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类教材

中医药类教材

中医药类教材
中医药类教材

中医药类教材

高等中医教育自建立以来,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初步的教学体系,在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高等中医院校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还存在系统性、规范性不强,学科之间界限不清以及有些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市场上的中医教材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概念不严谨、体例陈旧等,教材内容重复、雷同甚至矛盾的问题也很突出。

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中医教材更是保证中医教育质量的基石。本期,本报特别邀请了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和出版社编辑谈了他们使用教材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材格局值得称道

评《针灸医籍选读》

侯中伟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医籍选读》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吴富东教授主编,北京、上

海、湖南等多家高等中医院校共同编纂而成。目前,本教材在中医高等教育事业针灸课程的体系中应用较广,是一本结构

清晰、内容翔实、详略得当的教材,其教材格局特色鲜明,值得称道和探讨。

1.宏观框架合理

针灸学源远流长,自上古的砭石到后世的毫针,针灸治法层出不穷。医论医籍蔚为大观,要想窥见历代医家针灸学术精华全貌,必须博览群书。本书将大量针灸学著作融为一炉,并分为上中下三篇,以医经、医论、歌赋的整体形式编纂起来。其中上篇医经部分包括了《内经》和《难经》中有关针灸的精华篇章。中篇医论部分摘取针灸后世诸家医论精要,展示了自晋朝至清代针灸诸家的学术观点。下篇歌赋部分选取琅琅上口的针灸各家歌赋,纂辑而成。可以说,上篇针灸医经是学好针灸的根基,《灵枢》又称为《针经》,其主要学术内容即呈现了针灸治病相关的脏腑经络等根本原理与规律。《素问》重点讲授临床治疗的策略,有了策略,治疗就显得更加生动。《难经》是对《内经》182篇的疑难释解,也是对临床治疗规律的深入阐释。因此,上篇充分起到了对针灸医学理论的奠基作用。

中篇医论部分则充分展示了临床各家的针灸风格、用途、特色。皇甫谧、孙思邈、王执中、杨继洲等大批医家不仅继承了《内》、《难》特点,而且各自有所发展,如阿是穴的

发明、子午流注针法的创立、腧穴之间的配伍规律等。是针灸学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又一重要学习内容。下篇歌赋则属于学习针灸经典的趣味精华版。读者通过歌赋的学习,可以很好很快地掌握治病的内在规律。

因此,本教材整体设计合理,宏观框架有序,显示出了其结构的合理特征。

2.篇章注意细节

本教材不仅在宏观上注重了整体的谋篇布局,体现了三篇之间的递进层次,考虑了读者学习的理性逻辑。而且在微观上注意了每篇摘选文章的局部完整性。具体而言,每篇选文均设计了学术思想、原文、提要、注释、按语、课后思考题等内容。这种设计让读者充分了解了具体篇章的总体内涵、学术精要、文字当中的疑难之处以及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通过这些细节设计,每个单元自成一体,多个单元融成一个独立篇章。由此而言,本教材兼具了布局的整体性和微观的完整性。使得整本教材浑然一体,层次清晰,具有学术的权威性和学习的可读性。

3.教材印制精美

一本优秀的教材不仅内容精良,同时应该兼具精美的形式。本教材印刷精美,让人阅读起来有赏心悦目的感觉。第一,印刷多级标题字体层次清晰。第二,正文原文以繁体字形式呈现,突出了古文阅读的意境美,同时增加了繁体文字传递的信

息。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有助于增加我们对于古代文字的理解。

一本好的教材需要有很好的立意、需要有完整的布局、需要注意细节、需要有精美的印刷,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赏心悦目,最大化地发挥教材的优势。

《针灸医籍选读》,吴富东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定价:19.00元

当代中医教育的一个探索

评《内经选读》

王传乐

自1956年高等中医药院校成立以来,关于中医药教学的教材先后经过了很多版的编写,其中四大经典(《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温病》)的编写有着种种不同的意见,大多业内人士认为四大经典是中医的源头活水,不应断章取义地编为教材,最好阅读原典,直探本源,以便打好扎实深厚的中医基础,但是随着学习者古文水平的降低,直接阅读原典非常困难,因此编写教材,加以注释,以引领初学者进入中医之门也就在所必需了,但这也仅仅是一方面,笔者认为,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中医造诣非凡的大家,还是要下一番功夫好好通读原典。在此,仅以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内经选读》一书为例,

略论中医药教材的编写特色。

本书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内容编写精当,选材翔实,非常有助于中医教学。

本教材共分八章,其中前两章为《内经》概论,主要介绍了《内经》的成书,历代沿革及其学术体系,这一部分,有助于学习者对《内经》的整体了解,也有助于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包括版本学、训诂学知识和历代医家对《内经》的注释流程,可以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真心学习《内经》者有高屋建瓴之助。

本教材的后六章为《内经》原文导读,以编者对《内经》的理解,从《内经》中抽出相关的原文,分别加以标题,对于原文词句作了相关的解释,同时对每一小节作了扼要的按语,以便加深读者对原文整体含义的理解。这一部分,可以使初学者比较容易地读懂《内经》原文,对于《内经》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概的理解。本部分的校注比较精当,选取了历代注家中比较公认的解释,非常有助于参考。但是笔者感觉,教材所选毕竟为《内经》原文的一部分,有一些细节还是要读原典才好。

总体来说,本书也是中医教育发展史的必然产物,是当代中医教育的探索和尝试。看得出来,编写者下了很大的功夫来分编章节,考校诸家,因此本书对于初学者非常有助益。

另外,与本书配套的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内经选读辅助教材》,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本科学

生在课下学习基本教材时使用。《辅助教材》以基本教材“原文导读”部分的节为单位,首先在每节标题之下设“本节要点”栏目,简明扼要地概括本节内容的要点和重点,使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及其在全书中的地位有全面了解,并分条罗列需熟

记和重点掌握的经文。其后列“经文释义”栏目,除每段冠以标题外,主要是用现代语言对原文重点内容进行阐释,简明扼要而不拘于字句,以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经文。再后置“理论阐发”栏目,就原文所论及的主要医学理论分条列出题目进行阐发,并提示该理论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后

世临床的指导作用。最后有“复习思考”栏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内经的重要理论观点。

《内经选读》,烟建华编著,学苑出版社2004年2月12664

编辑荐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市场部主任徐国强向读者推荐了两

本教材。

蔡宝昌《中药炮制学》。该书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及《中药炮制学》的教学大纲,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宏观指导,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方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中药炮制学》编写委员会在前几版教材基础上编写而成。

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此外,并附有药名中文笔画索

引。总论论述了中药炮制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等内容。各论采用了炮制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列举了有代

表性的230余种中药的处方用名、来源、炮制历史沿革、炮制方法、成品性状、质量要求、炮制作用、炮制研究等内容。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删减了部分不具代表性、不常用的药物。在第五章中药饮片的生产与设备及第六章中药饮片的质量

与养护中,结合中药饮片的生产实际及中药饮片企业GMP的要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加并充实了新的内容。在“炮制研究”项中充实了近几年在炮制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进展。

傅超美《药用辅料学》。该书共分为六章。采用按制剂物态分类方法和按药用辅料用途分类方法相结合的体例进

行编写。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药用辅料学的定义、作用、研究进展和国内外辅料管理的有关规定。第二章液体制剂用辅料,主要介绍液体制剂的物态特征以及常用液体制剂的辅料。第三章固体制剂用辅料,主要介绍固体制剂的物态特征以及

常用固体制剂的辅料。第四章半固体制剂与气体制剂用辅料,主要介绍软膏基质、硬膏基质、栓剂基质、滴丸基质与冷凝液,以及气体制剂用辅料。第五章缓控释给药系统用辅料,对缓控释、速释、靶向给药系统以及经皮给药和粘膜给药系统用辅料进行介绍。第六章对中药炮制常用辅料进行简单介绍。各章中首先介绍该类辅料的含义、分类、基本要求及选

用原则等,再对该类辅料的常用品种主要从性状与性质、作用与用途、使用注意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介绍。

高等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69642213.html, 高等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作者:严丽娜田伟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30期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为全社会所关注,通过对目前毕业生就业现状和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通过学校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教育、职业心理辅导等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 就业为民生之本。当前大学生就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无业可就、就业不充分、有业不就等现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有同样的表现。中医药毕业生是我国极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医药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但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中医药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已成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祖国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高度关注。有研究证明,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存在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就业总量需求不足,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从过去统包统分的分配模式转变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选择”的就业机制,尤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率逐渐下滑,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根据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 660万,2012年增至680万,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被一些人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或者只有网络上那句老话“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才能描述这种情况。事实上,除了727万这个规模之外,今年的毕业生面临的挑战还包括连续几年饱和的市场以及往届“剩下”的师兄师姐们。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更是给广大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并及时予以积极的心理引导、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锻造大学生的基本技能,以使大学生毕业后否就业,已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导论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确立了辨证诊治的纲领;《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病、症、证的概念(懂得区分)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相互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正气——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及适应环境与抗病、康复能力。可分:阳气、阴气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可分为阳邪、阴邪。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胜(盛)——指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①阳偏胜(阳盛):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烦躁,面红目赤 阳胜则阴病——兼津伤:咽干口渴,尿少便结 ②阴偏胜(阴盛):阴胜则寒——实寒证:恶寒肢冷,舌淡脉紧 阴盛则阳病——兼阳虚:神疲踡卧,尿清便溏 (2)阴阳偏衰(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虚者补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010年全国中医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

2010年全国中医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仅供参考) (2010-12-23 16:53:35) 转载 标签: 分类:杂谈杂记 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健康 资料来源难于找到可信服的出处,但内容有些道理,所以拿来与博友参考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广州中医药大学 3、上海中医药大学 4、南京中医药大学 5、成都中医药大学 6、山东中医药大学 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8、天津中医药大学 9、湖南中医药大学 10、辽宁中医药大学 11、湖北中医药大学 12、浙江中医药大学 13、长春中医药大学 14、福建中医药大学 15、江西中医学院 16、河南中医学院 17、陕西中医学院 18、云南中医学院

19、广西中医学院 20、安徽中医学院 21、甘肃中医学院 22、贵阳中医学院 23、山西中医学院 分类排名 一、从建校时间排名:1956年,政府决定在东、南、西、北各建一所中医类本科院校,即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这四所是最早建校的中医类本科大学。 二、从更名时间排名:各中医院校建校之初,均名中医学院,从90年代以来,一批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 1993年,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 1995年,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 1996年,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年,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年,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 除外,江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9所尚未更名。 三、从国家级重点学科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覆盖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5个)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一般课,西医课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编教材(即中医五版教材)

一般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编教材(即中医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

8477-2 中医伤科学(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赵文海 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27.00 9787532384778 8458-6 诊断学基础孙颖立 戴万亨 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40.00 9787532384587 8422-8 正常人体解剖学严振国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30.00 9787532384228 8443-8 正常人体解剖学实验 指导 严振国 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8.00 9787532384433 8416-7 药理学王乃平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中药、成人教育 32.00 9787532384167 8473-0 生物化学金国琴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25.00 9787532384730 8475-6 内科学熊旭东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32.00 9787532384754 8419-5 临床中药学张廷模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32.00 9787532384198 8474-8 组织学与胚胎学(全 彩色) 祝彼得 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28.00 9787532384747 8479-9 中医儿科学(附光盘)汪受传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26.00 9787532384792 8453-5 病理学(全彩色)黄玉芳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33.00 9787532384532 8470-5 中医诊断学吴承玉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16.00 9787532384709 8480-8 中医外科学陈红风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32.00 9787532384808 8915-5 医古文蒋力生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28.00 9787532389155 9139-4 中药药理学(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沈印君 陈长勋 中药20.00 9262-9 预防医学申杰中医各专业20.00 9260-5 药用植物学谈献和 姚振生 中药、农学(估)35.00

2021年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对生命的认识:介绍中医学天地生人的观念,了解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种现象,生长壮老是生命的自然过程。 (二)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介绍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了解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息息相应的整体观念;介绍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三)中医对健康的认识:介绍中医学天人合一、脏腑合一、形神合一、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念;介绍中医学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和方法;介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规避虚邪贼风的健康生活方式。 (四)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介绍中医学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了解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精神情志、饮食因素、起居因素等导致疾病的因素;介绍病、证、症的关系及中医学分析疾病的方法。 (五)中医学的诊治手段:介绍中医学独特的望、闻、问、切(尤其是脉诊)诊断方法和辩证的原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中医的内治和外治方法。 二、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 (一)养生保健的理念和基本原则:介绍中医学的顺应自

然、阴阳平衡、辩证施养的理念和思想;介绍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二)养生保健常用方法介绍中医学常用的养生方法,如体质养生、四季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等。 1.体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体质的认识和辨识体质的方法,了解(平和、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痰湿、寒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不同体质的特征及其相应日常养生方法。 2.四季养生:介绍中医学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采用的相应的养生方法。 3、情志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了解情志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产生疾病的道理,介绍常用的心地善良、心胸开阔、心情快乐、心态平和、心宁神净等调摄情绪方法。 4、饮食养生:介绍中医学饮食养生的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饮食养生理念,采取适宜合理的饮食方式,尤其是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 5、运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运动养生的认识,介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常用的运动养生方法。 (1)太极拳:介绍其特点、作用、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2)八段锦:介绍其特点、作用、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3)五禽戏:介绍其特点、作用、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6、经穴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经络的认识以及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介绍常用穴位的部位、养生保健功效、按压方式以及注意事项。

探析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探析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发表时间:2018-09-18T10:45:28.9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作者:张宇李佳维朱灼金翟梦颖吕晨高原金爽(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才市场对于实践性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4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才市场对于实践性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以及输送的主要场所,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随之时代的发展进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要及时的对其相关的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确立高等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践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与实施;探讨分析 前言:大学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大学会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条件,帮助学生构建相关专业领域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搭建相对完整的知识和能力架构,进而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目前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大学教育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因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要及时的对大学相关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完善,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等,进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 一、目前阶段我国高等医药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我国高等医药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人才市场对于创新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需求也是在与日俱增,高等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人才以及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其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好在越来越多的高等医药学院逐渐开始意识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逐渐的对相关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完善。但是其发展仍然还有待完善,高等医药学院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封闭状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十分缺乏激励和支持创新实践活动的措施,缺乏有利于培养中医药人才创新实践的氛围与环境,进而使得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极其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高等医药学院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相关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十分的匮乏,无法满足相关的考核要求,再加上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极易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在参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缺乏主动性,而且再加上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导致教师自身创新教育理念不强,部分的教师在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之后,在课下几乎不会和学生有交流,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会受到极其不利的影响。而中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如果在实际的学习没有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锻炼和培养,将很难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医学理论,也就无法用医学理论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更谈不上开展中医学的创新活动,进而使得其未来的学习以及发展受到极其不利的影响[1]。 1.2相关的教学模式还比较落后 高等中医药学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实施中,大多都是以教师作为教学中心,将书本上的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进步。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类课程,是连接基础与临床各科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目前阶段,其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其一,课程内容抽象、直观性差,单一的语言讲解难以描述清楚,学生难以理解,更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理论指导临床;其二课程实践性很强,即使是基础课程,也与临床密切相关,学生难以建立中医思维,而学习中医诊断学的阶段是建立中医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想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进行提升,那么相关的管理部门就必须要及时的对相关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完善,进而才能更好的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2]。 二、医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析 2.1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教育氛围与环境 要想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那么高等中医药学校的相关的管理部门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教育氛围与环境,进而相关的教学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而要想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教育氛围与环境,就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其一要尽可能的成立一些兴趣小组或学生协会,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时还可以举办相关的教学活动以及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其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对实验室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实验中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其三,教师在进行相关的教学时,必须要重视临床技能课程,让学生多摸脉、多看舌象、多进行急救训练等,为进入临床实习做好准备;其四,重视基础课程教学中临床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五,教师则要积极组织临床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学校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要创建一个创新实践平台,借助远程网络增强沟通,实现学生协会与教师指导团队的互相促进,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而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3]。 2.2对相关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高等中医药院校所实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进而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地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以及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实际的研究分析显示,案例与情景模拟教学法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可以缩小理论与临床的距离,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创新实践型人才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急缺的资源,因此高等院医药大学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综合型人才。除此之外,高校相关的管理部门还必须要对相关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的教

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对生命得认识:介绍中医学天地生人得观念,了解人得生命来源于自然,就是自然得一种现象,生长壮老就是生命得自然过程。 (二)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得认识:介绍中医学得天人合一得观念,了解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界得运动变化就是息息相应得整体观念;介绍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得影响。 (三)中医对健康得认识:介绍中医学天人合一、脏腑合一、形神合一、阴阳平衡得健康观念;介绍中医学阴阳五行得哲学思想与方法;介绍法于阴阳,与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规避虚邪贼风得健康生活方式。 (四)中医对疾病得认识:介绍中医学对疾病产生得原因与病理变化得认识;了解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精神情志、饮食因素、起居因素等导致疾病得因素;介绍病、证、症得关系及中医学分析疾病得方法。 (五)中医学得诊治手段:介绍中医学独特得望、闻、问、切(尤其就是脉诊)诊断方法与辩证得原理,中医学治疗疾病得基本原则与方法,中医学治未病得思想,中医得内治与外治方法。 二、养生xx得理念与方法 (一)养生保健得理念与基本原则:介绍中医学得顺应自然、阴阳平衡、辩证施养得理念与思想;介绍养生保健得基本原则。 (二)养生保健常用方法介绍中医学常用得养生方法,如体质养生、四季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等。 1.体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体质得认识与辨识体质得方法,了解(平与、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痰湿、寒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不同体质得特征及其相应日常养生方法。

2.四季养生:介绍中医学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采用得相应得养生方法。 3、情志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得认识,了解情志与脏腑得关系以及产生疾病得道理,介绍常用得心地善良、心胸开阔、心情快乐、心态平与、心宁神净等调摄情绪方法。 4、饮食养生:介绍中医学饮食养生得常用方法,树立正确得饮食养生理念,采取适宜合理得饮食方式,尤其就是适合自己得饮食方式。 5、运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运动养生得认识,介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常用得运动养生方法。 (1)太极拳:介绍其特点、作用、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2)八段锦:介绍其特点、作用、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3)五禽戏:介绍其特点、作用、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6、经穴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经络得认识以及经络在人体中得作用,介绍常用穴位得部位、养生保健功效、按压方式以及注意事项。 三、常见疾病得中医药防治 介绍中医学对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骨质疏松症、流行性感冒、失眠、便秘等疾病得认识,重点介绍中医药对这些疾病得预防与治疗,介绍中医药对这些疾病辩证论治得内容。了解中医药针对这些疾病得预防保健方法与辅助治疗方法,如饮食、情志、运动、穴位按摩、药枕、敷贴、足浴、气功等方法。 四、重点人群得中医药养生xx (一)老年人得基本特点及养生xx 介绍中医学对老年人得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常见疾病得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针对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所采取得养生保健方法与常见疾病得预防保健方法。

如何高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如何高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开考的首门课程,根据多年统计,合格率一般仅在三分之一左右。显然已成许多考生望而生畏的拦路虎。一些意志薄弱者,一、二次失败就偃旗息鼓。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本人认为有诸多原因,其中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思维方式尚未转向。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中学教学重视数理推论,直观形象教学,虽然对于中医学习普遍也是适用的,但中医独特的理论框架,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尚未很好建立,就难于在中医这块圣地内驰骋,乃至投械退却。这是十分可惜而可悲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迅速换“数理化脑袋”为“中医脑袋”十分重要。实践证明,闯过这一关者,只要继续努力,前面即是坦途。 一、脏腑功能认识观 《内经》时代,中医医家对脏腑的部位、结构、形态亦有颇多记载,而且有些论述在当时大大超越世界水平。在论述各脏腑时,教材中亦有部位、结构、形态的阐述,如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心“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等等。如果顺着这样描述思路去理解,则就会对诸如“肾藏精”、“肺通调水道”、“心主神态”这一些概念理解上的格框。尤其是对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而言,更是不可思议。故请读书时务必千万要记住P.29有一个重要的说法:“藏象学龄前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用脏腑功能的认识观才能真正理解P.23“左升太过,右降不及”。也就不会钻进脾“似马蹄”、“似镰刀”这类牛角尖里面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从而影响学习的

信心。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名为“脾”,同理去释各脏的功能。 二、生理、病理互证观 中医药有几千年医疗实践的经验,是在长期行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形成以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的实践性融于理论之中,而临床表现是基础。因此,从临床角度而言顺序应是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概念。而教材编写的顺序是:概念→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故在阅读时,应适度地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譬如以“肾主纳气”一节为例,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肾主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呼吸就表浅,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现象。从临床表现中证实生理抑或病理,从而得出某一概念。这种论述的形式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所以诸如:如何理解肺朝百脉,脾主升清,肝主藏主等等问题时,皆可用一个模式来回答,即:概念、生理、病理以及临床表现。 三、以象测脏的推断观 何谓“藏象”?藏是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我们要研究内脏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并不是非要打开胸、腹腔观内脏之变化,而是通过临床表现来推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于生理、病理的机制探讨,也举例性地列出一

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九期 2016年9 月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填表人(签字):负责人(签字): 填表时间 拔罐疗法(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拔火罐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医术,儿童同样适用。还称“拔罐子”。有火罐、气罐等。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古称“角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一、拔罐疗法的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吸拔经络中的风寒湿气外出,还具有引出排脓等作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风湿痛、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痛、胃痛、疡初期未溃时,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等病症。 二、拔罐疗法常见的吸拔方法

①闪火法:用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在罐内闪火排去空气,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 ②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并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③架火法:用一直径2~3cm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上置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火罐扣上。 三、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①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火罐。 ②拔罐时应选肌肉丰厚的部位,而在肌肉浅薄、骨骼突出、皮肉松弛、毛发较多的部位不易吸拔,罐易脱落。 ③体位要适当,拔罐过程中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 ④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孕妇腹部、腰骶部须慎用。 ⑤拔罐时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 ⑥拔罐一般可出现局部红晕或紫绀色,一般不须处理,会自行消退。若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出现水泡,小者当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大的须用消毒针将水放出并包敷,防止感染。 ⑦起罐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即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浅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浅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开考的首门课程,根据多年统计,合格率一般仅在三分之一左右。显然已成许多考生望而生畏的拦路虎。一些意志薄弱者,一、二次失败就偃旗息鼓。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本人认为有诸多原因,其中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思维方式尚未转向。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中学教学重视数理推论,直观形象教学,虽然对于中医学习普遍也是适用的,但中医独特的理论框架,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尚未很好建立,就难于在中医这块圣地内驰骋,乃至投械退却。这是十分可惜而可悲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迅速换“数理化脑袋”为“中医脑袋”十分重要。实践证明,闯过这一关者,只要继续努力,前面即是坦途。 一、脏腑功能认识观 《内经》时代,中医医家对脏腑的部位、结构、形态亦有颇多记载,而且有些论述在当时大大超越世界水平。在论述各脏腑时,教材中亦有部位、结构、形态的阐述,如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心“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等等。如果顺着这样描述思路去理解,则就会对诸如“肾藏精”、“肺通调水道”、“心主神态”这一些概念理解上的格框。尤其是对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而言,更是不可思议。故请读书时务必千万要记住P.29有一个重要的说法:“藏象学龄前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用脏腑功能的认识观才能真正理解P.23“左升太过,右降不及”。也就不会钻进脾“似马蹄”、“似镰刀”这类牛角尖里面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从而影响学习的信心。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名为“脾”,同理去释各脏的功能。 二、生理、病理互证观 中医药有几千年医疗实践的经验,是在长期行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形成以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的实践性融于理论之中,而临床表现是基础。因此,从临床角度而言顺序应是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概念。而教材编写的顺序是:概念→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故在阅读时,应适度地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譬如以“肾主纳气”一节为例,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肾主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呼吸就表浅,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现象。从临床表现中证实生理抑或病理,从而得出某一概念。这种论述的形式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所以诸如:如何理解肺朝百脉,脾主升清,肝主藏主等等问题时,皆可用一个模式来回答,即:概念、生理、病理以及临床表现。 三、以象测脏的推断观 何谓“藏象”?藏是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我们要研究内脏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并不是非要打开胸、腹腔观内脏之变化,而是通过临床表现来推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于生理、病理的机制探讨,也举例性地列出一些临床表现。譬如在论述心主血脉一节,怎样才能诊断心主血脉失调呢?从脉、舌、面之象——临床表现以测“藏”。脉涩、结代,面色表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则为心血瘀阻。笔者认为,如果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能适当地参考有关中医各科教材,诸如《中医诊断学》,可能会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取象比类的求证观 取象比类就是取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生物的动象和社会现象以类比于人体,从而解释生理、病理、药理等的一种思维,运用方法。不论其科学如何,这种取象比类法一直在中医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中药学》 主编高学敏 (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 副主编张廷模张俊荣郭建生 编委于虹任汉阳刘树民曲京峰 宋捷民张冰杨柏灿邱颂平 周祯祥胡锡琴钟赣生唐德才 部守琴崔撼难 主审王永炎颜正华 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掌握药133味,熟悉药94味,了解药106味,参考药149味,附药56味。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中药学》目录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一节产地 第二节采集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炮制目的 第二节炮制方法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四气 第二节五味 第三节升降浮沉 第四节归经 第五节毒性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剂量 第二节用法附篇: 1.中药的命名与分类 2.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3.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各论 第八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紫苏(附药:紫苏梗) 生姜(附药:生姜汁、生姜皮) 香薷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苍耳子(附药:苍耳草) 辛夷 葱白 鹅不食草 胡荽 柽柳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柴胡 升麻 葛根(附药:葛花) 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 浮萍 木贼 第九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芦根 天花粉 竹叶 淡竹叶 鸭跖草 栀子 夏枯草 决明子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 秦皮 苦参 白鲜皮 苦豆子 三棵针 马尾连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附:忍冬藤) 连翘 穿心莲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贯众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野菊花 重楼 拳参 漏芦 土茯苓 鱼腥草 金荞麦

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

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怎样体现中医特色: 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生活起居指导, 情志指导, 饮食调护指导, 用药护理指导, 康复护理, 专科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平衡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慎避外邪形神供养 情志指导 七情内容:喜、怒、忧、思、悲、恐、惊。(损伤五脏) 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诚挚体贴全面关心有的放矢,因人施护清净养神宁心寡欲怡情畅 志乐观愉快 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言语开导清净养神移情易性情志相胜顺情 解郁七情致病悲惊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饮食有节按时定量调和四气谨和无味饮食清 淡吃忌厚味卫生清洁习惯良好辨证施食相因相宜辩药施食特殊 忌口因人施食因时施食 按食物性质分类包括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 食物补益性食物 (清补类食物温补类食物平补类食物) 发散类食物 食物的性能

1、热性食物:具有温里祛寒、益火助阳的作用,适用于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如白酒、生姜、葱、蒜、辣椒、花椒等。但热性食物多辛香燥烈,容易助火伤津,凡热证及阴虚者应忌用。 2、凉性食物:具有清热、养阴等作用,适用于发热、痢疾、痈肿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里热证。如李子、芒果、柠檬、梨等。凉性食物较寒性食物平和,但久服仍能损伤阳气,故阳虚、脾气虚弱患者应慎用。 3、补益性食物:具有益气、养血、壮阳、滋阴的作用。根据其寒凉温热的不同,分为温补、清补和平补三类。 4、清补类食物:清补类食物一般具有寒凉性质、有滋阴、清热的作用。适用于阴虚证或热性病需要补养或调养者,寒证和素体阳虚者慎用或禁用。如鸭、鹅、甲鱼、豆腐、莲子、冰糖等。 5、温补类食物:温补类食物一般具有温热性质,有温中、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阳虚证,寒证或久病体弱,禀赋不足需进行补养和调护者,热证和阴虚火旺者慎用或禁用。如羊肉、狗肉、核桃、桂圆等。 6、发散性食物: 发散类食物习惯上称为“发物” ,是中医饮食调护中应十分重视的一类食物。发散类食物多腥、膻、荤、臊,食之易于动风生痰,发毒煮火助邪,诱发旧病尤其是皮肤病,或加重新病。比较典型的发物大部分海腥类。禽畜类中的猪头、鸡头、公鸡、狗肉、驴肉、各种野味、蔬菜中的蘑菇、香椿、葱、蒜、生姜、辣椒,虾、蟹,以及紫菜、胡椒、花椒、白酒等。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全文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全文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对生命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地生人的观念,了解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种现象,生长壮老是生命的自然过程。 (二)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息息相应的观念。 (三)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脏腑相关、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念;介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规避虚邪贼风的健康生活方式。 (四)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介绍病、证、症的关系及中医学分析疾病的基本方法及特点。 (五)中医学的诊治手段。 介绍中医学独特的望、闻、问、切四诊合诊的诊断方法和辨证的原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中医的内治和外治方法以及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一些具有特色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足疗、刮痧、膏方等,着重介绍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介绍中医学对体质的认识和辨识体制的方法;介绍不同体质(平和、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的特征及其相应的日常养生方法。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 (一)养生保健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介绍中医学的顺应自然、阴阳平衡理念和思想;介绍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二)养生保健常用方法。 介绍中医学常用的养生方法,如时令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等。 1.时令养生:介绍中医学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采用的相应的养生方法。 2.情志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和情志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产生疾病的道理;介绍常用调摄情绪的方法。 3.饮食养生:介绍中医学饮食养生的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饮食养生理念,采取适宜合理的饮食方式,尤其是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4.运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运动养生的认识,介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常用的运动养生方法,分别介绍其特点、作用、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5.经穴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经络的认识以及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介绍常用穴位的部位、养生保健功效、按压方式以及注意事项。 6.其他养生:介绍中医学有关起居、房事、气功等养生方法。 三、常见疾病的中医药预防和保健 重点介绍中医学对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结核病、肝炎、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骨质疏松症、流行性感冒、失眠、便秘等疾病的认识和预防保健方法。 四、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养生保健 (一)老年人的基本特点及养生保健。 介绍中医学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常见疾病的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针对老年人(尤其是65岁以上)生理、病理特点所采取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方法。 (二)女性的基本特点及养生保健。 介绍中医学对女性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常见疾病的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针对女性各个阶段的生理、病理特点所采取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方法。解释针对孕产妇常用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 (三)儿童的基本特点及中医养生保健。 介绍中医学对儿童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常见疾病的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针对儿童(尤其是0—3岁儿童)生理、病理特点所采取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方法。 五、中医药常识 (一)一般常识。 介绍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特点和找中医看病应注意的基本事项。 (二)中药常识。 介绍中药的基本知识;简要介绍中药炮制方法和目的(炮制减毒增效的知识),介绍中药简单的加工炮制、中药的煎煮方法,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以及常用中药的鉴别知识等。 (三)家庭常备中成药。 介绍家庭常备中成药的主治、功效、适应症,以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服用禁忌等。 (四)应急知识。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疾病爆发流行、家庭急救时,介绍中医药应急处置的知识和技能等。 附篇 (一)政策法规。 介绍国家有关中医药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工作管理体制以及中医药在国家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二)中医药科学内涵、发展简史、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介绍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发展简史以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三)亚健康。

第三届远志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

第三届“远志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 学校全称: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 说明 1.申报者应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填写A1或A2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或B3表。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用钢笔或打印,字迹要端正、清楚,

此申报书可复制。 4.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版),请以四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附于申报书后,字数在8000字左右(文章版面尺寸14.5×22cm)。 5.每个高校每类限申报1项(可以缺项),并同时将纸质版作品申报书(一式六份)加盖学校公章统一寄至广西中医药大学团委。 6.其他参赛事宜请向组委会咨询。 7.寄送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广州中医药大学团委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号码: 邮政编码:510006 电子邮箱:ZGZYQNFZLT2015@https://www.doczj.com/doc/269642213.html, A1.申报者情况(个人项目)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者)。

A2.申报者情况(集体项目)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 2.申报者代表必须是作者中学历最高者,其余作者按学历高低排列。

B1.申报作品情况(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 2.本部分中科研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 3.作品分类请按作品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填写。

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

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怎样体现中 医特色 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生活起居指导, 情志指导, 饮食调护指导, 用药护理指导, 康复护理, 专科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平衡阴阳 起居有常 劳逸适度 慎避外邪 形神供养 情志指导 七情内容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七情致病损伤五脏. 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诚挚体贴,全面关心 有的放矢,因人施护 清净养神,宁心寡欲 怡情畅志,乐观愉快. 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 言语开导 清净养神 移情易性 情志相胜 顺情解郁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饮食有节、按时定量 调和四气、谨和无味 饮食清淡、吃忌厚味 卫生清洁、习惯良好 辨证施食、相因相宜 辩药施食、特殊忌口 因人施食、因时施食 按食物性质分类包括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食物补益性食物 (清补类食物温补类食物平补类食物) 发散类食物 食物的性能 热性食物具有温里祛寒、益火助阳的作用,适用于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如白酒、生姜、葱、蒜、辣椒、花椒等。但热性食物多辛香燥烈,容易助火伤津,凡热证及阴虚者应忌用。 凉性食物具有清热、养阴等作用,适用于发热、痢疾、痈肿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里热证。如李子、芒果、柠檬、梨等。凉性食物较寒性食物平和,但久服仍能损伤阳气,故阳虚、脾气虚弱患者应慎用。 补益性食物具有益气、养血、壮阳、滋阴的作用。根据其寒凉温热的不同,分为温补、清补和平补三类。 清补类食物:清补类食物一般具有寒凉性质、有滋阴、清热的作用。适用于阴虚证

或热性病需要补养或调养者,寒证和素体阳虚者慎用或禁用。如鸭、鹅、甲鱼、豆腐、莲子、冰糖等。 温补类食物:温补类食物一般具有温热性质,有温中、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阳虚证,寒证或久病体弱,禀赋不足需进行补养和调护者,热证和阴虚火旺者慎用或禁用。如羊肉、狗肉、核桃、桂圆等。发散性食物 发散类食物习惯上称为“发物”,是中医饮食调护中应十分重视的一类食物。发散类食物多腥、膻、荤、臊,食之易于动风生痰,发毒煮火助邪,诱发旧病尤其是皮肤病,或加重新病。比较典型的发物大部分海腥类。禽畜类中的猪头、鸡头、公鸡、狗肉、驴肉、各种野味、蔬菜中的蘑菇、香椿、葱、蒜、生姜、辣椒,虾、蟹,以及紫菜、胡椒、花椒、白酒等。 按食物的味分类分为辛味食物甘味食物酸味食物苦味食物咸味食物 补气类:粳米、糯米、小米、黄豆、豆腐、牛肉、鸡肉、兔肉、鹌鹑、鸡蛋、鹌鹑蛋、土豆、胡萝卜、大枣等,用于气虚证。 补血类:猪肉、羊肉、猪肝、羊肝、牛肝、甲鱼、海参、菠菜、胡萝卜、黑木耳、桑椹等。用于血虚证。 滋阴类:鸡蛋黄、鸭蛋黄、甲鱼、乌贼、猪皮、鸭肉、桑椹、枸杞子、黑木耳、银耳等,用于阴虚证。 补阳类:羊肉、狗肉、鹿肉、兔肉、羊肾、猪肾、鸽蛋、鳝鱼、虾、韭菜、枸杞子、刀豆、黑桃仁等,用于阳虚证辛温解表类:生姜、大葱、蒜等,用于风寒感冒。 辛凉解表类:杨桃、茶叶、豆豉等,用于风热感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