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第27卷 第5.5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27 No. 5.5

2012年11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Nov. 2012

收稿日期:2012-06-12

作者简介:孙国江(1983―),男,河北廊坊人,讲师,博士。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

孙国江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大禹治水传说相关叙事由区域性的传说不断向全国性的传说扩展,后又逐渐与各地文化结合,发展为各地不同的地方传说。早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春秋战国后扩展至全国,秦汉时期发展为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魏晋以后,治水传说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地方传说。自唐至清,大禹治水传说在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儒家学者的考证,最终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三重作用下发展为遍及全国又带有地方特色的传说体系。 关键词:大禹治水;传说;历史地域化;演变 顾颉刚认为:“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1]156大禹作为治水的重要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与中华土地特定关系的纽带,并且随着中华版图的变迁不断发挥着影响力。传说中禹曾疏导了长江和黄河中流通不畅的水道,在西、北、东、南各凿河渠使壅滞的洪水通向入海河流。但是,依现在的眼光来看,传说时代人类能够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有限,大禹的这些功绩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人力完成的。实际上大禹治水的传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流布过程,记录了中国疆域开拓和沿革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敢于和恶劣自然环境相抗争的英雄的崇奉和尊敬。

一、传说中治水范围的扩大

先秦时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由黄河上中游地区向下游地区扩展,后又向南方的长江流域扩展。这与先秦时期全国地理的开发是基本一致的,反映的正是大禹传说由旧地区向新开拓地区不断传播的过程。

有关大禹治水、甸山的传说,最早的记载应属遂公盨铭文中所称述的“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但这里只是泛指,并未明言大禹治水的具体途径和经过。到了《诗经》中,已详细述及大禹治水、甸山的地点。《诗经·小雅·信南山》称:“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南山即今终南山,其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又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丰水源出今陕西西安西南秦岭,东北流与渭水合,注入黄河。《诗经·大雅·韩奕》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梁山在今河北固安县附近。从时间上来看,《信南山》与《文王有声》都是周代流传的史事和祭祀歌谣,且所称颂的都是周王朝建立之前祖先们的功绩。两首诗中所记大禹甸山的地点都在今陕西西安附近,即周族的发源地,可见大禹治水传说本是流传于该地的一个地方性传说。《韩奕》是颂韩侯的颂歌,与前两首相比应形成较晚,其中所记大禹甸山之处则较前两首偏向于东。由此可见,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春秋以前应是由周王朝发源地的渭水流域向东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传播的。

春秋末期,较早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路径的典籍当属《墨子》。《墨子·兼爱》记载:“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诸之泽,洒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2]325根据毕沅和孙诒让等人的考证,西河在今山西、陕西之界;渔窦即龙门,在今山西河津县附近;渠、孙、皇之水即汧水,源出甘肃,流经陕西入渭河;泒,即雁门泒水,《说文·水部》谓:“泒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2)03-0001-02

孙国江: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2·

水,起雁门葰人戍夫山,东北入海”;后之邸即昭余祁,在今山西太原附近;嘑池即虖沱河,在今山西;底柱在今山西平陆县附近;孟诸即明都,在今河南商丘附近。根据这些地理位置进行推算,《墨子》所说的大禹治水的主要区域集中在黄河流域上中游的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墨子》所记大禹治水传说中的这些地区,每条支流泽薮都交代得很清楚,可见这些地区是当时大禹传说的主要流传地。同时,这些地区也正是周王朝及其主要的诸侯国活动的区域,与《诗经》中所载大禹甸山的传说相联系,可知大禹传说随周王朝的活动而在这些地区广为流传。与黄河流域的详细叙述不同,大禹在江、汉、淮、汝等广大水域治水的事迹却在《墨子》中被一笔带过,可见由于当时这些地区尚未得到开发,大禹传说也未在这些地区产生影响,因而墨子也无法详述大禹治水的情况。

到了战国中期,《孟子·滕文公》中两次提到大禹治水的传说:“禹疏九河,沦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食也。”“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虽然《孟子》中记述大禹治水路径的文字较为简略,但通过与《墨子》中的文字进行对比,我们也可以发现《孟子》已经将黄河流域的治水情况与淮河、长江流域的治水相并列,不再重此而轻彼,且其主要区域扩大到全国,不再集中在周王室及其主要诸侯国的活动范围。这是由于在孟子所处的时期,南方经过楚和吴、越的开发,疆土已经扩展到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因此孟子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大禹治水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种变化并非孟子一人的观点,在与《孟子》同时期或稍晚的《庄子》中也称:“昔禹之堙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庄子同样认为大禹治水的足迹遍布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各个地方。更为重要的一则材料见于上博楚简的《容成氏》篇中:“禹亲执耒耜,以陂明都之泽,决九河之阻,于是乎夹州、徐州始可处。禹通淮与沂,东注之海,于是乎競州、莒州始可处也。禹乃通蒌与汤,东注之海,于是乎蓏州始可处也。禹乃通三江五湖,东注之海,于是乎荆州、扬州始可处也。禹乃通伊、洛,并瀍、涧,东注之河,于是乎豫州始可处也。禹乃通泾与渭,北注之河,于是乎雍州始可处也。禹乃从汉以南为名谷五百,从汉以北为名谷五百。”[3]263《容成氏》为战国中晚期的材料,其中所述大禹治水路径尤其详细,可作为此时期大禹治水传说演变的一个重要文本。从所述的地理位置来看,《容成氏》对于大禹在黄河流域的治水仅提到“陂明都之泽”一事,而《墨子》中被一笔带过的江、淮、河、汉等水系在这里得到了详细叙述。由此可见,由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开荒拓土,许多在春秋时期人烟罕至的地区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尤其是淮河和长江流域,此时已成为诸侯国活动的重要区域。随着新地区的开发,大禹传说也传播到这些地方,因此治水的传说不断得到扩展,新的治水区域不断被加入叙述中并得以详细化。

汉代,随着全国的统一,全国的疆域空前扩大,南北的交流大大加强。在西汉初期所记载的大禹传说中,这种南北的融合与交流也被体现出来。贾谊《新书·修政语上》载:“大禹……登河而道之九牧,凿江而道之九路,洒五湖而定东海,民劳矣而弗苦者,功成而利于民也。”[4]361陆贾《新语·道基》中也同样强调了大禹治水功业的普遍性:“当斯之时,四渎未通,洪水为害,禹乃决江疏河,通之四渎,致之于海,大小相引,高下相受。百川顺流,各归其所,然后人民得去高险,处平土。”[5]13在贾谊、陆贾等人的认识中,大禹的功绩不仅仅限于凿龙门、通伊阙,也不再仅仅是疏导黄河、长江,而是疏通了通向江、河的大大小小的支流,从而使全国的水路得以畅通。汉初学者叙述中大禹治水范围的扩大显然与汉代地理版图的扩张和水利设施的开发有关,同时也是儒家学者尊崇大禹的一种体现。

同时,成书于先秦秦汉间的《禹贡》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的路程、所经山川的地理名物以及所制定的九州物产和贡赋。汉代中期以后,《禹贡》作为儒家经典,其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被奉为“古今地理志之祖”,并逐渐成为后世讨论大禹治水路径的首要依据。《史记·夏本纪》大禹治水部分即录载了《禹贡》的主要内容,后世学者论及大禹治水经过也皆以《禹贡》所记为最终依据。至此,在官方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主导下,大禹治水传说发展成为一个遍及全国的传说体系,并形成了以《禹贡》为核心的传说框架。

二、地方传说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权的衰落和地方势力的长期割据,大禹治水传说的相关叙事出现了官方叙述与民间叙述相结合的倾向。民间叙述的兴起使得大禹治水的传说与当时的地理文化重新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大禹治水传说的地域化和历史化进程。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大量当时流传的大禹治水故事,是我们了解南北朝前后大禹治水传说基

孙国江: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3·

本面貌的重要材料依据。《水经注·江水》记载:“大江又东,左得侯台水口,江浦也。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江浦右迆也。北对虎洲。又洲北有龙巢,地名也。昔禹南济江,黄龙夹舟,舟人五色无主,禹笑曰:‘吾受命于天,竭力养民。生,性也;死,命也。何忧龙哉?’于是二龙弭鳞掉尾而去焉,故水地取名矣。”[6]802《水经注·沔水》记禹于太湖治水的情况:“太湖之东,吴国西十八里,有岞山。俗说此山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进近吴。又东及西南有两小山,皆有石如卷笮,俗云禹所用牵山也。”[6]685“虎洲”、“龙巢”之名显然出于民间传说,而禹移山的传说应更是来源于民间神话,由此可见当时民间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已经十分普遍,以至于《水经注》将其作为史事加以记载。同时,《水经注》中还记载了大量的禹迹和禹庙的分布情况。《水经注·颖水》称:“颍水自堨东,迳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6]513《水经注·沘水》称:“淠水又西北迳马亨城西,又西北迳六安县故城西。县,故皋陶国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冢也。楚人谓冢为琴矣。”[6]748《水经注·河水》记载:“又东北迳大夏县故城南。《地理志》王莽之顺夏。《晋书地道记》曰:县有禹庙,禹所出也。”[6]47这些遍及各地的禹迹成为民间信仰和奉祀大禹的基础。《水经注》中还记载了各地民间流传的大禹信仰,《水经注·沫水》曰:“沫水出广柔徼外,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今夷人共营之,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罪逃野,捕之者不逼,能藏三年,不为人得,则共原之,言大禹之神所佑之也。”[6]827由于大禹传说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使得信仰大禹成为当时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影响了一地一方的习俗。

到了隋唐时期,大禹治水的诸情节已经与不同地区的山水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随着唐代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文的发达,唐代的文人也经常在登山临水的时候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如王绩《登龙门祭禹文》等。这种带有地域化特征的祭祀和凭吊大禹以及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诗文在唐代及后来都带有普遍性,显示大禹治水的传说已经与各地的文化结合为统一的整体,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随着唐代建国以后经济的复苏,许多魏晋南北朝时期荒废损毁的禹庙和大禹遗迹得到重新修葺,对于大禹的祭祀和歌颂也受到唐代统治者的重视。陆贽曾奉皇帝之命祭祀大禹庙,对大禹表达了极高的敬意,并且希望大禹能够降福于民,抑制水旱灾害。这显示出大禹传说在地域化的基础上又逐渐成为一种信仰。这种对于大禹的神化更促进了普通百姓对于大禹的尊奉。发展到后来,以至于有水旱处人们就会修建大禹庙以赈灾。《隋唐嘉话》记载:“狄内史仁杰,始为江南安抚使,以周赧王、楚王项羽、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吴夫概王、春申君、赵佗、马援、吴桓王等神庙七百余所,有害于人,悉除之。惟夏禹、吴太伯、季札、伍胥四庙存焉。”[7]40从狄仁杰对于吴地民间祭祀的整顿来看,当时民间盛行祭祀大禹的习俗。狄仁杰将吴地七百余种民间信仰中的俗神尽皆除去,仅余下官方承认的四位有德之人,而大禹位列四人之首,可见以狄仁杰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对于大禹的敬仰之情,也表现出官方与民间对大禹传说态度的一致性。民间大禹祭祀的盛行也说明随着大禹传说的日趋深入人心,大禹已经逐渐由一位官方树立的封建帝王典范转变为带有民间信仰性质的神明,对于大禹的祭祀也逐渐加入祈福和祈求庇佑的性质。

三、三种话语的融合

唐代以后,以《禹贡》为代表的儒家记载仍然被绝大多数学者看做是不可改易的经典。宋代及以后的学者一方面从较为科学和理性的角度对大禹治水和划九州传说的相关细节提出疑问,另一方面又从崇经的立场出发对这些疑问进行解释和分析。这些解释和分析在实际层面上将流布于全国的大禹治水传说进行了考证和坐实,进一步促进了大禹传说的历史地域化。

宋代学者对于大禹治水的具体路径曾有疑问,洪迈《容斋随笔》卷一“禹治水”条中提出禹治水所经诸州实际上存在着绕远的嫌疑:“《禹贡》叙治水,以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为次。考地理言之,豫居九州中,与兖、徐接境,何为自徐之扬,顾以豫为后乎?盖禹顺五行而治之耳。冀为帝都,既在所先,而地居北方,实于五行为水;水生木,木东方也,故次之以兖、青、徐;木生火,火南方也,故次之以扬、荆;火生土,土中央也,故次之以豫;土生金,金西方也,故终于梁、雍。所谓‘彝伦攸叙’者,此也。”[8]5洪迈提出《禹贡》所载大禹治水所经诸州,先徐、扬而后豫州的路径是不合逻辑的,这种对于大禹治水路径的怀疑,显示出一种自觉的理性态度。但洪迈随即又从尊经的角度出发,认为《禹贡》所述大禹治水路径是符合五行运转道理的,与《尚书·洪范》“五行九畤”相合。说明当时的学者尽管对传说的某些细节存在疑问,却又不肯跳出传统经学的立场加以解释。这种从尊崇经典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推测和考证在宋代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对于大禹治水传说具体细节

孙国江: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4·

的历史化考证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淮水”条中详细罗列了前人对于大禹治水路径的考证,并提出:“夫据人之亲见,又有志为证,则《禹贡》自是,而蔡注所引非也……今考《风俗通》无有,实谬论也,必以《禹贡》为是无疑。”[9]14郎瑛考订了历代关于禹导淮自桐柏的记载,他根据自己的见闻和当时的地方志,认为《水经》和《风俗通》的记载都是错误的,但随即又从崇经的角度推定《禹贡》之说是无误和无疑的。可见明代学者尽管对于前代的某些定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疑问,并且敢于通过自己的见闻提出较有见地的新观点,但他们仍然无法跳出传统崇经思想的束缚,难以从绝对理性和客观的角度看待大禹治水的传说。因此,他们仍然如同前代学者一样,将讨论的结果归结为《禹贡》的绝对正确性。清代李光地《榕村集》卷二十四“禹掘地而注之海”条亦称:“《尚书》禹言:‘予决九州,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此其治水之规模次第也。盖先使大水归海而后使小水入川,则下流既通而上源自涤。故《禹贡》纪经营九州之迹,始于冀、兖,次及青、徐、扬,然后次及荆、豫,以终于梁、雍者,此也。”[10]866李光地从崇经的角度出发,认为《禹贡》所载大禹治水经过无可非议,这样的看法代表了清代主流学者和官方意志的融合。

同时,随着宋代以后理学的兴起和崇经思想的流行,各地对于大禹的信仰出现了官方与民间祭祀相结合的趋势,许多地方政府开始自觉地主持对于大禹的祈请和祭祀。这样的信仰在明清两代尤其盛行,明郑本忠《吿夏禹王文》称:“至德神化,九州底平。奠兹山川,民庶赖宁。惟越有郡,统县惟八。今岁之旱,实为民厄。祭祀既时,宜福遗民。神机早运,俾获丰登。”[11]130这是祈求大禹保佑地方旱情减轻、风调雨顺的祭文。清左懋第《禹庙祷雨文》亦称:“念兹土惟王甸,水功大着伊始。古圣人一生之神,必有所结,不散于千万世。后王之神,其聚兹土耶?兹土旱不雨,知县左懋第斋戒敢告。王三代上仁人君也,不忍民为鱼,讵弃兹土,民异大夏乎?神在天,勿小一邑,民无今昔殊德,岂择大小哉?”[12]615同样是以地方官的身份向大禹祈雨,希望能够减轻旱情。这种出现于各地的向禹庙祈雨的传统,成为对禹祭祀的一部分,进一步强化了大禹治水传说与地方文化的结合,代表了官方话语、学者话语与民间话语的融合,并最终促成了大禹治水故事演变为一个遍及全国又有着各地不同区域性特征的传说。

总之,大禹治水传说在后世不断产生变化,这些变化与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地理及人文环境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大禹治水的传说在不同的地区广泛流传,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体。这些变体正是在古代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些传说不断被历史地域化的过程正是中华民族自身认同感不断形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2] 王焕镳.墨子集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 闫振益,钟夏.新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 王利器.新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 [唐]刘餗.隋唐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 [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 [明]郎瑛.七修类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10]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3.

[11]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2] 四库未收书辑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刘小兵〕

大禹治水

10.奉献 详备人:韩芳 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感受大禹的献身精神。 2.认字8个,写字7个。学习多音字“处”。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禹“三国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学习大禹治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洪水泛滥时一定特别严重,所以才产生了“洪水猛兽”这个成语认为洪水比猛兽更为可怕。大禹治理水患,让大家安居乐业,得到了许多部落的共同拥戴,继舜而成为部落的领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领袖。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简介禹。 3.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说说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生字和词语,强调要点。 (1)字音:“塞”为多音字。 (2)字形:“荒”字的中间是“亡”,不要多一点。 3.出示本课词语,读中巩固。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轮流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他什么事? 2.集中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

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大英雄的由来。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目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过渡:洪水究竟有多大?大禹是怎样制服洪水的呢?为什么大禹会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二、学习课文,认识大禹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交流汇报。 3.指导朗读。看到这滔滔的洪水冲跨了房屋,淹没了庄稼,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 4.想象:通过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过渡:洪水如此猛烈,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过着四处逃荒的悲惨生活。鲧偷了息壤去堵洪水,却被天帝处死。鲧在临终前叮嘱儿子禹“一定要把洪水治好”。禹又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 (二)学习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案 王琳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见到人们受苦,鲧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这种土叫息壤,能自生自长,永远用不完,可还是堵不住洪水。天帝知道鲧偷了息壤,大怒,命令火神把鲧处死。鲧在临死前叮嘱儿子禹“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和英雄。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二类生字,会写7个一类生字,学习多音字“处”,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感受大禹的智慧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智慧和奉献。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读通: 1、通过课文学习,学生会认生字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学习多音字“处”。 2、正确朗读文中易错的字词,读通句子。

二、读懂 引导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原因和治水的具体做法以及鲧治水的过程。 三、读顺 了解文章的行文结构是治水原因——治水过程——治水结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都知道中国古代哪些神话人物?对于大禹你都有哪些了解? 2、齐读课题,强调读音“yǔ”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 自读课文,看看你对大禹有了怎样进一步的了解,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不认识的字,生字条又没有的,请画上? 师板书学生易错词,纠正读音 牲畜息壤堤坝叮嘱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交流对大禹有怎样的了解 三、学习课文生词,落实字词目标 PPT出示所有一类词和二类词和所有成语,生字带上音节 Yǔ chǔ chù záo lěi qiū zhǔ qī róng 大禹处死四处开凿垒起草丘山冈拄着妻子欣欣向荣 Hóng yě huāng dǔ sè jǐn xióng 洪水田野逃荒堵塞仅仅英雄 1、小声自读。 2、指名读。 3、去掉拼音齐读

15大禹治水(人教部编版)

课题:15大禹治水 【教学要求】 1.认识“洪、毒”15个生字,会写“洪、灾”8个字。 2.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3.根据提示,会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教学难点】 会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8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传说古 时候,洪水泛滥,没有人能治得了,只有大禹用了整整十三年的 时间,带领人们制服了洪水,人们终于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 归家园,安居乐业。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大禹治水》)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2) 借助拼音,轻声自由练读课文。读第一遍时,在生字下面做“△”记号。读第二遍时,生字重点拼读。读第三遍时,在难读【设计意图:自学课文,反复读,每一次读都有新的的任务要完成。】

的句子下面画“——”线。读第四遍时,标上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3) hónɡ zāi nàn dào rèn bèi yè chǎn 洪灾难道认被业产 ①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难、认、产”,后鼻音“洪”以 及整体认读音节“业”。 ②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③识记生字 加一加:“氵”加“共”是“洪”;“讠”加“人”是“认”,“首”加“辶”是“道”。 换一换:“波”减“氵”换“衤”就是“被”。“推”减“扌”换“又”就是“难”。 减一减:“亚”减“一”是“业”。 猜谜语:“家里失火了。”是“灾”,“建立厂子”就是“产”。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4) 洪.水毒蛇 ..猛兽.教训.消退.继续 ..伤.害恢.复仍.然 ①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形近字比较识记:“扔一仍”。 组词、句子拓展法识记:识记“毒、蛇、兽、伤”,可以通过组词识记,如“毒蛇、毒害、猛兽、凶猛、伤害、受伤”等。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①标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整体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课件出示5)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 带领大家的事。【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已有经验,自主识字,多种方法识字,把识字当作一种游戏,变成一种乐趣。】

大禹治水

第27卷 第5.5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27 No. 5.5 2012年11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Nov. 2012 收稿日期:2012-06-12 作者简介:孙国江(1983―),男,河北廊坊人,讲师,博士。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 孙国江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大禹治水传说相关叙事由区域性的传说不断向全国性的传说扩展,后又逐渐与各地文化结合,发展为各地不同的地方传说。早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春秋战国后扩展至全国,秦汉时期发展为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魏晋以后,治水传说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地方传说。自唐至清,大禹治水传说在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儒家学者的考证,最终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三重作用下发展为遍及全国又带有地方特色的传说体系。 关键词:大禹治水;传说;历史地域化;演变 顾颉刚认为:“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1]156大禹作为治水的重要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与中华土地特定关系的纽带,并且随着中华版图的变迁不断发挥着影响力。传说中禹曾疏导了长江和黄河中流通不畅的水道,在西、北、东、南各凿河渠使壅滞的洪水通向入海河流。但是,依现在的眼光来看,传说时代人类能够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有限,大禹的这些功绩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人力完成的。实际上大禹治水的传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流布过程,记录了中国疆域开拓和沿革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敢于和恶劣自然环境相抗争的英雄的崇奉和尊敬。 一、传说中治水范围的扩大 先秦时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由黄河上中游地区向下游地区扩展,后又向南方的长江流域扩展。这与先秦时期全国地理的开发是基本一致的,反映的正是大禹传说由旧地区向新开拓地区不断传播的过程。 有关大禹治水、甸山的传说,最早的记载应属遂公盨铭文中所称述的“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但这里只是泛指,并未明言大禹治水的具体途径和经过。到了《诗经》中,已详细述及大禹治水、甸山的地点。《诗经·小雅·信南山》称:“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南山即今终南山,其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又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丰水源出今陕西西安西南秦岭,东北流与渭水合,注入黄河。《诗经·大雅·韩奕》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梁山在今河北固安县附近。从时间上来看,《信南山》与《文王有声》都是周代流传的史事和祭祀歌谣,且所称颂的都是周王朝建立之前祖先们的功绩。两首诗中所记大禹甸山的地点都在今陕西西安附近,即周族的发源地,可见大禹治水传说本是流传于该地的一个地方性传说。《韩奕》是颂韩侯的颂歌,与前两首相比应形成较晚,其中所记大禹甸山之处则较前两首偏向于东。由此可见,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春秋以前应是由周王朝发源地的渭水流域向东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传播的。 春秋末期,较早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路径的典籍当属《墨子》。《墨子·兼爱》记载:“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诸之泽,洒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2]325根据毕沅和孙诒让等人的考证,西河在今山西、陕西之界;渔窦即龙门,在今山西河津县附近;渠、孙、皇之水即汧水,源出甘肃,流经陕西入渭河;泒,即雁门泒水,《说文·水部》谓:“泒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2)03-0001-02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大禹治水虽然吃尽千山万苦,却仍意志顽强的语气。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洪灾、无家可归”等,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汉字。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洪水的凶猛,了解大禹是一位为民造福的大英雄。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一、导入揭题,复习词语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2、组词语洪(洪灾)(洪水)毒(有毒)(毒蛇)蛇(毒蛇)(蛇尾)兽(野兽)(禽兽)伤(受伤)(伤害)灾(灾难)(灾害)难(灾难)(苦难)继(继续)(后继有人)续(后续)(继续)退(后退)(退步)被(被动)(被子)耕(耕田)(耕地)恢(恢复)(天网恢恢) 3、你能用洪水淹没毒蛇猛兽恢复安居乐业上几个词语

说说课文讲了生一个什么故事吗? 大禹治理的是什么样的洪水呢?快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完了吗?在这段话中,你认为哪些词最能看出洪水的凶猛?把它们圈出来。 2.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1)哪些词语写出了洪水来势凶猛?(泛滥淹没冲毁)(2)抓住这些词语,你能读出洪水的凶猛吗? (3)淹没了田地,人们将——冲毁了房屋,人们将——谁再来读读? 3.多么悲惨呀!谁再来读读? 过渡:这一切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所以—— 三、品读文字,精读感悟学习第二自然段 板块一体会“治水”决心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1.指名读。是啊,洪水摧毁了家园,害惨了百姓,真该治一治它!板书:治好它 2.谁愿意做禹,再把决心表一表?(决心还不够坚定!决心很大) 3.咱们一起来表表决心。(齐读,读好“下决心”) 过渡:禹这样想的,又是怎样做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小节,边读边画出禹做了哪些事情?禹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2、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有两个思考题:1、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大禹治水奉献精神的感悟。2、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用法及表达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可能听过许多神话故事,对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也许并不陌生,因此很容易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所以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把握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重点内容进行引导点拨。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课前的资料收集与课上的资料交流可以放手给学生。 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本课出现的10个要求会认的字和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生均能自学掌握,教师只需在个别字形、字音上加以强调即可。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继续培养学生独

大禹治水

15、大禹治水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开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学情分析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学生并不陌生,学习起来应该很感兴趣。课文篇幅短小,顺序性强,学生可借助拼音拼读生字词和句子,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大禹治水采用的科学方法,并能按顺序说清楚。 4.能根据背诵提纲背诵课文。 5.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 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1个偏旁。 难点:感受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他的顽强意志。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学会“治、制、形、洪”5个字。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 学生:查找并阅读与大禹有关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程 1.师:在浙江的绍兴,有个禹陵,还有个禹庙,那是为了纪念一位英雄而建的。 他是谁呢?(学生回答) 2.师: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来认识这位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为民 造福的治水英雄。(板书“大禹”,指名读“大禹”) 3.师:有谁了解大禹吗?(学生根据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介绍大禹)

大禹治水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时期年月日教学 内容15、大禹治水 共几课时 3 课型讲读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 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美观地书写四个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禹,理清课文脉络。 教 学 资 源 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预 习设计 1、预习课文。 2、完成课后第四题填空。 3、收集一些大禹的故事,了解禹。 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 一、介绍人物,揭示课题。 1、读准“禹”。 2、交流对“禹”的认识。 板块一 1、小朋友,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就叫大禹。 出示生字“禹”,读准字音。

(禹是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是鲧的儿子。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领导人们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据传,治水13年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后被选为舜的继承人,他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崇敬和景仰,并给他抹上了一层神话色彩。 3、读题。读准“治”,说说“治水”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听课文录音,口头填空。 2、检查自学效果。 读词语 (1)说说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2)交流词语的意思。 洪水:河流因大雨或融雪而引起的暴涨的水流,常常造成灾害。 滔滔:形容大水滚滚。 地形:指地面起伏的形状。 2、简介禹。 3、禹究竟做了什么好事,到今天人们还是念念不忘他的名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大禹治水》 板书:大禹治水 板块二 1、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2)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洪水治理害老百姓滔滔淹没 冲倒地形挖通仔细劈开引导 被制服伟大英雄感激 (指导多音字) (2)这些词语,你们已经读懂了哪些?(3)齐读生字词。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准。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读了课文,你能将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里吗?出示小黑板: 板块三 1、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

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的原因,感受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感悟,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再次穿越时空,回到几千年前的上古时代。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大禹治水》,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之前,老师要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概括文章内容要注意提炼关键的词句。老师还送给大家三个关键词:四处逃荒,治理洪水,欣欣向荣。抓住这三个关键词来说,语言要简洁。 师:看来这把金钥匙你已经放进心里了。 2、为了治水,禹走过很多地方。所以在我们祖国的很多地方,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湖南四川等各地都有禹王庙禹王陵,都在纪念一个伟大的英雄——大禹。(课件出示大禹的塑像及禹祠、禹陵、禹庙图,生看图片)。人们为了纪念禹,就把中国叫做禹城。表示这里曾经是禹治水的地方。圣人孔子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大禹,我们现在可能都变成鱼虾了。”可见大家都非常感激敬仰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课文中的哪句话也点明了人们对禹的敬仰和爱戴?板书:世世代代? 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二、品词析句,感悟英雄 (一)改变治法,聪明才智 1、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咱们一起走进大禹治水的过程,到字里行间去寻一寻吧。 自学提示:1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2画:用——画出禹治水的句子 预设一:“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过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课件出示此句)师:请同学们自己轻声地读读这句话,想一想,禹带领人们做了哪些事?请同学们圈出这句话里表示动作的词。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找得又快又好。现在,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哪几个词? 生:第一个是“开凿”,第二个是“挖通”,还有“垒起”,“引到”。师:真善于读书!这句话准确使用了不同的动词,生动地再现了禹治水的过程。阅读时,抓住这些动作的词就会品出味道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师: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你们能围绕这句话提出什么问题呢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那父亲的做法是什么?为什么改变父亲的做法?什么是开凿,什么是垒起,什么是堤坝) 师:有的同学对词语不理解,有的同学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你们知道哪些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呢?联想和想象,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我

《大禹治水》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

《大禹治水》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二年级上 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的性格特征。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交流、讨论,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神话故事 师: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请学生讲其中三个神话故事 师:天地真是盘古开辟的吗?人真是女娲造的吗?(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千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当温度下降到几千度时,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地球就是由星云凝结成的。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2、导入课题 师:这些神话难道完全是凭空产生的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盘古用他的凿和斧劈开了天地,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相信人的力量是伟大的,相信劳动可以创造世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艰难生活,正是由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程度很低,所以只能借助想象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当然,他们不仅停留于想象上,他们还付诸了行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禹治水。 板书课题:大禹治水 二、教学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师:请同学们看课题,你读懂了什么?对了,“大禹”是人名,“水”指的是“洪水”,也就是大禹治理洪水。 那在现实生活中,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课件播放图片) 对,正因为洪水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所以人们才要去治理它。那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一课。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师: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部编语文二上《大禹治水》

统编本第三册第15课大禹治水(第一课时)新疆石河子第一小学孙静[文本解读] 《大禹治水》是一篇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遥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教学中应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语言描述、讲故事、看插图等多样手段,在学生读、说、听、思等言语实践活动中将识字、学词、学句、知文有效结合起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运用多种方法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大禹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教学重点]随文识字,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洪灾难业”。[教学难点]读好课文中的长句。用联系下文的方法理解“泛滥”“疏导”等词语的意思。[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一、初识“大禹”,揭题质疑:1.图片初识禹。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个神话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个英雄,他的名字叫“禹”,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人们又叫他“大禹”(板书大禹)。我们一起读读他的名字。(学生齐读)关于大禹的传说可多了,其中“治水”的故事留传最广。大禹治的水叫洪水。2.故事学“洪”字。(1)“洪”是生字,谁能读好?(2)洪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常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常用毒蛇猛兽来形容它。这个“洪”字里还藏着一个故事呢。传说古代有一位很厉害的水神,他的名字叫“共工”,他一生气就要发大水,在“共”的旁边又加上了一个三点水,变成了“洪”。这个字你记住了吗?汉字中还藏着故事,多有趣呀!来,读读这个词。(齐读)(3)(板书:洪)我们一起来写好它。——(两横平行,上横短,下横长。下边的丿丶分别对应上面的两竖。)。3.读题引思考。(1)今天,我们就一起读读《大禹治水》的故事——齐读课题。伟大的圣贤孔子是这样夸赞大禹的:如果没有大禹,我们现在很可能就会变成鱼虾了。(2)把书打到71页。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3)同桌合作学习指着书后的生字条,我指你读,想出好办法来记一记。生字朋友认识了理答:治水的原因、经过、结果。[设计意图]以“故事”开篇,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简单直接地切入课题。随文教学“洪”字,在与学生边聊边答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加以词语 的理解,降低难度,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生字运用启发性的儿歌,增加写字的乐趣。4、识记词语、构筑画面。(1、)出示三组词语,检查词语认读情况。A、第一组:洪水泛滥、毒蛇猛兽、伤害、灾难谁会读?聚焦灾字看字形,猜猜灾字的意思。揭示宝盖头表示房子,房子里面着火表示灾难。指导写灾字。扩词。说说读了这组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句子。读好长句子。B、教训、驱赶、恢复。谁会读?结合课文内容给三个词语搭配短语。(汲取教训、驱赶毒蛇猛兽、恢复农业生产)读词语想画面,说说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相机理解“恢复”就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文中是指百姓又像以前那样生活。C、淹没、灾难、重新、耕种自己读读这些词,说说你的发现?带点的字都是多音字。指名读再出示一组词。沉没、重新再来、难民、种花二、初识洪水,借图促读:(一)读图知洪水。那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让我们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1、品位“很久很久”(1)很久很久以前一般用在故事的开头,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如果读的慢一些缓一些,就更有意味了,再试着读一读吧。(2)我感受到了时光倒流。(3)谁再来读一读?(4)你这一读呀,引起了我听故事的好奇心。大伙一起读一读。2、理解“泛滥”(1)这儿有一个词:泛滥。谁知道是什么意思?(2)理解词义的方法有很多:查字典、换词法、今天老师教大家可以用联系下文的方法来理解泛滥。(3)谁再往下读读这一句。(4)现在谁能联系下文说一说泛滥的意思?3、情境读洪水。(1)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发洪水是的可怕景像。看视屏。(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这真是一场灾难啊!(3)咱们配合读一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主旨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课文先讲述了大禹治水的原因,接着讲大禹怎样想出治水方法,并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制伏了洪水,让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赞美了大禹为百姓做事专心致志、不辞劳苦、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愚公移山 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靠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 “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凿石挖掘泥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一位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损坏,又能把这两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聪明的老头没有话来回答。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不停地挖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古代有个伟大的人物,他一心解救被洪水围困的黎民百姓,十三年锲而不舍,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此,他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崇敬和景仰,并给他抹上了一层神话色彩,他就是禹。 1.出示生字“禹”,读准字音。 2.禹究竟做了什么好事,到今天人们还是念念不忘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大禹治水》,板书:大禹治水。 读题,读准“治”,说说“治水”的意思。教生字“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要求:标出小节序号,画出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 检查自读情况,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及时正音。 三.范读课文,感知课文内意 1. 听老师再把课文读一遍,思考:写了关于大禹的什么事? 2. 出示填空题: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吃尽(),走遍(),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成了人们心目中的()。 3. 练说,指名说。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洪水泛滥的情况吧!(播放课件)3、引读课文:这滔滔的洪水一路咆哮而来,它来到田野,农田被(),它来到村庄,房屋被(),大地成了一片汪洋,这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只好拖儿带女,四处流浪,再也没有了幸福的生活,老百姓们() 4. 指导朗读: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和对其控诉。 学生自读、指名读 5、哪些词语体现了洪水的凶猛?(滔滔、淹没、冲倒),理解“无家可归”(老百姓因为洪水没有住的地方) 6、指名读、齐读 五.小结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六.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治(已教)、洪、姓、理、形、被、制、伟”,指名读。 2、说说你一下子记住了哪个生字,用的什么方法? 3、范写,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生字词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二、三两句。 ①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②哪些词语告诉俺们大禹治水的艰辛?(板书:走遍吃尽)“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 ③“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板书:挖通劈开) ④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⑤指导朗读。同学练读,齐读。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俺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示了什么?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4)指导朗读。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四、教学局部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同学字字形。引导自学局部生字。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练习描红。 五、课堂练习 1、誊写词语。

2、按要求填空。洪:有()画,第七画是()。父:有()画,第三画是()。理:有()画,第十画是()。姓:有()画,第三画是()。 3、背诵课文。 板书:16 大禹治水 走遍吃尽挖通劈开制服洪水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代代相传

《大禹治水》优质课教案 (部编本二年级上册)

《大禹治水》优质课教案 (部编本二年级 上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的性格特征。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交流、讨论,培养探究式的学习 方法。 3、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征 服大自然的决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神话故事 师: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 请学生讲其中三个神话故事 师:天地真是盘古开辟的吗?人真是女娲造的吗?(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千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当温度下降到几

千度时,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 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地球就是由星云凝结成的。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2、导入课题 师:这些神话难道完全是凭空产生的吗?(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盘古用他的凿和斧劈开了天地,这说明我们 的祖先很早就相信人的力量是伟大的,相信劳动可以创造世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 征服自然的愿望。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 们的艰难生活,正是由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程度很低,所以只能借助想象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当然,他们不仅停留于想象上,他们还付诸了行动。这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禹治水。 板书课题:大禹治水 二、教学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师:请同学们看课题,你读懂了什么?对了,“大禹” 是人名,“水”指的是“洪水”,也就是大禹治理洪水。 那在现实生活中,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课件播放图片) 对,正因为洪水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所以人们才要去治

大禹治水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二次复备洪水学区语文备课组 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七个生字,认识八 个生字,学习多音字“处”。 2.过程与方法: ①采用“认-读-写-用”的步骤,自主识记生字、 生词。 ②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培养学 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 精神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课文中 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大禹的相关资料 二次复备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交流共享 1.课题质疑 大禹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治水?他是如何治 水的? 2.交流共享 人物介绍:禹是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是 鲧的儿子。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后氏部落 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领导人们疏通江河,兴修沟 渠,发展农业。据传,治水13年中,他三过家门而不 入。后被选为舜的继承人,他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崇 敬和景仰,并给他抹上了一层神话色彩。 二、预习导航了解学情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语。 (2)标出自然段。 (3)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识记字词:

大禹(yǔ)堵塞(sè)处(chǔ)死 二次复备开凿垒起草丘欣欣向荣 (2)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正音。 (3)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三、梳理文本,理清思路 按照指谁原因、进过、结果给文章分层。 四、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1.(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 景。 2.在情境的渲染下问:从刚才画面上,你看到了 什么?仿佛又听到了什么?可以追问:你觉得当时的 洪水怎么样?(凶猛、可怕) 3.是的,凶猛的洪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文中第1小节就描写了这样的情景打开书,自己读一 读,看谁读得最认真。 4.(交流)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 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1)指名读。在这段话中,你认为哪些词最能 看出洪水的凶猛? (2)指名说(滔滔淹没冲倒)你能读出洪 水的凶猛吗? (3)如果读不好,引导:洪水摧毁了美丽的家 园多么令人痛恨,该怎么读?

大禹治水(人教部编版)

课题:15大禹治水 【教学要求】 1.认识“洪、毒”15个生字,会写“洪、灾”8个字。 2.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3.根据提示,会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难点】 会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8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传说古时候,洪水泛滥,没有人能治得了,只有大禹用了整整十三年的时间,带领人们制服了洪水,人们终于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归家园,安居乐业。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大禹治水》)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2) 读第四遍时,标上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课件出示3)

hónɡ zāi nàn dào rèn bèi yè chǎn 洪灾难道认被业产 ①各自拼读, 节“业”。 ②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③识记生字 “辶”是“道”。 换一换:“波”减“氵”换“衤”就是“被”。 是“难”。 减一减:“亚”减“一”是“业”。 猜谜语:“家里失火了。”是“灾”,“建立厂子”就是“产”。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4) ①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形近字比较识记:“扔一仍”。 组词、句子拓展法识记:识记“毒、蛇、兽、伤”,可以通过组词识记,如“毒蛇、毒害、猛兽、凶猛、伤害、受伤”等。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①标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整体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课件出示5)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 读一读,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填一填。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6)洪灾难道认被业产 1.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2.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难、被”并讲述:(板书:难被)

15大禹治水15 大禹治水

15 大禹治水 【教学要求】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3.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难点】 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传说古时候,洪水泛滥,没有人能治得了,只有大禹用了整整十三年的时间,带领人们制服了洪水,人们终于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归家园,安居乐业。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大禹治水》)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1)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2) hónɡ zāi nán dào rèn bèi yè chǎn 洪灾难道认被业产 ①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难、认、产”,后鼻音“洪”以及整体认读音节“业”。 ②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3) 洪水毒蛇猛兽灾难消退继续农业恢复耕种 ①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①标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整体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课件出示4)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 读一读,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填一填。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5)洪灾难道认被业产 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加一加:“氵”加“共”是“洪”;“讠”加“人”是“认”,“首”加“辶”是“道”。 (2)换一换:“波”减“氵”换“衤”就是“被”。“推”减“扌”换“又”就是“难”。 (3)减一减:“亚”减“一”是“业”。 (4)猜谜语:“家里失火了。”是“灾”,“建立厂子”就是“产”。 2.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难、被”并讲述:(板书:难被) (课件出示6):“难、被”田字格课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