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物描写小作文训练

景物描写小作文训练

景物描写小作文训练
景物描写小作文训练

景物描写小作文训练

写作佳苑

2013-03-10 1641

5d56b7b40102e4ay

景物描写小作文训练

一、似曾相识燕归来

《荷塘月色》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故都的秋》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写景)

(一)观察细致,抓住景物的特点

抓住景物的特点,才能使全文基调一致,色彩和谐。故都的秋最显著的特点是“清”“静”“悲凉”,紧紧抓住这一点,写花,写草,写树,写人都蒙上了一层清静悲凉的色彩,就是写蝉也和悲凉有联系。

【观察方法】

(1)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用眼观察主要为了接收事物的形体、色彩、光线、动静。

(一)辨形(二)辨色(三)辨光

用鼻“观察” 把鼻子闻到的各种味道辨别出来。

用耳“观察” 主要写听觉“接收”的声音。

用舌“观察” 从中得到味觉

用身“观察” 这是写触觉。粗糙、细腻,光滑、坎坷,冷、暖、湿、干,这些得用自己的身体(包括手、脚)接触接触以后才能感觉得到。

(2)注意观察顺序,或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可由点到面,可由正面到侧面等。

例《济南的冬天》第三段,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山景,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现炒现卖】

1、请以“校园一角”为描写对象,扩写成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要求(1)侧重描写,语言优美;(2)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3)描写顺序合理、明晰。

2、《包身工》一文中,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包身工生活、工作的场景。请运用这种手法,以“运动场一角”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1)采用点面结合

手法,并且要有两种以上的描写手法,描写要生动、具体;(2)写出运动场特有的气氛;(3)不少于200字。

(二)用比较的方法写景

写济南的天气,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地区对比,突出济南冬天天气的温晴。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济南的冬天》

【现炒现卖】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用比喻、对比的手法写出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不同,生动、贴切、有趣。请联系生活观察,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片段以表现你身边的春天与秋天的不同。要求(1)突出春天与秋天的不同特点;(2)采用对比的手法;(3)运用比喻、引用的修辞手法;(4)不少于200字。

(三)借助于联想与想象写景——注意虚与实结合,才有妙笔生花

有些事物,单凭直接观察,无法揭示其特征和本质;在反映眼前实景的同时,就得借助于非眼前的“虚景”——过去的“景”,心中的“景”或将来的“景”。运用自己平日的观察所得进行着合乎逻辑的推想。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是观察深刻化的标志。

例春华联想到秋实

【现炒现卖】

请以“月下畅想”为基本内容进行扩写。要求(1)主旨集中;(2)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3)运用引用、比喻的修辞;(4)不少于200字。

(四)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

如认真观察摄影作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发挥想象写一则200字左右的写景片段。

观瀑

走过山腰,抬头看时,一道雄奇壮观的大瀑布,就在眼前。乍看,像一匹白色的素绢,从壁立千仞的悬崖上飘落下来,又像一条白龙直跃谷底,发出撼天动地的轰鸣……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攀上了一个崖壁。站在高处一望,原来,这壮丽的飞瀑,就是那条下山的小溪,当它正要一路奔下时,不想通到一道断崖,挡住了去路。它惊恐了,它愤怒了,它激动得像一条翻江倒海的巨龙,从高空中纵身一跃,那洁白的水流,撞在悬崖之上,立刻粉身碎骨,化作无数晶莹透明的水珠和缕缕白雾,在阳光的折射下,映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形成斑斓迷人的道道彩虹,然后奔向谷底,形成一个深不见底的绿色的潭。

(五)对景物要有感情,才能以情感人。

“一切景语皆情语”,要将景物写得美,决不是词藻华丽就可以的,而必需渗透丰富的情感,寓情于景,以情感人,这样的景物描写才有强的感染力。〈春〉一文就处处洋溢着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现炒现卖】

请以“夏夜”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描写性短文,要求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语意连贯,语言优美。

三、身无彩凤双飞翼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冬姑娘穿着白裙子,带着钢琴,踏着“风雪轮”悄悄地走来了。她用轻柔的手指弹出一支和谐的雪之曲。冬天,雪花散落大地,屋顶、树梢、操场、公园、山峰等都铺满了雪花,请以“冬雪中的公园”为对象,写一篇景物描写,要求字数不少于200字,语句连贯、通顺,且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

雪花像冬姑娘纱裙上那一颗颗滚圆滚圆的珍珠,一不小心跌落下来,成了人间的宝藏。漫步在雪中的公园,你会发现别样的美。冬姑娘用轻柔的手指弹出一支和谐的雪之曲,小溪听了急忙穿上冰衣;小树听了赶忙站直了身躯,把碧绿的裙子收起;往常顽皮的小草,听了冬姑娘的歌曲,不再像往常那么顽皮了,逐渐沉沉欲睡;松树还是那么顽强,把刚织好的雪帽子戴在头上,真神气!我迈步走进公园,看到一切都那么新鲜,整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梅花傲然站在墙边,不怕大雪纷飞,不怕寒风刺骨,这不禁让我想起《梅花》这首诗来,我真佩服它顽强的生命力。

小结

看清要求,明确手法

直接入题,不必铺陈

色香味态,考虑周全

各种手法,灵活使用

联想想象,拓展开来

语言流畅,结构完整

景物描写专题训练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写作训练中的景物描写 一、教学设计构想: 在《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作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德国表现主义者认为:“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什么意义”,人们所表现的“不是事实,而是精神。”同样我们写景状物也不应该仅仅照实物临摹,而应该通过联想与想象的手段合理地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使景物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情怀,使画面充满浓郁的诗味,创造出更加神奇的画面来。在指导学生写景时,要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必须与他们个体的独特体验感受相结合。景由眼到心的过程要能唤起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而心到笔的过程则要学会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才能真正做到景中寄情情景交融,这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进行景物描写时基本上都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抓住重点,有层次有详略,能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存在的问题有这些: 1,表达方式过于单一,许多孩子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将情与景割裂开,不能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特别有些孩子习惯性的认为借景抒情就是:“啊,好绿的草啊,我好喜欢啊!”他们多在实景描写后加上直抒胸臆表达感情的话,认为这样就是借景抒情。2、在景物描写中缺乏个人的独特体验感受,曾经在班级里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一提到秋天,几乎每个孩子就都想到落叶、金黄色,一提到冬,就想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或许他们看过的许多写景范文都是这样,但我们南方的暖冬常绿树,完全不是这样的。且不说他们在生活中缺乏观察缺乏积累素材,就连让他们观察后,写出来的东西就如同标准零件工厂出厂的一等品,没有瑕疵基本一模一样。翻阅过许多所谓的新课标新概念作文选,里面的文章大多也有类似的问题,新概念现在成为很时髦的术语,但很多所谓的新都是新瓶装旧酒。3、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不会将眼前的实景与心中展开联想想象产生的虚景巧妙结合。郑板桥在他的诗中也有类似的表述:胸中竹,非眼中竹也,落笔倏作变相,手中竹又非胸中竹。大画家大诗人尚且碰到这种手不应心的尴尬,何况我们初学写作的孩子们呢。 针对这些问题,我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景物描写中写出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写出个性,写出神似的感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我认为他这句话不适用于我们同学,我看过来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有一双黑亮的闪烁着求知光芒的眼睛,我要改改罗丹的话,这个世界不是缺乏发现的眼睛,而是缺乏描绘的画笔。当然现在不是美术课,我说的画笔是我们手中帮助我们驾御语言文字的笔。你会用文字把你看到的景物画下来吗?你能画出你心里的属于你的独特的景吗? 有没有同学有这种感觉,对面着大好河山,一时情绪高昂,诗性勃发,但一拿起笔就觉得笔头生涩抓耳挠腮苦于无从下手。 清末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传给我们一句七字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哪怕同样的景在不同的心情下,就会写出不一样的感触。

小学语文作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小学语文作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1小学语文作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一、有角度,分层次。 任何一处的景物都不能一眼尽览,总需要多角度地审视,才能给人留下总的印象。我们要把景物完整地再现出来,就需要多角度来描绘。 1、把整体分解开来描写。这种方法如同剪贴画,由一块一块的部分拼凑成一个整体,让读者领略其全貌。对于春光来说,我们都领略过美,但我们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现这个似实实在在但又很抽象的精灵。朱自清的《春》就用分解法来描写,分解成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人的图画,然后组合成整个春的景象。 2、超越时空的描写。许多景物的特色与全貌,并不是作者一时一地能完全掌握的。比如四时的变化,方圆几十里的地貌状况等,但要想反映它们的特色,就需要超越时空来描写了。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样,读者不仅了解了一时的景色,而且四季佳景,晦明变化都能一一观赏到。 3、恰当的顺序。我们观看景物一般是从外到内,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我们描写景物,目的就是让读者和我们一样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在写景时,我们应考虑到并尊重观赏者的习惯,按照这样的顺序去描写。

二、突出特征,工笔细描。 人们对西湖、玄武湖和昆明湖都流连忘返,究其原因就是它们各有自己的个性。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景物的独特的个性与风采了。姚鼐《登泰山记》有一段关于日出的描写: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同样描写日出景象,现代作家刘白羽却是描写从飞机上见到的日出景象: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江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 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原有的暗影都被它照明了。这是触目惊心的壮观景象。同是描写日出,不同的环境之下,不同的人描写也不同,这就需要作者细心观察,突出景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才能使描写的景象不同于别人,而给人一个崭新的世界了。 三、化静为动,引起共鸣。 平常我们看到的景物大多是静态的景物,如果把它们原样不变地搬到作品中,就不会给人太大的美感了,给人的只是一种死一般的沉

描写风景的小学生作文5篇范文集锦

描写风景的小学生作文5篇范文集锦 又是一年除夕日,家家户户正团圆,我也回到了家乡。走进熟悉的城市,却看到 了别样的风景。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描写风景的小学生作文5篇范文集锦,希 望大家喜欢! 家乡换“新颜” 又是一年除夕日,家家户户正团圆,我也回到了家乡。走进熟悉的城市,却看到 了别样的风景。 我走在繁华的南雷路上,节日的大街依然人来人往,车辆川流不息。奇怪的是没 有了汽车的引擎声,没有了摩托车的呼啸声,一切都是那么安静,那么井然有序。一 辆辆汽车开过后,或灰或黑的尾气被阵阵薄烟取代,独留下阵阵淡淡的清香,空气中 充盈着阳光的味道,让人神清气爽……莫不是表妹上次说的,现在的车都是新型太阳 能源循环使用,没有尾气污染了? 走着走着,我发现临街的店铺前都多了一块透明的“广告牌”。凑近一看,这些玻 璃非比寻常,中间有一定的空隙,空隙中的空气被抽薄,有较好的隔音、隔震和隔热 效果,还融广告、照明于一体。想起来了,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吃音玻璃”的升级版吧。怪不得大街上有那么多车,居然还这么安静,都是“吃音玻璃”的功劳啊!蓦然发现,现 在余姚所有桥梁旁、临街的房子都安装了这样的玻璃,既美观又环保。看来噪音这个 隐身人也彻底地被控制住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好了。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灯火辉煌,蔬菜摆上了,鱼、肉摆上了,要迎新年了,耳边 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声音是那么悦耳。因为我知道,现在每户人家放的都是 电子鞭炮和烟花。我也赶快回到家里,插上电子鞭炮,彩色的火花漫天飞舞。“快来看啊,妈妈……” “喊什么啊,还睡着呢,今天要去外婆家拜年了。”妈妈催促着。“啊,好美的一个 梦啊,妈妈,今天给我带好电子烟花……” 立秋_秋天来了 今年的立秋,与往年的立秋与众不同。往年的立秋都是酷暑难耐,而今年却异常 凉爽。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今年有“梅超风”来袭。

完整版写景类文章的阅读训练含答案

写景类文章的阅读训练 一、基础知识: (一)、写景记叙文知识总结 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写景的文章是以描写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以及人们生活中的某些建筑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 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 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小学阶段的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两类:一类是游记性质的记叙文,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往往通过对景物本身和游人的描写(写游人主要是起侧面衬托的作用),来突出景物自身的特点及它给人们的某种身心体验。一类是借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它有些偏向于抒情性散文,在写作时往往不拘于某一特定的一景一物,而重点在于沟通选取不同的景物,来表达自己某种特定的感情,在内容的具体安排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A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B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C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D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3、理解写景文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一是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课文《林海》的第五段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安”。 、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4.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二、答题技巧 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文章是怎样运用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景物特点的。 景物的特点一般是从它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以及气氛、意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我们应注意从这些方面考虑文章是如何运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来描绘的。

七年级语文作文之景物描写欣赏(20200623163843)

七年级作文训练之 景物描写欣赏 、欣赏古诗中的景物描写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孟浩然:《春晓》》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杜甫:《春夜喜雨 ))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贺知章:《咏柳》 )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叶绍翁:《游园不值》 ) 8.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9.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10.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 李峤:《风》 ) 1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刘禹锡:《望洞庭》 ) 1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杜牧:《秋夕》 ) 13.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 ) 14.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 王微:《四气诗》 ) 15.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 陈毅:《梅》 ) 18.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 张谓:《早梅》 ) 1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 杜甫:《小至》 ) 20.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21.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 维: 鹿柴》 22.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关山月 }) 23.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李 白: 望天门山》 )) 2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李白: 赠汪伦》 ) 25.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白居易:《忆江南》 ) 26.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 杨万里:《小 池》 ) ( 杜甫:《江村》 ) ( 秦观:《三月晦日偶 )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生看图作文景物描写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生看图作文景物描写

小学生看图作文景物描写 【篇一:小学生作文写好景物描写的方法】 小学生作文写好景物描写的方法所谓景物描写,通常指自然景物描写,但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都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有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不难发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春花的:1.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描绘春花。2.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春花的性状。3.用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手法进一步丰富春花图的内涵。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作进一步分析:一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二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辅之以厚实的语言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产物;三是从我们观察的角度和层次出发,在写作过程中,依照文理和章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有序结合,是艺术手法中的亮点。所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要写好景物,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 一、抓住景物特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得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第三单元的课文,分别写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

描写人物写作训练(教师用)

描写人物写作训练 人物描写方法一:外貌描写 抓住人物最主要特征 动作描写 例1 “罗纳尔多带着球,冲到禁区前,飞起一脚,把球踢进网中。” “罗纳尔多在中场挺身收腹,接住同伴传来的一记高球,习惯地用小腿轻轻地一颠,球魔术般的跳过对方防守队员的头顶。他飞速插上,以灵活逼真的假动作,带球一连绕过对方3名后卫的阻击,一直冲入禁区,巧妙避开已扑到跟前的守门员,侧身起脚,‘唰’的一声,球应声入网。” 动作描写要点: 要注意写出人物动作的生动性,努力写出细节,反映人物的特点。 例3 1 在风中,她倚在墙边,头发在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的眼,又老又瘦的手。 2 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 记叙描写 扩句练习 1头发在脸颊旁飘着。 2_______________头发在_______脸颊旁飘___着。 1又老又瘦的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 人物描写方法二: 1使用扩句法加入恰当的词语 2加入恰当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等) 请同学们把这段话扩写成一段生动的描写。 父亲吹响了哨子,玛丽亚小姐站到一边,望着楼上。六个孩子从房间里出来,排成一队走下楼梯。又有一个女孩来到队前,父亲让她站到队中。父亲纠正着孩子的站姿…… 思路:人物描写两种方法 1确定人物最主要的特征; 2加入恰当的词语、修辞方法(比喻、拟人等)。 父亲吹响了哨子,玛丽亚小姐站到一边。 父亲________地吹响了哨子,只见玛丽亚小姐___________ 到一边,_____________,望着楼上。 六个孩子从房间里出来,排成一队走下楼梯。又有一个女孩来到队前,父亲让她站到队中。六个孩子从房间里______出,行动迅捷如同___________。他们_______排成一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下楼梯,俨然__________,在大厅站成_______一列。另外一个女孩_____地读着书来到队前,父亲________地要过书,______了一下,让女孩站入队中。 父亲巡视了一遍,纠正着孩子的站姿…… 父亲________巡视了一遍,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纠正着孩子的站姿……

六年级作文训练:如何写景

作文训练:如何写景 重难点:⒈掌握写景记叙文阅读的阅读方法、答题技巧、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顺序。⒉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细心观察的精神及写景记叙文的基本写法。 考点:⒈写景记叙文的阅读方法、答题技巧、修辞的运用及基本的写法。⒉优美句子的积累和赏析。 知识点一、写景文章阅读要点 一、按照一定要按描写景物顺序来阅读文章(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 漓江 桂林的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夏天的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江面上有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和五颜六色的游泳圈,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岸边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色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登山观景 离学校不远有座山。星期天老师带我们到山上游玩。我们站在山顶上,眺望家乡的景色。 往东看,看见的是城市。城里有一座座高大的楼房,有一条条宽阔的街道。城外有许多工厂,高耸的烟囱冒着淡淡的青烟。 往南看,看见的是田野。田野里长着玉米、高粱、稻子、棉花。一片庄稼望不到边,在很远的地方跟蓝天连在一起。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田野,通向远方。载重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 往西看,看见的是果园。果园的后面是高山,层层叠叠,连绵不断。山上是绿色的森林,山下是我们美丽的校园。 我们的家乡多么美好,多么可爱啊! 〓看一看,瞧一瞧 问题:⒈《漓江》和《登山观景》分别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⒉写《校园美景》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写? 明确:⒈《漓江》是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而《登山观景》是按照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来写的,这样显得文章有层次感。 ⒉写《校园美景》的作文可以按照校园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来写,也可以按照方位顺序介绍不同的景点。 二、仔细观察,体会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写出景物的特点。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白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看一看,瞧一瞧

古典诗词景物描写鉴赏训练题

古典诗词景物描写鉴赏训练题 古典诗文 11-17 0608 古典诗词景物描写鉴赏训练题 一、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目设计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各有哪些特征? 2、诗中主要选取了哪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3、诗中表现出怎样的意境? 4、你感觉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5、诗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西下的夕阳,铺映在江水之中;阳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这里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可怜”,可爱。“真珠”,即珍珠。 评解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二、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高三语文高考作文技巧:景物描写 知识点分析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训练目的] 引导学生写景状物,努力达到“活像”的程度。 [复习指导] 大凡文学作品总离不开描写。描写能够把客观事物生动、具体地再现给读者,促使人凝神遐想。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寓于言外。”可以这样说,把作者所要写的事物逼真地“搬到”读者眼前,这既是描写的基本目的,又是描写所应达到的妙境所在。 写景状物,使读者产生“如在目前”的逼真之感,首先要做到“像”,用画家的术语说,就是要做到“形似”。且看中唐时期诗人胡令能的《咏绣幛》: 日暮堂前花蕊娇, 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小园里, 引得黄莺下柳条。 这正是由于艺术的“逼真”使鸟儿发生了错觉。绣幛,就是往屏风上绣花。你看,女工们的技艺多么高超,她们飞针走线,不仅绣出了争妍斗奇的花朵,而且好像把四溢浓郁的花香也绣上了。不然,鸟为什么都一个个离开柳条向着女工们绣的“花丛”飞来呢?“逼真”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即被描绘的事物要达到“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效果。 把客观事物写“活”往往还在于作者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融注于作品之中,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产生“视通”的感觉。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对亭子的描写就给读者这样的感觉,文中写道: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又年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有亭翼然”四字,描写可谓精妙绝伦。“亭”临溪而立,四棱翘起似展翼欲飞。正像文中所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写山明、水秀、鱼肥、酒香,从而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把客观事物写“活”,使读者感到“如在目前”还必须用细腻的笔触写出客观事物的各自不同状态下的不同面貌。正如冰心所说:“晚霞的颜色,是白淡而浓,自金红而碧紫;朝霞的颜色,是白浓而淡,自素紫而深红。”可见万事万物,多姿多态,变化无穷。只有依照事物在特定的环境里的差异、变化,抓往特点进行描写,才能给读者带来兴味。 [典题探究]2008?高考重庆卷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试题解读] 要写好这篇文章,关键是对题目中“自然”一词的理解,即要从题目所提示的有关“自然”的三个解释中选择一个义项来构思作文。义项①可成散文,描写大自然的美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是运用描写的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生活场景,把自己的感情融注于作品之中,赞美大自然的伟大,表达自己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义项②可从对青少年的培养角度立意,家长、学校对青少年过多地束缚,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我们不应对青少年过多地

小学生作文——景物描写训练

景物描写学会观察与描写 作文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观察与描写。 同学们都知道,观察,就是用五官认真地察看、感受、体验周围的事物。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尝,用鼻子闻,用手摸,把那些不认识、不熟悉的事物的形状、颜色、姿态、结构、气味、滋味、声音、软硬、冷热等等,统统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有了这种认真的观察,有了这种深刻的印象,有了这种入微的体验,就有了丰富的、生动的描写材料。任何成功的描写,都必须有详尽深入的观察作基础。 怎样学会观察,练好观察的基本功呢? 1.要选择好观察的位置 有目的地观察事物,首先就要确定好观察位置。因为观察者所站的位置不同,所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景物)也必然不同。同学们还记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吗?这说明虽然是同一个事物,但由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观察得到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这也说明选好观察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或有目的地参观游览中,一般都是采用固定观察或移位观察的方式。 如下列例段: 清晨,宽广的校园显得格外宁静。教学大楼刚从晨雾中露出它那巍巍的身躯。一扇扇相继被打开的明亮的玻璃窗,在晨光照射下,像刚睡醒孩子的眼睛,调皮地一眨一眨的。操场上空无人影,只有两只高高的篮球架站在那里。 操场边那一排翠绿的冬青,长得郁郁葱葱,像一队威武的士兵守卫着学校大楼。 眼前的花坛,开满了姹紫嫣红的鲜花。月季花苞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令人喜爱。坛边是一圈小草,它在晨露的滋润下显得格外鲜嫩。 这几个例段描写的是一个宁静的校园晨景。很显然,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的。首先从上(仰视)到下(俯视)观察“教学大楼→玻璃窗→篮球架”;接着从远(远望)到近(近看)观察“操场那边的冬青→眼前的花坛”;再细看花坛里的月季花和环视“一圈小草”。这种以作者站立的地方为固定点,或仰视,或俯视,或远望,或近看,或环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我们叫它固定观察。 什么叫移位观察呢?还是先来看看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一个例段吧!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1000或是800人开个会,一定不觉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亮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黑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这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的一段描写。作者是按照他游览所经过的地方,所见到的不同事物进行观察的。游览顺序及观察角度是:在洞口抬头望(仰视)→走进去周围(环视)是石壁,抬头(仰视)是高高的石顶→洞内一团漆黑,……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正视、环视、仰视)。我们把这种按照作者经过的地方(即移换位置)去观察事物的方法,叫移位观察。 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固定位置观察还是移动位置观察,都不能机械套用,应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针对观察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交*使用。什么时候要运用固定位置的观察,什么时候要运用移动位置的观察,也要取决于你计划写的文章的体裁和中心思想的要求。不过,一般地说,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决定描写事物的顺序和层次的变化。 2.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观察任何事物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或从整体到部分,或相反;或由近及远,或相反;或从上至下,或相反。这样,观察才会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对观察的事物才会形成一种鲜明的层次和完整的印象。

写景文章的阅读技巧与训练

阅读写景的文章 阅读方法 写景,也就是描绘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 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描绘景物的文章一般有如下三类: (1)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2)描写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3)描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致。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理清作者的描写顺序,对于把握文章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 (1)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2)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 (3)按空间顺序写。 (4)按景物的不同类别写。 3.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三种:一是总一分结构。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三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4.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实践练兵 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的风衰老而疲惫,他的心正在变得越来越冷漠,他的脾气则一天比一天暴zào(zo),冬天的风呼呼噜噜地喘着粗气,一路上将妨碍他的东西摔摔打打,弄得处处乒乓作响。人们都不理睬这个吹胡子瞪眼的怪老头。 风的心里很凄凉,也很愤怒,他气呼呼地追赶着那些来不及躲进家里的人,狠狠地扬起灰尘,迷住他们的眼睛…… 那时的风是多么年轻啊,远远地听见人们的呼唤,便忙不迭地从东方奔来了。他四处传递着春天的信息,用自己温暖厚实的手把人们从寒冷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了生机的人们虔诚地感激他。春风得意,不辞劳苦,又将大地吹得(huàn hun)然一新。

中考语文作文素材之景物描写

中考语文作文素材之景物描写 1. 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的凄切的叫声。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眼睛所接触到的都是罩上这个柔软的网的东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象在白天里那样地现实了,它们都有着模糊、空幻的色彩,每一样都隐藏了它的细致之点,都保守着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巴金《家》) 2.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沈从文《边城》) 3.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象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象飞行,象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象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钱钟书《围城》) 4.中山公园的水池象是一面镜子,圆圆的月亮映在池面。池子附近树旁的几盏路灯,那圆圆的灯光映在水里,就象是一个小月亮似的,围

绕着池中的月亮。一片一片臃肿的白云缓缓地移过池面,仿佛是一群老妇,弯着背,一步一步吃力地从月亮前面走过,想把月亮遮住,月亮却透过云片的空隙倾泻下皎洁的光芒。一片白云和一片白云连起,如同一条宽大的不规则的带子,给澄澄的天空分成两半。白云移过,逐渐消逝在远方。天空碧澄澄的,月亮显得分外皎洁。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5.五月末的北方夜晚,是最清新、最美好的时刻。天空象是刷洗过一般,没有一丝云雾,蓝晶晶的,又高又远。一轮圆圆的月亮,从东边的山梁上爬出来,如同一盏大灯笼,把个奇石密布的山谷照得亮堂堂,把树枝、幼草的影投射在小路上,花花点点,悠悠荡荡。宿鸟在枝头上叫着,小虫子在草棵子里蹦着,梯田里春苗在拔秆儿生长着;山野中也有万千生命在欢腾着…… (浩然《艳阳天》) 6.月光洒满了这园庭,远处的树林,顶上载着银色的光华,林里烘出浓厚的黑影,寂静严肃的压在那里。喷水池的喷水,池里的微波,都反射着皎洁的月光,在那里荡漾,她脚下的绿茵和近旁的花草也披了月光,柔软无声的在受她的践踏。 (郁达夫《秋河》) 7.月亮快要出来了。月亮还远着呢,可是在地平线后边,人们觉得它从黑暗的深渊上升。一道微弱的光,给围绕在高坡上的树顶镶了一条花边,好象高脚杯的边缘,这些反映在微光中的树峰的侧影,一分钟比一分钟显得更为深黑。

景物描写小作文训练

景物描写小作文训练 写作佳苑 2013-03-10 1641 5d56b7b40102e4ay 景物描写小作文训练 一、似曾相识燕归来 《荷塘月色》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故都的秋》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写景)

初中语文作文指导之写景作文指导及范文

初中语文作文指导之写景作文指导及范文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作文写景艺术的指导 如何写景,这在很大部分初中生的头脑中还很模糊,出现诸如不知写什么,怎么写,写出来的文字干瘪,缺乏生动性、文学性、可读性。而朱自清先生的《春》可谓写景的经典之作,历年来为写作名家和教育者所推崇,为如何写景提供了很多指向和启示。 一、善选对象,抓住特点,注重形象美 写作文首先要做到“言之有物”。这里的“物”,就是写作的对象。写景的文章,就是善于选取一些“物”,来充实内容。朱自清的《春》中,选取了太阳、山、水、草、花、风、雨、人等对象来表现春天的美好景象。而大千世界中的山川大地、日月星辰、房屋村庄、街巷路桥……都是可选的对象,写作文就要根据文章需要确定选哪些对象及组合哪些对象。同时,还要抓住对象的特点,朱自清《春》中的草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这是春天之草;而“大地上黄苍苍的野草,像喝饱了甜酒的醉汉,东倒西歪地摇晃着。”“或躺或趴,或在秋风下颤抖,抑或是直直定在黄土地上的可怜相。”则是秋天之草;而衰败桔萎,则是冬天之草。 二、多角度、多方式思维,注重意境美 1.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朱自清《春》中写春花的部分,除了正面写花的多、艳,还侧面通过写蜜蜂、蝴蝶来表现花的鲜美和芳香。这样通过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春景,多角度表现出了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同样,如果我们写冬天的雪景,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思考:正面的写大雪纷飞,雪压枝头,整个世界银装素裹这样的景象,侧面的写孩子们在雪地里怎样的堆雪人、打雪仗等玩耍,这样突出雪给孩子们的乐趣,从而表现出雪景之美。 2.讲究合理顺序。讲究顺序即是我们说的“言之有序”。顺序可以是时间顺序也可以是空间顺序。时间,可以是一天内的时间,也可以一年四季的时间;空间,可以是从整体到局部,也可以是从上到下,还可以是从外到内等形式,这主要根据写作对象和写作需要确定。朱自清的《春》中写春花的部分,就运用了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表现,先写了树上的桃花、梨花、杏花,再写地上的野花。有了合理的顺序,写作起来思维也就清晰些,读者读起来感觉条理也就分明些。我们还可以想到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一段,就采取了“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顺序来写,这样,写景条理就清楚明了。 3.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我们置身一定的环境,就会听到、看到、嗅到、触到一些对象,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感觉器官全面的调动起来,加以对景物的立体表现,就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朱自清先生的《春》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就把春风写得神韵透彻:通过触觉写风的温柔,“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通过嗅觉写风中之香,“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4.动静结合。通过动景与静景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是写景作品常用的手法。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既有对景静态的描绘,又有对人们迎春的动态的描绘,

写作训练:写出人物的精神

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目标1.学习并运用写出人物鲜明个性的方法。 2.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演练法;写作——修改——点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先请学生做个小游戏。猜猜他是谁?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有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头上戴了一顶青色帽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不知)又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提一柄九齿钉耙。(猪八戒)为什么?——有代表性,写出了他最典型的特征:大耳,圆身肥肚,提一柄九齿钉耙。 二、写作指导如何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写肖像,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2.写好心理,倾诉心声: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可以直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人物怎么想,怎么感觉;也可以间接地借助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语言、动作、肖像,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3.写好行动,扣住细节,形神兼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行动描写生动,能达到形神兼备的佳境。写人物切忌空洞地叙说,要让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4.写好环境,以景写人:因为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个性的意义。 作文一:我的好朋友 写作提示: 1.要写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气质。当然,也不排斥对他进行外貌、动作、语言等的描写,这些方法运用得好,也可以有效突显人物的精神气质。 2.可以叙述你和他相处的时光、共同经历的事情,在描写和叙述中展现他的性格品质。 例文欣赏:我的好朋友(片断) 在我众多朋友中,她是最真的一个。我戏称她为“黑煞女金刚”。一女生,虎背熊腰,打人基本靠脚,讲话基本靠吼,再加上天生像掉进过煤堆一样,和我站一块就是“黑白无常”,不给她取这外号我怕上帝不允许。 我时常提醒她:“你跟我讲话时注意点形象行不?你也要淑女一点嘛。”她居然回答我:“跟你说话不能注意形象,那样有损我的形象。”我回击道:“你有啥形象?一个学过跆拳道的‘黑煞女金刚’,您老人家能不能照顾一下我的淑女形象?”她眼睛都没眨一下就一口答应了:“行。”结果,她逢人便叫我“淑女”,搞得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后来她拍着我的肩膀说:“做人要真实,这样才有魅力。”我忙点头,立马把我的肩膀从她的“熊掌”下解脱出来。 她总是这样坦坦荡荡,因此拥有极好的人缘,连老师都说“这孩子,真性情!”说实话,我很欣赏她,也很佩服她,因为在时光的和弦中保持真实的自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写景类作文训练

第三次写景类作文训练 训练目的: 1、掌握写景基本技巧。 2、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 命题: 1、家乡美景甲天下美丽的 要求:(1)从中任选一题,将题目补全或自拟题目。 (2)以写景为中心内容,要有描写、抒情。 (3)字数:600字左右。 2、以旅游所见的景致为内容,写一篇写景记叙文。 要求:(1)从自己亲自游历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中选取一处,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它的景致。(2)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3)题目自拟,字数600字左右。 审题指导: 1、这些题目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即都是以表现某一地方美丽的景致为主要内容,主要 的不同是地点的差异。 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同样,人们对于景色的美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绵绵青山、潺潺溪水如诗如画是美的;有人认为悬崖峭壁、急流险滩激荡人心是美的;也有人欣赏的是茫茫无边的大沙漠……只要你认为是美的景色,都可以写入你的文章。 从选取的地点看,后一个题目取择范围很广。近到自家庭院、所在学校,远到祖国各地,只要是你熟悉的,都可写入文章。 要抓住景物特征,多方位、多角度予以描绘,写出景物的动、静、声、色。还要将自己的生动感受融入到景色描绘当中,以感染打动读者。 2、本文应该描写在旅游途中所见的景致。 从内容来看,可以写景点特有的景色,富有地域色彩的风俗、文化,甚至独有的植被、 动物。 从描写角度看,要调动人的各种器官,多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不仅描绘出这里的形、色,还要有美妙的声响、气息。 从观察角度看,视角应该是以移动为主的。 在表达方式上,适当运用议论、抒情,以赞美祖国的秀丽山河,歌颂自然的神奇、伟大,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要将满腔的感情融于文章之中,才能产生感染人的力量。

景物描写专题训练图文稿

景物描写专题训练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写作训练中的景物描写 一、教学设计构想: 在《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作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德国表现主义者认为:“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什么意义”,人们所表现的“不是事实,而是精神。”同样我们写景状物也不应该仅仅照实物临摹,而应该通过联想与想象的手段合理地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使景物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情怀,使画面充满浓郁的诗味,创造出更加神奇的画面来。在指导学生写景时,要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必须与他们个体的独特体验感受相结合。景由眼到心的过程要能唤起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而心到笔的过程则要学会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才能真正做到景中寄情情景交融,这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进行景物描写时基本上都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抓住重点,有层次有详略,能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存在的问题有这些: 1,表达方式过于单一,许多孩子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将情与景割裂开,不能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特别有些孩子习惯性的认为借景抒情就是:“啊,好绿的草啊,我好喜欢啊!”他们多在实景描写后加上直抒胸臆表达感情的话,认为这样就是借景抒情。2、在景物描写中缺乏个人的独特体验感受,曾经在班级里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一提到秋天,几乎每个孩子就都想到落叶、金黄色,一提到冬,就想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或许他们看过的许多写景范文都是这样,但我们南方的暖冬常绿树,完全不是这样的。且不说他们在生活中缺乏观察缺乏积累素材,就连让他们观察后,写出来的东西就如同标准零件工厂出厂的一等品,没有瑕疵基本一模一样。翻阅过许多所谓的新课标新概念作文选,里面的文章大多也有类似的问题,新概念现在成为很时髦的术语,但很多所谓的新都是新瓶装旧酒。3、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不会将眼前的实景与心中展开联想想象产生的虚景巧妙结合。郑板桥在他的诗中也有类似的表述:胸中竹,非眼中竹也,落笔倏作变相,手中竹又非胸中竹。大画家大诗人尚且碰到这种手不应心的尴尬,何况我们初学写作的孩子们呢。 针对这些问题,我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景物描写中写出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写出个性,写出神似的感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我认为他这句话不适用于我们同学,我看过来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有一双黑亮的闪烁着求知光芒的眼睛,我要改改罗丹的话,这个世界不是缺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