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最新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1)“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或表现作者的感情情等。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从而烘托出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抓住秋草、残阳,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抒发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故答案为:⑴“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⑵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与________”的歌手。

(2)文段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这首《礁石》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礁石”象征了________,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答案】(1)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2)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解析】【分析】(1)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他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其代表作品是长诗《向太阳》《火把》,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

(2)《礁石》是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诗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据此,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⑴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⑵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三)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1)D

(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

(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B. 甲诗为酬答诗。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故选D。(2)本题注意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3)A.“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错误,不是实写。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运用侧面描写,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C. “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错误,甲诗尾联中“长精神”表达作者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

不拔的人生态度。故选D。

(4)乙文,柳宗元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甲诗,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 D;

⑵(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⑶ D;

⑷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诗文内容分析理解。

⑷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参考译文】

甲诗: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乙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癖江边。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甲】诗中“左迁”的意思是________;【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的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和王质。

(2)请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答案】(1)降职(贬官);向秀

(2)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异:【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词语的理解及这个典故的积累即可知答案。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首联概写

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降职(贬官);向秀

⑵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异:【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以及积累诗歌典故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古诗中运用的典故,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提出来,因此平时学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下来。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5.阅读诗歌节选,按要求作答。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

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年(1)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营造了一种①________的氛围,衬托出刈草男孩②________的特点。

(2)阅读泰戈尔的诗句《真理》,以《青春》或《奉献》为题进行仿写。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泰戈尔《真理》仿写:________。

【答案】(1)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

(2)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解析】【分析】(1)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反衬出“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的割草孩子的渺小,寥寥几笔,形神毕现,作者的情思也尽在其中。

(2)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以《青春》或《奉献》为题仿写。如,奉献之树在它的善良之土中长出。

故答案为:⑴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

⑵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两小题。

春光好

(唐)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寸,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欧阳炯笔下的初春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夜泊钱塘》末句“微吟寄短愁”的“愁指的是________之愁。(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

(2)两首诗中各有一个“迸”字,请分别加以赏析。

【答案】(1)生机勃勃;羁旅(思乡)

(2)“笋迸苔钱嫩绿”一句写笋使劲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突出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一句中的“迸”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而这种力量来自“离心”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解析】【分析】(1)《春光好》通过诗中“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等句子可以看出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夜泊钱塘》中“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寻“酒市”,是想“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据此作答。(2)“笋迸苔钱嫩绿”意思是“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笋儿”的生机和蓬勃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迸”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以致迸落了树叶。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

片落叶都让他惊心动魄,百感交集。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生机勃勃;羁旅(思乡);

⑵“笋迸苔钱嫩绿”一句写笋使劲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突出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一句中的“迸”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而这种力量来自“离心”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原作,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从原作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分析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参考译文】

春光好

和煦的阳光,风和日丽,万物快活地竞相生长。

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花儿,羞羞答答的,依偎在雪坞上,洒出满世界浓香。透过那金丝般的柳枝,看得见一轮落日,仿佛柳枝就挂在斜阳上。

夜泊钱塘

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已是傍晚时分。哪里可以让我栓住小船呢?层层树林里,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在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在秋风中振翅疾飞,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禁勾起我的思乡之情。树叶因难以承载这离别之情而坠落,思乡之梦化入这寒冷的钱塘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着。想寻酒市借酒浇愁又如何能化解这愁苦,只能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一点思乡的愁绪。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2)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

【答案】(1)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2)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

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解析】【分析】⑴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⑵要求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故必须从这两个角度分析。这首词最大的优点是本首词的情感和哲理。诗人能从思亲的情绪中走来,转而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

故答案为:⑴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⑵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根据上下片主要内容归纳。

⑵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可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作答。赏析本词可从多角度考虑,如主题、语言、情感、写作手法。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 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 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 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赏析正确。C.这首诗表达诗人的思想愁绪,诗人所描绘的景物也不是家乡的景物,谈不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_______和对侵略者的________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______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两句。

【答案】(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4)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的情感。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中间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

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江河一般汹涌奔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4)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名人文化,多积累名言警句,多记忆箴言俗语,特别是多背诵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如: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故答案为:⑴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⑵“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⑶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⑷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写作背景、生活经历进行理解,注意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句,联系具体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分析和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诗句特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题意进行回答。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 前两句的“绝”“灭”之无,与后两句的“舟”“翁”之有,对比强烈。

C. 诗歌用“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 “绝”“灭”“雪”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答案】(1)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2)A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题目江雪点明地点和天气情况,此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却有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一个人在江边享受钓鱼的乐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渔翁形象。

(2)A错在“前两句从近景入手”,前两句应该是从远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⑴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

⑵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耐胸应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赏析词首句中“狂”字的妙处。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狂”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用“狂”字笼罩全篇,表达了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奠定

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故答案为:⑴ “狂”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⑵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句意,揣摩用字的妙处。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的理解和写作背景的把握,明确包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2.阅读宋代陆游的《诉衷情》,完成简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一个“旧”字暗指作者的什么往事?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为建功立业而戍守边关的往事。

(2)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首先,在词中找出“旧”的位置------“尘暗旧貂裘”,位于该词上片的最后一句,这句词应该是对上片内容的总结,所以要想知道“旧”字暗指何事,我们只需找出上片所述之事,也就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将这句话用白话文表述出来即可。

(2)词的首句运用“觅封侯”这一典故,以班超自喻,抒发出自己渴望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但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作者年老体衰,没有能力再去上阵杀敌,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作者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在身与心的矛盾中煎熬,“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一句完美地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祖国,但又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故答案为:⑴为建功立业而戍守边关的往事。⑵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词结构的组织,上下内容的关系,仔细阅读理解,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⑵本题考查诗歌诗人的情感。考生结合对诗人的了解,及对诗词内容的分析,从诗词中的词语的感悟不难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诗歌鉴赏的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营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蹲露。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阀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甲】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所呈现的形象。(2)对【乙】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由此而联想到的画面。(3)下面对这两首词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B. 【甲】文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C. 【乙】文“聚”“怒”二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D. 【乙】文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答案】(1)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2)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

(3)C

【解析】【分析】(1)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再结合全诗进行描述。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是何等的英雄气概。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描述画面时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想象“宫阙万间都”之前辉煌的情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的原因是:战乱。经过和结果是: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把这些想象组合成画面并按一定的顺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3)ABD理解分析正确。C【乙】文“聚”“怒”二字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⑴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⑵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

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14.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解析】【分析】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运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写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题破山寺后禅院》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

故答案为: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

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的赏析和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三首诗,理解各自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分析作答,分析内容相同之处的理解要在理解两首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完成。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答案】(1)思乡之情。

(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解析】【分析】(1)《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诗歌的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流露出来,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在做题时,可以结合翻译,加入一些形容词,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1)思乡之情。(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点评】(1)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抓住关键词,乡关,指的是故乡,据此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对古诗意境的赏析与理解。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即可在脑海中呈现一幅美丽的景象,再结合诗句写下来即可。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夜泊旅望

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1)联系全诗,说说诗“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3)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答案】(1)作者愁: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2)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3)D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写白居易自京城前往杭州赴刺史任,因战乱而取道襄汉,舟行月余。诗人遥望开阔的江面,作下此诗引出了乡愁以及心中的忧患: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⑵ “沙明连浦月,帆自满船霜”一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上都是秋霜。“沙明”“浦月”“帆白”“船霜”构建出了一个清冷的秋夜。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诗人孤身一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冷风袭来,秋霜已降,更加体现诗人心绪难平。

⑶“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从时空两个维度抒情,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

故答案为:⑴作者愁: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⑵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诗词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

1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玉仙馆

(唐)张籍

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选自《全唐诗》)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

”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用声音、远景镜头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解析】【分析】① 整体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楚客”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②“长溪、野水、鹧鸪啼”描摹声音,“阴云尽向西、天南行渐远”到“山山树里”,视线由远到近,几个关联的意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故答案为:①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楚客”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②用声音、远景镜头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唐)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1)“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呼应首句“候吏立沙际”。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从表现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⑴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⑵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 54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平时对施诗歌鉴赏的知识的掌握技巧运用。分析时要结合诗句的内容、诗歌的主旨以及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鉴赏。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从内容、情感以及结构上进行分析。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D项错误。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⑴D;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2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①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岘(xiàn)山:在湖北襄阳。西晋名将羊枯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②鱼梁:襄阳两水中的沙洲。③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

A. 曹操《观沧海》

B.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 王安石《登飞来峰》

D. 文天祥《过零丁洋》

(2)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天寒梦泽深”中的“寒”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

最新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1)“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或表现作者的感情情等。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从而烘托出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抓住秋草、残阳,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抒发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故答案为:⑴“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⑵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与________”的歌手。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语文之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题型归类练习: (一)鉴赏形象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 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 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二)鉴赏语言题 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三)鉴赏表达技巧题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四)点评思想内容题 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 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 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参考答案:1■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五)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题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问: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 参考答案: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或愤恨等)。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

诗歌鉴赏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北京)(原卷板+解析版)

诗歌鉴赏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北京) (原卷板+解析版) 诗歌鉴赏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2.“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答案】1.车马喧真意2.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 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阅读《黄鹤楼》,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______”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______。 4.《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3.①历历②芳草的茂盛4.示例: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记得这名目”。 【分析】3.本题考查品析词语。题空一:“晴川历历汉阳树”意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7.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________ (体裁)诗,从内容上是________ (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100题(含答案详解)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100题(含答案详解)题目1: 诗歌标题:《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回答以下问题: 1.《春晓》是哪位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 2.诗中的春指的是哪个季节? 3.诗中的“春眠不觉晓”是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的? 4.诗中的“夜来风雨声”是哪种声音? 5.诗中的“花落知多少”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答案1: 1.《春晓》是杜甫的作品。 2.春指的是春季。

3.“春眠不觉晓”使用了对比修辞手法。 4.“夜来风雨声”是指雨声和风声。 5.“花落知多少”表达的是春天的景色变化迅速。 题目2: 诗歌标题:《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请回答以下问题: 1.《静夜思》是哪位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 2.诗中的明月光为什么让人产生疑惑? 3.诗中的“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这两句有什么特点? 4.诗中出现的“思故乡”表达了什么情感? 5.你认为诗人为什么会在夜晚思念故乡?

答案2: 1.《静夜思》是李白的作品。 2.明月光在床前照耀,使人产生了这是地上的霜的错觉。 3.“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这两句都是以对称的方式表达诗人的情感。 4.“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诗人在夜晚感到寂寞,想念起遥远的家乡。 题目3: 诗歌标题:《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登鹳雀楼》是哪位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 2.诗中的白日和黄河分别象征着什么?

3.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4.诗中的“更上一层楼”暗示着什么? 5.你认为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3: 1.《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作品。 2.白日象征着白天,黄河象征着大河。 3.“欲穷千里目”意味着想要看得更远。 4.“更上一层楼”暗示着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成就。 5.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追求进步和超越的渴望。 … 依此类推,提供100道诗歌鉴赏训练题及答案详解以供学习和练习。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含答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 (含答案) XXX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XXX XXX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 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XXX。今日听君歌 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感慨身世,抒写在前半生怀才不遇的政治失意的愤慨中化沉郁为通达,变悲怨为乐观。 内容理解】 1.诗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达了什么。

答:这句话表达了诗人长期被贬的痛苦和愤慨心情,被贬谪到了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2.诗中“XXX赋”和“烂柯人”是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这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对已逝故友的悲痛和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3.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成为千 古名句? 答:这句诗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千帆竞发、XXX的富于生机景象,暗含身世凄苦却依然充满昂扬精神, 表现了自己的豁达襟怀,这两句情感由之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因此成为千古名句。 4.诗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这句话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和友人共勉的态度,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5.诗歌第一、二联起什么作用? 答:第一、二联描写了作者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为下联张目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尤其第二联用典贴切,表意深刻。 本诗主要表现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虽然有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之情,但作者并没有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困苦失意。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高档次的宴会,衬托诗人内心孤立、苦闷、迷茫,也表现了友人对诗人的盛情。停止端酒,扔下筷子,拔出佩剑,四下顾望,这一系列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彷徨,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想象离开长安后渡黄河登太行的情景,实际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前途的渺茫,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济世XXX的理想无法实现,内心无限的苦闷、惆怅、悲愤。引用XXX垂钓碧溪得遇XXX,XXX日边被XXX聘请的典故,委婉地表现自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突出诗人的自信、乐观、豪迈,对被重新任

九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与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与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建议完成时间:40分钟) 一、古诗文默写 1.直接默写。 (1)行路难,行路难,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6)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8)远远围墙,隐隐茅堂。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9)____________________,爱上层楼。爱上层楼,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0)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酒临风,其喜洋

初三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

初三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①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②,便教莺语太丁宁③。 【注释】①无赖:不讲道理。②遣:派。深造次:频频拜访。③丁宁:嘱咐。 (1)诗中哪两个字是全诗之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的最后两句,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 (1)客愁。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遣意①(节选)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②酿黍:酿酒。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字看出,颔联中的“②”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2.古诗阅读 南邻 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④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②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③航:小船。④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诗歌选段,完成小题。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或是鬓如霜雪 却又是深不可测有人喜欢它 它最爱真实因为自己美 决不隐瞒缺点有人躲避它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因为它直率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甚至会有人 或是醉后酡颜恨不得把它打碎 (1)概括诗歌前后两节的内容。 (2)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 (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 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3.细读全诗,品析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吊扶苏 (宋)孔武仲 天下精兵掌握间,便宜长啸入秦关。 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 【注释】赵李:赵高与李斯。二人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当时在边疆带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 (1)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6.古诗阅读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②午盏:午茶。 ③蓼(liăo)茸:蓼菜嫩芽。 (1)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别有风味,请结合诗句体味妙处。 (2)细读全词,谈谈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罗绮满城春欲暮 [北宋]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口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注释)①聊逸豫:偶尔寻一点欢乐;②归时数:由时运注定;③争:怎么;④我辈:我等,我们,一说“我悲”。 (1)这首词在流传的过程中缺了一个字,请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在词中口处,填入你认为最合适的字,并简述理由。 (2)这首词中“功名得丧归时数”一句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8.古诗鉴赏。 庐山杂兴 宋·惠洪 别开山径入松关, 半在云间半雨间。 红叶满庭人倚槛, 一池寒水动秋山。 野望 宋·翁卷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①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②,便教莺语太丁宁③。 【注释】①无赖:不讲道理。②遣:派。深造次:频频拜访。③丁宁:嘱咐。 (1)诗中哪两个字是全诗之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的最后两句,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 (1)客愁。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此诗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后两句的意思是:望江亭春色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层层翻出“无赖”之意,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能使所写哀情表达得更加充分,深深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故答案为: (1)客愁。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点评】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 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②,驰骑谕幽并③。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睛①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 (2)“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先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这两句诗中所写的景物有“湖外草”“海东云”和“莺”“鹤”等,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写“湖外草”“海东云”用“碧”和“红”等色彩,调动人的视角感官;写“莺”“鹤”时,则抓住了声音(“相和”)和动作(“摩霄”),有实写,有虚写,从空间上看,有远有近。然后分析其作用。景物描写,不但写出景物本身的特点,而且渲染氛围,表达某种情感,情景交融。(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分析。解答时要联系全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注释里已表明“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据此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感。“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 故答案为:(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 (2)“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点评】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戏题盘石

初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初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带答案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带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 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C.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D.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含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含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2)结合诗句,谈谈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宋)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这首词描绘的是________(填写传统节日名称)的场景。(2)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你认为有道理吗?请说说理由。 (1)端午节 (2)有道理,“冲”比“飞”好。“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材,颇具历史价值。龙舟竞渡,即赛龙船。相传伟大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常举行竞渡,象征抢救屈原生命,以表达对爱国诗人的尊敬和怀念。这一活动,后来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当地居民准备轻便快船,选拔优秀船员,到节日,在附近江河举行竞赛活动。男女老幼,官员百姓,纷纷集聚赛区观赏助兴。这首词描会的是端午节的场景。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飞”写出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 故答案为:(1)端午节; (2)有道理,“冲”比“飞”好。“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点评】解答古诗词炼字的题目,应该分别解释两个字的含义,然后分析替换前和替换后的效果。

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含答案

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 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遣意①(节选)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②酿黍:酿酒。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字看出,颔联中的“②”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3.细读全诗,品析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吊扶苏 (宋)孔武仲 天下精兵掌握间,便宜长啸入秦关。 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 【注释】赵李:赵高与李斯。二人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当时在边疆带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 4.阅读下面诗歌选段,完成小题。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或是鬓如霜雪 却又是深不可测有人喜欢它 它最爱真实因为自己美 决不隐瞒缺点有人躲避它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因为它直率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甚至会有人

或是醉后酡颜恨不得把它打碎 (1)概括诗歌前后两节的内容。 (2)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 (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5.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王维《秋夜独坐》) 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① (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柳 (唐)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②飞花③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①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②解把:解得,懂得。③飞花:柳絮。 (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咏柳》中的“狂”则突出了柳枝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中,世人借“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所包含的寓意。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 (清)冯云山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早秋山居 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1)请写出体现“山居”生活时间推移的语句:觉寒早→霜气晴→→ (2)颈联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请作具体赏析。 (1)窗有日;夜泉清 (2)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通过描绘“果”飘落,“猿”经过,“鹿”行走动态的景物,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或者通过从果落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解析】【分析】(1)题干中问“时间”就是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日”“夜”。 (2)“果落”、“叶干”都是秋天山中的实景,而从果落可推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山居环境的寥落寂静,便可了然。用的正是前人“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点评】(1)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 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②,驰骑谕幽并③。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④,弹压⑤江山,别是功名。 【注释】①九重城:指京城。②檄:檄文。③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④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⑤弹压:指点。 (1)全词上片忆旧: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都是羽书檄文;下片写今:终日所对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苏堤清明即事 (南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1)这首诗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哪两句? (2)这首诗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表现出诗人清明时节郊游踏青怎样的心情?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 (清)冯云山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3.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