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的爷爷是谁

苏轼的爷爷是谁

苏轼的爷爷是谁

展开全文

苏轼的爷爷是谁

导语:苏轼的爷爷是谁?苏轼的爷爷是苏序。苏轼出生的时候,他爷爷苏序已六十三岁。传说中的苏序爷爷是一位有主意沉默寡言的老农,如果不是苏序爷爷的压力和督促,很难想象苏洵能够从二十多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考不上,复读,再考不上,再复读,足足考了二十多年。直到四十八岁,才和两个儿子一起出名。

苏轼的爷爷是谁

苏东坡的祖父叫苏序,健壮而好酒,豪放而野逸,聪明而怪诞。当别人囤积白米时,他却以米换谷,使人不解。待到灾荒来临,开仓放谷,先亲朋后穷人,原来谷子可以保存多年不会腐烂,足见他足智多谋。当他的二儿子——苏东坡的叔父考中进士时,他将送来的告示、官帽、官袍、手笏一并包在包袱里,让人背在身上跟着,自己骑驴进城,惹得路人皆笑。虽然他的有钱有势的贵族亲家看不惯,而苏东坡却以为这个整天和朋友一起喝酒寒暄的“自由思想家”的纯真,只有真正的文人才能欣赏得了。苏东坡很尊重他的祖父,后来给人书籍写“序”时,都改为“引”字.

苏轼和苏辙是苏洵的儿子,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爸爸。三人占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个位置。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苏轼的爷爷是谁

苏东坡原来的名字叫苏轼,东坡只是他人到中年被贬谪到黄州时自己起的号——“东坡居士”的简称。苏轼这个名字实际上很土。轼的意思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于扶手的横木”,就是“车扶手”、“车把”的意思。你想,一个人叫“苏扶手”、“苏车把”不是很土吗?他弟弟苏辙的名字更惨——辙,就是“车轮压出的痕迹”,就是车辙,

车轱辘印,比如“重蹈覆辙”,延伸为“方向”的意思,苏辙实际上叫“苏车轱辘印”。

我们猜想这两个名字是他们的爸爸苏洵给他们起的,因为他们的爷爷不识字,目不识丁。这两个名字起得很大胆,很具想象力。说明苏洵这个人很有创意。我们现在没有父母给孩子起名叫“张方向盘”、“李雨刷”、“王车灯”的。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人一般都有名、字、号。苏东坡的字叫子瞻,还有一个字叫和仲,苏辙的字叫子由。瞻的意思是往前或往上看,比如高瞻远瞩;和仲的意义就非常厚重了,既有“致中和”的意思,又表明他在家排行老二。“致中和”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简单地说,就是恰到好处。这就颇有境界了。子由的由是缘由、由于、经过的意思。古代人的名和字一般有联系,苏轼的名、字联系起来就是“扶着车扶手往前看”,苏辙的名、字联系起来就是“沿着车子经过的地方向前走”。

中国古代就把车子作为身份的象征,车子的质量越好,越气派,乘车人的身份就越高。

苏轼对车子的崇拜来自于他的老爸苏洵,而苏洵对车子的崇拜来自于他的爸爸苏序。

如果不是苏序爷爷的压力和督促,很难想象苏洵能够从二十多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考不上,复读,再考不上,再复读,足足考了二十多年。直到四十八岁,才和两个儿子一起出名。这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当时还不能面世的文章,后来有二十集文集存世。这种坚持和毅力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他所忍受的压力和痛苦也是常人难以理解的。那么,苏洵吃得了苦学之苦,经得住一次又一次考场失败的打击,他的精神支撑是什么?他如不成名誓不为人的劲头从何而来?

苏轼的祖上都是种地的农民,直到他爷爷苏序,家里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我们根据史料和苏轼后来的情况判断,苏序一家在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一带属于中产偏上阶层,但苏家到底有多少土地,因为没有明确的记载不得而知。由于苏家以土地为生,并没有经商,在苏家老二苏涣做官之前也没有一人做官,所以,苏家即使富足,也富不

到哪里去。

苏轼出生的时候,他爷爷苏序已六十三岁。传说中的苏序爷爷是一位有主意沉默寡言的老农,他喜欢喝酒,常常在自家的院子里躺在藤椅上晒太阳。有两件体现这位不识字的农民沉稳、英明的故事流传了下来。一件是,他的二儿子,也就是苏洵的二哥、苏轼的二伯苏涣中了进士,官家欢天喜地地前来报信,正赶上苏序爷爷在乡间的田埂上喝酒。有人告诉他喜讯,他一句话没说,头也不抬地继续喝酒。后来,居然醉醺醺地把官家的喜报和下酒的牛肉装在一个大口袋里背着回家了。另一件,有一年,苏序爷爷预测可能要发生自然灾害,就大量地储藏稻谷而不是稻米。当别人对他的这一“异常举动”不解的时候,果然,这一年遇到了大灾,别人家的米都吃光了,他家仓库里的二三万石稻谷派上了用场。

从能够储藏“二三万石”稻谷看,苏序爷爷拥有的田地还真不少。一个农民,积累了那么多财富,一方面说明苏序爷爷是个了不起的人,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北宋一朝到了仁宗时期已是一派太平景象。

正是因为有了苏序爷爷创造的财富,苏轼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才能够在愉快的读书生活中度过,苏轼的老爸苏洵才能够年年进京赶考,成了职业赶考者。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苏洵是只花钱,不挣钱。是苏序爷爷为苏洵,包括苏轼、苏辙走向仕途,走向成功,走向文豪之路打下了经济基础,做好了物质准备,为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在京城一举成名,提供了物质支撑和精神支撑。

苏序有三个儿子,长子苏澹,次子苏涣,小儿子苏洵。致富以后的苏序,并没有让孩子们子承父业,管理和经营那大片的土地,或者倒腾粮食买卖,也没有让孩子们外出打工,或者做一些其他的挣钱的营生,而是不遗余力地供他们读书,培养他们从小立志科举,帮助他们选择了一条考取功名、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人生道路。这对于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来说,既是一种甩掉文盲帽子的强劲反弹,也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选择、战略投资。

三个儿子中除了小儿子苏洵调皮捣蛋、不喜欢读书外,老大、老二学习都非常好。老大苏澹被举为进士,可惜身体多病,在三十多岁

的时候去世(景佑四年,1037年);老二苏涣在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二十三岁的时候,就一举考取进士,到京城做官去了。

苏涣是苏家第一个做官的,这在当时的眉山是一个很重大的事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苏轼后来说:“天圣中,伯父解褐西归,乡人叹嗟,观者塞途。”所谓“解褐西归”,就是脱掉了老百姓的衣服(身穿官服)回家了。苏辙在《伯父墓表》中说:“(伯父)登科,乡人皆喜之,迎者百里不绝。”

苏涣的成功对苏家影响巨大。不仅对苏轼、苏辙兄弟俩产生了“榜样的力量”,而且对苏洵也是标杆和压力。苏洵比二哥苏涣小八岁,在苏涣考上进士不久,十九岁的苏洵娶老家在眉山的大理寺卿程文应的女儿程氏为妻。结婚以后,苏洵虽然也参加过一系列科举考试,但由于贪玩等原因,成绩一直不理想。苏洵后来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说:“洵少不喜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就是说,苏洵从二十五岁以后,才正式向功名发起冲击,才别的什么都不干,专门以考试为业。欧阳修在《苏明允墓志铭》中说:“(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三字经》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就是根据欧阳修的说法来的。

苏洵二十八岁的时候生苏轼,再三年后,生苏辙。兄弟俩之前,还有一个哥哥苏景先,大约三四岁就死了。苏洵虽然总是考不上,但他在长期的极端艰苦的考取功名的过程中,为他的两个儿子日后考取进士并一举成名,积累了丰富的科举考试经验。

苏涣六十二岁时“无疾暴卒”,死在“提点利州刑狱”(从六品,和苏轼当时的品级相当)的任上。当时,苏洵和苏辙父子在京城都是从七品官,苏轼在凤翔府当判官(副市长)。由于苏洵、苏轼、苏辙“三苏”声名大噪,苏涣被湮没在他们的光环中,在当朝和后来,很少有人提起他。

苏轼的奶奶史氏在苏轼出生前就去世了,他是在爷爷和父母的疼爱、呵护中长大的。苏轼有个奶妈叫任采莲,喂养了大他一岁的姐姐八娘和他。苏轼为奶妈任采莲写过墓志铭。

苏轼小时候的学习环境非常优美。他后来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了解到,苏轼家的院落比较大,绿荫满庭,鸟语花香。苏轼还在另一篇文章中写道:

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余稍长,学日益,遂第进士制策,而太初乃为郡小吏。其后余谪居黄州,有眉山道士陆惟忠自蜀来,云:太初已尸解矣。蜀人吴师道为汉州太守,太初往客焉。正岁日,见师道求衣食钱物,且告别。持所得尽与市人贫者,反坐于戟门下,遂卒。师道使卒舁往野外焚之,卒骂曰:“何物道士,使吾正旦舁死人!”太初微笑开目曰:“不复烦汝。”步自戟门至金雁桥下,趺(fū)坐而逝。焚之,举城人见烟焰上眇眇焉有一陈道人也。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道士张易简》,说的是苏轼的“小学”老师和同学的故事。他说,他八岁开始进入“小学”读书,老师是一个道士,叫张易简。几百个孩子在一起读书,张老师经常表扬他和一个叫陈太初的同学。后来,他考进士做官去了,他的同学陈太初在郡县当了个小吏。苏轼被贬谪黄州时,有一个道士从老家眉山来黄州看他,告诉他,陈太初已经死了。有一个叫吴师道的人在当汉州太守时,跟陈太初很谈得来,经常有来往。有一次,陈太初在吴太守那里做客,向吴太守要了很多衣食钱物,出门就把这些衣食钱物全都分发给了穷人,然后自己一直坐在“戟门下”,直到死去。吴太守叫士卒来把他的尸体运到野外焚烧了,士卒们不高兴,骂道:“什么狗屁道士,让我们在过新年的时候搬运他的尸体。”这时,已经“死”了好久的陈太初微笑着睁开眼睛说:“就不麻烦你们了。”说着,自己站起身来走到一座桥下,盘腿端坐在那里逝世了。

这个故事写于“乌台诗案”苏轼蒙难之后,苏轼显然是拿自己和“小学”同学作比较来说明人生的无常,安慰遇到难处的自己。陈太

初“趺坐而逝”的故事是别人转述的,并不可信。但我们从中可以知道,苏轼小时候是同学中学习最好的,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大约十一岁以后,苏轼和苏辙都被送到眉山城西的寿昌书院读书。这个书院可能是当时眉山一带最好的官办学校,有点类似今天一个城市的重点中学。学校里有一个很有名望的老师叫刘微之,是苏洵的好朋友。苏轼的妈妈曾让苏洵拜托刘微之老师,请他对两个孩子给予关照。

苏轼在这个学校不仅成绩拔尖,还留下了给他的老师刘微之改诗的美谈。有一次,刘老师写了两句诗,“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然后自鸣得意地给同学们朗读。大家都在赞扬老师的诗写得好的时候,苏轼却默不作声。刘老师就问苏轼:苏轼同学,你看了这两句诗有何见解?苏轼站起来回答:刘老师的诗写得非常好,只是“雪片逐风斜”显得雪片没有归宿感,能不能改为“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刘老师非常惊讶,佩服苏轼改过的诗比自己的诗更好、更有神韵,赞叹苏轼才华横溢,前途无量。

苏洵后来修过《苏氏族谱》,他在《苏氏族谱》中说,苏序晚年不但能够识字读书,还喜欢写诗。他说,苏序写诗就像记日记,“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这大概是为了做个榜样让子孙好好读书吧。

《苏氏族谱》中还说,眉山苏家的祖先是唐代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宰相苏味道。虽然苏味道确实在唐中宗李显复位以后被贬为眉州刺史,但是,他是不是“三苏”的祖宗也很难说,即便是,除了说明“三苏”的血管里流着高贵的血,并没有实际意义。因为,那是近三百年前的事了。

官场的诱惑对于人类可能是不可战胜、不可抵御的。即使是在当今的欧美,竞选,也是全社会最热的热点,平民、穷人梦想做官,贵族、富人同样做梦都想做官。而在中国,古往今来,做官都是人们最优先的选择。苏序爷爷虽然是个农民,但他深知,做官,做更大的官才是人生的正确方向;做官是风光的,是光宗耀祖的,有官就有一切,有官才不会被人欺负,官越大就越成功。在苏序积累了一定的家产之

后,他急切地盼望着儿子能够弄个官当当。他的这种想法很强烈,他甚至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孙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步入官场,他从来就没有想过官场上的艰辛和风险,只知道做官是农民的唯一出路,是农民永远的光荣和梦想。

按说,当时的成都已非常繁华,商业气象已跟东京汴梁差不多。眉山苏家离成都很近,苏家又有钱,他们完全可以选择经商这条路。但是,他们没有。

苏序爷爷虽然不像“三苏”那样有那么好的诗文,有那么多的故事,但仅此就给后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想,苏序爷爷的从容和淡定,深刻地影响了苏轼的一生,无论苏轼身在何处,他都会不时地想起爷爷喝酒时的畅快和躺在藤椅上的惬意以及总是不慌不忙的身影。在他居庙堂之高、春风得意的时候,他会想起他的爷爷;在他处江湖之远、倒霉郁闷的时候,他同样会想起他的爷爷。

遗憾的是,苏序爷爷并没有看到他的小儿子苏洵和孙子一举成名的这一天,他在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五月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这一年,苏轼十一岁。

引导苏轼走上仕途的是他的爷爷苏序,是他的家庭出身。苏轼既不是“官二代”,也不能算“富二代”,贴切地说,他是草根出身、农民出身。而作为农民的苏序爷爷,之所以能够产生强烈的把子孙推向做官道路的愿望,是当时的科考制度点燃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如果没有科考制度,苏家爷仨再聪明、再勤奋,恐怕也只能在眉山老家种地,顶多跑去成都做做生意。

苏轼的爷爷是谁

苏轼的爷爷是谁 展开全文 苏轼的爷爷是谁 导语:苏轼的爷爷是谁?苏轼的爷爷是苏序。苏轼出生的时候,他爷爷苏序已六十三岁。传说中的苏序爷爷是一位有主意沉默寡言的老农,如果不是苏序爷爷的压力和督促,很难想象苏洵能够从二十多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考不上,复读,再考不上,再复读,足足考了二十多年。直到四十八岁,才和两个儿子一起出名。 苏轼的爷爷是谁 苏东坡的祖父叫苏序,健壮而好酒,豪放而野逸,聪明而怪诞。当别人囤积白米时,他却以米换谷,使人不解。待到灾荒来临,开仓放谷,先亲朋后穷人,原来谷子可以保存多年不会腐烂,足见他足智多谋。当他的二儿子——苏东坡的叔父考中进士时,他将送来的告示、官帽、官袍、手笏一并包在包袱里,让人背在身上跟着,自己骑驴进城,惹得路人皆笑。虽然他的有钱有势的贵族亲家看不惯,而苏东坡却以为这个整天和朋友一起喝酒寒暄的“自由思想家”的纯真,只有真正的文人才能欣赏得了。苏东坡很尊重他的祖父,后来给人书籍写“序”时,都改为“引”字. 苏轼和苏辙是苏洵的儿子,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爸爸。三人占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个位置。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苏轼的爷爷是谁 苏东坡原来的名字叫苏轼,东坡只是他人到中年被贬谪到黄州时自己起的号——“东坡居士”的简称。苏轼这个名字实际上很土。轼的意思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于扶手的横木”,就是“车扶手”、“车把”的意思。你想,一个人叫“苏扶手”、“苏车把”不是很土吗?他弟弟苏辙的名字更惨——辙,就是“车轮压出的痕迹”,就是车辙,

车轱辘印,比如“重蹈覆辙”,延伸为“方向”的意思,苏辙实际上叫“苏车轱辘印”。 我们猜想这两个名字是他们的爸爸苏洵给他们起的,因为他们的爷爷不识字,目不识丁。这两个名字起得很大胆,很具想象力。说明苏洵这个人很有创意。我们现在没有父母给孩子起名叫“张方向盘”、“李雨刷”、“王车灯”的。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人一般都有名、字、号。苏东坡的字叫子瞻,还有一个字叫和仲,苏辙的字叫子由。瞻的意思是往前或往上看,比如高瞻远瞩;和仲的意义就非常厚重了,既有“致中和”的意思,又表明他在家排行老二。“致中和”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简单地说,就是恰到好处。这就颇有境界了。子由的由是缘由、由于、经过的意思。古代人的名和字一般有联系,苏轼的名、字联系起来就是“扶着车扶手往前看”,苏辙的名、字联系起来就是“沿着车子经过的地方向前走”。 中国古代就把车子作为身份的象征,车子的质量越好,越气派,乘车人的身份就越高。 苏轼对车子的崇拜来自于他的老爸苏洵,而苏洵对车子的崇拜来自于他的爸爸苏序。 如果不是苏序爷爷的压力和督促,很难想象苏洵能够从二十多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考不上,复读,再考不上,再复读,足足考了二十多年。直到四十八岁,才和两个儿子一起出名。这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当时还不能面世的文章,后来有二十集文集存世。这种坚持和毅力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他所忍受的压力和痛苦也是常人难以理解的。那么,苏洵吃得了苦学之苦,经得住一次又一次考场失败的打击,他的精神支撑是什么?他如不成名誓不为人的劲头从何而来? 苏轼的祖上都是种地的农民,直到他爷爷苏序,家里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我们根据史料和苏轼后来的情况判断,苏序一家在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一带属于中产偏上阶层,但苏家到底有多少土地,因为没有明确的记载不得而知。由于苏家以土地为生,并没有经商,在苏家老二苏涣做官之前也没有一人做官,所以,苏家即使富足,也富不

辛弃疾的简单爱国事迹

写辛弃疾的爱国事迹作文1 你的笔下有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在战场杀敌的故事。你的笔下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你的笔下还有宋文帝刘毅隆、王玄谟之北伐,而一事无成还被魏击败的故事。你就是豪放派的领袖,一代词宗——辛弃疾。 你一生的梦想就是收复中国北方大面积的国土,所以写出了不朽的爱国诗篇,其中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是豪放,悲壮异常。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江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你举头眺望长安,可惜只看到了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山挡住,这滔滔江水依然向东流去,夕阳西下,你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叫声。 你不仅善于写豪放词,婉约词更是别具一格。你写的《青石案·元夕》更是 令人回味无穷,末尾所讲的那人也许并非确有其人,不过你寄托的理想化身,寄寓着你政治上失意的身世之惑。 你就是一个一心为国,屡遭磨难的辛弃疾;你就是一个屡遭磨难,不折不挠 的辛弃疾;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挠,抱憾终生的辛弃疾。你就是词中之龙——辛弃疾。 写辛弃疾的爱国事迹作文2 惟愿终夜长开眼,报得平生未展眉。 这是元稹悼念亡妻的千古名句,送给辛弃疾,恐怕一点也不合适。 可我还是觉得,读罢辛词,恐怕真值得一宿不眠。 辛弃疾是那个永远热血,永远眼含热泪的少年英雄,他几百骑独闯金营,活捉叛徒,全身而退,还军南宋,这是他一生难忘的高光时刻。 可从此,他也再没长大过。 他的词,确实拓宽了宋词的题材,确实豪迈高亢有力量,确实是时代最强音,也确实是典故层叠,诘屈聱牙。 所以我总不记不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种典故套典故的句子,也总不知道寄奴和佛狸,谁才是他心中的大英雄。 但是,我轻易地记住了,某个初春时节的灯火阑珊处,某个夏夜的蛙声一片,某个中秋的明月向何处去悠悠,某个冬天里的剩水残山,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还有那十里平世界的小小兴亡。

《苏东坡传》读后感14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4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 苏东坡的‘赋’,有别于历史中其他的‘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富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尤以赤壁赋为最佳。这篇__虽然在景物描写方面未尝着墨过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抒发情感真挚朴实。其中有由今昔对比产生的不尽感慨,却又不失达观自适;亦有抒发自己对自然的讴歌,并产生了‘与造物者游’的超凡情结。 细细研读,发现苏子进行过多次比较:变化与永恒,武略与文才,生存与死亡,并辅以佳句:‘盈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轴轳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黄州也许是湫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美好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酿造了苏子神仙般的谪居生活。 结语: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间存在于躯壳之中的形式——但苏子认为那不尽然。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苏子在他的心灵识见中产生了混合的人生观——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 关于苏东坡,也就是苏轼,我们都不陌生,他的__诗词在课本上都学过,而且据说美食“东坡肉”是他研制出来的。总的来说,他的大名,是如雷贯耳的。 翻开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对于里面介绍的苏东坡的童年生活,我非常有感悟。

书中提到,苏东坡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中。父亲苏洵年轻时也不爱读书,后来看到哥哥考到功名,受到影响,就开始决定认真读书了。刚好苏东坡的出生,让苏洵就萌生了一种和儿子一起陪伴式读书的想法。 他教导苏东坡朗读,自己在一旁听,也能受益,父子算是共同学习与成长。而苏东坡的母亲对他的品行教育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引导。她给小苏东坡读故事,引导他像古人中的圣贤一样正直,勇敢。后来在对待王安石事件中,他能客观地看待王安石的成就,没有把当初被贬的私人情绪带到公事上的判断中。 还有苏东坡的爷爷,他的豁达的性格,让从小与他生活的苏东坡长大后也是一种怡然积极乐观的性格,在事业上的起起落落,让他能够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 通过了解苏东坡小时候的成长故事,也让我更加明白一个原生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水调歌头》我们耳熟能详,它的作者是苏东坡。而这本书写的正是他,林语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读过他所有的著作才来写这本书。林语堂也非常喜欢苏东坡,我也不例外。 拿到这本书时,以为这本书写的是苏东坡一些有趣的故事,没想到竟然写了苏东坡的一生。。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觉得有些枯燥,爸爸却说“开始时可能是有点枯燥,但读着读着就不会这样了,这才是正真的文学!”或许文学就是这样吧!苏东坡的一生很坎坷二度遭贬,颠沛流离,读到第四卷,第24章苏东坡二度迫害时,我心里怒火中烧,真想穿越时空为苏东坡辩解。 有一回,我数学考试考的很差,我想回家给妈妈爸爸看卷子该怎么办啊!,我就伤心起来,不知不觉的就哭了起来,同学们都纷纷来安慰我,说“没关系的,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至今还流传这苏轼的诗。那么你知道苏轼的启蒙来时是谁吗?就是他的母亲-程夫人。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苏轼的母亲-程夫人的故事吧! 程夫人 苏轼母亲程氏在18岁时嫁入苏家,当时苏洵年仅19岁,还是一个未知世事的懵懂少年。司马光在为程氏所写《苏主簿夫人墓志铭》中赞美她“喜读书,皆识其大义。并说:“夫人姓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苏氏极贫。” 程氏嫁入程家后,两人婚姻生活曾一度过得十分艰难。于是,有人建议程氏求助于自己的娘家,但却被有志气的程氏一口拒绝了,她不愿意听到别人说自己丈夫靠她家里接济来维持生活的闲言碎语。 据说,苏洵从小就很不喜欢读书,不知自强和上进。婚后依然没什么改进,照旧到处游荡,不懂得挣钱养家,一度使得从富家嫁过来的程氏抑郁不乐。 苏洵后来自己也承认“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也许是在婚后妻子程氏的百般苦劝之下,或者是受到了艰难时世的客观逼迫,苏洵忽然在他25岁那年幡然醒悟,决定“治学”发奋读书自强自立。 先说苏轼的出生年月问题,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把苏东坡的生年定为1036年,而其它资料则记载为1037年或1036年不等,其实这容易理解。 苏东坡生于中国旧历的十二月十九日,按公历推算应该是1037年的元月8日,所以准确的说应该是1037年。 苏轼的出生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苏轼生,眉山彭老山上的草木尽枯,说苏轼能夺山川之灵气,吸天地之精华,要到1101年苏轼去世后,还精灵于彭老山,草木才重新茂盛起来。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苏轼的出生,也就是普通人家有了一个男孩罢了,没啥特别的。

轻狂历史文化名人素材

轻狂历史文化名人素材 苏轼初入仕途的时候,年纪特别小,他的性格属于大大咧咧那种,嘴上更是没有把门的。而且苏轼的为人心直口快,内心的那一股豪爽,又加上年少得志,却显得更加的猖狂。在为人处事的时候,反倒不如小自己两岁的弟弟苏辙更显得稳重豁达。 而对于一个人做人做事来说,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如果太过于猖狂,自然会吃不少亏。正所谓老要张狂少要稳,而苏轼正是犯了这样一个大忌。 说是在嘉佑8年的时候,苏轼的顶头上司换成一位叫陈希亮的,陈希亮确实让苏轼的年少轻狂吃了不少的苦头。 但凡是融洽的场合,只要陈希亮在场,马上就会严肃下来,气氛就会沉闷下来,可见苏轼的顶头上司陈希亮是何等的严厉。 苏轼初入仕途的时候,年纪特别小,他的性格属于大大咧咧那种,嘴上更是没有把门的。而且苏轼的为人心直口快,内心的那一股豪爽,又加上年少得志,却显得更加的猖狂。在为人处事的时候,反倒不如小自己两岁的弟弟苏辙更显得稳重豁达。 而对于一个人做人做事来说,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如果太过于猖狂,自然会吃不少亏。正所谓老要张狂少要稳,而苏轼正是犯了这样一个大忌。 说是在嘉佑8年的时候,苏轼的顶头上司换成一位叫陈希亮的,陈

希亮确实让苏轼的年少轻狂吃了不少的苦头。 但凡是融洽的场合,只要陈希亮在场,马上就会严肃下来,气氛就会沉闷下来,可见苏轼的顶头上司陈希亮是何等的严厉。 陈希亮论辈分,他可以算得上是苏轼父亲苏洵的长辈了,也就是说苏轼的爷爷辈。但是性格和苏轼两个人水火不容,又加上苏轼的个性,年少轻狂,为人看似豪放,但是常常锋芒毕露。也不知道掩饰自己的才华,更加不知道低调。所以在和他的顶头上司沟通交流的时候,就时常发生一些问题。 之前都说到,苏轼在制科考试中,被皇上点为第三等,所以很多同事私下里称他为“苏贤良”。 有一天一个同事又称他为“苏贤良”,结果被他的顶头上司陈希亮听到,马上就叫骂说:判官就是个判官,有什么贤良不贤良的。甚至陈希亮还让人打了苏轼同事的板子,这件事情让苏轼特别的难堪,甚至想大发雷霆。但是因为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无奈当场忍了下来。

中国历史故事-苏轼祖父苏序简介 苏序的趣闻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苏轼祖父苏序简介苏序的趣闻故事 苏序是谁?如果没有列出题名的话,可能大家都一头雾水,因为没听过这个名字。虽然苏序不出名,但是他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有苏序的存在,才有了苏洵,有了苏洵之后,才有了北宋大文豪苏轼。苏序是苏轼的祖父,他的存在还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苏序,甚至说是苏洵,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苏序就不是很清楚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人生?作为苏轼的祖父,还是很让人好奇的。 苏轼是大文豪,但是他的祖父倒不是。苏序小的时候,和所有顽劣而不通世事的孩子一样,喜欢玩闹,不喜欢读书。所以年长之时,文学上并没有成就。倒是老了的时候,突然有了兴趣,开始努力读书,成了一位诗人。 苏序是苏皋第七子,也是九个儿子中唯一幸存的人,人称苏七君。苏序在乡下居住的时候,靠种田生活,田不多,他全拿来种稻谷。秋收之后,再将这些诶稻谷储藏起来,他甚至会拿米来交换稻谷,渐渐的存有三四千石那么多。后来遇到灾年,苏序储藏的这些稻谷都成了救命的东西,他将这些稻谷拿出来分给族人和妻子的娘家人,又分给佃户和穷人,使他们都安全度过凶岁。 苏序的妻子史氏,是眉州大家族的女儿。为人仁慈宽厚,周围亲邻无不赞赏,就连苏序的母亲宋氏,一个比较严厉的妇女都十分喜欢史氏。 二十二岁的时候,正遇见李顺早饭,叛军攻打眉州。城中的人都惊慌务必,而苏序则十分平静,十分勇敢,拿起兵器去守城。也是这个时候,苏序的父亲苏皋去世,叛军的进攻更加激烈,大家都抱头痛哭,觉得死期以至。 面对这样的情况,苏序却十分镇定,他像是个没事儿人一样,按照礼节操办丧事。他的母亲十分惊慌,他还分出心思安慰母亲,表示朝廷一定不会抛弃他们,贼子很快就会灭亡。 苏序是一个非常有礼节,交友广泛的人。苏序结交朋友并不在乎贵贱,和每个人都能说的上话,每个人都能交上朋友。在面对士大夫的时候,苏序表示的十分恭敬,许多人批评他趋附权贵。但是后来见面对乡野之人时,苏序还是一样的态度,大家这才知道错怪了苏序。

游记800字高中优秀作文

游记800字高中优秀作文 游记800字高中优秀作文(5篇) “游记”,顾名思义,就是记录我们旅游时的所见所闻。游记作文要怎么写才比较 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记800字高中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游记800字高中优秀作文【篇1】 今天下午,我们休息够了,就向着人间天堂——西湖出发了。 我们离开宾馆,来到楼下叫来出租车,便开开心心地向着西湖进军了。 西湖到了,我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物,草地绿油油的,树木参天,塑像栩栩如生……我兴奋地直奔西湖边,只见西湖水平如镜,远远看去,西湖就好像一块巨大的 翡翠。西湖边上的荷花开了,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荷花。它们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全开了,像一个美丽的笑脸,有的半开半闭,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还是花骨 朵儿,看起来像个小电灯泡。一阵微风吹来,荷花轻摆着,好像是在跟人们点头微笑。突然音乐响起,我循声望去,原来是西湖的音乐喷泉开始了。我们兴奋地跑到椅子 上坐了下来,观看音乐喷泉。只见水柱随着音乐时高时低,喷出各种形状的水柱,美 丽极了。我情不自禁地拿起照相机,连拍了数张照片。 看了一会儿喷泉,我们就向前走去。我看到了苏小小的坟墓,那是个半圆形的坟墓。听大姐说,如果把一元的硬币平放在上面,如果不掉下来的话,那说明你今年有好运。我连忙拿出钱来试试,第一次,硬币就牢牢地贴在上面的了,我开心得一蹦三尺高。

我又试了一次,结果硬币滑了下来。大姐说,这只能试一次的,试多了就不灵验了。 我赶忙把硬币放回口袋里。 再向前走,就是岳王庙了,我们来到庙里,我看见那里塑像栩栩如生。岳飞高大威猛,秦桧和王天跪在地上,五花大绑,好像在求饶的样子…… 游遍了岳王庙,我们吃了饭,又来到了花港观鱼。那里的鲤鱼可真大啊!有花的, 有白的,有红的,有金色的……真是五颜六色,美丽极了。那里的鱼可真贪吃啊!一 些游人把面包渣丢进水里,它们就会蜂拥而至,抢着吃。由于好奇,我把手里的矿泉 水倒向湖里,那些鱼也蜂拥而至,我见了,哈哈大笑起来,这些笨鱼——上当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们的肚子又咕咕叫了,一看时间又到了吃饭的时候了, 我们便去寻找饭店去吃饭了。 游记800字高中优秀作文【篇2】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自驾游一起去杭州西湖游玩。那儿可真美丽,也很热闹。车一停,我就马上下车,来到西湖的岸边,爸爸和妈妈还在老后面呢!我掩盖不住 脸上的激动,边欣赏美景边跟爸爸妈妈说:“快点!快点!”我不由感叹:西湖真大啊!一眼望不到边。爸爸妈妈跟紧了步伐,我们就边散步边欣赏西湖美景,可真让我 们大饱眼福。 知了在树上直叫,仿佛也在感叹西湖的美景。那边妩媚动人的荷花十分引人注目。 这么多的荷花都有它独有的姿态,有的含苞欲放,像是一位少女遮住她美丽的脸蛋; 有的才展开了两三片花瓣,像是一位小姑娘欣喜地看着这绚丽多彩的世界;有的花瓣 全部都开了,露出了嫩绿色的小莲蓬,真是妩媚多姿啊!西湖的湖水真清澈,下面的 小鱼清晰可见,欢快地在水中跳跃,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湖面上微波荡漾,还时 不时泛起小圆晕。瞧,那边开过一艘船之后,湖面上出现了一条长长的水痕。在西湖 两边的柳树一棵比一棵美丽,一棵比一棵高大,它们好像在照镜子,看看自己的长发 美不美丽,漂不漂亮。 远处,湖边上花红柳绿的。有的游客在赏景,有的在拍照,好像要把西湖的美景一 并带回家。还有一些小朋友正在追逐打闹,给这美景增添了笑声。放眼望去,断桥上 还有几个人靠在桥边垂钓,一个个都悠然自在。湖面上安静极了,让我想起了小青、 白娘子和许仙。传说让我觉得西湖更神秘了,我马上就爱上了西湖。那三潭印月则是 从水底捞出来的三个葫芦,不管炎热的夏日,还是冬天的寒冷,它们都挺立在那里, 保卫自己的家园。突然,天空中下起了雨,湖面激起了阵阵涟漪。四周美景更显朦胧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300字(精选8篇)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300字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300字(精选8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300字(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300字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以前如果别人问我,他是个怎样的人,我可能不会回答。而现在,我会大声道,“苏轼就是苏轼,他是一个活得十分像自己的人啊!” 以前从未好好了解过苏轼,只知道他是个有名的诗人,他写的那些诗,不过是顺手拈来,没什么深意。读了《东坡传》后,我才进一步的了解了他。知道了他年少时有光明的仕途,后来一步步被贬,但他从未放弃,始终潇洒地做着自己。他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却也不清高孤傲,即使被贬,也甘愿与民同甘共苦。依我看来,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啊! 一生坎坷,多次被贬流放到偏远地方,他虽难过、绝望,却从未放弃心中的执念与向往。努力使自己的内心接受这一切,认为一切仍然善意美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的内心才是真正的强大啊! 我只想说苏东坡,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300字2 东坡,东坡,一位住在东坡上的诗人。号东坡居士此名看似随意,但又何常不体现了苏轼的潇洒与豁达呢! 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瞬时令我感到即使隔着千年的岁月,也能如此近距离得感受到苏东坡的一生实在是妙笔。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幸运的。尽管他被一贬再贬,但他却也总能发现生活的欢乐,也许正是这个不同的机遇,让他走遍了祖国的半壁江山,尝遍了世间美味,他从不居高临下得看待百姓,而是真

正的融入百姓们的生活,下田耕地向农民讨教经验,分享美食,细听乡下趣事。如此一比,离别官场倒是享得了一份清闲。 李白的一生逍遥似仙人,杜甫的一生难免略显苦难,唯有苏轼最令我敬佩。他是诗人,亦可以是农民,是酿酒师、是学者、是工程师…..他的无所不能更是启迪了我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他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般永留千古! 这是一份横跨千年的精神宝典。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300字3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把那本新到手的《苏东坡传》给她,千叮万嘱一定要归还。 不在同一地点工作的同学,毕业之后就如纷飞的风筝,哪还有聚会的时间与机会。于是,如越来越淡的同学情一样,那本《苏东坡传》也就永远地借走了。我相信,那本书在那个还算长得漂亮的同学那,一定也很是孤独。因为在我看来,那位女同学也许是看不懂苏东坡的。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300字4 读了《苏东坡传》后,我觉的他是一个乐天派,什么事都能开心面对。他还是百姓的朋友,一个诗人、一个酒仙、一个小丑、一个大文学家…… 苏东坡虽然曾经度过一段风雨人生,但是他却很开心的度过,这一生没有一点怨言。不管在哪,他都很开心。不管他走到哪,哪里的百姓都很开心,他都能和百姓成为朋友。到哪都开心。他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爱说实话,不管皇帝怎么罚他,不管责任在不在于他,他都没有半点儿理由为自己辩解。 当时的皇帝很无能,国家都治理不好。而苏东坡却令人刮目相看。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10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10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 关于苏东坡,也就是苏轼,我们都不陌生,他的__诗词在课本上都学过,而且据说美食“东坡肉”是他研制出来的。总的来说,他的大名,是如雷贯耳的。 翻开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对于里面介绍的苏东坡的童年生活,我非常有感悟。 书中提到,苏东坡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中。父亲苏洵年轻时也不爱读书,后来看到哥哥考到功名,受到影响,就开始决定认真读书了。刚好苏东坡的'出生,让苏洵就萌生了一种和儿子一起陪伴式读书的想法。 他教导苏东坡朗读,自己在一旁听,也能受益,父子算是共同学习与成长。而苏东坡的母亲对他的品行教育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引导。她给小苏东坡读故事,引导他像古人中的圣贤一样正直,勇敢。后来在对待王安石事件中,他能客观地看待王安石的成就,没有把当初被贬的私人情绪带到公事上的判断中。 还有苏东坡的爷爷,他的豁达的性格,让从小与他生活的苏东坡长大后也是一种怡然积极乐观的性格,在事业上的起起落落,让他能够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 通过了解苏东坡小时候的成长故事,也让我更加明白一个原生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苏东坡传》读后感2 苏东坡的‘赋’,有别于历史中其他的‘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富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尤以赤壁赋为最佳。这篇__虽然在景物描写方面未尝着墨过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抒发情感真挚

朴实。其中有由今昔对比产生的不尽感慨,却又不失达观自适;亦有抒发自己对自然的讴歌,并产生了‘与造物者游’的超凡情结。 细细研读,发现苏子进行过多次比较:变化与永恒,武略与文才,生存与死亡,并辅以佳句:‘盈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轴轳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黄州也许是湫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美好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酿造了苏子神仙般的谪居生活。 结语: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间存在于躯壳之中的形式——但苏子认为那不尽然。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苏子在他的心灵识见中产生了混合的人生观——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 《苏东坡传》读后感3 最近读完《苏东坡传》后,颇有感慨,感觉已经没法再出现唐宋诗人词人那样的文人了。 写能够广为传颂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古体诗词需要经典积累,需要读经,需要从几岁开始二十岁之前就熟读《诗经》《楚辞》以降的古代经典著作,这在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基本不可能,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至少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就基本没出现过值得一提的诗词大家。现在别看电视上喜马拉雅听上的那些明星学者侃侃而谈诗词,他们只能评而已,让他们写一首古体诗词,结果可能就是惨不忍睹了!现代中国人肯定也有尝试写古体诗词的,但基本上都最终只是“打油诗”的水平! 人们也许认为,我们中国中国人要与时俱进,不应拘泥于古体诗和文言文,现代诗不也不错吗?实际上,本人对汪曾祺这些现代诗人写的现代诗一点兴趣也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 首先林语堂写这本书肯定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从附录里这些资料的来源,可以知道他充分了解了他的诗集和文章。 从小读苏轼的诗长大,一直对于这个人物非常好奇,对于宋朝年间的'一些事情也颇有兴趣。 从这本书我了解到,苏轼的人生是非常坎坷的,特别是他中年以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在一个地方待不了多久,不知道自己在这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但是他还是能从当中找到趣味,以一种超脱,乐观的精神状态融入到他的作品以及为人处世当中。 苏轼当过很多地方的地方太守,而且当地的居民很喜欢这位太守。他很亲民,常常请别人或去别人家吃饭喝酒谈国事。他非常为百姓着想,他整治西湖,在谷物歉收时,拼命为百姓想办法,多谋取一点粮食,即便这样会让那些小人更讨厌他,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 同样,他和他弟弟苏辙的关系以及相处方式非常让我羡慕。这样一对兄弟,相处如此融洽,分别时格外的依依不舍。他们在官场上的立场相同,可以随时为对方付出一切。他们俩的性格截然不同,但相处时却又如此融洽。在彼此遇到官场上的低谷时,会相互陪伴,相互帮助,相互安慰。每次苏东坡写完一首诗,总会把它第一个寄给他的弟弟子由,与他分享。 虽然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政治方面的,比较难理解,但是这本书确实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了那个时代以及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还如此乐观,还笑迎人生的这样一位特别时期的伟大诗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2 夜深人静之时,打开夜灯,轻轻翻开那厚重的封面,我想读完后这本书后一定会受益颇多,果然如此。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首《水调歌头》跨越了千年,寄托了对月的最高境界,苏子瞻的才气,不可否认,那些诗文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都出自他的`笔尖,他性格直爽洒脱,随遇而安,一个典型的“乐天派”让人无不赞

出人头地成语故事

出人头地成语故事 出人头地成语故事1 “出人头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高出人一头。形容高人一等或超出别人之上。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苏轼传》:苏轼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人头地。” 苏轼,字子瞻。他十岁时,其父苏洵出门游学,他便在母亲程氏的辅导下读书识字。二十岁时,苏轼已博古通今,便前往京城参加科举。 当时,翰林学士欧阳修是主考官。那时候,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欧阳修对此极为不满。当他看到《刑赏忠厚论》一文时,非常高兴,便想取其为第一。可是他以为这篇__是其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便将其取为第二名进士。 其实,这篇__的作者是苏轼。他卓越的才学在这次考试中得以显现,以后他又在殿试中得中。苏轼很佩服主考官欧阳修,后来又请他为自己的几篇__给予指点。 欧阳修这才知道曾巩并不是《刑赏忠厚论》的作者,这篇__原来是名不见经传的苏轼写的,而自己居然让他屈居第二,因此

心里觉得十分对不住他。后来他又看到苏轼的其他几篇__,篇篇才华横溢,更加赞叹不已。他写信给当时的文坛名宿梅尧臣说:“苏轼的__真的很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时人听了,都觉得他言过其实,后来看了苏轼的__后,他们才心悦诚服。 苏轼后来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__越来越好,果然出人头地。 出人头地成语故事2 【解释】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后形容超过一般人或高人一等。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叫欧阳修,庐陵(今江西永丰)人。欧阳修幼年丧父,家贫,买不起纸笔。欧母便以荻草在泥地上划字,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十岁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书,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里细细阅读。欧阳修觉得韩愈的散文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社会上流行的讲求华丽,内容空洞的__完全不一样。于是他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欧阳修在文学上的声誉已经很大了。他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

苏轼被贬潮州写给家人的信

苏轼被贬潮州写给家人的信 宋神宗元丰二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刑满后被贬到黄州,这时候苏轼和家人已经有半年没见面了,苏轼到黄州后,曾以词的形式给妻子王闰之写了一封信,名为《南歌子·感旧》。 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半年眉绿未曾开。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 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尊前一曲为谁哉。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离开家刚好半年,想到半年前在湖州任上,苏轼突然被逮捕,家也被抄了,一家人几乎吓死,哭声震天。据《东坡志林》记载:看到丈夫被带走,王闰之哭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东坡为了安慰妻子,便回头说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呼?”杨处士是宋真宗时期的一个隐士,因为不愿应诏入京而被押到朝中。真宗问他能否作诗,他答曰“不能”。真宗又问他临行时有无人作诗送行,杨处士便回答说:“没有。只有老妻作了一首绝句:“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听后大笑,便放了杨处士回家。王闰之听到丈夫如此说话,“不觉失笑”,二人这才分手作别。这个生死离别的场面既表达了苏轼的旷达和幽默,也显示出夫妻相互之间极深的了解。 苏轼这首词既向妻子倾诉了被抓、受诬、遭贬的痛苦及满腔怨愤,又想象、推测妻子半年来一定是“眉绿未曾开”,满腹忧愁。既说“春雨”、“温风”到来,灾难过去,自己心情渐渐好转,以免妻子担忧挂

念,最后一句表明苏轼急切希望妻子能来黄州团聚,思念妻子之情尽显。 所谓患难见真情,谁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灾难也是机缘,它会让爱的火花更灿烂温馨。这绵绵的情愫,殷殷的思念,今天读来都让人叹息和感动,真该感谢当时没有电话、手机、电子邮箱等高科技的玩意,才让这屡屡的真情美意借文字保存下来,供今天的我们咀嚼回味。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6)苏门六君子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六、苏门六君子 画外音: 苏轼身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当时的文坛盟主,身边自然不乏仰慕者和追随者,在这些人中间最让后人称道的就是苏轼和“苏门六君子”之间同呼吸、共命运的友谊。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和李廌,这六位出身不同、性格不同,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把他们聚集在苏轼身边,相知相惜、患难与共?而且当时这六个人也都是文坛上数一数二的翘楚,为什么他们都心甘情愿地游学于苏轼门下?他们与苏轼的关系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六集《苏门六君子》。 康震: 苏轼个性很豪爽、很洒脱,喜欢交朋友,在这些个人里头为我们大家所非常熟悉的,也为历史上所反复称颂的就是很著名的“苏门四学士”还有“苏门六君子”。我们知道“苏门四学士”指的是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那么“六君子”是后面又加了两个,一个是陈师道,一个是李廌——“苏门六君子”。为什么是这六个人?苏轼为什么喜欢这六个人?这六个人又为什么喜欢苏轼? 第一,文学。苏轼喜欢他们,他们喜欢苏轼,基于什么基本点呢?就是对于文学有共同的趣味。换句话说都具有很高的文学才华,不是一般人。你要是文学这块通不了的话,对不起,您那儿就七君子、八君子的跟这儿没关系。这六个人对于苏轼文学的造诣那是相当佩服,像黄庭坚就说过 “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 ——黄庭坚《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 ——黄庭坚《跋自所书与宗室景道》苏轼的诗文、书法,老大,天下第一,没的说。黄庭坚基本上名气跟苏轼差不多大,在“苏门六君子”里头他是年岁最大,只比苏轼小九岁,他这个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那苏轼是怎么看这几位的呢?评价也非常高。苏轼讲一段话大意如此:我当初继承的是欧阳修老先生给我传的衣钵,他当年是文坛的宗主,现在我也要做文坛宗主,为什么呢?因为盛世必有盛世之文学,得有人领这个头,但是光有人领头成不成呢?不成,还得有追随者才能成气候。那怎么才能成气候呢?就是我现在看重的这几个人,什么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等等,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杰出的代表,我只不过是文坛的盟主而已。 苏轼还讲,我这辈子钱财方面什么都没有,但有一条比较满足,就是我独具只眼地发现了这些人才,他用的什么话呢? “独于文人胜士,多获所欲,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 ——苏轼《答李昭玘书》大伙还都没发现他们的才华很高的时候,我独自发现了,我独具只眼了。你看,这就是说,双方对对方都非常地有好感。 像黄庭坚,苏轼对他是有特别的尊重的。我刚才讲了,黄庭坚岁数其实跟苏轼差不太多,差九岁,按说应该算是兄弟辈分,差不了一代,而且在诗歌方面,黄庭坚在宋代已经是和苏轼并称“苏黄”,书法也是并称“苏黄”。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黄庭坚在苏轼心目当中的重量级的分量,黄庭坚自称“山谷道人”,所以当时的人把他的诗体叫“山谷体”,那一个人写诗能自成一体这是很厉害了。苏轼有一次就写一首诗说“效山谷体”,什么意思?就是我

关于苏东坡的作文优秀10篇

关于苏东坡的作文优秀10篇 苏轼的作文篇一 穿越唐诗的锦绣华美,一唱三叹;透过五代的浓艳靡丽,娇柔婉丽;到了北宋,突然闪现出一番别样的风景。是只寒鸦吗?拣尽寒枝却终不肯栖;是位老翁吗?竹杖芒鞋且吟啸徐行;。是个英雄吗?张弓射虎要试比孙郎;是个醉人吗?举杯问月欲乘风归··· 原来,这风景的主角就是苏轼。在文学长河中大放异彩、独树一帜的苏大学士,在北宋政坛上一波三折、起伏不定的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茫茫历史的长河中,苏轼绝对是一个奇才,诗歌、散文、绘画样样精通,尤其在词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苏轼是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则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啊苏轼,就是历经这千年的尘埃,我也不得不佩服你,不止是佩服,而是一种仰慕!好像从小学时,我们就开始学习你的诗词,那时具体学的哪首我也记不清了,但当时只是把你同一般的诗人来对待。直到初中时,语文老师为我们印制了你的《赤壁赋》让同学们背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些优美而富有哲理的句子吸引了我;“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话而登仙”,我被这里面的境界而折服和震撼。从此,我明白了:苏轼,这个才子学士不一般! 这就是我们的大文豪苏东坡,高唱着“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发现他是那样的高大;有时也会落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原来他也是多情男儿;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身处逆境也那样地乐观豁达······

2023年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试卷及答案【完美版】

2023年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试卷及答案【完美版】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 qīn lüèfènɡxiàn dīnɡzhǔhuǎnɡ huà fēn fùlǎn duòdǎn qièɡāo bǐnɡ 二、用“√”选择正确的读音。 安徽.(wēi huī)坎坷.(kē kě)琢.磨(zhuózuó)白炽.灯(zhì chì)寝.室(qǐn qín)给.予(gěi gǐ)隧.道(suì shuì)撰.写(zuàn zhuàn) 三、比一比,再组词。 筹(_______)镯(_______)坞(_______)裆(_______)矜(_______) 寿(_______)蜀(_______)乌(_______)铛(_______)预(_______) 四、补全下列词语,完成练习,再选择两个分别造句。 飞(________)走(________)大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________)确乌云(________)(________) 狂风(________)(________)倾(________)大(________)(________)天动(________) 1.以上词语中,含有反义词的是______ ,我能写出类似的词语_________、 __________ ;含有近义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似的词语有

_________ _________;描写自然现象的词语是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2.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词填空。 朴素朴实 1.这篇文章语言(________),感情真挚。 2.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________)的生活。 柔和柔软 3.沃克医生的目光(________)下来,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 4.家是一盏明亮的灯,家是一张(________)的床。 六、句子练习 1.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例:左右为难——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壁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兴高采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星体是太空中一种较小的天体。(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们说:“我们都爱吃花生。”(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居秋暝》一诗中,属于静态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动态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就某一场景进行动态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精选3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篇1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