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特复习资料终极版

中特复习资料终极版

中特复习资料终极版
中特复习资料终极版

一、什么是中国国情?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国情的概念:

国情是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的客观实际情况,它是指那些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它常常决定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大致轮廓。发动因素:生产技术,企业创新与管理才能。限制因素:人口,资源或物力。社会制度可能是发动因素或限制因素。

中国国情基本特征:

(1)人口众多,其中有9亿农村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技术素质低,这决定了在相当长历史时期,三农问题将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2)主要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水、土地资源明显稀缺。

(3)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环境基础脆弱,易于失衡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旱涝时有发生。

(4)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在农村,基本上还是手工劳作,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面广量大的小农经济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

(5)呈典型的二元结构。现代化工业与大量落后的工业并存;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并存;具有工业化、现代化因素的城市与幅原辽阔的以传统方式生产和生活的农村并存。

(6)支持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不足,能源紧张,资金短缺,科学技术落后,教育远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或:

1. 中国现代社会基本矛盾;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二元经济社会。

2. 中国现代社会生产力内部矛盾:人口过多与资源相对紧缺;过剩农业劳动力与稀缺工业资本。

3. 地区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国情基本特征之一。

4. 中国社会正处于几个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转型、政治转型。

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原因:

1、不了解国情带来的危害:“大跃进”、“赶英超美”、“浮夸风”、“五九事件”、“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使我国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2、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意义:

(1)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为,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3)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不仅属于历史,客观实际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历史还是后续事件的生长点,也是现实国情的根基。我们要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就不能不学习历史。

(4)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对学生来讲,有多方面意义。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增强历史责任感,当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了解国情,才能较好地思考和处理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只有认识国情,国家才能发展,才能更加强大。

什么是综合国力,有哪些指标?(关键是人口素质、经济、军事)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综合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的构成要素中既包含自然的,也包含社会的;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既包含实力,也包含潜力以及由潜力转化为实力的机制,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综合国力是一个包含众多复杂子系统的大系统。一国经济力的强大需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以及在全球创新系统中对领先产业的占有,而获得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根本在于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则是创新的根本性条件。军事力的获得以经济力为基础,同时政府是国家军力的组织生产者,人才素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对军事力的生产影响也是无须多述的。而一国的教育力、科技力、政治力、外交力和军事力等本身也都是非常复杂的独立系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方面,这些力与力之间互相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独自或交迭地对外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力,所以综合国力不是多种力量的简单加总,而是多种力量有机组合的一个系统;另一方面,尽管国力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关系,如一国经济力强大并不代表外交力也一定强大,所以考察一国的国力,总体上考察很重要,结构是否均衡也非常重要。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一)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存在的物质前提。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之所以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最终也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在理论上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突出了发展生产力,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三)社会主义任务:

1.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确立这一任务的主要依据是: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以至于共产主义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只有不断地发展生产率才能实现这个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贯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必须做到: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第二,坚持和深化改革,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打开广阔前景。

第三,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心一意谋发展。

(四)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主要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包含了以下五个方面:

1.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即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

2.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本质要求。

3.“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阶级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方针

5.“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初阶级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即经济现代化(物质文明);民主即政治现代化(政治文明);文明即文化现代化(精神文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规律,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主要从制度变革、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三方面论述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一)制度变革。

制度变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这其中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变革就是1978年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的经济体制改革。

(二)生产要素的充足供给。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资本高速积累、劳动力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平均高达3713%。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的高储蓄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国吸引大量的外资。

2.我国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

3.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劳动者的素质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人才保障。

4.三十年来,我国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有显著提升。每年的专利申请授权数大幅增加。

(三)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快慢不仅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及产品的生产情况,还取决于该国或地区产品的需求情况。从全球范围看,主要产品基本上都是供过于求,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方面,而不是供给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增加非常迅猛。

四、用中国话语解读当前社会矛盾

(一)影响社会矛盾的因素

1. 价值观念对认识社会矛盾的影响: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的价值观念体系表现出价值紊乱的情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价值观都深刻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矛盾的看法。

2. 利益诉求对社会矛盾的影响:人们喜欢站在各自不同的且千差万别的利益角度(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去看待同一社会矛盾。国家利益需要、干部政绩考核的需要、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屁股决定脑袋,正面宣传或轰动效应。

3. 思维方式对认识社会矛盾的影响:人们有时孤立静止片面认识矛盾,存在思维误区:只看到中国的优势或成就而忽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只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好处而看不到我们的成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夸大局部矛盾忽视和谐全局);非此即彼对立思维(把社会矛盾与和谐对立起来)。

4. 社会心态对认识社会矛盾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人们期望值迅速上升的时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过高期望也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矛盾的看法。

(二)用“中国话语”实事求是认识社会矛盾

1.“实事求是”原则:从全面发展联系的实际出发,看待当前面临的社会矛盾(1)从全面的实际出发,一定要把实际看完全,把有关的各种情况弄清楚,这才真正算是从实际出发。

(2)从联系的实际出发,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情况,并非真实的实际,可能只是表象。因为本质的东西往往深藏在现象的背后,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将事物放在特定的背景之中,将其与环境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才能看到真实的实际。

(3)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

(4)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真理是有条件的,要注意真理的前提。对事物具体环境和条件作具体分析,一切以具体的环境、条件、时间和空间为转移。

(5)没有正确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以世界眼光和“中国话语”透视中国当前社会矛盾状况

首先,要联系当代世界的背景来看待中国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当今社会,面临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竞争与并存的局面。不能孤立地看待中国面临的社会矛盾。把中国的发展置于国际发展的视野中,从外部世界看中国,无论是经验还是问题都会看得更清楚。从全球眼光看,中国当前的社会矛盾是“成长中的烦恼”。因为目前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发达国家同样经历过,而且当时的社会矛盾并不比我们少。

其次,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社会矛盾。不要被“西方话语”忽悠。有世界眼光,并不等于说要用“西方话语”来解读中国的社会矛盾。不少人习惯于用西方模式和西方新自由主义话语来看待中国的社会矛盾。但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和社会矛盾问题,都远远超出了“西方话语”的诠释能力。我们需要自己的强势话语来总结自己的经验和问题。用中国自己的政治、经济话语体系来解读当前的社会矛盾,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一个视角。

3.以全面眼光认识“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这个主流

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应当是和谐的社会,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社会矛盾。如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同样是不存在的。因为和谐是不同主体、不同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不同主体或事物必然存在着差异,而差异本身就是矛盾存在的一种形式,而且差异还会演变成其他各种矛盾形式,如果不承认差异和矛盾的存在,就谈不上和谐社会关系的建设。和谐社会以矛盾双方良性互动和矛盾关系动态平衡为诉求。社会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社会矛盾也是社会发展充满活力的动力。通过世界银行报告及中国人权状况、民主政治状况、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人力资源状况等白皮书披露的资料,可以发现目前中国社会的和谐状况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其次,判断当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否和谐还要有一个世界历史坐标。以往,人们常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消除贫困、保障安全等方面及农村的总体水平都明显好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种比较有一定的说服力。其实,即使与发达国家、崛起的大国或者“福利国家”的相应发展阶段相比,中国社会的和谐程度也毫不逊色。

4.以大历史眼光分析当前的社会矛盾及其产生的必然性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矛盾是事物发

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要面对不同的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人类还会遇到新的矛盾,又需要解决,由此推动社会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和谐社会诞生于解决社会矛盾的阵痛之中。如果站在时代角度,从世界历史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来看,各国经济社会转型都伴随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阵痛,而且矛盾比我们还复杂。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社会矛盾的产生是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其历史必然性,难于避免。

(三)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几点对策建议

解决矛盾有四种方式:矛盾双方并存;矛盾双方中一方克服、“吃掉”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在相互博弈过程中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传统斗争的办法很难解决人民内部利益冲突。社会矛盾具有复杂性,是一个权衡利弊、不断博弈的过程,只能采用并存或融合的方式,求得利益共同点。

1.在战略上高度重视社会矛盾问题,战术上关键在落实具体矛盾的解决

不回避,正视矛盾,进而解决矛盾,“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不能等到社会矛盾激化后再去解决,那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2.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矛盾”。前者要靠科学发展来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后者要靠社会公平来解决,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如公平分配满足老百姓的需要,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和改革成果。胡鞍钢:“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公正也是硬道理。

3.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化解矛盾提供制度保障

(1)党和政府能代表整体利益的政治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四个坚持集中表现在党的领导。”共产党领导的市场经济有什么特点?根本在于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党派私利。《共产党宣言》:“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三个先锋队,能够随时防范既得利益集团和特殊利益的纠葛,公平对待所有的市场经济主体,使它们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如何防范既得利益集团?重庆经验的主要一点就是打黑肃贪,为公平的市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党领导的市场经济是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不是像西方市场经济那样只为极少数人谋利益。在重庆通过市场机制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一点体现得非常明显。

(2)宏观调控的经济优势:“两手要硬”

苏联搞计划经济,只重视政府这“一只手”的作用而忽视市场,美国搞新自由主义—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醉心于市场这“一只手”的作用,认为政府只能充当“守夜人”角色。当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来临时,才想到政府干预,如罗斯福新政和奥巴马改革。中国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在宏观调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同时也可以削弱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3)求同思维整体性思维的文化优势

“文明型国家”最大优势是“求同”,而西方则是“求异”思维。地区间矛盾、企业间矛盾,或官民矛盾、劳资双方的矛盾,只要把重点放在寻求各方的共同利益,效果比较好,中国人有“求同”的文化基因。

整体性思维的优势与大局观。西方哲学强调个体,中国哲学强调整体。西方政客往往只关心部分选民的短期利益,而忽视民众和世界的整体利益;往往只关心自己的选票和任期内的事情,而忽视更加长远的问题。中国人采用从整体出发,喜通盘考虑,讲究度和动态平衡,讲究解决问题的最佳火候和时机。

4. 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 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由于我们党处在执政地位并长期执政,党内有一些人逐渐产生了一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他们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看成是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用来为自己捞取不合理的、非法的私利。他们甚至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谁也碰不得、动不得的私有财产,想方设法地要去维护和扩大这种所谓的‘既得利益’”。—江泽民

5.健全人民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健全社会协商和民主对话机制

全国各地探索并建立了民意调查制度、集体谈判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群众意见的及时反馈制度、重大事情投票表决制度等。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我们要为奋发进取心态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我们要为理性平和心态营造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

我们要为开放包容心态营造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

6.将社会矛盾解决纳入法治轨道,理性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只有在建立法治社会的同时,将种种社会矛盾问题纳入法治的轨道予以解决,方具有长久、有效和可行的意义。

五、文化建设专题

(一)何谓“文化”

广义:泛指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和心理文化。狭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及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二)中国特色文化的核心内容

1. 传统文化的内容——儒释道

儒家的“家国一体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少恩寡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佛教的“慈悲为本”行善戒恶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为之奋斗。这个共同理想,既体现了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员把为最高理想而奋斗同为现阶段共同理想而奋斗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党的建设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3.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海纳百川——包容、修身养性——厚德、天人合一——和谐.

(三)传承与创新——建设文化强国

具体来说,从传承上讲,我们应该做到:

一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一代代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具有恒久性,继承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而不是个别字句。

二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源所在,中国文化里面的优秀内容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对中国文化中哪些属于优秀部分、哪些属于糟粕、还有哪些仅仅是作为文化的基础而存在的部分做出具体而科学地分析。我们不期然而生活于其间的是基础的部分,我们要发扬的是优秀的部分,批驳的是糟粕部分。中华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中国文化对于伦理道德的重视、对于人生完善的孜孜追求、对于生活内容丰富与艺术化地不懈努力、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注等,都是值得当代人深思的精华。中国文化是中国最大的实际、最大的国情,我们要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鉴别与继承。

三是“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历史上,世界各族人民于各地分别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的优秀部分都是需要我们学习借鉴的成果。文化的许多内容是没有或者说很少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各族人民的优秀文化成果是属于全人类的。在当前各国竞争加剧与世界一体化加剧并存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学习与借鉴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既无法与他们对话沟通,也无法通过学习借鉴加强自身优势,获得发展活力。

从创新上讲,我们应该做到:

一是最基本的,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创新指导思想。在当前,这主要

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架构、主要理论、各观点之间的联系,要做深入研究,要有理论创新的勇气。如果理论不能创新,我们就无法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无法对人民的实践做出正确地归纳,更无法用统一的思想指导实践。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只有建设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实现。

二是最紧迫的,继承与学习各族人民的优秀文化,创新与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狭义的)、社会与生态这五大文明理论体系与制度建设。五大文明“五位一体”,是我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标志,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表现为理论层次与器物层次,五大文明是其载体。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文化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上关注民生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生态上建设“美丽中国”。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五大文明建设是其内涵。

三是最终目的,文化是用来构建与创新我们的生活。文化,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就是整个人类的生活。人们活得幸福与否、每个人是否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广义上的文化是其背景。文化建设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与生活内容必须丰富、优质,这样才会既满足于人民的精神需求,又适用于人的全面发展。要发扬艺术民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展现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吸引力。

PPT?

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的精神家园,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传承: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开放的、反思的。

创新:民族性与国际性、时代性的统一,丰富性与思想性、进步性的统一。

2. 形势复杂,任务艰巨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

坚持——支持思想,坚定——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两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奋斗目标:以人为本,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氛围。

六、以苏共为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苏联内部的腐化变质(根本原因)

原因:1. 否定当的领袖和历史;2.否定马克思主义;3. 任人唯亲的干部路线;4. 严重脱离群众;5. 背离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二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达到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只有实行高度集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民主集中制是要使民主和集中二者辩证地统一。在政治上,围绕着共同的目标,使各方面的意见得以充分发表,然后对其中科学的符合实际要求的东西,通过集中形成统一的意志,作为共同的行动准则。在这过程中,要求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个人服从集体、全党服从中央。在利益关系上说,民主集中制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它要求统筹兼顾,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在维护个人合理利益的基础上,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如果把民主与集中割裂开来,只讲集中,不讲民主,就必然出现个人独断专行,官僚主义滋长;反之,如果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又会出现极端民主化以及无政府状态。

(二)苏共解体教训

1. 加强思想建设;

2. 培养接班人;

3. 坚持民主集中制;

4. 坚持群众路线;

5. 警惕国内外反华势力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切入点在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认识发展的科学内涵。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前进,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逐步深化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我们党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分析、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人民群体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做到“四位一体”,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工作实践中具体落实和体现。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保证。科学发展观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首先,要求我们全面、准确、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基本要求、实践基础和重大意义,对此认识得越深刻、把握得越准,就越能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其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执政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执政党运用各种执政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国家建设好、发展好的能力,因此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第三,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坚决克服和反对知道归知道,想怎么做还是怎么做的恶习,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全局观念,切实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第四,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不同的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发展措施上不能强求一律,在发展目标上不能预期过高。要用执政能力的提高来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用科学发展的成果来检验执政能力的提高。

3、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解决好突出矛盾。当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按照《决定》“五个重视”的精神,在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上,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着力解决好突出问题。在重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大力推进农村的各项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发展农村的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要加快城镇化进程认真研究和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工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和投入力度,促进经济、技术、人才的交流合作,推动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上,主要是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在重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上,主要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比,明显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进一步加大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着力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此外,还要高度重视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人民内部矛盾和信访问题,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受侵犯和损害。

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着力点在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改进工作作风

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必须抓住干部队伍这个主体。《决定》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是我们党在科学总结多年执政的历史经验,深刻把握新时期党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清醒认识党的干部队伍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任务。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具体执行的决定因素。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是客观存在的,对干部队伍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就是我们党的事业根本保证。

2、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必须建立健全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要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党管干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用好的制度来选人用人,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环境。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认真研究制定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为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

3、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执政党的党风,就是执政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按照《决定》提出的要求,就是要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党形象。要为民,就是要党的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温家宝总理强调的:“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做一个有心的人,用心了解社情民意;做一个心重的人,把群众的事情看得比泰山还重;做一个心诚的人,诚心诚意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为群众服务。”要务实,就是要党的干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具体来讲,就是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做表面文章、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同时要从制度上加以制止。要清廉,就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要求,把教育和监督各级领导干部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作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落实到位。同时要加大监督和惩处力度,树立良好的执政党形象。

4、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必须做到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我们领导干部虽然级别不同、岗位不同,但都是党的执政者,都应为科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反观近年来全国一些地方出现的因非法开采滥采造成的生态灾难,因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的惨痛矿难,因小事处置不当不力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等有碍科学发展的问题而言,看似偶然,实属必然。究其深因,是认识忽视、

责任缺失的后果,是我们的一些干部遇到问题踢皮球、碰到矛盾绕道走、没有履职尽责的结果。目前,我们安徽正处在厚积薄发、加速跨越的关键阶段,我们领导干部更应立足岗位,履好职尽好责。

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落脚点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党对全民族、全社会的整合,使各种差别和矛盾处于正常的、有序发展的状态,又使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充分发挥出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力量源泉,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我县在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方面已做了不少的工作。但是仍要注重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人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2、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强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首先,转变职能,准确定位。要围绕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总体要求,对本部门所承担的有关社会管理职责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梭理,看看哪些需要继续加强,哪些需要转变给社会,由社会自我管理。

3、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目前,我国社会基本和谐,但不安定、不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减少或消除不安定、不和谐的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这里,我仅结合学习体会和分管工作实践讲几点想法。首先,要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不安定、不和谐因素以及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质。应当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还是利益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在当今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中国,不同利益群众体之间由于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等种种因素导致的利益差别客观存在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矛盾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性质,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手段。总体上看,我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的诸多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的非对抗性矛盾,要用经济的、民主的、法制的、综合的手段加以研究,解决,以达到协调关系、理顺情绪、解决合理合法诉求、增进理解和维护稳定的目的。其次,要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规范分配秩序,着重解决初次分配非正常收入造成的差距,着重解决再分配的社会公平保障,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体制。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救肋体系,运用政府的力量切实解决好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困难。第三,要提高各级干部化解矛盾的能力。因为矛盾处置不当而引发的大规模群体事件事例不少,所以面对当前情况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探索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思路、新方法。要建立和完善信访体制和机制,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处理和工作机制,切实增强处理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七、美丽中国(生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指出,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上的新名词,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至少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以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切入点,深刻理解和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从报告的论述来看,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把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主要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观念8个方面纳入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旨在破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指导性和实践性;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看,从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中央的议事日程;从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研究成果看,2002年我们研究提出“三生态”的战略思想,这就是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核心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这些观点和内容,在2003年中央9号文件中被充分吸纳;从国家环境保护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看,无论从加强污染防治、控制污染排放、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环境准入,还是加强环境立法执法与普法、完善环境政策、强化约束机制,其路径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完善体制、机制、政策入手,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领域严格控制污染,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其最终目标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切入点,深刻理解和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更好地指导我国环保工作。

二、以生态环境建设、污染防治与减排为主线,深入开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咨询项目研究。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咨询研究,要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为依据,以污染防治和减排为主线,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为目

标,围绕国家环保工作的全局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从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理论与指标体系、功能布局、建设重点、建设路径、保障措施等几个层面入手,研究提出环保部门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新思路、新领域、新格局、新任务,探索包括制度、体制、机制、政策在内的新路径、新举措,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领域正确理解和回答“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

三、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领域研究。10个重点咨询研究领域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污染减排与综合防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与江河湖海休养生息;改善和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与健康水平;城市空气、水源、森林质量评价监控与饮用水安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面源污染防治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变化与人类的责任;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与政策研究,分类管理,分区管理,完善生态补偿的政策;构建和谐社会与生态伦理道德。

八、女权社会主义思潮

(一)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末

第一次女权运动:1848年《妇女伤感宣言》

社会主义运动:1848年《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

一战后,部分欧美国家妇女赢得选举权、财产权、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二)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

1. 第二次女权运动:从争取部分权利到全方位斗争(从改良到激进)、女权社会主义形成

2. 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特点:以女性为主体;既是一种理论思潮,也是一种社会运动;既属于女权主义思潮,也属于社会主义思潮

3. 思想来源:

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妇女解放思想(莫尔:在乌托邦共和国,男女在教育、劳动、担任公职方面没有区分

科学社会主义——马恩的妇女解放思想

女权主义:自由主义(波伏娃)、激进主义

女权运动主要是指西方发达国家的妇女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广泛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为争取自身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权利,以实现妇女解放为目标而开展的群众性的社会运动。女权运动在西方有着较长的历史,早在19世纪中叶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女权运动,被称为第一次女权运动的高潮。这次女权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取得了丰硕成果,使欧美不少国家的妇女赢得了选举权、财产继承权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第一次女权运动高潮过后,法国杰出的女权主义者、著名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1949年发表了女权主义经典之作《第二性》。波伏娃深刻分析了妇女所受的压迫,大胆提出了妇女解放的三种途径。《第二性》不仅成为第一次女权运动的理论总结,而且为第二次女权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女权社会主义正是在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潮中形成的。

分为两个时期:

1.逐步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2.深入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女权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

1妇女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没有摆脱受压迫的处境;2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结合;3.妇女解放是以经济解放为主的整体性解放;4.开展多种形式的反对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斗争。

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1.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现代女性发展的前提;

2.经济独立是现代女性发展的关键;

3.制度建构是现代女性发展的保障。

九、日本政党轮替对内政外交的影响

(一)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麦克阿瑟)

1. 解除日本武装

2. 铲除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3. 修改日本宪法

4. 实行政治民主化

(二)改革的积极作用

改革对日本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日本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改革还使日本的非军事化与民主化同步进行,是战后日本民主主义的出发点,其速度和规模不亚于“明治维新”对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改造,被称之为是一场“民主化风暴”。

(三)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影响

首先,极大地助长了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和猖獗程度。

其次,使东亚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受到潜在的威胁。

对日本外交的影响:

第一、民主党的鸠山由纪夫内阁搞坏了日美关系,

第二、菅直人内阁搞坏了日中关系,

第三、在野田佳彦内阁中,由玄叶光一郎出任外务大臣,人们没有指望日本与中、

韩的关系会有好的转变。但人们没有想到的是,2012年9月以来由于民主党政府推动的钓鱼岛“国有化”闹剧,反而把中日关系弄到了“邦交正常化以来最坏的两国关系”的地步。

十、执政合法性

(一)合法性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

1. 合法性的理论渊源

(1)现代民主的核心问题:谁来行使政府权力

西方民主:公共权力的形式属于作为一个整体的全体公民

从权利出发论证民主制度是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理论,也是被政治实践所广泛运用的理论

从权利出发论证民主制度的核心在于强调民主政府是唯一合法的政府。

(2)权利理论:

斯宾诺莎——思想自由是民主的前提

杰斐逊

霍布斯

卢梭:为什么服从政府?政府的合法性代表正当的权力

洛克:生命、自由、财产权利不可转让;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与者;

分权和法制——立法、执行、对外

孟德斯鸠:现代三权分立

(3)两种权力基础:传统、强权

人的行为深层动机包含着对合法性的追求

在人们服从权力的深层动机中,有一个最基本的精神因素,即相信支配者拥有某种合法性,只有基于对支配者合法性的信念之上的服从。

2. 合法性的现实主义

(1)民主制度是唯一可能在现代社会建立稳定秩序的制度

(2)民众的权利意识发生变化,合法性问题愈来愈在政治权利的稳定中占据重要地位

现代权力是越来越脆弱的,它愈来愈知识一种大众信念的产物,依靠大众对其合法性的认可,一旦人民对权力失去信念,权力很难长期维持其存在。

(二)合法性内涵

所谓合法性既指在现有法律规范下,遵循一定的程序所取得的权力,也可以指事实的合法,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得到大多数人支持和拥护而取得的权利。

1. 权利的来源:君权神授、人民主权、权利来源于法律

2. 民众的认同

3. 权利的边界:西方政治学有三种观点

一是权力无限的国家,即极权主义

二是取消国家权力,即无政府主义

三是有限权力的国家。在这种理论基础上:个人必须保留某些基本权利,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越这些权利。个人基本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三)合法性的来源

合法性的来源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意识形态、领袖魅力、统治绩效和民主选举。(1)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所构成,并成为一定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8]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统治者指导、动员、调控、约束全体社会成员社会活动的思想工具,从而成为统治者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中社会思想领域的意识形态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倾向,意识形态难以成为统治者合法性的稳定来源。

(2)领袖魅力。领袖魅力是指领袖人物所具有的能对追随者产生巨大的、超凡的影响的个人吸引力。领袖魅力作为合法性的基础在于,民众相信他们的领袖具有超人的能力、完美的品格和特殊的魅力,能够领导他们创造幸福生活,并且,民众愿意接受他的领导和服从他的统治。在现代国家中,特别是对于一个处于“脱魅”时代的政治体系来说,民众可能仍然能够感受到领袖人物的神秘感和个人魅力,领袖魅力作为政治合法性来源的社会基础仍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但是已经被严重削弱,表现得十分薄弱。

(3)统治绩效。统治绩效是指统治者通过行使公共权力履行自身职能、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公民福祉的能力、水平和效果。一般来说,作为现代国家统治绩效的合法性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经济绩效,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确保社会财富合理分配;二是政治绩效,维持政治秩序稳定、保证政治决策合理合法、维持行政管理体系有序运转、保护国家主权完整与领土统一;三是社会绩效,确保社会秩序稳定和谐、有效供给公共物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统治绩效合法性对不少发展中国家维持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对政治体系的持久稳定而言,仅有统治绩效合法性是不够的。[9]

(4)民主选举。民主是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和形式,它不同于其他国家形式之处在于它承认公民在政治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并从制度上确保它的实现。在现代民主国

家中,统治合法性主要是由民主选举来确定的,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或者执政地位一旦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选举形式得以确定,在一定的时期内,其合法性就是稳固性。

应当注意的是,在现实政治的合法性来源形式中,一般都是这四种纯粹类型的混合形式;在一定时期,某一政治体系非常接近某种类型,或者以某种类型为主要形式,但不会完全等同于某种类型。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来源看,意识形态、领袖魅力、统治绩效、民主选举等同样是中国共产党获取执政合法性的重要资源和主要途径,只是在党执政的不同时期,获取合法性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同、合法性面临的挑战不同,获取合法性的手段和方式各有侧重,并由此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色。(四)中共的执政合法性

1. 革命提供合法性:建国之初的合法性是革命的合法性

(1)革命是20世纪的时代主题,是取得政权的合法方式

(2)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是中共取得政权的根本原因,也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3)中国所处内外环境决定政治体制的特点

2. 经济绩效提供合法性

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靠经济发展换取老百姓支持,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经济绩效和合法性的关系:有效性不等于合法性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必定要进行调整

人民主权要优先,改变过去国家力量高于人民主权的情况。

3. 合法性的危机:中国下一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民主政治的改革(见六)(五)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来源的演变历程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来源经历了以意识形态为主、以领袖魅力为主、以统治绩效为主的三个时期。当然,不能否定的是,每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也有其它的来源,只不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种执政合法性来源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显一些。

(1)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时期(1949年10月~1958年3月)。这一时期是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8年3月成都会议的召开。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成为新中国建立的合法性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功绩,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就,党的各级组织和人民军队在建立新国家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严明优良的纪律,极大地强化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在这一过程中,党的执政地位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坚决拥护,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党所追求的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为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在全社会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这一意识形态对当时中国社会中的各种政治力量都是很有感召力的。可以说,党执政初期的合法性有非常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人民非常忠诚于党,非常认同党的领导,并自愿接受党的领导。

(2)以领袖魅力为主的时期(1958年3月~1978年12月)。这一时期是从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一时期,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有了很大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也由主要以意识形态为基础逐渐转变为主要以领袖魅力为基础,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得到了极端强化。(3)以统治绩效为主的时期(1978年12月~现在)。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的去世后,作为党执政合法性来源基础的个人崇拜开始逐渐退出中国的政治舞台,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基础面临着重建的任务。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此后,邓小平在党的执政合法性来源方面采取了与过去相比明显不同的策略,主要是通过改革开放建立以执政绩效为主的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统治绩效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最主要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贫困人口数量大量减少,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中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富裕安康的道路,为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成为这一时期党执政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当然,应当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合法性来源是多元的,除执政绩效成为党执政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外,意识形态、领袖形象、民主选举也增强了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提出了不少重要的思想和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方面采取了许多新的做法,并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灵活性,使之与时代和社会发展协调与同步,这样,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个人崇拜被完全打破,但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注重自身形象,绝大多数的领导人都体现出强烈的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同时,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也迈出了重大步伐,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

断健全与完善,这主要体现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多次修改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选举制度向民主化方向迈出了重要步伐;扩大了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加强了地方政权建设;建立和健全人大工作制度,使人大工作逐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这些成就都为党执政合法性提供了重要来源,增强了人民对党执政的认同、接受和支持,从而使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更加稳固。

(六)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果党的执政合法性主要由经济增长和经济绩效来支撑,这种合法性来源就会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政治发展的成就难以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提供有效的资证。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等都会向前推进,从而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政治领域的一些问题仍然一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加上缺乏对政治发展效度的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评价中国政治发展的效度,不同的人持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并且差异很大,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即使中国政治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取得较大进展,仍然难以成为党执政合法性来源的支撑。

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中国已经进入社会风险积聚期和突发事件高危期,这会影响民众对党的执政绩效做出全面的、准确的、可靠的判断和认识,从而对党的执政合法性产生置疑。当前,中国社会许多问题和矛盾凸现出来,一些问题和矛盾还呈现出继续恶化的态势,社会风险不断累积;同时,中国社会诱发突发事件的因素增多,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这对中国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构成了相当大的、潜在的威胁,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对党的执政合法性提出了挑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实现党执政合法性主要来源由统治绩效向民主选举的转变,并在增强民主选举作为党执政合法性来源的同时,继续发挥意识形态、领袖魅力和统治绩效作为党的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形成党的合法性来源以民主选举为主,并辅之以意识形态、领袖魅力和统治绩效等来源,这是改进党执政合法性主要来源途径和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的重要策略。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来源由以统治绩效为主转变为以民主选举为主显得非常必要。通过民主选举,党可以有效提升其执政合法性。

第一,民主选举可以塑造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党要善于通过民主选举,使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得到群众的认同、接受、支持和拥护,而不能只是简单地通过宣传工作和法律规定等方式强调与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党应当、也有必要通过对选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不断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创造条件;党要不断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对人民民主的发展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增加人民对党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领导地位的认同。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党不能直接管理或干涉国家事务,党要善于尊重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利,不能凌驾于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之上,而是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明确党的行动范围是有界限的,党的权利是受到约束的,从而提高党通过合法的、正当的选举活动增强合法性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民主选举可以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民主选举是党增强合法性的非常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也是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宪法中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但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仍然必须着眼于长期执政的需要,必须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适应党领导国家事务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在民主选举过程中,人民群众被广泛动员起来,他们的政治主体意识增强,政治积极性提高,政治参与热情得到发挥,这样,既可以把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又体现出党的领导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三,民主选举可以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民主选举是人民群众与执政党之间依照宪法和法律进行权力委托与授予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可以极大地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通过民主选举方式,增强人民对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认同与接受,就可以大大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党要善于通过民主选举,使人民真正认识到,党能够真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自觉自愿地接受党的领导;党也要善于通过选举把本党人士选入人大代表之中,通过本党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中活动,实现党的宗旨和目标,把党的意志转化为人民的意志和国家的意志,从而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

当然,强调当前党执政合法性主要来源应由统治绩效向民主选举的转变,并不是要否定以其他方式和途径来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相反,应进一步通过意识形态、领袖魅力和统治绩效等手段,加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认可和接受,使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更加稳定可靠,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十一、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全面把握中国同世界关系变化的实质, 充分认清当今中国与世界前途命运休戚与共, 对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行积极主动的对外战略方针, 推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是世界局势变化同中国自身发展变

化相互作用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 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家之间相互依存日益密切, 国际关系的整体性空前增强,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置身于国际社会和国际大市场之外。各国在共同面临和平与发展的机遇时, 也共同面临局部战争和冲突不断、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等诸多难题与挑战。世界发展的历史性变化无疑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同样的国际环境对一国而言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决定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动因首先是中国自身的变化与发展。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首要标志, 是中国成为日益强盛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世界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经过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进入21 世纪, 中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日的中国不仅是一个政治大国、文化大国, 而且正在成长为新兴经济大国、科技大国, 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中国同世界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实质内涵, 是中国已成为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利益攸关者, 成为国际体系中的合作伙伴。

(三)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特征,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贸易领域, 我国迄今已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 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且消费水平保持旺盛增长的消费群体, 也是国外企业和跨国公司理想的投资场所, 充满活力的中国经济不断增长是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强劲动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 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全球化时代使国际安全的整体性明显加强, 单个国家无力应对各种全球性安全问题,必须通力合作。当然, 中国应对这些问题也离不开广泛的和各个层面的国际合作。环保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发达国家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主要责任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争议, 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中国既有发展的权利, 也有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 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并一直以积极、建设性的态度参加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对话和谈判,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总之, 当今的中国同世界关系已进入新纪元,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愈益密切。中国既不是被封锁孤立的国家, 也不是闭关自守的国家, 而是独立自主并拥有较强综合国力、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大国,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在国际事务中拥有重要发言权。共享发展机遇, 共同应对挑战, 是中国同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

(四)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这一现实,使我国和平发展处于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 随着国家间、国家与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度的增强, 国际矛盾和国际关系更加复杂,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和新动向。

其一,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和国际影响扩大, 面临某些既得利益国家对我遏制的压力。其二, 在现行国际体系内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任重而道远。其三, 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 必然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但又需防范落入陷阱。在国际社会中, 中国认同做负责任的国家, 这是对世界的承诺。

其四, 避免对国外的过度依赖,规避国际风险, 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党的十七大报告, 针对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现实, 为维护有利的外部环境, 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审时度势,运筹帷幄, 提出了具有首创性的国际战略新理念,并由此制定了正确的对外战略方针和政策。

第一, 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不断发展壮大, 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 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 强调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永不称霸。

第三, 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第四, 强调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第五, 强调以社会主义大国的气度和战略眼光,广交朋友, 全面发展对外关系。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以及世界各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减少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鼓励人们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富裕起来的同时,利用财政、税收、保障、福利和救助等工具进行社会整合和社会调节,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这是加强社会团结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当前,应特别注重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1、扭转财力过分向上集中的态势,加强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基层财政的困难。

2、继续加强反腐败、反贿赂的力度,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要逐步扭转国家财政供给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之间工资差异甚大的局面,实行透明的和可监测的“阳光工资”,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同一

级别的工资可根据物价和消费水平进行调整。国家和地方财政要保证政权正常运转的支出,不允许国家全额财政供给的部门进行所谓的“创收”和进行工资外的收入分配,严格“收支两条线”。国家公务人员要实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并建立公务人员的就职、离职和换岗的财产检查制度。

3、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执法力度,打击非法致富。

建立根据收入水平的增长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基线的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变目前所得税征收与家庭消费脱钩的状况,建立普遍的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制度。增加税务征收力量,提高税务管理和监督的技术水平,加强对偷税、漏税、避税行为高发领域的监管力度。

4、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

要力争从根本上扭转城乡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继续加强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费差距相差20年余年的状况,连接城市生产和农村消费的链条,完善和改革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制度,整合现有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试行的农村老人执行生育政策补贴制度,建立起农村“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基础框架;配合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实行新的减贫计划,争取把农村目前按照国际标准计算的约1亿多贫困人口在未来15年中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5、促进城市化,改变就业结构

抓住中国目前劳动年龄人口社会抚养系数较低、人口年龄结构“中间大(劳动年龄人口),两头小(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人口机遇期”,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利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的比较优势,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就业结构的转型。

6、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

把“以人为本、投资于人”作为提高人口素质和建立“人力资源大国”的国家战略选择;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提高高等学历的人口比例;提高医疗保健和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的服务医生比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制,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7、建立全民节约型社会

要逐步扭转中国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生产和生活都要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力减少空气、水源、土壤等方面的环境污染,争取达到资源、能源消耗速率和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1.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2.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3.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4.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5.进一步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

十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潮(没找到具体理论与思潮)

大二学生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二学生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一: 一、指导思想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以教材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和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容为中心,展开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增强和完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 二、目的意义 社会实践(调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我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成果“大实践”模式的尝试和具体应用。 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理解国情,加深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坚定在中国*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能够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注重民情、服务基层、奉献社会,提升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培育创新精神,使同学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实施过程 1、本学期理论课结束之前,16—18周,任课老师按要求对所教班级学生实行布置;讲清楚本次调查报告的格式和题目,组织形式和具体要求。

2、暑期老师对自己所代学生实行即时辅导、沟通和交流。 3、本次调查报告的收集:下学期开学后的第1-2周,各位老师收齐自己教学班的社会调查信息反馈表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实行批改并评定成绩。 四、组织形式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采用学校统一组织和个人自主结合的方式实行,绝大部分同学可通过自主方式完成课程实践活动。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调查)有两种形式: 一是学校组织的校级学生实践团队。 二是各学院组织的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小分队,由学院团委组织、专业教师带队指导。 以上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调查),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将“概论”课社会实践(调查)与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结合实行,并按要求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五、具体要求 1、全员参与。全校2009级本科生必须人人参与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2、就近就地实行。除了学校和各院系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外,自主社会实践(调查)的同学,建议结合家乡所在的市县镇村相关实际情况实行调查。 3、社会实践(调查)要眼睛向下,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利用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实事求是地实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思考和建议。 4、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为了反映本次社会调查的真实性,要求将本次调查的对象(被调查的单位、个人及地点)用图片及相关证

毛中特实践报告

中原工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报告书 姓名: 班级: 院系:

前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品质。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而且在于改变世界。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就是必须充分重视公共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及其在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及教务处教学管理的规定,从2002级学生开始,“两课”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为贯彻落实好这一改革精神,加强公共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性,避免形式主义及随意性,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特设计、制作了这本《公共政治理论课实践报告书》。 实践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也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两个积极性都得以发挥,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怎样才能把这本实践报告书设计得更符合于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一个面向任课老师和广大学生的新问题,我们希望得到认真而具体的反馈意见,以进一步完善这一教学环节。 使用说明:表中各项内容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各自教学情况选择其中3-5项进行。第8项由指导教师完成。 中原工学院人文社会学院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领略思想的风采 二更多的精神之旅 三来自社会的观察与分析四屏幕上下的交流 五问题和主义一起谈 六风华正茂好文章 七谈笑间江山万里 八指导教师的点评

一领略思想的风采 对于20世纪而言,马克思主义是它思想上的重要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面貌,并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构成通向未来的人类思想的圣殿。让我们走进它们,去领略一番思想家的风采吧! 要求:按照任课教师的要求,阅读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三个以上篇目,并写下阅读笔记。

最新考研政治毛中特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研政治毛中特模拟试题及答案:毛泽东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A。科学地区分了中国革命对象和中国资产阶级 B。农村包围xx革命道路的基本形成 C。认识到农民问题是xx革命的中心问题 D。科学分析了xx社会各阶级 2.xx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A.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B.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C.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xx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C.党和人民的xx精神财富 D.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2.xx的理论渊源是() A.xx优秀的传统文化 B.马列主义 C。资产阶级民主思想D.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1927年7月至1935年1月是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等文章,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区分中国革命对象和中国资产阶级,贯穿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毛泽东的很多著作中都有体现。选项C,毛泽东的确很早就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比如,1927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湖南农*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选项D 科学区分了中国社会各阶级,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根本前提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前提,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备选项A、B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我们经常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的确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十月革命以前,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以后,就属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条件下产生。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D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因此备选项A、B、D都不符合题干要求。二、多项选择题

2020考研政治《毛中特》19个考点汇总

2020考研政治《毛中特》19个考点汇总 一、三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二、正确评价毛泽东及其意义 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的重要观点: 1.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3.在社会主义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4.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特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依据:(1)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决定的;(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是统治薄弱环节。 四、两个“不能否定”(毛中特与史纲交叉考点) 我们既不能以改革开放以后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时期,也不能以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30年的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中国这话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从而也找到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

中特社会实践报告

中特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XX江苏大学《中特》实践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报告 所属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实践项目:实践成绩:任课教师: 年月日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研室制表 篇二:XX毛中特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XX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调查 从XX年2月1日到XX年2月10日,经过为期十天的实地调查访问,我对本镇(XX省XX市XX县XX镇)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情况有了总体的了解。我此次随机调查了100组家庭,并记录每组家庭的收入情况和工资情况。这些被调查的家庭成员中有外出务工人员、村干部、教师、个体户、农民等,这样调查结果更能客观反映本地家庭的收入情况。 一、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形式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形式可以主要归纳成四种: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国家公职收入等)、经营性收入(个体经营收入、务农收入等)、财产性收入(存款利息、房屋租金等)、转移性收入(离退休金、保险理赔等)。在调查的这100组家庭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要收入的有53组,以经营性

收入为主要收入的有34组,以财产性收入为主要收入的有4组,其余9组家庭收入主要是转移性收入。而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这63组家庭中又有45组是靠外出务工维持家庭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呢?原因概括来说有如下几点:首先是因为在农村收入太低,而且需要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迫不得已才进城打工;其次在农村经常是人多地少,劳动力剩余,这才进城务工;最后是农村太穷,没有太多发展和致富机会,很多有志之士就去城市谋求发展。 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高低差距 在我调查的这100组家庭中家庭年纯收入最高的达上两百多万元,最低的才四千多元,他们之间收入差距巨大。这些高收入家庭的收入主要靠在外务工或开办工厂,越有学历和技术的务工人员收入越高。在家以务农为主的家庭大部分收入都较低,他们的收入受土地多少、农资成本、天气影响很大,基本上可用耕地越多,收入也相对越多。不过也有少数农民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发展特种养殖,每年的收入非常可观,他们收入之所以比别的农民多是因为他们懂得调整产业结构,科技致富。这100组家庭中各收入层次所占组数如下表: 30000元之间,这在农村算是一个中等水平,10000元以下低收入家庭占12%,30000元以上中高收入家庭占15%。 三、沙溪镇部分居民高低收入典型分析

2018年研究生政治中特课参考题

1、如何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握当代中国的主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铭记中国当代的历史任务 两大历史任务的提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国家发展的主题,一个国家发展的主题总是和该国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当完成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的。从历史逻辑上看,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共富这一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历史前提,其目的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它把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因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统筹好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既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2、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富民强国路。这条道路全面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它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逐步走向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创造,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三、怎么样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首要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其次要坚持解放思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其三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格式及范文全文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格式及范文全文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华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情势,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毛概社会实践报告格式及范文全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内容 1.调查报告的内番应属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王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范畴之内,井遵循任课教师的具体要求。 2.调查报告的结构可以包括五个部分:前言(介绍社会调查的基本情况,包括社会调查的时间、地点、方式、内番、过程等)、调查对象与方法、调查结果分祈、建议、结尾等,最后可以有附录(问卷调查表及问卷结果统计或访谈提纲及访谈过程记录寺), 3、应对调查报告的王题运用某一种或儿种社会调查万法进行实地调查,对调查结果要有自己的分祈,不能没有调查泛泛而谈,也不能只有调查而没有自己的分祈; 4、字数要求3000字以上。 二、格式 1、每个专业的小班台订成1本,按字号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做一个统一的封面和目录,封囱与目录的格式和内番可参考下例(目录请自动生成),装订时请在中缝处体现:字年字期、字院、专业年级班级、指导教师等信息,目录后升始编页码,每一份调查报告均双囱打印,每一份调查报告最后都要附上“评价与评分”页。

2、正文内题目用黑体小二字,居中;下一行写姓名、字号,宋体小四号字加粗,居中。 3、正文内各大要点用黑体四号字型,缩进2字符,要点后不要标点符号。 4、正文内番用宋体小四字型(文中英文字用TimesNewRoman小四字体),行间距用固定值22磅,段落升始时缩进2字符,段落与段落间不要空行。 5.页囱设置值:上:2.5厘米、下:2.5厘米、左:2.5厘米、右:2.5厘米,其他默认,A4纸打印。 6、从正文升始插入页码,页码居中。 7、需要引用相关参考文献的格式如下: [1]王利民.济南轻骑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PB/OL].(2002-04-29)[20XX-02-251 [2]韩明.论企业如何留住知识型员工一又书齐南轻骑知识型员工的调查分析山].济南山东大字,20XX:49^'52. 8、具体格式可参考下例。 一、调查目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币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

研究生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题及答案

1、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似乎有一种误区并形成了思维定势,即一说到政治体制改革,就认为会影响社会稳定,就会导致“西化”甚至国家政权颠覆。有的把“稳定压倒一切”作为拒绝政治体制改革的托词;有人经常错误地把前苏联的解体归咎于政治体制改革,从而在中国不断制造“政治体制改革恐惧症”。大量事实证明,苏联剧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执政党及其政府官员腐败变质,脱离人民群众,形成了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由这种腐败落后的上层建筑构筑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说苏共的倒台与政治体制改革有关的话,那也只能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和改革不当造成的,而不能本末倒置,以此作为拒绝改革的理由。 其次,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自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经济领域姓“资”姓“社”的问题虽然不能说完全解决了,但是这方面的困惑和争议大大减少,而在政治领域似乎仍然受着姓“资”姓“社”的困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尽管困难重重,但总是不断有所突破。相比之下,政治体制改革却难有实质性的突破。一提到政治体制改革,有些人马上就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多党制扯在一起,于是在有些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似乎成了禁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种倾向的干扰:其一是“向西看”,即把政治体制改革等同于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其二是“向后看”,即用完全否定的目光审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得出“今不如昔”结论的同时表现出对改革开放前社会状态的眷恋,甚至主张用“文革”的手段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三是“向上看”,即完全无视我国存在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描绘得完美无缺,实际上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改革。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我们看到,经济体制改革既有远景目标———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又有战略步骤———“三步走”发展战略,还有“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一系列的规划设计,甚至还规制出了每个阶段各个领域和行业所要达到的具体数据指标,而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则显得比较笼统模糊,这不能不说是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权力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衡,而这也就意味着某些既得利益的丧失。一方面,权力主体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组织策划者、推动者和具体操作者,而另一方面,权力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需要改革的对象。实践证明,当改革者自身成为改革对象的时候,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这就陷入了一个改革的逻辑悖论。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所指出的:“现在的改革太过依赖于官僚机构自身。官僚机构自己设计改革,自己实施改革,所以不可避免地造成…左手改革右手?的局面。这样,改革往往陷入无限的既得利益的博弈,改革成了各方争取更多利益的工具。”从改革的实践过程来看也确实出现了这种倾向。本来是一个好的改革动议,也常常在操作中走样变形,甚至会出现与改革出发点南辕北辙的背反现象。 因此,要破除那种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本末倒置的“伪稳定”观,理直气壮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稳定是建立在社会和谐基础之上的,在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的情况下,采用强制性的手段造成的“稳定”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最终将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根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体制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化解政治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体制改革恰恰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姓“资”姓“社”的困扰,研究设计出阶段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武汉工程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分析 专业:过程自动化 班级:01 姓名: 学号:

2014年8月26日 附件一: 社会实践(调查)信息反馈表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籍贯:湖北调查时间:2014/8/26 地点:学校 调查人签名:

2014年月 目录 一.摘要……………………………………………… 二.调查背景……………………………………………………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一. 摘要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前提下,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不仅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关注我们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我们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正确消费的观念和提高我们的消费质量,同时也是我们大学生需要学习的一方面. 关键字:大学生消费观念培养提高 二调查背景 在当今的社会中,大学的全面扩招计划使得更多的学生有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而大学生们大多年纪轻,社会阅历浅薄,易受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经济背景的影响,他们在自主消费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之处.而大学生在众多的消费市场中,又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的心理特征、行为及结构,是值得社会关注的,而正确的引导在校大学生最终走向健康而合理消费则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

毛中特社会实践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报告书 姓名:张琪 班级:113030602 学号:11303060237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贾霄锋 成绩: 2015年12月

计划生育与放开二胎意愿调研 一、摘要 生儿育女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条件之一,传统农村社会存在很严重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的观念。过年走亲戚,突然发现很多哥哥嫂嫂们除了吃饭打牌,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嘀咕是否要再生一个孩子的问题,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允许实行普遍二胎政策,政策规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然而,新政落地,又有多少适龄人群打算生下自己第二个宝宝呢?什么样的人想要二胎,什么样的人不想要二胎,要与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关键词 二胎政策抚养教育生活质量 三、前言 为在2015年的寒假更好的完成学校的实践调查的论文,我通过报纸、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为了有效解决自己的困惑,结合前期资料准备情况,我在自己居住的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县城进行了纸质的问卷调查,引入了提出问题——设计问卷——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环节,从而形成了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居民关于二胎问题和政策的调研报告,具体的分析了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居民对于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意见及想法。 四、正文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数据显示,2015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三十年前,为控制我国过快增长的人口数量,国家开始实行以“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之后,“少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经济发展带来的生育迟缓,我国如今已面临非常严重的人口结构的问题,总生育率不高,这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 1、调查对象的确定 我从出生就一直住在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对于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十分熟悉,出于便于调查的因素,此次研究选取了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县城康馨小区等9个小区的居民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同时每个样本随机抽取130个人作为本次的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共130份,成功收回有效问卷100份,从而得到了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对于二胎政策的多方数据。

2019考研政治《毛中特》练习题及答案

2019考研政治《毛中特》练习题及答案【三篇】 【篇一】 1.我国能够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和平改造的客观条件(或可能性)在于 A.工人阶级掌握着国家政 B.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 C.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 D.国营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2.下面关于社会主义改造正确的论述有: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中国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1956 年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有: A.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 B.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C.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4.1964 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 A.在1980 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B.1980 年代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温饱 C.在20 世纪内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D.在20 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5.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动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002 年12 月5 日,******到河北省西柏坡进行调研,重温了西柏坡精神,重申了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在经中央媒体报道后,此举引发了广泛而持续的关注,海内外舆论普遍将此解读为极具符号性的行为。针对上述材料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忧患意识 B.“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 C.“两个务必”对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久执政,能不能为人民执好政”的历史性课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D.共产党要永葆先进性,始终保持自己的政治本色,必须时刻牢记“两个务必” 6.毛泽东当年曾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新中国成立50 多年来,“两个务必”时时警示着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激励着广大干部、党员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赶考”仍在继续,但“赶考”的环境、“考题”和“考生”状况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下面关于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考题”变为如何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赶考”的主人没变,依然是中国共产党,”考官”没变仍然是全体中国人民 C.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变为是否更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赶考”环境更加复杂,“赶考”的任务更加艰巨,“考生”的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 7.1964 年6 月毛泽东提出了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具备: A.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 B.必须是能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必须是民主集中指导模范执行者 C.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必须用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D.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8.在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毛泽东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分析是: A.中国是一个大国, 经济发展不平衡 B.人口多、底子薄 C.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生产力不发达 9.在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提出的重要思想有:

2014年考研政治毛中特考点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专题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在于科学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把握了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科学总结了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以及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成功;只有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鲜明的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才能胜利。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互衔接、相互联系构成的一套制度体系,不同层面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族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专题二毛泽东思想 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019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考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_毙考题

2019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考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考研政治毛中特部分复习有些知识点很重要,要重点看。其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大家必须要掌握好的考点之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分知识点有哪些: 2019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考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原因 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 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 二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三是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 四是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五是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3、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标准表述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

《毛中特概论》复习重点

《毛中特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 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2)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使之提升为创新的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让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现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2)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要求。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中特考点及答案(修订版)

第一章 一、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实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标志是其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新局面。 ****4、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1、十八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2、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把握这一精神实质就是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以及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4、这一精神实质贯穿贯穿科学发展观始终,且科学发展观每一内容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实质。 ****5、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四大特色:1、实践特色: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用科学方法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2、理论特色: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 3、民族特色: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内在的联系; 4、时代特点:把握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要求与引领时代潮流。 二、论述题 ****1、试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奋斗目标,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与各方面体制结合起来。 1、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基本政治制度是: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