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呼 吸

第四章 呼 吸

第四章  呼    吸
第四章  呼    吸

第四章呼吸

一、目的要求

掌握肺通气原理、呼吸气体的交换与运输、呼吸运动的调节。熟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了解呼吸道和肺泡的功能特征。

二、要点

1.呼吸过程和呼吸器官。呼吸全过程。呼吸器官及功能。呼吸道的主要功能。呼吸膜,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2.肺通气。肺通气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胸膜腔内压。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非弹性阻力。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和深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和功能余气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肺总容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

3.气体交换与运输。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气体交换,组织气体交换。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膜,通气/血流比值。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气体的运输形式。O2的运输:Hb与O2的可逆性结合,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CO2的运输: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

4.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CO2、H+、缺O2对呼吸的调节。

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平静吸气末,胸内压将:()

A. 高于大气压B.等于大气压 C. 低于大气压D.难以确定E.略高于大气压

2. 肺通气和肺换气的两个过程总称为:()

A.内呼吸B.外呼吸C.组织呼吸D.呼吸 E. 肺呼吸

3. 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的最主要机制是:()

A.直接兴奋呼吸中枢B.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 C. 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D.直接兴奋吸气中枢 E. 作用于呼吸调整中枢

4. 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有效刺激是:()

A. 肺牵张感受器的传入冲动B.一定程度的缺氧C.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D.呼吸肌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E. H+的水平

5. 缺氧引起呼吸运动加强,主要是由于:()

A.直接兴奋呼吸中枢B.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C.A、B两者皆有D.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E.直接兴奋吸气中枢

6. 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

A.呼吸频率加快B.血液二氧化碳分压暂时升高C. 呼吸幅度减小 D. 吸气时相缩短E.呼吸变深变慢

7.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为:()

A.与缓冲系统结合B.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结合C.与血浆蛋白结合D.与钠

盐结合E.与白蛋白结合

8.二氧化碳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通常是:()

A. 呼出气,肺泡气,细胞内液,静脉血B.静脉血,呼出气,肺泡气,细胞内液

C…肺泡气,静脉血,细胞内液,呼出气D.细胞内液,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E.呼出气,细胞内液,静脉血,肺泡气

9.有关胸内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吸气时负压减小,呼气时负压消失B.吸气时负压增大,呼气时负压消失

C. 吸气时负压减小,呼气时负压亦减小D.吸气时负压增大,呼气时负压减小

E. 吸气时负压减小,呼气时负压增大

10.肺活量等于:()

A. 补吸气量+深吸气量+补呼气量B.补吸气量十余气量+补呼气量

C. 补吸气量十机能余气量十补呼气量D.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E. 深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11.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B.与水结合形成碳酸 C. 形成碳酸氢盐D.形成氨基甲酸Hb

E. 与血浆蛋白结合

12.支气管平滑肌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为:()

A. α1受体B.α2受体C.β1受体D.β2受体 E. M受体

13.胸内压的形成是由于:()

A.肺泡的表面张力 B.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C.肺弹性回缩力D.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E.胸廓的回缩力

14.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A. 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B.胸膜腔密闭C.呼气肌收缩D.吸气肌收缩 E. 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1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

A.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扩张 B. 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泡扩张 C. 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泡缩小D.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缩小 E. 肺泡表面张力不变,肺泡大小不变

16.潮气量为500mL,呼吸频率为12次/分,则肺泡通气量约:()

A.3L B.4L C.5L D.6L E.7L

17. 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

A.肺活量B.时间肺活量 C. 每分通气量D.肺泡通气量 E. 潮气量

18. 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 气体的溶解度B.气体的分压差 C. 气体分子量的大小 D. 肺泡膜的通透性

E. 气体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

19. 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

A. 脊髓

B. 延髓

C. 脑桥

D. 中脑

E. 下丘脑

20. 肺泡通气量是指;()

A. 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量

B. 尽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气体量C.无效腔的气体量

D.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E. 进入肺泡能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气体量

21.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

A. 呼吸频率加快B.呼吸幅度减小C.吸气时相缩短D.呼吸变深变慢E.血液二氧化碳分压暂时升高

22.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主要是通过:()

A.直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B.刺激中枢的化学感受器 C. 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 D. 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E.刺激延髓呼吸中枢23.肺扩张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A. 减少肺弹性阻力B.增加呼吸肌收缩力 C. 防止肺泡回缩D.防止肺水肿E.使吸气及时向呼气转化

24.呼吸基本节律产生于:()

A.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B. 延髓呼吸神经元C脑桥呼吸中枢D.下丘脑E.大脑皮层

25.肺泡表面张力来自于:()

A.肺泡表面活性物质B.肺泡内表面液体层 C. 肺泡上皮细胞D.间质E.肺泡Ⅱ型细胞

26.中枢化学感受器敏感的刺激物是:()

A. 脑脊液中的CO2B.血液中的CO2 C. 脑脊液中的H+ D.血液中的H+E.血液中的HC03-—

27.呼吸频率从12次/分,增加到24次/分,潮气量从500mL减少到250mL,则:()A.肺通气量增加 B. 肺通气量减少 C. 肺泡通气量增加D.肺泡通气量减少E.肺泡通气量不变

28. 肺内压等于大气压是发生在:()

A. 吸气初和呼气初B.吸气末和呼气初 C. 呼气初和呼气末D.呼气末和吸气初E.呼气末和吸气末

29.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A. 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B. 胸膜腔密闭C.呼气肌收缩D.呼气肌收缩 E. 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30.形成肺回缩力的主要因素是:()

A.液体分子层B.液体分子层与弹力纤维C.表面活性物质D.肺泡上皮间质E.肺泡上皮细胞

31. 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气体的溶解度B.气体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 C. 气体分子量的大小D.肺泡膜的通透性E.气体的分压差

32.下列对肺换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

B 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

C 血液与组织液间的气体交换

D 组织液与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33.下列对肺通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

B 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

C 血液与组织液间的气体交换

D 组织液与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34.决定气体进出肺泡流动的因素是()

A 肺的回缩力

B 胸廓的扩张和回缩

C 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D 胸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35.下列对肺泡表面张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肺泡表面液体层的分子间引力所产生

B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产生

C 肺泡弹性纤维所产生

D 肺泡内皮细胞所产生

36.胸内压在吸气末时()

A 低于大气压

B 高于大气压

C 低于肺内压

D 高于肺内压

37.深吸气量是指()

A 补吸气量

B 余气量

C 潮气量加补吸气量

D 补吸气量加余气量

38.功能余气量等于()

A 潮气量加补吸气量

B 余气量加补呼气量

C 潮气量加余气量

D 潮气量加肺活量

39.氧分压最高的是()

A 静脉血

B 动脉血

C 组织液

D 新鲜空气

40.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时意味着()

A 功能性无效腔增大

B 解剖无效腔增大

C 呼吸膜通透性增高

D 肺弹性阻力增大

41.使血红蛋白易与氧结合的情况是()

A CO中毒

B CO2分压增高

C O2分压增高

D PH增高

42.呼吸的基本节律产生于()

A 延髓

B 脑桥

C 中桥

D 丘脑

43.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

A 颈动脉窦

B 颈动脉体

C 主动脉弓

D 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

44.正常吸入下列哪种混合气体时,肺通气量增加最明显: ( )

A 21%氧和79%氮

B 2%二氧化碳和98%氧

C 20%二氧化碳和80%氧

D 30%二氧化碳和70%氧

45. 有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B 降低肺的顺应性

C 阻止血管内水分滤入肺泡

D 增强肺的回缩力

E 降低胸内压

46. 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由肺泡II型细胞合成和分泌

B 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C 减少时可引起肺不张

D 增加时可引起肺弹性阻力增大

E 增加时可阻止血管内水分进入肺泡

47.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来自: ( )

A呼吸肌运动B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C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D气体的分压差 E 肺的弹性回缩

48. 肺换气的动力为: ( )

A呼吸运动 B 呼吸膜两侧气体的分压差 C 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D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E肺的弹性回缩力

49. 有关平静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B 吸气时膈肌收缩

C 呼气时肋间内肌收缩

D 呼气时胸廓自然回位

E 吸气是主动的过程

50. 胸膜腔内的压力等于: ( )

A 大气压+肺内压

B 大气压+肺回缩力

C 大气压-肺回缩力

D 大气压-非弹性阻力E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51. 引起肺泡回缩的主要因素是: ( )

A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B 肺泡表面张力

C 胸内负压

D 大气压

E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52. 有关胸内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胸膜腔内存有少量气体

B 有利于胸腔内静脉血回流

C 在呼吸过程中胸内压无变化

D 胸内压大于肺回缩力

E 气胸时胸内压为负压

53. 维持胸内负压的前提条件是: ( )

A 呼吸肌收缩

B 胸廓扩张阻力

C 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D 胸内压低于大气压

E 胸膜腔密闭

54. 安静时胸内压: ( )

A 吸气时低于大气压、呼气时高于大气压

B 呼气时等于大气压

C 吸气和呼气均低于大气压

D 不随呼吸运动变化

E 等于大气压

55. 胸内负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 肺回缩力

B 肺泡表面张力

C 气道阻力

D 吸气肌收缩

56. 肺泡通气量是指: ( )

A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B 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C 每分钟进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

D 用力吸入的气量

57. 肺活量等于: ( )

A 潮气量+补呼气量B潮气量+补吸气量C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D肺容量-补吸气量

58. 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 )

A 物理溶解

B 高铁血红蛋白

C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D 氧合血红蛋白

59. CO2分压最高的部位是: ( )

A 动脉血

B 组织液

C 静脉血

D 肺泡气

E 毛细血管血液

60. 关于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 )

A 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厚度成反变

B 扩散速率与呼吸膜面积成正变

C 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有利于换气

D 通气/血流比值减少不利于换气

E 扩散速率比值与温度成反变

61. 氧离曲线右移是因为: ( )

A 体温升高

B 血液pH值升高

C 血液PCO2降低

D 2,3-磷酸甘油酸

E H+浓度下降

62.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 ( )

A 每分肺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B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C每分最大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 D 肺活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

E每分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速度之比

63. 氧离曲线是: ( )

A PO2与血氧容量间关系的曲线

B PO2与血氧含量间关系的曲线

C PO2与血氧饱和度间关系的曲线

D PO2与血液pH值间关系的曲线

E PO2与PCO2间关系的曲线

64. 下列哪一因素不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 ( )

A 血中PCO2

B 血中PO2

C 血液H+浓度

D 血液温度

E 血型

65. 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 )

A 物理溶解

B H2CO3

C NaHCO3

D HbNHCOOH

E 以上都不是

66. 生理情况下,血液中调节呼吸的最重要因素是: ( )

A CO2

B H+

C O2

D OH-

E NaHCO3

67. 对肺泡气分压起缓冲作用的肺容量是: ( )

A补吸气量 B 补呼气量 C 余气量 D 功能余气量

68. 增强呼吸运动主要是通过刺激: ( )

A 中枢化学感受器

B 外周化学感受器

C 延髓呼吸中枢

D 脑桥呼吸中枢

E 大脑皮层

69. 缺氧兴奋呼吸的途径是通过刺激: ( )

A 外周化学感受器B中枢化学感受器 C 延髓呼吸中枢 D 脑

桥呼吸中枢 E 下丘脑呼吸中枢

70.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 ( )

A 大脑皮层

B 延髓腹侧外部

C 脑桥

D 下丘脑

E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71. 有关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是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

B 又称黑-伯氏反射

C 肺泡内存在牵张感受器 E 初生婴儿敏感性较高 E 在平静呼吸时不起重要作用

72. 下列缺O2对呼吸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

B 直接兴奋脑桥呼吸中枢

C 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

D 严重缺O2时呼吸加深加快E轻度缺O2时呼吸加深加快

73.关于外呼吸的叙述,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B肺泡气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C肺泡气和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D肺通气和肺换气

74.肺的总容量减去余气量等于:()

A深吸气量B补吸气量C肺活量D功能余气量

75. 如果呼吸的潮气量减小50%,同时呼吸的频率增加1倍,其结果是: ( )

A 肺的通气量增加

B 肺泡通气量不变

C 肺泡通气量增加

D 肺泡通气量减少

76. 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

A 气体的分压差

B 气体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

C 气体分子质量的大小

D 呼吸膜对气体的通透性

77. 实验中将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剪断,呼吸发生的变化是: ( )

A 变快、变深

B 变快、变浅

C 变慢、变深

D 变慢、变浅

78.平静呼吸时,在哪一时相肺内压低于外界大气压:()

A 呼气初

B 吸气末

C 吸气初

D 呼气末

79.血液中CO2升高,最主要的是通过刺激什么影响呼吸?()

A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

B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C 肺部感受器

D 中枢化学感受器

80.胸廓的弹性回缩力最大时出现在:()

A 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

B 平静呼气末

C 深吸气末

D 平静吸气末

81.内呼吸是指:()

A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 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D 肺换气以后的呼吸环节

82.在高海拔的山顶上呼吸运动增强,是由于:()

A CO2分压增高、O2分压减小

B 氧分压减小

C 中枢化学感受器敏感性增强

D CO2分压增高

83.肺的总容量等于:()

A 潮气量+肺活量

B 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C 肺活量+功能余气量

D 肺活量+余气量

二、多项选择题

1. 有关肺通气的下列内容,正确的是:()

A. 呼气时肺内压低于大气压B.吸气时胸内压更负 C. 吸气时或呼气末胸内压等于大气压D.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E. 平静呼吸时,吸气呼气都是主动的

2.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是:()

A.使肺保持扩张状态B.促进肺内淋巴液生成 C. 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D.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E.使肺随胸廓的变化而扩大与缩小

3.平静呼吸时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是:()

A.肋间内肌B.肋间外肌 C. 膈肌D.腹壁肌 E. 胸锁乳突肌

4.呼吸的非弹性阻力来自:()

A.肺泡表面张力 B. 呼吸器官移位的惯性阻力 C. 胸廓顺应性 D. 呼吸气体湍流E.气流通过呼吸道的摩擦阻力

5.关于血液气体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有:()

A. 化学结合的量大于物理溶解的量B.化学结合的量在正常动脉血中已接近饱和

C.CO2的化学结合形式有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两种

D.O2和血红蛋白结合而运输E.O2只有化学结合一种运输形式

6. 维持正常呼吸节律的中枢部位有:()

A.大脑皮层B.脑桥呼吸调整中枢C.延髓呼吸中枢D.脊髓呼吸中枢E.下丘脑

7.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B.其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中上行

C. 作用在于使吸气及时转入呼气D.可使呼吸频率增加E.在安静情况下并不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8. 关于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延髓腹外浅表部位B.能感受缺氧刺激

C. 对H+的敏感性比外周化学感受器高

D.血液中的H+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E.血中CO2升高对呼吸的刺激主要是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9. 影响气体交换的生理因素有:()

A.气体的分压差

B. 肺泡膜的面积

C. 肺泡膜的厚度D.通气/血流比值

E.气体溶解度

10.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有:()

A.血中氧分压B.血中二氧化碳分压 C. 血液pH值D.温度

E. 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的含量

11. 能引起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收缩的物质有:()

A.组织胺B.5-羟色胺C.肾上腺素D.缓激肽 E. 慢反应物质(SRS—A)

12. 关于平静呼吸正确的描述有:()

A.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B.呼气时胸骨和肋骨恢复原位C.吸气时膈肌收缩

D.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E. 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13.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

A.血液中H+增加B.血液中O2分压下降C.温度升高D.血液中CO2分压升高E.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加

1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有:()

A.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B. 降低肺的顺应性 C. 稳定肺泡容积D.增大肺的回缩力 E. 防止体液在肺泡积聚

15.支气管平滑肌上分布的受体有:()

A.肾上腺素能β1受体B.肾上腺素能β2受体 C.肾上腺素能α受体D.胆碱能M受体 E. 胆碱能N受体

16.呼吸全过程包括:()

A.肺通气B.肺换气C.气体运输D.组织换气 E. 以上都是

17.外呼吸是指:()

A.大气和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B.血液运输气体的过程C.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D.组织细胞和组织毛细血管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E. 以上全是18.通气血流比值增大可见于:()

A.肺通气量增加B.肺血流量减少 C. 肺泡无效腔增大 D. 肺血流量增加

E. 呼吸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

19.呼吸膜的结构包括:()

A.肺泡液体层B.肺泡上皮细胞层C.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层D.肺泡上皮基膜层 E.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20.关于组织换气正确的是:()

A. O2由血液向组织间液扩散

B. CO2由组织间液向血液扩散

C.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不可缺少的环节D.组织细胞周围O2分压大于毛细血管血液

E. 气体扩散的方向取决于气体分压差

21.下列关于血液气体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结合的量大于物理溶解的量 B. 化学结合的量在正常动脉血中已接近饱和C.CO2的化学结合形式有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Hb两种形式

D.CO2主要以物理溶解的形式运输E.O2和Hb结合在血中运输

22. 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肺泡I型细胞所分泌B.主要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脂 C. 能增加肺泡表面张力D.能增加肺的顺应性E.当缺乏表面活性物质时,肺泡将出现明显的萎陷倾向

23. CO2在血液中运输的方式有:()

A. 和血红蛋白结合B.可溶解于血浆C.和血浆蛋白质结合D.形成碳酸氢盐E.以上都是

24. CO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特点是:()

A.在一定范围内吸入气中CO2浓度越大肺通气量越大

B.体内CO2过多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

C.C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通过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个途径

D. CO2过度呼出会使呼吸暂停

E. 体内长期CO2潴留可使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产生适应

25.肺活量等于:()

A.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B.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 C. 深吸气量+补呼气量D.深吸气量+余气量 E. 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26. 血红蛋白和O2的结合:()

A. 以O2的物理溶解为基础B.不需要酶的催化 C. 在O2分压较高的情况下,可迅速达到较高的饱和状态D.受血液中CO2分压的影响E.温度升高时,其饱和程度增高

27.下列对胸腔负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有利静脉和淋巴回流

B. 增加大动脉弹性

C.有利于呕吐反射

D.使心跳加快

28.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时,将出现()

A 肺易于扩张

B 胸廓弹性阻力增大

C 胸廓顺应性增大

D 肺弹性阻力增大

29.氧的扩散速度与()

A 溶解度成反比关系

B 分压差成正比关系

C 分子量成正比关系

D 扩散面积成正比关系

30.使氧合血红蛋白易解离出氧的情况是()

A. 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B. PH值升高

C. 红细胞2,3—二磷酸含量增高

D.CO中毒

31.肺的弹性阻力来自()

A 肺泡表面张力

B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C 肺泡弹性纤维

D 肺泡内皮细胞

32.下列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由肺泡壁上的分泌上皮细胞所产生

B 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C 其化学组成主要是二软脂酰卵磷酯

D 吸气时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较小

33.用力呼气时()

A 膈肌舒张

B 膈肌收缩

C 肋间外肌舒张

D 肋间外肌收缩

34.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改变是()

A 吸气初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B 吸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C 呼气初肺内压高于大气压

D 呼气末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35.胸内压的特点是()

A 低于大气压

B 是肺回缩力造成的

C 吸气时负压增大

D 呼气时负压减少

36.吸气时()

A 肺泡弹性阻力增大

B 肺内压高于大气压

C 胸内压低于大气压

D 回心血量减少

37.使氧离曲线左移的因素是()

A CO2分压升高

B CO中毒

C PH降低

D 温度降低

38.缺氧反射性地使呼吸加强,其感受器是()

A 颈动脉体

B 颈动脉窦

C 主动脉体

D 主动脉弓

39. 关于肺通气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气体进出肺是由于大气与肺泡之间存在着气体分压的缘故

B 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产生于肺的张缩所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

C 肺本身具有主动张缩的能力

D 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E 肺的张缩是由于胸廓的扩大与缩小所引起

40. 关于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位于延髓内

B 对脑脊液中的O2分压变化敏感

C 对脑脊液中的氢离子变化敏感

D 对血液中的氢离子变化敏感

E 对血液中的气分压变化敏感

41. 下列关于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错误的是: ( )

A 推动气体进出肺

B 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

C 加速胸腔动脉血流的速度

D 促进静脉和淋巴的回流

E 促进肺部的气体交换

42. 下列各项哪些属于肺的非呼吸功能: ( )

A 防御功能

B 贮血功能

C 分泌功能

D 气体交换功能

E 排泄功能

43. 影响肺部气体交换速率的因素有: ( )

A 气体的分压差

B 气体的溶解度

C 气体的分子质量

D 呼吸膜的通透性

E 温度

44. 能够增强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因素是: ( )

A O2分压增高

B CO2浓度降低

C 温度降低

D 氢离子浓度降低

E 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

45. 关于血液运输CO2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主要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B 主要形成碳酸氢钠在红细胞内存在

C 有少部分的物理溶解形式

D 形成碳酸时不需要任何酶参与

E 在血浆中主要以碳酸氢钾的形式运输

46. 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感受器位于肺泡壁上

B 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

C 使呼气转为吸气

D 肺充气或扩张时抑制吸气

E 其生理学意义是防止吸气过度

三、填空题

1.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每分肺泡通气量要( )浅而快的呼吸。

2.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通气阻力( )。

3.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与( )。

4.如果潮气量减少一半,同时呼吸频率增加一倍,那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将( )。

5.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量与扩散面积成( ) 关系。

6.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 )。

7.吸气时肺弹性回缩力增大,胸内负压值( )。

8.在电子显微镜下,呼吸膜含有( ) 6层结构.

9.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 )分泌的,其主要化学成分是( ),其作用是()。

10.调节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 )。

11.呼吸器官顺应性变小,表示弹性阻力( )。

12.肺泡通气量=( )×( )。

13. 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另外还有( )和( )等形式。

14. 细胞外液中CO2分压升高时,氧离曲线会向( )移,Hb与O2的亲合力( )。

15. 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 ),其传入神经是()。

16. 在呼吸调节过程中,缺氧主要作用于( )。

17. 动脉血中H+下降时可引起呼吸( )。

18. 血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其作用是通过()实现的。

19.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产生于()它的作用是()。

20. 一个血红蛋白分子可以结合( )个O2。

2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的顺应性将()。

22. 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下,肺泡半径变小时,其表面张力( )。

23.肺泡通气量不等于肺泡气量是因为()。

24.胸内负压对肺有()作用,使肺经常保持()。

25.调节呼吸的基本中枢在()它主要通过()神经,控制呼吸肌的活动。

26.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型的重要生理型体液因素是()。

27.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28.胸内压=()。

29.气体分子扩散的速度与()成正比,与()成反比。

30.功能余气量=()。

31.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的CO2有()和()两种。

32.血液运输氧主要是与()结合,以()的形式存在于()中。

33.气体分子扩散的动力是()。

34.使氧解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

35.高等动物的呼吸过程包括()、()和()。

36.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是()、()和()。

37. 机体最主要的吸气肌是()和(),最主要的呼气肌是()和()。

38. 氧的化学结合是结合到血红蛋白中血红素的()上。

39. 氧的解离曲线发生左移,表明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当温度升高、PO2升

高时,曲线将会()移。

40. 2,3-二磷酸甘油酸是()细胞在()代谢中产生的,它可以使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41. CO2可以结合到血红蛋白分子的()上,形成的物质叫做()。

42. 机体呼吸运动的基本节律产生于()。

43. CO2分压增高时,主要是通过(),其次才是通过()和()反射性地使呼吸运动加强。

44.肺通气的阻力包括()阻力和()阻力。

45. 在呼吸运动的调节中,CO2增多主要作用于(),缺氧刺激主要作用于(),二者都能引起呼吸运动增强。

46. 缺氧刺激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作用是(),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

四、判断是非题(并将错的改正过来)

()1. 以膈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为胸式呼吸。

()2. 动脉氧分压下降时,能反射性地使呼吸加强,完全是依靠外周化学感受器产生的作用。

()3. 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王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

()4. 交感神经兴奋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副交感神经兴奋使气管平滑肌舒张。

()5.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之一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6. 血液中二氧化碳与H+增加都能使氧离曲线左移。

()7. 气体扩散的动力是气体的分压差。

()8.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减少,将使肺泡表面张力也降低。

()9.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作用可防止吸气过长过深。

()10.二氧化碳的运输主要是与血红蛋白结合。

()11. 肺的弹性阻力主要来源于肺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

()12.平静呼吸时的呼气动作,是由于肋间内肌收缩,使肋骨下降,胸廓容积减小而完成的。

()13.肺的顺应性越大,其弹性阻力也越大,故顺应性可作为弹性阻力的指标。

()14. CO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于O2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力。

()15.O2和CO2在血液中运输时,因都与血红蛋白结合,故存在竞争性抑制。

()16.温度升高促进O2的溶解,因而使氧离曲线左移。

()17.呼吸中枢的神经元在缺氧时兴奋性升高,因而使呼吸增强。

()18.Hb的变构效应既有利于O2的结合又有利于O2的释放。

()19.肺活量和机能余气量之和等于肺总容量。

()20.中枢化学感受器不感受缺氧刺激,但它对CO2的敏感性比外周化学感受器高。

五、判断是非题(只需判断对错)

1.切断兔的双侧迷走神经后,其呼吸变慢变浅。()

2.肺牵张反射的作用是抑制吸气中枢。()

3.控制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脊髓。()

4.肺泡表面张力可因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而减少。()

5.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6.增加呼吸道的容积意味着解剖无效腔增大。()

7.血红蛋白的氧容量是指血浆中溶解的氧的毫升数。()

8.平静吸气时膈肌收缩,肋间外肌舒张。()

9.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是调节呼吸的重要的外周化学感受器。()

10.C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主要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

11.肺总量是反映肺的通气功能最好的指标。()

12. 肺换气指的是外界大气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13.肺的功能余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肺内未被呼出的气量。等于补呼气量减去潮气量。()

14.由于O2和CO2在血液中均可与血红蛋白结合,因此二者存在着竞争性抑制现象。()

15.肺的顺应性越大,说明肺的弹性阻力越小。()

16.缺氧刺激对于呼吸中枢产生的直接作用是抑制。()

17.肺的总容量等于肺活量与功能余气量两者之和。()

18.机体缺氧可以使呼吸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因此使呼吸运动增强。()

19.吸气时,肺内压降低,胸膜腔内负压增大。()

20.呼吸基本节律的产生部位时延脑呼吸神经元()

六、名词解释题

1.呼吸 2. 胸内压3.肺活量 4. 潮气量5.血氧含量 6. 血氧容量7. 血氧饱和度8.呼吸膜9. 氧解离曲线10.肺通气11. 肺换气12.通气血流比值13. 顺应性14.时间肺活量1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16.补吸气量:17.补呼气量:18.余气量19.机能余气量:20.每分通气量:21.解剖无效腔:22.肺牵张反射:23.呼吸商:

七、简答题

1. 什么是每分肺泡通气量?如何计算?

2. 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成分及其作用。

3. 哪些因素改变会使氧离曲线右移?

4. 什么叫时间肺活量?

5.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作用?

6. 什么是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7. 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有效率?

8. 简述呼吸的三个环节。

9. 动物实验中增加气管长度后,动物呼吸有何变化?为什么?

10. 简述CO中毒机制。

11. 动物实验中,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

12.呼吸过程中胸内压有何变化?

13.胸腔内负压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八、问答题

1. 肺扩张反射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2. 胸内压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 血中PCO2升高和PO2下降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途径?

4. 气管平滑肌的神经支配及其递质、受体和作用?

5. 体内与呼吸有关的化学感受器的所在部位?其适宜刺激

6. 何谓氧离曲线?曲线的上段和下段各有何特点?

7. 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肺内压周期性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及题解(第四章呼吸)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C 5.B 6.E 7.C 8.D 9.D 10.D 11.C 12.D 13.C 14.B 15.D 16.B 17.D 18.B 19.B 20.E 21.D 22.C 23.E 24.B 25.B 26.C 27.D 28.E 29.B 30.B 31.E 32. B 33. A 34. C 35. A 36. A 37. C 38. B 39.D 40.A 41. C 42. A 43. D 44. B 45. C 46. D 47. B 48. B 49. C 50. C 51. B 52. B 53. E 54. C 55. A 56. C 57. C 58. D 59. B 60. C 61. A 62. B 63. C 64. E 65. C 66. A 67. D 68. A 69. A 70. B 71. C 72. E 73. D 74. C 75. D 76. A 77. C 78. C 79. D 80. C 81. B 82. B 83. D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ACE 3.BC 4.BDE 5.ABC 6.BC 7.ABCDE 8. ACE 9.ABCDE 10.BCDE 11.ABE 12.ABCE 13.ACDE 14.ACE 15.BD 16.ABCDE 17.AC 18.ABC 19.ABCDE 20.ABCE 21.ABCE 22.BDE 23.ABD 24.ABCDE 25.AC 26.ABCD 27. AC 28. D 29. BD 30. AC 31. AC 32. BC 33. BD 34. ABC 35. ABCD 36. AC 37. D 38. AC 39. AC 40. BDE 41. ACE 42. ABCE 43. ABCDE 44. ABCD 45. ABDE 46. BDE

(三)填空题

1.多于2.增加3.血红蛋白结合4.减少5.正比6.抑制7.增大8.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液体分子肺泡上皮细胞间隙(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毛细血管的基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9.①肺泡Ⅱ型细胞②二软脂酰卵磷脂(DPPC)③降低肺泡表面张力10.延髓11.增大12.①潮气量一无效腔气量②呼吸频率①碳酸氢盐②氨基甲酸Hb ③物理溶解13. ①碳酸氢盐②氨基甲酸Hb ③物理溶解14. ①右移②下降15. ①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②迷走神经中16. 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17. 抑制18. 二氧化碳分压19. 肺泡壁Ⅱ型细胞;减弱肺泡表面张力,保持肺泡内相对干燥的环境20. 4 21. 减小被降低23.肺有余气量24.牵拉;充盈气体的膨隆状态25.延髓;位于腹角的运动26.二氧化碳分压27.胸膜腔密闭性28.肺内压-肺回缩力29.溶解度;分子量平方根30.余气量+补呼气量31.碳酸氨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32.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红细胞33.气体分压差34.PH下降,PO2下降,PCO2升高,温度升高,2,3—DPG含量下降35.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36.分压差溶解度和分子量;呼吸膜面积与厚度;通气/血流比值37. 膈肌; 肋间外肌; 腹壁肌; 肋间内肌38. Fe2+39. 增高; 右40. 红; 无氧; 下降41. 自由氨基;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42. 延髓43. 中枢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44. 弹性;非弹性45. 中枢化学感受器; 外周化学感受器46. 兴奋; 抑制

(四)判断是非题(并将错的改正过来)

1. [错]在呼吸运动中,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以肋骨和胸骨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2. [对]动脉氧分压下降即缺氧时,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引起呼吸加强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特别是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在反射中起重要作用。

3. [错]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引起呼吸加强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外周化学感受器,二是中枢化学感受器,而且中枢化学感受器起主要作用。

4. [错]正好相反,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β2受体使气管平滑肌舒张。副交感神经即支配气管的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M受体使气管平滑肌收缩。

5. [对]

6. [错]血中二氧化碳与H+增加都能使氧离曲线右移而有利于O2释放。

7. [对]

8. [错]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其作用减弱,将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大。

9. [对]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作用为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防止吸气过长过深。

10.[错]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只占总运输量的7%。二氧化碳主要以碳酸氢盐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

11.[错]肺的弹性阻力主要来自肺泡表面液体层的表面张力,约占2/3,其次来自肺内弹力纤维,约占1/3。

12.[错]平静呼吸时的呼气动作是膈肌与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和胸骨借重力作用而恢复原位,膈肌也被腹腔脏器的推挤和胸膜腔负压吸引而恢复原位,胸腔随之缩小;产生呼气。

13.[错]在静态情况下,外来压力克服弹性阻力所引起的肺容积变化称为顺应性。在同样压力作用下,弹性阻力小,肺容易扩张,表示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大,肺不容易扩张,则表示顺应性小,顺应性是弹性阻力的倒数。

14.[对]CO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O2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力要大的多,大约是210倍。

15.[错]O2和CO2在血液中运输时,虽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但结合的位点不同。O2的结合位点是血红蛋白分子中的亚铁血红素中的Fe2+,而CO2的结合位点是血红蛋白分子中多肽链上的游离氨基,只有结合位点相同时才能发生竞争性抑制。

16.[错]温度升高,H+活度增加,降低了Hb和O2的亲和力,氧离曲线右移,有利于O2的释放。

17.[错]缺氧对呼吸中枢神经元的直接作用是抑制,使呼吸减弱甚至使呼吸停止。

18.[对] 一个血红蛋白分子可结合4个O2,由于Hb的变构效应,在4个Fe2+相继与O2结合的过程中,Hb对O2的亲和力会逐步增加,即当3个Fe2+与O2结合后会大大加大第4个Fe2+与O2结合的亲和力;同样,由于变构效应,当3个Fe2+释放O2就会促进第4个Fe2+释放O2。可见这种相互作用,对释放O2都是有意义的。

19. [错]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即为肺总容量,它等于肺活与余气量之和。余气量是指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量。

20.[对]中枢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脑脊液中H+的变化,不感受缺氧的刺激。血液中CO2能迅速透过血一脑脊液屏障,与脑脊液中的H2O结合成H2CO3,解离出的H+对中枢化学感受器起刺激作用,而且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敏感性比外周化学感受器高。

(五)判断是非题(只需判断对错)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六)名词解释题

1.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2.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3. 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4.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

5. 每l00ml血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O2的量,称为血氧含量。

6. 每100ml血中血红蛋白结合O2的最大量,称为血氧容量。

7. 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血氧饱和度,

8. 肺泡气体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组织结构,称为呼吸膜。

9.表达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氧离曲线。

10.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肺通气。

11.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肺换气。

12. 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称为通气血流比值。

13.在静态情况下,外来压力克服弹性阻力所引起的肺容积变化称为顺应性。

14.时间肺活量是指在一次最大吸气之后,用力以最快速度呼气,在第1、2、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1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类脂蛋白,其主要成份是二棕榈酰卵磷脂。是肺泡壁二型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物质。具有减弱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16.平静吸气之后,以最大限度的加强吸气,所能再吸入的气量称之为补吸气量。

17.平静呼气之后,再竭力深呼,所能再呼出的气量称之为补呼气量。

18.余气量指在竭尽全力呼气之后,仍能剩留在肺内的气量,任凭如何用力也无法将其呼出。

19.在平静呼气之末,肺内除了余气量外,还有补呼气量,两者之和称为机能余气量。

20.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21.从鼻腔到呼吸性支气管以前这段呼吸道,从气体交换来看,是一段无效腔,称为解剖无效腔。

22.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性的引起吸气抑制或吸气,总称为肺牵张反射。

23.呼吸商是指单位时间内机体CO2产生量与氧气消耗量的比值。

(七)简答题

1.[答] 每分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或由肺泡呼出的气量。计算公式为: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2. [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主要成分为二软酯酰卵磷酯(DPPC),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具体表现为:①防止肺萎陷,减少吸气阻力;②调节大、小连通肺泡内的压力,维持其肺泡容积相对稳定。吸气时,可避免因吸气而使肺容量过分增大;呼气时,可防止因呼气而使肺泡容量过小。③减少肺间质中组织液的生成,保持肺泡内相对“干燥”的环境,防止肺水肿发生。

3.[答]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

①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和H+增加。②温度升高。③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增加。

4.[答]时间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分别记录第1、2、3秒末所呼出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5.[答]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作用为: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防止吸气过长过深。

6.[答]在呼吸运动中,以肋骨和胸骨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为胸式呼吸,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

7. [答]从气体交换的角度看,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由于解剖无效腔无换气功能,每次呼吸能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减去解剖无效腔气量。当潮气

量减半而呼吸频率加倍或呼吸频率减半而潮气量加倍时,每分通气量不变,但浅快呼吸时肺泡通气量比深慢呼吸时明显减少,故从气体交换的效果看,浅快呼吸对机体不利,适当深而慢的呼吸,可使泡通气量加大,有利于气体交换。

8. [答]呼吸过程是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的:

①外呼吸指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前者称为肺通气,后者称为肺

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O2的运输和CO2的运输。

③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又称组织换气。

9. [答]动物实验中增加气管长度后,动物的呼吸会出现加深、加快。因为增加气管插管的长度,就等于增加了无效腔,肺泡通气量减少,肺泡气中的Po2降低,Pco2增高。血中的CO2增加,通过化学感受性反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10. [答]当吸入气中含有一定量的CO时,CO就会与红细胞中的Hb结合,由于CO与Hb的结合力较O2与Hb的结合力强210倍,因此结合后不易解离,并且影响Hb在低氧环境中与O2的解离。由于CO既影响O2与Hb的结合,又影响O2与Hb的解离,因此造成组织缺O2和窒息,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11. [答]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动物出现呼吸加深、频率变慢。其原因是:迷走神经是肺牵张反射的传人神经,其传入冲动可使吸气及时终止并向呼气转换。当切断迷走神经后,上述反射消失,动物出现呼吸加深、频率减慢。

12. [答]胸内压等于肺内压减去肺回缩力,是一个负压。吸气时,肺扩张,回缩力增大,胸内负压更负;呼气时,肺缩小,肺的回缩力减小,胸内负压也相应减少。

11. [答](1)胸腔内负压形成的原理胸内压是加在胸膜表面的压力所间接形成的: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在吸气之末和呼气之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因而,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如以一个大气压作为生理零位标准,则胸内压=-肺回缩力。

(2)胸腔内负压生理意义首先,由于胸膜腔与大气隔绝,处于密闭状态,因而对肺有牵拉作用,使肺泡保持充盈气体的彭隆状态,能持续地与周围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不致于在呼气之末肺泡塌闭无气体而中断气体交换:其次,胸内压负压对胸腔内各组织器官也有影响,由其是对静脉血管、淋巴管和食管等影响更大。负压作用于腔静脉和心脏,可降低中心静脉压,从而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和右心的充盈。尤其是在作深吸气时,胸内压更负,进一步吸引血液回心。它作用于,有利于呕吐反射;在牛、羊等反刍动物,对食丸逆入口腔进行在咀嚼,也有促进作用。

(八)问答题

1.[答]肺扩张反射是肺充气或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其感受器位于气管至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是一种牵张感受器,当肺扩张牵拉呼吸道使之扩张时,感受器兴奋,冲动经迷走神经中的粗纤维传人延髓。在延髓内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切断吸气,转为呼气。其生理意义是加强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

2.[答]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生理意义为:①使肺和小气道维持扩张状态,不致因回缩力而使肺完全塌陷;②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3.[答]血中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升高时使呼吸加深加快。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来调节呼吸中枢的活动,但主要是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而起作用。

血中O2分压下降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运动加强,使呼吸加深加快。只通过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这一条途径。

4.[答]气管平滑肌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

的递质为乙酰胆碱,气管平滑肌上的受体为M受体,作用是使气管平滑肌收缩加强,紧张性增高,细支气管口径缩小,气流阻力增加。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气管平滑肌上的受体为β2受体,作用是使气管平滑肌舒张,紧张性下降,减小气流阻力。

5.[答]与呼吸有关的化学感受器有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旁和主动脉弓旁。可感受血液中CO2分压、O2分压和H+变化的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

侧的浅表部位,只感受脑脊液中H+的变化。但血液中CO2能迅速透过血一脑脊液屏障,与脑脊液中的H2O结合成H2CO3,后者解离出H+,对中枢化学感受器起刺激作用。

6.[答]表达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氧离曲线。①曲线上段坡度较为平坦,氧分压虽有较大变化,血氧饱和度变化不大,有利于氧的结合。②曲线下段坡度较为陡直,在这一范围内只要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会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氧供组织利用,曲线下段有利于氧的解离。

7. [答]肺通气的动力是由于呼吸肌的舒缩活动形成的。平静吸气时,由于膈肌、肋间外肌的收缩,使胸廓前后径、左右径和上下径都增大,胸廓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容积随之增大,肺内压低于大气压1~2mmHg,靠此压力差气体进入肺内。吸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平静呼气时,由于膈肌、肋间外肌舒张和重力的影响,使胸廓容积减小,肺回缩,则肺内压升高,高于大气压l~2mmHg,则气体呼出。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所以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生理第五章呼吸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呼吸 二、填空题1、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或组织换气肺通气肺换气 2、加温加湿过滤清洁 3、呼吸肌的收缩和舒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 4、吸气呼气 5、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肺泡表面力 1、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和三个互相衔接而又同时进行的环节。外呼吸包括和。 2、呼吸道对吸入气具有、、、以及引起防御反射等保护作用。 3、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直接动力来自。 4、平静呼吸时,是主动的,是被动的。 5、肺的弹性阻力除来自外,还与有关。 三、单项选择题(A型题)1、D 2、E 3、E 4、C 5、B 1.呼吸的概念是指() A.气体进出于肺的过程 B.气体进出组织细胞的过程 C.肺部气体交换的过程 D.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E.呼吸运动 2.外呼吸是指() A.血液与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B.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C.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D.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E.肺通气与肺换气的过程

3.呼吸运动是指() A.肺的扩大和缩小 B.肺压升高和降低 C.胸膜腔压的变化 D.呼吸肌的收缩和舒 E.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 4.关于平静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吸气是主动的过程 B.呼气运动不是由呼气肌收缩引起的 C.肋间外肌所起的作用大 D.膈肌所起的作用比肋间外肌大 E.吸气时没有辅助吸气肌参与 5.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来自() A.肺的舒缩运动 B.肺压与大气压之差 C.肺的弹性回缩力 D.呼吸肌的舒缩 E.胸压与大气压之差 四、多项选择题(X型题)1、ABCE 2、AC 3、BDE 4、ACDE 5、ABCDE A.调节气流阻力 B.使吸入气温暖、湿润 C.清洁过滤空气 D.实现气体交换 E.引起防御反射 2.平静呼吸时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有() A.肋间外肌 B.肋间肌 C.膈肌 D.胸大肌 E.腹壁肌 3.呼吸运动中,肺压等于大气压的时相有() A.吸气之初 B.吸气之末 C.呼气之初 D.呼气之末 E.呼吸道通畅且无气流流动时 4.吸气时可发生() A.胸负压增大 B.肺压不变C.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增加 D.气道口径变大 E.肺泡单位面积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第四章 气体吸收

第四章气体吸收 Chapter4 Gas Absorption §4-1多组分吸收和解吸过程分析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 Absorbing and Desorbing Process 吸收是化工生产中分离气体混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化工生产中,无论是原料的精制或产品的分离,常常需要从气体混合物中分出一种或若干种组分,因而吸收的应用十分广泛。吸收在化工原理中曾接触这个概念,现在不是旧曲重弹,而是赋予新的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研究,由原来的单组分吸收,扩展到现在的多组分吸收。 1、吸收和解吸 吸收是利用液体处理气体混合物,根据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传质过程。 吸收是一个分离过程,且分离的是气体混合物,分离的介质是某一种液体溶剂称之为吸收剂,被吸收的气体混合物称为溶质。 当吸收过程用于中间产物分离时,离开吸收塔的吸收液需进行解吸操作,其作用是将溶质从吸收液中驱赶出来,并使吸收剂获得再生,所以解吸是吸收的逆过程。 2、工业生产中的吸收过程 ①净化或精制气体 为除去原料气中所含的杂质,吸收是最常用的方法。如用乙醇胺液脱出石油裂解气或天然气中的硫化氢,乙烯直接氧化制环氧乙烷生产中原料气的脱硫、脱卤化 ,二氯乙烷生产过程中用水去除氯化氢等。物,合成甲烷工业中的脱硫、脱CO 2 ②分离气体混合物 以上的用以得到目的产物或回收其中一些组分,如石油裂解气的油吸收,将C 2 组分与甲烷、氢分开;用N-甲基吡咯烷酮作溶剂,将天然气部分氧化所得裂解气中的乙炔分离出来;焦炉气的油吸收以回收苯以及乙烯直接氧化制环氧乙烷生产中用吸收法分离反应气体中的环氧乙烷等。 ③将最终气态产品制成溶液或中间产品 将气体中需用的组分以指定的溶剂吸收出来,成为液态的产品或半成品,如用水吸收氯化氢气体制成盐酸;在甲醇蒸汽氧化后用水吸收甲醛蒸汽制甲醛溶液;用水吸收丙烯腈作为中间产物等。

第四章原子吸收题解

习题 1 试述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并从原理、仪器基本结构和方法特点上比较原子发射光谱与原子吸收光谱的异同点。 2 试述原子吸收光谱法比原子发射光谱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的原因。 3 原子吸收光谱法中为什么要用锐线光源?试从空心阴极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方面,简要说明使用空心阴极灯可以得到强度较大、谱线很窄的待测元素共振线的道理。 4 阐述下列术语的含义:灵敏度,检出线,特征浓度和特征质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影响它们的因素是什么? 5 通常为何不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性分析?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 6 简述光源调制的目的及其方法。 7 解释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工作曲线弯曲的原因。并比较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的特点。 8 解释下列名词: (1)原子吸收; (2)吸收线的半宽度; (3)自然宽度; (4)多普勒变宽; (5)压力变宽; (6)积分吸收; (7)峰值吸收; (8)光谱通带。 9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存在哪些干扰?如何消除干扰? 10 比较火焰法与石墨炉原子化法的优缺点。 11 原子荧光产生的类型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2 比较原子荧光分析仪、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三者之间的异同点。 13 已知钠的3p 和3s 间跃迁的两条发射线的平均波长为589.2 nm, 计算在原子化温度为2500K 时,处于 3p 激发态的钠原子数与基态原子数之比。 提示:在3s 和3p 能级分别有2个和6个量子状态,故 32 60 == p p j 解:处于 3p 激发态的钠原子数与基态原子数之比,由玻耳兹曼方程计算: kT E j j e p p N N ?-= kT c h j e p p λ-= 2500 1038.11058921000.31063.623710 343 6??????- ---=e 41069.1-?= 14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某元素的灵敏度为0.01g mL -1 /1%A ,为使测量误差最小,需要得到0.436的吸收值,在此情况下待测溶液的浓度应为多少? 解:灵敏度表达式为: %1/0044.01-= gmL A c S μ 100.10044 .0436 .001.00044.0-=?=?= gmL A S c μ 1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三档狭缝调节,以光谱通带0.19, 0.38和1.9 nm 为标度,其所对应的狭缝宽度分别为0.1, 0.2和1.0 mm ,求该仪器色散元件的线色散率倒数;若单色仪

第五章呼吸

第十一章呼吸 一、名词解释 1.呼吸 2.肺通气 3.肺活量 4.时间肺活量 5.肺泡通气量 6.胸膜腔内压 7.通气/血流比值 二、填空题 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即_______ 、 _____ 和 。 2.肺通气的原动力是_________ ,直接动力是___________ 。 3.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同时存在,呈__________ 呼吸。 4.肺通气的阻力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____ 两种,以__________ 为主。 5.胸膜腔内压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6.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_______ 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 _ 分布于肺泡壁液体分子层表面,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肺活量是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 之和。 8.肺泡通气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正常成人安静时肺通气/血流比值约为_________ ,此时肺通气量与肺血流量配比最合适,肺换气效率__________ 。若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或减小,均可导致肺 换气效率_________ 。 10.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11.02和CO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有两种,即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以 为主。02主要以形式运输,CO的化学结合的形式是和,以为主。 12.产生节律性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是___________ ,调整呼吸节律的中枢 是______ 。 13.参与呼吸运动调节的化学感受器,分为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两种。

影像诊断学教案第二章呼吸系统8

纵隔原发肿瘤 纵隔原发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种类繁多,但各类肿瘤在纵隔内均有好发或特定的部位,因此,了解纵隔内肿瘤的准确部位,从而能够明确诊断。CT和MRI较胸片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在判断肿瘤与周围结构间关系,如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结构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临床与病理】 纵隔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胸骨后不适及隐痛。肿瘤逐渐长大,压迫或侵及邻近器官,可出现相应压迫症状。上腔静脉受压可出现颈静脉增粗,头颈面部及上胸部水肿;气管受压可出现刺激性干咳、气急;喉返神经受压可出现声音嘶哑;交感神经受压可出现Horner综合征;迷走神经受压可出现心率慢,恶心、呕吐;膈神经受压可出现呃逆及膈麻痹;食管受压可出现吞咽困难。皮样囊肿或畸胎瘤破入支气管时可咳出毛发及皮脂物。1/3胸腺瘤患者又重症肌无力,并常因重症肌无力而就诊。临床表现有重症肌无力的患者10%可有胸腺瘤。少数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可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 【影像学表现】 (1)纵隔内肿块定性诊断原则 1)肿块位置与定性诊断:①胸腔入口区,伴有气管受压移位和变形。成年多为甲状腺肿瘤(thyriod mass),儿童常为淋巴瘤。②前纵隔区,心脏大血管交界区之前常见为胸腺瘤(thymoma)

和畸胎瘤(teratoma),前心膈区的肿块多为心包脂肪垫、脂肪瘤和心包囊肿。③中纵隔区,淋巴组织丰富,故淋巴瘤

(lymphoma) 最常见,其次为气管支气管囊肿。④后纵隔区,神经组织丰富,故神经源性肿瘤 多见,可伴有局部脊柱骨质异常。⑤其它,主动脉走行区,常为主动脉迂曲扩张,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食管走行区,食管钡餐检查异常者,多为食管肿瘤。 2)纵隔肿块组织特性分析:①CT检查能鉴别实性、囊性和脂肪性病变,实性病变CT值常为30HU--40HU或以上;囊性病变CT值常为0HU--20HU,但囊

(完整版)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五章-呼吸

第五章呼吸 参考答案在后面! 一、名词解释 1、呼吸 2、肺通气 3、呼吸运动 4、肺内压 5、胸内压 6、弹性阻力 7、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8、潮气量 9、肺活量 10、肺通气量 11、生理无效腔 12、肺泡通气量 13、通气/血流 14、血氧饱和度 15、氧解离曲线 二、填空题 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和三个基本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又包括和。 2、肺通气的原动力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 3、肺通气的阻力有和两种。弹性阻力用来度量,它与弹性阻力成关系。 4、肺的弹性阻力来自和,尤以为主。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分泌的,其主要成分是,它以单分子层覆盖在肺泡液体分子层上,具有作用。

6、肺的非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它受气流速度、气流形式和气道口径的影响,其中是影响其阻力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7、肺总量等于四种基本肺容积:、、与之和。 8、功能残气量等于与之和。 9、生理无效腔等于和之和,其中正常人接近于零,因此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后者正常成人约为 mL。 10、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主要有、和。 11、正常成人的通气/血流比值为。若通气/血流比值明显增大,相当于;若通气/血流比值明显减小,则相当于产生。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机体缺氧。 12、O2和CO2都以和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运输,以为主。 13、O2主要以形式运输,CO2的化学结合形式主要是形成和。 1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主要有、、、和血红蛋白自身性质。 15、氧合血红蛋白呈色,去氧血红蛋白呈色。若毛细血管中去氧血红蛋白含量超过,黏膜、甲床或皮肤将呈紫色,称为。 16、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是和,可感受动脉血中的变化。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可感受的变化。 17、当动脉血中CO2浓度,H+浓度升高或O2分压时,均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三、选择题 第五章呼吸 第一节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1、推进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是:A 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B、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间的压力差 C、胸膜腔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D、肺内压与跨壁压之间的压力差 E、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2、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D

解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__呼吸系统

一、填空题 1. 呼吸道包括 ( ) 、 ( ) 、 ( ) 、 ( ) 和 ( ) 。 2. 上鼻甲或最上鼻甲后上方与鼻腔顶之间的凹陷部分称 (6) ,鼻旁窦中 (7) 开口于此处。 3. 开口于中鼻道的鼻旁窦有 ( ) 、 ( ) 、 ( ) 、 ( ) 。 4. 构成喉支架的软骨包括不成对的 ( )( ) 、 ( ) 和成对的 () 。 5. 环状软骨是由 ( ) 、 ( ) 两部构成,是喉软骨中惟一呈环形的软骨,对气管起支撑作用。 6. 通常所称的声带是指 ( ) 和 ( ) 以及由其覆盖的 ( ) 三者组成的结构而言。 7. 喉腔内上方的一对粘膜皱襞称 ( ) 、下方的一对粘膜皱襞称( ) 。上、下两对粘膜皱襞将喉腔分为二者上方的 ( ) 、二者下方的 ( ) 、二者之间的 ( ) 三部。 8. 气管分为颈、胸二部,在 ( ) 与第 4 胸椎骨体下缘连线的平面上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9. 壁胸膜按其所附着的部位可分为 ( ) 、 ( ) 、 ( ) 、 ( ) 。 10. 喉腔中两声襞之间的裂隙称 ( ) 。 11. 气管隆嵴的高度相当于 ( ) 或 ( ) 水平。 12. 吸气时,膈肌处于 ( ) 状态,此时胸腔容积 ( ) 。 13. 左肺前缘锐薄,其下分有凹入的 ( ) ,再下方有向下突出的( ) 。

14. 胸膜腔最低点为 ( ) ,临床上又称为 ( ) 。 15. 胸膜下界的投影点在腋中线与 ( ) 相交,在锁骨中线与 ( ) 相交。 16. 纵隔四分法,首先将其分为 ( ) 和 ( ) ,后者又被分为 ( ) 、( ) 和 ( ) 。 17. 主支气管较左主支气管 ( ) 、 ( ) 其走向 ( ) 。 18. 两侧胸膜前界返折时形成两个三角形无胸膜区,即 ( ) 和 ( ) 。 三、正误判断、改错题 1. 气管上端与喉相连,向下在颈静脉切迹平面分左、右主支气管。 2. 鼻前庭是鼻腔的主要部分,由骨性鼻腔内衬粘膜而成。 3. 蝶窦开口与上鼻道。 4. 环状软骨是喉软骨中惟一完整的软骨环,平对第 6 颈椎,是颈部重要的体表标志。 5. 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 6. 喉腔向上通气管,向下和咽相交通。 7. 声襞是喉粘膜覆盖声韧带和声带肌而成。 8. 成年男性的喉结很明显,女性的喉结一般比男性略低。 9. 左主支气管较垂直,而右主支气管较水平,所以气管异物易落入右主支气管。 10. 两肺尖均高出锁骨外侧 1 / 3 的上方约 2 ~ 3cm 。 11. 胸膜腔呈负压状态。

第五章呼吸

第七章呼吸系统 一.基本要求: 掌握: 1. 呼吸的全过程。 2.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3.肺通气功能测定 4.气体交换原理,影响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因素 5.肺牵张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呼吸调节。 熟悉: 1. 呼吸道的功能。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2.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 1. 组织换气的过程。 2.二氧化碳解离曲线和影响因素。 3.脑干呼吸中枢的组成和呼吸神经元的种类。 4.呼吸节律形成机制。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反射。 5.病理性呼吸,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调节。 二.基本概念 呼吸(respiration)、腹式呼吸(abdominal breathing)、胸式呼吸(thoracic breathing)、肺内压(intrapulmonary pressure)、胸膜腔内压(intrapleural pressure)、跨肺压(transpulmonary pressure)、气胸(pneumothorax)、顺应性(compliance)、表面张力(surface tension)、表面活性物质(surfactant)、潮气量(tidal volume)、余气量(residual volume)、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肺活量(vital capacity)、时间肺活量(timed vital

capacity)、每分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肺泡通气量( alveolar ventilation volume)、无效腔(dead space)、呼吸膜(respiratory membrane)、肺扩散容量(pulmonary diffusion capacity)、通气/血流比值 (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氧解离曲线(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呼吸神经元(respiratory neuron)、肺牵张反射或Hering-Breuer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 or Hering-Breuer reflex)、中枢化学感受器(central chemoreceptor)、外周化学感受器(peripheral chemoreceptor)、 三.重点与难点提示: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O2和CO2的交换称为呼吸(respiration)。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其中外呼吸是指外界空气与血液在肺部进行的气体交换,分为肺通气与肺换气。呼吸是重要的生命体征。 第一节肺通气 1. 肺通气原理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 指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1.1 肺通气的过程和动力 由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所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与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当呼吸肌收缩或舒张,引起胸廓扩大或缩小使胸腔容积增大或缩小,肺也随之扩大或缩小,导致肺泡内的压力即肺内压(intrapulmonary pressure)降低或升高。由于肺与外界直接相通,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时气体进肺即吸气;肺内压高于大气压时气体出肺即呼气。可见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人工呼吸的原理),而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胸廓扩大时肺随之扩大的原因有二:一是存在于胸廓与肺之间的胸膜腔内存在少量的浆液,由于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使脏壁两层胸膜紧贴在一起,故胸廓扩大时紧贴于肺的脏层胸膜也扩大,肺随之扩大。二是胸内压的作用:胸膜腔内的压力称

呼吸系统案例分析

第二章呼吸系统病人的护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 女性病人,20岁,自述因气候变化而出现咳嗽、咳痰、气短不能平卧。检查发现病人烦躁不安,发绀明显,胸廓呈桶状,呼气性呼吸困难, 两肺满布哮鸣音。经吸入沙丁胺醇后症状缓解,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回答下面问题: 1.引起哮喘发作的激发因素有哪些? 2.典型哮喘发作的表现有哪些? 3.缓解哮喘发作的药物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引起哮喘的激发因素有:吸入性变应原、感染、食物、药物、其他 2.典型哮喘发作的表现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3.缓解哮喘发作的药物有: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茶碱类、抗胆碱药 案例分析二 病人,女,54岁,教师。以咳嗽、咳痰10余年,伴喘息、气急3年,加重4天,于2009年3月20日入院。病人慢性咳嗽、咳痰10余年,近3年来渐感呼吸急促、胸闷,活动时尤甚。4天前因受凉后咳嗽、咳痰加重,咳大量黄色粘稠痰液,咳痰不畅时,出现明显胸闷气急,不能入睡,食欲明显下降。体格检查:T37.9℃、P106次/分、R26次/分,呼气时间延长伴哮鸣音,BP120/80mmHg。口唇发绀,自感疲乏无力,说话费力。桶状胸,听诊两中下肺有湿罗音,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动脉血气分析:PaO2:78mmHg,PaCO2:40mmHg。胸部X线检查显示,两肺野透亮度增加,膈肌下移。 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代偿期。入院后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吸氧、镇咳祛痰及营养支持治疗。请讨论: 1.引起COPD的病因有哪些? 2.慢支及肺气肿的主要临床表现。 3.进行家庭氧疗的指征及要求。 参考答案 1.COPD的病因:吸烟、感染因素、理化因素、气候、过敏因素、其他 2.慢支的临床表现:症状: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及反复感染。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散在的干湿性啰音,咳嗽后减少或消失。喘息型慢支可听到哮鸣音和呼气延长。 肺气肿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是在咳嗽、咳痰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体征:肺气肿体征。 3.家庭氧疗(LTOT)的指征:①PaO2 ≤55mmHg或SaO2 ≤88%,有或没有高碳酸血症。 ②PaO2 55~60mmHg或SaO2 <89%,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水肿或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0.55) 案例分析三 23岁男性患者,诉昨日上午起突发寒战、高热,伴头痛、乏力,周身酸痛,食欲不振。今晨起又出现咳嗽,气急和右上胸痛,并咯出少量带血丝的痰液。前天因在野外劳动,穿衣单薄,曾淋雨。查体:T39.8℃、P112次/分、R 38次/分,BP 110/65mmHg。急性病容,面色潮红,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唇微发绀,右上胸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及细湿罗音,语音传导增强,心律齐,心尖部有II级SM较柔和,腹平

人体解剖学呼吸系统复习题附答案

呼吸系统复习题一、名词解释: 1、上呼吸道——鼻、咽、喉2、声门裂——左右两侧声襞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3、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凹陷处称肺门4、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将肺连于纵膈,称肺根5、肋膈隐窝——胸膜隐窝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形成的半环形称肋膈隐窝6、纵隔——是两侧纵膈胸膜之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7、胸膜腔——脏壁两层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潜在性的密闭腔隙8、气管杈——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9、肺韧带——在肺根下方,脏、壁胸膜移行的双层胸膜称肺韧带,连与肺与纵膈之间,呈额状位,有固定肺的作用10、支气管树——左右主支气管入肺喉后反复分支,呈树枝状,称支气管树11、下呼吸道——气管、各级支气管12、鼻旁窦——由骨性鼻旁窦内衬黏膜而成,共四对,均开口于鼻腔,对发音有共鸣作用。二、填空题: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前者的功能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后者的功能是—气体交换的场所---。2、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和-喉---。3、下呼吸道包括气管及其各级支气管。4、呼吸道的起始部分是-鼻-,包括—外鼻、鼻腔、-鼻旁窦三部分。5、鼻腔外侧壁由上到下的三个突出结构是—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在上鼻甲的后上方与鼻腔顶壁间有一凹陷称—蝶筛隐窝,-筛窦后群-开口于此;下鼻道的前端有-鼻泪管---的开口。6、鼻腔粘膜嗅部位于-上鼻甲内侧面及其对应的鼻中隔黏膜-。7、鼻旁窦包括-四对,其中

窦腔最大且易患慢性炎症的是-上颌窦。额骨、蝶骨、上颌骨、筛骨8、喉腔被—前庭裂和-声门裂---分为三部分,从上到下依次是-喉前庭、--喉中间腔和—喉下腔-。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声门裂-。9、喉的软骨主要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及一对-杓状软骨-。10、--喉下腔粘膜下组织较疏松,炎症时易引起水肿,尤其时幼儿喉腔较小,常因水肿引起喉阻塞,造成呼吸困难。11、连于喉与肺之间的管道是-气管--与-支气管--。前者上端在第六颈椎体下缘平接喉的环状软骨,向下经-胸廓上口入胸腔,于-气管-平面分叉。12、左主支气管细长,走行较倾斜;右主支气管略---粗短,走行方向-较陡直,异物易坠入-右主支气管。 13、肺的上端较圆钝,称-肺尖-,可高出锁骨内侧1/3约2~3厘米。左肺前缘的下部有-左肺心切迹--。14、肺内侧面中央有一凹陷称肺门,它是主支气管、肺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肺的部位,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相连一起并由胸膜包绕成束,总称-肺根。15、肺下界在锁骨中线上平-第六肋,在腋中线上平-第八肋-。16、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左肺被自后上斜向前下的斜裂分为上、下两叶。 17、壁胸膜依其所在的部位可分肋胸膜-、-膈胸膜、-纵膈胸膜和胸膜顶-四部分。胸膜顶纵膈胸膜与肋胸膜。相互移行并包绕-胸膜腔-的部分。 18、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两侧界为-纵膈胸膜。19、胸膜下界在锁骨中线上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条件的选择

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条件的选择 1.空心阴极灯测量条件的选择 1.1 吸收线选择 为获得较高的灵敏度、稳定性、宽的线性范围和无干扰测定 , 须选择合适的吸收线。选择谱线的一般原则: a)灵敏度一般选择最灵敏的共振吸收线, 测定高含量元素时 , 可选用次灵敏线。例如在测定高浓度钠时,不选择最灵敏线(589.0nm),而选择次灵敏线(330.2 nm)。具体可参考Z-5000分析软件中提供各元素的谱线信息。 b)干扰谱线干扰当分析线附近有其他非吸收线存在时 , 将使灵敏度降低和工作曲线弯曲 , 应当尽量避免干扰。例如 ,Ni230.Om 附近有 Ni231.98nm 、 Ni232.14 nm 、 Ni231.6nm 非吸收线干扰,因此,可选择灵敏度稍低的吸收线(341.48 nm)作为分析线。而测定铷时,为了消除钾、钠的电离干扰,可用798.4nm代替780.0nm。 c)仪器条件大多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波长范围是190 900 nm,并且一般采用光电倍增管作为检测器,它在紫外区和可见区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因此,对于那些共振线在这些区域附近或以外的元素,常选用次灵敏线作为分析波长。例如测定铅时,为了克服短波区域的背景吸收和吸收和噪声,一般不使用217.0nm灵敏线而用283.3nm谱线。 1.2 电流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空心阴极灯灯电流 , 可得到较高的灵敏度与稳定性,图4-1为Cd 灵敏对水灯电流变化的曲线。 从灵敏度考虑 , 灯电流宜用小 , 因为谱线变宽及自吸效应小 , 发射线窄 , 灵敏度增高。但灯电流太小 , 灯放电不稳定,光输 出稳定性差,为保证必要的信号输出,势必 增加狭缝宽度或提高检测器的负高压,这样 就会引起噪声增加,使谱线的信噪比降低, 导致精密度降低。从稳定性考虑 , 灯电流 要大 , 谱线强度高 , 负高压低 , 读数稳 定 , 特别对于常量与高含量元素分析 , 灯电流宜大些。灯电流的选择原则是:保证 稳定放电和合适的光强输出的前提下,尽可 能选用较低的工作电流。 图4-1 Cd的灵敏度随电路变化曲线

第五章呼吸生理.

【第五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3.肺泡通气血流比值 指肺泡通气量(V 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的比值,正常为0.84。 4.肺活量. 指尽力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男性为3500 ml,女性为2500 ml左右,是反映呼吸功能贮备的重要指标之一。 7.生理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加上肺泡无效腔则为生理无效腔。由于正常肺泡无效腔容积不大,故生理 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几乎相等 二、填空题 1.外界空气由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称为 ______ 肺通气____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肺换气 ________ 。 10.呼吸的无效腔越大,则肺泡通气量越—小。 12.低O 2对呼吸中枢神经元的直接作用是—抑制,而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 用是兴奋。 13.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和肺缩小两个反射。 二、判断题

7. 一定范围内,浅而快的呼吸可明显增加通气效率 10.肺的顺应性越大,其弹性阻力也越大,故顺应性可作为弹性阻力的指标。(X) 12.温度升高可使氧解离曲线左移。(X) 14.C0 2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呼吸运动变化,主要是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而起作用。(v)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3.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之差为 a A.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B.潮气量x呼吸频率 C.余气量x呼吸频率 D.功能余气量x呼吸频率 5.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d A.肺活量 B.肺通气量 C.时间肺活量 D.肺泡通气量 6?呼吸频率从12次/min增加到24次/min,潮气量从500 ml减少到250 ml则 (b )

A.肺通气量减少 B.肺泡通气量减少 C.肺泡通气量增加 D.肺通气量增加 8.胸膜腔内压等于(d) A.大气压+肺内压 B.大气压+肺回缩力 C.大气压一非弹性阻力 D.肺内压一肺回缩力 10.某人肺通气量为7.5 L /min ,呼吸频率为20次/min,无效腔容量为 125/ml ,每分心输出量为5 L,他的通气血流比值是(c) A.0.8 B. 0.7 C .1.0 D.0.9 11.CO 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a) A.延髓化学感受器 B.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C.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D.延髓呼气神经元 13.切断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 b)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概述 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胸膜、胸廓及膈。 呼吸系统的功能:进行气体交换,并具有防御、免疫、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功能。 一、咳嗽与咳痰 咳嗽:是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借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气道内异物。 咳痰:是借助咳嗽将气管、支气管内分泌物从口腔排出体外的动作。 (一)病因 以感染最常见,其它致病因素有大气污染、吸烟、变态反应、创伤及肿瘤等。 (二)临床变现 1. 咳嗽 (1)咳嗽的性质 干性咳嗽:咳嗽无痰或痰量很少。多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及肺结核初期。 湿性咳嗽:咳嗽伴有痰液。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及空洞性肺结核等。 (2)咳嗽的时间 突然发作的咳嗽:多见于刺激性气体所致的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及气管、支气管异物。 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脓肿等。 夜间或晨起时咳嗽加剧: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及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左心衰竭常于夜间出现阵发性咳嗽。 (3)咳嗽的音色 金属音的咳嗽:见于支气管腔狭窄或受压的情况,如支气管肺癌、纵隔肿瘤。 咳嗽声音嘶哑:见于喉炎、喉癌等。 犬吠样咳嗽:见于喉部疾病或气管受压。 2. 咳痰: 痰的性状可分为黏液性、浆液性、脓性、黏液脓性及血性等。 白色黏痰:见于慢性支气管炎。 脓性痰:提示呼吸道化脓性感染。 血丝痰或血痰:见于肺结核、支气管肺癌、肺梗死等;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

粉红色泡沫状痰:见于肺水肿。 恶臭痰:提示肺部厌氧菌感染。 3.伴随症状 咳嗽伴呼吸困难:喉水肿、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症肺炎、肺结核、大量胸腔积液及气胸等。 咳嗽伴发热:呼吸道感染、肺炎及胸膜炎等。 咳嗽伴咯血:支扩、肺结核、肺癌及二狭等。 咳嗽伴大量脓性痰:常见于肺脓肿、支扩等。 咳嗽伴胸痛:肺炎、肺结核、胸膜炎及气胸等。 三、护理诊断 1.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黏稠、胸痛、意识障碍导致咳嗽无效等有关。 2. 有窒息的危险与意识障碍、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大气道有关。 3. 焦虑与剧烈咳嗽、咳痰不影响休息。睡眠病情加重有关。 四、护理措施 1. 生活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安静,温度在18℃~22℃,湿度在50%~60%,尽可能让病人取高枕卧位或采取舒适坐位,保证病人充分休息。避免诱因。 2. 饮食护理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保证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ml,以利于痰液的排出。 3. 病情观察 4. 对症处理促进有效排痰 (1)指导病人有效咳嗽:适用于神志清醒尚能咳嗽者。病人取坐位或立位,先行5~6次深而慢的呼吸,然后在1次深吸气后屏住呼吸3~5s并保持张口状,先咳嗽数次将痰咳到咽喉部附近,再迅速用力咳嗽将痰咳出。 (2)湿化气道:适用于痰液黏稠和排痰困难者。有超声雾化吸入法和蒸气吸入法。临床上常在湿化的同时加入痰溶解剂、抗生素及平喘药等,达到祛痰、抗炎、止咳及平喘作用。 (3)胸部叩击:适用于长期卧床、久病无力咳嗽者。 病人取侧卧位,护士将手的五指并拢、向掌心微弯呈空心掌状,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病人胸壁,震动气道,每一肺叶叩击1至3分钟,每分钟120至180次,同时鼓励病人咳嗽。每次叩击时间以5~15min为宜,餐后2h至餐前30min进行,以免诱发呕吐。 (4)体位引流:适用于痰液量较多、呼吸功能尚好者,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病人。

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任课教师:杨雪峰Prof. Dr. Yang Xuefeng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第九章 气体吸收Gas Absorption

概述(Introduction ) 吸收分离操作:利用混合气体中各组分(component)在液体中溶解度(solubility)差异,使某些易溶组分进入液相形成溶液(solution),不溶或难溶组分仍留在气相(gas phase),从而实现混合气体的分离。吸收剂 气体 y x 界面 气相主体液相主体 相界面 气相扩散 液相扩散 y i x i 气体吸收是混合气体中某些组分在气液相界面上溶解、在气相和液相内由浓度差推动的传质过程。

吸收分离操作实例:乙醇胺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图9-3 乙醇胺水溶液吸收CO 2 流程 原料气 (CO 2 ) 吸 收 塔 解 吸 塔 换热器 冷却器 再沸器 CO 2 冷却器

吸收质或溶质(solute):混合气体中的溶解组分,以A表示。惰性气体(inert gas)或载体:不溶或难溶组分,以B表示。 吸收剂(absorbent):吸收操作中所用的溶剂,以S表示。 吸收液(strong liquor):吸收操作后得到的溶液,主要成分为溶剂S和溶质A。 吸收尾气(dilute gas):吸收后排出的气体,主要成分为惰性气体B和少量的溶质A。 解吸或脱吸(desorption):与吸收相反的过程,即溶质从液相中分离而转移到气相的过程。 物理吸收(physical absorption):吸收过程溶质与溶剂不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可视为单纯的气体溶解于液相的过程。如用水吸收二氧化碳、用水吸收乙醇或丙醇蒸汽、用洗油吸收芳烃等。

第四章原子吸收题解知识分享

第四章原子吸收题解

习题 1 试述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并从原理、仪器基本结构和方法特点上比较原子发射光谱与原子吸收光谱的异同点。 2 试述原子吸收光谱法比原子发射光谱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的原因。 3 原子吸收光谱法中为什么要用锐线光源?试从空心阴极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方面,简要说明使用空心阴极灯可以得到强度较大、谱线很窄的待测元素共振线的道理。 4 阐述下列术语的含义:灵敏度,检出线,特征浓度和特征质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影响它们的因素是什么? 5 通常为何不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性分析?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 6 简述光源调制的目的及其方法。 7 解释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工作曲线弯曲的原因。并比较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的特点。 8 解释下列名词: (1)原子吸收;(2)吸收线的半宽度; (3)自然宽度;(4)多普勒变宽; (5)压力变宽;(6)积分吸收; (7)峰值吸收;(8)光谱通带。 9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存在哪些干扰?如何消除干扰? 10 比较火焰法与石墨炉原子化法的优缺点。 11 原子荧光产生的类型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2 比较原子荧光分析仪、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三者之间的异同点。 13 已知钠的3p 和3s 间跃迁的两条发射线的平均波长为589.2 nm, 计算在原子化温度为2500K 时,处于 3p 激发态的钠原子数与基态原子数之比。 提示:在3s 和3p 能级分别有2个和6个量子状态,故32 60==p p j 解:处于 3p 激发态的钠原子数与基态原子数之比,由玻耳兹曼方程计算: kT E j j e p p N N ?-=00 kT c h j e p p λ-=0 25001038.11058921000.31063.623710 343 6??????----=e 41069.1-?= 14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某元素的灵敏度为0.01μg ?mL -1/1%A ,为使测量误差最小,需要得到0.436的吸收值,在此情况下待测溶液的浓度应为多少? 解:灵敏度表达式为: %1/0044.01-= gmL A c S μ 100.10044 .0436.001.00044.0-=?=?=gmL A S c μ 1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三档狭缝调节,以光谱通带0.19, 0.38和1.9 nm 为标 度,其所对应的狭缝宽度分别为0.1, 0.2和1.0 mm ,求该仪器色散元件的线色散率倒数;若单色仪焦面上的波长差为2.0nm/mm ,狭缝宽度分别为0.05, 0.1, 0.2和2.0 mm 四档,求所对应的光谱通带各为多少? 解:光谱通带为: 1-?=L D S W

生理学试题 第五章呼吸(复习)

一、名词解释: 1.肺的顺应性 2.肺表面活性物质 3.用力呼气量 4.通气/血流比值 5.中枢化学感受器 6.肺牵张反射 二、单选题: ( )1.有关胸膜腔内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胸膜腔内存有少量气体 B.有利于胸腔内静脉血回流 C.在呼吸过程中胸内压无变化 D.胸内压大于肺回缩力 E.气胸时胸内压为负压 ( )2. 以下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 B.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C.稳定肺泡容积 D.降低肺的顺应性 E.防止毛细血管内液体滤入肺泡 ( )3. 非弹性阻力主要成分是: A.气道阻力 B.肺泡表面张力 C.组织粘滞阻力 D.肺回缩力 E.惯性阻力 ( )4.平静吸气末, 肺内存在有 A.潮气量+机能残气量 B.机能残气量 C. 残气量 D.潮气量 E.残气量+补吸气量 ( )5.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气体的溶解度 B.气体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 C.气体分子量的大小 D.肺泡膜的通透性 E.气体的分压差

( )6. 氧离曲线受下列因素影响: A. 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曲线左移 B. 温度增高曲线左移 C. pH增高曲线左移 D. 2,3-DPG增加曲线左移 E. CO增加曲线右移 ( )7. 氧离曲线右移是因为: A.体温升高 B.血液pH升高 C.血液PCO2降低 D.2,3-磷酸甘油酸减少 E.H+浓度下降 ( )8.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方式是: A.直接溶解 B.和水结合成碳酸 C.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D.碳酸氢盐 E.与血浆中蛋白结合 对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9. 下列缺O 2 A.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 B.直接兴奋脑桥呼吸中枢 C.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 时呼吸加深加快 D.轻度缺O 2 E.不影响外周化学感受器 ( )10. 贫血患者Hb浓度降低,但一般并不出现呼吸加强,这是因为: A.颈动脉体血流量代偿性增加 B.动脉血Hb氧饱和度正常 C.动脉血氧含量正常 D.动脉血PO2正常 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发生适应 ( )11. 血液中CO 浓度对呼吸的调节主要是通过: 2 A.刺激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 B.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C.刺激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D.刺激脊髓运动神经元 E.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 )12. 慢性肺心病患者经常有CO2潴留,若吸入纯O2可致呼吸暂停,因为这种病人呼吸中枢兴奋性的维持主要靠:

呼吸系统教案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案 编号:01 课题第一章绪论授课专业护理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 课时目标 1.了解内科护理学的定义、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 2.了解内科护理学学科发展。 3.熟悉呼吸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4.掌握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评估的主要内容。 5.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6.掌握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护理诊断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教学活动课型:理论√实验见习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示教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其它 教学过程第一章绪论 一、内科护理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讲授、提问(10分钟) 二、内科护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发展:讲授、提问(10分钟)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概述 一、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讲授、提问(15分钟) 二、护理评估:讲授、提问(10分钟)

第二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咳嗽、咳痰:概述、护理评估、常见护理诊断、目标、护理措施及依据、评价:讲授、 提问、讨论(25分钟) 二、肺源性呼吸困难:概述、护理评估、常见护理诊断、目标、护理措施及依据、评价:讲 授、提问(20分钟) 三、咯血:定义、病因、护理评估:讲授、提问(15分钟) 四、胸痛:病因、护理评估:讲授、提问(10分钟) (八)小结、布置思考题(5分钟) 1、体位引流、咯血、肺源性呼吸困难、三凹征的概念 2、呼吸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简述各部分的生理功能。 3、呼吸系统护理评估应从哪几方面进行? 4、何谓肺源性呼吸困难?有哪些类型?其特点如何? 5、请制订清理呼吸道无效这一护理诊断的护理措施。 6、咯血、胸痛的常见护理诊断有哪些? 任课教师签名: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案 编号:02 课题第四节慢支、阻肺、肺心授课专业护理 课时目标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

一.判断题 1. 原子吸收光谱是由气态物质中基态原子的内层电子跃迁产生的。(×) 2. 实现峰值吸收的条件之一是: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 3. 原子光谱理论上应是线光谱,原子吸收峰具有一定宽度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光栅的分光能力不够所致。(×) 4. 原子吸收线的变宽主要是由于自然变宽所导致的。(×) 5.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故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不需要分光系统。(×) 6. 空心阴极灯能够发射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原因是由于其阴极元素与待测元素相同。 (√) 7. 火焰原子化器的作用是将离子态原子转变成原子态,原子由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只能通过光辐射发生。(×)8. 根据波尔兹曼分布定律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原子化过程时,所有激发能级上的原子数之和相对于基态原子总数来说很少。(√) 9. 石墨炉原子化法比火焰原子化法的原子化程度高,所以试样用量少。(√) 10. 原子化温度越高,激发态原子数越多,故原子化温度不能超过2000K。(×) 11. 一般来说,背景吸收使吸光度增加而产生正误差。(√) 12. 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如果待测元素与共存物质生成难挥发性的化合物,则会产生负误差。(√) 13. 火焰原子化法比石墨炉原子化法的检出限低但误差大。(×) 14. 压力变宽不引起中心频率偏移,温度变宽引起中心频率偏移。(×) 15. 贫燃火焰也称氧化焰,即助燃气过量。过量助燃气带走火焰中的热量,使火焰温度降低,适用于易电离的碱金属元素的测定。(√)16. 当气态原子受到强的特征辐射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约在10-8s后,再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辐射出与吸收光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 17. 激发光源停止后,荧光能够持续发射一段时间。(×) 18. 当产生的荧光与激发光的波长不相同时,产生非共振荧光,即跃迁前后的能级发生了变化。(√) 19. 原子荧光分析与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结构都较为接近。(×) 20. 原子荧光分析测量的是向各方向发射的原子荧光,由于在检测器与光源呈900方向上荧光强度最大,故检测器与光源呈900放置。(×) 二.选择题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中,光源辐射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的光,通过样品蒸汽时,被蒸汽中待测元素的D吸收。 A.离子 B.激发态原子 C.分子 D.基态原子 2. 原子吸收光谱中,吸收峰可以用A表征。 A.中心频率和谱线半宽度 B.峰高和半峰高 C.特征频率和峰值吸收系数 D.特征频率和谱线宽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