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反思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反思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反思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反思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反思

复习课的教学一直是我最感到不好上的一种课型,本节课上的《声现象》这章内容相对简单,关键在理解与记忆。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学生要特别注意音调和响度的区分,以及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关的计算虽然较为简单,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是他们的一个难点。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按照开放、高效的思路设计,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多回答、多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用大合唱《走进新时代》引入,让学生不仅感受声音的魅力,还体验中国的发展,激起爱国情怀。然后让学生复习本章内容,完成知识梳理部分并组内互查,教师到组内督查完成情况,再对本章重点进行强调,难点进行突破,用例题进行巩固,然后让学生对本章知识结构及例题进行二次复习(5分钟),最后当堂进行检测,用的是张家界近五年的中考题目。

二、发现的问题:

复习课的要求是既要把复习重点让学生掌握,还要做到提高课堂效率。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发现我在讲这一章出现了诸多问题,声现象内容比较简单,但是知识点较多。我在教学中发现给学生进行强调的时候花费了很长时间,导致后面的节奏较快,课堂检测没有当堂点评,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达到预想的水准。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更深刻理解以前所学知识,提高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应试能力,结果因为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遗忘较多,课堂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课堂气氛也不太活跃等。

三、解决问题的思考:

在复习知识点较多时,要分清重难点,分清主次。学生懂的知识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知识加深理解,对于重要的、难理解的知识进行重点强调、难点突破。例如对声的产生问题就没有必要重点讲解,进行没有必要地重复,占用了宝贵的时间。而对于声音的三要素的理解则需要原原本本、从频率、振幅概念的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都要给学生复习,学生才能对这个难点理解清楚。

教学时应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尽可能地有针对性地选取习题,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处理教材,不能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课堂教学。要多加强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王秀英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为根本目的他们向往与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说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毅、严谨、求真、求实,怀疑、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能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体会最深的是,一旦接触到教学实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组组关系错综复杂,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无疑,坦然面对、正确理解、尽快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哪些关系是首先要去理顺的呢? 我通过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历史课程研修标准》,高中历史教学的灵魂在于: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是搞好历史课改与教学需要抓住和理解的关键问题,也是广大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认识中摆脱迷惘、走出困惑的指路明灯。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人们的操作有可能是充满个性、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但只要是符合我们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其行为就应该肯定,否则,就应当反思与改进。 一:领会课程理念,改变旧观念。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音调、响度、和音色;复习音调产生的原因,响度的影响因素;能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认识噪声;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复习声音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构建本章思维导图,培养综合概括能力,使所学知识形成体 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科学,热爱世界,以及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学习重点:了解乐音的特性及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学习难点:构建本章思维导图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产生的。 2、把正在发生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这说明,水的作用是,此实验用到了法。 3、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说明了,用到了法或称为法。 4、航天员在太空中能通过电进行交流。 5、利用声波与水波的相似性来学习声波,用到了法。 6、“桌子可以传声”实验中,说明可以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把这样的物质叫做,分为,,。 7、在真空中,声音(填“能”或“不能”)传播。 8、声速的定义:。 9、声速的大小与和有关;空气中的声速V= 。(150C) 10、要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到达人耳至少应比原声晚 S,即多少米?(写出计算过程) 13、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1)(2)。 (二)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个特性:、、。 2、音调是指声音的,与有关,越高音调越高 3、频率的定义:,单位,简称,符号。 4、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做,频率范围为。超声波和次声波人类 都听见(填“能”或“不能”)。将、、统称为声。 5、响度是指声音的;与和有关;我们生活中常说的“音量”,指的就是响度。增大响度的方法:(1) (2)(3) 6、物体振动的幅度叫; 7、下图“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当用橡皮锤敲击音叉时,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在此用来反映音叉振幅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法。(2)实验中若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听到和看到的现象是,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 8、音色是指声音的,由和决定的。 9、波形图中,形状相同,说明相同;相同时间振动次数相同,说明相同;振幅相同,说明相同。 10、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 观察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波形,如 右图三者音调;响度; 音色是的(选填“相同”或 “不同”)。

初三历史复习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三年级历史课是一门副课,一般是不会引起重视的,但是在中招考试中 也占有重要位置,它将影响考生一辈子的命运.为此作为一位历史老师,在不利的 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解决 历史课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在综合考试当中,如果几位老师不能有 机配合,也是很难取得可喜成绩的.去年只所以取得全市第一的成绩,我认为主要 的原因有几个方面.其一:领导的重视;其二:是各位老师的协作精神;其三:是各班主任老师和全体学生的密切配合.下面我将从历史课的教学谈几点: 首先是树立自信心,在学生面前多讲历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本科学 的不好将会影响他的升学.将会影响他的终身,举出一些以前某些学生的实际例子:比如XX年XXX学生,由于没有重视本科的学习,满分30分,而他只考了12分.中招的录取分数他只差了一分,后来找到老师说了许多后悔的话,同学们可以想 一想,他说这些话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不要走这种弯路. 其次是找出误区进行反思: 误区1:空谈能力,不重基础 有人认为,综合测试主要是考查能力,于是不切实际地去培养所谓的能力,结果,能力没养成,基础知识没学好,两头落空。 反思:因为尽管测试题是以能力为主,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基础知识的能力则是无水之源,无木之本,空中楼阁。纵观近几年的综合试题,无一离开基础知识单考能力的。因此,巩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仍是提高历史水平的基本保证。 误区2:过细过全追求覆盖 复习中,以不变应万变,认为只要把课本的方方面面都复习到,记住了,就一定能学好,于是就采取拉网式扫荡,地毯式轰炸,过细过全,企图一网打尽,这种做法即不科学,显然也不适应现在复习的需要。 反思:因为近年来历史测试涉及面广,注重主干。因此,我们不能没有必要记住教材的全部知识,而是应把着眼点放在突出重点内容,主干知识上,这些重点与主干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反映历史学科,主体知识的内容,第二是可以与其它学科进行迁移渗透的内容;第三是反映事实,重大社会问题的内容,把握好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既能减轻了负担,同时也提高了效率。 误区3:题海无边回头是岸 题海战术是当前许多人使用的最多的战术,什么大考,什么小考,什么模底,什么模拟等等,名目繁多,此外,每个学生还拥有几套课外资料,学生每天埋在题海里,根本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反思,更谈不上培养思维能力。这种题海无边。训练无度的做法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降低了复习的效度,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反思: 我们不反对适当的做题训练,但是练要有数,量要有度,不能以练习代替复习。同时,所做题目一定要准确、典型,不能见题就做。事实上,往年中招的试题或试题类型是我们平时训练的最好的例题。认真研究以往的中招试题,从中得到启发,比多做多少题都有益处。再其次,也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我在初三历史课复习教学过程中,采取三步教学法:第一步全面复习,依据学生学过的中国史时间长,多数已经忘掉的问题,再进

一节历史课的教学反思

一节历史课的教学反思 舒兰十六中张忠芬 教学内容:八年下册第6 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这一课,是本册书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所以在讲解这课的新内容时,先说一说第二单元的整个概况,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个时期的阶段特征。这一单元是继新中国成立后,通过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给学生讲明,即已走上了社全主义道路,现在的任务就是如何走好这条没有走过的路。我们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既然是探索,就很可能出现失误和遇到挫折。那么,在1956年底直到1976年这近二十年的时间,我们国家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和遇到了哪些挫折呢?让学生心存这样疑问去朗读第二单元的单元引言,然后学生很容易的就找到了课本中写出来的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遇到挫折。 此时爱思考问题的好奇心强的同学就迫不急待地问:老师,“大跃进”是怎么回事呢?人民公社化又是怎么回事呢?还有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为什么是一场内乱呢?……这样的问题接二连三的就来了。好!我知道机会来了,也就是他们的兴趣被激起来了,我就顺水推舟把他们的思维引到新课讲授上来了,谈及到了中共“八大”的召开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里就涉及他们常听老人们谈起的一年代:“59年”,有学生就要求老师讲关于“59年”的相关历史故事。我根据资料记载的和自己听来一些故事讲给学生听,也邀请学生上讲台来分享他知道的.“59年”的相关故事,这节课在师生的互动中快乐的完成了。“59年”的故事,学生身边能找到人采访,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一节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安排课后作业为“59年的故事”,学生采访自己身边的老人,写一篇采访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新 版)新人教版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5、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及其应用。复习重点: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复习难点: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音调及其影响因素。课前预习案自主复习:完成本章下列基础知识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振动,发生才停止。 2、气体、液体和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中传播的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但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具有三个特性,分别是、和。其中,与振动的频率(每秒钟物体振动的次数)有关,且频率越大,越高;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且振幅越大,越大,它还与距离发声体的有关;不同的发声体不同。 4、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频率高于的声叫波,频率低于的声叫波,生活中用超检查身体及胎儿的发育情况用的是波,地震、火山、台风、海啸及一些动物交流时用的是波。 5、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是、、。

6、声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声传递信息的例子有: ;声传递能量的例子有: 。我的疑惑: 课堂探究案探究知识点一: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探究知识点二:关于乐音的三个特征问题(要注意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2、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 A、(1)(2) B、(2)(4) C、(1)(3) D、(3)(4)探究知识点三:环保问题 3、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①工厂车间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有效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转入了第一轮复习后,我经常在课堂地遇到这种的尴尬情景: 我环视了一下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个问题,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我边说边转身,面对黑板,奋笔疾书。身后一片悉悉索索的声音。转过身来,发现正对讲台的几个学生做长颈鹿状,视我如无物,目光直达黑板。我下意识地向讲台边挪动了一下。“背景一是……”“背景二是……”二十分钟后,随着教学进度的不断推进,许多学生笔尖移动的速度逐渐放缓,直视黑板的目光也渐渐和课桌形成45度角,神思恍惚。我决定提问。 我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酸的手腕,问:“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有哪些?”低垂的脑袋立刻应声而起,目光的转动速度也明显加快,快速翻书,轻声交流,凝眉思考。接下来我问学生答,注意力终于又集中了,效果还不错。但十分钟后,我发现如果这样问答下去,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将无法完成,无奈我只好又转回到讲述法。 最终临近下课时,一些学生在老师冗长的讲述和连续机械的抄录笔记的袭击下,显现出满脸的疲惫与茫然。 回到办公室后,学生疲惫与茫然的神情依然在我眼前闪现,我陷入了深思…… 自2011届开始,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老教材的通史教学模式,将其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同时以25个学习专题为串联,中外史混编,将高中历史内容重新排列组合。这种课程设置的板块模式,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以往一些初中和高中知识重复的问题,但却造成了现实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不便。如,这种设置方法,分割了历史知识间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同时期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割开来,造成了时序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也容易造成学生知识学习的混乱,学生整理知识时普遍感觉无从下手;同时,这种模块排列与高考突出综合能力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比较重视对历史阶段特征相关知识的考查。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在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中采用模块整合、通史复习的教学方法,是目前解决现有教材诸多弊端的一项较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由于采用模块整合的通史复习教学模式,没有现成教材,再加上本届学生在高二阶段没有结束全部高中阶段基础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造成了高三复习阶段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现状。所以我一直以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学生当然都需要记笔记,并且为了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一轮复习任务,老师也只能使用传统的讲述方法进行教学。我从未想过学生会因为既要跟着老师思路走,又要快速完整的记录笔记而疲于奔命,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也未认识到学生笔记的内容实际上仅仅是对老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学生们一般没有时间及时将课堂所讲进行归纳总结,等到课后再想总结,则事过境迁,对授课内容记忆已经不再完整,课堂笔记便成为残缺不全的、不系统的知识记录了。最后的结果老师和学生都感觉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典型的低效教学。 那么,当一轮复习遭遇课时不够,教学任务重,学生笔记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如何精讲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笔记压力?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避免低效,达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呢?下面针对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出发,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请同仁批评斧正。 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四步走的教学环节设计应该是解决低效教学的方法之一。第一步,避免以往第一轮复习中“多而全”、只注重细微的知识,而忽略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的做法,按照世界史、中国史两条线索,时空结合,整合原来的三个专题模块的知识,在正确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有关参考资料和教学经验,综合整理人教、岳麓、人民、大象几个版本的知识体系,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突出主干,绘制出完整且力求精炼的知识结构图表,尽量减少学生重复记忆的工作量,给学生提供出清晰的知识线索,为进行高效率复习打下基础。第二步,为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参与互动,可采取填空题的形式。主要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历史教学反思(一):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进取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经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头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仅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仅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向坚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

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十分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此刻应当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明白,读史能够明志,学史能够鉴身此刻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理解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理解教育影响,从而到达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本事,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资料,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我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团体、办事本事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想象如果自我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复习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2.掌握两种物理实验方法 3.知道声音的特性,会识别波形图 4.会利用回声测距 重点:声音的特性及波形图的识别 难点:涉及声源移动的回声测距问题 【疏理知识,落实双基】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易错题:如图是真空铃实验装置,把正在响着的铃放在玻璃罩内,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 (1)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______;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 铃声将会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2)假如抽气机若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______(能/不能)听到铃声;我们可以由此推理得出。 发现: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2.声音的传播 (1)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的形式传播。 (2)介质:、、均能传声,真空传声。 3.声速 (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的,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还与有关,在15摄氏度空气中声速是。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再进入人耳,这个声音叫回声。回声的重 要应用是测距和定位,测量原理是________。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易错题: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发现: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是、和。 名称概念影响因素相关关系 音调声音的发声体的频率频率高,则音调; 频率低,则音调。 响度声音的(强弱), 常用分贝(dB)表示发声体的振幅及距离发 声体的远近 振幅大,则响度; 振幅小,则响度。 音色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决定。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般音色 考点三声的利用 易错题: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回声定位的是() A.蝙蝠夜间进行觅食B.捕鱼船的声呐系统C.医学上的超声洗牙D.倒车雷达发现:

九年级下册历史课教学反思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教学反思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历史教学也不例外。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这里我想简单地谈一下我的观点。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新课改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心理学观点看,兴趣

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因为兴趣总在鼓舞着你向未知世界挑战。"事实也证明,当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后,将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和求知的动力。而初中学生学生,活泼好动,爱问问题,有些幼稚,又很可爱,因此,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保持历史课的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过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

中考复习1[1]声现象导学案.doc

1.声现象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 2、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途径。 重点难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音的特性及决定因素; 2、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超声波、次声波特点应用。学习过程 考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物体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真 空传声。 3>声音是一种波: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声 波能粉碎小石头,表明声音具有。 4、声速:声速大小取决于o通常情况下, v固v波v气。15 °C空气中的声速约 为o 5、回声:回声是声音传播时遇到障碍物时而 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 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nic 针对练习 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衅 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 / 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r X B、声音产生的原因r a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 鼓血血对烛火。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 A、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B、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能量 C、听到的鼓声是鼓而振动产生的超声波 D、鼓面振动产生了电磁波 3、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的大地震。地震后有些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为了保存体 力不是大声呼救而是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最后获得了生的机会。用物理学知识 解释他们是利用了声音可以在中传播的原 理,在他们的求救行为中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用硬物敲击后墙壁或管道发生而产生的。 考点2.声音的特性 1、、、是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人们常将它们称做声音的三要素。 2、响度:声音的叫做响度。响度与有 关,还与有关O 3、音调:声音的叫做音调。音调与有 关,频率指,其单位为—。 4、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其音色。 针对练习 1、在使用小提琴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2、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模仿歌手刀郎的声音,观众感觉很像。从物理学角度看, 小沈阳主要是模仿了刀郎歌声的() A、音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3、如图,将一把钢尺压在桌 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 手指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心. W 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 尺发:11声音的不同, 改变钢尺伸出桌而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显示的波形。叩乙内 其中)*,音音调相同的是_图和图;响度相同 的是图和图。 5、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Hz,人耳(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 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__ 次。 考点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和乐音的区别 乐音通常是指物体做发出的声 音,乐音的波形是的; 噪声通常是指物体做发出的声 音,噪声的波形是的。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 2、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 3、会知识的应用。 知识回顾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产生的条件 (1)声音产生的条件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许多发声体振动不明显,不易观察或找到,必须借助轻小的物体将这样的发声体的 振动进行“放大”,才容易找 到声源。如图所示,小纸片 在播音的扬声器中或者发声 的鼓面上振动。 2.声源 (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2)发生的物体 ①固体可以发声:用手刮梳子齿时,梳齿振动发声;人在讲话或唱歌时,用手指摸颈前喉头部分,会感到声带在振动,说明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发声;心脏的跳动声是心脏振动而发出的;用小槌敲击音叉时,用手接触音叉能感觉到音叉在振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水花四溅,再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②液体可以发声:溪水哗啦啦地响,说明水振动发声。 ③气体可以发声: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 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 吹,柳笛就发出声响,该声音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的;喇叭能 发出声音是由于喇叭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的方式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种物质叫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最快,气体中最慢。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4.声速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叫声速,单位是m/s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t s v ;声音在15 ℃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 m/s 。 (2)回声产生: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利用回声测距。 ①回声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t : a .当△t >0.1 s 时,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即能听到回声。 b .当△t <0.1 s 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不能听到回声。 ②反射面光滑,反射效果较好,易听到回声;反射面粗糙、疏松多孔,声音会被吸收,不易听到回声。 ③回声的利用与防止:回声测距与测速(s=vt /2)、电影院的墙壁。 二、声音的三要素 1.声音的三要素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新 人教版 二、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课前复习归纳本章知识点,并完成自主导学。 三、学习目标 1、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并分析相关的应用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自主导学导学 1、声音条件: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例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悦耳的歌声是由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发出的 B、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不能直接用口语交谈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例 2、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导学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传播声音的介质有、、。 (2)声音以形式向外传播,真空传声。 (3)声音在150C空气中的速度 m/s、声速大小跟有关,还跟有关。 例 3、在学习“有趣的声现象”时,小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弱; 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你认为,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声音发生原因的是_ __ ;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__ _(填序号)导学 3、声音的特征:声音是由、、显示其特征的。 (1)音调: ①音调决定的因素:发声体振动的;②音调与频率对应关系是: ,音调越高。,音调越低。 ③频率高于20000Hz叫做;频率低于20Hz叫做、(2)响度: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是:发声体的和应关系: ,响度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音品、音质,影响音色的因素有:材料、结构。

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许亚鹏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更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讲好历史课,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套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让学生听起来有趣。 讲好历史复习课,更难。首先,内容多而杂。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第三,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这一项一般是比较乏味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对历史教学及复习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其次,与时事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第三,比较式学习。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1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常采用如下方法: 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

声现象 复习 导学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 第四章声现象导学案学生姓名:_________ 成绩等次:____ 第四章:声现象总结复习 [知识回顾]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而产生的,_____停止,发声停止。声音是一种____,它具有 __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不能传声。____、_____、______均能传声。声音在150C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中次之,在_____中传播最慢。 2.乐音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___的。乐音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其中声音的_____叫音调,音调与______有关,频率___,音调高,频率___,音调低;声音的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有关,_______,响度大,响度还跟人到声源的____有关,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越___;即使某两个人的音调与响度都一样,他们的_____也不同,此时声波的_____也不同。 3.噪声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_的.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和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减少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1)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图书馆里要求保持安静,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等;(2)在_________中减弱噪声,如在公路和住宅区设置_______和_______(3)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耳罩。 4.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_______之间.频率高于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频率低于________的声波叫次声波,监测与________次声波有助于减少它的________并可用来预报________、________和监测____________。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得_______,很容易______障碍物,而且__________。 [课堂导学] 1.在桌子上放一些米粒,敲击桌面,看不到桌子在______,却听到______,看到米粒在______,这说明桌子在______. 2.“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涛声是通过______传到人耳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只要人听不到声音物体就一定没有振动 C.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 D.以上说法都正确 4.人在池塘边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的鱼,声音传播的主要途径是 ( ) A.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 C.岸——空气——鱼D.岸——水——鱼 5.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 A.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B.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6.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 )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7.炎热的夏季,当雷雨来临时,闪电过后往往雷声隆隆,不绝于耳,“雷声隆隆”的原因是 . 39

初中历史_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考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 【知识要点】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周年)七上p82-84 2、208年赤壁之战(1810周年)七上p103-104 3、383年淝水之战(1635周年)七上p110-111 4、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1400周年)七下p7 开元盛世(713-741)(1305周年)七下p12-15 5、1368年明朝建立。(650周年)七下p88 6、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85周年)七下p93-95 7、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465周年)七下p97 8、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5周年)七下p104 【复习目标】 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知道赤壁之战; 3、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知道明朝的建立; 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6、了解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设计思路】 1.结合学案,引领学生对与相关的史实进行纵横归纳与梳理,从而让学生所 掌握的知识成为体系。 2.围绕课标,联系时政热点,设计练习题,进行试题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及解题方法与技巧。 3.引导学生阅读史料,通过资料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审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段美轮美奂的乐舞,就是源于唐朝的《千手观音》,唐朝那段辉煌的历史就是这节课的复习重点之一。 【明确中考复习方向:】 师: 1、常规要点:第一位、第一次、转折性、标志性的事件等; 2、周年纪念的历史事件(逢五、逢十); 3、时政热点能够切入的历史知识点; 临沂市中考考试,从周年纪念的事件切入的试题,比例越来越高,是中考复习的重中之重。【明确目标】 师:本节课我们复习四个主题 (一)、历史盛世:唐朝建立隋朝灭亡。(1400周年)、开元盛世(713-741)(130周年)。 (二)、以少胜多的战役:208年赤壁之战(1810周年)、383年淝水之战(1635周年)。 (三)、对外交往: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周年)、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85周年) (四)、台湾问题: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5周年)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篇一: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我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一点反思。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没有学习兴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的,也不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和复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乐于学习显得很有必要。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了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等直观教材开展教学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是最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直观教材。教师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再加上绘声绘色地讲述,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印象。三、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四、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