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

摘要:1978年美国召开的人类免疫与肿瘤免疫诊断会上首次提出了肿瘤标志物

概念,之后随着研究深入,其在临床、辅助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乙醛脱氢酶1(ALDH1)作为催化细胞中将乙醛氧化为乙酸的主要细胞

溶脂酶,逐渐成为正常与肿瘤干细胞(CSC)主要标志物。为了进一步探讨肿瘤

肝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本文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肿瘤肝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研究进展

随着肿瘤标志物概念提出,以及对其研究逐渐深入,近几年大部分学者已经将乙醛脱氢酶1(ALDH1)作为最为主要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进行研究[1]。ALDH1属于乙醛脱氢酶家族成员之一,主要作用在于催化细胞中的乙醛氧化为乙酸,是一类细胞溶脂酶,可参与各类组织的

分化及基因表达,作用十分广泛。本文就其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ALDH1概述

人体ALDH1的基因表达场所为细胞质,其中基因克隆与定位主要发生在9q21染色体,构

成碱基对有53×103个,基因启动区则含有ATA盒与CCAAT盒各一个,前者位于转录起始部

位上游32bp处,而后者位于74bp处[2]。经ProtParam进行分析可知,其蛋白质分子质量大

约为54.86kDa,推测总原子数目达到7700多个,而半衰期可达到30小时。此外,其不稳定

系数不足30,可见其蛋白质有一定稳定性,而疏水性平均值约为-0.16,可见其蛋白质亲水性很强。

2 ALDH1作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研究情况

CSC的鉴定比较复杂,一般需经过实验证明,证明该群细胞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潜能,

而且是一类强致癌性细胞[3]。随着研究深入,ALDH1被认定为乳腺癌、肺癌、胰腺癌等CSC

通用标记物,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在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研究中最为突出,现总结如下。2.1 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中ALDH1应用情况

乳腺癌作为临床主要肿瘤疾病,研究十分广泛,从近几年实验报告中可知,ALDH1的高表达对乳腺癌发生、进展、转移及预后等均有极大影响。笔者参阅文献与研究后发现,首次利

用ALDH1在乳腺癌实体组织中发现乳腺癌干细胞在2007年,发现者为Ginestier等,他们对577份乳腺癌组织样本实施分组,分为U.M组与I.P.C组2组,均采取免疫组化技术处理,2

组共计标本481份,前者136份,后者345份,均进行ALDH1染色处理,结果显示前者有19%(24/136)表达ALDH1+,而后者则有30%(102/345)表达[4]。之后他们将表达的

ALDH1+乳腺癌细胞进行肿瘤形成实验,显示仅仅采取500个便可形成肿瘤,但采取ALDH1-

细胞实验,即便是50000个也无法形成肿瘤,可见ALDH1+有很强致癌能力。从该研究中不

难看出,乳腺癌干细胞为ALDH1+细胞,而ALDH1自然成为干细胞标志物。近期Morimoto等学者针对203例乳腺癌患者采取免疫组化技术处理,显示乳腺癌生物学侵袭性行为的显型为ALDH1+,并且与PR-、ER-、TOP2A+等呈现正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及是否绝经等无相关性。此外,部分研究显示ALDH1+乳腺癌干细胞与分型也有一定关系,主要与HER2过

表达型、basal-like型有关[5],而这两种类型在乳腺癌基因亚型中的存活期极短,同时预后效

果也最差,可见对于ALDH1+乳腺癌而言,取得的预后效果极不理想。

2.2 ALDH1+干细胞分离与鉴定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关键之一在于ALDH1+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最早的分离

鉴定在1995年,当时Jones等学者设计一种名为DAAA的ALDH1荧光底物,进而采取流式细胞技术对其进行检测,通过DAAA荧光强度可将小鼠体内的HSC分离出来,并将其与成髓细

胞受体结合。这种技术在当时受限于落后的科学,效果并不理想,但利用紫外线照射继发底物,促使细胞基因突变,这个想法是可取的,而且至今也在沿用。DAAA发射光谱后和其他

荧光染料重叠,导致HSC很难继续产生和自身高纯度所需的肝细胞标志物。之后,Storms等

学者总结前述研究的缺点后,设计新型系统检测ALDH1,将维拉帕米对多药耐药基因抑制与

人脐血单核细胞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染色体即AldefluorR染色结合,从而获取富含CD34+、Lin-

细胞及其他HSC的细胞亚群[7]。同理,Hess等学者利用两步走,先将Lin-细胞系分离出后,

国内外干细胞研究进展

国内外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摘要:干细胞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的热门方向之一,干细胞产业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中国在干细胞领域投入重金支持基础和临床研究,大力推动干细胞产业化发展。本文通过对比世界干细胞研究的热点领域,分析了中国在该学科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进一步提出了针对中国干细胞研究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干细胞,研究现状,前景与展望 Abstract: Stem cell research is one of the hot research fields in biomedicine nowada ys. Many countrie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tem cell industry because of the great s ocial benefits and market potential. USA,EU,Japan,Korea and China have increased the input of capital dramatically to promote the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stem cel l as well as stem cell industry. By comparing the situation of stem cell research at ho me and abroad,we found that,in recent years,an obvious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tem cell research, however, the gap between China and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till exists.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em c ell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stem cells,research status,prospect 1、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体外分离、培养人胚胎干细胞的成功,干细胞经适当诱导分化可发育为不同类型的细胞、组织和器官,成为移植供体的新来源,作为“种子细胞”的干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工程的方法在体外发育为各种特异性的细胞供移植和细胞替代所需,并可作为基因疗法的靶细胞用于治疗和研究。由于干细胞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已成为近年来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干细胞(stem cells)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参照材料]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 一、常用标志物 1. CD15(LeuM1)---(阳性部位:细胞膜)。是一种由半乳糖、岩藻糖和N-乙酰葡萄糖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抗原,又称半抗原χ,是粒/单核细胞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成熟粒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R-S细胞、大多数腺癌等。 2.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CD66e)---(阳性部位:细胞膜/浆)。癌胚抗原是表达于胎儿上皮细胞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180kDa。存于某些恶性肿瘤组织尤其是内胚层来源发肿瘤中,大多数胃肠道(包括胰腺)和肺腺癌均有表达,少量成人上皮细胞和良性肿瘤亦可表达。CEA主要用于标记上皮性肿瘤,尤其是腺上皮来源的腺癌。 3.嗜铬素A(chromogranin A,CgA)---(阳性部位:细胞浆)。嗜铬素是位于神经分泌颗粒内的酸性糖蛋白家族,是一组可溶性酸性蛋白,分子量为76~1 20 kDa,分布广泛。含量最丰富的是嗜铬素A,另两个是嗜铬素B和嗜铬素C。几乎所有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均可检测到嗜铬素。嗜铬素A不仅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中,也广泛分布于所有含有颗粒的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此抗体可以识别嗜铬素A抗原羧基末端的片段,而不与氨基末端的片段反应,主要用于标记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对小细胞癌进行抗原修复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4.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pan,广谱CK)--- AE1/ AE3(阳性部位:细胞浆)。此抗体可以识别绝大部分酸性细胞角蛋白(Ⅰ型/低分子量)和碱性细胞角蛋白(Ⅱ型/高分子量)。用于标记上皮及上皮来源的肿瘤,特别是对鉴别和判断转移性肿瘤是否为上皮源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5.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 5/6,CK5/6)---(阳性部位:细胞浆)。在正常组织中,鳞状上皮和导管上皮的基底细胞以及部分的鳞状上皮生发层细胞、肌上皮细胞和间皮细胞阳性,腺上皮细胞阴性。因此,可用于鳞癌和腺癌、间皮瘤和腺癌的鉴别诊断。支气管上皮基底细胞、间皮;鳞癌、大细胞癌、移行细胞癌、间皮瘤阳性。大多数腺癌为阴性。 6. 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阳性部位:细胞浆)。CK7是分子量为54 kDa的一种碱性细胞角蛋白,存在于大多数正常组织的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中,一般非上皮来源的细胞无表达。在卵巢、乳腺和肺的腺癌呈阳性反应,而胃肠道的腺癌阴性。 7. 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阳性部位:细胞浆)。CK20(46kDa)存在于正常的胃肠道上皮、移行上皮、Merkel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而乳腺癌、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不表达。CK7positive CK7 negative CK20 positive uninformative colorectum CK20 negative lunguninformative 8. 细胞角蛋白(高分子量)(cytokeratin,HMW)---(阳性部位:细胞浆)。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抗体(34βE12)可以识别68kDa、58kDa、56.5kDa和50kD a的细胞角蛋白。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成绩: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摘要: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能产生异质性细胞的细胞。本文简要阐述了肿瘤干细胞的来源、分离技术及鉴定,并对以肿瘤干细胞分化、临床应用前景和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应用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理论认为,肿瘤组织中绝大多数细胞增殖能力有限,不能自我更新,不会导致肿瘤的复发、转移;CSC只占肿瘤细胞中的极少部分,却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CSC研究有可能阐明肿瘤的发生机制,使肿瘤治愈,从而引发肿瘤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意义重大。本文拟就CSC 的起源和鉴定等作一简要综述。 一、肿瘤干细胞的来源 肿瘤干细胞起源目前有两种学说:(1)由于正常干细胞突变形成肿瘤干细胞;(2)一些已经开始分化的原始细胞或成熟细胞去分化变为幼稚细胞并具有分裂能力。Sell 认为恶性肿瘤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干细胞的分化受阻,而不是成熟细胞的去分化;干细胞是起始事件或“第一次打击”(即获得永生性)突变的靶标,干细胞本身具有永生性,只需获得异常增殖的突变即可;体细胞的突变不会形成肿瘤,是因为成熟细胞的半衰期短,一个正常细胞形成转化细胞至少需要几年至几十年,在促进事件或”第二次打击”(即获得异常增殖能力),细胞通常早已死亡。尽管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CSC是正常SC同其他细胞融合的结果。因为骨髓细胞容易与其他类型的细胞发生融合,Marx等_6认为,Houghton等在胃上皮细胞观察到的骨髓细胞是骨髓细胞与上皮细胞融合所形成的。细胞融合因子CD 是乳腺癌干细胞的阳性标记,暗示CSC可能具有与其它细胞融合的能力。Bjerkvij等观察到在病理条件下,SC和已经出现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的细胞发生融合,这种融合后的细胞具有sC的特性。胚胎干细胞是指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在理论上可以诱导分化为机体内所有类型的细胞,在体外可以大量扩增、筛选、冻存和复苏而不会丧失其原有的特性。有研究人员认为肿瘤中存在一些具有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细胞,该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有着相似的自我更新途径,可能是正常SC分化停滞的结果。Karoubi[8 研究证实肺腺癌与正常肺组织均表达共同的胚胎SC标记物OCT4A和OCT4B,提示CSC是胚胎SC起源的可能。 二、肿瘤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培养是进行肿瘤干细胞生物特性研究的首要步骤。目前还没有很成熟或经典的分离方法,不少实验室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完成了这一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是利用肿瘤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和生物特性实现

肿瘤干细胞与EMT

肿瘤干细胞与EMT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学说认为,肿瘤实际上是由一小群具有无限增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样细胞及其产生的分化程度不均一的细胞团组成,其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具有自我更新驱动肿瘤发生的能力,二是具有多向分化形成肿瘤的异质性的潜能1。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化为具有移行能力的间质细胞,并获得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过程。EMT是一个多步骤的动态变化过程,上皮细胞间相互作用消失,组织结构松散,立方上皮细胞转变为纺锤形纤维细胞形态,并表现出侵袭性。实体肿瘤中央的细胞为上皮细胞表型,周围的细胞常常会呈间质细胞表型,其较强的运动能力使肿瘤细胞在局部产生浸润,并侵入血和淋巴管而转移至靶器官。到达靶器官后,癌细胞可发生间质上皮转化(MET)来重建细胞间连接及细胞骨架从而形成转移灶2。EMT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而且也可以作为得到肿瘤干细胞的方法3。 近年来,肿瘤干细胞与EMT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二者在肿瘤的复发、转移和耐药性上面有很多相似点4。肿瘤干细胞模型和EMT的概念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肿瘤的发展,但两者都不能独立地解释所有生物学事件。诱导EMT能促使肿瘤细胞获得干细胞特性,通过诱导分化的肿瘤细胞最终形成肿瘤干细胞并维持干性,而肿瘤干细胞同样具有EMT特征。然而,EMT是通过何种分子机制转化干细胞样细胞的,目前尚不清楚。下面向大家介绍目前已知的关于EMT和肿瘤干细胞间分子机制上的关联性。 连接EMT与肿瘤干细胞的信号通路:

常见肿瘤标志物意义

常见肿瘤标记物意义: 1、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环中含量极微<20μg/L。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60%~70%。血清AFP>400μg/L持续4周,或200~400μg/L持续8周者,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浓度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其水平常<300ug/L。生殖胚胎性肿瘤(睾丸癌,畸胎瘤)可见AFP含量升高。 2、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是从胎儿及结肠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胚胎抗原,属于广谱性肿瘤标志物。血清CEA正常参考值<5μg/L。CEA在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依次为结肠癌(70%)、胃癌(60%)、胰腺癌(55%)、肺癌(50%)、乳腺癌(40%)、卵巢癌(30%)、子宫癌(30%)。部分良性疾病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肺病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CEA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和阳性率较低。CEA属于粘附分子,是多种肿瘤转移复发的重要标志。 3、癌抗原125(CA125)CA125存在于上皮卵巢癌组织和病人血清中,是研究最多的卵巢癌标记物,在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应用研究均有重要意义。CA125对卵巢上皮癌的敏感性可达约70%。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良性妇科病(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和早期妊娠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清CA125含量升高。 4、癌抗原15-3(CA15-3)CA15-3可作为乳腺癌辅助诊断,术后随访和转移复发的指标。对早期乳腺癌的敏感性较低(60%),晚期的敏感性为80%,转移性乳腺癌的阳性率较高(80%)。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 5、糖类抗原19-9(CA19-9)CA19-9是一种与胃肠道癌相关的糖类抗原,通常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及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检测患者血清CA19-9可作为胰腺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监测病情变化和复发有很大意义。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某些消化道炎症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炎、肝硬化等。 6、癌抗原50(CA50)CA50是胰腺和结、直肠癌的标志物,是最常用的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因其广泛存在胰腺、胆囊、肝、胃、结直肠、膀胱、子宫,它的肿瘤识别谱比CA19-9广,因此它又是一种普遍的肿瘤标志相关抗原,而不是特指某个器官的肿瘤标志物。CA50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可检出不同的阳性率,对胰腺癌和胆囊癌的阳性检出率居首位,占94.4%;其它依次为肝癌(88%)、卵巢与子宫癌(88%)和恶性胸水(80%)等。可用于胰腺癌、胆囊癌等肿瘤的早期诊断,对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及卵巢肿瘤诊断亦有较高价值。 7、糖类抗原242(CA242)CA242是与胰腺癌、胃癌、大肠癌相关的糖脂类抗原。血清CA242用于胰腺癌,大肠癌的辅助诊断,有较好的敏感性(80%)和特异性(90%)。肺癌,肝癌,卵巢癌患者的血清CA242含量可见升高。 8、胃癌相关抗原(CA72-4)CA72-4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胃癌具

前列腺癌干细胞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干细胞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郝玉美①刘谦②综述宋娜玲①审校 摘要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该方法易使其发展成为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且暂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前列腺癌干细胞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前列腺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可能是根治前列腺癌的有效途径。靶向前列腺癌干细胞治疗需首先明确前列腺癌干细胞标志物,尤其是其特异标志物,才能更好地开展前列腺癌根治方案的研究。目前前列腺癌干细胞标志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CD44和CD133,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开始受到质疑,且发现了更多新的标志物,本文主要对前列腺癌干细胞领域研究较广和较新发现的肿瘤标志物进行综述。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癌干细胞肿瘤标志物 doi:10.3969/j.issn.1000-8179.20130569 Advanced research on 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related tumor markers Yumei HAO1,Qian LIU2,Naling SONG1 Correspondence to:Naling SONG;E-mail:nalingsong@https://www.doczj.com/doc/2712219978.html, 1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Institute of Radiation Medicine,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Tianjin300192,China. 2Department of Urology,Tianjin First Central Hospital,Tianjin300192,China. This work wa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Fund Project(No.81272511)and the Discovery Fund of Institute of Radiation Med-icine(No.ST-1313). Abstract Prostate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n males.Endocrine therapy is currently the mai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rostate cancer.Although this therapy frequently results in tumor shrinkage,it is not curative,and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eventually develop hormone-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Recent studies suggested that 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s serve a key function in the occurrence,development,and metastasis of prostate cancer.Therefore,targeted therapy of 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s may be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prostate cancer.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 markers must be identified to facilitate studies on prostate cancer radical treatment schemes,especially the specific markers of this disease.Previous research on 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 markers mainly focus on CD44and CD133.Along with in-depth studies,a substantial number of new markers have been found with research development.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widely studied and recently discovered markers found in the field of 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s. Keywords:prostate cancer,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s,tumor markers 前列腺癌干细胞标志物是存在于前列腺癌干细胞表面及胞内的抗原小分子,可通过这些标志物开展前列腺癌干细胞靶向治疗的相关研究,目前有一些前列腺癌干细胞标志物如CD44、CD133等受到了广泛研究,且有研究者通过它们来分离鉴定前列腺癌干细胞,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标志物开始受到质疑,目前在该领域现有一些新的标志物被发现,比如α2,α6,β1整合素,C-met,乙醛脱氢酶1,ABCG2, CD166,SOX2和EZH2等,在以上标志物中究竟哪些才是前列腺癌干细胞的特异标志物还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接下来就目前前列腺癌干细胞中研究较广和较新发现的肿瘤标志物进行综述,并对可能的前列腺癌干细胞特异标志物作一分析,为前列腺癌的根治提供有效途径。 1研究较广的前列腺癌干细胞肿瘤标志物 1.1CD44 CD44是一种细胞表面分子,在细胞粘附和信号转导中发挥功能作用,已被用作很多干细胞的标志物,目前也被用作前列腺癌干细胞的肿瘤标志物。Patrawala等[1]报道从前列腺移植瘤中获取的CD44+细胞有干细胞特性,即高成瘤性、高克隆形成力及高转移潜能。且有研究报道CD44+/CD24-LNCaP细胞在体 作者单位: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市300192);②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本文课题受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1272511)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探索基金项目(编号:ST1313)资助通信作者:宋娜玲nalingsong@https://www.doczj.com/doc/2712219978.html,

干细胞研究进展综述

干细胞研究进展(综述)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stem cells(LR) 【摘要】:干细胞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具有高度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技术是生物技术领域最具有发展前景和后劲的前沿技术,其已成为世界高新技术的新亮点,势将导致一场医学和生物学革命。干细胞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交叉渗透,干细胞技术也从一种实验室概念逐渐转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现实。干细胞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本文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干细胞的研究现况作一综述。 【关键词】:干细胞因子帕金森病神经干细胞糖尿病 ABSTRACT:Stem cells are the body and cells of various tissues of origin, has high self replication, high proliferation and multilineag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Stem cell technology is the field of biotechnology has the most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potential of cutting-edge technology, it has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in the world of high-tech, will lead to a revolution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The research of stem cell is to modern life science and medical fields intersection, stem cell technology from a laboratory concept gradually transformed to be able to see the reality. Stem cell research as a new discipline has become the hotspot of life science.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on stem cell research summarizes. Keywords:Stem cell factor Parkinson disease Neural stem cells Diabetes mellitus 干细胞技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再造一种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由此人们可以用自身或他人的干细胞和干细胞衍生组织、器官替代病变或衰老的组织、器官,并可以广泛涉及用于治疗传统医学方法难以医治的多种顽症。 干细胞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干细胞生物学研究与应用几乎涉及所有的生命科学和生物 医学领域。 一、目前干细胞的主要研究热点

常用肿瘤标志物参考值

常用肿瘤标志物参考值 甲胎蛋白AFP: (0 --- 7.2 ng/ml) 癌胚抗原CEA: (0 --- 4.6 ng/ml) 糖类抗原CA72-4: (0 ---- 5.3 U/ ml) 糖类抗原CA15-3: (0 --- 30. 0 U/ ml) 糖类抗原CA19-9: (0 --- 37.0 U/ ml) 糖类抗原CA125: (0 --- 35.0 U/ ml) 糖类抗原CA50: (0 --- 24.0 U/ ml)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0 ---- 4.0 ng/ml) 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 ( fpsA/tpsA > 0.16)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0 ------ 15.2 ug/ l) 细胞角质素片断CrFRA21-1: (0.1--- 3.3 ng/ml) SCC鳞癌相关抗原:0-2 ng/ml 肺癌抗原LT-A:阴性 铁蛋白FER: (13.0-400.0 ng/ml) 恶性肿瘤相关物质TSGF:33.88-70.57 U/ml 组织多肽抗原(TPA):<55U/L β2微球蛋白(β2M):血清<24mg/L,尿<160ug/L。常用肿瘤标志物的分类和用途

word 编辑版.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应用能提高其正确性,临床常选择以下组合:

肿瘤标志物组合肿瘤 CA199 、AFP原发性肝癌 CA50 、CA199、CEA 胃癌、CA724CEA 、、CA199胰腺癌、胆囊癌 CA242 CA50 CA199、CA724CEA、结直肠癌、卵巢癌 CA125、铁蛋白乳腺癌、铁蛋白CA153、CA125 前列腺癌F-PSA PSA 、word 编辑 版.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word 编辑版.

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Researchprogressintumorstemcells 摘要: 肿瘤干细胞具有高度增殖和分化能力,但又不同于普通干细胞,此类干细胞还具有发展成为肿瘤的特性,已经成为抗肿瘤研究的靶细胞,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迅速,深入研究肿瘤干细胞的特性,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肿瘤干细胞的起源、表面标志、肿瘤干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干细胞肿瘤综述文献 Abstract: Cancer stem cells have the ability to proliferate and differentiate, but they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common stem cells. This kind of stem cells also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mor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origin of tumor stem cells, the surface markers, the micro environment of tumor stem cell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 Keywords:Tumor stem cellsStem cellsTumorOverview 一、前言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一类细胞,既具备高度增殖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也具备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这部分细胞虽只占少部分,但却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肿瘤干细胞增殖过程中,通过不均一分裂,一个肿瘤干细胞分裂形成一个新的肿瘤干细胞和另一个可最终分化为包括肿瘤细胞在内的各种细胞的子细胞,其结果是维持肿瘤干细胞数目稳定并产生肿瘤。近几年来,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发现并鉴定了肿瘤干细胞。目前国内肿瘤干细胞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国外肿瘤干细胞在实验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也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突破[1]。文章对肿瘤干细胞的起源、表面标志、与干细胞及肿瘤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阐述。 二、肿瘤干细胞的起源

卵巢癌肿瘤干细胞标记物研究的新进展_肖远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8120173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12MS21565);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计划项目(2010FJ3078);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项目(132011-088)。 作者简介:肖远,男,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肿瘤药学,E-mail :csxy531@https://www.doczj.com/doc/2712219978.html,。 * 通讯作者:曾勇,男,博士,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肿瘤药理学、生物医学,E-mal :valzeng@https://www.doczj.com/doc/2712219978.html,。 ●综 述● 卵巢癌肿瘤干细胞标记物研究的新进展★ 肖 远,伍 奕,任华益,曾 勇*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药学部,湖南 长沙,410013) 摘要: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一般在治疗的初始阶段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但在治疗后期,部分患者会复发,这与卵巢癌干细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数量稀少,对常规化疗耐药,能够形成新的肿瘤细胞,是导致肿瘤复发的根源之一。近年来,人们针对卵巢癌干细胞的鉴定与分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了该类细胞特征性的标志物。目前已被证实的卵巢癌干细胞标志物主要有CD133、乙醛脱氢酶、CD44、CD117、CD24等。本文旨在对这些卵巢癌干细胞的标志物的相关研究及其在卵巢癌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卵巢癌;标志物; 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64(2013)03-0172-04 d oi :10.3969/j.issn.2095-1264.2013.041 Advances of Biomarkers of Ovarian Cancer Stem Cells ★ Xiao Yuan, Wu Yi, Ren Huayi, Zeng Yong * (Pharmacy Department of the Tumor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ngya School of Medicin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3, China) Abstract: Ovarian cancer i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of women, for which at the time of initial treatment we can obtain complete clinical remission. However, some will relapse in the later stage of the disease. This phenomenon may be correlated to the cancer stem cell. The cancer stem cell possesses several properties, which includes rare cells,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ability to arise the daughter cells. It is one of the roots of neoplasm recurrence. In recent years, a huge amount of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method of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cancer stem cells, as well as on the markers of such kind of cells.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biomarkers of the ovarian cancer stem cell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 Cancer stem cells; Ovarian cancer; Biomarker 前言 肿瘤干细胞占肿瘤细胞总数的0.01~0.1%,具有无限增殖的潜能,能够通过对称分裂与不对称分裂两种形式进行增殖,形成新的肿瘤干细胞、肿瘤初始细胞、肿瘤初始样干细胞、肿瘤前体细胞等[6-8]。目前的研究认为,肿瘤干细胞可能起源于正常干细胞的基因突变。因此,在肿瘤原发病灶中寻找表达干细胞标志物的肿瘤细胞成为研究肿瘤干细胞的一种途径。卵巢癌与其他肿瘤一样,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肿瘤组织中,存在各种表达不同 标志物的肿瘤细胞,且这些细胞具有不同的增殖、转移能力及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1-5]。传统观念认为卵巢癌的发生是因为月经导致上皮组织的周期性破坏,并导致肿瘤的发生。近期病理学研究发现,许多卵巢癌发生于输卵管的末梢,甚至可能发生于子宫内膜的损伤处[9-10]。但是,由于卵巢癌的确切起源目前还不足够明确,上述方法具有一定的争议。大部分的卵巢癌肿瘤干细胞表现为对化学治疗以及放射治疗的耐受性,且被认为是卵巢癌复发的根源,但卵巢癌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目前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 摘要:1978年美国召开的人类免疫与肿瘤免疫诊断会上首次提出了肿瘤标志物 概念,之后随着研究深入,其在临床、辅助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乙醛脱氢酶1(ALDH1)作为催化细胞中将乙醛氧化为乙酸的主要细胞 溶脂酶,逐渐成为正常与肿瘤干细胞(CSC)主要标志物。为了进一步探讨肿瘤 肝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进展,本文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肿瘤肝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研究进展 随着肿瘤标志物概念提出,以及对其研究逐渐深入,近几年大部分学者已经将乙醛脱氢酶1(ALDH1)作为最为主要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进行研究[1]。ALDH1属于乙醛脱氢酶家族成员之一,主要作用在于催化细胞中的乙醛氧化为乙酸,是一类细胞溶脂酶,可参与各类组织的 分化及基因表达,作用十分广泛。本文就其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ALDH1概述 人体ALDH1的基因表达场所为细胞质,其中基因克隆与定位主要发生在9q21染色体,构 成碱基对有53×103个,基因启动区则含有ATA盒与CCAAT盒各一个,前者位于转录起始部 位上游32bp处,而后者位于74bp处[2]。经ProtParam进行分析可知,其蛋白质分子质量大 约为54.86kDa,推测总原子数目达到7700多个,而半衰期可达到30小时。此外,其不稳定 系数不足30,可见其蛋白质有一定稳定性,而疏水性平均值约为-0.16,可见其蛋白质亲水性很强。 2 ALDH1作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研究情况 CSC的鉴定比较复杂,一般需经过实验证明,证明该群细胞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潜能, 而且是一类强致癌性细胞[3]。随着研究深入,ALDH1被认定为乳腺癌、肺癌、胰腺癌等CSC 通用标记物,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在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研究中最为突出,现总结如下。2.1 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中ALDH1应用情况 乳腺癌作为临床主要肿瘤疾病,研究十分广泛,从近几年实验报告中可知,ALDH1的高表达对乳腺癌发生、进展、转移及预后等均有极大影响。笔者参阅文献与研究后发现,首次利 用ALDH1在乳腺癌实体组织中发现乳腺癌干细胞在2007年,发现者为Ginestier等,他们对577份乳腺癌组织样本实施分组,分为U.M组与I.P.C组2组,均采取免疫组化技术处理,2 组共计标本481份,前者136份,后者345份,均进行ALDH1染色处理,结果显示前者有19%(24/136)表达ALDH1+,而后者则有30%(102/345)表达[4]。之后他们将表达的 ALDH1+乳腺癌细胞进行肿瘤形成实验,显示仅仅采取500个便可形成肿瘤,但采取ALDH1- 细胞实验,即便是50000个也无法形成肿瘤,可见ALDH1+有很强致癌能力。从该研究中不 难看出,乳腺癌干细胞为ALDH1+细胞,而ALDH1自然成为干细胞标志物。近期Morimoto等学者针对203例乳腺癌患者采取免疫组化技术处理,显示乳腺癌生物学侵袭性行为的显型为ALDH1+,并且与PR-、ER-、TOP2A+等呈现正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及是否绝经等无相关性。此外,部分研究显示ALDH1+乳腺癌干细胞与分型也有一定关系,主要与HER2过 表达型、basal-like型有关[5],而这两种类型在乳腺癌基因亚型中的存活期极短,同时预后效 果也最差,可见对于ALDH1+乳腺癌而言,取得的预后效果极不理想。 2.2 ALDH1+干细胞分离与鉴定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的研究关键之一在于ALDH1+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最早的分离 鉴定在1995年,当时Jones等学者设计一种名为DAAA的ALDH1荧光底物,进而采取流式细胞技术对其进行检测,通过DAAA荧光强度可将小鼠体内的HSC分离出来,并将其与成髓细 胞受体结合。这种技术在当时受限于落后的科学,效果并不理想,但利用紫外线照射继发底物,促使细胞基因突变,这个想法是可取的,而且至今也在沿用。DAAA发射光谱后和其他 荧光染料重叠,导致HSC很难继续产生和自身高纯度所需的肝细胞标志物。之后,Storms等 学者总结前述研究的缺点后,设计新型系统检测ALDH1,将维拉帕米对多药耐药基因抑制与 人脐血单核细胞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染色体即AldefluorR染色结合,从而获取富含CD34+、Lin- 细胞及其他HSC的细胞亚群[7]。同理,Hess等学者利用两步走,先将Lin-细胞系分离出后,

国内近期干细胞研究进展

干细胞研究进展消息 干细胞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 具有高度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交叉渗透, 干细胞技术也从一种实验室概念逐渐转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现实。干细胞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介于此, 本刊将就干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设立专栏, 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解干细胞研究的平台。 干细胞专题近期国外干细胞研究进展 Geron抗癌药GRN163L选择性瞄准癌症干细胞据美国BussinessWire 1月10日报道称, 杰隆(Ge-ron)发表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 其端粒酶抑制剂药物imetelstat (GRN163L)在小儿科神经肿瘤当中可选择性瞄准癌症干细胞, 这一发现为儿童肿瘤的临床试验提供了支持。该研究发表于2011年1月1日的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近年来有关端粒酶抑制的研究日益增多, 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热点方向, GRN163L是此类药物开发中最前沿的一个候选药物。2002年3月, Geron从Lynx Therapcutics获得了用GRN163和GRN163L两种化合物的核心专利。早期研究显示, GRN163对十四种不同癌症细胞均表现出有意义的端粒酶活性抑制作用, 它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等细胞的生长。因脂质修饰物GRN163L更易进入细胞发挥端粒酶抑制作用, 后续临床前及临床试验均为GRN163L。2005年, FDA同意GRN163L在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实验。2007年, Geron公司开始GRN163L单独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I期临床试验。2008年开始了GRN163L治疗乳腺癌的I期临床试验。同年12月, Geron发布了有关GRN163L治疗再发的和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的暂时性临床试验数据。2009年, Geron发布了Geron163L对抗癌症干细胞的实验活动, 包括非小型细胞肺癌、乳癌、胰脏炎、前列腺癌、小儿科神经肿瘤。公司发表Geron163L治疗乳癌的假定癌症干细胞与胰脏炎症系数据。数据显示, 在以Geron163L治疗后, 人类乳癌细胞MCF7的假定干细 胞数量与自我再生的能力大幅减弱。目前Geron163L正处于临床II期试验中。(来源: 生物谷2011-01-11)Cell Stem Cell: iPS细胞具更高基因畸变频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及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干细胞科学家领导的跨国研究团队, 记录了在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和诱导功能干细胞(iPSC)系中特殊的基因畸变, 研究结果在1月7日的Cell Stem Cell上发表。该公布的发现强调了需要对多能干细胞进行频繁的基因检测以保证其稳定性和临床安全性。该研究的第一作者,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再生医学系的路易斯·劳伦特博士认为, 人类多能干细胞(hESC和iPSC)比其他类型细胞有更高的基因畸变频率。最令人吃惊的是, 与其他非多能干细胞样本相比较, 观察到hESC的基因扩增和iPSC的缺失方面出现的频率更高。人类多能干细胞在人体内具有发展成其他类型细胞的能力, 可成为细胞替换治疗的潜在来源。斯克里普斯研究员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珍妮·罗伦教授谈到, 由于基因畸变常常与癌症相关联, 免受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对于临床使用的细胞系来说至关重要。研究团队确认了在多能干细胞系中可能发生突变的基因区域。对于hESC而言, 可观察到的畸变大多是靠近多潜能相关基因区域的基因扩增; 对于iPSC而言, 扩增主要涉及细胞增殖基因及与肿瘤 抑制基因相关的缺失。传统的显微技术, 如染色体组型分析可能无法检测到这些变化。研究组使用一种高分辨率的分子技术, 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能观察到人类基因组里一百多万个位点里的基因变化。 劳伦特说, 我们惊喜地发现在较短时间培养中的基因变化, 例如在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的343过程以及在培养中细胞的分化过程。我们不知道这会有怎样的影响, 如果有的话, 这些基因畸变都会对基础研究或者临床应用的结果产生影响, 对此应当深究。劳伦特总结到, 该研究结果解释了有必要对多能干细胞培养进行经常性的基因监控, SNP分析仍不失为人类胚胎干细胞和多能干细胞日常监控的一部分, 但是这一结果提醒我们应当予以重视。(来源: 中国干细胞网2011-01-12)美用胚胎干细胞制造出血小板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实验证明, 使用人类胚胎干细胞研制出的血小板可修复实验鼠的受损组织, 人类未来有望源源不断地

肿瘤标记物的定义及参考值

肿瘤抗原(cancer antigen 19-9,CA19-9) 是一种单涎酸神经节苷酯,是表达在一高分子量黏蛋白上的糖类位点,同其他肿瘤抗原相似,CA199不是器官特异性的,在多种腺癌中都见升高。CA199可存在于胎儿胃上皮细胞、肠道和胰腺细胞中,成人胰腺、肝、肺细胞中也可见少量。CA199是许多黏细胞的成分,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可见明显升高,胃肠癌、胆道癌、肺癌等也可见升高。CA199是与消化道肿瘤相关的一种糖蛋白,胚胎期分布于胎儿的胰腺、肝胆和肠等组织;在成人的胰、胆等部位也有少量存在。当患胰腺癌、肝胆和胃肠道癌时血中CA199的水平可明显升高。它属肿瘤相关抗原,其在进展期和转移性消化道肿瘤患者阳性率较高,已被临床用作消化道肿瘤外科治疗效果评价参数以及术后转移与复发等的重要随访指标,患者血清CA199水平的变化与消化道肿瘤状态变化相平行。此外,CA199水平增高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发生转移的时间较CA199正常的患者要早许多。CA199具有对消化道肿瘤转移起监视的作用,如其血清水平持续升高,则应开始或加强化、放疗等。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清CA199水平变化还与肿瘤的复发有关。据研究发现,术前异常增高的CA199水平和阳性率在术后明显下降,趋于正常范围;而术后癌肿复发的患者,其CA199水平再度升高,说明消化道肿瘤病情与CA199水平的变化也具有密切相关性。在消化道肿瘤术后随访中动态观察,即使每次CA199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但其值若逐步升高,也提示转移或复发的存在,而且多处转移患者CA199水平比单个转移者也要高的多,当然转移癌并非总伴有CA199的升高,但可依据其他肿瘤标记物来诊断。 CEA 中文名称:血清癌胚抗原 化验介绍:化验介绍:CEA是首先在结肠癌病人的血清中发现的一种球蛋白,在胎儿3-6个月的血清中可以检测到,所以称作癌胚抗原。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原发性结肠癌患者CEA增高占45-80%。(2)除原发性结肠癌以外,腺胰癌、胆管癌、胃癌。食道癌、腺癌、肺癌、乳腺癌和泌尿系统的肿瘤阳性率也很高,一般在50-70%。(3)结肠癌患者手术切除以后,在1-3周内血中CEA可下降到正常水平。如手术切除不完全,术后CEA还持续阳性,说明病人预后较差或癌肿发生了转移,或者有复发的可能。(4)良性肿瘤、炎症和退行性疾病,如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和酒精性肝硬变病人CEA也有部分升高,但远远低于恶性肿瘤,一般小于20μg/L。 参考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5ng/ml放射性免疫测定〈25ng/ml 相关疾病:膀胱肿瘤、胃癌、食管癌、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直肠癌、前列腺癌 糖链抗原19-9(CAl9-9)是一种糖蛋白。胚胎期分布于胎儿的胰腺、肝胆和肠等组织;在成人的胰、胆等部位也有少量存在。 【参考值】<37单位/毫升(u/ml)。 【临床意义】 (1)胰腺癌、肝胆和胃肠道疾病时血中CAl9—9的水平可明显升高。其阳性率胰腺癌为85%~95%,胆囊癌和胆管癌为85%左右,胃癌、结肠癌为40%,直肠癌为30%~50%;但无早期诊断价值,对早期病人的敏感度仅为30%。 (2)连续检测对病情进展、手术疗效、预后估计及复发诊断有重要价值。 (3)急性胰腺炎、胆汁淤积型胆管炎、胆石症、急性肝炎、肝硬化等,血清CA19-9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4)若结合CEA检测,对胃癌诊断符合率可达8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