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公元纪年的计算(换算)方法

关于公元纪年的计算(换算)方法

关于公元纪年的计算(换算)方法
关于公元纪年的计算(换算)方法

关于公元纪年的计算(换算)方法

一、世纪:100年一个世纪,百位前面数值加1,

例: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0+1=11,所以,公元11世纪;

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2+1=3,所以,公元前3世纪;

例: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0+1=1,所以,公元前1世纪;

例:公元9年(西汉结束),0+1=1,所以,公元1世纪。

二、年代:10年一个年代十位数字是几就是几十年代

1.早期(初期):世纪头二十年

例:20世纪早期,1900——1919年左右;

例:前594(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元前6世纪早期。

2.晚期(世纪末):世纪最后10年

例:1885年(汽车产生),1898年(戊戌变法),19世纪晚期;

例: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6世纪晚期。

3.上半期(上半叶):世纪前50年

例:1800年——1850年左右,19世纪上半期。

4.后半期(下半叶):世纪后50年代

例:1851年——1899年,18世纪后半期。

三、××纪元多少年

1.××纪元多少年是公历多少年:

计算方法:纪元开始+多少年-1

例:道光二十年是:

1821(道光元年)+20-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例:中华民国26年是公历多少年:

1912(民国元年)+26-1=1937年(抗战爆发,南京大屠杀)

四、两者间隔

1.两者都是公元前或两者都是公元后:

计算方法:数值直接相减

例: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活了多大?

551―479=72

2.一个公元前,一个公元后:

计算方法:数值相加后减1,

例:中国奴隶社会结束(公元前476年)和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公元476年)相距多少年:476+476-1=951年

(PS.中国常用纪年方法干支纪年帝号纪年年号纪年详细见教材23页了解即可)

各地转换参数及转换参数的计算方法

坐标转换 一、中央经线(LONGITUDEORIGIN) 在坐标转换中,首先需要设置测区的中央经线,以下是新疆各地州的中央经线,仅供参考。 乌鲁木齐E87度 吐鲁番E87度 鄯善E93度 哈密E93度 阿勒泰E87度 塔城E81度 克拉玛依E87度 奎屯E87度 博乐E81度 伊犁E81度 阿克苏E81度 库尔勒E87度 喀什E75度 和田E81度 二、投影比例(SCALE) 系统一般默认值时+0.9996。将改值改为1 三、东西偏差(ALSEE) 系统一般默认值:+1000000.0m。将该值改为:+500000.0m 四、南北偏差(FALSEN) 系统一般默认值:+100000.0m。将该值改为:+0.0m 五、dx\dy\dz\da\df DX、DY、DZ是坐标在三个方向的平移量,原则上在不同的地区,值是不一样的。 六、下面用软件COORD 进行转换!!! 以下面这个实例来求解转换参数:某林内有一个北京-54坐标系下的已知点,中央经线E117°,属于3度带,其坐标为X=4426818.5,Y=456613.7,h=63.9,其对应的WGS84坐标系统下的坐标为B=39°58′27.120″N,L=116°29′32.874″E,H=58。.由这两套坐标进行系统坐标转换三参数Dx、Dy、Dz求解。 打开COORD转换软件,如图:

1、请按步骤操作,点击坐标转换,选择投影设置。测量地区属于高斯投影3度带的选择高斯投影3度带,测量地区属于高斯投影6度带的选择高斯投影6度带,中央子午线根据所在地区中央经线填入。由实例填入中央经线117度,高斯投影3度带。 图2 2、点击坐标转换,选择计算三参数。此时,需要到当地测绘部门去咨询当地的一个已知点的大地坐标和平面坐标。将大地坐标的三个参数和平面坐标的三个参数填入。左边椭球基准,选择WGS-84坐标系。右边根据用户要求可选择北京-54坐标系或者国家-80坐标系,点击确定。 如图3,由实例,我们填入大地坐标和平面坐标 图3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 一.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2345678910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23456789101112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二.查看不同时间段的万年历。如:1516—2060年的万年历,记着五百年的干支,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8 9 10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己壬午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丑 41 42 43 4445 46 47 48 49 50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根据“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对应进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号干支),《戊戌变法》的戊戌年为35号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则“1911-13=1898”故《戊戌变法》是1898年。 应用公元年进行计算。应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数小于60,再用余数减去3(干支纪年是从公元4年开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数为22,再22-3,得数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号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三.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

计算转换参数方法

计算转换参数方法 一、知道基准站的北京54坐标x,y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直接可以用软件计算得到基准站的54经纬度,直接用这个坐标设置基准站就可以了,在软件里面四个转换参数都为默认值:dx,dy,scale,rotation 举例:54坐标x = 3391531.060 y = 408652.459 45.917 在菜单坐标转换里面选择投影设置,如下图1: 在这里选择投影方式和设置中央子午线,一般情况都是3度带和6度带。 然后如下图进行经纬度转换,如图2: 图中两边的椭球基准都选择北京-54坐标系,左边在“选择源坐标类型”里面选择“平面坐标”,右边的“选择目标坐标类型”中选择“大地坐标”。 这里计算的经纬度就是使用基准站的54坐标转换得到的。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坐标设置到基准站的GPS中去。 在海测软件里面我们也只要设置中央子午线就可以了。4个地方转换参数都是默认值,不用

设置。 二、知道两个wgs84坐标和两个地方坐标,其中一个是基准站的坐标 这时候,我们可以很方便的设置基准站,但是在流动站的船上,我们必须设置相关的坐标转换参数。现在我们在软件里面设计了输入地方坐标转换参数的对话框。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求出这四个转换参数。需要有几个步骤,但是对于一个工程来说,只要在工作前花半个小时就可以了。具体步骤和图示如下: 1、84经纬度转换成54投影坐标 如图1设置投影带和中央子午线 2、把两个点的经纬度转换成54投影坐标,如下图 如上图的设置,在左边的椭球基准选择WGS-84坐标系,右边也是相同的坐标系。举例已知的两组数据如下: 点一 B = 030:38:26.645 L = 122:02:49.556 地方坐标 x’ = -65839.283 y’ = 55680.371 点二 B = 030:37:59.928 L = 122:03:07.031 地方坐标 x’ = -66659.526 y’ = 56150.074 分别得到高斯平面投影坐标 点一 x = 3391469.448 y = 408651.927 点二 x = 3390704.294

如何计算年月日时干支

年干支计算 年份-3,将减去后的数除以10,其余数所对应的天干即为该年的天干;将减去后的数除以12,其余数所对应的地支即为该年的地支。如2010年,2010-3=2007,200710······7,余数为7,7所对应的天干即为庚;200712······3,余数为3, 3所对应的地支即为寅。所以2010年的干支即为庚寅。 N=x-3-60m (0

西周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

西周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 西周(公元前1122 -公元前771)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周武王发周武王元年公元前1122年己卯年周武王发周武王二年公元前1121年庚辰年周武王发周武王三年公元前1120年辛巳年周武王发周武王四年公元前1119年壬午年周武王发周武王五年公元前1118年癸未年周武王发周武王六年公元前1117年甲申年周武王发周武王七年公元前1116年乙酉年周成王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115年丙戌年周成王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114年丁亥年周成王周成王三年公元前1113年戊子年周成王周成王四年公元前1112年己丑年周成王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111年庚寅年周成王周成王六年公元前1110年辛卯年周成王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109年壬辰年周成王周成王八年公元前1108年癸巳年周成王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107年甲午年周成王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106年乙未年周成王周成王十一年公元前1105年丙申年周成王周成王十二年公元前1104年丁酉年周成王周成王十三年公元前1103年戊戌年周成王周成王十四年公元前1102年己亥年周成王周成王十五年公元前1101年庚子年周成王周成王十六年公元前1100年辛丑年周成王周成王十七年公元前1099年壬寅年周成王周成王十八年公元前1098年癸卯年周成王周成王十九年公

元前1097年甲辰年周成王周成王二十年公元前1096年乙巳年周成王周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1095年丙午年周成王周成王二十二年公元前1094年丁未年周成王周成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93年戊申年周成王周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92年己酉年周成王周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1091年庚戌年周成王周成王二十六年公元前1090年辛亥年周成王周成王二十七年公元前1089年壬子年周成王周成王二十八年公元前1088年癸丑年周成王周成王二十九年公元前1087年甲寅年周成王周成王三十年公元前1086年乙卯年周成王周成王三十一年公元前1085年丙辰年周成王周成王三十二年公元前1084年丁巳年周成王周成王三十三年公元前1083年戊午年周成王周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1082年己未年周成王周成王三十五年公元前1081年庚申年周成王周成王三十六年公元前1080年辛酉年周成王周成王三十七年公元前1079年壬戌年周康王周康王元年公元前1078年癸亥年周康王周康王二年公元前1077年甲子年周康王周康王三年公元前1076年乙丑年周康王周康王四年公元前1075年丙寅年周康王周康王五年公元前1074年丁卯年周康王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3年戊辰年周康王周康王七年公元前1072年己巳年周康王周康王八年公元前1071年庚午年周康王周康王九年公元前1070年辛未年周康王周康王十年公元前1069年壬申年周康王周康王十一

X射线机暴光参数计算法

X射线机曝光参数计算法 基本参数确定 一、以透照厚度为准:单壁单影=T;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2T 1、≤10mm时,1mm相当于5KV; 2、10~20mm时,1mm相当于6.2KV; 3、21~30 mm时,1mm相当于9KV; 4、31~40 mm时,1mm相当于12KV; 二、焦距 焦距每增加或者减少100mm,电压增大或者减少10KV。 三、时间 1分钟=25KV 三、X射线机曝光参数为(基数): 透照厚度T=8mm时,电压170KV,时间为1分钟。 四、X射线机焦点到窗口的距离 XXQ 2005 120 mm XXQ 2505 150 mm XXQ 3005 170 mm 五、计算方法 1、当透照厚度增加或者减少1 mm时,电压变化按(一)中各变化范围执行; 2、当焦距每增加或者减少100mm时,压变化按(二)中执行; 3、时间每增加或者减少1分钟,电压增加或者减少25KV; 例:计算φ219*14管焊口的曝光 第一步:确定所用X射线机型号,XXQ 2505或者XXQ 3005型; 第二步:计算焦距-----219+150=369 mm或者219+170=389 mm 第三步:确定焦距和电压变化量,我们一般以X射线机曝光正常基数为准,即600 mm;这里φ219*14的焦距为219+150=369 mm或者219+170=389 mm,比基数600 mm缩短231 mm或者211 mm,那么电压就应该减去23.1KV或者21.1KV。 第四步:计算透照厚度变化时,电压变化量,我们基本厚度是8 mm,现在透照厚度是 14×2=28 mm。这样比基本厚度8 mm增加20mm,根据(一)中4参照,电压补偿量为: 20 mm×8KV=160KV。因为基数是170KV,故正常曝光参数为:170KV+160KV-23.1KV=306.9KV 或者170KV+160KV-21.1KV=308.9KV,时间1分钟。 第五步:因为1分钟=25KV,在此基础上计算XXQ 2505或者XXQ 3005型的曝光参数: 1、XXQ 2505:用240KV拍片,其时间为(306.9 KV-240 KV)÷25KV/分钟=2.68 分钟;这里2.68分钟是在原来1分钟基础需要补偿的2.68分钟,故还应加上基础1分钟, 即正常曝光时间为2.68分钟+1分钟≈4分钟

干支纪年和纪日算法

干支纪年和纪日算法(怎样从已知年份和日期得到对应的干支纪年和纪日) 摘要: 从已知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很简单: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和蔡勒公式很相像,如下: g = 4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3 z = 8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7 + i (奇数月i=0,偶数月i=6) 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巧妙运用和干支有关的几个计算公式,还可以在没有万年历的情况下推算出古书里的干支纪日对应的公历日期。 ------------------------------------------------------------------------------ 干支纪日,从夏朝就开始使用了。根据对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春秋》中记载的日食的研究,我国的干支纪日,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开始,一直到今天,都未曾间断。干支纪年的出现则略晚一些,直到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政府才下令在全国实行,至今也未曾间断。因此,

凡是需要接触中国历史的人,总不免要遇到查某一年的干支或某一日的干支,以及由年干支和日干支推算是哪一年或哪一日的问题。通常,这类转换靠查历书都可以解决。但既然干支也是一个循环系统,自然也就有从年份和日期求干支的公式。 在介绍求年干支和日干支的公式前,先把干支的特点介绍一下。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组合。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从“甲子”开始,按顺序逐一相配,各用到最后一个时,再从第一个开始继续相配,就形成了六十个干支,也称“六十花甲子”。为什么是六十个干支呢?这个从数学上很容易回答。根据干支的构成条件,其循环周期必然是天干数和地干数的最小公倍数。而60正是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我们把“甲子”编为1号,“乙丑”编为2号,这样编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干支和序号的对照表,如下: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 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 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

中国年号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

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从公元元年起) 汉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二十二年丙午46 二十三年丁未47 二十四年戊申48 二十五年己酉49 二十六年庚戌50 二十七年辛亥51 二十八年壬子52 二十九年癸丑53 三十年甲寅54 三十一年乙卯55 三十二年丙辰56 中元元年丙辰56 二年丁巳57 永平元年戊午58 二年己未59 三年庚申60 四年辛酉61 五年壬戌62 六年癸亥63 七年甲子64 八年乙丑65 九年丙寅66 十年丁卯67 十一年戊辰68 十二年己巳69 十三年庚午70 十四年辛未71 十五年壬申72 十六年癸酉73 十七年甲戌74 十八年乙亥75 建初元年丙子76 二年丁丑77 三年戊寅78 四年己卯79 五年庚辰80 六年辛巳81 七年壬午82 八年癸未83 九年甲申84 元和元年甲申84 二年乙酉85 三年丙戌86 四年丁亥87 章和元年丁亥87 二年戊子88 永元元年己丑89 二年庚寅90 三年辛卯91 四年壬辰92 五年癸巳93 六年甲午94 七年乙未95 八年丙申96 九年丁酉97 十年戊戌98 十一年己亥99 十二年庚子100 十三年辛丑101 十四年壬寅102 十五年癸卯103 十六年甲辰104 十七年乙巳105 元兴元年乙巳105 延平元年丙午106 永初元年丁未107 二年戊申108 三年己酉109 四年庚戌110 五年辛亥111 六年壬子112 七年癸丑113 元初元年甲寅114 二年乙卯115 三年丙辰116 四年丁巳117 五年戊午118 六年己未119 七年庚申120 永宁元年庚申120 二年辛酉121 建光元年辛酉121 二年壬戌122 延光元年壬戌122 二年癸亥123 三年甲子124 四年乙丑125 永建元年丙寅126 二年丁卯127 三年戊辰128 四年己巳129 五年庚午130 六年辛未131 七年壬申132 阳嘉元年壬申132 二年癸酉133 三年甲戌134 四年乙亥135 永和元年丙子136 二年丁丑137 三年戊寅138 四年己卯139 五年庚辰140 六年辛巳141 汉安元年壬午142 二年癸未143 三年甲申144 建康元年甲申144 永嘉元年乙酉145 本初元年丙戌146 建和元年丁亥147 二年戊子148 三年己丑149 和平元年庚寅150 元嘉元年辛卯151 二年壬辰152 三年癸巳153 永兴元年癸巳153 二年甲午154 永寿元年乙未155 二年丙申156 三年丁酉157 四年戊戌158 延熹元年戊戌158 二年己亥159 三年庚子160 四年辛丑161 五年壬寅162 六年癸卯163 七年甲辰164 八年乙巳165 九年丙午166 十年丁未167 永康元年丁未167 建宁元年戊申168 二年己酉169 三年庚戌170 四年辛亥171 五年壬子172 熹平元年壬子172 二年癸丑173 三年甲寅174 四年乙卯175 五年丙辰176 六年丁巳177 七年戊午178 光和元年戊午178 二年己未179 三年庚申180 四年辛酉181 元始元年辛酉 1 二年壬戌 2 三年癸亥 3 四年甲子 4 五年乙丑 5 居摄元年丙寅 6 二年丁卯7 三年戊辰8 初始元年戊辰8 新始建国元年己巳9 二年庚午10 三年辛未11 四年壬申12 五年癸酉13 天凤元年甲戌14 二年乙亥15 三年丙子16 四年丁丑17 五年戊寅18 六年己卯19 地皇元年庚辰20 二年辛巳21 三年壬午22 四年癸未23 更始元年癸未23 二年甲申24 三年乙酉25 东汉建武元年乙酉25 二年丙戌26 三年丁亥27 四年戊子28 五年己丑29 六年庚寅30 七年辛卯31 八年壬辰32 九年癸巳33 十年甲午34 十一年乙未35 十二年丙申36 十三年丁酉37 十四年戊戌38 十五年己亥39 十六年庚子40 十七年辛丑41 十八年壬寅42 十九年癸卯43 二十年甲辰44 二十一年乙巳45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 1 2 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如:公元1995年 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 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 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再如:公元1861年 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1查找地支为“酉”。那么,公元1861年则为农历辛酉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 如:公元120年 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12位“申”。 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另外,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 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 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二、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7 6 5 4 3 2 1 10 9 8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 具体换算方法同一如:公元前155年 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公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 天干地支纪年法计算的万能公式 文/孙海文 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近代史上提到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天干、地

坐标转换三参数计算器使用说明

坐标转换三参数计算器使用说明 一、软件功能 该软件可实现在北京54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WGS84坐标系(GPS通常采用WGS84坐标系)之间进行三参数条件下的高精度相互转换,求取手持GPS 的北京54(或西安80)DA、DF、DX、DY、DZ坐标转换的参数。 二、使用说明 软件分成上下二部分,上半部为在两个不同椭球体间求坐标转换的三参数DX、DY、DZ,下半部为在两个不同椭球体间的坐标转换(如下图)。 在两个不同椭球体间进行坐标转换首要条件是必需知道坐标转换参数,通常有三参数和七参数转换二种方式,本程序提供三参数转换方式。 实例1:我要求手持GPS的北京54(或西安80)坐标转换参数。 向有关部门收集所在工作区内已知点(只要一个控制点)的WGS84坐标系经纬度坐标,以及同点的北京54(或西安80)坐标系中的直角坐标,即可进行本软件操作了。如某一个控制点的WGS84经度、纬度、高程为: 109度34分28.94343秒, 31度02分25.65526秒, 104.967米,该控制点北京54坐标为:x=3436391.566m,y=37363926.964m(37为带号),h=108.717m ,将上述数据输入在软件上半部相应栏中,注意勾选前后坐标系正确(坐标系A,坐标系B),

输入中央经线(37带,输111),点击参数计算,计算结果为 DA=-108,DF=0.00000048,dx=32.284979,dy=-90.792978,dz=-57.993043, 此参数即为手持GPS北京54坐标参数。此三参数为不同椭球体间进行坐标转换奠定了基础。以上计算是精确算法,不存在漏洞。 如果收集控制点确实很困难,在不严谨的情况下,用手持GPS在工作区内某点上设置在WGS84状态下长时间观察读数,取平均值,获取WGS84经度、纬度、高程。北京54(或西安80)坐标你再想办法得到(因为你那已经有测量成果了就好说,如果还没开展测量的话,你就得在大比例尺图上读坐标,越精确越好),也能解决问题,但这个办法不推荐使用,你把求得的参数在其它地貌特征点上检验一下是否提高了定点精度,没提高的话,请重复几次,直到符合定点精度要求。 以上方法求得的坐标转换参数为北京54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WGS84坐标系之间相互转换提供了基础,请注意不同地区参数是不一样的。 实例2:如何将WGS84坐标转换为北京54坐标 已知某点WGS84坐标经纬度、高程(GPS通常采用WGS84坐标系)为: 113度12分34.5678秒, 34度56分12.3456秒, 123.888米,已知WGS84坐标转换为北京54坐标三参数为dx=32.284979,dy=-90.792978,dz=-57.993043。输入软件下半部相应栏中,中央经线111输入右上角相应栏中,点击单点转换,北京54坐标结果为X=3869865.711m, Y=19701880.461m(19带),H=127.052m

天干地支纪年月日的计算方法

天干地支纪年(月日时)法 一、年的计算方法 1、年的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2. 年的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例1. 我们以2010年为例; 天干算法:2010-3=2007,2007/10=200余7,7对应天干第7位是庚,即天干为庚; 地支算法:2010-3=2007,2007/12=167余3,3对应地支第3位是寅,即地支为寅; 综上公元2010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庚寅年。为使各位信任此算法,本人再举一例来说明: 例2. 我们再以1987年为例; 天干算法:1987-3=1984,1984/10=198余4,4对应天干第4位是丁,即天干为丁; 地支算法:1987-3=1984,1984/12=165余4,4对应地支第4位是卯,即地支为卯; 综上公元1987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丁卯年。 二、月的计算方法查表 三、日的计算方法查表

1、3、5、7、9、11月的日期分别加47、46、47、48、50、51。 2、4、6、8、10、12月的日期分别加18、17、18、19、20、21 其中1月和5月一样,2月和6月一样(平年) 天干:甲1、乙2、丙3..........壬9、癸0.(个位数) 地支:子1、丑2、寅3..........戌11、亥0(除12得的余数) 例如:阳历 2010.7.13 7月,日期加48 13+48=61 尾数为1则天干是甲 61/12=5. 余数是1,则地支是1,2010.7.13是甲子日又例:阳历 2010.10.1日 10月,日期加20 1+20=21 尾数是1则天干是甲 21/12=1 余数是9,则地支是9。2010.10.1是甲申日。 四、时的计算方法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表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 明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 元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

齿轮各参数计算方法

齿轮各参数计算方法 1、齿数Z 闭式齿轮传动一般转速较高,为了提高传动的平稳性,减小冲击振动,以齿数多一些为好,小一些为好,小齿轮的齿数可取为z1=20~40。开式(半开式)齿轮传动,由于轮齿主要为磨损失效,为使齿轮不致过小,故小齿轮不亦选用过多的齿数,一般可取z1=17~20。为使齿轮免于根切,对于α=20度的标准支持圆柱齿轮,应取z1≥17 2、模数m 齿距与齿数的乘积等于分度圆的周长,即pz=πd。为使d为有理数的条件是 p/π为有理数,称之为模数。即:m=p/π 模数m是决定齿轮尺寸的一个基本参数。齿数相同的齿轮模数大,则其尺寸也大。

3、分度圆直径d 齿轮的轮齿尺寸均以此圆为基准而加以确定,d=mz 4、齿顶圆直径da和齿根圆直径df 由齿顶高、齿根高计算公式可以推出齿顶圆直径和齿根圆直径的计算公式: da=d+2ha df=d-2hf =mz+2m=mz-2×1.25m =m(z+2)=m(z-2.5) 5、分度圆直径d 在齿轮计算中必须规定一个圆作为尺寸计算的基准圆,定义:直径为模数乘以齿数的乘积的圆。实际在齿轮中并不存在,只是一个定义上的圆。其直径和半径分别用d和r表示,值只和模数和齿数的乘积有关,模数为端面模数。与变位系数无关。标准齿轮中为槽宽和齿厚相等的那个圆(不考虑齿侧间隙)就为分度圆。标准齿轮传动中和节圆重合。但若是变位齿轮中,分度圆上齿槽和齿厚将不再相等。若为变位齿轮传动中高变位齿轮传动分度圆仍和节圆重合。但角变位的齿轮传动将分度圆和节圆分离。 6、压力角αrb=rcosα=1/2mzcosα 在两齿轮节圆相切点P处,两齿廓曲线的公法线(即齿廓的受力方向)与两节圆的公切线(即P点处的瞬时运动方向)所夹的锐角称为压力角,也称啮合角。对单个齿轮即为齿形角。标准齿轮的压力角一般为20”。在某些场合也有采用α=14.5°、15°、22.50°及25°等情况。

坐标系转换问题及转换参数的计算方法

坐标系转换问题及转换参数的计算方法 对于坐标系的转换,给很多GPS的使用者造成一些迷惑,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的人,搞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对坐标系的转换问题,也是一知半解,对于没学过测量专业的人来说,各种参数的搞来搞去实在让人迷糊。在我有限的理解范围内,我想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主要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出更多的高手来指点迷津。 我们常见的坐标转换问题,多数为WGS84转换成北京54或西安80坐标系。其中WGS84坐标系属于大地坐标,就是我们常说的经纬度坐标,而北京54或者西安80属于平面直角坐标。对于什么是大地坐标,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以及他们如何建立,我们可以另外讨论。这里不多罗嗦。 那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坐标转换呢? 因为GPS卫星星历是以WGS84坐标系为根据而建立的,我国目前应用的地形图却属于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因为不同坐标系之间存在着平移和旋转关系(WGS84坐标系与我国应用的坐标系之间的误差约为80),所以在我国应用GPS进行绝对定位必须进行坐标转换,转换后的绝对定位精度可由80提高到5-10米。简单的来说,就一句话,减小误差,提高精度。 下面要说到的,才是我们要讨论的根本问题:如何在WGS84坐标系和北京54坐标系之间进行转换。 说到坐标系转换,还要罗嗦两句,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椭球模型。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似的椭球体。因此为了研究方便,科学家们根据各自的理论建立了不同的椭球模型来模拟地球的形状。而且我们刚才讨论了半天的各种坐标系也是建立在这些椭球基准之上的。比如北京54坐标系采用的就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模型。而对应于WGS84坐标系有一个WGS84椭球,其常数采用IUGG第17届大会大地测量常数的推荐值。WGS84椭球两个最常用的几何常数:长半轴:6378137±2(m);扁率:1:298.257223563 之所以说到半长轴和扁率倒数是因为要在不同的坐标系之间转换,就需要转换不同的椭球基准。这就需要两个很重要的转换参数dA、dF。 dA的含义是两个椭球基准之间半长轴的差;dF的含义是两个椭球基准之间扁率倒数的差。 在进行坐标转换时,这两个转换参数是固定的,这里,我们给出在进行84—〉54,84—〉80坐标转换时候的这两个参数如下: WGS84>北京54:DA:-108;DF:0.0000005 WGS84>西安80:DA: -3 ;DF: 0 椭球的基准转换过来了,那么由于建立椭球的原点还是不一致的,还需要在dXdYdZ这三个空间平移参量,来将两个不同的椭球原点重合,这样一来才能使两个坐标系的椭球完全转换过来。而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各个地方的这三个坐标轴平移参量也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用当地的已知点来计算这三个参数。具体的计算方法是: 第一步:搜集应用区域内GPS“B”级网三个以上网点WGS84坐标系B、L、H值及我国坐标系(BJ54或西安80)B、L、h、x值。(注:B、L、H分别为大地坐标系中的大地纬度、大地经度及大地高,h、x分别为大地坐标系中的高程及高程异常。各参数可以通过各省级测绘局或测绘院具有“A”级、“B”级网的单位获得。) 第二步:计算不同坐标系三维直角坐标值。计算公式如下: X=(N+H)cosBcosL

干支纪年计算方法

干支纪年计算方法 2009-02-05 17:39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几年的全国高考和上海市高考中都曾经涉及过,现在文化常识仍在上海高考语文的命题范围之内。如果按照常规的推演方法,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出错。如果能有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来计算,无疑是大家都迫切希望得到的。下面的一种方法也许能满足你的这种愿望。但前提是,你必须对天干、地支的排列顺序烂熟于心。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先把天干、地支顺序排列出来。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具体的计算方法为: 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如:2001年查万年历为辛巳年,算法为: 2001÷10=200……1,1—3=—2,—2+10=8,按天干顺序数到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第8位为辛。 2001÷12=166……9,9—3=6,按地支顺序数到6,子、丑、寅、卯、辰、巳。第6位为巳。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2001年为辛巳年。 再如,1980年查万年历为庚申年。 1980÷10=198,余数为0,则0—3= —3,—3+10=7,按天干顺序数到7,甲、乙、丙、丁、戊、己、庚。第7位为庚。 1980÷12=165,余数为0,则0—3= —3,—3+12=9,按地支顺序数到9,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第9位为申。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可知,1980年,为庚申年。 又如:1983年查万年历为癸亥年。 1983÷10=198……3,余数为3,为天干的最后一位癸。 1983÷12=165……3,余数为3,为地支的最后一位亥。

公 元 干 支 纪 年 对 照 表

公元干支纪年对照表 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干支纪年1864 1924 1984 甲子 1894 1954 2014 甲午1865 1925 1985 乙丑 1895 1955 2015 乙未1866 1926 1986 丙寅 1896 1956 2016 丙申1867 1927 1987 丁卯 1897 1957 2017 丁酉1868 1928 1988 戊辰 1898 1958 2018 戊戌1869 1929 1989 己巳 1899 1959 2019 己亥1870 1930 1990 庚午 1900 1960 2020 庚子1871 1931 1991 辛未 1901 1961 2021 辛丑1872 1932 1992 壬申 1902 1962 2022 壬寅1873 1933 1993 癸酉 1903 1963 2023 癸卯1874 1934 1994 甲戌 1904 1964 2024 甲辰1875 1935 1995 乙亥 1905 1965 2025 乙巳1876 1936 1996 丙子 1906 1966 2026 丙午1877 1937 1997 丁丑 1907 1967 2027 丁未1878 1938 1998 戊寅 1908 1968 2028 戊申1879 1939 1999 己卯 1909 1969 2029 己酉1880 1940 2000 庚辰 1910 1970 2030 庚戌1881 1941 2001 辛巳 1911 1971 2031 辛亥1882 1942 2002 壬午 1912 1972 2032 壬子1883 1943 2003 癸未 1913 1973 2033 癸丑1884 1944 2004 甲申 1914 1974 2034 甲寅1885 1945 2005 乙酉 1915 1975 2035 乙卯1886 1946 2006 丙戌 1916 1976 2036 丙辰1887 1947 2007 丁亥 1917 1977 2037 丁巳1888 1948 2008 戊子 1918 1978 2038 戊午1889 1949 2009 己丑 1919 1979 2039 己未1890 1950 2010 庚寅 1920 1980 2040 庚申1891 1951 2011 辛卯 1921 1981 2041 辛酉1892 1952 2012 壬辰 1922 1982 2042 壬戌 1893 1953 2013 癸巳 1923 1983 2043 癸亥 收藏分享

实时动态(RTK)测量中坐标转换参数计算的几种方法

实时动态(RTK)测量中坐标转换参数计算的几种方法 摘要:RTK所接收到的数据是WGS-84坐标系下的数据,而我们使用的坐标系一般是1954北京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以及一些城市工矿使用的独立坐标,因此,需要将RTK接收到的WGS-84坐标转换成我们工程所使用的坐标系坐标。为此,如何计算这些坐标系统转换参数成为RTK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GPS-RTK测量坐标转换 1、RTK技术概述 实时动态(RTK)测量系统,是GPS测量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的结合,是GPS测量技术中的一个新突破。GPS测量中,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处理才能获得待测点的坐标,而RTK测量实时差分定位是一种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精度的测点坐标。 RTK实时测量技术具有全天候、作业效率高、定位精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技术设备越来越先进与方便。RTK测量系统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GPS接收设备、数据传输设备、软件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由基准站的发射电台与流动站的接收电台组成,它是实现实时动态测量的关键设备。 2、RTK实时测量坐标参数转换 RTK所接收到的数据是WGS-84坐标系下的数据,而我们一般使用的坐标系是1954北京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以及一些城市工矿使用的独立坐标,因此,需要将RTK接收到的WGS-84坐标转换成我们使用的1954北京坐标系坐标或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或城市工矿使用的独立坐标系坐标。为此,如何计算坐标系统转换参数成为RTK使用过程中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根据RTK的原理,参考站和流动站直接采集的都为WGS84坐标,参考站一般以一个WGS84坐标作为起始值来发射,实时地计算点位误差并由电台发射出去,流动站同步接收WGS84坐标并通过电台来接收参考站的数据,条件满足后就可达到固定解,流动站就可实时得到高精度的相对于参考站的WGS84三维坐标,这样就保证了参考站与流动站之间的测量精度。如果要符合到已有的已知点上,需要把原坐标系统和现有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参数求出。 3、三参数转换

干支纪年法怎么计算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 一、干支的构成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把十天干、十二地支依次排列组合,成为六十个不同的单位。具体来说,把天干的第一个“甲”和地支的第一个“子”配合,就成了“甲子”;天干的第二个“乙”和地支的第二个“丑”配合,就成了“乙丑”;天干的第三个“丙”和地支的第三个“寅”配合,就成了“丙寅”天干的第十个“癸”和地支的第十个“酉”,就成了“癸酉”。至此,十个天干已经轮完了一遍,而地支却留有“戌”和“亥”,这时,天干便由“甲”开始继续与地支留下来的两个相配合,组成“甲戌”和“乙亥”。十二地支第一轮至此也用完,而天干却剩下来从“丙”到“癸”八个,这时天干仍由“丙”继续下去,而地支则由“子”重新开始配合,如此不断,直至“癸亥”,十天支和十二地支刚好同事配完。六十为一次循环,第六十个单位之后,又轮到第一个单位,周而复始。因“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故称这个排列为六十甲子。其中干支名称参差错综,故又称花甲子,后谓年满六十为花甲即由此而来。 表一六十干支、五行、属相对照表 天干顺序的单数(奇数)配地支顺序的单数,天干顺序的双数(偶数)配地支的双数,则成为甲子、乙丑、丙寅等,永远不会出现甲丑、乙寅,丙卯等天干单数与地址双数搭配的情况。二、干支的起源 干支的起源及它的数字为什么分别是“十”和“十二”长期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力图解开的谜。有些学者试图从上古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渗透来探索干支的起源。中国古代有以十二辰记月的做法,即以北极为中心,把天穹的大周圆等分为十二个区域。这种做法与古巴比伦人为观察太阳一年的运行路线而把星空划分为十二个区域(称为“黄道十二宫”)的做法相似。由此推测中国古代十二支是受巴比伦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很可能是受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但是这种解释由于依据不足,未能为学术界所接受。 一些学者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寻找线索,认为十干和十二支分别是古人对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描绘。十干的产生与“十个太阳”的传说有关。《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述了帝俊(即帝喾,五帝之一)的妻子羲和生了十个太阳的故事“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十个太阳住在一棵大树上,“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太阳轮流值班)。古人想象天上有十个太阳轮流出没,它们值日一周就是十天,称为一旬。“旬”的意思是“循”,即循环往复,以此为阶段来纪日。为区别起见,分别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之,是为十干。 选择“十”为一旬之数,与十进制密切相关。马克思《数学手稿》摘录了一段鲍波的《从古代到最新时代的数学史》中的话“最古老的民族已经按十数数了,他们通过两只手的手指就一定会想到这一点。”上古的人们计算太阳出没的周期就自然采用了“十”这个数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