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酌志飞扬】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酌志飞扬】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酌志飞扬】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酌志飞扬】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

===================================================================================== =================

据众多专家学者考证,五行学说早在东周(春秋、战国)、迟至西汉时已被应

用于中医领域。那么亦可如是说,五行学说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也不应迟于西汉之

代,因为,医与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五行学说在中药领域是如何应用

的,由于传世中医药书籍之无载,吾人已不得而知矣。甚至直至当代,在各种中医

药书籍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却只有《中医基础理论》之专著,而无“中药基础

理论”之论述。在现代版《中药学》中,其理论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并受中医理

论指导,根本没有自主的哲学理论体系,吾中国哲学体系之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

领域,已被中医学所尽占矣;即便是阴阳学说,在中药药性理论中,亦是半遮半掩,

也没有单独论述,自成篇章。笔者认为,由于阴阳五行学说在中药历史上之缺失,

加之“……前此五六十年间,最为论者所诟病,他们多认为阴阳五行是迷信的、不

科学的,遂使此维护中华民族健康达三四千年之久的医药,有一蹶不振之势”(林

品石、郑曼青著《中华医药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之历史因

素影响下,导致对中药学之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之研究,无人问津。

经1900年敦煌考古发现,时隔八十余年后,敦煌遗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得以刊行。其中有关二十五味药精之论说,使吾人有缘见到了“药物五行属性”理

论之一鳞半爪。笔者以为,由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理论的重现,能使“中药

基础理论”之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的重新形成成为可能,使之五行医理与五

行药理可以完美地进行对接,并由此可重组中华医药学之基础理论——中医药之阴

阳五行学说。

白沙游子曰:用阴阳五行学说,阐述中药药物性能功效的理论,谓之“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把中药药物,用阴阳五行属性进行划分归类的方法,谓之“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分类法”。

笔者推测,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分类法,曾在秦汉之代成为中华医药学之主流,但在使用了千余年后又逐渐被历史所遗忘。但是否真正的完全的被历史、被中医药界所遗忘了呢?答案是明确的,没有!只不过此“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如同一丝细线,虽然仍旧贯穿在中医药(古籍)之传承中,但早已不为吾人所注意,即使有人看到此等之说,亦会如明代医药大家李时珍:“以诸药分配五行,失之牵强”之评论。然李时珍之说亦道出了一个事实,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并没有真正的失传,只是已不为中医药界所认识,所理解,更不用说是去研究并加以实践,甚至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如此明确的论述下,吾人并没有能很快地理解与接受,因为该理论毕竟在中医药历史中隐默了上千年矣。

为实现“破解《汤液经法图》”之目标,笔者从传世的中医药古籍中寻找有关“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之线索,经过笔者的努力求索,在浩繁的中医药古籍中显示,果然存有一条似断非断、似连非连、欲隐欲显之传承脉络。

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在佚失了数百年之后的宋代,由宋徽宗赵佶在《圣济经?药理篇》中重新提起:“天之所赋。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肾。黄石脂法土,色黄而主脾。触类长之,莫不有自然之理”。只可惜此药物之阴阳五行理论,由于宋徽宗被金人所俘并关押至死,宋王朝的南迁,《圣济经》的散落等历史原因,一直以来未引起中医药界的注意,未能给予深究,使已初露面貌的“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分类法”,不能重显于世。

时至元代,“中药药物阴阳药(属)性理论”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再次提出,在其所著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有《用药发明?药性阴阳论》一篇,全书对药物进行了阴阳指归,可惜亦未能形成药物阴阳系统理论,加上其书仍按陶

隐居所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之分类法对药物进行归类,致吾人不明其药物分阴阳之用意,只从实用方面进行研习,未能从理论方面去探讨。

同为金元四大家的元代朱丹溪,亦对“中药药物五行药(属)性理论”进行了研究,并撰《本草衍义补遗》,载药一百九十六种,对部分药物进行了五行分类,用五行理论来阐述药理功效。但终未形成五行系统理论,却遭到明代李时珍之评击:“以诸药分配五行,失之牵强”,故五行药理又再次沉默。

直至清代前期,陈士铎所著《本草秘录》(《本草新编》)之编目中,对药物用宫、商、角、徵、羽五音分类,亦对药物进行阴阳归属。由于其隐去土、金、木、火、水五行而故用五音对药物进行分类,使吾人不解其意,以为陈士铎只是用宫、商、角、徵、羽五字,替代一、二、三、四、五之数字进行编序。虽然陈士铎在其所著之《本草新编?凡例十六则》中说明:“铎晚年逢异人于燕市,传书甚多,着述颇富,皆发明《灵》、《素》秘奥,绝不拾世音浅沈,有利于疾病匪浅,惜家贫不能灾梨,倘有救济心殷,肯损资剞劂者,铎当罄囊与之,断不少吝,以负异人之托。”然后世医家学者,明知其书藏秘,但又不知其之秘所指为何,终未能破译也。

笔者以为,正如当代许多专家学者所考证,陈士铎之学,乃来自明末清初之著名医药家,反清志士朱衣道人傅青主(傅山)。《本草秘录》之所秘,大概即是对中药药物按阴阳五行药理进行分类,与中医学相对应,以此阐发道藏之秘——《伊尹汤液经法》。笔者还以为,陈士铎公开傅山所传道家医药之秘,其举动与陈抟老祖发道藏之秘而著《易龙图》,如出一辙。

如把上述内容联系并组合,则可形成如下欲隐欲显之传承脉络:陶弘景——教主道君皇帝赵佶——李东垣、朱丹溪——傅青主——陈士铎,他们所论述的各为:药物阴阳五行五味论——阴阳五行药理——阴阳药理、五行药理——阴阳五行药理论。如此看来,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分类法,千百年来一直隐藏于道家,由丹道医药所承传。笔者推测,作为中华本土之道家人物傅山,当他意识到传统医药在临床中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疗效时,去除医生个人的技术水平因素,从医理药理上而论(在当时)已有失偏颇,只有把隐藏于道教内之医药术公之于世,或可有效地改观现状。但由于受河南武安五汲镇反清

复明事件之牵连,只能把此举交付于陈士铎,故有陈士铎:“铎晚年逢异人于燕市,传书甚多”之言耳。白沙游子以为,若对傅青主、陈士铎二位先贤所留下的医药书籍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或可从中发现汤液经法——中医药学之组方用药法则。

从以上情况分析,笔者认为,由张大昌先生所捐献而刊行的梁?陶弘景所著之《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乃为敦煌遗卷真品(但其中不乏张大昌先生修复与改动的部分)。而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分类法,从陈士铎所著之《本草秘录》(《本草新编》)可知,至今仍有书籍传世(不包括《辅行诀》)。

笔者认为,由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理论之隐传,导致中医理论与中药理论的分离,医有五行而药无五行,使两者不能交融贯通。此问题虽在北宋时已为许多医家所意识到,也作出了极大的努力(由宋徽宗赵佶署名颁行《圣济经》和《圣济总录》),但由于一般医家都注重于临床,而没有从理论(根本)上去进行探讨,故失之交臂。其后,由李东垣、朱丹溪、陈士铎等人著书而立本草说,仍没有在当时的医药界引起重视,又数次错失机会。倘若《辅行诀》不能刊行,则“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理论将会一直沉默下去矣。

以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对传统药性理论之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按其固有的质性进行分类指归。

药态之寒、热、温、凉四气辨:寒与热,温与凉,各成一对矛盾体,即阴阳对持也,故四气归阴阳理论;亦可按五行水寒火热,木温金凉论之,惜之缺土,故有医家补入土平气之态。

药味之辛、咸、甘、酸、苦五味辨:木味辛,火味咸,土味甘,金味酸,水味苦,五味归五行。

药势之升、降、浮、沉四趋辨:升与降,浮与沉,亦是二对矛盾体,故升降浮沉亦归阴阳。也可按火升水降,木浮金沉而论,然五行亦缺土,故也有医家增入土平之静势。

药物归经辨:药物归经以十二(四)经为基础,可说是已跳出五行外,但仍在阴阳中。

药物毒性辨:药物之偏性即是毒性。何以言?答曰:是药三分毒,伤风用人参可致人命。

故传统药性理论之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可统一归属至阴阳五行药理中。但阴阳五行药理绝不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之简单组合,而是它们之综合,因为阴阳五行药理蕴涵了阴阳五行学说之哲理,即阴阳互含,五行互含,阴阳与五行互含;五行生、克、制、化、相乘、相侮、相及等规律。故阴阳五行药理可改变传统药性理论之一药多性,气味分述等错综复杂之状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药乃医之器,故医欲立其方,必先知其药,有是病用是药,故亦可如是曰:此乃删繁就简之举,对症下药之谓也。

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理分析总结:木性之药治(阳中之阴,补肝)血,木中木补肝血,木中金补肝气,木中土补肝之阴阳,木中火补肝神,木中水补肝精;金性之药治(阴中之阳,补肺)气,金中金补肺气,金中木补肺血,金中土补肺之阴阳,金中火补肺神,金中水补肺精;土性之药治(阴阳相济,补脾)阴阳,土中土补脾之阴阳,土中木补脾血,土中金补脾气,土中火补脾神,土中水补脾精;火性之药治(阳中之阴,补心)神,火中火补心神,火中木补心血,火中金补心气,火中土补心之阴阳,火中水补心精;水性之药治(阴中之阳,补肾)精,水中水补肾精,水中木补肾血,水中金补肾气,水中土补肾之阴阳,水中火补肾神。

白沙游子认为,由于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可按其数理关系细化为阴阳数——0、1,与五行数——1、2、3、4、5、6、7、8、9、10(实际上可简化为5、6、7、8、9)。阴阳与五行两组数列之组合,可以“61”表示阳水,“60”表示阴水(其它四行同此)之方式进行书写、数释、理解与使用。故药物之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乃是中医药学诊治术临床实践经验以数字化模式之理论总结,亦是中医药学理论可进行诊治实践检验之操作方法。数与理之对应,病与证之对应,诊与治之对应,医与药之对应,古与今之对应,为古为今用,为传统医药学之现代化架立一座理论桥梁,建起一条实践通道。无闻居士曰,如在理论上仅凭如今只有中

医学之阴阳五行学说,而无中药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则无论如何都无法实现上述之设想与目标。

以上之论述,谨作引玉之砖,热切期望同志者,能在“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方面,特别是在“中药学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方面进行探讨与探索,去芜存真而完善之。并期望能形成新的、系统的中医药学理论,为《桐君采药录》药物之阴阳五行理论体系、为《伊尹汤液经》方药之组方用药法则之再现,为“桐伊”医药学派的重新形成,为普遍提高吾国中医临床诊治疗效而努力。

(医疗药品)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

中药与天然药物 第一节中药与中药学 一.药物的分类 1.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1).化学合成药物(西药) 合成药:阿司匹林,奥美拉唑 半合成药:蒿甲醚,头孢氨苄 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 直接提取:麻黄素,紫杉醇 (2).生物制品:干扰素,球蛋白 (3).天然药物:各种银杏制剂,人参皂苷制剂 (4).草药(民间使用的药物):黄花蒿(青蒿) 2.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1).中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2).草药:黄芩茎叶(清热解毒) 3.民族药:藏药,蒙药 二、中药的起源及资源 《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公元前770~220年,《山海经》载药139种;公元前221~公元265《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公元659年《唐本草》收药844种;宋代,《证类本草》收药1445种;1596年,明代《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1765年,清代《本草纲目

拾遗》记载药物2913种;1977年编成《中药大辞典》收药5767种;《新华本草纲要》6000种;《中国中药资源》载录12727种. 三、中药学的研究范围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1.中药的药性 药物的性味和功能称药性。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 2.中药的四气(四性) 中医将病分为热性病和寒性病,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作用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如,石膏、黄连、栀子等治疗热性病具有寒凉性质、附子、干姜等治疗寒性病,具有温热性质。 寒性、凉性中药具有清热泻火作用、温性、热性中药具有温里散寒作用。 寒凉药物属阴,温热药物属阳。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如果不了解药性,治疗热性病用热药,治疗寒性病用寒药,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 3.中药的五味 辛、甘、酸、苦、咸称中药的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味是表示中药作用的标志。辛:发散、行气、行血。如麻黄、桂枝治风寒表证,木香、红花行气行血 甘:补益、和中。如人参、黄芪补益元气,甘草、大枣调和脾胃、调和药性 酸:收敛、固涩。如五味子、山茱萸敛汗涩精,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燥湿、泻降。如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大黄泻下 咸:软坚、泻下。如海藻、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中药的气和味要综合应用,气味相同作用类似,气味不同则作用不同,气同味异或味同气异,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 类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阳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温或性热): 性温类:麻黄(3-9克),桂枝(3-9克),紫苏(6-9克),白芷(6-15克),细辛(有小毒,1-3克),杜衡(有小毒,3-6克),辛夷(6-15克),生姜(6-15克),葱白(2-8枚),香薷(6-15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苍耳子(有毒,6-9克),鹅不食草(6-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丁香(1-3克),红豆蔻(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檀香(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黄芪(9-30克),饴糖(30-60克),紫河车(克),钟乳石(3-9克),五味子(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金沸草(6-9克),芥子(3-9克),猪牙皂(有小毒,克),白前(3-9克),猫爪草(15-30克),苦杏仁(有小毒,6-9克),紫苏子(3-9克),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百部(3-9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 性热类:干姜(3-9克)。 ? 阴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凉或性寒): 性凉类:薄荷(3-6克),淡豆豉(6-12克),薏苡仁(9-30克),竹茹(6-9克),连翘(6-15克),鱼腥草(15-25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土贝母(6-9克),银柴胡(3-9克),天花粉(9-15克),儿茶(1-3克),罗汉果(9-15克),白芨(6-15克),沙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玉竹(6-12克),玄参(9-15克),木蝴蝶(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前胡(3-9克),川贝母(3-9克),马兜铃(3-9克),枇杷叶(6-9克),伊贝母(3-9克),冰片(克)。 性寒类:牛蒡子(6-12克),菊花(6-9克),桑叶(6-9克),蝉蜕(3-6克),升麻(3-9克),浮萍(3-9克),藜芦(有大毒,克),食盐(10-30克),牵牛子(有毒,3-6克),甘遂(有毒,克),红大戟(有小毒,克),芫花(有毒,克),商陆(有毒,3-9克),滑石粉(9-24克),车前子(9-15克),川木通(3-6克),通草(克),三白草(15-30克),石韦(6-12克),防己(6-9克),灯心草(1-3克),冬瓜子(9-30克),黄芩(3-9克),石膏(15-60克),知母(6-12克),芦根(15-30克),栀子(6-9克),金银花(6-15克),忍冬藤(15-30克),胖大海(2-3克),射干(克),半枝莲(15-30克),穿心莲(3-9克),金果榄(3-9克),苦木(有小毒,1-3克),地骨皮(9-15克),郁金(3-9克),白茅根(9-30克),侧柏叶(6-12克),铁苋菜(15-30克),西洋参(3-6克),百合(6-12克),五倍子(3-6克),葶苈子(3-9克),瓜蒌(9-15克),瓜蒌皮(9-15克),瓜蒌子(9-15克),浙贝母(6-9克),蛤壳(3-6克),桑白皮(6-12克),羚羊角(克)。 ? 阳性属火中药(入心经,性温或性热): 性温类:桂枝(3-9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檀香(克),红花(3-9克),川芎(3-9克),乳香(3-12克),紫河车(克),刺五加(9-27克),熟地(9-15克),何首乌(6-12克),当归(6-9克),龙眼肉(9-15克),五味子(克),远志(3-

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原则

1、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原则有() A 辨证用药 B 因人制宜 C 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D 以上都是 2、以下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一般不登载安全性内容的项是() A 【不良反应】 B 【禁忌】 C 【功能主治】 D 【注意事项】 3、临床上为了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达到治疗目的,需要连续用药至一定的次数或时间,这一过程称为() A 疗程 B 用药 C 辨证 D 辨病 4、以下对特殊人群使用中药注射剂说法正确的有() A 儿童使用中药注射剂应十分慎重,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肉注射的,不选用静脉注射;必须静脉注射的要加强监测 B 老年、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一般不建议使用中药注射剂,尤其静脉注射给药的风险远大于口服或肌注 C 婴幼儿、孕妇为中药注射剂不适宜人群,应避免使用 D 以上都是 5、输液速度常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药物性质来调节,一般成人滴速为() A 15~20滴/分钟 B 20~40滴/分钟

C 30~80滴/分钟 D 50~100滴/分钟 6、关于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多在用药过程中,尤以用药后期发生率较高 B 溶媒是小容量中药注射剂输入静脉的载体。溶媒的选择对于保证药物成分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C 微粒是引起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目前发现的不溶性微粒有活性炭、橡胶屑和药物残渣等,输入人体会引起肉芽肿、局部组织的血栓和坏死等不良后果 D 输液配制环境对输液微粒污染有一定影响,净化配制操作环境,加强无菌 操作,可明显减少配制过程中热原和微粒的侵入 7、以下关于安瓿锯割与抽吸操作说法错误的是() A 安瓿锯割的周径越大,带入药液中的玻璃微粒越多 B 抽吸药液时应将针头置于安瓿的中下部,可减少微粒污染,也可用注射器头直接从安瓿内吸取药液 C 安瓿锯割时如用酒精棉球擦拭后再开瓶,微粒污染会减少 D 应尽量减少对输液瓶塞的穿刺次数,针头不宜过粗,插入瓶塞固定使用1 枚针头,以减少胶塞微粒的脱落 8、以下对药物过敏反应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中,由过敏反应引起的约占70% B 皮试阴性仍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发生机率很小,但反应程度比较大 C 过敏反应与药物中的成分及机体特异性有关 D 清开灵、双黄连注射液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

最新中医五行归类表知识讲解

中医五行归类表 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 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五 行人体 五音五 味五化五色五气五方五 季 五 脏 五 腑 五 官 形 体 情 志 五 声 变 动 五 神 五 液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心包)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 五体筋脉肉皮骨 五志怒喜思忧恐 五神魂神意魄志 五窍目舌口鼻耳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主色嗅味声液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嗅臊(膻)焦香腥腐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动握忧哕咳栗 五荣爪面色唇毛发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谷麻麦稷稻豆 五菜韭薤葵葱藿 五果李杏枣桃栗 五畜鸡羊牛犬猪 五时(年)春夏长夏秋冬 五时(日)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 五常(天)风热湿燥寒 五化生长化收藏

五形矩形尖形方形圆形波形 五智仁礼信义智 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 众胜寡, 故水胜火. 精胜坚, 故火胜金. 刚胜柔, 故金胜木. 专胜散, 故木胜土. 实胜虚, 故土胜水.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为熄灭. 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根据上述归类表,主要说明如下三方面问题: (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3)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阳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温或性热): 性温类:麻黄(3-9克),桂枝(3-9克),紫苏(6-9克),白芷(6-15克),细辛(有小毒,1-3克),杜衡(有小毒,3-6克),辛夷(6-15克),生姜(6-15克),葱白(2-8枚),香薷(6-15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苍耳子(有毒,6-9克),鹅不食草(6-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丁香(1-3克),红豆蔻(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檀香(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黄芪(9-30克),饴糖(30-60克),紫河车(克),钟乳石(3-9克),五味子(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金沸草(6-9克),芥子(3-9克),猪牙皂(有小毒,克),白前(3-9克),猫爪草(15-30克),苦杏仁(有小毒,6-9克),紫苏子(3-9克),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百部(3-9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 性热类:干姜(3-9克)。 阴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凉或性寒): 性凉类:薄荷(3-6克),淡豆豉(6-12克),薏苡仁(9-30克),竹茹(6-9克),连翘(6-15克),鱼腥草(15-25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土贝母(6-9克),银柴胡(3-9克),天花粉(9-15克),儿茶(1-3克),罗汉果(9-15克),白芨(6-15克),沙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玉竹(6-12克),玄参(9-15克),木蝴蝶(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前胡(3-9克),川贝母(3-9克),马兜铃(3-9克),枇杷叶(6-9克),伊贝母(3-9克),冰片(克)。 性寒类:牛蒡子(6-12克),菊花(6-9克),桑叶(6-9克),蝉蜕(3-6克),升麻(3-9克),浮萍(3-9克),藜芦(有大毒,克),食盐(10-30克),牵牛子(有毒,3-6克),甘遂(有毒,克),红大戟(有小毒,克),芫花(有毒,克),商陆(有毒,3-9克),滑石粉(9-24克),车前子(9-15克),川木通(3-6克),通草(克),三白草(15-30克),石韦(6-12克),防己(6-9克),灯心草(1-3克),冬瓜子(9-30克),黄芩(3-9克),石膏(15-60克),知母(6-12克),芦根(15-30克),栀子(6-9克),金银花(6-15克),忍冬藤(15-30克),胖大海(2-3克),射干(克),半枝莲(15-30克),穿心莲(3-9克),金果榄(3-9克),苦木(有小毒,1-3克),地骨皮(9-15克),郁金(3-9克),白茅根(9-30克),侧柏叶(6-12克),铁苋菜(15-30克),西洋参(3-6克),百合(6-12克),五倍子(3-6克),葶苈子(3-9克),瓜蒌(9-15克),瓜蒌皮(9-15克),瓜蒌子(9-15克),浙贝母(6-9克),蛤壳(3-6克),桑白皮(6-12克),羚羊角(克)。

药学概论试论述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5)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药学概论》 主讲教师:李月明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15)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试论有机合成在新药创制中的作用 2)试论述药学与化学和医学的关系 3)试论述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4)简述天然药物化学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 5)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论述中药现代化的方法 6)试论述药物化学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 7)简述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的主要途径 8)简述药理学研究在新药创制过程中的作用 9)简述人类基因组计划对新药创制的影响 10)论述药物制剂对药物药效的影响 11)试总结近二十年来药物制剂方面出现的新技术 12)结合反应停事件论述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 13)简述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作用 14)简述药理学在新药创制中的作用 15)简述生物工程在新药创制中的作用。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3500-40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试论述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当我们提到国外的中药研究迅猛发展,而在国内在研究方法上非常落后,因此使我们的中药难以走向世界市场,这个时候我们就大声呼吁要实现中药的现代化。然而在我们这样的震惊和反省中,却发现我们正在迫使中医“弃医从药”,于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国家药物监督部门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在附件一中《关于中药注册分类的起草说明》指出了在征询专家意见是因为意见的分歧而未得到解决。这就迫使我们对这种情况出现的文化背景,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思考。 一、定义: 广义而言,中药包括传统中药和民族药,通常我们所说的中药指传统中药。传统中药是收载于中医药典籍,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形式,加工炮制比较规范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天然药是指人类在自然界发现并可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或矿物中提出的单一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或植、动、矿物成分的半合成品.有人还认为天然药物还包括植物的浸出物或提取物,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其适应症用现代医学术语表述。天然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民间用药,通过各种途径发现的新药等。 二、研究领域:

常见中药之五行属性

常见中药之五行属性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常见中药之五行属性 将《辅行诀》书中所载中药之五行属性归类如下: (一)、味辛皆属木:(计19味) 1、木中木肉桂桂枝桂心芥子。 2、木中火蜀椒。 3、木中土干姜生姜半夏鸡子黄赤小豆伏龙肝、党参。 4、木中金细辛黄饴矾石苦酒白酨浆酢。 5、木中水附子瓜蒂王瓜根。 (二)、味咸皆属火:(计17味) 1、火中火旋覆花。 2、火中木大黄石膏杏仁皂角葱白。 3、火中土泽泻升麻黄芪粳米通草。 4、火中金厚朴葶苈子。 5、火中水消石戎盐栝蒌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6味) 1、土中土人参。 2、土中木甘草。 3、土中火大枣。 4、土中金麦冬。 5、土中水茯苓知母。 (四)、味酸皆属金:(计14味) 1、金中金五味子胡麻油山萸肉。 2、金中木枳实柴胡雄黄葱叶。 3、金中火豉。 4、金中土芍药龙胆草阿胶。 5、金中水薯蓣代赭地榆。 (五)、味苦皆属水:(计14味) 1、水中水地黄。 2、水中木黄芩薤白麻黄栀子韭叶牡丹皮。 3、水中火黄连芒硝硝石栗子。 4、水中土白术苦参。 5、水中金竹叶。 试论《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属性 方国强 一、五行药物汇总:(计80味,黑体字为诸药之精) (一)、味辛皆属木:(计17味) 1、木中木桂羊肝(肉桂桂枝桂心)。

2、木中火椒蜀椒 3、木中土姜(生姜干姜炮干姜)粳米阿胶伏龙肝。 4、木中金细辛细辛根矾石山萸肉。 5、木中水附子苦参。 (二)、味咸皆属火:(计15味) 1、火中火旋覆花鸡心。 2、火中木大黄代赭石葱叶芥子。 3、火中土泽泻黄饴。 4、火中金厚朴葶苈子。 5、火中水消石(硝石)芒硝栝蒌戎盐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15味) 1、土中土人参牛脾。 2、土中木甘草(炙甘草)升麻半夏黄芪。 3、土中火大枣鸡子黄。 4、土中金麦门冬白酨浆苦酒酢。 5、土中水茯苓瓜蒂。 (四)、味酸皆属金:(计15味) 1、金中金五味子犬肺胡麻油。 2、金中木枳实石膏雄黄牡丹皮。 3、金中火豉(咸豉)皂角。 4、金中土芍药杏仁。 5、金中水薯蓣王瓜根地 榆。 (五)、味苦皆属水:(计18味) 1、水中水地黄猪肾熟地黄。 2、水中木黄芩栀子薤白韭叶柴胡麻黄知母葱白赤小豆。 3、水中火黄连栗子。 4、水中土白术。 5、水中金竹叶龙胆草木通(通草)。 二、药物阴阳五行药理扼要: 中药药物五行药(属)性之功效,总而言之:木性药(味辛)补肝,补肝者补血;火性药(味咸)补心,补心者补神;土性药(味甘)补脾,补脾者补中;金性药(味酸)补肺,补肺者补气;水性药(味苦)补肾,补肾者补精。 分而论之:(1)、木性药: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 ①、木中木,补血、益精、养神、敛气、调节阴阳;温经助阳,燥湿除冷。 ②、木中火,补神、养血、和中、调气、敛精;温中散寒,祛风止痛。 ③、木中土,和中、养神、敛精、补气血;扶阴升阳,益气生津。 ④、木中金,补气血、养精、敛神、和中;散寒化饮,敛汗开窍。 ⑤、木中水,补精、养血、益气、敛神、调节阴阳;补阳益火,温中燥湿。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中药得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阳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温或性热): 性温类:麻黄(3-9克),桂枝(3—9克),紫苏(6-9克),白芷(6—15克),细辛(有小毒,1—3克),杜衡(有小毒,3-6克),辛夷(6-15克),生姜(6-15克),葱白(2—8枚),香薷(6-15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苍耳子(有毒,6-9克),鹅不食草(6—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丁香(1-3克),红豆蔻(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檀香(1。5—3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黄芪(9—30克),饴糖(30-60克),紫河车(1、5-3克),钟乳石(3—9克),五味子(1.5-6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金沸草(6-9克),芥子(3—9克),猪牙皂(有小毒,1—1、5克),白前(3-9克),猫爪草(15-30克),苦杏仁(有小毒,6—9克),紫苏子(3—9克),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百部(3-9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 性热类:干姜(3—9克)。 阴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凉或性寒): 性凉类:薄荷(3-6克),淡豆豉(6-12克),薏苡仁(9-30克),竹茹(6-9克),连翘(6-15克),鱼腥草(15-25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土贝母(6—9克),银柴胡(3-9克),天花粉(9—15克),儿茶(1-3克),罗汉果(9-15克),白芨(6-15克),沙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玉竹(6-12克),玄参(9-15克),木蝴蝶(1。5—3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前胡(3-9克),川贝母(3-9克),马兜铃(3—9克),枇杷叶(6—9克),伊贝母(3-9克),冰片(0。15-0.3克)、 性寒类:牛蒡子(6-12克),菊花(6-9克),桑叶(6-9克),蝉蜕(3-6克),升麻(3—9克),浮萍(3—9克),藜芦(有大毒,0.3-0、6克),食盐(10-30克),牵牛子(有毒,3-6克),甘遂(有毒,0、5—1.5克),红大戟(有小毒,1.5-3克),芫花(有毒,1。5-3克),商陆(有毒,3—9克),滑石粉(9-24克),车前子(9—15克),川木通(3-6克),通草(3-4、5克),三白草(15—30克),石韦(6-12克),防己(6—9克),灯心草(1-3克),冬瓜子(9-30克),黄芩(3-9克),石膏(15-60克),知母(6-12克),芦根(15—30克),栀子(6-9克),金银花(6-15克),忍冬藤(15-30克),胖大海(2-3克),射干(3-4。5克),半枝莲(15-30克),穿心莲(3—9克),金果榄(3—9克),苦木(有小毒,1—3克),地骨皮(9—15克),郁金(3—9克),白茅根(9-30克),侧柏叶(6—12克),铁苋菜(15—30克),西洋参(3-6克),百合(6—12克),五倍子(3-6克),葶苈子(3-9克),瓜蒌(9—15克),瓜蒌皮(9-15克),瓜蒌子(9—15克),浙贝母(6-9克),蛤壳(3-6克),桑白皮(6—12克),羚羊角(1-1。5克)。 阳性属火中药(入心经,性温或性热): 性温类:桂枝(3-9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檀香(1、5—3克),红花(3—9克),川芎(3-9克),乳香(3-12克),紫河车(1。5-3克),刺五加(9-27克),熟地(9-15克),何首乌(6-12克),当归(6-9克),龙眼肉(9-15克),五味子(1。5—6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麝香(0。03-0、1克),石菖蒲(3—9克),九节菖蒲(3—6克),苏合香(0、3—1克)。 性热类:附子(有毒,3—15克),干姜(3-9克),肉桂(1-4、5克)、 阴性属火中药(入心经,性凉或性寒):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调查与分析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调查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0-08-19T08:24:24.3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4期供稿作者:解海朱林峰 [导读] 通过调查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相关信息,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解海朱林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辽宁大连 116001) 【中图分类号】R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038-03 【摘要】通过调查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相关信息,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得出结论: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仍需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关键词】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分析 中药注射剂是近年来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中药制剂,因其疗效好、见效快、耐药少等优势在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应用。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用药人群的不断增加,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风险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与其说明书的不规范性有密切关系。为此,我们对本院目前正在使用的中药注射剂品种说明书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 1 资料来源 收集我院目前在用的32个生产企业生产的34个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并进行归纳整理。其中抗感染类药物5种,补益类药物4种,抗肿瘤药物4种,心脑血管用药21种。 2 方法 对34份中药注射剂说明书进行归纳和整理,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从【成分】、【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功能主治】/【适应症】、【药物相互作用】、【药代动力学】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3 结果 在调查涉及的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内容不规范现象多见,一些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的项目缺失比较严重或过于简化,难以指导医师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和药剂人员正确调配处方。34份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的项目标示情况。 4 存在的问题及讨论 4.1 【成分】项 34份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有33份说明书标明了全部药味名称或药物成分,但其中仅15份标明了确切的有效成分。同种药材由于基源、产地、药用部位、炮制加工方法、提取精制工艺的不同,终产品所含的有效成分可能完全不同,其药理作用、临床疗效、毒性也会相差甚远。因此,明确标注有效成分及毒性成分的含量既有助于临床医师了解中药注射剂所含药物成分与其疗效的相关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范临床用药的安全风险的作用。 34份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标明所用全部辅料和溶剂的品种仅16个。冠心宁注射液等12个品种无任何有关辅料和溶剂的说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含量低且溶解度差,为了达到一定的治疗浓度常需通过增溶、助溶等方法提高相关成分的溶解性。但聚山梨酯-80、丙二醇等附加剂常会引发过敏或溶血等严重不良反应,这种毒性或会随治疗疗程的延长而不断蓄积,对机体造成伤害。 4.2 【用法用量】项 本次调查涉及的34份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标明用药疗程的品种有10种。中药注射剂本应该辨证施治、中病即止,而无疗程标示常被理解为“安全无副作用、可以长期使用”,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常需要反复长期用药,如果无用药周期和疗程间隔的限制盲目用药会加大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 本次调查涉及的34份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标明静脉滴注速度者有8种。其中仅有2份标注了小儿用量和滴速,1份标明了高龄患者的用量和滴速。有26份未对滴注速度作出任何说明,或仅标明“滴速不宜过快”,对临床实际操作帮助不大。中药注射剂大剂量快速静脉滴注会使人体血液pH值突变,超过血液缓冲能力则会造成静脉炎甚至发生过敏反应等严重后果。输液速度过快还会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肺水肿。临床实践中,抗感染药物中药注射剂用于小儿和活血化瘀类注射剂用于高龄患者的情况非常普遍,依照《指导原则》要求,应该根据临床试验结果调整这些特殊患者的用药剂量和滴注速度。含糊不清的剂量和滴注速度使医护人员在临床实际操作时缺乏可遵循的规则,客观上造成了用药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大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 本次调查涉及的34份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标明每次用药间隔者有28种。34份说明书中有6份未注明每次用药间隔,仅仅注明每日剂量或每次剂量而无用药间隔时间,增加了用药的随意性。 本次调查涉及的34份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均未对配液后的放置时间作以说明。有研究说明,中药注射剂配液后放置时间延长会导致不溶性微粒的增加,这是引发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用法用量是药品说明书的核心内容,合理用药的基础在于用法用量的标准化,每次用量、每日用量、每疗程用量、疗程间隔时间以及给药途径的选择、药物浓度、滴注速度等都应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明确标注,以切实起到指导临床用药的目的。 4.3 【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项 34份说明书中有30种标示了不良反应项。某些品种如疏血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已上市多年,不断有多篇文献报道不良反应,但至今其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仍标注“尚不明确”;还有品种如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仅标注“偶见过敏反应”,未能说明过敏反应具体症状。个别药品生产企业顾虑详细陈述不良反应会影响药品销售情况,尽可能回避产品的不良反应,使临床部分过敏现象和不良反应被忽视而造成严重后果。刘碧波等报道许多具有临床意义的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与说明书不完善有关。 34份说明书中标注配伍禁忌或禁用人群者共23份,标注率68%。某些品种如清开灵注射液曾因多起严重不良反应被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报,但说明书上禁忌项仍表示为“尚不明确”,这使临床本应回避使用该药品的患者得不到应有的用药提示,其用药的危险性远远超出其可能的治疗价值,客观上增加了ADR的发生率。 34份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标明注意事项者33份,占97%。注射用血栓通、华蟾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发现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处理”,但没有处理措施和方法的说明。过敏反应在目前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中很常见,严重者可因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但过敏试验的方法、过敏试验用制剂的配制方法及过敏试验结果的判定方法在本次调查涉及的说明书中无一提及。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摘要:混淆中药和天然药物的概念,不仅使中国中药的发展进退维谷,而且也桎梏了中国天然药物的产业成长。只有把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我们才能给予区别政策,才能使传统中药产业和现代天然药物产业在中国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天然药物,区别 正文:当我们说国外的中药研究迅猛发展,我们在研究方法上非常落后,因此使我们的中药难以走向世界市场,这个时候我们就大声呼吁要实现中药的现代化。然而,在我们这样的震惊和反省中,却发现我们正在迫使中医“弃医从药”,于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国家药品监督部门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在附件一中《关于中药注册分类的起草说明》指出了在征询专家意见时因为意见的分歧而未得到解决。这就迫使我们对这种情况出现的文化背景,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思考。 中药和天然药物虽然经常都在面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都想把它们用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但是它们在研究理论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某些中药研究者呼吁要改变的东西。但事实上,这种差异已经把中药和天然药物区分开了,成为了两种概念。 中药是我国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药物的总称或谓简称。中医药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药是中医防治病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体现。

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研究本草相关内容的学科称为本草学,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食疗本草》、《本草纲目》等,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天然药物是指动物、植物和矿物等自然界中存在的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及自然界所固有物质,如矿物质等,或由物质组成的基本单位——化合物分子乃由动物、植物、微生物合成的。特别应当指出,若此类化合物尔后能经人工合成,仍应视作天然产物。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或中草药,但是,经过从中药或中草药中分离提纯工艺获得有药理活性的有效部位组分或有效成分俗称为天然药物或中药化学组分。 1、中药和天然药物解决的问题不同 中药要解决的是中医临床诊断后所认定的症结,服务于辩证施治的需要;天然药物要解决的是现代医学诊断出的疾病,服务于现代医学临床的需要。 2 .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对象不同 中药研究的对象包括天然动植物药,也包括矿物药,甚至包括化学药品,中药研究的对象还包括一些生化药品《千金翼方.卷一》专论中就分别例举了159种中药的产地分布和233种中药的采收时节;天然药物的研究对象就是指天然的动植物药材。 3、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的方法不同 中药研究是按照升降浮沉特征、对应人体的变化、采用君臣

常见中药之五行属性

1、木中木 肉桂 桂枝 桂心 芥子。 2、 木中火 蜀椒。 3、 木中土 干姜 生姜 半夏 鸡子黄 4、 木中金 细率 黄饴 矶石 苦酒 5木中水 附子 瓜蒂 王瓜根。 白截浆 常见中药之五行属性 将《辅行诀》书中所载中药之五行属性归类如下: (一)、味辛皆属木:{if 19味) 赤小豆 伏龙肝、党参。 1火中火 旋覆花。 2、 火中木 大黄 石膏 杏仁 皂角 3、 火中土 泽泻 升麻 黄罠 粳米 4、 火中金 厚朴 5、 火中水 消石 戍盐 桔篓 海蛤。 (三 味甘皆属土 计6味) 1、 上中土 人筑 2、 上中木 甘草- 3、 上中火 大枣。 4、 上中金 麦冬。 5、 上中水 茯苓 (四八味酸皆属金:{il-14味) 1、 金中金 五味子 胡麻汕 山萸肉。 2、 金中木 枳实 柴胡 雄黄 葱叶 3、 金中火 4 、 金中土 芍药 龙胆草 阿胶 Q 5、 金中水 薯损 代赭 地榆。 (五八味苦皆属水:{1114味) 1、 水中水 地黄。 2、 水中木 黄苓 建白 麻黄 梔子 3、 水中火 黄连 芒硝 硝石 栗子。 4、 水中土 白术 苦参? 5、 水中金 竹叶。 (二八味咸皆属火:{if 17味) 韭叶 葱 白。 通草。 牡丹皮。 试论《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属性 方国强 一、五行药物汇总:(讣8()味,黑体字为诸药之精) (一)、味辛皆属木:{if 17味) 1、 木中木 2、 木中火 3、 木中土 4、 木中金 5、 木中水 桂 羊肝 (肉桂 桂枝 桂心)。 椒 绸椒 姜 (生姜 干姜 炮丁?姜)粳米 细辛 细辛根 矶石 山萸肉。 附子 苦参。 阿胶 伏龙 肝。 (二八味咸皆属火:{if 15 味) 1.火中火 3、 火中土 4、 火中金 5、 火中水 旋覆花 泽泻 厚朴 消 石(硝石) 鸡心.2、火中木 大黄 黄饴。 夢券子。 芒硝 括萎 戍盐 代赭石 葱叶 海蛤。 芥 子。 (三八味甘皆属土 计15味)

浅谈天然药物与中药的区别

浅谈天然药物与中药的区别 摘要:本文介绍了天然药物和中药这两个概念,并从定义、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这五个方面对俩者进行了区别。 关键词:天然药物中药区别 Abstract: This essay introduced concepts of natural medicine and Chinese material medicine. And distinguish these two concepts in terms of their own definitions, own fields, goals, threads as well as methods of researching. Keywords: Natural medicine, Chinese Material Medicine, distinguish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遍布全球的医药工作者更多地将自己关注的目光投向来自绿色生命的天然药物和中药,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重大的环保意义和给人类以安全感,更主要的是它在治疗、保健、抗衰老等方面所具有的神奇效力。我们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天然药物和中药在这个世纪将以更加引人注目的战绩独领风骚。[1] 一.定义 天然药物是指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矿物质等自然界中存在的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及其配方、制成品。[2] 中药概念的核心内涵在于必须以“ 中医药理论体系” 为指导加以确定, 即是以整体观念为主体的理、法辨证诊断系统, 与独特的方、药治疗系统相统一的医学科学体系,也就是中医理、法、方、药学术体系的统一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广义上讲, 中药属于天然药物,但天然药物不一定都是中药。 二.研究领域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知识等。[3]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来源、产地、栽培、采收、炮制加工、鉴定、性能、物质基础、功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酌志飞扬】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 ===================================================================================== ================= 据众多专家学者考证,五行学说早在东周(春秋、战国)、迟至西汉时已被应 用于中医领域。那么亦可如是说,五行学说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也不应迟于西汉之 代,因为,医与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五行学说在中药领域是如何应用 的,由于传世中医药书籍之无载,吾人已不得而知矣。甚至直至当代,在各种中医 药书籍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却只有《中医基础理论》之专著,而无“中药基础 理论”之论述。在现代版《中药学》中,其理论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并受中医理 论指导,根本没有自主的哲学理论体系,吾中国哲学体系之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 领域,已被中医学所尽占矣;即便是阴阳学说,在中药药性理论中,亦是半遮半掩, 也没有单独论述,自成篇章。笔者认为,由于阴阳五行学说在中药历史上之缺失, 加之“……前此五六十年间,最为论者所诟病,他们多认为阴阳五行是迷信的、不 科学的,遂使此维护中华民族健康达三四千年之久的医药,有一蹶不振之势”(林 品石、郑曼青著《中华医药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之历史因 素影响下,导致对中药学之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之研究,无人问津。 经1900年敦煌考古发现,时隔八十余年后,敦煌遗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得以刊行。其中有关二十五味药精之论说,使吾人有缘见到了“药物五行属性”理 论之一鳞半爪。笔者以为,由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理论的重现,能使“中药 基础理论”之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的重新形成成为可能,使之五行医理与五 行药理可以完美地进行对接,并由此可重组中华医药学之基础理论——中医药之阴 阳五行学说。

皮科常用中成药说明书

消风止痒颗粒(大洋) 成份】防风,蝉蜕,地骨皮,苍术,亚麻子,当归,地黄,关木通,荆芥, 【用法用量】口服,1岁以一日1袋,1至4岁一日2袋,5至9岁一日3袋, 【价格】45.00元/盒 【功能主治】消风清热,除湿止痒。主治丘疹样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消风清热,除湿止痒。主治丘疹样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 服药期间忌食鲜鱼、海腥、葱蒜辛辣等物,若有胃痛或腹泻可暂停服药。 禁忌:尚不明确。 复方青黛丸 功能与主治 消风清热,除湿止痒。主治丘疹样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食鲜鱼、海腥、葱蒜辛辣等物,若有胃痛或腹泻可暂停服药。 【成份】青黛.乌梅.蒲公英.紫草.白芷.丹参.白鲜皮.建曲.贯众.土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 【价格】98.00元/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斑化瘀,祛风止痒。用于进行期银屑病、玫瑰清热解毒,消斑化瘀,祛风止痒。用于进行期银屑病、玫瑰糖疹、药疹等。 复方青黛丸(仙河)偏寒,偶可发生腹泻,老弱虚寒患者慎用,白酒羊肉等辛辣厚味及刺激性食物禁用。 禁忌:孕妇禁用。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消斑化瘀,祛风止痒。用于进行期银屑病、玫瑰糖疹、药疹等。 副作用 个别患者感到服药期间食欲增加,有2/300例服药后大便呈水样减量,或停药后即消失。注意事项 本品偏寒,偶可发生腹泻,老弱虚寒患者慎用,白酒羊肉等辛辣厚味及刺激性食物禁用。

克银丸(银诺克) 【剂型】:丸剂 【产品包装】:360盒/件 【规格】:10g×4袋 【成份】:土茯苓.拳参.白鲜皮.北豆根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克,一日2次。 产品说明 用于银屑病(牛皮癣)。 注意事项:1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避免超量长期使用;2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肝功能监测;3儿童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4有本产品过敏史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5对其他药物过敏者慎用;6忌食辛辣厚味及刺激或致敏性食物。 禁忌:尚不明确。 功能与主治 用于银屑病(牛皮癣)。 副作用 有可能导致肝损害和剥脱性皮炎。 注意事项 1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避免超量长期使用;2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肝功能监测;3儿童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4有本产品过敏史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5对其他药物过敏者慎用;6忌食辛辣厚味及刺激或致敏性食物。 白癜风丸(克林净) 【剂型】:丸剂 【产品包装】:160盒/件 【规格】:0.2g×30粒/盒×3小盒/中盒 【成份】:补骨脂,黄芪,红花,川芎.当归.香附,桃仁,丹参,乌梢蛇,紫草,白鲜皮,山药干姜龙胆,蒺藜 【用法用量】:口服,1次6丸,,一日2次或遵医嘱。 产品说明

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目录 一、概述 (1) 二、稳定性研究实验设计 (2) (一)样品的批次和规模 (2) (二)包装及放置条件 (2) (三)考察时间点 (2) (四)考察项目 (3) (五)分析方法 (3) 三、稳定性研究实验方法 (3) (一)影响因素试验 (3) 1、高温试验 (3) 2、高湿试验 (4) 3、光照试验 (4) (二)加速试验 (4) (三)长期试验 (5) (四)药品上市后的稳定性研究 (5) 四、稳定性研究要求与结果评价 (5) (一)稳定性研究求 (5) 1、新药 (5) 2、已有国家标准药品 (6) 3、其他 (6) (二)稳定性研究结果评价 (7) 1、贮存条件的确定 (7) 2、包装材料/容器的确定 (7)

3、有效期的确定 (7) 五、名词解释 (8) 六、参考文献 (8) 七、著者 (8) 八、附录 (8) 稳定性研究报告的一般内容 一、概述 中药、天然药物的稳定性是指中药、天然药物(原料或制剂)的化学、物理及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化的程度。通过稳定性试验,考察中药、天然药物在不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线等)下药品特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认识和预测药品的稳定趋势,为药品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的确定和有效期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稳定性研究是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药品的研究、开发和注册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起草了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的不同,稳定性研究内容可分为影响因素试验、加速 试验和长期试验等。 影响因素试验是在剧烈条件下探讨药物 的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所含成 份的变化情况。为制剂处方设计、工艺筛选、 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贮存条件的确定、有 关物质的控制提供依据。并为加速试验和长期 试验应采用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提供参考。 加速试验是在加速条件下进行的稳定性试验,其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