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讲义

秦汉文学教案

--------------------------------------------------------------------------------

【字号:大中小】【背景色】

《中国古代文学》(一)教案(讲义)

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专业课。

教学目标: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的规律,学习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方法:以讲授,作品阅读为主。

教学进程:

按总纲要求执行。

教学资源:

1.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作品选: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多媒体资源:自制PPT文件。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一、教学目的:

掌握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状况;把握此时期文学的脉络;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1.知识目标:认识秦汉时期社会文化情况,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分析文学与社会、思想等因素互动的过程。

3.人文目标:秦汉时期文学与文化现象的得失。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讲授。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提要: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P131]

汉代对文学典籍的重视

武帝时独尊儒术与汉代经学(经学详第三节),汉人治经与整理典籍有很大功劳。

汉之君臣多好辞赋,“汉人实是楚之精神”(详第二节)。

养士的遗风与推崇文艺享受。如汉初诸侯楚元王刘交、淮南王刘安、河间献王刘德等处都形成了学术中心。门下聚士数千。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礼乐治国的传统;上有所好和下必甚焉。

士子游学游宦之风,经过两汉积累,汉代士人进身之路多通过州郡举荐,厮身宫阙之下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中央政府太学聚集中大批士子,是官僚的后备梯队。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执政,士人断了正常的入仕之路,先有清议之论,又遭党锢之祸,清议转成清谈。士子之出路也只能是到各州郡“打秋风”、做幕僚,依附地方官僚或地方势力。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提要: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P134]

汉代文学主要样式——汉代主要文学样式有汉赋、散文、诗歌三大类。

汉代文人的大致情况——西汉初文人多有战国纵横家脾气;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文人大多

生活在宫庭之中,又大多有经学渊原;东汉后期,社会矛盾突出,文人多有耿介之气。

审美意向上,汉代人向往壮丽恢宏,虽受经学矫正,犹有浪漫玄想之好。

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提要: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P137]

两汉经学概述:汉初重黄老之学,楚地文化气息是比较明显的。至武帝时董仲舒、孔安国等人才使儒术倡盛起来。汉儒之学,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种思想,形成“杂霸而治”、“外儒内法”的特点。

“战国时就有博士,秦汉承袭此制,也设立博士官。博士是掌管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官员,诸子、术数、方技等都立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置五经博士。此后,博士的职位就只有被官方认可的儒家五经大师才能担任,其他学派虽然没有像秦代那样被明令取缔,但已不能取得官方学术的地位了。”[1]

经学分今文经学派、古文经学派。今文经学派执着于“微言大义”,有寻章摘句、神学化的倾向;古文经学派在汉末声势才大起来,重于训诂征事。

经学笼罩文学:官方提倡经学,儒经立于官学,使经学成为文人的进身之阶。汉代官僚主要采用州郡举荐的方式选拔,品德修养与经学研修成为士人努力的方向,因而使学术支配文学,经学更支配一切。东汉继先秦以来,实用性仍占了文学的主导。

经学的利弊:可以把经学看作儒学的具体表现。经学重视对古籍的学习研究,好的学风容易传承下来。也使封建国家对文人思想的控制加强,也有的儒士拘于门户之见,思想走向僵化。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提要:赋的多源性辞赋的分工与合流从《史记》到《吴越春秋》五、七言诗的孕育汉代文学的分期[P139]

文章的演变:

文章意识在汉代的逐步清晰

文章形态从先秦的文史哲杂糅,到其在汉代的逐步分离

文章观念所体现出的中国特色

汉代文学的分期:

汉代文学的分期与其社会发展的分期有内在的联系。

两汉之前期(高祖至景帝,前206~前141),是汉代社会的上升期。西汉中期(武帝至宣帝,前140~前30),是汉代社会的繁荣期。西汉后期至东汉中期(元帝至和帝,前29~106),是汉代社会的平稳期。东汉后期(安帝至献帝,107~196),是汉代的衰微期。

汉代文学的发展变迁也可以由这四个时期分开,特别是汉散体大赋的发展,与此密切联系。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不同情况下,对“赋”的理解有偏义。

首先,汉赋与楚辞关系密切。

其次,汉大赋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再次,赋的发展基本与文的走向一致。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从内容上看,可分为四类。

一是政论散文,二是史传散文,三是记事散文,四是抒情散文。

汉代诗歌的两种走向:

汉代诗歌本以乐府收集的“歌诗”最有名。

汉代个体诗人的创作,应注意乐府文人诗,东汉末文人诗。

五、学术信息

汉代社会情况——秦以苛法治国,汉初文景之治以休养生息出名,其实景、武二帝亦颇以“忍而好杀”出名。“汉以廷尉主刑狱,而中都它狱亦不一……《张汤传》苏林曰:‘《汉狱注》狱二十六所。’《东汉志》云:‘孝武帝所置,世祖皆省之。’东汉洎唐,虽鞫囚非一处,然不至如是其多。国朝但有大理台及台狱。”[2]考汉臣死于法者颇众。

六、作业:

练习:以二元图表归纳汉文学概况。如果可能,引入汉代思想、社会状况的变迁。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秦及西汉散文总体情况,掌握有代表性的作品。

2.能力目标:分析秦汉散文内容与形式的时代特点。

3.人文目标:秦及西汉散文的当时意义。

二、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讲授。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

学习贾谊的政论文,进而认识西汉初散文特点。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吕氏春秋》

提要:成书过程及体例平实畅达的文风[P144]

掌握:《吕氏春秋》的作者情况;此书的体例“杂家思想”、《察今》篇的思想倾向。

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第二节李斯的散文

提要: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体制独特的刻石文[P145]

李斯《谏逐客书》又作《上秦王书》,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其实就是战国说士之作。其特点有二:

一是条理性强,逻辑清楚。先用史论,次用对比,再加总结深化,富有论辩性和说服力,是先秦诸子散文实用主义的延续。

二是辞采华美。文中大量运用排偶、铺陈,以“而”“不”“非”等情感强烈的语辞、以及四六短句,造成铿锵有力的节奏、流畅横肆的气势。李兆洛谓其为“骈体初祖”。对后世奏疏写作有一定影响。

李斯刻石文对碑铭的影响也很突出,可称秦一代之文学——即使人们多谓秦无文学。其文气势雄伟,以典雅浑朴为重,具有法家风范。秦有一些刻石文,如泰山、琅玡、之罘、会稽等处的刻石文,大都也出于李斯之手。内容歌颂秦王功德,形式则模仿雅颂,都是四言韵文,但多以三句为一韵。秦刻石文是现存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影响[3]。

第三节贾谊的政论文

提要:从陆贾到贾谊《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从贾谊到晁错[P147]

1 陆贾

陆贾亦擅长政论文,事高祖,作有《新语》十二篇,现已散佚,多有伪托[4]。

2 贾谊

据说其所著文章有58篇,刘向编为《新书》,已残。

贾谊文章亦有战国余风,纵横捭阖,重铺张渲染,气势充沛。代表作《过秦论》三篇,提出

“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实为汉初之良方。《陈政事疏》则被誉为“万言书之祖”。可以说贾谊是这一时期出色的文人与思想家,他的思想及文章对后世都很有影响。

贾谊提倡“农本”,主张削弱诸侯,限制豪强,加强中央集权。其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篇;二是疏牍文,如《陈政事疏》;三是类似于“说”的杂论,《新书》后六卷的“连语”、“杂事”大都属于这一类。

3 晁错

晁错思想与贾谊相近,文风则较为朴质恳切。《论贵粟疏》与贾谊《论积贮疏》都提出重农抑商的观点,对封建时代经济政策有明显影响。

总观汉初散文,以政论、疏奏最为出色。所论多为史鉴、时事。文笔承战国余绪,讲究气势与逻辑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提要:《淮南子》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西汉散文的演变[P150]

1 淮南子的成书及其内容

联系:《吕氏春秋》的情况。

刘安雅好辞赋文学,此书也是养士之风的结果。其中道家与阴阳家的思想比较突出,虽非浪漫的文学,但确得《易》《庄》新奇诡饰的神采。

西汉初还有邹阳,曾是吴王、梁孝王门客,著有《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等,文章有战国余风。

2 西汉中后期的散文作者

董仲舒的策对及“学术论文”并不以文采见长,而其思想为汉儒所宗,其人在经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

刘向在目录学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散文,有短篇小说意味的《说苑》《新序》《列女传》,也有好的疏奏传世。

联系:我们知道哪些作品是刘向编集的,他自己有什么创作?

西汉书信体散文多以自言其情为主,可命之曰“抒情议理散文”,其中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千古名篇,感情激越,真挚动人,也是古代文论及史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其他如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可归入疏牍文,东方朔《答客难》等可归入情理散文。而东方朔、扬雄之作带有游戏意味,值得注意。桓宽《盐铁论》六十篇是前81年昭帝时一次会议记录的加工,后来班固的《白虎通义》也是此类。

西汉散文多取自史传,本无题目,后人选文时加了题目,所以多有同文异题、同题异文的情况,参阅作品资料时须加分辨。

五、学术信息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六、作业:

1.练习:选读《吕氏春秋》作品,简述作品的艺术风格。

2.简述:按时间顺序概述西汉散文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3.练习:殷周青铜铭文与秦刻石文内容的比较。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掌握西汉赋体的发展历程;了解贾谊等主要赋家的情况。

2.能力目标:学习《子虚赋》,理解其特点。

3.人文目标:认识“赋家之心”——社会对作家审美取向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

作品阅读,讲授。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

从《子虚赋》看散体大赋的特点。教学难点:《子虚赋》释读。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骚体赋及“九体”

提要:贾谊·骚体赋“九体”[P155]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贾谊与汉初骚体赋的创作——贾谊自伤经历似屈原,其作品对屈骚的学习是很突出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明显带有楚辞的影响,或称为骚体赋,如音乐性、抒情性,甚至手法、语言风格,二者都很相似。

第二节枚乘和“七体”

梁园文学与枚乘梁园文学群体[P157]

西汉初梁孝王武仿战国养士之风,招纳宾客,门下聚集许多文学之士,如枚乘、邹阳等,形成很有影响力的文学群体,尤以辞赋创作为长,称为“梁园文学”。这种情况在汉初诸王宫廷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前所述《淮南鸿烈》成书背景与此相似。

这些依附于诸侯的文士精神上还是比较独立的,既有热心政治的心态,也有较好的文学功底。枚乘是这类赋家的突出代表。

《七发》的特点:枚乘代表作《七发》,对先秦文学有多方面的借鉴,如思想上借鉴了道家的养生之学,艺术了借鉴了楚辞、荀赋铺排、假设问答等手法。汉大赋的特点在《七发》中得到完全的表现,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七发》以七段成篇,七层意思渐次推进,前为后之铺垫,最终达到高潮。《七发》假设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的谈话。李善以为“说七事以启发太子”,首段指出楚太子的腐化享乐、安逸懒惰是贵族子弟的病根,接着吴客分述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等事,目的是由静而动,由近及远,一步步启发太子,诱导他改变生活方式。

此种逐层递进的结构利于表现作家在词藻、艺术构思上的造诣,后世多有模仿,形成特有的一种赋体——七体,又称七林。如傅毅作有《七激》、张衡作有《七辩》、曹植作有《七启》等。

第三节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提要:武帝朝文坛盛况东方朔和枚皋卓立一世的司马相如[P160]

司马相如所处武帝时代,是两汉最强盛的时期,也是两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当然,也是汉赋发展的高峰。这时期的文人,既有较强的个性,也受到时代的感召,有着张扬、积极的精神气质,希望能成就一番功名。时赋作盛况参看教材注。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司马相如除作有《子虚》《上林》二赋,并作有骚体《长门赋》(是宫怨题材之先河),《大人赋》(迎合武帝求仙的口味,是游仙文学之列),《哀二世赋》等。《汉书?艺文志》录司马相如赋29篇,今存6篇。

《子虚赋》和《上林赋》:两赋描写的对象与贵族生活相关,与空前强盛的国势相称,内容注重繁华、壮丽的场景铺陈。在语句上也宜于朗诵。

汉大赋的辞藻十分讲究,赋家都有炫博耀奇的倾向。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人,或因解经之风的影响,或就是为了文章辞藻,在小学上都有较高造诣——汉代小学成就也是比较突出的。这使文学表现力得到拓展,但有时也造成繁缛罗嗦的毛病。

《子虚赋》选讲。

第四节扬雄四赋

扬雄,少时追慕司马相如,作有《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后二篇即是追模《子虚》《上林》而作。扬雄四赋[P163],亦颇有特点。他的作品体现了此时期人们对“辩

丽可喜”的追求。扬雄之大赋特征典型,而典丽深湛、词语蕴藉是其个性。扬雄晚年反对过分追求大赋的形式之美,提出“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概念,一方面反映出儒学影响的加强,一方面也是社会状况变化决定的。

第五节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提要:宣、成之世仿汉武故事赋的题材的扩大王褒《洞箫赋》[P165]

武帝时,有东方朔作骚体《七谏》、《非有先生论》,散体《答客难》。属志向远大而终不得重用的一类。

枚皋也处于武帝弄臣的地位,“其文骫骳(bèi),曲随其事,皆得其意。”(《汉书》本传)。其作都是“谈笑嫚戏”之作,后来自己也“自悔类倡”,其赋不传。

宣成之时,因为帝王的喜好,赋的创作仍然兴盛。主要赋家有:

王褒,以《洞箫赋》著称,这是汉人较早的咏物赋,与荀子五赋同类而不同义。其游戏之作《僮约》

刘歆,歆为向之子,其作《遂初赋》是述行赋的类型,在楚辞中,这类作品有《哀郢》,后来东汉有班彪《北征赋》、汉末有蔡邕《述行赋》等。

附:对汉赋的评价问题

散体大赋的政教功能与美学价值之间存在矛盾:关于“劝百讽一”。

汉赋的美学意义:汉赋高度的修辞意识与修辞技巧,对汉文字的审美效果的充分发挥。五、学术信息:

《七发》开创了“七体”这一形式,对后来赋体创作影响:《容斋随笔·卷七·七发》:“枚乘作《七发》,创意造端,丽旨腴词,上薄《骚》结,盖文章领袖,故为可喜。其后继之者,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骃(yīn)《七依》、马融《七广》、曹植《七启》、王粲《七释》、张协《七命》之类,规仿太切,了无新意。……东方朔《答客难》,自是文中杰出,扬雄拟之为《解嘲》,尚有驰骋自得之妙。至于崔骃《达旨》、班固《宾戏》、张衡《应间》,皆屋下架屋,章摹句写,其病与《七林》(傅玄)同,及韩退之《进学解》出,于是一洗矣。”

[5]

六、作业:

1.简述《子虚赋》的体制特点。

2.思考:文学史上“马扬”并称,比较二人的异同。

3.简论:为什么赋这一种文体会在汉代盛行?

4.练习: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分析汉大赋的美学价值。

5.论文:汉初黄老思想在文学上的表现。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思想;掌握《史记》的体例特征(术语概念)。

2.能力目标:赏析《史记》选文的艺术特点,认识其影响。

3.人文目标:体会《史记》思想、内容的历史价值,并提出评论。

二、教学方法:

讲授,阅读,讨论。计划课时:6课时。

三、教学重点:

《史记》的内容特点及艺术特点。教学难点:结合《项羽本纪》掌握对《史记》的综合评价。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提要: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P170]

司马迁在青年时期,既受到史官世家博学家风的影响,因其家庭的特殊性(先秦以来,史官

常是父子相传的),他能看到国家收藏的图书,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人学习,使其具有了深厚的功底。在走入仕途后,又有机会游历天下,几乎走遍了当时的中国。前98年,因李陵之祸被处宫刑,之后主要精力都用于写作《史记》。其人生大致与武帝的统治相始终。

归纳起来,司马迁一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发愤著书。

司马迁的思想:其父司马谈崇道家思想,著有《论六家要旨》阐其主张,对司马迁很有影响,其文风即有道家自然之美。迁师从今文经大师,在当时环境之下,又接受了儒家思想。而其人又颇有个性,不妄推儒道,有一些个人的思想,如对侠的向往,可能来自于楚人精神;对民众的同情,可能与其身世有关,也可能来自墨家的影响;批判、求实的精神,则是史家传统的体现;不耻言货利,则当时及以前还很少有人有此胆量。说起来,也是战国以来杂家思想的特征了。

了解史迁的生平思想,主要依据于其自作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及东汉班固为其所作的传。

《史记》的写作情况:司马迁修《太史公书》,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承父命修史,构思已久,准备充分;二是为歌颂大汉声威,发扬史家传统,欲以“成一家之言”;三是以史官身分修史,获得材料是有优势的,却又可以不受外界诸多因素干扰,基本可以言所欲言。《史记》在学习前代史籍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纪传体以历史人物为单位组织成书,以一人一生中重要事件连缀成篇,以此反映历史。如此可以避免人物、行事的破碎,也充分体现了人创造历史的意义。在文学上,利于叙事写人,结构合理。

《史记》中,十二《本纪》记帝王,三十《世家》记诸侯,七十《列传》所记甚杂,有各色人等。这都是纪传体例。十《表》是大事记,八《书》是专题史,是纪传体的重要补充。《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纪”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

第二节《史记》的叙事艺术

提要:结构框架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P173] 与封建统治模式相统一的结构框架:司马迁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与汉帝国作为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封建帝国相适应的。承袭先秦史家为统治者进言的传统,司马迁力图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并反映时代的朝气,因此其书的结构框架也是汉帝国统治模式的影射。如等级制在三种纪传方式中体现出来,而“本纪”更有“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含义。

纪传中的叙事特点:司马迁叙事注意详略得当,明显学习了《左传》等先秦史书的创作艺术。又如叙事脉络与抒情线索的结合、寓议于叙的风格、插叙倒叙等多种突破时间地点限制的叙事格式,并非史迁独创,而为其运用自如。班固不同意司马迁的许多见解,但也称赞司马迁是“良史之才”,内容上“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艺术上“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为了避免重复,或为了突出人物主要特点,可能也是为了避免一些敏感问题,司马迁在纪传体的剪裁中运用了“互见法”,即数人共同经历的事件,只在一人传记(本传)中详写,在其他人传记中略写或不写。这方面的例子如对项羽的负面评价,不在本传中写;“鸿门宴”一事,详于《项羽本纪》、略于《高祖本纪》,而在《留侯世家》中,则以“语在项羽事中”一语带过。又如刘邦的丑陋面,放在《高祖本纪》中不方便,乃于《项羽本纪》中写其不顾

亲情、出尔反尔等事;项羽的缺点,于本传中写有损其英雄形象,则于《淮阴侯列传》中借韩信之口指出他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具体的叙事手法:也许因为遍游天下的影响,也许因为盛世繁荣的影响,司马迁对壮丽、豪健的审美意象比较感兴趣,丝毫无宫庭文人的柔气。

除教材提到的几个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他既好吐纳激荡个人情感,又对情节曲折有意为之,甚至追求一种戏剧效果,这并不仅是“对复杂事件的驾驭”,已超越纯粹的史学要求。篇末“太史公曰”则是文史结合的典范。

同时,也继承了春秋笔法。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

第三节《史记》的人物刻画

提要:入传人物丰富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笔法[P711] 1 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司马迁笔下人物,不再局限于帝王将相,与前代相比这是一个重大进步——即使《战国策》已超越了“君举必书”,但仍局限于一两个阶层,并不能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属司马迁第一次较详细写到的,如少数民族及汉周边国家、如商人、贩夫走卒、如游侠刺客等

2 着重于个性的展现

司马迁笔下,既有类的典型,如《酷吏列传》写了十人,同为酷吏典型,而其或深谋周纳、或冷酷自负,又各具个性。从写法到形象又都不同。

项羽、刘邦、陈胜三个反秦起义的将帅人物,在未发迹时表述心志的话语,也是司马迁善于表现人物个性的例子——这种个性不是简单的形象刻划,它预示着以后三人的命运。在表现方法上,多通过细节描写来实现。

对项羽的描写,充分把握了身世与经历对其个性的影响。他身为将门之后,久经沙场,故勇猛霸烈;出身优越,故虚荣,重义气;横行天下少有挫折,故少智谋。

3 对“人性”刻划的高超技艺

对人物进行“多维透视”,能全面、动态地反映人物形象,避免人物类型化、简单化。当一个形象有优点也有缺点,行事随着时间流逝而有所变化时,这个形象才是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刘邦、项羽都是这种情况。

旁见侧出的笔法,则与叙事的互见法是相关的,多表现为第三者评价。

总之,司马迁写人的技巧是文学史上的一次开拓。明茅坤说:“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生列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列传即欲养士。”肯定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许多人对先秦史籍仅称“历史散文”而不称“史传”,就是因为以人为本的特点不突出。

第四节《史记》的风格特征

提要: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传奇色彩[P181]

1 与汉大赋相呼应的时代气势

《史记》立意,本以圣人传世之作自许,欲成绝代之骄,故其规模空前;先秦史家传统,具有强烈的独立精神;贴近社会,能感受时代召唤、能反映时代脉搏。这三点与汉大赋创作的底蕴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绘制宏廓画面是时代造就的。

2 悲剧气氛与传奇色彩

《史记》是极具作家个性色彩的一部史书。司马迁把自己的命运与书中人物联系起来,借史抒情,在屈贾、廉蔺、项羽、李广等人物传记中倾注了真实、强烈的情感,全书感情充沛,特别具有悲剧气氛。

西汉前期楚人剽疾、轻浮的习性及先秦尚气之风,应是《史记》传奇色彩的主动力。这个动

力造就西汉文士追求奇瑰人生的梦想,向往完美境界,是更明显易见的一层意思。教材更论及写人笔法的求奇,实不应在此列。

3 摇曳多姿,通畅生动的语言

《史记》近于口语,并且引古籍时也常化为今语,又引野谚俗语入文,如《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其通畅活泼的文风,为唐宋以来推重。

其文本语言并与情感线索相起伏,摇曳多姿,再与其他特色相结合,今之学者有誉为“诗化语言”者。鲁迅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并说《史记》“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第五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提要:传记文学的开端史传传统人文精神的弘扬后代文学与《史记》的渊源关系[P183]

1 传记文学的开端

总体来看,“四史”或称“前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是传记文学的第一阶段,其中《史记》是开山之作,也是思想艺术成就的顶峰。四史之后,文史分流,且是多人官修,直接反映最高统治者的意志,自然少情感文采。而传记文学,多在野史、碑志、笔记等非官方作品中。

3 承上启下的时代标志

它是汉散文的代表,先秦散文成就的总结,也是唐宋以来古文所师法的。

4 思想内容的进步意义

或以人民性、斗争性、批判性来说明其进步性。司马迁思想的激进与其实录精神,确是后来许多文人在争论,却又可望不可及的。

5 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对长篇小说、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影响是手法、题材等多方面的。如写刘项之争,其影响不止于小说戏曲题材,或叙事写人手法,也丰富了语汇。

五、学术信息:

史传文学的专题研究。

六、作业:

1.简述:司马迁的生平对其思想的影响。

2.思考:前代史籍的体例结构在《史记》中的影子。

3.简述:《史记》的叙事艺术。

4.作业:查资料,说一说《史记》剪裁上的特点及前人对此的评价。

5.作业:据“文学就是人学”谈《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6.作业:《史记》的叙述语言有什么独到之处?或:是否可称充满诗意?

7.论文: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及其经历、思想与《史记》的艺术风格颇有渊源,试选取一个适当的角度作些联系。如《论相如赋与〈史记〉的艺术追求》。

8.作业:从广角度分析《项羽本纪》中“鸿门宴”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注意纵横联系。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乐府的含义及研究情况,了解乐府的内容。

2.能力目标:掌握汉乐府的叙事风格及其他艺术特点;理解五言诗早期发展轨迹。

3.人文目标:认识乐府诗的社会功能论。

二、教学方法:

阅读,课本剧表演。计划课时:4课时。

三、教学重点:

乐府诗在叙事、语言方面的艺术特点。学习难点:乐府诗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前后联系)。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

提要:乐府机构乐府的兴废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P188]

乐府机构:

乐府是中央政府收集、整理、编制诗歌的音乐机构。三代巫舞相通,后之瞽、矇、瞍等“师”也是宫庭音乐家。周有“大司乐”,领大小乐正。据考古发现,至少秦时,已有乐府此名。汉承秦制,乐府在武帝至成帝时是最兴盛的,哀帝“不喜俗乐”,于绥和二年(,乐府人员由829人减为400人不到。乐府诗歌由此大量散佚,由宫庭官府散至市井田野,“然百姓渐渍日久,又不制雅乐有以相变,豪富吏民,湛沔自若,陵夷坏于王莽。”

东汉虽无乐府之名,而有乐府之实,故习称两汉乐府。

乐府“歌诗”:

乐府把所收集的诗配乐,用于宴乐、郊祀、礼仪,谓之歌诗。魏以后称其为乐府诗,简称乐府。它的来源与《诗经》一样,有贵族、文士之作,也有不少民歌。《汉书?艺文志》载西汉乐府有138首,现存两汉乐府仅40多篇,据考证多为东汉时期的作品。

*扩展:汉乐府未收的作品,见于汉人著作,如《史记》《汉书》,称之为汉代谣谚,如见于《汉书?五行志》的桓帝时《小麦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反映了民众的怨愤。同书并有成帝时童谣《黄雀谣》(参七章一节)。

也有不少说时事的,如桓灵时歌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说的是李固遭外戚梁翼迫害而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是说灌夫势重乡里。

还有不少是与谶语有关的,如《三国志》所引咒董卓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活。”等。

乐府的分类:

前人视乐府如《诗》,也多以音乐特色分类。如著名的《乐府诗集》分十二类便是如此。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第二节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提要:“感于哀乐”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P189]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乐府诗大都是叙事诗,即缘事而发。其中情感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乐府民歌。这是对《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传统的继承。故其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性是其基调。以以下五方面突出:

1.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疾苦及其对社会不公的反抗意识。如《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等。《汉书·贡禹传》:“武帝征伐四夷,重敛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困重,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其反抗可见《史记·酷吏列传》载帝盛世之时,仍然“自温舒等以恶为治,而郡守、都尉、诸侯二千石欲为治者,其行大抵尽放温舒。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趣具食。小群盗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数也。”

《陌上桑》、《羽林郎》似可专为一小类,不仅官吏荒淫无耻的写照,也折射出男女不平等的影子,后来文学中不少“抢亲”题材,也从中吸取了内容。这个题材可能与抢劫婚习俗有些关联,这也是视女子为私有物的一个原因。这种习俗在某些地区及民族中仍有遗留。前《易经》“屯如,邅如,乘马班如,泣血连如”等句、《诗·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也类此。

2.抒写男女爱情婚姻的爱恨情思。如《江南》、《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焦仲卿妻》、《饮马长城窟行》等。

3.反映富贵之家的奢华生活。如《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

4.反映平民在战争、徭役中的痛苦。如《十五从军征》、《战城南》等。班固说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食货志》:“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

5.表现求仙、游仙思想。如《董逃行等》。

6.爱情主题及其背景

与《诗经》一致,爱情的悲欢离合是乐府民歌中数量较多的内容。而其不同在于:受儒学影响,男权、夫权越来越强,此时已有三从四德七出之条,女性所受的束缚更严重,作诗和采诗的内容必然有所变化,欢快的爱情之歌少了,表现爱情不如意的作品多了。

《上邪》一诗有类型意义,敦煌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明《挂技儿》中也有类似内容。

选讲:《江南》、《焦仲卿妻》片断。

从巫风到仙气:

秦汉以来,原始巫术明显向神仙方术转化。先秦阴阳五行学说及统治者的迷好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汉人之楚人浪漫精神——我们在《庄子》中读到的逍遥游、楚风中读到《越人歌?今夕何夕》、楚辞中读到《九歌》及《高唐赋》,可以看出这种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在已往的研究中,此类内容是不被重视的。

3.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提要:生活镜头的选取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寓言诗的创作[P231]

汉乐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叙事性。可以说,大部分汉乐府可以改编成话剧——也就是说有戏剧性。当我们用这个词评价时,意味着以下几个因素是突出的:

1.情节的完备,可以铺衍。

汉乐府有片断式、抒情式的作品(如《上邪》《有所思》之类),而更多如《陌上桑》《焦仲卿妻》等,都有生动的情节,并且情节组成典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格式,完全符合传统叙事文学的特点,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可以加以铺衍,增强情节的曲折性。因此,汉乐府出现了长篇作品,可以表现复杂的事件。不难发现,乐府诗还注重背景渲染,哪怕是单线索的情节发展,也富有立体感。

2.情节生动,具有强烈的冲突效果。

汉乐府追求故事性,作品中刻意突出了善恶美丑正反的冲突,引发强烈的情感动荡。如《陌上桑》中罗敷与太守的斗争,又如《东门行》中穷汉对未出现的富人的仇恨、他自己的思想斗争、他与妻子的对话,多重矛盾交织在一起。《有所思》更着重描写女主人公内心爱恨之情的激荡。

3.通过言行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

汉乐府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多于前代的。传统叙事作品中通过言行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已用得很纯熟。如《东门行》《上山采蘼芜》等。又发扬了烘托、侧写的手法,如《陌上桑》

[6]、《十五从军征》等。还运用了独白及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如《有所思》《东门行》。以上作品的主人公形象都堪称经典。

《焦仲卿妻》[7]是比较容易入手分析的一个范本。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主要是言行描写和细节刻划。其中矛盾的焦点是焦刘爱情,形成了两个阵营,易于进行比较分析,如焦母与刘兄,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形象既有同也有异,既有典型性,又有合乎个人经历身份的特性。换个角度看,汉乐府中服饰形态的描写也是比较突出的,这可能受赋体的影响。

在叙事特征鲜明的同时,汉乐府熔入了抒情议论的成分

如《战城南》就有直接议论,《有所思》《焦仲卿妻》的抒情氛围浓厚,《焦》篇末更是“卒章显其志”,对后来乐府创作,如白居易的诗,是有影响的。

此外,寓言诗创作是汉乐府叙事上的一个特点。《乌生》《枯鱼过河泣》等一批作品表现了汉人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这是对《诗经》的超越[8],也体现了寓言体裁的发展。

选讲:《十五从军征》

参考:据《历代兵制浅说》(王晓卫、刘昭祥著,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出版),西汉行征兵制,平时要进行集训“都试”,“汉大抵依秦帛,凡民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二岁为材官、骑士”,“年六十五乃免就田”。汉武帝时增设的建章营骑(即后来的羽林郎)和“期门”(平帝时更名为虎贲郎),则是选拔“良家子”和战死军士的子弟组成的,已属于无额官员,不是服兵役。

东汉光武帝感于连年战乱,天下疲弱,数次罢兵。有紧急情况又临时增补,后来形成了募兵制,素质是很差的——有时甚至以可掠夺财物来招引兵源。同时,职业兵从军时间也就拖得很长。《宋书》卷一百载沈亮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

课堂练习:分小组阅读作品,改编剧本,排演乐府题材的短剧。

第四节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提要:楚声与三言、七言体北狄、西域乐与杂言体从四言到五言[P196]

民歌与文人诗的交互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传统,主要来自《诗经》,而汉文人诗,深受楚歌影响,近于辞赋。汉末赵壹等人,更是诗赋合一,如《刺世疾邪赋》就接了一首诗。汉代文人诗,基本是向乐府民歌学习、靠近的。如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与《陌上桑》特点相近。反过来,几乎所有乐府民歌都有文人加工的痕迹,长篇纯五言诗在民歌中出现的可能性并不大,《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中女子饰物的描写,是贵族化的——再次出现了《诗经?关雎》“钟鼓乐之”的问题。

除了所写事物有贵族的影子,思想上改乐府民歌的例子,还有《东门行》,晋时改“白发时下难久居”为“平慎行,望君归”,并在其末加了“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改造反的穷汉为温柔敦厚的“贫士”。

汉乐府曲调的多样性:

汉代是一个开放、多元化的国家。汉乐府也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其伴奏手段、结构形式、内容都具有多样性。

四言向五言过渡:

以现存材料看,西汉诗五言句式常见,但仍以杂言为多。东汉诗多为纯五言,进而影响到个体文人的创作。因此,可以说汉乐府,特别是汉乐府民歌是诗骚传统过渡到五言诗的重要环节(线索接第七章)。

回顾:原始歌谣到五言汉乐府的发展过程。

《文心雕龙·乐府》:“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

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所谓采诗,即采民歌。同书《艺文志》更有明确的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篇目,西汉乐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但现存的总共不过三四十首。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

附:汉代谣谚

汉代还有未经当时乐府采集而不曾入乐的徒歌和谣谚。

《天下为卫子夫歌》:

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五侯歌》:

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坏决高都,连竟外杜。土山渐台西白虎。

汉成帝封外戚王谭等五人为侯,因“同日受封,故世谓之五侯”。《汉书·王商传》:“自宣、元、成、哀,外戚兴者,许、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将,穷贵极富,见其位矣,未见其人也。”

《顺帝末京都童谣》: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讽刺东汉外戚权臣梁冀的作威作福,“死道边”指李固,“反封侯”指胡广等人(见《后汉书·五行志》)

《桓灵时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

《刺巴郡守歌》: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迎,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思往从邻贷,邻人已言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东汉桓帝时《小麦童谣》: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五、学术信息:

前人之研究,唐吴兢有《乐府古题要解》,分乐府为8类,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有名,分类兼顾时段性。当代有张永鑫《汉乐府研究》,罗根泽《乐府文学史》等可参看。

六、作业:

1.简述:汉乐府结构、形式上的特点。

2.论文:《诗经》与汉乐府比较(或:《国风》与汉乐府民歌比较)

3.练习:查资料,看一看汉至宋明这一时期乐府含义有什么变化?

4.简论:汉乐府诗作与社会的关系是否紧密?举例说明。

5.作品评论:汉乐府爱情诗赏析。

6.作品评论:选《陌上桑》或《十五从军征》作综合分析。

第五章东汉辞赋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掌握东汉京都大赋及抒情咏物辞赋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掌握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是《两都赋》的内容。

3.人文目标:理解东汉赋作家的情感特点。

二、教学方法:

阅读,讲授。计划课时:2课时。

三、教学重点:

东汉辞赋的转型;张衡的创作。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班固、张衡的京都赋

提要:新旧时代交替审美情趣转变新文学热点形成《两都赋》的创新[P201]

1 京都赋的内容

受光武中兴的鼓舞,赋家一方面欲求盛世感觉,一方面张扬的心气已不如武帝时,再加上东西都定都之争,导致京都大赋的出现。其主要内容也是夸饰都城的壮美,而语气更趋沉重、主旨更有严肃性。对“辞盛义微”“劝百讽一”西汉大赋特点有所改变,

如张衡《二京赋》,模仿《子虚赋》、《两都赋》,务求出于其上,虽成汉赋“长篇之极轨”,但议论说理、抒情或批判的成分不同于前代之赋。

2 京都赋的艺术追求

京都赋在辞藻、铺排上与西汉大赋是差不多的。而更趋于典丽,是受骈偶化的影响。

3 班固《两都赋》

掌握:《两都赋》的主要内容及其溢美倾向;上下篇风格的对比意义。

第二节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提要:以赋抒情的传统纪行赋述志赋对人生的理性态度[P207]

1 抒情赋的兴起

以赋抒情是楚辞的影响,西汉初的赋中表现明显,多为自伤主题,这个传统在大赋兴盛时也没有断绝。东汉中叶以后,对文人压抑加强,抒情赋传统抬头。时势的衰微,儒教传统也受牵连,这也是赋的体式内容变化的因素。

2 纪行赋和述志赋

纪行赋其实是寓抒情议理于纪行中,边走边看,边看边想。

理解:楚辞以来纪行赋的创作情况。

述志赋以张衡《归田赋》与赵壹《刺世疾邪赋》最有特点,也代表了汉末述志赋的两种风格。理解:逸世与用世矛盾在赋作中的反映。

*扩展:游戏之作与咏物赋。

最早的咏物赋当数荀子五篇庾辞小赋,屈子的《橘颂》对咏物赋也有影响。宣帝时王褒是最有名的赋家,作有《洞箫赋》,是最早的音乐赋,又作《僮约》,即游戏之作,并不讲什么寓意。

咏物赋有的托物言志,有的重在表现文采,是汉以后文学审美意味加强的一个先兆。所以咏物赋在魏晋时就比较突出了。

五、学术信息:

六、作业:

1.练习:查资料,列举不少于10篇东汉赋作,并在特点上加以区分,也可以分类。

2.论文:东汉的赋与时代有什么关联?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一、教学目的:

了解东汉散文的概况,理解三种内容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

《汉书》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书》

提要: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家族兴衰史的展示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精

密的笔法对起始事件的交待篇末的轶闻逸事[P214]

《汉书》的精彩内容:

西汉文士入仕百态

对豪族家世的看重

所肯定的正面人物

扩展:班固的生平:固(32~92)生于史官世家,弟超,妹昭。固“九岁能属文,诵诗书”,师今文经,撰有《白虎通义》。父彪已作《后传》续补《史记》。固撰《汉书》时27岁。5年后被告私改国史,下狱。明帝招为兰台令史。后窦宪败,洛阳令种兢将其下狱,死于狱中。班昭和马续补写了部分表志。《汉书》100卷,12帝纪、8表、10志、70列传。

《汉书》艺术上的特点:

工整谨严的笔法

典雅精细的风格

“班马异同”论:历史上有关司马迁、班固之高下评价的争论。讨论如何看待这些争论,以及文学与历史的不同学科标准。

《容斋随笔·卷一·文烦简有当》:“欧阳公《进新唐书表》曰:‘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夫文贵于达而已,繁与省各有当也。《史记·卫青传》:‘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前汉书》但云:‘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封朔为涉轵侯、不虞为随成侯、戎奴为从平侯。’比于《史记》五十八字中省二十三字,然不若《史记》为林赡可喜。”

第二节《吴越春秋》

提要: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性格刻画和外貌描写《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同及其与吴越文化的关系[P258]

《吴越春秋》的艺术虚构:因其题材亦幻变真、结构集散为整、情节的虚构、叙事风格浪漫曲折的特点,是后世演义小说的雏形。

《吴越春秋》与《越绝书》的异同:选材相近、艺术风格差不多,而结构不同。

扩展:传为汉魏小说的一些作品;吴越故事的文化背景

第三节《论衡》和《潜夫论》

提要:疾虚妄的写作宗旨王充的论辩方式《论衡》的局限性《潜夫论》的批判精神和文风特征东汉碑文和游记[P220]

《论衡》的思想:

“疾虚妄”是作品的主旨,背景是东汉弊端日重的谶纬神学与今文经学派的固守师法。主要观点涉及政治、文学等多方面。表现唯物、求实的态度。这与作者生平也有关系。汉代思想史上,这是站在主流对立面的一个明显例子。在传统文论中也有一定影响。

《论衡》的艺术风格:

作品具的很强的逻辑性,重在“实论”。语言朴实,与内容相益,与当时骈俪化的文风不同。《潜夫论》的特点:

此书也是重在批判时弊的作品。

艺术上,朴实无华,准确简炼。

注意:王充、王符、仲长统(作有《昌言》)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蔡邕等人的碑文:东汉碑文多出于文人品题,风格多样。

回顾:李斯?秦刻石,与青铜礼器铭文相类,歌功颂德突出。

东汉碑文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特点,在书法故事中也常可见到。

附:东汉游记

东汉散文之内容,除史传之外,尚有游记、书札、疏牍等内容。其中游记具有开拓意义。游记的某些因素起源很早。与山水描写有关联,但不能与山水小品或山水诗文混为一谈。东汉出现马第伯所作《封禅仪记》(载应劭《汉官仪》),所写为汉光武帝于建武三十二年东封泰山之事。其片断云:“……至中观,留马,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yǎo,幽暗的样子)窱,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也登也。”

五、学术信息:

六、作业:

1.练习:《史记》与《汉书》在内容上有什么偏重?

2.论文:试分析《史》《汉》风格不同的影响因素。

3.思考: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4.练习:东汉“清谈”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一、教学目的:

了解东汉文人诗歌发展的情况;学习有代表性的作品。

二、教学方法:

阅读,讲授。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提要:班固诗与张衡诗:质朴和典丽秦嘉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P226]

1 班固

班固《咏史》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其风格或认为质实朴素,以其赋、文观之,当不致于此。故或认为是质木无文,其力所不及。而咏史之题,后世多有,并且多是借史抒怀。

班固《竹扇赋》残篇若实,也应是最早的一首文人七言诗了。

2 张衡

张衡作有五言《同声歌》、近于七言的《四愁诗》(作品选上一P389),分别学习了民歌与楚辞的精神,是东汉文人诗中出色之作。自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走向抒情的路子。

3 秦嘉

秦嘉《赠妇诗》三首被认为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第二节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提要:怀才不遇的感慨对比鲜明的批判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乱世文学[P228]

本节所述诗人,生长于乱世,更感受到世态的黑暗,其作情感较为激烈。

1 郦炎

存五言《见志诗》二首。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感慨。其实是较早的咏怀诗了。这种情感前见于屈、贾、东方朔等,后见于左思、鲍照等。

2 赵壹

《刺世疾邪赋》后秦客、鲁生诗也被称为《刺世疾邪诗》,是对赋主题的深化。其作语气强烈,是东汉党人“清议”风格。

注意:汉代赋后续诗的情况不一而足,特别是抒情的赋。是赋形成时韵散相间的特点影响。

3 蔡邕

作有《翠鸟诗》,反映了避世远害、惴栗不安的心情。

扩展:五言诗的产生发展史——

先秦有五言诗句,可称萌芽,如《诗经?北山》,或《湘君》去其语气词;

秦时有《长城歌》,是所见第一首五言民歌;

西汉乐府有五言歌,如《江南》古辞、《汉书?五行志》载成帝时童谣《黄雀谣》;

东汉文人学乐府民歌始有五言,班固《咏史》是现所见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东汉时,七言体也开始发展;《羽林郎》《董娇饶》等也是东汉作品。可以说,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主要是在东汉完成的;

东汉晚期文人写五言诗技巧成熟,如下所述《古诗十九首》。

扩展:五言诗对表达力的突破。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

提要: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审美境界和语言技巧[P230]

1 什么是《古诗十九首》

汉代无名文人之作,包括假托或标为西汉人所作而为后人否定的作品,称之为“古诗”——并非与近体诗相对的古诗。其中十九首南朝梁时被萧统收录在《文选》中,被后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遂成专名。

《古诗十九首》作者应是下层不得意文人,处于仕途断绝的乱世,生活内容多为游学、游宦,寄人篱人下有之,朝不保夕者有之。写作时间据研究,可能在桓灵之时,约顺帝末年(140)至洛都焚毁之前(190)。至于古称有枚乘所作在内,今人不从。

2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

沈德潜谓为“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游子思妇之作是其中最突出的。

讲授:《行行重行行》,注意主人公情感的多层面抒发(时空、细微的情感变化);以比喻的手法暗写游子(揣测);叠字;浅近的生活画面。

讲授:《迢迢牵牛星》,注意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隔开牛郎织女的是什么;虚实相生的意境——所见与所思的契合;思无邪与思无法言,情在景中;叠字。

比较:《诗经》中的思妇诗,《君子于役》的场景选取、《卷耳》中的假想辞、《伯兮》中的情态描写,以上作品,及《十五从军征》、《客从远方来》等的景物描写与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扩展:伤时失意,知音难寻的感慨——《西北有高楼》。

3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高超的抒情技巧:

《文心雕龙?明诗》:“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以远。”

抒情方式注重含蓄、婉转,常通过时空交替、景物变化、比喻双关等方式表达情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后人以为“温柔敦厚”之儒家诗教的典范。

学习民歌的特点:

刘勰说“直而不野”。谢榛《四溟诗话》:“格古调远,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除了语言,修辞与手法上也借鉴了民歌的特点。如叠字多见于《国风》,以景达情取自兴法。因为合于儒家诗教“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规范,艺术上集民间与文士的努力,成为汉代最出色的抒情诗,在传统诗史上有其一席之地。

五、学术信息:

汉代文人诗,魏晋后习称为“古诗”,也包括作者已知的,如班固之《咏史》。但汉代古诗作者常不可信。如相传李陵在匈奴送别苏武时所作“苏李诗”,已被证实非真。宋人已有论述。

《容斋随笔·卷十四·李陵诗》:“《文选》编李陵、苏武诗,凡七篇,人多疑‘俯观江汉流’之语,以为苏武在长安所作,何为乃及江、汉?东坡云‘皆后人所拟也’。予观李诗云‘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盈字正惠帝讳。汉法触讳者有罪,不应陵敢用之,益知坡公之言为可信也。”

六、作业:

1.作品评析:试以《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2.论文:《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艺术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之间的关系。

3.简述:东汉文人诗的主要特点。

4.论文:简述东汉文人诗歌发展脉流。

5.思考:试比较汉乐府民歌与《诗经》中民歌的异同。

6.论文:《古诗十九首》的民歌特征(或时代特征)。

秦汉文学复习与练习

一、教学目的:

复习先秦两汉文学,整体把握此时期文学的共时性分类及历史性分期;加强对代表作家作品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与讨论。计划课时:2课时

三、教学重点:

强调以下作品——《子虚赋》,《史记?项羽本纪(节)》,《汉书?苏武传(节)》,《汉乐府?陌上桑》,《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四、教学内容:

提要:文学与时代诗歌散文赋

1 按步骤完成以下划分工作

2. 先秦的社会思想概况(结合百家争鸣)

3. 先秦的文学分类(三类)

4. 先秦各类文学的代表篇章(重点篇目)

5. 标识具有典型意义的篇章,标注分析的思路(早期诗歌的特点;叙事型文学作品的特点;抒情型文学作品的特点)

更进一步的要求:组织二元结构图(纵轴:时间;横轴:分类特点)

练习:按步骤完成以下划分工作

1. 两汉的历史分期(国力与社会发展状况)

2. 两汉的社会思想概况(结合经学发展)

3. 两汉的文学分类(三类)

4. 两汉各类文学的代表篇章(赋、乐府、史传、五言诗)

5. 标识具有典型意义的篇章,标注分析的思路

更进一步的要求:组织二元结构图(纵轴:时间;横轴:分类特点)

补充:在掌握主线索的前提下,要注意微观分析,特别是有自己内在规律的一些文学现象。考试注意事项

1. 注意条理清楚;

2. 注意学科体系性;

3. 注意联系对比。

五、学术信息:

六、作业:

练习:作《先秦两汉分体文学综述》。

附录:秦汉文学重点阅读作品

秦汉辞赋

《子虚赋》《归田赋》

秦汉诗歌

《战城南》《有所思》

《上邪》《江南》

《陌上桑》《东门行》

《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

《焦仲卿妻》《行行重行行》

《西北有高楼》《迢迢牵牛星》

秦汉散文

《谏逐客书》《过秦论》(上)

《史记?项羽本纪》(节录)《史记·李将军列传》(节录)

《汉书?苏武传》

--------------------------------------------------------------------------------

[1] 《秦汉文化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进程》,搜狐社区,.com/r-kaogu-179634-0-1-0.html,2007年7月20日。

[2] [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一·汉狱名》,岳麓书社,1984年。第148页。

[3] 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称为碑,把圜首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的刻石称为碣。秦称刻石,汉以后称碑。

秦统一后,李斯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游,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随从,南至云梦(今湖北省境),沿江而下,登会稽山,祭大禹庙,以望南海。李斯奉命为文,刻石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本篇在文体上属于铭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宋以后,《会稽刻石》原刻石就散佚了。到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绍兴知府李亨特用旧藏《会稽刻石》申屠駉原拓本重刻于原石,现藏在绍兴文管处,碑高八尺七寸,宽四尺四寸,上刻篆书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还有用隶书撰写的题记三行,计六十字。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出巡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李斯刻碑石于峄山之上,即《峄山刻石》。原石已被曹操登山时毁掉。峄山刻石,高218厘米,宽84厘米。由于年代久远,原石被野火焚毁。现存石碑是宋太宗淳化四年(993)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峄山刻石》首推宋刻南唐徐铉的摹本为最佳,现藏西安碑林(参考:/jundetail.asp?zz=464,2007年8月)

[4] 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与谋臣陆贾就汉得天下、治天下之题发生过一次著名的争论。刘邦令陆贾总结古代各国成败的原因,陆贾即“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深得好评,号曰《新语》。《新语》认为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横征暴敛,严刑峻法。陆贾认为圣人“忖度天地,危而不倾,佚而不乱者,仁义之所治也”。在哲学上,《新语》坚持万物皆“天地相成,气感相应而成”的宇宙观,宣传“天道不改而人道易”的观点,批评了神仙迷信思想(参考:中国百科网)。

[5] 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56页。

[6]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描写东家之子“施朱则太赤,施粉则太白;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为侧面描写的典范,也是中国文学注重整体感性认识的体现。

[7]王世贞《艺苑卮言》誉《焦仲卿妻》为“长诗之圣”,沈德潜《古诗源》评为“古今第一

长诗”,全诗长达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8] 《诗经》中《鸱枭》一篇,或认为是最早的寓言诗。

小升初必备文学常识及复习资料

小升初语文必备文学常识积累——中国历史篇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春秋战国时期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 2、"四书五经",“四书”指《》《》《》《》, “五经”指《》《》《》《》《》 3、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他的代表作《》为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4、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这些神话故事中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反映社会斗争的有()。 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字(),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家 春秋战国时期 1.答案:《诗经》、《论语》 2.答案:“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答案:屈原《离骚》 4.答案: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反映社会斗争的有:黄帝战蚩尤。 5、答案:儒家丘仲尼 秦汉时期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西汉着名史学家()撰写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并称“史学双壁” 2、汉赋四大家:()、扬雄、()、张衡 3、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作者是东汉的() 4、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 1、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 2、乐府双壁指的是《》、《》加上《》为乐府三绝 3、建安“三曹”指的是( )、( )、( ),“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就是由()的《》诗得来的。其实建安曹家人才辈出,你还记得那个称象的男孩吗?他叫什么名字? 4、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你能写出一个他的作品的名字么? 秦汉时期 1.答案:司马迁《史记》鲁迅《资治通鉴》 2.答案:司马相如、班固 3.答案:《汉书》班固 4.答案:.司马迁、司马相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 1.答案:.蔡琰(文姬) 2.答案:《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或(《木兰诗》)、《秦妇吟》 3.答案:1.曹操、曹丕、曹植、曹植《七步诗》曹冲 4.答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等… 唐宋时期 由于隋代十分短暂,文学的发展也不够典型,所以我们直接进入唐宋时期 1、初唐四杰指()、()、()、() 2、“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里的“李杜”指的是()和()。他们分别被尊称为()和()。 3、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以及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 4、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你知道“小李杜”指哪两位么? 5、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三瘦词人”的是宋代的()。 6、唐代诗人雅号:例如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王维——()刘禹锡——()李贺——()白居易——()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中国文学常识问答100题答案

中国文学常识问答100题(答案) 1. 《诗经》 2.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 3. 《离骚》,作者屈原 4.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5. 楚辞 6. 主要有三部:《左传》、《国语》、《战国策》 7. 《左传》8. 《论语》 9. 国别体10. 《谏逐客书》11. 门客12. 共叔段 13. 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张衡1 4. 《史记》,作者司马迁15. 《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 16. 《乐府诗集》,编者是宋代的郭茂倩17 汉末文人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18. 多写五言诗,抒发了忧国治世的愿望,作品具有“慷慨悲凉”之气,被誉为“建安风骨”。 19. 陶渊明20. 王维21 七言诗22. “永明体” 讲究声律和对仗,是沈约、谢朓等人创造的。 23. 笔记体小说,作者是刘义庆24. 《世说新语》 25. 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 2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7. 边塞诗28. 七言律诗29. 李贺 30. 白居易,有2888首诗杜甫,有1465首诗李白,有1045首诗 31.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32.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3. 孟浩然、王维34. 高适、岑参、王昌龄 35. 李白是“诗仙”,诗风飘逸;杜甫是“诗圣”,诗风沉郁。 36. 元稹,白居易37. 李商隐、杜牧 38. 针对唐初创作中的形式主义,中唐时的韩愈、柳宗元积极倡导“尊崇儒学”、“文以载道”,提倡恢复秦汉文章传统,强调语言“文从字顺”和作家的修养,力求改变文体、文风,这就是“古文运动”。 39. 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代,是由民间的“曲子词”发展而来的。 40. 《花间集》 41.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 42. 43. 柳永44. 晏殊,晏几道45. 苏轼46. 李清照47. 辛弃疾48. 稼轩体49. 元杂剧 ;套数是由同一宫调若干支曲调连缀而成,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南吕” 是宫调名,“一枝花”是第一支曲牌名,“不伏老”是标题。 52.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53. 愿天下有情终成眷属。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就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就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就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您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与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 ,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就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就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与 ,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与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就是与。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是 ,这就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就是《毛诗正义》与《诗集传》。《毛诗正义》就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就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就是与。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与、、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就是“” ,“” ,“”。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与 5篇。 四.简答 1、《诗经》就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与作者情况如何? 2、您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不?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就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就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doc

1柳开的文章主要收集在《柳河东先生集》2代表丙昆体的杨、刘、钱等人,其共同创座特色是学李商隐的近体律诗 3被欧阳修称之为“穷塞主之同”的宋初诗人是范仲淹其作品是《渔家傲》 4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的人是欧阳修 5北宋中叶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苏轼6提出“词穷而后工”的古淡奇峭的人是欧阳修 7宋代最平把向己笔记式的诗评命名为诗话的是欧阳修《六一诗话》 8上承晚唐五代十国的诗风,影响到秦少游和苏东坡的词人是欧m修 9《宋史》称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的是苏辙 10宋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是苏轼 11引出“乌台诗案”的人是苏东坡 12从根本上改变词的婉约风气,并指出向上一路的文学家是苏轼 13陈与义的诗歌称为简斋体 14北宋时期称为“富贵词人”的是晏殊 15称为“奉旨填词”的词人是柳永 16宋代的第一个专业词人是柳永 17 “以赋为词”的人是柳永 18被誉为北宋词坛婉约派的“大家”是秦观 19北宋后期善写柔情、相思,并以华丽著称的词人是贺铸 20北宋词的“集大成者”是周邦彦 21 “云破月來花弄影,郎中”是谁所写张先 22陆游和辛弃疾作品的内容的共同点:忠贞爱国23南宋中期集大成的诗人陆游 24辽代初期最出色的契丹诗人是耶律倍

25收录金源一代的史料近百万言编成的著作是元好问《中州集》 26元好问的论诗绝句的写作特点是以诗论诗 27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28高文秀被时人称作“小汉卿” 29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的是马致远 30元杂剧中的多本杂剧《丙厢记》 31元人水浒戏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李逵负荆》 32元杂剧的奠基人是关汉卿 33在元代后期的杂剧作家里,声望最高、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是郑光祖 34周德清的《屮原音韵》主要是研宄当时汉语音韵的著作,在屮国语音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但同时兼有曲韵、曲论、曲谱、曲选四种作用,也是古代曲学的开山之作 35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门力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剧史著作是钟嗣成的《录鬼簿》 36元代后期专门致力散曲创作而产量最多的作家是张可久 37倡导“一祖(杜甫)三宗(黄、二陈)之说的由宋入元的南方文人是方回 37南戏成就最高的是施惠创作的《拜月亭记》,是根据关汉卿的杂剧《拜月亭》改编 38《琵琶记》的问世,标志着南戏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所以《琵琶记》乂有“南戏之祖的说法 39明代初期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是刘基 4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高启为“一代巨擎”的明初诗人 41茶陵诗派的代表是李东阳 42被朱元璋誉为“幵M文臣之首”的作家是宋濂43公安派提出的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44《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45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战争的长篇小说是《水浒传》 46明末清初对水浒进行重大评改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是金圣叹

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新 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史二单选(真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201704】 1、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是:“儿女英雄兼而有之” 2、金代著名文士蔡珪等被称为:“国朝文派” 3、元代石军宝的著名杂剧是:《秋胡戏妻》 (尚仲贤《柳毅传书》、康进之《逵负荆》、纪君祥《氏孤儿》) 4、元代讲史话本的创作特点是:历叙史实而杂以虚辞 5、由宋入元的作家戴表元的论诗主是:“酿诗如酿蜜” (戴表元文章的风格特点是:清深雅洁) 6、维桢“铁崖体”倡导的是:古乐府 7、徐渭的戏曲史论著作是:《南词叙录》 8、王世贞的传奇的代表作是:《鸣凤记》 9、竟陵派小品文的风格特点是:率真洒脱 10、清初诗人吴嘉纪的诗作多抒写:民生疾苦 11、桐城派古文家大樾的作品《章大家行略》,被鼐评为:真气淋漓(桐城派大樾的文论著作是:《论文偶记》) 12、清初以维崧为代表诗人的阳羡派推崇:轼、辛弃疾 13、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词集名是:《饮水词》 14、清代历史小说《隋唐演义》被鲁迅评为:“浮艳在肤,沉着不足” 15、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是:《红楼梦》 16、近代晚唐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樊增祥 17、“宋诗派”在清末民初演化为:同光体

18、近代词人王鹏运词作的特点是:沉郁悲凉,较为朗炼 【201610】 19、轼诗《百步洪二首》其一运用博喻,其体现的创作特点是:以文为诗 20、与元斡诗风相近的词人是辛弃疾 21、元代后期杂剧创作的中心是: 22、戴表元文章的风格特点是:清深雅洁 23、《太和正音谱》集戏曲史论与曲谱于一体,其作者是:朱权(201001) 24、汤显祖的《紫箫记》取材唐传奇:《霍小玉传》 25、唐顺之是唐宋派散文代表之一,其文集名称是:《荆川先生文集》 26、梦阳是“前七子”的代表,他写得最好的诗歌形式是:七言歌行 27、清代与袁枚并称“乾隆三大家”的二位诗人是:翼与士栓 28、钱澄之后期诗歌的特点是:多闲适恬詹之趣 29、清初以侯方域、禧、汪琬为代表作家的散文被称为:文人之文 30、清代词人惠言的词集名是:《茗柯词》 31、清代历史小说《栲兀闲评》的主要容是:写忠贤的事迹 32、清代中期小说《绿野仙踪》属于:神怪小说 33、以侯方域和香君的爱情故事为容线索的是:《桃花扇》 34、近代汉六朝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闿运(201001) (湖湘诗派) 35、道、成、同时期,占据诗坛中心的是:宋诗派 36、同光以后的词坛推崇词体,崇尚的是:词派 37、近代诗人顾春词作的特点是:细腻绵密、自然精工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 核心考点讲义

三、重难点详解 【知识点】第二章“有关《诗经》来源、分类、流传” (一)有关《诗经》来源、分类、流传 1、《诗经》的基本内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小雅》中另有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2、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 3、献诗说:采诗和献诗都是汇集《诗经》作品的重要渠道。 4、删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首发此说。 5、今人对《诗经》编订的一般看法 今人一般认为,《诗经》的编订,应是经过周王朝乐官们的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编定的。经手者非一人,完成也非一时。 (单选题)《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齐、鲁、韩三家《诗》于魏晋到北宋期间相继亡佚,只有《毛诗》流传到今天。 (四)班固、何休对《诗经》的评述 班固曾评论《诗经》道:“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 何休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指出了《诗经》作品与实际的社会人生的亲密联系。《诗经》的确为后人展示了一幅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卷。 (五)婚恋诗的代表作品

(六)弃妇诗 这类诗歌,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折射了比较深刻的社会问题。其中最知名的有《谷风》、《氓》等,它们多描述了女子对丈夫忠贞不二、辛勤持家、任劳任怨,却终遭无情遗弃的悲凄境遇,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状。 (七)《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 《诗经》里有不少作品,歌咏美丽多姿的爱情,抒发恋爱、婚姻生活的甜蜜和苦恼,有的作品还折射出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基本内容有四类: (1)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2)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3)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4)弃妇诗。 (八)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代表作品 《小雅·巷伯》,《小雅·巧言》,《小雅·何人斯》,《魏风·园有桃》,《王风·黍离》,《桧风·隰有苌楚》等。 (九)简要说明抒发多种人生感慨诗歌的基本内容 人生不易,会遭遇许多无奈和困境。《诗经》的一些作品,展示了多种人生的困窘,抒发了深沉的感慨。 (1)描述的是无端遭人谗害的人生境遇,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如:《小雅·巷伯》、《小雅·巧言》、《小雅·何人斯》等

秦汉时期文学常识

Day3秦汉时期 1.《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 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8)、表(10)五部分。是“二十五史” 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 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3.“汉赋四大家”是:扬雄《甘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 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民间 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5.“三纲五常”: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所谓 “三纲五常”,就是”纲常“,它是我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三纲:“父为子纲”(父母是子女的纲领,领路人)、“君为臣纲” (君为主,臣为从;臣不能违背君主);夫为妻纲(夫为主,妻为从) ?五常:仁、义、礼、智、信

Day3秦汉文常练习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府双壁”和“乐府三绝”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纲五常”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考古代文学史二讲义

古代文学史二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王禹偁与宋初文风和诗风 识记:①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②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理解:“白体”。 应用: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二)杨亿和西昆体、晚唐体 识记:①《西昆酬唱集》;②杨亿的生平;③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理解:①西昆体;②晚唐体。 应用:①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②林逋诗歌的特点。 (三)晏殊的令词 识记:①晏殊的生平;②《珠玉词》。 应用: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王禹偁与宋初文风和诗风 识记: 刘开、穆修:倡导复古和坚持写作古文,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宋初“三体诗”:白体、昆体、晚唐体 理解: 白体:学白居易,诗风平易晓畅,主要诗人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 应用: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的贡献 1.王禹偁在诗、文两个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1)在诗的方面,他的五、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其近体诗、绝句则不乏平淡清远的格调; (2)在文的方面,他既能写古文,又是四六文的高手,但他尤其致力于倡导古文,改变五代以来的雕绘习气,始为古雅简淡之作。 2.王禹偁的散文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有开创之功,使中唐韩、柳切近现实的平易古文在宋初重现,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第二节杨亿和西昆体、晚唐体 识记: 《西昆酬唱集》★ 杨亿等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共收诗人17位,其中杨亿、钱惟演、刘钧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杨艺生平:宋初著名文臣。作诗宗主李商隐、讲究辞采、风格典丽。以表现才学和功力,但亦不乏清峭感怆的讽刺之作。 西昆体: 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西昆的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西昆体讲究修辞,诗中大量用典,以学问为诗。

自考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全国)

目录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3)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3)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4)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4)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5) 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6)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6) 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 (7) 第九章南宋后期文学 (7) 第十章辽金文学 (7) 第十一章元杂剧的兴盛和代表作家 (8) 第十二章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与王实甫 (9) 第十三章元代散曲 (9) 第十四章宋元南戏和话本 (10) 第十五章元代诗文 (11) 第十六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12) 第十七章《西游记》和《金瓶梅》 (14) 第十八章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14) 第十九章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15) 第二十章明代散文 (16) 第二十一章明代诗歌 (17) 第二十二章清代诗歌 (17) 第二十三章清代文章 (18) 第二十四章清词 (19) 第二十五章清代小说 (19) 第二十六章曹雪芹与《红楼梦》 (20) 第二十七章清代戏剧 (21) 第二十八章清代弹词 (22) 第二十九章近代诗词 (22) 第三十章近代文的新生面 (23) 第三十一章近代小说与戏剧 (24)

全书思维导图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宋代古文运动先驱柳开,今河北大名县人,著有《河东先生集》。原名肩愈,字绍先。自觉地以恢复韩愈、柳宗元古文的传统为己任,反对五代浮艳文风,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有鼓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的筚路蓝缕之功。 穆修,字伯长,今山东东平人。其文强调教化作用,力求结构章法的变化,多用散行单句,不务雕琢堆砌。柳开之后专力写作古文。 王禹偁(1)王禹偁,字元之,今山东巨野县人。宋初作家中,成就较大的一位。 (2)其五、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其近体诗、绝句不乏平淡清远的格调。如《村行》。其散文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有开创之功,使中唐韩、柳切近现实的平易古风在宋初重现,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今存《小畜集》30卷。 (3)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包括:①促进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②早年喜爱白居易的诗,但侧重学白居易的闲适唱和诗。③贬官商州以后,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④兼擅各种文体,以诗歌较为著名,他的五、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近体诗、绝句则不乏平淡清远的格调。 杨亿(1)杨亿,字大年,今福建浦城县人。西昆体代表诗人之一。 (2)与王钦若等编撰《册府元龟》。作诗宗主李商隐,讲究辞采,风格典丽,以表现才学和功力,但亦不乏清峭感怆的讽谕之作。 晏殊(1)晏殊,今江西人,有《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卒谥元献。名臣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2)其词清丽典雅,词风风流闲雅,温润秀洁。语言明净雅致,构思曲折精巧。尤近冯延巳。如《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3)晏殊在宋初词坛影响最大,是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北宋的关键人物。在继承唐五代词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晏殊以明净雅致的语言、深刻而纤细的内心体验、曲折精巧的构思,表现了情感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其精美圆熟的艺术表现,雅致含蓄的倾向,展现出宋词风格的新特色,直接影响着同代稍后的欧阳修、晏几道几人。 白体定义:宋初出现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白体学白居易,诗风平易晓畅。 西昆体(1)定义:宋初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以杨亿等人为代表;讲究辞采(修辞),注重声律,精于用典,诗风华丽典重。 (2)主要特色:①诗中大量用典,以学问为诗,是宋诗的一个突出的特色,西昆体作为宋初出现的诗歌流派或者诗歌思潮,体现了当时的风会所趋,是宋诗形成自身特色的第一步;②西昆体与后来的江西诗派,从论诗宗旨、作品风格,艺术技巧到诗学渊源都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黄庭坚就主张用昆体功夫造老杜浑成之境;③西昆体流行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诗人作诗过分依赖修辞而缺乏感觉,甚至堕入玩弄辞章典故的泥潭。(3)代表作家: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的是杨亿、钱惟演、刘筠等人的同题酬唱。《西昆酬唱集》作者有17人,收诗250首,其中杨、钱、刘三人作品就有202首。 晚唐体(1)定义:宋初诗歌流派。以林逋的诗歌创作为代表。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以清逸隐幽为旨趣。 (2)代表作家:林逋:字君复,今浙江杭州人。隐居杭州,时称“梅妻鹤子”。以江湖散人之诗装点山林,用细碎小巧的笔法写清苦幽静的隐居生活。虽然也模仿贾岛诗的字斟句酌,但诗中颇有其性情的诗歌孤淡清逸。如《山梅小园》。 第一节欧阳修的文学贡献☆☆☆☆☆ 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1)散文。将建立流畅自然、平易婉转的风格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基本目标,由此开创了一代文风。创作主张“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使宋代古文创作形成平易自然、晓畅条达的成熟风格,确立了散体文的正宗地位。(2)诗歌。在诗由唐而宋的转变过程中,欧诗实为枢纽,他一方面保留了诗体相对整齐凝练的传统,另一方面,则使诗体形式具有弹性,使诗的节奏、声律多变,语言自然流畅。在以均衡对称、声律和谐圆润为美的唐诗以外,建立了一种不讲究均衡而以古拙取胜的宋诗格调。(3)词。继承了南唐词“思深辞丽”的特点,在词中融入了更多感情体验。也有抒发其旷达胸怀,风格 欧阳修的文(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今江西人。被公认为文坛领袖。文学贡献以散文所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2)欧阳修散文学习韩愈而能自出变化,发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屈婉转的文章风格。如《与高司谏书》、《原弊》、《朋党论》等议论文。其言简而明、信而通。欧阳修在知贡举时,利用政治手段,极力排抑险怪奇涩的“太学体”。 (3)欧阳修散文艺术特点:①风格平易流畅,委屈婉转。②在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富有情感。③含蓄蕴藉而又平易自然,富于诗味。 欧阳修的诗(1)欧阳修写诗学韩愈的“以文为诗”。其创作追求气格,其风格或曰古健、古硬、气雄、气豪,或曰怪奇、奇壮、奔放、皆重气格所致。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的一代诗风。写景状物伴之以感慨议论,写得清新自然,平易流畅,然又深寓沉郁之气。 (2)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主要表现:①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虚实正反。②句子彻底散行,长短句杂出,少用偶句,故意做得似对非对,造成散文调,而非诗调。③诗中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的介词。 (3)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①学习韩愈“以文为诗”,变重情韵为重气格,开创了宋诗自具面目的时代。②古体诗具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用古文章法写诗,句子彻底散行,少用偶句,常用语助词。③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议论为诗。④欧阳修诗也具有平易的特色。⑤欧阳修诗体现了唐诗向宋诗的转变,既保留诗歌整齐凝练的传统,又使诗歌形式具有弹性,使诗的节奏、声律多变,语言自然流畅。建立了不讲究均衡而以古拙取胜的宋诗格调。 欧阳修的词欧阳修的词:欧阳修与晏殊同为北宋初期花间体词人的代表。欧词中,情词比例较大。受南唐词人冯延巳的影响较大,继承了南唐词“思深辞丽”的特点,在词中融入了更多感情体验。也有抒发其旷达胸怀,风格豪放的词章。 梅尧臣梅尧臣,字圣俞。世称梅宛陵。今存《宛陵先生文集》。与苏舜钦齐名,时称“苏梅”。其诗歌风格是平淡、平易、瘦劲、古淡。苏舜钦苏舜钦,字子美,今存《苏学士文集》。诗歌的风格特征是豪犷雄放。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六年级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小学生必备文学常识试题大全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中国的朝代,帮助大家以后的学习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 2."四书五经","四书"|指《》《》《》《》,"五经"指《》《》《》《》《》 3.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他的代表作《》为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4.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这些神话故事中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反映社会斗争的有()。 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字(),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家。 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撰写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并称"史学双壁" 7. 汉赋四大家:()、扬雄、()、张衡 8、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作者是东汉的() 9、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 10.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 11.乐府双壁指的是《》、《》加上《》为乐府三绝。 12.建安"三曹"指的是( )、( )、( ),"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就是由()的《》诗得来的。其实建安曹家人才辈出,你还记得那个称象的男孩吗他叫什么名字 13. 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你能写出一个他的作品的名字么 14.初唐四杰指()、()、()、() 15."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里的"李杜"指的是()和()。

自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笔记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一节李商隐 1.识记: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少时艰苦清贫。中进士后卷入党争,仕途坎坷。 理解: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和咏史诗。 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直诉胸头愤慨,悲壮沉郁;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身世遭遇的歌咏,表现自己对现实重大政治问题的肯定或批判。在精深、婉丽的辞藻中,含有丰富的感情和爱憎,多忧危凄苦之词,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气息。李商隐的咏史诗的深刻性,在于能够从政治着眼来看待一些历史现象。许多都是借托史事,寄其吊古伤今之意,具有深刻的讽刺性。能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中,达到审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情味的隽永和谐统一,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分两类,寄托说和爱情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 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分两类,寄托说和爱情说。他的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若有所失的情感,可以理解为爱情诗,又不仅仅是爱情诗。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见而不得见的心情,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逝后落拓不遇的感伤。大部分无题诗属于纯粹的情诗,作者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生死不渝,这种执著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写两心相应一点通,但徒留回忆,非常失意。 简单运用:李商隐无题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①李商隐的无题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晚唐韩偓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直到清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在诗的风格上受到他的影响。唐宋婉约派词人、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作家都不断向他学习。 ②李商隐表现感伤情调的诗歌,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较显著,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综合运用: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他灵心善感,一往情深,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李商隐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诗歌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他的绝句反映了衰败时代的士人心态,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感伤唯美文学的典型。 第二节杜牧、许浑 1.识记:杜牧的生平。 杜牧,字牧之,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有《樊川文集》。 2.识记:杜牧大量以七绝写史,其咏史诗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 理解:杜牧《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诗的悼古伤今情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 一、初唐 1、王绩:长于五律,《野望》已是五律典型。多吟咏隐居旷达之趣,寄寓激愤之情。 2、初唐四杰:(1)文学观:反齐梁的宫廷文学,提倡刚健有骨气的诗风,文章要有一定的经世教化的作用。(2)创作成就:A诗歌:都是中下层文人,他们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B:对诗歌体式的成熟和完备做了贡献如七言歌行《长安古意》体式非常大;五律王勃C:开拓了新的诗风,以清新的诗风为文坛带来新鲜的风气。D:骈文赋 3、陈子昂:(1)文学成就:以汉魏的的五言古诗为主,诗的内容比较充实,有为而作,风格质朴刚健。诗文理论代表新作:《与东方左使扎序》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光英郎练,有金石声。以深刻的内容质朴刚健的风格破除六朝余袭,他的五古开启了李白等人的五古。 4、宫廷文人:(1)上官仪:五言诗,格律工整,内容空洞。(2)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作品多歌功颂德,宫苑游宴,风格典丽精工。(3)沈宋:多奉和之作,他们的创作使五七律得以完型。 二、盛唐 1、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出现原因:开元社会安定,具备隐居的经济基础;以隐求士的终南捷径成为时尚;佛道的思想流行提供了思想基础。 2、孟浩然:布衣诗人,一度隐居鹿门山,曾作九龄门客。山水田园特点:冲谈自然,语淡味醇;多白描,曲尽其妙;也有一些很浑阔。 3、王维:多才多艺,诗画乐精通。前期抒报国心,后期以隐居修禅为主。山水田园诗特点:(1)诗情画意的高度统一(2)音乐美,山营造意境(3)常以动衬静(4)既有陶潜的平淡自然,又有灵运的精工秀丽。 4、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以高岑为代表,境界开阔,雄奇悲壮。边塞诗其实就是战争文学。王昌龄:七绝圣手。 5、高适:内容充实,感情饱满意气豪迈;语言朴实、自然、风格沉雄悲壮。 6、岑参:奇景,奇异的雪景;奇俗;写法奇,喜用夸张,借助于想象来表现奇特;诗歌新奇俏丽,语奇体俊。高岑同处:悲壮,感激不平,善七言古诗。高:赋;岑:比兴,形式更巧妙,景色令人耳目一新注重形式,配合内容表达。 7:李白(1)艺术特点:个性鲜明,抒情色彩强烈;大胆夸张生动比喻;丰富想象神话传说展现其理想;语言自然真率;各体兼备,七绝五古成就最高。(2)思想内容:讴歌思想,抒发抱负,张扬个性与自我;怀才不遇,蔑视权贵;关心国家,抨击时政;描绘百姓生活;友情亲情;赞美山川景物。 8、杜甫(1)思想内容:反映人民苦难,揭露社会弊端;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描绘山水题画咏物;表现亲情友情(2)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表现在:感情深沉,内容博大;意境沉融深厚;一波三折,音情顿挫;语言凝练苍劲,句式坳折变化。(3)艺术成就:既有大气磅礴的概括力,又有细致入入微的描写;善融叙事抒情于一体;形式多创新(律诗做很多改造,首次使用联章迭咏,作了很多拗体七律) 9、李杜比较:(1)李神话幻想,浪漫主义手法,从大处着笔,大开大合,情绪跳跃变化大;(2)杜具体,从现实出发,表现对世事关注,忧国忧民,章法有序紧密。(3)风格:李李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讲义

秦汉文学教案 -------------------------------------------------------------------------------- 【字号:大中小】【背景色】 《中国古代文学》(一)教案(讲义) 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专业课。 教学目标: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的规律,学习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方法:以讲授,作品阅读为主。 教学进程: 按总纲要求执行。 教学资源: 1.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作品选: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多媒体资源:自制PPT文件。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一、教学目的: 掌握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状况;把握此时期文学的脉络;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1.知识目标:认识秦汉时期社会文化情况,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分析文学与社会、思想等因素互动的过程。 3.人文目标:秦汉时期文学与文化现象的得失。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讲授。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提要: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P131] 汉代对文学典籍的重视 武帝时独尊儒术与汉代经学(经学详第三节),汉人治经与整理典籍有很大功劳。 汉之君臣多好辞赋,“汉人实是楚之精神”(详第二节)。 养士的遗风与推崇文艺享受。如汉初诸侯楚元王刘交、淮南王刘安、河间献王刘德等处都形成了学术中心。门下聚士数千。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礼乐治国的传统;上有所好和下必甚焉。 士子游学游宦之风,经过两汉积累,汉代士人进身之路多通过州郡举荐,厮身宫阙之下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中央政府太学聚集中大批士子,是官僚的后备梯队。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执政,士人断了正常的入仕之路,先有清议之论,又遭党锢之祸,清议转成清谈。士子之出路也只能是到各州郡“打秋风”、做幕僚,依附地方官僚或地方势力。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提要: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P134] 汉代文学主要样式——汉代主要文学样式有汉赋、散文、诗歌三大类。 汉代文人的大致情况——西汉初文人多有战国纵横家脾气;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文人大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