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专题概述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

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

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

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

知识结构

重点强调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

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

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

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和发展。

2、学制度、体制:①学西方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启蒙思想家洛克、伏

尔泰、孟德斯鸠的君主立宪主张,学习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度。

②学西方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学说,学习美国、法国民主共和制度。③学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中国无产阶级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学思想、观念:①学民主和科学思想,如新文化运动。②学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进行探索。

4、以俄为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5、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①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革命实践。②建设道路:从探索时期到新时期的建设实践与探索。

三、发展阶段和主要史实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19世纪40~60年代)

背景: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使先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向西方学习。

内容:林则徐在广州设译馆,编译的《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造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这些思想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作用。

洪仁玕通过《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1901年)背景:内忧外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民族危

机加深。

内容: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进行洋务运动。

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在经济上商战(市场竞争)、在文化上建立新式学校,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核心)。实质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君主立宪)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核心主张是君主立宪。

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

内容: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孙中山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评价:尽管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

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内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

新文化运动兴起。前期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

学、反对旧文学。

李大钊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影响: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明确反帝、人

民享有充分的自由与权利、节制资本等内容。新三民主义成为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内容:毛泽东通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典范;探索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路:推动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

6.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

背景:全民族抗战兴起。

内容: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7.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毛泽东思想发展

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内容:1949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提出党的工作重

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同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典型例题】

1、郑观应在《公法》中说:“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

统属者也。”“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依据以上言论判断,郑观应主张()

A.依法制国B.维护专制C.主权平等D.公平贸易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题。不需要过多复杂的历史背景,能够阅读理解题干中的文言文材料,勾画出关键词,即可作答。关键词是“各国之权利……他人不可侵夺”,由此对应到

C选项“主权平等”。另外,郑观应、王韬属于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家,伴随中国近

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而出现,其主张为“君主立宪”与“商战,发展资本主义”。高考对此考点均有涉及,要注意。

答案:C

2、日本学者说:“幕府末期一些进步的日本学者、文化人,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所学

到的西学情形与一般近代文化,并不比经过荷兰所学到的有何逊色。”下列各项中体现了日本学者所说的“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主要思想是()

A.“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亡”

B.“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C.“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心天下地价”

D.“师夷长技以制夷”

答案与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经由中

国输入的文献”是指《海国图志》,

它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故选D。

注意:《海国图志》出版后传入日本,在日本维新运动的发展上起过一定的作用。

答案:D

3、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以及当下的“孔子热”,反映了不同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观点是()

A.“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D.“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答案与解析解析:本题要求正确认识孔子的“历史命运”。不同时代对孔子有不同的认识,是因为时代的要求,因而D正确;不同时代对孔子的不同认识是依据时代要求的,不是“任人打扮”的,B 不正确;不同时代讲孔子不是讲“过去”,而是时代的需要,C不正确;不同时代讲孔子所解决的时代问题,不是重复,也不是“永无休止”,D不正确。

答案:D

4、下图为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与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近代中国民主发展的因素。本题可从时间限制入手,用排除法解答。①是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③始于1915年。排除①③。1905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些都使得“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答案为D。

答案:D

5、分析类似的历史现象,寻找其异同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的真谛。

清朝在新政期间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大学堂“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毕业考试获中等以上者,均作为进士出身授以官职。到1911年,中国创办的真

正的大学仅5所(不算教会学校),毕业生

民国政府1912年颁布《大学令》,规定以“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提出了七条标准:“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3.谋个性之发展……”同时许多实业家也投总数不过200名且无女性身影。身教育事业,如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张謇创办南

通大学。到1925年大学已有50所,学生*****人,

其中女生占3.28%。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清末与民国初期高等教育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915~1923年1938~1945年

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1923

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2)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出现上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

答案与解析解析:

(1)从教育目标、培养对象、大学规模方面总结清末与民国时期教育的区别,原因可以从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几个方面去找。

(2)1915-1923是新文化运动时期,1938-1945是日本全面侵华时期,要回答两个时期的文化现象之所以不同的原因,则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去找。

答案:

(1)在教育目标上,清末是为君主统治培养官员,民国是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兼顾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对象上,民国较清末扩大,女性开始与男性共享高等教育的权利。在大学规模上,民国较清末有显著增长。

原因:清末新政的本质仍是维护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1915~1923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号召“打倒孔家店”,引发了否定和怀疑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一些思想家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

1938~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一些史学家为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国历史中挖掘资源,弘扬民族精神,发挥历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清代学风:“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指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文中的“新”主要是指()

A.批判君主专制制度B.针砭社会时弊

C.注重经典考据D.学习西方文化

2.近代有人指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

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贱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思想观念是()

A.中体西用B.“革命是除旧布新之良药”

C.君民共主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3.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4.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满清帝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以下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甲午战争战败是这一时期中国屈辱的表现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③开展洋务运动是满清帝国自我反省的表现

④“百日维新”是满清帝国重新组织的一次努力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5.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B.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6.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说:“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区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并认为:“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A.陈独秀B.梁启超C.孙中山D.毛泽东

7.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B.隐含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

C.承载了北大人“肩负重任”的理想与追求

D.反映了“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

8.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外近代史上的四次思想解放运动。其中属于自由主义潮流范畴的是()

①马丁·路德②《共产党宣言》③严复④《新青年》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0.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是()A.孙中山B.陈独秀C.李大钊D.毛泽东

11.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

判和否定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2.毛泽东同志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从中得出的结论是()A.学习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C.坚持国共合作,赢得人民信任D.动员全国人民,解放全中国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海国图志》《民报》、孙中山题词《新青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

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禁庙宇寺观。既成者还其俗,焚其书,改其室为礼拜堂,籍其资为医院等院。此为拯民出於迷昧之途,入於尤明之国也。

二、禁演戏修台建醮。先化其心之惑,使伊所签助者,转助医院、四民院、学馆等,乃有益於民生实事。——《资政新篇》材料二

同文馆旧址万木草堂

材料三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派,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 发刊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洪仁玕的主张。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同文馆与万木草堂在办学目的上有何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蔡元培的办学理念,并分析该办学理念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4)就上述教育思想或办学理念,任选一例,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分析这一教育思想或办学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答案与解析

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从材料所示时期“道光、咸

丰”来看,中国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故当时提倡学习西方文化。正确答案为D。

2、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和所学史实说明作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符合要求的当然是开明君主制的C项;A项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观点;B 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其政治主张是民主共和制;D项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民主与科学。

3、B

解析:“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与民族危机有关,故A可排除;“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意识”,可以排除D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4、B

解析:考查晚清时期中国人的探索。关键是时间“19世纪后半叶”而②《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在1901年,所以排除即可。

5、A

解析: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关键信息:“24岁以前”即1920年前,作者关

注相对论和社会契约论,即民主与科学,所以主要是反映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内容即民主与科学。

6、A

解析:本题考查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对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进行了全面清算。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探索救国之路的历史人物的理解。根据时间提示应该是新文化运动,反映的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应该是陈独秀。

7、B

解析: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体现了北大的办学理念“以人为

本”。图案中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

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分析各选项,ACD 三项说法正确,B项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和科学,与北大校徽没有直接联系。

8、B

解析:自由主义潮流是以西方为代表的价值观,首先排除②。自由主义潮流出现在工业革命后,故可以排除①。

9、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马克思传播的正确理解。中国工人阶级的领袖最早是五四运动时期的陈独秀、李大钊故①错误,根据所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新文化运动后期故③错误。

10、B

解析:本题很容易错选李大钊,李大钊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根据所学,陈独秀积极推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创办刊物进行宣传;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等。

11、C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表明的是对未来的期待,而不是对过去的反思。排除A。对欧美要先跻身其中,可见有追求的一面,排除B。与三民主义无关。排除D。

12、A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对重大历史事件时间上的考查,十月革命之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

思主义道路。B是1927年到1936年,C项国共合作指代不明,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D 项是人民解放战争,在1946年到1949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就是学习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A项。

13、答案:

(1)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始传到中国(或答中西文化交融)。

(2)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尤其是技术文明的迅速发展;殖民扩张。中国闭关锁国,

日趋落后。

影响: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共同点:均作为救国救民的武器,力求实现中国的独立与民主、富强。都主张向

西方学习。

趋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14、答案:

(1)主张:改庙宇为礼拜堂;开设新式学校、医院。

(2)同文馆的办学目的是培养洋务运动所需人才;万木草堂的办学目的是宣传维新思

想,培养维新人才。

(3)理念:主张学术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积极作用:有助于新思想的传播;推动学术的发展(开创一代学术自由的新风);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4)洪仁玕:为重振国威、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

思想解放潮流。

同文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对实用人才的需求。

万木草堂: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

发展。

蔡元培:辛亥革命爆发;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袁世凯企图

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4《中国近代史》第四章4

《中国近代史》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 A、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B、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C、民主与科学 D、民主与法制 答案:C 2、宣传新文化的主要刊物是( ) A、《新青年》 B、《共产党》 C、《民国日报》 D、《工人月刊》 答案:A 3、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 ) A、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D、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的发表 答案:C 4、“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双方主要人物是( ) A、陈独秀与胡适 B、李大钊与张东荪 C、李大钊与梁启超 D、李大钊与胡适 答案:D 5、中国共产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方法做出正式决定的是在哪 次会议上?(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答案:C 6、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 A、中共“一大” B、国民党“一大” C、中共“二大” D、中共“三大” 答案:B 7、中共创立时的领导人是( )

A、李达 B、张国焘 C、毛泽东 D、陈独秀 答案:D 8、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 ) A、新文学运动 B、民主、民权运动 C、反封建礼教的运动 D、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 答案:D 9、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哪一时期? (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C 10、大革命开始时的革命根据地在何处?( ) A、湖南 B、广东 C、广西 D、江西 答案:B 11、大革命中哪一城市的工人阶级接连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 ) A、天津 B、武汉 C、广州 D、上海 答案:D 12、《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陈望道 D、毛泽东 答案:C 13、在新文化运动中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 A、毛泽东 B、蔡和森 C、陈独秀

中国近代史专题

一、填空题 1.()年11月,《上海租地章程》议定,租界制度由此产生。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的主张,即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 3.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城市管理方面一度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制度。 4.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方式主要有官办、管商合办和()。 5.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行省,以()为第一任巡抚。 6.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最重要的著作是( ),该书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 7.1900年,唐才常等人在华中一带发动了以“勤王”相号召的()。 8.()是近代史中国第一个通行全国的学制。 9.1903年夏发生了震动一时的(),章炳麟、邹容先后入狱。 10.由()担任总理的内阁被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 1.()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黄埔条约》等中国最早的一批不平等条约。 2.1853年10月起,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开始实行(),该制度阻碍可商品经济的发展。 3.镇压太平天国后,清军军制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防军和()。 4.()年后,经容闳等人建议,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留美幼童。 5.1894年11月,日军进攻旅顺,守将中只有()一人积极率部抗敌。 6.强学会成立后,传教士李提摩太就中国政治改革想光储皇帝提出了名为()的意见书。 7.义和团的基层组织是()。 8.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宣布从()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9.夏曾佑在190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近代史教科书——()。 10.1913年5月,共产党、统一党和民主党在袁世凯的示意下合并组成了()。 二、判断题 1.里金制度分为两种,一种行商的交易税,一是坐商的货物通过税。该制度的实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崇厚是近代史中国第一个正式出使西方的官员。() 3.19世纪60、70年代,赫德先后向清政府呈递了《新议略论》、《局外旁观论》、《条陈海防章程》,对清政府施加政治影响。() 4.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120人赶美留学。() 5.中法战争对晚清政局产生重大影响,慈禧借故前线作战失败,将恭亲王逐出权力中枢,从此军机处的实际权力 掌握在醇亲王及其心腹孙毓汶手中。() 6.租借地制度是由通商口岸制度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制度攫取租借地,其主要目的在于取得具有军事意义的港口,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扩张的根据地。() 7.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制造了海蓝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一系列屠杀中国居民的事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册答案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C 5、D 6、A 7、C 8、B 9、D 10、D 11、C 12、D 13、B 14、B 15、D 16、D 17、D 18、C 19、B 20、D 21、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 3、CD 4、ABCD 5、ACD 6、ACD 7、ABD 8、ABCD 9、ACD 10、AC 11、BCD 12、ABCD 三、简答题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要求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革命;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提倡民主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以及以代议制为基本原则的共和体制。提倡科学就是要学习自然科学法则,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和无神论等思想。进行文学革命就是要从内容到形式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为了传播民主科学的思想,为了人民的启蒙,就必须大力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封建文学、文言文。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以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它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革命的范畴。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2、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五四以后,尽管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革命的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五

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表现为: 五四运动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中国人民掌握了新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作为新的力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社会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 3、简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表现出的鲜明特点。 一是注意整体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立场方法,划清与修正主义的界限。 二是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 三是重视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结合。 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民主革命的基本纲领及其意义是什么 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低纲领,即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任务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纲领第一次明确了革命对象-初步解决了革命动力问题,为全国人民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此,中国人民有了革命斗争的明确方向和战斗旗帜。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必然要起来进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四2018年

答案: 【单选择题】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政权,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主要的依据是()。 选择一项: a. 孤立了顽固势力 b. 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争取了中间力量 d. 调动了一切反日阶级、阶层的积极性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了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选择一项: a. 社会性质的变化 b. 革命力量的变化 c. 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d.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建设抗日根据地的一系列措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选择一项: a. 整风运动 b. 实行“双减双交” c. “三三制”原则 d. 精兵简政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前提是()。 选择一项: a. 推翻国民党统治 b.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 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 d. 打败日本侵略者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是()。 ①英美等反对统一战线破裂②中共与妥协投降行径进行坚决的斗争 ③蒋介石反共但又不敢彻底破裂④日本始终坚持灭亡中国的方针 选择一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并未立即爆发,主要原因是( )。 ①国民党尚未完成军事部署②阶级矛盾尚未成为主要矛盾 ③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④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选择一项: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题目7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人民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其主要依据是( )。

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练习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模拟)试卷 (课程代码 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天津条约》的签订 C、《北京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2、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仿效欧美政体 B、发展资本主义 C、延续反动统治 D、缓和阶级矛盾 3、科举制是清政府在下列哪次活动中废除的?()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预备仿行宪政” 4、在内容上,清末“新政”和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运动相比,独有的一项是() A、练新军 B、兴学堂 C、废科举 D、行立宪 5、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是() A、官僚资产阶级 B、买办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6、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是() A、资产阶级工商业者 B、华侨 C、会党 D、留学生为骨干的青年知识分子 7、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岳王会 8、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内外建立了一系列的革命团体。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此类的是() A、华兴会 B、光复会

C、强学会 D、岳王会 9、在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中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是() A、邹容 B、陈天华 C、章炳麟 D、严复 10、热情讴歌革命的文章《革命军》的作者是() A、章炳麟 B、邹容 C、陈天华 D、孙中山 11、中国()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12、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民报》 D、《新民丛报》 13、下列关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中提出的“平均地权”和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平均分配土地”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A、都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B、都实行了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措施 C、都发挥出了发动群众的有力理论武器的作用 D、都没有很好地实现并保障农民的土地要求和权益 14、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为代表的改良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胡适 D、张东荪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中,改良派的主要舆论阵地是()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民报》 D、《新民丛报》 16、()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中华民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金田起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D 5.D 6.C 7.B 8.A 9.B 10.B 11.B 12.C 13.A 14.C 15.C 16.D 17.A 18.A 19.D 20.B 21.B 22.C 23. A 24.D 25.D 26.D 27.B 28.A 29.D 30.B 31.C 32.C 33.D 34.D 35.A 36.B 37.A 38.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AD 4.CD 5.ACD 6.ABD 7.ABCD 8.ABCD 9.ABC 10.ABCD 11.ACD 12.ABD 13.ABCD 14.ABCD 15.ACD 16.BCD 17.ABC 三、简答题 1.简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试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 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第二,从运动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上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五四爱国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遍及了中国城乡。从卷入阶层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从结果和影响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爱莫能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3.简述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者的类型及代表人物。 第一,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 第二,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代表人物有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 第三,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代表人物有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李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等五四动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精心总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的激化,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 (二)、清未“新政”及其破产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1、“新政”的内容:一、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二、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其破产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钦定宪法大纲》。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封建统治,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并非真正向资本主义迈进的立宪,不仅引起立宪派不满,而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的矛盾。清政府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年下半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1895年10月孙中山决定发起广州起义,由于消息事先走漏,起义失败。 1900年10月孙中山又在惠州起义,最终失败。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使民主革命思想迅速地传播开来。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有能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其中重要的有黄兴—华兴会,蔡元培—光复会及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三民主义学说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政治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C 5.A 6.C 7.C 8.D 9.D 10.C 11.B 12.B 13.C 14.A 15.B 16.B 17.B 18.B 19.D 20.C 21.D 22. A 23. C 24. A 25.C 26.D 27. D 28.C 29. A 30. B 31. A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2. ABCD 3. AB 4. ABD 5.BCD 6. ABCD 7. ABD 8.ABC 9.CD 10. ABD 11. ABC 12.BCD 13.BCD 14.ABC 15.ABCD 16.ABCD 17.ABC 18.AC 三、简答题 1.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参考答案: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进行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答:历史进入20 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903 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创作了《革命军》,阐述在中

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创作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从1904 年开始,出现了10 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3.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三民主义”即名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4.简述三民主义的影响 答: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5.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主要内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单项选择题: 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采用 B.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提出 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2. 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 “新”在()。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前期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对于现状, 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的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A.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B.一定程度上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 C.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D.没有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4.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 A.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C.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 D.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5. 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 D.中华民国建立、五四运动 6. 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还我青岛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 在民主革命时期,知识分子走向社会、与工农群众结合开始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五卅运动时期 D.一二·九运动时期 8.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张国焘 D.毛泽东 9.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辛亥革命 10. 著名学者胡绳说:“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 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列诸多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 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在()成立了中国工人阶 级政党最早的组织。 A.北京 B.上海 C.武汉 D.广州 12. 代表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的机关理论刊物是()。 A.《共产党》 B.《劳动界》 C.《新青年》 D.《劳动音》13.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是()。 A.上海机器工会 B.长辛店工人俱乐部 C.武汉工会 D.长沙工会 14. 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农民协会。 A.广东海丰县赤山约 B.广东陆丰县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专题概述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 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 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

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 知识结构 重点强调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 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 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 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第三章

第三章辛亥革命 本章重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本章提示 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篇综述第四章教案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关于综述部分,可以用15分钟的时间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宏观上的简要概括,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书上具体内容安排给学生课后看。 这个时期与前八十年相比,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仍然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需要进行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不同的是,这段时期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对中国人救国理念和道路选择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中国自身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也孕育了新的革命因素。 在内外已经变化的条件和因素影响下,我们的救亡图存有了新的理念选择和路径取向,并最终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争取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谋求自身的崛起提供了关键的政治前提。 这30 年是翻天覆地的30年,跌宕起伏的30年,辉煌壮丽的30年! 这30年同学们要了解的主要内容是: 1、这30年间,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的社会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斗争的主力;由于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除农

民外,中国的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营垒,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2、这30年是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由此证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正确的抉择。 学习这30年的历史,我们在宏观方面要了解两个大问题: 1、这30年的巨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2、这30年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近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

时代缩影——亲历八十年变迁 ——从外婆的故事了解近现代国家发展 1927年的近代中国,可谓极不平静。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共产党于江西南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随后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革命起义。然而在纷乱的局势下,湖南南部群山包围的小县城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时光流逝,仍旧基本保留着它的本来面貌。 我的外婆这一年出生。外婆的爸爸,我叫“公公”,凭着自己的经济头脑靠药材生意起家,慢慢地积累起资金,如同当时大多数有了一点钱的中国人一样,在老家购置地产,家业逐渐稳固起来。鼎盛时,县城里一条街两旁的铺子甚至均为公公所有。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近代化仍不完全,尤其是在中部、南部的广大农村及县城中,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公公也遵循着传统理念,几乎把家产尽数用在了购买宅地上。作为地主,公公与佃户之间的关系却不像戏剧中那样矛盾突出,每逢饥荒,公公还会开仓赈灾,接济饥民。 外婆就在这样的平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公公常年在外奔波做生意,她便和自己的母亲(我称作“婆婆”)相伴生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尽管已有在先的维新变法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启发民蒙,但在偏远地区的村县中,“重男轻女”等封建旧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外婆是二太太的女儿,大太太的儿子、外婆的大哥和二哥常常欺负她。公公还有一个三姨太太,是当初他去南京做生意时,碰到的一个可怜的青楼女子。我的妈妈还记得小时候见过她,记得她虽然岁月

流逝但却依旧迷人的气质。这位姨太太,可想在当时也肯定受过很多欺负的。大太太、二太太各育有十几个儿女,但因为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常常病不甚重而无法医治,这些子女多半夭折。 地产、商铺、农田、几房姨太太和众多儿女,公公家算是典型的老式地主家庭结构。天有不测风云,外婆不到十岁的时候,一场大火将公公拥有的那一条街的木质商铺烧了个干干净净。整个家庭遭遇重创。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日军入侵湖南。不久后,日本人打进了这个群山里的小县城。公公一家带着值钱的家当开始举家流亡避难。“由于食物紧缺造成普遍营养不良,难民中常常发生流行病。至于住宿,更是一种奢望。由于日机狂轰滥炸,沿途缺少栖身之所,他们只能暂避于破庙内或断垣下,忍受饥饿、寒冷与疾病,许多人因此丧失了生命”1。公公的大儿子在途中被日军打死,家里的财产也在逃跑的过程中逐渐丧失殆尽。 在极端恶劣与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公公一家终于撑到了抗战胜利结束,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初期,共产党领导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公公家是典型地主家庭,自然首当其冲被打倒。“土地改革导致乡村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表现为‘小农制’的转换,即现代自耕小农制取代传统租佃小农制”2,公公的地产都被分配给了农民。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反抗意识与积极性,大家都要“打倒地主”、“翻身当主人”,土改斗争掀起高潮,农民的斗争激情受到 1 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J] . 史学研究,2002(12):7 2 李立志,《土地改革与农民社会心理变迁》[J] . 中共党史研究,2002(4):31--‐33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因为它() 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 B.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 C.适应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 D.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2.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3.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著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4.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国民党 5.武昌起义的主力是() A.同盟会会员B.留学生C.新军D.人民大众 6.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仿效欧美政体B发展资本主义 C延续反动统治D缓和阶级矛盾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南昌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辛亥革命爆发前,长期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的是( ) ①日知会②兴中会③文学社④同盟会⑤共进会⑥保路同志会 A.①⑤ B.④⑥ C.③④ D.③⑤ 10.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

A.黄花岗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保路运动 D.广州起义 1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A.北京 B.南京 C.广州 D.上海 1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3.中华民国元年是() A.191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13年 14.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5.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其难以在中国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6.辛亥革命的失败是指()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没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没有打击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D.没有促进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 17.1912年8月,宋教仁为推行政党政治和建立责任内阁制,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党派在北京组成() A.中华革命党 B.国民党 C.统一共和党 D.国民共进会 18.二次革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 A.革命党人军队不足 B.国民党力量涣散 C.袁世凯军队强大 D.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19.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组织武装反袁 A.中国同盟会 B.国民党 C.兴中会

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变化

近现代中国通讯交通技术发展 中国的交通通讯技术可以说是主要是在过去的100多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 2、近代(1840—1949)(1)海:轮船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2)陆: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3)空: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1)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话: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三、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四、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1、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3、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4、通俗性报刊特点(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2、电影(1)发展①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

近代史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诸多“盛世”,出现在清代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之治 D、康乾盛世 2、武昌起义前夕,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 A、湖南 B、湖北 C、广 东D、四川 3、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是()。 A、封建社会 B、半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振兴中华”口号最先是()提出来的。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孙中山 5、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革命团体()。 A、华兴会 B、光复会 C、兴中会 D、同盟会 6、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于()年成立。 A、1895 B、1898 C、1904 D、1905 7、同盟会的机关报是()。 A、《战斗报》 B、《红星报》 C、《民报》 D、《民权报》 8、(),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了首义的胜利。 A、1910年10月1日 B、1911年10月1日 C、1911年10月10日 D、1911年10月11日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国宪法》 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天津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1、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形成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天津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 A、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