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总结

第二章总结

第二章总结
第二章总结

第二章联接

考点1:键联接的功用

键联接主要用作轴上零件的周向固定并传递转矩,有的兼作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还有的在轴上零件沿轴向移动时起导向作用。

考点2:键的类型及应用

按照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键联接可分为(平键联接)、(半圆键连接)和(楔键联接)等。(1)平键联接的应用(特点):

平键工作面为两侧面,依靠键与键槽之间的挤压力及键的剪切传递转矩。平键联接加工容易,装拆方便,对中性好,用于传动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

根据用途,平键联接可分为(普通平键)、(薄型平键)、(导向平键)。

①普通平键:圆头(A型)、平头(B型)、单圆头(C型)

圆头(A):定位好、应用广泛,轴上键槽用立铣刀加工;

平头(B):轴上应力集中小,但对于尺寸较大的键,要用紧定螺钉压紧,以防松动。轴上键槽用盘铣刀加工得到;

单圆头(C):主要用于轴端的联接,轴上键槽用立铣刀加工得到。

②薄型平键:由于薄型平键的键高h较小,因此,它对轴和轮毂的强度削弱较小,用于(薄

壁结构)和(特殊场合)的联接。

③导向平键:当轴上零件与轴构成移动副时,可采用导向平键联结。

(2)半圆键:工作时靠两个侧面传递转矩。它的特点是键在键槽中能绕其几何中心摆动,可适应轮毂上键槽的斜度,适合锥形轴头与轮毂的联接;轴槽窄而深,对轴强度

削弱大,主要用于轻载联接。

(3)楔键:楔键分为(普通楔键)和(钩头楔键),键上表面和轮毂槽底面均有1:100斜度,楔键的上下表面为工作面,依靠压紧面的摩擦力传递转矩及单向轴向力。楔键联接适用于不要求准确定心、低速运转的场合。

平键联接的选用:键的剖面尺寸(b×h)按照轴的(公称直径d)选择,键长L根据(轮毂长度)选择。

键的主要失效:形式是较弱工作面的压溃(静联接)或过度磨损(动联接)。如果强度不足,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轮毂的长度和键长,或者间隔180°布置两个键,按 1.5个键进行强度校核。

考点3:花键

(1)花键联接的优缺点及应用

优点:键齿数多,承载能力强;键槽较浅,应力集中小,对轴和毂的强度削弱小;键齿均布,受力均匀;轴上零件与轴的对中性好;导向性好。

缺点:齿根仍有应力集中,加工需要专用设备和量刃具制造成本高。

应用:用于定心精度要求较高和载荷较大的场合。

(2)花键分类:按齿形不同分为(矩形花键)、(渐开线花键)。

矩形花键:齿廓为直线,一般采用小径定心。

渐开线花键:齿廓为渐开线,受载时,花键齿上有径向力,能起自动定心作用。

(3)销按形状分类:圆柱销、圆锥销、异形销。

考点5:螺纹

(1)螺纹分类及应用

按螺旋线绕行方向分:(左旋螺纹)和(右旋螺纹),逆时针方向旋入的为左旋螺纹,顺时针方向旋入的为右旋螺纹。

按螺旋线数目分:(单线螺纹)和(多线螺纹),单线螺纹用于联接,多线螺纹多用于传动。

按照牙型不同分:普通螺纹、管螺纹、矩形螺纹、梯形螺纹、锯齿形螺纹。

普通螺纹:牙型为等边三角形,牙型角α=60°;公称直径相同的螺纹,螺距最大的为粗牙螺纹,其余的为细牙螺纹;粗牙螺纹常用于一般联接;细牙自锁性好,

强度高,但不耐磨,常用于细小零件、薄壁管件,或用于受冲击、振动和变

载荷的联接,有时也作为调整螺纹用于微调机构。

管螺纹:牙型为等腰三角形,牙型角α=55°,内外螺纹旋合后无径向间隙,用于有紧密性要求的管件联接。

矩形螺纹:牙型为正方形,牙型角α=0°,其传动效率高,但牙根强度弱,螺旋副磨损后的间隙难以修复和补偿,使传动精度降低,因此逐渐被梯形螺纹所代替。

梯形螺纹:牙型为等腰梯形,牙型角α=30°传动效率略低于矩形螺纹,但牙根强度高,工艺性和对中性好,可补偿磨损后的间隙,是最常用的传动螺纹。

锯齿形螺纹:牙型为不等腰梯形,工作面牙侧角为3°,非工作面牙侧角为30°,兼有矩形螺纹传动效率高和梯形螺纹牙根强度高的特点,用于单向受力的传动

中。

按照用途不同分:联接螺纹、传动螺纹。

(2)螺纹的主要参数

螺纹的主要参数有8个,即大径、小径、中径、螺距、线数、导程、牙型角和螺纹升角。

头数:即线数,是指一个螺纹零件的螺旋线的数目,用n表示。

牙型角:指载螺纹牙型上相邻两牙侧间的夹角,用a表示。

(3)螺纹联接的形式及应用

①螺栓联接:无需在被联接件上攻螺纹,机构简单,装拆方便,应用最广。用于通孔并

能从联接件两边进行装配的场合。(两被联接件不厚,宜制成通孔,且需要

经常拆卸的场合)。

1普通螺栓连接:螺栓穿过被连接件的通孔,与螺母组合使用,拆装方便,成本低,不受被连接件的材料限制。(广泛应用与传递轴向载荷且被连接件厚度不

大,能从两边进行安装的场合)。

2铰制孔用螺栓连接:螺栓穿过被连接件的铰制孔并与之过渡配合,与螺母组合使用,(适用于传递横向载荷或需要精确固定的被连接件的相互位置的场合)。

②双头螺柱联接:一端旋入较厚的被联接件的螺纹孔中并固定,另一端穿过较薄被连接

件的通孔,与螺母组合使用。(被联接件之一较厚,不宜制成通孔,且需要

经常装拆的场合)。

③螺钉联接:螺钉穿过较薄被连接件的通孔,直接旋入较厚的被联接件的螺纹孔中,不

用螺母,结构紧凑,(应用被联接件之一较厚,受力不大,但不宜用于经常

装拆的联接)。

④紧定螺钉联接:旋入被联接件之一的螺纹孔中,其末端顶住另一被联接件的表面或顶

入相应的凹坑中,以固定两个零件的相互位置,并可传递不大的力或转矩。(4)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①螺纹联接在承受工作载荷之前,一般需要拧紧,这种联接称为紧联接:个别不需要拧

紧的联接,称为松连接。拧紧可提高联接的紧密性、紧固性和可靠性。

②螺纹联接预紧的目的:增强联接的刚性,提高紧密性和防松能力,确保联接安全工作。

③防松目的:防止螺旋副的相对转动。

④防松方法:摩擦防松(对顶螺母、金属锁紧螺母、弹簧垫圈、尼龙圈锁紧螺母)

机械防松(开口销与槽型螺母、止动垫片、止动垫片与圆螺母、串联金属

丝)。

不开拆防松(破坏防松)端铆、冲点、焊接、胶接。

(5)螺纹传动的类型:传力螺纹—以传递力为主,如螺旋千斤顶、螺旋压力机

传导螺旋—以传递运动为主,要求有较高的传动精度,并承受较大的

轴向力,如金属切削机床的进给螺旋。

调整螺旋—用以调整和固定零件的相对位置,如带传动中的张紧螺

旋,量具的测量螺旋。

考点6:联轴器与离合器

联轴器和离合器主要用于连接两轴,使两轴共同回转以传递运动和转矩。在机器工作时,联轴器只能保持两轴的结合状态,而离合器却可完成两轴的接合和分离。

常用的联轴器可分为(刚性联轴器)、(无弹性元件的挠性联轴器)、(非金属弹性元件的挠性联轴器)、(金属弹性元件的挠性联轴器)。

(1)刚性联轴器特点:机构简单、制造容易、承载能力大、成本低,但没有补偿轴线偏移的能力,适用于载荷平稳、转速稳定、两轴对中良好的场合。

常用的刚性联轴器有(凸缘联轴器)、(套筒联轴器)。

(2)无弹性元件挠性联轴器特点:具有补偿轴线偏移能力,适用于载荷和转速有变化及两轴有偏移的场合。

分类:(滑块联轴器(WH型)、(齿式联轴器(WC型)、(万向联轴器(WS型)

(3)非金属弹性元件的挠性联轴器分为弹性套柱销联轴器(LT型)弹性柱销联轴器(LX型)。离合器还可按控制离合的方法不同,分为(操纵离合器)和(自控离合器)。操纵离合器有(嵌合式离合器)、(摩擦式离合器),自控离合器有(牙嵌式安全离合器)、(离心离合器)、(超越离合器)。

高二数学第二章章末总结

章末总结 知识点一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 对于圆锥曲线的有关问题,要有运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的意识,“回归定义”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应用圆锥曲线的性质时,要注意与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结合起来.总之,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在解题中有重要作用,要注意灵活运用. 例1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在x轴上,离心率为2,F1,F2为左、右焦点,P为双曲线上一点,且∠F1PF2=60°,S△PF1F2=123,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知识点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锥曲线一般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在直线与双曲线、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中有一种情况,即直线与其交于一点和切于一点,二者在几何意义上是截然不同的,反映在代数方程上也是完全不同的,这在解题中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十分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圆锥曲线的切线是圆锥曲线的割线与圆锥曲线的两个交点无限靠近时的极限情况,反映在消元后的方程上,就是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判别式等于零;而与圆锥曲线有一个交点的直线,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抛物线中与对称轴平行,双曲线中与渐近线平行),反映在消元后的方程上,该方程是一次的.

例2 如图所示,O为坐标原点,过点P(2,0)且斜率为k的直线l交抛物线y2=2x于M(x1,y1),N(x2,y2)两点. (1)求x1x2与y1y2的值; (2)求证:OM⊥ON. 知识点三轨迹问题 轨迹是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求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动点为(x,y),根据几何条件直接寻求x、y之间的关系式. (2)代入法:利用所求曲线上的动点与某一已知曲线上的动点的关系,把所求动点转换为已知动点.具体地说,就是用所求动点的坐标x、y来表示已知动点的坐标并代入已知动点满足的曲线的方程,由此即可求得所求动点坐标x、y之间的关系式. (3)定义法:如果所给几何条件正好符合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曲线的定义,则可直接利用这些已知曲线的方程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4)参数法:当很难找到形成曲线的动点P(x,y)的坐标x,y所满足的关系式时,借助第三个变量t,建立t和x,t和y的关系式x=φ(t),y=Φ(t),再通过一些条件消掉t就间接地找到了x和y所满足的方程,从而求出动点P(x,y)所形成的曲线的普通方程. 例3设点A、B是抛物线y2=4px (p>0)上除原点O以外的两个动点,已知OA⊥OB,OM⊥AB,垂足为M,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 知识点四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也是圆锥曲线问题中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难点没有常规的方法,但解决这个难点的基本思想是明确的,定点、定值问题必然是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变的量,那么就可以用变化的量表示问题的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等,这些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不受变化的量所影响的某个点或值,就是要求的定点、定值.化解这类问题难点的关键就是引进变化的参数表示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等,根据等式的恒成立、数式变换等寻找不受参数影响的量.

高中数学选修2-1第二章知识点

椭圆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 10 x y a b a b +=>>() 22 22 10 y x a b a b +=>>范围a x a -≤≤且b y b -≤≤b x b -≤≤且a y a -≤≤顶点 () 1 ,0 a A-、() 2 ,0 a A () 1 0,b B-、() 2 0,b B () 1 0,a A-、() 2 0,a A () 1 ,0 b B-、() 2 ,0 b B 轴长短轴的长2b =长轴的长2a = 焦点() 1 ,0 F c-、() 2 ,0 F c() 1 0, F c-、() 2 0, F c 焦距() 222 12 2 F F c c a b ==- 对称性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 离心率() 2 2 101 c b e e a a ==-<< 准线方程 2 a x c =± 2 a y c =± 13、设M是椭圆上任一点,点M到 1 F对应准线的距离为 1 d,点M到 2 F对应准线 的距离为 2 d,则12 12 F F e d d M M ==.

双曲线方程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双曲线.这两个定点称为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双曲线的焦距. 15、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10,0x y a b a b -=>> ()22 2 210,0y x a b a b -=>> 范围 x a ≤-或x a ≥,y R ∈ y a ≤-或y a ≥,x R ∈ 顶点 ()1,0a A -、()2,0a A ()10,a A -、()20,a A 轴长 虚轴的长2b = 实轴的长2a = 焦点 ()1,0F c -、()2,0F c ()10,F c -、()20,F c 焦距 ()222122F F c c a b ==+ 对称性 关于x 轴、y 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离心率 ()2 211c b e e a a ==+> 准线方程 2a x c =± 2 a y c =± 渐近线方程 b y x a =± a y x b =± 16、实轴和虚轴等长的双曲线称为等轴双曲线. 17、设M 是双曲线上任一点,点M 到1F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1d ,点M 到2F 对应准 线的距离为2d ,则121 2 F F e d d M M = =.

最新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最新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 2P 2O 5 5、注意事项: ①、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④、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气密性差;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 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点燃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 关系: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从微观来看,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H2O(g) CO(g)

注:反应条件与吸放热无关。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④闭合回路“成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离子不上岸,电子不下水” 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⑤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正正负负” ⑥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氧化,正还原” 负极:失电子,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电力电子技术第二章总结

2016 电力电子技术 作业:第二章总结 班级:XXXXXX学号:XXXXXXX姓名:XXXXXX

第二章电力电子器件总结 1.概述 不可控器件——电力二极管(Power Diode) GPD FRD SBD 半控型器件——晶闸管(Thyristor) FST TRIAC LTT 典型全控型器件GTO GTR MOSFET IGBT 其他新型电力电子器件MCT SIT SITH IGCT 功率集成电路与集成电力电子模块HVIC SPIC IPM 1.1相关概念 主电路(Main Power Circuit):在电气设备或电力系统中,直接承担电能的变换或控制任务的电路? 电力电子器件(Power Electronic Device)是指可直接用于处理电能的主电路中,实现电能的变换或控制的电子器件? 1.2特点 电功率大,一般都远大于处理信息的电子器件? 一般都工作在开关状态? 由信息电子电路来控制,而且需要驱动电路(主要对控制信号进行放大)? 功率损耗大,工作时一般都需要安装散热器? 通态损耗,断态损耗,开关损耗(开通损耗关断损耗) 开关频率较高时,可能成为器件功率损耗的主要因素? 电力电子器件在实际应用中的系统组成 一般是由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的主电路组成一个系统? 关键词电力电子系统电气隔离检测电路保护电路三个端子 1.3电力电子器件的分类 按能够被控制电路信号控制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半控型器件(开通可控,关断不可控) 全控型器件(开通,关断都可控) 不可控器件(开通,关断都不可控) 按照驱动信号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电流驱动型电压驱动型 按照驱动信号的波形(电力二极管除外)不同可分为脉冲触发型电平控制型 按照载流子参与导电的情况不同可分为单极型器件(由一种载流子参与导电) 双极型器件(由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子参与导电)复合型器件(由单极型器件和双极型器件集成混合而成,也称混合型器件) 关键词控制的程度驱动信号的性质?波形载流子参与导电的情况工作原理基本特性主要参数2不可控器件——电力二极管(Power Diode) 2.1结构与工作原理 电力二极管实际上是由一个面积较大的PN结和两端引线以及封装组成的? PN节(PN junction):采用不同的掺杂工艺,通过扩散作用,将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制作在同一块半导体(通常是硅或锗)基片上,在它们的交界面就形成空间电荷区称为PN结? N型半导体(N为Negative的字头,由于电子带负电荷而得此名):即自由电子浓度远大于空穴浓度的杂质半导体? P型半导体(P为Positive的字头,由于空穴带正电而得此名):即空穴浓度远大于自由电子浓度的杂质半导体? 正向电流IF :当PN结外加正向电压(正向偏置)时,在外电路上则形成自P区流入而从N区流出的电流? 反向截止状态:当PN结外加反向电压时(反向偏置)时,反向偏置的PN结表现为高阻态,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的状态? 反向击穿:PN结具有一定的反向耐压能力,但当施加的反向电压过大,反向电流将会急剧增大,破坏PN 结反向偏置为截止的工作状态?雪崩击穿齐纳击穿(可以恢复) 热击穿(不可恢复) P-i-N结构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点通传奇专用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不变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象是一条. 分类:(1)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 (2)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速度公式: 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t时间内;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就可以得到t时刻物体的. 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a恒定不变; (2)v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二、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公式v=v0+at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v0是开始计时时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是经时间t后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at是在时间t内的速度变化量,即Δv=at. 2.公式的适用条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3.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公式中的v0、v、a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 4.特殊情况 (1)当v0=0时,v=at,即v∝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 针对训练质点在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222所示,若在A点时的速度是5 m/s,经过3 s 到达B点时的速度是14 m/s,若再经4 s到达C点,则在C点时的速度多大? 答案26 m/s 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一辆以12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因发现前方有险情而紧急刹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汽车刹车后5 s末的速度为() A.8 m/s B.14 m/s C.0 D.32 m/s 答案 C 2.火车机车原来的速度是36 km/h,在一段下坡路上加速度为0.2 m/s2.机车行驶到下坡末端,速度增加到54 km/h.求机车通过这段下坡路所用的时间. 答案25 s 12.卡车原来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因为路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立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恰好转为绿灯,司机当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一半的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速的过程用了12 s.求: (1)卡车在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2)开始刹车后2 s末及10 s末的瞬时速度. 12、(1)-1 m/s2 2 m/s2(2)8 m/s 6 m/s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 t,在速度图象中,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 t图象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围的矩形面积.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由v t图象求位移: (1)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32甲所示,把物体的运动分成几个小段,如图乙,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时间=对应矩形面积.所以整个过程的位移≈各个小矩形.

数学选修2-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好好记公式,你们是最棒的,加油,老师与你们一起努力!) 椭圆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10x y a b a b +=>> ()22 2210y x a b a b +=>> 范围 a x a -≤≤且 b y b -≤≤ b x b -≤≤且a y a -≤≤ 顶点 ()1,0a A -、()2,0a A ()10,b B -、()20,b B ()10,a A -、()20,a A ()1,0b B -、()2,0b B 轴长 短轴的长2b = 长轴的长2a = 焦点 ()1,0F c -、()2,0F c ()10,F c -、()20,F c 焦距 ()222122F F c c a b ==- 对称性 关于x 轴、y 轴、原点对称 离心率 )2 2101c b e e a a ==-<< 准线方程 2a x c =± 2 a y c =± 13、设M 是椭圆上任一点,点M 到1F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1d ,点M 到2F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2d ,则121 2 F F e d d M M = =.

双曲线方程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双曲线.这两个定点称为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双曲线的焦距. 15、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 10,0x y a b a b -=>> ()22 22 10,0y x a b a b -=>> 范围 x a ≤-或x a ≥,y R ∈ y a ≤-或y a ≥,x R ∈ 顶点 ()1,0a A -、()2,0a A ()10,a A -、()20,a A 轴长 虚轴的长2b = 实轴的长2a = 焦点 ()1,0F c -、()2,0F c ()10,F c -、()20,F c 焦距 ()222122F F c c a b ==+ 对称性 关于x 轴、y 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专题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22 1gt h =,速度公式:v=gt 3.两个重要比值: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3: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1).....23(:)12-- 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以下公式全是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 1v t =v 0+at ○2x=v 0t+at 2 /2 ○ 3v t 2-v 02=2ax ○42/02 t t v v v v =+=-x=(v 0+v t )t/2 ○52aT x =?(一定是连续相等的时间内) (1).上述各量中除t 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v 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v 0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负号,对未知量一般假设为正,若结果是正值,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同,反之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反。 另外,在规定v 0方向为正的前提下,若a 为正值,表示物体作加速运动,若a 为负值,则表示物体作减速运动;若v 为正值,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若v 为负值,表示物体沿反向运动;若s 为正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前方,若S 为负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之后。 (2).注意: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有往返的情况,对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均不成立。 专题三.汽车做匀变速运动,追赶及相遇问题 (1)追及 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若二者速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 若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若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 (2)相遇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分析同(1). 相向运动(两物体对着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 x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1,且n ∈N *. ◆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n 。 当n 是奇数时,a a n n =,当n 是偶数时,? ? ?<≥-==)0()0(||a a a a a a n n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1,,,0(* >∈>= n N n m a a a n m n m , )1,,,0(1 1 * >∈>= =- n N n m a a a a n m n m n m ◆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r a 〃s r r a a += ),,0(R s r a ∈>; (2)rs s r a a =)( ),,0(R s r a ∈>; (3)s r r a a a b =)( ),,0(R s r a ∈>.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1,0(≠>=a a a y x 且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 ,b]上,)1a 0a (a )x (f x ≠>=且值域是)]b (f ),a (f [或)]a (f ),b (f [;

(2)若0x ≠,则1)x (f ≠;)x (f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R x ∈; (3)对于指数函数)1a 0a (a )x (f x ≠>=且,总有a )1(f =;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N a x =)1,0(≠>a 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N x a log =(a — 底数,N — 真 数,N a log — 对数式) 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 2 x N N a a x =?=log ; ○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 1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N lg ; ○ 2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 71828.2=e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N ln .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幂值 真数 指数 对数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0>a ,且1≠a ,0>M ,0>N ,那么: ○ 1 M a (log 〃=)N M a log +N a log ; ○ 2 =N M a log M a log -N a log ; ○ 3 n a M log n =M a log )(R n ∈. 注意:换底公式 a b b c c a log log log = (0>a ,且1≠a ;0>c ,且1≠c ;0>b ).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1)b m n b a n a m log log = ; (2)a b b a log 1log = .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0(log >=a x y a ,且)1≠a 叫做对数函 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x y 2log 2=,5 log 5 x y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 其为对数型函数. ○ 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高中物理选修3_1第二章章末知识总结

第二章 单元复习 一、知识点回顾: 1、电源、电源电动势; 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 3、电池组; 4、电阻的测量。 二、基本知识点: (一)、电源、电源电动势: 1、电源的概念: (1)电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2)电源供电原理:在电源部非静电力做功,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在电源的外部电路,电场力做功,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2、电源的电动势: (1)电源电动势大小等于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之间的电压,(电源电动势的大小可用阻极大的伏特表粗略测出) (2)电动势的符号:E ,国际单位是伏特(符号为V );是一个标量,但有方向,在电源部由负极指向正极。 (3)电动势的物理意义:表征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在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时,1C 电量所具有的电能的数值。 3、电压和外电压: (1)闭合电路的组成:电路:电源部的电路其电阻称为电阻,电阻所降落的电压称为电压; (2)外电路:电源外部的电路,其两端电压称为外电压或路端电压。 (3)、外电压的关系:E = U + U' 。 (4)注意:在电路闭合时U < E ; (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容: (1)闭合电路里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 = r R E ;

(2)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中,还可导出电路功率的表达式: EI = U I + U'I = I 2R + I 2r 。 (3)、定律的适用条件:外电路为纯电阻电路。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 路端电压变化的讨论: (1)当R 增大时,I 减小,U'=I r 减小,U 增大;当R 时,I = 0 ,U =E (最大); R 0 时 ,I = r E ,U = 0 ; (2)当R 减小时,U 减小,当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二) 应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分析电路中有关电压、电流、电功率的方法; (1)分析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阻时,一般先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确定电路的总电流、路端电压,再结合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分析各部分电路的参数。 (2)分析电源的电动势、电阻时,可将(1)中的分析顺序逆进行。 (3)分析电路的功率(或能量)时可用公式EI = U I + U'I = I 2R + I 2r 其中EI 为电源的总功率(或消耗功率),U I= I 2R 为电源的输出功率(或外电路的消耗功率);U'I= I 2 r 为电源部损耗功率,要注意区分。 (三)电池组: 1、串联电池组: (1)连接方法:前一个电池的负极与后一个电池的正极相连依次连接而成。 (2)串联电池组的特点: 电动势E = E 1 + E 2+E 3+………; 电阻:r = r 1 + r 2+r 3 ………..; 当用相同电池串联时:E 串= nE ;r 串 = nr ; (3)注意:串联电池组允许通过的电流跟单个电池相同;串联时,不要部分电池接反;不要新旧电池混合串联。 (四)电阻的测量: 1、伏安法测电阻: (1)原理和方法: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U 和通过的电流I ,用欧

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① 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CaCO 3的分解等。 ②C +CO 22CO ③铵盐和碱的反应,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思考]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 点拔: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NH 4Cl 与Ba(OH)2·8H 2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 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 力、煤、石油、天然气等、 △ △ 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做电极(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级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Zn-2e-=Zn2+ 】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2H++2e-=H2↑】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总反应方程式: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Zn + 2 H+ = Zn2+ + H ↑】 2(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电子:负极→导线→正极。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③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概念: 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分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 一、单项式:都是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注意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1”通常省略不写。 例: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例:23πa6的次数为。 ④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⑤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例:系数是。 ⑥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考点: 1.在代数式:,3,,,,0中,单项式的个数有() A. 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分别是() A. -2, 6 B.2, 7 C., 6 D., 7 3.的系数是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是单项式,是的√,不是的打X ; a ;;;;;; 0 ; ;;;;; 5.写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a2bc3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53x2y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_; 6.如果是一个关于x的3次单项式,则b=_______;若是一个4次 单项式,则m=_____;已知是一个6次单项式,求的值。 7.写出一个三次单项式__________,它的系数是_______;写一个系数为3,含有两个字母a,b的四次单项式_______。 知识点回顾 1.单项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第二章总结

第二章犯罪行为的起源:生物因素 如同了解其他人类行为一样,我们应该把犯罪视为遗传、神经生理学和环境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一章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对罪犯遗传和生物结构的研究。遗传生物犯罪学的先辈Lombroso声称:存在有“天生犯罪人”,其生理结构异于普通人,他们天生就倾向于做出反社会行为。Lombroso的理论被不断修改,但是最终的版本仍保持天生犯罪倾向的观点,至少在某些罪犯中如此。Lombroso的理论很快被抛弃,但是它促使其他的理论家在解释犯罪原因时,除了社会和环境因素之外还应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原因。 后来的理论家研究了身材、体型与犯罪的关系。这些研究及后续研究认为身材和体型与犯罪有一定的相关,但是方法学上的问题使它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遗传决定的生理特征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犯罪,现在还是未知数。 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也探讨了遗传因素的作用。根据目前的研究,仍然很难给遗传和环境对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做出可靠的结论。这些研究表明,即使一出生就把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他们长大后仍然倾向于选择同样的犯罪生涯。然而,研究者还是很难将社会环境从天性——教养的整体中分离出来,这越加清楚地表明,研究人类行为的社会和生物取向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收养研究数量很少,主要是因为难以获得有关的档案记录。这一领域的研究者认为他们的研究支持遗传的观点,但也警告说社会环境既能刺激也能抑制任何天生的犯罪倾向。 Eysenck提出了一个犯罪的交互理论,他认为犯罪是环境条件(主要是经典条件反射)作用于神经系统的遗传特征基础的结果。Eysenck理论的主旨是,具有特定神经系统类型的个体(内向型)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比其他神经类型的个体(外向型和中间型)更好,或者社会学习能力更强。换句话说,内向者比其他类型的人能更快地建立起违法活动与厌恶刺激之间的联结。也就是说,内向者的条件制约的良心更强,他们在违法之前就能预感到恐惧,违法之后也更加内疚。 Eysenck假设神经质会强化已有的习惯,特别是在有的案例中可能会增强反社会行为。高度情绪化的个体比情绪化低的个体更有可能形成反社会行为习惯。精神质是已有研究中关注较少的一个人格维度。 Eysenck的理论还需要改进。这一理论存在的缺陷可能有损它的建构效度。其中一个明显的缺点是它过分依赖于经典条件反射而排斥中介因素(认知)和社会学习。尽管存在这些问题,Eysenck的工作代表了一种广泛的、可以检验的犯罪理论,该理论不断激发对犯罪问题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这个理论很好地整合了生物心理学的观点和社会坏境论的观点,并以此解释反社会行为的形成。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1.地势特征:西部高,东部低,呈阶梯状。西部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第一级阶梯雄踞西南,主要是青藏高原。 2.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极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地33%、高原26%、盆地19%、丘陵10%、平原12%) 4.主要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高原、盆地、平原顺序为从大到小) 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5.山脉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较多,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大别山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小兴安岭(以上为主要的) 7.要想充分合理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应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坚决杜绝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禁止乱开矿,滥采矿,以及过量捕杀野生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 8.受纬度位置 ....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7月份(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其他地方普遍高温,均在20摄氏度以上。1月份零摄氏度等温线——秦岭——淮河 9.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10.根据活动积温,我国划分五个温度带,从北到南依次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青藏高原位于高原气候区 ...... .....,是高原山地气候 11.受海陆位置 ....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多在1600mm以上,而西北内陆有大片地区年降水量在50mm以下。 12.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13.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降水量>800mm)、半湿润地区(400mm<降水量<800mm)、半干旱地区(200mm<降水量<400mm)、干旱地区(降水量<200mm),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在西北地区。 14.受纬度位置 ....共同影响,我国形成了显著的季风气候 ....和海陆位置

数值分析第二章小结

第2章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学习小结 一、本章学习体会 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我首先了解到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可分为两类:直接法和迭代法。计算机虽然运行速度很快,但面对运算量超级多的问题,计算机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运算,所以,确定快捷精确的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本章分为四个小节,其中前两节Gauss消去法和直接三角分解法因为由之前《线性代数》学习的一定功底,学习起来还较为简单,加之王老师可是的讲解与习题测试,对这一部分有了较好的掌握。第三节矩阵的条件数与病态方程组,我 Ax 的系数矩阵A与左端向量b的元素往往是通首先了解到的是线性方程组b 过观测或计算而得到,因而会带有误差。即使原始数据是精确的,但存放到计算机后由于受字长的限制也会变为近似值。所以当A和b有微小变化时,即使求解过程精确进行,所得的解相对于原方程组也可能会产生很大的相对误差。对于本节的学习掌握的不是很好,虽然在课后习题中对课堂知识有了一定的巩固,但整体感觉没有很好的掌握它。第四节的迭代法,初次接触迭代法,了解到迭代法就是构造一个无线的向量序列,使他的极限是方程组的解向量。迭代法应考虑收敛性与精度控制的问题。三种迭代方法的基本思想我已经掌握了,但是在matlab 的编程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在本节的学习中我认为我最大的问题还是程序的编写。通过这段时间的练习,虽然掌握了一些编写方法和技巧。相比于第一章是对其的应用熟练了不少,但在程序编写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尽快熟练掌握它,充分发挥它强大的作用。 二、本章知识梳理 2.1、Gauss消去法(次重点) Gauss消去法基本思想:由消元和回代两个过程组成。 a(k=1,2,```,n-1)均不为零的充分必要条件定理顺序Gauss消去法的前n-1个主元素)(k kk 是方程组的系数矩阵A的前n-1个顺序主子式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 △

第二章总结

第二章联接 考点1:键联接的功用 键联接主要用作轴上零件的周向固定并传递转矩,有的兼作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还有的在轴上零件沿轴向移动时起导向作用。 考点2:键的类型及应用 按照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键联接可分为(平键联接)、(半圆键连接)和(楔键联接)等。(1)平键联接的应用(特点): 平键工作面为两侧面,依靠键与键槽之间的挤压力及键的剪切传递转矩。平键联接加工容易,装拆方便,对中性好,用于传动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 根据用途,平键联接可分为(普通平键)、(薄型平键)、(导向平键)。 ①普通平键:圆头(A型)、平头(B型)、单圆头(C型) 圆头(A):定位好、应用广泛,轴上键槽用立铣刀加工; 平头(B):轴上应力集中小,但对于尺寸较大的键,要用紧定螺钉压紧,以防松动。轴上键槽用盘铣刀加工得到; 单圆头(C):主要用于轴端的联接,轴上键槽用立铣刀加工得到。 ②薄型平键:由于薄型平键的键高h较小,因此,它对轴和轮毂的强度削弱较小,用于(薄 壁结构)和(特殊场合)的联接。 ③导向平键:当轴上零件与轴构成移动副时,可采用导向平键联结。 (2)半圆键:工作时靠两个侧面传递转矩。它的特点是键在键槽中能绕其几何中心摆动,可适应轮毂上键槽的斜度,适合锥形轴头与轮毂的联接;轴槽窄而深,对轴强度 削弱大,主要用于轻载联接。 (3)楔键:楔键分为(普通楔键)和(钩头楔键),键上表面和轮毂槽底面均有1:100斜度,楔键的上下表面为工作面,依靠压紧面的摩擦力传递转矩及单向轴向力。楔键联接适用于不要求准确定心、低速运转的场合。 平键联接的选用:键的剖面尺寸(b×h)按照轴的(公称直径d)选择,键长L根据(轮毂长度)选择。 键的主要失效:形式是较弱工作面的压溃(静联接)或过度磨损(动联接)。如果强度不足,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轮毂的长度和键长,或者间隔180°布置两个键,按 1.5个键进行强度校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