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

考点37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地理环境

编写:刘红审核:周娣

考点要求: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梳理:

产业转移

一、背景知识

(一)产业的发展类型:

(二)产业的发展阶段

1.划分依据:根据典型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

(三)产品的生产环节

二、产业转移

(一)定义:

产业转移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

(二)类型:

(三)背景:经济全球化

(四)本质/根本目的:

寻求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五)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重要因素:

①劳动力

a.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

特点: b.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

c.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a.劳动力的数量、价格、素质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

影响: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b.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空间上不断迁移。

a.“硅谷”企业在东南亚投资办厂。 (主要原因:东南亚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

举例: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b.20世纪下半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亚的转移。(主要原因:劳动力因素不断变化。)

②内部交易成本:

定义: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 (包括政府)要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

内部交易成本。

特点

影响:由于内部交易成本的差异,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投资办厂。

产业的发展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举例: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主要影响因素:内部交易成本低

③市场:

a.贸易壁垒的存在。

原因:

b.市场是在不断变化。

a.为了避开贸易壁垒,企业就直接到市场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影响:

b.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也会随之变化。

a.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举办汽车厂。(主要原因:我国拥有

举例: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b.20世纪90年以前,日本企业的投资重点地区在西欧、北美;20世纪末,日本企业

的投资重点地区在东亚、东南亚(主要原因:市场在不断变化。)

2.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说明:

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当今世界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将劳动密集型、资

源密集型和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六)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①发达国家: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

利调整创造条件,从而促进了产业升级。

②发展中国家: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①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如:产业转移使东亚的出口加工区由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化地区。

②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加重。

③说明: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的同时,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

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①表现: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

②举例:发达国家国内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发展中国家大量吸引国家

(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两次大规模产业转移

1.第一次产业转移:

①时间:20世纪70~80年代

②具体表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从香港、台湾等地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

③影响: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加快了珠三角地区的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产业升级;但加重了环境污染。

对港、台影响:为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产业升级。

2.第二次产业转移:

①时间:20世纪90年代。

②具体表现: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到粤东、粤北等

次发达地区

③影响:

对珠三角的影响:同第一次中对港、台的影响。

对粤东、粤北的影响:同第一次中对珠三角的影响。

对广东省的影响:加快广东省社会经济的发展,缩了地区之间的差距。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一、背景知识:

(一)水资源的概念:《图册》P43

通常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二)人们常用的水资源:

人们常用的水资源主要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其中河流水与人们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四)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图册》P62表格

1.数量特点: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少。

2.时间分布:

特点:夏秋多水,冬春少水,且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成因:受季风气候影响,夏秋多雨,冬春少雨,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措施:修建水库。

3.空间分布:

①特点:

②措施:跨流域调水。

二、南水北调

(一)原因:

1.原因: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表现:北方地区水资源供应量小于需求量,尤以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滦河流域缺为

最为为严重。

3.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最为严重。

①原因:

▲自然原因:水资源总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水土资源配合欠佳(水少地多)。

▲人为原因: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污染水、浪费水现象严重。

▲说明:a.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最主要的原因是水资源总量少。

b.华北地区春早最为严重的原因:春季降水少,水资源总量少;春季正值农作物播

种季节农业用水量大;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②危害:严重制约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③措施: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其中跨流域调水是南水北调解决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措施。

(二)水源区和供水区:

1.水源区:长江。

2.供水区:华北、西北。 (三)工程方案:

1.总体方案: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发展的需要。

2.具体方案:《图册》P 137 ①东线工程:

路线:从江苏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起止点:起点扬州;终点天津。

经过的主要省区:自南向北依次为苏、鲁、冀、津。

连接的河流:自南向北依次为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水源区:长江下游;

供水区/调入区:淮河下游地区、山东黄河下游地区、海河流域。

优点: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小;调水量大。 缺点: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调(注:黄河以北自流供水);水质差。

备注:同时实施治污工程。

②中线工程:

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 起止点:起点为丹江水库;终点为北京。 经过的主要省区:鄂、豫、冀、京。 水源区: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水库。 供水区:海河平原、京津地区、黄河下游。

优点:自流供水;水量稳定;水质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

缺点:工程量较大。 ③西线方案:

路线: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水源区: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供水区:西北干旱地区,华北部分地区。 优点:自流供水;水质好。 缺点:调水量小,工程巨大。

(四)必须坚持的原则:强化节水意识,在节水、治污的前提下调水。 (五)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对调入区的影响:

①从总体上看: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实施后,将有效缓解调入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其

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②具体表现: 1°社会效益:

▲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

缓解调入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

▲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 ▲控制地面沉降。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对调出区的影响(以东线工程为例)

①长江径流量减少,海水上溯,河口盐度升高,水质下降。

②长江径流量减少,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③调水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④东线工程范围内,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⑤长江下游及输水沿经地区,工业发达,大量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案例一:西气东输

(一)起止点:

1.起点:新疆塔里木盆地中的轮南油气田。

2.终点: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注:上海是我国能源调入量最大的省份。) (二)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三)经过的省级行政区: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填简称),计9个省区。 (四)沿途经过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

(五) 运输方式:管道运输(特点:运量大,运费低,连续性好,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占地少,安全

可靠;但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六)影响西气东输主管道线延伸方向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分布。

(七)西气东输线路中段发生弯曲的原因:为保证从供气的可靠性,途径陕甘宁气区。 (八)原因:

1.原因:①我国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即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②调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说明:我国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主要表现: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贪乏,制约经济的发

展。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量小,但能源丰富,因经济水平的限制,

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九)深远影响:

1.从总体上看:实施西气东输,有利于调配我国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

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保持生态环境,促进东西部之间的协调发展。

2.具体表现:

①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a.社会经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

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缓解交通压力。

b.生态环境: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东部的大气环境状况。 ②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a.社会经济: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改

特点:

特点:

特点:

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

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b.生态环境: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

③对沿线地区的影响:

a.社会经济:为沿线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促进沿线各省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沿

线地区成为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b.生态环境: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

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

④说明:西气东输实施以后,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十)应注意的问题:

输气管道经过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而在施工中十分注意对当地环境的保护。

案例二:西电东送《图册》P

63

(一)路线:

1.北部通道: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华北地区(终点:京津唐工业基地)

2.中部通道: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终点:沪宁杭工业基地)

3.南部通道: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

河的水电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火电送往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区)。

(二)原因:我国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三)深远影响:(同西气东输)

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学案及答案201512_图文(精)

《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专题 【考纲解读】掌握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结合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对转入区和转出区的意义。【背景阅读】《中国制造 2025》中指出,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复习探究】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出现关闭、停产、外迁现象,成为珠三角产业升级过渡期不可回避的“ 阵痛” 。材料二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及其产业结构演变图

制糖业、罐头食品业??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汽车、石油化工 (1珠三角产业转移接收地的优势区位因素有哪些? (2分析珠江三角洲一些中小企业出现关闭、停产、外迁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原料、劳动力、地价。 (2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市场需求减少;人民币升值导致原材料、土地、劳动力、能源的紧缺和涨价,利润下降;珠三角产业升级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 【规律总结 1】产业转移的原因 2. “上海制造”是我国的传统品牌,当前上海正谋求产业梯度大范围转移。“两头(研发、营销环节在沪,中间 (生产环节在外”的经营模式,将成为上海企业未来生存的常态。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 15为“上海市部分企业转移示意图” 材料二:图 16为“长三角地区不同时期产业转移重心演进示意图” 材料三: 图 17为“产业转移发生机理示意图”

产业结构的变动

高三地理冲刺练三 产业结构的变动,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读2000~2011年中国城市群三大产业结构变动表格,回答23~25题。 2000~2011年中国城市群(部分)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单位:%) 城市群2000年2006年2011年 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a 9.6 42.2 48.2 6.0 44.2 49.8 5.3 42.7 52.0 b 9.5 47.0 43.5 7.3 51.2 41.5 6.1 54.5 39.4 c 13.3 40.1 46.6 9.1 45.8 45.1 5.8 57.1 36.9 d 20.4 40.7 38.9 13.5 47.6 38.9 10.1 57.9 32.0 23.表格中a、b、c、d代表的城市群分别是 A. a—江淮; b—辽中南;c—长株潭;d—京津冀 B. a—辽中南; b—京津冀;c—长株潭;d—江淮 C. a—京津冀; b—辽中南;c—长株潭;d—江淮 D. a—长株潭; b—辽中南;c—京津冀;d—江淮 24.表格中城市群的发展方向 A.a城市群适宜大力发展金融等高端服务业 B.b城市群未来宜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 C.c城市群目前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d城市群要积极主动地做好产业转出工作 25.表格中各城市群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A. a城市群人口迁入能够延缓老龄化进程 B. b城市群人口主要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 C. c城市群人口迁移主要因为大型工程建设 D. d城市群人口迁移降低该地城镇化水平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大气层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 的现象。图a和图b分别是1986~2007年四川省乐山市(长江沿岸城市)和峨眉 山雾日的月际变化图,回答26~27题。 26.乐山市与峨眉山雾日的差异是 ①乐山市夏季多雾②乐山市冬季多雾 ③峨眉山全年多雾④峨眉山年均雾日数比乐山市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5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度 考试题集讲解

试卷名称:2015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度) 一、单选题 1.对产业转出的地区是把一些不合适发展的产业淘汰转移,培育发展引进的或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的()。[3分] A.转型升级√ B.有力发展 C.改革 2.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率先走出()的阵痛期。。[3分] A.结构调整√ B.改革试点 C.企业升级 3.()地区要改变过去低端的、依赖资源的产业承接结构,使承接产业层次更高,资源依赖性更低,从而带动自身内生动力的增强。[3分] A.中西部√ B.东部 C.东北地区 4.( )在空间上会发生梯度转移,一般是从高技术梯度到中技术梯度,再到低技术梯度。[3分] A.供应链 B.产业√

C.生产企业 5.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结构调整( )。[3分] A.方向 B.方向和思路√ 思路C. 6.企业在产业转移中要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自主地做出选择。政府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好我们的()。[3分] A.环境√ B.家园 C.企业 7.发达国家目前主要是侧重在内部结构的优化。发展高端制造业和()。[3分] A.现代服务业√ B.现代餐饮行业 C.现代机械行业 8.建立若干(),通过贸易平台吸引国内外资本,推进进出口贸易,加快经济发展。[3分] A.自贸园区√ B.改革试验区 C.产业基地 9.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方向,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阶段来确定各个地区未来产业的

发展方向和( )。[3分] A.改革 B.重点√ C.试点 10.服务业方面,在工业化阶段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到工业化后期开始发力,对经济的贡 献度( )。[3分] A.越来越高√ B.越来越少 C.保持平稳 11.国家工信部制定了目前至()的规划,希望我国在智能制造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提升。[3分] √年A.2025. 年B.2015年C.2035使经济更有活力。加快产业的发展,()12.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去争取改革试点,通过改革的] [3分 A.实验区 B.先行先试√ C.力度与步伐[3 )之间发生转移。。13.国际间产业会随着贸易条件、技术条件、市场环境的变化,在(] 分国际√A. B.企业国内C.。)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再到发达阶段,对经济贡献一直在(B14.农业和采掘业方面,] 分[3 A.上升 B.下降√ C.平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特别是重化工的占比比较大,经济受到外部形势的影响,下行压力15.]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第三章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课标要求】以某地区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结合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 2. 结合材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 3.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概念学习】 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分类:产业转移和产业转移 【原理探究】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产业转移方向产业转移类型产业转移原因 1978—1994年 探索起飞阶段 1994—2003年 快捷提升阶段 2003以来的调 整转型阶段

【问题探究】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 巩固练习: 自20世纪60年代,甲国开始在临近乙国边境的地区设立边境工业区,吸引乙国的企业来此投资建厂,并从乙国进口原料和零部件,加工、组装成品后再销往乙国。目前,这些边境工业区已发展成规模不等的工业中心。据此完成l~3题。 1.据图文资料推断,与乙国相比,甲国 A.劳动力价格较低B.技术水平较高 C.消费市场较广D.资金较雄厚 2.影响甲国边境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廉价劳动力B.交通运输C.研发能力D.环境质量 3.甲国边境工业区的发展,提高了 A.乙国的劳动生产率B.甲国的环境质量 C.乙国的就业率D.甲国的城镇化水平 (2016全国卷2)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图l 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5.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制造业回流:全球产业转移的新动向

制造业回流:全球产业转移的新动向 编者按: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重大调整,全球产业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与前三次产业转移不同,本次产业转移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可能对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为此,我们策划了这一专题,希望对读者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有所帮助。 一些产业从发展中国家回流发达国家 “逆向”产业转移目前来看规模还比较小,未来是否会主导整个产业转移的趋势还不好判断;这种“逆向”转移的不是一般的产业,往往属于高端制造业。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全球产业大致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转移。第一次产业转移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二战后,美国首先爆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使得美国国内的产业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在此背景下,美国将其国内的传统产业如钢铁、纺织等转移到日本和西德,以便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信、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日本和西德通过承接美国转移的产业,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第二次产业转移发生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这一时期,

日本、西德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同时,劳动力的成本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日本和西德将不适合本国发展的如纺织、机电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转向东亚及拉美的一些国家,自己则致力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作为产业转移输入地的东亚和拉美的一些国家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为契机,逐步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第三次产业转移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一些亚洲新兴经济体在继续承接发达经济体转移出来的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也把部分失去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带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其工业化进程。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正在悄然发生。相比前三次产业转移,本次产业转移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比较突出的是产业转移方向发生了变化。在本次产业转移中,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出现了产业从发展中国家回流的态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洲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等计划,在此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相继将海外生产线迁回本

2020年名校专递:高考地理特色专题讲练(28)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含答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 名校专递:高考地理特色专题讲练(28)产业转移对区域发 展的影响(含答案) 思维建模 当今世界产业转移的总体方向是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存在着区域差异。 [2013·天津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设立了产业转入示范区。 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会给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答案]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集聚效益(扩大产业规模)。 规范演练 1.图28-1(a)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28-1(b)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a) 图28-1 材料一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材料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广东省将深圳市划为优化开发区域,将汕尾市和英德市划为重点开发区域。深圳市计划转出化学、造纸等行业的部分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 (1)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2)分析深圳市需转出企业的主要原因。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汕尾市、英德市),并说明理由。 (3)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农业开发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内蒙古呼伦贝尔宝日希勒镇以北约两千米处的矿区,20世纪90年代快速开发,之后大力整顿经济停止了开发,但草原上却出现了上千个沉陷坑。在遥感图上,此处的地球表面看起来更像是布满陨石坑的月球表面。 材料二宝日希勒镇局部地区地表景观图(图28-2)。 图28-2 (1)此区大规模露天开采的可能是________;从该采掘工业的布局要求来看,其属于________导向型工业。 (2)据图简要分析当地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内蒙古拥有我国知名的奶制品企业,从地理的角度简要分析内蒙古奶制品企业成功发展的区位优势。 (4)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也取得很大发展,这有力地促进了内蒙古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试简要说明内蒙古接受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南方某区域略图(图28-3)。 图28-3 材料二广西有多个蔬菜生产基地,2012年广西的蔬菜产量是海南的4倍,广西是“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因此商务部将开通一条从广西到北京的“南菜北运”线路。 材料三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这将带动其周边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实践仅适用于度考试题集

一、单选题 1.对产业转出的地区是把一些不合适发展的产业淘汰转移,培育发展引进的或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的()。[3分] A.转型升级√ B.有力发展 C.改革 2.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率先走出()的阵痛期。。[3分] A.结构调整√ B.改革试点 C.企业升级 3.()地区要改变过去低端的、依赖资源的产业承接结构,使承接产业层次更高,资源依赖性更低,从而带动自身内生动力的增强。[3分] A.中西部√ B.东部 C.东北地区 4.( )在空间上会发生梯度转移,一般是从高技术梯度到中技术梯度,再到低技术梯度。[3分] A.供应链 B.产业√ C.生产企业 5.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结构调整( )。[3分] A.方向 B.方向和思路√ C.思路

6.企业在产业转移中要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自主地做出选择。政府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好我们的()。[3分] A.环境√ B.家园 C.企业 7.发达国家目前主要是侧重在内部结构的优化。发展高端制造业和()。[3分] A.现代服务业√ B.现代餐饮行业 C.现代机械行业 8.建立若干(),通过贸易平台吸引国内外资本,推进进出口贸易,加快经济发展。[3分] A.自贸园区√ B.改革试验区 C.产业基地 9.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方向,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阶段来确定各个地区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 )。[3分] A.改革 B.重点√ C.试点 10.服务业方面,在工业化阶段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到工业化后期开始发力,对经济的贡献度( )。[3分] A.越来越高√ B.越来越少 C.保持平稳 11.国家工信部制定了目前至()的规划,希望我国在智能制造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提升。[3分] A.2025年√

最新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探析

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探析

[摘要]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要内容。当今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已是国家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唯一出路。本文借助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通过实例分析,探寻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战略 城市经济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变革中求发展。在这个背景下将《孙子兵法》与正处于产业转型与变革时期的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探寻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即“读古人的书,做当今的事”是十分必要的。 一、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就是说: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使命和远景的确定,目标体系的建立,战略方案的制订会为城市的产业转型与资源的重新配置规划明确的方向。因此为城市的产业转型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发展战略的基础:“修道保法” “修道保法”,是指要明确使命与目标,并建立一套确保使命与目标实现的机制。 在产业结构转型上以韩国经济的发展为例,其中经转型后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韩国为规划和发展文化产业,于2001年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该院每年可得到政府 5000万美元的资助。在法制建设方面韩国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法》、《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等项法规。近些年又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着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法律法规保障。 可见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其根本就是要促进技术与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引导产业结构转型也该有相应的政策、法律、措施来保障。 三、发展战略的核心:“知己”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1、第一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也是第一个“世界工厂”。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到,世界贸易的到1/ 4。"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美。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又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使“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先在北美殖民地尔后又在美利坚合众国遇到了肥沃的土壤……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约有200个造铁厂,年产铁约3万吨。超过它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正是对这次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美国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美国对英国的产业转移的承接或承接的力度不是足够大,那么,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时间就要推迟,产生的影响力就要大大缩水。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才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当之为愧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的第二个“世界工厂”。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一次变 1迁。 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美国之所以将国内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首先是处于冷战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河北省生产总值的影 响 专业:金融学学号:41016113 姓名:卢红吉 摘要: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78年至2011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软件,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GDP;可是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它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我国的为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省亦是如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整个省的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11.2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11.2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鲜明的规律性,即都具有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阶段性演化的特征。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最早对产业之间比例关系进行研究论述的,当数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配第在17世纪发表的《政治算术》中用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不同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的不同。此后,克拉克进一步对劳动力逐渐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现象进行研究,他收集并整理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推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移动的统计资料得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一次产业或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结果,劳动力在第一次产业的分布将减少,在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分布将增加。 配第认为,劳动力之所以会沿着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这个轨迹来移动,是因为制造业比农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附加价值),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附加价值),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出现的收入的相对差异是引起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的原因。 二、库茨涅兹的进一步论证 库茨涅兹在“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变化趋势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变化趋势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第一次产业(即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是不断下降的。 (2)第二次产业(即工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而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总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 (3)第三次产业(即服务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而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总的来看是上升的。 除此之外,库兹涅茨还深入到各产业内部进行考察,研究有关产业在产业结构变动中的作用与影响,指出:第二次产业份额的上升,主要是由制造业促成的,而在制造业内部,加工和化学、石油等行业的份额显著上升,而纺织、服装、木材和皮革行业的份额则下降了。 综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茨涅兹的研究成果,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可以这样表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会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这样,第一次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和占有的劳动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缩小,第二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升到稳定乃至缩小,第三次产业的比重不断扩大,成为最庞大的产业。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重心沿着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越高,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即物质生产领域的比重就越低。 三、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理论分析 为什么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会出现顺次转移,其直接原因可以归纳为:产业间需求收入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第一次产业的主要产品是农产品,绝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小,属于需求低增长产业,因而价格不易有大的提高,只能获得较低的附加价值;第二次产业的产品工业品中,有一部分是人们的生活必需晶,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耐用消费晶,

国际产业转移与福建产业定位

国际产业转移与福建产业定位 摘要: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体的国际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 北上”趋势明显,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面临严峻挑战。在新的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福建产业定位的关键在于强化产业分工和专业化。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福建;产业结构;定位 1国际产业转移推动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对外开放的加大,福建省引进的外资规模也日益增加。由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国际产业对该省的转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1978-1987年,国际产业转移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开放,外资从小规模试探逐步加快进入,1984-198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平均为7千万美元。1985年首次突破1 亿美元。从1979年至1987年,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 3.01 亿美元。(2)第二阶段是1988-1995年,国际产业转移高速发展阶段。1988-1993年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每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都成倍增长。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自90年代开始进入福建,较多投资于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从1988年至1995年,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134.28亿美元。(3)第三阶段是1996年至今,国际产业转移平稳发展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在经历1999年和2000年小幅下滑之后,2004年有了明显增加,达到47亿美元。同时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 公司来闽投资增多,国际转移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从1996年至2004

年底,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369.31亿美元。 由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国际产业转移对福建产业结构变动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1)促进福建产业结构的工业化。 &n bsp;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见表1)。2004年外资在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79. 5% ,远远高于全省总体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48. 7% 的比重,两者相差30. 8个百分点,这表明外资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工业化的重要力量。2004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的产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出的份额是:工业总产值占59. 55%,工业 增加值占57.71%,产品销售收入占59.42%,利润总额占69.28% , 资产总额占54. 64%,均已占到1/2甚至更高的比重。 (2)促进福建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是以轻纺产品为主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福建省得改革开放之先,主要承接了来自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以轻工制成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90年代以后,在全省承接的国际转移产业中除原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还包括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 这一阶段的产业转移趋势同全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基本一致。20 世纪90年代以后,全省重化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稳步上升。2002

产业转移 的规律 因素

产业转移的规律因素

产业转移 由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和资源能源的分布不均,从而引起了产业的跨国转移和跨区转移。以获得竞争的优势,取得更多的利益。 1.何谓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我国近几年产业转移的两大趋势 ①产业转移中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十一五”时期,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其主要特点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并行,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制造业与新一轮以IT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并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转移并行,高技术与先进技术并行,且其扩散程度加大,速度加快。 ②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将转向东北、中西部,转移方式更趋多元化。“十一五”时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格局也将有所改变:东部仍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最大的地区,但东北与中西部将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增长最快的地区。在区域的产业分布上也将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呈现出较明显的特色分工:东部将承接高技术产业及服务业转移;中西部将承接重要原

材料与能源及制造加工工业的转移;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珠三角将更多地承按配套性装备制造、电子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如汽车、造船等国际产业的转移。 3.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 ①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初期发展轻工业,轻工业经过积累资金和提高技术发展重工业,然后加强基础工业,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进而发展高利技工业。 ②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其转移有一个共同规律:它们都是转向劳动力工资较低,数量较多的地区。当该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工资水平提高,生产成本变高,利润减少时,便再次进行转移。而原来劳动力指向型企业所在地区则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侧重发展知识指向型企业或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 4.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分析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浅析

工作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对产业转移的规律和模式进行了阐述,产业转移分成本导向型转移、市场开拓型转移、多元化经营型、竞争跟进型、供应链衔接型、政策导向型等。其次对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包括移入区、移出去正负效应做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区域 Abstract:first,this paper describe the orderli-ness and model of industrial transfer,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ubdivide The Cost Oriented transforma-tion,Marketing Exploiting Transformation ,diversification transformation,competition style, and other.then,the industrial transform accelerate the regions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in the new position,our country’s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occurs the new problem,such as the changing of work force,introducing the technology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Keywords:industrial transform;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region 一、产业转移规律及机理 1.产业转移规律 产业转移的基础是各国或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梯度。即由于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形成了产业结构发展阶段上的相对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发达与次发达、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在产业结构层次上形成了明显的阶梯状差异,并按高低不同呈阶梯状排列。 2.产业转移的模式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将产业转移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①扩张性产业转移和衰退性产业转移。根据产业转移的性质,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扩张性产业转移和衰退性产业转移。扩张性产业转移是指本地产业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采取向周边地区扩张性建厂或与周边地区的企业进行协作等方式而进行的产业整体或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衰退性产业转移则是指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由于二者的目的及出发点不同,因此其产业转移的途径、方式就具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衰退性产业更多地表现为产业整体的、彻底的转移,而扩张性产业转移则更多表现为产业部分的、渐进式的转移。 ②产业整体转移与部分产业链的转移。产业转移可以以整个产业全部迁移的方式向外转移,也可能是逐步向外转移部分生产环节,最后扩展至整个产业。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是产业整体转移还是部分产业链的转移,既取决于产业转出方属于扩张性产业还是衰退性产业,也取决于转移方的战略目的和承接方的承接能力等具体情况。 ③技术转移与资本流动。生产要素流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其中,技术转移与资本流动对于产业转移的作用尤为重要。总的来说,产业转移的实质和关键问题是资本转移,资本的流向往往决定产业的转移方向,投资方所考虑的成本、收益等因素,也正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而技术转移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技术转移的程度反映了产业转移方对产业承接地区的投资信心和重视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转移的深度和成败。 ④企业协作性产业转移与并购性产业转移。一个地区的企业出于与周边地区企业进行协作、降低成本的目的,会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如技术合作、合资、OEM等方式。另外,企业并购成功后,为了提高被并购企业的竞争力,并购方也会有目的地向被并购企业转移技术、资本、管理力量等,在转移过程中也往往伴随着产业环节的转移。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区际产业转移使发达地区可以更容易地甩掉相对落后产业的包袱,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先进产业,从而进一步加快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区域产业转移也为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带来了机遇,欠发达地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引进对自身来说相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从而实现产业转移方与被转移方的“双赢”。从区域产业分工的角度而言,一方面,产业转移促进了各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并进而推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各地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产业在地区间的不断转移,最终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格局。 具体来说,可以从产业转移方(发达地区)和产业转移承接方(欠发达地区)两方面来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产业转移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随着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其原有的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其原有产业面临着继续升级或淘汰转移的必然选择。有些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或改造延长产业生命周期,实现产业升级;而有些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其生产成本过于高昂,就会从本地的产业布局中退出,如果存在需求,这些产业会向周边地区进行转移。具体来说,产业转移也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发达地区保持较高竞争力的产业会出于扩大产能和市场份额的需求,与周围地区的相关企业进行生产环节或产业链上的联合、协作,这会导致产业向周围地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浅析 □贺炎林1袁敏华2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北京100029;2.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303 2010年8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产业转移

考点37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地理环境 编写:刘红审核:周娣 考点要求: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梳理: 产业转移 一、背景知识 (一)产业的发展类型: (二)产业的发展阶段 1.划分依据:根据典型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 (三)产品的生产环节 二、产业转移 (一)定义: 产业转移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 (二)类型: (三)背景:经济全球化 (四)本质/根本目的: 寻求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五)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重要因素: ①劳动力 a.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 特点: b.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 c.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a.劳动力的数量、价格、素质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 影响: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b.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空间上不断迁移。 a.“硅谷”企业在东南亚投资办厂。 (主要原因:东南亚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 举例: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b.20世纪下半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亚的转移。(主要原因:劳动力因素不断变化。) ②内部交易成本: 定义: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 (包括政府)要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 内部交易成本。 特点 影响:由于内部交易成本的差异,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投资办厂。 产业的发展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举例: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主要影响因素:内部交易成本低 ③市场: a.贸易壁垒的存在。 原因: b.市场是在不断变化。 a.为了避开贸易壁垒,企业就直接到市场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影响: b.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也会随之变化。 a.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举办汽车厂。(主要原因:我国拥有 举例: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专业:国际商务硕士 姓名:罗琮 学号:201301360030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先分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特征,继而又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两者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国际直接投资、产业升级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开放经济的结果。在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中,产业转移的类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产业转移的阶段是从加工贸易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产业阶段的技术。国际产业转移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只是不同的时期在不同区域之间转移,不同的时期转移的内容不同。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产业转移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 1.国际产业转移将延续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这里的结构高度化指的是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意思。今后,向我国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将主要集中在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三高”行业,而不再像过去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东部地区本身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因此,未来几年,我国将出现传统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有利景象。 2.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样,伴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和发展,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物流相关的服务业的外商投资也越来越多。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3.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2%,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2.9%。与需要耗费大量土地、能源的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上海“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定位就反映了这样的发展趋势,也为上海承接服务业转移做出了总体的规划。 3.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 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往往只是发生在处于产业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以汽车行业为例,上海大众初创时,其零部件大量依靠进口,然后再逐步实现国产化。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则有所不同,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向很明显。如以上海—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台湾信息产业的投资集聚区,其中苏州已经形成以明基电脑、全友电脑和华宇电脑为核心的IT产业群,建立起鼠标、彩显、液晶显示器、超微半导体等多个大规模生产基地。研发、制造、服务的一体化联动将是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将其研发、物流等非制造环节也转移到中国来。这一趋势对于我国各类开发区做好区域产业规划和招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认真研究。 4.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投资方式多样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