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的家底有多厚

中国人的家底有多厚

中国人的家底有多厚
中国人的家底有多厚

中国人的家底有多厚

房子是中国人最值钱的家当

此次调查的家庭财产主要包括,家庭金融资产、房产、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和家庭经营资产。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最值钱的家当由改革开放初的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转变为房产和金融资产。

房产成为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中最值钱的家当。城市居民家庭现有房产价值(含装修)户均为10.94万元,占家庭财产的47.9%,将近家庭总资产的一半。住房制度改革使居民住房迅速转化为家庭财产,一部分人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了价值较高的原属于国家或集体的住房,在国家让利的前提下使个人在财产总量上增加了最有分量的一部分。截至6月底,中国城市居民户均家庭财产为22.83万元,大城市居民户均财产为27.74万元,将近小城市家庭财产的2倍。这主要是因为大小城市间房产价值的差异,大城市的房产要比小城市更有价值,使得大城市居民家庭财产价值远远高于小城市。

金融资产成为仅次于房产的第二大家庭财产,户均为7.98万元,占家庭财产的34.9%。城市家庭的金融资产主要由人民币和外币两部分组成。城市家庭户均人民币资产为7.37万元人民币,占金融资产的92.4%,这其中储蓄存款又以绝对优势排在了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首位,户均5.12万元,占人民币金融资产的69.4%,其

次是股票(A股)和国库券。城市居民金融资产出现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户均金融资产最多的20%家庭,拥有大约66.4%的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

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水涨船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已从十几年前的“十元级”、“百元级”、“千元级”上升到近几年的“万元级”、“十万元级”,消费品的档次越来越高,消费周期越来越短,折旧越来越快。耐用消费品(主要指非经营性家用汽车和购买原值500元以上,产品寿命一年半以上的消费品)在家庭财产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只占家庭财产的5%左右,户均拥有耐用消费品现值户均为1.15万元。

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性质实现了重大跨越,由先前仅仅拥有生活资料转变为不仅拥有生活资料,而且还拥有生产资料。城市居民户均经营资产2.77万元,占家庭财产的12.2%,10%的城市家庭投资于经营活动。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原始积累,城市家庭的经营活动又形成一定规模,从事经营投资的家庭户均经营资产总值已达29.8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16.23万元,占54.4%。这类家庭的家庭财产结构与非经营家庭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营家庭除房产、金融资产及耐用消费品外,增加了经营资产,且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接近四成,而房产只排在了第三位。

高学历的年轻家庭最富有

调查显示,占调查比例10%的最低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而占10%的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0%。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最富有呢?成为富有的家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年龄、学历、职业等等,调查显示,高学历的年轻家庭最富有。

户主年龄在35-40岁之间的家庭财产最多,平均为28.20万元。家庭财产随着户主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少。

户主年龄对家庭财产的影响

户主年龄户均家庭财产

(岁)单位:万元

35-40 28.20

40-45 25.87

45-50 26.83

50-55 19.37

55-60 22.94

60-70 16.23

70以上15.65

受教育程度和户主的职业对家庭财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户主的文化程度越高,受教育的年限越长,家庭财产就越多。户主文化程度为硕士及以上的家庭其财产最多,户均为49.94万元;而户主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家庭,户均财产为14.39万元。

教育程度对家庭财产的影响

户主受教育程度

户主受户均家庭财产

教育程度单位:万元

硕士及以上49.94

大学本科37.29

大学专科30.43

中专21.21

高中18.17

初中15.28

小学14.39

从职业来看,股份企业负责人的家庭财产最多,为158.09万元;其次为私营企业精英者,其家庭财产为156.15万元。

户主的职业对家庭财产的影响

家庭财产占样本与平均

户主职业总额比重水平比

股份企业负责人1580877 0.63 6.92

私营企业经营者1561506 1.20 6.84

证券业务人员652675 0.15 2.86

文艺个体户601640 0.05 2.64

IT从业人员569884 0.18 2.50

个体经营者513762 4.45 2.25

银行业务人员423887 0.93 1.86

社会中介人员369170 0.20 1.62 教授358609 0.20 1.57 事业单位负责人348618 1.10 1.53 三资企业人员343256 0.53 1.50 国家机关负责人329475 1.40 1.44 国有企业负责人325201 2.00 1.42 娱乐服务人员318720 0.10 1.40 文艺创评人员314633 0.08 1.38 高级厨师287645 0.23 1.26 职业股民261476 0.05 1.15 工程技术人员259167 4.20 1.14 科学研究人员237286 0.18 1.04 演员223645 0.03 0.98

中国人常用的10句话

中国人常用的10句话

被西方功利主义成功学洗脑的中国人常用的10句话 NO.1【你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适用人群:这句话对有一种人是管用的,那就是一天到晚只会嫌别人做的不好,似乎全天下都欠了他的,从来不反思自己是不是有问题的人。特别是那种试图让全世界都按照他们的方式运转的人。只可惜,越是这种人,喊“改变自己”喊得越响,他们是在要求别人改变来适应他们的固执。

奴性潜台词:改变有很多种,但是一大部分喜欢用这句话给别人洗脑的人,强调的总是让人变得柔顺的那一面。遇到了矛盾,要求你先理解体谅,先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是“只能”这样做,他们会反复地强调你“只能”这样做,甚至把某些不该你承担的责任,推到你的头上。 破解:凭什么不能改变别人,就得改变自己?需要改变的是对付别人的方式,而不是自己的原则。改变有很多种,比如有人天天抽你,你改变不了这个人,但是你可以选择 1.抽他 2.离他远点,他要是继续缠着不放,抽他 3.调整心态继续忍耐。如果抽的够狠,未必不能改变别人。 NO.2【社会就是这样,你又不能改变社会,只能适应】 适用人群:只埋怨社会不公平,世界不公平,没有好机遇而自己完全不努力的人。把自己的loser全部归于社会的不公平,全部归于“没赶上好时候”,成天怀念所谓的“从前人们多么多么有道德”。 奴性潜台词:这句话听得最多的是在上学的时候——“现在中国就是应试教育,你又当不了教育部长,不能改变,你就只能适应”,毕业了,他们会用这句话来扼杀梦想,“你想的多好多好,但现实是这样,你只能适应”。用这句话洗脑的用意在于——我们可以承认有些事情是不合理的,但是你们能怎么样,你们没有力量挑战社会大趋势的权威,就不要指责社会大趋势的不合理了,社会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所以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堵嘴,凡是对某些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对社会弊端有自己的批评,往往会遭到这句话的堵嘴攻击。 破解:先不讨论人能不能改变社会,这没啥可论的,就先承认如我等草民是没有能力移山填海,这句话仍然浑身破绽。社会就是“这样”,就是哪样呢?你只能适应?适应哪种趋势呢?洗脑者口中的社会现实是否就是真正的社会现状?例如最常见的“公务员至上”的择业观,即使是目前这确实是一种趋势,但也不是唯一的出路。

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

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 文化,是衡量一个民族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而文化创造力,是民族进步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文化创造力的核心,在于文化人独立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崇高的责任和不泯的良知。惟有把握时代脉搏、领悟生活真谛、超越个人得失,进而焕发创造激情和潜能,文化创造才有不竭的源泉。 风云激荡的改革时代,中西交流的开放格局,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新旧思想的冲突碰撞,外来、本土文化的交汇融合,正是文化创作最丰厚的土壤。照此说,今日中国,最应该产生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鸿篇巨制。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文化产业复制能力强大,但原创能力不高。环顾市场,从电影电视制品到图书报纸杂志,其数量之多,用铺天盖地来形容恐不为过。然而,在数量跃升的背后,质的飞跃尚有待时日。大量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卷起一阵阵热潮,却热得急,凉得也快,真正给大众留下长远影响的精品力作难得一见。 今日之中国,为什么普遍缺乏文化创造力呢? 在我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莫过于如今过于急功近利的“中华文化”的发展与浮躁、混乱的社会氛围。 引用时下一句流行的话:“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创造之苦,创新之累,似乎很少有人甘愿去忍受;更多的人热衷于模仿、跟风或复制,只图在热门题材中借点光赚点钱;有人有创新之能,欲望却过于急切,将作品或拔苗助长来吸引关注,或掺入低俗内容以蒙混过关,以此种方式将才智消耗在制造浮躁的文化泡沫中;还有人虽兼具创造之才、创新之志,却苦于“冷坐十年功,抄袭一分钟”,成果难得易失,费尽心血的作品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环境中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记得这样一则新闻在不久之前曾引起热议:有抄袭行为的“80后”作家郭敬明出乎众人意料,成为长江出版社副总编辑。且不论“80后”是否可以真正承担起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责任,是否可以引领我国文学的繁荣;文学界不断出现这样依靠有抄袭之嫌的作品而成名的作家,不断出现因投机取巧而地位攀升的文化人,这充分反映出了社会中急功近利的文化之风,他们无疑是时代浮躁的产物。 不仅如此,现在社会上还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我们正处于一个缺乏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1008090080 叶挺敏 摘要:文化是传承的,中国现代的民族性格也是由中国人的祖先一步一步传承下来的,要改变现代中国人的性格,必须先发掘其性格特点。 文化心理、文化行为知识文化教化的结果,而不是相反的。虽然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反映一定的文化特征,然而人的生物性心理、行为自身还不是文化现象,而是一种生物有机体的表现方式。只有当个体心里、行为成为文化载体时,或者说成为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已是和共同规范时,它才能在社会互动中构成文化现象。 我们要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就要落实到人的社会化上。人们对社会现代化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具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教养有关。即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文化上也仍然会有文明扫地、野蛮复归的危险。 我们中国人常常对外炫耀说,我们国家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文明。但现在反思一下,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的文化,是否被我们继承?那优秀的文化沉淀在咱身上究竟有多少呢?想让咱们民族复兴起来,想让中华民族把华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为之崇拜,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那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必先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人性格中的体现,并加以提倡,这样能让我们的思想真正强大起来,精神强大的民族能不让人感到畏惧吗? 那我们该怎么研究我们的民族性格呢? 一个民族长期在某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会养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在古代中国,我们的统治者崇尚儒家文化,然后,儒家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如此一来,经过几代人的学习升华,经过社会的文化熏陶,我们的祖先就成了学富五车、气质不凡、忠义礼廉的谦谦君子。 鲁迅先生说:“英国沉着,德国粗豪,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这种概括虽然未必完全准确,但它却说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长期共享一种文化,

中国现代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中国现代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个人主义思想自晚清时期通过译介的方式进入中国,到“五四”时期一时成为社会的思想热潮。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有着个人自由、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等个人本位的思想内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顺从的伦理本位的“人”有着根本不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们在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遂将矛头指向了以儒家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压抑个人,造成了中国人的奴性意识和顺从型人格,他们主张破坏传统文化,毁灭家族,提倡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大力宣扬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大力宣扬与传播,改变了“五四”一代作家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他们视个人主义为启蒙社会、解放个人的有力思想武器,于是在文学创作中,大量个人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在“五四”时期涌现出来,从而使个人主义文学思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突出特征。个人主义文学从批判家族制度的罪恶、唤醒青年人的个性意识、深化创作主体的个人化生命体验、促成文体形式的变革与独创性等多个角度表现出新思想影响下创作者独特的思想意识与审美趣味,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为考察对象,对个人主义的文学思潮进行梳理、考察,深入分析个人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具体呈现。中国现代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的涌现,蕴含着“五四”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个性与自由的追求,个人主义文学鼓励青年一代反抗族权父权,冲出家庭追求个人自由。然而,近代中国的特殊境遇使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所

宣扬的个人主义中的“个人自由”概念是建立在西方社会自由民主、权利至上等思想基础之上,并以社会制度作为保障的文化观念。而近代中国却面临着战争频仍的危难局面,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民族解放 的紧迫性压过了个性解放的需求,抗日战争爆发后更是使全国陷入战乱中,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个人主义思想显得不合时宜,更不能挽救陷入战乱的中国,因此,个人主义此时成为被排挤、被批判的对象,个人主义文学与左翼文学、抗战文学的论争显示了个人主义在此时的尴尬处境。随着革命兴起的左翼文学更多地强调了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以及个人对集体的服从,个人主义文学思潮在不断地被挤压与批判中渐渐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以致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论文以个人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发展、具体呈现以及逐渐被排挤的历程为出发点,探讨了个人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命运轨迹。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首先探讨了个人主义引入中国后促成了“个人”意识的觉醒,在此基础上,个人主义文学思潮具体表现为大量作品描写了青年一代反抗家族制度和旧式包办婚姻,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幸福的觉醒行为,觉醒后的新一代青年由传统社会的伦理“人”转变为个人主义思想中的独立“个人”,论文在具体分析中尝试着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人”与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的不同。第二章通过创作主体生命体验的分析,具体地考察了个人主义与创作主体生命体验之间的关系。个人主义的启蒙思想促使了“个人”意识的觉醒,创作主体因而体验到了孤独绝望、彷徨感伤以及日常闲适的个人化生命体验,从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了多种生命体验。第三章以个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 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43 次更新时间:2015-06-03 23:10:27 进入专题:中国人的特性● 徐梵澄 社会上之打拱作揖,叩头请安,本来非现代应有之习惯,而是“在昔盛世”的余风。北方人比南方人奴性重,是因为帝都附近,受了传统的压迫的缘故:旗人善于请安,“京派”官气甚浓厚,便是例子。 这过错应远远归到叔孙通身上,他没有出息,无从表现自己,便大草“朝仪”,使汉高祖喜欢,可谓奴才之尤。二十世纪自由平等的时代,奴才应洗心革面了吧,在美国,大总统或高等官吏,其气焰远不及我国一小知县或“老爷”。无非因为他们是文明,民治;而咱们则否。他们在做事,咱们在捣鬼。…… 然而人类精神从来是自由的,无论怎样受着奴才的教制,他本性还是要自由。许多做小官的五情薰灼,想做大官,正因为官小了还受压迫,做大官可以较自由故。从来没有人会受压迫而甘心,被当作一块砖头嵌在墙壁里会甚舒服。然既为砖头矣,逃不出墙壁之范围,便只想怎样压迫同僚,想做顶上那一块,所有的重量都在自己以下了,没有什么更高的压迫,换言之,即更能——自由。 经济制度改观,情形不同了,有金钱便较自由,便是商业社会的发展,无论被人看不起,捱骂,受压迫吧,成了大富翁便可以变为“要人”或“开人”,那时不会受压迫了,可以向压迫者施行报复,可以左右许多事情,好像皇帝。于是人们低首下心,笑骂由他笑骂,为官或为商,皆志在弄钱,好像把住了正脉,变成开金矿者。 社会上“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业的人们,无非这么教育自己,教育子弟,教育旁人。有人说三个普通欧洲人不抵一个犹太人利害,三个犹太人赶不上一个中国人,这话是有理的。中国是传统的受着压迫,当了奴才而又想当主人,一律在苦里挣扎!努力向自己刻苦,狠,啬!也狠,啬,苦毒旁人。 1934.04.12

中国人社会心态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人社会心态发展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考查学期 2011 学年第 1 学期 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尹锐豪 学号201004054237 专业移动商务 成绩 指导教师王超然

文章摘要:本文主要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心态的深厚影响。首先向读者解释社会心态的定义,再从近代发展、现代发展历史剖析古时中国君主制度对近现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影响。提出如何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从社会各项制度的改革和个人做起。 关键词:社会心态君主制封建文化社会制度

什么是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例如对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动向、经济动向、某一重大事件等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状态,反映了人们某种非同寻常的情绪、态度和社会风气等,并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演进的社会主观精神状态,它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中国人的社会心态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在1840年以前,中国一直处于封建君主社会,社会在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君主制与家长制的传统社会心态。在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自给自足使中国形成了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从而形成了中国人封闭、保守、不思开拓进取的社会心态;在政治上,君主制的不断成熟和加强,使中国人之奴性根深蒂固;文化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依然是为封建君主制所服务。 而在1840年往后到1949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我国各种变革运动的盛行使中国传统人格和社会心态坍塌。众多新事物的出现强烈地冲击了这个古老的帝国,然而,当时倡导革命的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没有把中国人民从茫然失措的精神状态中完全带领出来。 直到1949年,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解放。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中最为突出的变化有两点:其一,经过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参差不齐趋向高度同一;其二,经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合作化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自保消极走向积极进取,促使这一群体的成员自然地产生了“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就无往不能的心理期待。同一和亢奋的社会心态带来了时代风貌的变化,也成为中国在探索发展道路上走向挫折的起因之一。一系列癫狂而不计后果的社会运动和各式各样的制度性变革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人民公社化,国家借农民的传统平均主义心理,通过各种政策杠杆,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几乎与此同时,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在中共八届二次全会提出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图谱及十种生活方式

当代中国人梦想及价值图谱 中国梦的标准 国家梦是基于个体梦的,在一个个体没有梦想的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梦,只有在个体梦想丰富并且有机会实现的国度里,国家梦才有可能孕育。国家梦同时又是超越个体梦的,个体梦表现形式纷繁多样,国家梦的内涵却是人们普遍向往、信奉和追求的。当前代中国,国家在发展和富强,社会更有序、更开放,个人的财富在不断增加和积累。中国可以支撑和包容越来越多普通人形成梦想并实现梦想,整个社会也因梦想的蓬勃丰富而更有活力与魅力。 美国梦不仅传达了“自由、民主、平等”的制度理想,更表达了“只要奋斗就能成功”的个人梦想。她让人们相信,美国是实现梦想的沃土,只要你肯努力,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的种族和出身,你都有机会改变命运、获得成功。这一梦想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并让他们引以为豪,而且吸引了众多其他国度上的人们,来到这块土地上追逐自己的梦想。 那么,中国梦是什么? 被很多人热衷、谈论、并津津乐道地追求,是中国梦吗?能让人们在想到它的瞬间就感受到兴奋,激动和力量的梦想,是中国梦吗?能让人终身追求,付出所有的智慧、汗水和生命能量去实现的梦想,是中国梦吗?能让人放弃个人利益,甚至倾其所有,让后代变得更好,让他人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梦想,是中国梦吗?所有这一切,是心愿,是目标,是个人理想,是希望……它们都有中国梦的特质,但不是中国梦的全部。 概括起来,中国梦应具备以下四大基本特征: §社会认同度:她是很多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渴望,是一种源于对中国社会制度条件和文化认同的信仰,是超越了个体而对某一群体带有普遍驱动力的能量; §情绪激励性:她所描绘的愿景能极大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热情,人们为她激动兴奋,为她彻夜辗转,为她燃烧所有的生命热情; §行为驱动力:她让人们看到生命的指向,行动力的来源,人们愿意为了实现她而进行持久的努力和奋斗,不论遭遇何种挫折和挑战; §效果变化性:她让人们找到追求的起点,并在实现的终点享受成长、变化、发展的快乐,体验被他人和社会认同的满足和愉悦。 当前阶段,中国人的梦想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归纳起来,主要有7种典型梦想。综合考虑各类梦想在四个特征维度上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财富梦”在当前被普遍认同和接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是美好的,只要

关于日本奴性文化的资料

被男权矛盾性文化塑造出来的日本女人 日本浮世绘 在日本的文化中,有一种矛盾、复杂的思想存在,日本人认为女性不仅是美好的、贞节的,同时又是可怕的、肮脏的,有些日本人对于女性有性欲表现得很开心,但是有些日本人却对这件事情十分忧虑。 日本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本国的历史,外国的历史、佛教、儒

教、基督教都曾经对日本文化产生过影响,可是日本却从来没有脱离其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日本人强大的家族势力、家族意识和集团意识没有改变,日本民间信仰和巫术的盛行,女人对男人的顺从和依赖也没有变化。在平安时代,政府大力提倡大唐文化,日本所有的文人男子全都会用汉语写作,而妇女则成为了日本本土文学的先驱。 当时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在政府准许、控制的一些地区里,人们都可以随心所欲。男扮女装的演员、男性卖淫者、妓女、木版画家在日本昌盛一时。在繁荣的17世纪,江户时代的城市民间文化在日本十分流行。很多音乐家、作家、演员、画家都活跃在这个平民喜爱的“淫荡世界”中。虽然娱乐和色情被官方严格控制,但是人们却依然把这些作为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日本这个民族可以说是一个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轻柔、温顺、礼貌、温和的,他们是用温和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而不是用生硬、冷淡的理论思想。日本和其他民族相比,要更受到感情的束缚。如果两个人之间出现了争论,若是西方人的话,就会生气的质问对方,难道不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吗?但是,如果是日本人,他们会把愤怒和不愉快掩饰起来,并温和地问对方,难道不能明白他的感情吗?所以说日本人都比较宽容、忍让,他们经常用不同的方式去维持表面的和平,出现冲突也会被礼貌和忍让所掩盖。 这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在日本男女的交

九十九种中国人

1、“红眼病”人人有之,只是程度、表现不同。 2、当人成为嫉妒的奴隶后,他就会变得阴险、刻薄,就会经常去算计他人、害人。 3、克服嫉妒心理的最好方法:形成一个宽阔的胸怀和私心较少的自我。 第二种:总也找不着机遇的人 1、机遇是人发展过程中最好的一刹那。 2、其实,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聪明的人不仅能及时抓 住它,还能不失时机地“创造”机遇。 3、机遇转化为成功,归根结底还得要*自己的“实力”。 第三种:刚愎自用的人 1、刚愎自用的含义很清楚:顽固、偏执、一意孤行、拒不接 受他人的意见…… 2、凡刚愎自用的人都傲气十足,都认为自己已是穷尽了真理 的人。 3、刚愎自用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坏毛病。它可以使人越来越不知道天高地厚,离真理越来越远,离身败名裂越来越近。 第四种: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1、小人为何能得志?因为这类人有极其狡猾的的性格特点, 有着打击正直人的本领。 2、每一个得志的“小人”背后,都有糊涂“圣人”的关照。 3、要防止小人如何得志,就得学会如何识别小人。 第五种:太正直的人 1、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也不是财富,而是正直与 谨慎。 2、然而,奇怪的是我们一方面在推崇正直,而另一方面正直 的人又总是惨遭不幸。 3、嫉恶如仇、锋芒毕露本是中国人少有的品质,然而,如果 缺乏审视度势的能力,它给自己带来的往往是不幸、痛苦,甚至是厄运。

1、好谀是人生大病! 2、“谄媚者的艺术是:利用大人物的弱点,沿袭他们的错误, 永不给予可能会使他烦恼的忠告。” 3、“拍马屁者”若不改掉“拍马屁”的习惯,那么他就永远 会受他人的鄙视,也无法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第七种:总想自己当老板的人 1、如今的社会,有一大批总想自己当老板的人。 2、老板也是一种职业,既是一种职业,就会要求从事这一职 业的人要有一定的素质,能不能当老板,就得看你具不具备当老板的素质。 3、在当老板之前,应该很好地掂量自己的分量:知识的准备, 财力的大小,水平的高低,自己抗挫折、失败的能力、社会活动的状况等,若这些方面都是处于劣势,依我之见,还是不当为妙。 第八种:报复心强的人 1、报复,指的是对他人攻击、侵犯自己行为的一种反击。 2、好斗的人,最容易产生过火的报复性行为。 3、所罗门说:“不报宿怨乃是人的光荣。” 第九种:爱好猜疑的人 1、种类人警惕性特别高,对周围的人都采取不信任、怀疑的 态度,而且总是朝“恶处”去考虑。 2、“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已则先诈矣。” 3、“没完没了地猜疑他人,就等于猜疑自己,就等于将自己 封闭起来,就等于没完没了地自寻烦恼和痛苦。” 第十种:失落感极强的人 1、失落感,指的是原来属于自己的某种重要的东西,被一种 有形的或五形的力量强行剥夺后的一种情感体验。 2、失落感,是人生脆弱的表现,是对人的感情的一种剥夺。 只有战胜失落感,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才能获得自由的自我。 3、从失落中检讨自己,从中学习生命的真谛,从中发掘珍贵 的人生。

中国文化通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通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三、名词解释 1. 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被称为“小文化”。是指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解释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2.玄学: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哲学思潮。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称为“三玄”。所以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玄学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探讨理想人格为中心课题,追求在情感之中达到对无限的体验,形成了“重自然,轻雕饰”的美学观念。 3.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天人合一应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精华。 4. 刚健有为:刚健有为是儒家、法家、墨家的主流,孔子、易传对此作了内容与哲学上的奠基,使之一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这种精神表现在个体上就是一种独立不屈的人格。这种坚持独立人格、注重气节的思想精神,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5.宗法制度: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中国古代的宗法制产生于商代后期,在西周建立以后完备和确立,其创立者是周公。 6.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为了限制相权而实行的政治制度。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执行、决策、审议等政务,使传统的相权一分为三。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机构,隶属于尚书省。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双边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双边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提要] 中国和塔吉克斯坦建交20周年以来,在经贸、交通、电力、矿产开发等领域共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合作项目,双边贸易飞速发展。随着中塔经济的广泛开展,积极开发中塔双边贸易及投资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关键词:中国;塔吉克斯坦;贸易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资本流动的金融安全研究》(项目编号:11XGJ001)中期成果;新疆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资本流动的金融安全研究》(项目编号:08BJJ005)中期成果 2012年是中国和塔吉克斯坦建交20周年,中塔关系在以政治互信为核心、务实合作为基础、民生项目为突破、安全合作为依托、人文合作为动力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年来中塔双方在开展务实合作过程中坚持互利互惠、合作互赢的原则,在经贸、交通、电力、矿产开发等领域共同实施了一系列涉及民生的重大合作项目,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已经成为塔吉克斯坦大二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的投资国。 一、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贸易发展情况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上半年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双边贸易总额为7.83亿美元,同比增长24.84%,其中,中国对塔吉克斯坦出口7.24亿美元,同比增长21.93%;中国从塔吉克斯坦进口5,890万美元,同比增长76.62%。在塔吉克斯坦与89个国家的双边贸易中,中塔双边贸易占32%,成为塔吉克斯坦大二大贸易伙伴国。 1992年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双边贸易总额仅有275万美元,经过20年的发展,中塔双边贸易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2012年上半年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双边贸易总额就实现了78,300万美元,是1992年全年中塔双边贸易总额的285倍。1992年中国对塔吉克斯坦出口总额仅有195万美元,2012年上半年中国对塔吉克斯坦的出口达到了72,400万美元,2012年上半年中国对塔吉克斯坦出口是1992年的371倍。1992年中国从塔吉克斯坦进口总额仅有28万美元,2012年上半年中国从塔吉克斯坦的进口达到了5,890万美元,2012年上半年中国从塔吉克斯坦进口是1992年的210倍。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20年的双边贸易发展中,中国对塔吉克斯坦的贸易顺差共有15年,贸易逆差仅有5年。20年来,中国对塔吉克斯坦的出口占双边贸易额的88%,中国从塔吉克斯坦进口占双边贸易额的12%。自2005年以来,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双边贸易额突破了亿美元,特别是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连续3年双边贸易额保持在14亿美元,尤其是2008年,中塔双边贸易达到149,993万美元,创造了中塔双边贸易的最高记录,是1992年275万美元的545倍。

奴性意识与回归自由

中国古代对人性地思考,孔子提出“中性”说,认为人性本无善恶,只是由于受后天地影响而不同,即“性相近,习相远也”,以及孟子地“性善说”和荀子地“性恶论”.这种看似矛盾地探讨使人们意识到认识人地本性地艰巨性.《现代汉语大词典》对“人性”地解释是:①人地本性或曰人地本能.②人所具有地正常情感、理性.基于对人性地变与不变地矛盾理解,马克思以其严密地辩证逻辑思维认为“:人地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地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地总和.”也就是说,在社会关系层面上地人才具有人格. 《现代汉语大词典》对人格地解释是:①人地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地总和.②人地道德品质.③人按照法律、道德或其他社会准则应享有地权利或资格.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人类发展地历史来看,私有制地产生导致了阶级地出现,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地统治,站在主体地角度制订法律、道德规范、社会准则.中国封建社会地专制主义所实行地法律,道德准则制约下地人多具有奴性,等级森严地体制下地人格也具有等级性;民主社会地人格多宽容,人格是彼此平等地.②奴性会逐渐演变为一种奴性意识.在尼古拉·别尔嘉耶夫看来,人作为存在物,本身就受存在地奴役;当人在存在中受奴役地时候便去信奉上帝,上帝是人奴隶般地敬拜地对象,人又受上帝地奴役;面对广阔无垠地空间产生了阵阵地敬畏感,而空间对人及其命运完全是冷淡地,人再也感觉不到自己是宇宙等级有机体地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人受自然界地奴役;人是在几千年地文明时期内被社会化了地存在物,社会要求个人地服从,人仿佛生活在社会地催眠状态之中,只会感到自己是受奴役地;人创造了文明,为地是摆脱自然界自发力量地统治,结果却恰恰相反,文明使人地生存客体化,又成为文明地奴隶;最后,人受自己地奴役.“人地奴役不但在于外在力量在奴役他,而且在更深刻地意义上,还在于它同意成为奴隶,在于它奴隶般地接受奴役他地力量地作用……在集权国家里,所有地人都是奴隶.”③正因为人处于被奴役地地位,尼古拉在追求一种个性“,人是迷,不是因为它是动物,不是因为它是社会存在物,而是因为他是个性,而且只因为他是个性.”④他试图从精神个性出发来寻求真正地自由,“对自由地爱,对解放地渴望,已经是人地某种高度地标志,并证明着,这个人内在地已经不是奴隶.”⑤尼古拉·别尔嘉耶夫地思想可以归结为一种范式:人受奴役(人不再是人)———个性(人地觉醒)———自由(人地追求).历史地发展总有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促使人去思考人类自身及其生存地状态,经过这种反思,人才会意识到对现状地困惑,从而去改变这种现状,促进人自身及社会地和谐发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奴性人格地根源及其历史轨迹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地基础.这种经济形态地极端稳定性造成人们思想地保守性,这是奴性意识地经济根源.马克思对小农经济作过具体而形象地说明:“小农是一个广大地群众,其成员生活在相同地条件下,但是彼此并不发生繁杂地关系,他们地生产方式,不是使它们相互交往,而是使它们相互隔离.……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一群这样地单位就形成一个村子;一群这样地村子就形成一个州区.”⑥正是这种相互隔离,减少了人们之间地交往,使得人们大多安于现状.即使是偶然地战乱和社会动荡也动摇不了自然经济地基础.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地历史无非是在两种时代循环: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地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地时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专制体制来看,中国封建社会是典型地专制主义,并且将其上升为意识形态从而控制整个社会.专制主义首先形成了中央集权地官僚制度,最高权力集中在“执长策以御天下”地皇帝一身,地方行执政长官都由中央派出,层层节制,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张严密地网络体系,除了皇帝之外,每个人在这个严密地网络体系中是找不到“自我”地.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虽然居于统治阶级“金字塔”地顶端,但仍然是“天之子”,这样,所有地人都是被动地,这种被动性地日益作用,使所有地人都趋向于一种意识中地奴性,从而失去了对自由意识地追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思想文化领域,以儒家为代表地传统文化成为统治阶级地“软工具”.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资企业对中亚投资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67251151.html,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资企业对中亚投资的思考 作者:陈鸿鹏 来源:《对外经贸》2015年第08期 [摘要]目前,中国对中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对象集中,投资企业不断增多,投资领域呈多元化趋势。同时,中资企业对中亚投资存在投资总量较小,投资地域不广,缺乏支持政策等问题。提出利用上合组织合作机制,扩大对“丝路带”国家的投资规模,发挥“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的作用,实施中亚中资发展新战略,多元共建中资企业与各国创新互动机制等促进中资企业对中亚投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中资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8-0054-03 [作者简介]陈鸿鹏(1965-),男,汉族,硕士,副所长,研究方向:国际经贸、国际投资与合作。 苏联解体后,中资企业就开始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开展业务往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际上是产业发展带的建设,是带动相关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中资企业在中亚如何发展,也是关乎丝路带的建设,需要认真思考。 一、中国对中亚投资情况分析 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始于20世纪,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石油勘探与开采、交通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钻井机械设备维修、化工、轻工、食品加工和农业等诸多领域;投资形式有合资或独资建厂、工程承包等;投资主体类型多样,以地方企业和小企业居多。 (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投向哈萨克斯坦 随着我国对外投资能力的提高,我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流量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但个别国家波动较大。从投资目的国来看,中方资金主要流向哈萨克斯坦(约占89%)。我国对吉尔吉斯斯坦(以下简称吉)的投资稳步递增,2010年中国对吉直接投资流量超过1亿美元,2012年达1614亿美元,到2013年中国成为吉的第一大外资来源国,中方投资的主要行业为地质勘探(占767%)和炼油厂等加工业企业(占169%)。我国对塔吉克斯坦(以下简称塔) 的投资大于乌兹别克斯坦(以下简称乌),2011年对乌出现巨额撤资。随着中国和土库曼斯 坦(以下简称土)能源合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土投资大幅提高,但波动较大,2007年之前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特征与风险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特征与风险 [内容摘要]论文从投资规模、区域分布、行业结构、企业类型等角度,深入分析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直接投资、承接大型工程业务和投资失败项目的特征,客观评估“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风险,并据此提出初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工程承包特征风险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其重点目标是推动区域内各国之间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这为中国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实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推进对外经贸合作的多元化,提升总体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契机。目前,中国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积极规划并推进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毋庸置疑,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方面,跨境直接投资是一个关键和核心的领域,合作重点将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合作、工业 园区和优势产能合作。从而,在未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将会显著上升。为降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投资风险,提高中国对外投资的效率与回报,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稳定、可持续的推进,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特征,评估其投资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特征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范围 关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范围,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尚未达成明确的一致意见。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界定,“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应“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这意味着,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所涉及的国家范围持开放态度,仅划定丝绸经济带涉及的大致区域,对具体国家不作明确界定,从而赋予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目前,国内学术界占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一带一路”共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亚1国,即蒙古;东盟10国,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文莱和菲律宾;西亚18国,包括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巴林、希腊、塞浦路斯和埃及的西奈半岛;南亚8国,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布尔和不丹;中亚5国,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独联体7国,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

钱理群:中国最受欢迎十大教师

钱理群:中国最受欢迎十大教师 钱理群北京大学退休教授钱理群先生,曾被北大学生评为“中国最受欢迎十大教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钱理群先生一直关注语文教育问题,多方奔走并笔耕不辍。 这个银丝满头,笑态可掬的一个倔老头,眼眸中常常投射出睥睨古今、悲天悯人的精光,令人为之一凛。钱先生退休后,关心中学语文教育的他一直身体力行,在四间中学先后开设“鲁迅作品选讲”课程,在当代青年学生中甘作一架鲁迅精神的桥梁。针对中学生的知识水平,钱先生的课程先从鲁迅作品中的父子形象说起,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继而从鲁迅作品中的故乡、动物、鬼神、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鲁迅等方面讲鲁迅。这种呈现方式打破了中学很多课堂上讲鲁迅的常规讲法,让学生认识到一个真实而丰富的鲁迅先生,不再是以往那个严肃刻板的鲁迅,他的作品也不再是佶屈聱牙令人望而生畏。“以前认为他是一个冷冷的、尖刻的人;现在发现他的内心充满了那个时代的人所不具有的爱与悲悯。”“老师讲到了中国人的奴性,那您受谁压迫,被谁而奴役呢?您有奴性吗?”“说实话,我对这门课的感受要远比单纯的对鲁迅的感受要丰富、真诚得多。”——这些都是这门课的学生感言跟着钱理群向鲁迅学写作第一,学着用一种

理性思辨的角度去认识、理解一个人,提高自己文学阅读能力、识人察人能力,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最素朴最实在的语文学习。第二,鲁迅作为现当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遗产对今天依旧有巨大的影响和启发意义,因此读鲁迅同时也是一个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过程。克里希穆提说过,认识自己是所有教育的真正目的。但认识自我不该是一个封闭、狭隘的,而应是开放、动态的,在不断与历史与现实中对话反求诸己,完善、修炼自己。第三,我们的孩子平时写作文也经常提到鲁迅先生,但是他们笔下的鲁迅先生形象总是太单薄,写出来总是千人一面,缺乏深度,缺乏个性也没有自己的体会,孩子们要通过鲁迅慢慢去领悟一代大家独特的思维方式、感情方式、思想观念,在作文中刻画一个真实的鲁迅。中学阶段很多写人文章,在这本书中也慢慢去领悟如何将一个人写丰富写深刻写饱满,写出一个有特点有精神的人,有亮点的作文分数肯定就不会低!

木槿与中国人的国民性

假如,用一种植物,比喻中国人的国民性,我会选择木槿。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 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国民性的两个方面。同样,木槿也是一品种颜色多种多样的植物。从紫黑色到纯白,几乎可以呈现出任何色彩。双色木槿是一种常见的耐寒品种,而名为“莎伦蔷薇”的木槿适合生长在炎热的 气候条件下。这一点,木槿也和中国人很像。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中国人都能屈能伸,在最险恶的环境中爆发出顽强的生命力,绽放出神圣的光辉。我们民族的经历可谓多 灾多难,先后被外族人和列强侵犯,可我们并没有被打倒,也没有被摧毁。当强权的 铁蹄想要践踏我们的尊严时,我们会像木槿与恶劣环境抗争一样英勇捍卫尊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 爱莲……”周敦颐的《爱莲说》很清楚地向我们呈现了中国对各类花的评价。可见,大 多数中国人最喜爱牡丹,隐者也爱菊,君子爱莲,但爱木槿一说却为之甚少。听到人 们将美丽与芬芳的赞誉全都归于牡丹,将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形容献给菊花,以洁 身自爱,淡泊明志作为莲花的象征,不知木槿会不会有怨言。木槿拥有一别名“朝开 暮落之花”,这也和大多中国人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这正合了中国的一句成语:为人作嫁。中国人习惯于为人作嫁,默默无闻地奉献,有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 私下里或许会抱怨几句“不公平”,但终究还是会忍气吞声。一方面,这是中国人的缺点:奴性,对外界的压迫并不还以激烈的反抗,有麻木漠然过。但另一方面也是优点:吃苦耐劳,忠诚,淳朴、踏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国,平民百姓自古以来也 都是农民,这些优点在他们身上很好得体现出来。中国一向以和为贵,不侵略不侵占。中国人也正如木槿,与世无争,只要不触及底线,就比较好通融。 中国的历史也同木槿的栽培历史一样悠久。木槿其实正如中国人,木槿的特性淋漓 尽致地表现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它能适应气象万千,品种颜色也 变化无穷。抵抗得住种种压力,又能孕育出多姿多彩的美丽,这又何尝不是中国人的 鲜活写照呢?

中国人气质书评

中 国 人 气 质 书 评 学号:124130514 姓名:李秋艳 班级:12旅游管理(非师范)

中国人气质读后感 阿瑟·亨·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美国传教士。代表作《Chinese Characteristics》,日本涩江保译为《中国人气质》,中国由张梦阳、王丽娟所译。 《中国人气质》作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著作,对于外国人而言是了解中国人的窗口,通过著作的解读可以看到中国在那个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气质——缺乏信,缺乏同情心,麻木不仁而又守旧;而对于我们,这部作品则是一面从这外国人处搬来的“镜子”,用它照一照,可以看看我们与作品中有何不同,是变了样、走了形,还是恰到好处。然而,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中国人气质》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必然就带上了时间的枷锁——历史的局限性。中国在历经一个世纪的改革与发展后,某些生活行为方式、思想观念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由于作者是一名美国传教士,对中国的了解多来源于其生活中所见所闻,其作品便难免些微的脱离中国背景,集中表现在: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对中国苦力、仆人等劳动人民持轻蔑态度,掩饰和美化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下面,我将从其先进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谈我的感想。 先进性方面: 第一,指出了中国人的奴性,缺乏个性和现代观念。中国人的奴性表现在对统治阶级的态度上,对他们而言,统治阶级的更替不过是换了一个统治者,封建制依然在延续。百姓所要承担的依然是种田、纳税。对他们而言,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明恩浦所说的"中国人具有快乐知足的气质,而没有说话的神经系统,鸵鸟般忍受屈辱,把话咽进肚里。"便是对奴性的最佳概括。而且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联合压迫下,我们民族的人是批量生产的,个性于我们的祖先是从未有过的,《二十四孝》中描写的愚孝行为经久不衰的为人所传颂,先祖们缺乏个性地守旧,乃至于他们会因为旧衣服上有块补丁而在新衣服的同一位置补上相同的补丁!这种行为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古代人还缺乏现代观念。其有着强大的再生能力、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长寿和恢复能力,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第十六章《生命力》中所描写的三十多岁的有着大烟瘾的天津人,捡废炮弹时丢失了左腿和左手腕,右手腕、右腿胫骨都裸露在外,清朝官和医院都放弃了他。然而他还是存活了。但是,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的民

中国教育的弊病

中国教育的弊病 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访问学者石毓智在武大作了题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的讲座,批判当今的中国教育就是“死要面子”,老师、家长、学校对学生的期许霸占了一切,最佳的代表语就是:“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2011年12月22日武汉晚报) 应该说,石毓智“死要面子”的论述直接揭示出了中国教育的弊病所在。也正是因为这个“死要面子”,才让原本是多彩的、湿润的、幸福的、完整的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怪圈,将学校变成了一个大大的生产车间,将教师变成了工人,将学生变成了产品甚至是道具。然而对于踉跄而行、饱受诟病的中国教育来说,除了这个“死要面子”以外,“死不要脸”现象更应值得重视而不可小觑。 一:为了脸面使劲折腾,结果却丢了脸面该怪谁?。总是害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总是担心别人说改革的力度不够大,于是便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折腾中,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式主义和花样翻新。而在这其间,基层的教育工作在从声名远播的洋思经验到成效卓著的杜郎口模式、从蔡林森的高效课堂到到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从“探究性学习”到“有效教学”、从“特色课堂”到“五分钟课堂”、从“分槽喂养”到小组合作学习等等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学习与借鉴中,陷入了“丢了鞋子找不着路子”的困窘与尴尬。而当我们深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去看时,我们却发现,教师其实还是那些教师,学生其实还是那些学生,课堂还是那个课堂;唯一不同的是,教师越来越不象教师,学生越来越不象学生,课堂也越来越不象课堂了…… 二:打着学术的旗号搞诈骗,没钱难道就不是好教师?教育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本无关科研。可某些地方却偏偏出台了诸多的规定,评高级教师或者教授等,是必须要有发表的论文或者成果的。于是在教师胡乱拼凑、抄袭摘录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