 2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几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3个)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圣才出品】

第8章明 8.1复习笔记 一、《与李空同论诗书》[明]何景明 1.明代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七子论文的宗旨倡自李梦阳,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就复古这一总倾向来说,何、李是一致的;然二人在意见上存在分歧。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所说,可知《与李宝同论诗书》是针锋相对的答辨。 2.李梦阳、何景明对学古认识的不同 (1)李、何都是主张从学古入手的。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学古的方法:何景明以为应该是“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以有求似”是说由表及里,因内符外,不仅得其形貌,同时要得其神情;而李梦阳则“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步趋于形迹法度之间。 (2)何景明并不废弃法度,但他说的“不可易之法”指“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的诗文体势,所以说“法同则语不必同”。而李梦阳说的法古,主要是摹仿古人的语言。 3.何景明对学古与创新关系的论述 (1)何景明以为学古由“领会神情”入手,则学古只是入门的途径,而不是终极的目的,从古人入,必须从古人出。“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是说,无筏不能登岸,登岸就必须舍筏;舍筏才说明得登彼岸,否则还是飘浮在中流而无所归宿。 (2)学古的目的,为了“自创一堂室,一户牖,成一家之言”;倘若像李梦阳那样,终身停留在尺寸于古法之中,是不可能在艺术上发挥独创精神的。

(3)何景明说李梦阳的近作,“间入于来”,“来人似苍老而实疎卤”。“苍老”指尽洗词华,以意格取胜的一种艺术境界,“疎卤”只是个空架子;“疎卤”而似“苍老”,亦即“古人影子”;“疎卤”和“苍老”,是真伪问题。 (4)何景明说自己的诗,“不免元习”,“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秀峻”和“浅俗”,是艺术水平之高下而已。其所以然,由于一个模拟形迹,学古过于求似,因而终身不舍筏,亦即不能登岸。浅俗虽然浅俗,但却是舍筏而登了岸的。 4.李梦阳、何景明诗论的不同作风 (1)李、何的诗,同样是学盛唐的,但由于两人气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作风也就不一样。大约李重气魄,一味追求雄奇豪放;何重才情,偏于“清俊响亮”。 (2)何氏此文中指出,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必须是包涵各种不同的因素,互相调剂。像李梦阳那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结果是雄奇变为粗犷,豪放流于肤廓。 二、《市井艳词序》[明]李开先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市民意识在文学上逐渐得到表现。李开先的《市井艳词序》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这种趋势。 1.市井艳词的特点 (1)市井艳词,就是民间歌谣。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反映了真实的感情。李开先重视市井艳词,正在“以其情尤足感人也”。它说明了文学的力量来自对生活的真实的反映。 (2)市井艳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群众性。“二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初学者,亦知歌之。”李开先仿其体而作歌词,“市井闻之响应”。这说明它深受群众的喜爱,对广大群众

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

一、《毛诗序》得文学观 1、情志融合说——文学创作得本质 “情志”伴随情感得理性认识,第一次提出诗歌具有抒情特征。 《毛诗序》融合了先秦以来得“情志说”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倡导情理兼容。情激活了志,使原先积淀在作者心中得、带有必然性得“志”,变成偶然性得、个体性得情,志入于情,情蕴含着志,这样得诗歌既能传达政教内容,又能打动人心,从而使政教内容为天下人所接受。 2、教化说——文学得社会功能 作者认为从诗与乐中可以瞧出政治得失与社会心理走向:“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与。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瞧到了诗歌与音乐由于以情为动力,故而其感动人心、教化百姓最具价值,它强调从调协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出发,进行移风易俗,美化社会,实行儒家理想中得王道之治。这样,文艺之美就与政治教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3、美刺说——文学得社会功能 《毛诗序》在解说“六义”时提出了美刺得观点,释颂为“美盛德之形容”;释风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依据《毛诗》及注释者得理解,美与刺有许多就是通过比兴手法而得到展现得。但讽谏必须掌握好尺度,不能过分。“温柔敦厚,诗教也。”形成温与含蓄得抒情特征。 二、司马迁文论 1、发愤著书说 ①阐述了社会生活、个人经历就是文学创作得原动力。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强调个体写作得决定因素,可以说就是开魏晋文论自觉意识得先河。 ②苦难在文学创作中得作用。悲愤痛苦得情感往往使作者能够体会到生活与宇宙中最深刻得意蕴,这种建立在体验之上得思索,往往构成了作品情理交融得魅力,也就是艺术特有得魅力。 ③揭示出创作得意义——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相统一。司马迁通过阐述古代圣人得写作动机,指出古代得圣贤所以发愤著书,“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认为,历史上许多文人得创作都就是想“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这就将文章写作得动力归结为个人与社会得统一,不仅就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是为了抒发心中得郁愤,使个人得生命意志得以延续。 2、对屈原得肯定性评价 肯定屈原得“怨”与“直谏”。司马迁将屈原创作《离骚》与人得天性相联系,认为人之疾痛惨怛必然呼天喊地。《离骚》中得怨愤就是符合人性得,无可厚非得。屈原正道直行而受到小人得馋悔发而为《离骚》,具有最美得价值,就是产生深挚感人艺术魅力得前提。 三、王充文论 1、对文学功能得深化认识——劝善惩恶说 “夫文人文章,岂徒调异笔墨,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哉,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文学惩恶劝善得教化作用得实现必须建立在真诚无伪得基础上。 2、“真美”论——对文学内容得要求 ①述实事,论贵就是而不务华,事尚然而不高合。②辨真理,解释世俗之疑,辩照就是非之理,使后进晓见然否之分。③抒真情,文学夸张,一概否定。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 3、文学内容与形式得辩证统一关系。——文质并重 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 四、魏晋玄学文论——王弼: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说 王弼认为只有遗弃外在得物象与语言,才能直击本体。“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在存意,得意而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

1 、庄子的哲学中可以看成是一种审美态度的是() A 、自然朴素 B、得意忘言 C、心斋、坐忘 D、观生、观民 2 、“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关于辞赋的观点。 A 、司马迁 B、杨雄 C、班固 D、刘安 3 、王充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是() A 、疾虚妄 B、内外表里,自相副称 C 、文有真伪,无有故新 D、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 4 、继承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是() A 、《文赋》 B、《文心雕龙》 C、《毛诗序》 D、《诗品序》 5 、完全可以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A 诗品 B文心雕龙 C原诗 D文赋 6 、首创诗歌声律说,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的是() A 王充 B陆机 C沈约 D刘勰 7 、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中说:“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论述的是() A 、文学创作过程 B、文学鉴赏过程 C 、文学活动的全过程 D、观察事物的过程 8 、最早明确提出“意境”概念的是() A 、传为王昌龄的《诗格》 B、皎然《诗式》 C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D、王 国维的《人间词话》 9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一句”出自司空图的() A 、《与李生论诗书》B、《与王驾评诗书》 C 、《二十四诗品》D、《与极甫书》 10、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是() A 、文与道俱 B、文道合一 C、文以贯道 D、文以明道 11、“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论,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是()对“诗贵传神”的一种表述。 A 、欧阳修 B、苏轼 C、韩愈 D、严羽

12、金代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集中在() A 、《答谢民师书》 B、《论诗绝句三十首》 C、《与李生论诗书》 D、《四溟诗话》 13、明代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是() A 、前后七子 B、公安派 C、唐宋派 D、竟陵派 14、提出诗品出于人品这种人格与创作关系观点的是() A 、陆游 B 、袁宏道 C 、梁启超 D 、刘熙载 15、小说与史传的实质区别是()与实录的矛盾对立。 A 、真实 B 、叙事性 C 、口语化 D 、虚构 16、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是明代的() A 、李贽 B 、王世贞 C 、袁宏道 D 、谢榛 17、我国的小说评点是由()开创先河的。 A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B 、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 C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 D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18、浙西派词论的主要倾向是() A 、推尊词体,强调比兴寄托 B、推尊词体,崇尚醇雅 C 、以冲淡清远为宗 D、重 视词的体制,强调意境清空 19、金圣叹小说理论最有创见的精华部分是() A 、动心说 B、技巧论 C、性格论 D、因缘生法 20、在王世稹的神韵说之后,沈德潜提出了() A 、肌理说 B、格调说 C、性灵说 D、理事情说 二、多项选择题,选出三个或以上的答案。 12 分 21、下列文艺观点出自孔子《论语》的有() A 、思无邪 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C 、心斋、坐忘 D、辞、达而已矣 E、兴 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F、知人论事 22、道家的哲学思想在()等方面影响后世的文学思想。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第10章【圣才出品】

第9章清 9.1复习笔记 一、《西游记题词》【清】幔亭过客 明中叶嘉靖、万历年间,吴承恩写成了一百回本的《西游记》。它以丰富的想象、神奇的故事开拓了幻想小说的领域,是我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成就。 1.《西游记题词》对幻与真关系的阐述 (1)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里,认为“文不幻不文”,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并提出“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透露了《西游记》的幻想的情节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 (2)他指出《西游记》不是“雕空凿影,画脂镂冰”的向壁虚构,可与《水浒》并驰中原,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给予积极肯定,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都有积极意义。 2.袁于令对魔与佛关系的论述 (1)《西游记》的作者使孙悟空由魔历经千辛万苦而成为“斗战胜佛”,取经师徒在西行路上与群魔抗争,也总是佛战胜魔。这反映了作者世界观中的宗教迷信色彩。 (2)袁于令却利用佛家的学说,强调“我化为佛”“未佛皆魔”“魔与佛力齐而位逼”,甚至提倡“言佛不如言魔”。它有助于使人认识《西游记》描写的内容别具人间的性质。 3.对袁于令《西游记题词》的评价 (1)袁于令的《西游记题词》对阐述《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有一定的价值,但它的立论仍掩盖在宗教色彩之下。 (2)“三教已括于一部”“洋洋数百万言”“不离本宗”等,都可能把对小说的理解引

到谈玄悟道的方向,未能剥落《西游记》的杂质而充分展现其精华,这是《题词》的局限性。 二、《闲情偶寄》【选录】【清】李渔 1.《闲情偶寄》简介 (1)在清初戏曲理论的发展方面,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李渔。李渔对戏曲颇有研究,具有较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舞台经验。 (2)在《闲情偶寄》的填词部、演习部里,他系统论述了关于戏曲创作和表演的多方面问题,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戏曲理论的体系。 2.李渔对戏曲艺术特点和要求的看法 (1)李渔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看法。主次分明,自成一说,重视了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要求。 (2)李渔认为戏曲作品首先在于主题鲜明,结构严整。词采、音律等等,都是为主题、结构服务的。他强调作剧之前,必先立好间架,制定全角。 3.《闲情偶寄》论结构部分的特色 (1)《戒讽刺》表现了封建观点。 (2)《立主脑》强调主题思想的重要和主要人物事件的突出。 (3)《密针绪》、《减头绪》是要布置严紧,主线分明,善于联络穿插,不能有任何破绽和矛盾。 (4)《脱窠臼》是贵独创,反对盗。 (5)《戒荒唐》是说戏曲要合于人情物理,不必以怪异为奇。已认识到戏曲现实性的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