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木叶优秀教案

说木叶优秀教案

说木叶优秀教案
说木叶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

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

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1

2007-2-19 15:34 回复

山稳水灵

336位粉丝

2楼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

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探究活动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

(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

(2)作比较赏读。

(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

参读书目:

《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

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

研究方法:

朗读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参读书目:

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黄蘖《上堂开示颂》,卢梅坡《雪梅》,张谓《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彦《花犯》,范成大《霜天晓角》,姜夔《暗香》《疏影》,萧泰来《霜天晓角》,彭元逊《解佩环·寻梅不见》,黎洪《诗话一百篇·逸者之梅与志士之梅》。

说木叶优秀教案

说木叶优秀教案 我们要学会在唯美的文字中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课文《说木叶》优秀教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说木叶教案一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导入: 各位同学,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对我而言,第一次领略到一个字的分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评析课上。当时我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记得老师进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我就冲它用了一个字,我给它打95分。打这样的高分,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同学都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字就是一个悟字。我们的同学都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而这位同学却用了一个悟字,难能可贵。"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羡慕的同时,一个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

说木叶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仔细体会本文所辨析的“木叶”“树叶”“落木”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一般,使他们明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生通过鉴赏实践,提高诗歌的解读 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试问:其中的“落木”何意? 学生思考后明确:“落木”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木”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阅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教师巡视并 帮助解决。 2.学生再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组交流后明确: 第1自然段,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第2自然段,探寻古诗中多用“木叶”的理由,排除了 诗人们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由“木叶”而“落木”,指出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 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第3自然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 的因素。 第5自然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 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 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自然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3自然 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 在一个“木”字。第4~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自然段是小结。 三、具体研习课文

说木叶公开课一等奖

说木叶公开课一等奖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进而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2.通读课文,了解“树叶”、“树叶”、“树叶”和“树叶”的情感差异以及作者的观点3.理解和积累古诗句,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教学要点:1。理解艺术领域中“叶”、“叶”、“叶”和“叶”的区别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特征高考导航: 1,积累了“几乎一样”和“一个字就是一千里”等成语。纠正“一个字等于一千里”的错误2.把握高考诗歌语言的意蕴和常见意象的意义学习方法指导: 1,细读课文,输入课文,仔细掌握句子的意思和作者的观点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经验,并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进行比较。3,总结和掌握课文中一些常规的欣赏方法,并尝试用这种方法来欣赏诗歌。教学媒体:多媒体,指导性案例教学课:1课堂教学过程:1。“您好同学,我姓卓,和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问题]请问,我刚刚给你发了什么样的暗示信息?-我已经从云南来了是的,单词有联想意义,可以传达一些暗示信息。所以今天我们将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其次,本文探讨了 (1)钟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喜爱“木叶”,文章的标题是“说“木

叶”,这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要焦点是“木叶”。那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关于“木叶”的什么现象呢?(请快速浏览第一段并过滤有效信息。))现象:中国古代诗人喜欢“木叶”这个词[PPT显示屏] 秋风刮,树叶下的洞庭波——屈原《九歌》洞庭起浪,木叶微脱——谢庄的《月颂》就像秋风吹在树叶上时的洞庭湖波浪。——秋月花姜伯莲《木叶下穿越河北 》普云斜山——卢珏《临江王洁实之歌·[问题》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木叶”理解为“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很少使用“叶”这个词?(2)问题分析——解析“树叶”、“木叶”、“落叶”和“落英”的艺术差异(1)“树叶”、“木叶”和“疑问”的区别在于“树”和“树”。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请快速浏览第三和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并回答“树”和“木”的区别。))树木——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枝叶茂密——死气沉沉,枯萎发黄,所有的叶子都脱落了。这是“木头”和“树”之间相同但不同的地方 中“木”比“树”更简单。像“枯桑识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更接近“木”。它似乎包含落叶的因素,这是“木头”的第一个艺术特征(2)“落叶”和“木叶”[问,“叶”让人联想到饱满的绿叶,这确实不适合秋天落叶的季节。那么我们可以用“落叶”代替 1 来满足秋天的心情?(请快速浏览第五和第六段)落叶——只强调落叶的动态

《说木叶》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设计 林庚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㈠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 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 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 “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 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 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 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 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 称它为什么?(学生兴趣顿起,纷纷回答“树”)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树木树木,树就 是木。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 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 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 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 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 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 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 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 在表示清秋的句

说木叶 公开课一等奖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 高考导航: 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成语,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媒介:多媒体、导学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提问】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 (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PPT展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1)“树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落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

说木叶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

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最新整理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

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 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意象微妙的意味 木 树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优秀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文是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二课的文艺评论,内容看似繁琐,其实结构简单,契合了论说文最基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由“木”“树”不同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潜在的暗示性。解读这篇文章时,教者也应借助这种“潜在的力量”,通过多媒体课件,巧妙运用声、色,形,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与无形中点化学生,引导他们含英咀华,于细微处见精神,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从而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去把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结构,,并理解木叶意象的意蕴。 2、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3、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 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 教学过程与环节: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想像这句诗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 明确: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2、【走近作者】林庚(多媒体展示) 【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 袅袅 ..照浦褒扬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应锭言筌窸窣迢远柳恽. 2、【积累名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阅读文本整体把握】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现象)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 索。(质疑)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 征。(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 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说木叶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说木叶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

集门客进行商议。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说木叶》优秀教案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杜甫《登高》,师:请想象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 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师: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给我们解答吧。 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 Ⅰ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Ⅱ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Ⅲ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三、合作探究,品味“木”的丰富意蕴 1.多媒体显示诗句,学生体味“木”与“树”的不同,得出“木”的第一个特征。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显得更单纯 .....。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河北师大附中高新校区翁卫彬 《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刚刚学完《咬文嚼字》一课,明白诗歌中的一字之差就可能使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相差千里,自然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研读1、 2、3段 1)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段,勾画出此段中心句。 2)从第2段中勾画出以下诗句说明古诗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3)总结1、2自然段中含有“木叶”的诗句,强调古诗歌中“木叶”形象备受钟爱,被诗人们一用再用,不仅熟能生巧,还能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杜甫和庾信的诗句正说明了这一点。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说木叶优秀教案

说木叶优秀教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说木叶好教案

《说“木叶”》学案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㈠、导入: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课文剖析 (二)1.内容结构梳理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每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 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 (三)、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说木叶优秀实用教案

一、导入 又到了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季节,往返在教室、食堂和寝室之间,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脚下窸窣作响的黄叶。古人钟爱落叶,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我们上学期也学过杜甫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写到了落叶,谁还记得,能为大家背诵一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落木”就是“落叶”,那么杜甫为什么舍“落叶”而用“落木”呢?今天就让我们到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说“木叶”) 作者简介:林庚,著名学者、诗人,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历任厦大、燕京大学、北大教授,与季羡林、吴组缃、李长之在早年并称为"四剑客',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北大教授葛晓音曾以"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来概括林庚的学术道路。1933年秋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后又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教授的主要研究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他提出著名的论点"盛唐气象"、"少年精神"。著有《唐诗综论》等。本文就是节选自《唐诗综论》。【附】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二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得力于此。少年精神:"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林庚说,"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 二、课文解读 1、整体感知: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现象?(明确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业"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一部分(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第二部分(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明确:两个艺术特征:a、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b、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三部分(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研习课文 下面我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我想让我们的男同学把第一至第三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而第四至第六段就交给我们细心的女同学,最后一段最简单就留给老师解决。 (一)两分钟阅读各自任务段落 1、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提问) 明确: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引出话题 2、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提问) 明确: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 3、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提问) 明确:“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叶”。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小结: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 4、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问) 明确: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引用的作用:以诗歌作为例证。 5、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提问) 明确:“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6、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问)

‘教案’说木叶教案

‘教案’说木叶教案 小韩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举,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现象)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质疑)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说木叶参赛教案及反思]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介绍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的文章,它明确了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下面是为你带来《说木叶》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说木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 (现象)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 (质疑)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 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联想意义)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过程 一、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 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文的教学内容为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进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内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举例引用。课文大量引用诗句举例阐述观点,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这种写法,进而学会运用。 2.比较法。使学生通过比较“树”与“木”的不同点,掌握分析问题、阐发观点的方法。 3.启发法。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进行思索、探究。 4.触类旁通法。从教材中得到感悟用好教材,引入课外类似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有所迁移,切实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脉。 (3)积累古诗词名句,并理解其表达作用。 (4)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5)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本课所学知识获得的感悟,并能分析一定的诗歌现象。 (2)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感知、领悟的良好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味诗句获得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三、学情分析 我这学期带高三年级课程,这次同科异构教学活动中我教授的班级是高二一班,他是个理科班,据了解男生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十分之三,女生只有四分之一,而理科班男生多对文科科目不够重视,加上这篇文化随笔引入诗句多,对刚迈入高二年的学生来说不容易完全掌握,听代课老师说但不学生能部分还可以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