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析气态方程之内在本质(稿)

解析气态方程之内在本质(稿)

解析气态方程之内在本质(稿)
解析气态方程之内在本质(稿)

解析气态方程之内在本质

胡良

深圳市宏源清实业有限公司

摘要: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 A )的含义是1mol 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就是阿

伏加德罗常数。其内涵,就是在相同温度及相同压强条件下,其相同体积中的任何气体总具有相同的分子个数。气态方程表达了,由很多自由的孤立量子体系组成的宏观孤立量子体系的属性,揭示了宏观与微观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理想气体常数,阿佛加德罗常数,玻尔兹曼常量,对称性,场,相位作者,总工,高工,硕士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gas equation

The energy constant (Hu)is the smallest energy unit,Hu =h *C=Vp*C^(3),which reflects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cuum speed of light (C)and Planck's constant (h).

Keywords:Ideal gas constant,Avogadro constant,Boltzmann constant,symmetry,field,phase

1阿佛加德罗常数的内涵

阿伏伽德罗常量(N A )属于热学常量,阿伏伽德罗常量与物质单元的数量相关;

摩尔(作为物质单元的数量的单位)的含义就是基本单元数量,即,阿伏伽德罗常量(N A );其中,基本单元可是任何一种聚集的物质(例如原子,分子及离子)。

阿伏伽德罗常数(N A )是一个比值,在一个孤立量子体系中,所含的基本单元

数(N),与其所含的物质的量(n,其单位是摩尔)间的比值。

可用公式表达为,N A =N/n。

体现为一种粒子的摩尔质量(即一摩尔时的质量)及其质量之间比例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体现为,一摩尔物质所含的基本单元(例如原子或分子)之数量。因此,阿伏伽德罗数是一个无量纲的数量,与用基本单位表示的阿伏伽德罗常量数值一致。但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不是纯数,其单位为/mol;即每摩尔物质含

有微粒数量定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例如,一摩尔电子的电荷是一个常数(法拉第常数);将一摩尔电子的电荷除以单个电子的电荷,就可得到阿伏伽德罗常量。

总之,摩尔是表达物质的数量的单位,而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基本单元是指原子,分子,离子及电子等粒子。

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 A )的含义是1mol 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就是阿伏加

德罗常数。其内涵,就是在相同温度及相同压强条件下,其相同体积中的任何气体总具有相同的分子个数。

2玻尔兹曼常量的内涵

玻尔兹曼常数(k)体现为单个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随热力学温度(T)变化的系数。

T k E k **)2/3( ,

其中,k E 表达单个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T 表达热力学温度。

动能的量纲,[L^(3)T^(-1)]*[L^(2)T^(-2)];

温度的量纲,[L^(2)T^(-3)];

玻尔兹曼常数(k)的量纲,[L^(3)T^(0)],大小是普朗克体积,V p .

玻尔兹曼常数(k)是热力学的一个基本常量,是关于温度及动能的一个物理常数。理想气体常数(R)等于玻尔兹曼常数(k)乘以阿伏伽德罗常数(N A ),

即,A N k R *=;理想气体常数(R)的量纲是,[L^(3)T^(0)]。

理想气体的边界条件是,分子本身的大小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小得多(分子视为质点)。分子与分子间(或分子与器壁间)是完全弹性碰撞。除碰撞之外,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可忽略,而重力影响也可忽略。因此,在相邻两次碰撞之后,分子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熵(S)的含义是玻尔兹曼常数乘以系统分子的状态数的对数值,从统计学来看,

S=k ㏑Ω,熵(S)量纲是,[L^(3)T^(0)]。

3理想气体常数的内涵

理想气体常数(普适气体常数),即,摩尔气体常数(R),是一个在物态方程式中连系各个热力学函数的物理常数。

理想气体常数(R)与玻尔兹曼常量(k)及阿伏伽德罗常数(N A )相关;

即,k N R A *=。

4气态方程的表达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定律)是表达理想气体在处于平衡时;压强,体积,物质的量及温度间关系的状态方程。

方程是,T R n V p ***=;

其中,p 是指理想气体的压强,量纲是,[L^(2)T^(-3)];

V 表达理想气体的体积,量纲是,[L^(3)T^(0)];

n 表达气体物质的量,/mol;

T 表达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温度,量纲是,[L^(2)T^(-3)];

R 为理想气体常数,量纲是,[L^(3)T^(0)]。

对于混合理想气体,其压强(P )是各组成部分的分压强p1,p2,……等之和,混合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可表达为,

T R n n V p p **......)(*......)(2121++=++。

5解析气态方程的内涵

对于一个孤立量子体系来说,体现为固态属性;对于二个(或以上)相互围绕运行的孤立量子体系来说,共同体现为液态属性;对于众多运行的自由孤立量子体系聚集体来说,共同体现为气态属性。

对于一个由N 个基本粒子组成的孤立量子体系来说,体现为固态属性,)3(3*)/(*n n p V N V C V =。

对于二个相互围绕运行的孤立量子体系来说,共同体现为液态属性,

)3()3(3*)/(*)/(*m m n n p V M V V N V C V ==。

对于众多自由运行的孤立量子体系聚集体来说,共同体现为气态属性;可将众多自由运行的孤立量子体系聚集体,视为一个更大的孤立量子体系。

更大的孤立量子体系的属性,可用压力(P ),体积(V ),温度(T )及内部的孤立量子体系数量(A N n *)等来表达。

)*(**)*(**)*(******2f C V N n T V N n t k N n T R n V P p A p A A ====。例如,对于一个氢气分子(由1N 个基本粒子组成)来说,

)3(1113*)/(*n n p V N V C V =;

假如,在这一个孤立量子体系内部,共有L 个基本粒子,则基本粒子构成Q 个

氢原子,则有,A N n N L Q */1==。

根据,)*(**)*(**)*(******2f C V N n T V N n t k N n T R n V P p A p A A ====,

可知,

)*(2f C P ≤,这意味着宏观的压强小于微观的温度。p A V N n V *)*(≥,这意味着宏观的体积,大于,其内部基本粒子的普朗克体积之和。

体现了宏观(众多较小的孤立量子体系组成)与微观(较小的孤立量子体系)之间的联系。

推理之一,这一个由N 个基本粒子组成的孤立量子体系内部如果全部由光子组成,则体现的压强最大。

推理之二,这一个由N 个基本粒子组成的孤立量子体系,其内部全部由氢气组成;与这一个孤立量子体系内部全部由水分子组成;进行比较,可知,如果其它边界条件全部一样,则水分子组成的孤立体系的压强小于氢气分子组成的孤立体系的压强。

因为,在这一个孤立量子体系内部,虽然,含有的基本粒子数量相同;但水分子数量小于氢气分子的数量。

气态方程表达了,由很多自由的孤立量子体系组成的宏观孤立量子体系的属性,揭示了宏观与微观的内在联系。

2019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八章平面解析几何第四节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时作业

第四节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时作业 A 组——基础对点练 1.圆心为(4,0)且与直线3x -y =0相切的圆的方程为( ) A .(x -4)2 +y 2 =1 B .(x -4)2+y 2 =12 C .(x -4)2 +y 2 =6 D .(x +4)2 +y 2 =9 解析:由题意,知圆的半径为圆心到直线3x -y =0的距离,即r =|3×4-0| 3+1=23,结 合圆心坐标可知,圆的方程为(x -4)2 +y 2 =12,故选B. 答案:B 2.(2018·石家庄质检)若a ,b 是正数,直线2ax +by -2=0被圆x 2 +y 2 =4截得的弦长为23,则t =a 1+2b 2 取得最大值时a 的值为( ) A.12 B . 32 C.34 D .34 解析:因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 24a 2 +b 2 ,则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L =2r 2 -d 2 =2 4-4 4a 2+b 2=23,所以4a 2 +b 2=4.t =a 1+2b 2 = 122 ·(22a )1+2b 2 ≤ 1 22·12·[(22a )2+(1+2b 2)2]=142[8a 2+1+2(4-4a 2)]=942 ,当且仅当? ???? 8a 2 =1+2b 2 4a 2 +b 2 =4时等号成立,此时a =3 4 ,故选D. 答案:D 3.(2018·惠州模拟)已知圆O :x 2 +y 2 =4上到直线l :x +y =a 的距离等于1的点恰有3个,则实数a 的值为( ) A .2 2 B . 2 C .-2或 2 D .-22或2 2 解析:因为圆上到直线l 的距离等于1的点恰好有3个,所以圆心到直线l 的距离d =1,即d =|-a |2=1,解得a =± 2.故选C. 答案:C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x +2y -3=0被圆(x -2)2 +(y +1)2 =4截得的弦长为

最新圆的解析几何方程

〖圆的解析几何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x-a)^2+(y-b)^2=r^2。 圆的一般方程: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x^2+y^2+Dx+Ey+F=0。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平面内,直线Ax+By+C=0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1.由Ax+By+C=0,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平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规定x1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x+D/2)^2+(y+E/2)^2=D^2/4+E^2/4-F => 圆心坐标为(-D/2,-E/2)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C∶(x-a)2+(y-b)2=r2,点M(x0,y0)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有: (1)d>r 点M在圆外;(2)d=r 点M在圆上;(3)d<r 点M在圆内.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C∶(x-a)2+(y-b)=r2,直线l的方程为Ax+By+C=0,圆心(a,b) 判别式为△,则有:(1)d<r 直线与圆相交;(2)d=r 直线与圆相切;(3)d<r 直线与圆相离,即几何特征; 或(1)△>0 直线与圆相交;(2)△=0 直线与圆相切;(3)△<0 直线与圆相离,即代数特征, 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C1:(x-a)2+(y-b)2=r2和圆C2:(x-m)2+(y-n)2=k2(k≥r),且设两圆圆心距为d,则有: (1)d=k+r 两圆外切;(2)d=k-r 两圆内切;(3)d>k+r 两圆外离;(4)d<k+r 两圆内含; (5)k-r<d<k+r 两圆相交.

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章末总结附解析苏教版必修

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章末总结(附解 析苏教版必修2)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章末知识整合苏教版必修2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若直线y=kx+1与圆x2+y2=1相交于P、Q两点,且 ∠POQ=120°(其中O为原点),则k的值为________. 解析:本小题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 y=kx+1恒过点(0,1),结合图知,直线倾斜角为120°或60°. ∴k=3或-3. 答案:3或-3 规律总结: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和直观的图形相结合,使抽象思维和 形象思维相结合. 1.以形助数,借助图形的性质,使有关“数”的问题直接形象化,从而探索“数”的规律.比如,研究两曲线 的位置关系,借助图形使方程间关系具体化;过定点的 直线系与某确定的直线或圆相交时,求直线系斜率的范

围,图形可帮助找到斜率的边界取值,从而简化运算;对于一些求最值的问题,可构造出适合题意的图形,解题中把代数问题几何化. 2.以数助形,借助数式的推理,使有关“形”的问题数量化,从而准确揭示“形”的性质. ►变式训练 1.若过定点M(-1,0)且斜率为k的直线与圆x2+4x+y2-5=0在第一象限内的部分有交点,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x2+4x+y2-5=0,∴(x+2)2+y2=9是以(-2,0)为圆心,以3为半径的圆.如图所示:令x=0得y=±5. ∴点C的坐标为(0,5). 又点M的坐标为(-1,0), ∴kMC=5-00-(-1)=5. 结合图形得0k5. 答案:(0,5) 2.当P(m,n)为圆x2+(y-1)2=1上任意一点时,若不等式m+n+c≥0恒成立,则c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方法一∵P(m,n)在已知圆x2+(y-1)2=1上,且使m+n+c≥0恒成立,即说明圆在不等式x+y+c≥0

平面解析几何解题思路探究

平面解析几何解题思路探究 台山培英中学 梁达辉 在平面解析几何学习中,许多同学感觉到对所学的基本概念已经理解,基本公式已经熟练,但解题时却力不从心,无从入手。究其原因:一是在学习中没有注意总结归纳基本题型及其解法;二是对老师归纳过的一些解法未能内化;三是缺乏对解题策略的探究。下面结合平面解析几何直线部分的内容介绍一些基本题型及其解决法。 1、关于求点P 分有几或段P 1P 2 所成的比例的问题 基本思路是:先定符号,再求数值。解题时一般要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线段P 1P 2,在P 1P 2所在直线在打到分点P 的位置,并确定入的正负性,再根据P 1、P 、P 2之间的长度关系或坐标关系计算出的值,例如:已知A 、B 、C 三点共线,点C 分AB 的比为-3,求点B 分AC 所成的比。 解:(图略)设点B 分AC 所成的比为λ 点C 分AB 所成的比为点C 在AB 的延长线上 B 在线段AC 上 λ>0 AC=-3CB |AC|=3|CB| |AB|=2|BC| AB=λBC |AB|=|λ||BC| |∵λ>0 ∴λ=2 2、关于判断线证明平面内三点共线问题 一般方法有: (1)用分点坐标公式:λ= =只要根据三点坐标

分别求出和的值,相等则共线,否则不共线 (2)用两点间距离公式:由三点坐标计真算每两点间的距离,若最大的距离等于另两个较小距离之和,则这三点共线,否则不共线。 (3)用斜率公式:分别计真其中一点与另两点连线的斜率,若两斜率相等或两斜率都不存在,则这三点共线,否则不共线。 (4)用直线的方程:求出经过其中两点的直线方程,再判断另一点的坐标是否满足该直线方程,若满足,则这三点共线,若不满足,则这三点不共线。 3、求一点P(X o ,Y o )关于一直线AX+By+C=O的对称点问题 (1)若直线为特殊直线Y=X,Y=-X,X轴,Y轴时,则对称点的坐标分别 为(Y 0,X O ),(-Y O ,-X O )、(X O ,-Y O )、(-X O ,Y O )。 (2)当直线AX+BY+C=O一般直线时,可设对称点的坐标为:P1(X1 Y1),建立方程组 · =-1 A + +C=0

平面解析几何 经典题(含答案)

平面解析几何 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倾斜角α的范围0 0180α≤< (2 )经过两点 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是 (3)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并不是每条直线都有斜率 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1)两条直线平行 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12,l l ,其斜率分别为12,k k ,则有1212//l l k k ?=。特别地,当直线 12,l l 的斜率都不存在时,12l l 与的关系为平行。 (2)两条直线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12,l l 斜率存在,设为12,k k ,则12121l l k k ⊥?=- 注:两条直线12,l l 垂直的充要条件是斜率之积为-1,这句话不正确;由两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可以得出两直线垂直,反过来,两直线垂直,斜率之积不一定为-1。如果12,l l 中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12l l 与互相垂直。 二、直线的方程 1、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名称 方程的形式 已知条件 局限性 点斜式 为直线上一定点,k 为斜率 不包括垂直于x 轴的直线 斜截式 k 为斜率,b 是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 不包括垂直于x 轴的直线 两点式 是直线上两定点 不包括垂直于x 轴和y 轴的直线 截距式 a 是直线在x 轴上的非零截距, b 是直线在y 轴上的非零截距 不包括垂直于x 轴和y 轴或过原点的直线

一般式 A , B , C 为系数 无限制,可表示任何位置的直线 三、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三、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两条直线的交点 设两条直线的方程是 ,两条直线的 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若方程组有唯一解,则这两条直线相交,此解 就是交点的坐标;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无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平行;反之,亦成立。 2.几种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平面上的两点 间的距离公式 (2)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 间的距离 注:(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直线方程要化为一般式; (2)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时,必须将两直线方程化为系数相同的一般形式后,才能套用公式计算 (二)直线的斜率及应用 利用斜率证明三点共线的方法: 已知112233(,),(,),(,),A x y B x y C x y 若123AB AC x x x k k ===或,则有A 、B 、C 三点共线。 注:斜率变化分成两段,0 90是分界线,遇到斜率要谨记,存在与否需讨论。 直线的参数方程 〖例1〗已知直线的斜率k=-cos α (α∈R ).求直线的倾斜角β的取值范围。 思路解析:cos α的范围→斜率k 的范围→tan β的范围→倾斜角β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专题之椭圆汇总解析版

圆锥曲线第1讲 椭圆 【知识要点】 一、椭圆的定义 1. 椭圆的第一定义: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a 2( 2 12F F a >)的点的轨迹叫椭圆,这两 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注1:在椭圆的定义中,必须强调: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记作a 2)大于这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 2 1F F (记作c 2),否则点的轨迹就不是一个椭圆。具体情形如下: (ⅰ)当c a 22>时,点的轨迹是椭圆; (ⅱ)当c a 22=时,点的轨迹是线段21F F ; (ⅲ)当c a 22<时,点的轨迹不存在。 注2:若用M 表示动点,则椭圆轨迹的几何描述法为 a MF MF 221=+(c a 22>, c F F 221=),即 2 121F F MF MF >+. 注3:凡是有关椭圆上的点与焦点的距离问题,通常可利用椭圆的第一定义求解,即隐含条件: a MF MF 221=+千万不可忘记。 2. 椭圆的第二定义: 平面内到某一定点的距离与它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等于常数e (10<>b a ); (2)焦点在y 轴、中心在坐标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是122 22=+b x a y (0>>b a ).

注1:若题目已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那其焦点究竟是在x 轴还是在y 轴,主要看长半轴跟谁走。长半轴跟x 走,椭圆的焦点在x 轴;长半轴跟y 走,椭圆的焦点在y 轴。 (1)注2:求椭圆的方程通常采用待定系数法。若题目已指明椭圆的焦点的位置,则可设 其方程为12222=+b y a x (0>>b a )或122 22=+b x a y (0>>b a );若题目未指明椭圆的焦 点究竟是在x 轴上还是y 轴上,则中心在坐标原点的椭圆的方程可设为 12 2=+ny mx (0>m ,0>n ,且n m ≠). 三、椭圆的性质 以标准方程122 22=+b y a x (0>>b a )为例,其他形式的方程可用同样的方法得到相关结论。 (1)范围:a x a ≤≤-,b y b ≤≤-; (2)对称性:关于x 轴、y 轴轴对称,关于坐标原点中心对称; (3)顶点:左右顶点分别为)0,(1a A -,)0,(2a A ;上下顶点分别为),0(1b B ,),0(2b B -; (4)长轴长为a 2,短轴长为b 2,焦距为c 2; (5)长半轴a 、短半轴b 、半焦距c 之间的关系为2 2 2 c b a +=; (6)准线方程:c a x 2 ± =; (7)焦准距:c b 2 ; (8)离心率: a c e = 且10<

必修二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知识点及练习带答案(全)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 轴绕着 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倾斜角)180,0[?∈α,?=90α斜率不存在. (2)直线的斜率:αtan ),(211 21 2=≠--= k x x x x y y k .(111(,)P x y 、222(,)P x y ). 2.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1)点斜式:)(11x x k y y -=- (直线l 过点),(111y x P ,且斜率为k ). 注: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表示,此时方程为0x x =. (2)斜截式:b kx y +=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1 21 121x x x x y y y y --=-- (12y y ≠,12x x ≠). 注:① 不能表示与x 轴和y 轴垂直的直线; ② 方程形式为:0))(())((112112=-----x x y y y y x x 时,方程可以表示 任意直线. (4)截距式: 1=+b y a x ( b a ,分别为x 轴y 轴上的截距,且0,0≠≠b a ) . 注:不能表示与x 轴垂直的直线,也不能表示与y 轴垂直的直线,特别是不能表示 过原点的直线. (5)一般式:0=++C By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 一般式化为斜截式:B C x B A y -- =,即,直线的斜率:B A k -=. 注:(1)已知直线纵截距b ,常设其方程为y kx b =+或0x =. 已知直线横截距0x ,常设其方程为0x my x =+(直线斜率k 存在时,m 为k 的 倒数)或0y =. 已知直线过点00(,)x y ,常设其方程为00()y k x x y =-+或0x x =. (2)解析几何中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时,两条直线有可能重合;立体几何中两条直线一般不重合. (3)指出此时直线的方向向量:),(A B -,),(A B -,) , ( 2 2 2 2 B A A B A B +-+ (单位向量); 直线的法向量:),(B A ;(与直线垂直的向量) (6)参数式:?? ?+=+=bt y y at x x 00(t 为参数)其中方向向量为),(b a ,) ,(2222b a b b a a ++; a b k = ; 22||||b a t PP o += ;

平面解析几何(直线和圆的方程圆锥曲线)专题

平面解析几何(直线和圆的方程、圆锥曲线)专题 17.0 圆锥曲线几何性质 如果涉及到其两“焦点”,优先选用圆锥曲线第一定义;如果涉及到其“焦点”、“准线”或“离心 率”,优先选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此外,如果涉及到焦点三角形的问题,也要重视焦半径和三角形中正余弦定理等几何性质的应用? PF t +PF2| =2a》£沪2方程为椭圆, 椭圆方程的第一定义:PF1- PF2 =2a F I F2无轨迹, PF1 - PF2 =2a = F t F2以F"F2为端点的线段 |PF t _PF2| =2aYF t F2方程为双曲线 双曲线的第一定义:PF1 _PF2 =2a - F1F 2无轨迹 PF i -PF 2 =2a=F i F2以F i,F 2的一个端点的一条射线 圆锥曲线第二定义(统一定义):平面内到定点F和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的点的轨迹.简言之就是“ e=点点距(数的统一)”,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相对关系(形的统一)如右图. 点线距 当0 e 1时,轨迹为椭圆; 当e =1时,轨迹为抛物线; 当e -1时,轨迹为双曲线; 当e =0时,轨迹为圆(e =£,当c =0, a =b时). a 圆锥曲线的对称性、圆锥曲线的范围、圆锥曲线的特殊点线、圆锥曲线的变化趋势 b =?,1 —e2、双曲线中b . e2 -1 . a a 圆锥曲线的焦半径公式如下图: 特征直角三角形、焦半径的最值、焦点弦的最值及其“顶点、焦点、准线等相互之间与坐标系无关的几 何性质”,尤其是双曲线中焦半径最值、焦点弦最值的特点 17.1圆锥曲线中的精要结论: .其中e=c,椭圆中 a a ex a— ex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知识点 例题)

个性化简案 个性化教案(真题演练)

个性化教案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知识点一:直线与方程 1. 直线的倾斜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倾斜角)180,0[?∈α,?=90α斜率不存在. 2. 直线的斜率:αtan ),(211 21 2=≠--= k x x x x y y k .(111(,)P x y 、222(,)P x y ). 3.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典型例题】 例1:已知直线(2m 2+m -3)x +(m 2-m)y =4m -1.① 当m = 时,直线的倾斜角为45°.②当m = 时,直线在x 轴上的截距为1.③ 当m = 时,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为-2 3.④ 当m = 时,直线与x 轴平行.⑤当m = 时,直线过原点. 【举一反三】 1. 直线3y + 3 x +2=0的倾斜角是 ( ) A .30° B .60° C .120° D .150° 2. 设直线的斜率k=2,P 1(3,5),P 2(x 2,7),P (-1,y 3)是直线上的三点,则x 2,y 3依次是 ( ) A .-3,4 B .2,-3 C .4,-3 D .4,3 3. 直线l 1与l 2关于x 轴对称,l 1的斜率是-7 ,则l 2的斜率是 ( ) A .7 B .- 77 C .77 D .-7 4. 直线l 经过两点(1,-2),(-3,4),则该直线的方程是 . 例2:已知三点A (1,-1),B (3,3),C (4,5).求证:A 、B 、C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练习:设a ,b ,c 是互不相等的三个实数,如果A (a ,a 3)、B (b ,b 3)、C (c ,c 3)在同一直线上,求证:a+b+c=0. 例3:已知实数x,y 满足y=x 2-2x+2 (-1≤x≤1).试求:2 3 ++x y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平面解析几何基础练习

1. 以点A (-5,4)为圆心,且与x 轴的相切的圆标准方程是( ) A.16)4()5(22=-++y x B.16)4()5(22=++-y x C. 25)4()5(22=-+-y x D. 25)4()5(22=+--y x 2.与椭圆 133 492 2 =+ y x 有公共焦点且离心率为3 4= e 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 A. 1972 2 =- y x B. 19252 2 =- y x C. 179 2 2 =- y x D. 125 9 2 2 =- y x 3.当方程 15 8 2 2 =-+ -k y k x 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双曲线时,k 的值是( ) A.k<5 B.58 4.椭圆的长轴是短轴的2倍,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 A. 2 1 B. 3 1 C. 2 2 D. 2 3 5.如果直线y=x+b 与抛物线x y 42=的焦点的距离为2,那么b 等于( ) A.22 B. -22 C. ±22-1 D. ±22 6.当e>1时,圆锥曲线表示的曲线是 7.已知圆C 和直线x-y=0相切,圆心坐标为(1,3),则圆C 的方程是 8.椭圆 1100 36 2 2 =+ y x 的交点坐标是 ,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是 9.在抛物线x y 122 =上和焦点的距离等于9的点的坐标是 10.抛物线2 x y =与直线y=2x-4的最短距离是 11.已知双曲线 19 16 2 2=- y x ,则它的离心率是 1. 在第四象限内到原点的距离为2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 A.42 2 =+y x B 42 2 =+y x (x>0) C.2 4x y --= D. 2 4x y --=(0

高考数学复习第八章平面解析几何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时作业理

课时作业55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选择题 1.若直线2x +y +a =0与圆x 2 +y 2 +2x -4y =0相切,则a 的值为( ) A .± 5 B .±5 C .3 D .±3 解析:圆的方程可化为(x +1)2+(y -2)2 =5,因为直线与圆相切,所以有|a |5 =5,即 a =±5. 答案:B 2.直线x +2y -5+5=0被圆x 2 +y 2 -2x -4y =0截得的弦长为( ) A .1 B .2 C .4 D .4 6 解析:依题意,圆的圆心为(1,2),半径r =5,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 |1+4-5+5| 5=1,所以结合图形可知弦长的一半为r 2 -d 2 =2,故弦长为4. 答案:C 3.已知直线l 经过点M (2,3),当圆(x -2)2 +(y +3)2 =9截l 所得弦长最长时,直线 l 的方程为( ) A .x -2y +4=0 B .3x +4y -18=0 C .y +3=0 D .x -2=0 解析:∵圆(x -2)2 +(y +3)2 =9截l 所得弦长最长,∴直线l 经过圆(x -2)2 +(y +3)2 =9的圆心(2,-3).又直线l 经过点M (2,3),∴直线l 的方程为x -2=0. 答案:D 4.若圆x 2+y 2 +2x -4y +m =0(m <3)的一条弦AB 的中点为P (0,1),则垂直于AB 的直径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 A .x -y +1=0 B .x +y -1=0 C .x -y -1=0 D .x +y +1=0 解析:由圆的方程得该圆圆心为C (-1,2),则CP ⊥AB ,且直线CP 的斜率为-1,故垂直于AB 的直径所在直线的方程为y -1=-x ,即x +y -1=0. 答案:B 5.过点(2,0)引直线l 与曲线y =1-x 2 相交于A ,B 两点,O 为坐标原点,当△AOB

苏教版《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综合小结》word教案

苏教版《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综合小结》 w o r d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数学同步测试—第二章章节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 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5分,共50分). 1.方程x 2 + 6xy + 9y 2 + 3x + 9y –4 =0表示的图形是 ( ) A .2条重合的直线 B .2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C .2条相交的直线 D .2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2.直线l 1与l 2关于直线x +y = 0对称,l 1的方程为y = ax + b ,那么l 2的方程为 ( ) A .a b a x y -= B .a b a x y += C .b a x y 1+= D .b a x y += 3.过点A (1,-1)与B (-1,1)且圆心在直线x+y -2=0上的圆的方程为 ( ) A .(x -3)2+(y +1)2=4 B .(x +3)2+(y -1)2=4 C .4(x +1)2+(y +1)2=4 D .(x -1)2+(y -1)2= 4.若A(1,2),B(-2,3),C(4,y )在同一条直线上,则y 的值是 ( ) A .2 1 B .23 C .1 D .-1 5.直线1l 、2l 分别过点P (-1,3),Q (2,-1),它们分别绕P 、Q 旋转,但始终保持平 行,则1l 、2l 之间的距离d 的取值范围为 ( ) A .]5,0( B .(0,5) C .),0(+∞ D .]17,0( 6.直线1x y a b +=与圆222(0)x y r r +=>相切,所满足的条件是 ( ) A .ab r =B .2222()a b r a b =+ C .22||ab r a b =+ D .22ab r a b =+ 7.圆2223x y x +-=与直线1y ax =+的交点的个数是 (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随a 值变化而变化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一轮复习-(有答案)

第四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第1课时 直线的方程 1.倾斜角: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和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直线的倾斜角为0°.倾斜角的范围为________. 斜率:当直线的倾斜角α≠90°时,该直线的斜率即k =tanα;当直线的倾斜角等于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2.过两点P 1(x 1,y 1),P 2(x 2,y 2)(x 1≠x 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若x 1=x 2,则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此时直线的倾斜角为90°. 3.名称 方程 适用范围 斜截式 点斜式 两点式 截距式 一般式 例1. 已知直线(2m 2+m -3)x +(m 2-m)y =4m -1.① 当m = 时,直线的倾斜角为45°.②当m = 时,直线在x 轴上的截距为1.③ 当m = 时,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为-2 3.④ 当m = 时,直线与x 轴平行.⑤当m = 时,直线过原点. 解:(1) -1 ⑵ 2或-2 1 ⑶ 31或-2 ⑷-23 ⑸ 4 1 变式训练1.(1)直线3y + 3 x +2=0的倾斜角是 ( ) A .30° B .60° C .120° D .150° (2)设直线的斜率k=2,P 1(3,5),P 2(x 2,7),P (-1,y 3)是直线上的三点,则x 2,y 3依次是 ( ) A .-3,4 B .2,-3 C .4,-3 D .4,3 (3)直线l 1与l 2关于x 轴对称,l 1的斜率是-7 ,则l 2的斜率是 ( ) A .7 B .- 77 C .77 D .-7 (4)直线l 经过两点(1,-2),(-3,4),则该直线的方程是 . 解:(1)D .提示:直线的斜率即倾斜角的正切值是-3 . (2)C .提示:用斜率计算公式 12 12 y y x x --. (3)A .提示:两直线的斜率互为相反数. (4)2y +3x +1=0.提示:用直线方程的两点式或点斜式 典型例题 基础过关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测试题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包括12个小题,每题5分,共60分) 1.已知直线l 过(1,2),(1,3),则直线l 的斜率( ) A. 等于0 B. 等于1 C. 等于21 D. 不存在 2. 若)0,(),4,9(),2,3(x C B A --三点共线,则x 的值是( ) A .1 B .-1 C .0 D .7 3. 已知A (x 1,y 1)、B (x 2,y 2)两点的连线平行y 轴,则|AB|=( ) A 、|x 1-x 2| B 、|y 1-y 2| C 、 x 2-x 1 D 、 y 2-y 1 4. 若0ac >,且0bc <,直线0ax by c ++=不通过( ) A.第三象限 B.第一象限 C.第四象限 D.第二象限 5. 经过两点(3,9)、(-1,1)的直线在x 轴上的截距为( ) A .23 - B .32- C .32 D .2 6.直线2x-y=7与直线3x+2y-7=0的交点是( ) A (3,-1) B (-1,3) C (-3,-1) D (3,1) 7.满足下列条件的1l 与2l ,其中12l l //的是( ) (1)1l 的斜率为2,2l 过点(12)A ,,(48)B ,; (2)1l 经过点(33)P ,,(53)Q -,,2l 平行于x 轴,但不经过P ,Q 两点; (3)1l 经过点(10)M -,,(52)N --,,2l 经过点(43)R -,,(05)S ,. A.(1)(2) B.(2)(3) C.(1)(3) D.(1)(2)(3) 8.已知直线01:1=++ay x l 与直线221 :2+=x y l 垂直,则a 的值是( ) A 2 B -2 C .21 D .21 - 9. 下列直线中,与直线10x y +-=的相交的是 A 、226x y += B 、0x y += C 、3y x =-- D 、1 y x =-

山东2021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八章平面解析几何8.4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案含解析.doc

第四节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标要求考情分析 1.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 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两个圆的方程判断两 圆的位置关系. 2.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 题. 3.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1.本节是高考中的重点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直线与圆的位 置关系、弦长问题、最值问题等. 2.常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交汇考查,有时也与对称 性等性质结合考查. 3.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有时也会以解答题形式出现, 属中低档题. 知识点一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直线l:Ax+By+C=0(A2+B2≠0), 圆:(x-a)2+(y-b)2=r2(r>0), d为圆心(a,b)到直线l的距离,联立直线和圆的方程,消元后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为Δ.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常用结论 (1)当直线与圆相交时,由弦心距(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弦长的一半及半径长所表示的线 段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2)弦长公式|AB|=1+k2|x A-x B| =(1+k2)[(x A+x B)2-4x A x B]. 知识点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O1:(x-a1)2+(y-b1)2=r21(r1>0), 圆O2:(x-a2)2+(y-b2)2=r22(r2>0). 两圆相交时公共弦的方程求法: 设圆C1:x2+y2+D1x+E1y+F1=0,① 圆C2:x2+y2+D2x+E2y+F2=0,② 若两圆相交,则有一条公共弦,其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由①-②所得,即:(D1-D2)x +(E1-E2)y+(F1-F2)=0. 1.思考辨析 判断下列结论正误(在括号内打“√”或“×”) (1)如果两个圆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只有一组实数解,则两圆外切.(×) (2)如果两圆的圆心距小于两圆的半径之和,则两圆相交.(×) (3)从两圆的方程中消掉二次项后得到的二元一次方程是两圆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

第11讲 解析几何之直线与圆的方程(教师版)

第11讲 解析几何之直线与圆的方程 一.基础知识回顾 (一)直线与直线的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直线的倾斜角①定义: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我们取x 轴作为基准,x 轴________与直线l________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________.②倾斜角的范围为__________.(2)直线的斜率①定义: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的________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 表示,即k =________,倾斜角是90°的直线斜率不存在.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经过两点P 1(x 1,y 1),P 2(x 2,y 2) (x 1≠x 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为k =____________. 2.直线的方向向量:经过两点P 1(x 1,y 1),P 2(x 2,y 2)的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为P 1P 2→,其坐标 为________________,当斜率k 存在时,方向向量的坐标可记为(1,k). 3 4.12112212M 的坐标为(x ,y),则????? x = ,y = ,此公式为线段P 1P 2的中点坐标公式. 二.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包括平行、相交、重合三种情况. (1)两直线平行:对于直线l 1:y =k 1x +b 1,l 2:y =k 2x +b 2,l 1∥l 2?_________________.对于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A 2B 2C 2≠0),l 1∥l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直线垂直:对于直线l 1:y =k 1x +b 1,l 2:y =k 2x +b 2,l 1⊥l 2?k 12k 2=____.对于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l 1⊥l 2?A 1A 2+B 1B 2=____. 2.两条直线的交点:两条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如果两直线相交,则交点的坐标一定是这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____;反之,如果这个方程组只有一个公共解,那么以这个解为坐标的点必是l 1和l 2的________,因此,l 1、l 2是否有交点,就看l 1、l 2构成的方程组是否有________. 3.常见的直线系方程有:(1)与直线Ax +By +C =0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Ax +By +m =0 (m ∈R 且m ≠C );(2)与直线Ax +By +C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x -Ay +m =0 (m ∈R); (3)过直线l 1:A 1x +B 1y +C 1=0与l 2:A 2x +B 2y +C 2=0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A 1x +B 1y +C 1+λ(A 2x +B 2y +C 2)=0 (λ∈R),但不包括l 4.平面中的相关距离:(1)两点间的距离平面上两点P 1(x 1,y 1),P 2(x 2,y 2)间的距离|P 1P 2|=____________________.(2)点到直线的距离:平面上一点P (x 0,y 0)到一条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d =_______________.(3)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已知l 1、l 2是平行线,求l 1、l 2间距离的方法:①求一条直线上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②设l 1:Ax +By +C 1=0,l 2:Ax +By +C 2=0,则l 1与l 2之间的距离d =________________. 三.圆与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在平面内,到________的距离等于________的点的________叫圆. 2.确定一个圆最基本的要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圆的标准方程;(x -a )2+(y -b )2=r 2 (r >0),其中________为圆心,____为半径. 4.圆的一般方程:x 2+y 2+Dx +Ey +F =0表示圆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中 圆心为___________________,半径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点线圆之间的位置关系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圆的标准方程(x -a )2+(y -b )2=r 2,点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典型例题整理后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7.1直线和圆的方程 经典例题导讲 [例1]直线l 经过P (2,3),且在x,y 轴上的截距相等,试求该直线方程. 解:在原解的基础上,再补充这样的过程:当直线过(0,0)时,此时斜率为:2 3 0203=--= k , ∴直线方程为y= 2 3x 综上可得:所求直线方程为x+y-5=0或y= 2 3 x . [例2]已知动点P 到y 轴的距离的3倍等于它到点A(1,3)的距离的平方,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解: 接前面的过程,∵方程①化为(x-52 )2+(y-3)2 = 214 ,方程②化为(x+12 )2+(y-3)2 = - 34 , 由于两个平方数之和不可能为负数,故所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 (x-52 )2+(y-3)2 = 214 (x ≥ 0) [例3]m 是什么数时,关于x,y 的方程(2m 2+m-1)x 2+(m 2-m+2)y 2 +m+2=0的图象表示一个 圆? 解:欲使方程Ax 2+Cy 2 +F=0表示一个圆,只要A=C ≠0, 得2m 2+m-1=m 2-m+2,即m 2 +2m-3=0,解得m 1=1,m 2=-3, (1) 当m=1时,方程为2x 2+2y 2 =-3不合题意,舍去. (2) 当m=-3时,方程为14x 2+14y 2=1,即x 2+y 2=1 14 ,原方程的图形表示圆. [例4]自点A(-3,3)发出的光线L 射到x 轴上,被x 轴反射,其反射光线所在直线与圆x 2+y 2 -4x-4y+7=0相切,求光线L 所在的直线方程. 解:设反射光线为L ′,由于L 和L ′关于x 轴对称,L 过点A(-3,3),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A ′(-3,-3), 于是L ′过A(-3,-3). 设L ′的斜率为k ,则L ′的方程为y-(-3)=k [x-(-3)],即kx-y+3k-3=0, 已知圆方程即(x-2)2+(y-2)2 =1,圆心O 的坐标为(2,2),半径r =1 因L ′和已知圆相切,则O 到L ′的距离等于半径r =1 即 1 1k 5 k 51k 3 k 32k 22 2 =+-= +-+- 整理得12k 2 -25k+12=0 解得k = 34或k =4 3 L ′的方程为y+3=34(x+3);或y+3=4 3 (x+3)。 即4x-3y+3=0或3x-4y-3=0 因L 和L ′关于x 轴对称 故L 的方程为4x+3y+3=0或3x+4y-3=0. [例5]求过直线042=+-y x 和圆01422 2 =+-++y x y x 的交点,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圆的方程: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平面几何初步 课程要求 1.直线与方程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3)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4)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 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5)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6)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2.圆与方程 (1)掌握确定圆的几何要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两个圆的方程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3)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3.空间直角坐标系 (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表示点的位置. (2)会推导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考情分析 平面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一个基本知识点,我们学习它是为了后面学习空间几何和圆锥曲线打基础。但平面几何作为一个考点,还是会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出现一道,而且难度适中。 为了拿到这5分,并且为后面的解答题做准备,我们需要牢牢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知识梳理 1 一、 直线与方程 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倾斜角: 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 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直线的斜率: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 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斜率的公式:给定两点 ()()y x p y x P ,,2 2 2 1 1 1 ,,x x 2 1≠,则直线 P P 2 1 的斜率 k = x x y y 2 1 2 1-- 平行与垂直:两条直线l l 2 1, ,他们的斜率分别为 k k 2,1 k k l l 212 1,//=? 1212 1 -=??⊥k k l l 2. 直线的方程 点斜式:直线l 过点 ()y x p 0 ,,且斜率为k,那么直线方程为:

必修二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知识点及练习带答案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 )直线的倾斜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轴绕着 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叫做 直线的倾斜角? 倾斜角[0,180 ), 90斜率不存在■ (2)直线的斜率:k y2 X2 —^(为X2), k X1 tan . ( R(X1, yj、巳佑y:)) 2 ?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1)点斜式: 注:当直 y y1 k(x X1)(直线1过点R(X1,y1),且斜率为k ). 1■线斜率不存在时,不冃匕用点斜式表示,此时万程为X X0 . (2)斜截式:y kx b ( b为直线1在y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y y1 x X1 ( (% y2, X1 X2). y2 y1 X2 X1 注:①不能表示与x轴和y轴垂直的直线; ②方程形式为:(x2 x1)(y y1) (y2y1 )(x x1) 0时,方程可以表示任意直线. (4)截距式: X y 1 ( a,b分别为x轴y轴上的截距,且a 0,b 0). a b 注:不能表示与x轴垂直的直线,也不能表示与y轴垂直的直线,特别是不能表示过原点的直线. (5) —般式:Ax By C 0 (其中A、B不同时为0). AC A 一般式化为斜截式:y x ,即,直线的斜率:k B B B 注:(1)已知直线纵截距b,常设其方程为y kx b或x 0. 已知直线横截距x0,常设其方程为x my x0(直线斜率k存在时,m为k的倒数)或y 0 . 已知直线过点(X。,y°),常设其方程为y k(x x°) y或x x°. (2)解析几何中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时,两条直线有可能重合;立体几何中两条直线一般不重合. 3.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矩可正,可负,也可为0. (1 )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 (2 )直线两截距互为相反数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 (3 )直线两截距绝对值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 4.两条直线的平仃和垂直: (1 )若11 : y k1x b1,12 : y k2X b2 ① 11//12k1k2,b1 b2 ;② 1112k1k2 1 (2 )若11 : A1x B1y C1 0, 1 2 : A Q X B2 y C2 0,有 ① 11 //12 A i B2 A2 B i 且 A C? A2C1.② 11 12 A i A2 B i B2 0 . 5.平面两点距离公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