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科院优秀学生)
- 格式:pdf
- 大小:265.73 KB
- 文档页数:1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概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涉及电气、自动化、控制理论和技术的交叉学科。
其主要研究电气系统、控制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分析、建模、仿真、实验、运行与维护方面的知识与技术。
在当今社会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等领域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培养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技术的专业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在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方面,主要是通过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实践教学、科研实践和实习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下面将从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专业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二、专业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技术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2. 培养能在工程实践中设计、分析、建模、仿真电气系统、控制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技能;3. 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程应用能力;4. 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伦理素质,具备对工程实践中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问题负责的意识和能力;5. 培养对近现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具备一定理解和把握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专业培养方案1. 专业基础课程1.1 数学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离散数学1.2 电路基础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1.3 自动化基础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1.4 电气工程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配电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2. 专业核心课程2.1 控制理论与技术现代控制理论、现代控制技术、智能控制与信息处理2.2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气工程设计、自动化系统综合设计2.3 电气工程应用工业控制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电气安全与维护2.4 实践教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毕业设计与实训3. 专业选修课程3.1 风电工程技术风力发电原理、风力发电设备、风电场规划和设计3.2 太阳能工程技术光伏发电原理、光伏发电设备、光伏电站规划与设计3.3 智能机器人技术机器人运动学、机器人控制、智能机器人应用3.4 过程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系统、过程工程模拟、过程控制优化四、专业教学环节1. 专业实验课通过专业实验课程,对电路分析、控制系统仿真、电机调速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电力系统、电力电子、自动化控制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开展技术创新、进行工程应用和管理工作的高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
一、培养目标1. 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电路理论等基础知识,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能够设计、分析和优化电力系统、电力电子、自动化控制等系统。
3. 具有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设计和工程应用。
4. 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工程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方案1. 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等。
2. 专业课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机器学习等。
3. 实践教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设计、企业实习等。
4. 选修课程:智能化电力系统、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自动化测试技术、电力市场化等。
三、培养要求1. 能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 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
4. 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胜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的工程实践和管理工作。
四、毕业要求1. 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的工作。
2. 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
3.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工程实践和管理工作。
4.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法律法规。
201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与代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80601)二、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电气工程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区域电气产业为背景,能够从事电器及其智能化方面的设计研发、应用研究、试验分析、生产管理,和电气工程领域供配电工程以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施工管理等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四、培养规格分为知识、能力与素质三大方面,共计54条培养标准。
1、知识标准1.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1.1.1 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和历史等社会科学知识;1.1.2 社会、经济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知识;1.1.3 政治、法律法规、资金机制方面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知识。
1.2工程科学与数学知识1.2.1高等数学1.2.2线性代数1.2.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2.4复变函数1.2.5质点运动学与牛顿运动定律1.2.6 刚体的运动1.2.7热力学定律1.2.8静电场1.2.9迅变场1.2.10波动光学基本原理1.2.11光电效应1.2.12 薛定谔方程1.2.13 量子力学中的氢原子1.2.14 原子的角动量1.3工程技术基础知识1.3.1直流电路分析1.3.2交流电路分析1.3.3模拟电路1.3.4数字电路1.3.6数学模型与建模1.3.7控制系统分析1.3.8控制器设计1.3.9平面电磁波1.3.10传输线理论1.3.11微波传输线1.3.12 C语言编程1.3.13办公自动化软件1.3.14工程计算软件1.3.15工程设计软件1.3.16信号的运算1.3.17系统分析方法1.3.18卷积1.3.19傅里叶变换1.3.20抽样定理1.3.21拉普拉斯变换、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1.3.22信号的矢量空间分析1.3.23机件表达方法1.3.24零件图1.3.25标准件与常用件1.3.26计算机辅助制图1.4专业工程基础知识1.4.1电力电子器件1.4.2整流电路1.4.3逆变电路1.4.4直流-直流变流电路1.4.5交流-交流变流电路1.4.6脉宽调制(PWM)技术1.4.7软开关技术1.4.8直流电机1.4.9直流电动机的电力拖动1.4.10变压器1.4.11异步电动机1.4.1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力拖动1.4.13三相同步电机1.4.16控制电机1.4.17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1.4.18电力系统的等值电路及潮流计算1.4.19电力系统电能质量与功率平衡1.4.20电力系统故障分析1.4.21电力系统稳定运行2、能力标准2.1获取知识和继续学习能力2.1.1 文献查询和检索,获取信息能力2.1.2 国家发展战略与学科关系对应2.1.3 自主学习,更新知识,提高工作效率2.2应用知识能力2.2.1 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2.2.2 定义问题、定性分析问题2.2.3 建立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2.2.4 提出问题解决方法和建议2.3工程实践能力2.3.1 掌握典型电子工艺方法2.3.2 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2.3.3 电气工程项目的设计、实施、管理能力2.4开拓创新能力2.4.1 较强的创新意识2.4.2 电气工程创新的基本能力2.5交流、合作与竞争能力2.5.1 文字、图表和电子及多媒体表达能力2.5.2 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能力2.5.3 学科内、跨学科、跨文化背景合作的初步能力2.5.4 勇于接受挑战,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2.6组织协调和团队工作能力2.6.1 一定的系统思维能力,分清主次因素2.6.2 组织、协调和开展电气工程项目的基本能力2.6.3 具有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2.7国际视野2.7.1 了解学科的国际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2.7.2 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能力2.8专业知识能力2.8.1掌握运用电器及其智能化的知识能力2.8.2电器学2.8.3智能电器2.8.4智能电器综合实践2.8.5供配电技术2.8.6建筑电器设计2.8.7建筑电气课程设计2.8.8自动控制原理2.8.9电气控制与PLC技术2.8.10电气控制综合实践3、素质标准3.1人文素质3.1.1 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3.1.2 全球视野和为人类服务的意识3.1.3 高尚的道德品质,较高的人文素养3.1.4 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应对危机和挑战3.1.5 理性地继承和批判精神3.1.6 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3.2科学素质3.2.1 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3.2.2 开拓进取的开创精神3.2.3 针对工程特点的科学思维方式3.3工程素质3.3.1 对团队利益负责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3.3.2 对新技术的推广或技术革新的进取精神3.3.3 面对挑战和挫折的乐观主义精神3.3.4 勇于承担责任、诚实正直的道德准则3.3.5 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3.3.6了解工程对社会的影响,具有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3.3.7 了解与认识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五、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基本学制四年,弹性学制三至六年,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一、背景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现代工程领域中极具发展前景的学科,它涵盖了电力系统、电力电子、自动控制和机电一体化等多个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本文将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份合理的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良好工程伦理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2. 培养具备坚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能够较好地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 培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工程能力,能够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4. 培养适应现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三、培养要求1. 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备较强的数学分析和电气工程问题解决能力;2. 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进行电气工程实验、设计、制造和工程管理;3. 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工程实践和合作;4. 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能够不断适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快速发展。
四、培养课程设置1. 公共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电路分析等;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与继电保护等;3. 专业核心课程电力电子变换与调节技术、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电力系统稳定性与运行控制、自动化仪表与检测技术等;4. 专业选修课程智能控制技术、智能仪器仪表、工程电磁兼容与电路设计、自动化系统集成与调试等。
五、实践环节安排1. 实验环节通过电气工程实验、控制系统实验、电力系统实验等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2. 实习环节安排学生到电力公司、工厂或研究院所等高校合作单位开展实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实际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3. 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并能够撰写相关的毕业论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一、学制:四年二、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方向有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气及其控制等方向。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的锻炼,使学生具有宽厚而扎实的技术基础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学生毕业后可到电力系统、工业生产自动化、电机电器的设计制造、智能建筑系统、计算机管理及控制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大专院校工作。
四、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成为具有专业知识面宽、技术基础深厚、素质高、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强,能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电气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电工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技术等,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从事各种电气设备的开发、生产、研制和运行管理的能力。
1、掌握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方法,并能绘制本专业的相关图纸。
2、较全面地掌握电工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供配电技术等有关强电类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
3、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必备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4、掌握各专业方向必备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5、具有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阅读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6、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电工技能等级证书。
五、主要课程电路、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与PLC、电力工程基础等六、毕业生最低学分要求七、课程设置、各教学环节安排1、公共基础课注:考核方式“1”为考试、“2”为考查,以下各页同2、专业基础课3、专业(含方向)必修课A、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B、电气及其控制方向4、任意选修课(1)专业任选课(2)跨学科/跨专业/院选修课5、实践教学环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个与电力、电子、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密切相关的专业。
本文将从简介、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就业前景等方面全面评估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并分享个人对该专业的观点和理解。
一、简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培养掌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
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
毕业生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电机与电力电子、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设计、研究、管理和应用工作。
二、专业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学科交叉性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融合了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两个学科,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动手能力要求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 技术更新迅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
该专业培养学生具备学习新知识和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发展的能力。
4. 理论联系实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项目和工作中。
三、课程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路与电子技术:该课程主要介绍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技术。
2. 高频电子技术:该课程主要介绍高频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该课程主要介绍电力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4. 控制理论与应用:该课程主要介绍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技术。
5. 电气传动与控制:该课程主要介绍电气传动系统的设计和控制方法,以及电机的工作原理和调试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从事电力系统设计、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以及电力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经济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和创新型拔尖人才。
2.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身心健康,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本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电力系统及电气设备的运行、研发及管理的综合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硬件理论和应用等;(3)掌握电气工程基础、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方向的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4)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科学实验、分析解决本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5)具有应用外语阅读专业书刊资料和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研究和信息管理的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的查询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达到不断的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主干学科电气工程。
4.主要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力电子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一、培养方案(一)本科学制基本学制四年(二)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以及研究、开发、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四)培养规格(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
2.掌握必须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3.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与电气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设计、运行、管理、监控和自动控制等专业知识。
4.掌握计算机相关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及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6.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7.具有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了解本专业及相关技术发展前沿。
(五)专业定位与特色本专业包括两个方向:电力牵引传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轨道交通电气化),是极具铁道特色的专业。
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宽口径培养学生,使其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较好的人文社科、管理基础和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开发、工程应用、管理、运行维护及教学工作。
(六)主干学科及主干课程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干课程:电路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牵引供电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
(八)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1.基本框架课程教学教学计划{184.5学分实践教学专题教育 (6学分){{学科基础教育体育实践 (4学分)学科基础实践(14学分)专业实践 (17学分){通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 (5学分)自然科学课程体系 (37.5学分)人文社科课程体系 (32学分)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文化素质综合类课程(8学分)经济管理系列课程课程(3学分)学科基础及专业基础 (38学分)专业必修课程 (13学分)专业选修课程 (7学分){{注:(1)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工程训练、电基础认识实习(实践)、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课程实践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筹划一、培养目旳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旳、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旳应用型创新人才,同步培养多学科交叉旳复合型创新人才和知识宽厚夯实旳研究型创新人才。
重要培养具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解决、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领域旳工程技术基本和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解决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营、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旳高档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基本规格规定本专业面向多种现代化生产旳控制、管理和多种现代化信息解决技术,学生重要学习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解决、计算机技术及自动检测技术,掌握工业装置、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旳分析、设计与运营旳技能。
毕业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应获得如下知识能力:1.掌握电工电子、自动控制、信息解决和自动检测等方面旳基本理论及技能。
2.具有应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旳能力。
3.掌握工业装置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旳研究、调试、设计和运营旳基本措施和技能。
4.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及硬件旳设计和调试措施。
5.掌握仪表旳检测、调节、配备、选型和改善旳基本知识与技能6.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向旳学生应掌握电气传动控制系统旳研究、设计和运营旳基本措施与技能;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方向应掌握检测技术、测量技术及虚拟仪器旳知识与技能;工业自动化方向应掌握工业过程控制与信息解决自动化旳知识与技能。
三、核心课程1.学位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
2.重要课程电路原理(一)(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向系列课程、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方向系列课程、工业自动化方向系列课程。
四、学制与毕业规定1.学制:四年制。
2.毕业最低学分毕业最低学分164学分,其中必修(含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大类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模块)学分为11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执行院系: 电气工程学院2014年入学适用四年制本科生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及品德修养;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电气工程基础和专业技能;富于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的交流及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系统、电机及电器、电力电子技术、检测及自动化仪表、电子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信息处理、科学试验、研制开发、经济或科技管理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1)知识要求:掌握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必要的电路理论、电磁场原理、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基础、信号分析及处理等基础理论,以及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器学、电力电子技术、高电压技术等专门知识。
(2)能力要求:掌握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的系统及设备的分析、实验、科技开发及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对电子信息及电气工程类专业相关系统及设备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3)工程要求:受到电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应用、科学研究及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了解国家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领域生产、设计、研究及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毕业生能力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要求具备以下能力:1. 具有较好的人文及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2. 具有从事电气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管理知识;3. 掌握扎实的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基础知识,包括电路理论、电磁场原理、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信号分析及处理等;4. 掌握扎实的及本专业相关的专门知识,包括电机学、电器学、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了解本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5. 具备本专业必需的分析、设计、试验、仿真等基本技能,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6. 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进行有效的技术沟通和国际交流;7.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8. 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9. 了解及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及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10.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11. 具有适应电气工程发展的能力,对终身学习具有正确认识;12.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13.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及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