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迁移而教

为迁移而教

为迁移而教
为迁移而教

为迁移而教

迁移概述

1什么是学习迁移?

2学习迁移的种类?

3迁移的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

2现代的迁移理论

迁移的基本过程

1影响迁移发生的主要因素

2促进迁移的教学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研究学习迁移的实践意义主要是在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学习迁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为教学提供了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这里以前面的理论研究为基础,阐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一、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

“概括化原理”表明,两种学习间的迁移部分地是由于两种学习中的共同成分,其中主要是由于共同的原理造成的。在教学中相似的原理及法则的迁移是最常见的迁移现象。为促进原理的迁移,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基本原理,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理解

基本原理,最初给予恰当的学习内容或练习课题,使学生充分掌握以至达到过度学习的程度是十分必要的。以后,不但要演算基本原理、练习题,也要练习解答复杂的应用题。如果既能理解又能演算任何一个应用题,这说明学生已明确地理解了基本原理。教师不要在学生还未充分理解基本原理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应用原理去解决应用问题,这样容易使学生造成混乱,很容易发生负迁移或机械学习。

此外,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和概括学过的知识,充分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的条件、方法,使基本原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

二、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

学习迁移的定势说说明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有积

极的影响。因此,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另一有效方法。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多半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也有教师在教学中有意传授或暗示的。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识记和回忆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技巧等。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如理解知识的最好途径、复习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同学之间开展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交流。结合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学习方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

三、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另外,还要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境中的种种情况。例如学习计算,不仅要让学生单纯地学会计算的法则,还应该使他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解决计算问题。此外,课堂上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日后学生能将其活动应用于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时才是有效的。譬如:在篮球训练中,不能仅仅学会运球、传球等基本技能,而应通过比赛,有效地使基本技能向实际的综合性能力发生迁移。有许多技能的学习如讲演、表演、操作等,在类似于真实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最为有效。近年来开展的许多室内模拟装置的训练,为培养和训练各方面技能的专门人才起到了既经济又有实效的效果。

四、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根据知识学习的同化理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为了掌握学过的知识,就要使学习的时间和练习的次数达到一定的程度,使所学知识保持较高水平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清晰性,使之在新知识的学习时,迅速而明确地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旧知识,及时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固定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对基本的概念或原理反复学习,勤于思考,熟练掌握。这方面的过度学习是有

助于学习迁移的。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加强基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核心内容或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稳定清晰的知识结构。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4)加强基础只是及本技能的训练;

(5)较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6)改进学生的的评价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

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我以前也曾经常用一个晚上来看数学或物理,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后来我在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学习正迁移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迁移,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学习迁移教学情境思维能力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我们所学的知识、所获得的技能会影响其它知识的学习和其它技能。迁移的问题就是不同学习阶段的相互影响,先前的学习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原有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学习之间普遍会发生相互影响,这就是迁移的实质。以迁移效果为标准划分,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起干扰作用。迁移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而迁移在实际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只要教师重视解决旧知识与新课题的矛盾,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就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现从以下几方面对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促进学习的正迁移和防止干扰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 启发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相互关系,为学习迁移提供有利条件

学习对象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或相似的因素就能产生相互迁移的现象。它们之间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产生。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客观条件,所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越扎实,就越能产生学习正迁移,从而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这样不但可以复习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这些原理的指导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见,迁移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基

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因此,“双基”是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必须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

二、抓住学习本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习对象之间共同因素的存在是产生迁移的客观条件,能否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还在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概括化水平。学生是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新知识,并把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某些同类新知识的实质,从而产生正迁移。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放在中心地位,以突出其内部规律,基本概念的掌握与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具有了高度的概括能力,容易发现新旧知识、技能间的关系,这样就有利于新旧知识、技能间的正迁移。如果学生缺乏概括能力,就不能抽象、概括出知识、技能的特点和规律,只能掌握一些零碎的、具体的知识、技能的特点和规律,就不容易产生学习迁移。因而,教师在“双基”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学习

正迁移,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设知识、技能运用的机会

学习的正迁移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在知识、技能的应用中发展。在教学中,为了丰富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保证迁移的顺利发生,就必须在课内外的组织和安排上给原理的应用以多方面的机会,为学生经常、广泛地应用技能创造条件,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技能,以培养学生正迁移的能力。

四、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分析问题与课题类化能力,影响新旧课题间相同或相似因素的感觉,而相同或相似因素的感觉是产生学习迁移不可少的因素。分析问题、课题类化的能力越强,越容易觉察到新旧课题间的共同因素,就越容易自觉地产生学习迁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思维定势现象是一种预备性反应或反应的准备,它是在连续活动中发生的,在活动进程中,先前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是指向于一定活动的动力因素,是关于选择活动方向的一种倾向性,它使学生倾向于在学习时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因此对迁移来说,定势的影响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思维定势一旦形成,一方面会大大提高解决同类问题的速度和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因固定方法的限制,而妨碍对新课题的具体分析,甚至产生错误结论,产生消极影响。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定势的这一作用,循序渐进地安排一组具有一定变化性的问题,来促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又要使知识的学习与其使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加强根据具体条件灵活应用知识的训练,使学生不因结构的定型化而产生思维定势。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

施,就能使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克服,并在这种消除和克服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拓宽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这也有利于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此外,由于单一方向的联想,容易使思路狭窄而不灵活,可逆联想容易拓宽思路,所以,培养学生可逆联想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学习正迁移。

五、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等待不是自发产生的,也不是自动出现的,迁移的产生靠的也是广泛的积累,积极的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唤起已有的经验,使理论与典型事例联系起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另外,要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境中的种种情况,还应该使他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此外,课堂上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日后学生能将其活动应用于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时才是有效的,这样才能有效地使基本技能向实际的综合性能力发生迁移。

六、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

科学的精选教材:教师所面对的除了学生就是教材,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媒介。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死挖教材,这种教学没有真正的做到精选教材。精选教材就是要优化教材,要敢于大胆的优化,这就要提炼教材中的精华。一是把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结构找出来,让学生理解、掌握。二是合理的编排教材内容,使教材结构化、网络化,形成自身的整体结构。三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七、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

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不同情境中的同和异。比较是一种思维能力,比较就是在思想中将各种事物或其个别部分、特征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和关系。比较中,参加比较的事物在性质上应该是有联系的,否则就难以比较;比较应有明确的标志,并需要始终遵循同一标志进行,否则,比较过程就会发生混乱。对事物进行系统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精细而深入地认识事物。既可避免新旧学习之间的干扰,又有利于促进新旧学习之间的积极迁移。在运用已有知识时,我们既看到了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又抓住了其不同处,这是促进迁移,防止干扰的重要方法。

任何学习都不是孤立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迁移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同时利用各种迁移,应为实现正迁移而教,促使学生掌握各部分知识的区别和联系,重点突出,关系清楚,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受益终身。学习的迁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必

须一步一步,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同时应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顺序,使迁移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合同的解除条款

一、意定解除的条件 合同解除的类型不同,各种类型的合同解除自有不同的解除条件。本节拟从意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两种解除类型出发,分析合同解除的条件。 前一节已经指出,意定解除包括约定解除和协议解除。合同约定的解除条件属于意思自治的范畴,只要不违背法律和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可以将任何情形约定为合同解除的条件。合同的法定解除条件则属于立法者的判断,需要明确并符合合同法的基本原则。[1] 协议解除的条件,是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是将原合同加以解除的协商一致,也就是在双方之间又重新成立了一个合同。其内容主要是把原来的合同废弃,使基于原合同发生的债权债务归于消灭。 [2]"在性质上是对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重新安排、调整和分配。"[3]事实上,协议解除条件也属于意思自治范畴,与约定解除不同者,协议解除是以新合同(新协议)解除既有合同。因此,解除协议须具备合同有效要件,当事人应当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协议内容不得违反强行性规范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法定解除的条件 法定解除有一般法定解除和特别法定解除之分。因此,法定解除条件也有一般法定解除条件和特别法定解除条件之别。前者是适用于所有合同的解除条件,后者是适用于特定合同的解除条件。 (一)一般法定解除条件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在下列法定条件下,当事人可以行使解除权以解除合同: 1.不可抗力: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可克服的现象,包括某些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等;也包括某些社会现象,如战争等。[4]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该合同应该消灭。但通过什么途径消灭,各国立法并不一致。德国法系是采取合同当然且自动消灭的原则。基本上由债务人承担风险,而不是通过合同解除的方式。这种立法表面上不拖泥带水,解决问题干脆利落,但实际上却没有顾及当事人如何采取救济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之嫌。英美法系采取合同落空原则解决不可抗力及其他意外事故致使合同不能履行的问题,确认合同解除。但这种解除不经过固有意义上的程序,即不是通过当事人的解除行为,而是由法官裁决。[5]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允许当事人通过行使解除权的途径解除合同。对此,《合同法》第94条第1项明文规定。总之,当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时,合同失去继续存在的意义,允许当事人通过行使解除权的方式将合同解除。 2.拒绝履行(预期违约):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拒绝履行,又称为毁约,是指债务人能够履行却不法地对债权人表示不履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债务人拒绝履行的行为又称为预期违约。[6]所谓预期违约,又称为先期违约,在我国《合同法》上主要有两种类型。[7]一是根据《合同法》第94条第2项的规定,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8]对方当事人得取得法定解除权。二是根据《合同

高中地理 1.2 人口迁移导学案鲁教版必修2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 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人口迁移与流动 2、分析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重点) 能力目标: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情感目标: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人口移动现象,加深理解人口迁移对社会的影响 【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一、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指人口在_______迁入或迁出,而发生_______的永久性或_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规律。 2. 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阶段影响因素特点 人类社 会早期 ____________迁移流动 古代农业社会_________、逃避灾荒、战乱、 _________等。 15世纪末~19世纪_________, 新航线开辟,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 由_______流往______,由 ______地区向____地区迁移

二战后____城市的出现,____的兴 起,政治避难、地区间经济 水平的差异 ______移民的比例明显减 少,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 ______。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1.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的人口迁移主流是() A.旧大陆流向新大陆B.新大陆流向旧大陆 C.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D、未开发地区流向已开发地区 3.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或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发展水平。 (3) 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与。 (4) 流动人口增长是的产物,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不利影响是。. 思考: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2.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东部沿海地区流向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区

第十二章财务报告习题及答案

第十二章财务报告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财务报表的列报,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企业如果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政策,不能通过在附注中披露予以更正 B.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C.财务报表项目可以以总额列报,也可以以净额列报,企业可以自行决定 D.一般情况下,在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需要发生变更时,企业应对上期比较数据按照当期列报要求进行调整,并在附注中披露调整的原因和性质 2.下列报表项目中,应根据相应明细账科目余额计算填列的是()。 A.货币资金 B.长期借款 C.开发支出 D.交易性金融资产 3.某企业期末“工程物资”科目借方余额为100万元,“发出商品”科目借方余额为80万元,“原材料”科目借方余额为100万元,“生产成本”科目借方余额50万元,“制造费用”科目借方余额2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方余额为1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方余额为5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企业期末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的金额为()万元。 A.170 B.165 C.265 D.235 4.2015年度,甲公司发生交易或事项如下: (1)处置一项投资性房地产,价款为1500万元。 (2)出售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款为400万元(不考虑交易费用)。出售当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成本为300万元,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50万元。 (3)甲公司持有的一项以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股比例为20%,被投资方宣告分配2014年现金股利50万元。 (4)转让一项非专利技术,取得银行存款20万元,产生转让净收益5万元。 根据上述资料,下列关于甲公司利润表项目填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处置投资性房地产取得的收入应填入利润表“营业收入”项目 B.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影响利润表“营业利润”项目50万元 C.确认现金股利影响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10万元 D.转让非专利技术影响利润表“营业外收入”项目5万元 5.甲公司对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2014年发生的营业收入为1200万元,营业成本为600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为30万元,销售费用为20万元,管理费用为50万元,财务费用为10万元,投资损失为40万元,资产减值损失为7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为80万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确认其他综合收益50万元,发行股票确认了资本公积100万元,营业外收入为25万元,营业外支出为15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2014年利润表中综合收益总额列示的金额为()万元。 A.270 B.345 C.232.5 D.225 6.下列有关现金流量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B.现金流量表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编制 C.根据企业业务活动的性质和现金流量的来源,将其分类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D.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间接法编报现金流量表 7.下列有关现金流量表项目的填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支付的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应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

【地理】鲁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材分析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过了三个主题: 1、人口迁移 2、人口流动 3、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作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的 1、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并能针对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3、通过本地人口迁移情况的讨论,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移动的动因 【教学过程】 引言: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82.1%。请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的定义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阅读P8~10,思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迁移?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1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2节 人口迁移学案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重点)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重难点)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 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2)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 (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拉丁美洲取代欧

2020高考地理 冲刺 第18讲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 鲁

第18讲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判别与影响因素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流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我国曾以户口是否发生变迁作为人口迁移的判别标准,这将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发生变化。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及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的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3.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例1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回答⑴-⑵题。 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601 2 3457 268101214161820 4=地区迁入人口/地区总人口×100%迁出率=地区迁入人口/地区总人口×100%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A B ⑴造成图中A 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 .收入水平高 B .远离东部 C .人口数量少 D .经济落后 ⑵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 .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 .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 .净迁移率打于10%的省(市、区)少 D .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解析:⑴读图,可看出A 省(市、区)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人口迁出多,造成该省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⑵根据图中信息,迁入率最大值为18%,迁出率最大值为 6.5%,迁入率最大值大于迁出率最大值,选项A 错误;根据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结合图可看出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只有2个,选项B 错误;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只有3个,选项C 正确;图示省区既有净迁入省区,也有净迁出省区,选项D 错误。 答案:⑴D ⑵C 探究点二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和原因

1.2人口迁移(学案)

学案(1课时) 【目标解读:】 1.基础要求: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状况。 2.核心要求:利用有关资料或图标分析某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一、基础概览 1.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 的行为。 2.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和 。 3.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 、 、 、 、 。其中 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预习思考 1、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课堂合作探究】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 ■特别提示,目前我国庞大的民工潮由于其定居地并没有发生改变故不算人口迁移而是一中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课堂活动:比较二战前后,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有 ,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有 ,始终是迁入地的是 。 3.

4.人口迁移的意义 总的来说人口迁移可以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 5.其他因素 〖基础过关〗 北京市某学生的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到了新疆定居;爸爸在北京寻找到好的工作后携全家落户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分析所给材料,回答1-3题。 1.该同学的爷爷一家的迁移属于 A.短期流动 B.自发的国内人口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政策因素迁移 1.关于该同学的爸爸迁移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自发的国内人口迁移 B.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迁移 C.爸爸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D.爸爸的迁移方向是从落后地区向较发达地区迁移 3.该同学的叔叔的迁移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 B.劳务输出 C.政治因素迁移 D.集团性迁移 下图是不同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第十二章+财务会计报告习题答案

第十二章财务会计报告 习题一 应收账款=5000+20000+7000=32000 应付账款=5000+12000+10000=27000 预付账款=45000+13000=48000 预收账款=15000+38000=53000 习题二 1、2007年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40 000 000+12 000 000×9/12-3 000 000×3/12=48 250 000(股) 基本每股收益=45 000 000÷48 250 000=0.9326(元) 2、分子调整数:8 000 000×4%×(1-33%)=214 400(元) 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为普通股的股数8 000 000÷100×90=7 200 000(股)分母调整数:为7 200 000股 稀释每股收益=(45 000 000+214 400)÷(48 250 000+7 200 000) =0.8154(元) 习题三 (1)购入甲商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300000元,增值税51000元,以存款支付200000元,其余部分暂欠。商品尚未验收入库。 借:在途物资——甲商品 3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1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 应付账款 151000 (2)销售乙商品收入400000元,增值税68000元,款项已收存银行,该批商品进价成本300000元。 借:银行存款 468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乙商品 4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8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乙商品 300000 贷:库存商品——乙商品 300000

(3)以银行存款购进管理用设备一台,增值税专用发票价税款注明价款150000元,增值税25500元,另以存款支付运杂费4300元,设备已验收并投入使用。 借:固定资产 179800 贷:银行存款 179800 (4)将综合楼出租给外单位经营,租金收入30000元,款项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3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5641.03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358.97 (5)销售丙商品收入500000元,增值税85000元,有285000元已收存银行,另300000元收到购货方签发的商业汇票,约定付款期三个月。该批商品成本400000元。 借:银行存款 285000 应收票据 3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丙商品 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丙商品 400000 贷:库存商品——丙商品 400000 (6)收到被投资单位分配现金股利8000元,存入银行,并按成本法确认当期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8000 贷:投资收益 8000 (7)销售丁商品价税合计702000元,有400000元已收入银行,其余部分尚未收回。该批商品成本480000元。 借:银行存款 400000

高中地理 1.2 人口迁移(第一课时)四步教学法教案 鲁教版必修2

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鲁教版地理必修《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word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概念,运用不同时期的世界人口迁移图,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原因。联系实际并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流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对比学习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变化,并养成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身边熟悉的实例,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养成求真求实、积极参与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人口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课程标准只提到人口迁移,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概念,教材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分开讲述。第一目“人口迁移”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并在知识窗中列举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第二目“人口流动”在正文中主要是针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民工流”现象。用知识窗介绍了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外籍劳工”现象。民工流、国际难民、环境移民、外籍劳工等,都极具现实意义,体现出教材的时代性。本课时的活动设计注重贴近高中生的生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观察、了解社会以及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2: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难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的人口迁移资料,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复习人口的增长,依据学案预习本节内容,并记录难点、疑点,搜集一些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心课)利用教师或学生搜集的资料,创设问题情景:我们把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动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称为什么? (学生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学生回答)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教师强调)人口迁移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移动或空间移动,这样的忍冬通常会涉及到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人口流动是指人们不以改变常住地为目的的越过一定区域界限的移动,流动人口相对于定居人口而言,为暂时离开常住地而非迁居的各种移动人口。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展示图片):图1--2--1和图1--2--2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1—2—1和图1--2--2,结合学案,自主探究: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的原因、迁移路线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以及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出现的新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 原因:(1)地理大发现:结束了亚欧大陆与“新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2)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的关系 (3)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人口迁移特点:(1)又“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2)又已开发区流向未开发区 人口迁移路线:(1)欧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国)移往美洲、大洋州 (2)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到美洲 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高中地理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无答案)鲁教版必修2

1-2-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 2.通过阅读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图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并了解原因。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口移动的主要动因和效应。 4.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1.说明人口移动的主要动因和效应。 2.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和人口的。 2、人口移动包括和两个方面,人口迁移是指的人口移动现象。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和。 【巩固训练】 1. 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美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必须达到1 000千米以上 2. 请同学们说出下列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1)15世纪欧洲殖民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3)三峡工程大移民; (4)游牧民的迁徙。 3、阅读P8~10,思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迁移?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 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的原因?完成下表: 时期特点路线原因 人类社会早期经常迁移流动略 古代农业社会略略 15~19世纪欧洲的殖民主义扩 张、新大陆的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 4、观察阅读两幅教材插图“图1—2—1和图l一2—2”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对比找出人口迁移的变化。 ①从人口迁移的变化来看:二战后,欧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主要是由于 ;拉丁美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巩固训练】

练习6答案:第十二章 非流动负债

1、【多选题】甲公司下列各项关于负债的会计处理中,正确的有()。 A.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长期应付款应当按照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列报 B.在资产负债表日,将发行的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应付未付的利息增加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 C.因承担交易性金融负债而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D.借入长期借款时,将实际收到的款项与借款本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答案】BC 【解析】选项A,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长期应付款应当以期末账面价值减去“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后的金额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选项D,借入长期借款时,将实际收到的款项与借款本金之间的差额记入“长期借款——利息调整”科目。 2、【多选题】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 A.企业借入各种长期借款时,按实际收到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长期借款——本金”科目;按借贷双方之间的差额,借记“长期借款——利息调整”科目 B.对于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应于资产负债表日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债券利息费用,借记“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贷记“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C.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其包含的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进行分拆 D.企业购买资产有可能延期支付有关价款。如果延期支付的购买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所购资产的成本应当以延期支付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信用期间内采用直线法(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答案】ABC 【解析】企业购买资产有可能延期支付有关价款。如果延期支付的购买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所购资产的成本应当以延期支付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选项D不正确。 3、【多选题】资产负债表日,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企业应按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债券利息费用,可能借记()科目。 A.在建工程 B.应付利息 C.财务费用 D.研发支出 【答案】ACD 【解析】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应于资产负债表日按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债券利息费用,借记“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研发支出”等科目,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贷记“应付利息”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4、【多选题】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会计处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其包含的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进行

合同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管理规定

合同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依法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规范合同管理、加强风险防范,保证依法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合同,最终保障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制度所称合同是指本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经济组织之间发生的所有书面合同。 第三条,合同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依法签订合同,保证合同的合法性。 切实履行合同,提高合同的履约率。 及时处理合同纠纷,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第四条公司加强合同管理,指定部门、落实人员专(兼)职负责合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台帐,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第二章合同管理部门及职责 第五条公司对合同实行综合归口、分类专项管理。 办公室是公司合同管理的综合归口部门。 办公室可以提名专职或兼职合同管理人员(以下称合同管理员)并经公司领导批准任命。 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公司可以成立合同管理小组。 第六条办公室作为公司合同管理的综合归口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合同及合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承担直接管理的有关业务工作; (三)审查合同,防止不完善或不合法的合同出现; (四)统一管理本公司合同专用章; (五)制定本公司合同管理实施办法,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六)监督、检查有关部门签订、履行合同的情况,并定期向公司领导汇报; (七)建立合同管理台帐, 将正式合同文本准确归档;并及时按要求向上级合同管理部门报送有关台帐和报表等资料; (八)参与合同纠纷的调解、仲裁或诉讼活动。 第八条合同管理员职责 (一)协助合同承办人员依法签订合同,参加重大合同的谈判、起草与签订; (二)审查合同,防止不完善或不合法的合同出现; (三)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协助合同承办人员处理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 (四)会同合同承办人员办理有关合同文书,并负责建立合同档案; (五)制止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合同行为,并及时向合同管理部门和公司领导报告; (六)依法参加对合同纠纷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七)建立合同台帐及统计报表,包括: 1、合同签订履行情况台帐;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 鲁教版必修2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单元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材分析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过了三个主题: 1、人口迁移 2、人口流动 3、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作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的 1、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并能针对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3、通过本地人口迁移情况的讨论,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移动的动因 【教学过程】 引言: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82.1%。请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的定义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十二章国际财务管理

第十二章 国际财务管理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三种外汇风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主要的会计报表折算方法 3.明确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4.熟悉交易风险衡量中需注意的主要问题 5.各种交易风险管理工具的全面掌握 6.了解经营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7.了解经营风险的主要管理方法 二.学时安排 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3 学时 三.重点和难点 1.三种外汇风险的比较 2.四种会计报表折算方法 3.会计风险管理原则 4.交易风险衡量 5.交易风险管理工具 6.经营风险的影响因素 7.经营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 第 1 节 外汇风险管理基础 1.三种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一家公司受汇率变动影响的程度,主要包括会计风险、交易风险和经营风险。 会计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化而导致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以及损益表项目 的变化。有关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以及损益表项目已经存在,所产生的汇兑损益 由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来决定,并且仅仅是纸面上的。由于会计风险是建立在发生在过去的企 业活动的基础上的,因此,对会计风险的衡量实质上是面向过去的。 交易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化而导致的在外未结算的、以外币计价的合约(即该合约会在未 来产生以外币计量的现金流量)价值所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汇兑损益实际上是由已经存在的 合约决定,并且是真实存在的。合约已经存在,但将在未来某日进行结算。由于交易风险是建 立在发生于过去的企业活动、但将在未来进行结算的基础之上,因此,对交易风险的衡量是面 向过去与面向未来的混合,已经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合约部分属于会计风险,而尚未在资产 负债表中反映的合约部分属于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化而导致的未来/预期经营现金流量的变化,所产生的汇兑损益是 由公司的未来竞争地位的变化来决定的,并且是真实存在的,如销售量的变化、销售价格的变 化、销售成本的变化等等,与未来的销售相联系的收入和成本。由于经营风险是建立在企业未 来活动的基础之上,因此,对经营风险的衡量是面向未来的,很难进行准确衡量。任何收入和 成本受到汇率变化影响的公司都存在经营风险,即使其是一个纯粹的国内公司,并且所有的现 金流量都由本国货币标价。 2.三种外汇风险的比较 交易风险和经营风险是现金流量风险,而会计风险是非现金流量风险

人口迁移说课稿 鲁教版

人口迁移说课稿鲁教版 人口迁移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口迁移》,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本次说课章节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它是初中《人口与人种》知识的延续和深入,也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与城市的桥梁,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针对人口迁移从概念到理论,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方面做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高一学生的心智趋于成熟,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自学能力。但是人口迁移这个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触过。大部分学生对人口迁移这个问题的认知仅存在于表面,并没有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教学目标。 针对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特点及成因,并正确认识其正负影响,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小组合作,剖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教师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现实,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 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对于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的高一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故为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涉及的领域广泛,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为了讲清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让问题生动、形象的显现出来。 下面,我将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新课导入、

人口迁移学案-定稿汇编

班级: 姓名: 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2013年4月7日 编辑人:赵悦立 【学习目标】 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认识人口移动动因和效应,对人口移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重点难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考情播报】 人口迁移是人口部分的一个热点考点,常与工业转移、西部开发等热点问题和时事背景相联系,以综合题形式呈现。 【学习内容】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结构预习】 1.阅读教材回答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 2.阅读教材回答什么是人口迁移? 3.阅读教材回答人口迁移可分为那些类型?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人口迁移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规律总结】如何判断人口迁移? 1、右图是“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图”读图完成 问题并分析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 (1)图中甲、乙、丙表示三个不同的区域。 (2)图中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和,原因是。(3)图中不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和,原因是。规律一:当人口的移动范围行政区域界线,就属于人口迁移,而位于行政区域内则不属于人口迁移。 2、我班同学计划暑假到北京旅游,属于人口迁移吗? 规律二:。 3、我班学生高中毕业考取北大并定居北京,属于人口迁移吗? 规律三:。 【典例导航】 1、下列现象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1西部开发,人口西迁 ○2江西人到上海购物 ○3农村人到城市务工 ○4游牧名族的迁徙 ○5知情开发东北北大荒 ○6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 ○7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间的流动 ○815世纪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9为方便在四中就读,你将户口从五原迁到临河 【合作探究】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 1、读教材第16页“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填写下列表格,探究近现代人口迁移特点。 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的原因 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开发新大陆 非洲欧洲殖民者罪恶的奴隶贸易 东南亚、美国西部 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生印度非洲、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

流动负债--注册税务师考试辅导《财务与会计》第十二章练习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人的网上家园https://www.doczj.com/doc/2614102552.html, 注册税务师考试辅导《财务与会计》第十二章练习 流动负债 一、单项选择题 1、某企业于2010年3月1日开出面值40 000元,6个月到期的应付票据,票面利率是6%,该企业每半年计提票据的利息,则该应付票据在2010年6月30日的账面价值是()元。 A、40 000 B、40 400 C、40 800 D、41 200 2、企业开出的商业汇票,如为带息票据,应于期末计算应付利息,应贷记的科目是()。 A、应付票据 B、财务费用 C、应付利息 D、应付账款 3、企业对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应转入()科目。 A、其他业务收入 B、资本公积 C、盈余公积 D、营业外收入 4、企业按规定的退税率计算的出口货物的当期抵免税额,应通过下列明细科目核算的是()。 A、已交税金 B、减免税款 C、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D、出口退税 5、某一纳税企业月初待抵扣的进项税额为25万元,当月购进货物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已通过税务机关的认证,其载明的进项税额为35万元,进项税额转出7.3万元。当月对外销售产品100件,不含税单价为3万元;公益捐赠产品10件,单位成本2.5万元,缴纳当月应交增值税10万元,无产品出口业务和减免税事项。假设该产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则该企业当月“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明细科目的月末借方余额为()万元。 A、6 B、6.6 C、7.5 D、11.7 6、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物资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应计入()科目的借方。 A、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B、管理费用 C、委托加工物资 D、营业税金及附加 7、甲公司委托乙公司加工用于继续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甲公司发出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率为3%(节约);乙公司加工完成时计算应收取的加工费为5 000元(不含增值税)。甲、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应税消费品的消费税税率为10%。甲公司收回委托加工材料的入账成本为()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