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膜下滴灌简介

膜下滴灌简介

膜下滴灌简介
膜下滴灌简介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情况的汇报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情况的汇报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情况 一、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现状 ***2011年实施玉米膜下滴灌采用干支管浅埋方式,现恢复使用面积是2.04万亩;2012年膜下滴灌采用干支管深埋方式,恢复使用面积是2.08万亩; 2013年采用干支管浅埋方式,恢复使用面积是1.10万亩。 二、玉米膜下滴灌推广面积 ***计划发展玉米膜下滴灌41.45万亩,年度实施计划:2011年实施5.78万亩,2012年实施12.92万亩,2013年实施12.75万亩,2014年计划实施10万亩。现已实施了31.45万亩,2014年的10万亩计划实施。 三、技术推广所在乡镇及自然经济状况 ***节水增粮行动共涉及17个项目区乡镇,项目乡镇分别位于安广镇、联合乡、乐胜乡、红岗子乡、丰收镇、龙沼镇、太山镇、叉干镇、海坨乡、四棵树乡、烧锅镇、月亮泡镇、大岗子镇、两家子镇、新平安镇、舍力镇、新艾里乡。 ***多年平均降雨量412.4mm,蒸发量951.2mm,降雨少蒸发量大,旱灾较严重。旱灾多以春旱为主,春旱机率达90%,由于冬季降雪少,春风大,雨量少,蒸发量强,再加伏、秋旱,则旱灾机率高达92%~95%。土壤失墒等因素造成了严重的春旱,必须抗旱播种,否则种不上地或不能出苗、缺苗、毁种、补种现象经常发生。仅此一项,年均粮食减产20%~25%,是使旱田长期沦为中低产田的主要因素。

四、相关建议 1、根据调研和各方面的反映情况看,地膜的潜在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发展膜下滴灌项目的最大制约因素。在当前没有可安全降解的地膜之前,实行人工或机械回收,但要保证至少80%以上的回收率。 2、由于现在地膜需要农户自费购买,降低了农户使用膜下滴灌的积极性,建议为农户提供地膜或优惠政策,将会提高农户积极性,增加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的面积。 感谢您的阅读!

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膜下滴灌增产技术是先进灌水技术和施肥技术的集成,它既发挥了覆膜栽培提高地温、减少棵间蒸发的作用,又可实现玉米按需灌水、施肥,将水分、养分均匀持续地运送到根部附近的土壤,供根系吸收,提高水肥利用率,达到增产增效目的。该技术内容主要包括铺设滴灌系统和滴灌条件下的玉米增产增效栽培技术。 技术要点: 精细整地施足底肥 播种前整地起垄,宽窄行栽培,一般窄行为40~50厘米,宽行60~80厘米。灭茬机灭茬或深松旋耕,耕翻深度要达到20~25厘米,做到上实下虚,无坷垃、土块,结合整地施足底肥,及时镇压,达到待播状态。一般每亩投入优质农肥1000~2000千克、磷酸二铵15~20千克、硫酸钾5~10千克或者用复合肥30~40千克做底肥施入。采用大型联合整地机一次完成整地起垄作业,整地效果好。 铺设滴灌管道 根据水源位置和地块形状的不同,主管道铺设方法主要有独立式和复合式两种:独立式主管道的铺设方法具有省工、省料、操作简便等优点,但不适合大面积作业;复合式主管道的铺设可进行大面积滴灌作业,要求水源与地块较近,田间有可供配备使用动力电源的固定场所。支管的铺设形式有直接连接法和间接连接法两种。直接连接法投入成本少但水压损失大,造成土壤湿润程度不均;间接连接法具有灵活性、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但增加了控制、连接件等部件,一次性投入成本加大。支管间距离在50~70米的滴灌作业速度与质量最好。 科学选种合理增密 地膜覆盖滴灌栽培,可选耐密型、生育期比露地品种长7~10天、有效积温多150~200℃的品种。播前按照常规方式进行种子处理。合理增加种植密度,用种量要比普通种植方式多15%~20%。 精细播种 当耕层5~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8℃时即可开犁播种。用厚度0.01毫米的地膜,地膜宽度根据垄宽而定。按播种方式可分为膜上播种和膜下播种两种。 1.膜上播种:采用玉米膜下滴灌多功能精量播种机播种,将铺滴灌带、喷施除草剂、覆地膜、播种、掩土、镇压作业一次完成,其作业顺序是铺滴灌带→喷施除草剂→覆地膜→播种→掩土→镇压。

膜下滴灌相关技术分析

膜下滴灌相关技术分析 膜下滴灌措施的使用,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节省用水用肥等各个方面成本提升农民自身利益,并且对提升国内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文章主要对膜下灌溉措施的特点、留存情况、制造的利益与膜下灌溉措施的发展进行了非常具体的讲述。 标签:膜下滴灌技术;应用;效益 引言 膜下滴灌措施是现在最有用的节约水资源灌溉措施之一。我国最开始使用膜下滴灌措施主要是在新疆等非常干旱的区域。经过结合使用覆膜栽植措施搭配膜下滴灌措施,组建了高效能节约水源的农业形式。 1 膜下滴灌技术及特征 膜下滴灌就是将项目节约用水滴灌措施以及农艺节约用水覆膜栽植两相措施集中为一项的农业节约用水措施,就是把滴灌的毛管埋设在地膜下面,并且移植管道送水等措施,组建大田膜下滴灌体系项目。 1.1 脱盐优良丰收 膜下滴灌是把滴灌所用的毛管埋设在地膜下面,降低了每棵植物之间水分的挥发,并且水分进入到土壤内能够溶解的盐分就会溶解在水里,同时伴随着水分朝附近扩散,盐分就能够分散到湿润带的末端,滴灌位置发展为淡化区域,这样农作物的根系主干能够和淡化区域形成最佳状态,为农作物的成长提供最佳的水分、盐分条件。膜下滴灌能够溶解土壤中可以溶解的盐分,也能够在适宜的时间适当的调节土壤中的空气、水分、肥料、热量等为农作物的成长提供最佳的条件,最大程度的使用光合作用。膜下滴灌能够调节掌控水分肥料盐分气体热量达到最佳状态,能够推动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提升农作物优良产量。 1.2 节水抑盐 在干旱区域内降水量很少,蒸发严重,植物间的无效蒸发能够致使土壤再次形成盐渍化。盐分伴随着水的降落而降落,水分挥发流失盐分却留在原地,这是土壤再次形成盐渍化最关键的原因。膜下滴灌改善了普通条件下土地蒸发水分的环境。在大气层的作用下,土壤盐分普遍体现为何表土累积的过程,不过因为覆膜栽植阻碍了土壤水分以及大气层间的连接,改善了物质上层的环境,进而能够成功阻止土地水分蒸发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土壤水分的使用价值,还有很明显的节水用途,进而阻止了盐分向上移动降低表面反盐的程序。 1.3 减少深层渗漏

滴灌地膜玉米亩产1000公斤栽培技术

滴灌地膜玉米亩产1000公斤栽培技术 一、产量指标及主要技术指标 1.产量结构: 亩理论株数7500-—8000株,亩收获穗数6700—7000穗,单穗粒重150克左右,亩产1000公斤。 2.肥水指标:根据土壤肥力的平均水平计算,全生育期每亩投入纯N量36公斤,P2O5 量28公斤,K2O量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78:0.66。全生育期滴水11—12次,亩滴水总量330—360方。 二、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播前准备 1.选地:选择地势平坦,灌溉方便,中等肥力以上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1.2%以上,碱解氮≥60 mg/kg,速效磷≥16 mg/kg,土壤含盐量0.2%以下。 2.深施肥:采取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做到100%深施肥。翻地前亩施优质厩肥7-8吨或纯羊粪5吨,并将氮肥的20%、磷肥的80%和钾肥的50%在翻地前一次深施,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3.秋翻秋灌:耕翻深度在28—30厘米以上,要求耕深一致、翻垡均匀、不拉沟、不漏犁;冬前赤地灌水做到均匀一致,亩灌量80 方左右。 4.播前整地:适墒整地。整地前亩喷施50%乙草胺100

—120克,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洒土壤表面对杂草进行土壤封闭,喷后立即进行对角耙地混土。整地质量达到“墒、松、碎、齐、平、净”和上虚下实质量标准,整地深度5—6厘米。 5.品种选择和种子质量:选择KWS1568、郑单958、先玉335、良玉99等中晚熟高产玉米品种。种子质量应选种子纯度不低于9 6.0%,净度不低于98.0%,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含量不高于13.0%。 6.种子处理:在播前7—10天采用玉米种子包衣剂包衣晒干、装袋。播前晒种2—3天,提高种子的发芽势,确保苗齐、苗壮。 播种 主攻目标:适时早播,一播全苗。 1.播种期:当5厘米膜内地温稳定在10—12℃即可播种,适时早播能延长营养生长期,增加干物质积累,利于穗大籽饱,提早成熟。 2.播种方式:①采用150cm 地膜一膜两管三膜十二行种植模式,膜内行距30+50+30、膜间和交接行70cm 、平均行距50cm 、株距17cm ,可以实现理论株数7844株,保苗株数7060株。②采用70cm 地膜一膜一管四膜八行种植模式,膜内行距40cm 、膜间行距70cm 、平均行距55cm 、株距为15cm 株距,可以实现理论株数

膜下滴灌技术要求规范[1]

惠农区膜下滴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 一、前言 (一)水源资料 项目区水源为井水。 (二)作物资料 该项目区种植作物为蔬菜,其株行距分别为:0.25m×0.8m和 0.25m×1m。 二、系统选型 项目区确定采用固定式滴灌系统的支管+毛管系统。固定式滴灌系统由水源工程、首部装置、输配水管网以及灌水器四部分组成。 本滴灌系统以井水为水源,通过离心泵抽取加压进入首部。首部枢纽包括过滤装置,施肥装置和测控装置。过滤装置的作用是将水中的固体大颗粒过滤,防止这些污物进入滴灌系统堵塞滴头或在系统中形成沉淀。项目区的过滤装置采用离心+网式过滤器,过流量为50m3/h。施肥设备的作用是使易溶于水并施于根系的肥料、农药、化控药品等在施肥罐充分溶解,然后再通过滴灌系统输送到作物根部,便于作物吸收,充分发挥肥效,同时减少肥料浪费。项目区选用容积为100升和200升的施肥罐。测控装置的作用是方便系统的操作、运行管理、保证系统安全,它包括阀门、压力表、排气阀、逆止阀。输配水管网包括主干管、分干管、支管、毛管及连接管件。 干管起到为滴灌系统输送水量的作用。项目区采用两级干管:主干管和分干管。主干管由一条管线构成,分干管由若干条管线组成。

支管在滴灌系统中起控制滴灌带适宜长度,划分轮灌区的作用。本方案中干管采用0.4Mpa的PVC管以地埋形式铺设。支管采用薄壁纳米改良性PE管铺设于地表。管件的作用是将各部分管道连通为管网。灌水器作用是把末级管道中的压力水流均匀而稳定地分配到田间,满足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本系统毛管采用单翼迷宫式滴灌带。 三、水源分析及水源工程规划 (一)、水源分析 项目区为井水滴灌,水质处理以过滤泥砂为主,通过首部离心+网式过滤器处理后,基本达到滴灌水质要求。水中含盐量基本能满足作物灌溉水质要求。 (二)、水源工程规划 项目区滴灌系统的水源为井水,在水量上,完全能够满足滴灌用水要求。而在水质处理方面使用离心+网式过滤器做处理,详见离心+网式过滤器结构图。 四、参数的确定 (一)本滴灌系统基本参数的取值 1、设计保证率:不低于85% 2、灌溉水的利用率:0.90 3、设计系统的日工作小时数:20-22h。 4、滴灌设计土壤湿润比(P):50% 5、设计耗水强度(Ea): 6mm/d (二)灌溉制度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

高效节水玉米膜下滴灌技术规程 膜下滴灌是膜下灌溉的一种。膜下滴灌主要是将滴灌带铺设在膜下,利用地面给水管道(主管、副管)将灌溉水源送入滴管带,滴灌带上设有滴头,使水不断地滴入土壤中直至渗入作物根部,以减少土壤的田间蒸发,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该技术适用于干旱地区大力推广和发展。干旱地区节水增粮的关键性技术。 膜下滴灌是现代节水灌溉中一次新的突破,它结合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方法的优点,建立了单独的灌溉系统,利用少量的水使大面积的耕地得到有效灌溉,使之达到灌溉节水、保水、保温、改善土壤性状、光照条件、加速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 一、玉米膜下滴灌增产的经济效益 玉米膜下滴灌耕作比露地玉米种植增产30%-70%,有的地方产量成倍增加。由于灌溉是管道输水,输水损失很小,滴灌时能使水比较缓慢均匀渗入膜下土壤中,基本上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比普通地膜灌溉省水40%-60%,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95%以上。在早春冷凉、无霜短、年积温少、自然灾害较多、伏旱严重地区,为了使玉米抗旱增温早成熟,采用该项技术,可大幅度提高产量,从而获得高产增收的效果。 二、玉米膜下滴灌节水增产的主要因素 1、保水作用:膜下滴灌灌水适度后,保持了土壤毛细管的上下通畅,土壤中的水可源源不断上升到地表。覆膜后,土壤与大气隔开,

土壤水分不能蒸发散失到空气中,而膜内以液-气-液的方式循环往复,使土壤表层保持湿润。对自然降水,少量以苗孔渗入土壤,大量水分流入垄沟,以横向形式渗入覆膜区,由地膜保护起来,被作物有效利用。 2、增温作用:土壤耕作层的热量来源主要是吸收太阳辐射。地膜阻隔土壤热能与大气交换。阳光中的辐射透过地膜,地温升高。土壤自身的传导作用,使深层的温度逐渐升高保存在土壤中。灌溉水通过管道及毛管滴头系统缓慢滴入膜下土壤中,起到水流增温,汽化热损失极少,温度下降缓慢。据农业部门测算,全生育期可提高积温150℃-200℃。 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衡量土壤耕性和生产能力主要因素包括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和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地膜覆盖后,地表不会受到降雨冲刷和渗水的压力,滴灌的渗水压力极小,保证了土壤的疏松状态,透气性良好,孔隙度增加,容重降低,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地膜覆盖使土壤的含盐量降低,偏盐碱地种植覆膜玉米,可提早15天成熟,而且比露地玉米增产。 4、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覆盖地膜后增温保墒,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快有机物和速效养分的分解,增加土壤养分的含量,盖膜后阻止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和浸润,保护养分不受损失。但由于植株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吸收量强,消耗养分增大,土壤养分减少,容易形成早衰和侧伏,影响产量,故一定要施足基肥,并分次追肥。滴灌系统配有施肥罐,随时可利用系统进行追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高效节水灌溉效益分析

高效节水灌溉效益分析 玉米膜下滴灌整体效益表现为九大方面。 1、增产:膜下滴灌玉米亩保苗可达到4200 - 4500株,比 常规玉米多1000株以上。每亩膜下滴灌地块比常规地块增收40%,玉米滴灌地块亩产可达2000斤,比常规玉米增产650斤。灾年 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2、增温:年可增加有效积温240度,相当于提高一个积温带,延长生育期10 - 4天,从而可以选种生育期长的高产作物。 3、增效:按亩产2000斤,每斤0.6元计算,亩收入1200元,扣除设备、水源、地膜及常规栽培管理等投入576元,每亩纯收入624元,比常规玉米增加400元以上。 4、节水:单眼机井控制面积滴灌可达到500亩,喷灌为250亩,漫灌为70亩。滴灌亩用水量是喷灌的1/2,是漫灌的1/7。滴灌比管道灌溉节水55%,滴灌比漫灌节水80%,节水效果显著。同时减少深层渗漏,能较好地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5、节肥:肥料随滴灌水流直接送达作物根系部位,易被作 物吸收,减少对环境和土壤的污染,可做到适时适量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追肥期可提高肥效利用率20%以上,并可防止土壤板结,同时滴灌出水水温高,植物不感冒。 6、节药:水在管道中封闭输送,避免了水对虫害的传播。 另外,地膜两侧较干燥,无湿润的环境滋生病菌。因而除草剂、杀虫剂用量明显减少,可省农药10% - 20%以上,杀虫效果好。

7、省工:膜下滴灌实现了免耕免铲,管理定额可由25亩/人增加到200亩/人左右。 8、保墒:覆膜土壤0 - 14厘米含水量比常规地块高出14%以上。 9、提质:收获期膜下滴灌玉米成熟度好,平均含水量比常规玉米低8%以上。常规32 - 34个水,使用滴灌技术后可达23 - 26个水,籽实质量普遍高出常规玉米一个等级以上。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命脉,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水平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重要指标。随着世界各地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发展抗旱节水新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当务之急。因此,在水资源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农村经济的农户要保持稳定发展奔小康,就要必须改变现有的用水方式,用更先进的灌溉技术推动抗旱节水工作的开展,以提高土地 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率。从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一种覆盖种植技术与滴灌技术相结合的新型节水方式一一膜下滴灌技术,在我国运用而生,显示了非常广阔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深受各地农户的喜爱和欢迎。 膜下滴灌是覆盖种植与滴灌相结合的一种灌水技术,也是地膜栽培抗旱技术的延伸与深化。它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将水通过滴灌系统一滴一滴地向有限的土壤空间供给,仅在作物根系范围内进行局部灌溉,也可同时根据需要将化肥和农药等随水滴入作物根系。作为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与地表灌溉、喷灌等技术相比,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点,是目前最节水、节能的灌水方式。由于膜下滴灌的配水设施埋设在地面一下,管材不易老化,灌水时土壤表面几乎没有蒸发,又避免了水的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使作物对水、肥的利用更直接有效,便于农产田间管理和精确控制水量,达到高效农业用水的目的。 一、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产生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就是将滴灌技术与覆膜植棉技术结合在一起,既能提

高地温减少棵间蒸发,又能减少深层渗漏,达到一个综合的节水增产效果, 是先进的栽培技术与灌水技术的集成。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是滴灌技术与覆膜植棉技术的结合,加压的水流经过滤设施滤“清”后,进入输水干管(常埋设在地下)、支管、毛管铺设在地膜下方的滴灌管(带),再由毛管上的灌水器滴入棉花的根层土壤,供棉花根系吸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试验、应用和推广棉花膜下滴灌技术,至今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0 年达到1.665 万h m2(24 . 98 万亩),2001 年猛增到5 .228 万h m2(78 . 42 万亩)。2002年,统计至5月底,又新增6. 107万h m(91 . 60万亩),总面积已达 11 .335 万h m (170 万亩),成为全国大田作物应用滴灌技术规模最大的片区。) 要维持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唯一的出路就是节水。由于农业用水量比高达95 %,因此,节水的首要对象是农业节水。 二、膜下滴灌技术设备膜下滴灌是利用灌溉渠道与大田水位差和地面的自然坡降实施自流灌溉的一种节水措施。以首部设备(井灌或经过过滤设施的水库、普通渠道)为中心,铺设主、支管道,农作物播种铺膜与机具铺设铺设滴灌毛管道同时进行,并在播种后连接安装支管和毛管,通过四通管件连接组成管网系统。膜下滴灌通过地表下的滴水器(滴头)施水,灌水 器流量与地表滴灌大致相同。根据滴灌水压的区分,该设施分为 常压式和加压式滴灌系统 1、常压式膜下滴灌系统:该系统是将渠水按原渠系通过渠道引到地头,再通过铺放到地头的管系将水直接引入作物行间的软管(毛管)内,通过阀门控制,进行滴灌。该系统主要包括主管、支管、毛管、铺膜铺管播种机。

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

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 杨剑峰 (建平县富山农业站,辽宁建平 122400) 摘要: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主要是利用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滴管灌溉技术,同时配合采用机械作业、科学施肥。 关键词:玉米;膜下滴灌;技术 1 适用区域 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适宜于北方干旱与半干旱玉米种植区推广应用;有井灌条件的,井出水量约为20m3/h,水[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2711947254.html,]泵功率不小于5kW/h。 地块选择。土地连片,面积以5.33,16.67hm2为一个灌溉单元,或灌溉单元的倍数,坡度小于10?。 2 整地起垄 播种前整地起垄,最好秋翻灭茬旋耕,同时灭茬前施入农家肥,耕深 25,30cm,起宽垄,垄底宽100,120cm,垄顶宽90cm,垄高10,12cm,起垄同时深施底肥,每条大垄上施2行肥,两个施肥口的间距为50,60cm。起垄后镇压。 3 施肥 在测土施肥的基础上,确定具体肥料施用量。一般施有机肥2m3/667m2,多元复合肥(15:15:15)40,45kg/667m2,硫酸钾肥0.5,1kg/667m2,用于做基肥;尿素25,30kg/667m2用于做追肥。追肥可1,2次,在玉米拔节前后,追施适量的“攻秆肥”(拔节肥),占总追肥量的1/3;在大喇叭口期重追“攻穗肥”(孕穗肥),占总追肥量的2/3。 4 选用优良品种

选用增产潜力大,根系发达,抗逆性强,适合密植的耐密型、半耐密型,熟期要比当地主 ,7天品种。种子纯度要高,发芽率要在90%以上,用种量要比普通种植方式多推品种长5 15%,20%。 5 种子处理 5.1 晒种 播种前3,5天,选择晴朗微风的天气,将种子摊放在阳光下翻晒2,3天,打破种子休眠期,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 5.2 种子包衣 选用适宜的多功能种子包衣剂进行包衣,预防玉米系统性侵染病害、地下害虫和鼠害及鸟害。使用功能种子包衣剂,要严格按照说明将药物与种子搅拌均匀,摊开阴干后即可播种。严格掌握种衣剂的使用剂量,防止产生药害。 6 适时播种 按播种方式可分为膜上播种和膜下播种两种。 6.1 膜上播种 6.1.1 播种时期。当土壤耕层5,10cm温度稳定在10?左右时即可开犁播种。建平县半干旱地区播种期一般在4月20,25日。 6.1.2 种植密度。种植密度要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和土壤水肥条件而定。株型紧凑、叶片上冲的品种宜密,一般保苗4 500株/667m2,株型松散、叶片平展的品种宜稀,一般保苗4 000株/667m2;土壤水肥条件高的地块宜密,一般保苗4 500株/667m2,土壤水肥条件低的地块宜稀,一般保苗4 000株/667m2。每条大垄种两行,行距30,40cm。

玉米膜下滴灌与传统耕作的效益分析

玉米膜下滴灌与传统耕作的效益分析 根据赤峰地区有关资料,膜下滴灌玉米耕作栽培生产模式与传统的玉米耕作栽培生产模式相比较,投入产出及效益情况分析对比如下。 一、投入分析 (一)玉米膜下滴灌栽培生产模式亩均生产成本及构成 玉米膜下滴灌栽培生产模式亩均生产成本约577.41元,具体构成情况如下: 1、水源工程投资:按1眼井成本费40000元,总使用年限20年,灌溉面积300亩计算,平均每亩成本费7元。 2、管带投资:按当前价格,每年每亩滴灌带需投入73元,首部工程使用年限为10年,每亩投入4.83元、干支管设备按使用年限3年计算,每亩需投入22.58元,三者共计100.41元。 3、农业机械联合作业费:秋整地、春起垄、深施肥、覆膜、播种、收获、清残膜,每亩共需55元(随油价升降可能有波动)。 4、种子成本费:按每亩需种子4斤,每斤6~10元计算,约为30元/亩(机械单粒播种每亩需种子3斤,每斤10元;人工播种每亩需种子5斤,每斤6元)。 5、肥料成本费:按配方施肥计算每亩施底肥108.5元/亩(二铵:20公斤/亩×3.2元/公斤=64元/亩;硫酸钾:10公斤/亩×4元/公斤=40元/亩;硫酸锌:1.5公斤/亩×3元/公斤=4.5元/亩),追肥49.5元/亩(尿素:25公斤/亩×1.98元/公斤=49.5

元/亩),合计158元/亩。 6、农药成本费:除草剂锈去津250毫升需4元/亩;乙草铵100毫升需3元/亩(不含杀虫剂和杀菌剂),共计7元/亩。 7、农膜成本费:5公斤/亩×14元/公斤=70元/亩(宽度130厘米、厚度0.007~0.008毫米)。 8、灌溉成本费:玉米生育期灌3次,有井有电需30元/亩。 9、人工管理费:50元/亩(按每人管理300亩,主要任务为放苗、浇水、压膜、除分蘖、去除无效小穗、割除垄沟大草、站秆扒皮凉晒等促早熟措施等)。 10、其他费用:26元/亩(主要用于秋季测产等费用及不可预见费)。 11、收获成本:45元/亩。 (二)常规大田直播玉米栽培生产方式亩均成本及构成 常规大田直播玉米栽培生产方式亩均成本约355.5元,具体构成如下: 1、水源工程:一眼井成本费4万元,总使用年限20年,覆盖效益面积310亩,平均每亩成本费6.5元; 2、种子成本:平均亩用种子4斤,1斤平均7.5元,需30元/亩; 3、肥料成本:平均亩施底肥二铵20kg*3.2元/kg=64元、追肥40公斤左右,需80元/亩;共计144元 4、机耕费成本:主要用于灭茬、起垄、铲趟,需24元/亩;

膜下滴灌带的铺设技术

膜下滴灌带铺设技术 膜下滴灌技术是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的节水灌溉技能,膜下滴灌带的铺设尤其重要。下面介绍一下播种前滴灌带的准备工作以及铺设滴灌带的技术要求。 一、播种前滴灌带的准备工作 1、确保铺设滴灌带与设计图纸一致,同一流量的滴灌带、泵房和地号须使用同一滴头间距和流量的滴灌带。 2、确保播种机导向轮与控制环调整正确,滴灌带一定要错开穴播器鸭子嘴5到10公分距离。 3、保证播种机所有设备转动灵活,支架和控制环要光滑,还要注意检查是否有焊渣、毛刺及尖利硬物,以防割破滴灌带。 4、田间杂物、渣滓要及时清理干净,避免在铺设滴灌带时划伤滴灌带。 5、仔细查看滴灌带挡板、堵头等防护板是否完备,避免使用中磨损滴灌带。 二、铺设滴灌带的技术要求 1、滴灌带会热胀冷缩,铺设过程中在两头留出1.5—2.0m的富余。 2、播带机车在起步前要有钢纤或木桩固定滴灌带,若出现滴灌带换卷或者断带的情况,要及时做好标记,播种后要用快通连接好。 3、铺设滴灌带时,机车启动要平稳、缓慢。 4、迷宫式滴灌带在铺设时要注意迷宫面向上,如果迷宫面朝下了,则会造成滴头出水顺低处流,导致滴水不匀。滴灌带应铺设行间正中位置,不能偏置,否则也会造成滴水不匀。 5、为防止在铺设地面管切断滴灌带时回缩过多,造成安装困难,要在播带时注意不能过紧。铺设滴灌带应平直、不打结、不扭曲,发现次品滴灌带及时更换。 6、播带中有遗漏在膜外的滴灌带要及时移入膜下或覆土压住,防止起风时造成撕膜。 7、滴灌带末端接口采用三横折一竖折,插入约5—8cm的短滴灌中的方法打结,然后将末端埋入10cm土层下。同时防止滴灌带管内进入沙、土等异物。 8、特别注意在铺设滴灌带的时候要对应设计图纸进行安装。

草莓膜下滴灌技术优点

草莓膜下滴灌技术优点 膜下滴灌技术是工程节水、滴灌技术和覆膜种植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灌溉方法,其通过有效资源,达到增产目的,推动了作物生产的进程。 膜下滴灌作为目前灌溉技术的领先者,具有显著的淋盐、节水、节肥、增产优势。滴灌带铺设在地膜以下,在滴灌的时候可以减弱水分的棵间蒸发,同时水滴在进入耕层土壤后,能够溶解土壤中的盐分,并向四周迁移,这对盐分淋洗起到了促进作用。这种作用结果表现在作物根区中心部分形成了一个淡化脱盐区,这对作物的生长是有利的。膜下滴灌可以使可溶性肥料随水滴施入土壤,而且还可以定时定量地满足植株的水肥要求。另外,膜下滴灌还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和抑制杂草孳生等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节约劳动力 传统的灌溉方式必须由人工灌溉,不仅人工耗费大,而且耗时长。而滴灌系统一人便可以完成灌溉任务,同时还可给作物施肥、给药,节约了人工作业次数,缓解劳动压力。 减少病虫害、保持土壤结构 传统生产中大水漫灌,致使作物白粉病、灰霉病、根腐病等发生十分普遍,滴灌挂术的应用不仅降低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增强棚内作物抵制病虫害的浸染能力;对滴灌带进行局部灌溉,更好地保持了土壤良好结构,垄面不坍塌,保持整体美观,利于采收。 节水、节肥 相比传统灌溉方式,膜下滴灌水流延滴孔直达作物根系,由于地膜覆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地面蒸发,作物棵间蒸发显著减少,而肥料也随着水流施入,膜下滴灌在提高水分利用利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作物对肥料利用率。 抑制杂草孳生,减少农药使用量 膜下滴灌使得作物病虫害发生减少的同时,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而且地膜有效地抑制了杂草的孳生。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膜下滴灌工程的推广和大力实施,有效防止了农肥的流失和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降低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这对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起到了促进作用,成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典型的灌溉措施,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

大力发展膜下滴灌技术

节水农业之膜下滴灌技术 一、膜下滴灌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自1974年开始引进滴灌技术,到1996年,全国应用微灌、滴灌面积约109.5万亩,其中山西省运城地区的地下滴灌面积达25万亩,山东省稳定发展以果树为主的滴灌面积达30万亩。河北、河南、北京、甘肃、新疆、陕西、内蒙古、辽宁、江西、四川、广东、海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也有滴灌应用。 我国是一个贫水农业大国,现有耕地19.5亿亩,农田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50%,根据我国节水灌溉发展规划,到2010年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亿亩。西北旱区估计灌溉面积约2000万亩(其中河西走廊1000万亩,柴达木盆地100万亩,宁夏600万亩,陕北300万亩),云南烟草约600万亩,广西甘蔗约1000万亩,东北的玉米、卷烟、洋葱等也有一定面积,因此以膜下滴灌技术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其极低的成本投入为基础,其推广应用前景将极为广阔。 二、膜下滴灌技术节水增产原理 1.膜下滴灌技术改善作物生长环境 膜下滴灌技术正是通过把溶解有肥料的水滴入作物根部的土壤中,发挥了地膜增温保墒特性及滴灌按需灌溉的特点,使作物生长环境的“水、肥、盐、光、温、气”保持协调,促进作物在良好的农业环境下得到生长,从而达到节水增产目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水。传统灌溉方式下,灌溉水是不可控的,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单方水的生产能力降低,而且在作物需水的关键时期不能充分保证持续供水。滴灌技术使灌溉水从时间和量上得到控制,做到及时灌溉、按需灌溉,土壤湿润深度由常规灌溉的80cm以上,降低到湿润作物主要根系的40cm左右,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对棉花而言一般节水40%以上,灌溉周期由传统的15~20天缩短到5~10天,由于采取局部灌溉,控制土壤的含水量在20%~80%之间,保证了作物的有效生长时间,并抑制病菌滋生,滴灌不产生地面径流,各种病害不随水传播传染。 (2)肥。在传统施肥技术中,肥料提前施入土壤中,与土壤混合,期间部分肥料发生分解,不能达到水肥同步,影响了肥效的发挥。而滴灌条件下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化肥随水溶解后直接施入作物根系范围,作物吸收肥料的能力提高,

第一章膜下滴灌技术的特点和发展概况

第一章膜下滴灌技术的特点和发展概况 1.1 膜下滴灌技术的特点 1.1.1 什么是膜下滴灌技术 膜下滴灌技术是将作物覆膜栽培种植技术与滴灌技术相结合的一种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滴灌利用管道系统供水,使灌溉水成滴状、缓慢、均匀、定时、定量地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域,使作物主要根系区的土壤始终保持在最优含水状态,地膜覆盖则进一步起到了增加地温、促作物早发并减少了作物棵间水分的蒸发。将两者优势进行互补,从而形成了膜下滴灌技术,这项技术由兵团人创造的,而且在2004 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技术已经在新疆地方和兵团的大田农作物中大面积应用,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膜下滴灌系统工作时,加压或自压的水流经净化过滤设施滤“清”后,进入输水干管(常埋设在地下)、支管、毛管——铺设在地膜下方的滴灌管(带),再由毛管上的灌水器(滴头)滴入作物根层土壤中,供作物根系吸收。 通过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带动了多项农业科技的集成运用,发挥了节水灌溉的综合效益,实践证明,膜下滴灌的发展是现代灌溉技术代替传统灌溉技术的过程,更是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兵团以天业集团、石河子大学、兵团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建立了国家(新疆)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先从棉花、酱用番茄等经济作物入手,以膜下滴灌技术为平台,广泛应用农业六大精准技术,集成灌溉技术、农业机械技术、耕作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为一体,探索出了一条

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过十几年的生产实践和研究显示,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灌溉,与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相比,有以下8 个方面的明显优点: (1)省水:滴灌是一种可控制的局部灌溉,可适时适量的灌水。水滴渗到作物根层周围的土壤中,供作物本身生长所需。实施覆膜栽培,抑制了棵间蒸发。滴灌系统又采用管道输水,减少了渗漏损失。所以,在作物生长期内,比地面灌省水40%~50%。 (2)省肥:肥料随滴灌水流直接送达作物根系部位,易被作物根系吸收,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亦可做到适时适量,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平均可省肥20%左右。 (3)省农药:水在管道中封闭输送,避免了水对虫害的传播。另外,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灌溉,地表无积水,田间地面湿度小,不利于滋生病菌和虫害。因而除草剂、杀虫剂用量明显减少,可省农药10%~20%以上,且杀虫效果好。 (4)省地:由于田间全部采用管道输水,代替了地面灌溉时需要的农渠及田间灌水毛渠及埂子,可节省土地5%~7%。 (5)省工和节能:地面灌时,挖土堵口,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采用滴灌后,主要工作是观测仪表、操作阀门,工作条件好;滴灌能随水施肥、施药,由于是局部灌溉;作物行距间几乎无水,膜下及旁侧杂草难以生长,且土壤不板结,田间人工作业(包括锄草、施肥、修渠、平埂、病害治理等)和机械作业等大大减少,人工管理定额也

节水农业发展之路 膜下滴灌十大优点

膜下滴灌节水示范项目,实现了坝上高寒干旱区农业生产过程的三大转变:一是由传统的“浇地”向“浇作物”转变;二是由作物“输水”化肥、农药随水注入转变;三是由一年一熟向一年两熟转变。主要优点概括为“一个减少”、“四个节约”、“五个提高”: 1、减少病虫害发生。膜下滴灌不破坏土壤结构,不易造成土壤板结,能改善土壤理化形状,提升低温,灭草,阻断病虫害传播途径,减少病虫害的蔓延。与管灌等集中供水方式比,低温变化幅度小,蔬菜在前期不易烂根,后期不易抽苔,并能延长倒茬周期,对于萝卜病腐病、根蛆,大白菜软腐病和生菜地老虎等病虫害,能减少发生率30%左右。 2、节约水资源。滴灌仅湿润蔬菜根系发育区,每个滴灌滴头的浸润半径在40-50厘米,属局部灌溉形式。“输液式”的灌溉方式,使浇地变成了浇作物,水的利用率明显提高。 以大白菜为例,大水漫灌亩均耗水600立方,防渗渠灌降到480立方,管灌为410立方,喷灌为190立方,膜下滴灌仅为110立方。从对比数据看,膜下滴灌分别比大水漫灌、防渗渠灌、管灌、喷灌亩均节水82%、77%、73%和42%,平均节水68、5%,绿叶公司张科村的1200亩蔬菜基地,去年14眼井全部开动浇地,高峰时仍不能满足需要。今年,全部配套建成膜下滴灌,只开动了6眼机井。种植的春蕾牌大白萝卜共用水10.8万方,每亩用水90方;采用喷灌形式,则用水18万方,每亩用水150方,滴灌比管灌亩均省水60方。超大集团公司今年建成1000亩膜下滴灌节水工程,全部种植韭菜,实际用水量8万方,平均每亩用水80方。去年,同样是1000亩韭菜,采用管灌方式,用水27万方,平均每亩用水270方,滴灌比管灌亩均省水190方。今年示范的大颗西芹,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整个生长期亩用水250方,比大水漫灌省水450方。 3、节约肥料。膜下滴灌将可溶性肥料融入施肥灌,随水直接注入作物根区的土壤中,减少了追肥量。据对比试验,膜下滴灌生菜、长白菜、白萝卜亩追肥分别为20公斤、25公斤、10公斤,比喷灌分别节约5公斤、15公斤、15公斤,比管灌分别节约20公斤、15公斤、30公斤。三种灌溉形式在基肥施量上相同,但由于膜下滴灌有地膜覆盖,肥效利用率提高了三成。 4、节约电费。采用膜下滴灌每立方水耗电0.6度,喷灌是0.7度,管灌为0.4度。电价采用对比区实际价格,每度为0.28元。膜下滴灌、喷灌和管灌三种灌溉形式,亩耗电量分别为:生菜48度、91度、108度;长白菜66度、133度、164度;白萝卜54度、105度、124度。生菜滴灌比喷灌和管灌分别节约电费12元和17元,长白菜滴灌比喷灌和管灌分别节约电费19元和27元,白萝卜滴灌比喷灌和管灌分别节约电费14元和20元。 5、节约用工。膜下滴灌,由于蔬菜行间灌溉水分少,黑色地膜能抑制杂草的光合作用,因而杂草不宜发生,能减少除草投工。膜下滴灌又不需要人工平整土地和开沟打

膜下滴灌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膜下滴灌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1 膜下滴灌的概念及特点 1.1膜下滴灌的概念 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具有提墒、保墒、增温、保温、蓄水和改善光照条件、促进作物早熟高产、抑制土壤的棵间蒸发、改善土壤微生物活动及物理性状以及抑制膜内杂草生长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膜下滴灌是把工程节水——滴灌技术与农艺节水——覆膜栽培两项技术集成的一项崭新的农业节水技术,是把滴灌带(毛管)铺于地膜之下,同时嫁接管道输水等其它先进技术,构成大田膜下滴灌系统工程。 1.2膜下滴灌的特点 膜下滴灌具有显著的淋盐、节水、节肥、增产的优点。滴灌带铺设在膜下,不仅减少了水分的棵间蒸发,而且水滴进入土壤后使盐分溶解,并向滴头四周迁移,一直把盐分淋洗到湿润锋的边缘。而作物根区即湿润锋中心部分则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淡化脱盐区。膜下滴灌不但能使可溶性肥料随水滴施入土壤,而且还可以定时定量地满足植株的水肥要求,水肥直接灌到作物主根区,作物主根区上有地膜覆盖,下有湿润锋,杜绝了水分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同时覆膜技术的应用,不但节水而且抑制了盐化的动力,同时所灌入土壤的水量,绝大部分被作物蒸腾所消耗,田间深层渗漏量很少,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和显著的压盐作用,水肥基本上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运移,这种可控性使水、肥、盐、光、热、气优化耦合,并使作物的光能利用率趋于最大,达到淋盐丰产、提高质量的目的。据实测结果发现,滴灌后土壤含水率的最大值不在地表,一般在地面以下10cm左右深度处。并且滴灌土壤湿润体的形状近似于旋转抛物体,水分可直接作用于作物根部,提高灌溉水分利用率。由于易溶肥料随水滴入根系发育区,不会产生深层渗漏和地面流失,根系吸收得更直接,肥力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石河子垦区的试验研究表明,同等条件下膜下滴灌每公顷的氮肥使用量比沟灌减少了150kg以上。塔吉克斯坦巴巴卡罗那的试验结果显示,每公顷微量元素复合肥的使用量比沟灌减少300kg。另外,膜下滴灌还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和抑制杂草孳生等优点。

第一章 水肥一体化技术基本原理

第一章水肥一体化技术简介 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 作物生产的目标是用更低的生产成本去获得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和更高的经济效益。从作物的生长要素来看,其基本生长要素包括光照、温度、空气、水分和养分。在自然生长条件下,前三个因素是人为难以调控的,而水分和养分因素则可人为调控。因此,要实现作物的最大生产潜力,合理调节水肥的平衡供应非常重要。 在水肥的供给过程中,最有效的供应方式就是如何实现水肥的同步供给,充分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在给作物提供水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的作用,实现水肥的同步供应,即水肥一体化技术。那么,什么是水肥一体化技术呢?狭义讲,就是把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由灌溉管道带到田间每一株作物,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如通过喷灌及滴灌管道施肥。 图1-1 雷州半岛的香蕉园通过滴灌施用硫酸钾镁肥

图1-2 山地砂糖桔果园通过滴灌系统施用氯化钾 图1-3 内蒙古马铃薯种植区通过滴灌系统施肥的场面 广义讲,就是水肥同时供应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要,根系在吸收水分的同时吸收养分。除通 过灌溉管道施肥外,如淋水肥、冲施肥等都属于水肥一体化的简单形式。

图1-4 广东冬种马铃薯地区拖管淋水肥的场景 图1-5 菜农挑担淋水肥的场景

图1-6 海南西瓜种植户通过膜下水带施液体肥的场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现代种植业生产的一项综合水肥管理措施,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肥、省工、优质、高效、环保等优点。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国外有一特定词描述,叫“FERTIGATION”,即“FERTILIZATION(施肥)”和“IRRIGATION(灌溉)”各拿半个字组合而成,意为灌溉和施肥结合的一种技术。国内根据英文字意翻译成“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加肥灌溉”、“水肥耦合”、“随水施肥”、“管道施肥”、“肥水灌溉”、“肥水同灌”等多种叫法。“水肥一体化”这个称谓目前被广泛接受,而“管道施肥”笔者认为更加形象贴切,肥料自身不会从管道流动,必须要溶解于水才能随管道流动。这很容易区别于传统的施肥。针对于具体的灌溉形式,又可称为“滴灌施肥”、“喷灌施肥”、“微喷灌施肥”等。 灌溉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的蒸腾失水及土面蒸发失水,必须要源源不断补充土壤水分作物才能正常生长。而水肥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这要从植物是如何吸收养分说起。植物有两张“嘴巴”,根系是它的大嘴巴,叶片是小嘴巴。大量的营养元素是通过根系吸收的。叶面喷肥只能起补充作用。施到土壤的肥料怎样才能到达植物的嘴边呢?通常有三个过程。一个叫扩散过程。肥料溶解后进入土壤溶液,靠近根表的养分被吸收,浓度降低,远离根表的土壤溶液浓度相对较高,结果产生扩散,养分向低浓度的根表移动,最后被根系吸收。第二个过程叫质流。植物在有阳光的情况下叶片气孔张开,进行蒸腾作用(这是植物的生理现象),导致水分损失。根系必须源源不断地吸收水分供叶片蒸腾耗水。靠近根系的水分被吸收了,远处的水就会流向根表,溶解于水中的养分也跟着到达根表,从而被根系吸收。第三个过程叫截获,即养分正好就在根系表面而被吸收。扩散和质流是最重要的 养分迁移到根表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离不开水做媒介。因此,肥料一定要溶解才能被吸收,不溶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 一、名词解释(20分,2分/个) 1、节水灌溉: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及当地供水条件,为了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获 取农业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多种措施的总称。 2、农田水分状况:农田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数量的多少,存在的形式及其在时空上 的分布规律与变化情况。 3、毛管断裂含水量:随着作物的吸收和土表的蒸发,土壤的水分不断减少,当减少到一 定程度时,土壤空隙中的毛管水连续状态将会遭到破坏而断裂,对应的土壤含水量即是毛管断裂含水量。 4、田间持水量:土壤的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5、大气干旱:由于大气的温度过高和相对湿度过低,阳光过强,或遇到干热风造成植物 植物蒸腾耗水过大,都会使根系吸水速度不能满足蒸腾需要。 6、土壤干旱:当土壤含水率过低,会出现植物根系从土壤中所能吸取的水量难于满足叶 面蒸腾的消耗,而影响作物的生长。 7、作物需水临界期/需水关键期:通常把作物在整个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缺水时产量 影响最大的生育期。 8、作物耗水量:是指实际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所消耗的水量。 9、作物需水系数(mm/kg):作物生产单位产量的需水量。 10、作物水分生产效率:作物每消耗单位水量(mm/m3)所能生产的产量(kg/mm或 kg/m3)。 11、农作物灌溉制度:是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插秧前)及全生育内的灌水次数,每次 灌水的日期、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 12、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 13、灌溉定额:作物全生育期各次灌水定额之和。(m3/hm2或mm) 14、阶段需水模数: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百分数。 15、日需水量:作物每日所需水量。 16、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作物产量与需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17、小畦灌技术:指畦田“三改”灌水技术,即“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 畦”的三改畦灌灌水技术。 18、涌流灌溉技术:又称波涌灌溉或间歇灌溉,先用较大流量把水推进一段距离,暂停 灌水,间隔一定时间之后再次放水,如此断断续续,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 19、控制性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在土壤垂直剖面或水平面的某个区域保持干燥,仅让一 部分区域灌水湿润,交替控制分根区域干燥,部分根系区域湿润的灌水方式。 20、喷灌技术:喷灌利用水泵和管道系统,在一定的压力下把水喷到空中,碎成细小水 滴,均匀降落在田间,供给作物水分的一种灌溉方式。 21、微灌技术: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有压水流变成细小的水滴,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 物根区附近土壤的一种局部灌水方式。 22、滴溉湿润锋:湿土区与干土区的分界线。 二、填空(30分,1分/个) 1、一般认为田间持水量是土壤有效水分的上限,凋萎系数是土壤有效水分的下限。当土 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80%时最适宜作物生长。 2、在SPAC中,水分运动的驱动力是水势梯度,即从水势高处向水势低处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