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院前急救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院前急救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院前急救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院前急救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院前急救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系统性回顾2015年12月~2018年3月我院急诊科急救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时间、住院天数、下床活动时间及护理总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HAMD评分低于护理前,实验组患者的SAS、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恰当的院前急救心理护理,不仅有利于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其护理满意度,还能促进患者恢复,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心肌梗死;急性;心理护理;院前;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急性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类心脏疾病,常起病急、进展快,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是心脏病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不能及时救治,会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大量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緒,如果不及时消除,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2]。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给予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对患者预后恢复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探讨院前急救给予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系统性回顾2015年12月~2018年3月我院急诊科急救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7~73岁,平均(59.34±5.24)岁。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6~74岁,平均(58.84±5.1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5年制定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②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心率失常者,且患者听力及语言表达障碍;②其他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异常。

1.2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急性心机梗死具有意外性、积累性,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重大疾病[1],往往由于长时间同时又比较严重的心机缺血而造成心肌某些部位急速坏死。一般的表现是伴随胸闷胸痛、体内循环功能不畅,心电图反映出的心肌损坏、缺血等明显症状。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了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而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危险性最大,夺取人生命最多的一种疾病[2]。那么,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我们该如何急救和护理呢? 1 急救 通过早期诊断、急诊血运重建、早期气管插管辅助通气、联合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进行循环支持等技术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3]。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2.1.1 对于此类患者,因病情特殊、危害性大,因此保证及时救治和病情跟踪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应该给患者提供较为安静的环境,不能将病人安排在吵闹、拥挤的地方,容易引起患者心情烦躁,心率波动较大。最好保证他们可以卧床疗养,在护理治疗期间杜绝探视,对于行动不便者应有专业护理人员负责患者的饮食起居,对于情况特别严重者,护理人员应承担一切患者起身、大小便等活动。同时,缓解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放松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4]。 2.1.2 保护大便通畅 大便用力可引起病情突变而出现并发症,甚至可导致心脏破裂,除劝告患者不宜屏气用力外,还应该多食用杂粮、水果以及易消化等食品,促进肠胃排泄,一定切忌辛辣食物,保证治疗期间排便通顺,每天饮用适量蜂蜜具有良好的效果。 2.1.3 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证每日睡眠 6~8h,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应保持室内安静,护士动作要轻柔,语言温和,避免患者情绪激动,晚餐不宜过饱,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镇静、安神药。 2.2 心理护理 2.2.1 患者一般情况下,对于疾病并不了解,容易产生焦躁不安、自暴自弃等行为,甚至具有恐惧、轻生等心理。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个案

案例: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余,加重伴气促、冷汗2小时”于2010年8月29日10:20入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住院。 3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痛,并放射至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几分钟,经休息而缓解,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做心电图(ECG)提示“冠脉供血不足”,予以扩冠治疗。以后又多次于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均经扩冠治疗而缓解。患者于2小时无明显诱因前出现乏力、胸闷、胸痛、气急、冷汗、颈部发紧、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急赴“当地医院”就诊,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住院。 既往患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年,高脂血症2年,均规律服用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内。无冠心病家族史。 查体:体温36.8℃,脉搏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mmHg。神志清合作,扶入病房,体型稍胖,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2次/min,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宽而深的Q波,T波倒置。 化验室结果示:WBC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7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K-MB升高,AST起病后10小时升高,5天后下降至正常。 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Ⅳ级 2、原发性高血压 3、糖尿病

4、高脂血症 二、治疗要点 入院后立即置于ICU病房行心电监护抢救,吸氧2—3天,止痛、溶栓抗凝、扩冠、补充血容量、极化液等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情绪稳定,能下床轻微活动,无气急胸闷,胸痛缓解。 三、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宜给低盐、低热、低脂、高维生素、适量蛋白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少吃多餐,最初2~3天流质饮食为主,以后根据病情逐步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半流饮食或软食。为了利于病人饮食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增进病人的食欲。 2、活动与休息发病后1~3天应绝对卧床休息,尤其是最初的24小时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并保持情绪稳定,其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对于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卧床期间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的肢体功能训练。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协助患者进餐、洗漱,在患者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患者参与部分自理活动。第5~7天后可室内行走、室外走廊散步。 患者活动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与监测下进行,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宜。若活动时心率比安静时心率增加20~30次/分钟或15~20次/分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血压降低10~15mmHg以上或血压异常增高,心电图上表现出心律失常或ST段移动,患者主诉乏力、头晕、呼吸困难、恶心、心前区疼痛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3、氧疗护理遵医嘱给予2~4L/min持续或间断的鼻导管吸氧。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要求,控制心梗范围。 4、保持大便通畅由于患者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而患者年老体弱,胃肠

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急救处理

急性心肌梗赛的院前急救处理 快速准确识别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能力 急救中心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必须具备快速识别AMI的能力,不仅要熟悉典型表现的胸骨后疼痛的AMI,更要注意无痛性AMI相关症状,就地进行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ECG示异常深、宽的Q波,ST段呈明显弓背向上抬高及T波倒置。特别就是年龄在40岁以上,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患者应高度重视,严密观察,以期早期发现AMI征兆。若遇突然发生心力衰竭惑或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突然加重,而不能用其她原因解释者;突发意识障碍、晕厥、抽搐、偏瘫等脑循环障碍者;无明显原因突然发生低血压性休克者;慢性支气管哮喘突然胸闷、憋气加重,与肺部体征不符者;突发心慌、心律失常、腹痛、腹泻、呕吐及情绪激动者;对肩背痛、手痛、咽痛、牙痛而不能用相应的体征解释者,都应考虑AMI的可能,宜及早做12导联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 AMI患者的家庭急救 紧急处理 家中发现AMT患者首先要冷静并保持室内安静,不要慌忙送往医院,要帮助患者就地平卧进行家庭急救,同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医务人员到来。禁忌剧烈搬动患者,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轻微的活动都会增加心肌工作量、增加心肌耗氧量与加重缺血,继而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家庭急救 用硝酸甘油0、6mg舌下含服或速效救心丸10粒口服。这些药物虽不能根治疾病,但可以防止梗死面积扩大,因两种药物都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 吸氧 在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予患者吸氧,因AMI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吸氧可限制缺血性心肌的损伤。 其她 观察患者的神志及心率,缓解其紧张的情绪,不要制造紧张气氛,平静、耐心地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 AMI院前药物治疗 1硝酸甘油 常用于AM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首选静脉泵点治疗,10~20μg/min,而后5~10分钟需增加5~10μg,其治疗就是要达到控制临床症状、降低血压的目的。在治疗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与心率,使收缩压≥90mmHg,心率≤110次/min。不啡就是对硝酸酯类药效欠佳的持续胸痛一种有效的镇痛剂,可以减轻AMI患者的胸痛症状,3~5mg静脉推注或5~8mg肌内注射。若疼痛症状不缓解,15~30分钟可重复1次。2阿司匹林 160~300mg嚼服,可抗击血小板聚集,减少溶栓后再闭塞与反复心绞痛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方法选用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治疗及护理措施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中有28例抢救成功(93.3%),2例因现场心脏骤停死亡(6.7%)。结论对患者的正确评估、现场急救、转运与监护、预见性护理等护理措施,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成功率,提高护理水平。 【关键词】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威胁中老年患者生命的急症之一,也是内科常见危重急症之一,其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1]。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初期,发生心脏骤停、心室颤动和猝死的危险性最大[2],特别是大多数情况下该病在院外突然发生,给患者的生命带来极大威胁,需要及时院前急救和护送。因此,一旦确诊应注重院前急救,以保护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但在院前抢救过程中往往受到人力、抢救器材和药物的限制,必须克服困难对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现场救护及安全的途中监护转移,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如果早期处理得当,可降低病死率、改

善预后[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AMI患者。本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5~73(平均54)岁。梗死部位有单个或多个,包括前壁、前间壁、侧壁、下壁、右室及内膜下。接诊时间:我科在接到“120”急救中心传来的出车命令单后。白天1min内出车,夜间2min内出车.平均出车时间1min40s。急救半径10km以内,平均5~10min内到达现场。由于患者对该病认识的不同,其发病到我们到达现场展开急救的对间长短不一,最长90min,最短15min,平均45min。 1.2方法:到达现场后,护士辅助医生做心电图尽快明确诊断,迅速给予急救措施:如给氧、生命体征监护、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室颤时给予除颤、心跳呼吸停止时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等。 2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我科在接到“120”调度电话后,1—3min出车,急救半径最短I.5km,最长17km。出车时,立即打电话与家人联系,一方面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另一方面安慰患者及其家属。 2.1一般处理:明确诊断后立即予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干扰,患者就地采用卧位或半卧位休息,避免任何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因为它可以增加胸腔内压力,造成心室负荷增加,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绝对禁止各类活动,尽量减少噪音,保持环境安静,给予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紧张情绪。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其主要变化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由于血栓形成,冠状动脉内膜下出血或持续性痉挛,部分动脉管腔发生急性闭塞,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坏死,患者可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饱餐尤其是高脂饮食后诱发心肌梗塞。临床表现为持久性胸骨后疼痛,左心功能不全、休克、心律失常、进行性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血清酶增高等,急性心肌梗塞中老年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当心绞疼发作时,心前区剧烈的疼痛使患者心理上承受很大的压力,继之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 1 急性心梗病人的心理特点 1.1 焦虑心理焦虑是预期发生不良后果的一种情绪反应,患者可出现不可名状的焦虑,表现为自我沉思,心慌,忐忑不安,一方面是由于胸疼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周围互不干涉不熟悉所致。患者入院后对自己的病情心中无数,尤其对病后的生活、经济、工作更是日夜思虑,从而产生焦虑的心理状态。 1.2 紧张、恐惧心理患者典型症状为胸骨后疼,胸闷,发作时疼如刀割,有一种濒死感,因此颇感紧张恐惧,入院后住入监护病房,由于监护病房的特殊环境和各种仪器在使用中出现的连续响声可导致恐惧。如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一例男性患者,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入院后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心电监护,静脉输液两条通道,全身布满管道,病人因此产生心情紧张、恐惧。通过护士加强心理护理,与患者谈心交朋友,并说明急性心梗虽有一定的危险,但也不是不治之症,使患者逐渐打消了顾虑,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最终消除恐惧心理,最后好转出院。 1.3 盲目自信,过分乐观部分中年患者,在发病前无心脏病史,在心绞疼过后,对急性心梗缺乏全面的认识,不愿承认自己有病,一旦症状不明显时,不听医护人员的劝解和忠告,不愿意接受治疗和护理。如有一位42岁的男性患者,在病前任县税务局局长职务,年轻气盛,在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后,不相信医生的诊断,不承认自己病情重,一不卧床休息,二不听从医护人员的劝告,仍是大吃大喝,在一次饱餐后,突然出现猝死,经全体医护人员抢救无效,最终导致死亡。 1.4 失助自怜当患者认为对自己所处的处境没有控制能力并无力改变的时候,就会产生失助感,这是一种无能为力,听之任之的情绪反应,自我价值感丧失,感到生命受到威胁,表现为心境悲观,丧失信心,自责自罪,有的表现大发脾气。 2 如何进行心理护理 2.1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中较严重的类型,部分患者思想负担过重,而情绪不佳,就必然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做好急性心梗病人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2.2 首先应建立一个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医护人员应和蔼可亲,举止大方,使患者心情舒畅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2.3严禁医护人员在患者面前讲一些刺激性的语言,说话要有分寸,并应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不可将过喜、过悲的事情告知患者。 2.4 进入监护病房的患者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应将监护室内各种仪器在使用中出现的响声给患者详细介绍,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稳定情绪,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5 对盲目自信,不重视病情,过分乐观的心梗病人,应反复讲明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可能出现的有关合并症,以及在住院期间应该注意的问题,劝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合理安排生活。对焦虑心理的患者,可采取放松疗法,如学习气功,使患者自如地应用放松疗法去应付恶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同时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观察要点】 1、疼痛:为早期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安静时,诱因多 不明显,疼痛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重,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灼烧样疼痛,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射。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2、全身症状:疼痛后24—48小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升高至38℃左右, 可持续3—7天。伴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因坏死物被吸收引起。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和肠胀气,严 重者可发生呃逆。与坏死心肌刺激迷走神经以及心排血量下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 4、心律失常:多在发病1—2天内,24小时内最常见。室性心律失常最 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的、成对出现的、多源性或呈R onT 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阵发室性心动过速为心室颤动的先兆。心

室颤动是心肌梗死病人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壁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中常见血压下降不一定是休克,而是低血压。 但疼痛缓解而病人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晕厥为心源性休克。为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肌收缩无力,心排血量骤减所致。休克多在起病数小时内至一周发生,发生率为20%左右。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减弱或不协 调所致。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烦躁、发绀等,重者出现肺水肿,随后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的体征。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伴血压下降。 【护理措施】 1、休息与饮食发病12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 制探视,并告知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保证充足的睡眠;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餐;肥胖病人限制热量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克服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2、吸氧持续鼻导管吸氧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 3、心理护理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向病人讲述会严密监测病人的 病情变化,并及时得到治疗,以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向病人讲述疾病的过程及配合要点,说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不利于病情控制。医护人员工作应紧张有序,避免忙乱给病人带来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监护仪报警声应尽量调低,以免加重病人负担。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使病人镇静。

急性心梗患者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措施

急性心梗患者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措施 发表时间:2011-11-24T11:10:11.0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0期供稿作者:王丽君[导读] 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王丽君(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大连 116001)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0185-02 【摘要】目的针对急性心梗病人的心理特征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结果 42例心梗患者经心理护理后有效的促进疾病恢复,增加病人对治疗的信心。【关键词】急性心梗心理特征护理对策 由于心梗疾病具有病情重、疼痛发作频繁、程度较剧、持续较久等特点,因而导致病人因病情发作而表现烦躁不安、紧张恐惧及失望等情绪。另外,心梗病人大多免疫功能低下,而造成的因素主要有:(1)病理压力;(2)心理压力(主要有疼痛、失眠、焦虑或恐惧)。 1 急性心梗患者心理特征 (1)恐惧,如疼痛时的涉死感。(2)焦虑,如疾病预后对生活及工作的影响。(3)烦躁,如病情反复发作不稳定;急性期病情重,疼痛不能立即缓解。 1.1疾病因素疼痛为最早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部位、性质与心绞痛相似,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多无诱因,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患者常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濒死感,少数虽无疼痛,但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1]。病人渴望得到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病情好转的病人尽管病情已基本稳定,可是还不敢下床活动,这对心功能恢复不利 [2] 。 1.2社会因素有的病人思想负担重,瞻前顾后,想到以后是否能胜任工作、生活、前途、家属、孩子等。病人有苦恼、忧郁、沮丧的心理反应,这种病人显得特别烦躁,不合作。 1.3自身形象紊乱急性心梗早期需要绝对卧床,少数病人对心肌梗塞疾病认识不足,产生了无所谓的心理,在卧床休息方面,不能很好的配合,主要是因为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或因卧床胃肠蠕动减弱引起便秘容易产生自尊受损、羞耻感、抑郁等心理变化。 1.4治疗因素 PTCA术后失眠、体位不适、术后伤口疼痛、排尿困难引起病人烦躁情绪,术后长期服药对病人产生一定的经济负担,引起病人焦虑。 2 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首先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服务患者,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其次要加强服务观念,理解、尊重患者,与其建立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 2.1疼痛时的心理干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疼痛时除给予及时止痛剂外,还要给予情感支持,在疼痛时,护士尽可能陪在病人身边,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2.2保护病人隐私给病人安置单人房间,如条件不允许,在病人床上排便时要以隔帘遮挡,限制外来人员探视,避免病人自尊受损,产生羞耻感。 2.3对便秘的护理干预(1)给予心理支持,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护理方法指导:饮食指导,嘱患者少食多餐,早期多吃粗纤维蔬菜,病情稳定后一日三餐,做到主食粗细搭配合理。嘱病人不要用力排便,用力排便会使心肌缺氧增加,病情加重,按摩腹部通便。给予开塞露或缓泻剂帮助排便,护士及家属应在旁边监护,帮助患者放松。 2.4解除病人思想负担急性心梗发病急,病人思想上毫无准备,挂念单位工作或家事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对这种病人我们态度和蔼,耐心解释。安静卧床休息一周至两周,配合治疗是渡过危险期的必要性,必要时请单位领导及有关亲属来,让病人交代好工作及家里的事情,使病人解除负担。 2.5促进患者睡眠 PTCA术后伤口疼痛、连续心电监护,医护人员的操作、探视人员的打搅、外界的噪音,都会干扰病人睡眠,因此我们应尽量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限制探视,减少医护操作带来的杂音,调节适宜室温,室内光线柔和,尽量为病人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2.6做好健康教育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另外针对病人疾病做健康教育,帮助病人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特点。做好病人出院指导,告诉病人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遵医嘱长期服药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定期复查,并告诉病人在什么情况下应立即到医院,指导患者及家属当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让病人放心出院。 3 小结 临床实践证明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根据他们不同的实际情况给予鼓励、帮助,提供相关忠告、咨询与支持,并根据其理解力进行健康教育,应该从多方面对他们予以心理支持,提高其战胜疾病的勇气,鼓励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有效的心理护理对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理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可有效地促进疾病的恢复,增加病人对治疗的信心,取得积极配合。参考文献 [1] 曾学英.心梗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3:73. [2] 苏冬燕.急性心梗病人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03.

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护理 【摘要】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肌猝死的主要原因。目的探讨和总结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和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6例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和护理体会。结论通过观察护理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出早期诊断,积极抢救,使病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护理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在积极抢救和治疗的同时,临床护理十分重要.如果不认真周到的从生理,心里,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整体护理,那么患者就不会及早康复,甚至会因护理工作的疏忽,患者因饮食,休息不当或情绪不稳定,不配合治疗等诸多因素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使病情迅速恶化或并发心跳骤停而死亡。 根据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现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症状,按轻重缓急而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并采取和拟定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和计划,在护理活动中逐渐向认真落实,并根据疾病的转归情况及时修订和补充所拟定的计划和措施。 1临床资料 本组26例,男20例,女6例,年龄48—60岁,全部病例根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及血清酶检查等作出诊断,临床治愈18例,好转7例,未愈1例,疗程最短3天,最长68天。

2急救处理 2.1一般治疗保持环境安静,绝对卧床休息,同时给予持续高流量吸氧。 2.2心电监护监测心律,血压和呼吸,心律失常必须及时消除,以免演变为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对于室性心律失常应用利多卡因静注,缓慢心律失常应用阿托品。 2.3解除疼痛疼痛轻者可口服可待因或硝酸甘油或消心痛舌下含服,并观察疗效,疼痛严重时遵医嘱给予杜冷丁肌注,必要时1—2小时重复注射,以后4—6小时可重复注射。 2.4监测血压遵医嘱静滴硝酸甘油和极化液,调节滴数15—20滴/分。有些患者静滴硝酸甘油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头痛等副作用。做好解释工作并调慢滴数,必要时向医生汇报,并加强床旁巡视,监测血压的变化。 2.5治疗心力衰竭以应用镇静和利尿药为主,也可选用徐血管扩张剂,减轻左心室的前后负荷。 2.6纠正休克急性心肌梗塞常伴有心源性休克且伴有周围血管舒缩障碍或血容量不足等原因.固应分别给予处理。 3护理 3.1医疗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神志,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及时记录病人胸部不适的位置,时间,放射部位及诱发因素。观察心源性休克和左心衰的表现,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积极抢救。

心肌梗塞护理个案报告

一例心肌梗塞病人的个案护理报告 盘县第二人民医院杨阳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闭塞使相应部位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2011年7月,我科成功的救治一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病例资料 患者,男,50岁。患者因胸闷、胸痛约1小时于2011年7月11日19时45分出诊接入院。入院症见:神志清,胸闷,胸痛,无咳嗽,气喘,无头晕头痛等症状。纳眠欠佳,二便调。查T 37°C,P102次/分,R20次/分,BP92/63mmHg。急查心肌酶,血常规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入科后给予急诊重症监护,吸氧。下病重通知,绝对卧床休息,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协助诊疗,给予镇静镇痛、改善心肌循环,营养心肌,并在无菌操作下插尿管并留置。经对症治疗后,患者胸痛胸闷症状消失。 二、护理 1.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心肌梗塞患者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于清晨或安静时,常以窒息或烧灼样,伴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恐惧及频死感。护士应安慰患者,并遵医嘱使用镇痛药,并予硝酸干油静脉滴注。并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减少说话、进食、洗漱,翻身等。并畅通情绪,其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缓解疼痛,防止病情加重。2.痒疗护理 遵医嘱予2-4L/min 持续鼻导管吸氧。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轻心脏负荷,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不受损,从而控制心梗范围。 3.病情观察及对症护理 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尿激酶最常见不良反应是出血,一旦发生往往会很严重,甚至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除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症状,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昏,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如发生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全面配合抢救工作。 4.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于疾病知识欠缺,而有焦虑恐惧的心理,应予心理安慰疏导。在治疗中,因病情变化,药物治疗不理想,患者有消极情绪,因此应强调治疗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医护合作,及时处理患者出现的不适,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临床特点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甚至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等。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本病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此时,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致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达1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不稳定粥样斑块破溃,继而出血或管腔内血栓形成,使血管腔完全闭塞,少数情况是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促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促使粥样斑块破溃出血及血栓形成的诱因有: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使心排量骤降,冠脉灌流量锐减;饱餐特别是大量脂肪餐后血黏度增高;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及血压剧升使心肌氧耗骤增,冠脉供血明显不足。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病人有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心绞痛发作史;有无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及严重心律失常等;有无重体力活动、情绪激动、血压突然升高、饱餐及用力排便等诱因。 (二)身体状况 1.先兆大多数病人发病前数日可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及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疼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波动等,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过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发现先兆,及时住院处理,可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2.症状 (1)疼痛:为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多无明显诱因,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日,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无明显疼痛,或疼痛不典型,如上腹痛、颈背痛。 (2)全身症状:发病1~2天后可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及血沉增快等,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4)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于起病后1~2天,24h内最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出现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RonT现象),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5)休克:见于约20%的病人,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表现为收缩压低于80mmHg,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神志迟钝甚至昏厥。 (6)心力衰竭:发病率约为32%~48%,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日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73576357.html,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 作者:刘晓杰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19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绀、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及心电图出现特征性和进行性改变[1]。同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病死率很高。因此一旦确诊应及时有效地进行护理,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现结合临床实践,介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 1 急救护理 1.1 卧床休息发现心肌梗死症状,确诊为心肌梗死时,应立即卧床休息,禁止翻身,立即用头皮式静脉留置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保证及时用药和保护血管。治疗护理尽量一次集中迅速完成,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患者,以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 1.2 吸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脏有迅捷的神经系统,心脏本身靠冠状血管供应血液和氧气。心脏对缺氧十分敏感,一旦缺氧就可导致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因此,吸氧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2]。通过氧疗可增加心肌血氧供给,改善心肌缺氧,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氧需要,控制心肌梗死范围的扩大。根据病情一般患者2~4 L/min,甚至达6~8 L/min,8 h~12 h更换鼻导管一次,吸氧时间不超过72 h,有并发症者可延长吸氧时间。吸氧期间注意鼻导管通畅,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畅。 1.3 疼痛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明显的心前区疼痛,剧烈疼痛可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收缩,加重坏死区的心肌缺血,缺氧易诱发并发症。遵医嘱给予杜冷丁50~100 mg肌肉注射,必要时1~2 h后再肌内注射一次。用药后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变化,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放射部位以及缓解情况。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0.6 mg,迅速为唾液所溶解而吸收。1~2 min即起作用,约30 min作用消失。此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减低阻力,增加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量。还可扩张周围血管,以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心肌需氧,从而缓解疼痛。 1.4 静脉溶栓护理溶栓疗法是心肌梗死再灌注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降低心肌梗死病死率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因此要紧急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和血型、配血型备用,按医嘱用药。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要密切观察血管再通的指征,其指征为: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 h内回降50%,胸疼2 h基本消失,2 h内出现灌注,心律失常,各种快慢缓解的心率失常均可出现,应做好抢救准备。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处理。在溶栓过程中,护士应仔细询问病史,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脑膜刺激征,有无皮肤、黏膜、牙龈出血,有无呕血、便血、黑便等。一旦发现出血倾向及时通知医生。

急性下壁心梗护理查房.docx222

护理查房 患者病史简介 患者张秀路,男,62岁,因突发胸闷、大汗6小时于2月25日20时入院。 现病史:入院前6小时,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为胸骨后憋闷感,伴后背及颈部不适,伴出汗、乏力,无咯血及呼吸困难,无意识不清,抽搐及二便失禁,无左上肢放射痛,无言语及肢体活动不利,无烧心反酸,症状持续不能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急诊以“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症”收入我科住院。患者患病以来饮食睡眠差、精神差,二便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 个人史:吸烟 家族史:无相关病史 过敏史:否认过敏、食物过敏史 身体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如下 T 36.5、P 48次/分、R 16次分、BP 120/70mmHg 辅助检查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Ⅱ、Ⅲ、aVF 导联ST 段呈弓背向上抬高 入院诊断 1、急性下壁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2、高血压3级,很高危 一级护理,病危,低盐低脂饮食,心电血压指脉氧监测,卧床休息,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负荷量及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急查血常规、肾功电解质,心肌酶心肌标志物,血凝四项,D-二聚体定量,乙肝五项、输血前项,建立静脉夜路,完善术前准备:碘过敏实验,备皮,标记双足背动脉。于导管室行冠脉造影+PCI 术与右冠植入支架一枚,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扩展:1、临时起搏器应用重要性:心梗患者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室性期前收缩最普遍,室扑/室颤最致命。心肌梗死后在24小时内发生心律失常最多见和最为严重,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壁心肌梗死常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因此临时起搏器应用于此心梗病人,能够使病人平稳渡过危险期,降低死亡率。 2、 心肌梗死的定位导联 V1~V3 导联 → 前间壁 V3~V5 导联 →局限前壁 V1~V5 导联 → 广泛前壁 Ⅱ、Ⅲ、avF 导联→下壁 Ⅰ 、avL 导联 → 高侧壁 V7~V8 导联→正后壁 3、心梗病人心电图的改变 缺血型T 波改变; 心梗病人心电图不同时期的改变 早期 急性期 近期 陈旧期 T 波改变 对称高尖 倒置 倒置变浅 恢复 ST 段 斜型抬高 斜型抬高 恢复基线 恢复基线 病理Q 波 - + + +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工作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工作流程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按内科系统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常规执行。 【病情观察】 1.病人对有关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心理状态、自理能力。 2.血压、脉搏、心率、心律变化。 3.有无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症状护理】 1.加强心电监护,密切观察24小时心电图、血压、呼吸,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注意尿量、意识等情况。 2.经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后又再堵塞,或虽再通但仍有重度狭窄者,可紧急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放支架术扩张病变血管。 3.疼痛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的解除疼痛的药物。 4.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按休克护理常规执行。 5.合并心律失常与心衰的护理:按心率失常及心衰护理常规执行。 6.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室壁瘤、栓塞等。 7.行溶栓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一般护理】 1.床边心电、呼吸、血压的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2. 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并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病情稳定鼓励病人床上做肢体活动,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 3.给予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伴心功能不全者应适当限制钠盐。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 5.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病人的思想活动,尊重病人的人格,确认病人的痛苦,接受病人对疼痛的行为反应。 6.在病人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病人从事部分生活自理活动。 【健康指导】 1.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避免肥胖及缺乏运动等不良因素。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吃动物脂肪及胆固醇、热量、糖类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 4.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5.按医嘱服药,随身常备保健盒等,并定期门诊随访,坚持治疗。 6.指导病人及家属当病情突然变化时应采取简易应急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案例: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余,加重伴气促、冷汗2小时”于2010年8月29日10:20入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住院。 3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痛,并放射至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几分钟,经休息而缓解,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做心电图(ECG)提示“冠脉供血不足”,予以扩冠治疗。以后又多次于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均经扩冠治疗而缓解。患者于2小时无明显诱因前出现乏力、胸闷、胸痛、气急、冷汗、颈部发紧、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急赴“当地医院”就诊,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住院。 既往患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年,高脂血症2年,均规律服用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内。无冠心病家族史。 查体:体温36.8℃,脉搏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mmHg。神志清合作,扶入病房,体型稍胖,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2次/min,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宽而深的Q波,T波倒置。 化验室结果示:WBC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7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K-MB升高,AST起病后10小时升高,5天后下降至正常。 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Ⅳ级 2、原发性高血压 3、糖尿病 4、高脂血症 二、治疗要点 入院后立即置于ICU病房行心电监护抢救,吸氧2—3天,止痛、溶栓抗凝、扩冠、补充血容量、极化液等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情绪稳定,能下床轻微活动,无气急胸闷,胸痛缓解。 三、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宜给低盐、低热、低脂、高维生素、适量蛋白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少吃多餐,最初2~3天流质饮食为主,以后根据病情逐步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半流饮食或软食。为了利于病人饮食

急性心梗的护理查房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查房 【定义】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又叫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按病变发展过程,心肌梗塞可分为急性心肌梗塞与陈旧性心肌梗塞。 【病因】 灌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并发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动脉内膜下出血或动脉持续性痉挛,使管腔迅速发生持久而完全的闭塞时,如该动脉与其他冠状动脉间侧支循环原先为充分建立,即可导致该动脉所供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1h以上即可致心肌坏死,在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心排血量骤降(出血、休克或严重那个的心律失常)或左心室负荷剧增(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大便时)也可使心肌严重持久缺血,引起心肌坏死、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时)血脂升高,血液粘稠度增高,引起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而致血栓形成,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痉挛,都可加重心肌缺血而致坏死,心肌梗死即可发生于频发心绞痛的病人,也可发生在原来并无症状者中。 【临床表现】

(一)先兆/前驱症状 约1/3病人突然发病,无先兆症状。2/3病人发病前数日至数周可有胸部不适、活动时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初发型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恶化最为严重。 (二)主要表现 1.疼痛:最常见,也是最先出现的症状,性质可与过去曾发作的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前者严重,难以忍受,大汗,有濒死感;疼痛持续时间长,一般>30分钟;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少数不典型者可表现为上腹痛,易误认为急腹症;部分病人疼痛可放射至下颌、咽部、牙龈、颈部,常被误诊为相应的其他疾病。 2.全身症状:可有发热,T38°C左右,持续约1周,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出现,为坏死物质吸收所致。 3.胃肠道症状:上腹痛可以是首发症状和主要症状,也可以是放射痛的表现;伴有恶心、呕吐等;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一般认为是坏死心肌对迷走神经的刺激。 4.心律失常:可以有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频繁发作,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室性期前收缩最普遍,室扑/室颤最致命。心肌梗死后在24小时内发生心律失常最多见和最为严重,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5.心力衰竭:可以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发或唯一表现,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严重者出现急性肺水肿甚至心源性休克。 6.低血压、休克:低血压比较常见,当心肌损伤范围广泛,可发生心源性休克;右室心肌梗死时可出现右心衰竭及严重的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摘要】 急性心梗病人的症状一般以持续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口服硝酸甘油后不缓解,同时伴有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增高,患者发病时露出焦虑、恐惧,有濒死感,这是一种应激产生的情绪反应。在抢救时,要动作敏捷,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准确地予以治疗,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护理,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关键词:心肌梗塞;急性病;护理 [ Abstract ] symptom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General precordial pressing pain, not relief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nitroglycerin, accompanied ECG dynamic change and rising, patient anxiety and fear when exposed, a dying interested, this is a kind of stress produce emotional reaction. In the rescue, Spry, nurses in nursing process on the one hand to meticulous observation, timely and accurate treatment, on the one hand, to strengthen the mental care, better cope with the treatment and care. Key word:myocardial infarction;Acute disease;car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