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比较

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比较

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比较
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比较

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比较摘要:本文从比较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差异性入手,分别比较了两者在方法论上,研究内容上,作用上,以及本质上的差别。最后,基于两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研究者认为两者要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依赖,才能更好的研究会计理论。

关键词:规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差异比较;优缺点比较

一、差异比较

1.方法论的差异。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比较方法论的差异,实证会计研究在方法论上与规范会计有一些差异。规范会计认为主观目标与人的行为是有联系的。哲学中的实证理论是实证会计理论方法论的基础。规范会计理论比较重视规律和理论的逻辑思维,注重价值判断。实证会计理论提倡实用主义,提倡从经验中创造理论。从辩证的角度看两种理论强调的内容不同。

2.研究内容的差异。规范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会计基本概念,再把这些概念推导分析,最终得出会计准则。这些准则被企业采用,形成一套会计政策来指导会计实务。实证会计理论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运用公司理财理论,去研究会计和资本市场的行为,并讨论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有哪些作用。第二个阶段研究的侧重点在指导会计实务,也就是实证研究会计事项。从研究内容分析,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比较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读书体会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书评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第三版)》葛家澍、林志军一书系统全面的讲解了西方会计的起源、会计理论基本知识、会计理论体系构建原则方法和内容、国际会计、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新的会计分支及会计要素的知识。本书在一些主要内容上,力求反映西方规范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等方面的最新成就。本书是会计理论,主要又是对那种会计理论的论述,在与“财务会计”同类问题的阐述上,尽可能把它提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即讲清道理。同时,有关原则、准则、程序和方法等等的说明都不止介绍一种观点、一种做法而尽量列举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观点。这对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分析、鉴别与评估决策能力很重要。用此书作为课外资料,在各位前辈的启迪之下我对会计专业和会计具体业务有了更多的思考、感悟和更清晰的认识,对已学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会计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生产活动和对生产活动进行记录的需要。人类的会计行为源远流长。复式簿记作为一种现代会计(簿记)技术问世促使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促使资本主义的利润目标取代了中世纪社会的宗教灵魂。世纪以来,会计取得了重大发展,会计理论和方法取得显著进步,折旧会计、成本会计、报表审查制度、财务会计的诞生及发展。 一切学科的理论皆来自实践并高于实践,会计如同其他学科一样,会计理论与方法来会计实务。世纪年代后,会计理论才基本形成体系。西方国家会计学界中长期存在不同种类或学派的会计理论,所以不同的会计理论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一是按照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将会计理论以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进行分类。二是按照会计理论研究目的将会计理论以法律法规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事项法、系统法、进行分类。现代会计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有了这些特点:会计理论研究的组织工作上扩大了有关研究群体的功能,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运用上逐渐趋于规范化,会计理论研究内容的范围逐渐扩展到经济及其他学科领域。会计理论在会计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方面,它解释了现存的会计实务,另一方面是它预测或指导未来的会计实务。 会计准则在西方财务会计实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且构成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认会计原则以美国的最具有代表性,美国的会计原则主要由民间制定、权威支持和法律认可几个阶段完成,可见为了改进会计实务,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会计处理程序的规范化或统一化逐渐显得必要。在会计准则制定同时,由于会计实务面临的是与价值相关的经济数据,它不是确定的物理因素,而是高度不确定性的数据,在会计处理时难免运用判断和估计,西方会计学者提出了会计假设。财务会计必须受到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单位、会计期间条基本假设的约束。当然在理论上,会计方法程序或有关准则需要一些原则来指导。早在世纪初,会计学界就已经开始探索会计的基本原则。目前较被普遍接受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如实反映原则、一致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 为了规范在资本主义市场流动的会计信息,西方财务会计即财务报告逐渐转向接受公认原则的约束和指导。但公认会计原则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会计理论概念作为依据。所以自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研究出现了开始由准则制定组织直接着手研究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这实际上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发展。概念框架研究标志着西方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重要趋势,也可以反映其会计准则制定的最新动向。现在作为理论体系的概念框架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是为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一个“规范性”的理论基础。二是可以节省准则制定成本。三是有助于使用者理解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还有就是辩解。从世纪年代中期开始,的财务概念框架研究的一个项目就在于重新概括财务报表的要素他们得出十项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分派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当代中国采用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要素。财务报表是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决策最有用的信息应列入财务报表,并且要经过确认。进行确认需要四条确认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在财务会计中,确认与计量是密

财务管理理论发展史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早期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诞生的,它是属于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学科。直到今天,不少的学者还是认为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及生产要素价格理论为财务管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它发展了百余年的过程中,至今仍未找到统一的概念。其中一个是: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货币资源的获得和管理,具体地说就是研究企业对资金的筹集、计划、使用和分配,以及与以上财务活动有关的企业财务关系。(《财务管理》,卢家仪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无疑有着与人类生产活动同样悠久的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无论就时间还是就理论发展而言,都只是近百余年的事情。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育的不完全,以及新中国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制度,使得我国近、现代财务管理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在总体上显著地落后于发达国家。为此,欲知近、现代财务管理的内容构架及其发展过程和趋势,我们就不得不首先从西方谈起。 早在15世纪,商业发达的地中海沿岸城市就出现了有社会公众入股的城市商业组织。商业股份经济的初步发展,要求企业做好资金筹集、股息分派和股本管理等财务管理工作。尽管当初尚未在企业中正式形成财务管理部门或机构,但上述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性确已在企业管理中得以凸现。到了20世纪初,由于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许多公司都面临着如何为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加速企业发展筹措所需资金的问题。故在这个时期,财务管理的重点就是筹资财务问题。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Thomas L.Green)所著的《公司理财》,被学界认为是筹资财务理论的最早代表作。其后的如1910年米德(Meade)的《公司财务》、1920年斯通(Arthor Stone)出版《公司财务策略》。由于这一时期西方资本市场发育日趋完善,各种金融机构的出现和金融工具的使用,加上企业扩大规模的需要促使财务管理学研究企业如何利用普通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来筹资;金融中介如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在公司筹资中的作用。当时财务管理的侧重就是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描述和讨论。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企业的破产、清偿和合并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是对公司偿债能力的管理,这一时期的财务管理的重心是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的财务关系处理。这为企业财务状况的系统分析及对资产流动性分析打下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是财务管理划时代的分界线。1952年,美国著名财务学家哈里?马可维兹在《财务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

会计研究的作用(中英文)

CHAPTER 14 The Role of Accounting Research 会计研究的作用 Throughout this book, we use science’s concept of theory (positive theory). Under that concept, the objective of accounting theory is to explain and predict accounting practice (broadly defined).However, as we note in Chapter 1,the accounting literature includes other views of theory.In many of those other views, the objective of theory appears to be the production of prescriptions for government accounting policy (i.e., for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 of disclosure). Proponents of those views assume an objective function and, based on assumptions regarding how the world works (an implicit positive theory), deduce accounting prescriptions. The emphasis is on the prescription rather than on the positive theory underlying it. There is typically no attempt to test the underlying theory, and the theory is often countrary to accepted empirical hypotheses (e.g., the 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科学上的理论概念(实证理论)贯穿于本书。根据这一概念,会计理论的目标在于解释和预测广义上的会计事务。然而,正如第1章所介绍的,会计理论还包括了关于理论的其他观点。在许多观点中,会计理论的目标似乎是为政府制定会计政策服务(即为会计准则或信息解释管制服务)。这些观点的倡导者首先假设一个目标函数,有关现实世界如何运行的假设(一种含蓄的实证性理论),推断出具体的会计规定。这种做法强调的是规范,而不是这种规范所赖以存在的实证理论。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并未试图验证其理论基础,而该基础经常与为人们所认可的经验性假设(如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 On the surface, this prescriptive literature is contradictory. If its proponents are serious about their prescriptions, they would be concerned about 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their implicit positive theory.Unless the theory is predictive, the prescriptions are unlikely to achieve their objective. In Chapter 1 we explain the demand for positive theories. Individuals demand positive theories to predict the conseqences of their actions. That includes individuals in standard-setting bodies (such as the FASB and SEC).Those individuals want to predict the consequences of adopting particular standards or accounting policy prescriptions.So the apparent users of the prescriptive literature want a theory that explains and predicts. Why then do we observe a prescriptive accounting literature that emphasizes prescription and logic, but not 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the underlying theory? 从表面上看,规范性理论是自相矛盾的。如果其倡导者认真考虑其所制定的规范,他们就会注意到其内含的实证理论所具有的预测能力。除非该理论具有预测能力,否则各种规范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目标。第1章已经介绍了对实证理论的需求。人们需要实证理论来预测其行为的结果。实证理论的使用者还包括准则制定机构(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这些机构需要对执行特定准则或会计政策的后果进行预测,因此规范性理论的主要使用者需要一种解释和预测的理论。然而,为什么我们观察到的大多数会计理论侧重于规范性和逻辑性,而不重视其具有预测作用的理论基础? We think the answer is that there is a demand for accounting literature in addition to the demand for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That additional demand arises in the political process described in Chapter 10 and is the demand for excuses.Individuals want accounting policy prescriptions for self-interest reasons (e.g., electric utility managers want an accounting standard so they can argue for use of the required procedure in rate setting). But, in a political process that is a competition for wealth transfers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costly information, it isn’t optimal to announce publicy that you want the prescription is in the public interest (e.g., maximizes some

什么是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的一种观点读后感

什么是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的一种观点读后感 葛家澍教授著作的《什么是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的一种观点》主要是从规范会计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会计理论的定义,分析了当下的几种理论观点。通过阅读该文,我收获颇多:1 现在的会计理论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存在分歧 2 实证会计理论和规范会计理论应当更好的结合,而不是互相排斥。3 会计理论的建立跟其他理论一样,要与实践相结合,要通过实践不断的去检验。 全文对规范会计理论的阐述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章引言部分简单扼要的介绍了当下会计学者对于会计理论认识的分歧,并指出在西方,会计界存在两种学派-—规范会计学派和实证会计学派。而作者的观点是不同意某些实证会计理论的某些倡导者将不科学的帽子扣在传统会计理论上,但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实证会计理论的新思维,及两者应当更好的契合。 然后,文章第二部分作者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验证了规范会计理论的科学。在哲学中,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对事物的认识从现象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给予事物一个反映其共同特点与本质的概念。而同样的道理适用于会计,公允价值、财务报表、公认会计原则等等都是从接触并认识大量的会计现象和会计行为中产生的。另外,从本质与规律角度来看规范会计理论建立这种规律性的联系是为了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即指导准则和报告应当如何,而不只是为了解释和预测未来的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是如何。在这一点上,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也是一致的。 再然后,文章介绍了西方会计学家的会计理论观,主要有以下几点:1利特尔顿(Littleton) 认为会计理论是说明会计行为的理由, 并反映了规范会计研究工作者关于理论应能发挥的作用的代表性看法。2亨德里克森(Hendriksen)认为会计理论主要是评价实务和指导、发展实务,并在《会计理论》第五版中加入了财务会计概念的框架(主要指一系列内在联系的会计原则)。3 贝克奥伊(Belkaoui)认为一个理论应该包含三个因素,即现象转变为象征,按照规则加以处理与结合,转回到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中来。4 沃克和泰利(Wolk and Tearney)把会计理论定义为基本假定、定义、原则和概念—他们用来作为立法机构制定政策的指导,并指引会计报告和财务信息。在这里,会计理论主要用于财务会计而不是管理会计和政府会计。5 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环境的不一致和差异产生了有差异的会计理论,以至于现存的会计理论中没有一种理论能为全部使用者所接受。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会计理论应当同一切其他理论一样,来自实践再回到实践。而实证会计理论与规范会计理论既有分歧也有一致。单纯的依靠规范研究或者实证研究并不能形成有用的科学的会计理论,必须两者相结合。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对会计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实证理论与规范理论的分歧导致当下的会计理论的很大分歧。而我们每个会计人员应该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为科学有用的会计理论的形成献出自己的力量。

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

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 要认识会计理论的目前状况,必须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具有完善逻辑推理的会计理论通常是产生于会计实践之后,这种情况至今也是如此。会计随着历史的需要而发展,随着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变革,会计技术和会计观念也在不断地变革,尽管很多会计技术和会计观念在环境已经不再需要它们以后,仍然还在延续使用一个较长的时期。 所有学科的理论和观念都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我们所以有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昨天。在进行变革时,必须考虑我们今天的情况和明天的目标,因而必须回顾会计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 会计理论的起源 早在公元前3600年就已经有了反映经济情况的记录,在希腊和罗马已经出现某些会计观念。例如,在公元初期,一个罗马建筑师就曾经提出对二个围墙的计价不仅应计算围墙的价值,还要每年扣减其价值的八十分之一。然而这些早期的记录和观念并不足以形成会计理论,因而,直至十四世纪复式簿记产生以后,才是研究会计思想和会计观念最合适的起点。 最早的完整复式簿记方法是从意大利热那亚中世纪商人的帐簿中发现

的,时间约在1340年前后,最近发现的证据证明复式记帐的创始日期还要早。我们不必进一步了解当时复式记帐的技术,就可以知道这种方法所依据的观念明显的有以下几个,企业单位和企业关系的观念,经济业务用货币形式记帐的事实,不同的项目可以按照共同的货币单位来比较50通过费用和产权帐户的使用,说明对资本和收益的区别已有所了解。在这些观念私技术产生之前,肯定需要某些前提知识的发展过程。 会计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中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兴起。十一至十三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促进了意大利城市和东方贸易的发展,便意大利城市积累了财富。由于代理商和合伙人的出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可以使资本家的财富和年青商人的勇敢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分担海运风险。在会计发展过程中,会计经营方式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区别于业主而使企业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代理方式所以重要,因为它需要会计责任。 会计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表达能力,其中包括书写技术、算术的应用和普遍使用货币作为共同计算单位等。尽管在复式簿记发明之后,用罗马数字记分类帐和计算净利很不方便,但仍在证式帐簿中曾使用达几个世纪之久,阿拉伯数字的引进大大促进了会计的发展。 社会制度方面的前提条件包括:(1)私有财产观念;(2)信贷的发展;

论会计目标理论框架

论会计目标理论框架 我国会计管理活动论的最早提倡者为杨纪琬、阎达五两位教授。阎达五教授在《会计理论专题》中论述到:“会计就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究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以应用借贷复式记账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会计,是一种以价值运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3]. 信息系统学派是当今西方会计界的主流学派,美国会计学会AAA于1966年发布的《会计基本理论报告书》正式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很快影响全世界。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倡导者葛家澍明确提出“会计是旨在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4].会计作为经济信息系统把企业的经济业务

数据加工成对决策有用和评价受托经济责任的经济信息,以便他们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会计控制理论是继前两学派争执不下后,于20世纪90年代才形成的一个新兴的学派,其代表人物为杨时展和郭道扬两位教授。杨时展教授提出的会计控制理论侧重于会计微观领域,基于受托责任,他认为:“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以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5].郭道扬教授则从宏观会计领域,从会计史学角度出发提出现代会计的全面控制观点。郭道扬认为:“现代会计是会计管理者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的协同性运作,实现对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关系及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系统控制的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控制活动。现代会计控制的指导思想是实行全面控制,即这种控制应当在时空关系上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在

瓦茨和齐默尔曼的_实证会计理论

罗斯?L.瓦茨是一位著名的会计学家和会计教育家。他的著述颇丰,曾在《会计评论》等许多著名杂志上撰写或与人合著了“收益与现金流的关系”等论著。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也是一位著名的会计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财务和管理会计等方面,其研究因具有独到的见解而多次获奖。 1986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合著并公开出版 《实证会计理论》一书,这是第一部汇集实证研究成果的会计理论专著。这本书不仅全面、系统、深入地回顾、总结和评价了实证会计研究的经典文献,而且提出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初步研究框架,为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逻辑安排:基本采用序时法 正如瓦茨和齐默尔曼在该书最后一章所指出的:“本书目的不只是为了介绍实证研究的现状,而且是为了使人们懂得如何进行实证研究和评估实证研究。基于后一种原因,本书基本上是按照实证会计研究的时间顺序加以安排的。”他们还指出: “理论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通过分析现存理论的预测误差,理论就可以得到修正。 因此为了了解现行理论,人们必须了解它的演变过程。”所以采用序时法介绍有关实证研究,不仅阐述了实证研究过程,而且着重指出了实证研究如何从“不成熟”走向“较成熟”。从本质上说,早期的实证研究存在方法论上的弊端,这些弊端被随后的研究加以纠正,而且早期研究所做的简单化假设也被随后的研究拓宽了。这样随着研究过程的演变,我们就会发现哪些假设是至关重要的。当这些假设被拓宽时,人们就会获得新的研究思路,并由此提出更丰富的理论。 采用序时法还提供了探索方法论的机会。为此,瓦茨和齐默尔曼不仅在该书第一章中详细地论述了经验性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而且在剖析学术文献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时,力图通过与较早期研究的联系来阐明各种文献所采用的方法论问题(如推理、 样本选择偏见、显著性检验和验证有效性等)。由于拥有对事后认识的优势,所以能够充分地理解早期研究存在的方法论问题。 但是采用序时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就是对同一个研究问题的阐述不得不列示于不同的章节,同一研究文献也会在许多不同地方多次出现。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该书时能前后联系,这样才既能加深对研究过程的理解,又能对某一研究问题有系统的认识。 二、主体内容:重点介绍实证研究文献 有学者认为,实证会计理论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了会计数据的潜力,检验了会计信息 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二是提出并检验了分红假设、契约假设和规模假设,解释了会计数据在制定和执行报酬计划、债务契约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会计程序选择行为。所以在该书中,作者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在上述两个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一)实证会计的性质及理论基石 一般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但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会计研究者主要注重于描述已观察 到的实务,此时绝大部分会计理论属于规范性的。与规范性理论相区别,在经济学中所采用的理论概念传统上被称为实证理论。实证理论概念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在会计文献上,瓦茨和齐默尔曼认为这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信息需要;二是教学需要;三是辩解需要;四是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学和理财学理论的发展。由此可见,实证会计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对会计实务进行解释,以及能够为会计程序的选择进行预测和决策。 理财学中的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以及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契约理论)、 政府管制理论等是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正如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言:“实证理论概念是公司理财理论发展的结果,而公司理财的概念则继承经济学的概念。”理财学对实证会计的影响主要是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验证的结果与规范性会计理论的基本假设相矛盾,导致了一大批对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会计程序变化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经验性研究,它还引起了实施公司信息揭示管制的有关理论基础的变化。资本资产计价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从公司理财学中引进的,该模型的含义促使研究者去探讨会计数据、预期现金流量及其风险和会计盈利的时间序列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 1.会计盈利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 这类文献直接起源于鲍尔和布朗(1968)的研究,他们都假定有效市场假说是 成立的并据此解释经验性研究的结果。所有这类研究的结果都表明:盈利与非正常报酬率相关,盈利能够向股票市场传递新信息;市场可以预见会计盈利,其他信息来源在决定盈利的信息含量时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公司报告季度盈利,年度盈利的信息含量就会减少。 2.会计程序变动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 通过对会计程序变动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相互矛盾的有效市场假说(无效应假说)与机械性假说的研究,卡普兰和罗尔、鲍尔、桑 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实证会计理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蔡传里许家林(博士生导师) 2006.9财会月刊(会计)?63? □会计名著导读?□

会计史 中国会计发展史

中国会计的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会计史的发展,分别是:我国会计的发展简史及其发展过程(具体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展望、研究会计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会计史;问题;展望;意义 会计史是研究会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重要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历史考察与研究这一课程,对任何一个重要会计事件的认识,都必须进行历史的回顾、思索、分析与论证。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一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同时,会计学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广博的研究领域,而会计史的研究却始终涉及到它的精华部分。因而,在接受一定程度的会计专业教育与较为系统地学习过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后,系统地学习会计史,研究会计史学中的基本问题就十分必要,既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会计的发展 会计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而各个时期的会计又有其自己的特征。 (一)古代会计 在旧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出现了记数的必要,有刻木记数,结绳记事,虽然目前末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原始社会绘画遗存中的网纹图、陶器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实物均提示出先民结网是当时渔猎的主要条件,因此,结绳记事(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具有客观基础的。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这些都是最早期的会计,为近代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会计

财务分析理论基础文档

第一章财务分析理论 ?财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财务分析的内涵与目的 ?财务分析的体系与内容 ?财务分析的形式与要求 第一节财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一、财务分析与会计技术发展 (一)财务分析与会计技术发展 1、财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分析信息需求与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 2、会计技术与会计报表的发展为财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技术发展四阶段,利用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解释财务报表 (二)财务分析与会计汇总的历史发展 会计汇总的历史发展:交易记录→会计余额→会计汇总→会计报表 ?会计汇总的历史发展源自于经济发展及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会计汇总的历史发展促使财务分析领域的扩充和分析技术的发展。? 二、财务分析应用领域的发展 ?1、开始于银行家,进行银行信贷分析 ?2、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投资效益分析 ?3、现代财务分析领域 基本领域:筹资分析、投资分析、经营分析等 特种领域:企业重组、绩效评价、企业评估等 三、财务分析技术的发展 ?1、比率分析:以流动比率等比率指标,了解报表及数据之间的各种关系; ?2、标准比率:以行业平均比率为标准,比较实际比率与标准比率的差距; ?3、趋势比率:以不同年份指标的比较,反映企业进步与否的动态信息; ?4、现代财务分析技术:传统与现代、手工与电算、规范与实证、事后评价与事前预测分析技术四个相结合。 四、财务分析形式的发展 ?1、静态分析?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同期报表中各指标关系的分析,找出内在联系,揭示相互影响和作用。 动态分析:连续报表中同一指标的对比,揭示经济活动的变动及其规律。 ?2、外部分析?内部分析 外部分析:只能得到企业披露的信息。 内部分析:可以获取企业的完全信息。 五、我国财务分析的发展 第二节财务分析的内涵与目的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信息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及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利益关系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管理活动。 财务分析的要素: ?主体: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利益关系人 ?依据: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信息 ?方法:专门技术和方法

会计理论

论实证会计理论(PAT) 摘要:实证会计理论和规范会计理论是常用的两种研究方法和思路。实证会计理论寻求去解释和预测某一现象。本文通过对实证会计理论的起源发展和相关假说出发,对比规范性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构建完善的实证会计理论体系。 关键词:实证会计理论;实证理论假说;规范会计理论 1 实证会计理论概念 实证会计理论(PAT)是基于经济学的核心假设,寻求解释和预测某一现象的理论,在此讨论Watts、Zimmerman普及开来的这一特殊的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PAT)的目标关注于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实证会计理论(PAT)关注于经济和会计现象,主要依据市场有效的假设、关于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反应的研究以及使企业内部冲突最小化的契约安排。 2 实证会计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实证理论是19世纪30年代由孔德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的。会计中的实证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显现,并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成为财务会计的主要研究范式,它的发展大多归功于业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有效市场假说(EMH)和代理理论。EMH提出了资本市场对新信息有反应的依据,但是几乎没有解释为什么管理者会选择使用特定的会计方法,实证会计理论(PAT)的发展则填补了这项空白。实证会计理论应用代理理论,关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实证会计理论(PAT)提出代理人有动机订立各种契约。而在此之前会计研究占主流的类型是规范会计研究,大多关注于规范理论不检验现有实务。 3 实证会计理论(PAT)假说 实证会计理论(PAT)早期研究依赖于三个核心假说:负债假说、奖金假说政治成本假说。 3.1负债假说 负债假说预测,为了减少吸引债务资本的成本,公司将和债务人订立契约安排,这会减少管理者侵占债权人财富的可能性。在获得债务融资之前安排这种协定被看做是一种吸引降低成本资金的有效方式。但是,一旦订立了债务合同,PAT 的机会主义观会预测公司,特别是那些快要违背订立契约的公司,会采用最小化或放宽债务限定条件的会计方法。

会计理论-决策有用性解析

浅析决策有用性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决策有用性往往被视为信息使用者的最终需求。当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以及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决策有用性。 一、决策有用性的重要 决策有用性是会计存在的前提。会计就是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定期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服务。会计的决策作用无处不在。会计如果不能为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 决策有用性对会计产生巨大影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聚集资本组成规模庞大的公司是经济发展的趋势。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数众多的股东必须依靠会计信息(主要是财务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是决策有用性,如果对决策无所助益,就不值得提供该项信息。决策有用性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需要,而且还要考虑潜在投资者的需要,这就要求会计要面向未来,提供更多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既包括财务信息、定量及确定性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信息、定性及非确定性信息。如1987年美国开始以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我国也于1998年停止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改为现金流量表。为什么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下决心要废止这张已有17年编制历史,且为国际会计界广泛接受的财务状况变动表,而以现金流量表代替之,并且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跟随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注重现金流量信息,更注重决策有用性。而这一点并不能从财务状况变动表中得到反映。 二、决策有用性是未来会计存在和发展的灵魂

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_反思与展望

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反思与展望 蔡 祥① 摘要:本文从实证会计理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以宽广的视角检定了目前主流实证理论的主要背景假设,并探讨了其对 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论文通过一个简单的分析性框架,对 目前实证会计主流理论和中国的实证会计研究发展进行了 批判性地审视,提出了我们关于实证会计研究未来发展的一 个展望。中国的实证会计尽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这种 前景不应是对西方实证会计理论发展过程的简单重复。 关键词:实证会计理论、背景假设、信息观、契约观、计量观 JEL:M41,N01 ①蔡祥,副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作者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05320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0402008)的资助。

一、引 言 中国的实证会计撇开方法论的争论,真正进入研究的实践几乎还不到十年的时间,然而其所呈现的方兴未艾之势,使每一个关注会计学术的人都感受到了其对传统会计研究范式倾覆式的影响。①这种影响的产生无疑与国际主流刊物的研究导向有关,反映着学术市场竞争的国际化,以及我们对主流学术潮流的追赶。然而,这种追赶往往致力于技术的实现,而忽视了理论本身的思考,很可能削弱我们对学术市场真正需求的关注。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无论是会计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在努力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因为这是会计信息的立身之本,同样,作为以提供知识为己任的学术研究(我们不妨把它看成一个信息系统),其自身的相关性也不能不作为研究者首要关注的一个问题。② 早在1991年由美国会计学会主办的一次讨论会上,部分学者针对会计研究的现状,就尖锐地指出,以实证会计研究为主流的美国会计学术研究正在陷入一场“深刻的危机”(Demski、Dopuch、Lev等,1991)。这种危机之所以在“会计革命”(Beaver,1998)二十多年后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于增彪等,2004),比如学术团体的自我封闭,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实证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已经受到了比较严重的障碍,或者说进入了某种误区。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实证会计研究依然没有完全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尽管一些可喜的迹象已经出现(Reiter和Williams,2002)。以历史的演变历程来评判,这种危机离我们似乎还很远。现有国内文献对实证研究的批评,主要还是停留在实证研究的方法论缺陷上,比如刘峰(1997),对于实证会计理论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则缺乏清醒的认识。然而,从目前的实证研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理论探讨的滞后已制约了实证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本文对于实证会计理论的反思,算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理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革命性的理论跨越一般与研究方法的转变 ①现在,在许多会计学科的重点院校,会计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中如果不带一点数字、公式或者表格,恐怕就很难毕业。 ②对比一下高等学校近二十年的专业设置,我们不难看到许多专业的消失,或者地位的衰落。

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简史

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简史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在历史的延续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这种认知逐步完善并形成科学的理论,会计理论也是如此。了解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认识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规律,也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要完整地描述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是极为困难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这种研究成果的发表。要完整地描述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除了要对中外会计发展历史有精深的了解外,还要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可供参考,对研究者的研究能力也有极高的要求,我们不具备上述条件。但是这种研究确实会推进会计理论的发展,本着这种愿望,我们愿做一种偿试,以期抛砖引玉。 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15世纪以前的会计理论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会计理论的研究,殊难考证。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人类考虑会计的理论问题,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400-2980年的古埃及第一、第二王朝期间,政府已对动产和不动产的盘存作了制度性的规定。到了第四王朝时期,政府对财产盘存的主要内容、盘存程序、

盘存的内部牵制制度等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1这说明会计理论的萌芽已经开始。 2500多年前,我国的教育先驱孔夫子对会计有精深的认知:“孔子尝为委吏,曰:会计当而已矣。”2孔子讲的话,给后人留下了悬念。这里的“当”字较难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讲法。根据我们的理解,这个“当”字以得当、适当来解释为妥。例如“岂非用赏罚当邪”3中的“当”字,就是正和合宜的意思。具体说来,这里的“当”字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会计事务的处理方法要选择适当。孔子讲中庸,讲礼制。中庸有求人们不偏不倚地处理包括会计在内的社会事务,礼制(周礼)则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一套行为标准。这里“会计事务的处理方法要选择适当”,既可能体现在会计方法选择上,也可能体现在收支标准的执行上。孔子既批评管子为盖君丑而在个人生活方面过于奢侈,又责难晏子在生活上过于克己而有损于士大夫风度。所以孔子是主张该收则收,该花则花的,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适度税收,适度消费。 二是会计对账薄的计算记录和会计报告要正确得当。西周以降,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加深,司会的内部审计制度、宰夫的就地稽察制度、会计记录之间的交参互考制度相继建立,会计对账薄的计算记录和会计报告是否正确得当,成为1(前苏联)索科洛夫,陈亚民等译,《会计发展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 2《孟子·万章下》 3《吕氏春秋·赏篇》

需求与供给-经济学原理论文

****大学 《经济学原理》课程作业 需求与供给理论 成绩 姓名 学号 班级 二0一一年六月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时,彩电相当紧俏,有人就是靠“倒彩电”发了财。尽管国家控制着价格,但与当时的收入水平相比,价格还相当高。买彩电凭票,据说有的彩电厂把彩电票当作奖金发给工人,每张票卖到好几百元。20世纪90年代之后,彩电供求趋于平衡,再以后就是彩电卖不出去,爆发了降价风潮,拉开了中国价格战的序幕。 随着人们收入普遍增加,彩电成为首选的奢侈品,能买得起1200元左右一台14英寸彩电的人相当多,于是彩电需求剧增。当时彩电价格仍受到严格控制,所以,无法用调高价格来抑制需求。彩电生产受到生产能力的制约,供给无法迅速增加,这就产生过度需求或供给不足,为“倒彩电”和彩电票变为货币创造了条件。 彩电的短缺刺激了国内各地引进彩电生产线,建设彩电厂。彩电业在全国开花,除西藏外各省市都有了彩电厂。这就引起彩电市场走向均衡,甚至很快又走向过剩。 关键词:商品的需求、商品的供给、供给弹性 引言: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满足无限多样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可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

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的需求与供给是解释价格如何决定的经济模型,在市场经济中供给与需求理论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正文:1.商品的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条件下愿意购买而且能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例如案例中,在八十年代,彩电价格较高,人们没有经济能力去购买彩电,即使有购买的愿望,也不能形成有效的需。需求与需要不同,需要仅仅表示人们对某种商品的欲望,八十年代人们生活中不是一定需要有彩电,彩电只是一种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而需求是指人们对某种商品购买力的需要。在需求之中存在一些主观上的必要因素,需求是对于市场与消费者来说的。彩电的价格是影响消费者对其购买的主要因素,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彩电价格达到1200,成为一种奢侈品,人们有能力支付它,所以需求量增加。相比之前人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里去买彩电,可见商品的价格是影响需求的原因。一般来说,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收入、替代品的价格是影响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在商品与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论关系,对于一般商品来说,随着价格上涨,伴随着消费者需求量减少;反之,随着价格下降,伴随着消费者需求量减少,例如鸡蛋。但是有些商品却有反向的影响,商品的价格越下降,需求越小。例如,珠宝、项链等装饰品。出现这些商品需求量与

会计理论知识点

规范会计研究方法采用了归纳、分析、比较、综合与数学等基本会计研究方法。 实证会计研究过程1、确立研究课题。会计中存在大量可作实证研究的课题,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受何因素影响,公司为何采用某一信息披露策略,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的选择和变更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及对管理人员、投资者、信贷者和职员的影响,选择和变更会计方法的制约因素,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变更对企业、企业股票价格、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的影响,会计准则制定过程2、进行文献评述。研究者应根据所研究的课题寻找相关的基本理论,并对已有的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和评述。通过这一主要环节,了解有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如所涉及的理论、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研究结果、研究特点和缺陷、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可能性等等。 Gaap安然钻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的空子。根据GAAP的规定,对于股权不超过50%的子公司,无须合并其会计报表。对于结构非常复杂,层级很多的安然。而对很多层级较低的公司,在股权比例上都很低,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子公司的负债在安然本身的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不出来。该做法使得安然的资产负债率降低得惊人 为什么需要国际会计准则 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中国内地因为反倾销问题,每年资产损失超过800亿元。排除其他原因,懂得国际会计准则的人才匮乏是主要的原因,企业屡屡败诉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不能提供有关产品生产的准确会计资料。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已经在全球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们的会计准则没有完全趋同于国际,所以遭受了很多巨大的损失。中国的会计准则在几年之内势必要跟IFRS保持一致。为此,AIA国际会计师公会的资深学术会员苏淑欢教授根据中国的国情,把AIA国际会计师公会的IFRS文凭引进了中国,并且亲自做了中文的翻译,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综合性国际化人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资产负债观的相关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收入费用观不一致 先进先出法转变为后进先出法 如果企业最初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在物价上涨时期改用后进先出法时,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因为企业的存货品种多,收发比较频繁,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无法合理地确定其累计影响数,所以通常的存货计价方法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调整。 会计政策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 持续经营假设指被审计单位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十二个月。 或有负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 无形资产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货币计量假设指当会计为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时,是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综合计量为前提的。全面收益: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之上的报告期内企业与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各方之间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额; 商誉: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 权责发生制:是指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责任权责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要达到或者满足的质量标准,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当追求的质量标志 经济交易观:确定一个期间的会计损益,应分析该期间实际发生的交易,按应计制确认和计量各种收益和费用,根据“收益-费用=利润”计算确定该期间损益。 损失:某一个体除出于费用或派给业主款以外,出于边缘性或偶发性交易、以及出于一切其它交易和其它事项与情况的净资产减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