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借生日》课文题解

《借生日》课文题解

《借生日》课文题解
《借生日》课文题解

《借生日》课文题解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看老师写个字。

板书:

师:认识吗?

生:认识,借。

师:你向别人或别人向你借过什么?

生:借过玩具。

师:谁向谁。

生:我向XXX

师:借过什么?

生:再说。

生:我向XXX借过……。

生:我向XXX借过书。

生:我向XXX借过笔。

生:我把水彩笔借给XXX。

生:我向XXX借过橡皮。

师:好的,看来好多小朋友都有过借东西的经历。但你们借过这个吗?

板书:

生日

师:你们借过吗?

生:没有。

师:可真够奇怪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借──

生:借生日。

师:先请小朋友看看,请你们大声的自由地读,有不懂的可以请教小朋友。

生自由读。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生带领大家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奖励你一个红五星。

(请三位小老师领读。)

师:孩子们请你们跟我再把这两个字读一遍“正、饭”。

师:现在这些生字娃娃全都跑到课文里去了。现在翻开书。现在请小朋友自由地读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指导。

师:请看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他有两句话特别的长,谁能试着把它读出来。

生读。

师: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他有几个字分得太开了。他把字一个一个分开来读了,这是他的缺点。

师:那你来读一读。你愿意跟他学一学。

生跟读。

师:觉得怎么样。

生:比刚才有进步。

生:他刚刚读错了一个字。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字。

板书:

您你

您好你好您坐你坐您的你的

师:谁再来读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谢谢你。

生:他标点符号的时候没有休息。

师:他哪个标点符号的时候没休息。

生:问号和句话。

生:他把手读成翘舌音。

师:你教他读。

生:妈妈第二个字应该读轻声。

师:你来读读。我也想读读

师范读后生鼓掌。

师:谢谢,我也奖给自己一个五星。

师:请同学们一个人一个人听,读正确了就伸出大拇指夸夸他,不正确就帮帮他,互相帮助。让他读正确。现在请同桌的孩子互听互读,读正确。

同桌互读。

师:谁来读一读。

两个学生读。

师:告诉老师你刚才为什么想拿话筒。

生:因为我想让整个体育场老师都听见。

师:下面我们试着把这篇课文完整的正确的读出来,有没有勇气。生:有。

生齐读。

师:最后一段确实有点长,我们再来读一遍。

生读最后一段。

师带读:这个布熊是我送您的生日礼物。

师:刚才小朋友们读得都很认真,那你们从课文里发现什么没有? 生:妈妈给小云过生日,小云也给妈妈过生日。

生:我知道今天是小云的生日。

生:这里只有两幅画,没有蛋糕,你怎么知道他过生日。

生:床头有小熊我知道是小云的生日。

师:有小熊就是小云的生日啊。

生:妈妈祝小云生日快乐看出今天是小云的生日。

师:发现妈妈给小云过生日,还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这个课文有四个自然段。

师:这是你的发现,对的。

生:我发现今天是小云的生日,小云后来说要给妈妈过生日。

师:还有谁发现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举手。

生举手。

师:你们是从哪里发现妈妈把生日忘了的,赶快找出来,从哪发现的。

生:我从小云祝妈妈生日快乐,妈妈……这里知道妈妈忘了。

师:他从妈妈说的话知道妈妈把生日忘了,你还从哪里知道妈妈把生日忘了。

出示图:

妈妈问小云:你怎么从来不过生日?

师:多奇怪啊,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老师跟你们妈妈年纪差不多,妈妈自己过不过生,却把孩子的生日记得牢牢的,说明什么?

生:因为小朋友喜欢过生日。

生:因为小朋友喜欢吃生日蛋糕。

生:说明妈妈很喜欢孩子。

师:如果把喜欢换成一个字,是什么?

生:爱。

师:你们只发现了妈妈爱小云吗?

生:我还发现小云也爱妈妈。

生:我从小云送给妈妈的这个角度看出来,从小云送给妈妈布熊。

师:还有哪可以发现小云爱妈妈。

生:吃过早饭,……我从这段里面看出来了小云爱妈妈。

生:我从“小云跑过来按住妈妈的手……”看出小云爱妈妈。

师: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喜欢礼物所以喜欢过生日。

生:因为我很喜欢生日蛋糕。

师:孩子们都很喜欢礼物,喜欢生日蛋糕,小云却送给了妈妈礼物,可以看出

生:小云爱妈妈。

出示:

妈妈,这个布熊是我送您的生日礼物,您总是忘了自己的生日,今天我把生日借给您。

师: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这句话。

生读。

请学生读。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妈妈爱小云,小云爱妈妈,现在我们现在再来读一读课文。

自由读。

师:刚才我们表达了,你们怎么表达对妈妈的爱。

生:我给妈妈礼物。

师:会唱好妈妈吗?

师生合唱我的好妈妈。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浅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师,要特别抓好这一能力的训练,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还要让他们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形式的概括 (一)叙事类文章,不拘一格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是小学最常见的一种文体。抓好记叙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就差不多是抓好了整个小学阶段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1. 理清思路,提取要素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显然,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入手。而叙述性文章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四个要素。其中事情又由起因、经过、结果组成。在概括这类文章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这样的句式,通过提取主要信息来概括主要内容。 例如:人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晏子使楚》,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春秋末期,地点是楚国,人物是齐国大夫晏子、楚王,事件是在晏子出使楚国期间,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聪明回击。把这四要素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 维护了国家尊严。 2. 串联情节,标题概括 情节是记叙文的核心要素之一,没有情节便不能称为记叙文。而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必然要有“波澜”,也就是起伏的情节。因此,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也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情节进行概括,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小标题概括法。巧用标题概

括,可以更好地梳理文章的内容,使情节一目了然,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概括。 3. 巧用词语,辐射感知 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则由一个个词语所组成。词语的出示既可以作为初读环节中字音、字形、字义的检查,也可以作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一个媒介。 ①以一个词语辐射 温州市小语教研员曹鸿飞老师在执教略读课文《学会看病》时,通过“按图索骥”这个词语的理解,用一句话“那么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引申出课文内容,以一点辐射到全文,真可谓是妙举。 ②以一串词语辐射 记得一位老师曾经上过四(下)的一篇课文《普罗米修斯》,老师在字词检查关的第二次出示了这样一组词: 在纠正学生字音后,徐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这四个神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然后通过人物关系的箭头标示,再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降低了概括的难度,也实现了词语的活用。 (二)说明性文章,善用表格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阅读这类文章,要抓住说的是什么事物、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说明的物体有什么特点,然后进行概括。对于这类文章,运用表格进行概括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文言类的小古文,巧借题目 文言类小古文,语言凝练。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善于借助题目,从题目着手,进行扩展。 人教版六(下)第一组课文中有一篇文言文是《两小儿辩日》,概括这 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根据题目,教师问:辩是什么意思?谁和谁争辩?他们在争辩什么?各自执什

NCE4课文文本WORD

新概念第四册文本 1)We can read of things that happened 5,000 years ago in the Near East, where people first learned to write. But there are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where even now people cannot write. The only way that they can preserve their history is to recount it as sagas--legends handed down from one generation of story-tellers to another. These legends are useful because they can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migrations of people who lived long ago, but none could write down what they did. Anthropologists wondered where the remote ancestors of the Polynesian peoples now living in the Pacific Islands came from. The sagas of these people explain that some of them came from Indonesia about 2,000 years ago. But the first people who were like ourselves lived so long ago that even their sagas, if they had any, are forgotten. So archaeologists have neither history nor legends to help them to find out where the first 'modern men' came from. Fortunately, however, ancient men made tools of stone, especially flint, because this is easier to shape than other kinds. They may also have used wood and skins, but these have rotted away. Stone does not decay, and so the tools of long ago have remained when even the bones of the men who made them have disappeared without trace. ************************************************************* 2)Why, you may wonder, should spiders be our friends ? Because they destroy so many insects, and insects include some of the greatest enemies of the human race. Insects would make it impossible for us to live in the world; they would devour all our crops and kill our flocks and herds, if it were not for the protection we get from insect-eating animals. We owe a lot to the birds and beasts who eat insects but all of them put together kill only a fraction of the number destroyed by spiders. Moreover, unlike some of the other insect eaters, spiders never do the least harm to us or our belongings. Spiders are not insects, as many people think, nor even nearly related to them. One can tell the difference almost at a glance for a spider always has eight legs and an insect never more than six. How many spiders are engaged in this work on our behalf ? One authority on spiders made a census of the spiders in a grass field in the south of England, and he estimated that there were more than 2,250,000 in one acre, that is something like 6,000,000 spiders of different kinds on a football pitch. Spiders are busy for at least half the year in killing insects.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more than the wildest guess at how many they kill, but they are hungry creatures, not content with only three meals a day. It has been estimated that the weight of all the insects destroyed by spiders in Britain in one year would be greater than the total weight of all the human beings in the country. T. H. GILLESPIE Spare that Spider from The Listener ************************************************************* 3)Modern alpinists try to climb mountains by a route which will give them good sport, and the more difficult it is, the more highly it is regarded. In the pioneering days, however, this was not the case at all. The early climbers were looking for the easiest way to the top because the summit was the prize they sought, especially if it had never been attained before. It is true that during their explorations they often faced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of the most perilous nature, equipped in a manner which would make a modern climber shudder at the thought, but they did not go out of their way to court such excitement. They had a single aim, a solitary goal--the top! It is hard for us to realize nowadays how difficult it was for the pioneers. Except for one or two places such as Zermatt and Chamonix, which had rapidly become popular, Alpine villages tended to be impoverished settlements cut off from civilization by the high mountains. Such inns as there were were generally dirty and

课程文本

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建构及实施策略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李家栋 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是山东省小语会2009年提出并组织开展研究的。初期参与该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济南市历下区甸柳第一小学、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滨州市博兴县第一小学、东营市实验学校、威海市文登实验小学五所学校,现已扩展到一百余所学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成果,省教研室2011年春天在泰安召开了展示研讨会议,对其进行了宣传介绍。随后,陆续应邀到省内外多地介绍。为便于大家全面了解该课题的研究情况,我介绍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题的提出;二是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内涵;三是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基本构成要素及实施策略。 一、课题的提出 2006年,山东省小语会依据语文学习及语文教育的规律提出了“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旨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推动校园读书,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建构有助于学生拥有幸福人生的底色。课题一提出,立刻得到省内许多学校校长、教师及语文教研专家的支持。作为课题研究的提出者、发起者,甚是欣慰。但同时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老师说,我们也知道让学生读书重要,可学习教材的时间都紧张,哪有时间让学生读其它的书呀!老师们的话触动了我。是呀,不帮助老师改革课堂教学,怎么能落实我们的好想法呢!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做了三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设计问卷及课堂观测量表,调查了解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二是学习与生本教育、高效课堂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经验;三是提出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研究构想。 (一)设计问卷及课堂观测量表,调查了解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卷包括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两类。其中,学生问卷按学段设计了低中高三份。学生问卷样本,各实验学校在本校低中高三个学段各选一个班作为样本。教师问卷样本的选取,各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分管语文教学的领导全部参与。关于课堂观测,各实验学校从全国名师课、省级以上课堂教学比赛中的经典课、优秀教师常态课、一般教师常态课这四类课中至少各选择一节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实验学校、总课题组形成研究报告。 学生问卷举例: 山东省“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实验高年级学生调查问卷“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研制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认真做选择或回答,以帮助老师了解大家的需求,努力改进老师的教学,让大家更好的学语文、用语文。1.你喜欢你的语文老师吗?(A ) A.很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2.你喜欢或不喜欢语文老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描述 喜欢的原因:风趣幽默 不喜欢的原因: 3.你盼望上语文课吗? A.很盼望 B.一般 C.不盼望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文本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2、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

《借生日》课文题解

《借生日》课文题解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看老师写个字。 板书: 借 师:认识吗? 生:认识,借。 师:你向别人或别人向你借过什么? 生:借过玩具。 师:谁向谁。 生:我向XXX 师:借过什么? 生:再说。 生:我向XXX借过……。 生:我向XXX借过书。 生:我向XXX借过笔。 生:我把水彩笔借给XXX。 生:我向XXX借过橡皮。 师:好的,看来好多小朋友都有过借东西的经历。但你们借过这个吗? 板书: 生日 师:你们借过吗?

生:没有。 师:可真够奇怪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借── 生:借生日。 师:先请小朋友看看,请你们大声的自由地读,有不懂的可以请教小朋友。 生自由读。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生带领大家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奖励你一个红五星。 (请三位小老师领读。) 师:孩子们请你们跟我再把这两个字读一遍“正、饭”。 师:现在这些生字娃娃全都跑到课文里去了。现在翻开书。现在请小朋友自由地读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指导。 师:请看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他有两句话特别的长,谁能试着把它读出来。 生读。 师: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他有几个字分得太开了。他把字一个一个分开来读了,这是他的缺点。 师:那你来读一读。你愿意跟他学一学。 生跟读。

师:觉得怎么样。 生:比刚才有进步。 生:他刚刚读错了一个字。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字。 板书: 您你 您好你好您坐你坐您的你的 师:谁再来读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谢谢你。 生:他标点符号的时候没有休息。 师:他哪个标点符号的时候没休息。 生:问号和句话。 生:他把手读成翘舌音。 师:你教他读。 生:妈妈第二个字应该读轻声。 师:你来读读。我也想读读 师范读后生鼓掌。 师:谢谢,我也奖给自己一个五星。 师:请同学们一个人一个人听,读正确了就伸出大拇指夸夸他,不正确就帮帮他,互相帮助。让他读正确。现在请同桌的孩子互听互读,读正确。

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指导学生写作

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指导学生写作 小学作文教学让语文老师颇为头疼,对目前小学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觉得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是指导学生写作的简单高效的方法。 如何利用文本资源指导学生写作呢,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注意抓住以下几点: 1主题阅读,积累素材 素材是作文的物质基础,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作无米之炊。”可是学生的生活积累实在是太少了。有调查显示:小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依次为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其他媒介。这其中以家庭和学校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的主要来源,而且年级越低的小学生,活动的范围就越小,所能搜集到的素材就越有限。 我们语文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嘱咐学生:要多读书,从书本中积累素材。可是读什么书,怎么读,,却没有教给学生,既缺乏指导,又不易检查和反馈。我们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我们应把积累写作素材从无章法的反复强调变成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我们的教材具有主题单元的性质,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每一个单元后的习作虽然并不是篇篇都与单元主题一致,但大多是有联系的,有些甚至紧紧扣住了单元学习主题,给人以单元学习后水到渠成之感。因此,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学习之前,我们要引导学生开展“大阅读”活动,围绕单元主题在更大范围内搜集习作素材,丰富其写作素材。 如:苏教版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一个单元主题是“园丁之歌”收录了《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古诗两首》,习作是“在教过的老师中选择一位,写他帮助、教育自己的一两件事”。老师就可以搞“主题读书周”活动,围绕单元主题,学生可以读赞美老师的诗文,尊师的名言,了解社会生活中优秀老师的事迹等。 培养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从社会、自然或其他媒体上有意识搜集主题习作素材的能力和习惯,是不断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关键的第一步。 2.整体把握,学会组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学习文章如何围绕主旨组织材料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学生把书“读薄” 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怎样整体把握文题合理组织材料就有了清晰的认识。 如苏教版小语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爱”中又有侧重,重点表现高尔基对儿子的亲情爱和教育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爱”的主线,了解文章怎样有层次地有重点地展现“高尔基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爱”的,从而学习文章组织材料的严密和巧妙。

借生日教案四

借生日教案四 教学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今、正、两、雨4个生字,认识偏旁饣、牜。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教学难点:从故事中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教学准备:歌曲磁带、花盆图片 活动(一):我要说、我要问、我要读 一、揭题 1、播放歌曲生日快乐,师生一起轻声合唱。 唱完后,问:生日指哪一天?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讲讲你的生日是怎么过的。 2、板书课题。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预设:生日怎么可以借?谁向谁借生日?有没有借到? 师: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生寻找答案,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交流。 3、质疑,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预设:妈妈为什么忘了自己的生日,是真的忘了吗? 小云把生日借给了妈妈,自己过不过生日? ------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告诉全班。 集体评议、总结。 重点抓两处:①妈妈笑着说:我忘了。 ②小云第二次说的话(可启发想想,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里会想些什么。) 2、随机指导朗读(可用多种形式) 重点:①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 ②小云最后对妈妈说的两句话。 活动(二):互相帮助学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 2、小组合作,互相帮助认读生字。 3、教师出示今、正、放、班、快、礼物等生字卡,请学生帮老师认读,并说说是运用什么方法或通过什么途径记住这些字词的。 4、大声朗读生字词。 5、指导书写。

文本作者: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

文本作者: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 苏教版的《夹竹桃》第5自然段,大胆的想象、丰富的比喻营造了月光下夹竹桃花影影绰绰的优美意境。作者为什么那么喜爱夹竹桃?课前让学生了解季羡林的生平,了解到他在国外留学过,“文革”中曾受迫害,他爱夹竹桃是爱夹竹桃的坚忍不拔,这正是文本作者性格的写照,因此文中有关由夹竹桃引起的幻想都是作者自己熟悉并喜爱的。教学这一自然段时,学生联系作者这些经历,就能走进作者,获得共鸣。 (三)合理预设,教师变身“国宴名厨” 国宴名厨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用普通的蔬菜,经过煎炸烹煮,做出色香俱全、营养丰富的菜肴。作为教师,要在预设教学过程时,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把握最准确的教学时机,将学生准备的关于文本作者的相关资料,合理取舍,选择出最容易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思想的材料,再呈现给学生。 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可从三方面着手让学生查阅资料:作者生平、作者的其他作品、文本的写作背景。课前学生读了作者冰心的《雨后》《纸船》《寄小读者》等文章后就会感受到:冰心奶奶爱儿童、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精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联系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祖国正迎来经济复苏的春天这一历史背景,学生就容易探寻到冰心奶奶的内心:“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祖国的春天,原来作者是寄希望于儿童呀!课后让学生再读《寄小读者》,学生体会则会更深。这些与文本作者相关的资料都能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会到冰心奶奶对儿童浓浓的爱意,从而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及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升华情感。 三、策略:循序渐进重积累,读写升华 (一)“采蜜”是前提 面对崭新的文本,面对陌生的作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采

(word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课文文本

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Jane: Hi, Bob.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Bob: I want to join a sports club. Jane: Great! What sports can you play? Bob: Soccer. Jane: So you can join the soccer club. Bob: What about you? You’re very good at telling stories. You can join the story telling club. Jane: Sounds good. But I like to draw, too. Bob: Then join two clubs, the story telling club and the art club! Jane: OK, let’s join now. Hello, I’m Peter. I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I can speak English and I can also play soccer. Hi, I’m Ma Huan. I can play ping-pong and chess. I like to talk and play games with people. My name’s Alan. I’m in the school music club. I can play the guitar and the piano. I can sing and dance, too. Help for old people

文本资源开发利用

关于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探索 大家在谈到读书时,往往会提到“把书本读薄和读厚”。“读厚”需要的是工夫,是时间,侧重的是基础知识的积累;“读薄”需要的是思考,是智慧,侧重的是各种能力的锻炼。二者都是读书的过程,前者是积淀,是基础;后者是提高,是升华。 “课文是个例子”,这是我们大家熟知的观点,但是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忽视这个例子的作用。因为中招考试不考课本上的现代文阅读,于是教学过程中难免忽视它,甚至有的老师只学习古诗文,现代文只让学生看看而已。我身边也有老师质疑“例子”的功能,感觉学与不学除了浪费时间,没有其他区别。我也曾经有过不讲教材上的现代文的念头。但最终由于说服不了自己的内心而没有搁浅。现在看来,我很不赞同这一观点。语文不能太功利,语文教学就好比是熬制心灵鸡汤,既需要大火加热升温,更需要的是文火慢炖。语文老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升学成绩,也要考虑学生的终身学习。因为语文有着特殊的身份地位,是我们的母语。况且能够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编审团审核认定的。所以耐心指导学生学会阅读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资源是主源,是课外学习的基础。首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这也恰恰是大语文教学观的体现。把每学期初摆放在自己面前的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闻的课本当作“书”,耐心的读,由读厚到读薄,你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底气,再上什

么级别的公开课你也不用发愁,不会害怕。有的老师总爱用老课本,因为交了一轮下来,书上都有了批注。但我觉得不管教了几轮,还是用新课本好。它会让你在新的阅读中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使用老课本时间长了会滋养惰性,形成定向认识。当然这是我的看法。 把语文课本当作书来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把它读厚,然后引导学生也把它读厚;有时候,读厚了,厚到一定程度,自然也就薄了。 如何更好的利用语文课本,提升更大的实用价值?这不仅是我们语文老师关注的事情,这也是家长和学生关注的事情。如何与中考嫁接?既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基础,又能实现中考的语文高分梦想。这是看似矛盾实际不矛盾的很长远、很现实的事情。那我就现代文的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大家做个交流。 一、分析中考试卷中现代文的考点。从题型来看,现代文 阅读在中考试卷中有明确的板块,按照体裁分别筛选 体裁不同的两篇文章。但是记叙文总占有主要的地位, 这与《课程标准》精神是完全一致的。除了一篇记叙 文,另一篇是说明文或者是议论文。所考题型有内容 概括理解,有中心思想的感悟归纳,有写作特点的赏 析应用等。这是明显的一块儿现代文阅读。还有第一 大题基础知识部分,对字词句段的考查,其实也是来 自于现代文阅读学习的积累。比如像生字词音形互注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借生日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借生日 设计思路 《借生日》讲述了:小云生日那天,妈妈送给她一只布熊。因为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小云就想把自己的生日借给妈妈,并将布熊也送给妈妈。故事体现了母女间的真挚情感。我希望通过故事让幼儿感受母女间浓浓的爱,从而唤起幼儿的共鸣,让幼儿学会关心体贴妈妈,培养爱他人的情感。 《借生日》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设计整个活动时,我始终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依托,通过“借生日”这条主线,层层深入,从疑问“妈妈为什么从来不过生日”到找到原因,到再次疑问“你们记得妈妈的生日吗”,到提升“我们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悟与生活经验融合,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从而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活动也拓展了故事的意蕴,幼儿在情感教育的感召下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2.通过对故事的解析,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在家过生日和妈妈怀孕、生产的短片。 2.《借生日》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幼儿过生日的短片,幼儿随乐曲一起唱《生日快乐》歌。2.预设提问: 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吗?爸爸妈妈是怎么为你们过生日的? 二、观看《借生日》课件,了解故事内容 1.欣赏故事。

(1)让幼儿倾听故事,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进行合理推测:小云为什么要“借生日”给妈妈。 (2)借助动画情景,唤起幼儿想听、想说的愿望。 2.为故事配音。 三、解析故事 预设提问: 1.妈妈为什么从来不过生日? 2.妈妈真的把自己的生日忘了吗? 3.妈妈为什么记得小云的生日,却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呢? 4.妈妈到底忘记自己的生日了吗? 5.小云为什么要把生日借给妈妈? 四、播放妈妈怀孕、生产的短片 预设提问: 1.你们记得妈妈的生日吗? 2.我们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反思 《借生日》虽然比较短小,“生日”也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但要让幼儿自己悟出故事中的道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活动中我采取了“问题讨论”的方法,逐步递进和诱导、适时点拨,在与幼儿的交流中促使其领悟母爱的伟大。当我问及:“妈妈为什么从来不过生日?妈妈真的把自己的生日忘了吗?”幼儿的回答令我诧异,多数幼儿竟然认为妈妈真的把自己的生日忘记了。妈妈忘记自己的生日,在他们看来是自然而正常的事。 面对这样的回答,我马上抛出第三个问题:“妈妈为什么记得小云的生日,却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呢?”这时幼儿有点恍然,对啊,为什么妈妈记得小云的生日,却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呢?这时,有一个幼儿站起来说:“妈妈没有忘记自己的生日,只是她想省点钱,给小云买好的生日礼物。”幼儿的回答虽然比较幼稚,但分明能看到幼儿的爱心已被悄悄“点燃”。这样的情绪和情感马上弥漫在教室中。于是,我顺势引导幼儿,让他们讨论“妈妈到底忘记自己的生日了吗”,幼儿的回

如何利用文本资源研读教材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文本课程资源的利用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先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然后才能用好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并非易事。如何化难为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单元前后和课文前后的导读训练、课文的注释及旁注、教师用书和作业训练,吃透文本本身的内容,达到熟悉教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辑的编排目的,从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一、利用教材文本资源研读课文,设计教学 1、研读课文本身 教师研读课文是教学设计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必须研读文本。只有教师先“入门”,才能对学生加以引导,否则是误导。语文能力的培养大多是在研读课文的过程获得的,首先是读,然后才能“研”,阅读课文是“研”的基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间双向、互动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是消极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课文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等做出反应。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得信息的同时,发现自我,获得阅读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语文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朗读要求,让学生先读“正确”,再读“流利”。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自由的读、充分地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这样,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感悟;引导学生默读的方法,引导学

生一边读一边想;养成略读的习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阅读方法的指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画、圈、点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的口、手、脑多种器官并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重视阅读的感受和体验。教学设计应体现阅读方法的指导,突出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是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在弄懂“写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怎么写”的问题,并要求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鼓励学生独立判断、求异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以开展阅读活动课,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也可以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激发学生体验生活,真正做到与文本对话。 (3)设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新课标强调“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指导学生阅读应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培养语感,注重积累。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养成背诵优美篇段、积累运用喜欢的句段和名言警句的习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朗读的过程中,从作品的声律、气韵中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进而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投入情感,达到语言熏陶、潜移默化的目的。 2、利用单元导读,把握单元重点 初中语文教材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成六个单元。每个单元提示不仅概括了本单元的篇目和内容,而且设置了悬念,引你热切渴望走进这一单元,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童年趣事”的单元导读:童年是金色的。这时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画卷。有人童年受到呵护,也尝到各种酸甜苦辣的滋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的原因。【重点】 认识12个生字,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借”说话,引入学习 1、看老师写一个字“借”,认识吗?读三遍。

2、平时你向谁借过什么,或者别人向你借过什么?(说话练习) 3、那么你借过这个吗?板书“生日”。 二、学文识字,朗读感悟 1、(课件出示生字)和课文中的生字认识一下,会读的大声读,不会读的问问旁边的同学。 2、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读。 3、游戏: 分苹果。巩固字音。 给这些生字分分类。(前鼻音、后鼻音。) 4、(课件出示)看谁说得多: 放:放心放松() 班:上班班长() 正:正在正常() 快:快乐飞快() 5、现在,这些生字全跑到课文里去了,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拼拼音,争取把它读正确。 6、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⑴自由读。 ⑵其中这两句话特别长,谁来读: 妈妈,这个布熊是我送您的生日礼物。您总是忘了自己的生日,今天我把生日借给您! ⑶评议、区别: 您──你:

他们什么地方不一样? 师示范组词,谁在来试试给“您”组词。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同桌互读: (介绍互读的`方法:一个读第一段,另一个人认真听他读正确 了没有,另一个读第二段,一个听,如此往复。) 2、师巡回指导。 3、齐读课文。 4、说一说,读了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怪了,小云为什么要把生日借给妈妈?) 5、从哪儿看出妈妈把生日给忘了。 6、看图读句子: 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 ⑴指名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⑵齐读。 妈妈笑着说:“我忘了。” ⑴妈妈真的忘了吗? ⑵妈妈把自己的生日忘了,却把小朋友的生日记得牢牢,这说明了什么? 板书:爱 7、你们只发现了妈妈爱小云吗?你还发现了什么?从书上哪里看出来? 8、你们喜欢过生日吗?这么快乐的一天,小云却愿意借给妈妈,可见()。

挖掘文本资源提高人文素养

挖掘文本资源提高人文素养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是活生生的个体。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人看,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要爱学生,这种爱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源于对人的尊重,不带功利,不求回报。这种爱包括:欣赏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学生要宽容,孩子是发展的,不要过早地给孩子贴标签,更不能对他们的一点小错误大加指责。教师要尊重学生。同一篇课文,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会千差万别。教师应努力建设开放的语文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 二. 挖掘文本资源,提高人文素养 新编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佳作,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人文思想,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体验亲情,学会感恩如今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过度溺爱的环境中,他们习惯于向他人索取,不懂得给予和奉献,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懂感恩,爱心严重缺乏。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文时,可以

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吗?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其实我们都清楚,大多数同学只记得自己的生日,没有几个同学能够准确地说出母亲的生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孩子们关注自己的母亲,在享受母亲带给他们的那些快乐时,回忆母亲为自己付出的一切。在对课文进行分析时,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谈一谈母亲留给自己的那些难忘的回忆,让他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大,进而产生感恩之心。如果有可能,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以感恩为话题的写作任务,当学生带着感恩之心搜集素材进行写作时,我们的感恩教育也就达到目的了。 2.节约资源,爱护环境 好多学生不懂得珍惜拥有的东西,花钱随意,吃剩的饭菜直接倒掉,垃圾随手扔,这体现出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非常淡薄。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生存的环境正在日益遭到破坏,地球上的资源日益匮乏,如果不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些,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自食其果。语文教材中也选取了一些这样的课文,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阅读课文后,你们有什么体会?”学生大都能想到是人类的破坏导致了仙湖的消失,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还带来了哪些破坏环境的方面,学生会说出水土流失,沙漠化,雾霾,沙尘暴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

《借生日》的优秀教学设计

《借生日》的优秀教学设计 《借生日》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课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以听读识字为主,识字12个。 ⑵练习写字: “布”、“正”、“今”。 ⑶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妈妈的爱,培养儿童爱亲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写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周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好听的歌曲,小朋友们想不想听?那就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 (播放《生日歌》,大屏幕出示一个漂亮的生日蛋糕,美妙的音符在上空飘动。) 2、师:小朋友们知道这首歌曲的题目吗?(生:《生日歌》。)小朋友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畅谈自己过生日的乐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生日有关的新课文──《借生日》。(师板书课题。)

3、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生欣赏动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⑴设疑: 师:看了《借生日》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⑵欣赏动画: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欣赏动画《借生日》,从动画中你会找到答案的。 (生欣赏动画。) ⑶通过动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动画好看吗?看了动画,你知道了什么? 2、指读课文: 师:小云为什么要把生日借给妈妈呢?让我们来读一读新课文──《借生日》。可是,新课文中有许多我们还不认识的新字,怎么办?(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识字方法,如:看拼音识字、听读识字、看图识字等。)下面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一边指着课文,一边读,比一比,看谁读的最流利。 3、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互评: 师:哪位小朋友想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三──四位小朋友朗读)你最喜欢哪位小朋友的朗读?谁来评价一下? (引导学生积极发现他人朗读中的优点,进行正面评价。)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师,要特别抓好这一能力的训练,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还要让他们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形式的概括 (一)叙事类文章,不拘一格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是小学最常见的一种文体。抓好记叙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就差不多是抓好了整个小学阶段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1.理清思路,提取要素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显然,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入手。而叙述性文章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四个要素。其中事情又由起因、经过、结果组成。在概括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这样的句式,通过提取主要信息来概括主要内容。 例如:人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晏子使楚》,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春秋末期,地点是楚国,人物是齐国大夫晏子、楚王,事件是在晏子出使楚国期间,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聪明回击。把这四要素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国家尊严。 2.串联情节,标题概括 情节是记叙文的核心要素之一,没有情节便不能称为记叙文。而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必然要有“波澜”,也就是起伏的情节。因此,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时,也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情节进行概括,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小标题概括法。巧用标题概括,可以更好地梳理文章的内容,使情节一目了然,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概括。 3.巧用词语,辐射感知 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则由一个个词语所组成。词语的出示既可以作为初读环节中字音、字形、字义的检查,也可以作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一个媒介。 ①以一个词语辐射 温州市小语教研员曹鸿飞老师在执教略读课文《学会看病》时,通过“按图索骥”这个词语的理解,用一句话“那么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引申出课文内容,以一点辐射到全文,真可谓是妙举。 ②以一串词语辐射 记得一位老师曾经上过四(下)的一篇课文《普罗米修斯》,老师在字词检查关的第二次出示了这样一组词: 在纠正学生字音后,徐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这四个神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然后通过人物关系的箭头标示,再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降低了概括的难度,也实现了词语的活用。 (二)说明性文章,善用表格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阅读这类文章,要抓住说的是什么事物、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说明的物体有什么特点,然后进行概括。对于这类文章,运用表格进行概括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文言类的小古文,巧借题目 文言类小古文,语言凝练。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善于借助题目,从题目着手,进行扩展。 人教版六(下)第一组课文中有一篇文言文是《两小儿辩日》,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