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合作组织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

摘要: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是欧亚地缘政治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迁。它的成立为我国构建稳定的中亚地缘政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推动多极化世界格局、与其他成员国合作建立区域安全体系,实现睦邻友好的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利用和开发中亚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市场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地缘政治

冷战结束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两极格局已经消逝,面对新的形势,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都在从机制构建和理念构建两方面努力探索,如何避免重蹈冷战历史的覆辙,同时更好地应对一个日益全球化、多样化时代的挑战。这种探索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地区主义和多边主义日趋活跃。

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它实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开创了继欧盟、东盟之后又一种地区主义模式,在一个横跨欧亚的广袤而且多元的地区实现了区域合作的历史性突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本地区地缘政治的新纪元,使得长期以来深陷于结盟或对抗怪圈的该地区国家从此走上了一条结伴而不结盟的崭新道路。考虑到上海合作组织面积占欧亚大陆的五分之三,人口占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是欧亚地缘政治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迁。

中亚的地缘政治

中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提到中亚国家的地缘政治,我们就不能忽视麦金德的著名三段论:“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①

麦金德的这一名言集中体现了“心脏地带论”的思想,使东欧和中亚成为了大国争夺的重要地方。

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由原来属于苏联的组成部分,变成国际社会新的地缘政治空间,这个“心脏地带”出现了所谓的“权力真空”这使得中亚地区地缘政治功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地缘变化自然带来新的争夺,中亚地区交织着世界大国,各大政治力量以及地区各国的战略和经济利益,中亚地区由苏联时期地缘政治上被边缘化的地区转变为一个战略利益的角逐场,使该地区朝向“欧亚大陆心脏地带”演变。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将这一地区称之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中国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为邻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的近邻,因此,在中亚展开的激烈地缘政治利益争夺必然与中国的战略利益密切相关,如果中国不积极有效地发挥作用,那么中国西部的地缘政治将朝向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也必将受到影响。如何对该地区施加中国积极的影响成为中国面对的一个挑战,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为我国构建稳定的中亚地缘政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该组织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中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②

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利益紧密相联。在地缘政治演变的思维定势中,选择地缘政治盟友或是确立敌对关系的目的,是利益集团为了最大程度地维护地缘政治力量的均势,保障地缘政治格局的稳定和国家安全

①麦金德.民主的思想与现实【M】.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34

②百度百科

利益的最大化,并始终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乃至国家安全利益为准绳,且以此为标准来区分敌友关系。地缘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关系的密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缘政治的规律性。第一,国家安全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地缘政治研究的主体对象是国家关系和国家利益及对外战略问题。地缘战略在国家的地缘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涵盖了地缘外交战略和地缘安全战略,二者相互交叉重叠并相互作用影响,是地缘政治战略的不同表现形式。第二,地缘政治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生存安全与利益及发展紧密相联。从古至今许多战争都缘于对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都是为了自身国家安全利益而引起的。第三,地缘政治格局存在明显的边际效应,无论何种地缘政治都是把国家与周边国家乃至地区联系起来考虑国家战略问题的。①

二、上海合作组织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

(一)上海合作组织有利于中国推动多极化世界格局的进程

当前世界格局还处在变化调整之中,多极格局仍未定型。在这一过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各主要力量都围绕世界格局的变化而形成竞争与合作、斗争与对话的关系。当前,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一个多中心的国际新秩序轮廓正在形成。这一国际秩序更加公正,更加民主,这也意味着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关键的一点是,这改变了现有的国际安全架构。必须尽一切努力来恪守所有国家同样安全的原则。

从地缘上讲欧亚大陆上的欧盟、俄罗斯、中国是世界多极化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中亚则位于联系三者的“中心”位置,即所谓的“大陆心脏地带”,是大国势力东进西出,北上南下的必经之地,该地区的政治走向与经济发展对中国、俄罗斯、欧洲都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这一重要的地理板块基础上形成的“上海合作组织”无疑在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进程中可以起到推动的作用。

首先,上海合作组织为中亚的地缘政治结构的多元化提供了地缘支撑。在上海合作组织中,有中俄两个地缘政治关系密切的大国,因而,在中亚形成了新的美俄中“大三角”关系。由于相邻的地缘关系,上海合作组织作为横跨欧亚的区域组织对阻遏冷战后美国单极力量在全球的急剧扩张有重要作用,中俄及中亚国家共同营造的和睦的跨越欧亚的区域组织为世界多极格局在欧亚大陆的发展提供了地缘上的支撑。

其次,上海合作组织反映出多极化世界格局演变的时代特征,并承载着推动多极化使命的功能。上海合作组织的进程最早起始于1989年11月中苏关于裁减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保持边境安宁的谈判。正是由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刻演变,国际上“一极”与“多极”力量的复杂博弈,使得中俄的边境谈判由双边走向多边,由双边的会晤机制走向多边合作的区域性国际组织。1997年,中俄还以联合国声明的形式倡导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辟了大国间以正式外交文件倡导多极化与建立新秩序的先河。2005年7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两国首脑又签署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2007年3月26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②。

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中俄作为多极化格局的倡导者,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合作对于多极化新秩序的形成所具有的建设性意义。

(二)上海合作组织有利于中国与其他成员国合作建立区域安全体系,实现睦邻友好的地缘政治环境。

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甚至于国际地位的改善与提高,都与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密切相关。在世界地缘政治激烈竞争的格局下,中国目前的战略空间面临西方大国的严峻挑战。在东部沿太平洋地区,美国通过对美日安保条约的重新定义,加强了美日安全合作。美日合作的强化、台湾局势的恶化以及南部海域的争端,这些都给我国和平崛起带来了巨

①杨鲁慧.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新安全观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https://www.doczj.com/doc/2712859805.html,2007年02月27日

大的战略压力。相对于东部海疆,西部的地缘空间已成为中国的战略后方。

中国西部地区的广阔地带曾经是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地区。它始终是中国地缘政治思想实践的重要地区。冷战结束后,中亚国家独立,其中三个与中国接壤,这些变化势必对中国产生一些新的影响,使中国需要面对与中亚国家的关系问题。然而现如今西部形势也不容乐观,美国进入中亚地区。很显然,美国把其对中亚地区的政策作为其全球反恐战略的一部分,对于美国的中东战略和能源战略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美国正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加紧对中亚地区的渗透,试图通过控制中亚达到牵制俄罗斯东山再起,又有效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使中亚的地缘政治发展朝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由于中亚自身领土纠纷,资源分配等原因和现实的大国竞争,现阶段美国尚没有全面掌握中亚地缘政治主动,这为中国积极寻求中亚的多边合作,共建区域安全体系提供了机遇。因而,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对于提升中国在地区层面的大国地位有重要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在构建中亚安全体系上的优势。目前在中亚安全合作中主要存在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以俄罗斯为主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三个组织,这三个组织的共同目的在于反对恐怖主义、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和平,同时又存在着地缘政治的竞争。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在构建中亚安全体系方面即面临严峻挑战,又具有自身难以被取代的优势。

首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面临同样安全问题必须紧密协作。

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肆虐、毒品泛滥、非法移民和社会失序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集体爆发出来,并迅速上升为对该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安全威胁。由于安全命运的地区化,使该地区内的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本国的安全与周邻和本地区的安全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冷战后,在中亚作乱的“三股势力”不仅以暴力恐怖手段煽动宗教狂热、制造民族分裂,与中亚各国的政治反对派沆瀣一气,频繁采用暴力恐怖的扰乱手段对抗、威胁中亚世俗政权;而且还与周边地区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及其庇护下的国际恐怖主义集团“基地”组织、俄罗斯车臣匪帮、分裂中国新疆的“东突”势力、克什米尔分离主义团体等相互勾结、里应外合,使俄罗斯、中国等国的边疆安全和领土完整面临严峻挑战,成为危害中亚及周边国家和平与稳定的毒瘤①。打击“三股势力”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奏效,只有受害国联合起来,共同行动,才可能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因而,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中的反恐合作中,各国有着较为坚实的合作基础和战略契合点,也构成了各国合作的主要支柱。

其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合作有相邻的地缘优势。

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对中亚的地缘主动权不得不受到超长距离所带来得物质、技术、成本、时效等方面的制约。俄、中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维护和促进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上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俄、中两国与中亚国家不仅由于地理位置的相邻而形成了一个地缘政治意义上的地区,而且共同的安全威胁和共同的安全命运也在不断加深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从而构成了一个安全意义上的国际性地区。而中国对中亚的积极影响则有巨大的永久性的地缘优势,即使在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都很落后的古代,我国人民和中亚的各族人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交往,共同创造了“丝绸之路”的人类文明。今天,新欧亚大陆桥正在各方的努力下为创造新的“丝绸之路”的辉煌而发挥着重要作用②。

再次,民族联系密切。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9个民族与中亚各国的相关民族同源,中亚地区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影响中国新疆的稳定。苏联解体初期,部分中亚国家实行鼓励世界各地同胞回国定居以增加主体民族人口比重的政策,对中国新疆的社会稳定引起了负面影响。因此民族联系的紧密性既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地缘互动,也会带来动荡等负面影响。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_

最后,上海合作组织在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指导下,被成员国赋予了以对话增进相互信任、以合作促进共同安全的重要功能,从而跳出了以防范和对抗为特征的传统地区安全格局的

①外交部欧亚司编:《上海合作组织文件选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82, 70页。

窠臼。新安全观为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建立合作安全和共同发展的新模式提供了榜样,对中亚实力比较弱小的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三)上海合作组织有利于中国利用和开发中亚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市场

上海合作组织能够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石油和天然气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它不仅是施加经济压力和影响的手段,更是施加政治压力和影响的重要因素。在某些地区甚至是施加军事压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能源消费国与生产国进行全面合作的关键因素。

二战以来,波斯湾是“世界石油宝库”。然而。苏联解体后,中亚-里海地区出现了6个独立的新国家,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使其成为世界新的油气供应源,甚至有人预言里海地区将会成为第二个中东。中亚地区的油气储量是当今中亚地缘战略地位凸显的一个重要因素。中亚含油气地区所占据的大地构造单元-土兰地台的范围。大体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伊朗和阿富汗等国。根据土兰地台区域构造图,大体可以划出5个含油汽盆地(省)。巨大的利益吸引了美国、欧盟、日本、土耳其、伊朗等国纷纷卷入中亚石油资源的明争暗斗中,围绕着中亚石油资源主动权的争夺是具有全球性质的,各国都不会轻易放弃自身的利益。随着亚太经济的崛起,世界石油需求增长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地区的崛起及其对石油需求的激增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

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亚太大国,能源安全不仅是中国保障持续发展的经济问题,更关系到能源地缘政治的战略问题。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也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石油消费市场,应市场需求,在政府5850亿美元的刺激下,石油进口量2009年创新纪录。石油市场调研报告提到,2009年石油进口量达到2.038亿吨,每天大约410万桶,净购买量达到1.987亿吨。而在2009年出口了大约516万吨石油。道琼斯估计,2011年中国的石油日需求量将达到950万桶①。

2020年,国内需求将达到4.5亿吨。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国内石油自给率有能力保持50%多一些,近一半的供给需要进口②。

所以,增进中国能源安全,必须在强化本土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多元化战略,增加能源来源,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与中亚国家地理位置的邻近非常有利于开展区域能源合作,具有输送便捷、安全可靠的优势,

中亚和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资源是我国能源战略“走出去”的重要方向。近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能源的多边合作是实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

2006年,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互访不断,哈、吉、塔、乌等中亚四国的领导人参加2006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经济合作的突破在于确定了一些重大的项目。2006年4月,中国和土库曼斯坦两国领导人决定在天然气领域进行长期合作;近年来中石油、中石化加大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投资进行石油开发和运输管道建设,加强与俄罗斯石油能源合作。加强与中亚及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不但可以满足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还可以增强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促进地区的共同发展。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中国和中亚的合作逐渐深化,为中国实现其战略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合作组织能够为我国发展提供向西开放的市场和通向欧洲的桥梁。

区域经济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支柱。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上海合作组织中无疑处于火车头的地位,国内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市场和资源,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低于中国,与中国有互补关系,这十分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的发展。

我国具有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轻工产品等,而其他成员国的优势产品是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石油、钢材、化肥、有色金属,等等。因此,我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互补性分工较强。此外,与中亚国家合作可以为中国提供向西开放的市场和通向欧洲的桥梁,有利于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欧亚第二大陆桥的贯通也开拓了中国通往欧洲的桥梁。欧亚第二

①https://www.doczj.com/doc/2712859805.html, 隆重石化商务网 2010年9月10日

② https://www.doczj.com/doc/2712859805.html,中国联合市场调研网 2010-7-27

大陆桥基本上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不仅密切了中国与中亚的经贸关系,同时对于促进中国与欧洲国家的贸易也有着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亚国家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市场,同时也是中国通往欧洲的桥梁。因此,中亚地区对中国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简介

常见问题解答 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历程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上海五国"机制源于俄罗斯、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5国加强边境地区信任和裁军谈判进程。1996年和1997年,5国元首先后在上海和莫斯科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由此建立"上海五国"机制。2000年起,乌兹别克斯坦开始参与该机制。2001年6月15日,俄、中、哈、吉、塔、乌6国元首在上海会晤,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布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的任务起初在于制止中亚恐怖主义活动、分离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地区内相互行动领域。2002年,在上合组织圣彼得堡峰会上签订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文件于2003年9月19日生效。这是一份章程文件,规定了组织的宗旨与原则、组织机构、主要活动方向。此外,2006年上合组织宣布打击国际贩毒作为世界恐怖主义金融支撑的计划,2008年积极参与阿富汗局势正常化。 与此同时,经济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另一重点合作领域。2003年9月,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签订了为期20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规定长期目标是在上合组织空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域,短期目标是使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积极化。 2015年7月10日,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启动接纳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程序的决议。商定将白俄罗斯参与上合组织工作的地位提升为观察员国。另外,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柬埔寨和尼泊尔作为对话伙伴国加入上合组织大家庭。 哪些国家参与上合组织的工作? 目前有六个国家是上合组织的成员国: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个国家是观察员国:阿富汗、白俄罗斯、印度、伊朗、蒙古国、巴基斯坦;六个国家是对话伙伴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柬埔寨、尼泊尔、土耳其、斯里兰卡。 上海合作组织的工作过程如何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成员国元首理事会。该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就组织所有重大问题做出决定和指示。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例会,重点研究组织框架内多边合作的战略与优先方向,解决经济合作等领域的原则和迫切问题,并批准组织年度预算。 除元首和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外,还设有议长、安全会议秘书、外交、国防、救灾、经济、交通、文化、卫生、执法部门领导人、总检察长、最高法院院长会议等年度定期会晤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的协调工作由成员国国家协调员理事会负责。 上海合作组织有两个常设机构,分别是设在北京的秘书处和设在塔什干的地区反恐怖机构执行委员会。 秘书长和反恐怖机构执委会主任均由元首理事会任命,任期三年。2013年1月1日起,以上职务分别由德米特里·梅津采夫(俄罗斯籍)和张新枫(中国籍)担任。 上海合作组织官方语言:中文、俄语。 何为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 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执行委员会(反恐机构执委会)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常设执行机构,设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具体讲,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重民的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无民孰农’的口号。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让人民休养生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上重民的君主,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而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与现代民主思想相差甚远。 (二)、儒家思想——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大一统的政治目标、大同与小康的理想追求、积极人世的行为哲学、尊君抑民的等级观念、重民抑君的道德要求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并注重个人与他人、群体、自然的有机和谐。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中庸”、“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也存在糟粕,对此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待。总之,儒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宝贵财富和历史依据。 (三)、伦常的政治文化 中国从古代就有‘礼仪之邦’‘道德之邦’之说,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里以儒家的道德精神为主。这种道德精神里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

形势与政策(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的精神: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原则,集中体现在“上海精神”上,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上海精抻”作为成员国合作的基本准则,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协商一致原则,各成员国在建立共同利益基础上开展国家间合作发展,有利于各方达成共识;二是开创了地区合作的新型模式,冷战以来的国际组织多为国家政治联盟,上合组织则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三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谋求共同发展,不干涉他国内政。 上海合作组织主要内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结构和法律体系;安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蓬勃发展;给予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观察员国地位;与联合国、东盟、独联体等国际或地区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系。 政治合作:解决边界问题,巩固成员国政治互信和睦邻友好;在成员国关切的问题上以上海合作组织名义表示支持,成员国多次阐述对阿富汗、巴以冲突、伊拉克、朝核问题等问题的共同立场,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阿斯塔纳峰会宣言强调改革应遵循最广泛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应为改革设立时限和强行表决尚有重大分歧的方案。 安全合作:安全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点合作领域,核心是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当天,成员国即签署《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在国际上首次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作了明确定义,并提出成员国合作打击的具体方向、方式及原则。这发生在911事件之前,体现了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的远见卓识。上海合作组织由此成为最早打出反恐旗帜的国际组织之一 经济合作:涵盖贸易投资、海关、金融、税收、交通、能源、农业、科技、电信、环保、卫生、教育等领域 教育合作:2007年8月16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元首峰会上,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得到各成员国的一致赞同。2009年上半年,成员国五方协商一致,共同确定区域学、生态学、能源学、IT技术和纳米技术等五个专业为优先合作方向,并按照基本的要求和标准遴选出了本国的项目院校,其中哈萨克10所、吉尔吉斯7所、中国10所、俄罗斯16所、塔吉克10所,共计53所。2010年9月23日,第三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增至62所,其中哈萨克13所、吉尔吉斯8所、中国15所、俄罗斯16所、塔吉克10所 国际司法合作: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于2014年5月20日正式在上海政法学院奠基揭牌,将于2016年全面建成。 2013年9月13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13次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题为《弘扬“上海精神”,促进共同发展》的发言中表示,中方将在上海政法学院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愿意利用这一平台为其他成员国培养司法人才 上海合作组织趋势: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复杂多变,上海合作组织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三股势力”、贩毒、跨国有组织犯罪严重威胁本地区安全稳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都不同程度地遇到困难。我们需要树立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意识,加强合作、联合自强,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成员国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成员国共谋稳定、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和战略依托。 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新组织议事日程积极、务实,由于亚洲尚未出现其他类似机制,新组织对该地区一些国家极具吸引力;机制的扩大将进一步活跃成员国间的关系,为今后加强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确立的总理会晤机制将为各成员国开展经济和安全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有部分西方舆论指出了上海合作组织今后将面临的机制性问题。

上海合作组织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 摘要: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是欧亚地缘政治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迁。它的成立为我国构建稳定的中亚地缘政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推动多极化世界格局、与其他成员国合作建立区域安全体系,实现睦邻友好的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利用和开发中亚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市场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地缘政治 冷战结束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两极格局已经消逝,面对新的形势,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都在从机制构建和理念构建两方面努力探索,如何避免重蹈冷战历史的覆辙,同时更好地应对一个日益全球化、多样化时代的挑战。这种探索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地区主义和多边主义日趋活跃。 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它实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开创了继欧盟、东盟之后又一种地区主义模式,在一个横跨欧亚的广袤而且多元的地区实现了区域合作的历史性突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本地区地缘政治的新纪元,使得长期以来深陷于结盟或对抗怪圈的该地区国家从此走上了一条结伴而不结盟的崭新道路。考虑到上海合作组织面积占欧亚大陆的五分之三,人口占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是欧亚地缘政治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迁。 中亚的地缘政治 中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提到中亚国家的地缘政治,我们就不能忽视麦金德的著名三段论:“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① 麦金德的这一名言集中体现了“心脏地带论”的思想,使东欧和中亚成为了大国争夺的重要地方。 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由原来属于苏联的组成部分,变成国际社会新的地缘政治空间,这个“心脏地带”出现了所谓的“权力真空”这使得中亚地区地缘政治功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地缘变化自然带来新的争夺,中亚地区交织着世界大国,各大政治力量以及地区各国的战略和经济利益,中亚地区由苏联时期地缘政治上被边缘化的地区转变为一个战略利益的角逐场,使该地区朝向“欧亚大陆心脏地带”演变。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将这一地区称之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中国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为邻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的近邻,因此,在中亚展开的激烈地缘政治利益争夺必然与中国的战略利益密切相关,如果中国不积极有效地发挥作用,那么中国西部的地缘政治将朝向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也必将受到影响。如何对该地区施加中国积极的影响成为中国面对的一个挑战,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为我国构建稳定的中亚地缘政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该组织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中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② 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利益紧密相联。在地缘政治演变的思维定势中,选择地缘政治盟友或是确立敌对关系的目的,是利益集团为了最大程度地维护地缘政治力量的均势,保障地缘政治格局的稳定和国家安全 ①麦金德.民主的思想与现实【M】.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34 ②百度百科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发展简介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发展简介 https://www.doczj.com/doc/2712859805.html, 2006年06月17日10:57 新华网 上合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 SCO) 的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从此,“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正式建立。 2001年6月14日至15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 15日,6国元首举行首次会晤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六国元首还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同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在阿拉木图举行首次会晤。六国总理在会晤中一致决定启动六国多边经贸合作进程,宣布正式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 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在圣彼得堡举行第二次会晤,签署《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宪章对上海合作组织宗旨原则、组织结构、运作形式、合作方向及对外交往等原则作了明确阐述,标志着该组织从国际法意义上得以真正建立。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总面积3018.93万平方公里,约占欧亚大陆面积的五分之三;人口14.55亿,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工作语言为汉语和俄语。 根据《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和《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旅游、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上海合作组织对内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外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它国家和地区及开放原则。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编辑。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首先,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排斥性。在当代中国,尽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际贯彻,但是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控制。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政治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一统”的政治观,君权神授的权力观以及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加上中国人特有的小农意识,使得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传统政治文化的痕迹,而且大量残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政治系统之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进程。在今天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在根本上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旗

【国际组织全说(一)】上合组织的简介

上海合作组织简介 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从此,“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正式建立。 上海合作组织{[俄语]ШанхайскаяОрганизация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英语]Shanghai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2001年6月14日~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元 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谈,乌兹别克斯坦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并在次日,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元首举行首次会谈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元首正式签署《关于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激进主义公约》。同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政府首脑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举行首次会谈。上海合作组织政府首脑在会谈中联合决定启动上海和组织多边经济合作进程,宣布正式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政府首脑定期会谈机制。 中亚国家除土库曼斯坦外,均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面积近3018.9万平方千米,占亚欧大陆面积的五分之三;人口1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上海合作组织是致力于经济合作的国家间地区性国际组织。 起源和建立 上海合作组织起源于1989年开始的,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关于加强边境地区信任和裁军的谈判进程的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座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观察员国:蒙古、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和平伙伴国:白俄罗斯和斯里兰卡。 成立宣言(全文)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 和国国家元首,高度评价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五年来在促进并深化成员国之间睦邻互信与友好关系、巩固地区安全 和稳定、促进联合发展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我们一致认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顺应了冷战结束后人类要求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展示了不同文明背景、传统文化差异的国家通过互尊互信实现和平共处、团结合作的巨大潜力;特别指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元首1996年和1997年分别在中国上海和俄罗斯莫斯科签署的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国防安全信任和关于在边境地区互相裁减国防武装力量的两项条约以及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1998年)、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1999年)、乌兹别克斯坦杜尚别(2000年)会谈期间签署的总结性文件,为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大丰富了当代外交和地区合作的实践,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确信在二十一世纪政治多极化、经济和信息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将上海合作组织提升到更高的合作层次,有利于成员国更有效地联合利用机遇和应对新的挑战与威胁;兹郑重宣布: 一、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互相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成员国在政

中国政治文化

中国政治文化的封闭性 中华民族文化是一种从农业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中国社会确立的是农业经济模式, 这种农业经济使人们以定居为习惯, 固定的经济生活塑造了固定的社会生活, 使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中国是一个经历了专制统治的国家, 自给自足的地方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使人们形成简单重复的封闭心态。封闭性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 二、中国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礼”等思想在民族文化中始终是一线贯穿的主宰, 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伦理规范, 也浸人到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之中, 其稳定存在至今仍时刻发作用 三、中国政治文化的可变性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 文化这样一种社会借以适应其环境的系统终究要变 四、中国政治文化的世界性。任何一种文化没有他种文化的冲击、碰撞、交汇和伴随而来的平等融合与再生, 都是不可能实现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飞跃。政治文化作为在特定历 史条件下通过政治社会化形成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的总和, 不可能不受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影响。 一、集团主义观念的形成日本的集团主义观念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它包括政治历史思想观念以及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要素。 二、集团主义精神的实质可以说集团主义是在个体对集体的绝对服从、个性做出牺牲的条件下才得以实现的,集团主义精神代表了日本人对待集团的价值取向。: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结合东西方文明,既有吸收性又有对传统的保守性。 2. 强调神人一致,肯定现实的神道教3道德感薄弱,依靠外部强制力的“耻感文化”4内部追求与集体一致,强调“和”的集团主义。日本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在外交上表现为日本外交政策的两面性和暧昧性2. 对外寻求在国际体系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观,极力向外扩张,寻求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3. 神道教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决策制定人员及外交政策的牵制作用 4.“耻感文化”使日本外交具有敏感性,很大程度上是对外部世界行为的被动反应,同时也使日本外交很少考虑道德问题,具有很重的功利主义色彩纵观日本外交史,可以发现日本这个国家的外交战略缺乏一贯脉络。 5.“集团主义”在日本外交中表现为在国际交 往方面十分谨慎和“与强者为伍”的思想,追求与强国的结盟 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民主的价值观和原则在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中主要体现为三权分立、代议制、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新闻自由和公民权利等。美国政府机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每个系统起着各自的作用,同时又相互制约,它们是直接的政策制定者。另外美国又是一个权力多元化的社会,各种社会力量如政党、利益集团、媒体同样参与政策制定,二 从表面上看,在民主制度下任何一项政策要获得多数同意是很困难的,决策效率不可能很高。 二、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改进和完善第一、应该加强相关立法, 要有法律上的监督 保障措施。在国家公务员管理法规中,应保证考录机构独立行使考录权,特别要规定行政部门不能干预考录工作; 建立强有力的并相对独立的监督机构,这一机构不应隶属于公务员考录和主管部门,应该是依照有关法律设立的与之平行的管理部门;加大民间、社会和媒体的监督力度, 对考录工作的全过程尤其是面试和考核过程进行监督,监督者有权责成有关部门对拘私舞弊者或其他考试不公责任人施以相应的行政或法律制裁。 第二, 要加强考试命题的科学性。一是要有科学的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命题。 三是要增加关于心理素质的测试,因为心理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通过心理测验能做到“人适其事, 事得其人”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 国 传 统 政 治 文 化 的 现 实 意 义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系工商管理

目录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正文------------------------------------------------------3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3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8 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12 结论----------------------------------------------------13 参考文献----------------------------------------------------14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外在性特征和内在性特征,辩证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两极性影响,历史地回顾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及其经历的艰辛.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社会现代化经济变革和人的现代化的内在结合,才能走上健康、全面发展的坦途。 关键字:中观政治文化中观传统政治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保守主义民本主义现代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个人与国家。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 人类总是按照不同的地域,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创造其文化的。一定的社会结构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决定着它的特征。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除了具有封建社会的一般特征外,更具有自己的特点。只有揭示其具体的特点,才能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才能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那么,中国封建社会有哪些独特的特征呢?我们认为,基本上有以下几点。 1.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称。春秋以后,

上海合作组织简介

上海合作组织简介 2004/01/07 上海合作组织(俄文:ШанхайскаяОрганизация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英文: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于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宣布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成员国总面积30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欧亚大陆的五分之三;人口14.55亿,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工作语言为汉语和俄语。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由来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上海五国”机制是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加强边境地区的信任和裁军开始发展起来的。1996年和1997年,五国元首先后在上海和莫斯科举行会晤,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此后这一年度会晤形式被固定下来,轮流在五国举行。会晤内容也由加强边境地区信任逐步扩大到五国在政治、安全、外交、经贸等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2000年杜尚别峰会时,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应邀以主席国客人身份与会。由于五国元首首次会晤在上海举行,因此这一合作机制后来被冠以“上海五国”的称谓。 2001年6月,“上海五国”诞生五周年之际,“上海五国”成员国元首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在该机制发源地上海举行会晤。六国元首首先签署联合声明,吸收乌为“上海五国”机制成员,之后共同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该文件宣布,为更有效地共同利用机遇和应对新挑战与威胁,提升相互合作层次和水平,六国决定在“上海五国”机制基础上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在圣彼得堡举行会晤,签署《上海合作组织宪章》。该文件对上海合作组织宗旨原则、组织结构、运作形式、合作方向及对外交往等原则作了明确阐述,标志着新组织从国际法意义上得以真正建立。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原则 根据《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和《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发展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等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上海合作组织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相互尊重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所有成员国一律平等;通过相互协

以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2)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3)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2)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2)教育

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实业家委员会-商务部

上海合作组织与区域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的构建 秦 鹏 新疆大学法学院 乌鲁木齐 830047 摘要:通过分析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的历史,归纳了其在环境保护合作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在借鉴欧共体环境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 关 键 词:背景;问题;经验;设想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横跨欧亚大陆并拥有其3/5面积的上海合作组织虽然未能覆盖整个中亚地区,但它对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力是积极而深远的。进一步完善该组织的运作机制,巩固和扩大其合作领域与成果,对于迅速提高该组织的国际地位,并使其在中亚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以及全面推进其自身建设和履行该组织宪章赋予它的历史使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海合作组织与环境保护 与20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建立起来的欧共体相比,本世纪初正式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确还是不够明显和比较单薄的。这主要表现在合作的意识和愿望还不够明确与强烈、合作的领域和目标空泛而不够具体、合作的制度化建设基本尚未真正启动、合作的标志性或阶段性成果尚未取得等方面。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这两个区域性组织的成员国的历史宿求和传统文化有别,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以及这两个区域性组织建立的年代与存续时间不同之外,或许还涉及到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作为“上海五国事业”或“五国机制”的“继承者”的上海合作组织是在“亚洲大陆关于军事领域信任和裁减武装力量这两个开拓性协定的基础上诞生的”1 ,其5年多的发展历史脉络是先重政治层面的合作——主要是集中在反恐领域,而后才延伸到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层面的合作。这种合作进程中轻重缓急、先后有序的安排尽管与欧共体/欧盟先从煤钢联营开始,继而建立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继而再深入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生态、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共同政策与法律,直到外交与安全、司法与内务层面的合作和发起制宪运动等有较大的差异,但也有其地区性和全球性复杂的历史背景。就地区而论,在有关的独联体国家获得独立后的十年之际,基于新的利益需求和利益集团组合的驱动,苏联时期所遗留的沉重的军备问题与新的安全观念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营造周边地区的军事信任和理解氛围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与其说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倒不如说是刻不容缓的重大政治问题。所以通过建立军事互信解决政治安全问题,进而为经济快速发展开辟所需要的宽松环境是当时有关国家的一种明智和务实选择。就全球来说,在上海合作组织通过宣言宣告成立不足3个月之时,即发生了惨绝人寰、震惊全球的9.11事件。一时之间,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反对恐怖主义活动又成了当务之急,联合国和各一般性区域组织相互配合,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探讨建立反恐长效机制问题。有鉴于此,一贯主张并通过实际行动坚决反对一切恐怖主

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亚安全中的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亚安全中的作用 胡昕蕾 2012-03-27 13:59:52 来源:《法制与经济》2011年第4期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公共教学部,新疆五家渠 831300)[摘要]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各国和地区安全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从政治协商,军事互信发展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成为维护中亚地区安全的不容忽视的力量。 [关键词]上合组织;中亚;安全 [作者简介] 胡昕蕾,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公共教学部。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从解决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边界划分和安全开始的,最初是“上海五国”机制的建立。后来随着合作的深入和安全形势的发展,2001 年 6 月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正如该组织秘书长张德广所讲的那样,“上海合作组织填补了冷战后欧亚地区出现的地缘政治和安全的真空,在稳定地区局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① 一、划定边界 苏联解体后,中苏边界问题谈判转变为中国同俄罗斯及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之间的边界谈判。边界谈判、边境地区裁军和加强在边界地区的军事信任问题成为 20 世纪 90 年代五国政府需要解决的首要

问题。“上海五国”机制最初就是一个讨论和解决边境地区军事信任与裁军问题的元首会晤机制。 1996 年 4 月 26 日,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以中国为一方,俄哈吉塔为另一方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规定双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不进行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限制军事演习的规模、范围和次数;相互通报在边境 100 公里的纵深地区的重要军事活动情况;预防危险军事活动;加强边境地区武装力量的友好关系等。②从此启动了“上海五国”的重要历程。 一年后的 1997 年 4 月 24-25 日,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根据协定,双方将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裁减到与睦邻友好相适应的水平,使其只具防御性;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谋求单方面军事优势;双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裁减和限制部署在边界两侧各 100 公里纵深的军事人员和武器数量;交换边境地区军事力量的有关材料;对协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③ 这两个协定是相互联系的,又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它为中国与四邻国之间边境地区的互相信任和安全确立了牢固的法律基础。正是按照这两个协定的指导精神,经过长期的努力和艰苦谈判,中俄、中哈、中吉、中塔先后解决了边界问题。从而五国间长达7000多公里的边界线成为了睦邻友好带,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为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专家谈判、部门会晤、元首会晤,在此过程中签署了大量条约、协定、宣言,边界和在边境地区加强相互信任的谈判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合作过程中的学习,日渐增强的信任将取代相互猜疑。这样做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成为增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 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到纵横数万里。一个个王朝的毁灭,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多少次外族的入侵,乃至无数次山崩地震、水旱、瘟疫等,都未能阻止它前进的步伐,这与它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中国文化要义》,概括了中国文化的14大特征;台湾学者韦政通则说,中国文化有十大特征。其实这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我将它概括为八大特征,提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如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这都是由于它们根基不深,站脚不稳。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近年来,千百万华侨都来关心中国的振兴,正是这种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他们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统一,正是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曾教导他的弟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在处理人事与天道的关系时,不少政治家与思想家,都主张要先尽人事,然后再考虑天道。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人伦道德,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求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友弟悌,朋友之间要讲义讲信,为人臣、人妻要守节,与一般人交往也要讲忠恕之道,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君臣合力、朋友同心。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时,中国传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