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一、货币起源于商品

货币原来就是一种商品,它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目发地从千百万种商品里分离出来的。要了解货币的起源,就应从认识商品开始。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有两层意思:①商品是经过人类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任何没有经过人类劳动而由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诸如空气、水、阳光等都不是商品,只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氧气、太阳能、自来水等才是商品。②商品一定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那种只是为自己消费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例如:农民生产的粮食,用为自己消费的部分就不是商品,用于出售的部分才是商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商品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从而满足人们一的不同需要。所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体内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社会属性,只有通过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例如,一张兽皮交换两把石斧,这两把石斧的使用价值就表现出一张兽皮的价值。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相互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都耗费了一定的脑力和体力,因而都具有价值。各种商品在质上相同,量上就可以比较。一张兽皮和两把石斧的生产花费了同样多的劳动,具有同样多的价值,因此能够互

相交换。在交换中,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兽皮)和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石斧)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称为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量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时间多少决定的。这种劳动时间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生产者耗费的私人劳动时间。一种商品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既互相统一又互相矛盾。统一的一面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彼此有着紧密的联系。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矛盾的一面是作为商品生产者只是为了取得价值而生产,而使用价值却是商品生产者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把使用价值转让给他人,才能取得价值,两者不可兼得。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决定的。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两重性和劳动的两重性,最终决定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由于社会分工,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他们都必须为满足对方需要而生产,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使每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生产商品上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得到社会承认。因此,只有通过交换,商品价值才能实现,商品内部的矛盾才能获得解决。要进行交换,就必须把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以便进行比较,相互交换商品,实际上是相互交换各自为生

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这里只不过是由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使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不直接体现,而是采取价值形式,商品的形式。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费币的产生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的现象,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与商品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它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与货币价值形式四个阶段。

(一)简单价值形式

在原始公社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社会尚未出现大分工,在公社内部实行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在公社与公社之间偶尔发生少量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比如一个部落用1张牛皮向另一个部落换2把石斧。这时的交换是一种偶然的行为,只涉及到两种商品,但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价值已经获得了外在表现,1张牛皮的价值等于2把石斧,这样牛皮的价值通过石斧表现出来。这时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表现形式称为简单价值形式。以公式表示:1张牛皮价值=2把石斧价值。很显然,简单价值形式是一种不充分的、萌芽的价值表现形式,但它实质上却反映了产品开始转化为商品。在简单价值形式中,虽然牛皮和石斧同为商品,但它们在这个等式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种商品(牛皮)把它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石斧)上,它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起着主动作用;另一种商品(石斧)并不表现它自己的价值,只

是充当等价物来表现牛皮的价值,它处于等价形式,起着被动作用。

(二)扩大价值形式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交换日益发展成为一种经常现象。一种商品已经不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和其他许多种商品相交换,从而使得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表现在许多种商品上。于是商品的价值表现就由简单价值形式逐步过渡到扩大价值形式。在扩大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要表现自己的价值,会使许多种商品成为等价物。所以,这时一种商品就不再是孤立地起等价物作用。而是与其他商品共同发挥这种作用;但在每一次具体交换行为中只有两种商品发生关系,其中只能有一种商品排斥其他商品而现实地发挥等价物的作用。马克思称现实地发挥等价物作用的商品为特殊等价物。在扩大价值形态下,虽然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但也加剧了商品内部矛盾,这是因为在直接物物交换中,交换双方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统一,必须握有对方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否则,直接物物交换就不能进行。于是就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切商品所有者都拿自己的商品与第三种商品相交换;这第三种商品进入交换的次数较多,它的使用价值为大家所共同需要。于是这种商品就成为其他一切商品的等价物,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得到了统一的共同表现,这样就产生了一般价值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

所有的商品同时用一种商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就是一般价值形式。在一般的价值形式下,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都是简单的,因为

都由唯一的一种商品——牛皮表现出来;同时各种商品价值的表现又都是统一的,因为他们都是由同一种商品——牛皮所表现的,因而是一般的。对于用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就称为一般等价物。各种商品都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在一般等价物上,这不仅更清楚地说明了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量上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而且标志着价值形式的质的变化,反映着商品交换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通过一般等价物作媒介的间接的商品交换,使得商品价值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性质,得到充分地、完全地表现,表现了商品生产劳动的社会性。一般等价物是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是整个商品界自发的共同活动的结果。它是一切商品的共同的价值表现形式,可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就某一时期、某一地区而言,一般等价物为某一种商品所垄断。它克服了直接物物交换的种种困难,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是,一般等价物并没有完全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往往是不相同的。因此,这种价值表现形式仍然影响着商品交换的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这样,一般价值形式就逐渐地向货币价值形式发展。

(四)货币价值形式

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不仅商品数量品种显著增多,而且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从交替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中,必然会分离出一种商品,经常地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使不固定的一般等价物由某一种商品比较固定地承坦。固定充当一般

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商品,人们称为“货币”。

充当货币的特殊商品,开始一般是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的。有的是在本地区内可转让的主要商品,如牛、羊、皮革、粮食等;有的是较为稀缺的外来商品,如贝壳。金属出现并加入交换后,逐渐地在交换中取代了其他商品,而由他执行货币职能。这是由于金属具有同质性、可分性、宜于保存等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在金属货币的发展过程中,开始是由铜、铁等贱金属作币材,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则由白银、黄金等贵金属来承担。贵金属除了具有一般金属的自然属性外,还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不易磨损、可长期保存等特点,最适宜作货币材料。所以,金银便固定充当货币了。

综上所述,货币是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从商品世界中自发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不是某个人发明创造的,是以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为其产生的前提条件。

三、货币的演变与发展

自货币产生以后,金属货币流通在相当长时期内占有重要地位。金属货币最初是以条块状流通的,在每次交易中,都要称重量,验成色,分割金属块,这就给商品交易带来许多不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为适应交换发展的需要,一些有名望的商人在货币金属块上打上自己的印记,标明重量、成色,为商品

流通提供了方便。,但是商人的信誉毕竟是有限的,当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突破了地方市场的范围时,人们对金属块的重量、成色要求更具有权威性的证明,于是,就由国家把金属块铸成一定形状并烙上国家印记,这样金属铸币就出现了。铸币就是经过国家证明的,具有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铸成一定形状的金属块。最初铸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我国历史上曾有过铲形、刀形、环形、方形、圆形等。

铸币流通具有分散性和不断变质的特点。在中世纪,由于封建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割据,每一个贵族和领主都有铸币权,因而造成铸币流通极为分散。铸币的不断变质,是因为统治阶级利用铸币的铸造发行权,有意识地不断减轻铸币重量,降低成色,使铸币的实际价值和名义价值脱离,从而造成变质。比如,我国汉武帝时,曾把名义上的十二殊重的半两铜钱减轻到三株重。

由于铸币流通的分散性和不断变质,货币流通极为混乱,市场上流通着不同单位、不同重量、不同成色的铸币,阻碍商业的发展以及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形成。铸币的不断变质又使正确计算成本、价格利润,广泛建立信用联系发生困难,有碍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当资产阶级在各国取得政权并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之后,就先后颁发有关货币流通的法令和规定,整顿货币流通,改变和结束前资本主义社会货币流通分散而又紊乱的状况。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流通中广泛流通的是白银,同时黄金也开始大量进入流通,并有排除白银的趋势,这时资本主义国家把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规定为货币金属。当黄金生产进一步发展并在流通中占统治地位时,资本主义国家又规定黄

金为货币金属。当时,我国由于经济落后,货币金属仍然是白银。货币金属确定后,还要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是国家法定的货币计量单位,它包括货币单位的名称和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量。例如,美国的货币单位定名为“美元”,根据该国1934年1月颁布的法令,其重量为13,714格令(合0,888克);英国的货币单位定名为“英镑”,按照该国1870年铸币条例,其重量为123,27447格令(合7,97克)。我国在1914年“国币条例”中曾规定货币单位名称为“圆”,每圆含纯银库平6钱4分8厘(合23.977克)。规定了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有了统一的价格标准,从而使货币更准确地发挥计价流通的作用。

在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贵金属增长速度的情况下,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品流通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于是就出现了银行券和纸币。

银行券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由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它是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黄金保证,持券人可随时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属货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通常是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完全凭借国家权力的强制作用,使其获得社会公认而在市场流通。纸币不能兑现。可见银行券和纸币不同。但随着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加强,一般商业银行已不再拥有发行银行券的权力,发行权完全集中于国家的中央银行,银行券已经纸币化了。当代国家发行的纸币和中央银行的银行券,都是国家法律承认的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都

是不兑现的货币符号。我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也不例外。

论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

论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 廖小玲 1290810304 会计12丙 这几个星期听了老师对金融思想史的讲解后我感触颇深,原来金融不仅仅存在于发达的现在,在很早的古代就已经出现了。这里就对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来谈谈我的看法。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然结果。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公社之间出现了最初的实物交换。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逐渐变成经常的行为。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常会出现商品转让的困难,必然要求有一个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媒介。当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时,它就定型化为货币货币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等数次转变。货币的“祖先”脱胎于一般的商品。某些一般的商品由于其特殊的性能,适合用做交易媒介,于是就摇身一变成了商品家族的新贵——货币。比如贝壳,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它曾经是叱咤风云的“钱”。除了贝壳,还有龟壳、布帛、可可豆、鲸鱼牙,甚至玉米等,都曾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时代充当过货币。后来,取代实物货币的是金属,比如金、银、铜、铁等,它们都曾长时间扮演过货币的角色。在金属货币之后诞生了纸币,也就是所谓的信用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货币的起源,有据可查的是商汤时期的“铜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贝、石贝、陶贝已经开始流通。贝壳自装饰品发展为货币可以上溯到黄帝时期,中国货币从使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货币文明史。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中国最古老的金属货币是铜铸币。一是“布”,是铲形农具的缩影。二是“刀”,是刀的缩影。三是铜贝,是在南方楚国流通,通常称之为“蚁鼻钱”。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性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央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唐高祖武德四年,李渊决心改革币纸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货币的起源小故事.doc

货币的起源小故事 【篇一:货币的起源小故事】 货币的起源小故事从前,有一对兄弟,他们生活在大海边的渔村里。 有一天,兄弟俩在海边捞贝壳玩。哥哥把椰子树叶抛进水里,跑开 去摘更多的树叶,弟弟守在水边等,等这些软绵绵的小动物背着美 丽的硬壳爬上来,就把树叶提起来,采集贝壳。他俩采集了一个又 一个,都是白白的贝壳,有细细的圆纹,只有一个是红红的贝壳, 有流动的波纹,在阳光下还闪呀闪呀。哥哥很喜欢,拿起闪光的红 贝壳,转身就走。弟弟捧起白贝壳,跟着哥哥走。兄弟俩遇到一个 农民,他有一条结实的猪尾巴绳儿,哥哥很喜欢,就对农民说: “闪光的红贝壳换猪尾巴绳儿,好不好?”农民看了看闪光的红贝壳,说:“好呀。 ”哥哥拿起结实的猪尾巴绳儿,继续向前走,兄弟俩遇到一个猎人, 他有一个漂亮的红啄木鸟头,哥哥很喜欢,就对猎手说:“结实的 猪尾巴绳儿换红啄木鸟头,好不好?”猎手看了看结实的猪尾巴绳儿,说:“好呀。 ”哥哥拿起漂亮的红啄木鸟头,继续向前走,兄弟俩遇到一个商人, 他有一块明晃晃的银子,哥哥很喜欢,就对商人说:“漂亮的红啄木 鸟头换银子,好不好?”商人看了看,说:“好呀。 ”哥哥拿起明晃晃的银子,继续向前走,兄弟俩遇到一个大魔王,他 有一个香喷喷的芝麻烧饼,正准备吃,哥哥走了这么久,肚子饿得 咕咕叫,就对大魔王说:“明晃晃的银子换烧饼,好不好?”大魔王 看了看明晃晃的银子,说:“好呀。 ”哥哥拿起香喷喷的芝麻烧饼,三口两口就吃完了,开心的不得了。 这就是最早的货币起源,货币,就是可以固定地充当交换等价物的 某种物品,用以体现商品的价值。原始民族就已经开始使用货币了。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物品作为货币。贝壳、螺壳、兽皮、兽齿、牲畜、盐、羽毛、布帛、席子、宝 石、银、铜、金子??都曾被用作货币,起初,各民族多以实物充当货币。后来,长时间使用贵金属货 币。渐渐地,信用货币出现,各国纸币、银行券、商业票据等逐渐取代了贵金属货币。 【篇二:货币的起源小故事】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货币有近5000年的历史。货币作为 商品交换的媒介,对发展商品经济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的孩子 对货币已经司空见惯,他们很难想象以前金钱缺乏的年代。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考生应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领会本章的基本理论。 了解货币的起源及相关理论;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变历程;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构成及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 理解货币的职能。 掌握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产生后,出现了很多关于货币起源的理论。其中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最终产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仅仅是简单的或偶然的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外一种商品上。即:1只绵羊=2把石斧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了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即: 2把石斧 1件上衣 1只绵羊= 15公斤茶叶 一定数量的其它商品 3.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一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身上,即:2把石斧 1件上衣 15千克茶叶一定数量的其他产品都等于一只绵羊。 4.货币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作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的金或银上,即:2把石斧 1件上衣 15千克茶叶一定数量的其他产品都等于1克黄金。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产生后,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1.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自身价值(凝结在商品货币身上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12文遗郭嘉祺 201224142247 先秦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秦汉钱币 秦代最重要的货币当属“半两”钱,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刀、布等旧钱,将“半两”定为法定货币。半两钱的出现将先秦时期各种原始形态的货币统一在方孔圆钱之下。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 汉初,因政府无力掌控,允许明间私铸钱币,于是郡国诸侯,地方豪强便纷纷私铸,形制各异的榆荚钱风行于世,随后导致通货膨胀及后来的七国之乱。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废除一切旧币铸造五铢钱,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颁布严刑峻法:“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从此五铢钱作为唯一的流通货币,独步于大汉王朝的五铢钱又一次迎来了重大钱币史改革。值得一提的是汉末王莽时期的铸钱,它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铸材众多,形状各异,堪称一绝。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隋唐钱币 隋王朝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迈向它的顶峰,经济上这时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隋文帝改革币制,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在各地设关卡置样。历史进入唐代,正如同唐代灿烂而辉煌的历史,唐代货币发展,同样迈上了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顶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改币制,废五铢,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1-7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 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 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 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 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 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 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 了交换的需要。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 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 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 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

参考资料浅析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题目: 浅析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学院: 人文学院 专业: 市场营销 姓名: 指导老师:

论文摘要 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处于强势不改的状态,近日又是刷新了历史最高水平,人民币身处世界货币市场压力不断增大。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指出,人民币一直处于单边升值状态,在6年多的时间里升值已达30%以上,二中国现在的外贸状态,正是引文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恶果。从中国的利益角度看,谭雅玲呼吁:“人民币不能再升值了,应该贬值,但要控制贬值,使汇率双边走势以贬为主,同时要去规划筹谋与准备,我们不能看着价格想着未来,而是要通过价格规划和战略去实现未来。” 由于现在世界货币市场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故本文从货币起源与发展开始,同时分析货币的本质与功能,具体的阐明货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字:货币;货币政策;经济影响

目录 引言.......................................................................................................................................................... - 4 - 一、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 - 5 - (一)定义与本质 .............................................................................................................................. - 5 - (二)、货币的起源与形态的演变 .................................................................................................. - 6 - 1.实物货币阶段 .............................................................................................................................. - 6 - 2.金属货币阶段 .............................................................................................................................. - 6 - 3.待用货币阶段 .............................................................................................................................. - 7 - 4.信用货币阶段 .............................................................................................................................. - 7 - 二、货币的职能...................................................................................................................................... - 7 - (一)价值尺度.................................................................................................................................. - 8 - (二)流通手段.................................................................................................................................. - 8 - (三)贮藏手段.................................................................................................................................. - 8 - (四)世界货币.................................................................................................................................. - 9 - 三、货币政策........................................................................................................................................ - 10 - (一)调控作用................................................................................................................................ - 10 -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 - 10 -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 - 10 -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 - 10 -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 - 10 - (二)货币政策工具 ........................................................................................................................ - 11 - (三)货币政策与证券市场 ............................................................................................................ - 12 - 1.利率............................................................................................................................................ - 12 -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 - 13 - 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 - 13 -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 - 13 - 四、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 14 - 五、结论................................................................................................................................................ - 17 - 参考文献:............................................................................................................................................ - 17 -

干货 一文读懂货币发展史

干货一文读懂货币发展史 来源|微信公众号“请辩”(ID:qingbian-cll),作者|蔡垒磊 1引言 前段时间跟父母随便聊聊,聊起最近在忙的事情,当我说到前两年买进了很多比特币的时候,他们露出了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问我是不是报纸上登过的那个比特币。当确认得到肯定的回答以后,他们连连摆手,语重心长地教导我说,那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咋能当钱,况且报纸上都登了说是骗局,什么什么公司已经倒闭了,负责人都抓起来了。在他们的眼里,应该只有现行流通的纸钞和银行存款里的数字是钱,其他东西都不是。“可是银行存款也看不见摸不着啊。”“谁说的,那个存款数字插了卡不就看见了。”“比特币余额你打开电脑或者手机也能看到啊。”“那我去银行就能把数字换成钱,你这个谁给你兑换?”“我不用兑换,那就是钱。如果一定要兑换成你说的那个钱,去交易所啊。”“你这数字谁也不承认,要是没人要了呢?岂不是烂在电脑里一文不值?”“那你这钱要是没人要了呢?而且你拿的还都是假币。”“我这钱怎么会没人要呢?你去街上问问,要我这钱还是你这钱。我拿的可是货真价实的人民币,怎么会是假币,你这孩子怎么胡说八道呢?”我相信跟我父母拥有相同认知

的人不在少数,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货币的发展史,这会帮大家更好地理解到底什么才是货币,我想对大家未来的投资选择也是大有裨益。 2原始货币 货币,就是钱,最早产生于物物交换的年代。那个时代大家以物易物,用自己拥有的东西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比如张三想吃鸡了,但是家里只养了羊没有养鸡,怎么办呢?拿羊去换鸡,只要手上有鸡的李四接受,那大家就算做了一次你情我愿的交易。换了两次,张三心里就有点不平衡,我的羊那么大,肉那么多,但是鸡吃了一两顿就吃完了,看着顿顿吃羊肉家里还有存货的李四,张三决定重新谈判。第二天,张三提出1头羊换3只鸡,李四由于吃羊肉吃上瘾了,想想羊那么大一只,养养也不容易,就同意了这个方案。某天,李四上山砍柴的斧子丢了,但是自己重新打造一把要很久,就想问问张三有没有,顺便提出可以拿鸡来换,张三说他也只有一把,但是他知道王五有好几把,上次他那把还是从王五那里用一头羊换来的。李四灵机一动,就拿着三只鸡上路了。见到王五后,李四表明了来意,但王五说自己只喜欢吃羊,对他的鸡不感兴趣,李四说张三喜欢吃鸡,你拿我给你的三只鸡,就能问张三换羊吃了。王五想吃羊很久了,苦于张三的斧子一直没坏,就换不到羊,这么一听,就高高兴兴地拿斧子跟李四换了鸡。这样,一个简单的二人交换就变成

简述中国钱币发展史

简述中国钱币发展史 序 早在公元前21世纪,还是原始时代的我国先祖就有了自己的钱币。那时的钱币就是一个小贝壳(目前的鉴别方法就是看它的风化程度)。西周时期的一个小器皿上的铭文对此作有记载。我国的钱币萌芽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发展过程是汉武始铸五铢到隋,大唐通宝开新篇,五代钱币较稀少,出土不多价格高,泉珍最多是大宋,皇帝来把御书题,开创御书钱先河,古今铸币最精属宋徽,辽,夏,金,元,虽然是外族,但铸币工艺不逊色于汉人,这个时期的钱币也是中国古钱币最贵的古钱币,通宝就这样一直用到大清末年。洋务运动兴起造西式钱,古钱币自此淹没。中国的钱币不仅产生的早,而且独立发展成为了一种货币文化。我中华4000来历朝历代铸币之丰,有贝,骨,铜,铁,金,银,纸币等材料。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中国古钱币当中,大多字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中国的货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对钱币的记载,《管子》曰:汤以基山之金铸币……司马迁说:高辛氏以前就有龟币,金币,刀币,班固言:神农氏时就有金刀龟币,郑樵称,太昊氏谓之金,高辛氏谓之货,陶唐氏谓之泉,商周人谓之布,齐莒人谓之刀……目前这些说法还要我们近一步考证。说到对钱币的研究,我国南北朝就有了《刘氏钱制》和《顾恒钱谱》,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对钱币研究的资料之一。 下面简要介绍我国货币发展过程 第一章 中国古钱币 今天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人民币,而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使用的是贝币,原始贝币是天然的海贝,它产于南海得之不易,光洁美丽,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又是天然成形,夏商时代是被公认的中国最早货币。当时计算贝的单位是“朋”,十贝为一朋。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一、货币起源于商品 货币原来就是一种商品,它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目发地从千百万种商品里分离出来的。要了解货币的起源,就应从认识商品开始。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有两层意思:①商品是经过人类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任何没有经过人类劳动而由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诸如空气、水、阳光等都不是商品,只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氧气、太阳能、自来水等才是商品。②商品一定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那种只是为自己消费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例如:农民生产的粮食,用为自己消费的部分就不是商品,用于出售的部分才是商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商品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从而满足人们一的不同需要。所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体内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社会属性,只有通过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例如,一张兽皮交换两把石斧,这两把石斧的使用价值就表现出一张兽皮的价值。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相互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都耗费了一定的脑力和体力,因而都具有价值。各种商品在质上相同,量上就可以比较。一张兽皮和两把石斧的生产花费了同样多的劳动,具有同样多的价值,因此能够互

相交换。在交换中,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兽皮)和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石斧)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称为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量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时间多少决定的。这种劳动时间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生产者耗费的私人劳动时间。一种商品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既互相统一又互相矛盾。统一的一面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彼此有着紧密的联系。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矛盾的一面是作为商品生产者只是为了取得价值而生产,而使用价值却是商品生产者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把使用价值转让给他人,才能取得价值,两者不可兼得。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决定的。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两重性和劳动的两重性,最终决定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由于社会分工,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他们都必须为满足对方需要而生产,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使每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生产商品上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得到社会承认。因此,只有通过交换,商品价值才能实现,商品内部的矛盾才能获得解决。要进行交换,就必须把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以便进行比较,相互交换商品,实际上是相互交换各自为生

世界货币的发展历程

世界货币的发展历程 物物交换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金属货币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用试金石测试其成色,同时还要秤量重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得多。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纸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 货币名词之金银 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货币名词之金本位 最初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的,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两者可以同时流通,纸币的发行量也比较少。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速度空前的膨胀与发展,于是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它们仍然有黄金作为发行的保障。这种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 货币名词之汇率

最新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货币地产生和发展 一、货币起源于商品 货币原来就是一种商品,它是在长期地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目发地从千百万种商品里分离出来地。要了解货币地起源,就应从认识商品开始。 商品是用于交换地劳动产品。这有两层意思:①商品是经过人类劳动所生产出来地产品,任何没有经过人类劳动而由自然界为我们提供地诸如空气、水、阳光等都不是商品,只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地氧气、太阳能、自来水等才是商品。②商品一定是为交换而生产地产品,那种只是为自己消费所生产地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例如:农民生产地粮食,用为自己消费地部分就不是商品,用于出售地部分才是商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商品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地某种需要。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地属性,就是商品使用价值。不同地商品具有不同地使用价值,从而满足人们一地不同需要。所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体内地一般人类劳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地,是一种社会属性,只有通过不同商品之间地交换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例如,一张兽皮交换两把石斧,这两把石斧地使用价值就表现出一张兽皮地价值。具有不同使用价值地商品之所以能够相互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地产品,都耗费了一定地脑力和体力,因而都具有价值。各种商品在质上相同,量上就可以比较。一张兽皮和两

把石斧地生产花费了同样多地劳动,具有同样多地价值,因此能够互相交换。在交换中,一种商品地使用价值(兽皮)和另一种商品地使用价值(石斧)相交换地量地关系或比例,称为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地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地表现形式。一种商品地价值量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地劳动时间多少决定地。这种劳动时间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生产者耗费地私人劳动时间。一种商品凝结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它地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 商品地使用价值和价值地关系既互相统一又互相矛盾。统一地一面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彼此有着紧密地联系。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地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矛盾地一面是作为商品生产者只是为了取得价值而生产,而使用价值却是商品生产者为满足别人地需要而生产地。商品生产者必须把使用价值转让给他人,才能取得价值,两者不可兼得。 商品地使用价值和价值地矛盾是由生产商品地劳动地两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决定地。在私有制为基础地商品经济中,商品地两重性和劳动地两重性,最终决定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地矛盾。由于社会分工,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地关系。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地一员,他们都必须为满足对方需要而生产,但生产资料地私人占有,使每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生产商品上地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地社会性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得到社会承认。因此,只有通过交换,商品价值才能实现,商品内部地矛盾才能获得解决。要进行交换,就必须把具体劳动还原为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回忆,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学生答略)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必须是现实的,实实在在的货币。 师:是的。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因为任何一个货主不会允许有人用空话来拿走他的商品。 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直接用的是金银条块,后来用的又有铸币,可是今天我们还能不能盾到有人用金块买彩电,或者像武松那样用碎银子买酒喝呢? 生:不能。 师:对,在现代社会中很少有国家或地区使用金属货币而是大量使用纸币,纸币与货币是什么关系?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哪些?要搞清这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讲授新课 三、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9页,回答纸币是怎样产生的》(指导学生看书。) 生:当作流通手段的货币,由最初的金银条块发展到铸 币,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重量,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即铸币的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出现了分离,这预示着可以用某种东西来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者手中的作用瞬息即逝,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

种名不符实的变化,决定纸币可以代替足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就是纸币的产生。 .纸币的产生(板书) 师:也就是说,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那么什么是纸币,它有哪些功能呢? 生:纸币就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1)纸币的含义(板书) 关于纸币的含义,应搞清楚这样三点: 第一、纸币仅仅是一种货币符号,它是代表金属货币的,它本身不是商品,所以没有价值,当然就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因此,它只能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第二、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如果不是国家发行的,就不是法定货币,而是假币、伪币,在市场上就不能流通。任何私印纸币的行为在各处国家都是犯罪行为。 第三、是国家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的。那么国家以前强制作用而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比如, 以前的银元和我国1948年12月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就不能流通了。 总之,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作用”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可能有同学要问:银元和壹万圆人民币(1948年发行)既然不能使用了,如果有这些东西的话,该如何处理?请同学们看书P20第一自然段。 师:银元和壹万圆人民币虽然过去曾经是铸币和纸币,在流通领域曾发挥过流通手段的职能,但壹万圆人民币由于面额较大,计算方便,已经由国家宣布限期兑换,过期作废,所以它已经不是现阶段我国的纸币,已经不能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而只能作纪念品了。银元也是由国家宣布禁止流通的,但银元属于金属货币,还可以到银行兑换人民币。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起源及分类 古代货币的发展 古代信用的发展 古代信用的发展 中国货币史上的六大演变特征 起源: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货币形态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关系: 可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 1、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执行货币职能时是货币,不执行货币功能时是商品。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故又称足值货币 2、商品货币两种形态: 实物货币:货币发展形式中最原始的形式。例如,羊、斧头、贝壳等。 金属货币:典型的足值货币。具有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大量小、耐久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复习进程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 史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 作为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历史悠久、变化无穷、形式多样的古币。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中国古币大都具有以铜为主、方孔圆形状,主要采用铸造工艺制币和含有丰富的书法艺术内容等共同特征。中国货币至少经历了从贝币到“半两”到“五铢”到“通宝”乃至现今流通的纸币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形成一种极具中国个性特色的货币文化,还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成为东方货币文化的代表,与西方的货币文化相映生辉,在世界货币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一席之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贝的国家之一。至于我国何时以海贝作为货币,有人认为是夏朝,但大多数人认为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海贝已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商代商业是较繁荣的,商人以经商为荣,为致富捷径,中国称生意人为“商人”,也许与殷商时商业繁荣有关吧。李亚农先生指出,那个佩戴着贝串起来项链的人,就是带着贝币去作生意的商人。如此看来,海贝在当时具有饰物与货币的双重职能。 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国伟大的青铜时代,一种青铜仿制的海贝--原始的金属铸币诞生了。由于铜金属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奠定了在以后很长时间内,铜钱始终是中国货币流通的主流。到西周时,这种金属货币被熔铸成条块形,切割成一定大小,通过称量其重量和鉴定成色来确定价值,在商品交换中行使货币的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而不具有面额价值,成为中国后来普遍使用的“称量货币”。后来其材料逐渐发展由金银等贵金属来充当。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诸候割据,中国的货币文化呈现出自由奔放的势头,就青铜铸币而言,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货币。韩、赵等中原地区的货币形状源于农具铲,称为布币;北部燕地和东部齐地的货币形状源于工具刀削,称为刀币;南部楚地的货币形状源于青铜贝,称为蚁鼻钱;中西部地区的货币形状源于纺轮(或是玉壁),称为圜钱,大约在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方孔圆钱。此外,由于古代将金属分为黄(黄金)、白(白银)、赤(青铜)三大类,货币流通的形式也以这三类为基准出现。 中国古代的货币在秦汉时得以统一。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布币、刀币等旧币,统一为方孔钱。将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中国古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了,一直由秦朝沿用到清末。汉承秦制,并允许民间自铸。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但重量与名称渐渐地不符了。西汉的铜钱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和新朝统治时期,托古改制,十余年间就进行了四次大的币制改革,王莽钱名目等级繁杂,其币制改革以失败告终。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减小,且形制多样,币值不一,出现了重物轻币的现象。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钱,形制与东汉时期五铢相似。蜀汉和东吴多实行大钱。属币主要有:直百五铢、直百等。吴币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等。西晋成立后主要沿用汉魏旧钱,兼用谷帛等实物;东晋成立之初则沿用用吴国旧钱,后来出现了五铢小钱,相传是吴兴沈充所铸,所以又称:“沈郎五铢”。十六国期间的成汉李寿铸行了中国最早的年号钱“汉兴”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