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思考题

教育学思考题

教育学思考题
教育学思考题

第一章

1 请设定你的基本立场,分别为教育(广义,狭义)和教育学下定义,并作必要阐释。

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促进受教育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对教育定义的理解:教育的概念应该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逻辑:1 作为主格意义的实施者和作为宾格意义上的接受者。2 教育是一个过程概念。3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

教育学:书上没有具体定义。

2 理解一种教育的起源说?

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1831-1902),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主要思想:①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都说成是教育;②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③人类只是在早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上做了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起本质来说与动物没有不同。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美国,1869-1947)主要思想: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②儿童对成人一种出于本能的模仿是教育过程的基础。不管成人是否意识到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的行为。模仿是教育的本质。忽视了教育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3、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思想:①教育是人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途径;③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3 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不同特征?

分析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不同性质与特点。1、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教育方法是言传身教;教育对象是全体儿童。2、奴隶社会:出现了学校,教育具备了独立的社会职能;教育有了阶级性3、封建社会:学校体制趋于完备(唐代的“官学”和“乡学”);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欧洲教育具有强烈的宗教性。4、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生产要求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义务教育的提法和做法;教育仍然具有阶级性。5、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西方教育学发展的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观点和主张有哪几方面?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什么?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标志是什么?——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18-19世纪的教育名著: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3、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德国哲学家康德;4、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1、英国斯宾塞——教育论;2、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3、美国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做中学”;现代教育学派;4、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家巴格莱的“新传统教育学派”;5、70年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罗杰斯。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

产生1、中国教育界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基本问题的教育家——杨贤江,《新教育大纲》。2、凯洛夫的《教育学》对我国的影响较大

5 你认为本书为狭义教育下定义时所预设的四个基本立场有无道理,为什么?

先答出四个基本立场(第七页)然后再加自己的理解。

6 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和杜威的现代教育有何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

根本分歧表现在:前者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后者主张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原因要自己总结。

7 谈谈你对西方的自由教育传统和自然教育传统的理解和价值评判。

先答出这两张理论是谁提出的以及它的内容,然后写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

1, 以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为切入点阐释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这一矛盾关系中,教育充当着中介转化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可以使学生个体发展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主导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功能: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能够把肯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型为专门性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转变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大威德的劳动者改善为多维度的劳动者。)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政治功能,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能制造社会舆论。文化功能,传承文化(传递和保存文化,活化文化)改造文化,教育能创作与更新文化。

2 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综合影响?

3, 应该如何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主要答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双向关系,即教育对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可以传承文化(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可以活化文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3教育能创造与更新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一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和民族文化必然对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育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制约着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制定和管理等方方面面。

4 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对此教育应有哪些基本策略?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有低级到高级,有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要求教育活动的进程需打致适合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能“颠三倒四”更不能逆人的发展顺序而行。

人的发展阶段性,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要求教育须从教育对象的世界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有区别,有重点的提出发展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类容和方法。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指人的身心发展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早迟上的不一致性。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捕捉人的发展的关键期而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实施教育,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的发展的互补性,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所具有的相互补偿的特性。要求教育应该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和“扬长补短”。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的相互牵连,相互制约的特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各方面教育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同之处。要求教育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人的性别差异,要求教育坚持男女平等,适当“因性施教”。

5,理解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答这儿指的是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相对而言的,即主要是相对于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的自发的社会环境而言的,同时也是相对于遗传素质的自然作用而言的。

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第三章

1 你认为教育规律是否存在?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我认为教育规律是存在的。原因如下:写自己的理解。

2 你如何理解教育规律?

3 比较教育规律分类的各种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4 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的按教育规律办事?

1,认识教育规律是“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坚持以下几点:要学校教育科学理论,要向实践学习,要向同行学习,要向教育对象学习。

2,利用教育规律。表现: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人们可以使一种教育规律与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人们可以利用教育规律架势火延缓教育系统某一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进程。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教育观念行动化。

第四章

1 我国教育目的是什么: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我国,教育目的由国家制定,通常通过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重大教育政策与法律来实现。

2 应该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是怎样的?

内涵:首先,教育目的是对人的培养或人的发展预期的要求,设想或规定,是通过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价值追求。其次,它关注的是个体发展的总体规格,是对个人发展的基本素质要求;再次,他具有社会性,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规范;最后,在形式上,它表现为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并通过观念影响和指引人们的教育实践。

关系: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轨道的加油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目的在总体规格上规定者具体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具体落实。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

的现实化。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精神,同时,教育目的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3 在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回顾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4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首先要明确两个理论前提:一,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又存在于现实中,是一个永远追求而又永远没有止境的目标,是人的发展上的一种价值取向。二,人的费全免发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一个人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其精神实质是指人在发展上的自由自主,和谐丰富和变化,而不是受强制,遭奴役,被凝固。综合各种理论,讲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理解为:完整发展,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和谐发展,即人的嘴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多方面发展,即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范围内的多样化发展。自由发展,即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5请你谈谈和人的教育目的与社会的教育目的的关系?

人的教育目的即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知道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论。社会的教育目的即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知道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论。

关系:无论在什么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至今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与冲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就是不同的教育思想家为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而开出的处方。他们并没有一个孰对孰错的问题。教育中二者价值的权衡和选择,要受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有所侧重的。

第六章

1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哪些阶段?这些阶段中,教师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按教学表现作为划分阶段依据,可分为:生手阶段,初任阶段,胜任阶段,精熟阶段和专家阶段。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发生了变化。按教师的关注点作为划分依据,可分为:职前教育的关注阶段,早期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书175页。

2如何理解学生话语运动的三种模式?

三种模式是:倾听学生话语:注重了解学生对学校变化的实际感受,倾听他们的声音,以此来寻找学校变革过程中的特点和相应策略。学生作为研究合作者:将学生从研究对象转化为研究参与者,使其作为教师和研究者的伙伴出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管理:让学生话语的终极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的民主化和促进学生发展服务。

3 你认为师生关系还可以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其依据是什么?

师生关系:教育过程和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特殊的人际关系。

类型:权威型自由型民主型

依据

4 结合我国教育实践,谈谈你对建构理想师生关系的认识。

第七章

1 给出一个自己所理解的课程定义。

2 简述课程研制的主要阶段。

答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3阐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每阶段的工作重点,课程类型?

书上204。

4 结合自己的中学学习经历,以举例说明的方式,分析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现实遭遇。

答一,举例。

二,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几个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 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现实遭遇:209页。

5 课程作为专门领域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答美国学者博比特1981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第八章

1 教学概念及内涵?

答在狭义上,教学专指学校中为着特点教学目标,以课程为载体,张扬学习价值,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经验、促进身心发展的专门活动。

内涵

2 现代教学观及趋向?

答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根本性看法,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从重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教学观念的变革走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从重视教师向更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更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更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发展向更重视整体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更重视过程转变。

3 教学原则的内涵和要求?

答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要求:A 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B 充分挖掘并利用教学内容中内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资源,C 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有机融合,D思想教育要潜移默化,巧妙自然,切忌牵强附会地说教。二,启发创造原则:

这原则要求: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2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孩子思考。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创造性学习。4 发扬民主教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三,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指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统一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不同学生。要求:1教

学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统一的基本要求2 充分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3采取有效措施使有特长和又突出才能的学生得到自由发展4热情关爱和帮助学习后进生的转变和提高。

第十章

1 德育的含义?

答: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的说,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 德育的功能?

答(一)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通过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影响,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具体表现为: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2 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 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二)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三)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1 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民,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

3 德育的过程?

答1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2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3 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和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便构成了德育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三个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作用的方式,便形成了德育过程的结构。4 在德育过程中,解决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就是有目的地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社会化的过程。

学前教育原理课后思考题54880

学前教育原理课后思考题 绪论 一、简述学前教育学的含义。 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学前教育学是作为教育学科分支之一,是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 二、谈谈你对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的看法。 《学前教育学》主要是研究学前教育的现象,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以增强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职业素质,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的分支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规律和方法,更好地指导学前教育实践。然而,近年来学前教育学科并没有占据它应有的地位。一直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前教育学"的看法是:"理论性太强了""枯燥无味""学了也没用。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和各种实施形式的特点,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过程,知道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学前教育观有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对学前教育目标、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要求有了更深的了解,明白了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学到了怎样去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知道怎样进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怎样做好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还学会了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和实施。 总的说来,学前教育学意义体现在一下几点:一、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二、有助于掌握正确的教育规律。三、有助于推动学前教育改革。四、有助于促进习学前教育科学的发展。五、有助于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信念。 第一章 一、简述学前教育、幼儿园、家庭学前教育、社会学前教育的含义。 1.学前教育: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 是指对3-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2.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的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 度的基础阶段。 3.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学龄前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4.社会学前教育:由专职人员在社会组织建立的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二、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有哪些特性? 1、非排他性与排他性; 2、非竞争性和竞争性; 3、外溢性 三、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①保障儿童权利、促进教育民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②加大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力度; ③学前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 四、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是什么? 学前教育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学前教育活动的功能或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 五、学前教育为何具有儿童发展价值?学前教育的儿童发展价值的表现是什么? 学前教育活动的主体有两个:一是发展中的学龄前儿童,另一个是作为整体的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组成的社会系统。因此,学前教育具有儿童发展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 学前教育的儿童发展价值的表现:①对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价值;②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六、如何理解学前教育的基础性? 学前教育的基础性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奠基性的特征。学前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开端,而且是整个教育链条的起点。 1、学龄前期是个人发展的基础阶段; 2、学前教育的内容具有基础性; 3、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

王道俊_教育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 A.希腊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 育内容单一,教育方 法比较严厉为特征 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1.“学不躐等”出自(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

教育学原理_习题集(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一个标志。A.个性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学校教育D.终身教育 2.教育学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 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B.上帝造人C.天降生民D.《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4.下列关于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主要观点概括错误的是() A.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B.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C.教育是永恒不变的范畴 D.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 A.埃及B.中国C.印度D.希腊 6.()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A.文字B.有闲者C.学校D.教师 7.我国学校最早产生于() A.夏代B.商代C.周代D.春秋战国时期 8.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特点,这是() A.奴隶社会的教育B.封建社会的教育C.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D.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9.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A.四书五经B.七艺C.六艺D.骑士七技 10.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A.普及教育B.义务教育C.教育机会平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C.教育规律D.教育问题 12.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 A.夸美纽斯B.康德C.赫尔巴特D.洛克 13.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A.《大教学论》B.《学记》C.《康德论教育》D.《普通教育学》 14.最早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是() A.洛克B.卢梭C.康德D.赫尔巴特 15.“自然教育”的提出者是() A.康德B.赫尔巴特C.洛克D.卢梭

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2、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 次上。而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藉此系统,人能将经验类化,使人类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人能为共同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3、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动物一旦长成之后,就离开自己独立的生活, 它的“教育”历程也告终结,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 二、大教育观的最终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 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 处境,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教育基于提高人的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既是受教育者,又 是教育者,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终身教育:时间、空间、方式、性质) 三、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不定期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2 、教育社会化3 、教育产业化4 、教育民主化5 、教育国际化6 、教育现代化7、教育 国际化(研究的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的文化背景)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鲜明的生产性、大众化道路、内容科学化、班级授课 五、你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2、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而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藉此系统,人能将经验类化,使人类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人能为共同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3、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动物一旦长成之后,就离开自己独立的生活,它的“教育”历程也告终结,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 二、大教育观的最终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教育基于提高人的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终身教育:时间、空间、方式、性质) 三、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不定期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社会化 3、教育产业化 4、教育民主化 5、教育国际化 6、教育现代化 7、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的文化背景)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鲜明的生产性、大众化道路、内容科学化、班级授课 五、你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教育中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人行为、言谈举止、处世方式、与学生态度是否公平)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包括器物)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社会文化、风俗、乡土人情、教育目的、方法、手段)的东西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动态联系: 关系: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主体性、必须在受教育者的“学”中才能成立 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主体,必须教育者的“教”与之相对应才能实现 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教育者是主体,教育中介是客体。教育中介都是教育者直接作用的对象,教育者是行为的发出者,总是教育者利用教育中介传达意识,教育者必须选择、认同、吸收这种中介,而后才能影响自己在施教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行为。 受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受教育者是教育行为和意识中介的直接承受者,是物质中介的直接受利者,但这并不意谓着受教育者是客体。只有受教育乾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受教育者,发挥他对教育中介的主体作用,即发挥复合主体的作用,教育中介才起到教育中介的作用;根据自身的需要和价值观,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教育中介,促进自身的发展。教育中介仍只充当客体,处于客体地位。 (二)、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 赞诃夫凯洛夫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 一、单项选择: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主要因素是(B )。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传统 D科学技术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D )。 A.决定作用 B.加速作用 C.延缓作用 D.加速或延缓作用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 )。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D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5.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B )。 A.具有阶级性 B.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 D.具有永恒性 6.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常要以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为中间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C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7.我国目前的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D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二、多项选择 1.中国封建社会学校类型主要有(ACD )。 A.官学B.骑士学校C.私学D.书院E.教会学校 三、判断 ( F )1.教育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消费事业,是社会的福利事业。 ( T )2.远距离教育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 F )3.只有进入现代社会,教育才具有文化功能。 四、简答:

1.简述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爱尔维修,其主要观点是教育可以超越政治和经济,可以不受遗传规律的制约,而独自地改造社会、创造天才。这一理论以强调教育是政治和经济的工具,为政治与经济服务,曾受到批判。 2.试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⑴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⑶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⑷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⑸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⑹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⑺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3.简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表现在: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直接决定教育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的管理体制。 4.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5.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制约教育目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几方面。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三方面。 6.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制约性。 ( 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教青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几方面。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教育学课后题答案 简答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培养政治领导人服务于政治;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服务于政治;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于政治; 教育可以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 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服务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产业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激活与传承文化的功能; 选择与整理文化的功能; 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交流与融合文化的功能。 第三章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2、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发展速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较之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 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 3、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这些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基于以上特点和独特功能,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发展的方向、进程、水平、程度和速率。所以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简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条件。 1.不断完善学校和提高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 2.了解、研究和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积极协调其他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课后思考题

第五章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单选题: ⒈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 A.生产相结合 B.劳动相结合 C.生产劳动相结合 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⒉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 A.体育 B.体育、美育 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D.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⒊美育即() A.审美教育 B.艺术教育 C.社会美教育 D.自然美教育 ⒋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 A.监督作用 B.评价功能 C.教育功能 D.全面发展功能 ⒌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法 ⒍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性质 C.培养目标 D.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⒎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 ⒏我国教育目的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学说 ⒐.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体现出来。 ( )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培养目标 ⒑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 A.从各自理想出发,使各个价值得到充分发展 B.人的精神、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C.德、智、体、美相结合的全面发展 D.自由天然性得到自由发展

教育学原理-西北师大胡德海知识讲解

教育学原理-西北师大 胡德海

教学模式 美国师范教育家乔伊斯与韦尔《教育模式》一书中提出,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教 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教学风格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育模式、范列教学模式. 集体教育——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模式 也称平行教育影响,旨在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它以集体为教育对象,是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其优点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产生厌恶感,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情景教育——明日快乐论——前苏联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在集体教育模式中提出,以任务驱动实现目标。在改造过程中,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错误上,而应引导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即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务,吸引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完成新任务,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简单地原始满足发展到最

高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集体积极向上。(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教学设计 相关课程是由一组相互联系和配合的学科组成的课程。编制相关课程要使各学科教学顺序能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即保持原有学科界限,又要确定学科间的联系点。 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是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的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广域课程和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等。 因此,共同点是: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在于:三者对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为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材料依赖性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综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学前教育学课后习题整理

学前教育学课后习题整理 第一章、导论: 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入小学前(六岁前)儿童的教育。 2、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我国的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对初生至六岁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学是儿童进行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3、学前教育主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我们该如何研究这些问题?学前教育的研究内容————儿童观的演变与发展;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幼儿游戏的价值与指导;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原则;幼儿教师的素养与培养。 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4、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一)、孕育阶段(15 世纪前):教育学尚未独立,所以学前教育学混杂在一些:哲学、政治或者神学、伦理学之中,且为零星、片断的。十五世纪前,学前教育学思想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 1、中国古代谚语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爬,六坐”《颜氏家训》 2、西方古代(1)柏拉图《理想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的主张。(2)亚里斯多德: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要进行儿童年龄分期教育的教育家,主张“教育遵循自然”。(3)昆体良:认为人的教育要从摇篮开始。:(二)、萌芽阶段16 世纪—18 世纪后期)在此阶段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母育学校》;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杜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萌芽阶段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1、尊重儿童,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2、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 3、系统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 4、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三)、初创阶段: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前半期,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西方:学前教育学的创立以福禄倍尔为标志。1、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学前教育学之父”。1840 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福禄倍尔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1)教育应当追随儿童发展之自然(2)自我活动是儿童教育的基础(3)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2、罗伯特?欧文——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家.“性格形成学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3、杜威。关于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的教学基本原则。当今美国开放式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就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产物。4、蒙台梭利: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1907 年在罗马贫民区创设“儿童之家”著作:《蒙台梭利法》《童年的秘密》。基本教育思想:发现儿童、蒙台梭利教育法、感官训练中国:1、康有为《大同书》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提出建立学前教育体系,主张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会教育。2、蔡元培3、陈鹤琴1923 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抗战时期,又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4、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其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和“平民化”。 学前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1、辨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心理学是学前教育学的科学基础。(1)心理学对学前教育学的贡献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2)强调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3)强调道德教育应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4)主张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强调“开放”当前国外不同的学前教育学流派当前国外不同的学前教育学流派苏联教当前国外不同的学前教育学流派育理论:全面发展的教育西方开放的心理学理论:儿童是自己学习的主人。行为主义心理学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习题参考答案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得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得形式,就是形式与内容得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形态:就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得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得变化形式,也就是“教育”理念得历史实现。 4.实验教育学: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得用自然科学得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得关系得理论,代表人物就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与拉伊。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得研究成果与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二、选择题 1、教育得心理起源说得代表人物就是:( C ) A、勒图尔诺 B、沛西·能 C、孟禄 D、康德 2、我国古代最早也就是世界最早得成体系得古代教育学作品就是:( C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 3、杜威就是以下哪一教育学派得代表人物:( D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实用主义教育学 4、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得教育家就是:( B )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洛克 三、辨析题(错误得请改正) 1、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就是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

错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就是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 2、教育生物起源说得代表人物就是勒图尔诺与沛西·能。 正确。 3、教育就就是个体得学习或发展过程。 错误。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单纯地说教育就是个体得学习或发展过程就忽视了社会因素在教育活动中得巨大影响。 4、非制度化得教育与制度化得教育形态就是按照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得场所或空间标准进行划分得。 错误。非制度化得教育与制度化得教育形态就是按照教育系统自身得标准进行划分得。 5、农业社会得教育就就是农业教育。 错误。农业社会得教育就是指基本得教育形态之一,而农业教育就是指一种专门得教育类型。 四、简答题 1、试分析“教育”与“灌输”、“养育”之间得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就是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相耦合得过程,既要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得人,又要把社会得观念、制度与行为方式内化到各不相同得个体身上。而“灌输”则就是片面地强调个体社会化得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得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与个性培养,机械地灌输不就是“教育”。教育强调活动得“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对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起到“促进”、“加速”得作用;而日常家庭生活中得“抚养”、“养育”就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得,在个体与社会得关系方面起不到“引导”、“促进”与“加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教育学原理 1、联系实际,谈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广义: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育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者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教育起源上有几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沛西·能,观点: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届中,教育的产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评价:看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但是否定了教育的有目的性,尽从个体的无意识的模仿来解释教育的起源。 (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4)生活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教育是来自对生活的需要。 5、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6、

教育基础综合 王道俊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311教育基础综合王道俊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作为基本人权和生存权,强调和保证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日益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将提升。 第二章 1、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怎样适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遵循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其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育的概念)【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这一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③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有目的的。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④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2)把握教育质的规定性的意义 ①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助于人们透过教育的种种表面现象,更加深刻而科学地理解教育,更好地发展教育。 ②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掘人的潜力,培养更多的能够自我教育、与时俱进、具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③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剖析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与其他动物本能的区别在何处等,这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具有奠基性的重要意义。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1)教育的基本要素

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②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2)教育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分析如下: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②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并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将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等,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受教育者学习的状况会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用于影响受教育者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育中介系统亦会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可见,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是施动者,又是受动者,而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哪些异同? 答: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其异同具体分析如下: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教育学与教育政策、教育汇编是不同的?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A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故它与教育方针,政策就有所不同。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重在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存在广泛的讨论空间,它可能成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依据,但并不一定体现国家意志,更不具有法律效力。虽然有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学不具有对教育方针政策的解释权,教育的方针政策也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B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经验汇编:是生搬硬套教育经验的操作程序,仅仅满足于教育经验的介绍。 (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教育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但不能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经验汇编,而是要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乃至教育艺术,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2教育学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是什么? A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公元前6世纪-16世纪) 在人类的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B教育学独立形态的形成阶段(16世纪-19世纪) 1632年杰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806年【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表这个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方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看做是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C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D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 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A历史法B调查法C实验法D统计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A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结底生产于生产劳动。 B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C教育这种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上虽然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那只是一种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动物种系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系列。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界没有人类特有的高度发展的语言思维,既不会有意识地制造工具,认识与改造自然,积累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可以用来传授个体活动的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个体活动的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自身的需要这两个尺度,在头脑里观念地建筑现实中尚未存在的实践模型,能动地去改造世界,将既存的世界转化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世界。正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考题答案

1、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科学。研究对象: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特点:a阶级性、b实践性、c综合性 2、简述“四有”新人内在精神素质的培养:1)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2)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a.接受和顺应社会变革的心理;b.强烈的责任感3)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4)增强人们的法制道德观念5)促使人们养成重视教育的态度,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素养。 3、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4、思想品德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5、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6、简述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1)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2)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主体的知情信意行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对平衡的矛盾运动。 7、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a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b表现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c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d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e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 8、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a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b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c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9、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征、职能和基本素质。 1)特征:阶级性、主导性、客体性 2)职能:a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教育职能: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传授思政知识和品德 规范;促使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b引导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管理职能:确定目标和计划;c进行制度管理;协调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 3)基本素质:a政治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水平; 较高的政策水平);b道德素质(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热爱和尊重教育对象;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思想素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想作风素质);c知识素质(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根据工作对象和所处环境的需要应该掌握的有关知识);d能力素质;e生理心理素质 10、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1)整体性原则:在实施教育内容时,必须使思政教育内容系统各要素协同作用,使教育 内容成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 2)相关性原则:必须充分注意教育内容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教育内容系统各要素之 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层次性原则: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时,要注意到它的层次性;在不同教育时 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是由不同 层次的要素构成的。 4)目的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内容和每一项内容的实施,都必须有明确的目 的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